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冶金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

苏州市冶金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

(初稿)

冶金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也是苏州市传统支柱产业,具有产业规模大、涉及面较广、综合经济效益良好、对国家和社会贡献率高的鲜明特点,在苏州市乃至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以及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有关部署,确保苏州市冶金产业平稳运行,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优化升级,根据国务院《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江苏省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江苏省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制订本计划(2009~2011年)。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冶金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江苏省钢铁及有色产业的重要基地,目前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仅次于电子产业的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为苏州市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初步形成了具有相当实力的产业规模和区位优势。到2008年底至,苏州市共有规模以上冶金企业397家,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企业163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企业234家,从业人员9.9万人,涌现出以江苏沙钢集团、江苏永钢集团、常熟

江苏常铝铝业、太仓江苏仓环铜业公司、吴江万宝铜业、张家港联合铜业等为代表的一批优势企业。2008年,苏州市的粗钢产量为2180万吨,约占江苏全省粗钢总量4800万吨的45%。(其中沙钢集团本部产量1425万吨)钢材产量为2215万吨,约占江苏全省钢材总量7364万吨的33%。2008年苏州全市规模以上冶金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419.4亿元,同比增长17.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12.99%。其中钢铁业实现产值1932亿元,同比增长23.5%;有色业实现产值487.4亿元,同比下降1.1%。苏州市优势冶金企业,主要集中在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均具有滨江近海的独特区位优势,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冶金产业的理想之地。全市冶金产业集中度相对较高,排名前五的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冶金产业总产值63.7%。

(二)初步形成了部分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领先地位。苏州市钢铁和有色行业产业关联度较高,加工产业体系比较完整。以沙钢集团为代表的高品质、长距离管线用钢、船板钢、金属制品用帘线钢、冷镦钢等钢材,以沙钢集团、永钢集团为代表的优质热轧螺纹钢、以张家港浦项不锈钢公司为代表的冷轧不锈钢薄板,以常熟旋力集团为代表的油井管、热轧不锈钢、合金钢桥梁钢中厚板等。以常熟常铝业为代表的涂层铝箔和空调光箔,以仓环铜业公司、张家港联合铜业公司、万宝铜业集团为代表的空调制冷用高精度铜管、太阳能、射频电缆、阳极铜、铜带、铜杆丝、空调铜管、内螺纹铜管等优质产品,驰名国内外市场。常铝铝业年产10万吨铝带箔,还对铝加工和涂层深加工设备进行技术改

造,建成国内最先进的冷热轧和涂层设备,形成系列化亲水涂层铝箔产品,确立了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

沙钢集团高速线材、带肋钢筋等产品荣获“实物质量达国际先进水平金杯奖”、“全国用户满意产品”、“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等称号,优质高线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出口免验”商品,优质线材的生产量和出口量连年位居全国第一。2008年,沙钢钢材出口创汇超过20亿美元,外贸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约75%。

(三)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工艺。苏州市主要冶金企业工艺装备先进,在引进、吸收世界先进工艺装备和技术的同时,着力开展二次创新和自主创新,其中沙钢形成国内最大的电炉炼钢体系,还在全国率先采用铁水热装、废钢预热等先进适用技术,创造性的自主研发“超高功率大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热送热装短流程节能型工艺路线,以及从炼铁到炼钢“一包到底”冶炼等30多项新工艺、新技术,分别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技术专利。沙钢集团已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6部委确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

苏钢集团在炼铁、轧材等技术创新上也获得4项发明专利。万宝铜业集团属有色金属循环再生利用的专业生产厂家、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企业,高导无氧铜带项目获得省高新技术产品,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高纯铜及低氧光亮铜杆的生产方法”、“连铸机组连接式分体炉”、“水平连铸带坯不洗面直接冷轧生产高导无氧铜带工艺技术”“全废杂铜制高纯铜及低氧光亮铜杆生产技术”等多项创新成果,分别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技术专利。

