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民居建筑及服饰

摩梭民居建筑及服饰
摩梭民居建筑及服饰

摩梭民居建筑及服饰2006年09

月07日来源:四川省旅游信息中心

【字体:大中

小】

发邮件

朋友

长期以来摩梭人主要依山傍水而居,房屋都为木结构,四壁用削皮后的圆木,两端砍上卡口衔楔垒摞而成,俗称“木楞子”房,屋顶则用木板铺盖,上压石块,俗称黄板,摩梭人盖黄板有特别技巧,滴雨不漏,整幢房屋不用一颗钉子,也不用砖瓦,它不仅冬暖夏凉,而且用衔楔整架结构而特别防震;传统摩梭人一家一个大院,一般是四幢木楞子房围成一个很大的院井,组成一个四合院,分母屋(“日米”),经堂(“嘎拉日”),花楼(“搓日”),门楼(“尼扎日”,又称草楼);母屋(“日米”也叫祖母房或正房)在院子的右边,供家庭集体活动,是议事和炊事及祭祀场所,又分为正室,侧室,前室,后室,各有不同用途;靠大门的那幢叫门楼,楼上放草,楼下大门两边是畜厩;大门正对的一幢叫经堂,楼上是佛堂,供着藏传佛教黄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和历代达赖、班禅的神像,楼下为家里的成年男子居住或作客房;左边一幢是花楼,供行过成丁礼的成年女子居住,走婚男女便在这里共度良宵,男子不经许可是不能进花楼的,而女子一旦生育后要从花楼搬至母屋;摩梭房屋的大门,一般开朝东方或北方,其井院较大,有红白喜事,就在井院举行,“四合五天井”天井不大但实用,是居民生活空间的巧妙运用,富有情趣,摩梭人的四合院则直观反映其婚姻形态、家庭组织和宗教信仰,是母系农耕社会的一种形式载体。

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摩梭人的房屋建筑结构与宗教信仰、婚姻形态和家庭组织息息相关互相适应,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但是,近几年来,为适应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摩梭人在房屋建筑上除保持上述特点外,在房屋构造、内部装修等方面采用了现代装饰方法和装饰材料,此外,部分房间的使用功能和建造也有所变化。

摩梭人的民居建筑很有特色,其服饰也与众不同,传统成年摩梭妇女蓄长发,用牦牛尾上的毛掺在头发内,梳成粗大的假辫盘在头顶上,再在假辫之外缠上一圈蓝或黑色丝线,井将丝线垂至腰部,她们出门时,用青布包头,也有些妇女用一段头帕,从左至右将鼻子和下腭遮住,只留两只明亮的眼睛在外面顾盼,她们喜穿红,蓝,紫,等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钮扣,系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层百褶裙,上用五色丝线绣一圈花边,裙长及足背(“窝搓吉克”),她们还喜系红、黄色腰带,穿青布

绣花鞋,裙上用红丝线绣一圈花边,以穿黑布衣裙为尊贵,贫穷的女子只能穿粗白麻布,着黑布鞋或赤脚,贵族女子则多穿红、黄、灰色的绸缎和毛呢之类的衣裳,并在领、襟、袖口、裙边等处镶金、银边,用金、银、玉石、玛刑做纽扣,以显示奢华,现在由于摩梭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样的贵族服饰已普及到平常百姓家,反是麻布服装已成稀奇物,只有住在很远木里的摩梭人才穿麻布服装。

青年男子身穿对襟短上衣,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系腰带,下着宽大筒裤,脚穿皮靴,头戴羊毛毡帽,腰上背有腰刀,显得英姿骁勇;老年男子喜戴小帽或包青布头帕,穿黑、白色右在短衣和长裤,束素色腰带,穿草鞋或布鞋;贫苦家庭的男子,即使穿自织的白麻布衣裤,仍喜在衣服的袖口、裤边、腰带绣上花纹。

相关链接 >>

我家乡的传统民居

我家乡的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是指那些乡村的、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它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有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 很多建筑师就认为中国民族传统建筑形式上显得过于陈旧,经济上相对比较低效,功能上也比较落后,尤其是建造速度太慢,因此,不少人基本上放弃了对传统建近年来,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大规模建设越来越追求实用和高效,建筑形式的追求。我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传统建筑的改造的必须的,但是也要保留着一定的传建筑的特色和特点。这不仅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更是对自然科学的一种尊重。 就以我家乡的传统建筑来说。我是一个地道的广东人,知道许多本地的传统民居。但是由于现代化的城市建设,现在的传统民居已经很少了,很多遭到人为的损害,与此同时,许多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现代化的冲击和破坏。传统民居有其存在的重要价值,但很多都被现代化的建设而忽略掉了。我们应该发现我们传统民居的存在价值,真正了解我们的传统建筑,彰显它的作用,体现出我们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 广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省份之一,其首府广州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有南蛮,今有广州。广东民居不少保存着古代气息,而且不少华工出国,也就是现在的侨民,这些侨民回国后,就建屋,因此,广东民居除了有中国原有的建筑风格外,还汇集了外国建筑形式和构件。广东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因此有不少侨乡风情建筑。 虽然国内很少有人把广东民居和江浙、徽派、四合院相提并论,但平心而论,从五邑的雕楼到客家的围屋,从西关大屋到东山洋房,从岭南建筑的重要标志骑楼到潮州的九宫格式建筑群,广东民居自成套路,最早把现代住宅和中国传统精神结合起来作为探索。 然而,现代广东民居,已经乏善可陈了。到处都一样,三层或四层或五层的小楼,墙面清一色的马赛克或瓷砖贴面,门窗清一色的不锈钢井子格的防盗网,乡下的有钱人家,还会在楼顶盖一个琉璃瓦顶的八角小厅。总之,看上去就是穿西装又镶金牙,实在是不伦不类、不土不洋、不敢恭维。 那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些即将逝去的记忆,对目前的广东民居做一个集体反思吧。 广东最具特色之一开平碉楼。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 开平碉楼罕有的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它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也是那个历史时期中国移民文化与不同族群之间文化相互影响、交融、促进人类

