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的消失

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的消失
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的消失

很多优秀民间艺术直接面临生存危机,许多民间艺术正在逐渐走向消亡。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两会期间所说的“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

据了解,在邳州一个县的135项主要民俗类民间文化资源中,已经消亡的就有60项。

正在消失的民风民俗:

邳州就是江苏6000年文明起源地,邳州悠久的文明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邳州民间春节期间民俗活动有舞狮子拜年、跑旱船、踩高跷、跑竹马、跳落子舞等等具有民族习俗特点与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节目。农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二月二龙抬头吃"爆米花"、清明节"戴柳"、"插柳",邳州民间习俗有女儿出嫁要流下几滴眼泪,谓之"金豆豆",以报您母养育之恩等民俗。

1、邳州饮食习俗

煎饼就是邳州人的传统主食,兼有食面条、馍馍(馒头)、单饼、朝牌饼(锅饼)。邳州人爱吃菜肴平时以豆制品与时鲜蔬菜为主,冬季以盐豆子、萝卜干、黑咸菜等腌菜与酱菜为主,节日调剂荤菜。来客讲究几碟几碗,少则四碟二碗,多则八碟八碗。

邳州人“食鱼无鱼不成宴席”在宴请宾客最后一道菜为鱼,取其“富足有余”之意。出门做客,决不能吃鱼头,否则,就意味对东道主不恭敬。与东家同席食鱼,忌说把鱼翻过来。

2、邳州饮酒习俗

邳州人的家宴或者宴请宾客的时候,饮酒前举杯向地上或者用筷子蘸酒在桌上点三下,以示敬祖宗天地。朋友聚会先饮酒3杯或者6杯,然后各找对象。婚宴上,菜齐后,伴娘要陪新郎新娘到亲朋餐桌上敬酒。鱼上桌后,鱼头要长者或者主位。鱼头与鱼尾朝向的要同喝,所谓:头三尾四。

3、重阳节忌

九月重阳节有的地方忌讳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回娘家,民间俗话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4、打春

就就是立春,打春后就意味长大一岁,长辈给小孩子缝制花布做的小布公鸡在帽子上叫“打春鸡”。一般立春过后农忙开始了。

5、刷拢(庆祝乔迁新居或建设新房)

70年代以来,农村建造新房或者城里乔迁新居,亲朋好友送烟酒或装饰画表示祝贺,称:“刷拢”。

6、送祝米(吃喜面)

妇女生育第一胎婴儿,丈夫于婴儿出生的第6天带红鸡蛋到岳父家报喜。12天为小满月,一般由妻子娘家人带馈赠的米面等,送给婴儿。满月接回婴儿外祖母家。

7、送轿

当发嫁的鞭炮响起,新娘坐进花轿被抬往婆家,娘家一些至亲挚友会随轿相送,邳州人称之为“送轿”。在送轿的人群中,姑娘居多,而且与新娘年龄相仿,但都待字闺中。已婚妇女,特别就是孕妇,就是忌讳送轿的。在邳州还有一种人就是绝不允许送轿的,她们就是新娘的姑姑,所谓“姑不送,姨不迎”。

8、红鸡蛋(红喜蛋)

邳州人崇尚红色。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原本普普通通的鸡蛋,一旦着上红妆,便立马鲜活、美丽,红色的喜鸡蛋格外讨人喜欢起来。其实,邳州人不光生孩子用红鸡蛋,如闺女出嫁,红鸡蛋为“填箱”之物。新人入洞房,要给新娘“铰脸”,有的地方叫“开脸”或“滚脸”,也要用红鸡蛋(红喜蛋)。

9、羊尾巴

有些邳州人在自家男孩的脑后,蓄有一缕头发长时间不剪,名唤“羊尾巴”。羊代表富足,尾巴便于把握。蓄了羊尾巴,家人可以把孩子的幸福留住,谁也别想轻易夺走。邳州人对留“羊尾巴”特别重视。第一次留“羊尾巴”,邳州人要请有着丰富经验的剃头师傅,特意上门剪发。同时要放鞭炮,大摆宴席,款待亲朋,热闹得就像娶媳妇、嫁闺女的喜事一样。一旦留了“羊尾巴”,要待到孩子12岁时,才可以剪掉,“羊尾巴”,就是邳州人对孩子亘古不变的无限关爱与美好祝愿!

10、、新年挂门签(门笺)

家乡人过春节,家家户户挂门签。门签又叫门笺,俗称“挂门签子”或“门吊子”,“挂”在门框上吊下来,家家户户的挂门签,色彩斑斓,图文并茂,就是集书法、绘画、剪纸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品。

正在消失的民间艺术:

位于京杭大运河与陇海铁路交界处的江苏省邳州市(原邳县)就是一个有着六千年悠久历史的地方。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劳动人民,以其智慧的头脑与勤,劳的双手,在创造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这里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商周秦汉墓葬中的青铜器与汉化像石刻艺术,都堪称国之瑰宝。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世代影响与熏陶着这一方人民,形成了深厚民族积淀,这种植跟于人民心灵中的文化底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以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这就就是长期以来流传与邳州民间的被人称之为乡土艺术的民间美术。邳州民间美术品种繁多,经过挖掘、继承、整理创作出来的就有几十个门类数百种样式。如农民画、木版年画、剪、刻纸、雕塑、雕刻、刺绣、印染、编织、纸扎、陶艺、布艺等手工艺品。这些出自普通农民之手又与生活习俗紧密相关的艺术;大都就地取材,土色土香,表现出质朴、自然、天趣的艺术特色。

