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研究——以毕节撒拉溪、关岭花江示范区为例

典型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研究——以毕节撒

拉溪、关岭花江示范区为例

张依依;陈起伟

【摘要】毕节撒拉溪地区与关岭花江地区是贵州省石漠化较为严重之地,同时两地区亦为石漠化治理典型区域示范区,据此选择以毕节撒拉溪与关岭花江两个典型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工程为研究对象,分析2010—2015年间两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的变化,研究不同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的变化特征.并基于3S技术进行信息提取技术和人工遥感影像解译,通过研究方法的确定,选择以节撒拉溪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关岭花江示范区的土地利用、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动态变化作为监测因子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体现出不同特征,在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后,示范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有效转变,水土流失得以减轻.各等级示范区石漠化发生变化明显,年变化率较高,同时石漠化面积减少,其等级得到一定程度减轻.

【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3)008

【总页数】11页(P58-67,84)

【关键词】石漠化;生态效益监测;土地利用;水土流失

【作者】张依依;陈起伟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学院,贵州贵阳 55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03

所谓石漠化一般是指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植被覆盖率减小,基岩裸露并导致水土流失的一个土地退化现象,中国西南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受石漠化危害严重[1]。当前石漠化已逐步成为西南岩溶地区首要的生态问题、灾害之源、贫困之因、落后之根,同时也成为制约岩溶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2]。目前,就国内研

究而言,学术界针对石漠化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主要包括:石漠化成因研究、石漠化危害研究、防治对策研究以及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典型示范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此系列研究结果为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其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3]。另外,国外已将石漠化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研究方

向有:岩溶生态环境修复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研究和岩溶地质与生态问题研究等。然而就石漠化治理工程而言,正逐步形成以小流域为单元,多学科交叉和多技术集成的综合治理方法[4]。就石漠化治理工程生态监测而言,生态监测动态体现出石

漠化治理的环境质量状况,为利用、改善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依据[5]。当前,虽

各种石漠化治理工程于西南地区广泛开展,但在如何体现出石漠化治理工程的成效方面研究尚为缺乏,石漠化综合治理有些模式与措施虽在部分地区取得一定成效,但其治理成效并未明显表现出预期效果[6]。溯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石漠化治理

的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不够完善,达不到一定深度;另一方面是由于对石漠化治理工程的评价与监测仍然缺乏系统研究,忽略了石漠化治理工程治理成效的生态效益监测分析,无法正确反馈其治理成效。因此本文对典型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工程所进行的生态效益监测研究对石漠化治理成效的反馈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就典型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工程而言,对其生态效益的监测研究不仅可以为当地政府对本地

区内石漠化发生区域进行有效管理,同时提供治理方面的科学依据,而且可以为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提供一定监测数据[7]。

1 研究区概况

1.1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概况

撒拉溪镇位于毕节西部,处东经105.28°,北纬27.30°。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凉湿润、雨热同期,雨量充沛,但降雨分布不均。其年平均气温为21.2-22.5℃,年降雨量约989.7 mm,气候特点为:冬冷夏热、年温差大、日温差小,雨热同季。撒拉溪镇地势东高西缓,呈斜坡丘陵状自然延伸,海拔差距较大,最高海拔为2 300 m。镇内分布的土壤主要有黄壤和砂壤两种类型。由于成土母质的影响,撒拉溪镇土壤随着母岩的分布呈现出带状分布,在石灰岩地带通常分布着黄壤土,砂页岩地则带广泛分布紫砂土[8]。撒拉溪镇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针、阔叶林以及落叶

阔叶林,由于受人为破坏的原因,该地区原生植被大多被破坏,现在主要是藤刺灌丛,并以青杠、栎类、火棘、杜鹃为主。局部山坡、谷地和居民地周围分布着疏残林和幼林,由零星的松杉、白杨等形成。经济果木林主要以漆树、桃、李、梨、花椒、板栗等为主,大多是农户在房前屋后而种植的,农作物则以玉米、小麦、马铃薯为主[9]。

撒拉溪镇主要有汉、彝、苗、白、蒙古族、穿青人等,行政村共19个,13 546户。据2010年人口数据统计,示范区总人口量为66 116人,其中,农业人口为62 201人,农业劳动力为8 979个,人口密度为422人/km。镇内主要经济产业为种植业和养殖业。

1.2 花江示范区概况

花江镇位于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的西南面,处东经105°36′30″-

105°46′30″,北纬25°39′13″-25°41′00″。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平均气温

为17℃。雨量充沛,平均降水量1 200mm。镇内属于岩溶山区,其地貌的类型

主要为西南典型的喀斯特地貌[10]。地势为西高东低,最高海拔为约1 355 m,无霜期有288天,最低海拔约为370 m。示范区土质湿润肥沃,土壤分布主要以潮泥土和沙壤土为主,森林覆盖率达35%,下哨一带煤炭资源丰富,蕴藏量约2亿吨,土地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小麦、脱毒马铃薯等粮食作物,适宜反季节秋淡季无公害蔬菜的生长发育。

据统计镇内总人口达45 768人,主要经济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加工业、餐饮业等。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2.1 研究技术路线

本文通过所选择的研究方法确定以典型石漠化治理工程示范区作为研究对象,即毕节撒拉溪镇和关岭花江镇,同时主要以两个示范区的土地利用、水土流失、石漠化监测变化为主,进而对石漠化治理工程的生态效益监测变化进行分析。文章通过以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在示范区2010年 SPOT和 2013年 IRS-P6、2015年ALOS遥感数据基础上,根据各种监测因子光谱特征差异,对遥感影像进行人工判读识别,并以野外调查结果进行验证。综合示范区政区图、水文地质图和基础地理数据及人文资料等,基于3S技术对遥感信息加以提取,运用ARGIS软件进行几何校正、影像投影提取数据并处理,再根据影像融合、光谱分析等进行信息增强,利用现代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遥感影像差值法提取出各监测时段专题地图,从而进行石漠化治理工程监测对比分析。

图1 遥感调查技术路线流程

2.2 研究方法

由于文章是基于以遥感数据作为数据源,因此采用遥感解译法、空间分析法、转移矩阵法等多种方法,对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工程生态效益各监测因子的演变进行了研究。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示范区土地利用监测分析

在分析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工程对整个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时,分别利用示范区2010年、2013年和2015年遥感影像对示范区进行了三次土地利用监测,研究

不同时间内土地利用结构、面积变化情况。通过土地利用结构、面积变化情况监测反映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成效。

3.1.1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土地利用监测分析

根据表1中监测数据从整体面积变化分析可知土地利用类型中灌木林地面积比例

最大,其次是旱地、有林地和天然草地,灌木林地面积占整个示范区面积的

38.04%。旱地占的比重也相对较大,约占整个示范区36.61%,旱地、有林地和

灌木林地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其中园地的面积最小。在2010—2015年间毕

节撒拉溪示范区旱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其他林地和草地面积也减少,而园地和灌木林地以及有林地等面积明显增加,表明石漠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改善。

