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谱(附图)

人谱(附图)
人谱(附图)

人谱

自序

友人有示予以袁了凡《功过格》者?予读而疑之。了凡自言尝授

旨云谷老人?及其一生转移果报?皆取之功过?凿凿不爽?信有之乎<

予窃以为病于道也。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今之言道者?高之或沦于虚无?以为语性而非性也;卑之或出于功利?以为语命而非命也。非性非命?非人也?则皆远人以为道者也。然二者同出异名?而功利之惑人为甚。老氏以虚言道?佛氏以无言道?其说最高妙?虽吾儒亦视以为不及。乃其意主于了生死?其要归之自私自利。故太上有《感应篇》?佛氏亦多言因果?大抵从生死起见?而动援虚无以设教。猥云功行?实恣邪妄?与吾儒惠迪从逆之旨霄壤。是虚无之说?正功利之尤者也。了凡学儒者也?而笃信因果?

辄以身示法?亦不必实有是事。传染至今?遂为度世津梁?则所关于

道术晦明之故?有非浅鲜者。予因之有感?特本证人之意?著《人极图说》以示学者。继之以六事功课?而《纪过格》终焉。言过不言功?

以远利也。总题之曰《人谱》?以为谱人者莫近于是。学者诚知人之

所以为人?而于道亦思过半矣。将驯是而至于圣人之域?功崇业广?

又何疑乎〃友人闻之?亟许可。遂序而传之。

时崇祯甲戌秋八月闰吉?蕺山长者刘宗周书。

人谱正篇

人极图

按:此第二、第三图?即濂溪《太极图》之第二图。然分而为二?

自有别解?其左右互易?学者详之。

人极图说

无善而至善?心之体也。

即周子所谓“太极”。太极本无极也。统三才而言?谓之极;分人极而言?谓之善。其义一也。

继之者善也。

动而阳也。乾知大始是也。

之者性也。

而阴也。坤作成物是也。

由是而之焉?达于天下者?道也。放勋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五者?五性之所以著也。五性既著?万化出焉。万化既行?万性正矣。

五性之德?各有专属?以配水、火、木、金、土。此人道之所以达也。

万性?一

也。性?一至善也。至善?本无善也。无善之真?分为二五?散为万善。上际为乾?下蟠为坤。乾知大始?吾易知也;坤作成物?吾简能也。其俯仰于乾坤之内者?皆其与吾之知能者也。

乾道成男?即上际之天;坤道成女?即下蟠之地。而万物之胞与?不言可知矣。《西铭》以乾坤为父母?至此以天地为男女?乃见人道之大。

大哉人乎〃无知

无不知?

无能而无不

能?其惟心之所为乎

〃《

》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无知之知?不虑而知。无能之能?不学而能。是之谓无善之善。

君子存之?善莫积焉;小人去之?过莫加焉。吉凶悔吝?惟所感也。

积善积不善?人禽之路也。知其不善?以改于善。始于有善?终于无

不善。其道至善?其要无咎。所以尽人之学也。

君子存之?即存此何思何虑之心。周子所谓“主静立人极”是也。

然其要归之善补过?所由殆与不思善恶之旨异矣。此圣学也。

人谱续篇一

证人要旨

无极太极)一曰:凛闲居以体独。

学以学为人?则必证其所以为人。证其所以为人?证其所以为心

而已。自昔孔门相传心法?一则曰慎独?再则曰慎独。夫人心有独体

焉?即天命之性?而率性之道所从出也。慎独而中和位育?天下之能事毕矣。然独体至微?安所容慎<惟有一独处之时可为下手法。而在小人?仍谓之:“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至念及掩著无益之时?

而已不觉其爽然自失矣。君子曰:“闲居之地可惧也?而转可图也。”

吾姑即闲居以证此心。此时一念未起?无善可著?更何不善可为<止有一真无妄在不睹不闻之地?无所容吾自欺也?吾亦与之毋自欺而已。

则虽一善不立之中?而已具有浑然至善之极。君子所为必慎其独也。

夫一闲居耳?小人得之为万恶渊薮?而君子善反之?即是证性之路。盖敬肆之分也。敬肆之分?人禽之辨也。此证人第一义也。

静坐是闲中吃紧一事?其次则读书。朱子曰:“每日取半日静坐?

半日读书。如是行之一、二年?不患无长进。”

动而无动)二曰:卜动念以知几。

独体本无动静?而动念其端倪也。动而生阳?七情著焉。念如其

初?则情返于性。动无不善?动亦静也。转一念而不善随之?动而动

矣。是以君子有慎动之学。七情之动不胜穷?而约之为累心之物?则嗜欲忿懥居其大者。损之象曰:“君子以惩忿窒欲。”惩窒之功?正就动念时一加提醒?不使复流于过而为不善。才有不善?未尝不知之而止之?止之而复其初矣。过此以往?便有蔓不及图者。昔人云:“惩忿如推山?窒欲如填壑。”直如此难?亦为图之于其蔓故耳。学不本之慎独?则心无所主?滋为物化。虽终日惩忿?只是以忿惩忿;终日窒欲?只是以欲窒欲。以忿惩忿?忿愈增;以欲窒欲?欲愈溃。宜其有取于推山填壑之象。岂知人心本自无忿?忽焉有忿?吾知之;本自无欲?忽焉有欲?吾知之。只此知之之时?即是惩之窒之之时。当下廓清?可不费丝毫气力?后来徐加保任而已。《易》曰:“知几其神乎〃”

谓也。谓非独体之至神?不足以与于此也。

静而无静)三曰:谨威仪以定命。

慎独之学?既于动念上卜真邪?已足端本澄源。而诚于中者形于

外?容貌辞气之间有为之符者矣。所谓“静而生阴”也。于焉?官虽

止而神自行?仍一一以独体闲之?静而妙合于动矣。如足容当重?无以轻佻心失之;手容当恭?无以弛慢心失之;目容当端?无以淫僻心失之;口容当止?无以烦易心失之;声容当静?无以暴历心失之;头容当直?无以邪曲心失之;气容当肃?无以浮荡心失之;立容当德?

