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学术型硕士-金融统计、保险精算与风险管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学术型硕士-金融统计、保险精算与风险管理

金融统计、风险管理与精算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 培养类别 学术型硕士

一级学科名称统计学 一级学科代码0714适用年级从2016级开始适用修订时间2016 年 6 月

覆盖专业金融统计、风险管理与精算(00714Z2)

基本学制三年

学分学术型硕士(不含留学生):总学分=37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32学分,非学位课学分≥5学分

培养目标

1、人文素质: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高尚的人文品质,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2、专业素质:具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和统计学背景,系统掌握金融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与开发的知识与技能,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能力素质:能够在中央银行以及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以及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或者调查咨询公司及科研教学部门从事金融统计调查咨询、金融数据分析、风险管理和精算的高层次人才。

科研能力及创新培养要求

1、科研能力: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能力,密切跟踪本专业学术研究前沿,系统掌握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对本专业学术领域中的理论问题与经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高度敏感性,能够运用本专业的理论与方法,结合所研究领域的相关知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参加专业学术活动、科研活动、学科竞赛等,至少参加一次学术会议并提交一篇学术论文。

2、创新能力: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创造性地研究学术领域的理论问题与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对理论问题的研究应该具有学术创新价值,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应该具有实践应用价值。

3、实践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项目为社会调查、毕业实习、“三助”活动等。在实践与创新培养环节,硕士生须至少修完5学分。其中毕业实习为必修项目,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为期4-8周。实践活动结束后须有相关单位的评语或成绩并附调查报告,计2学分;其他项目为选修,共计3学分。实践与创新学分的管理参见《硕士生培养办法》的相关章节。

培养方式

1、培养制度:统计学专业金融统计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制,实行导师负责制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2、培养原则: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系统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强调以自学为主,采用启发式与研讨式的方式教学,有选择地使用原版教材,采用双语讲授,注重系统知识的掌握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综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

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

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年) (全日制) 一、培养目标 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咨询和研究机构等培养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好的数理基础知识、完整的统计知识架构、扎实的统计应用功底和较强的计量分析能力,并且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理论与实际工作的高层次、专业型应用统计人才。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的人员。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两年,学习年限原则上不超过三年。原则上不受理提前毕业的申请。 四、培养方式 (一) 培养方式采用脱产全日制。 (二) 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考评方式要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包括考试、平时作业、上机操作、课堂讨论、撰写报告等。 (四) 加强实践环节培养。 (五) 注重职业道德培养。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少要修满39学分,其中公共课5学分、专业必修课16学分、专业选修课不低于12学分、专业实践6学分。各类课程及学分要求如下:(课程计划表见附表) (一) 公共课(5学分) 1. 公共英语(2学分)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3. 自然辩证法(1学分)

(二) 专业必修课(每门课2学分,共16学分) 1. 高等统计学 2. 应用回归分析注:含逻辑回归 3. 数据采集方法 4. 实用多元分析 5.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注:含高维时间序列 6. 统计软件与计算注:含Python语言初步 7. 大数据分析技术注:含数据挖掘方法 8. 应用随机过程注:含非齐次马氏链 (三) 专业选修课(每门课2学分,要求不低于12学分) 1. 数据处理与可视化注:含数据清洗、变量筛选等 2. 高等风险管理 3. 贝叶斯方法注:含MCMC 4. 文本挖掘注:含网络爬虫技术 5. 实用商业数据分析 6. 临床试验统计方法 7. 金融中的统计模型 8. 分布式统计计算 9. 保险精算 注:对于专业选修课,五个专业方向的选修课建议如下: (1)金融统计方向,建议选修课包含:1, 2, 4, 7 (2)大数据统计方向,建议选修课包含:1, 4, 8 (3)商务统计方向,建议选修课包含:5 (4)生物统计方向,建议选修课包含:6 (5)精算学方向,建议选修课包含:9 (四) 专业实践(6学分) 参加统计前沿专题讲座不少于5次,并且在统计机构、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的应用统计相关工作岗位实习实践不少于3个月,完成实习周志和实习报告。 六、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内容应与应用统计实际问题、实际数据或实际案例紧密结合。论文内容应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论文形式提倡案例分析、调研报告、数据分析报告、产品设计、应用统计方法的实证研究等。