从整个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工程取得一定成效,大面积荒山荒坡得到有效治理,随之转变成了林草地。在监测数据中也体现出石漠化工程治理后土地利用结构转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3.1.2 关岭花江示范区土地利用监测分析

表1中监测数据表明在2010—2015年间,花江示范区园地、有林地、灌木林地、农村居民点、工矿用地和河流在示范区研究时段内呈现增长趋势,而旱地、水田、其他林地、天然草地、其他草地、裸岩石砾地在研究时段内呈下降趋势,公路在两个监测时段内先增加后减少的特点。

表1 不同示范区2010—2015年土地利用面积统计单位:hm2毕节撒拉溪示范

区关岭花江示范区类型旱地园地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坑塘

水面居民点工矿用地公路其他草地裸岩石砾地合计2010年3158.58 23.12

746.70 3281.42 134.37 826.62 36.92 0.64 178.37 5.35 75.83 150.47 8.86 4 152.60 2013年3096.28 25.60 753.91 3424.20 102.33 843.91 53.55 0.85 186.09 14.56 98.66 18.46 8.86 4 152.60 2015年3085.41 25.60 937.70 3317.83 20.05 844.86 52.77 0.85 198.08 20.50 103.13 11.53 8.94 4 152.60 2010年92.28 993.54 868.93 488.99 487.75 812.38 351.70 44.27 10.23 47.44 457.50 390.10 116.98 5 162.09 2013年90.06 968.03 901.49 524.76 499.40 793.63 293.13 51.33 21.85 49.41 456.71 388.27 124.03 5 162.09 2015年86.98 923.64 928.72 554.31 501.52 788.41 202.60 110.81 56.45 47.18

447.38 385.33 128.76 5 162.09

3.2 示范区水土流失监测分析

根据监测数据变化分析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工程对整个区域水土流失的影响时,选择同一期影像对示范区进行了三次水土流失监测,研究不同时间内水土流失变化情况,因此通过对水土流失面积变化及其不同程度水土流失所占比例反馈石漠化治理工程的成效。

3.2.1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水土流失监测分析

监测数据表明,在所监测的五年内,示范区水流失主要以轻度侵蚀和微度侵蚀为主,水土流失程度占整个示范区面积的60%,与此同时,示范区中度、强烈以及极强

烈侵蚀面积也比较大,尤其是中度侵蚀,面积占整个示范区的23.5%。

表2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2010—2015水土流失面积统计单位:hm22010年类型

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烈侵蚀极强烈侵蚀合计面积3192.28 1457.23 2119.39 1076.41 781.96 8627.26比例0.37 0.17 0.25 0.12 0.09 1 2013年面积3312.01 1449.58 2048.38 1054.86 762.44 8627.26比例0.38 0.17 0.24 0.12 0.09 1 2015面积3383.17 1435.66 2012.81 1048.29 747.33 8627.26比例0.39 0.17 0.23 0.12 0.09 1

从毕节示范区水土流失的监测数据分析,2010—2013年间,示范区微度侵蚀面

积增加,而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面积减少,同时强烈和极强烈侵蚀面积也减少,石漠化治理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示范区水土流失,使得高等级水土流失向更低的等级转变。同理在2013—2015年间,中度侵蚀和轻度侵蚀面积减少,强烈侵蚀

和极强度侵蚀也表现为面积减少,而微度侵蚀面积增加,从各个等级的水土流失增加和减少的面积进行分析,其中微度侵蚀面积增加最大,而中度侵蚀减少面积最大,表明示范区2013—2015年间水土流失面积呈现出缓慢减少的态势,水土流失等

级加强。最后经分析得出撒拉溪示范区水土流失整体上得到初步好转,水土流失程度缓慢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在不断地减少。

3.2.2 关岭花江示范区水土流失监测分析

通过对花江示范区三个时段的水土流失监测数据分析,在2010—2013年间,从

面积变化来看,花江示范区的微度侵蚀面积增加,而轻度、中度和强烈、极剧烈侵蚀面积减少。从水土流失变化等级看,五年间示范区水土流失等级有所降低,水土流失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状况好转,说明经过石漠化治理工程的治理,一定程度减轻了示范区水土流失。同时花江示范区在2013—2015年间,虽然微度侵蚀面积

增加,但轻度、中度侵蚀面积减少,强烈、极剧烈侵蚀面积几乎保持不变。

从整个监测时段看,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后,示范区水土流失得以减轻,水土流失的面积相对减少,因此说明石漠化治理工程对示范区水土流失具有一定程度减轻作用,使其面积减少,由此反映出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对于水土流失的减轻成效。

图2 花江示范区2010—2015年水土流失变化统计

3.3 示范区石漠化等级监测分析

3.3.1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石漠化等级监测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表可知毕节示范区石漠化(轻度以上石漠化等级(下同))面积3 425.85 hm2,占示范区总面积的39.71%。研究时段内,有1 418.58 hm2的土

地发生了石漠化等级变化,其中,无石漠化、潜在石漠化面积增加;而轻度、中度和强度石漠化面积减少,非喀斯特面积未发生改变。各种石漠化类型面积变化都在1 000 hm2以内,面积变化最大的石漠化类型是无石漠化,面积增加了936.34 hm2,潜在石漠化增加了255.63 hm2。强度石漠化面积变化最小,变化量只有34.49 hm2,轻度石漠化面积减少了965.38 hm2,中度石漠化面积减少192.11 hm2。

图3 毕节示范区2010—2015年石漠化监测单位:hm2

通过示范区石漠化面积变化统计表分析各等级石漠化面积的增减变化,但还不足够反映出各种石漠化内部结构相互转变,无法分析出各等级石漠化内部相互转化的面积。因此为研究示范区2010~2015年石漠化等级内部变化,在ARGIS软件的支持下,将2010年和2015年石漠化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各个图斑不同等级石漠化的转移规律。并通过转移矩阵计算k时期的i种石漠化类型转变为k+1时期j种石漠化类型的比Bij,公式为:

也可以计算k+1时期的j种石漠化类型由k时期i种石漠化类型转化而来的比例Cij,公式为:

从石漠化转移矩阵分析表中可以看出,由石漠化转变成无石漠化的面积为936.34 hm2,五年间转换成无石漠化的面积较大,分别有47.74 hm2中度石漠化、31.04 hm2强度石漠化转变成轻度石漠化,只有27.39 hm2强度石漠化转变成了中度石漠化。在各等级石漠化面积变化中,无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面积变化最大,变化面积分别为936.34 hm2和965.38 hm2,其次为潜在石漠化、中度石漠化,而强度石漠化未发生转变,各等级石漠化转换面积侧面反映出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工程的成效。