1、虎头鞋

虎头鞋就是邳州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就是一种童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北方汉族地区也有称为猫头鞋。它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同时它又就是一种吉祥物,人们赋予它驱鬼辟邪的功能。虎头鞋做工复杂,仅虎头上就需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鞋面的颜色以红、黄为主,虎嘴、眉毛、鼻、眼等处常采用粗线条勾勒,夸张地表现虎的威猛。麻编鞋把络麻采摘后,制成麻线,编织成鞋底与鞋边。用麻秆磨成粉,压制成鞋跟。再配以色泽艳丽、款式多样的鞋帮。这种麻编工艺鞋,每双不过五六两重,却结实耐用、美观大方。

2、剪纸

剪纸,又叫刻纸,就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与艺术享受。剪纸,就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与流传与邳州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亦或新婚喜庆,常常会贴“囍”这个字,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3、纸塑狮子

邳州纸塑狮子头就是江苏邳州汉族传统狮子舞的狮子头面具,就是一个集雕塑、裱糊、扎制、绘画于一体综合造型的汉族民俗工艺品。邳州纸塑狮子头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有500多年历史。

从狮子头面具的发展能瞧到汉族民间狮子舞的发展及中国民间面具艺术的发展轨迹。狮子头面具根据舞蹈套路、动作编排的要求,有大小造型之分。

邳州纸塑狮子头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汉族传统民俗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据有关史料记载,狮子头面具根据舞蹈套路、动作编排的要求,有大小造型之分。

邳州纸塑狮子头就是一个集雕塑、裱糊、扎制、绘画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它不同于南方

狮子头面具的文秀细腻,极具北方粗犷豪放的霸气,造型夸张,形象活泼,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且兼具诙谐幽默,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近年来,由于各种现代娱乐形式的出现,传统狮子舞等民间舞蹈逐渐被新的歌舞娱乐形式所取代,用于狮子舞的纸塑狮子头面具用量减少,销量不大,许多艺人便被迫放弃了这项手艺而转行,加上年轻人不愿从事这门技艺,致使邳州纸塑狮子头技艺后继乏人。加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扶持,已迫在眉睫。

4、草编

草编,就是一种以柔韧植物茎杆或皮为材料,进行手工编织的传统工艺。邳州草编织历史悠久,从四户镇大墩子、戴庄镇刘林新石器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器上绘制的编织纹样与编织物印痕证明,邳州的先人们在陶器时代以前就已创造与使用了编织技艺。用草编织草履、蓑衣、草帽、草垫、草席、草帘、草囤等用品,就是邳州传统的手工技艺与生活习俗。

邳州草编种类繁多,草编的原材料也极为丰富,有黄草编、麻编、蒲编、芦苇编、玉米皮编、麦草编、高粱秸编、龙须草编等十多种。艺人根据不同的材料性能,采用不同的编织工艺,编织制作各式造型与风格的草编制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邳州麻编鞋历史久远,制作精良,品种样式繁多,流行于邳州广大农村。

5、麻编

据《考工记》载:“徐土邳圻之间,大粗谓之角(麻鞋)”。1995年,邳州黄石山发掘的商周时期的墓葬中就有棉布、麻布与麻编鞋的遗迹,证明早在秦汉以前麻编鞋就已在邳州民间编织使用。邳州麻编鞋历经3000多年,不断的完善定型,至今传延不衰。

麻编鞋就是用苘麻线手工编织而成,制作工艺独特,色彩典雅,风格纯朴。编织时首先用苘麻线编织好鞋底,在鞋底上留出麻线雨子,用麻线在雨子上反复编织成鞋。麻编鞋结实耐用、透气、不臭脚,不怕潮湿,且有弹性。

邳州麻编鞋的边口多编织花纹图案,图案一般多用黑色头发、彩色丝线或染色苘麻线编织。图案纹样有汉纹,回纹,十字纹,万寿纹,锁链纹等。儿童鞋的用色比较丰富,有大红、粉红、柿黄、粉绿、天蓝等色;鞋头图案有虎头、狮子头、猪头、牛头、鱼纹与波浪纹等。

文化缺失原因:

1、“这跟城市改造、乡村城市化密切相关。”江苏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民间艺术的‘根’在民间,在农村。城乡一体化直接导致了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农耕文化迅速瓦解。而错位的乡村旅游开发更就是抹杀民间艺术的一把‘利剑’。另外,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物质文化,轻非物质文化’的社会风气也就是造成大量优秀民间艺术消失的原因。”

2.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青年一代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与文学艺术逐渐失去兴趣,不愿学习继承。而一些掌握传统技艺的人年事渐高,有的已经去世,使一些传统技艺或民间艺术形式濒临失传甚至灭绝的危险。另一方面,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影响了民族民间文化生存的环境,传统文化面临被吞噬的危险—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渐渐消亡;一些传统工艺由于生产方式、生产规模、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局限性,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生产规模缩小,市场萎缩,处境艰难;一些艺人出于商业目的,迎合当代人的需求,任意改变民间艺术的内涵,使其产品失去原有的文化性与独特的风格;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观念变化,有的民间艺术不再被人欣赏,有的传统习俗在慢慢消失。

3.滥用、歪曲民间文化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人擅自到民间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资料,甚至以盈利为目的使用民族民间文化,收到经济效益,取得研究成果,却不给产生这一作品的群落任何回报。也有些人在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改编加工时,歪曲、损害民族民间文化的原意。

4.民间文化遗产的记录、整理、保存、传承就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必须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与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员,这就需要充足的经费作为保障。由于经费不足,保管民间文化资

