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经典解题技巧和方法(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高中数学经典解题技巧和方法(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高中数学经典解题技巧和方法(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高中数学经典的解题技巧和方法(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编者按】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是高中数学考试的必考内容,而且是这几年考试的热点跟增长点,无论是期中、期末还是会考、高考,都是高中数学的必考内容之一。因此,马博士教育网数学频道编辑部特意针对这两个部分的内容和题型总结归纳了具体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高中的同学们,让同学们有更多、更好、更快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好了,下面就请同学们跟我们一起来探讨下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经典解题技巧。

首先,解答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时,先要搞清楚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概念性问题,同学们应该先把基本概念和定理完全的吃透了、弄懂了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

(1)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象、通项公式)。

(2)了解数列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一类函数。

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1)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

(2)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

好了,搞清楚了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上述内容之后,下面我们就看下针对这两个内容的具体的解题技巧。

一、有关等差数列的基本问题

考情聚焦:1.等差数列作为高考中数学的重点内容,在历年高考中都有所考查。

2.该类问题一般独立命题,考查等差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前n 项公式,有时与函数的单调性、不等式知识结合在一起命题。

3.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属中、低档题。

解题技巧:1.涉及等差数列的有关问题往往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知三求二”解决问题;

2.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最值问题,经常转化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有时利用数列的单调性(d >0,递增;d <0,递减);

3.证明数列{n a }为等差数列有如下方法:①定义法;证明1n n a a d +-=(与n 值无关的常数);②等差中项法:证明112(2,)n n n a a a n n N *

-+=+≥∈。

例1:(2010·浙江高考文科·T19)设a 1,d 为实数,首项为a 1,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满足56S S +15=0。

(Ⅰ)若5S =5,求6S 及a 1;

(Ⅱ)求d 的取值范围。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概念、求和公式等基础知识,同时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路点拨】本题直接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求解即可。

【规范解答】(Ⅰ)由题意知S 6=

5-15S =-3, 6a =S 6-S 5=-8。所以115105,58.

a d a d +=??+=-? 解得a 1=7,所以S 6= -3,a 1=7

(Ⅱ)方法一:因为S 5S 6+15=0, 所以(5a 1+10d )(6a 1+15d )+15=0,即2a 12+9da 1+10d 2+1=0.

故(4a 1+9d )2=d 2-8. 所以d 2≥8.[ 故d 的取值范围为d ≤

d ≥

方法二:因为S 5S 6+15=0, 所以(5a 1+10d )(6a 1+15d )+15=0,即2a 12+9da 1+10d 2+1=0.

看成关于1a 的一元二次方程,因为有根,所以222818(101)80d d d ?=-+=-≥

,解得d ≤-

或d ≥

二、有关等比数列的基本问题

考情聚焦:1.等比数列作为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在历年高考中都有所考查。

2.该类问题有时单独命题,考查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但更多的是与函数的单调性、不等式结合在一起,在知识交汇点处命题。

3.选择、填空及解答题中都有可能出现,属中、高档题。

解题技巧:(1)证明数列{n a }为等比数列有如下方法: ①定义法:证明1()n n

a q n a +=与值无关的非零常数。 ②等比中项法:211(2,)n n n a a a n n N *-+=≥∈。

(2)求一般数列{n a }通项公式时常用构造数列法、待定系数法等。

例2:(2010·辽宁高考理科·T6)设{a n }是有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n S 为其前n 项和。已知a 2a 4=1, 37S =,则5S =( )

(A )152 (B)314 (C)334 (D)172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思路点拨】列出关于a 1 q 的方程组,解出a 1 q 再利用前n 项和公式求出5S

【规范解答】选B 。根据题意可得:

311311511 4,(1)27114(1()5)3121412

a qa q a q a q q S ?=??==?-=?-?

-∴==-

三、等差、等比数列综合问题 考情聚焦:1.等差、等比数列作为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在历年高考中都有所体现。

2.单独考查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问题较少,大部分题目是等差、等比数列在同一个题中出现,在两知识的交汇点处命题,同时考查其他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等。

3.多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属中、高档题目。

例3:(2010·陕西高考理科·T16)

已知{}n a 是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11a =且139,,a a a 成等比数列

(Ⅰ)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Ⅱ)求数列{}2n

a 的前n 项和n S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考查考生的运算求解能力. 【思路点拨】已知?关于d 的方程?d ?n a ?2n a ?n S

【规范解答】

≠(1)由题设知公差d 0 {}1139a 231n 12d 181,,,1121,0(1(1)1(2)2,2(12)22222 2.12n n n n n n

n d a a a a d

d d a a n n

S +++==+===+-?==-∴=++++==--由成等比数列得

解得舍去)故的通项由(1)知2 【方法技巧】1.在解决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相关问题时,“基本量法”是常用的方法,但有时灵活地运用性质,可使运算简便,而一般数列的问题常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求解。

2.数列求通项的常见类型与方法:公式法、由递推公式求通项,由n S 求通项,累加法、累乘法等

3.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公式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分组法、倒序相加法等。

4.解综合题的成败在于审清题目,弄懂来龙去脉,透过给定信息的表象,抓住问题的本质,揭示问题的

内在联系和隐含条件,明确解题方向,形成解题策略.