摩梭民居

摩梭人集中聚居的滇西北高原永宁坝区处在多种文化边缘处的叠合交汇点,不仅是青藏文化的东南边缘,而且是氐羌文化的西南边缘与百濮文化的东北边缘的叠合交汇处。由于边缘文化心态和氛围,在加上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所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里,摩梭人的乡土建筑较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建筑形态和独特的居住文化。 一 摩梭人的精神空间观念 摩梭人对方向十分重视,对东、西两个方位的识别,是根据太阳升起和落下的自然现象而设定,然后才判断南、北方向。 “我家的祖先是我们村里最大的神。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方,那里有一只狮子,狮子身上骑着一个神。西方的神叫‘多巴喀巴若’,骑着一匹牦牛。南方有一位骑虎的神,北方有一位骑绿色孔雀的神。”这是达巴在新房建成时举行的升火仪式上念诵的经文的其中一段,体现了摩梭人的空间方位体系建立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精神空间现实化、空间观念秩序化的过程。如果把空间秩序化理解为一种控制目标的话,方位体系就是实施控制的行为规则。无论空间秩序,还是方位体系,都是以对空间和某些事物、现象或者观念的对应关系为前提和基础的。从上文引述的达巴经文,我们可以看到,在摩梭人的空间观念中,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各有一个神与之相对应。(图1) 二 火塘空间在摩梭人精神空间中的重要地位 建筑从起源之初就不仅在营造客观空间,同时也在营造精神空间。对于摩梭人来说,火不仅提供了安全、温暖的感觉,而且是摩梭人和神灵沟通的媒介。正房主室里以火塘为中心的空间是摩梭人“人神共居”观念的现实反映。(图2、图3) 同时,摩梭住居正房里的火塘还是一个母系大家庭的代表,一个火塘就代表一个居住在同一个院落里的母系血缘团体,摩梭人称这样的一个团体为一个“烟火户”。(图4) 三 摩梭住居空间中的女性中心控制 空间观念是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住居空间的意义,决定于居住主体的空间观念。 在摩梭住居的空间中,社会意识的空间——即社会性的要求在空间构成形态上体现的最为突出。 从摩梭人独特的婚姻制度和家庭组织形式,我们可以了解到:无论在婚姻关系中,还是在依照母系血缘关系形成的社会基本细 胞里,女性都处于中心地位,女性是摩梭社会的支柱。女性是摩梭住居的居住主体,是居住行为中的稳定因素,和住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摩梭语里,“大家庭”和“住宅”是同一个词,据此可以 看出女性意味着定居。男性是摩梭社会里的游离分子,在住居里没有固定的位置,白天在母亲的住 图 1空间观念图示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 2火塘空间图式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四合院) “四水归堂”式住宅 “一颗印”式住宅 大土楼 窑洞式住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合院,实际就是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合院在北京的胡同中,东西方向的胡同,南面一大排,为南面的合院;北面一大排,为北面的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一家人有钱,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南北相连。再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连。在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合院小者,房屋13间,大者一院或二院,25间到40间,房屋都是单层。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云南民居审美

云南民居的建筑审美 窦志萍 昆明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教授 窦志萍,教授,昆明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旅游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云南唯一旅游学术期刊《旅游研究》杂志主编。云南省高原湖泊生态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云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旅游文化研究,在旅游地理学、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文化、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有较高的研究造诣。 建筑是立体的艺术,是凝固的音乐,是有形的诗画。建筑见证了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折射出特殊地理环境下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想了解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民族的文化,最直观的感受要素之一就是关注当地民居建设。民居建筑在传统建筑中的地位如何?民居的发展演变又是怎样的呢?云南各地民居又有哪些特点呢? 一、中国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 (一)北方的穴居 民居其实就是人住的地方,从历史上来讲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人是怎么住的呢?其实是有两种,一种叫穴居,最早的人类是住在山洞里面的,后来觉得山洞里面不方便了,人类就从山洞里面走出来了。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就有两种分化,一个是以北方为主,北方地区在历史上比较干,相对来说雨水少一些,土层厚一些,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从山洞里面走出来以后,为了能够有遮风挡雨的地方,同时也能够避开野兽,又能进行劳动。因为老在山洞里面,山洞周围该吃的吃完了,后来才发现可以种东西。如果要到平坝上种东西,种完以后再到山洞上很远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地取材,地上挖个洞,白天在外面打猎、采集等等,到晚上就回到洞里面居住。后来又出问题了,一下雨以后,山洞就淹水了,人又住不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如何防水,而且爬上爬下也不方便,我们的前辈们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从穴居到了半穴居,就在上面搭上草棚子,雨就灌不进去了。白天就不用下到下面去了,人就可以在地面上休息一下、交流一下。到晚上的时候又变了一种,这个是直接跳下去的,挖了一个斜坡,人就下去了。人到晚上就到下面去休息,下面还可以放点粮食。平时的活动就在上面了,这就是以北方为主体的一种建筑形式的发展过程,我们称之为穴居和半穴居。这种穴居和半穴居就发展成为了北方的一种住房类型,窑洞。后来人们又把窑洞的形式进一步艺术化,而且有些离开了山以后,就形成了土夯的建筑,围屋型的建筑。像云南一些氐羌系后裔的民族比如彝族等等,这些民族的住房就是最早从这个体系不断的演化出来的。