表3 撒拉溪示范区2010—2015年石漠化转移矩阵单位:hm22010—2015年无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非喀斯特合计无石漠化1842.9 488.2 419.3 28.8 0.0 0.0 2 779.2潜在石漠化0.0 661.4 590.9 149.6 3.4 0.0 1 405.3轻度石漠化0.0 0.0 1477.2 41.1 3.7 0.0 1 522.0中度石漠化0.0 0.0 0.0 622.8 27.4 0.0 650.2强度石漠化0.0 0.0 0.0 0.0 61.7 0.0 61.7非喀斯特0.0 0.0 0.0 0.0 0.0 2 208.9 2 208.9合计1 842.9 1 149.6 2 487.3 842.3 96.2 2 208.9 8 627.3

按绝对数计算,各种石漠化类型转入面积最大的是无石漠化936.34 hm2,其次是潜在石漠化,达743.83 hm2,转入最小的是强度石漠化面积基本没有变化。不管是转入面积还是转出面积轻度石漠化都较大,都说明轻度石漠化为示范区变化最为频繁的石漠化类型。

3.3.2 关岭花江示范区石漠化等级监测

根据2015年石漠化图统计,石漠化总面积为 2 712 hm2,其中,轻度石漠化 1 481 hm2,中度石漠化652 hm2,强度石漠化579 hm2,示范区超过50%以上

区域为石漠化区域,而且石漠化等级程度高,中、强度石漠化占的比重较大,中、强度石漠化面积占总面积的24%。无石漠化与潜在石漠化面积为18.25 hm2,占示范区总面积的35%。非喀斯特面积为623 hm2,主要分布在花江示范区北部。图4 花江示范区2010—2015年不同等级石漠化统计

从变化统计图分析看,图中表现为无石漠化与中度石漠化面积发生增长,其余各石漠化类型在2010—2013年间面积减少。潜在石漠化面积减少最大,达到51.34 hm2,无石漠化面积增加最快,增加82.9 hm2,其中无石漠化与潜在石漠化面积变化超过50 hm2,其他各等级石漠化类型面积变化较小。

在2013—2015年间,示范区石漠化等级结构变化趋势发生了改变,从监测数据

可以看出,五年间,无石漠化与轻度石漠化面积增加,其他各等级石漠化面积减少,

且无石漠化增加达到最大,面积为162.48 hm2,潜在石漠化面积减少最大,为127.77 hm2。虽然在五年间,无石漠化的面积增加,石漠化面积的减少,但应注意的是,中度和强度石漠化在此期间面积都在增加,虽增加面积较小,但是石漠化等级提高,值得引起关注。

表4 花江示范区2010—2015年石漠化转移矩阵单位:km22010年-2015年无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非喀斯特合计无石漠化855.2 178.69 42.17 14.12 10.82 0 1 101潜在石漠化0 693.4 31.55 0 0 0 724.95轻度石漠化0.41 31.48 1 416.53 32.54 0 0 1 480.96中度石漠化0 0.05 0.33 613.13 38.72 0 652.24强度石漠化0.01 0.44 0.71 0.33 577.98 0 579.47非喀斯特0 0 0 0 0 623.47 623.47合计855.62 904.06 1 491.29 660.12 627.52 623.47 5 162.09

从石漠化转移矩阵分析表分析,一方面2010—2013年间有多种不同等级石漠化类型都转化成了无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向无石漠化的转化面积有178.69 hm2,轻度与中度石漠化分别有42.17 hm2和14.12 hm2转化成无石漠化,同时有10.82 hm2强度石漠化也转化成无石漠化,总共转变成无石漠化的面积达245.8 hm2,这也充分说明了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工程的治理效果。另一方面,从各等级石漠化总面积转入与转出分析,在五年间,潜在石漠化的转入面积较少,有38.72 hm2强度石漠化转化成中度石漠化,32.54 hm2中度石漠化转变成轻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转化面积最大,为210.66 hm2。从转移矩阵表总体分析,整个示范区内石漠化等级由石漠化高等级向低等级转变,再次表明示范区在经过石漠化治理工程治理后,石漠化形势趋于好转。

3.4 示范区生态效益监测对比分析

3.4.1 示范区土地利用监测对比分析

在对不同示范区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是时段性监测时,为研究2010—2015年石漠

化治理工程实施后两个示范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差异,在此选择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农村居民点、荒草地和裸岩石砾地六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由于

式中,Ua表示研究初期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数量;Ub表示研究期末某一种土地

利用类型的数量;T为研究时间(本文以年记);K为研究时段T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即本文所述年变化率)。变化分析因各个示范区面积不同而差异较大,因此不能直接通过面积片面比较,需采用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对比分析,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速度,进而分析石漠化治理工程的生态效益。其年变化率根据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公式与综合土地利用的动态度公式,计算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即

表5 各示范区土地利用类型年变化率(%)类型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农村居民点

其他草地裸岩石砾地毕节示范区-0.46 5.12 0.22 2.21-18.47 0.18花江示范区-

1.15 1.38

2.67 90.35-0.24 2.02

从各示范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年变化率中可以看出,两个示范区旱地的年变化率都为负值,表明其旱地面积减少。而有林地年变化率为正值,表明两示范区有林地面积逐渐增加,即从侧面反映出石漠化治理工程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两个治理区中,农村居民点都为正增长,而且年变化率都相对较大,说明示范区农村居民住房建设占地逐渐增加;其他草地年变化率都为逐渐减少,花江示范区年变化率最低,变化速度较慢;裸岩石砾地两示范区出现正增长,且花江示范区年变化率较大。由此从示范区林地转变类型的差异可以看出,毕节示范区生态治理工程措施与花江示范区相比,更容易实施,而且实施效果更好,林地的增长率明显的高于花江示范区。而且毕节示范区其他草地为负增长,其年变化率较高,大面积的难利用地经过治理后发生转变。两个示范区中,花江示范区石漠化最强,难利用地面积最大,治理难度最大,从各种土地利用年变化率的统计表中也可以看出,花江示范区比毕节示范区

变化率小,转变的面积也小。从两个不同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可推理出,石漠化等级程度越高,工程措施治理时间就越长,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越慢,治理难度越大。

3.4.2 示范区水土流失监测对比分析

将两个示范区的水土流失监测数据对比分析,从生成的对比分析图中可以看出,两个示范区水土流失的构成基本相同,各种水土流失等级构成特征基本都是以轻度、中度、微度侵蚀为主,都是随着等级的提高面积逐渐减少。

图5 各示范区2015年水土流失构成比例

毕节示范区因农耕作用和重力作用引起耕作位移,使得土壤发生向下坡运动和向上坡运动,导致净余土壤量向下坡传输、堆积及重新分配,加之长时间开垦造成中度侵蚀面积比例比花江示范区大。花江示范区虽然坡度较大,但是土壤覆盖并不连续,土层浅薄,部分区域已经到了无土可流地步,所以水土流失总量相对较小。两个示范区中,虽然毕节撒拉溪水土流失总量相对较大,但是由于土层相对较厚,所以水土流失危害相对较小,然而花江示范区本身土壤厚度小,水土流失使得岩石裸露率更高,由此导致耕作条件更差,生存条件更恶劣,因此危害更大。

