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感现象(教案)

自感现象(教案)
自感现象(教案)

江苏省职业学校理论课程教师教案本

(2014—2015 学年第一学期)

专业名称数控

课程名称电工基础

授课教师左爱娟

学校江苏省高邮中等专业学校

课堂教学安排

图HL1、HL2亮度相同,再调节

)如图接通电路,灯HL正常发光,再断开电路。

2.如图4所示的电路中,是完全相同的灯泡,线圈L的电阻可以忽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合上开关S接通电路时,

自感现象教案

高二新课电磁感应第16周六2006-12-15 §16.5自感现象 要点:知道什么是自感现象和自感电动势;知道自感系数L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知道自感现象利和弊以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 教学难点:分析自感现象; 课堂设计:本节课是电磁感应现象的一种特殊情形,做好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现象去抓本质,去总结出根据所学知识电磁感应定律分析自感电动势对电流的作用,通过 旧知识比较得出自感电动势的决定因素。 解决难点:以实验为基础,通过结合旧知识来理解。 培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思想教育: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和精确细心的科学态度 学生现状:知道阻碍,但经常搞不清楚哪一个闭合回路。 课堂教具:自感现象示教板 一、引入 问:发生电磁感应的条件是什么? 答:穿过电路的磁通量Φ发生变化. 问:在图中(1)K接通瞬间,L2中有无I感? (2)A、B两点哪点电势高? (3)C、D两点哪点电势高? 学生讨论后总结: ΦA>ΦB电源正极连的A点比B点电势高,线圈L2相当于瞬时电源, ΦC>ΦD. 问:当K断开瞬间,L2中有无I感,此时C、D两点哪点电势高? 答:L2相当于瞬时电源ΦD>ΦC. 问:将上图改为右图,当K接通、断开瞬间是否有电磁感应现象发生? 分析:L1、L2既是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线圈”,又是产生感生电动势的“副线圈”所以这节课讲的是自感. 二、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通电自感现象,,画出电路图(如图所示),A1、A2是规格完全一 样的灯泡,闭合电键K,调变阻器的电阻,使A1、A2亮度相同,再调节R1使 两灯正常发光. 实验现象:K闭合时,发现A2正常发光,A1比A2 亮得晚。 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分析:电路接通时,电流由0开始增加,穿过L的磁通量随着增加,L支路中产生E感的方向与原来电流方向相反,阻碍电流增加,即推迟了电流达正常值的时间. 【实验】做16-33实验,画出出电路图,如图所示,演示断电自感. 演示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K断开时,A灯突然闪亮一下后才熄灭. 问:为什么A灯不立刻熄灭? 让学生讨论,可以提醒学生这时出现了新电源,电源在哪里?电动势方向又如 何?

六、自感现象涡流

涡流课后练习 1.自主思考——判一判 (1)涡流也是一种感应电流。(√) (2)导体中有涡流时,导体本身会产热。(√) (3)利用涡流制成的探雷器可以探出“石雷”。(×) (4)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均遵循楞次定律。(√) (5)电磁阻尼发生的过程中,存在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 (6)电磁驱动时,被驱动的导体中有感应电流。(√) 2.下列做法中可能产生涡流的是() A.把金属块放在匀强磁场中 B.让金属块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运动 C.让金属块在匀强磁场中做变速运动 D.把金属块放在变化的磁场中 解析:选D涡流就是整个金属块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所以产生涡流的条件就是在金属块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即穿过金属块的磁通量发生变化。而A、B、C中磁通量不变化,所以A、B、C错误,把金属块放在变化的磁场中时,穿过金属块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有涡流产生,所以D正确。 3.[多选]变压器的铁芯是利用薄硅钢片叠压而成,而不采用一整块硅钢,这是为了() A.增大涡流,提高变压器的效率 B.减小涡流,提高变压器的效率 C.增大涡流,减小铁芯的发热量 D.减小涡流,减小铁芯的发热量 解析:选BD涡流的主要效应之一就是发热,而变压器的铁芯发热,是我们不希望出现的。所以不采用整块硅钢,而采用薄硅钢片叠压在一起,目的就是减小涡流,从而减小铁芯的发热量,进而提高变压器的效率。故B、D正确。 4.金属探测器已经广泛应用于安检场所,下列关于金属探测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探测器可用于食品生产,防止细小的砂石颗粒混入食品中 B.金属探测器探测地雷时,探测器的线圈中产生涡流 C.金属探测器探测金属时,被测金属中感应出涡流 D.探测过程中金属探测器与被测物体相对静止与相对运动的探测效果相同 解析:选C金属探测器只能探测金属,不能用于食品生产,防止细小的砂石颗粒混入食品中,故A错误;金属探测器探测金属时,被测金属中感应出涡流,故B错误,C正确;探测过程中金属探测器应与被测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时无法得出探测效果,故D