丽江旅游经济

丽江市以旅游产业为主导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云南丽江旅游的发展,通过“八五”期间的“抓观念、打基础”、“九五”期间的“抓机遇、促发展”和“十五”期间的“抓质量、促效益”,使全市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素质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成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对推动丽江经济结构调整、刺激消费、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丽江先后荣获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殊荣。 2008年,丽江市被列入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 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优势特色经济 解放思想,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优势特色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前10年,丽江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快。1978—1988年,云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丽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只有1%,全省倒数第三,财政收入全省倒数第五。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解放不够,未能找到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优势特色经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受“以粮为纲”的思想束缚,片面发展传统农业,错失了云南省以烟、糖、茶为重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拉开了与玉溪、曲靖等地州的差距。不少企业投产之日即为亏损之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有的工业企业不但没有经济效益,还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丽江把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来抓,结合丽江改革开放前10年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要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深入开展区情调查研究,认真探索有丽江特色的发展路子。解放思想方面狠抓了“四破除、四树立”:一是破除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怕这怕那的“左”的思想束缚,树立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树立敢闯、敢干的积极进取观念。二是破除墨守成规、照搬书本或别地经验的僵化观念,树立认清丽江区情、坚持从丽江实际出发、建设有丽江特色的现代化经济观点。三是破除“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封闭守旧思想,树立全方位开放的广纳观点。四是破除两眼向上、两手向上的“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自强观念。 在探索丽江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丽江人深刻地认识到:丽江的农业,因为自然条件的立体性、分散性,交通运输不便和农民素质较低等原因,虽为基础产业,但不可能成为主导产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武星宽梁文桂 【摘要】:由于自古受宗法礼制、风土民俗及气候、地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民居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想要涵盖所有的民居式样并非易事,因而也就出现了多角度的民居分类方法。 【关键词】:造型构造方式地域行为习俗 建筑起源于人的居住需要,因而,民居几乎是和人类的文明同时发展起来的,它是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形式最多样最基本的建筑样式,是宫殿,祠庙,寺观等建筑类型的基础和源泉。民居作为宁和,朴素的安居之所,既满足了人的居住功能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它所形成的文化功能与氛围总是与“家”联系在一起,让人的生活和精神得到休憩与寄托。 我国的建筑起源于一个“防”字,由“防”的理念衍生出向心性的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想的美的构成。1[①]之所以会有这一理念,是与古代中国不断遭受外敌入侵的历史有关。同时,北方中原地区的民宅为了防止寒风与风沙的侵袭也不得不筑起高墙将住宅尽可能地围合起来。从古代新石器时代的住宅群遗址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向心式的住宅构成。到了夏商,中国已经有了将房屋设置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央设置内(庭)院的平面形式,被称为“四乡之制”。西周时期,出现了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进入汉代以后,四合院住宅已经相当成熟,直至近代,中国民居仍然保留着厚厚的外墙,房屋围抱着中央院子或天井的形式。竖起坚固的墙壁,将住宅、村落、城市包围起来,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行为。 下面从多个角度对我国传统民居进行大致的介绍。 一. 从造型的角度,分为规整型和非规整型民居。大量的民居造型都很规整,首先表现在平面布局的中轴对称,其中典型的当属北方四合院,它是独立的长方体生活空间。进入四合院之前首先得穿过胡同,胡同是夹于四合院侧面高墙之间的宁静的小巷。叩开两侧点状设置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称为照壁的砖墙,上面通常点缀着一些精致的砖雕。照壁的后面是前院,前院和内院通过垂花门相连,穿过垂花门是位于住宅中心位置的内院,院子四周由四栋房屋相互围合,“四合院”因此而得名。院子正面朝南的主屋称为正堂,东西两侧为厢房,对面是倒座的副房。在主房之后还设有后房。整座四合院以东西厢房、南部倒座和后房的外墙体为外墙,外墙不设一扇窗,空间造型十分封闭,只在四合院外墙的东南一隅开一扇门,以供出入。该四合院具有中轴意识其中纵轴向穿越整座四合院的南北重点,除了设于东南一隅的院门,整座四合院在平面立面上是对称的。 这种四合院形制的空间封闭性,在生理意义上,处于出于中国北方天气较为寒冷之故;在心理意义上,契合一个家族的向心、内敛气质。而基本上的中轴对称可以看作传统儒家思想讲究规矩、规范的特点在建筑上的体现。这类民居形制,可以说是中国民居的常式,即以院落为空间组合的、几重进深的、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 其次,这种规整型民居多见于北方。从文化性格看,北方人相对要比南方人更注重于文化规范。北方天寒,物多收敛,人的心态比较严谨,儒家的实践理性所崇尚的是现实实践、冷静和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伦理规范,所以注重人生秩序与有条不紊的居住空间的出现,是不足为奇的,并且北方古代地广人稀,所以北方四合院等民居的庭院一般比较宽阔,这样也可以接纳更多宝贵的阳光。 非规整型民居以南方为多见。尤其在丘陵地带,地形地理复杂多变,建筑不得不因地制宜。有的民居平面呈“一”字形,有的为曲尺形;有的有院落,呈马鞍形,有的没有院落,这种没有院落的民居,以临街就建的南方民居建筑为多见;有的孤村独特建于山坡之上,室内平面错折多变;有的由多座毗邻的民宅组成一个连续多变的空间序列,平面和立面都可能参差不齐。总之,在文化心理上,南方由于气候趋暖,人的心态活动多变,加以地基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文化传统的不同,其民居的非规范性可能明显一些。 二按建筑构造方式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由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的北方中原地区的住宅;以木结构为主的云南、西南地区的住宅;江南地区内部主体木结构外包砌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住宅。在此基础上,又可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北方的典型住宅,住宅室内不铺地板,四周是坚固的土墙或砖墙,再加上小小的屋顶,是一种墙壁型的住宅,四合院就属于这种类型,同时也是内庭型住宅;另一类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典型住宅。在柱子上架上楼板与屋顶,周围几乎没有墙壁的简单围合的屋顶型住宅。为了防御沙尘暴及北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1、研究意义:随着现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旅游作为现代都市人一种放松心情和舒缓精神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追求自然风光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还想通过旅游来满足其对文化内涵的需求,从而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朴素、真诚、热情与简单。民俗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出现在当今的旅游舞台上,在旅游者的面前尽显其独特个人魅力和风采。从旅游产业角度看,文化是旅游的“根”,文化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文化做基础,旅游将只是一种泡沫经济,虽然短期内会带来经济效益,但最终只会给后人留下一个躯壳,一份没有内容的寄望。因此保护民俗文化至关重要。 2、预期目标:通过研究旅游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找出处理民俗文化与现代旅游之间矛盾的方法,为其他地区旅游开发及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保护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依据。同时让游客和目的地居民认识到保护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让民俗文化资源更好的为旅游服务。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目前主要研究的大多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在很多文献里,学者研究的是怎样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不被侵害,以及民俗文化对于旅游的重要性。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旅游对当地的影响及民俗文化保护这几方面。 (1)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我国最早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综述是吴必虎、余青(2000)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随后吴其付(2007)对国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的回纳和评析,反映出国外民族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全面,研究结论更深刻和更有洞察力。国内学术界对民族旅游主要从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民族村寨等四个层面来研究。早在1998年,薛群慧,邓永进就研究了民俗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出民俗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时间性、民间性、重复性和文化性的特征。田美容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通过分析国内游客对傣族歌舞表演的期看、满足度以及