料的设施落后、设备陈旧,有关部门的整理、研究与抢救工作难以开展—大量民族民间文化实物与资料散落于民间,得不到收集;一些濒临湮灭的文化遗产没有抢救到手;一些记录、整理完成的反映民族民间文化的作品不能出版;已经搜集、整理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料有许多已经老化、发霉、粘连、消磁、被蛀虫腐蚀,面临着被摧毁、流失的危险,有的甚至又重新散落回民间;从业人员待遇过低,使许多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与表演的人才流失,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弘扬难以延续。

5.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许多外国人借商贸、旅游、学术交流之机进入我国民族地区,大量采集、收购、无偿记录与使用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形成了一股变相文化掠夺的浪潮,造成了文化资源的大量流失。十几年前,在桐乡,一位日本老太太用彩电把散落在农民家里的制作蓝印花布的古老工具换走,老太太回国后,请专家设计了很多图案与产品,蓝印花布从此成为时尚。而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再想挖掘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时,已经很难找到古老的制作工具与这方面的艺人,最后还得请这位日本老太太来指点,实在就是令人汗颜。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传承现状”调查问卷

您好!感谢您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填写这份问卷。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就是祖国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璀璨瑰宝。此次调查旨在调查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了解情况,感谢您的支持!

一、民间艺术传承现状

1、您对民间艺术了解程度如何?

A 熟知0% B大概了解32% C 知道一点60% D 不了解8%

2、您了解民间艺术的渠道?

A家传1% B报纸书刊49% C网络12% D听身边人讲起过27% E其她______11%

3、在您周围就是否有人就是某种民间艺术的行家?

A 没有68%

B 有32%

二、对“民间艺术传承”的态度

1、您认为现在民间艺术的传承呈现什么趋势?

A 严重流失68%

B 没多大变化12%

C 不了解20%

2、闲暇之际,您就是否愿意学习某种民间工艺呢?

A 非常愿意36%

B 一般62%

C 不愿意2%

3、下列民间艺术传承的方式,您对哪种更感兴趣?

A 开展民间艺术知识宣讲会15%

B 开课讲授相关制作方法29%

C 制作书册出售指导7%

D “手把手”指导49% E其她0%

三、对民间艺术的兴趣点

1、您以前接触过民间艺术不?

A 有54%

B 没有46%

2、您对哪些民间艺术比较感兴趣?(可多选)

A 剪纸62% B风筝46% C 刺绣48% D木炭画28% E 针织36% F其她8%

3、当身边的人过生日时,您就是否觉得赠送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更有意义?

A 就是90%

B 没差别8%

C 不就是2%

4、您觉得自己可以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传承做点什么?

调查统计结果的分析

选取调查结果中部分重要数据制图如下:

中国民间艺术的奇妙之旅2019尔雅答案

???????????????^_?^?????????????????????? 开篇共识 1 艺术两大类 表演 ,其作者主要是()。 我国 【单选题】在 ,民间艺术包括造型艺术和 答案:农民 A、农民 B、牧民 C、市民 D、手工业生产者 2 【单选题】永丰农民画起步于()。答案:20世纪80年代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80年代 C、20世纪 90年代 D、20世纪 3 目()取材于陆丰红色革命故事 。答案:《碧【单选题】陆丰皮影戏红色题材精品剧 海丹心》 A、《碧海丹心》 B、《高文举连》 C、《秦雪梅连》 D、《卢雄迫债》 4 造的艺 创 者 动 【单选题】关于民间艺术说法错误的是()答案:民间艺术并不是劳 术 A、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 出来的 念提 动者创造的艺术 B、民间艺术并不是劳

【单选题】“民间美术”这一概念的流行和使用,始于二十世纪()年代。答案:七十年代 A、七十年代 B、五十年代 C、八十年代 D、六十年代 6 【单选题】以下四个选项中错误的是()答案:民间美术不是美术形式的一种 A、民间美术是普通劳动者创造的艺术 B、民间美术主要是为劳动者自身生活需要而创作的艺术 C、民间美术不是美术形式的一种 D、民间美术经历了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 7 【单选题】民间艺术与科学民俗的关系体现在()答案:民居方面 A、民居方面 B、人生礼仪 C、宗教信仰 D、岁时节令 8 【单选题】北方四合院、粤赣的客家土楼、草原上的蒙古包、丛林中的(),从民居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发现民间艺术。答案:吊角楼 A、四合院 B、客家土楼 C、蒙古包 D、吊角楼 9 【单选题】在人生礼仪中,获得亲友的祝福和社会的承认是()礼仪。答案:婚礼 A、诞生礼 B、年礼 C、婚礼

湖南民风民俗作文500字左右

湖南民风民俗作文500字左右 湖南民风民俗作文500字左右 民风民俗是地方特色,湖南民风民俗作文500字左右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湖南民风民俗作文500字左右【一】人们都喜欢过年,其原因当然在于美食与热闹的习俗呀! 湖南人过春节,家家户户都得吃腊肉,其腊肉的制作也是需要有经验的人来做,味道才会地道、肥而不腻。做腊肉也不简单呐,首先要准备好肉,再用盐腌一段时间,直到色泽达标后,才能进行下一个工序。下一道工序要将腊肉挂在柴火上面,把它烤成乌黑就完成了。 话说年年有“鱼”,在湖南春节的时候,这道菜是少不了的,在过节的前几日,家里的大人都会去集市采购肉质鲜美的鱼来做成各种佳肴。因此吃上这些美味,才有过年的味道。 孩子们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件大事就是缠着父母买新衣,家长也都不会拒绝,新年嘛!当然要辞旧迎新啊!之后才是采购各种各样的爆竹,等着在除夕夜晚大肆的开心一把。