浅谈高中数学线性变换的解题技巧

浅谈高中数学线性变换的解题技巧 在新课改之后,要求高中生不仅要学会灵活运用学科基础知识解决问题,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自身兴趣的知识点,使得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和锻炼。高中线性变换虽然作为选修章节,但是其所蕴含的内容是衔接高中与大学的关键点,掌握线性变换的基础知识也就是提前了解和学习了大学所要接触的高等数学知识模块,即矩阵问题。因此,笔者立足于高中选修的重要知识点——线性变换,先阐述其概念及性质,然后来探究如何巧妙解决高中数学中线性变换的难题,从而为初等数学过渡到高等数学做提前的准备。 标签:数学线性变换解题技巧 一、高中数学线性变换的概述 1.线性变换的概念 线性变换一般是指,在构建的xOy坐标系内,存在至少一个点或多个点的集合A与另一个相对应的至少一个或多个点的集合B两者之间按照一定规则可以相互变换,且不同的点与所转变后的点不相同,即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形如进行几何变换,这就叫做线性变换。 2.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 线性变换具有三个基本性质,第一个性质是任何向量乘于零都为零,数学表达式为:T(0)=0;第二个性质是任何向量乘于任何一个负向量等于两个向量相乘的负数,数学表达式为:T(-a)=-T(a);第三个性质是线性变换满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即,其中A是一般矩阵,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任意的两个向量,是任意实数。 二、高中数学线性变换的解题技巧 1.数形结合 例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平面区域A={(x,y)|x + y≤1,且x≥0,y≥0},求平面区域B={(x + y,x - y)|(x,y)∈A}的面積。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线性变换结合不等式的应用难点,解决该问题首先要分析题干信息,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列出平面区域A的不等式条件。由于本题平面区域B存在与平面区域A相重合的未知数,因此要假设两个新的未知数替代B的条件,再将新的未知数条件代入A中就能很快确定B的向量表示,最后快速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出平面区域B的图形就能的出其面积的大小。 设:未知数u=x+y,v=x-y

高中数学-等差等比数列经典例题以及详细答案

等差等比数列综合应用 【典型例题】 [例1] 一个等比数列共有三项,如果把第二项加上4所得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如果再把这个等差数列的第3项加上32所得三个数成等比数列,求原来的三个数。 解:等差数列为d a a d a +-,, ∴ ?????=++--=+?-2 2 )32)(()4()()(a d a d a a d a d a ∴ ?????=-+-+-=-) 2()(32)()1(168222222a d a d a a a d a ∴ 2 23232168a d a a =-++- 0432=-+d a 代入(1) 16)24(3 1 82+-?-=-d d 0643232=+-d d 0)8)(83(=--d d ① 8=d 10=a ② 38=d 9 26=a ∴ 此三数为2、16、18或92、910-、9 50 [例2] 等差数列}{n a 中,3931-=a ,76832-=+a a ,}{n b 是等比数列,)1,0(∈q ,21=b ,}{n b 所有项和为20,求: (1)求n n b a , (2)解不等式 2211601 b m a a m m -≤++++Λ 解:(1)∵ 768321-=+d a ∴ 6=d ∴ 3996-=n a n 2011=-q b 10 9 =q ∴ 1 )10 9( 2-?=n n b 不等式10 921601) (21 21??-≤++?+m a a m m m

)1(1816)399123936(2 1 +??-≤-+-? m m m m 0)1(181639692≤+??+-m m m 032122≤+-m m 0)8)(4(≤--m m }8,7,6,5,4{∈m [例3] }{n a 等差,}{n b 等比,011>=b a ,022>=b a ,21a a ≠,求证:)3(≥ ),1(+∞∈q 01>-q 01>-n q ∴ 0*> ∴ N n ∈ 3≥n 时,n n a b > [例4] (1)求n T ;(2)n n T T T S +++=Λ21,求n S 。 解:???=-=????=+++-=+++221 04811598 7654d a a a a a a a a Λ n T 中共12-n 个数,依次成等差数列 11~-n T T 共有数1222112-=+++--n n Λ项 ∴ n T 的第一个为2)12(211 21?-+-=--n n a ∴ 2)12()2(2 1 )232(2 111 ?-?+-?=---n n n n n T 122112222232-----+?-=n n n n 2222323+-?-?=n n

高中数学九大解题技巧

高中数学九大解题技巧 1、配法 通过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配方法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它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 恒等变形的方法,它的应用十分非常广泛,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方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经常 用到它。 2、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是恒等变形的基础,它作为数学的一个有力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在代数、 几何、三角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许多, 除中学课本上介绍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 乘法等外,还有如利用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等。 3、换元法 换元法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解题方法。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法,就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数 学式子中,用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一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子, 使它简化,使问题易于解决。 4、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属于R,a≠0)根的判别, △=b2-4ac,不仅用来判定根的性质,而且作为一种解题方法,在代 数式变形,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研究函数乃至几何、三角运算 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韦达定理除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根;已知两个 数的和与积,求这两个数等简单应用外,还可以求根的对称函数,