如何保护摩梭文化

如何保护摩梭文化 2016年05月03日中国民族报袁晓文李锦 保护摩梭文化,实质是在建设好摩梭家园的前提下,坚持“观念引导、政策扶持、项目支撑、产业惠民”的原则,以摩梭母系大家庭为核心,保护母系文化赖以传承的机制,维护其整体的文化氛围。 摩梭文化,是世代生活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泸沽湖是摩梭母系文化生态的重要载体,当前,泸沽湖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威胁着摩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例如,泸沽湖畔过去有传统的渔业村,但由于水质下降导致渔业资源减少,渔民经济收入降低,被迫向其他产业转移,破坏了渔业文化的传承。 摩梭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也不容乐观。就摩梭文化历史遗迹而言,有的有被遗忘的趋势,有的被当作文化资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过度使用,历史遗迹的教育功能及其文化内涵渐趋淡化。比如,土司府遗迹已经荒废,本教经堂虽是省级文保单位,仍然在使用,但宗教活动开展较少,而承载着许多摩梭人历史记忆的老草海桥也已被废弃。 就民居建筑而言,摩梭民居建筑风格、内部装饰也发生了变化,总体而言,民居建筑保存较好。

在民族文物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传统用具已经消失。 在“非遗”保护方面,摩梭文化保护内容共涉及8大类46项,其中只有极少部分通过申报,列入各级“非遗”名录。据初步统计,摩梭文化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一项,即甲搓舞;省级“非遗”项目4项,分别是摩梭人转湖节、摩梭人成丁礼、甲搓舞、泸沽湖摩梭人母系氏族习俗;州级“非遗”项目2项,分别为泸沽湖摩梭人转山转海节、摩梭人达巴习俗。 目前,摩梭文化还没有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只有6位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可见,摩梭文化的保护还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摩梭人传统技艺中的猪膘肉制作及其文化表征,岁时节令中的祭祖节、太阳神节、祭月神节、祭牧神节等,以及摩梭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建筑营造等技艺、传统医药、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游艺与竞技等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系统整理和保护。 保护摩梭文化,实质是在建设好摩梭家园的前提下,坚持“观念引导、政策扶持、项目支撑、产业惠民”的原则,以摩梭母系大家庭为核心,保护母系文化赖以传承的机制,维护其整体的文化氛围。为此,需要遵循以下三点思路:一是弘扬摩梭母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重点是维持母系大家庭的居住方式及其文化氛围;二是保护摩梭母系文化的载体—

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 ?第一章传统民居概述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建筑地域性追求 二、相关的研究现状及相关著作 抗战时期:起始阶段刘敦桢、刘致平主要进行收集资料和初步认识的工作,着重于民居的分类和特征描述 解放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南京工学院1957.《徽州明代住宅》 八十年代:民居研究一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地域民居丛书:《浙江民居》《福建民居》《陕西民居》等 村落方面:《建筑历史与理论》单德启三篇有关徽州村落的论文 单项因素对民居形态的作用:张十庆、董西《风水理论对徽州传统村落结构与形态的影响》《宗法制度对徽州传统村落结构与形态的影响》何红雨 《徽州民居形态发展研究》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清华大学的陈志华、李秋香《诸葛村乡土建筑》《浙江新叶村乡土建筑》等几本著作,堪称地域型民居研究的典范 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的民居测绘 89年以来,陆元鼎召开“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学术会议,每年都出版 会议论文 建筑界以外的研究: 青年摄影师李玉祥《老房子》系列,包括《徽州民居》《福建民居》《山西民居》《江南水乡民居》《土家吊脚楼民居》 中国人类学家林家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 温州市规划设计院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 很多港台与国外学者 三、影响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因素 1.乡土环境制约、利用 2.乡土材料就地取材、经验理性的认知结构 3.乡土技术与它所施加的对象——材料息息相关 4.民间工匠技艺传承性、能动随机性 5.乡土民俗物质要求、精神表达 6.乡土经济贫穷阶层的经济制约、 富裕阶层的经济实力 四、居住建筑的历史 原始社会 商周时代 汉代 宋代 明清时期 ?第二章北京四合院 一、北京四合院的历史沿革