孩子们都在开心迎新年,大人们自然也不会闲着。他们要买各种干果,等着春节的时候招待客人,还要买好烟花爆竹在除夕夜迎财神,据说这样才能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 除夕真热闹,家家户户都在赶着做年菜来犒赏在外辛苦装钱的“功臣”,因此,家家户户都是酒肉飘香,喜气洋洋的气氛笼罩整个湖南。在除夕夜里,家家大门敞开,赏烟花。美丽的烟花点缀了黯然的夜空,就像绽放在夜空中的花朵,叫人连连称赞,整个除夕夜灯火通明。 正月初一是拜年的日子,家家都在这孩子到亲戚家拜年,孩子们更是乐不开支,因为在这一天,他们能得到丰厚的压岁钱。 湖南的每个春节都过得分外热闹,一点也不比别的城市差。 湖南民风民俗作文500字左右【二】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民俗民风也随着地域的差异而有着很大的区别。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区别很大的民俗传统。 我的家乡在湖南,一个文化底蕴很浓的地方。在我的家乡有着很多独特的风俗人情。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地方的风俗习惯已经被淡化了,然而倘若你来到湖南,特别是在湖南朴实的’农村,你便可以感受到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了。 在我的家乡湖南就是一个保留着独特风俗的地区。每逢

汉族的民风民俗

汉族的民风民俗 时间:2016-07-21 09:24:20 | 作者:迟召辉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把这个节日叫做“春节”。 中国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做“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团聚的时候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吉祥的话。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的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习俗。汉族对茶的配制也是多样的。例如:有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的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例。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民 间 艺 术 论 文

民间艺术论文 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依照字面上来看就是“某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冠上“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不过姑且不论“民间艺术”的领域有多广,其基本架构“某某艺术”的重点在于“艺术”,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有关于艺术的含意。《辞海》(台湾中华书局)中有如下的定义:“艺术”(Art)一、广义:凡含技巧与思虑之活动及其制作,如机械、工匠、建筑、房屋之类,皆称艺术;义与技术相当。二、狭义:指含美的价值之活动,或其活动之产物;意义与美术(fine art)同。可见艺术是指学问与技术而言,也可谓是“巧艺”或“工艺”。这可从周朝的六种技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及《周礼》郑氏注国学基本丛书中有关“百工”的记事,得知艺术本来的意义就是指“工艺”,而我们从古书中可以归纳出以下之定义: 1. 工艺是指生活所必备的知识。 2. 工艺是指人类制作生活用具之事。 3. 工艺是指考虑材料与加工技术以人工的方式制作器物之事。 4. 工艺是指熟练精巧的技术。 由以上所列对于艺术的定义,再冠上「民间」而成「民间艺术」,就不难理解「民间艺术」其实就是「民间工艺」,而有别于「贵族工艺」、「机械工艺」、「产业工艺」、「美术工艺」、「现代工艺」等艺术领域。举凡在民间形成、发展并广为流传的各种通俗的传统艺术以及具有民间色彩的技术与艺能,例如传统工艺、戏曲、舞蹈、音乐、雕塑、编织、中国结、剪刻、木偶、魔术、杂技、原住民文化……等等,都属于民间艺术。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湖南春节习俗

---------------------------------------------------------------范文最新推荐------------------------------------------------------ 湖南春节习俗 湘潭 在湘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古老而朴素。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带盛行舞龙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都表达了人们喜庆丰年的美好祝愿。 新化 新化元旦必定准备极丰盛的早餐,俗信新年的第一餐愈丰盛表示这一年愈丰收。长沙习俗,有客前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祝其发财之意。 送神慌年忙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 1 / 9

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课题:《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教材名称:人美版十四册第七课 教学年级:七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民间工艺品、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准备:水彩笔、油画棒等涂色工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创作。了解民间艺术常运用丰富的寓意、夸张的手法来抒发人们心中美好的祝愿。 2、能力目标:学会初步欣赏民间艺术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是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十四册中的第七课。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劳动人民之手,以其视觉上的优势,运用最自发、最乡俗的艺术语言,完美地体现了民间意识形态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和审美心理的积淀。 本章节的内容,内涵较深,相对于当代学生来说,距离较远,学生往往觉得民间美术土、粗、俗,要使学生对其认可并喜欢,必须先使学生对其深度有一定了解,所以,教师绝不能照本宣科,只就色彩谈色彩,应从民间美术的内涵入手,加深对民间美术的了解,增强兴趣,进而感受民间美术的形式美感,探讨民间色彩搭配的规律。是否能把学生从肤浅的认识带入到对民间美术理解的氛围中,是本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教学重点:明确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民间美术作品是怎样运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手法的,分析不同的色彩搭配体现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目光巡视学具准备,稳定学生学习兴趣。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好。很高兴认识大家,希望我们共处的这一节课愉快而又难忘。

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

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本人为大家推荐的是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春节篇。欢迎阅读。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

