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公开课 公平

哈佛公开课 公平
哈佛公开课 公平

Harvard University - Justice Michael Sandel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平迈克尔·桑代尔教授主讲

Y our trolley car is hurtling down the track at 60 Mph.

你的电车正以每小时60英里行驶。

Now we need to begin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why you think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

我们还要研究你这样做的原因.

Who is willing to volunteer a reason?

谁愿意说说你的想法?

Better to save five lives even if it means to sacrifice one.

牺牲一个,救活更多人。

What became of the principle that almost everyone endorse in the first case?

第一种情况几乎每个人都赞同,原因何在?

Is there a way out of this?

是否有更好的办法?

Let‘s just forget a moment about this case.

让我们暂时搁下这个故事。

Don‘t lean over.

不要摔下来哦。

Let‘ step back from these stories, these arguments.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些故事和争论。

Certain moral principles have already begun to emerge from discussion we had.

我们的谈论已经涉及到了一些道德的原则.

Consequentialist moral reasoning locates morality in the consequences of an act in the state of the rule that we resolve from the thing you do.

结果主义的道德推理取决于道德行为的后果,它取决于我们最后的结果。

So this point to a second categorical way of thinking about moral reasoning,…

这是另外一种道德推理的原则,…

Categorical moral reasoning locates morality in certain absolute moral requirements, certain duties and rights, regardless the consequences.

绝对主义的道德推理认为,道德有其绝对的道德推理原则,有明确的职责,明确的权利,不论后果怎样。We‘re gonna to explore in the day and next weeks to come the contrast between consequentialist and categorical moral principles.

我们会在今天和未来几周来讨论结果主义和绝对主义的异同。

We also take up contemporary political and legal controversy the raise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我们还讨论当代的政治和法律争议,讨论它们背后的哲学问题。

We‘ll debate equality and inequality,affirmative action, free speech vs hate speech,same sex marriage, military conscription, a range of practical questions.

我们将讨论,何为平等和不平等,平权运动,言论自由,攻击性言论,同性婚姻,征兵,一系列实际问题。Not just to enlive these abstract and distant books, but to make clear to br ing out what‘s at stake in our daily lives, including our political lives, for philosophy.

因为我们不仅要真实地感受这样抽象的、古老的书籍,还要认真地讨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包括我们的政治生活。

We‘ll see how each informs and illuminates the others.

我们将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These risks spring from the fact that philosophy teaches us and unsettles us by confronting us with what we‘ve already known.

这些风险根源于一个事实,哲学会教化我们,扰动我们,让我们面对已经知道的。

Once the familiar turns strange, it‘s never quite the same again.

一旦熟悉变得陌生,它就绝不会和以前一样了。

Self knowledge is like a lost innocent.

自我认识,就像一个迷了路的人。

By reading these books and debating these issues, you will become a more responsible citizen. Y ou‘ll exam preconceive notion that public policy, you‘ll hone your political judgment. Y ou‘ll become a more effective participant in public affairs,but this would be a partial and misleading promise. P olitical philosophy for the most part hasn‘t work that way.

通过阅读这些(哲学)书籍和讨论问题,你将会成为一位更负责任的公民。你重新审视那些,你过去的观念和政策,你会训练你的政治判断力。你会更有效地参与公共事务.但这是一个片面的、误导人的承诺.大部分政治哲学并不是那样的。

Philosophy is a distant thing.

哲学是一个遥远的事情。

It‘s true these questions have been debated for a very long time.

这些问题确实已经被辩论过很长时间了。

Skepticism just throwing up your hands, and given up by moral reflection is no solution.

怀疑主义只是让你放手,放弃思考道德问题,并不是问题的答案。

Skepticism is a resting place for human reasoning where it can reflect on dogmatic wandering,but it‘s not a permanent settlement.

康德说的,怀疑主义是人类推理的安息之地,它只是让我们在一些教条之间徘徊,它并不是我们最好的安身之处。

We tried to articulate the reasons and principles lied behind our judgement.

我们试图阐明它们背后的原因和原则,我们决策背后的原因。

He meant by utility the balance of pleasure over pain, happiness over suffering.

效用的意思是,在快乐和痛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享乐和受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He went in hopefulness of youthful ambition thinking the journey would make a man of him.

他去的时候,充满希望、充满年轻人的雄心,他认为,这次旅程将会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They should all have a lottery that they should draw a lot to see who would die to save the rest.

他们都来抽一次签,来决定谁先死,以救活其他人。

They claimed they acted out of necessity.

他们声称,他们是出于需要。

People raised two objections in the discussion we had.

人们提出了两种反对意见。

Today, we have debates about torture and terrorism.

今天,我们讨论有关酷刑和恐怖主义。

Objections to utilitarianism: 1. fails to respect individual rights; 2. not possible to aggregate all values and preferences.

反对功利主义的理由:1.不能尊重个体的权利;2.不能将所有的东西转化成金钱和喜好。

They were opposed to change unconventional moral grounds.

他们反对改变传统。

The quantity of pleasure being equal, pushpin is as good as poetry.

快乐不分多少,图钉跟诗歌一样好。

But is that right, this refusal to make qualitative distinctions?

但是拒绝做决定性区分,是否就是正确的呢?

At the age 20,he had a nervous breakdown.

20岁时,他精神崩溃。

How can a utilitarian distinguish qualitatively higher pleasures from lesser ones, base ones and unworthy ones?

功利主义是这样决定性地把高级的快乐从低级的、可耻的、无意义的快乐区分出来的?

It is better to be a human being dissatisfied than a pig satisfied, better to

be Socrates dissatisfied than a fool satisfied.

宁可像人类那样饥渴,也不要像猪一样饱足;宁可像苏格拉底一样饿着,也不要像傻瓜一样饱足。——约翰·密尔

I dispute the pretensions of any theory which sets up an imaginary standard of justice not grounded on utility.

我反对任何假想出一个关于正义的标准,而不是建立在效用的基础上。

Individuals are separate beings with separate lives worthy of respect.

个人是值得尊重的、有各自生活的独立个体。

Libertarianism takes individual rights seriously.

自由主义认真地考虑个人的权利。

The fundamental individual right is the right to liberty.

个人的基本权利是自由。

What does libertarianism say about the role of government or of the state?

自由主义是自由论述政府扮演的角色,或者国家的角色的?

The libertarian view of government: 1. No paternalist legislation; 2. No morals legislation; 3. No redistribution of income from rich to poor.

政府(应有)的自由观:1.废除家长式立法;2.废除道德立法;3.废除从富人到穷人的财富再分配(废除税收)。

Nozick: what makes income distribution just?

1. justice in acquisition(initial holdings)

公平竞争;一开始有什么,是怎样获得;是否公平地获得所拥有的

2. justice in transfer(free market)

收入分配是否来着大家同意、自愿的自由买卖

我个人的迷惑:卡住了,根据自由主义,列举不出比尔·盖茨和乔丹应该交税啊?

somebody else figured out, how much does he get paid on an hourly basis.也有人计算过他的时薪。

He made another 47 million dollars in endorsements for a Nike and other companies.

为耐克和其他公司代言,他每年赚4.7千万美元。

Y ou can‘t wreck your car and then buy insurance for it later.

你不能先毁坏你的车,然后再买保险。

Certain fundamental individual rights that are so important no government, even a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even a democratically elected government, can override them.

某些基本的个人权利是非常重要的,是任何政府,即使是代表人民的政府,即使是由民主选出来的政府,也不能剥夺这些权利。

The right to poverty is a natural right in the sense that it is prepolitical.

这些财产就是在政权出现前就拥有的自然权利。

It is a right that attaches to individuals as human beings.

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

It‘s not the case that some people are born to be kings and others are born to be serfs.

并没有人天生就是国王,也没有人天生就是农奴。

He makes the point that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a state of liberty and a state of license.

他指出,自然状态和许可状态是有区别的。

What are the constraints?

那些约束是什么?

Our rights are unalienable.

我们的权利是不可分割的。

Our incomes are like our shoes: if too small, they gall and pinch us; but if too large, they cause us to stumble and to trip.——John Locke

收入就好像鞋子,太小了会挤脚,太大了会摔跤。

Consent is an obvious familiar idea in mor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同意,是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一个很明显、很熟悉的概念。

It‘s hard to make sense of them or at least to find them very interesting.