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年修订) 专业代码: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要求统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1.应具有较扎实的统计学理论基础; 2.应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和技巧; 3.应具有较强的学术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4.应具备创新意识和独立科研能力; 5.应该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阅读外文资料和用外文写作论文的能力; 6.应具有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以及借助互联网查阅专业资料的能力; 7.身心健康,德才兼备。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培养方式 采用导师指导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模式,通过课堂授课、专题讨论班、专家讲学、课题研究、参加学术报告(会议)等培养方式,使学生成为有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学习年限 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 三、研究方向 实验设计,非参数估计,金融统计,风险管理。 四、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要求 要求每位研究生至少修满学分,其中学科基础课至少修满学分,专业主干课至少修满学分。考核分为考试与考查。必修课进行考试,选修课进行考试或考查。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计分,考查成绩采用五级记分制。 2.实践环节要求 实践容包括教案实践(为本科生授课、辅导、批改作业、指导大学生毕业论文等)与科研实践(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科研咨询、课题调研,参加学术报告或学术会议等)。相关的要求见本培养方案有关条目。 3.科研成果数量要求 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发表(含录用)篇专业学术论文(除导师外,申请者须排名第一)。特殊情况下,经导师同意并经学院学术委员会认定达到毕业水平

应用统计学专业大数据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统计学专业(大数据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理学 二级类:统计学类 专业代码:071202 英文名称:Applied Statistics(Big data)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运用统计方法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利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在企事业、经济、金融、保险等部门从事数据采集、预处理、数据挖掘、大数据应用分析及开发、数据可视化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规格 1、知识结构 (1)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2)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外文摘要。 (4)具有社会学、文学、哲学和历史学等社会科学基本知识。 (5)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6)掌握政治、形式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基本知识。 (7)具有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 (8)了解与统计学相关的自然学科的基本知识,具有坚实的统计学和经济学理论基础。 (9)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熟悉统计政策和法规; (10)理解大数据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1)掌握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了解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前景、以及相关行业最新进展与发展动态。 (12)具有分布式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大数据技术框架、数据分析与方法、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并行与分布式计算原理、大数据编程技术等专

业知识。 2、能力结构 (1)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能力,能够跟踪统计学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 (2)具备自主学习、对终身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3)具有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推断和预测的能力。 (4)能熟练使用统计软件并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并且能正确利用统计思想和方法分析判断软件的计算结果。 (5)具备应用统计方法解决企事业、经济、金融、保险等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6)了解相关的技术标准,具有数据处理、分析、呈现等应用技能,具备大数据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7)具有大数据行业领域相关软件产品的应用、大数据系统分析、设计、部署以及维护和管理能力。 (8)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从事大数据领域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有获取最新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的基本能力。 (9)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素质结构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2)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文化素养。 (3)具有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 (4)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养成健全的职业人格和对统计的热爱态度以及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军事训练标准。 三、专业培养规格实现矩阵

养老保险精算数据指标体系规范 第1部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I C S03.060 A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 B/T35620.1 2017 养老保险精算数据指标体系规范 第1部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N o r m s f o r t h e a c t u a r i a l d a t a i n d e x s y s t e mf o r o l d-a g e i n s u r a n c e P a r t1:T h e b a s i c o l d-a g e i n s u r a n c e f o r e n t e r p r i s e e m p l o y e e s 2017-12-29发布2017-12-29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目 次 前言Ⅰ 引言Ⅱ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符号2 5 数据指标的分类和组成2 5.1 数据指标分类2 5.2 公共基础数据指标的组成2 5.3 精算业务数据指标的组成2 6 公共基础数据指标体系2 6.1 体系结构2 6.2 数据指标3 7 精算业务数据指标体系10 7.1 体系结构10 7.2 数据指标13 G B /T 35620.1 2017

G B/T35620.1 2017 前言 G B/T35620‘养老保险精算数据指标体系规范“共分为4个部分: 第1部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第2部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第3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 第4部分:养老保险精算业务规程三 本部分为G B/T35620的第1部分三 本部分按照G B/T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三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三 本部分由全国社会保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 A C/T C474)归口三 本部分起草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二重庆市社会保险局二北京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二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二江苏省镇江市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管理中心二山东省潍坊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二重庆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耿树艳二霍冀民二周劲松二李霆钧二王兴华二丁长发二罗庆二谢助明二徐宝二胡刚二宋萍二陈如均二黄文明二陈本毅二李永臣三 Ⅰ

