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与文化

中国宗教与文化
中国宗教与文化

我对儒教的认知与理解

儒教,指儒家学派又称孔教,广义概念就是自古流传至今的儒家思想,而狭义的概念则是民国初年以来的孔教运动。

中国历史上把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视同宗教,与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儒教”一词首先出现于《史记》的《游侠列传》:“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汉末,蔡邕正式使用作为名词的儒教:“太尉公承夙绪,世笃儒教,以《欧阳尚书》、《京氏易》诲受四方。学者自远而至,盖逾三千。”魏晋时代,“儒教”这个概念逐渐流行开来。隋唐以后,就成为指称由古代圣帝明王开创和不断改进的、由孔子加以综合创新的、在汉代被国家立为国教的宗教。

《晋书·宣帝纪》 :“少有奇节,聪朗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梁书·儒林传序》:“ 魏 、晋浮荡,儒教沦歇,风节罔树,抑此之由。” 唐 王维 《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王礼尊儒教,天兵小战功。”唐朝《封氏见闻记》也把儒教单列。“儒教近而易见,故宗之者众焉。道意远而难识,故达之者寡焉。道者,万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来,儒教也。”孔子以后不久,战国时代早期的思想家墨翟曾称儒教为“道教”,因为儒者们奉行自认为正确的“道”。汉代末年,一部中国佛教著作《牟子理惑论》中,也称孔子的教为“道教”。直到晋代,皇帝在征召儒者到朝廷服务的诏书中,仍然称儒教为“道教”。古代中国人把儒教又叫

做“圣教”。

历史出处

“儒”是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术士。依据可靠的文献资料,周代初年,周公姬旦,在周朝建立以后,曾经“制礼作乐”,建立了当时先进的政教一体的礼仪制度。但数百年后,这套制度逐渐遭到了破坏。春秋时代的孔丘,忧虑当时的混乱状况,一生恓恓惶惶,希望国家恢复秩序和安定。他是当时最为博学的学者,因而得到许多人的尊敬,他被尊称为“孔

子”或“夫子”。但是他的主张得不到当时国君们的响应。于是,他整理了被认为是古代圣帝明王们创造的文化成果,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希望这些文献能够成为后世人们行为的依据。经由孔子整理的古代文献,成为儒经或者儒经的基础。由于周公姬旦和孔子在礼仪制度和宗教观念上的重大贡献,直到唐代,人们还常常是“周孔”并称,认为他们是两个最大的圣人,并把儒教的主张说成是“周孔之道”。

汉代由于国家统治的需要,自汉高祖以来,历任帝皇比较推崇老子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但从汉武帝开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实行了“独尊儒术”的政策。董仲舒依据孔子的思想,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对这传统的国家宗教教义进行了新的解说。在董仲舒新解说的基础上,后来的儒教不断努力,逐渐使传统宗教彻底建立在由周公、孔子奠定的儒家学说的基础之上。因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传统的国家宗教彻底儒化的开端,也是儒教的真正开端。

经由董仲舒重新解释和发挥的儒教教义,重视礼仪制度的建设,特别是其中祭天、祭祖的礼仪制度建设。完备而复杂的礼仪制度有助于人们养成遵守秩序、安分守己的习惯,这正是儒教重视礼仪的重要目的之一。然而礼仪制度的外在性质,也容易导致虚伪。魏晋时代,儒教思想家以王弼等人为代表,认为应该更加重视有形可见的行为(有)背后那无形可见的东西(无),并且认为,那背后无形可见的东西,比起有形可见的,更加重要。他们的意见虽然得到许多人的赞同,却并没有成为儒教国家的思想指导,因为他们讲不出那个“无”是什么,会导致由于理解不同而各行其是。

隋唐时代,礼仪制度的建设达到了高潮。唐代中期制订的《开元礼》,成为后代礼仪制度的模范,其中对于如何祭天、祭祖,如何祭孔,都做了详细的、具有法典意义的规定。这样的制度建设本应使国家趋于安定,然而不久即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国家从此陷入混乱,唐代政权从此也一蹶不振。唐朝后期的儒者反思儒教的效能,一面主张应该坚决排斥佛教和道教,另一面认为应诉诸人们内心,培养人们遵守礼仪制度的虔诚,因而对于心性问题的探讨逐渐成为儒者们最重要的理论方向。《孟子》、《大学》、《中庸》等过去被忽略的儒教典籍受到特别重视。到了宋代,经过程颢、程颐兄弟和他们的后继者主要是朱熹的努力,《孟子》等著作受到特别的重视,和《论语》一起,被称为“四书”,成为儒者们必修的最重要的著作。

儒教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在中国古代,儒教或孔教始终居于社会或国家的统治地位。个别皇帝或国家官吏崇拜佛教、道教,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不代表国家。中国古代国家,从汉代开始,一直是把儒教或孔教作为国家宗教。

儒教的核心观念——仁

仁是儒教的核心观念和根本原则,是具有中国典型文化特征的精神类型。“仁”植根于人本主义传统,使儒教成为以人为中心的宗教,以

独特的方式体现了对人类价值和终极目标的深切关怀,为人类提供了完善自我,达到不朽的伟大道路。

“仁”从字源上看,从人从二,证明仁是由人本身引申出来的行为准则,是对人类自身的理解,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孔子首先提出“仁者爱人”,这里的“爱人”可分为两个方

而:“爱”和“人”。“爱”是指一种人本身对其他人采取的态度,人本身具有的德行。同时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人因为相互有“爱”才聚到一起,没有“爱”人就不能成其为人,社会也就不能成其为社会。正因为有爱,社会中人才有可能成为仁人,人类社会才有条件实现“无讼”而进入仁的社会。所以,孔子在谈及“仁”这一概念时,首先希望凸现的是“爱”这一因素。

仁学的三个层面:我认为儒教传统中的仁学对现代世界文化有意义。仁学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心和身的关系。中国传统医学用“不仁”描述痿痹和对痛苦没有反应,我们现在用“麻木不仁”一词来形容一个反映迟钝、不同情别人的人。反过来看,“仁”就是“心与木不仁”一词来形容一个反映迟钝、不同情别人的人。反过来看,“仁”就是心与身沟通的本能。这个概念是宋儒提出来的,王阳明和谭嗣同作了发挥,对当代心理学和心象学很有意义。近年从郭店楚墓竹简中发现了一个新的“仁”字,“身”字在上,“心”字在下,说明先秦时期人们把身体与心灵的联系作为“仁”。第二层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儒教的特色和优点。在人与人的五种关系中,以家庭关系为主。家庭关系不仅是伦理教育的基础,而且是儒教的礼仪范畴。第三层是人与万物的关系,这是儒教的宇宙观——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也就是天人合一。这不仅是我们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而且是人类对文明产品的关系。以经济发展为主的现代生活,对这第三层关系的分析还不够深刻。但仁学的内涵是能把这三层关系贯通的。