电磁感应说课稿

电磁感应说课稿 1、“电磁感应”是在第三册“电流的磁效应”和第五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后进行的教学,使学生对“电与磁相互作用的内容”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具有承前的作用,是知识的自然延续;“电磁感应”为以后学习发电机的内容打下理论基础,并为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提供前置知识,具有启后作用。 2、法拉第电磁感应的发现,为电能的大规模应用创造了条件,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近二年半自然科学的学习,已具备了电、磁的初步知识,知道了电能产生磁和磁场对电流的有作用等方面的知识,也初步具备了电学实验操作技能和初步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理性思维的能力还不强,在分析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知道是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2、能描述电磁感应现象,分析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列举影响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和影响电流的因素。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2、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3、培养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性和求知欲。 2、培养实事求是记录实验现象的态度。 3、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理解电磁感应现象。 教学难点: 1、对“切割磁感应线”的理解。 教学策略: 1、变演示实验为演示与学生随堂实验并进。 2、采用实验探究法。 3、辅助于多媒体课件解决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实验设计 实验观察 归纳 交流 实验设计 实验观察 归纳 交流 新问题提出 一、情景创设: 1、多媒体播放“电的使用”问题产生(电从何来) 学生提出猜想:(电池?发电机?摩擦起电?) 2、复习电流产生的磁场(奥斯特)导引学生猜想,问题2能用磁场产生电流吗?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自感现象 涡流》教案.doc

第六节自感现象涡流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自感现象、自感系数和涡流,知道影响自感系数大小的因素。 2、了解自感现象的利用和危害的防止。 3、初步了解日光灯、电磁炉等家用电器工作的自感原理。 4、利用对自感现象的想象培养想象能力,体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过程。 5、体会科技成果对生活的广泛影响,培养对涡流现象的广泛、神奇的应用产生兴趣。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知识 1、电磁感应现象原理:E1==Δφ/Δt 提问 2、自感现象 演示1(图36-2)- 演示2(图36-3)- 自感作用:电路中的自感作用是阻碍电流变化。 3、电感器线圈演示讲解 自感(系数):匝数越多,自感系数越大;加如铁芯,自感系数增大。 作用:有阻碍交流的作用 实例:变压器(即互感器)、日光灯电子镇流器个例分析 危害:城市无轨电车弓型拾电器电弧火花-烧蚀开关、危及行人。 4、涡流及其应用 现象:阻尼摆演示-设问-探究-释疑 概念及成因:空间磁通量变化,空间中的导体就会感应出电流,即涡流。 应用: 变压器硅钢片设计原理: --- 解释:为什么变压器要有冷却装置? 电磁炉发热原理: 金属探测器: 危害:使得变压器及电机铁芯内感应涡流,发热,影响绝缘性能乃至导致火灾事

故。 防止办法:铁芯分片组叠,并彼此绝缘。 二、巩固新知识 1、小结:自感-涡流-现象-规律-应用 2、阅课文:P78-81 3、练习:(课本)P81—1、2(讲)、3(提示:自感系数因素)、4(启发分析)、5(启发讲述) 4、作业: 后记: 1、电磁炉原理: 电磁炉是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对食品进行加热的。电磁炉的炉面是耐热陶瓷板,交变电流通过陶瓷板下方的线圈产生磁场,磁场内的磁力线穿过铁锅、不锈钢锅等底部时,产生涡流,令锅底迅速发热,达到加热食品的目的。 电磁炉加热原理如图所示,灶台台面是一块高强度、耐冲击的陶瓷平板(结晶玻璃),台面下边装有高频感应加热线圈(即励磁线圈)、高频电力转换装置及相应的控制系统,台面的上面放有平底烹饪锅。 其工作过程如下:电流电压经过整流器转换为直流电,又经高频电力转换装置使直流电变为超过音频的高频交流电,将高频交流电加在扁平空心螺旋状的感应加热线圈上,由此产生高频交变磁场。其磁力线穿透灶台的陶瓷台板而作用于金属锅。在烹饪锅体内因电磁感应就有强大的涡流产生。涡流克服锅体的内阻流动时完成电能向热能的转换,所产生的焦耳热就是烹调的热源。 概述 电磁灶是应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加热工作的,是现代家庭烹饪食物的先进电子炊具。它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可用来进行煮、炸、煎、蒸、炒等各种烹调操作。特点: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噪音小、省电节能、不污染环境、安全卫生,烹饪时加热