2017年山东科技大学统计学(数据分析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统计学(数据分析方向)专业培养方案 Statistics(Data Analysis Specialty) (门类:理学;二级类:统计学;专业代码:071201)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具备一定的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较全面掌握大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创新与实践能力,能从事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开发、大数据系统开发、大数据可视化以及大数据决策等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良好外语运用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或继续攻读本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是一门涉及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受到系统而扎实的计算机编程训练,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在大数据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从事数据分析管理、系统设计开发、大数据处理应用、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专业学生培养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着重于数据科学理论体系的培养,即发展和完善数据科学理论体系,为数据科学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理论和知识基础;第二阶段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在夯实数据科学理论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学生利用大数据的方法解决具体行业应用问题的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2.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 3.具有良好的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基础,掌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

《保险精算》课程教学大纲

《保险精算》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463 制定单位:统计学院 制 定 人(执笔人):徐海云 审 核 人: 制定(或修订)时间:2014年2月26日 江西财经大学教务处

《保险精算》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总述 本课程大纲是以2014年全校本科专业大类招生与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编制的。 课程名称保险精算课程代码 01463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货币银行 学 总学时数 48 周学时数 3 开课院系统计学院任课教师徐海云 编写人徐海云编写时间 2014年2月 课程负责人徐海云大纲主审人李志龙 使用教材《保险精算》王燕(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教学参考资料1.王晓军,保险精算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李晓林,精算数学,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 3.李晓林,一元生命保险与年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课程教学目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险业必将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从而必然需要大量的精算师承担对风险的分析和科学计算工作。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精算的基本理论,为今后工作、学习打下基础。 课程教学要求 保险精算学是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基础,研究保险事故的出险规律、保险事故损失额的分布规律、保险人承担风险的平均损失及其分布规律、保险费和责任准备金等保险具体问题计算方法的应用数学。 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各类寿险保费的厘定和年金的保费的厘定 难点:各类寿险产品的设计与风险控制,以及生命表的动态编制与使用 课程考试 考核方式:平时30%,期末闭卷考试或课程论文70%。 平时成绩以考勤与作业为主来评定;期末采用闭卷考试或课程论文形式,考试内容以书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为主。成绩评定按百分制,60分为及格。

第七章养老保险制度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七章养老保险制度 一、填空题 1、人们日常提到了年龄,有以下几种含义、、、 。 2、养老保险是的一个组成部分。 3、养老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包括、、 。 4、养老金精算中要考虑的五个“基础率”,即:预定死亡率、、 、、。 5、我国规定男工人和男干部年满岁、女工人年满岁,女干部年满岁,连续工龄满年者,可以享受退休待遇。 6、我国现行制度规定,企业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个人缴费比例最终达到本人工资的。 7、按现行制度规定,本人月工资低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按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缴费,超过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以上的部分不缴费。 8、基本养老金一般由和两部分构成。 二、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属于传统模式的是:() A、德国的社会保险模式 B、前苏联的福利模式 C、美国的国家模式 D、新加坡的积金积累制 2、以下项目属于养老保险制度现收现付模式的特点的是:() A、代际赡养 B、通常建立个人帐户进行积累 C、同代自养 D、有一定的资金积累 3、按现行制度规定,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可以继承。 A、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个人缴费部分 B、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部分 C、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的部分 D、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部分 4、按现行制度规定,“新人”缴费年限满年,退休后按月发给养老金。 A、10年 B、15年 C、20年 D、25年 5、如果小黄是95年参加工作,现在仍然就职于某公司,那么小黄属于。 A、老人 B、中人 C、新人 D、青年人 6、养老保险费费率等于。 A、养老金替代率×抚养比 B、养老金替代率/抚养比 C、抚养比/养老金替代率 D、养老金替代率×社会保障水平 三、多项选择题 1、养老保险具有以下特点:() A、推行保险立法化