儒教与当代文化

按照“古为今用”的口号,儒教在当代仍然有价值。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仍然有诸多影响。譬如美国总统布什到中国来访问。在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江泽民“假如美国政府要推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中国会有什么反应?”江主席回答说要“以和为贵”。“和为贵”出自孔子的《论语》。“以和为贵”不仅是中国采用的对外政策的精神,也是其他各国应该考虑的。我认为这个精神适用于当今息息相关的国际形势。未来的宗教和文化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每一种宗教传统对文化全球化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儒教的传统不但有宗教性,而且对全球文化有特别的意义。它可以提供与其他宗教合作的态度(如“以和为贵”),不像西方人文主义对宗教有排斥性。西方人文主义不能作为宗教传统和组织合作的基础。从儒教的立场看,各宗教的意义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所以,就像中国古代信仰佛教、道教或基督教的人都同时受到儒教的影响一样,现在全世界的宗教信徒也可以参考儒教的仁学。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宗法制社会。它以血缘家族为社会的基本存在单位,以家天下的统治形式进行王朝更替。儒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中诞生,与这种社会形势相适应,也是为此服务的,从而产生了一整套自古沿袭、世代相传的封建宗法道德伦理体系。

孔子为儒教的集大成者,第一个赋予仁以极为重要的意义并将它最终确立为儒家传统的基石。孔子之仁的内容十分广泛,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条:一是仁者爱人。这是仁的核心与原则;二是“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是仁的根本和途径;三是“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这是仁的手段和目的。

那么爱是如何参与到人类活动,并使社会变得和谐、融洽呢?儒教传统认为每个人对他人都有一种道德责任和义务,人类社会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境界,有一个人间互爱得以实现的精神保证。孔子认为“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子贡曾问:“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里明确指出了这一精神境界就是处理

好“立”与“达”的关系。自己想要建立的也帮助别人建立;自己想要实现的口标也要帮助别人实现;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不要强迫别人做到。只有做到这样,每个人才能实现对他人的这种道德责任和义务,才能做到“爱人”。

“人”是组成“爱人”的另一重要因素,它是指爱的施予对象或者说接受爱的是什么人。在孔子学说中,社会人要处理的人际关系分为两种类型:亲爱关系和从属关系。具体而言有以下五种: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和朋友关系。这五种关系又可归结为两大类:“孝”的关系与“忠”的关系。也就是说,儒家的传统所要处理的社会关系主要是社会中“孝”和“忠”的问题孝梯是仁之本,规定了儒家伦理的根本,但“孝”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血亲家庭。这种爱是以血亲之爱为基本,同时推广至异性及其整个社会的一种广义的

爱“仁”最深厚的根源就是血缘家庭的亲情之爱,离开了亲情之爱,仁者爱人便成为无根之萍,无水之木。亲情之爱孕育了对其他人的爱心。爱人就是爱亲之心的外展和扩充,即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于是形成了孔子所谓的“泛爱众”的道理。

需指出的是,“泛爱众”的儒家伦理是为整个社会服务的。任何人的修养也是为了处理好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这样,就涉及了儒家宗教伦理的政治目的性问题,也就是“克己复礼”的道理。儒家教义遵循这样一条道路:通过“克己”而“复礼”,通过“复

礼”而“成仁”它使人们躬行践履,遵循一种“修身之术”、“养生之道”,主张正人先正己。正己就要先“克己”。儒家关于“克己”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如修己、自戒、自省、自讼、自责等。通过人对自身的道德自律,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分为两种误性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从而符合社会所倡导的社会规范这里

的“礼”是指尊卑、贵贱、亲疏等人际关系的等级秩序。人们自觉努力地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职责和义务,不犯上作乱,那么儒家伦理中的一整套尊亲有序的道德规范在社会建设中就产生了作用。从道德完善角度讲,立于礼即归于仁,以道德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礼”使人感到真正充实和富足,使人体验到真正持久的幸福,实现人的价值。

从“仁者爱人”的角度出发,经孝梯的途径,最终达到克己复礼的目标。在血缘亲爱的基础上达到泛爱,并将血亲之爱应用于忠君报国之途,将“小家”之爱扩展为“大家”之爱,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儒家宗法伦理的基本特征。这种宗法伦理观集包容性、超越性于一身,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使中华民族形成了正人正己、尊老爱幼、中庸寡争、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民族特征

总而言之,人是儒家学说的灵魂和中心主体。人是人本主义原则的根源。人本主义就像一棵树,它深深植根于人性之中,它成长发育所需要的一切养分都必须从人性中吸取.在儒家教义中,“仁”起源

于“人”,仁植根于人性,体现了人本主义传统。仁与人性是合一的,超越是为人性所规定的。对大多数信徒来说,超越即是人性的升华。

另一方面,儒家经典中,“天人合一”被视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规则。这里的“天”不能单纯地理解为自然界,它有非常强的精神内涵。儒家传统常把天看作是最高的精神力量或精神存在。因此,天与人的合一,不仅指自然与文明的统一,也指精神与物质、精神与肉体、神圣与世俗的和谐统一。孔子也继承了这种“天人合一”观。在孔子这

里,“天”主要被理解成非人格化的道或规律,而不是一种人格化的存在。孔子曾宣称要奉“天”的使命将“道”传授给这个世界,同时深信正是“天”把“德”赋予在他身上。孔子承认,人各有各的命运,所谓“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也。