无以徙倚心失之;色容当莊?无以表暴心失之。此《记》所谓“九容”

也。天命之性不可见?而见于容貌辞气之间?莫不各有当然之则。是

即所谓“性”也。故曰:“威仪所以定命。”昔横渠教人?专以知礼成

变化气质为先?殆谓是与<

五行攸叙)四曰:敦大伦以凝道。

人生七尺堕地后?便为五大伦关切之身。而所性之理?与之一齐

俱到。分寄五行?天然定位。父子有亲、属少阳之木?喜之性也;君

臣有义?属少阴之金?怒之性也;长幼有序?属太阳之火?乐之性也;

夫妇有别?属太阴之水?哀之性也;朋友有信?属阴阳会合之土?中

之性也。此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率性之谓道”是也。然必待其人而后行。故学者工夫?自慎独以来?根心生色?畅于四肢?自当发于事业?而其大者先授之五伦。于此犹加致力?外之何以极其规模之大<内之何以究其节目之详<总期践履敦笃。慥慥君子?以无忝此率性之道而已。昔人之言曰:“五伦间有多少不尽分处。”夫惟常怀不尽之心?

而黾黾以从事焉?庶几其逭于责乎。

物物太极)五曰:备百行以考旋。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此非意言之也。只由五大伦推之?

盈天地间皆吾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也。其间知之明、处之

当?无不一一责备于君子之身。大是一体关切痛痒。然而?其间有一处缺陷?便如一体中伤残了一肢一节?不成其为我。又曰:“细行不矜?终累大德。”安见肢节受伤?非即腹心之痛<故君子言仁则无所不爱?言义则无所不宜?言别则无所不辨?言序则无所不让?言信则无所不实。至此乃见尽性之学?尽伦尽物?一以贯之。《易》称:“视履考祥?其旋元吉。”吉祥之地?正是不废查考耳。今学者动言万物备我?恐只是镜中花?略见得光景如此。若是真见得?便须一一与之践履过。故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又曰:“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反身而诚?统体一太极;强恕而行?物物付极也。

其要无咎)六曰:迁善改过以作圣。

自古无现成的圣人?即尧、舜不废兢业。其次只一味迁善改过?

便做成圣人?如孔子自道可见。学者未历过上五条公案?通身都是罪

过。即已历过上五条公案?通身仍是罪过。才举一公案?如此是善?

不如此便是过。即如此是善?而善无穷。以善进善?亦无穷。不如此

是过?而过无穷。因过改过?亦无穷。一迁一改?时迁时改?忽不觉其入于圣人之域?此证人之极则也。然所谓是善是不善?本心原自历落分明。学者但就本心明处一决?决定如此不如彼?便时时有迁改工夫可做。更须小心穷理?使本心愈明?则查简愈细?全靠不得今日已是见得如此如此?而即以为了手地也。故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人谱续篇二

纪过格

物先兆)一曰:微过?独知主之。

独而离其天者是。)

以上一过?实函后来种种诸过?而藏在未起念以前?仿佛不可名

状?故曰:“微”。原从无过中看出过来者。

“妄”字最难解?直是无病痛可指。如人元气偶虚耳?然百邪从

此易入。人犯此者?便一生受亏?无药可疗?最可畏也。程子曰:“无

妄之谓诚。”诚尚在无妄之后。诚与伪对?妄乃生伪也。妄无面目?只一点浮气之中?如履霜之象?微乎微乎。妄根所中曰“惑”?为利、

、为生死;其粗者?为酒、色、财、气。

动而有动)二曰:隐过?七情主之。

溢喜(损者三乐之类;)

迁怒(尤忌藏怒;)

伤哀(长戚戚;)

多惧(忧谗畏讥,或遇事变而失其所守;)

溺爱(多坐

妻子;)

作恶(多坐疏贱;) 纵欲(耳目口体之属。)

以上诸过?过在心?藏而未露?故曰:“隐”。仍坐前微过来?一过积

二过。

微过不可见?但感之以喜。则侈然而溢;

之以怒?则

。七情皆如是?而微过之真面目于此斯见。

今须将微者先行消煞一下?

可议及此耳。

静而有静)三曰:显过?九容主之。

箕踞、交股(大交、小交)、趋、蹶(以上足容;)

擎拳、攘臂、高卑任意(以上手容;)

偷视、邪视、视非礼(以上目容;)

貌言、易言、烦言(以上口容;)

高声、谑、笑、詈骂(以上声容;)

岸冠、脱帻、摇首、侧耳(以上头容;)

好刚使气、怠懈(以上气容;)

跛倚、当门、履阈(以上立容;)

令色、遽色、作色(以上色容。)

以上诸过?授于身?