应用统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西南大学

全日制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要求 1.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拥有厚实的统计学理论基础,熟悉某一学科(比如教育统计、金融风险计量分析、应用数理统计) 的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数据收集、处理与分析的能力,能够在金融投资类单位、企事业单位及科研教学部门从事统计调查、数据分析、决策支持和信息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统计专业人才。 2. 基本要求 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受到理论研究、应用技能和统计软件的基本训练,具有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能使用统计软件解决社会领域的实际问题,并形成强有力的调查研究、量化分析和预测决策能力。 毕业生应达到下面基本要求: 1.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2. 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熟练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具备从事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和应用的基本技能; 3. 能够独立从事实际领域的应用统计工作; 4. 掌握一门外语的实际应用。 二、主要方向 1. 教育统计 2. 金融计量与风险管理 3. 应用数理统计 三、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历)人员。 四、学习方式及年限 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非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

五、培养方式 应用统计专业硕士培养应注重: 1. 课程与研究报告(或实证分析)并重,讲授与操作结合,突出案例教学; 2. 专题讲座与实践相结合; 3. 采取导师制。采用在校学习与到实际部门的专业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重视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 六、课程设置及必修环节 1. 课程与必修环节设置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31学分。其中公共课5学分,专业基础课6学分,专业方向课12学分,专业实习8学分。

《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原文

《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 郑秉文等 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4月 ISBN: 内容提要:本书主要内容介绍1.延长预测期并丰富了内容2018年1月,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了首部养老金精算报告,即《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8-2022》。在历时1年多的不断完善和改进后,今年推出第二部养老金精算报告,即《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第二部养老金精算报告主要调整如下:一是将预测期从5年延长至30年;二是增加了分省10年的财务收支状况;三是不仅配以“分析报告”,首次发布了“人口报告”和“运行报告”;四是编制发布了《中国养老金发展指数2018》,对各省养老金的充足性、可持续性、多层次等三个一级指标和十二个二级指标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比较;五是发布了《企业年金集中度指数2018》,对全国企业年金的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的集中度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窥测年金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后,在“国际版块”,不仅发布了“德国社会保险精算制度研究”,还发布了“国际社会保障协会”(ISSA)2016年版的《社会保障精算工作指南》。此次发布的第二部精算报告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得到了财政部社会保障司的指导,并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文灵先生做序。2.对降费至16%的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可持续性趋势进行了预测2018年3月15日刚闭幕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可降至16%。在这种背景下,本报告对全国企业缴费率由19%降至16%以后的财务可持续性进行了预测,并假定个别省份从2022年开始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最终统一到16%。同时,为了与基准方案进行对比,本报告给出了三种情景分析:一是企业缴费率由目前大多数省份的19%降至18%,而低于18%的个别省份从2022年开始每年提高1个百

基于精算模型的_新农保_个人账户替代率研究

基于精算模型的“新农保” 个人账户替代率研究 贾宁袁建华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早在1991年就初步开始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旧农保”),但历经近10年的摸索,1999年由于“中国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保险的条件”国务院停止推行该制度。“旧农保”制度的不足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陈姣娥(2006)分析了“旧农保”执行状况和政策效果,认为“旧农保”缴费标准设计过低、基金管理不规范、政府缺乏必要的补贴,致使其难以真正保障参保者的基本生活;刘昌平(2009)用经验分析的方法对“旧农保”个人账户待遇水平进行测算,发现“旧农保”存在保障水平过低、未来偿付能力不足及不具备代际和代内收入再分配功能等缺陷;朱有国(2009)认为“旧农保”投保率低、覆盖面小、存在制度上的不稳定性,并且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已有研究普遍认为,随着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旧农保”制度已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应对“旧农保”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