云南丽江古城民居

云南丽江古城民居 丽江古城(大研镇)坐落在玉龙雪山下丽江坝子的中部,全城面积达平方 公里,常住人口约3万,其中纳西族超过16900人。因四周青山环绕,城中碧 水盈盈,宛如一方碧玉大砚而起名为“大研镇”。丽江古城由大研镇、束河镇 和白沙街三部分组成,其中以大研镇为代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 有城墙的古城,以四周的高山作为天然屏障。 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纳西族风格的古代城镇。其始建于南宋后期,距今约800年的历史。 历代均为滇西北政治、军事重镇和纳西、汉、藏等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的枢纽。丽江古城,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的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 史风貌,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丽江古城民居的特点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民居建筑融北 京的四合院和当地土木结构特色于一体:正房堂屋、两旁侧室,走廊宽敞、天 井豁亮。门窗多精雕细刻花鸟图案,门楼修得富丽堂皇。院落地面为卵石、瓦砾、玻璃等嵌拼的各种图案。这里的居民素喜栽花种草,每家院中都摆放着盆 景花卉,浓绿中绽放着鲜艳的花朵。每到夜晚,城内灯红柳绿,凉风习习,花 香阵阵,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古城最奇特的是巧妙地调用了清澈的玉泉水,水将进城,将水一分为三,三分为九,再分成无数条水渠,让它穿街过巷,流遍千家万户,形成了“户户泉水,家家垂柳”特有风景。水绕民家,自然以 桥通路,大研镇有桥354座,多为明清时所建造。丽江古城中的青石板路也很 奇特,石板来自深山,清亮光洁,石面上有五颜六色的图案,自然雅致。街道 上还设有自动清洗系统,可保证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尘。美丽的丽江古城既 有山城的风貌,也有水乡的韵味,被誉为“东方威尼斯”和“高原姑苏”不为 过也。 丽江民居平面完整多样,变化自由。民居规模大小、房间多少、院子尺寸 取决于家庭人口的多少、经济条件和地形地貌等因素。常见平面有三坊一照壁、四合同等。其中,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 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 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

福建民居 (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与构造论文 题目:福建客家土楼 班级:园林122 学号:1252438087 姓名:王有岩 得分:

福建客家土楼 王有岩指导老师:张巨虹 参观各式建筑往往是旅游中的重头戏,从帝王宫殿到普通民居,从万里长城到亭台楼阁,每一处建筑都有它看不够、道不完的精致与美妙。然而在福建的西部我见到了最令人震惊的民居建筑——客家土楼,其外观既可以与古罗马雄伟的竞技场相媲美,又让人怀疑许多现代体育馆的设计是不是受了它的影响。由于土楼独特的造型,庞大的气势及防潮抗震等优势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民居建筑。 客家土楼建筑,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纵贯古今的结晶,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奇特的混合。它们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在文化内涵上蕴藏有深刻内容。福建土楼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1土楼的造型

土楼造型多样,有圆方、椭圆、半月、交椅、雨伞、风车、八卦等形状,从造型上分就有方形、圆形、五凤形、八角形、日字形、一字形、殿堂式围楼、府第式方楼等30多个种类,分布于永定县各个乡镇。最为奇特的是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的土楼,它是由一方一椭三圆五座土楼组合而成,气势磅礴,令人震撼。其中,以圆楼与方楼最常见,也常常并存。 2 土楼建材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其存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的结合,其因地制宜也十分符合风水的原则。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不仅仅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也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个遗产项目容纳了风水、文化、景观、生态、人文为一体,是一个环境景观生态风水学的样本。 在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这2种材料取之不尽。特别是黄土,它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坏耕地问题。旧楼若须拆除重建则墙土可以重复使用,或用于农作物肥料,不会产生象现代砖石或混凝土房屋那大量的建筑垃极。一般来说,由于屋架通风较畅,木构件受白蚁侵袭或潮湿糟朽的情形并不严重,旧料可以2次使用,土楼的施工技术较易掌握,可以完全人力操作,无须特殊设备。通常建楼时间安排在干燥少雨的冬季,此时正当农闲,族人可以大量参与工

风格迥异的各式民居

中国古代建筑相关资料收集

风格迥异的各式民居 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 一﹑徽派民居 在徽派建筑中,建造时体现的地理位置大多是依山傍水而建,讲究风水的价值以及与自然山水的互动; 民居的外观看上去整体性强,高墙封闭,建筑顶部马头翘角,民居间墙与墙之间的线条组合错落有致,黑瓦白墙又富有中国山水画的淡雅之美。看似简洁的徽派民居在细节处也体现出等级之分,主要是富家门楼十分讲究:拥有精美的细部雕刻艺术(砖雕﹑石雕﹑木雕)。 二﹑山西大院民居