我们很难理解它,或至少觉得它很有趣。

That‘s what I‘d like t o take up today.

这就是我今天要讨论的。

One way of testing the plausibility of Locke‘s idea of consent and also of probing some of its perplexities is to ask just what a legitimate government founded on consent can do, what are its powers according Locke.

验证洛克的―同意论‖是否合理,并同时探讨这些困惑的一个方法就是看看,基于同意而建立的政府,能够做什么,它有什么权力。

Remember, the state of nature is the condition that we decide to leave, and that‘s what gives rise to consent.

请记住,正是由于我们要离开自然状态,才导致―同意‖的出现。

He says there are some inconveniences in the state of nature, but what are those inconveniences?

他说,在自然状态下,有不方便的地方,但那些不便是什么?

The main inconvenience is that everyone can enforce the law of nature.

主要的不便是每个人都可以执行自然法则。

Everyone is enforcer, or what Locke calls ―the executor‖ of the state of nature, and he means executor literally.

人人都是实施者,或引用洛克的话,自然状态下的―执行者‖,他确实是这么说。

If someone violates the law of nature,he is an aggressor. he is beyond reason and you can punish him.

如果有人违反了自然法则,他就是一个侵犯者。他就是不理性的,那么你就可以惩罚他。

Y ou don‘t have to be too careful or find about gradations of punishment

in the state of nature. Y ou can kill him. Y ou can certainly kill someone who comes after you, who tries to murder you.

在自然状态下,你无须对惩罚的程度小心翼翼。你可以杀死他,你绝对可以杀死跟踪你、企图谋杀你的人。That‘s self defense.

那是自我防卫。

But the enforcement power, the right to punish, everyone can do the punishing in the state of nature. And not only you can punish with death people who come after you seeking to take your life, you can also punish a thief who tries to steal your goods because that also counts as aggression against the law of nature.

但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可以执行的权力,惩罚权利。而且你不仅可以处死那些企图跟踪你、谋杀你的人,你还可以惩罚一个试图偷你东西的小偷,因为那也被看做违反了自然法则。

If someone has stolen from a third party, you can go after him. Why is this? Well, violations of the law of nature are an act of aggression. Everyone is the judge in his or her own case.

如果有人偷了第三者的东西,你可以去找他。为什么?任何违反自然法则的都是侵略行为。人人都是自己的法官。

And Locke observes that when people are the judges of their own cases, they tend to get carry away.

然而洛克发现,当人们成为他们自己的法官时,他们就倾向于失去理智。

People overshoot the mark. There is aggression. There is punishment and before you know it, everybody is insecure in the enjoyment of his or her own unalienable rights to life, liberty and property.

如果你这位法官对―案情‖判断有误,这就是侵害.要受惩罚,而在你意识到你的错误之前,人们在享受其不可剥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时,安全就得不到保障。

What counts as property, how it‘s defined and what counts as property, and that‘s up to the government.

什么算作是财产,它是怎样被定义的,以及什么算是剥夺财产,这些取决于政府。

It‘s the collective consent.

这是一个集体性的同意。

If we can‘t commit suicide,if we can‘t give up our right to property, how can we then agree to be bound by a majority that will force us to sacrifice our lives or give up our property.

既然我们都不能自杀,既然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的财产权,我们怎么能够同意,接受多数派的限制,迫使我们牺牲生命或者放弃财产呢?(比如纳税和服兵役)

个人认为:同意不等于做法或者行动就是正确的,也许是迫不得已。

也许作为回答之一:个体挑选和随机挑选的区别。普遍适用而非专制,那么就易于被人们接受。What are the limits on government that even the agreement of the majority can‘t override.

是什么限制了政府的权力,使得即便获得多数同意,也不能侵犯它。

What it does require is a prior act of consent to join the society, to take on the political obligation, but once you take on that obligation, you agree to be bound by the majority.

它只要求人们在进入社会前,要事先征求同意,并承担一些政治义务。而你一旦承担了这些义务,你就同意了接受多数人的约束。

Why is consent such a powerful moral instrument in creating political authority and the obligation to obey?

在建立政权和服从的义务时,为什么―同意‖是如此一个强大的工具?

Ways to increase recruitment:

美国政府应对伊拉克战争兵源不足的三个解决方案:

1. increase pay and benefits

增加工资和福利

2. shift to military conscription(a draft)

采用强制征兵体系——抽签

3. outsource – hire mercenaries

军事外包,用雇佣军

What Anderson is suggesting is that certain goods should not be treated as open to use or to profit.

所以Anderson建议,某些东西不应该开放来使用或被用来盈利。

Certain goods are properly valued in ways other than use.

某些东西的价值高于其使用价值。

Anderson says there are many: respect, appreciation, love, honor, awe, sanctity.

Anderson说有很多这样(不应用来使用或盈利的)的东西:尊重、感激、爱、荣誉、敬畏、神圣。Science is organized knowledge; wisdom is organized life.——Immanuel Kant

科学是整理过的知识,而智慧是整理过的人生。----伊曼努尔·康德

At the age of 31, he got his first job as an unsalaried lecturer paid on commission based on the number of students who showed up at his lectures.

31岁时,他得到了第一份工作,担任无薪的讲师。根据当堂听课学生的数量获得报酬。

This is a sensible system that Harvard would do well to consider.

哈佛应该好好参考一下这个制度。

It was worth the wait.

这种等待是值得的。

What is the supreme principle of morality?

什么是道德的终极原则?

The reason the individual is sacred or the bearer of rights, according to Kant, d oesn‘t stem from the idea that we owe ourselves, but instead from the idea that we are all rational beings.

根据康德,个人之所以是受到尊重的,或者是权利的拥有者,并不是源于,我们拥有和支配自己,而是源于,我们都是理性的存在。

When we, like animals, seek after pleasure or the satisfaction of our

desires or the avoidance of pain, when we do t hat we aren‘t really acting freely.

如果我们像动物一样,追求享乐或欲望的满足,或者回避痛苦,如果我们是那样的话,我们并不是真正的自由。

Why not? We‘re really acting as the slaves of those appetites and impulses.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这样做,就成了欲望和冲动的奴隶。

I‘m just acting according to natural nece ssity.

我们只是去适应我们本能的需求而已。

And for Kant, freedom is the opposite of necessity.

在康德看来,自由是本能需求的对立。

Obey your thirst.

顺从你的愿望。

When you go for Sprite or Pepsi, you might think you are choosing freely, Sprite versus Pepsi, but you‘re actually obeying something. A thirst or maybe a desire manufactured or massaged by advertising, you‘re obeying a prompting that you yourself haven‘t chosen or created.

当你购买雪碧或者百事可乐的时候,你可能认为,自己在自由选择,雪碧或者百事可乐,但实际上,你是在顺从某些东西。口渴,或者某种被广告制造或操纵的欲望,你正在顺从某种,并非你选择或创造的刺激。And here it is worth no ticing Kant‘s specially demanding idea of freedom.

这里我们要注意,康德对自由下的尤为苛刻的定义。

What way of acting –how can my will be determined if not by the promptings of nature, or my hunger or my appetite or my desires?

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我们的意志怎没会,不是出于本能的刺激,不是出于饥饿、食欲、或者欲望?Kan t‘s answer? To act freely is to act autonomously.And to act autonomously is to act according to a law that I give myself.

康德的答案是什么?自由的行动,就意味着,自主的行动。自主的行动,就意味着遵从我为自己设定的规则行动。

Not according to the physical laws of nature or the laws of cause and effect, which include my desire to eat or to drink, or to choose this food in a restaurant over that.

不是出于自然法则,或因果定律,它包括了,我选择吃或喝的欲望,或者选择这家餐馆,而非那一家。He invents a special term to describe the opposite of autonomy.

他发明了一个术语,来描述自主的对立面。

Heteronomy is the opposite of autonomy.

自主的对立,就是―他律‖。

When I act heteronomously, I‘m acting according to an inclination or a desire, that I haven‘t chosen for myself.

我因―他律‖而行动时,我的行动是出于某种偏好,或本能欲望,而不是我自己的选择。

To act freely is not to choose the best means to a given end, it‘s to choose the end itself for its own sake.

行动自由,并不是选择最好的手段,来达到特定的目的,而是为了选择目的本身。

In so far as we act on inclination or pursue pleasure, we act as means to the realization of ends given outside us.