正是由于“旧农保”制度的不足,中国政府提出要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并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2004年起,中国开始在上海、中山、重庆等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开展“新农保”制度改革试点。2008年,在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9月1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一步确立了“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农保”发展目标。 在学术界,“新农保”制度也引起了深入的探讨和广泛的论证:谢安(2009)在对中国农村老龄化趋势以及养老保险现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紧迫性和复杂性;周莹(2009)对不同试点地区新农保模式的优劣进行比较,提出在选择具体的“新农保”模式时应考虑区域差异和农民收入差别等因素;耿永志(2009)比较了新、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的统一性、资金来源和保障层次等方面的差异,提出了“新农保”实施过程中应坚持惠农、政府负担为主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原则;战梦捷、杨洁(2010)认为从长期来看“新农保”制度要实现顺畅运转,必须解决财务的可持续性、基金统筹管理和制度衔接等问题。从研究方法来看,已有研究主要是应用政策分析的方法对“新农保”制度可行性、存在问题、推进路径等进行定性分析,定量研究较为有限;从研究的侧重点来看,对“新农保”整体效果、财政补贴效应及各试点地区制度模式比较等方面的研究较多,针对个人账户的研究相对较少。为弥补这两方面研究的不足,本文试图通过建立精算模型对不同参保年龄、缴费标准、收入增长预期下个人账户替代率水平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新农保”政策的效果预测、评估和制度改进提供量化的研究证据。 二、个人账户精算模型 本文按照《指导意见》的相关规定首先构建“新农保”个人账户精算模型,并对相关参数进行合理设定,在此基础上对参保农民个人账户替代率水平进行测算。 (一)新农保制度描述 《指导意见》对“新农保”基金收入、养老金待遇等都做了详细规定:(1)设计了“新农保”制度总体架构:基金收入来自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3个渠道,养老金发放包括社会统筹的基础养老金和积累制的个人账户两部分。其中基础养老金全部来自政府补贴,个人账户养老金主要来自个人缴费,也有部分资金来自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2)确定了个人缴费档次:个人年缴费标准目前设为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3)规范了政府补贴标准:基础养老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承担,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4)统一了计发办法: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基础养

中南大学统计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统计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方法论学科,提供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的各种方法,统计学专业就是培养掌握采集、处理、分析数据的理论和技能的专门人才,我校统计学专业自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雄厚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科的教学资源是我们的办学优势,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数理统计基础和过硬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我们的办学特色。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良好的数学和经济学素养、掌握现代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数据信息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工商企业、金融投资业和政府部门从事统计调查、信息管理、数据分析、风险评价等应用和研究工作,或在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本专业学生可在商务统计、金融统计和数据分析等方向自主选择专业出口,本专业毕业生除可继续攻读统计学研究生学位外,还特别适合选择攻读数学、生物、金融、经济管理、信息类研究生学位。 三、培养要求 要求本专业学生着重掌握统计学和经济学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此外,还要求对统计学相关学科也要有足够的了解。使其既具有扎实全面的统计学理论知识,又具有运用统计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比较严格的数学训练。 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具有采集、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掌握社会、经济、金融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具有运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掌握几种主要的数学软件以及统计分析软件,具有较强的统计计算能力; 5.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四、主干课程和特色课程 主干课程:数学分析、概率论、数理统计、统计软件、统计学原理、应用随机过程、回归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计量经济学 特色课程:概率论、统计学原理、抽样技术、多元统计分析 五、学制与学位 标准学制:4 年,学习年限3-6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

计算数学专业 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从2012级开始实行) 一、培养目标 1.较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学术修养,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遵纪守法,身心健康,愿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专业方向的前沿动态,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受到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训练,具有独立地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教学或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科技文献。 二、研究方向 01偏微分方程数值解 02 数值代数 03多尺度建模与计算 04材料计算 05偏微分方程最优控制 06反问题与计算 07科学与工程计算软件 08智能计算 09量子计算 10计算流体力学 11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 12混沌动力学 13计算生物学 14计算机应用 三、学习年限 1. 本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三年,最长不超过四年,其中课程学习1-1.5年。 2. 提前毕业标准(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2年):申请提前毕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完成

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成绩优秀,创新能力强,必须在本学科的SCI或EI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或者在本学科指定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篇(及以上),其中包括已经收到正式接收函的论文。发表的论文第一作者单位必须是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若是同其他人联名一起发表的中文论文,则要求该学生为第一作者;若联名发表的论文是外文文章,则按国际上对发表数学论文的通用规则,作者排序可以按姓名的字母顺序来排。另外,对导师列为第一作者研究生列为第二作者的也可视为该生为第一作者。若对学位论文发表的合格性若有不同意见,可以由学院学位委员会做最后的仲裁。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见附表) 课程分类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选修课及补修课等三类。 第一类:学位课 (1)全校公共必修课: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第一外国语。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1门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学时,2学分)和1门选修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18学时,1学分)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8学时,1学分),第一外国语(72学时,2学分)。 (2)学科通开课:即同一个一级学科的所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共同学习的课程,包括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论和有共性的专业通开课。 (3)研究方向必修课:即某一研究方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修的课程。 第二类:选修课 由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公共选修课包括计算机、管理、人文、体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选修公共选修课不超过2学分;专业选修课包括本学科内拓宽知识面和深化专业知识的课程、根据研究方向在导师指定下选修的其它课程。 第三类:补修课 补修课指的是本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须补修相关课程。补修课不得少于2门,不记学分,但有科目和成绩要求。 3.学分 应修学分总数为 42学分,其中:课程学分总数30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