计论二次方程根的符号,解对称方程组,以及解一些有关二次曲线 的问题等,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5、待定系数法 在解数学问题时,若先判断所求的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其中含有某些待定的系数,而后根据题设条件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等式,最后解出这些待定系数的值或找到这些待定系数间的某种关系,从而解答数学问题,这种解题方法称为待定系数法。它是中学数学 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6、构造法 在解题时,我们常常会采用这样的方法,通过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构造辅助元素,它可以是一个图形、一个方程(组)、一个等式、一个函数、一个等价命题等,架起一座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从 而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解题的数学方法,我们称为构造法。运用 构造法解题,可以使代数、三角、几何等各种数学知识互相渗透, 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7、面积法 平面几何中讲的面积公式以及由面积公式推出的与面积计算有关的性质定理,不仅可用于计算面积,而且用它来证明平面几何题有 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面积关系来证明或计算平面几何题 的方法,称为面积方法,它是几何中的一种常用方法。 用归纳法或分析法证明平面几何题,其困难在添置辅助线。面积法的特点是把已知和未知各量用面积公式联系起来,通过运算达到 求证的结果。所以用面积法来解几何题,几何元素之间关系变成数 量之间的关系,只需要计算,有时可以不添置补助线,即使需要添 置辅助线,也很容易考虑到。 8、几何变换法 在数学问题的研究中,常常运用变换法,把复杂性问题转化为简单性的问题而得到解决。所谓变换是一个集合的任一元素到同一集 合的元素的一个一一映射。中学数学中所涉及的变换主要是初等变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比数列》教案

3.4.1等比数列教案 临澧一中高一数学组 颜干清 课题 :3.4.1等比数列(一) 教学目标 (一) 教学知识点 1、 等比数列的定义.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二) 能力训练要求 1、 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 2、 理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推导. (三) 德育渗透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2、 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比较式教学法 采用比较式教学法,从而使学生抓住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各自的特点,以便理解、掌握与应用. 教学过程 Ⅰ复习回顾 前面几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等差数列,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等差数列的主要内容 1、等差数列定义:a n -a n-1=d (n ≥2)(d 为常数) 2、等差数列性质: ①若a 、A 、b 成等差数列,则A= ②若m+n=p +q ,则,a m + a n = a p + a q , ③S k ,S 2k - S 3k ,S 2k …成等差数列. 3、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d n n na a a n s n 2 )1(2)(21-+=+= Ⅱ新课讲授 下面我们来看这样几个数列,有何时共特点? 1,2,4,8,16,…,263 ;① a +b 2

5,25,125,625,…; ② 1,- , ,- ,…; ③ 仔细观察数列,寻其共同特点: 数列①:)2(2;21 1≥==--n a a a n n n n ; 数列②: )2(5;51 ≥==-n a a a n n n n 数列③: )2(2 1;21 )1(111≥-=?-=---n a a a n n n n n 共同特点:从第二项起,第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也就是说,这些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式都具有“相等”的特点) 1、定义 等比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 表示(q ≠0),即:a n :a n-1= q (q ≠0) 数列①②③都是等比数列,它们的公比依次是2,5,- ,与等差数列比较,仅一字之差。 总之,若一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其前一项之“差”这常数,则为等差数列,之“比”这常数,则为等比数列,此常数称为“公差”或“公比”. 注意公差①“d ”可为0,②公比“q ”不可为0.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请同学们想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试着推一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法一:由定义式可得 a 2=a 1q a 3=a 2q =( a 1q )q = a 1q 2 a 4=a 3q =( a 2q )q =((a 1q )q )q = a 1q 3 …… a n =a n-1q = a 1q n-1(a 4,q ≠0),n=1时,等式也成立,即对一切n ∈N *成立. 解法二:由定义式可得:(n-1)个等式 1 2 1 8 1 2 1 4 a 2 a 1 = q a 3 a 2 = q ① ②

浅谈高中数学解题步骤及方法

浅谈高中数学解题步骤及方法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数学解题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结合实际论述了高中数学解题的一般步?E及方法. 【关键词】数学;解题步骤;解题方法 高中数学包括了很多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我们高中生要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并且要对学习有更高的总结和观察的能力.因此,对于数学的学习,我们一定要先把解题方法和步骤牢固掌握,这一点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本文将对高中数学的解题方法和步骤进行分析讨论. 一、解题基本步骤 (一)认真审题是关键 要探寻出良好的数学解题方法,首先,要弄清楚在解题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步骤.在解题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审题”,这一步是为了让我们深刻理解题意.当拿到一道数学题目时,我们应该充分掌握出题人的意图,然后,再对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仔细地思考和分析,从而在脑海里建立起解题的基本框架.只有通过这种步骤,明确地抓住题目的类型,才能充分理解题目的准确意思,才能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中找出和题目相关的知识点,利用正确的理论和公式进行作答.我们在解答数学问题时,一定要充分重视“审题”的关键

作用,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培养自己善于审题的良好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把题目和已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联系和转化,把问题变得更加清晰、简单,从而实现正确地解答. (二)进行联想是重点 对问题进行联想就是要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内容,对知识进行正确地迁移,能够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我们如果能把联想的方法运用到数学学习中,就能够促进我们对问题的深层次挖掘,而且我们对于题目线索的挖掘和提取,有利于他们唤醒自己已经掌握的定义、公式、定理和类似题目的解答方法等内容,然后连接起题目和自己熟悉的知识. (三)深入分析是保障 对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是高中数学解题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分析问题需要做的就是提出猜想,对解题的步骤等进行制订,如果题目比较开放的话,可能还需要去探索出多元化的解题思路.在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我们可以把问题的条件和结论进行互换,也可以在不同的条件间进行转换,从而把数学问题变得一般或特殊.这种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把相关的数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习的质量.除了这种方法,也可以提出一些和题目相关的问题来辅助求解,从而运用自己熟悉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 (四)进行类化是方法