物理知识点高中物理《电磁感应现象》说课稿【精品教案】

物理说课稿: 《电磁感应现象》说课稿
一、教材与学生分析 1、对教材内容的分析 电磁感应这一章作为联系电场和磁场的纽带, 不仅是电场和磁场知识的综合和扩展, 也是以 后学习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的基础。电磁感应的发现,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 义, 由于它提示了电和磁之间的深刻联系及规律, 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充分利用电能的新时 代,使人类文明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本章无论是在知识内容上、还是在社会实践中都具有 极其重要的意义。 电磁感应现象是电磁感应中的重要一节, 这一节教学内容安排为两块:第一块为学习磁通 量的概念及其变化;第二块为学习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和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守恒问题。 第一块磁通量及其变化又是后继课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楞次定律等的基础, 第二块中教 材要求运用磁通量的变化的概念来描述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这也是后继学习的基础。 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掌握规律。教材的重点是研究“产生 感应电流的条件” ,难点是如何在初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的基础上,通过进 一步实验,使学生归纳出“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虽然本节课的名称叫《电磁感应 现象》 ,但这节课并不是一节“现象”课,而是一节“规律”课。 2、学生情况的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电磁感应现象》 ,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切割 磁感线。 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前提条件从知识角度看是: (1)知道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实验) ; (2) 了解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通电直导线、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的分布; (3)知道产生感应 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从能力角度看是: (1)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 力; (2)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3)具有一定的识图、连接实物电路的 技能……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 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磁通量的定义,会计算磁通量 (2)能根据实验事实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会运用条件判断有无感应电流 (4)知道什么叫电磁感应现象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归纳、概括出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想探究、概 括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设想 1、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提出猜想并比较不同实验的结 果修正猜想,从而得到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

自感现象及其应用全面版

《自感现象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广州市花都区实验中学物理科陈丽华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自感现象。 2.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3.知道自感现象的利与弊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 4.能够通过电磁感应部分知识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原因及磁场的能量转化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两个自感实验的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自感现象的利弊学习,培养学生客观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使学生初步形成特殊现象中有它的普遍规律,而普遍规律中包含了特殊现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自感现象。 2.自感系数。 ★教学难点 分析自感现象。 ★教学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实验 ★教学用具: 自感现象示教板,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回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教师:引起回路磁通量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磁场的变化;回路面积的变化;电流的变化引起磁场的变化等。 教师: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 (1)在法拉第的实验中两个线圈并没有用导线连接,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在另一个线圈中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 (2)当电路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时,会不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 本节课我们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1、自感现象 教师:当电路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时,会不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下面我们首先来观察演示实验。 [实验1]演示通电自感现象。 教师:出示示教板,画出电路图(如图所示),A 、A2是规 格完全一样的灯泡。闭合电键S,调节变阻器R,使A1、A2亮 度相同,再调节R1,使两灯正常发光,然后断开开关S。重新 闭合S,观察到什么现象?(实验反复几次) 学生:跟变阻器串联的灯泡A2立刻正常发光,跟线圈L串 联的灯泡A1逐渐亮起来。 教师:为什么A1比A2亮得晚一些?试用所学知识(楞次定 律)加以分析说明。 学生:分组讨论(可以提醒学生这时出现了新电源,电源在哪里?电动势方向又如何?)师生共同活动:电路接通时,电流由零开始增加,穿过线圈L的磁通量逐渐增加,L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与原来的电流方向相反,阻碍L中电流增加,即推迟了电流达到正常值的时间。 [实验2]演示断电自感。 教师:出示示教板,画出电路图(如图所示)接通电路,待灯泡A 正常发光。然后断开电路,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S断开时,A灯突然闪亮一下才熄灭。 教师:为什么A灯不立刻熄灭? 学生:分组讨论(可以提醒学生这时出现了新电源,电源在哪里? 电动势方向又如何?) 师生共同活动:当S断开时,L中的电流突然减弱,穿过L的磁通量逐渐减少,L中产生感应电动势,方向与原电流方向相同,阻碍原电流减小。L相当于一个电源,此时L与A构成闭合回路,故A中还有一段持续电流。灯A闪亮一下,说明流过A的电流比原电流大。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打出i—t变化图,如下图所示. (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两个实验得出结论) 导体本身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叫自感现

自感现象及其应用

§1.7 自感现象及其应用 【教材分析】 自感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感应现象,教材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明白自感现象的规律都符合电磁感应现象的一般规律,导体本身的电流变化,引起磁通量变化,这是产生自感现象的原因;而根据楞次定律,自感电动势的作用是阻碍电流变化。 然后教材通过讨论与交流,利用类比,电磁感应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那么自感电动势于什么有关?能启迪学生思考,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并把实验现象观察结果填写在表格中,从而引出自感系数。 日光灯是常用的设备,课本先介绍了日光灯的结构和发光特点,然后通过“观察与思考”栏目,让学生搞清楚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并总结镇流器所起的作用。并在书末简单提出了电子镇流器及新型灯具,引导学生进一步收集资料、自行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自感现象和自感电动势。 (2)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 (3)知道影响自感系数的因素。 (4)知道日光灯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自感现象,认识实验在物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2)通过自感电动势大小的探究,加深对控制变量法的认识。 (3)经过日光灯工作原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感现象与决定自感电动势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热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了解自感现象的实际应用,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由现象入手,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找出基本规律,将所学的知识、规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 教学难点:分析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日光灯原理。 【教具】 启动器、镇流器、自感现象演示仪