山西大院并不是想象中的徽派建筑的黑白搭,但是同样会体现出权贵的高低和当时封闭式的管理,在建筑的色彩上摆脱了传统中的单一:砖制结构的民居体现出原有的肌理与砖原有的色彩特点,布局讲究方正和稳定,光是看屋顶的形制就有古代宫廷式中的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且各不相同,院内俯仰可见的砖、木、石雕刻异常精美,建筑构建无不精雕细刻,每个门墩、石础都堪称艺术品。 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与电视剧《乔家大院》中就体现出了山西大院民居的典型特点:深邃,封闭的砖墙,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时也成“喜喜”字形,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等。无不体现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术。 三﹑巴蜀民居 曾经在重庆电视台有放过《雾都夜话》这个节目,它讲述的就是重庆人自己的生活故事,在节目中每次都能见到朴实的四川人,以及他们所居住的建筑——干栏式木结构建筑主要就体现在此。用木桩基础、木地梁、竹木墙体和竹木绑扎与榫卯相结合的屋顶,特别是在这的少数居民区,很少能见到现代的建筑材料,木质结构的质朴自然。 古集镇,多因地制宜,或沿丘陵和山地而建,或沿曲回河流而建,各具特色。沿街一般都有较宽的檐廊,可遮烈日或风雨。 沿街联排民居,有单纯居住式民居,也有下店上宅式民居。此外,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则还有有凉山彝族的木板房、苗族土家族的泥屋、泸沽湖摩梭人的花房和西部草原的帐蓬,体现了多民族住宅的丰富多彩。 四﹑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这个名字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其主要特点是: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宽敞开阔,阳

四川旅游业现状与未来--

四川旅游行业现状与未来 目录 一、旅游资源状况 二、旅游设施状况 三、旅游市场状况 一、四川旅游资源状况 1、自然资源丰富 四川现有国土面积48.5万平方公里,辖21个市(州)、182个县(市、区)。四川地处中国西南腹地,长江上游。西部是青藏高原,东部为四川盆地,地势西高东低,海拔落差极大,气候复杂多变。 四川各类自然旅游资源数量居于全国前列,从高原、山地、峡谷到盆地、丘陵、平原,从江河湖泊到温泉瀑布,从岩溶地区到丹霞地貌,一应俱全,故有“风景省”的美誉。在全国20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四川有15处。四川有国家级森林公园8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2处,国家级地质公园21处。 2、人文资源多样 四川位于中国民族东西交融、南北过渡的走廊,既有利于揉

合吸收东西民族之长,又是南北文化交流的要冲。省内聚居着藏、彝、羌、纳西等55个少数民族,民风民俗丰富多彩。四川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绚丽的民族风情,是红军长征途经主要地区,也是藏羌文化、康巴文化、彝族文化、摩梭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四川东部是朱德、邓小平、陈毅等伟人将帅的故里和“川陕苏区”的中心区域,丰富的红色文化与三国文化、古蜀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省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6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7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8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中国最佳旅游城市1座(全国共3座)。“太阳神鸟”图案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3、高品位的旅游资源 自1987年至2015年,中国先后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有47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3项,世界自然遗产10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遗产总数名列世界第2位),四川5处,占11.6%。它们是:“童话世界”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人间瑶池”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佛教圣地”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和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四川的世界遗产在数量上与北京并列全国第一;在种类上更为丰富(四川各类遗产均有,北京则全是文化遗产),显示出四川旅游资源

古民居建筑结构及装饰艺术研究

古民居建筑结构及装饰艺术研究 【摘要】古民居记录着当时人类的生活状态和习俗文化,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江西受到周边徽商影响,地域的民居风格偏向徽派民居,每个徽派民居的建筑形式根据地域的不同有所差异。汪山土库又名“江南小故宫”,为故宫的总设计师所设计而成,是徽商的民间建筑和皇家的宏伟分布形式相结合的官员府邸,具有特别的建筑形式及装饰艺术,独特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关键词】古民居;江西;建筑结构;装饰 一、研究对象与目的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向汪山土库地处南昌市以北,位于江西中部地区,于清朝时期程氏三兄弟所建造。建筑群倚靠汪山,当地客家话称之为“土库”,故名“汪山土库”。历经多年,保存较为完整,其以独特的人文及特殊的建设条件为基础,对其从建筑空间和装饰艺术层面上进行研究,分析其不同于其他徽派建筑的艺术手法。(二)研究目的1950年以后,中国的传统民居形式发生了改变。到80年代左右,中国的研究学者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各地方政府对于当地古民居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笔者本着从建筑空间及装饰艺术层面将汪山土库特有的形式特点和情感遗产以分析的手法将其表达出来,并根据研究结果探究其保护措施。 二、历史文脉及选址 (一)历史文脉土库因“忠孝廉节”的传统道德思想而得名,“世俗见朴素人取笑为一身土气,此大谬也……”教育子女修身应蓄势惜福,

