土体热力学模型的改进及三轴试验有限元分析

土体热力学模型的改进及三轴试验有限元分析
土体热力学模型的改进及三轴试验有限元分析

第7章 热力学基础

第7章 热力学基础 7.16 一摩尔单原子理想气体从270C 开始加热至770C (1)容积保持不变;(2)压强保持不变; 问这两过程中各吸收了多少热量?增加了多少内能?对外做了多少功?(摩尔热容 11,11,78.20,46.12----?=?=K mol J C K mol J C m P m V ) 解(1)是等体过程,对外做功A =0。J T C U Q m V 623)2777(46.12,=-?=?=?= (2)是等压过程,吸收的热量J T C Q m p 1039)2777(78.20,=-?=?= J T C U m V 623)2777(46.12,=-?=?=? J U Q A 4166231039=-=?-= 7.17 一系统由如图所示的a 状态沿acb 到达状态b ,有334J 热量传入系统,而系统做功126J 。 (1)若沿adb 时系统做功42J ,问有多少热量传入系统? (2)当系统由状态b 沿曲线ba 返回态a 时,外界对系统做功84J , 试问系统是吸热还是放热?传递热量是多少? (3)若态d 与态a 内能之差为167J ,试问沿ad 及db 各自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解:已知J A J Q acb acb 126.334== 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得内能 增量为 J A Q U acb acb ab 208126334=-=-=? (1) 沿曲线adb 过程,系统吸收的热量 J A U Q adb ab adb 25042208=+=+?= (2) 沿曲线ba J A U A U Q ba ab ba ba ba 292)84(208-=-+-=+?-=+?=, 即系统放热292J (3) J A A A adb ad db 420 === J A U Q ad ad ad 20942167=+=+?= J U U A U Q ad ab db db db 41167208=-=?-?=+?=,即在db 过程中吸热41J. 7.18 8g 氧在温度为270C 时体积为34101.4m -?,试计算下列各情形中气体所做的功。 (1)气体绝热地膨胀到33101.4m -?; (2)气体等温地膨胀到33101.4m -?; 再等容地冷却到温度等于绝热膨胀最后所达到的温 7.17题示图

有限元热力学常见概念汇总

Film Coefficient(对流换热系数) 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换热能力,比如说,物体表面与附近空气温差1℃,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通过对流与附近空气交换的热量。单位为W/(m^2·℃)。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数值与换热过程中流体的物理性质、换热表面的形状、部位、表面与流体之间的温差以及流体的流速等都有密切关系。物体表面附近的流体的流速愈大,其表面对流换热系数也愈大。如人处在风速较大的环境中,由于皮肤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较大,其散热(或吸热)量也较大。对流换热系数可用经验公式计算,通常用巴兹公式计算 1、详细内容 对流传热系数也称对流换热系数。对流换热系数的基本计算公式由牛顿于1701年提出,又称牛顿冷却定律。牛顿指出,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对流传热的热流与它们的温度差成正比,即: q = h*(tw-t∞) Q = h*A*(tw-t∞)=q*A 式中: q为单位面积的固体表面与流体之间在单位时间内交换的热量,称作热流密度,单位W/m^2; tw、t∞分别为固体表面和流体的温度,单位K; A为壁面面积,单位m^2; Q为面积A上的传热热量,单位W; h称为表面对流传热系数,单位W/(m^2.K)。 2、理论发展 对流换热系数h的物理意义是:当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温度差为1K时,1m*1m壁面面积在每秒所能传递的热量。h的大小反映对流换热的强弱。 如上所述,h与影响换热过程的诸因素有关,并且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化,所以牛顿公式只能看作是传热系数的一个定义式。它既没有揭示影响对流换热的诸因素与h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没有给工程计算带来任何实质性的简化,只不过把问题的复杂性转移到传热系数的确定上去了。因此,在工程传热计算中,主要的任务是计算h。计算传热系数的方法主要有实验求解法、数学分析解法和数值分析解法。 影响对流传热强弱的主要因素有: 1. 对流运动成因和流动状态; 2. 流体的物理性质(随种类、温度和压力而变化); 3. 传热表面的形状、尺寸和相对位置; 4. 流体有无相变(如气态与液态之间的转化)。 3、实例应用 在不同的情况下,传热强度会发生成倍直至成千倍的变化,所以对流换热是一个受许多因素影响且其强度变化幅度又很大的复杂过程。 4、对流换热系数的大致量级: 空气自然对流 5 ~ 25 气体强制对流 20 ~ 100 水的自然对流 200 ~1000 水的强制对流 1000 ~ 15000