高二物理第三章《自感现象涡流》知识点

高二物理第三章《自感现象涡流》知识点 高二物理第三章《自感现象涡流》知识点 1、电磁炉原理: 电磁炉是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对食品进行加热的。电磁炉的炉面是耐热陶瓷板,交变电流通过陶瓷板下方的线圈产生磁场,磁场内的 磁力线穿过铁锅、不锈钢锅等底部时,产生涡流,令锅底迅速发热,达到加热食品的目的。 电磁炉加热原理如图所示,灶台台面是一块高强度、耐冲击的陶瓷平板(结晶玻璃),台面下边装有高频感应加热线圈(即励磁线圈)、高频电力转换装置及相应的控制系统,台面的上面放有平底烹饪锅。 其工作过程如下:电流电压经过整流器转换为直流电,又经高频电力转换装置使直流电变为超过音频的高频交流电,将高频交流电 加在扁平空心螺旋状的感应加热线圈上,由此产生高频交变磁场。 其磁力线穿透灶台的陶瓷台板而作用于金属锅。在烹饪锅体内因电 磁感应就有强大的涡流产生。涡流克服锅体的内阻流动时完成电能 向热能的转换,所产生的焦耳热就是烹调的热源。 概述 电磁炉按感应线圈中的电流频率分为低频和高频两大类,相比较高频电磁灶受热效率高,比较省电。 按样式分类,可以分以下三种。 台式电磁炉:分为单头和双头两种,具有摆放方便、可移动性强等优点。因为价格低较受欢迎。 埋入式电磁炉:是将整个电磁炉放入橱柜面内,然后在台面上挖个洞,使灶面与橱柜台面成一个平面。业内专家认为这种安装方法

只求美观,但不科学,很大一部分消费群体把电磁炉当做火锅,埋 入式炒菜并不方便。 嵌入式电磁炉:可适应不同锅具的需要,不再对锅具有特殊要求。 3、涡流,涡流,就是旋涡一样的电流。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物理第三章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物理《电磁感应现象》说课稿 人教版

高中物理《电磁感应现象》说课稿人教版 一、教材与学生分析 1、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电磁感应这一章作为联系电场和磁场的纽带,不仅是电场和磁场知识的综合和扩展,也是以后学习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的基础。电磁感应的发现,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它提示了电和磁之间的深刻联系及规律,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充分利用电能的新时代,使人类文明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本章无论是在知识内容上、还是在社会实践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电磁感应现象是电磁感应中的重要一节,这一节教学内容安排为两块:第一块为学习磁通量的概念及其变化;第二块为学习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和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守恒问题。第一块磁通量及其变化又是后继课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等的基础,第二块中教材要求运用磁通量的变化的概念来描述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这也是后继学习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掌握规律。教材的重点是研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难点是如何在初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实验,使学生归纳出“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虽然本节课的名称叫《电磁感应现象》,但这节课并不是一节“现象”课,而是一节“规律”课。

2、学生情况的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前提条件从知识角度看是:(1)知道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实验);(2)了解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通电直导线、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的分布;(3)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从能力角度看是:(1)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2)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3)具有一定的识图、连接实物电路的技能……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1)能说出磁通量的定义,会计算磁通量(2)能根据实验事实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3)会运用条件判断有无感应电流(4)知道什么叫电磁感应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归纳、概括出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想探究、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设想 1、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提出猜想并比较不同实验的结果修正猜想,从而得到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这节课每个学习小组都发了一份《实验报告》整堂课

自感现象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优秀教案)

自感现象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优秀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自感现象 要点:知道什么是自感现象和自感电动势;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知道自感现象利和弊以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 止. 教学难点:分析自感现象; 课堂设计:本节课是电磁感应现象的一种特殊情形,做好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现象去抓本质,去总结出根据所学知识电磁感应定律分析自感电动 势对电流的作用,通过旧知识比较得出自感电动势的决定因素。 解决难点:以实验为基础,通过结合旧知识来理解。 培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思想教育: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和精确细心的科学态度 学生现状:知道阻碍,但经常搞不清楚哪一个闭合回路。 课堂教具:自感现象示教板 一、引入 问:发生电磁感应的条件是什么? 答:穿过电路的磁通量Φ发生变化. 问:在图中()接通瞬间中有无感 ()、两点哪点电势高? ()、两点哪点电势高? 学生讨论后总结: Φ>Φ电源正极连的点比点电势高,线圈相当于瞬时电源, Φ>Φ.