高中数学23《等比数列》教案苏教版必修

第 10课时:§2.3 等比数列(4)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综合运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式、通项公式、性质及前n 项求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能力。理解这种数列的模型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公式的灵活运用,进一步渗透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应用数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勇于探索,积极进取,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刻苦求是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公式解决有关等比数列的一些简单问题 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数学建模).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 2. 教学用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首先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1.等比数列的定义:n n a a 1+=q (+∈N n ,0≠q )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0(111≠??=-q a q a a n n , 3.性质:①b G a ,,成等比数列?G 2 =ab (0≠ab ) ②在等比数列中,若m n p q +=+(,,,)m n q p N +∈,则q p n m a a a a ?=? 4.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当1≠q 时,q q a S n n --=1)1(1① 或q q a a S n n --=11② 当1=q 时,1na S n =,当已知1a ,q ,n 时用公式①;当已知1a ,q ,n a 时,用公式②. 5.)1(11==n S a ,)2(1≥-=-n S S a n n n 6.n S 是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 ①当1-=q 且k 为偶数时,k k k k k S S S S S 232,,--不是等比数列. ②当1-≠q 或k 为奇数时,k k k k k S S S S S 232,,-- 仍成等比数列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解题方法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解题方法 发表时间:2017-08-07T15:55:47.000Z 来源:《教育学》2017年6月总第121期作者:谭雪燕 [导读]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这些现象:在学习上“一听就懂,一做就错”、考试时“解题思路和老师分析的一样。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第二中学535400 摘要:针对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听懂老师讲课但不会解题的现象,从审题和基础知识这两个方面分析了导致这一个现象的原因,并对这两个方面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审题基础知识解题方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这些现象:在学习上“一听就懂,一做就错”、考试时“解题思路和老师分析的一样,但没有做出来,或者考试时没有思路,老师在评讲时,一分析就知道如何解题”、“考试粗心”等。以上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在考试中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对此问题,我不断思考,努力去寻找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最终得出结论:“这不是偶然,而是学生没有掌握高中数学的解题方法”。以下将从审题和基础知识这两个方面做深入的分析。 一、理解题目 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把数学解题分为四个步骤:(1)弄清问题;(2)拟定计划;(3)实施计划;(4)检验回顾。 而不少学生在这四个步骤中的“弄清问题”存在问题,对题目难以理解,导致解题困难。 1.审题时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肤浅阅读。读题时,就以读题而读题,只限于字认识,不会去思考、去挖掘题目条件暗含怎样的数学基础知识。(2)心理障碍。当学生看到题目的文字多、关系式子较复杂,或者新题时,便会产生畏惧心理,变得紧张起来,在读题时就会出现读不懂,认为有一定难度,便选择放弃。 (3)节省时间。采用阅读的方式,加快读题的速度,争取更多解题时间,但往往适得其反,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再重复读,导致没有思路,结果是更加浪费时间。 2.审题能力的培养: (1)理解题目。学生首先要把题目读懂,能够把题中每一个条件经过转换、化简等方法把其隐藏的基础知识点挖掘出来。再根据条件逐一联想所学知识、方法、类似的题目、注意点和关键点。这样才能发现题目中条件与结论的联系,从而逐步入题,找到解题的关键点、突破口。 (2)树立自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遇到困难,相信自我,挑战困难,战胜困难,以提高他们勇于消除心理障碍、克服学习困难的心理素质。 (3)稳定沉着。读题时要慢、要细心,边读边想边理解,逐字逐句分析。若读一遍找不到解题思路,多读几遍,读清楚题目内容,会从题目中找到解题的思路。读懂题,理解题是解题的基础,然后在理解题意基础之上结合知识与技能联系题目相关的知识、方法,进而深入理解题目的本质,为下一步的解题做好基础准备。 二、理解概念,掌握基础 要想学好高中数学,必须先理解概念,就像设计师在设计房屋时,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房子;同时数学基础知识是学好数学最基本的,就像建房子一样,房基就不可少,只有坚固的根基,你才能建设出更牢固、更有特色的房子,所以学好数学,理解概念,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是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要素,只有理解概念,掌握基础知识才能灵活运用。 理解概念,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学数学是轻松、容易的,学习数学离不开数学概念的学习,在数学中的概念是核心,把数学中各个知识点特有属性及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形似而质异的易混问题,如果概念不清,这样的题是非常容易错的。 例如,函数f(x)=x3-12x,求函数与x的交点,零点,极值点。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交点、零点和极值点的定义,方能解题。 (1)根据题意f(x)=x3-12x,x3-12x=0,x(x2-12x)=0,解得x1=0,x2=2和x3=-2所以函数f(x)=x3-12x的图象与x轴交点坐标(0,0),(2,0)和(-2,0)。 (2)函数f(x)=x3-12x的零点是0,2和-2。 (3)又因为f`(x)=3x2-12,3x2-12=0,解得x1=2或x2=-2;当f`(x)>0时,函数在区间(-∞,-2)、(2,+∞)上是单调递增函数;当f`(x)<0时,函数f(x)在区间(-2,2)上是单调递减函数,所以x=2是函数f(x)的极大值点,x=-2是函数f(x)的极小值点。只有把数学基础知识正确地掌握好,才有可能做到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顺利解题。而每一个题目都是由多个知识点综合而得,于是要解决它就必须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总之,想学好高中数学,必须具备较强的解题能力,掌握解题方法。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只有掌握基础,才谈得上创新。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理解能力,同时注重基础知识掌握和应用,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对学习数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学、乐学数学。 参考文献 [1]朱华伟数学解题策略[J].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09。 [2][美]G.波利亚数学思维的新方法[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3]陈晓敏拓展思维,简洁直观——例谈向量法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妙用[J].中学数学,2014,(5):14-16。 [4]潘文德. 以退为进灵活解题——浅析高中数学解题技巧[J].新课程学习:中,2014,(1):71-71。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教案)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够用公式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2、掌握由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出的相关结论。 二、教学重点、难点各种结论的推导、理解、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复习等比数列的定义: 通项公式: 用归纳猜测的方法得到,用累积法证明 2、新知探索例1 在等比数列中,(1)已知;(2)已知、,分析(1)根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得(2)可以根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列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得所以问:上面的第(2)题中,可以不求而只需求得q就得到吗?分析在归纳猜测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有这样一系列式子:注意观察等式右边各项的下标与q的次方的和,可以发现,的表达式中,始终满足结论1 数列是等比数列,则有。再来看一下例1中(2)的另一种解法:,所以q=2,所以习题2、3(1) 2、在等比数列中,(1)已知;(2)已知、分析(1)可以根据定义和结论1给出两种解法。方法一方法二,所以q=3,所以。(2),所以例2 在243和3中间插入3个数,使这5个数