第5章热力学基础

第5章热力学基础 5-1 (1) P V 图上用一条曲线表示的过程是否一定是准静态过程 (2)理想气体向真空自由膨胀后, 状态由(p,V 1)变至(P 2,V 2),这一过程能否在 P V 图上用一条曲线表示, (3)是否有PV : PV ;成立 答:(1)是; (2) 不能; (3) 成立,但中间过程的状态不满足该关系式。 5-2 (1)有可能对物体加热而不升高物体的温度吗 系统的 温度发生变化吗 答:(1)可能,如等温膨胀过程; (2)可能,如绝热压缩过程,与外界没有热交换但温度升高。 5-3 (1)气体的内能与哪些因数有关(2)为什么说理想气体的内能是温度的单值函数 答:(1)气体的内能与温度、体积及气体量有关; (2)理想气体分子间没有相互作用,也就没有势能,所以内能与分子间距离无关, 也就与体 积无关,因而理想气体的内能是温度的单值函数。 内能的变化: E 2 100 J; 对外做的功:A 200J 5-5内能和热量的概念有何不同,下面两种说法是否正确( 热量愈 多;(2)物体的温度愈高,则内能愈大。 答:内能是状态量,热量是过程量。 (1) 物体的温度愈高,7则热量愈多。错。 (2) 物体的温度愈高,则内能愈大。对。 (2 )有可能不作任何热交换,而使 5-4如图所示,系统沿过程曲线 热量500J ,同时对外做功 400J , 并向外放热300J 。系统沿过程曲线 的变化及对外做的功。 解: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 abc 从a 态变化到c 态共吸收 后沿过程曲线 cda 回到a 态, cda 从c 态变化到a 态时内能 a7 b7 c : Q 1 500 J, A i 400 J, 巳 100J C7 d7 a : Q 2 300 J, E 2 100 J, A 200 J 临 I 系统沿过程曲线 cda 从c 态变化到a 态时 物体的温度愈高,7则

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各模型公式及特点

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各模型公式及特点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分配系数 吸附量 Langmiur KL 是个常数与吸附剂结合位点的亲和力有关,该模型只对均匀表面有效 Freundlich Ce 反应达到平衡时溶液中残留溶质的浓度 KF 和n 是Freundlich 常数,其中KF 与吸附剂的吸附亲和力大小有关,n 指示吸附过程的支持力。1/n 越小吸附性能越好一般认为其在~时,吸附比较容易;大于2时,难以吸附。 应用最普遍,但是它适用于高度不均匀表面,而且仅对限制浓度范围(低浓度)的吸附数据有效 一级动力学1(1)k t t e q q e -=- 线性 二级动力学 22 21e t e k q t q k q t =+ 线性 初始吸附速度

Elovich 动力学模型 Webber-Morris动力学模型 Boyd kinetic plot 令F=Q t/Q e, K B t=(1-F) 准一级模型基于假定吸附受扩散步骤控制;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假设吸附速率由吸附剂表面未被占有的吸附空位数目的平方值决定,吸附过程受化学吸附机理的控制,这种化学吸附涉及到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电子共用或电子转移; Webber-Morris动力学模型 粒子内扩散模型中,qt与t1/2进行线性拟合,如果直线通过原点,说明颗粒内扩散是控制吸附过程的限速步骤;如果不通过原点,吸附过程受其它吸附阶段的共同控制;该模型能够描述大多数吸附过程,但是,由于吸附初期和末期物质传递的差异,试验结果往往不能完全符合拟合直线通过原点的理想情况。粒子内扩散模型最适合描述物质在颗粒内部扩散过程的动力学,而对于颗粒表面、液体膜内扩散的过程往往不适合 Elovich 方程为一经验式,描述的是包括一系列反应机制的过程,如溶质在溶液体相或界面处的扩散、表面的活化与去活化作用等,它非常适用于反应过程中活化能变化较大的过程,如土壤和沉积物界面上的过程。此外,Elovich 方程还能够揭示其他动力学方程所忽视的数据的不规则性。 Elovich和双常数模型适合于复非均相的扩散过程。 Langmuir模型假定吸附剂表面均匀,吸附质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吸附是单层吸附,即吸附只发生在吸附剂的外表面。Qm 为饱和吸附量,表示单位吸附剂表面,全部铺满单分子层吸附剂时的吸附量;该模型的假设对实验条件的变化比较敏感,一旦条件发生变化,模型参数则要作相应的改变,因此该模型只