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

秋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教案 一、教学目的 认识民间美术是中国美术的重要部分,有众多门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认识民间美术中宝贵的艺术创作经验,对专业美术创作有重要借鉴价值民间美术中包含着多民族的艺术创造,应重视民间美术作品的收藏与研究。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图案的色彩、构成、工艺和吉祥寓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了解民间美术的种类。 三、教学准备 教具:民间美术作品教学图片(课件)、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作品、实物。 学具:收集民间美术作品的图片。 ( 四、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同学们,知道我们身边有哪些民间的美术吗他们又代表着哪些寓意春节,舞龙、舞狮、贴门神,用来辟邪!贴对联、年画,用来祈求美好的一年,如莲花和鲤鱼寓意连年有余,倒贴“福”字寓意福到等。在结婚、生日宴上,是否见到一些以鸳鸯、喜鹊、百合、桃子、莲子等图案的服饰、食物。百合寓意百年好合,莲子寓意连生贵子,桂子早生贵子等等。(学生回答)――(欣赏部分民间美术作品图片,云南葫芦丝名曲伴奏)什么是民间美术

人民群众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学生回答)。 民间美术的特征 1、民间美术是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 2、民间美术的作者是人民群众和民间匠师,在劳动生产之余制作的,主要为自己使用、欣赏,因此表现了他们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 3、在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民间美术创作也最为活跃。 4、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 5、民间美术的制作材料大都是普通的木、布、纸、竹、泥土; 6、善于大胆想象和夸张表现强烈的感情,又常用于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的手法通过优美的形象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艺术上刚健清新、活泼淳朴,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学生回答)民间图案的语言——寓意纹样 ; 寓意纹样以某种形象或几个形象,通过谐音、假借、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寄托美好的愿望。所以,这些寓意图案被称为“吉祥图案”。 方法有三: 谐音法——以音象形的表现手法。 谐形法——将某一形象进行简化作为代表。 象征法——借某一物象来表示一个概念,使人产生联想。 民间美术的分类,民间美术品种极为丰富,既有供玩赏用的造型艺术,又有衣食住行中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又与民俗、宗教及其他民间文艺存

湖南老人过世的风俗

湖南老人过世的风俗 用水洗尸叫“净身”,讲究“前三后四”。若死者为男性,还要请人剃头,穿寿衣。忌穿袄子,因袄与“咬”同音。女的则要戴上丝帕,贴身穿红色衣服。裤腰带用青线或白线,一岁一根合成股,不能扭,从腰前围向背后,忌打疙瘩。脚上穿长袜,纳鞋底用“跑马针”,不能用勾针子“回扣”。亡者父母尚在,男的就戴白帽和三尺长的孝帕;女的戴白帽,贴身穿白衣。穿时还要看裤内有无大小便,说大便象征福泽,后人受用不尽。死者的衣服要甩到房上日晒夜露,也有挑好的经过消毒处理留作纪念。尸体从床上移至木板上,用火纸将脸盖住,也有用拌有葱姜的鸡蛋饼子盖的。不能叫太阳直接照射遗体,也不能让猫狗靠近。有的给亡人手上塞些馍,放上柏枝,说是阴间恶狗多,可用这些东西打狗。 在死者脚前点一盏灯,叫“点脚灯”。据传,阴曹地府黑暗无光,点一盏脚灯好照路。用三斤六两火纸,打上钱凿印痕,待人一掉气便烧。纸灰用白布小袋装上,放在棺前,说这种“落气钱”是亡者的“私房”,任何人不得占用。另外,入棺前还要把药罐打碎,以示祛病防灾。 用高凳将棺材支在堂屋上方,男的停在正中,叫“寿终正寝”;女的停于右侧,叫“寿终侧寝”。棺底铺上草木灰,用碗口盖五至七个印子,再用酒盅分三行一岁按一个印子。灰上铺柏枝或皮纸,盖上“兜单”,落气钱放在右手跟前。

最上面盖的叫“盖坝”,上齐颈,下遮脚。棺盖挪开一寸左右的缝隙,以便“假死还阳”。同时用黄裱将家神牌位封住,出丧后揭开。灵柩小头前安灵桌一张,上放香米,扎白布孝幛,供灵牌或引魂幡。现在一般将遗像放大镶在玻璃镜框里,置于灵堂正中,两边写“音容永隔泪难禁,灵柩将离痛无极”之类的挽联。如死者是男性,孝子就写“新故显考×公讳××老大人之灵位”,左下侧落款写“祀男××敬立”。若是女性,就将“显考”换成“显妣”。灵堂两边搁放孝男孝女及众亲友们赠送的花圈、祭幛及挽联。大户人家,还要立神主牌位,上写“故显考×公讳××老大人之神主”,神字右边一竖和主字上面一点不写。牌位夹层内写上亡者生卒年月日时,享年若干岁等。故意漏写一竖一点要请当地名望较高的老人写,俗称“点主”。点主官一到,孝子要在门外跪接。

苗族民风民俗

《苗族风俗与文化》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还有赶年场、三月三、赶清明、看龙场、四月八、樱桃会、跳香会等节日。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重视拜山神、树神、猎神、雨神、火神等自然神祝,遇有暴风骤雨,要烧黄腊祭鬼;小孩生病,要拜献石头神;大人生病,要杀猪祭水井神,并取“灵水”治病;家有不幸,要“做牛鬼”,即“推牛还愿”,祈求神灵保佑。祖先崇拜在苗族中也很盛行,最大的祭祖节日是每年秋后的“西松”节。 苗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由于数千年来没有文字,这种文学仅能以口头进行创作、表演和承传,因此口头文学就成了苗族文学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其数量浩如烟海。在众多的口头文学中,又有诗歌、故事、寓言、谜语、笑话、顺口溜等形式。 苗族诗歌讲求音韵,有五言体、七言体、长短句。语言简练和谐、匀称,通谷易懂,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苗族民间文学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使用范围极

中国民风民俗资料和图片

中国民风民俗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从阳历看,春节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动。立春在2月4日或着是2月5日。 小年大年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 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参见讨论页中的说明),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