故曰:“显”。仍坐前微、隐二过来?一过积三过。

九容之地?即七情穿插

中?每

容中

今姑言其略。如箕踞?喜

也会箕踞?怒也会箕踞。其它可以类推。

五行不叙)四曰:大过?五伦主之。

非道事亲、亲过不谏、责善、轻违教令、先意失欢、定省失节、

唯诺失谨、奔走不恪、私财、私出入、私交游、浪游、不守成业、不

谨疾、侍疾不致谨、读礼不慎(衣服、饮食、居处。)、停丧、祭祀不敬(失斋、失戒、不备物。)、继述无闻、忌日不哀(饮酒、茹荤。)、

事伯叔父母不视父母以降。(以上父子类,皆坐为人子者。其为父而

过,可以类推。)

非道事君、长君、逢君、始进欺君(考校、筮仕钻刺之类)、迁

转欺君(夤缘、速化)、宦成欺君(贪位、固宠)、不谨、罢软、贪、

酷、傲上官、陵下位、居乡把持官府、嘱托公事、迟完国课、脱漏差

傜、擅议诏令、私议公祖父母官政事美恶、纵子弟出入衙门、诬告。

(以上君臣类。)

交警不时、听妇言、反目帷薄不谨(如纵妇女入庙烧香之类。)、

私宠婢妾、无故娶妾、妇言逾阈。(以上夫妇类,皆坐为人夫者。其

为妇而过,可以类推。)

非道事兄、疾行先长、衣食凌竞?语次先举、出入不禀命、忧患不恤、侍疾不谨、私蓄、蚤年分爨、侵公产、异母相嫌、阋墙、外诉、

听妻子离间、贫富相形、久疏动定、疏视犹子、遇族兄弟于途不让行、遇族尊长于途不起居。(以上长幼类,皆坐为人幼者。其为长而过,

可以类推。)

势交、利交、滥交、狎比匪人、延誉、耻下问、嫉视诤友、善不

相长、过不相规、群居游谈、流连酒食、缓急不相视、初终渝盟、匿

怨、强聒、好为人师。(以上朋友类。)

以上诸过?过在家国天下?故曰“大”。仍坐前微、隐、显三过

来?一过积四过。

诸大过总在容貌辞气上见?如高声一语?以之事父则不孝?以之

则不友。其它可以类推?为是心上生出来者。

物物不极)五曰:丛过?百行主之。

游梦、戏动、漫语、嫌疑、造次、乘危、由径、好闲、博弈、流

连化石、好古玩、好书画、床第私言、蚤眠宴起、昼处内室、狎使婢女、狎妓、俊仆、畜优人、观戏场、行不避妇女、暑月袒、科跣、衣冠异制、怀居(居处器什。)舆马、饕餐、憎食、纵饮、深夜饮、市饮、轻赴人席、宴会奢靡、轻诺、轻假(我假人。)、轻施、与人期爽约、多取、滥受、居间为利、献媚当途、躁进、交易不公(亏小经纪一文二文以上,及买田产短价。)、拾遗不还、持筹、田宅方圆、嫁娶奢靡、诛求亲故、穷追远年债务、违例取息、谋风水、有恩不报、拒人乞贷、遇事不行方便(如排难解纷,劝善阻恶之类。)、横逆相报、

宿怨、武断乡曲、设誓、骂詈、习市语、称绰号、造歌谣、传流言、称人恶、暴人阴事、面讦讥议前辈、讼、终讼、主讼、失盗穷治、捐

弃故旧、疏九族、薄三党、欺乡里、侮邻佑、慢流寓、虐使仆童、欺

凌寒贱、挤无告、遇死丧不恤、见骼不掩、特杀、食耕牛野禽、杀起蜇、无故拔一草折一木、暴殄天物、亵渎神社、呵风怨雨、弃毁文字、

雌黄经传、读书无序、作字潦草、轻刻诗文、近方士、祷赛、主创庵

院、拜僧尼、假道学。

以上诸过?自微而著?分大分小?各以其类相从?略以百为则?

故曰:“丛”。仍坐前微、隐、显、大四过来?一过积五过。

百过所举?先之以谨独一关?而纲纪之以色、食、财、气?终之

以学而畔道者。大抵者皆从五伦不叙生来。

迷复)六曰:成过?为众恶门?以克念终焉。

祟门(微过成过曰微恶,用小讼法解之,闭合一时。)

妖门(隐过成过曰隐恶,用小讼法解之,闭合二时。) 戾门(显过成过曰显恶,用小讼法解之,闭合三时。) 兽门(大过成过曰大恶,用大讼法解之,闭合终日。)

贼门(丛过成过曰丛恶,轻者用小讼,重者大讼解之,闭合如前。)

圣域(诸过成过,还以成过得改地。一一进以讼法,立登圣域。)

以上一过准一恶。恶不可纵?故终之以圣域。

人虽犯极恶大罪?其良心仍是未泯?依然与圣人一样?只为习染

所引坏了事。若才提起此心?耿耿小明?火然泉达?满盘已是圣人。

或曰:“其如极恶蒙头何<”曰:“说在《孟子》?训恶人斋沐矣。且

既已如此?又恁地去可奈何<正恐直是不由人不如此不得。”

讼过法

(即静坐法)

一炷香?一盂水?置之净几?布一蒲团座子于下?方会平旦以后?

一躬就坐?交趺齐手?屏息正容。正俨威间?鉴临有赫?呈我宿疚?

炳如也。乃进而敕之曰:“尔固俨然人耳?一朝跌足?乃兽乃禽?种

种堕落?嗟何及矣。”应曰:“唯唯。”复出十目十手?共指共视?皆作如是言?应曰:“唯唯。”于是方寸兀兀?痛汗微星?赤光发颊?若身亲三木者。已乃跃然而奋曰:“是予之罪也夫。”则又敕之曰:“莫得姑且供认。”应曰:“否否。”顷之?一线清明之气徐徐来?若向太虚然?此心便与太虚同体。乃知从前都是妄缘?妄则非真。一真自若?

湛湛澄澄?迎之无来?随之无去?却是本来真面目也。此时正好与之

葆任?忽有一尘起?辄吹落。又葆任一回?忽有一尘起?辄吹落。如此数番?勿忘勿助?勿问效验如何。一霍间?整身而起?闭合终日。

或咎予此说近禅者?予已废之矣。既而思之曰:此静坐法也。静

坐非学乎<程子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后人又曰:“不是教人坐

禅入定?盖借以补小学一段求放心工夫。”旨哉言乎〃然则静坐岂一

无事事<近高忠宪有《静坐说》二通。其一是撒手悬崖伎俩?其一是小心著地伎俩?而公终以后说为正。今儒者谈学?每言“存养省察”?