统计学理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统计学(理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统计学(理学)(0714) 一级学科英文名称: Statistics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独立从事统计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专门人才。掌握统计学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能够利用现代化计算工具处理统计资料,对现实中的各种复杂数量关系进行统计建模和数据分析。毕业后可在各级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市场调研、信息处理、投资分析、风险管理等实际工作,以及在高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二、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它研究来自各领域的数据,应用范围极其广泛,随着人们对定量研究的日益重视,统计方法已成为适用于所有学科领域的通用数据分析方法,统计学自身的理论体系也日臻完善。 研究方向: 1. 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与应用 本方向运用非参数和半参数方法,对非线性时间序列进行定量研究。通过数学建模、理论分析、参数估计和数值仿真,探讨非线性时间序列动态变化的内在规律。侧重于波动率模型和同积模型的理论及其在经济金融等领域的应用。 2. 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 本方向主要研究社会调查中的抽样技术和调查技术,以及复杂数据的分析方法。包括CATI电话调查实务、定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理论与算法等。该方向已在市场调查、综合测评方面取得大量应用成果。 3.计量经济模型与应用 本方向主要利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借助各种先进的统计和计量软件,对社会经济现象如宏观经济、金融、产业结构、汇率等进行数据建模、定量测度和分析,寻找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为预测和决策提供依据。 4.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 本方向主要研究金融保险领域的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等问题。在探讨保险精算基本理论、随机分布理论的基础上,关注损失评估、保费厘定、索

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

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历史沿革 同济大学数学系始建于1945年,程其襄、杨武之、朱言钧、樊映川、张国隆、陆振邦等一大批知名专家曾在此任教。解放后,几经国家调整,本系时有间断。于1980年,(应用)数学系正式恢复,陆续引进一批国内外培养的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充实了教学与科研力量。当时只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概率统计方向含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内,并且1980年已开始招收概率统计方向的研究生。1999年由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同济大学“统计学”专业并招生。统计专业经过十年的建设成效显著,专业排名已有了很大的提升。在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的教学方面,力求结合统计方法在金融、保险、管理等领域的应用,从而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概率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统计的理论研究方面如半参数统计模型的研究、相依数据的统计模型、不完全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等领域,得到了一系统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统计学界的关注。已毕业的学生有在国内外继续深造的,也有很多学生在金融、保险、经济管理、统计信息管理、数据分析等行业成为骨干。 二、学制与授予学位 四年制本科。 本专业所授学位为理学学士。 三、基本学分要求 四、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以统计方法及其应用为研究对象,培养具备良好的基础数学与概率论基础,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理论和方法,具有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统计数据的能力,了解某一相关应用领域(如保险、经济、金融等)知识的具有综合应用能力及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及金融、保险、医药等部门从事统计调查、数据分析、风险决策、统计信息管理等工作,或在国内外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五、专业培养标准

统计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统计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71400 一、培养目标 1.认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在统计学领域和相关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熟练使用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具备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好的科技写作能力。 二、培养方向 1.应用统计 2.并行统计 3. 随机网络 4.随机微分方程 5.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 三、学习年限:3年 四、学分要求:总学分最低修满30学分,必修课不得低于16学分。 五、课程设置