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 过年习俗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作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作为传统,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参见腊八节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扫尘, 贴春联,贴年画, 请神,拜神, 送神, 烧香,燃烛, 挂灯笼,灯笼里点蜡烛,烛焰蹿动,真好看.要是放一 个电灯泡,可就逊色多了. 拜祖先, 敲锣打鼓,吃年夜饭,守岁, 放鞭炮, 拜年, 收(给)压岁钱, 踩高跷,舞龙灯, 合家团聚。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过年。

【新版】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教案【名校精品】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 《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中国民间美术内容种类繁多、寓意深邃、文化内涵深厚,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美术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特别是在当今世界文化大交融的情况下,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的特点,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造型方面的特征以及审美特征。进行继承民间艺术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引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难点:使学生理解、喜爱民间美术的关键是要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在造型方面的特征以及审美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图片等。 学生准备:自己家中部分民间美术工艺品一二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刚走进教室就感到这间教室的气氛与众不同。 问:走进这间教室有什么感觉? 答:有一种热烈的节日气氛。 问:为何有这种感觉?

答:通过四周的玻璃窗上贴满窗花(属剪纸艺术)。剪纸艺术属民间美术。 二、课堂发展 1、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 中国民间美术是由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中国战国秦汉的石雕、陶俑、画像砖石,其造型、风格均具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魏晋后,士大夫贵族成为画坛的主导人,但大量的版画、年画、雕塑、壁画则以民间匠师为主,而流行于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纸、农民画、刺绣、印染、服装缝制、风筝等更是直接来源于群众之手,并装饰、美化、丰富了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传且又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富于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 2、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点: (1)实用简洁,因材施艺。 (2)质朴率真,随意大方。 (3)热烈夸张,象征寓意。 (它在艺术上集中美和朴素于一身,表现出朴实明朗、火热向上的风格、散发着劳动人民那种内在的真挚、善良、坦率热情等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 3、欣赏民间美术: (1)因民间美术是民俗的载体,我们要结合各民族各地风俗民情欣赏。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各地、各族都有自己的节日与节日活动的内容。民间美术与这些节日紧密结合着。我们要欣赏它是如何“物以致用”、“就地取材”、“因材施艺”的。 (2)民间美术是表意的艺术之一。(即“想着怎么着就怎么着”不能用科学的解剖透视法去衡量它,也不能用专业美术的标准欣赏它的好坏、美丑而应通过民间美术特有的“吉祥美好”等情趣及稚拙的表现手法去感受、体会、鉴赏。) 4、欣赏作品 (1)年画 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版彩色夸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

【湖湘美食】湖南民风民俗“八大怪”三个辣椒一盘菜!

【湖湘美食】湖南民风民俗“八大怪”三个辣椒一盘菜! ? 湖南“八大怪”是指潇湘各地区常常出现的八种独特的民风民俗。由于收到气候,文化和经济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湖南地区在吃穿住行已形成了一些独有的生活方式,下面就来见识下这特殊咱们湖南的有趣“八大怪”吧! 1.三个辣椒一盘菜湖南人爱吃辣椒是几乎世界闻名,一首“辣妹子”也是让全国家喻户晓;湖南人吃辣椒喜欢油煎,用火烧,或者用香油拌着吃,虽然卖相不一定美观,但是湖南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必吃这招牌“土菜”。辣椒,较早时称为番椒,是在十六世纪下半叶,由下南洋的商人从马尼拉带回中国。辣椒受到真诚、热情款待,到了长沙之后。湖南人既不拿它来装点门面,也不只是调佐一下口味,而是把它放到肚子里,感受到沸腾的热血。 2.一桌麻将众人转麻将其实有很多玩儿法,其中湖南有名的“转转麻将”就连打惯了台湾麻将的欧弟都喜欢的不得了。

“转转麻将”自由自在,灵活多变,大家都来“转”,想打就打,不想打了就走。钱不多的,也可上来碰运气赢个几十元,手气不好走人就是。也由于“转转麻将”这些特性,许多本来只玩一元、两元一炮小麻将的老头、老太太都参与了进来,致使“转转麻将”人气猛增,在市井中早已超过传统麻将玩者。 3.面条过水就能卖可能说到面食比不过北方人,但是南方的面条烹饪方式更为讲究,精细。湖南除了有特色的米粉外,面条也做的相当好吃。面条在开水中烫过后快速放入冷水里,保持面条的筋道,弹性。搭配上牛肉,排骨或是肉丝浇头,味道真的棒极了! 4.嘴里嚼着木头块,槟榔满街当菜卖湖南人吃槟榔应该源于湘潭,湘潭人嚼槟榔已有三百余年历史了。在很早的时候,湘潭的药材房有许多,主要是外地的江西邦,做药材生意人很多药材商在收购药材时,便发现槟榔壳嚼起来味道蛮好,于是,久而久之就嚼成一种习惯,并且发展沿袭至今。

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

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二.教学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中国民间美术内容种类繁多、寓意深邃、文化内涵深厚,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美术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特别是在当今世界文化大交融的情况下,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的特点,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2.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造型方面的特征以及审美特征。(2)进行继承民间艺术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引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喜爱民间美术的关键是要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在造型方面的特征以及审美特征。 4.教材的创造性运用: ①运用大量的实物资料进行教室环境的布置,创设情境。 ②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一些民间美术的工艺制作过程,促进教学目标的实