比较两个示范区在监测时段内水土流失变化差异,同时对两示范区水土流失年变化率做对比分析。

表6 各示范区水土流失年变化率(%)类型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烈侵蚀

极强烈侵蚀毕节1 0 -1-1-1花江2-2-2-3-3

对比数据表明,两个示范区年变化率有一定差异,毕节示范区微度和轻度侵蚀面积增加,而其他各种土壤侵蚀类型减少,花江示范区则只有微度侵蚀增加,而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两个示范区水土流失都呈现出侵蚀量下降的趋势,极强烈侵蚀面积减少,转变成等级更低的侵蚀类型,其中毕节示范区水土流失治理效果不明显,各种水土流失等级变化没明显规律。从两个示范区水土流失的变化差异可以看

出,毕节示范区生态工程实施后,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水土流失,花江示范区水土流失得到减缓且逐年转好。

3.4.3 示范区石漠化等级监测对比分析

由于两示范区面积大小的差异,单独从各种石漠化的面积和变化面积来比较两示范区的石漠化特征和变化规律时,会因面积差异而使得分析结果不能很好的反映出不同示范区石漠化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因此需从各种石漠化占岩溶面积比例和石漠化年变化率两个指标来对比分析两个示范区石漠化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图6 各示范区石漠化构成

从两个示范区石漠化构成比例数据表明,毕节示范区石漠化等级最轻,无石漠化面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花江示范区石漠化等级较高,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构成比例大,石漠化较严重。

表7 各示范区不同等级石漠化变化率等级无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非喀斯特毕节0.1 0.04-0.08-0.05-0.07 0花江0.06-0.04 0 0-0.02 0

2010—2015 年间,两个示范区无石漠化面积都在增加,年增长率为正,无石漠化毕节增长率最快;轻度石漠化两个示范区年增长率为负值,强度石漠化两个示范区都是负增长,强度石漠化面积减少。从两个示范区年变化趋势可以看出,经过石漠化工程治理后,两个示范区石漠化面积都减少,进一步说明治理工程取得一定成效,石漠化等级越低,治理过程高等级石漠化越容易转变成无石漠化,转变的速度更快。石漠化等级程度越高,面积越大,高等级石漠化治理速度越慢,效果相对越差。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两示范区典型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土地利用、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因子的监测,分析出了不同地区石漠化治理工程的生态效益特征,反映了不同示范区石漠化治理

工程治理成效。

结合毕节撒拉溪和关岭花江示范区生态效益监测及其对比分析,发现在2010年的基础上,毕节撒拉溪示范区2015年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即侧面体现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成效,同时示范区在5年间,示范区土壤侵蚀程度减轻,面积减少180.89 hm2;示范区石漠化面积比例从39.7%降低到25.9%,石漠化面积减少,石漠化程度得到一定遏制。

关岭花江示范区园地、有林地、灌木林地、农村居民点、工矿用地和河流在治理工程研究时段内呈增长趋势,而旱地、水田、其他林地、天然草地、其他草地、裸岩石砾地在研究时段内呈下降趋势,示范区土地侵蚀由53.6%减少到47.9%,降低了5.6个百分点。同时在5年间,示范区石漠化面积减少66.3 hm2,石漠化面积比例从53.8%降低到52.5%,石漠化面积减少,也充分体现了石漠化治理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的有效性。

总之,就毕节撒拉溪和关岭花江典型石漠化治理工程而言,在两示范区进行生态效益监测时,从整个监测时段看,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后,示范区土地利用中有林地面积都是逐渐增加,反映出石漠化治理工程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工程实施后,其水土流失得以减轻,水土流失的面积相对减少,因此也说明石漠化治理工程对示范区水土流失具有一定程度减轻作用,使其面积减少,由此反映出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对于水土流失的减轻成效。最后从石漠化监测研究分析可以看出,经过石漠化工程治理后,两个示范区石漠化面积都减少,进一步说明治理工程取得一定成效。因此就典型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工程而言,对其进行生态效益监测研究不仅可以为当地政府针对石漠化危害区域进行的有效管理提供测验资料和治理的科学依据,而且还可以为西南地区治理石漠化提供一定监测数据,为地区石漠化治理工程实施起着重要理论支撑作用,成为石漠化治理工程生态效益评价与分析重要参考因素。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苏维词.贵州岩溶山区石漠化灾害及防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2):177-183.

[2]冯汉华,熊育久.广东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综合治理措施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1(1):15-19.?

[3]陈起伟.贵州岩溶地区石漠化时空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9:36-37.

[4]陈起伟,熊康宁,兰安军.贵州不同地貌类型区石漠化特征对比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3):44-17.

[5]刘云.贵州不同地貌环境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9:28-29.

[6]史云飞,张玲玲.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土壤侵蚀强度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J].生态学杂志,2012(8):2059-2065.

[7]王恒松,熊康宁,刘云.黔西北典型喀斯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8):62-68.

[8]吴新民,陈德明.池州地区石灰岩区茶园土壤与因土种植的研究[J].土壤,1997(1):22-24.

[9]周波.陇南山区农林复合模式划分与种植结构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5):204-206.

[10]苏潇.湖北省恩施市沐抚岩柱群地貌特点及成因分析[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0:36-37.

3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3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 2016年度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要求,科技部会同环境保护部、中科院、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及西藏、青海等相关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紧紧围绕“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科技需求,重点支持生态监测预警、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退化草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模式研发与典型示范,发展生态产业技术,研究生态补偿机制、资源环境承载力等评价方法体系,形成典型退化生态区域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富民相结合的系统性技术方案,在典型生态区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2016年第一批支持项目不超过专项总任务的30%。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5年。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如指南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对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10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个。 本专项2016年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 生态监测与评估技术 1.1 生态系统监测设备研制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研制用于各生态要素和参量的数据自动采集器、远程控制的无线传感器及其节点和基站等立体综合生态监测设备,构建生态物联网监测体系,并进行示范。 考核指标:研制针对不同生态要素的数据采集器10-12种,无线传感器2-3种,实现产业化应用,构建生态物联网监测系统,逐步满足国家实时生态监测的需求。 1.2 生态系统多源数据融合与评估技术及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不同途径、手段和方法获得的生态要素