儒教之仁的能动作用来源于人性。要成为仁人,不仅需要智力活动,如学、思,而且需要道德实践活动,如孝,悌这两种活动表现为人努力实现自己的本性。儒教相信仁的种子原本就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但是如不付出实践,人的完善性只能成为一种可能,只能是一种激发人去努力冲破生命局限、克服不完善之处的因素。人的能动性具有强大的能量,可使人们回归到真正的自我,开发潜在于人的本性之中的东西,实现其内在潜能而成为仁人。而人类组织,如家庭、集体、国家和社会等等,都是仁之实现的受益者,它们必须在人的仁爱本性的引导、整理、化解与激励下,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的组织。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不仅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而且也是一种普通而持久的文化现象。它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 展而发展, 其思想体系与社会各种思想相互交织, 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文化模式, 宗教不仅在文化、思想等诸多领域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对一定历史时期、一个民族文化的 发展也会注入特定的内容。人类宗教的发展与人类文化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渗透。在不同的 社会历史条件下,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及其相互间的作用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也是历史发展的标志。据考古学发现, 最初人类的宗教是与人类的文化同时形成的。在原始社会和古代神权制社会中, 整个社会的政治机构和文化形式是与 宗教融为一体的。那时, 宗教和文化构成了有机的统一, 人们几乎可以把宗教与文化等同看待。在原始社会, 人类对社会的认识被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所主宰, 因此, 当时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宗 教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宗教文化”逐渐演化出多种文化形式, 从而导致了宗教与文化的表面分离, 形成“宗教”与“世俗”两大领域。但宗教与文化最原始的联系至今仍然直接或间接地保留下来。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从表 面看, 宗教观念往往是通过文化形式来表达的, 如宗教本身有其独特的哲学观点、道德规范、律例守则文 艺形式等, 与社会的其他文化领域形成某种区别。但从整体看, 宗教从本质上讲却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不同的宗教只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 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 体现了迥异的文化传统。宗教在本质上讲 是不同民族精神文化象征性、神话性和寓意性的表达, 它不可能脱离文化的内容。可见, 文化是本质性的, 宗教只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宗教依赖于文化, 有其具体的文化前提。由于人类文化的丰富性才决定了 世界宗教的多样性, 同样也是由于文化间的相互交流才形成了各种宗教的接触和融合。因此, 我们应该通 过宗教现象看其文化本质, 而不是相反。第二, 人类宗教的发展是与人类文化的发展交织、连接在一起的。宗教不可能离开人类的文化和历史, 因为宗教本来就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保留着丰富的人 类思想文化内容。宗教又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形态的文化, 与哲学、道德、法律、科学、文学、艺术、民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互相包容, 互相渗透。 宗教之所以会对其他文化形态产生影响和作用, 是由于: 1.宗教和文化的产生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内 在机制。人与其他动物不同, 人的需要不单纯是生理需要, 而且包括心理需要。现实生活中, 人在追求满 足生存需要、心理需要的过程中,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难免会产生种种不如意, 由此导致恐怖情绪、依 赖情绪、崇拜情绪、祈求情绪, 从而形成宗教情绪、宗教心理、宗教意识。这就是宗教与文化的必然联系。 2.宗教结构的包容性决定了宗教对文化渗透、影响的广泛性。宗教包括教主、教义、教徒及教会组织、教规、教法等复杂内容。由宗教各种要素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向辐射性, 必将情况不同地涉及到哲学、道德、 艺术、文学、语言、法律、教育、科技、民俗等, 进而影响到政治和经济。3.宗教的内容决定了对文化影 响的双重性。宗教不但可以与世俗文化形成互补关系, 而且对文化史的发展同样具有一定影响。 二、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 宗教作为历史较为久远、分布较为普遍、影响较为深广的人类精神文化现象之一与人类世界是紧密相 联的。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 从哲学思想到文学艺术, 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 从伦理道德到律例习俗, 从科学理论到音乐美术, 无论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还是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都同宗教 有着起初是浑然一体, 尔后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为了便于探讨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 我们先剖 析一下宗教的文化结构。 首先, 从作为宗教世界观的有神论来分析。人类处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交合点中。社会会给 人类带来幸福, 大自然会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资, 与此同时, 大自然也会给人类造成意想不到的灾 难。如生老病死、天灾人祸, 社会还会使人受压抑, 人际关系出现摩擦、冲突。如何调节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的矛盾, 探索完美的人生,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阶段,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狭隘, 人类只能借助于想像力或一种超自然、超现实的思维解释人生、解释世界。这种有神论的观念构成了宗教

讨论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讨论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音乐与文化既相互促进发展,又相互制约。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一个时期内所形成的观念和思想,它代表着这个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反映出这个群体在一定时期的生活状态。音乐通过美的熏陶来影响和感染人们的思想和心灵,它是连接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桥梁,是民族文化持久延续的最佳途径。 一、融合传统音乐与文化,体现人文精神 中国的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文化、阶层的影响,形成了中国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四个流派,其中文人音乐最能代表中国的人文精神实质。在古代文化的代表琴、棋、书、画当中,琴被放在首位。因为琴最能表现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古雅的琴音既能表现出人们追求超凡脱俗的圣雅意境,又不乏天人合一的哲思。比如古琴曲《渔樵问答》表现出了飘逸洒脱的文人格调。上下句的呼应又使渔樵问答情趣剧增。《渔樵问答》在主音调的变化发展中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在第7 段加入的滚拂技法使乐曲走向 了高潮,生动地刻画了隐士豪放和潇洒的情怀,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中国古诗词基于声调语言,在昂扬顿挫、平仄韵律中进一步生成起伏有致的节律美。词调音乐与词曲结合的音乐创新,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环节。如《玉梅令》《疏影》等古典词调音乐,从形态上已经非常成熟,代表着中国古代词曲和古典音乐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中国的文化影响着古代文人的各种文化创作,形成了独特的文人文化。文人音乐在中国古文化中,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发展,还以深厚的底蕴及流动的形式渗透到了其他文化与艺术之中。比如,书法艺术中讲究运笔节奏;绘画艺术中的空间推移展现出时间流动的韵味,绘画技法中飞白与泼墨的使用与文人音乐中所展现出来的跌宕和留白有着异曲 同工之妙;建筑艺术中曲桥、飞檐的设计也能找到音乐线条的踪影。这些都是文人精神的体现。 二、结合民族文化与音乐,推动社会发展 音乐具有文化的代表性。它能在特定环境和特定区域内起到唤起民心、鼓舞士气的作用,音乐可以把人的精神力量变为无穷的物质力量。民族音乐可以把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历史文明呈现出来,它能印证这个地区或民族的人类文明发展痕迹,也能使人在音乐的引导下走向美好的明天。比如江南的丝竹、河北的笙管、西安的古乐等,这些乐器都有古老的传世乐谱,也有代代相传的乐人传承。