We are instruments rather than authors of the purposes we pursue, that‘s the heteronymous determination of the will.

当我们出于偏好或享乐的行为,我们成了实现目的手段,而这个目的是外加给我们的。

我们成了工具,而不是目的的主人,这就是我们的意志受―他律‖支配。

Respecting human dignity means regarding persons not just as means but also as ends in themselves.

And this is why it‘s wrong to use people for the sake of other people‘s well-being or happiness.

尊重人类的尊严,意味着不仅仅要将人视为实现目的的手段,而且要将人本身也视为目的。

这就是为什么为了某些人的幸福,而利用其他人,是错误的。

Well, in the long run, if we uphold justice and respect the dignity of persons, we will maximize human happiness. ---- John Mill

长远看来,只要我们坚持正义,并尊重个人的尊严,我们就可以实现人类幸福的最大化。

What matters is the motive and the motive must be of a certain kind.

关键是动机,而且必须是某种类型的动机。

―A good will isn‘t good because of what it affects or accomplishes‖, Kant writes, ―it‘s good in itself‖.

高尚的意志之所以高尚,并不是看它的效果,康德说,它本身就是高尚的。

Even if by its utmost effort, the goodwill accomplishes nothing, it would still shine like a jewel for its own sake.

即使尽了最大努力,也一无所成,它仍像珠宝一样,因其自身而闪耀。

We have multiple reasons for not taking our own lives.

我们有很多理由不放弃生命。

The Better Business Bureau, what‘s their slogan?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

美国商业促进局,他们的口号是什么?诚信是最好的政策。

Only the motive of duty confers moral worth on the action.

只有处于职责的动机,才能赋予行为的道德价值。——康德

人人适用的统一的道德准则:尊重他人的尊严。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穷人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天下无完人。

I didn‘t want to feel like a s lime.

我不想让自己像个可恶的人。

What is there that we can think of as having its end in itself?

有什么我们能够想到的其本身具有的终结?

I say that man, and in general every rational being, exists as an end in

himself, not merely as a means for arbitrary use by this or that will. –Kant

我说,人,一个理性的人,其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被其他意志任意利用的手段。

Murder violates the categorical imperative.

谋杀违反了定言命令。

Suicide is on a par with murder because what we violate when we take a life, when we take someone‘s life, ours or somebody else‘s, we use that person, we use a rational being, we use humanity as a means and so we fail to respect humanity as an end.

自杀等同于谋杀,因为我们违反了…当我们拿走自己,或别人的生命时,我们把这个人,一个理性的人,我们把人当做一种手段来使用,我们没有尊重人,没有把人看做目的。

The reason we have to respect the dignity of other people has not to do with anything in particular about them.

我们要尊重其他人的尊严,其原因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And so respect, Kantian respect, unlike love in this love.

尊重,康德所指的尊重,在这一点上,和爱不一样。

Love and those other particular virtues or reasons for caring about other people have to do with who they are in particular.

爱,以及其他一些特定的美德,对他们的关怀,都要看对象是谁。

Respect is respect for humanity which is universal, for a rational capacity which is universal, and that‘s why violating it, in my own case, is as objectionable as violating it in the case of any other.

尊重是人类普遍共有的,普遍共有的理性的尊重,这就是为什么,如果侵犯了我的尊严,跟侵犯其他人的尊重,是同样的让人反对。

Hypothetical imperatives use instrumental reason.

假言命令是工具性的理性。

If the action would be good solely as a means to something else, the

imperative is hypothetical; if the action is represented as good in itself and therefore is necessary for a will which of itself accords with reason, then the imperative is categorical. – Kant

如果该行为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这就是个假言命令;如果行为本身是好的,因此这个意志本身就符合理性,那么它就是定言命令(或绝对命令)。

If dignity consists and be governed by a law that I give myself, what‘s to guarantee that my conscience will be the same as your conscience?

尊严是受到,我加之于自己的法则,所支配,那么怎么保证,我的道德感,和你的道德感一样呢?

As an object of experience, I belong to the sensible world.

作为一个经验客体,我属于这个感官世界。

But as a subject of experience, I inhabit an intelligible world here being independent of the laws of nature I am capable of autonomy, capable of acting according to a law I give myself.

但作为一个经验主体,我居住在一个智思世界。我独立于自然法则之外,能够实现自律.我能根据,我给自己制定的法则,来行事。

When we think of ourselves as free, we transfer ourselves into the intelligible world as members and recognize the autonomy of the will.

当我们认为,我们是自由的时候,我们把自己转移到这个智思世界,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并意识到自由的自主性。

How are categorical imperatives possible? Only because the idea of freedom makes me a member of an intelligible world.

定言命令是如何成为可能的呢?只因,自由让我成为智思世界的一员。

There is always a potentially a gap between what we do and what we ought to do, between is and ought.

我们做的和我们应该做的,是和应该,两者之间就会有,潜在的鸿沟。

Whatever you see in the world, whatever you discover in science can‘t decide moral questions.

不管你在世上看到了什么,不管你通过科学发现了什么,这些都不能决定,道德问题。

Morality stands at a certain distance from the world, from the empirical world. And that‘s why no science could deliver moral truth.

道德和经验主义世界,存在着相当一段距离。这也是为什么,从科学无法得出道德事实。(不是吧?本人深表怀疑。)

Lying even to the murderer at the door is wrong.

甚至对杀手撒谎,也是错误的。

Once you start taking consequences into account to carve out exceptions to the categorical imperative, you‘ve given up the whole moral framework. Y ou‘ve become a consequentialist or maybe a rule utilitarian.

一旦你开始考虑事情的后果,开了个例外,不遵循定言命令.那么,你就已经放弃了,整个道德标准。你已经变成一个结果论者,或功利主义者。

Is there a way that you could avoid telling a lie without selling out your friend?

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不对杀手撒谎,同时不出卖你的朋友?

(参考:你藏匿被追杀的朋友,对要杀你的朋友,并且询问你的杀手,可以回答不知道在哪,因为你并不具体知道他藏在地窖,还是衣柜或者床下。个人认为这还是在撒谎。)

Y ou‘re really offering us the option of a clever evasion that is strictly speaking true.

你给我们大家提供了一个很机智的托词,它严格上来说,是真话。

Whether there is a moral difference between an outright lie and a misleading truth?

完全的谎言和误导的真相,这两者在道德上,有什么区别吗?

From Kant‘s point of view there actually is a world of difference between a lie and a misleading truth.

从康德的观点看来,一个谎言和一个误导的真相,有天壤之别。(本人不认同)

Sometimes in ordinary life we make exceptions for the general rule

against lying with the white lie.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破例地使用―善意的谎言‖。

Y ou‘re hoping that they will be misled but in the case where you‘re telling the truth, your motive is to mislead while at the same time telling the truth and honoring the moral law and staying within the bounds of the categorical imperative.

你希望他们会被误导,当你在说实话时,你的动机是误导,但同时你是在说真话,在遵循着道德的法则,没有逾越定言命令。

What makes the contract exceptional is that it is not an actual contract that happens when people come together and try to figure out what the constitution should be.

这个契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一个真正的契约。它不用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试图讨论出,它里面应该有什么条文。

A contract that generates principles of right is merely an idea of reason, but it has undoubted practical reality, because it can oblige every legislator to frame his laws in such a way that they could have been produced by the united will of the whole nation.

引申出公正的原则的契约,只是理性的一个想法,但它有毋庸置疑的可行性,因为它可以迫使,每一个立法者在这样一个框架,使得制定的法律,能代表全民族的意志。

Each person possesses an inviolability founded on justice that even the welfare of society as a whole cannot override… The rights secured by justice are not subject to political bargaining or to the calculus of social interests. – John Rawls

每个人拥有,公正基础上的不可侵犯性,即使是整个社会福利,也不能凌驾于它的上面。我们的权利受公正保护,不屈从于政治谈判,或社会利益的小算盘。

The fact of an agreement is not sufficient to establish the fairness of the terms.

达成协议不足以确定,条款的公平性。

How should income and wealth and opportunities and the good things in life, be distributed?

如何在生活中分配财富、机会和其他美好事物?

Libertarian – free market system

自由市场交易体系

Meritocratic – fair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精英制度体系,强调机会均等

Egalitarian –Rawls‘ difference principle

差异原则,公平分配

The naturally advantaged are not to gain merely because they are more gifted, but only to cover the costs of training and education and for using their endowments in ways that help the less fortunate as well.