表层岩溶泉域短时间尺度岩溶作用碳汇效应初步研究——以重庆市金佛山水房泉域为例

表层岩溶泉域短时间尺度岩溶作用碳汇效应初步研究——以 重庆市金佛山水房泉域为例 胡毅军;蒋勇军;李林立 【摘要】本文以水房泉表层岩溶泉域为例,通过CDTP300多参数自动水质监测仪提供的年际连续的电导率、水温、水位,利用岩洛水化学-径流量方法计算出水房泉连续两年各月的CO2吸收量和年吸收总量.计算结果显示水房泉各月CO2吸收量中6、7、8三个月吸收量较大,1、2、12月吸收量均较小;年最大CO2吸收量出现在7月份,年中最小CO2吸收量出现在1月份.水房泉各月CO2吸收量同水房泉出口月径流量和月降雨量都有很好相关性,雨季吸收量远大于旱季吸收量.泉水HCO3 -含量受到气温、降水、径流量和土壤CO2含量的综合影响,HCO3 -含量的最高值与月CO2吸收量的最大值在时间上存在2个月的滞后现象.相对于较大流域碳汇的估算,以小流域为对象从短时间尺度计算碳汇更加精确,而且对于流域岩溶作用碳汇过程及其控制机理的深入揭示也是非常必要的.%The study mainly focus on the Shuifang epikarst spring basin. By using the multi-parameter instrument CDTP300, interannual continuous data of conductivity, water temperature and water level are got. Annual and monthly CO2 consumption in two years are calculated by means of karst hydrochemistry-discharge method. The result shows that CO2 consumption of Shuifang Spring is relatively high in June, July and August; while it's low in January, February and December. The maximum value of CO2 absorptive quantity appeared in July and the minimum in January. The result also shows that the monthly discharge of the Shuifang Spring and rainfall are intens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2 consumption, and the CO2 consumption in rainy season is much

石漠化治理技术

石漠化防治新技术 一、生态治理技术中国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技术与效果 温远光陈放吴庆标刘京涛中国一欧盟荒漠化综合治理研讨会论文集202~209 生态治理技术是利用生态自然力进行石漠化生态和植被恢复的技术。对于具有自然恢复能力的、处在不同石漠化阶段的草坡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以及难以人工造林的陡坡地,进行封山育林。通过封山育林和辅助技术措施,减轻或解除生态胁迫因子,使现有植被朝顶极群落演替。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采用大面积人工造林或飞机播种造林的方式来恢复植被,往往事倍功半,成效并不理想,而且,由于人工造林难以模拟自然演替过程,形成的林分结构简单,在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性、群落稳定性等方面无法与自然恢复的天然林相比。研究表明,中国西南石漠化地区实行生态治理(全面封育)后,从退耕的石漠化土地到形成草本群落,大约需要3—5年时间,从草本群落到灌木群落需要5一10年,从灌木群落到喀斯特森林大约需要30—40年,形成接近顶极的喀斯特森林大约需要100年时间。利用生态自然力恢复岩溶植被虽然需要的时间较长,但投资少、操作性强、效果明显。例如,1993年广西实施岩溶山区封山育林工程,封育面积236万hm2,涉及35个石山面积占全县面积30%以的重点石山县,至1998年底,森林覆盖率由原先的5%提高到8.19%。在长期执行封育的弄岗自然保护区,现存的岩溶山地常绿季节雨林面积达77.1km2,其森林覆盖率高达96.37%,成为广西森林覆盖率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因此,生态治理是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技术措施。运用生态系统原理,通过延长石漠化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生态链、经济链,实现石漠化生态系统的全面治理。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是广西的“恭城模式”,即“养殖一沼气一种植”三位一体生态链的石漠化治理模式。该模式的广泛应用,大大减轻了岩溶山区薪柴和能源压力,岩溶植被和生态环境都得到了较快的恢复。 二、生物治理技术 生物治理技术是指利用现有的生物技术,通过人工途径恢复和重建岩溶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措施。 在石漠化的生物治理中,形成了多种生物治理模式。按用途来分有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和特用林;按生长型划分有乔林型、灌木型、草本型和藤本型;按结构划分有林果药结合模式、用材薪柴饲料多用途林模式、乔灌草结合模式、经药藤蔓植物治理模式、林粮间作模式等;按照工程的性质分有采矿地复垦恢复模式、退耕还林还竹还草模式、种质资源保存模式等;按更新方式来分有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天然更新等等。这些模式在石漠化治理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例如,广西百色市平果县果化镇是典型的岩溶山区,由于耕地极少,人均不到0.5亩。石山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在遭到人类长期干扰后,绝大多数演变成全裸的光头山。石漠化加剧了石山区的气候恶化,水源枯竭,耕地丧失,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饱尝生态破坏的恶果之后,从1982年开始,村民在石漠化的土地上造林,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累计共种植任豆林6667hm:。任豆具有很强的恢复与重建功能,在石漠化的退耕地上造林,3—5年即可郁闭成林,使光头山重新披上了绿装。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已经断流的泉水重新复流,人畜饮水有了保障,旱地变成了水田(图5)。生态重建给石山区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极大地增强了人们恢复岩溶植被和生态环境的信心。人工治理石漠的积极性高涨,从1995—1998年,广西百色市完成岩溶山地造林2.1万hm2,加快了石漠化地区植被和生态环境的恢复。 造林技术措施 1树种选择石漠化治理的造林技术措施蔡道雄卢立华广西林业2001.5 11~12 石山地区造林是石漠化治理见效最快的唯一途径,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是石山造林成功的关键。由于中国石漠化土地分布范围广,气候条件和生物组成的变化较大,可用于石漠化

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五种模式及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519024786.html, 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五种模式及启示 作者:毛洪江 来源:《时代金融》2012年第02期 石漠化是在喀斯特岩溶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逐渐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丧失,地表呈现出类似于荒漠景观的演变过程。西南地区石漠化、西北地区沙漠化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被称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三大环境灾害。据统计,我国石漠化面积为31.9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 云南、四川等8省。其中:贵州石漠化面积为3.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3%,占全国石漠化面积的11.8%,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等级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长期以来,经过各级农林水、科研机构等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和积极探索,逐渐摸索总结出一系列石漠化治理的成功模式和有效措施,对加强石漠化治理起到明显效果。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截止2011年末,全省三年间共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5549平方公里,其中国家投入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2.1亿元用于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2540平方公里。2011年,全省78 个有石漠化治理任务的县全部纳入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实现石漠化综合治理全覆盖的省。 一、主要治理模式 (一)“晴隆”模式 它是喀斯特山区循环经济的一种模式,即在高海拔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是一种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并举的发展模式。晴隆县地处珠江上游,是黔西南州石漠化最为严重的一个县。20世纪90年代,由于生存条件恶劣,当地农民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困境。2000年,农民人均收入仅为1156元。该县自1999年开始在高海拔岩溶山地、半石山地人工种草、人工改良草地,主要利用10-30厘米的表土层种植优质牧草,增加植被,改良土壤,调整种植结构。1999年,晴隆县草地畜牧开发中心从新西兰引进纯种波尔山羊,组建试验基地。试养成 功后,经国务院扶贫办批准,开始实施波尔山羊科技扶贫开发项目。采取“中心加基地带农户”的经营管理机制,实行种草、养畜、加工相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十余年间,累计投入草地畜牧业建设资金共计7870多万元,人工种植牧草29万亩,改良草地19万亩,建成优良种羊繁育基地等示范点35个,项目覆盖14个乡(镇)、86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增长1.5倍,累计治理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面积50多万亩。“晴隆模式”把草地畜牧业发展、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恢复融为一体,得到吴邦国、曾庆红等国家领导的充分肯定,成为南方喀斯特岩溶山区治理石漠化的典范。2010年,国务院扶贫办决定 在全国13个省和贵州43个县全面推开和继续巩固“晴隆模式”,实现保护生态和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双重效益。 (二)“顶坛”模式