为热力学建筑确定合适的模型

为热力学建筑确定合适的模型 摘要:本篇论文介绍了为热力学建筑确定合适的模型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确定模型而言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更好的使用智能仪表,未来几年这些智能仪表会被安装在几乎全部的建筑上。而且这个模型有许多用途,例如,控制室内气候,预测能源消耗,以及对于建筑物的能源性能的准确描述。灰箱模型基于先前的物理学知识,并且应用了数据驱动建模,这帮助我们得以了解建筑物的物理特性。日益复杂的层次结构模型由先前的物理学知识论述,并且提出了一个正向的选择策略,以此来使分析人员反复地在日益复杂的模型中筛选出合适的模型。分析人员使用概度比检定来比较不同模型的性能,并且使用适当的数据和物理解释这两者结合的方式来验证结果。在对一个单层120平方米的建筑分析之后,分析人员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模型来描述个案分析。成果是对一系列日益复杂的不同模型,以及建筑物特征,例如导热性,不同部位的热容,和窗口区域进行了预估。 关键词:连续时间模型;概度比检定;灰箱模型;热力学;热动力学;建筑物;模型选择;集总模型;参数估计 1.简介 本篇论文描述了一种新方法来获得关于建筑热动力学的信息,这种方法基于对热量消耗,室内温度,和其他气候变量的频繁的测取。这种方法被认为极其重要,是更好的使用智能仪表的关键性步骤,未来几年这些智能仪表会被安装在几乎全部的建筑上。这种方法是基于为热动力学建筑选择一个合适模型的过程。Rabl [12]给出了一种关于分析稳态和动态的建筑能源使用的技术的观点,后来涉及到关于建筑热动力系统的建模。这种动态模型可以由一系列不同的等式(由Sonderegger [13]和Boyer et al. [4]实施)来实现。在动态模型中参数估计作为系统识别被认知,并且一项关于建筑物的不同方法在Ref. [3]中被发现。该方法采用的模型是灰箱模型,它由一系列连续时间随机微分方程和一系列分离时间测量方程组成。灰箱模型可以被很好地证明是一个复杂却又精确的方法来模拟动态系统,因此可以得到关于建筑物热力性质的信息(见[8,1,5])。确定一个合适模型的问题在于找到一个符合物理现实的模型,并且这个模型具有与数据信息水平相符的复杂度,这意味着这个模型应该既不低于标准,又不能高于标准。大多数合适的模型通过一系列日益复杂的模型来确定。一项正向的策略已经被实施,所以分析人员由最简单易行的模型开始建模,并且反复选择日益复杂的模型。在每次迭代中,不同的模型通过概度比检定来比较,并且分析模型的性能。筛选程序直到模型没有明显的进步为止。通过Refs. [11,10]来对可能的理论和模型选择进行深入的评估。分析

第9章 热学基础习题解答

第9章 热力学基础习题解答 9-1 1mol 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在4 atm 、27℃时体积1V =6L ,终态体积2V =12L 。若过程是:(1)等温;(2)等压;求两种情况下的功、热量及内能的变化。 解:(1)等温过程:0=?E 12/ln 2121V V RT dV V RT pdV A Q V V V V T T νν====?? 17282ln 30031.8=?=(J ) (2)等压过程:36472/)(32/12=-=?=?V V p T iR E ν(J ) 2431)(12=-=V V p A (J ) 6078=+?=A E Q P (J ) 9-2 1mol 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从300 K 加热到350 K 。(1)体积保持不变;(2)压强保持不变;在这两过程中系统各吸收了多少热量?增加了多少内能?气体对外做了多少功? 解:(1)等体过程:0=V A 3.6232/5031.832/=??=?=?=T iR E Q V ν(J ) (2)等压过程:5.4155031.8)(12=?=?=-=T R V V p A (J ) 10395.4153.623=+=+?=A E Q P (J ) 9-3 将400 J 的热量传给标准状态下的2mol 氢气。(1)若温度不变,氢气的压强、体积各变为多少?(2)若压强不变,氢气的温度、体积各变为多少?(3)若体积不变,氢气的温度、压强各变为多少?哪一过程中它做功最多?为什么?哪一过程中内能增加最多?为什么?

解:(1)8.4410 013.127331.82500 0=???==p RT V ν(L) 等温过程:01/ln V V RT Q T ν= 9.48273 31.82400exp 8.44exp 01=??==RT Q V V ν(L) 916.09.48/8.44/1001===V V p p (atm )=9.27×104(Pa ) (2)等压过程:)(02T T C Q P P -=ν 9.2792732 /31.87240002=+??=+=T C Q T P ν(K ) 9.45273/8.449.279/0022=?==T V T V (L) (3)等体过程:)(03T T C Q V V -=ν 6.2822732 /31.85240003=+??=+=T C Q T V ν(K ) 55003310049.1273/10013.16.282/?=??==T p T p (Pa ) 等温过程做功最多,因为热量全部转化为功。等体过程内能增加最多,因为全部热量用于增加内能。 9-4 一系统由如图所示的a 状态沿acb 到达b 状态,有320 J 热量传入系统,而系统对外做功126 J 。(1)若adb 过程系统对外做功42 J ,问有多少热量传入系统?(2)当系统由b 状态沿曲线ba 返回a 状态时外界对系统做功84 J ,问系统是吸热还是放热?热量是多少? 解: 其中(1)吸热(2)放热。 J) (210126336=-=-=-=?A Q E E E a b J)(25242210)()1(=+=+-=adb a b adb A E E Q J) (29484210)()2(-=--=+-=ba b a ba A E E Q