不仗势欺人;笏(hu)堂公程逢禄持家应有“已甘常悯先人苦;能俭犹防后人奢。”霁亭公程焕采的的勤俭低调的风格;处世则是告诫后人吃亏是福,便有笏(hu)堂公的“一曰要吃亏;二曰学吃亏;三曰吃的亏;四曰还不算吃亏”的佳话;晴峰公程矞采认为,理政应清廉,则“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于是“有势不可势尽,有福不可享尽,贫穷不可欺尽……”的程氏家训便脍炙人口而流传至今。(二)选址汪山土库西侧有山脉,北侧靠近赣江支流马融河,形成一种“北面临水,西面有山,地势平坦”的地理形态,提供给村落极其便利的生存条件。耕地依附河流的灌溉,以马融河为中心,向南北两侧分布,通过支流向南延伸,以大塘村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此种地理、水系及耕地环境给村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了汪山土库选址的环境条件。与一般徽派古村落不同,宅子村头并不是设置在水口,而是建造在马融河的中部。相传此地是由风水大师提点,因而建造于此的,这可能能解释土库为何与其他村落选址不同的原因。 三、建筑结构与空间形式分析 (一)建筑结构分析土库共有九房,分别为几兄弟和其父亲的住所。一列为一房,当地认为九房不吉利,将第九间房命名为“十房”。整个建筑结构方正、对称并且有序排列。以祖堂为中心向两边并列分布。房屋与房屋之间由巷道相连接,其中最宽的巷道为官轿所用,有八尺宽,因此得名“八尺巷”。八尺巷的两边各有一道排水沟,其他巷道则只有一侧排水沟。每一列正房旁边会有一列厢房,为仆人的住所或者是灶

泸沽湖摩梭人井干式民居的改造探讨

第34卷第20期?52?2008年7月山西建筑 sHANXIARCHITECTURE V01.34No.20 Jul.2008 文章编号:1009.6825(2008)20.0052.02 泸沽湖摩梭人井干式民居的改造探讨 袁玉康向明炎陈嗥 摘要:以探索泸沽湖摩梭人井干武民居的改造为目的,通过对井干式木建筑“全身是木”危机的分析,提出了泸沽湖井干式民居的改造建议,以积累井干式民居的改造经验,解决井干式建筑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木建筑,民居,危机,传统,改造 中图分类号:矾J241.5文献标识码:A 中国木建筑有几千年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并以其独特的风格屹立于世界建筑文化之林,木建筑作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一直是我们引以为豪的骄傲。不幸的是,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全国森林覆盖率仅16.5%,而长期以来对林木的过度采伐,已造成严重的生态恶化后果。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诞生,我国传统木建筑已逐渐被取代,只有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传统文化和自然条件的原因,仍然得以保留使用,但危机已向这些地区悄然逼近,我们不得不面对保护当地传统木建筑及其建筑“全身是木”的缺点的现实矛盾。下面我们以泸沽湖井干式民居为例,探讨泸沽湖摩梭人井干式木建筑的危机与改造。 泸沽湖位于四川盐源县与云南省宁蒗县的交界处。摩梭人村子就散布在泸沽湖边,他们居住的井干式木建筑,是中国传统木结构中的一种,用圆形、矩形或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而成的建筑形式,因形如井口,故称为“井干式”。摩梭人的院落依山就势,回字形的平面布局,一座完整的摩梭人院落由正房、经房、花楼、门楼构成。正房也叫祖母屋,是家里最年长的女性居住的地方,是家中饮食、待客、议论家事的核心场所,也是她们的心理精神场所。祖母屋内设火塘、灶台。火塘边铺有木地板,摩梭人喜欢围火塘席地而坐。经堂是供奉藏传佛教的地方;花楼则是婚龄女性居住的地方;门楼一般用于饲养家畜(见图1)。过去,由于泸沽湖山上直径20Cl-n以上的大树漫山遍布,建筑木材取料相当方便和充盛,所以当时摩梭人建造房子时,就上山砍树,然后按传统的技术垒成井干式的建筑,人与自然的相处非常和谐。泸沽湖摩梭人的井干式民居延续至今,并成为摩梭文化的载体和地域特色。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全身是木”的井干式民居已面临严峻的挑战。 1)森林锐减,从大格局和可持续发展考虑,全球森林资源在急剧减少,在历史上,地球上森林面积曾一度多达76亿hrn2,19世纪减少到55.76亿hm2,1985年进而减少到41.5亿hm2。全世界每年损失森林面积1800万hmz-2000万hm2,平均每分钟就有约40hⅡ12的森林化为乌有。泸洁湖摩梭人“全身是木”的井干式民居,大量消耗木材,必然加重森林锐减的趋势,这不符合我们保护森林和地球环境的原则。 2)破坏生态,近十几年来,由于人1:3的增长和旅游业的发展,导致泸沽湖住房的需要极速增长,尤其是已经开发的落水村和里格村,到处在大兴土木,摩梭人井干式民居“全身是木”的特点,耗材巨大,导致木材过度砍伐,破坏自然山体森林植被,除了影响美观,更重要的是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山体滑坡,严重威胁泸沽湖本来就非常脆弱的自然生态安全格局。 3)建筑费用日趋昂贵,由于泸沽湖木材已过度砍伐,木材供应已极其有限,摩梭人只有到外地购买木材,从他们的口中我们得知,目前他们建房最大的开销就在木材上,要远道从木里县或云南丽江运来,光是运费就非常可观,井干式建筑如此大量使用木材,对他们来说是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 4)火灾的破坏,由于“全身是木”的特点,摩梭人的井干式民居特别容易引起火灾,时常一大片的房子顷刻问化为乌有,让人痛心疾首。不但对摩梭人造成了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造成木材资源的极大耗费。 由于现实的原因和生态意识的提高,摩梭人也试图摆脱“全身是木”的居住模式,创造新民居的尝试,对“节约材料,寻求新的走向”拥有强烈的愿望。 单德启先生认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不断调整自然资源的使用结构。从随手使用原生材料到更多的使用加工过的劳动和技术密集型材料,从而充分合理地利用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节约材料。未来的年代,像木材、土壤、水等自然资源的紧缺将有增无减,民居用材将直接影响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们针对泸沽湖井干式民居“全身是木”的以上缺点,探讨泸沽湖并干式民居改造方式。 1)节约用材,建造房子时,我们可以不按传统的整原木堆砌方式,而是把原木剖成两半后叠置,在木材叠置时圆木朝外,这种方式既可节省一半的木材用料,又使建筑文化和传统技术碍到延续和传承,更重要的是减轻泸沽湖的生态负担和摩梭人的经济负担。 图1摩梭人井干式木建筑图2夯土材料 2)材料替代,努力寻找合适的材料替代木材,结合防火需要,改变泸沽湖井干式民居“全身足木”的缺点,避免一旦发生火灾就“火烧连营”的惨状。在生活中用火相当频繁的地方,如祖母屋内上下火塘和灶台的木地板可采用其他的建筑材料,如石材,夯土(见图2),水泥等;而建筑墙体为了保留建筑的结构形式和“符号”特征,可采用人造木材、合成木材或混凝土仿木方式等等,保证不影响整体建筑风貌。降低安全隐患,改善房屋的耐火等级和保温 收箍日期:2008-03—14 作者简介:袁玉康(1982.),男,四川美术学院建筑系硕士研究生,重庆400053向明炎(1977.),男,四川美术学院建筑系硕士研究生,重庆400053 陈嗥(1978一),男,助教,重庆电视广播大学.重庆400053