典型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研究——以毕节撒拉溪、关岭花江示范区为例

典型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研究——以毕节撒 拉溪、关岭花江示范区为例 张依依;陈起伟 【摘要】毕节撒拉溪地区与关岭花江地区是贵州省石漠化较为严重之地,同时两地区亦为石漠化治理典型区域示范区,据此选择以毕节撒拉溪与关岭花江两个典型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工程为研究对象,分析2010—2015年间两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的变化,研究不同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的变化特征.并基于3S技术进行信息提取技术和人工遥感影像解译,通过研究方法的确定,选择以节撒拉溪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关岭花江示范区的土地利用、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动态变化作为监测因子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体现出不同特征,在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后,示范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有效转变,水土流失得以减轻.各等级示范区石漠化发生变化明显,年变化率较高,同时石漠化面积减少,其等级得到一定程度减轻. 【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3)008 【总页数】11页(P58-67,84) 【关键词】石漠化;生态效益监测;土地利用;水土流失 【作者】张依依;陈起伟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学院,贵州贵阳 55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03 所谓石漠化一般是指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植被覆盖率减小,基岩裸露并导致水土流失的一个土地退化现象,中国西南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受石漠化危害严重[1]。当前石漠化已逐步成为西南岩溶地区首要的生态问题、灾害之源、贫困之因、落后之根,同时也成为制约岩溶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2]。目前,就国内研 究而言,学术界针对石漠化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主要包括:石漠化成因研究、石漠化危害研究、防治对策研究以及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典型示范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此系列研究结果为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其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3]。另外,国外已将石漠化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研究方 向有:岩溶生态环境修复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研究和岩溶地质与生态问题研究等。然而就石漠化治理工程而言,正逐步形成以小流域为单元,多学科交叉和多技术集成的综合治理方法[4]。就石漠化治理工程生态监测而言,生态监测动态体现出石 漠化治理的环境质量状况,为利用、改善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依据[5]。当前,虽 各种石漠化治理工程于西南地区广泛开展,但在如何体现出石漠化治理工程的成效方面研究尚为缺乏,石漠化综合治理有些模式与措施虽在部分地区取得一定成效,但其治理成效并未明显表现出预期效果[6]。溯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石漠化治理 的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不够完善,达不到一定深度;另一方面是由于对石漠化治理工程的评价与监测仍然缺乏系统研究,忽略了石漠化治理工程治理成效的生态效益监测分析,无法正确反馈其治理成效。因此本文对典型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工程所进行的生态效益监测研究对石漠化治理成效的反馈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就典型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工程而言,对其生态效益的监测研究不仅可以为当地政府对本地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二) 导学案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一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二) 【课标要求】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课前预习 【必备知识】 一、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1)以________为基础,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2)以________为核心,发展旅游业 (3)以________开发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1)________使得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发展。 (2)控制人口________、调整人口________是区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 四、喀斯特地貌区石漠化的治理 1.概念: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岩石大面积裸露的演变过程。 2.形成原因 (1)自然因素(基础条件):岩溶地区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 (2)人为因素(主要原因):岩溶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贫困,居民生态意识淡薄,过度樵采、陡坡耕种、过度开垦、乱砍滥伐、乱牧等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频繁,导致土地石漠化。 3.不利影响 (1)石漠化地区极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加上地下岩溶发育,导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2)石漠化山地岩石裸露率高,土壤少,贮水能力低,岩层漏水性强,极易引起缺水干旱,而大雨又会导致严重水土流失。 (3)石漠化造成的山穷、水枯、林衰、土瘦,使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恶化。 4.综合治理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绿色发展。 (2)封山育林,恢复自然植被。 (3)退耕还林还草,禁止陡坡垦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已撤销),水利部,农业部(已撤销),林业部(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3.12.02 •【文号】发改环资[2013]2420号 •【施行日期】2013.12.02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 正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 (发改环资[2013]242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国土资源厅(局)、水利厅(局)、农业厅(局)、林业厅(局):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积极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中关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00个地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先行示范地区申报(本次申报以省级以下地区为主,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不超过2个地区,并排出顺序,超过2个的不予受理),做好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

工作,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于2014年2月17日前,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将根据各地申报情况,确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名单。 各地区可参照本方案,组织开展本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活动,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打好基础。 附件: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 水利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 2013年12月2日附件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关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00个地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要求,为做好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充分认识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

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方案

六部委联合制定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 案 2013-12-13 14:15 来源:证券时报网字号:1214 发改委网站12月13日消息称,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不超过2个地区,并排出顺序,超过2个的不予受理),做好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于2014年2月17日前,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将根据各地申报情况,确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名单。 以下为方案全文: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关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00个地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要求,为做好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充分认识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有法律、制度、政策尚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不够严格,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也亟待加强。选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环境禀赋、不同主体功能要求的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总结有效做法,创新方式方法,探索实践经验,提炼推广模式,完善政策机制,以点带面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结合、高度融合,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提供有力支撑,结合自身定位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

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模式——以贵州撒拉溪和花江示范区为例

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模式——以贵 州撒拉溪和花江示范区为例 崔蕾;熊康宁;关智宏;陈永毕;刘子琦 【期刊名称】《中国岩溶》 【年(卷),期】2016(035)005 【摘要】Research on plant diversity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land can help repai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lve human-land conflict,providing effective methods for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in these karst areas.This paper selected the Salaxi demonstration areas of Salaxi,Bijie and Guanling-Zhenfeng,Huajiang in Guizhou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rough conventional surveys to plant diversity,we have learned the plant species,plant distribution and plant growth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emonstration areas.Field reconnaissance and detection allow us to know land utilization and land consolidation degrees.By breeding pioneer species plants,combined with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model construction and boundary conditions,zoning methods are suggested for the project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land consolidation.Under the guidance of ecological land consolidation technology system,a series of mode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compound management of temperate and cool karst plateaus,potential-slight rocky land consolidation and agro-forestry,and intensive management of dry-hot karst plateau gorge moderate rocky desertification land consolidation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地下漏失的机理研究——以贵州普定县陈旗小流域为例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地下漏失的机理研究——以贵州普定 县陈旗小流域为例 唐益群;张晓晖;周洁;佘恬钰;杨坪;王建秀 【摘要】土壤的地下漏失是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一种特殊的水土流失方式.本文以喀斯特石漠化严重地区--贵州普定县陈旗小流域为例,阐明了土壤地下漏失的过程及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质环境为土壤的地下漏失创造了有利的空间条件;地表降水的大量渗漏为土壤的地下漏失提供了侵蚀的水动力条件;风干的土壤团聚体遇水易崩解,离散出的细粒物质可沿土间孔隙和岩溶裂隙向地下空间迁移;岩溶洞隙内填积的粘土在流水的浸润软化下呈可塑、软塑甚至流塑状,可向其下的溶洞、地下河蠕滑搬运,最终导致地表土壤漏失. 【期刊名称】《中国岩溶》 【年(卷),期】2010(029)002 【总页数】7页(P121-127)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地下漏失;团聚体;蠕滑迁移 【作者】唐益群;张晓晖;周洁;佘恬钰;杨坪;王建秀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200092;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