问:当断开瞬间中有无感,此时、两点哪点电势高? 答:相当于瞬时电源Φ>Φ. 问:将上图改为右图,当接通、断开瞬间是否有电磁感应现象发生? 分析:、既是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线圈”,又是产生感生电动势的“副线圈”所以这节课讲的是自感. 二、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通电自感现象,,画出电路图(如图所示)、是规格完 全一样的灯泡,闭合电键,调变阻器的电阻,使、亮度相同,再调节使两灯正常发光. 实验现象:闭合时,发现正常发光,比亮得晚。 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分析:电路接通时,电流由开始增加,穿过的磁通量随着增加支路中产生感的方向与原来电流方向相反,阻碍电流增加,即推迟了电流达正常值的时间. 【实验】做实验,画出出电路图,如图所示,演示断电自感. 演示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断开时灯突然闪亮一下后才熄灭. 问:为什么灯不立刻熄灭? 让学生讨论,可以提醒学生这时出现了新电源,电源在哪里电动势 方向又如何

最新人教版选修1-1高中物理§3.6 自感现象涡流教学设计

第六节自感现象涡流 教目标: 1、了解什么是自感现象、自感系和涡流,知道影响自感系大小的因素。 2、了解自感现象的利用和危害的防止。 3、初步了解日光灯、电磁炉等家用电器工作的自感原。 4、利用对自感现象的想象培养想象能力,体验将物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过程。 5、体会技成果对生活的广泛影响,培养对涡流现象的广泛、神奇的应用产生兴趣。 教过程: 一、习新知识 1、电磁感应现象原:E1==Δφ/Δ提问 2、自感现象 演示1(图36-2)- 演示2(图36-3)- 自感作用:电路中的自感作用是阻碍电流变。 3、电感器线圈演示讲解 自感(系):匝越多,自感系越大;加如铁芯,自感系增大。 作用:有阻碍交流的作用 实例:变压器(即互感器)、日光灯电子镇流器个例分析 危害:城市无轨电车弓型拾电器电弧火花-烧蚀开关、危及行人。 4、涡流及其应用 现象:阻尼摆演示-设问-探究-释疑 概念及成因:空间磁通量变,空间中的导体就会感应出电流,即涡流。 应用: 变压器硅钢片设计原: --- 解释:为什么变压器要有冷却装置? 电磁炉发热原: 金属探测器: 危害:使得变压器及电机铁芯内感应涡流,发热,影响绝缘性能乃至导致火

灾事故。 防止办法:铁芯分片组叠,并彼此绝缘。 二、巩固新知识 1、小结:自感-涡流-现象-规律-应用 2、阅课文:P78-81 3、练习:(课本)P81—1、2(讲)、3(提示:自感系因素)、4(启发分析)、5(启发讲述) 4、作业: 后记: 1、电磁炉原: 电磁炉是应用电磁感应原对食品进行加热的。电磁炉的炉面是耐热陶瓷板,交变电流通过陶瓷板下方的线圈产生磁场,磁场内的磁力线穿过铁锅、不锈钢锅等底部时,产生涡流,令锅底迅速发热,达到加热食品的目的。 电磁炉加热原如图所示,灶台台面是一块高强度、耐冲击的陶瓷平板(结晶玻璃),台面下边装有高频感应加热线圈(即励磁线圈)、高频电力转换装置及相应的控制系统,台面的上面放有平底烹饪锅。 其工作过程如下:电流电压经过整流器转换为直流电,又经高频电力转换装置使直流电变为超过音频的高频交流电,将高频交流电加在扁平空心螺旋状的感应加热线圈上,由此产生高频交变磁场。其磁力线穿透灶台的陶瓷台板而作用于金属锅。在烹饪锅体内因电磁感应就有强大的涡流产生。涡流克服锅体的内阻流动时完成电能向热能的转换,所产生的焦耳热就是烹调的热。 概述 电磁灶是应用电磁感应原进行加热工作的,是现代家庭烹饪食物的先进电子炊具。它使用起非常方便,可用进行煮、炸、煎、蒸、炒等各种烹调操作。特点: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噪音小、省电节能、不污染环境、安全卫生,烹饪时加热均匀、能较好地保持食物的色、香、味和营养素,是实现厨房现代不可缺少的新型电子炊具。电磁灶的功率一般在700--1800W左右。

高中物理 《电磁感应现象》说课稿

《电磁感应现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来自宁夏吴忠市回民高级中学,我说课的内容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物理选修3-2第一章第一节《电磁感应现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揭示了磁和电的内在联系,教材先让学生了解了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艰难历程后通过探究实验的方法归纳出了“磁生电”的规律,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学生今后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和交变电流产生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曲折历程,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通过学习磁生电的条件,养成探究物理规律的良好习惯,提高自身的素养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难点:组织学生完成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归纳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二、说教学方法及手段 1、学情分析 学生已知道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实验,掌握了磁场的基本知识,理解了磁通量的概念;初中时也已经学习了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的知识,自然会激发起他们继续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同学们目前已经有一定的电学实验操作基础和一定的探究、分析与归纳的能力,对本节课设计探究实验经教师指导和小组合作,应该能够顺利完成。 2、教学方法及手段 (1)本节课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过程,即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采集数据---交流反馈---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实践应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亲身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本节课采用以实验为主,以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为辅助的教学手段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自感现象的教学设计