现。 ③播放反映现代福州民间美术状况的录像,使学生意识到在当今世界文化大交融的情况下,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的特点,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和长远的意义。5.教学方法:直观法、启发法、观察法、归纳法、讨论法、欣赏法 教具:部分民间美术工艺品、有关录像、多媒体课件 学具:自己家中部分民间美术工艺品一二件 三.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 展示剪纸图片: 问:走进这间教室有什么感觉? 答:有一种热烈的节日气氛。 问:为何有这种感觉? 答:通过四周的玻璃窗上贴满窗花(属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属民间美术 2.讲授新课: 过程(出示课题:第十六讲乡土情浓——民间美术) (1)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播放有关录像) (2)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民间美术基本审美特点:①实用简洁,因材施艺.②质扑率真,随意大方③.热烈夸张,象征寓意.) 它在艺术上集状美和朴素于一身,表现出朴实明朗、火热向上的风格、散发着劳动人民那种内在的真挚、善良、坦率热情等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 (3)如何欣赏民间美术?

湖南过小年的习俗

湖南过小年的习俗 【篇一:湖南的春节习俗】 湖南的春节习俗 湖南人认为春节是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俗称过年,它持 续的时间最长。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闹 元宵为止。 就从先年的二十四说起好了,腊月二十四,俗称“过小年”,也叫 “小孩子过年”。人们在过小年前一天要搞大扫除,叫“打扬尘”。这 类清洁平时是不大做的,但等到要过年的时候,就要把房间彻彻底 底的清扫一遍,湖南话为“打扬尘”。农历一年最后的一天是除夕, 或叫大年三十,户户剪彩纸,贴春联,全家团圆聚饮,菜肴有余有剩,叫吃团年饭。吃饭的时间是不定的,从凌晨十二点到晚上八点 之前都可以,这段时间会听到各处都有鞭炮声,表明就是哪一家开 始吃团年饭了。说到这里要 讲讲鞭炮了,过春节放鞭炮是一个古老的民俗,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旧时放鞭有两个意思,一是为了驱鬼迎神、祈祷五谷丰登:二 是为了增加节日欢乐的气氛。现在更多的是增加节日气氛了。不过 现在很多城市禁鞭,无形中削弱了过年的气氛,不过湖南好多地方 过年从来就没有禁过鞭。众所周知,浏阳鞭炮是湖南的特产之一, 全国驰名,享誉海内外。2008年奥运会开幕时,燃放的就是浏阳鞭炮。有了这一层原因,湖南过年时都是满城响声震耳,硝烟弥漫。 放鞭炮也有许多讲究,鞭炮在不同的时间燃放,就有着不同的含义。除夕这天晚上,就要放三次鞭炮:一次是在吃团年饭时放,意思是 告诉人们吃团年饭了:再一次是在新年钟声敲响是放,意为辞旧迎新;另一次就是早上开门时放,表示迎来一个崭新的美好的年头。 鞭炮的大小、燃放的时间随各家定,但有一点是鞭炮燃放时不能中断,如有中断,来年可能有不顺利的事情发生,这是每一个人不愿 意看到的,所以,人们放鞭炮时,都特别仔细,尽量避免中断现象 的出现。 湖南人过年,除夕一定会吃鸡、肉、鱼、猪肘子等,而且得是大鱼 大肉。鸡要整只的清炖,要选择公鸡,炖好后把鸡头立起来放;鱼 蒸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鱼千万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这是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辣椒当然代表 的就是红红火火了。猪肘子嘛,称“团年肘子”。有的家里的餐桌会

汉族民风民俗

汉族民风民俗 民族简介 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宗教习俗 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饮食习惯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主食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类、薯类作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汉族主食的制作方法丰富多采,米面制品,各不少于数百种。现在,中国东南方仍以米食为主;东北、西北、华北则以面食为主。 菜肴汉族在饮食习俗方面形成菜肴的众多不同类型,是因为受到多方面的条件影响。首先是原料出产的地方特色,例如东南沿海的各种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种山珍野味,广东一带民间的蛇餐蛇宴。其次,还要受到生活环境和口味的制约。人们常把汉族和其他有关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虽然过于笼统,并不准确,但也反映出带有区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异和区别。再次,各地的调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调味、烹调技术的不同要求和特点,都是形成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各地在民间口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有特色的地区性的菜肴类型,最后发展成为较有代表性的菜系。汇成汉族饮食文化的洋洋大观。 饮料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除酒和茶两种主要饮料,某些水果等制品也成为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人们的饮料。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种类都有哪些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种类都有哪些? 中国民间工艺品 中国民间艺术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这些工艺品大都与民间传说相关,材质有陶瓷、泥塑、布艺、木头、灯彩、吊饰、 丽江木刻、桦皮工艺、漆器工艺、兽皮工艺、砚石工艺、竹编工艺、漆器陶具、玉器工艺、大理石工艺、土家族黄杨木雕、瓷器、风筝、剪纸、麦杆画、年画、铅笔屑画、唐卡、拓真画、银 饰、纸编画、苏绣、鱼皮衣等。内容大都是精神活泼向上、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用于民间传统节日、传统宗教和民族饰品用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中国民间艺术网站在此特别分类选择一些精品介绍给大家,供欣赏和参考。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民间绘画艺术已逐步发展为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又富有生活韵味的民间性的现代民间绘画。中国民间艺术网站在此特别分类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绍给大家,供欣赏和参考。 中国民间民俗 我国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姓氏、家族都有不同宗教信仰。《慈利县志》记载说:“大庸所崇山外屏,少见天日,又性忍,刺肤血以事神者,千百成群,甚可笑也。”明代隆庆《岳州府志》也载:“沅澧流域,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清代《甄氏族谱》对武陵源一带的宗教信仰也作了记述:“其俗信巫尚鬼,事向王、公安等神,以宿晨傩愿为要务,敬巫师,赛神愿,吹牛角,跳仗鼓……”这便是我国民族宗教信仰的特点。历史上,中国家族先民以前历过“万物有灵”和“图腾”信仰历史阶段。因为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天主教的传入,逐步演变为多种崇拜。以至今天所说的民间民俗。 中国民间艺人 一天,我慕名来到广西藤县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前身是1979年建成的李镇亚会议厅,1986年改建为共和国民族艺术博物馆并对外开放。馆内共存有中国最有名的艺术家以及著名诗人创作过的民族艺术专注,以及所收藏的数多种中国民间艺人作品。被誉为中国著名艺术博物馆之一。现在我中国民间艺术网站主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民间艺术遗产,保护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可持续性发展,进一步挖掘、整理、传承、研究中国民间艺术,尤其是濒临失传的民族古歌、古舞、古乐艺术等。 中国民间影视艺术 在迄今为止的人类艺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篇章,大概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并逐步成熟的电影艺术和随之产生的电视艺术。作为新的艺术门类的影视艺术,借助于光电的魔力,把逼近于现实生活真实的影像和声音再现于银幕和屏幕上,这不但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大众化,而且也使蕴含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生活经验的艺术内容,融入交流和接受的过程。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表现和娱乐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 中国民间舞蹈艺术 民间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经历代发展,传承至今,其种类因地域而别,内容十分丰富。 舞蹈《跑帷子》和《跑阵舞》是由古代战争中的陈兵布阵演变而来。《打独角兽》和《扛箱舞》反映了上古人与兽的搏斗。《龙舞》、《狮舞》、《麒麟舞》、《赶犟驴》、《竹马舞》和《猫蝶舞》是典型的模拟舞蹈。《打春牛》和《打铁舞》是模仿人们生产劳动时的情景。《八美图》、《荷花灯》、《菊花灯》、《旱船舞》、《高