flac热力学分析

1热分析 简介 FLAC3D的热选择包含了传导模型和平流模型。传导对材料的瞬态热传导模型进行了模拟,并对热传导过程进行了研究,引起的位移和压力。对流模型采用对流传热。考虑到它可以模拟温度相关的流体密度和流体的热对流。这个热选择有几个具体的特点: 1.四种热材料模型:各向同性传导,各向异性传导,各向同性传导/平流和零热模型。 2.在FLAC3D的标准版本中,不同的区域可能有不同的模型属性。 3.所示。任何力学模型都可以与热模型一起使用。 4.所示,温度、通量、对流和绝热边界条件可以规定。 5.热源可以作为点源或体积源插入材料中。这些来源可能随时间呈指数衰减。 6.显式和隐含求解算法都是可用的。 7.所示。热选择为机械应力和孔隙压力提供单向耦合。通过热膨胀系数计算。 8.用户可以通过FISH访问温度来定义温度相关的属性。 本章描述了热配方(第节)和数值实现节)。还提供了解决热问题的建议。节)。用于热分析的FLAC3D输入命令(第节)和系统给出了热分析的单元(第节)。最后,几个验证问题(部分)。。请参考这些例子,作为创建FLAC3D模型的指南。分析和耦合热应力或热-地下水流动分析。 数学模型描述 约定和定义 作为符号约定,符号ai表示向量a在笛卡尔坐标系中的分量i;Aij是张量[A]的分量(i, j)。同样,f,我被用来表示f对xi的偏导数。(f可以是标量变量,也可以是矢量分量。)爱因斯坦求和约定只适用于i、j和k的指数,它们取包含空间维度的分量的值1、2、3。在矩阵方程中,指数可以取任意值。SI单位用于说明变量的参数和维度。请参阅第节转换到其他单元系统。以下无量纲的数字在瞬态热传导的表征中是有用的。 特征长度: 热扩散系数:

第十三章 热力学基础 习题解答上课讲义

§13.1~13. 2 13.1 如图所示,当气缸中的活塞迅速向外移动从而使气体膨胀时,气体所经历的过程【C 】 (A) 是准静态过程,它能用p ─V 图上的一条曲线表示 (B) 不是准静态过程,但它能用p ─V 图上的一条曲线表示 (C) 不是准静态过程,它不能用p ─V 图上的一条曲线表示 (D) 是准静态过程,但它不能用p ─V 图上的一条曲线表示 分析:从一个平衡态到另一平衡态所经过的每一中间状态均可近似当作平衡态(无限缓慢)的过程叫做准静态过程,此过程在p-V 图上表示一条曲线。题目中活塞迅速移动,变换时间非常短,系统来不及恢复平衡,因此不是准静态过程,自然不能用p -V 图上的一条曲线表示。 13.2 设单原子理想气体由平衡状态A ,经一平衡过程变化到状态B ,如果变化过程不知道,但A 、B 两状态的压强,体积和温度都已知,那么就可以求出:【B 】 (A ) 体膨胀所做的功; (B ) 气体内能的变化; (C ) 气体传递的热量; (D ) 气体的总质量。 分析:功、热量都是过程量,除了与系统的始末状态有关外,还跟做功或热传递的方式有关;而内能是状态量,只与始末状态有关,且是温度的单值函数。因此在只知道始末两个状态的情况下,只能求出内能的变化。对于答案D 而言,由物态方程RT PV ν=可以计算气体的物质的量,但是由于不知道气体的种类,所以无法计算气体总质量。 13.3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P 1、V 1、T 1,后为P 2、V 2、T 2, 已知V 2>V 1, T 2V 1, T 2。 13.4 在某一过程中,系统对外放出热量1100J ,同时对外所做的功是190J ,则该系统内能的增量是_-1290J _。 分析:由热力学第一定律W E Q +?=,Q =-1100J ,W =190J 。很容易计算内能增量。 13.5 1mol 氧气由初态A(p 1,V 1)沿如图所示的直线路径变到末态B(p 2,V 2),试求上述过程中,气体内能的变化量,对外界所作的功及从外界吸收的热量(设氧气可视为理想气体,且C V ,m =5R/2) 。

热力学模型

Author(s):Vrachnos, Athanassios ; Kontogeorgis, Georgios ; Voutsas, Epaminondas Address: Thermodynamics and Transport Phenomena Laboratory,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National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Athens, Athens 157 80, Greece Title:Thermodynamic Modeling of Acidic Gas Solubility in Aqueous Solutions of MEA, MDEA and MEA-MDEA Blends Source: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45, no. 14 (2006): 5148-5154 Additional Info: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Standard No:ISSN: 0888-5885 CODEN: IECRED Language:English Abstract:The thermodn. framework that was developed in a previous work [Vrachnos et al. Ind. Eng. Chem. Res. 2004, 43, 2798] for the description of chem. and vapor-liq. equil. of carbon dioxide, hydrogen sulfide, and their mixts. in aq. methyldiethanolamine (MDEA) solns. is revised and extended in this study to the absorption of carbon dioxide into aq. monoethanolamine (MEA) solns. and aq. MDEA-MEA blends. The results of the model are compared with exptl. data taken from the literature. Very satisfactory predictions of acidic gas vapor-liq. equil. over MDEA, MEA, and their blends at various concns., acidic gas loadings, and temps. are obtained.