成等比数列。分析设此三个数为,公比为q,则由题意得243,,3成等比数列;,所以得故插入的三个数为81,27,9或-81,27,-9、问:观察一下例2中,当时,这5个数分别为243,-81,27,-9,3,可以发现什么规律?答:在等比数列中,当公比小于零时,数列中的奇数项同号,偶数项同号。习题2、3(1) 6、在等比数列中,,,求的值。分析得,同理得例3 已知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求首项和公比q、分析在例3中,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是一个常数与指数式的乘积,因为数列是特殊的函数,故表示这个数列的各点均在函数的图像上。问:如果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为,其中,都是不为零的常数,那么这个数列一定是等比数列吗?分析,,所以是等比数列。一般可以看作是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变形,,其中结论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均可写成(,为不等于零的常数)的形式。反之成立。习题2、3(1) 5、在等比数列中,(1)是否成立?是否成立?(2) (n>2)是否成立?(3)你能得到更一般的结论吗?分析 (1),所以成立。(2),所以成立。(3)从(1)(2)可以看出,等式两边各项的下表和相等,左边是同一项的平方,如果把左边换成两个不同项的乘积呢?同时,类比等差数列中的一个结论:在等差数列中,当m+n=p+q(m,n,p,q都是正整数)时,有,可以猜测:在等比数列中,当m+n=p+q(m,n,p,q都是正整数)时,有、证,所以、结论3 在等比数列中,当m+n=p+q(m,n,p,q都是

高考数学复习专题 等比数列性质(含等差等比数列综合题)

第50炼 等比数列性质 一、基础知识 1、定义:数列{}n a 从第二项开始,后项与前一项的比值为同一个常数()0q q ≠,则称{}n a 为等比数列,这个常数q 称为数列的公比 注:非零常数列既可视为等差数列,也可视为1q =的等比数列,而常数列0,0,0,L 只是等差数列 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11n n a a q -=?,也可以为:n m n m a a q -=? 3、等比中项:若,,a b c 成等比数列,则b 称为,a c 的等比中项 (1)若b 为,a c 的等比中项,则有 2a b b a c b c =?= (2)若{}n a 为等比数列,则n N * ?∈,1n a +均为2,n n a a +的等比中项 (3)若{}n a 为等比数列,则有m n p q m n p q a a a a +=+?= 4、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设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当1q =时,则{}n a 为常数列,所以1n S na = 当1q ≠时,则()111n n a q S q -= - 可变形为:()1111111 n n n a q a a S q q q q -= = ----,设11a k q =-,可得:n n S k q k =?- 5、由等比数列生成的新等比数列 (1)在等比数列{}n a 中,等间距的抽取一些项组成的新数列仍为等比数列 (2)已知等比数列{}{},n n a b ,则有 ① 数列{}n ka (k 为常数)为等比数列 ② 数列{}n a λ (λ为常数)为等比数列,特别的,当1λ=-时,即1n a ?? ???? 为等比数列 ③ 数列{}n n a b 为等比数列 ④ 数列{} n a 为等比数列