又曰:“静而存养?动而省察”?却教何处分动静<无思无为?静乎<

应事接物?动乎<虽无思无为?而此心常止者自然常运;虽应事接物?

而此心常运者自然常止。其常运者?即省察之实地;而其常止着?即

存养之真机。总是一时小心著地工夫。故存养省察二者?不可截然分为两事?而并不可以动静分也。陆子曰:“涵养是主人翁?省察是奴婢。”今为钝根设法?请先为其奴者?得《讼过法》?然此外亦别无所谓涵养一门矣。故仍存其说而不废?因补注曰《静坐法》。

改过说一

天命流行?物与无妄?人得之以为心?是谓本心。何过之有<惟

是气机乘除之际?有不能无过不及之差者。有过而后有不及?虽不及?

亦过也。过也而妄乘之?为厥心病矣。乃其造端甚微?去无过之地?

所争不能毫厘?而其究甚大。譬之木?自本而根而干而标;水?自源

而后及于流?盈科放海。故曰:“涓涓不息?将成江河;绵绵不绝?将寻斧柯。”是以君子慎防其微也。防微则时时知过?时时改过。俄而授之隐过矣?当念过便从当念改;又授之显过矣?当身过便从当身改;又授之大过矣?当境过当境改;又授之丛过矣?随事过随事改。

改之则复于无过?可喜也。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虽然?且得无改乎<

凡此皆却妄还真之路?而工夫吃紧?总在微处得力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真能谨微者也。专言“毋我”?即颜氏之“克己”。然视子则已粗矣。其次为原宪之“克、伐、怨、欲不行焉”?视颜则又粗。故夫子仅许之曰:“可以为难矣。”言几几乎其胜之也。张子十五年学个恭而安?不成。程子曰:“可知是学不成?有多少病痛在。”亦为其徒求之显著之地耳。司马温公则云:“某平生无甚过人处?

但无一事不可对人言者。”庶几免于大过乎〃若刑恕之一日三简点?

则丛过对治法也。真能改过者?无显非微?无小非大?即刑恕之学?未始非孔子之学。故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免?

不为酒困。”不然?其自原宪而下?落一格转粗一格?工夫弥难?去

道弥远矣。学者须是学孔子之学。

改过说二

人心自真而之妄?非有妄也?但自明之暗耳。暗则成妄?如魑魅

不能昼见。然人无有过而不自知者?其为本体之明?固未尝息也。一

面明?一面暗?究也明不胜暗?故真不胜妄?则过始有不及改者矣。非惟不改?又从而文之?是暗中加暗、妄中加妄也。故学在去蔽?不

必除妄。孟子言:“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以喻人心明暗之机?极为亲切。盖本心常明?而不能不受暗于过。明处是心?暗处是过。明中有暗?暗中有明。明中之暗即是过?暗中之明即是改。手势如此亲切。但常人之心?虽明亦暗?故知过而归之文过。病不在暗中?反在明中。君子之心?虽暗亦明?故就明中用个提醒法?立地与之扩充去?

得力仍在明中也。乃夫子则曰:“内自讼”?一似十分用力?然正谓两

造当庭?抵死仇对?止求个十分明白?才明白便无事也。如一事有过?

直勘到事前之心果是如何<一念有过?直勘到念后之事更当如何<如

此反覆推勘?讨个分晓?当必有怡然以冰释者矣。大《易》言补过?

亦谓此心一经缺陷?便立刻与之补出?归于圆满?正圆满此旭日光明耳。如只是皮面补缀?头痛救头?足痛救足?败缺难掩?而弥缝日甚?

仍谓之文过而已。虽然?人固有有过而不自知者矣。昔者子路?人告

之以有过则喜;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然则学者虚心逊志?时务察言观色?以辅吾所知之不逮?尤有不容缓者。

改过说三

或曰:“知过非难?改过为难。”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

尝复行也。有未尝复行之行?而后成未尝不知之知。今第曰知之而已。

人无有过而不自知者?抑何改过者之寥寥也<曰:“知行只是一事。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终;知者行之审?行者知之实。”故言知?则不必言行;言行?亦不必言知?而知为要。夫知有真知?有常知?昔人谈虎之说近之。颜子之知?本心之知?即知即行?是谓真知。常人之知?习心之知?先知后行?是谓常知。真知如明镜当悬?一徹永徹;

常知如电光火石?转眼即除。学者由常知而进于真知?所以有致知之

法。《大学》言:“致知在格物”?正言非徒知之?实充蹈之也。致之

于意而意诚?致之于心而心正?致之于身而身修?致之于家而家齐?致之于国而国治?致之于天下而天下平。苟其犹有不诚、不正、不修、

不齐、不治且平焉?则亦致吾之知而已矣。此格物之极功也。谁谓知

过之知?非即改过之行乎〃致此之知?无过不知;行此之行?无过复行。惟无过不知?故愈知而愈致;惟无过复行?故愈致而愈知。此迁善改过之学?圣人所以没身未已?而致知之功?与之俱未已也。昔者程子见獵而喜?盖十二年如一日也。而前此未经感发?则此心了不自知?尚于何而得改地<又安知既经感发之后?迟之数十年?不更作如