那些在天赋上占优势的人,不仅仅因为他们的天赋较高而得益,而只能通过抵消训练和教育费用,和用他们的天赋帮助较不利者而得益。

So you can have incentives, you can adjust the tax rate.

所以你可以采取激励措施,你可以调整税率。

If taking too much from those rich people, winds up actually hurting those at the bottom.

如果从富人那里拿走的太多,最终只会损害底层人民的利益。

Doesn‘t the difference principle, by treating our natural talents and endowments as common assets, doesn‘t that violate the idea that we own ourselves?

把天赋和才能,看做是共同资产的差异原则,难道没有违背自我所有权的理论吗?

Life is not fair. It is tempting to believe that government can rectify what nature has spawned.

生活本就是不公平的。相信政府可以纠正自然产生的东西,也是诱人的。--米尔顿·弗里德曼

The only way to try to rectify that is to have a leveling equality of

outcome.

唯一能够有效解决生活中不平等的方法,就是追求结果的平等。--米尔顿·弗里德曼

The natural distribution is neither just nor unjust; nor is it unjust that persons are born into society at some particular position. These are simply natural facts. What is just and unjust is the way that institutions deal with these facts.

自然分配,它无所谓公平不公平,人降生于社会的某一特殊地位,也说不上公平。这些只是自然的事实。公平或不公平,只是制度处理这些事实的方式而已。-- John Rawls

It‘s coercion.

这是高压政策。

He doesn‘t address the idea of self-ownership directly. But the effect, the moral weight of his argument for the difference principle is maybe we don‘t own ourselves in that thoroughgoing sense after all.

他没有直接对自我所有权这一观点进行辩驳。但他对差异原则的论证所产生的道义影响,却是深远的. 就其绝对意义而言,也许我们根本就没有自我所有权。

I want to turn now, to his reply to the defender of a meritocratic conception.

现在,我将转向他针对精英主义拥护者,提出的质疑的回答。

Who invokes effort as the basis of moral desert.

他认为努力是道德缺失的根源。

A just scheme answers to what men are entitled to; it satisfies their legitimate expectations as founded upon social institutions. But what they are entitled to is not proportional to or dependent upon their intrinsic worth. – John Rawls

一个公平的体系,回答了人们的权利问题,满足了他们建立在社会制度之上的合法期望。但是他们有权利得到的东西,与他们的内在价值并不相称。

The principles of justice that regulate the basic structure… do not

mention moral desert, and there is no tendency for distributive shares to correspond to it. – John Rawls

调节社会基本结构、规定个人义务和责任的原则,并不涉及道德应得的分配的份额,也不倾向于要与它相称。

What morally is at stake?

什么才是道德上的危机?

One thing morally at stake is the whole question of effort that we‘ve already discussed.

其中一个道德危机,就是我们已经讨论过的,关于努力的问题。

There is a second source of moral arbitrariness that goes beyond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it‘s to my credit that I have the talents that enable me to get ahead.

另外一种道德的武断性,它超越了我们之前所谈到的问题,即我们是否应该认为,得到自然赋予的才能是理所当然的。

It has to do with the contingency that I live in a society that happens to the prize my talents.

这只是一种偶然性而已,我只是碰巧生活在,推崇我这种天赋的社会中。

It depends on the law of supply and demand.

这取决于供求原则。

Would we be less worthy? Would we be less virtuous?

(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我们的价值会减少吗?我们的道德价值会减少吗?

Ra wls argued that it‘s a mistake to think that distributive justice is a matter of moral desert, a matter of rewarding people according to their virtue.

Rawls 指出,认为分配正义就是关于道德应得的问题,就是根据人们的品行进行奖赏,这样想是错误的。Not in connection with incoming wealth, but in its connection with opportunities, with hiring decisions and admission standards.

《公正与正义》公开课观后感

《公正与正义》公开课观后感 学号:2011262138 商务1121班 为了丰富我们的思想素养,我们的敬爱的胡老师给我们看了由哈佛大学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主讲的美国哈佛大学《公正与正义》公开课程的讲学视频的前六讲。不得不说,看完之后,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该讲座以哈佛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对道德和政治哲学的系列入门介绍。邀请大家带着批判的观点来思考正义,公平,民主和公民权等基础问题。看完了《公正与正义》前六讲,我似乎感觉到了其中所描述的是在一个秩序良好的理想的社会中探讨正义、阐述规则,正义的标准到底如何确定,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桑德尔教授对假设的理想社会的正义原则的理性设计,展示了其精密而理性的逻辑思维。采用较为思辨的语言不见经传地阐述实质性的理论问题,而不是像分析哲学那样较多地集中于语言与形式方面。 在《公平与正义》中,桑德尔教授所假设出来的一切,都将重重的考验着我们每一次站在道德与法律、公平与正义上所做出的选择。在这里,仅写下一点哲学赋予我的人生智慧,这也算是在对该讲学中某一个方面的感悟吧。 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在学习中,我们面对事物,学会了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了那些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幼稚错误;我们认识到了世界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果顺应规律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明白量变质变的原理,懂得如果不防微杜渐,一点点小错误的积累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我们明白矛盾的重点论,知道了面对纷繁复杂问题的时候,抓住其主要方面,其他都能迎刃而解。 学哲学可以养成清楚的思维,怀疑的精神,容忍的态度,开阔的眼界,我们要有这种眼界,不但可以做事,而且更能善于做事。任何一个知识领域,只要你愿意深入,展现在你眼前的将是一种不一样的画面,而知识的真谛也往往蕴于其中。另外,哲学以它巨大的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哈佛幸福课》读后有感整个阅读过程对我而言,启发最大的应该是如何变得更幸福快乐。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当我们得到我们想要的,比如说得到梦寐以求的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或者获得某个奖项,或者得到喜欢的人的回应,两人顺利在一起,以为这样我们就会一直幸福快乐下去。但是事实并不是像我们想的一样,诚然,我们达成一个目标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幸福快乐,而这种时刻却是短暂的,我们的情绪随着时间马上就低落,甚至比我们没有实现目标时还要低落。和几个考上招教的同学交流时,发现大三毕业那会儿我们想的就是顺利考上招教,被录取的那几天的确开心幸福了一阵,但是这种兴奋感维持了几天就消失了,生活还是回到原先的平淡。又比如说刚上学的前两周,我们的确为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幸福开心了一阵,但是这种新鲜感,幸福感随着每周重复的教学生活日复一日的冲淡,而机械生活繁忙时,快乐幸福对于大多数人简直无从谈起。或许在别人看来,我不应该不快乐,顺利考上理想的职业,而且是和自己的专业对口,碰到一群天真烂漫的学生,学校也是旗帜潜质学校,生活貌似已经很幸福快乐了。但是寒假休息近来却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安,觉得身边的朋友都不自己过得比自己精彩,别人一个月挣的钱比自己半年挣得还要多,别人今年又去了某某城市,出入各种场合,实现了好多梦想,买心仪的车子,好不精彩,而我只能围着学校转圈,每天都是两点一线,甚至能望到20年后自己的水平,觉得人生好无趣,好可怕,身边的朋友好多都要结婚了,家人的暗示也越来越多,安排相亲,呵呵,自己不得不考