16.5 自感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自感现象及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 2.知道自感现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自感系数,了解影响其大小的因素。 3.了解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技术中有关自感现象的应用情况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实验电路,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物理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 2.利用直观地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简单介绍美国物理学家亨利由学徒到美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的有关事迹,教育学生学习他善于自学,勇于钻研的精神,合理安排课外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便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 2.进行物理学方法的教育实验——理论——再实验 二、重点、难点 1.重点:自感现象及自感系数 2.难点: (1)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2)断电自感的演示实验中灯光的闪亮现象解释 三、课时安排 1 课时 四、教具 通电自感演示装置、断电自感演示装置、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是什么? 请学生回答,穿过回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才能产生电磁感应现象。 在前面的学习中,电磁感应现象中的磁通量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请学生回答,在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过程中,磁场没有变化,但回路的面积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磁通量变化。在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线圈的过程中,是外加磁场变化而导致线圈的磁通量变化。在利用原副线圈的实验中,是通过改变原线圈中电流的大小,从而导致副线圈中的外加磁场发生变化,引起磁通量变化。 除上述这三种情形外,还有没有其他情形引起回路磁通量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呢? (二)进行新课 由电流的磁效应可知,线圈通电后周围就有磁场产生,电流变化,则磁场也变化,那么对于这个线圈自身来说,穿过它的磁通量在此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是否此时也会出现电磁感应现象呢?我们通过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图所示电路图 说明:当S闭合瞬间,线圈L中的电流从无到有发生变化,线圈自身的磁场也从无到有发生变化,结果,线圈L自身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如果灯1和灯2规格相同,且都能正常发光,那么,闭合S瞬间,会有什么现象呢?引导学生先作预测,然后进行演示实验。首先,闭合开关S,调节变阻器R和R1使两灯正常发光,然后,断开开关S。最后,又重新闭合开关S(重复上述操作)。 请学生观察现象:在闭合天关S的瞬间,灯2立刻正常发光。 而灯1却是逐渐从暗到明,要比灯2迟一段时间才正常发光。

《电磁感应》说课稿

电磁感应说课稿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重大发现和发明相继问世,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刚刚过去的20世纪更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建设离不开能源,而最好的能源就是--电能.人类生产、生活、经济建设都离不开电能,饮水思源,我们不能忘记为人类利用电能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法拉第,以及他的伟大发现也就是我今天说课的题目—电磁感应。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八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吃透教材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基础,本课内容是选自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煤矿电工学》第二章中的第三节《电磁感应》。它是在学习了电的磁效应基础上,进一步讲述电磁感应现象及感应电动势,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总结得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从中揭示电与磁的内在联系。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既不感到难以入手不会因为太容易而产生轻视情绪呢? 这需要对学生情况有比较准确的定位:在学习本次课之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会判断电的磁效应现象及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力。但是还欠缺开拓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且学生接受能力有差异,正是基于这一点所以在讲授本次课程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们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首先是认知目标,认知目标包括以下内容:1、了解电磁感应现象2、了解感应电动势 3、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能力目标是:通过演示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即设想-实验-规律。 思想目标是:通过对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坚持不懈、苦经十载艰辛研究,最终发现电磁感应定律的相关史实介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情感目标:培养他们坚韧不拔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索精神,努力学好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将来在学术或技能领域有所建树打好扎实的基础。

高一物理教案自感现象2

自感现象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在掌握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自感现象. (2)初步掌握自感电动势的计算公式 &自=L △ 1/ △ t (3)了解自感系数及影响自感系数大小的因素.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及对实验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品质和推理能力,从而理解自感电动势在电流变化时所起的作用. 3.渗透研究物理学的方法,使学生逐渐体会怎样从旧知识的土壤中生成出新知识的幼苗. 二、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是使学生在掌握了自感现象与电磁感应现象统一性的基础上,把握住自感现象的特点. 2.断电自感现象中,灯泡突然闪亮一下学生很难理解,是教学中的难占 八、、? 三、教具 1.自感现象的演示. 通电自感现象的演示装置,断电自感现象的演示装置,电源,开关及导线若干. 2.投影器及自制投影片. 3.关于日光灯工作原理的示教板. 四、主要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提问: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2.如图1所示,有两个线圈L1、L2共轴放置,当滑动变阻 器的滑片向左滑动时,试推理判定通过电阻R感应电流的方向.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提出问题:因为穿过线圈L。的向上的磁通量增加了, 所以在通过电阻R闭合的线圈严生R b方向的感应电流.那么,对于线圈L1来说它通过电池、滑动变阻器也组成了闭合电 路,而且 会不会在这个闭合回路中也发生电磁穿过这个闭合回路的磁通量也发生了变化, 感应现象呢?是否有感应电动势呢?