第二章 压电复合材料有限元分析方法

第二章压电复合材料有限元分析方法 2.1 1—3型压电复合材料常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理论研究,包括利用细观力学和仿真软件进行数值分析的方法。人们对1-3型压电复合材料宏观等效特征参数进行研究时,从不同角度出发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模型和理论,其中夹杂理论和均匀场理论具有代表性。夹杂理论的思想是,从细观力学出发,将1-3形压电复合材料的代表性体积单元(胞体)作为夹杂处理。求解过程中,使用的最著名的两个模型为:Dilute模型和Mori-Tanaka模型。夹杂理论的优点是其解析解能较好地反映材料的真实状况,解精度较高;缺点是其解题和计算过程烦琐,有时方程只能用数值方法求解。均匀场理论的思想是基于均匀场理论和混合定律,同时借助1-3型压电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模型导出其宏观等效特征参数。其基本的研究思路是:假设组成复合材料的每一相中力场和电场均匀分布,结合材料的本构方程得到1-3型压电复合材料的等效特征参数。Smith,Auld采用此理论研究了1-3型压电柱复合材料的弹性常数、电场、密度等等效特征参数。Gordon,John采用此理论研究了机电耦合系数、耗损因子、电学品质因子等等效特征参数。Bent, Hagood和Yoshikawa等基于此理论对交叉指形电极压电元件等效特征参数进行了研究。均匀场理论优点在于物理模型简单,物理概念清晰,计算也不复杂,并具有相当的精度和可靠性;不足在于其假设妨碍了两相分界面上的协调性。有限元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值分析方法,将其引入压电复合材料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John,Gordon等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1-3型压电柱复合材料中压电柱为方形柱、圆形柱、二棱柱时的力电耦合系数及其波速特性,得到了压电柱在几何界面不同的情况下的等效力电耦合系数及等效波速曲线。 第二、实验研究。Helen,Gordon等对1-3型压电复合材料的宏观等效特征参数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符合良好;LVBT等运用了1-3型压电复合材料进行了声学方面的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John,Bent等对压电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显示压电纤维复合材料在高电场、大外载荷环境下具有优良的传感和作动性能。参数辨识研究是试验研究中重要的一种方法,基本思路是:分析1-3型压电纤维复合材料的响应特性,从中得到其等效宏观的模态和弹性波的传播特性参数。Guraja,Walter等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他们研究了1-3型压电纤维复合材料薄板、厚板、变截面板的响应特性,得到了其相应的声波传播速度c,频率f,机械品质因素Q等参数的表达式,为1-3型压电纤维复合材料在超声波方面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综合对比以上的研究方法,夹杂理论得出的结果比较接近实际结果,但是计算烦琐,而且对于高体积百分比的复合材料其计算结果跟实际相差较大;均匀场理论计算较为简单,但是模糊了两相材料之间的界面作用;实验研究方法是最接近实际的一种方法,但是由于实验条件、测试技术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使其不能广泛应用十实际中。由于交叉指形电极压电复合材料的复杂性,利用上面提到的夹杂理论和均匀场理论的方法,很难得到压电元件整体模型的性能状况。而数值研究有限元法,利用先进的分析软件ANSYS进行压电复合材料性能分析,可以超越目前现有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技术水平得到比较准确的分析结果,又可以减小压电元件的设计周期,减少实验制作压电元件的材料浪费和设备损耗。 2.2 有限元分析方法概述 有限元法(又称为有限单元法或有限元素法)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最初只应用于力学领域中,现在广泛应用于结构、热、流体、电磁、声学等学科的设计分析及优化,有限元计算结果已成为各类工业产品设计和性能分析的

大学物理第九章 热力学基础 试题

第9章 热力学基础 一、选择题 1. 对于准静态过程和可逆过程, 有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 (A) 准静态过程一定是可逆过程 (B) 可逆过程一定是准静态过程 (C) 二者都是理想化的过程 (D) 二者实质上是热力学中的同一个概念 2. 对于物体的热力学过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内能的改变只决定于初、末两个状态, 与所经历的过程无关 (B) 摩尔热容量的大小与所经历的过程无关 (C) 在物体内, 若单位体积内所含热量越多, 则其温度越高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3. 有关热量,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热是一种物质 (B) 热能是物质系统的状态参量 (C) 热量是表征物质系统固有属性的物理量 (D) 热传递是改变物质系统内能的一种形式 4. 关于功的下列各说法中, 错误的是 [ ] (A) 功是能量变化的一种量度 (B) 功是描写系统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物理量 (C) 气体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 经历的过程不同, 则对外作的功也不一样 (D) 系统具有的能量等于系统对外作的功 5.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不同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微分表达式, 式p V M R T d d =μ 表 示 [ ] (A) 等温过程 (B) 等压过程 (C) 等体过程 (D) 绝热过程 6.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不同的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的微分表达式, 式 V p M R T d d = μ 表示 [ ] (A) 等温过程 (B) 等压过程 (C) 等体过程 (D) 绝热过程 7.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不同的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的微分表达式, 式0d d =+V p p V 表