是观乎<此虽细微之惑?不足为贤者累?亦以见改过之难?正在知过

之尤不易矣。甚矣?学以致知为要也。学者姑于平日声色货利之念?逐一查简?直用纯灰三斗?荡涤肺肠?于此露出灵明?方许商量日用

过端下落?则虽谓之行到然后知到亦可。昔者子路有过?七日而不食。

夫子闻之曰:“由知改过矣。”亦点化语也。若子路?可谓力行矣。请

取以为吾党励。

按:《人谱》作于甲戌,重订于丁丑,而是谱则乙酉五月之绝笔

也。一句一字,皆经再三参订而成。向吴峦稚初刻于湖,鲍长孺“再

刻”至“百拜谨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原文诗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原文诗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的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 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 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 避灾克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 》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 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1/7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 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 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 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 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 首先来自它的朴质、 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 在华山之东, 所以题称“忆 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 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 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 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 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 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 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 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 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 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 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 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 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 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 的日子, 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 所以“每逢佳节倍 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 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 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诗人道出, 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 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 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 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 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 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 登高时佩带茱萸囊, 据说可以避灾。 茱萸, 又名越椒, 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 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 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 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 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 内。 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 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 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 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 警处。杜甫
2/7

飞花令-含人字的诗词

F o r p e s n a u s e o n y s u d y a n d r e s a c h n o f r c m me r c a u s e F o r p e s n a u s e o n y s u d y a n d r e s a c h n o f r c m me r c a u s e 飞花令是古时候人们经常玩一种“行酒令”的游戏。是中国古代酒令之一,属雅令。“飞花”一词则出自唐代诗人韩翃(hóng)《寒食》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行飞花令时选用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7个字。可以第一个字是花,还可以从第一个到第七个分别带花,或者只要带花就好。 飞花令:含“人”字的诗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唐·王维《鹿柴(zhài)》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唐·杜牧《山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知君。——唐·高适《别董大》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唐·李白《将进酒》, 人生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王维《竹里馆》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唐·王维《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赏析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赏析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赏析 作者:佚名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

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全文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全文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注释(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2)异乡:他乡,远离家乡。(3)佳节:美好的节日。(4)倍:加倍,更加。(5)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6)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翻译译文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韵译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但是少我一人。作品赏析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他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是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

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前两句用的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会显得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诗人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诗人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重阳节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他自己不在内。好

尤克里里(Ukulele)简单全教程

尤克里里(Ukulele)简单全课程 第一章尤克里里的历史 第二章关于尤克里里的几种传说 第三章尤克里里的优势和劣势 第四章尤克里里的种类 第五章尤克里里各部件的名称 第六章尤克里里的调弦 第七章尤克里里的日常学习 第八章持琴方法 第九章四个基本和弦及第一把位的C大调音阶第十章轻松弹节奏 第十一章尤克里里常用的和弦 第十二章尤克里里用的四弦谱的谱例 第十三章演奏课题

第一章尤克里里的历史 1879 年,葡萄牙的专业手工艺人和乐器制作家Manuel Nunes 和Joao Fernandes 还有Augustine Dias来到夏威夷群岛。他们作为移民在甘蔗田作业的同时发明和发展了来自他们家乡本土的琴。 夏威夷人不仅惊讶于这种琴音色的优美,还惊讶于演奏者的手指在指板上的快速的移动。从那时起,夏威夷人就把这种琴称作Ukulele,意思是“跳跃的跳蚤”。不管Ukulele琴背后真实的故事是什么,它成为了夏威夷最流行的乐器。这主要归功于上面所提到的三位手工艺家。 Ukulele琴还受到了来自皇家和贵族的推崇,例如国王Kalakaua,皇后Emma 和皇后Liliuokalani,他们都弹奏过Ukulele琴。从而使Ukulele琴得到了更多夏威夷人的接受,从渔民,芋头种植者,到国王,皇后,大家都喜爱学习和演奏Ukulele琴。大约在1915年左右,Ukulele琴风靡到了北美大陆。夏威夷音乐袭击了旧金山市,随即横扫全国,刺激了Ukulele琴在北美大陆的销售。这股旋风还穿过大西洋刮到了英国。 Ukulele琴巨大的需求带动了Ukulele琴的制作。到了1910年,三位原葡萄牙制作家中,只有Manuel Nunes还尚在。订单多到他一个人无法应付。年轻人Samuel Kaialiilii

75首古诗全诗分组(评委用)

第一组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8.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9.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0.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第二组 1.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6.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0.乡村四月(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第三组 1.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谁与餐?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7.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8.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10.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第四组 1.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3.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7.蜂(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8.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9.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0.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第五组 1.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6.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9.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0.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第六组

周杰伦乌克丽丽尤克里里谱

周杰伦乌克丽丽尤克里里谱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周杰伦乌克丽丽尤克里里谱》的内容,具体内容:《乌克丽丽》是周杰伦演唱的一首歌曲,那么大家有听过这首歌吗?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你带来《乌克丽丽》尤克里里谱,这其中也许就有你需要的。《乌克丽丽》尤克里里谱《乌克丽... 《乌克丽丽》是周杰伦演唱的一首歌曲,那么大家有听过这首歌吗?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你带来《乌克丽丽》尤克里里谱,这其中也许就有你需要的。 《乌克丽丽》尤克里里谱 《乌克丽丽》歌词 穿花衬衫要配上一把乌克丽丽 不然看起来会像流氓兄弟 穿西装要记得带个带个女伴 不然看起来会像泊车小弟 一般我是不会随便就载着花瓶兜风 我不是说你是个花瓶你你你别发疯 你说你很容易碎叮咚叮咚 让我来保护你你懂我懂 你要我小心你的坏脾气 我说我刚好有一点耐心 你始终改变不了的任性