备注: 1.对跨学科报考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由导师指定补修本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补修课所取得学分不记入总学分。 2.专业外语课程作为必修环节,由导师指导查阅一定数量的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在第三学期开题阶段提交一份外文文献阅读报告,交导师审查并评定成绩,通过后记1学分。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1.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目的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主要包括阅读科技文献、学位论文选题、开展科学研究、学位论文撰写等方面。 2.阅读科技文献、参加学术活动是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必不可少的环节,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阅读较多的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文献资料。 3.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开题工作,其中三年制硕士生应在第三学期十一月底前完成。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题应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或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4.硕士学位论文要有足够的工作量,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用不少于一年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保证研究生得到较为充分的科研训练。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本人完成。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能够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生应了解所研究方向的最新成就,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所创新。 5.申请学位按《硕士研究生论文和答辩工作的有关规定》要求进行。

最新个人帐户养老金精算模型

个人帐户养老金精算 模型

个人帐户养老金精算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我国传统的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已不适合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建立基金式养老金模式,与国际社会接轨,才能彻底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对我国政府带来的压力。因此,我国于1997年对养老金制度进行了改革,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由传统的现收现付制模式转化为现部分基金模式。所谓部分基金模式,即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包括两部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当职工退休时,领取的基础养老金标准是该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帐户养老金的标准为本人帐户储存额除以120,均为按月发放。对改革前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和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以下简称‘中人’),按照新老办法平稳衔接、待遇水平基本平衡等原则,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确定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从养老保险基金中解决。具体办法,由劳动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并指导实施;对改革时已经退休的职工(以下简称‘老人’),养老金发放标准与现收现付制下的标准相同。对于基本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我们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试对改革后个人账户养老金发放标准建立数学模型,并对标准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2、试建立数学模型并分析当前养老金制度中影响保障程度的指标。 二、问题的分析

《决定》规定,退休后职工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组成。退休后的基本养老金计算公式为:月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其中:基础养老金=上年度本地区在职职工月平均工资×20%,个人帐户养老金=个人养老保险帐户累积储存额/120,个人帐户养老金按照社会平均余命发放,超过平均余命的退休职工的养老金部分,由社会统筹支付。 替代率是指个人进入退休期所领取的养老金与进入退休期上一年度工资的比例,或者是进入退休期社会平均养老金与进入退休期上一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替代率的高低是衡量养老金制度是否合理的关键因子。 按《决定》规定,以职工缴费工资的11%建立个人帐户,退休时发放标准每月为个人帐户储蓄额除以120。因此个人帐户养老金的缴费率为11%,若假设每年工资增长率为5%,职工22岁参加工作,按社会平均退休年龄58岁退休。对个人帐户养老金建立精算模型,得出个人帐户养老金提供的替代率与利率水平情况如下表: 表1:《决定》下利率水平与个人帐户养老金替代率关系 在我国目前利率水平不到2%的经济条件下,个人帐户养老金约可以达到25.44%的替代率水平。根据《决定》,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包括基础养老金与个人帐户养老金,其中基础养老金能提供约20%的替代率水平。因此,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总共仅能为职工提供约45.44%替代率的保障。因此,若仅依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年青一代职工退休后与退休前的工资水平有很大差距。基本养

养老金收支平衡精算模型论文

养老金收支平衡精算模型 摘要 本文针对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的问题,通过建立合理的假设,综合运用Logistic 阻滞增长模型、傅立叶级数拟合、折现率、精算模型等方法讨论影响职工养老金的各因素,并对影响养老金的各个因素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提供了较为实际的建议。 针对问题一,假设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稳定增长的情况下,根据附件提供的数据,运用曲线拟合和Logistic增长模型,建立年均工资预测模型。首先对原数据进行简单的曲线拟合,结果成指数趋势增长,而指数的增长趋势与经济发展规律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不符,属于理想状况;之后通过引进与经济发展相关的Logistic增长模型对山东省职工的年均工资进行预测,并采用四点法求得Logistic增长趋势方程的最大上限值,确定Logistic增长模型的趋势方程式,最后采用R方检验法进行检验。预测得到山东省2011年的年均工资为37827.86元,在2021年实现年均工资翻一番(64684.56元),2035年时年均工资翻两番,达到93199.61元,整体上符合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针对问题二,建立养老金替代率计算模型。首先根据养老金原理得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公式,运用问题一的Logistic增长模型,并在考虑职工年龄阶段性跳层的基础上,引用傅立叶级数拟合60-64岁阶段的月均工资,获得2000-2034年各年龄段年均工资,在此基础上,借助MATLAB编程解出各缴费年龄段的替代率。最后对替代率进行灵敏度分析。 针对问题三,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分析模型。首先分别从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方面讨论缺口情况,并在引进折现率的基础上综合讨论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情况,主要针对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两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推算缴存的养老保险基金和领取的养老金之间的平衡点。 针对问题四,建立养老保险收支平衡精算模型。首先对影响养老保险收支平衡的因素进行取舍,忽略社会统筹基金中其他相关因素对收支平衡的影响,只重点考虑影响个人账户的收入和支出的相关因素。通过考虑社会平均退休年龄、平均余命、生存概率等因素,并根据未来给付精算现值等于未来缴费精算现值的精算平衡方法,对个人账户养老金在计算时点的缴费现值和未来给付精算现值进行比较,得到收支平衡时的替代率与退休年龄和工资增长率的关系,并算出当满足目标替代率时退休年龄和工资增长率的范围。然后针对本问题养老金平衡模型的影响因素作了分析和提供了建议措施。 最后,通过对中国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弊端做了简单的分析和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Logistic 傅立叶级数拟合折现率灵敏度分析养老保险平衡精算模型