(四)初步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体制和机制优势。苏州冶金企业约98%以上都完成了转制改革,基本形成了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产业架构和生产经营格局,其中沙钢集团通过兼并重组,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永钢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村办民营钢铁企业、苏钢集团被北大方正收购,改制成为其全资子公司,烨华(中国)科技材料有限公司系由台湾上市公司烨华企业投资的外商独资企业。民营企业具有体制新、机制活、决策快、效率高、市场适应能力强的独特优势,具有较强的抵御市场风浪的能力和发展后劲,有力的促进了全市冶金产业高效稳健发展,大大增强了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五)初步形成了以全国最大民营企业领衔的研发体系。以沙钢集团为依托的“江苏省(沙钢)钢铁研究院”已经正式组建投运,目前已投入资金4亿多元用于软硬件建设,面向全省加紧进行高端板材等新型钢铁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课题研究。沙钢集团、永钢集团等骨干企业还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实行“产学研”合作,大力开发高新产品,积极创新生产工艺。近几年来,沙钢研发成功100多项新工艺、新技术,新品种。永钢集团建成年产10万吨亚洲最长的两条海绵铁生产隧道窑,采用海绵铁替代废钢炼钢新工艺,每年可增效5000万元。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加深和蔓延,苏州市冶金产业多年积累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开始凸现,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考验。主要矛盾反应在资源控制、创新能力、产品结构、盈利空间等方面。

(1)大宗资源供应受制于人。苏州与江苏全省一样,缺铁少矿,资源贫乏,90%以上的矿石、废钢、电解铜以及100%的煤炭靠进口或从外省采购。大宗原辅材料受制于人,在宏观经济环境风云变幻,资源货紧价扬时,企业缺乏自主调控能力,增本减利压力巨大。

(2)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尽管以沙钢集团为代表的钢铁企业在科技创新、结构调整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建成1700毫米热卷板生产线和中国第二条5米宽厚板生产线,但全市钢铁企业成品钢材中附加值相对较低的建筑钢材的比重还占60%以上,优特钢和板管材特别是高端板材的比重还不太高。有色企业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还不多。

(3)原始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全市冶金企业工艺技术二次创新多,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成果比较少,在产品研发上能填补国内缺门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还不太多。

(4)企业产品同质化情况比较突出。冶金企业部分产品比较雷同,主要钢铁企业建筑钢材品种比较类似。有色行业中铜管等产品也存在同质化竞争情况,全市冶金产业延伸产品深加工程度比较低。

(5)产品出口前景不容乐观。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从去年9月份起,苏州市冶金行业自行出口环比持续负增长,钢材出口大户沙钢集团钢材出口量大幅减少,因此2009年出口前景十分严峻。

当前苏州市冶金产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主要表现在金融风暴尚未见底,市场需求急剧萎缩,社会库存继续增加,出口严重受阻,价格大幅下跌,企业经营困难。但从总体上看,冶金工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必须坚定信心,顺应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的趋势和扩大内需的历史性机遇,促进冶金产业稳定运行,健康发展。

二、发展思路

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坚持解放思想,拓展思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控制总量、优化布局、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进步为重点,着力推进全市冶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在调整振兴中不断增强全市冶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全市冶金产业在全省率先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一)坚持振兴产业与应对危机相辅相成。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利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律,加紧落实产业振兴规划,淘汰落后产能,控制生产总量,优化资源配置,着力解决全市冶金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保重点骨干企业、保关键品种、保市场基本稳定,保企业经济效益,切实把当前调整振兴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促进产业平稳较快发,集聚产业振兴的新动力。

(二)坚持结构调整以市场需求为检验标准。既要着眼长远,研发高端板管材,也要根据目前扩内需、保民生的市场实际需求,开发市场适销对路产品,紧贴市场调优品种结构,不断提升实物

质量,实行产品结构多元化、生产组织专业化,市场营销灵活化,坚持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优化直接出口,扩大间接出口,提高现有产品市场竞争力和覆盖面。

(三)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有机结合。调整振兴冶金产业,必须坚持科技领航,紧密结合全市冶金产业的工艺装备、科技人才和产品特点,在培育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的同时,加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加快用先进技术辐射改造传统工艺装备,实现一般装备自主化、本地化,并在关键工艺技术和高端产品研发上取得突破,提高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撑能力,促进产品档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