虑这方面,可是自己的职业性质,仿佛好像限制自己了,太稳定会说没有上进心,甚至没有其他职业的女性的工资高,用老人的话是永远都给你吊着一口气,就是饿不死,整个人像被上了一把大的枷锁,觉得幸福从来就不是自己的附属物,后来直到看到第二部分的幸福相对论中:“幸福并不是实现目标而是拥有目标时才豁然开朗”。上面说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基数”,如果有一个二维坐标轴,X轴代表时间,Y轴是我们的幸福指数,我们日常所处的状态即为我们的幸福基数,它是一个常数值。当我们实现一个目标时,幸福值就会上升达到一个顶峰,但是实现之后幸福值就会降低,甚至降到比原先的幸福基数还低。评价一个人快不快乐看的是幸福基数而不是峰值,而每个人的幸福基数不一样,有的人高,有的人低,所以如何提高幸福基数呢?答案就在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目标,并且享受这个过程。分析一下,觉得自己最近之所以惴惴不安,不快乐的主要原因还是对于自己未来的不确定,不知道工作之后的一步该如何走。正如书上说:“当你有方向时,你就会快乐”。而在寻找方向这一点上我个人的感觉是:“确定你可以做的事,然后确定你想做的事,然后确定你最想做的事,最后确定你最想最想做的事;“生命太过短暂,做自己想做的事,及时行乐”。别人的东西是人家的,而自己的幸福感是他们不能剥夺的,羡慕别人,不如活在当下。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都习惯同时做多件事情,而让我们开心重要的一点就是简化生活。学会满足,知足者常乐乐。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平与正义》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平与正义》全12集 标题:哈佛大学公开课《公平与正义》全12集115网盘下载,英文对白中文字幕。 ◎片名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译名公平与正义 ◎年代 2009 ◎影片类型纪录片/讲座 ◎片长 60Mins ×12 ◎国家美国 ◎对白语言英语 ◎字幕中文简/繁/英 ◎编码 x264 + AAC ◎视频码率 520 kbps ◎音频码率 48 kbps ◎视频尺寸 640 x 352 ◎文件大小 225MB×12(每集2讲) ◎片源 720P ◎简介 该讲座以哈佛教授Michael Sandel的《关于公平和正义的入门课》为基础,是对道德和政治哲学的系列入门介绍。 这套讲座共有12集,邀请观众们带着批判的观点来思考正义,公平,民主和公民权等基础问题。在哈佛大学,每星期都有一千多名学生去听教授兼作家的Michael Sandel开设的这门课程,渴望藉此扩充对政治和道德哲学的理解,并从中检验长期秉持的信仰。学生们学到了过去的伟大哲学家们的哲学理论-亚里士多德,康德,穆勒,洛克--再把学到的东西运用来思考复杂且动荡不定的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包括反歧视行动,同性婚姻,爱国主义,忠诚和人@权。

演讲者:Michael Sandel (哈佛大学哲学教授) 第一集下载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e613453182.html,/file/f5d9c24195 第1讲:《杀人的道德侧面》 如果必须选择杀死1人或者杀死5人,你会怎么选?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教授Michael Sandel在他的讲座里提出这个假设的情景,有多数的学生投票来赞成杀死1人,来保全其余五个人的性命。但是Sandel提出了三宗类似的道德难题-每一个都设计巧妙,以至于抉择的难度增加。当学生站起来为自己的艰难抉择辩护时,Sandel提出了他的观点。我们的道德推理背后的假设往往是矛盾的,而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的问题,并不总是黑白分明的。 第2讲:《同类自残案》 Sandel介绍了功利主义哲学家Jeremy Bentham(杰瑞米·边沁)与19世纪的一个著名案例,此案涉及到的人是4个失事轮船的船员。他们在海上迷失了19天之后,船长决定杀死机舱男孩,他是4个人中最弱小的,这样他们就可以靠他的血液和躯体维持生命。案件引发了学生们对提倡幸福最大化的功利论的辩论,功利论的口号是“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第2集下载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e613453182.html,/file/f58830c3d8 第3讲:《给生命一个价格标签》 Jeremy Bentham(杰瑞米·边沁)在18世纪后期提出的的功利主义理论-最大幸福理论 -今天常被称为“成本效益分析”。Sandel举出企业运用这一理论的实例:通过评估衡量一美元在生活中的价值来作出重要的商业决定。由此引起了功利主义的反对观点的讨论:即使当多数人的利益可能是卑鄙或不人道的时候也强调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样是否公平? 第4讲:《如何衡量快乐》 Sandel介绍另一位功利主义哲学家J.S. Mill(穆勒,也译作“密尔”)。他认为,所有人类的体验都可以量化,但某些快乐是更值得

积极心理学总结笔记-哈佛大学公开课

一、abc:affection<--> behavior<--> cognition 很多时候大脑分不清现实与想象,因为大脑追求一致性。 态度影响行为,因为一致性,行为也影响态度。 问题能创造我们的现实,问积极的问题,你所问的问题,经常会决定你所做的探索。 二、我的优点长处是什么?感激你的长处它就会增值,认为它理所当然就会贬值。 三、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信念创造现实,信念成就卓越,信念即自我实现预言。 勇气并不是没有畏惧,而是有了畏惧还坚持向前。 四、提高快乐的基准水平,面对而非逃避,消极人总是在机遇中看到困难,积极的人总是在困难中看到机遇。要想提高幸福基准线就要及时行动。 五、Allow yourself to be human.Learn to fail or fail to learn.学习失败,在失败中学习。完美主义是对失败的极度恐惧,我们要克服这种恐惧焦虑,就要学会把失败当垫脚石。追寻目标的过程而不是实现目标,才是实现幸福的关键。不做全有全无害怕失败的完美主义者,做卓越

的追求者。如果我们明白生命是一条上升的螺旋,而非一条直线,我们会幸福的多,冷静的多,而且也会更加成功。 六、目标的作用:克服拖延、提高效能、追求过程的幸福。 目标的设立:列出你能做的,在从中找出你想做的,再在其中选出你最想做的。注意不是责任和义务,是兴趣、激情和价值的自我和谐。 七、Build a ritual.为工作和恢复两方面建立例行公事。 克服拖延:a行动,直接做5分钟再说;b奖励自己;c告诉大家你的目标;d对很多人来说和大家一起更有效;e 写下目标;f 允许娱乐和休整;permission to be human 写日记或者语言交谈更有利于身心健康,写日记3步骤:a影响,即当时的情感;b行为;c认知,对事件的看法。 灵药和"鸡尾酒":a半小时的锻炼,每周四次;b每周六到七次的15分钟意念锻炼;c每24小时睡8小时左右;d每周12个拥抱或更多。 锻炼的意义:1 提高幸福基准水平,提高自尊,有利于形成新的神经通路,锻炼后能更好的吸收你阅读的东西,更有创造力;2 锻炼降低压力水平,降低患上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的风险以及得癌症的可能性。经常锻炼的人免疫系统更强。3锻炼使性生活更得好,提升性高潮。

哈佛公开课·Justice——视频观后感

Justice-what to do is a series of open courses on philosophy and morality given by Professor Michael J. Sandel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It consists of twelve parts, each of which is defined with two themes in the style of a question, a case name or a pair of antonyms, like Who owns me, For sale motherhood, Free Vs Fit. Most impressive of all is that each course is unfolded in the follow steps: case introduction, then question raising, and at last heated discussion or debate. And if necessary, Professor Sandel will have core explanation on the famous theories discovered by the philosophers, Aristotle, Bethem, Kant, Rawls and Locke, and so on. The whole series of courses are organized in a progressive structure, which comparably leads us to be thoughtful, and furthermore think morally. Some of the contents will be summarized as follow

哈佛大学公开课感想

摘要: 本次心得主要针对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第一讲,即“杀人的道德侧面”做了一些听讲笔记和自己观看后,对于其中的一些案例和观点的看法。杀人的道德侧面中迈克尔教授将课堂分为两段,每段都以一个故事或案例来引发同学的思考和讨论,从而达到理论引入的目的。“电车问题”使我们对后果主义道德和绝对主义道德产生了疑问。“女王诉达德利和斯蒂芬斯案”则使我们更为深入的思考了后果主义道德的代表人英国哲学政治家杰里米·边沁所提出的“功利主义”。 正文: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共有12集,分别是《谋杀的道德侧面》,《给生命一个价格标签》,《自由选择》,《我的地盘我做主》,《雇枪?》,《考虑你的动机》,《谎言的教训》,《什么是公平的起点?》,《讨论反歧视行动》,《好市民》,《社会的需求》,《辩论同性婚姻》。每堂课都发人深省,然而,在这12堂课中,最吸引我的,也是引发我最多思考是第一节,开篇的第一节课引导我进入了如何判断某一行为是否道德这一疑问,促使我思考。 笔记及观点: 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以一个故事作为课堂的引入:“假设你是一名电车司机,电车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行驶。突然发现在轨道的尽头有五个工人在施工,你无法让电车停下来因为刹车坏了。你清楚地知道,若是电车撞向那五人,他们都活不下来。正在你觉得绝望无助的时候,你发现在轨道的右侧有一条侧轨,而在侧轨的尽头只有一名工人在施工。你可以将电车转到侧轨上,牺牲一人挽救五人的性命。那么,你是否会选择牺牲者一个人而去救那五个人?”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将车开向侧轨。而当迈克尔教授将问题换成“你可以从桥上推下一个胖子来阻止电车的前进”时,大多数人又选择了袖手旁观。 这样的选择结果实在奇怪,为什么同样是牺牲一人挽救五人,大家会选择电车司机的做法,而不是后者呢? 其实这两种情况之间有一个最明显的差异:第一种情况下,无论如何我都会撞死人,不论多还是少,所以,为什么不选择人少的那方而让跟多的人活下去呢?这就是所谓的后果主义道德。后果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是:正确的选择,道德的选择取决于你的行为导致的后果。后果主义道德推理中最具影响的就是“功利主义”,由18世纪英国哲学政治家边沁提出:正