湖南省衡阳市民风民俗

湖南省衡阳市民风民俗 一、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和“元日”。为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节日年氛甚浓,礼仪繁多。初一凌晨,各家竞先燃放炮竹“开财门”。接着,男性穿戴整齐,由长者率领,举行“纳财”、“敬神”、“挂红”等仪式。仪式结束后,各自回家向长辈拜年。早饭后,仍由长辈率领,择吉方亲友家“出行”,或上祖茔“拜祖年”。读书人喜在这天“发笔”,用红纸书写“元旦发笔,大吉大利”等吉语。自初一至十五日,均为拜年时节,熟人初见面,互相抱拳祝福。并且有“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女拜娘”之例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规定春节放假3天。50年代后,“敬神”、“纳财”等习俗逐渐淡化,但拜年之风仍盛。80年代,富有人家互请“春酒”,又开始兴盛起来。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之夜称上元之夜,曰“元夜”,亦称“元宵”。旧俗,是夜张灯为戏,故亦谓之“灯节”。新中国成立后,沿袭农历之元宵节,是日,舞龙舞狮达到高潮。村中每户必进,燃烛鸣炮接灯,避邪趋吉,夜深始止。元宵夜,阖家团坐,吃汤圆或元宵。 三月三农历三月上旬已日,为古代之节日。民国19年,改阳历三月三日为修禊之辰,少数读书人有外出踏青、郊游、流觞、赋诗等雅事。新中国成立后,“雅事”之举已不复见,人们仍在农历三月三日采集地菜煮鸡蛋进食,俗云:“三月三,地菜子煮鸡蛋”。食之,可益身明目。 清明节节前3日或后7日,一姓子孙后人,咸临祖茔,祭奠、扫墓,然后回家吃祭祀饭。旧时,一族一房置有祭祀田,多兴集体操办,只许男性人祠吃“清明酒”。50年代后,祭祀田已不存在,多分户主办。80年代,农村经济活跃,有的地方按户摊款,兴起集体扫墓、立碑之风。 90年代,此风愈演愈烈,清明时节,城乡人民一齐出动。车塞于途,人拥于野,境内罗金桥、五马归槽、七里井等公墓山和烈士陵园,一时人满为患,间常造成交通和火警事故。 学校常在清明节前后,组织师生赴烈士陵园或抗战纪念塔等处献花圈,缅怀先烈,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五日,称“端五”,又名“重五”、“端午”、“重午”,俗称蒲节。节日,每家每户习惯在门前插艾叶、菖蒲,用艾叶、蒲蔸熬水洗澡。中午吃面食、粽子,饮雄黄酒。将雄黄涂在小孩额上,颈上挂采丝香囊,谓可避邪解毒。午后,女性着夏装,打扮人时,扶老携幼,拥至江边看划龙船,俗称“摆端午”。 天贶节农历六月六日为“天贶节”。有谚云:“六月六,晒丝绸”,所以俗称“晒衣节”。人们喜欢在这天翻晒衣服、书画,以防收藏时霉变虫伤。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自初十日始,各姓子孙,以集体或分户轮流形式,备办酒肴香楮,一日三餐,供奉祖先。有的在此期间,还请僧众设醮,超度亡灵。十五日夜,各家于宅旁路边,焚烧纸帛、纸衣、纸屋等,送别先人。新中国建立后“供老客”之习俗已改。80年代后,此风又起。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意其居秋季三月之中,又称“仲秋节”、“团圆节”。其夜,一家人围坐庭前,吃月饼(农家有的用米糕代替)赏月,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