第11章 热力学(1)

《热力学》 教材:大学物理(下册)吴百诗主编 第11章热力学基础 §11.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热学的研究对象 热学研究热现象的理论 热力学从能量转换的观点研究物质的热学性质和其宏观规律 核心问题: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二. 热学的研究方法 宏观量描述宏观物体特性的物理量;如温度、压强、体积、热容量、密度、熵等。 微观量描述微观粒子特征的物理量;如质量、速度、能量、动量等。

§11.2 平衡态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一.热力学系统 热力学系统:热力学研究的具体对象,简称系统 系统与外界的相互作用:热传递(能力交换),质量交换等 系统分类: 开放系统:系统与外界有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 封闭系统:系统与外界没有物质交换,只有能量交换 孤立系统:系统与外界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 二.气体的状态参量 体积(V)气体分子可能到达的整个空间的体积 压强(p)大量分子与器壁及分子之间不断碰撞而产生的宏观效果 温度(T)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 温标:温度的数值表示方法 热力学温标:符号:T ,单位:开尔文,简称:开,用K表示 国际上规定水的三相点温度为273.16 K 摄氏温标:符号:t ,单位:℃ 摄氏温标与热力学温标的关系:t=T-273.15 水的冰点0℃为273.15K,(一个大气压) 水的三相点:在没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使水的三相平衡共存,其温度就是三相点温度。选择水的三相点为热力学温标的基准点比选用冰点、沸点更准确,更容易复现。三相点温度的测量与压力无关。 三.平衡态 定义:在没有外界影响的情况下,系统各部分的宏观性质在长时间内不发生变化的状态。

说明: (1)不受外界影响是指系统与外界不通过作功或传热的方式交换能量。 例如:两头处于冰水、沸水中的金属棒是一种稳定态,而不是平衡态。 提问:人体的体温保持在36℃,是稳定态?还是平衡态? (2)但可以处于均匀的外力场中; 例如:处于重力场中气体系统的粒子数密度随高度变化,但它是平衡态。 (3)平衡态是热动平衡,宏观参量不变,微观参量变化剧烈。 (4)平衡态的气体系统宏观量可用一组确定的值(p,V,T)表示 (5)平衡态是一种理想状态 实际中没有完全不受外界影响的系统,也没有绝对保持不变的系统。四.准静态过程 在过程进行的每一时刻,系统都无限地接近平衡态。 实际过程是非准静态过程,但只要过程进行的时间远大于系统的驰豫时间,均可看作准静态过程。 如:实际汽缸的压缩过程可看作准静态过程 说明: (1)准静态过程是一个理想过程;(2)除一些进行得极快的过程 (如爆炸过程)外,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把实际过程看成是准静态过程;(3)准静态过程在状态图上可用一条曲线表示, 如图. V

热力学方程模型

应用WILSON NRTL UNIQUAC模型计算乙醇-水体系汽液平衡 摘要:利用已知的乙醇-水混合体系在常压下的汽液相平衡数据。选用Aspen plus 模拟软件系统自带的活度系数数学模型关联相平衡数据,并和实验测定值相比较。 关键词:汽液相平衡, Aspen plus 流体相平衡数据是化工过程中重要的基础数据,在热力学方面,新的热力学模型的开发,各种热力学模型的比较筛选。特别是在分析和解决传质分离设备的设计、操作、控制过程中,开发新的传质分离过程,往往离不开平衡数据的测定,关联和推算【1】。 1 实验数据部分 1.1由参考文献提供的实验数据(表1)和汽液平衡相图(图1)如下表 表1:H2O-C2H5OH体系相平衡实验数据 T/K x/% y/% T/K x/% y/% 373.15 0.00 0.00 357.65 32.73 58.26 368.65 1.90 17.00 355.85 39.65 61.22 362.15 7.27 38.91 354.95 50.79 65.64 361.85 9.66 43.75 354.85 51.89 65.99 360.45 12.38 47.04 354.45 57.32 68.41 359.25 16.61 50.89 352.85 67.63 75.85 358.85 23.37 54.45 352.55 74.72 78.15 358.45 26.08 55.80 351.25 89.43 89.43 注:x-液相摩尔分率;y-汽相摩尔分率: 图(1)