《哈佛大学生学习》读后感

《哈佛大学生学习》读后感 《哈佛大学生学习》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哈佛大学生学习》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我们尊敬的武老师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上,给我们观看和讲述了哈佛大学生的学习。虽然这节课讲的不是书本上的知识,但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内容更有效,它引起了我们对比中美教育的方式,及深深地体会到我们中国大学教育的松散。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哈佛大学的学生学习是很拼命的,对于知识的那种渴望,在半夜2点,整个校园灯火通明。学生不化妆,不穿华服,见到最多的就是学生经常一边啃面包一边忘我的'读书。我想,作为我们中国的大学生,我们不要求说要拼搏到半夜3,4点才叫认真,我们还是要以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来更好有规律的学习,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是要认真努力的学习的,要不怕吃苦,发扬我们先人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 那造成中美大学学生在对待学习时,有如此强烈反差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首先,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大学的教育体制问题。中国大学基本上只要你上了大学就能拿毕业证,而哈佛大学实行淘汰机制。每年有百分之20的学生拿不到毕业证,这样学生就会有压力感,而且淘汰的20%的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每堂课都要记录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放松。 也就是说他们每一节课都要预习做好准备来应对发言。我认为我们大学的教育就是缺少了这一点,完全是靠课堂老师讲,学生毫无压力,自己做自己的事。而且中国的大学期末考试是占比较大比重的,期末考试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考试前几周的抱佛脚,记老师透露的题目来死记硬背,这样基本上就能过了,很多人有了这种侥幸的心理,对于课程就有了放松戒备,都是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 2、其次,比较重要的是学生的无目的,没有方向的学习。大学了,很多刚入大学的学生都会有一种迷茫的状态,就是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样做,没有明确的目标。在高中,大家都有明确的目标——考大学。考上大学,进入大学以后呢,没有人告诉你怎样做。加上我们的大学课少,外面的诱惑又抵不住,渐渐的就远离了学习,远离了作为学生你最该做的事。 3、社会的工作岗位还是看重学历。虽说现在学历贬值了,但是不得不承认,学历还是很重要的,它作为一个过门槛,所以很多有一定能力,但学历不够的还是会被拒之门外。很多人在进入大学后,都放松了,在他们看来,有了学历基本也就行了,他们也会掌握那些需要的技能。但是却没有那种对于学习的渴望。 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要有那种吃苦耐劳,对于知识真理的追求。我们还很年轻,应该在这样的花样年华中去拼搏,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平与正义》第2集中英文字幕

Funding for this program is provided by: 本节目的赞助来自... ... Additional funding provided by: 另外的赞助来自... ... Last time, we argued about 上次,我们谈到 the case of The Queen v. Dudley & Stephens, 女王诉Dudley和Stephens案件, the lifeboat case, the case of cannibalism at sea. 那个救生艇上,海上吃人的案件. And with the arguments about the lifeboat in mind, 带着针对这个案件所展开的一些讨论 the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 what Dudley and Stephens did in mind, 带着支持和反对Dudley和Stephens所做的吃人行为的讨论, let's turn back to the philosophy, the utilitarian philosophy of Jeremy Bentham. 让我们回头来看看Bentham的功利主义哲学. Bentham was born in England in 1748. At the age of 12, he went to Oxford. Bentham于1748年出生于英国.12岁那年,他去了牛津大学. At 15, he went to law school. He was admitted to the Bar at age 19 15岁时,他去了法学院.19岁就取得了律师资格 but he never practiced law. 但他没有从事于律师行业. Instead, he devoted his life to jurisprudence and moral philosophy.

哈佛公正课的详细笔记及思考

哈佛公正课的详细笔记及思考 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 第一讲:杀人的道德侧面 【案例引子】 电车刹车失灵,正高速行驶在轨道上。如果继续往前,会撞死五个工人。转弯开向侧轨,会撞死一个工人,此时你的方向盘并没有坏。何为正确的选择?你会怎么做? →大部分人选择开向侧轨,这样做的原则是“牺牲一人保全五人”。 更换案例的条件:假如我不是电车司机,而是站在桥上的旁观者,身边正有一个大胖子,我只要把他推下去,也能阻止电车撞向前面的五人。这时,我会怎么做? →绝大部分人都拒绝这一行为。同样是“牺牲一人保全五人”,这个原则出现了什么问题? 【争论的本质】 我们在特定的情况下作出判断,然后试图阐明作出这些判断的理由或原则。当我们面临新的情况时,我们重新检验这些原则,根据新的情况修正这些理由或原则,然后我们发现,要在特定案例之下自圆其说我们的判断,校正我们一再确认的原则,难度越来越大,我们也注意到了这些争论的本质: 两种不同的道德推理: 1、结果主义(Consequentialist):取决于你行为所导致的后果。 2、绝对主义(Cateorical):取决于特定的绝对道德准则,个人的权利与义务。 两种不同道理推理的代表性思想家:边沁VS. 康德 第二讲:食人惨案 【功利主义哲学】 核心观点:最大化功利。“为最多的人谋求最大的幸福”。 道德推理:痛苦和快乐是我们至高无上的主人,所有人类均受这两大因素所支配。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因此功利(utility)等于快乐减去痛苦,幸福减去苦难。 代表人物:边沁(1748-1832)英国政治哲学家。 【案例】

女王诉达德利和斯蒂芬斯案 真实案例简述:1884年7月5日,英国米格诺耐特号在好望角外1600英里公海上失事,水手达德利、斯蒂芬斯、布鲁克斯和客舱侍役爬上一条救生船,除两罐咸菜外没有任何给养。7月24日,达德利提议,如果第二天早上仍看到不到船只,将杀了客舱侍役(此时已生病,且是孤儿)以挽救其他人,布鲁克斯表示不同意。次日,达德利取得斯蒂芬斯同意后杀了侍役,三个人靠侍役的血肉维持了四天后获救。 达德利和斯蒂芬斯的做法是否正当? 辩护意见: 1、在那种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 2、“人数重要”的理念,更广泛的影响也很重要,这主要是功利主义观点 反对意见: 1、绝对主义:在任何情况下,个人基本权利都是不可剥夺的 2、他们缺乏公平的程序 3、他们没有征得侍役的同意 深层追问: 1、某些基本权利我们有吗? 2、只要程序公平就可以不论结果了吗? 3、征得同意有何道德作用? 第三讲:给生命标价 【对功利主义的反对】 功利主义的实践逻辑 成本效益分析:通常估算出金额,来代表功利。 引用“捷克香烟消费税提案”和“福特平托案例”,这两个案例的典型特征就是把一切价值,包括人的健康、生命,都转化成金钱来计算成本与收益,根据功利最大化来进行决策。 质问:是否同意以功利最大化作为政策法律基础的观点? 两大反对意见: 1、没有充分重视个体和少数人权利 2、并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一切价值