高中数学解题的21个典型方法与技巧

高中数学解题的21个典型方法与技巧 2018-12-26 1、解决绝对值问题(化简、求值、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基本思路是:把绝对值的问题转化为不含绝对值的问题。具体转化方法有: ①分类讨论法:根据绝对值符号中的数或表达式的正、零、负分情况去掉绝对值。 ②零点分段讨论法:适用于含一个字母的多个绝对值的情况。 ③两边平方法:适用于两边非负的方程或不等式。 ④几何意义法:适用于有明显几何意义的情况。 2、根据项数选择方法和按照一般步骤是顺利进行因式分解的重要技巧。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是:提取公因式→选择用公式→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拆项添项法。 3、利用完全平方式把一个式子或部分化为完全平方式就是配方法,它是数学中的重要方法和技巧。配方法的主要根据有: ①()2222a ab b a b ±+=± ②()2 222222a b c ab bc ca a b c +++++=++ ③()()()22222212a b c ab bc ca a b b c c a ??+++++=+++++? ? ④222222224224244b b b b b b ac ax bx c a x x c a x x c a x a a a a a a ??-????++=++=+??++-=++ ? ? ??????? 4、解某些复杂的特型方程要用到换元法。换元法解题的一般步骤是:设元→换元→解元→还元。 5、待定系数法是在已知对象形式的条件下求对象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求解点的坐标、函数解析式、曲线方程等重要问题的解决。其步骤是:①设②列③解④写 6、复杂代数等式条件的使用技巧:右边化为零,左边变形。 ①因式分解型:()()0---?---=,两种情况为或型。 ②配成平方型:()()22 0---+---=,两种情况为且型。 7、数学中两个最伟大的解题思路: ①求值的思路 ?????→方程思想与方法列欲求值字母的方程或方程组 ②求取值范围的思路??????→不等式思想与方法欲求范围字母的不等式或不等式组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教案(完整版).doc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人教A版数学必修5第48-52页 2.4等比数列 理学院数学0801 刘瑞平

等比数列教案 一、 课题:等比数列 二、 课型:新授课 三、 教材分析 等比数列的学习在本章中占很大的比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像存款利息等问题,都需要用有关等比数列的知识来解决。本节内容可以类比等差数列进行教学。 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已经有了必要的数学知识储备和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完等差数列的基础上,也已经具有了必要的与数列相关的知识。因此,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然后,再类比等差通项的迭加思想引导学生用迭乘的思想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这样,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五、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学会利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判断一个 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利用通向公式求项。 2) 能力目标: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普遍联系,培养学生类比的思想方法, 掌握迭乘的思想,调动学生积极观察思考。 3) 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提高 学生数学思维的情趣。 4)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通项的推导,有关等比数列的证明。 六、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设问激疑 设问激疑 引出课题 巩固定义 严谨思维 类比等差 推导通项 证明等比 揭示内涵 设问思考 积极探索 反思小结 培养能力

师:上课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一张报纸(厚度大约为0.1mm ),将它对折50次会有多厚?如果拿它做云梯能到哪? (师生互动,一起来分析这道题目)报纸厚度为 初始 0.1mm 折叠1次 0.1?2 = 0.1?21 折叠2次 0.1?2?2 = 0.1?22 折叠3次 0.1?2?2?2 = 0.1?23 折叠4次 0.1?2?2?2?2 = 0.1?24 …… 可以猜想得出 ,折叠50次之后,报纸厚度为 0.1?250 。lg 250 ≈15.05 ,也就是说250 是一个15位整数,2 50 ?0.1mm=1000 10001 .0250??km ,这个数字我们不 知道他确切的值是多少,但可以知道它是一个八位数。而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仅有 385400km (六位数)。(让学生感受事实与想象之间的差距) 2、新课引入 回过头来,再次分析报纸的折叠问题。将报纸每次折叠后的厚度,看成是一个数列。 初始 0.1mm 折叠1次 0.1?2 = 0.1?21 折叠2次 0.1?2?2 = 0.1?22 折叠3次 0.1?2?2?2 = 0.1?23 折叠4次 0.1?2?2?2?2 = 0.1?24 ……