我当它是一种可爱的个性 歌曲MV 歌曲MV(3张) 你就是海滩下的那乌克丽丽 寻找着逆光让暧昧变成剪影 浪漫不一定要在那夏威夷 沙滩上有你的脚印是一辈子美景别剪短你的发让它飘逸 刚好配上我的八块肌 别再不吃东西瘦到不行 乌克丽丽在你身上 就像一把放大的Guitar 迷人不一定要比基尼 你的笑容已经非常卡哇伊 想要度假不用去到Hawaii 椰子树刚好种在我家院子里 想要买醉(买醉)买醉(买醉) 不一定要喝酒(喝酒) 一起干杯(干杯)干杯(干杯) 用音乐来灌醉你(怎么能够) 你就是海滩下的那乌克丽丽 寻找着逆光让暧昧变成剪影

浪漫不一定要在那夏威夷 沙滩上有你的脚印是一辈子美景 你就是海滩下的那乌克丽丽 寻找着逆光让暧昧变成剪影 浪漫不一定要在那夏威夷 沙滩上有你的脚印是一辈子美景(怎么能够) 你就是海滩下的那乌克丽丽 寻找着逆光让暧昧变成剪影 浪漫不一定要在那夏威夷 沙滩上有你的脚印是一辈子美景 《乌克丽丽》尤克里里教学视频 《乌克丽丽》创作背景 《乌克丽丽》由周杰伦作曲、作词,林迈可编曲。这首歌曲是周杰伦以夏威夷传统拨弦乐器乌克丽丽为主题而创作的一首民谣情歌,歌词描述女孩的美丽、温柔宛如乌克丽丽。周杰伦表示这首歌曲的灵感来自他在教会中的一位好友。

中药典故--山茱萸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著名诗句。表达了诗人在异地思念家乡亲友的真挚情感。而诗中的茱萸就是指有补肝益肾作用的良药山茱萸。 关于山茱萸入药,历史上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太行山一带是赵国属地。山地居民很多都以采药为生,但必须把采来的名贵中药向赵王进贡。有一天,一位药农向赵王进贡“山萸”。谁知赵王见了大怒说:“小小山民竟敢将这样的俗物当做贡品来蒙混本王,给我退了回去。”这时一位姓朱的御医急忙走过来对赵王说道:“山萸是良药,这位山民听说大王有腰部疼痛的痼疾,才特意送来。”赵王却说:“寡人用不着什么山萸。”进贡的山民只好退出。朱御医见状急忙追了出来说:“请把山萸交给我吧!赵王最终会用上它的。”三年后的一天,赵王旧病复发,腰痛难忍。朱御医忙用山萸煎汤给赵王服用。赵王服用三日后竟痊愈。赵王问朱御医给他服的是什么药,朱御医回答说,就是几年前山民进贡的山萸。赵王听后大喜,下令广种山萸。后来朱御医又用山萸治好了王妃崩漏的病。赵王为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就将山萸更名为“山朱萸”。因为这是一种草药,时间久了,人们又将山朱萸写成“山茱萸”。

山茱萸酸涩微温而质润,走肝肾二经。温能助阳,酸涩主收,故能补益肝肾,涩精缩尿,收敛元气,敛汗固脱,固经止血,强壮身体,是常用的滋补强壮药。中医认为,肾主闭藏,宜秘而不宜泄。肾气虚,闭藏之职失权,则易出现阳痿遗精、尿频、汗出以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下血等症状。肾主骨,肝主筋,肝肾不足,筋骨失荣,是以腰膝酸软,肢体乏力。五脏之精气,皆上奉于目,特别是肝血、肾水更为重要,所谓“眼非血不精,非水不明”。若肝肾不足,精血不能上奉于目,是以视物昏花、头晕目眩。山茱萸既能补肝益肾,又有酸敛之性,故上述诸症,皆常应用。如著名的补肾良方六味地黄丸等系列方剂,与左归丸、右归丸以及有固经止血作用的固冲汤、敛汗固脱的来复汤等,山茱萸皆为方中要药。由于山茱萸温阳收敛,故凡肾阳偏亢、下焦湿热较重者则不宜服用。

一个人内心孤独的诗句

一个人内心孤独的诗句 【篇一:一个人内心孤独的诗句】 一个人孤单的伤感句子精选: 1、一个人行走,想你念你时,是心伤么?支离破碎的天空,总是, 拥有支离破碎的思绪。记忆,渐行渐远;心,越来越孤单。 2、一个人想,一个人走,一个人笑,一个人哭,一个人伤心,一个 人从有心到无心,一首歌从有情到无情,这是自己现在的心情,也 是对自己执着的感情。 3、一个人还在幻想,还在等待。于是,喜欢一个人用文字记录稀薄 的忧伤,用文字记录淡淡的哀愁。 4、一个人的夜晚,一个人的等待。不记得这是第几个夜晚了,也不 记得这是多少次的等待了。只是知道我一个人依然在坚持,依然在 等待。 5、一个人的世界,一个人听歌,一个人走路,一个人喝酒,一个人 难过,一个人开心,一个人自言自语,一个人自哼自唱,一个人等 待月落晨起,一个人走过风风雨雨,一个人生活着,真的很寂寞, 很孤单。 6、一个人的世界,一个人的生活,每一个想你的夜晚,每一个梦, 每一分钟,每一次想你,每一次失落…… 7、一个人的盛情,一个人的寂寞,一个人的精彩。独角戏,没有华 丽的舞台,少了煽情的观众;找不到合适的对手,凑不成完美的对白,妄想用爱弥补一切残缺。 8、一个人的生活,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存在,忘记没有忘记的过去。一个人有种莫名的安全感,却又有种莫名的寂寞,以前不习惯的但 渐渐的都习惯了。一个人的精彩和无奈,只有自己懂。 9、一个人的孤单,未曾有过的寂寞心情被这暗夜层层包裹。 10、夜越来深,心慢慢地沉淀,自己觉得越来越孤单,就像站在铁 轨上看,长长的,没有尽头的寂寞一样。 11、选择孤单,选择寂寞,选择沉沦,选择等待,等待一个没有结 局的天长地久。在一个人的世界上演与爱无关的独角戏,把梦想和 希望折叠了寄给明天,把悲伤和痛苦陈旧了在记忆里埋葬,用沉默 和淡然来掩饰所有不安、无措,还有绝望……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内容(古诗、课文、日积月累)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内容(古诗、课文、 日积月累) 第一单元 第1课古诗三首(第2-3页) 绝句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2.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3.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古诗大意: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2.蒌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5.上:指鱼逆江而上。 古诗大意: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2.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3.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4.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5.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6.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7.黄鹂:黄莺。 古诗大意: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第2课燕子(第4页) 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二三月的春日里,轻微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这时候,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这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小燕子带了它的剪刀似的尾巴,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 第3课荷花(第6-7页)