社会与宗教论文

宗教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着广而深刻的影响。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及对社会的作用,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一种纵横的探讨。宗教绝不会固定不变,而总是会在历史的进程中随着历史的风云变幻来不断的改变自身、发展自身、更新自身。所以,宗教与社会的相遇,始终是两个变动之中的主体的相遇。我们虽然能看到他有一个传统的延续,但是不能以过去的模式认知或界定他今天的发展。而应以一种辩证、发展的态度来看待宗教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宗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文明,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给这回带来了显著地影响,本文带你从不同的方面探讨宗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文化方面 宗教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古代艺术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宗教对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建筑的影响。宗教建筑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许多常用艺术手法一直影响着千百年来的建筑形式,具有特别的表现力。宗教影响宗教的建筑形式、朝向和稠密程度及分布状况。在那些与生态关系联系紧密的原始宗教中,宗教建筑的分布不广泛,其地位也不突出。民族体系中的宗教建筑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宏伟壮观。如伊拉克战争,在阿拉伯人的乡镇,精美华丽、宏伟壮观的清真寺比比皆是,即使在僻远的小村落里穆斯林们也要建造清真寺以便祈福、奉献。 宗教与文化景观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宗教影响着不同区域文化景观的形成、演变,在不同宗教影响下形成的文化景观所具有的特殊宗教气氛也使得宗教更加有吸引力、神秘感,从而促进了宗教的发展。 为了促进宗教发展,宗教势力竭尽全力把精湛的艺术技巧运用到神圣的事业上,使神圣的灵光增添艺术的光辉。雕塑、绘画为神灵塑造庄严慈祥的形象,为教徒提供了顶礼膜拜的对象。音乐、舞蹈和诗歌为神灵注入热爱、关怀和拯救人类的灵性和性感,这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景观是通过形象、声乐、诗歌、造型等感性的情感形式,来强化人们宗教心理和宗教感情,吸引更多的信徒,促进宗教的发展。 宗教文化对我国古代的艺术也有深刻的影响。在历史上,巫术的出现比原始宗教早的多。早期的巫术就是包含了原始艺术、原始科学在内的一种准宗教现象。例如:一些原始部落在出发之前,全氏族和狩猎队伍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集体跳着模仿动物的舞蹈,模仿动物的叫声,用这种形式来祭祀丰收,这就是舞蹈和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

题目:试问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 指导老师: 学院:专业: 班级:姓名学号: 摘要: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宗教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包容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的融合以及促进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各个教派有其特有的思想体系与思辨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关键字:传统宗教儒家道家佛家融合影响促进 正文: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

却有其归元。由学术系统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佛教典籍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此外还有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体系的终极依据,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一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在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经验。 儒家真正精华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 信息中心 萧放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部亦有着民俗差异。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

中国茶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关系

中国茶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关系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基础。可以说,没有这一基础,茶无以形成文化。宗教最基本的是儒道佛三教。 “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这就确立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本性。道教的“隐逸”,即 是在老庄虚静恬淡、随顺自然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它与茶文化有 着内在的关联;隐逸推动了茶事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 “敬”是儒家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客来敬茶,就是儒家思想主诚、主敬的一种体现。刘贞亮“十德”中所讲的“以茶表敬意”,“以茶利礼仁”,都有一个敬字的内涵。 在禅宗眼里,任何事物都与道相通。“一切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永嘉大师禅宗 集?证道歌》)“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景 德传灯录》卷六)这里,最关键的是一个“悟”字,如一味追求俗世 行为,就会“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就正如求佛保 佑的人,也是以一定的功利为目的,从而经常会成为悟的束缚。禅 宗强调直悟门性,也就是对本性真心的自悟。禅宗是中国士大夫的 佛教,浸染中国思想文化最深,它比以前各种佛学流派更多地从老 庄思想及魏晋玄学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及“言不尽意”,“得 意忘像”中吸取了精华,形成了以直觉观照、沉思默想为特征的参 禅方式,以活参、顿悟为特征的领悟方式;以自然、凝炼、含蓄为特 征的表达方式改变了过去佛教灌输与说教的习惯,突出了自悟的直 觉观照方式。茶禅一味的智慧境界向我们昭示了:当禅宗将日常生 活中一种最常见的东西――茶,与一种宗教最为内在的精神――了 悟(或顿悟)结合起来时,实质上就已经创立和开辟了一种新的文化 形式和文化道路。而“茶禅一味”本身所展示的高超智慧境界也就 成为了文化人与文化创造的新天地,就连李白、刘禹锡、白居易、 皎然、韦应物、黄庭坚等中国第一流的诗人都相继进入了这一领域。

从宗教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论文)

从宗教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内容摘要】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体系,其本质内在蕴含的是一种社会形态整个发展历程中沉淀累积下来的文化。从一个宗教的形成、发展以及这个宗教在当今社会,在它所在的文明中的地位形态,我们可以很大程度的知道这个宗教所对应的文化体系的构成。了解东西方的各个主流宗教有益于我们知道并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 【关键词】宗教,文化差异 【正文】 一、东西方宗教起源 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因为地域的不同,产生的文化、政治、经济的形态也不同。当然,文化的差异也包括了宗教为文化的差异。其实,在不同的地域宗教产生的方式不同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纵观东西宗教的起源,可以清楚地知道:东方宗教文化是产生于当时士族的嫉妒奢糜物质追求下的欲望的扩张;西方宗教文化却相反,他是在血腥的政治斗争里,人们在精神上的寄托,而产生的信仰。 在中国,宗教很大程度上都寄托了人们太多的物质的欲望。道教,产生时就是用来球不老之术的,炼仙丹,求福避祸,基本都是物质追求的寄宿地。 佛教,烧香拜佛,求的也只是物质上的富足,肉体上的平安。儒教,和前两个宗教不同,两千多年都是用于政治,统治者用它束缚人们的思想,现代,则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西方,不管是哪个宗教,人们的信仰都是精神上的。信耶稣,真主安娜,圣母玛利亚,人们相信有上帝,相信有天堂,西方人进教堂就是释放自己精神的压力,把自己心里的负担告诉上帝,不会祈求物质上的富足,追求的只是精神上的解放。 二、宗教的发展 有听过这样的说法,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政治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是相互影响着发展的如今的状态的。确实,东西方的宗教,由于地域上的差异也渐渐发展到如今的状态。 西方地形相对破碎,海岸线极长,人们为在生存斗争中获得更多资源,