2 计算原理 2.1汽液相平衡的计算 在热力学汽液相平衡的计算中,对于真实体系,采用逸度来表示汽液相平衡,即: L i V f f =i (1) 通常的计算方法有活度系数法和状态方程法2种,UNIQUAC 、WILSON 、NRTL 的相平衡计算称为活度系数法,是将液相组分i 的逸度与混合溶液中组分i 的活度系数建立联系。换而言之,就是在处理真实溶液时修正理想溶液的浓度【3】。 因此,对于液相: =^ l i f 0 i i i f x γ(2) 其中,i γ为组分i 的活度系数,0i f 为标准态逸度,取Lewis-Randall 定为基准的标准状态,则: dp RT V p f f s i p l i s i s i l i i ∫ ==exp φ (3) 对于气相:v i f ^v i i py ^φ=(4) 式中,v i ^φ 为汽相混合物中组分i 在体系温度T 和压力P 下得逸度系数,综上可知得到活度系数法汽液相平衡计算的公式: ),.....2,1(,exp φ φ∫^N i dp RT V p py s i p l i s i s i v i i ==(5) 式中,l i V 为纯组分i 在体系温度T 时液相的摩尔体积,s i p 为为 纯组分i 在体系温度T 时的饱和蒸汽压,衬为纯组分s i φ在体系温度与其饱和蒸汽压 s i p 时的 逸度系数。 在中、低压范围内,压力的变化对0 i f 和i γ的影响可以忽略,即可以假设: dp RT V s i p l i ∫exp =1(6) 则(5)式可以简化为: i s i s i v i i x p py i ^φ φγ=(7) 应用活度系数法汽液相平衡关系式计算时,先选定适用于体系气相的状态方程,导出i ^ ln φ表

工程热力学思考题标准答案,第十一章.docx

第十一章制冷循环 1.家用冰箱的使用说明书上指出,冰箱应放置在通风处,并距墙壁适当距离,以及不要把冰箱温度设置过低,为什么? 答:为了维持冰箱的低温,需要将热量不断地传输到高温热源(环境大气),如 果冰箱传输到环境大气中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去,会使高温热源温度升高,从而使制冷系数降低,所以为了维持较低的稳定的高温热源温度,应将冰箱放置在通风处,并距墙壁适当距离。 在一定环境温度下,冷库温度愈低,制冷系数愈小,因此为取得良好的经 济效益,没有必要把冷库的温度定的超乎需要的低。 2.为什么压缩空气制冷循环不采用逆向卡诺循环? 答:由于空气定温加热和定温放热不易实现,故不能按逆向卡诺循环运行。在压缩空气制冷循环中,用两个定压过程来代替逆向卡诺循环的两个定温过程。 3.压缩蒸气制冷循环采用节流阀来代替膨胀机,压缩空气制冷循环是否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为什么? 答:压缩空气制冷循环不能采用节流阀来代替膨胀机。工质在节流阀中的过程是不可逆绝热过程,不可逆绝热节流熵增大,所以不但减少了制冷量也损失了可逆绝热膨胀可以带来的功量。而压缩蒸气制冷循环在膨胀过程中,因为工质的干度很小,所以能得到的膨胀功也极小。而增加一台膨胀机,既增加了系统的投资,又降低了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因此,为了装置的简化及运行的可靠性等实际原因采用节流阀作绝热节流。 4.压缩空气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循环压缩比、循环制冷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如 何? 答: p T2 7 3235T0 8 61T c 49 41 O v O4′ 9′1′s ( a)( b) 压缩空气制冷循环状态参数图

压缩空气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为: q o q o h1 - h4 w net q k - q o h2 - h3 - h1 - h4 空气视为理想气体,且比热容为定值,则: T1T4 T2T3T1 T4 循环压缩比为: p2 p1 k 1 T2k T3 过程 1-2 和3-4 都是定熵过程,因而有:P2 T1P1T4 1 代入制冷系数表达式可得: k 1 k1 由此式可知,制冷系数与增压比有关。循环压缩比愈小,制冷系数愈大,但是循 环压缩比减小会导致膨胀温差变小从而使循环制冷量减小,如图(b)中循环 1-7-8-9-1 的循环压缩比较循环 1-2-3-4-1 的小,其制冷量(面积 199′1′1)小于循环 1-2-3-4-1 的制冷量(面积 144′1′1)。 5.压缩空气制冷循环采用回热措施后是否提高其理论制冷系数?能否提高其实 际制冷系数?为什么? 答:采用回热后没有提高其理论制冷系数但能够提高其实际制冷系数。因为采用回热后工质的压缩比减小,使压缩过程和膨胀过程的不可逆损失的影响减小,因此提高实际制冷系数。 6.按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逆节流必然带来做功能力损失,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压缩蒸气制冷装置都采用节流阀? 答:压缩蒸气制冷循环中,湿饱和蒸气在绝热膨胀过程中,因工质中液体的含量很大,故膨胀机的工作条件很差。为了简化设备,提高装置运行的可靠性,所以采用节流阀。 7. 参看图5 ,若压缩蒸汽制冷循环按1-2-3-4-8-1 运行,循环耗功量没有变化,仍为 h2-h1 ,而制冷量却从 h1-h 5. 增大到 h1-h 8,显见是“有利”的。这种考虑可行么?为什么? 答:过程 4-8 熵减小,必须放热才能实现。而 4 点工质温度为环境温度 T0,要想放热达到温度T c(8点),必须有温度低于T c的冷源,这是不存在的。( 如果有,就不必压缩制冷了 ) 。 8. 作制冷剂的物质应具备哪些性质?你如何理解限产直至禁用氟利昂类工质, R11、 R12? 如 答:制冷剂应具备的性质:对应于装置的工作温度,要有适中的压力;在工作温度下气化潜热要大;临界温度应高于环境温度;制冷剂在 T-s 图上的上下界限线要陡峭;工质的三相点温度要低于制冷循环的下限温度;比体积要小;传热特性