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

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 专业历史沿革 同济大学数学系始建于 1945年,程其襄、杨武之、朱言钧、樊映川、 大批知名专家曾在此任教。解放后,几经国家调整,本系时有间断。于 学系正式恢复,陆续引进一批国内外培养的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 量。当时只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概率统计方向含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内, 年已开始招收概率统计方向的研究生。 1999 业并招生。统计专业经过十年的建设成效显著, 统计方法的教学方面,力求结合统计方法在金融、 高了运用概率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究、相依数据的统计模型、不完全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等领域,得到了一系统的研究成果, 受到了国内外统计学界的关注。 已毕业的学生有在国内外继续深造的, 也有很多学生在金融、 保险、经济管理、统计信息管理、数据分析等行业成为骨干。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 二、 学制与授予学位 四年制本科。 本专业所授学位为理学学士。 三、 基本学分要求 四、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以统计方法及其应用为研究对象, 培养具备良好的基础数学与概率论基础, 掌握 统计学的基本思想、理论和方法,具有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统计数据的能力, 了解某一 相关应用领域(如保险、经济、金融等)知识的具有综合应用能力及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 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及金融、保险、医药等部门从事统计调查、数 据分析、风险决策、统计信息管理等工作,或在国内外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 樅。 五、 专业培养标准 表1 :专业标准 万面 内容 目标要求及相应课程 张国隆、陆振邦等一 1980年,(应用)数 充实了教学与科研力 并且1980 年由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同济大学 统计学”专 专业排名已有了很大的提升。在统计理论和 保 险、管理等领域的应用,从而使学生提 在统计的理论研究方面如半参数统计模型的研

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701) 适用专业:070101基础数学、070102计算数学、07010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070104应用数学、070105运筹学与控制论、070120数学教育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术型、应用型高层次数学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2.掌握系统而坚实的数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数学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实际工作的专门技术水平;具有使用第一外国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并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3.主要为攻读博士做前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准备;培养高校和中学需要的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从事技术开发、咨询预测等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较强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基础数学专业 奇点理论,李代数及其应用,同调代数,低维拓扑,非交换几何,算子理论及算子代数。 2.计算数学专业 微分方程数值解,数值代数,数值逼近,分形几何。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 应用概率,生物统计,生物信息,教育与心理测量,金融与经济统计,机器学习。 4.应用数学专业 常微分方程理论及应用,泛函微分方程理论及应用,随机微分方程理论及应用,偏微分方程理论及应用,生物数学。 5.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 分布参数系统控制理论及应用,集中参数系统控制理论及应用。 6.数学教育专业 数学教育心理,数学课程,数学教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三、修业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3年,其中生源为跨专业、同等学力的研究生原则上学制要延长一年。凡修满最低学分、学习成绩优秀者,经本人申请、指导教师同意与学院教授委员会讨论通过,并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可以提前毕业(最低修业年限不得少于2年)。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毕业时总学分不少于33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要求不少于27学分,必修环节总学分6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教学实践1学分,文献阅读1学分,学位论文3学分)。硕士研究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修满规定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