【文化概论】中国的宗教文化

中国的宗教文化 ——浅谈佛教文化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的特点,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成我国宗教文化的有诸多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林林总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印度佛教无疑是中国宗教中最灿烂的一颗恒星。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它包括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组织等。狭义地说,就是佛所说的语言就是佛教。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当然毒害了人民的思想,消耗了社会的财富,从而阻碍了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起了消极的作用,这是为历史所证明了的事实。正如列宁在《论工人政策对宗教的态度》中所说:“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克思的这一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但是也必须看到,佛教的流传也影响了中国文化,它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形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有别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国佛教文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这也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 在哲学领域、中国古代哲学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其先作为佛教般若学传播的媒介,其后与般若学交融汇合,最终为般若学所取代。佛教是唯心主义的宗教体系,但它用分析感觉、概念、物质属性等手法“论证”其宗教唯心主义观点,便包涵不少精微、思辨的内容,蕴含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一切都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 在文学领域,佛教留下的印痕更显深刻。许多汉译佛经文笔畅达,词句典雅,善用譬喻,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法华经》、《华严经》不可不读。随着佛经的流传,许多佛教用语演化成为汉语的日常用语,大大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佛教对于中国诗歌的影响极大:一方面是伴随佛教而传入印声明,导致南朝音韵学上四声的发明和诗歌格律的制定,从而促进了魏晋玄言诗、南北朝的山水诗的发展,并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从全唐诗来看,共唐诗约五万首,其中与佛教有关的诗占了近十分之一。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其次,以艺术风格而论,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出世,至禅宗而宣扬心中求佛,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如唐代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这种风格也体现得最盛,即使是其他流派的的作家,其世界观和创作实践都不同程度地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如唐代白居易、宋代的苏轼等。第三,以诗歌理论而言,唐宋以后,主张“以禅论诗”,讲究诗歌创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认为“说禅做诗,本无差别”,尤其是般若空观和禅宗禅理,给诗歌内容以强烈的刺激、渗透,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更为绚烂多彩。最后,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著名的如唐代诗僧寒山、

中国佛教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举例说明中国佛教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答:民俗文化是流传于世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它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而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后逐步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相结合,从而植下了弘扬佛法的牢固根基,它对古代中国的影响深入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民俗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有佛教影响的痕迹。以下针对三种具体的民俗内容,分析佛教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一)民间信仰 中国本土的民间信仰已相当丰富!而传入中国的佛教又大大增加了信仰的神秘性、复杂性、系统性!在俗神崇拜中,中国汉族民众重生育,传统观念中,多子多孙福寿占有首要位置。因此对送子观音及广生娘娘,泰山娘娘或碧霞元君普遍崇拜!其中“送子观音之说”就源于佛教观世音菩萨的由来。最早于魏晋随佛教盛传时进入我国,因原菩萨有梵文名多音节长不易记,意译为观世音。取其观世人苦难音声而施以救助之意!菩萨原是大慈大悲救世人于苦难之佛,为男性,但至南北朝北齐时,此菩萨渐变为女性受人供奉,到了明清两代,在救苦救难的职司中,民间突出了招财送子的内容,于是在观音庙中多以求子为崇拜目的,改变了原佛教要旨,成为广泛的俗信,称为送子观音了。 (二)民间习俗 中国文化不仅接受了佛教的理论,还接受了各种礼佛的仪式,尤其是佛教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以隆佛为目的的节日。这些崇奉佛教礼节或成为民间固定的节日,或渐渐融入传统风俗之中。 其一,人们在节日期间,于固定的场所,如集镇、寺庙,组织一些传统集会,举行各种仪式,并表演与之相应的节目,以示庆祝。元宵节的来历就与佛教的传入有关,东汉明帝时,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 其二,百姓在遇到天灾时,拜菩萨以求消灾。 其三,举行佛教仪式。如佛像塑成时的“开光”仪式。 (三)民间传说 佛教故事伴随教义的宣讲活动广泛流传,成为民间文艺的一类主题。民间传说就是民间文艺的主要形式之一。家喻户晓的故事中,如唐僧取经,白蛇传,就有佛教徒的形象。 综上所述,佛教渗透到了古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各个领域,影响了民俗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了解佛教对民俗文化的影响,有助于认识佛教对中国古代的影响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宗教与文化课程论文

浅谈我对宗教的认知和理解 摘要: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们都认为鬼神之说是无稽之谈,有强烈宗教信仰的人多半是因为愚昧,被宗教的假相所蒙蔽,殊不知人在社会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宗教影响。宗教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借助宗教道德的信仰来诉求理想愿景,具有使人减少对黑暗社会的仇视,憧憬理想社会的功能。但是事物皆具有两面性,宗教有事亦会被某些人或势力所利用进行危害社会的非法活动。因此对待宗教我们需要辩证地去看待,取其精华,避其糟粕。 关键词: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功能 宗教的概念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力量统摄着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神秘力量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宗教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意识现象,它的内容只能是现实存在状况的反映,它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最终也只能存在于各种客观因素总和构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中。宗教是人为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形态上的变化。 宗教的利 宗教寄托着人们对命运的期望和对人生的关注。想让世界更美好,是信教者的心愿,他们希望把神的恩泽撒播到地球的每个角落,祈求人类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天下大同。宗教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愚昧、落后和无知。一方面,当今的社会,信教的人中受过良好教育、素质高、修养好的人不少。另一方面,实际上宗教的教义、经典著作中也有许多积极有益的哲学思想、文化因素和高深学问。虽然我们知道天国遥不可及,但是每个人,特别是信教的人们,心里都有个神,可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与宁静。从一定角度上说,宗教满足了人的情感需求,通过其超越性帮助了别人。

佛学与中国文化论文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佛学与儒家生死观念的相互影响课程名称:佛学与中国文化 任课教师:付优 专业:戏剧影视文学 班级:戏剧影视文学 学号:222013308022019 姓名:尹楚文 2014年12月20日 佛学与儒家生死观念的相互影响