浅谈高中数学解题策略 张忠传

浅谈高中数学解题策略张忠传 发表时间:2018-11-07T10:05:53.660Z 来源:《教育学》2018年10月总第157期作者:张忠传 [导读] 只有将知识的学习与解题技巧相互结合,才能够在考试中更好地解决问题,学习的效率才会大大提高。安徽省金寨第一中学237322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解题思维的教授与培养,引导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方法与规律,提高学生解题时的准确率与效率,从而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在解题方面能够更加自如。只有将知识的学习与解题技巧相互结合,才能够在考试中更好地解决问题,学习的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关键词:高中数学解题策略有效性 一、多元方程的问题——逆向思维解题策略 在解决多元方程的问题中,最为常用的就是逆向思维的方法。在多元方程的解题中,如果仅仅是通过题目条件,正常地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就会遇到许多新的不必要的麻烦,导致问题不能及时地解决;并且多元方程的解决要求学生思维的转变,这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惯性思维会阻碍其纵深发展。因此,在对多元方程的解决中就应该有意识地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新课改要求的过程和方法,需要让同学们打破常规,积极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思维也要有所突破,老师在教学引导中应该鼓励同学们用逆向思维去解答。 例1:实数l,m,n,满足m-n=8,且mn+l2+16=0。求证:m+n+l=0。 分析:用顺推法直接求得l、m、n的值,运算量很大且容易出现运算错误。简单的方法是用韦达定理的逆定理,从题目中的两个条件来结合进行计算,求出m、n的关系,然后进行关系的转换,将其转变为x的关系,再带入到原式中进行求解。 证明:由m-n=8可以得到m+(-n)=8,由mn+l2+16=0得到m(-n)=l2+16,那么根据m和n的关系就能够将两者通过一个新的未知数x来代替,则m、-n即为一元二次方程x2-8x+l2+16=0的两个根。又因为m、-n为实数,所以,△=(-8)2-4(l2+16)≥0,解得4l2≥0,所以l=0,则m,-n即为一元二次方程x2-8x+16=0的两个根,解得m=-n=4,则有m+n+l=0成立。 以上就是通过逆向思维的方法,由此也能够看出在面对这种多元函数的证明问题时,通过逆向思维就能够有效地解决。 二、函数与方程问题——分类讨论解题策略 1.在解方程中的应用。 在高中初级阶段解方程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所给的未知数或者条件有着两方面的情况,此时就需要借助分类讨论的方法对每一个未知的情况分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求解。 2.在函数题目中的应用。 例2:当m=____时,函数y=(m+5)x2m-1+7x-3(x≠0)是一个一次函数。 解:当(m+5)x2m-1是一次项时,2m-1=1,m=1,整理为y=13x-3。当(m+5)x2m-1是常数项时,2m-1=0,m=1/2,整理为y=7x+5/2。m+5=0,m=-5,整理为y=7x-3。 在讨论(m+5)x2m-1的情况时,就需要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为一次项,第二种就是结果为常数。而通过不同的m值也就能够得到不同的解果,最终进行整理就能够得出正确的答案。 三、不等式证明问题——构造函数解题策略 在解决不等式问题时最为适合采用构造函数的解题策略。通过构造函数的方法,能够将不等式的问题转化为函数方程的问题,并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来求出相应方程的单调性、值域、定义域,从而结合多种条件来证明不等式的正确。 例3:如已知a、b、c∈R,|a|<1,|b|<1,|c|<1,证明ab+bc+ca+1>0。 对于该不等式的解题过程:构造函数f(x)=(b+c)x+bc+1,证明x(-1,1)时函数f(x)>0恒成立。当b+c=0时,f(x)=1-b2>0恒成立。当b+c≠0时,函数f(x)=(b+c)x+bc+1在区间(-1,1)上是单调的。由于f(1)=bc+b+c+1=(b+1)(c+1)>0,f(-1)=bc-(b+c)+1=(1-b)(1-c)>0,因此f(x)=(b+c)x+bc+1在区间(-1,1)上恒大于零。 综上可知,当|a|<1、|b|<1、|c|<1时,ab+bc+ca+1>0恒成立。 所以,通过以上的解题,就能将一些不等式的问题通过函数的方法来解决,更加有效。 总之,高中数学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高中数学的学习阶段也要更加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以及解题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做题时的应变性以及灵活性,从而提高解题的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时地将自己多年解题经验中得来的解题方法教授给学生,渗透学习思维。数学题目的形式千变万化,但是核心不会改变,只要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解题技巧,并且灵活地运用,相信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更好地达到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梅松竹冷平王燕荣城乡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解题教学的研究——函数解题技巧[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8)。 [2]马玉武探究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2,(12)。 [3]李文婕解题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华少年教育论坛,2017,(03)。 [4]吴冬香探究高中数学解题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J].中国考试教育周刊(上、下旬),2017,(12)。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及性质练习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及性 质练习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及性质 1.若等比数列的首项为98,公比为23,3 1 n a ,则该数列的项数为( ) A .3 B .4 C .5 D .6 2.在等比数列{a n }中,a 2 010=8a 2 007,则公比q 的值为( ) A .2 B .3 C .4 D .8 3.已知等比数列{a n }满足a 1+a 2=3,a 2+a 3=6,则a 7=( ) A .64 B .81 C .128 D .243 4.已知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为正数,且a 3·a 9=2a 25,a 2=1,则a 1等于( ) D .2 5.已知等比数列{a n },a 4=7,a 6=21,则a 8等于( ) A .35 B .63 C .21 3 D .±21 3 6.在等比数列{a n }中,a 1=1,公比|q |≠1,若a m =a 1a 2a 3a 4a 5,则m =( ) A .9 B .10 C .11 D .12 7.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 n }中,a 1a 2a 3=5,a 7a 8a 9=10,则a 4a 5a 6=( ) A .5 2 B .7 C .6 D .4 2 8.等比数列{a n }的各项均为正数,公比为q ,若q 2=4,则a 3+a 4a 4+a 5 的值为( ) B .±12 C .2 D .±2 9.(2012·新课标全国卷)已知{a n }为等比数列,a 4+a 7=2,a 5a 6=-8,则a 1+a 10=( ) A .7 B .5 C .-5 D .-7 10.已知等比数列{a n }中,有a 3a 11=4a 7,数列{b n }是等差数列,且b 7=a 7,则b 5+b 9等于 ( ) A .2 B .4 C .8 D .16