(四)坚持兼并重组与优化布局融为贯通。坚持以资金为纽带,以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线,积极稳妥推进兼并重组,培育以沙钢为代表的特大型企业集团,与优化产业布局紧密结合。通过政府引导和机制创新,为推动冶金企业集团化发展,实现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兼并重组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五)坚持内外并举开拓市场建设资源基地。充分发挥苏州主要冶金企业滨江近海的区位优势,紧紧抓住当前国际上矿山资源价格相对低迷的难得机遇,有条件的规模型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国内外建设铁矿石、焦煤、废钢以及粗铜和铝锭等大宗原材料资源基地,增强资源的稳定供应和市场调控能力,为可持续发展积聚后劲。

三、主要目标

调整振兴冶金产业要以转变发展方式和促进优化升级为主线,紧紧围绕加速科技创新,调优产品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主动适应市场,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充分发挥行业自身优势和特色,切实把握好调整、振兴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以调整促振兴,以振兴求发展,以发展保增长,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一)产业规模上做“优”。2009年内生产总量保持基本稳定,到2011年全行业步入良性发展,其中生铁产能2200万吨左右、粗钢产能2500万吨左右;主要有色金属企业的铝压延加工能力20万吨左右;粗铜冶炼能力10万吨左右;阳极铜生产能力20万吨左右;铜加工能力45万吨左右,形成产业规模定位相对合理、产销基本平衡的新格局。

(二)综合效益上做“强”。通过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和多元化经营,提高全行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全市冶金产业将以钢铁及有色实体经济为主体,关联度高的上下游延伸产业为辅助,形成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税保持平稳增长,综合经济效益位居全省同行前列的新格局。

(三)技术进步上做“新”。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技术进步,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彻底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冶炼轧制产能。骨干企业在关键工艺技术和高端产品研发上取得新的突破,部分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国内领先并与世界水平接轨,产生示范辐射作用,使全市冶金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新格局。

(四)品种质量上做“精”。立足汽车、船舶、家电、电力设备、油气输送、集装箱制造和工程机械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需求,加快发展特殊钢、优质钢、管线钢和船板钢以及高钢级螺纹钢,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力争使优特钢比重提高到60%,板带管比提高到55%左右;有色产业要重点发展以“细、小、薄、长、精”为特色的高品质精细产品门类,使全市冶金形成精品生产基地的新格局。

(五)节能减排上做“细”。加快建设冶金产业循环经济体系,采用大型化、连续式、高精度、低损耗的冶炼、轧制设备,集成式、循环型工艺流程,努力使全行业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20公斤以下,吨钢新水消耗降至4.8吨以下,力争优于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废渣、煤气利用率基本达到100%,工业用水重发利用率达到95%,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利用率达到65%以上,形成生产与环境、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六)资源基地上做“实”。加强对国内外矿山和资源市场的实地调研,采用参股、投资、收购、联合等多种形式,在外省、市和国外加快铁矿石、煤炭、电解铜和铝锭等大宗原辅材料资源基地建设,锁定资源供应渠道,打造物流平台,形成50%以上资源可以长期稳定供应,同时能够规避市场风险的大宗原材料供应基地的新格局。

四、重点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努力开拓市场需求。

(1)全力稳定国内市场。认真落实国家、江苏省和苏州市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全力稳定和拓展建筑钢材市场,切实保障公路、铁路、机场、桥梁等重大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新农村建设和太湖周边环境整治等所需建筑用钢,使各类建筑用钢占比基本稳定在50%以上,并顶替进口建筑用钢。通过实施相关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努力稳定和扩大汽车、船舶、装备、家电、IT等先进制造业所需工业用钢材以及铜材和铝材国内市场。

(2)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利用国家钢铁产品出口政策调整机遇,沙钢集团等出口重点企业适时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把握国际市场行情,千方百计增加优质线材、板材和高钢级建筑钢材产品出口量;开拓精品铜材出口渠道,加强与国际经销商的战略合作,努力稳定国际市场份额。

(二)合理调控行业生产规模。本着内需为主、升级为先、审时度势、科学发展的思路,对企业生产规模有保有压,扶优扶强,着力科学调控,分类指导,优化升级。通过淘汰落后、兼并重组、产业转移,将全市钢铁产能调控在相对合理水平,到2011年生铁维持在2200万吨左右,粗钢维持在2500万吨左右。铜和铝等有色金属加工维持在65万吨左右,促进行业稳健发展。