一、以佛教的生死轮回说来补充,充当儒家道德教化的新佐证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流传千年,与其理论的深刻精致是分不开的。严格来说,它所探讨的主要是人死后的问题,关于死后的世界的描述吸引了芸芸众生。佛教的许多观念与儒家倡导是孑然对立的,如佛教宣称人生虚幻,鼓励人出家修行,这在倡导以孝为先,积极面对人生责任义务的儒家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上一直是佛家和儒家思想的争斗。但是,佛教的很多理论,日渐深入人心,这些理论恰恰又能为儒家的很多主张提供佐证。因此,在世俗层面,在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上就存在儒佛并存混用的局面。尤其是佛教的业报轮回观念。 (一)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为个体“行善从德”提供了功利性依据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认为:人的生命并不是只有一次,而是有新一轮生命的继起。但是来世并不一定是人,要在六道也即天、人、阿修罗、恶鬼、畜生、地狱中轮回。这种轮回是无休止的。也没有规律可循,到底在哪一道中重新轮回。佛教认为,一个生命死后来生要生于何道,不是命定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做人是的行为决定的。做人时多行善事,死后会生于善道,做人时多行恶事,死后会生于恶道。要看你今生的所作所为,即佛家讲的“业”。 这种由生前行为的善恶决定下世生于何处的理论叫做“因果报应”。轮回也是因果报应的结果。 从佛教的立场看,生命是为了受报和还愿而存在的。过去许的愿,一定要实践承诺;过去造的业,必须要受报。因此,生命是因为因果的事实而存在。 佛教的这一理论,是对儒家学说的补充。儒家把人的贫富、贵贱、寿夭归结为气秉不同,与任梦在现世的作为无关。儒家只是让人们按照人的本性去做,不计得失,而佛教从另一个角度则看到了人们造善业的功利性结果:我今天的积德行善是会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会在下一阶段的人生正落得好的去处。即一定会有好报。元代的《三教平心论》中极力阐述了佛教的这种影响他说“释氏社教,非与儒相背驰,故释氏化人,亦与儒者无差等。儒者阐释诗书礼义之教,辅之以行政威福之劝,不过欲天下迁善而远罪耳。固然而又赏之而不劝,罚之而不惩,耳提面命,而终不率教者。及闻佛说为善有福,为恶有罪,则莫不舍恶而趋于善,是释者之教,亦何殊于儒者之教哉?”在他看来,尽管儒佛均劝善止恶,有益于社会的治化,但佛教在某种意义上比儒家更有效。因为“小人不畏刑,而畏地狱。若使天下之人,事无大小,以有因果不敢自欺其心,无侵陵争夺之风,则岂不刑措而为极治之世乎?” (二)佛教的业报轮回理论,为现实社会“义命不符”提供了前世姻缘儒家高举道德的旗帜,让人行善积德,宣称德福一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但现实生活中,好人不得好报,坏人、做恶之人飞黄腾达的现象随处可见。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回应就非常无力,有的学者就把这种情况归结为某些人天生的命好,秉受的是代表富贵的精而良的气。而佛教的这一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理论,就给现实生活中的福德不一致以较好的解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一定的因,必定带来一定的果,所造的业,必然有果报。当时没有表现出来,会在下一阶段的轮回中体现出来,人要想未来有好的结果,就要在现世努力造善业,这个善业也是儒家一直倡导的。佛教的这一理论就给现世中许多德福不一致的现象找到原因,即这些人在前世做了善业,所以在今生得到了好的果报。这是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佛教的一整套关于轮回报应的理论虽然没

中国民俗信仰

中国民俗信仰 我的家乡桃江县隶属于湖南省益阳市,地处湘中偏北、洞庭尾闾,因境内桃花江得名。县境古为楚地,自秦汉起一直是益阳县的一部分,1952年从益阳析出置县。2015年,桃江县总面积2068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总人口88.91万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乡情难忘,故土是根,88万桃江人民在桃花江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播种文明。在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风土人情也令人沉醉。那么,那些民俗,你可曾记得?你又可曾见过? 一、民间艺术 桃花江的民间艺术形式主要有舞龙、舞狮、地花鼓、山歌、三棒鼓、渔鼓、月琴、腰鼓、秧歌、龙舟赛和马迹塘“故事”等。 舞龙舞狮:桃花江人爱舞龙,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或重大喜庆节日均要舞。舞龙时以锣鼓助兴伴奏,观者燃放鞭炮助威。龙的制作十分讲究,一般用竹篾做成龙骨架,以黄布依就龙身,并缀以金角银须,满身鳞片。舞狮一般与舞龙同时进行,亦有单独舞的场合,舞狮又分文狮与武狮,文狮适合于舞台上表演,注重表现狮的形态,如曲颈、伸腰、舔足、摇尾等,武狮则结合文狮的动作加入了一些高难度动作,如高台表演、双狮比武、梅花桩斗法等,十分惊险。 地花鼓:地花鼓是一种类似于戏剧的表演形式,桃花江民间称之为打花鼓。全县流行,历史悠久,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皆要进行。大多数情况下地花鼓是在人围平地中表演,形式简单,但曲调多样,内容多为表现劳动和爱情题材。演员分旦角和丑角,旦角浓汝艳抹,花枝招展,妩媚动人。丑角抹白鼻梁,皂衣短裙,一旦一丑为单花鼓,二旦一丑为双花鼓,多旦多丑为群花鼓,说唱幽默,动作滑稽。 胡呐喊:胡呐喊是一种高腔山歌的民歌形式。没有严格的曲词,歌词也是临时发挥。但其在形式上高亢激越,因而在田间地头的劳动中,胡呐喊能飞过山,飘过垅,故又叫过山仑。 胡呐喊在桃花江普遍流行,尤以大栗港、栗山河为盛,号称“山歌之乡”。 三棒鼓:三棒鼓实为一民间杂耍艺术,流行于马迹塘、三堂街、大栗港一带,由两人表演,道具为一架小鼓一面锣外加三根彩棒。表演时一人击锣,一人舞棒击鼓。歌词以恭维祝福为多,并夹杂些风趣俏皮对白,逗人发笑。 马迹塘“故事”:马迹塘“故事”为一种民间彩扎造型艺术,马迹塘独有,源不可考,据《桃江县志》记载:“传说初为一台古典人物形象,立于方桌上,由人抬着游行,属纯彩扎艺术,不表现什么主题,后有一个姓蔡的木匠,联合一些同行和制伞工匠,共同研究设计,施展行业技艺,扎出一台台具有故事情节的人物组画。故事前进了一步,如民国初年就扎出有《许仙游湖》的故事,白娘子和小青竟站在许仙张开的雨伞边缘上,令观众惊奇。”马迹塘的“故事”是湖南独有、湘中一绝。每逢重大节日,马迹塘人总要扎故事游行庆祝,是时,张灯结彩,花鼓、龙灯、舞龙、舞狮、舞蚌、高跷,与“故事”一齐出动,一时间,人山人海,街道为之堵塞。 赛龙舟:传说2000多年前,屈原来到桃江县城,在凤凰山上创作《天问》,从此以后,桃江凤凰山下的龙舟竞渡,便有了更真切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每年端午,当地农民自觉踊跃组织龙舟队竞赛,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饮食 据《桃江县志》载:“(桃花江)正月甜酒、元宵、立夏米团,三月三地菜