摩梭人

摩梭人的民俗文化 【摘要】: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其婚俗及节庆与宗教活动中,较为集中突出地体现出了建立在“阿夏”婚与母系制之上的、以女性崇拜为核心的摩梭文化特征。作为摩梭文化体系中的歌舞,也具有了多民族的歌舞特征。摩梭歌舞同其他少数民族歌舞一样,体现出对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的特点,而以女神崇拜为核心的具有母性色彩的摩梭歌舞,反映了这个“东方女儿国”的文化特质。 【关键词】:摩梭人;民俗文化;摩梭歌舞;母系制 摩梭人居住在川、滇交界处的泸沽湖畔。泸沽湖因居住在这里的摩梭人特殊的母系家庭制和走婚习俗而闻名于世,这个被人称为“母系氏族最后一块领地”的“东方女儿国”,笼罩着奇特而原始的“母性”光环。 世居于云南省宁蒗县的摩梭人,是当地古老的土著居民之一,从南北朝时定居于此,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主要聚居于泸沽湖周围的永宁、红桥、翠依等地, 1990年人口普查时,县境内的摩梭人共有15 096人,而相邻的四川省盐源县也有数千名同语同种的自称`“纳日”的摩梭人。解放后摩梭人被定为纳西族的一个支系,而他们至今自认与纳西族有本质区别,应是单一民族,即使不然,也宁愿定为藏族支系。他们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民俗文化。先后融汇藏文化、蒙文化、彝文化、纳西文化、普米文化及汉文化精髓而形成的独特的摩梭文化体系支配着其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随着近年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民族经济的振兴,古老平静的摩梭社会也发生了震荡,摩梭人传统的民俗文化心理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摩梭人的传统文化 摩梭人有自己的语言,使用藏文,有时也用汉文、彝文,大部分人能讲汉语,能歌善舞。在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他们均有自己的独特风貌。摩梭人世代居住于建筑风格独特的“木垒子”房中,有自己的服饰和饮食习惯。尤以女性当家,数代同

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同步训练2

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 第一节旅游概念 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服务业构成了现代旅游活动中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三个基本要素。据此完成1题。 1.某校师生由旅行社组织去北京游览,这次旅游活动的主体是()。 A.旅行社的导游人员 B.教师和学生 C.旅游点的服务人员 D.北京的旅游景观 解析旅游活动中,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 答案 B 2.泰山风光属于()。 A.旅游主体B.旅游资源 C.旅游服务业D.旅游媒体 解析旅游活动中,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即旅游者游览的对象。 答案 B 2018年五月一日,学校放了三天长假,在青岛某中学上高中的小明想约本班几个同学一起外出旅游。王浩和李辉提出去昆明,郭亮提出最好去海南,陈敏想去武夷山,小华提出去泰山和曲阜。但他们每人只有800元可消费,又想让旅行社全包。据此完成3~5题。 3.他们最宜选择的旅游风景地是()。

A.昆明B.海南 C.武夷山D.泰山和曲阜 解析旅游者要想达到旅游目的,受经济、时间、旅游动机、交通方式等各方面制约,小明他们一方面经济有限,另一方面时间有限,综合考虑不能跑太远。 答案 D 4.选择泰山和曲阜旅游的主要理由是()。 A.交通条件B.旅游观光地 C.身体状况D.旅游费用 解析“他们每人只有800元可消费,又想让旅行社全包”是做出选择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5.这次旅游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是()。 A.参观学习B.娱乐休闲 C.市场购物D.接受教育 解析从旅游活动的目的性来看,小明他们旅游主要是为了“娱乐休闲”。 答案 B 二、综合题 6.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泸沽湖位于云南省丽江地区宁蒗彝族自治县和四川省盐源县的交界处,水域广阔,海拔2 690米,平均水深45米,是丽江玉龙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专家誉为“中国西南的一片净水”“高品位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居住在这里的摩梭人至今仍然保留着母氏大家庭和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习俗(“阿夏”为摩梭语,意为亲密的伴侣),地域偏僻和交通不便使摩梭人的文化得以保存完好,并且有较高的人文科研价值。但随着旅游业的开发,摩梭人的文化将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同时传统的耕作型的自然经济结构也在逐渐向旅游服务型转变。 (1)随着泸沽湖地区知名度的提高,去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形成这一现象 的直接原因有(多选) ()。 A.旅游服务业发达B.风景独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