(三)着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是推动冶金产业调整振兴的关键,要把淘汰落后与加强自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调整产业技术结构,提高行业技术水平。

(1)加快淘汰落后。在2010年按期完成第一期淘汰任务的同时,根据国家部署组织好400立方米高炉和30吨以下转炉淘汰工作。2008年苏钢集团老区的小高炉、小转炉、小轧机等落后产能已经全面关停,要着力做好主体产品结构开始向特殊钢转移的有关工作。同时要根据《有色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基本原则,抓紧对行业工艺技术进行提升改造,推进对区域行业布局优化整合,进一步提高全市有色产业的集中度。

(2)加强自主创新。通过政策扶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沙钢集团、永钢集团、万宝铜业等重点骨干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产学研研发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和二次创新。积极推动信息建设在冶金企业的广泛应用,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信息化来推动全市冶金产业的现代化、集约化。

(3)加速技术进步。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主要有沙钢集团重点实施第二条5米宽厚板生产线,同时积极筹建世界最先进的铁矿石可以直接入炉炼铁的FINEX炼铁等技改项目,加强原始创新项目的研发,力争把沙钢集团率先打造成为国家级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江苏仓环铜业公司实施内螺纹铜管项目、江苏常铝铝业公司实施铝板带等项目。全市骨干冶金企业要紧紧跟踪世界冶金前沿技术,加快技术创新,做好自主知识产权项目成果的申报工作,每年申报专利不少于10项,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

(四)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产品升级是检验钢铁产业调整振兴的重要标志,要依托重点骨干企业特别是行业前五位企业

坚持不懈地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1)促进建筑用材升级换代。积极采用超细晶粒或微合金化工艺,加快建筑用超细钢丝产业化,重点开发高档次、高强度、抗震、防震、耐腐蚀的三级、四级建筑用棒材。

(2)推进制造用材填补空白。以机械、船舶、汽车、军工等行业急需的高端特殊用材为重点,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高压管用板材、高强度桥车面板等开发上有新的突破;重点开发下游行业市场需要的高钢级的线材品种,替代进口,占领高档产品市场。

(3)推动关键产品改造提升。结合高速铁路、油气开发和长距离输送管道建设以及装备制造业、造船业的发展需求,发挥沙钢集团热卷板、宽厚板生产线工艺装备技术优势,积极改造提升工艺技术,重点开发抗腐蚀、抗大变形管线钢、船板钢和汽车板等高级别板材。

(4)推进产品的深度延伸加工。沙钢集团利用热轧板、宽厚板、线材生产线,拉长产业链,重点建设冷轧镀锌彩涂、钢板加工、焊管等项目,对50%以上的现有热轧板产品进行深加工,生产冷轧板、汽车板,镀锌板、镀锡板或彩涂板,线材原料争取与下游金属制品企业合作生产钢帘线、钢绞线,增加附加值。同时建设钢板配送加工中心。对50-100万吨中厚板进行加工配送,直接进入市场。永钢集团继续拓展线材制钉加工,延伸产品门类和规模,扩大国内外市场。

(5)调高有色产业产品门类。有色企业结构调整要发展一批精深高端产品,重点发展高档涂层铝箔,超薄型铝箔和铝箔复合

材料、高质量大盘重内螺纹铜管、环保铜水管、易切削铜材、铜丝及精细高效节能空调、冰箱等制冷系列用铜水管等深加工产品,与高新技术产业市场需求配套接轨。

其中,万宝铜业在今后三年中结构调整优化工程项目将投资3.4亿元,主要实施扩建年产4万吨的高科技高导无氧铜带项目和年产12万吨再生利用低氧铜杆产品项目,计划与国外合资年产5万吨的铜箔项目。大力发展铜带产业与机械、电力工业产品配套,向IT产业延伸。同时要以太仓仓环铜业、金鑫铜管、苏州新太铜等企业为骨干,重点发展空调制冷用高精度铜管材和太阳能、射频电缆、微电子行业用无氧铜管材及铜合金管、棒、型、线材等产品,努力建成华东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铜加工产业集群”。