宗教与文化模拟试卷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宗教与文化》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试题为客观题,请按要求填涂答题卡,所有答案必须填涂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处。 A1. 记载弥勒菩萨故事的佛典,主要有《弥勒上生经》和()。 A. 弥勒下生经 B. 法华经 C. 金刚经 D. 地藏经 B2. 据佛教史料记载,佛典共有()结集。 A. 三次 B. 四次 C. 五次 D. 六次 C3.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四大菩萨中,()代表大悲。 A. 文殊 B. 普贤 C. 观音 D. 地藏 A4. 佛教经典中讲观音最著名的是()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A. 法华经 B. 金刚经 C. 禅经 D. 地藏经 D5. 佛教的基本要素不包括()。 A. 佛 B. 法 C. 僧 D. 律 D6. 所谓“三藏”不包括()。 A. 经 B. 律 C. 论 D. 法 A7. 竖三世佛不包括()。 A. 药师佛 B. 迦业诸佛 C. 释迦牟尼佛 D. 弥勒佛

B8.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四大菩萨中,()代表大行。 A. 文殊 B. 普贤 C. 观音 D. 地藏 D9.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四大菩萨中,()代表大愿。 A. 文殊 B. 普贤 C. 观音 D. 地藏 C10. ()菩萨在中国世俗中的影响几乎超过了一切神祗。 A. 文殊 B. 普贤 C. 观音 D. 地藏 A11. 罗汉是()的简称。 A. 阿罗汉 B. 十八罗汉 C. 五百罗汉 D. 十六罗汉 D12. 以下不属于“天龙八部”的是()。 A. 天众 B. 龙众 C. 夜叉 D. 罗汉 B13. 佛教史上的“第一结集”是由()主持的。 A. 释迦牟尼 B. 迦叶 C. 阿难 D. 优波离 C14. 侍从释迦牟尼时间最长,号称“多闻第一”的大弟子是()。 A. 观世音 B. 迦叶 C. 阿难 D. 优波离 A15. 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专指()。 A. 释迦牟尼 B. 三世佛 C. 七佛 D. 五方佛 D16. 横三世佛不包括()。 A. 药师佛 B. 释迦牟尼佛 C. 阿弥陀佛 D. 弥勒佛 D17. 在民间,释迦牟尼的名号中“如来”和()最常用。 A. 无上士 B. 世间解 C. 天人士 D. 世尊 A18.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四大菩萨中,()代表大智。 A. 文殊 B. 普贤 C. 观音 D. 地藏 C19.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经是()。

浅谈中国宗教文化发展

《文化地理学》期末论文:浅谈中国宗教文化研究 学生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辽东学院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浅谈中国宗教文化研究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的特点,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一、宗教文化的概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成我国宗教文化的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含天主教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如萨满教文化等等,诸多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林林总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重温中华文明的创造历程,包括宗教文化的创造历程,从中吸取智慧,经验和教训,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利于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中华新文明。中国宗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多样性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中发展的,形成多源汇聚的过程和多元一体的结构。 (一)宗教文化的传入 在先秦,有邹鲁文化、燕齐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巴秦文化、吴越文化等地方性文化之间的对立与互渗;在秦汉则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道两家的互绌相摄,汉末以后有儒佛道三家的鼎立和互补,其后又有四家五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以及更多的亚文化体系之间的融汇与共存。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品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种多元开放的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形成兼收并蓄的传统。中国社会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来宗教,都相当宽容;各种宗教及其分支教派都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发展,相互和平共处,人们可以兼信两教或三教,这种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许多外国宗教以和平方式,通过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径传入中国,其中以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最为成功。 佛教之进入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主动请进来的,取经、译经活动绵延了数百年。中国人在理解、消化和改造佛学上,态度之认真,思索之深密,耗时之持久,都是相当惊人的。唐、宋、元、明、清诸朝,陆续传入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祆教、犹太教和近代西方天主教、基督教(新教),除了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联系外,其他宗教,包括明末利玛窦传入天主教,都是以和平的正常的方式传入中国。

管理与文化的关系

管理与文化的关系 《管理心理学》中阐述了管理与文化的关系,管理理论与管理思想的产生会受到一定生产方式的制约,同样也会受到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政治制度、政治观念的制约及文化背景、文化规范的制约。可见,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文化造就了他们独特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例如,日本的传统文化,高度强调的是集体精神和集体活动,因而日本企业采用的管理思想大多数和强调集体精神和集体活动的文化相匹配,比如说长期雇佣制、集体决策制、缓慢晋升、全面质量管理小组等。而在美国的传统文化中,个人主义占统治地位,而在管理思想上大多数采用与之相符合的短期雇佣制、个人决策、追求个人成就、快速提升等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因此,可以说管理就是文化,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中总是有着文化的踪迹。而文化又渗透于管理之中。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管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而管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又促进了文化的进步。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管理与文化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的文化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形成和方向。因此,企业文化成为了企业管理成败的根本与关键。在很多知名企业中,文化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比如,摩托罗拉作为一家成功的跨国公司,他们把“精诚为本与公正”作为自己的企业理念,把人本主义作为全球文化战略的基点,把本土化和当地化作为核心战略。他们善于妥善处理文化的多样性,熟悉外域文化,尊重外域文化,吸收每一种文化之中的精华。他们宣传爱心文化,倡导向社会奉献爱心。从这个理念出发,他们用和平、人道、人本主义的理念进行对公司的管理和跨国经营,并且取得很大成功。再如,日本松下公司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了“讲求生产效益,重视生存的意义,事事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企业哲学,在此基础上,松下公司的管理思想是:公司应遵守产业人的本分,鼓励进步,促进社会生活的改善,以及致力于世界文化的发展。公司的信条是:全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公司的发展与提高,每个职工都应牢记为企业不断发展而献身。企业的目标是:以质量为生命,共存共荣。也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松下公司多年来一直将他们从事的行业作为一种生活文化产业来经营。在中国,海尔集团家喻户晓,在海尔大学的正门假山上有两个字“谦园”,它取自《易经》里的第十五卦“谦卦”,也就是谦虚谨慎的意思;整个海尔大学园区内有四个字“慎终如始”,它取自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这与海尔后来的生存理念“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是相符合的,由此衍生出海尔人要始终保持创业的激情而不单单是守业。海尔集团在继承