哈佛大学幸福课感悟

哈佛大学幸福课感悟 姓名:XXX 班级:XXX 学号:XXXXXXXXX 幸福永远是人类的追求,人类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幸福的理想。但是,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得到幸福?至今仍有无数的人在苦苦寻找着答案。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幸福是一个经常变幻的不等式:富裕不能带来幸福,贫穷不能夺走幸福;苦难不会减少幸福,名利也不会增添幸福。人生的历练同样告诉我们,幸福还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矛盾选择:得到了,你也许并不幸福;失去了,你也许获得了更多的幸福;接受了,也许是你幸福的损失;给予了,也许给你换来幸福的倍增。所以,今天的你我,即使衣食无忧,功成名就,仍会感到自己并不幸福。很多现代人,即使实现了很多梦想,获得了很多成功,仍会常常产生这样的困惑:我是幸福的人吗?我的幸福究竟在哪里?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泰勒博士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人们衡量商业成就时,标准是钱。用钱去评估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所有与钱无关的都不会被考虑进去,金钱是最高的财富。但是我认为,人生与商业一样,也有盈利和亏损。具体地说,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所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我国有一句古训:自助者,天助也。惟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命神。一个人如果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丰富自己的修养,正确认识和塑造自我,就会铸就一个人的幸福和成功。 泰勒博士早年为了准备重要赛事,除了苦练外,须严格节制饮食。比赛一结束,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下4只汉堡。当他急不可待地撕开纸包,把汉堡放在嘴边的刹那,却停住了。因为他意识到,上个月,因为健康的饮食,自己体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汉堡的美味,很可能会后悔,并影响自己的健康。望着眼前的汉堡,他突然发现,它们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可以说,代表着4种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种汉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他称之为“忙碌奔波型”;第三种汉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是“虚无主义型”;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种“幸福型”汉堡。一个幸福的人,是既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 泰勒博士为学生简化总结了“幸福课”10项贴士,我加了一些自己的体会: 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 先知道自己要什么,再问最想要的是什么,最不能失去的是什么。一件不值得做的事情,也就不值得做好——这是基本的心理学。遵从内心,而非别人的评价,放弃也是一种负责。减去不重要的,那些你内心真正需要的事物,才能唤醒生命的热情。做到这一点依然需要表达并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断深入挖掘自己的快乐根源,这样才能有明确的目的,追寻幸福的时候才会少走弯路。 2、多和朋友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与朋友交流之前,需要先和自己交流。这样,和别人在一起的幸福才不

哈佛大学公开课 –公正 迈克尔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主讲-<<杀人道德的侧面>> 由Graywolf_Robbie整理 这段时间一直在学习著名大学的公开课程,如哈佛大学的[该如何是好],[幸福课],[心理学],耶鲁大学的[金融市场],[博弈论],[心理学导论][死亡],普林斯顿大学的[领导能力简介],[人性],还有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商业领袖和企业家].等等,下载了很多视频,上班看,下班也看,感觉著名大学授课方式与理论水平真不是盖的.一听就上瘾了.所以就想把视频里面的资料再取出来再复习一下,温故而知新.以下本文取自[该如何是好]课程的第一课.我觉得非常精彩. 这是一门讨论公正的课程,我们以一则故事作为引子: 假设你是一名电车司机,你的电车以60km\小时的速度形式在轨道上飞驰,突然发现在轨道的尽头有五名工人在施工,你无法令电车停下来,因为刹车坏了,此时你极度绝望,因为你深知,如果电车撞向那五名工人,他们会全部死亡。假设你对此确信无疑,你极为无助,直到你发现在轨道的右侧还有一条侧轨,而在侧轨的尽头,只有一名工人在那里施工,而你的方向盘并没有坏,只要你想,就可以把电车转到侧轨上去,牺牲一个人而挽救五个人. 下面是我们的第一个问题:何为正确的选择?换了你会怎么做?我们来做个调查,有多少人会把电车开到侧轨上去?有多少人会让电车继续往前开?选择往前开的,请不要把手放下. 测试结果表明:只有少数人选择继续开下去,而大部分人都选择转弯。我们先来听听大家的想法,探究一下原因?你们会认为这是正确的选择。先从大多数选择了转向侧轨的同学开始,为何要这样选择?理由是什么?有没有自告奋勇的. 学生A:我认为当可以只牺牲一个人时,牺牲五个人是不正确的选择。 教授:当可以只牺牲一个人时,牺牲五个人是不正确的选择,这理由不错,还有其他理由吗?人人都赞成这个理由吗? 学生B:我认为这和9.11的时候是一种情况,那些让飞机在宾州坠毁的人,被视为英雄,因为他们选择牺牲了自己,而不是让飞机撞向大楼牺牲更多的人。 教授:这么看来这条原则和9.11是一样的,虽然是悲剧,但牺牲一个人保全五个人依然是更正确的选择。这就是大多数人选择把电车开到侧轨上去的理由吗?现在我们来听听少数派的意见。那些人选择不转弯的. 学生C:我认为这与种族灭绝和极权主义正名是同一种思维,为了一个种族生存下来,以灭绝另一个种族为代价。 教授:那换了是你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为了避免骇人听闻的种族灭绝,你打算直接开上去把这五个人撞死吗? 学生C:大概会吧。 教授:我们来考虑一下另一种情况下的例子,看看你们大多数人会不会坚持刚才的原则(即牺牲一个人保全五个人是更好的选择),这次你不是电车司机,只是一名旁观者,你站在桥上俯瞰电车轨道,电车沿轨道从远处驶来,轨道尽头有五名工人,电车刹车坏了,这五名工人将被撞死,但你不是电车司机,你真的爱莫能助,但是你真得不是电车司机,直到你发现,在你的旁边靠着桥站着一个超级大胖子,你可以选择推他一把,他就会摔下桥,正好摔在轨道上挡住电车,他必死无疑,但是可以拯救五个人的生命。 现在,有多少人愿意选择把胖子推下去?有多少人不会?通过举手调查结果,大多数人没有选择推胖子下去,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出现了我们“牺牲一个人保全五个人”的这条原则,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第一种情况的时候,大多数人会赞成的这条原则怎么了,两种情况下你们都属于多数派,你们是怎么想的?应该如何来解释这两种情况的区别? 学生D:我认为第二种情况牵涉到主动选择推人,而被推的这个人本来和这件事情一点关

《哈佛大学生学习》读后感_心得体会

《哈佛大学生学习》读后感_心得体会 我们尊敬的武老师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上,给我们观看和讲述了哈佛大学生的学习。虽然这节课讲的不是书本上的知识,但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内容更有效,它引起了我们对比中美教育的方式,及深深地体会到我们中国大学教育的松散。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哈佛大学的学生学习是很拼命的,对于知识的那种渴望,在半夜2点,整个校园灯火通明。学生不化妆,不穿华服,见到最多的就是学生经常一边啃面包一边忘我的'读书。我想,作为我们中国的大学生,我们不要求说要拼搏到半夜3,4点才叫认真,我们还是要以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来更好有规律的学习,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是要认真努力的学习的,要不怕吃苦,发扬我们先人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 那造成中美大学学生在对待学习时,有如此强烈反差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首先,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大学的教育体制问题。中国大学基本上只要你上了大学就能拿毕业证,而哈佛大学实行淘汰机制。每年有百分之20的学生拿不到毕业证,这样学生就会有压力感,而且淘汰的20%的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每堂课都要记录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放松。 也就是说他们每一节课都要预习做好准备来应对发言。我认为我们大学的教育就是缺少了这一点,完全是靠课堂老师讲,学生毫无压力,自己做自己的事。而且中国的大学期末考试是占比较大比重的,期末考试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考试前几周的抱佛脚,记老师透露的题目来死记硬背,这样基本上就能过了,很多人有了这种侥幸的心理,对于课程就有了放松戒备,都是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 2、其次,比较重要的是学生的无目的,没有方向的学习。大学了,很多刚入大学的学生都会有一种迷茫的状态,就是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样做,没有明确的目标。在高中,大家都有明确的目标——考大学。考上大学,进入大学以后呢,没有人告诉你怎样做。加上我们的大学课少,外面的诱惑又抵不住,渐渐的就远离了学习,远离了作为学生你最该做的事。 3、社会的工作岗位还是看重学历。虽说现在学历贬值了,但是不得不承认,学历还是很重要的,它作为一个过门槛,所以很多有一定能力,但学历不够的还是会被拒之门外。很多人在进入大学后,都放松了,在他们看来,有了学历基本也就行了,他们也会掌握那些需要的技能。但是却没有那种对于学习的渴望。 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要有那种吃苦耐劳,对于知识真理的追求。我们还很年轻,应该在这样的花样年华中去拼搏,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 分享知识,欢迎下载使用!