基于NX有限元分析实验报告

有限元分析及应用 专业:机械 姓名:你喝 学号:2 0 1 3 X X 指导老师:没意义 工字梁热力学与结构学耦合分析

有限元分析(FEA,Finite Element Analysis)将物体划分成有限个单元,这些单元之间通过有限个节点相互连接,单元看作是不可变形的刚体,单元之间的力通过节点传递,然后利用能量原理建立各单元矩阵;在输入材料特性、载荷和约束等边界条件后,利用计算机进行物体变形、应力和温度场等力学特性的计算,最后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显示变形后物体的形状及应力分布图。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概念是用较简单的问题代替复杂问题后再求解。它将求解域看成是由许多称为有限元的小的互连子域组成,对每一单元假定一个合适的(较简单的)近似解,然后推导求解这个域总的满足条件(如结构的平衡条件),从而得到问题的解。这个解不是准确解,而是近似解,因为实际问题被较简单的问题所代替。由于大多数实际问题难以得到准确解,而有限元不仅计算精度高,而且能适应各种复杂形状,因而成为行之有效的工程分析手段。 热——结构耦合分析是指求解温度场对结构中应力、应变和位移等物理量的影响,热——结构耦合问题是结构分析中较常见的一类耦合分析问题。由于结构温度场的分布不均会引起结构的热应力,或者是结构件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材料受到温度的影响会发生性能的改变,这些都是进行结构分析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为此需要先进行相应的热分析,然后再进行结构分析。在NX环境中进行热——结构耦合分析,首先进行热分析求得结构的温度场,然后再进行结构分析,并将前面得到的温度场作为体载荷加到结构中,求解结构的应力分布。 1.模型建立 2.热分析 新建FEM和仿真 点击开始按钮,选择“高级仿真”,激活高级仿真模块。在仿真导航器中选择“新建FEM 和仿真” 解算方案 网格收集器 添加材料属性,从材料清单中选择“Steel”,单击“确定” 划分网格 添加约束(进入仿真环境) 所有外表面添加对流约束,环境温度为45,对流系数为100W/m^2-C 添加热约束 在工字梁顶端设置65恒温 解算方案求解

第九章热力学基础

第九章 热力学基础 一、 选择题. 1.理想气体经历如图所示的a b c 平衡过程,则该 系统对外作功A ,从外界吸收的热量Q 和内能的增量△E 的正负情况如下: (A) △E>0,Q>0,A<0. (B) △E>0, Q>0,A>0. (C) △E>0,Q<0,A<0. (D) △ E<0 , Q<0 , A>0. ( ) 2.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分别由初态a 经①过程a b 和 由初态a ’经②过程 a ’c b 到达相同的终态b ,如P —T 图所示,则两个过程中气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Q 1,Q 2的关系为: (A) Q 1<0 ,Q 1>Q 2 . (B) Q 1>0 ,Q 1>Q 2 . (C) Q 1<0 ,Q 10 ,Q 1

5.一定量某理想气体所经历的循环过程是:从初态 (V。,T。)开始,先经绝热膨胀使其体积增大1 ,最后经等 倍,再经等容升温回复到初态温度T 温过程使其体积回复为V。,则气体在此循环过 程中 (A) 对外作的净功为正值. (B) 对外作的净功 为负值. (C) 内能增加了. (D) 从外界净吸的热量 为正值. ( ) 6.关于温度的意义,有下列几种说法: (1)气体的温度是分子平均平动动能的量度 (2)气体的温度是大量气体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具有统计意 义 (3)温度的高低反映物质内部分子运动剧烈程度的不同 (4)从微观上看,气体的温度表示每个气体分子的冷热程度 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1)、(2)、(4) B、(1)、(2)、(3) C、(2)、(3)、(4) 7.在V p图上有两条曲线abc和adc,由此可以得Array出以下结论: (A)其中一条是绝热线,另一条是等温线; (B)两个过程吸收的热量相同; (C)两个过程中系统对外作的功相等; (D)两个过程中系统的内能变化相同。 () 8.在功与热的转变过程中,下面的那些叙述是正确 的? (A)能制成一种循环动作的热机,只从一个热源吸 取热量, 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