2.由演示实验引入课题. 演示两个有关自感现象的演示实验.要求学生注意演示过程和瞬间发生的现象. (1)通电时的自感现象(如图2). 操作过程: ①展示电路结构. ②接通电路缓慢调整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使两个灯泡A1、 A2发光亮度相同. 痔2 ③断开电路后,再接通电路.这里应重复几次. 叙述现象:让学生能看到每次接通时,灯A1总比灯A2滞后一小段时间才亮.

自感现象及其应分析

自感现象及其应用分析 自感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中的一种特殊情形——是在导体本身的电 足够大。即自感线圈要长,匝数要多,截面积要大,并要有铁心。同时,也要注意线圈不能有过大的电阻,否则也会使自感电流过小而自感现象不明显。 方法一 器材自制线圈,2.2V小电珠2个,50Ω滑动变阻器,2V铅蓄电池3个,电键,导线等。

线圈的制作方法 铁芯选用22mmEI型硅钢片(图a),叠厚40mm左右。用绝缘纸板做一个与铁芯相配合的绕线框架(图b)。用φ为0.40mm左右的漆包线在绕线框架上绕800匝,抽一个头,再绕400匝。然后将硅钢片交叉插入,制成一个有铁芯的线圈(图c)。 操作 (1)按图(d)连接电路,线圈的1200匝全部用上,电源用6V。 (2)合上电键K,调节变阻器R2,使小灯A1和A2的明亮程度相同。调节R1,使A1、A2正常发光。然后断开K。 (3)合上K,可见到A2立刻正常发光,而A1却是逐渐亮起来。说明L

的自感现象。 (4)按图(e)连接电路,L用400匝,电源用4V。 (5)合上电键K,调节R,使小灯A比正常发光稍暗一些。 (6)断开K,可看到A灯突然更亮一下才熄灭,这是L的自感电动势引起的。 方法二 目的断电自感现象的演示。 器材自感线圈(也可用日光灯镇流器,规格是15—40W任意一种),直流电源(3—4V),氖泡(日光灯启动器或试电笔中的氖泡S),电键,导线等。 操作

(1)接通K,氖泡不亮。(一般氖泡需几十V以上的最低电压才能放电)。 (2)断开K,因自感线圈(日光灯镇流器)产生的自感电动势可达200V 左右,使氖管起辉。 (3)如果把电键快速反复接通和断开,可看到氖泡连续发光。为了操作方便,可以用一个金属导体和齿轮簧片式电路断续器K′,代替电键K,只要旋转电路断续器,氖泡即可较稳定地发亮。可长时间观察瞬间断电自感现象。 说明实验时,如果两手同时接触日光灯镇流器两端,断开电键时会受到较强烈的电击,因时间极短暂,无害人体,但却可使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 方法三 器材带铁芯线圈(可用2只40W日光灯镇流器串联),发光二极管3只(红色发光二极管2只:D1、D2;绿色发光二极管1只:D3),滑动变阻器(0—300φ),定值电阻器(20φ、1/2W),电池组(3V),导线等。 操作

天津教师招聘考试初中物理说课稿:《电磁感应现象》

2014天津教师招聘考试初中物理说课稿:《电磁 感应现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奥斯特的发现说明了电能产生磁,而法拉第的发现说明了磁能产生电,从另一角度揭示了磁和电之间的联系,使电能的大规模利用成为可能,为发电机的制造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因此这一章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学生学好这一节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为升入高中学习电磁感应定律奠定了基础。 重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那些因素有关。 动卷式话筒的原理 难点:法电机的结构原理。 关键:本节的教学关键是指导学生边学边试验,探究电磁感应现象及其规律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知道动卷式话筒的和发电机的结构原理。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介绍科学家法拉第的事迹,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探索真理的精神。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训练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采用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性实验,边设疑,边讨论,启发诱导,指导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介绍科学家的事迹,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说学法 1、通过猜想、讨论、答疑、设计试验方案,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培养顽强意志,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手段 利用多媒体或投影仪学习提纲,归纳实验结论,讨论练习。学生实验操作歩骤、探究的问题,印刷在纸上课前发放在课桌上,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1、设疑引学 前面我们学习了“奥斯特的发现”它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说明电能生磁,电流和磁场是不可分割的,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电呢?让学生猜想。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 板书:一、实验目的:探索磁能否生电,怎样使磁生电 2、讨论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 师问:根据实验目的,本试验应选择哪些实验器材,为什么? 师生讨论认同:根据研究的对象,需要有磁体和导线,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要有电流表,控制电路通断必须有开关等。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实验方案,将矩形线圈,电流表,开关,导线连入闭合电路,矩形线圈先不要放在磁场内。 第一阶段:研究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 提出问题:如何做实验?其步骤又怎样? 引导学生做如下设想:电能生礠,反过来,我们把导体放在磁场里观察是否产生电流,那么导体应怎样放在磁场中呢?导体在磁场中是静止?还是运动?怎样运动? (1)投影学习提纲 按课本图14—41装置,利用矩形线圈的一条边作为直导体做如下实验: a、闭合开关,让导体在蹄形永久磁铁中不动;让导体在磁场中上下移动;让导体在磁场中前后左右移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并做记录。 b、断开开关,重复上述实验,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并做记录 (2)学生实验研究 学生根据学习提纲的要求边学边实验,边看书边讨论,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3)思考讨论 在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用投影仪出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a、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在什么情况下导体中有电流产生? b、通过观察实验和自学课文,你能否归纳出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有哪几条? (4)在学生讨论和答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规律 教师板书