古诗二首(1)

设计理念: 古诗词犹如浩瀚的海洋,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更是学生汲取语言营养最丰富的载体之一。本课以校本教材《疯狂背古诗》为依托,在读、悟、品中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不同角度深切体会“倍思亲”的深层含义,激发学生珍爱亲情的感情。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情感目标:想象画面,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体会诗歌所承载的感情,激发学生珍爱亲情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访生: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著名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读题、释题 题目很重要。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①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②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③题目中有一个生字——忆 a你是怎么记住它的?竖心旁表示什么? b组词(回忆、记忆……) c题目中是指谁回忆谁? 3.再读课题 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回忆起了家

乡的亲人。他的心情可能会是?生读题。心情也可能是?生读题。 是的,此时的王维可能难过,也可能略觉孤单,带着你的理解齐读诗题。 回忆源于内心,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地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生字的认读。 3.多形式读古诗。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1.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2.17岁的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在书中圈出。 ①学生汇报,板书:独(单独、独自……) ②汉字是会说话的,仔细看看“独”字,它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透过它你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他那孤独的身影。 出示句式,生想象说话: 远在异乡,当王维____时,却只能____。 根据学生补充的内容体会情感,引发朗读这一诗句。 ③由此可见,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时,他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 角色互换:王维啊王维,当身边的亲人都团聚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你的心情?带着感受读。 王维啊王维,当别人三五好友,呼朋引伴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此时的你?带着你这份感情读。

茱萸:唐宋诗词中传统文化的典型意象

茱萸:唐宋诗词中传统文化的典型意象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几乎人人熟记成诵的小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让许多少年产生美好的憧憬,也让许多人颇费思量。 茱萸历代都被作为祭祀、佩饰、药用、辟邪之物。早在周代,茱萸就由于被视为非凡之物而被当作祭祀不可或缺的八种美果之一;在汉代,人们逐渐地认识到茱萸的多种药物用途而开始重视培育、栽植茱萸;传说中战国时期的楚国王妃就佩戴着茱萸做的饰物。因此,人们对它格外钟爱,以致形成了饶有风味的茱萸风俗,即于重阳之日,登高畅游,携茱萸女,插茱萸枝,佩茱萸囊,饮茱萸酒,吟茱萸诗,极尽欢娱之乐。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故古人又把九月九日重阳节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 茱萸风俗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历史悠久,只是到民国以后,由于社会的急剧动荡,茱萸风俗才渐渐衰落,唯登高之俗尚存于民间。茱萸还可以酿酒,唐代著名隐士寒山曾有“暖暖茱萸酒,空心枸杞羹。终归不免死,浪自觅长生”的诗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汉中地区茱萸主产县佛坪县利用当地资源,生产出了茱萸牌系列果酒、饮料,其味醇美,药效显著。茱萸因其本身的价值以及历代赋予的传奇色彩,使文人们很喜欢用它作诗料,并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不同心境。历代文人笔下,以茱萸寄言亲友欢娱之情的诗赋很多,其中以唐宋诗人为最。以下是笔者搜录的唐人茱萸诗,与诸位共同品尝。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有故不往》:“哪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戴叔伦《登高乘月寻僧》:“插鬓茱萸来未尽,共随明月下沙滩。” 卢纶《九日奉陪侍郎》:“睥睨三层连步障,茱萸一朵映华簪。” 耿讳《九日》:“步蹇强令避藻井,发稀哪敢插茱萸?” 王昌龄《九日登高》:“茱萸插鬓花宜春,翡翠横钗舞作愁。” 杨衡《九日》:“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权德舆《酬九日》:“他时头似雪,还对插茱萸。”《九日北楼晏集》:“风吹蟋蟀寒偏急。酒冷茱萸晚易醺。” 张鄂《九日晏》:“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九日》“城远登高并九日,茱萸凡作几年春?” 白居易《九月九日登巴台》:“闲听竹叶曲,浅酌茱萸怀。”《九日寄微之》:“蟋蟀声高初过雨,茱萸色浅未经霜。” 这些诗赋予了茱萸极其浓郁的传奇色彩,显现着古人对茱萸深切的爱,成为中国传统文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赏析 引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是唐代诗人王维 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下面是小编整理有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原文、翻译等相关信息,欢迎大家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便加倍思亲。 遥想兄弟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少我一个亲人。 【创作背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王维十七岁时所作。王维少年时就与胞弟王缙离开家乡蒲州到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客游。在诗歌 创作方面的久负盛名,使他成为王公、驸马、达官贵人的座上清客,这使他有机会大量接触上层社会的生活,对世态炎凉和统治阶级的生活有了深刻认识,并且产生了深深的厌倦。久而久之,思乡怀亲之感不断袭扰他。特别是在他十七岁那年的“九·九”重阳佳节之日,达官贵人们都以家宴自娱,胞弟王缙也回蒲州去了,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突然在举目无亲的诗人心中爆发,遂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首句写身在异乡的诗人每到佳节倍 加思念故乡的兄弟亲人