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200092;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岩 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 海,200092;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上海,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1 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西南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1],已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该地区人民贫穷落后的主要根源,严重威胁到人 们的生存环境。加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的基础性和关键性问题的研究,不 仅能够提高水土流失的防治水平,对于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 意义。水土流失是一个多环境因子综合影响的过程,涉及到环境学、水文地质学、 土壤侵蚀力学等多门学科相互交叉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学者从水土流失的过程、 机理、影响因子、预报模型、环境效应和防治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和研究,遥感监测、小流域径流场监测、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等地表水土流失方面的研 究成果颇为丰富,但却鲜有土壤地下漏失方面的研究。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特有的 地表地下双层空间结构往往改变着以地表径流侵蚀为主的流失方式,常用的一些防 治措施如坡改梯、砌墙保土虽然能够保住喀斯特坡地地表土壤不受降雨和径流的侵蚀,却无法防止地下漏失的发生。 本文将以喀斯特石漠化严重地区——贵州省普定县陈旗小流域为例,通过野外的调 查取证和室内的试验分析,重点阐明土壤地下漏失的过程及其机理,为喀斯特石漠化 地区的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区陈旗小流域(北纬26°15′36″~26°15′56″,东经105°43′30″~105°44′42″)位

贵州喀斯特地貌

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现状、演变趋势与综合治理中国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生态脆弱区,面积超过55 X10 4 km 2,也是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复杂、景观类型最丰富的一个片区(袁道先,1997 ;杨明德,1998)。该地区石漠化是在脆弱喀斯特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逐渐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甚至丧失,地表呈现类似于荒漠景观的演变过程或结果(熊康宁、黎平等,2002 ;王世杰、李阳兵等,2002)。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西南石山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04)1529]、关于印发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的通知”发改农经[2008]749号)以及《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等文件精神,西南岩溶石山主要分布在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贵州、云南和广西3省区,其中贵州省有78个(市、区)进入全国451个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项县。为加快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国家决定十一五”期间在贵州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力量做好55个县(市、区)的试点工作,通过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摸索石漠化治理模式和不同条件的治理方式,为十二五”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打好基础。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以78个石漠化治理专项县(市、区)为规划区,结合野外训练场,首先建立石漠化不同等级指标对应的遥感影像特征,保证了遥感影像-计算机自动识别的准确性。然后运用

多源空间数据融合技术,将专题地理信息与遥感信息和工程信息叠加分析,建立了具有3S ”集成技术创新特点的石漠化与工程布局空间数据库,从多角度提高了遥感数据的正判率;通过GIS集成管理,较好地实现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石漠化与工程布局报表生成数据的集成,使全省石漠化数据与工程布局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 根据系统论和生态经济理论,采用定量分析方法,针对喀斯特地区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速度加剧等主要生态问题,以人为本,以科技为先导,以人与环境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根本解决三农”问题为归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以人地矛盾为线索,以县和乡(镇)行政区为基础,以流域为设计和治理单元,通过加强对林草植被的保护和建设,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抓好蓄水保土工程;搞好农村能源建设、异地扶贫搬迁、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区域经济。坚持系统防治,综合治理”原则,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方式,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 1、石漠化现状与趋势 贵州石漠化面积比重处于全国各省区之首。2005年,采用ASTER 卫星遥感数据,利用3S ”技术在全省开展了石漠化分布情况的调查。通过GPS野外实地建标,采用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自动提取和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叠加地质图、地形图、土地利用图等其他图件综合分析,最后经过大量的野外验证、校正工作,建立了全省石漠化空间数据库。数据库最小图斑面积为6个像元,达到0.2 km2的制图要求(熊康宁、袁家榆等,2007)。 结果表明:2005年在全省61.92%的喀斯特出露区,无石漠化面积37460.04km 2,占全省总面积的21.26% ;潜在石漠化面积

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摘要:喀斯特地区因其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对其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定量评估,并揭示其生态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其实现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运用Costanza和谢高地等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理论,根据土地利用变化对花江示范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估算与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花江示范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增长率高达 81.11%,耕地、园地、林地、建设用地和裸岩石砾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草地和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则呈上升趋势;各年的生态系统价值构成中,2000年和2005年都是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最大,而2010年草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最大,2000、2005、2010年3个时期的建设用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均最低。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土地利用 中图分类号:S18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2-0314-03 收稿日期:2014-04-07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编号:2012CB723202);贵州省国际科际合作计划项

目[编号:黔科合外G字(2012)7022号]。 作者简介:才林(1985―),男,吉林辉南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E-mail: cll2405@https://www.360docs.net/doc/e519024786.html,。 通信作者:周忠发,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 fa6897@https://www.360docs.net/doc/e519024786.html,。生态服务价值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并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是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基础[1]。土地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载体,是人与自然交叉最为密切的环节,土地利用的变化必然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从而引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同时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可作为生态环境效应的量化指标[3]。因此,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下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对于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Costanza和谢高地等的研究结果被广泛应用于省(市)、县等不同空间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其中根据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也得到广泛的开展[4],以喀斯特地区为研究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水文功能、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次生林恢复后生态服务评估等方面。贵州省是喀斯特分布面积广且集中的省份之一,是西南地区石漠化最为严重的省份[5],其中花江示范区是贵州高原上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峡谷区域,区