哈佛公开课-公正课中英字幕_第一课

制作人:心舟 QQ:1129441083 第一讲《杀人的道德侧面》 这是一门讨论公正的课程This is a course about justice 我们以一则故事作为引子and we begin with a story. 假设你是一名电车司机\Suppose you're the driver of a trolley car 你的电车以60英里小时的速度\and your trolley car is hurtling down the track 在轨道上飞驰\at 60 miles an hour. 突然发现在轨道的尽头\And at the end of the track you notice 有五名工人正在施工\five workers working on the track. 你无法让电车停下来\You try to stop but you can't 因为刹车坏了\your brakes don't work. 你此时极度绝望\You feel desperate 因为你深知\because you know 如果电车撞向那五名工人\that if you crash into these five workers 他们全都会死\they will all die. 假设你对此确信无疑\Let's assume you know that for sure. 你极为无助\And so you feel helpless 直到你发现在轨道的右侧until you notice that there is off to the right 有一条侧轨\ a side track 而在侧轨的尽头\and at the end of that track 只有一名工人在那施工\there is one worker working on the track. 而你的方向盘还没坏\Your steering wheel works 只要你想\so you can turn the trolley car 就可以把电车转到侧轨上去\if you want to onto the side track 牺牲一人挽救五人性命\killing the one but sparing the five. 下面是我们的第一个问题:\Here's our first question: 何为正确的选择\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换了你会怎么做\What would you do? 我们来做个调查\Let's take a poll. 有多少人会把电车开到侧轨上去\How many would turn the trolley car onto the side track? 请举手\Raise your hands. 有多少人会让电车继续往前开\How many wouldn't? How many would go straight ahead? 选择往前开的请不要把手放下\Keep your hands up those of you who would go straight ahead. 只有少数人选择往前开\A handful of people would 绝大多数都选择转弯\the vast majority would turn. 我们先来听听大家的说法\Let's hear first 探究一下为何\now we need to begin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你们会认为这是正确的选择\why you think i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先从大多数选择了转向侧轨的同学开始\Let's begin with those in the majority who

哈弗大学公开课公平与正义观后感

哈佛大学公共课“关于公平与正义”的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哈佛大学哲学教授Michael Sandel公开课的视频,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幽默的教学风格和严密的逻辑思维不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从中获得了很大的收获。他以《关于公平和正义的入门课》为基础,不仅对道德和政治哲学进行了一系列的介绍,并且让人们带着批判的观点来思考复杂且动荡不定的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包括反歧视行动,同性婚姻,爱国主义,忠诚和人权。 一、独特的教学方法 (一)采用苏格拉底的方式进行拷问 迈克尔·桑德尔教授教学不是仅仅一个讲座,他把问题交给学生,邀请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地思考、参与并为了他们自己的观点辩论。他以这种“苏格拉底的方式”不断地诘问、应答、反驳和再追问的方式将讨论的内容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使学生通过对具体个案的辨析和争论,来培养批评思考以及推理论说的能力。他不会灌输给你什么,只是希望学生在其引导下对某些想当然的结论或常识有多维度的思考。 这种“苏格拉底的方式”教学方式很适合他的道德和政治哲学这个教学科目。因为道德和政治哲学这门课本身就有很多有争议的理论和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同意一种观点。所以很多学生会勇敢地举起手来,提出问题,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为他们自己的观点辩护。看来,批判性地表达不同的观点,也是学习的一部分。然而,我们中国的灌输式教育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关注,不利于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我认为,我们急需“苏格拉底的方式”教学,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地学习。 (二)举生活中的例子促进思考 桑德尔教授不是刻板的讲解理论的知识,而是采用日常的例子来拷问学生,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易于理解,有时甚至变得很有趣。他用一些或普通或极端的例子引导学生对日常道德问题进行思索,帮助他们在面临日常道德抉择的时候能够更好地运用批判性思维。在他的引导和诘问下,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道德的思索中,又常常会陷于两难的道德窘境中。在桑德尔的课堂上,道德问题从

哈佛大学幸福课观后感

哈佛大学幸福课观后感 人文学院刘允 100101005 观看了哈佛大学的幸福课给了我很多的感触,让我知道了人的一生应当积极追求的是幸福,幸福感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唯一标准,是每个人应当追求的目标中的终极目标。没有幸福感的人是可悲的,也注定一生是悲惨的。只有幸福的人群才会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取得成功,包括荣誉,地位、收入、友谊以及健康。从明天起我应当积极努力做一个幸福的人,它将会是我一生值得为之奋斗的理想。 从泰勒·本-沙哈尔的讲课中我了解到幸福是什么,它不是崇高的荣誉,炙手可热的权力,更不是享用不尽的金钱,而是快乐地追求有意义的事情。幸福是一个持续的状态,不是短暂的快感,是需要用一生去完成的理想,是需要不断努力追求的结果,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是需要每个人积极地争取,是需要每个人用心去经营,去打造。就如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塑,是需要每个人用心去雕琢,敲掉大卫身上多余的石头,摆脱束缚,才会的得到幸福。 马克思说过:“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幸福概念的源头是需要和欲望。如果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的现实性和人的幸福也就是一句空话。马克思把人的幸福和人的需要看作不可分离的。他认为人的自身

的实现,在一定意义上就“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表现为需要”。在这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格雷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他说:“幸福———人类一切企求的最终目的———在我们的自然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以前,是无法达到的。”不容置疑,满足人的需要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而人的自由创造性的劳动无不是为满足人的一定的需要而展开的。由此可见,幸福的基本条件是需要。 当需要得到满足时,是不是就真正幸福了?那么真正的幸福应该是什么?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我想幸福的人应当是这样的。 幸福的人应该乐观接受自己。自我接纳是人天生拥有的权利,试想,如果一个人对自己都不接纳,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他又如何能获得自信,获得自尊心,获得引导自己积极向上的动力呢。生活中,我们都走向了一个误区,大部分想成功的人,都在不断需找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想通过改善它们以此取得成功。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关注自身的优点和长处人比那些只是关注自身缺点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很明显的道理,如果我们不懂得欣赏自身的长处,那么我们的优势就会不断贬值,而最终我们身上便没有闪光的优点,剩下的只有平凡。 幸福的人应当学会宽容。人短暂的一生中会经历各种坎坷,对于生活中的不如意的事情,应当怀着一个宽容的态度,不要总是拿别人的错误不断的惩罚自己,应当学会原谅生活,抛弃心灵的包袱,用积极良好的心态走在人生的大道上。每当我遇到令人不高兴的事情时,就会想起林则徐的一句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

哈佛公开课《公平与正义》观后感

观哈佛公开课《公平与正义》有感 ——怎样成为一名有魅力的教师看完了哈佛著名教授桑德尔的公开课《公平与正义》,感触颇多,尤其被桑德尔教授的教学风格及渊博的知识吸引,桑德尔教授的身上哟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在这里就怎样成为一名有魅力的教师有,我觉得应该首先做到以下几点。 一、独特的教学方式 桑德尔教授以“苏格拉底的方式”教学。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同样,没有经过审视的人生也是没有价值的。 桑德尔教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通过不断地诘问、应答、反驳和再追问,使学生通过对具体个案的辨析和争论,来培养批评思考以及推理论说的能力。比如,课程刚开始,桑德尔问:“若你是医生,在急诊室有一个病危的病人,和5个病情相对较轻的病人。你若花一天救那一个人,另5个便会死去;若去救那5个,病危的那个便会病亡。你如何选择?”大部分同学选择救5人,牺牲少数,使更多人获利。只有少部分人认为这样做,对病危的病人不公平。“狡猾”的桑德尔继续提问:“若你有一个相对健康的病人,还有5个分别急需不同移植

器官的病危的病人。你会杀了健康的一个,用他的器官救另外5个吗?”这样的提问方式在课堂上数不胜数。最终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开拓思维,领悟其中的哲理。 而在中国的大学教授的课堂及讲座基本上都是自己讲,下面的听众往往是百无聊赖。 我觉得作为一名光荣的最光辉的教师,在学习方面,不仅是传授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脑海中形成一个系统的思维。 二、自身的智慧魅力 桑德尔教授在课堂上涉及到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涉及范围非常之广,在面对那些突如其来的情况时,他是不可能事先准备的,但是他仍然能把握课堂节奏达到游刃有余,这与桑德尔教授自身学识渊博,思维敏捷等是离不开的。同时,他对于教学内容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比较深刻的认识,对于学生的即兴回答有着巧妙的处理、推进和引导,他在课堂上涉及到了许多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的论著,为学生的学习打开了更广阔的世界。 我觉得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又魅力的老师,就必须先充实自己,一方面,除了要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最好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掌握的指导涉及范围要广。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应对学生的问题,以及突发的一些情况,做一名称职的学生喜欢的老师。 三、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本课中桑德尔问每一个回答问题学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