宗教与科学、文化论文

宗教与科学 王寒工商学院1404班 一、综述 宗教、科学是人类文明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否定任何一个,人类文明就会有很大缺失。从过去几千年两者共存、共发展的事实来看,宗教与科学是可以、也应当携手并进的。 我们生活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容易依赖科学而忽视宗教。加之历史上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有些人就走上了极端道路,认为宗教与科学是不共戴天的,这显然是不妥的。两者在历史上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并不一味的是对抗,很多时候两者也能相互促进。个人认为,两者的关系应当分成四个大阶段来看待:原始宗教孕育科学萌芽、统治宗教初期推动科学的诞生、近代科学诞生后与宗教的冲突、现代社会中的宗教与科学。这将在下文中详细讨论。 在从历史角度来探讨两者关系的同时,我们还将理性的思辨穿插其中。毕竟我们探讨它们的关系并不是为了给它们的过去加注释,而是为了给它们的未来作指导。 在辩论赛的结尾,陈教授引导我们从中国的特殊情况来看两者关系。这个问题将在本文末尾试做一定的分析。 二、宗教与科学的概念的界定 辩论赛上,正方辩手认为,宗教是一种“信仰体系”,信仰超自然;科学是一种“探索体系”,探索真理。反方辩手从本质角度对两者进行了界定:宗教的世界观是信仰超自然力量的存在,方法论是纯粹的信仰;科学的世界观是坚信真理的存在,方法论是怀疑直觉并实践。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存在一定的瑕疵。马克思指出:“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然意识和自我感觉”。这是从人、自我意识层面的剖析。马克思又指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是从社会压迫的角度的剖

中国宗教文化论文

暨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藏族对自然崇拜和信仰 学院:医学院 学系:口腔医学系 专业:口腔医学 课程名称:中国宗教与文化 学生姓名:尤强 学号: 2005054695 指导教师:陈广恩 2009年 6 月 10 日

藏族对自然的崇拜和信仰 分析对山神的民间信仰和崇拜 [摘要] 藏族神山圣湖崇拜信仰主要起源于他们对原始的自然的崇拜。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无论信仰藏族原始宗教、还是藏传佛教信奉者,一般都认为神灵是聚族而居,且多在高山,由此而形成这种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习俗。藏族的对自然的崇拜主要表现在对“白色崇拜”,“火的崇拜”,“白石崇拜”,“朝拜山神”和“圣湖崇拜”等方面。在藏族的原始自然崇拜中,对山神和圣湖的崇拜是特别突出的。所以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藏族古老的神山自然崇拜信仰的起源、形成、发展、信仰、藏区著名山神,神山朝拜方式(转山朝圣)等方面作初步的论述。 [关键词] 自然崇拜;民间习俗;神山;转山朝圣

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独有的民族特色的信仰,这些信仰主要由他们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地理位置及特点,生活习俗和原始的信仰所逐渐演变而形成。所以藏族这个少数民族也不例外,佛教早在公元7世纪就传入了西藏并形成了“藏传佛教”,大多数藏民也信奉藏传佛教。但藏族里无论是信奉原始宗教的还是信奉藏传佛教的,他们都一致认为藏区内高山都有神灵居住。大山有大山神,小山有小山神而藏区境内的高山便成了神话中山神的住处。这些山神不仅各有各的来历,而且还各有各的形象和作用。有人说山神之所以能受到藏族的崇拜,是因为它能呼风唤雨,下雪和冰雹,能够带给藏族人民平安健康,牲畜兴旺,同时也能降灾降难,危害他们。他们认为膜拜与供奉它,它就能让你心想事成,全家平安,长者健康长寿、男孩子长得更帅、女孩子且更美丽、放牧者牛羊成群、务农者每年都丰收。 崇拜的起源和形成 本人认为他们对神山的信仰主要起源于西藏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他们对自然的崇拜(白色的崇拜)等因素逐渐形成的。青藏这个雪域高原,群山围绕而湖泊也成“满天星”式的分布形成了一片独特而神奇的土地。喜玛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昆仑山、横断山等群山在这个地区汇集。而且西藏境内就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湖泊的总面积达到了30000平方公里。这些高山、湖泊将青藏高原造就成一个较封闭而独特的自然环境。而且西藏地区比平原地区气候严寒、人烟稀少、使它拥有无穷的奥秘。面对如此神秘土地,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拥有无限神奇的大地上的藏族祖先们相信这个大地上的每座山、每条河、每个湖泊、以至每片森林草丛中都有神灵的居住,而他们主宰着这个世界上人类的生老病死、祸福丰欠和一切一切。除此之外还与大自然的环境也有较大的关联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冰雹雪崩、地震天火、瘟疫灾害等。他们在这些自然的现象和灾害面前完全束手无策,所以他们就开始相信这些现象是由高山上的神灵所显示的超人的神奇力量。从而渐渐对这些高山产生了敬畏和崇拜心理,逐渐变化成为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另一方面原始的游牧民族(古羌民)依赖白色卵石敲击而获得了火种,这使他们对白石产生了崇拜。再之在古代冬季的西藏高原上,每年都有从天而降的白雪使这片大地一片苍茫,这个时候生命经历着严酷的考验,因为这些种种原因白色使人们产生敬畏而演变成今天对白色的一种依赖。而白色恰恰是正是雪山的颜色,所以无数雪山多被信仰为神山而被朝拜。 藏区著名的山神 对于藏区的神山,民间流传着许多各异的说法。而且目前为止,人们对神山的了解和认知还很有限。但根据藏族古老的传统信仰,认为藏地有四大神山:卫藏地区的神山雅拉香波;北方羌塘的神山念青唐拉(即念青唐古拉);南方神山库拉日杰;东方神山沃德巩甲。虽然现在民间对藏区的神山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这四座神山是藏区传统的古老信仰中的神山,是佛教进入以前藏族原始信仰中崇拜的山神。然后四大山神与其它五座著名山神组合在一起,称为“世界形成之九神”。九位山神是沃德巩甲、雅拉香波、念青唐拉、玛卿伯姆热(即阿尼玛卿山)、蛟卿顿日,冈巴拉杰、雪拉居保、觉沃月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