高中物理“自感”的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自感”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自感现象和产生自感现象的原因。 2、能利用电磁感应规律分析出自感电动势的方向,说出自感电动势的定义,理解自感电动势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说出自感系数的含义,写出它的单位,说出决定自感系数的因素。 4、知道自感现象的利、弊极其利用和防止。 【教具】自感现象演示仪、线圈、电源、导线等。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2、如图1所示,L中有无感应电流?为什么?图1 图2 3、如图2所示,K断开或闭合时,L1中有无感应电流?L2中呢? (L2中有无感应电流?这类问题就是本课研究的电磁感应中的特殊情况--"自感现象",板书本节标题。) 二、学习新课 出示尝试题后,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然后边做尝试题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分析、观察、讨论、总结。把"做尝试题、学生讨论、教师讲解"融合在一起。 (尝试练习一)(学习新课) 1、图3所示的电路,合上K后,通过调节,使两个规格相同的灯泡都图3 正常发光,然后断开K,再接通电路时, (1)A1、A2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试说明原因。 (说明:首先请同学们分析、回答,然后做演示实验验证结论是否正确;并得出正确结论:A2立即正常发光,A1却逐渐亮起来。说明原因。) (2)接通电路和瞬间线圈L上的自感电动势的方向如何?(说明:要求学生用法拉弟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做出分析、判断。)图4 2、如图4所示、已知线圈L的直流电阻RL远小于灯A的电阻RA,且线圈的自感很强,接通K灯A正常发光后,请分析: (1)K断开后,灯A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说明:首先请同学们分析、回答,然后做演示实验验证结论是否正确;并得出正确结论:K断开后,A并不立即熄灭,而是突然亮一下才熄灭。并说明原因。)(2)K断开的瞬间线圈L上的自感电动势的方向如何?由此判断K断开后流过灯A的电流的方向怎样? 3、由上面的两个实例,请同学们总结: (1)当导体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导体本身能否产生感应电动势?说明:学生回答后得到正确结论,然后给出自感现象和自感电动势的概念。 (2)自感电动势的效果怎样? (要求回答:它总是阻碍导体中原来电流的变化。可据此判断自感电动势[或电流]的方向;需要引导学生认清的是:产生自感电动势的"线圈部分"相当于电源,其电流方向由负极流向正极。) (3)自感电动势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 (要求回答:跟线圈中I变化的快慢有关,还与线圈本身的因素有关。由此引出

【创新方案】2017版高考一轮:9.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自感和涡流》教学案(含答案).

第2讲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自感和涡流 考纲下载: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Ⅱ) 2.自感、涡流(Ⅰ) 主干知识·练中回扣——忆教材 夯基提能 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感应电动势 ①概念: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 ②产生条件: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改变,与电路是否闭合无关; ③方向判断:感应电动势的方向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断。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①内容: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②公式:E =n ΔΦΔt ,其中n 为线圈匝数,ΔΦΔt 为磁通量的变化率。 (3)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 ①导体垂直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可用E =Blv 求出,式中l 为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有效长度; ②导体棒在磁场中转动时,导体棒以端点为轴,在匀强磁场中垂直于磁感线方向匀速转 动产生感应电动势E =Blv =12Bl 2ω (平均速度等于中点位置的线速度12 l ω)。 2.自感、涡流 (1)自感现象 ①概念: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称为自感。 ②自感电动势 a .定义:在自感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做自感电动势; b .表达式:E =L ΔI Δt ; ③自感系数L a .相关因素:与线圈的大小、形状、匝数以及是否有铁芯有关; b .单位:亨利(H ),1 mH =10-3 H ,1 μH =10-6 H 。 (2)涡流 当线圈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在它附近的任何导体中都会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电流像水的漩涡,所以叫涡流。 巩固小练 1.判断正误 (1)线圈中磁通量越大,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越大。(×) (2)线圈中磁通量变化越大,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越大。(×) (3)线圈中磁通量变化越快,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越大。(√) (4)线圈中的电流越大,自感系数也越大。(×) (5)磁场相对导体棒运动时,导体棒中也能产生感应电动势。(√) (6)对于同一线圈,电流变化越快,线圈中的自感电动势越大。(√)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