高中数学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课件

第1讲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高考定位 1.等差、等比数列基本运算和性质的考查是高考热点,经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2.数列的通项也是高考热点,常在解答题中的第(1)问出现,难度中档以下. 真题感悟 1.(2019·全国Ⅰ卷)记S n为等差数列{a n}的前n项和.已知S4=0,a5=5,则() A.a n=2n-5 B.a n=3n-10 C.S n=2n2-8n D.S n=1 2n 2-2n

2.(2018·北京卷)“十二平均律”是通用的音律体系,明代朱载堉最早用数学方法计算出半音比例,为这个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二平均律将一个纯八度音程分成十二份,依次得到十三个单音,从第二个单音起,每一个单音的频率与它的前一个单音的频率的比都等于 122.若第一个单音的频率为f ,则第八个单音 的频率为( ) A.32f B.3 22f C.1225f D.1227f 3.(2019·全国Ⅰ卷)记S n 为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若a 1=1,S 3=34,则S 4= ________. 4.(2019·全国Ⅱ卷)已知{a n }是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 1=2,a 3=2a 2+16. (1)求{a n }的通项公式; (2)设b n =log 2a n ,求数列{b n }的前n 项和. 考 点 整 合 1.等差数列 (1)通项公式:a n =a 1+(n -1)d ; (2)求和公式:S n = n (a 1+a n )2=na 1+n (n -1)2 d ; (3)性质: ①若m ,n ,p ,q ∈N *,且m +n =p +q ,则a m +a n =a p +a q ; ②a n =a m +(n -m )d ; ③S m ,S 2m -S m ,S 3m -S 2m ,…成等差数列. 2.等比数列 (1)通项公式:a n =a 1q n -1(q ≠0); (2)求和公式:q =1,S n =na 1;q ≠1,S n =a 1(1-q n )1-q =a 1-a n q 1-q ; (3)性质: ①若m ,n ,p ,q ∈N *,且m +n =p +q ,则a m ·a n =a p ·a q ; ②a n =a m ·q n -m ; ③S m ,S 2m -S m ,S 3m -S 2m ,…(S m ≠0)成等比数列.

高中数学经典解题技巧和方法平面向量

高中数学经典解题技巧:平面向量 一、向量的有关概念及运算 解题技巧:向量的有关概念及运算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理解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相反向量、单位向量、零向量等基本概念,如有遗漏,则会出现错误。 (2)正确理解平面向量的运算律,一定要牢固掌握、理解深刻 (3)用已知向量表示另外一些向量,是用向量解题的基础,除了用向量的加减法、实数与向量乘积外,还要充分利用平面几何的一些定理,充分联系其他知识。 例1:(2010·山东高考理科·T12)定义平面向量之间的一种运算“⊙”如下,对任意的a=(m,n),b p,q)= (,令a ⊙b mq np =-,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若a 与b 共线,则a ⊙b 0= B. a ⊙b = b ⊙a C.对任意的R λ∈,有()a λ⊙b = (a λ⊙)b D. (a ⊙b )2222()a b a b +?= 【命题立意】本题在平面向量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属创新题型,考查平面向量的基础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路点拨】根据所给定义逐个验证. 【规范解答】选B ,若a 与b 共线,则有a ⊙b 0mq np =-=,故A 正确;因为b ⊙a pn qm =-,,而a ⊙b mq np =-,所以有a ⊙b ≠ b ⊙a ,故选项B 错误,故选B. 【方法技巧】自定义型信息题 1、基本特点:该类问题的特点是背景新颖,信息量大,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题型. 2、基本对策:解答这类问题时,要通过联想类比,仔细分析题目中所提供的命题,找出其中的相似性和一致性 二、与平面向量数量积有关的问题 解题技巧:与平面向量数量积有关的问题 1.解决垂直问题:121200,a b a b x x y y a b ⊥?=?+=其中、均为非零向量。这一条件不能忽视。 2.求长度问题:2||a a a =,特别地1122(,),(,),||(A x y B x y AB x =则 3.求夹角问题:求两非零向量夹角的依据 2 22 222cos(,).||||a b a b a b x x y ==++ 例2:1.(2010·湖南高考理科·T4)在Rt ABC ?中,C ∠=90°AC=4,则AB AC ?uu u r uuu r 等于( )

高中数学必修5《等比数列》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5《等比数列》教案 答案:1458或128。 例2、正项等比数列{an}中,a6 a15+a9 a12=30,则log15a1a2a3 a20 =_ 10 ____. 例3、已知一个等差数列:2,4,6,8,10,12,14,16,,2n,,能否在这个数列中取出一些项组成一个新的数列{cn},使得{cn}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若能请指出{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几项? (本题为开放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如对于{cn}:2,4,8,16,,2n,,则ck=2k=2 2k-1,所以{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2k-1项。关键是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1、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以及它的性质,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不仅学到了关于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由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的过程。 2、作业: P129:1,2,3 思考题:在等差数列:2,4,6,8,10,12,14,16,,2n,,中取出一些项:6,12,24,48,,组成一个新的数列{cn},{cn}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请指出{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

第几项? 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首先作为等比数列的第一节课,对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性质是学生接下来学习等比数列的基础,是必须要落实的;其次,数学教学除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比数列是在等差数列之后学习的因此对等比数列的学习必然要和等差数列结合起来,通过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的类比学习,对培养学生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有利的。这也就成了本节课的重点。 2、教学设计过程: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通过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类比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