(五)稳步推进企业兼并联合。根据我市冶金产业布局现状和主要原料依赖进口,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特点,利用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机遇,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有选择的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重点培育以沙钢集团为代表的特大型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年产钢能力达到3500万吨以上,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力争进入全国钢铁大企业集团前5名。对于苏钢集团老区落后产能关停后,积极进行产业升级和产品转型,苏钢老区规划改造成钢铁物流中心,苏钢新区大电炉生产系统要通过以苏信特钢产权改造为契机,进行吸引外资和技术改造,资产重组,实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重点发展特特殊钢产品。

(六)深化完善节能减排工作。实施“绿色冶金”发展战略,大

力推进清洁生产,深化节能减排,有效保护环境。钢铁行业全面实施煤气、蒸汽、炉渣、焦化副产品等资源的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引导、支持铜加工企业提高废杂铜资源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水平;鼓励铝加工产业完善废杂原料回收管理体系,有色行业推行工业用水综合集成最优化技术开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低浓度二氧化硫综合利用和治理技术研究,到2011年,使苏州市冶金产业实现排污总量和排污标准“双达标”,资源利用率和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努力建设成为资源高效利用、生产与环境、企业与社会和谐友好的绿色产业群体。

(七)不断加强资源基地建设。坚持“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方针,充分发挥苏州市冶金产业“沿江、沿河、沿海”的区位条件,面向国内外加强资源基地建设。

(1)积极利用海外矿山资源。支持沙钢集团、永钢集团等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走出去”,在与国外矿山公司结成战略关系,通过参股、控股、收购等形式,使40-50%的国外矿粉实现自给,规避市场波动风险,并进入企业成本可控范围。

(2)加紧锁定国内煤炭等资源。主要钢铁生产企业与山西、山东、辽宁等地矿山合作,建设煤炭、焦化、烧结矿等生产基地,并参与生产经营管理,锁定50%左右焦煤资源,降低资源成本,保证长期稳定供应。

(3)加强耐火材料、炼钢辅料等基地建设。对耐火材料、铁合金、石灰石、莹石等生产重要辅料生产企业进行参股控股,深度介入,做好质量监督,减少质量、价格波动,降低生产成本。

(4)建立废钢等加工基地。沙钢集团、永钢集团等有条件的企业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废钢、烧结矿等生产基地,并争取在日本、美国等废钢资源丰富的国家建立基地,形成500-600万吨/年的废钢加工能力。

(5)提高有色金属原材料保障能力。张家港联合铜业加强对外合作,规划投资7.8亿元建设10-12万吨粗铜原料冶炼项目,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占有能力和企业抗风险能力。

(八)强化科技创新研发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研发机构,重点建设好以沙钢为依托的江苏省钢铁研究院;支持骨干企业建设更高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科技创新研发体系的功能,加紧研发填补省内、国内空白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以潜在市场大、超前性强的创新产品为预研重点,将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增加行业自主创新实力。

五、政策措施

(一)加快实施有效投入扩大政策。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和江苏省委、省政府要求,切实增加有效投入,扩大市场需求。围绕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围绕发展经济,编制实施年度苏州市重点投资项目计划,推动指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和传统产业品牌化,推动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围绕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实施能源、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码头、桥梁、航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带动全市冶金产业稳定较快发展。

(二)全面落实出口退税调整政策。继续坚持控制“两高一资”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政策导向,认真落实提高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率的措施,适时适当地提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钢材产品出口退税率。继续对生铁、铁合金、钢坯、钢锭以及附加值较低的线材、螺纹钢征收10-25%的出口关税。认真落实好国务院已经出台的取消67个税号钢铁产品出口关税的政策措施,加快退税进度,确保及时足额退税。

(三)实施公平贸易有关政策。针对当前世界金融风暴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压力和产品出口严重受阻的情况,全面落实国家实施公平贸易政策。根据国务院部署,对税收进行结构性调整,加强对国产钢材和进口钢材实施公平税负政策的调查研究,制订具体措施,对国内能够生产、质量能够满足下游加工企业需要的进口钢材,逐步恢复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为全市冶金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积极实行促进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根据国家和江苏省部署,选择符合条件的企业,及时享受国家在中央投资中安排的技术进步专项资金,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冶金产业技术研发、同时,积极争取江苏省安排的节能改造财政奖励政策。全面落实江苏省出台的促进产业调整发展相关政策,加大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支持力度,鼓励、引导冶金企业积极推进节能技术改造。苏州市和有条件的市(县级市)财政部门安排专项资金,提供配套扶持,全面进行落实。