云贵高原区土壤侵蚀解析

云贵高原区土壤侵蚀 赵芳敏 1区域概况 本区包括云南、贵州及湖南西部、广西西部的高原、山地和丘陵。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河谷中、下游山区的自然状况和土壤侵蚀特点和本区相近,也包括在本区。 本区河流主要有长江上游的金沙江、雅砻江、乌江等支流,部分为珠江支流。河流水系处于剧烈下切阶段,形成高山、陡坡、深沟,地貌类型主要为高原、山地和丘陵。海拔高程1000~2000m,部分山脉高达3000~4000m。地质构造运动强烈,主要基岩地层有石灰岩及风化强烈的沙页岩、玄武岩、片麻岩。本区属亚热带东南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3~16º,年均降水量1000~1300mm,年季、年内分配不均匀,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且多暴雨;部分地区年降雨量不足800mm。植被类型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亚热带森林。本区虽然地形陡峻,地面组成物质以风化强烈的碎屑岩石组成,但在自然生态平衡情况下,一般不发生侵蚀。一旦森林被砍伐,陡坡地被开垦,在暴雨袭击下,薄层粗骨土及碎屑风化物极易遭侵蚀,甚至可造成毁坏型寸草不生的裸岩土地。该区代表性的类型区包括两类[1]。 1)滇南、黔北、黔中轻度至中度侵蚀区。该区森林覆盖较好,覆盖率多在20%左右,为云贵高原土壤侵蚀较轻的地区。农田以水稻田为主,部分分布在丘陵山坡地,由于垦殖率较低,尚未引起强度侵蚀。森林遭破坏的山地,鳞片状侵蚀比较严重,甚至有沟蚀发生。此类地区应加强封山育林,禁止砍伐、破坏,治理坡耕地,保护坡麓农田,防止被冲刷、淤埋。 2)金沙江两岸和黔西强度侵蚀区。区内构造运动强烈,岩石破碎,风化作用强,出露地层有砂岩、灰岩和玄武岩,地貌类型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坡度陡峻。本区土壤侵蚀发展强烈,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也极为发育。强烈的构造运动和松散的地层自然条件,加之植被破坏和陡坡耕垦,本区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趋于强化。 2土壤侵蚀特征 云贵高原因特殊的地质、地貌及不合理的耕垦,土壤侵蚀特点主要表现在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的特殊性和陡坡开垦的严重性以及相应引发的高频率的泥石流灾害[1]。 2.1陡坡开垦的严重性 贵州全省土地面积17.6万km2,其中山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7%,河谷坝地不足3%。全省耕地490.4万hm2,人均耕地0.15 hm2,耕地中60%以上为坡耕地,占耕地的87.5%,且坡耕地40%分布在大于25•的陡坡上[2]。耕地不仅坡度陡,且土层薄,一般不足50cm,甚至不足15cm,土壤侵蚀潜在危险性很大。 2.2喀斯特侵蚀的特殊性 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分布于云贵高原及广西地区,区内植被覆盖差,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并且对区域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影响,表现出如下特征:喀斯特山地石漠化、喀斯特

贵州花江石漠化区石生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区系关系

贵州花江石漠化区石生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区系关系 高敏;吴娇娇;赵鑫;李晓娜 【期刊名称】《现代园艺》 【年(卷),期】2022(45)10 【摘要】为揭示花江喀斯特地区岩表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区系关系,为该区域乃至整个石漠化地区岩表苔藓植物的进一步研究、保护及利用提供基础数据。采用野外调查采样法,对花江石漠化地区花江大峡谷两岸岩表苔藓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花江石漠化研究区的岩表石生苔藓有9科12属20种,总属数最多的是灰藓目和丛藓目,优势科为绢藓科(Entodontaceae Kindb.)和丛藓科(Pottiaceae Hampe),优势种为穗枝赤齿藓Erythrodontium julaceum(Schw gr.)Paris。花江南岸的物种多样性高于北岸。该区石生藓类可以划分为7个区系成分,北温带分布成分最多。该地区岩表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较低,岩表物种丰富度不高,具有以北温带为主的地域特色。 【总页数】4页(P10-13) 【作者】高敏;吴娇娇;赵鑫;李晓娜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 【相关文献】

1.参与式社区发展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实践与思考--以贵州花江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为例 2.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模式——以贵州撒拉溪和花江示范区为例 3.喀斯特峡谷地区不同等级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效应——以贵州省花江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为例 4.喀斯特石漠化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地貌分异特征--以贵州省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综合示范区为例 5.石漠化地区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以贵州省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综合示范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贵州花江示范区的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

贵州花江示范区的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 黄静;周忠发;刘肇军;闫利会 【摘要】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花江示范区石漠化治理的成果,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采用层次理论分析法(AHP)和综合指标评价法,构建喀斯特示范区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计算指标相应权重值,建立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对花江示范区的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5-2013年,花江示范区的生态承栽力综合评价指数值大于1,属于承载超负荷范围,生态承栽力综合评价指数值2013年比2005年下降0.3443,下降趋势不明显;花江示范区已石漠化面积2013年比2005年减少106.25 hm2,呈逐年下降趋势.花江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取得一定效果,其生态环境呈好转趋势,但整体仍处于警戒状态. 【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6(044)003 【总页数】4页(P168-171) 【关键词】喀斯特;峰丛峡谷区;石漠化;生态承载力 【作者】黄静;周忠发;刘肇军;闫利会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贵州贵阳 550001;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贵州贵阳 550001;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贵州贵阳 550001;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贵州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贵州贵阳 550001;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贵州贵阳 550001;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1;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贵州贵阳5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9 近年来,石漠化已成为威胁区域生态安全的最大问题,西南各省、市已经开展了大规模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1]。许多专家和学 者进一步关注喀斯特地区的生态治理,提出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和谐共生的生态承载力研究。生态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包括人文社会压力和自然环境支持力[2]。生态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可变性及层次性的特点,其 评价指标标准化值的大小取决于人文社会压力与自然环境支持力的比值。目前,国内外对生态承载力研究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大多以某一个省或某一个城市进行研究,在资料收集和数据处理上比较全面、完整。研究方法有生态足迹模型、状态空间法、资源与需求差量法及植被净第一生产力模型等[3]。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 地矛盾显得尤为突出[4],前人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区域喀斯特生态脆弱 性研究、生态安全评估、生态健康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提出区域喀斯特生态治理和保护的迫切性与重要性[5]。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花江示范区石漠化 治理的成果,改善生态环境,笔者运用RS和GIS对花江示范区石漠化状况进行分析,结合实地走访的人口经济数据,研究2005—2013年期间生态承载力和石漠 化面积变化趋势,这对于分析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维护其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 研究区概况 花江示范区位于贵州西南部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交界处,东经105°36′30″~ 105°46′30″,北纬25°39′13″~25°41′00″,中生界三叠系地层,以石灰岩、白云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 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要求.科技部会同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及西藏、青海等相关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恢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紧紧围绕“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科技需求.重点支持生态监测预警、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退化草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技等技术模式研发与典型示范.发展生态产业技术.形成典型退化生态区域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富民相结合的系统性技术方案.在典型生态区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总体目标:(1)揭示自然与人类活动影响下典型脆弱生态区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和生态系统健康维持机制等基础理论问题.为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基础。(2)建立支撑国家生态系统监测与预警网络的技术体系.实现年际尺度生态系统变化的动态监测和评估.推动生态监测遥感装备及数据分析产品产业化.保障国家生态红线、生态补偿等制度实施。(3)针对石漠化、沙漠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等重大生态问题.在典型生态脆弱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考核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方案.建立国家和区域重大生态工程技

术示范区.支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4)发展生态治理与生物能源、生态旅游、生物医药等产业协同技术.培育和发展生态产业.构建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富民相结合的产业化生态治理模式.示范区农牧民收入提升50%以上。 主要任务:生态监测与评估技术;东北森林与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北方风沙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结构改善与稳定维持技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功能提升与适应性管理;长江中上游区生态保护与恢复;东部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保障及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国家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2016年已经安排部署37个项目。2017年拟安排不超过28个项目.约占专项总任务的35%。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本项目指南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4年。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如指南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对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10个.参与单位数不超过20个。 本专项2017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 生态监测与评估技术 1.1生态质量监测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