起句一个“独”字,造境突兀,既刻划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孑然孤单的形象,又传 达出抒情主人公寂寞凄凉的心境。两个“异”字迭用,更加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为诗的画面增添了凄楚的色彩。第二句是全诗的诗眼和感情主线。这里的“每逢”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这一特定时间的局限,使人体会到诗中之情酝酿日久,今年九月九日的爆发只不过是碰到了重阳佳节这一导火索罢了,一个“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了平日思亲之经常。这两句诗着重在写诗人节日的感受,由于诗题已经点明时值重阳佳节,埋下了热闹欢愉的节日场面的伏笔,因而就愈使人感到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的游子形象,更加鲜明。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 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自己思亲,想到亲人节日必然也在想念自己,从而更加深了诗人珍视兄弟手足之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思。古时有重阳节佩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可以消灾避邪之说。这里,诗人巧妙地通过兄弟重阳佳节佩茱萸囊登高这一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使兄弟思己之情具体化、形象化,用兄弟对登高行列缺了一人的遗憾心情来反射出诗人思亲的心曲,更使人感到诗情真挚:委婉动人。 这首诗注重感受和细节的典型性,“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既是诗人日常感受的升华,又是长期客居异乡的游子节日感受的概括和总结,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登高插茱萸的细节,体现了节日兄弟聚首的欢悦,同时也具有浓厚的时代和地方色彩。正因为这首诗注重感受、细节、时间、环境诸方面的典型选择,因而就形象逼真地表达了诗人具有典型意义的感情。因此千百年来屡经传诵。 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他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是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 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 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 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

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有何寓意

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有何寓意 避难消灾 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 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重阳日,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避除邪恶之气。 思念亲人 文人们于重阳结伴出外登高赏茱萸,重阳节插茱萸还有思念亲人的寓意。尤其在唐代,白居易、杜甫、寒山等几十位诗人均有吟唱重阳登高及插茱萸的诗。最为脍炙人口的是王 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插茱萸与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县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 就家家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那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人心害怕却又毫无办法。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恒景决心除魔,于是辞别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出去访仙学艺,以除瘟魔。他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天下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上,住着一 位法力无边的仙长,叫费长房。 经过遥远的路途和艰辛跋涉,恒景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并见到了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听恒景说明来由后,仙长费长房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收他为徒,并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除魔的青龙剑。 之后,恒景废寝忘食,不分白天黑夜地加以练习,终于练就了一身的非凡武艺。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 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 着仙鹤赶回家去。回到家乡后,恒景按仙长的叮嘱,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把乡亲们领到附近 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意欲祸害人间。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 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青龙剑追下山来,几 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了。从此以后,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有人分析认为,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但是在宋元 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迁移中去理解。

重阳节为什么插茱萸.doc

重阳节为什么插茱萸 再过不久就是九九重阳节了,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重阳节插茱萸原因吗?下面我精心整理了重阳节插茱萸原因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重阳节插茱萸原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小时候几乎人人都背过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天小学三年级的语文,也差不多教到这一课。 古老的文化里牵动游子心的茱萸,到底是什么?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 重阳节插茱萸风俗据说由来已久。晋代周处《风土记》中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避除恶气,以御初寒"的记载。到了唐代,这个习俗更是盛行,除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外,杜甫也在《九日寓蓝田崔氏庄》里写道:"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古人认为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消灾避难,还能避免瘟疫,所以会直接把茱萸插在发髻上,也会用紫色的布囊包上茱萸的茎、叶或果实,系在手臂上。 重阳节插茱萸的传说 重阳节插茱萸与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县

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就家家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那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人心害怕却又毫无办法。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恒景决心除魔,于是辞别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出去访仙学艺,以除瘟魔。他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天下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上,住着一位法力无边的仙长,叫费长房。 经过遥远的路途和艰辛跋涉,恒景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并见到了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听恒景说明来由后,仙长费长房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收他为徒,并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除魔的青龙剑。 之后,恒景废寝忘食,不分白天黑夜地加以练习,终于练就了一身的非凡武艺。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回到家乡后,恒景按仙长的叮嘱,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把乡亲们领到附近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意欲祸害人间。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青龙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了。从此以后,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简介] 王维(698-759,一作701-761)〔唐〕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玄宗开元五年(717)进士,与弟缙并以词学知名。天宝十五年(756)官给事中,乾元中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归隐蓝田辋川,尝于清源寺壁上画《辋川图》,笔力雄壮,山谷郁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善写破墨山水,笔迹劲爽,气势深重,一变线条钩勒和重色青绿画法,创以水渗透墨彩之新技法。画山水松石,似吴道子而风致标格特出,尤工平远之景,云峰石色,绝迹天机。得兴处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作一景;画《袁安卧雪图》,有雪里芭蕉,此乃造理入神,迥得真趣。荆浩《画山水录》说:“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写象成,亦动真思。”苏东坡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代董其昌推崇他为“南宗之祖”,认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亦善诗,前期诗作以边塞为题材,风格雄浑;山水诗追慕恬静和禅理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成就独特。画迹有《青枫树图》、《孟浩然马上吟诗图》等。《太上像》《山庄图》《雪山图》等126件,著录于《宣和画谱》。传世作品有《雪溪图》(传),绢本,墨笔画,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上册;《伏生授经图》卷,绢本设色,绘汉伏生像,形象清癯苍老,笔法清劲,无款,南宋高宗题“王维写济南伏生”,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著有《王右丞集》。 [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译诗]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