(五)加快实行淘汰落后和兼并重组扶持政策。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财政激励力度,支持冶金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妥善解决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政策引导,对全市冶金产业的大集团进一步予以支持,出台必要的优惠政策,促使其进一步做大、做强;对于并购联合、资产重组企业,为整合资源而实施的技改项目,特别是在并购联合、资产重组过程中,涉及当地政府利益,包括被兼并重组企业的富余劳动力安置等方面问题,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对大型企业特别是沙钢集团等大型民营钢铁企业跨省、跨市联合重组后的项目给予优先核准等政策支持。

(六)继续实行土地供给差别政策。根据土地管理法规,从严控制钢铁项目建设用地。根据省国土部门会同投资主管部门研究修订的《建设用地供地标准》,逐步提高钢铁项目投资强度。对未经投资主管部门依法核准的新建、改建、扩建、搬迁等钢铁项目,国土部门不予供地。对同步建设、集群配套的基地型和节地型项目,国土部门优先满足项目用地需求。国土部门通过土地预留、土地置换等措施,引导和鼓励现有企业向园区集中。

(七)继续实行环境保护从严政策。根据环保法规,切实加强冶金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未经环保审批的项目,投资主管部门不予核准,项目不得开工。违规开工的,依照环保法规责令停工。根据污染排放持续削减的要求,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推动实施以削减污染排放为主要内容的环保改造项目,实现“增产不增污”。政府部门将对节能降耗、循环经济等能源

节约和环保工程,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同时严格实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问责制,比照《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规定,对未完成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任务的地区暂停项目审批。地方各级政府要对限期淘汰的落后装备实施严格监管,防止擅自扩容改造或异地转移。

(八)积极采取境外资源开拓措施。积极落实国家即将出台的境外投资项目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投资限额的政策措施,加快境外资源型投资项目核准进度,促进建立境外资源基地。政府有关部门和金融、保险机构对“走出去”资源型项目,积极提供信贷支持、保险服务和出入境管理便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巴西、澳大利亚、非洲等铁矿石、废钢和铜资源丰富的国际市场上,以投资、参股、合作、收购等多种形式,建立铁矿石、铜矿等原材料基地,将国外资源为我所用,形成长期稳定的矿石、废钢、电解铜等供应基地,鼓励支持沙钢集团、永钢集团等企业利用区位优势,建设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长江货运码头,畅通物流平台。

(九)积极采取关联度产业发展促进措施。根据冶金产业关联度大的特点,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钢铁及有色企业与装备、汽车、船舶、家电、机械、金属制品、信息技术、物流等相关企业开展合资、合作,组建冶金产品物流中心、特殊材料订购中心等,发展上下游产品,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实现协同发展。对进行加工制作的项目,按照工业用地标准供地。对共同组建的研发机构,依照条件提供科研经费支持。

(十)积极实施有保有压的融资政策。加大对重点骨干企业

的金融支持力度,对符合环保、土地法律法规以及投资管理规定的项目,以及实施并购、重组、走出去、技术进步的企业,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工程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涉及科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报批上要优先立项,优先审批;对科技创新工程的包括在技术创新、融资担保、开拓内销市场、鼓励出口、发展品牌和人才引进等多方面切实搞好服务,支持和帮助企业克服困难、持续发展。在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以及银行贷款、吸收私募股权投资等方面给予支持。防范大型骨干企业资金断链风险,必要时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对违法违规建设、越权审批的项目和产能落后企业,继续实施融资限制等措施。

(十一)积极筹建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企业在应对经济危机和建设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在继续加强政务公开的同时,结合苏州市钢铁及有色产业的实际情况,积极筹建苏州市冶金工业协会,在政府指导下,努力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行业协会要要加强行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建立完善行业的自律机制,引导企业自觉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体现企业社会责任。行业协会要积极组织沙钢集团等代表性企业参与进口铁矿统一对外谈判,增强全市冶金行业“话语权”;及时反映行业运行动态和企业诉求,积极提供信息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政策建议和依据,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促进行业稳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