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并购绩效分析

中国企业并购绩效分析
中国企业并购绩效分析

中国企业并购绩效分析—以蒙牛并购雅士利为例

摘要

自2008年“三聚氰胺”以来,中国乳品市场陷入持续低迷状态,广大消费者对中国奶制品的质量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感,屋漏偏逢连阴雨,随后的蒙牛集团也是状况百出,陷入了低迷状态。2012年蒙牛并购雅士利可谓是给中国乳制品市场带来了一场革命的风暴。本文以联想并购雅士利事件为切入点,介绍企业并购的概念,蒙牛、雅士利企业的现状,以及蒙牛并购雅士利的动因,本文通过蒙牛乳业这个案例,研究企业并购式全产业链模式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以及此模式对解决中国乳业危机的作用,着重对蒙牛并购雅士利后绩效的改变做出了分析,对并购前后企业财务、客户、运营绩效进行比较,并为并购后续完善工作提出了建议。通过理论的分析和介绍,对企业并购的状况以及订购后的企业绩效有了更清晰的理解,蒙牛企业的并购给其带来了正的市场反应与好的成长能力。

关键词:企业并购,绩效分析,完善建议

一.前言

“中粮集团”于2009年提出“全产业链”模式,是中国的乳制品市场从源头做起,从田间到餐桌,做到食品的每一步都安全可追溯,坚决杜绝“三聚氰胺”时间的再发生。蒙牛企业也从这一年开始,借鉴中粮集团的战略思维,实行同业并购的全产业链模式。

㈠研究背景

“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给中国的乳制品市场带来了空前的打击,

使中国乳制品市场一度受到严重的质疑。中粮集团早在2004年就通过并购、重组、业务构建等方式为全产业链模式做铺垫2009年提出全产业链模式的概念,为陷入低迷的中国乳制品市场指明了发展方向。蒙牛集团于2009年被中粮集团收购,跟着中粮集团的脚步走上了同业并购的道路。㈡研究意义

虽然蒙牛集团在2009年之前已经成为中国乳制品市场上数一数二的大企业,但由于之前过于注重营销和市场的战略模式,一度时企业陷入危险的发展境地。全产业链模式的实施,为内外交困的蒙牛集团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集团于2013年成功并购雅士利集团,这对中国乳制品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国企业并购后企业绩效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㈢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运用企业并购的相关概念,用平衡积分卡等绩效评估方法对蒙牛并购雅士利前后企业绩效进行分析,内容包括蒙牛并购雅士利前后的财务绩效分析,客户绩效分析,运营绩效分析和成长绩效进行分析,为完善后续并购提出实用性的建议,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二、企业并购的相关理论

㈠企业并购的概念

国际上习惯将兼并和收购合在一起使用,统称为M&A,在我国称为并购。即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蒙牛对雅士利的并购行为又叫做同业并购

或横向并购,指收购公司对同一产业或者相关产业的目标公司进行的并购,也可以称为战略型并购。

㈡企业并购的类型

企业并购主要包括公司合并、资产收购、股权收购三种形式。并购方式有多种,可以采用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的形式。具体采用哪种并购方式要根据双方所属的行业类型来确定。

三、蒙牛并购雅士利的案例介绍

㈠蒙牛集团和雅士利集团的简介

1.蒙牛集团简介

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8月,总部设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盛乐经济园区,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乳制品行业龙头企业。2009年7月,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企业中粮集团入股蒙牛,成为“中国蒙牛”第一大股东。中粮的加入,推动了蒙牛“食品安全更趋国际化,战略资源配置更趋全球化,原料到产品更趋一体化”进程。蒙牛已经建成了集奶源建设、乳品生产、销售、研发为一体的大型乳及乳制品产业链,规模化、集约化牧场奶源达100%以上,居行业领先。2010年,蒙牛收购君乐宝公司,开始跨入君乐宝公司旗下的酸牛奶、低温乳酸菌饮料、纯牛奶、花色奶、乳饮料、乳粉等 50 多个品项的经营,君乐宝公司是河北省最大的乳制品加工厂,其低温活性乳酸菌饮料销量居全国第一位、系列酸牛奶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四位。这次并购也使得蒙牛集团旗下公司的酸奶市场份额提升到了30%以上。蒙牛集团的发展潜力又一次表现了出来,2012年收购雅士利之前,蒙牛集

团已经成为中国乳制品的行业翘楚。对君乐宝的收购表明了蒙牛集团在全产业链建设方面的投入,这为促进对雅士利的收购做了良好的铺垫。

2.雅士利集团简介

雅士利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创办于1983年,经过30多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拥有5000多名员工、资产数十亿元、驰名海内外的现代化大型公司。集团专业从事营养食品的研究、开发与生产,现已形成以婴幼儿奶粉为核心产品的国际化发展格局。集团总部占地面积250多亩。集团旗下有6家公司,分别在广东省潮州市、广州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山西省朔州市建立了4个国内生产基地,并在新西兰北岛怀卡托地区建立大型原材料加工基地。集团从国内外引进先进食品生产线,以生产婴幼儿奶粉为主,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雅士利国际于2010 年 11 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其品牌连续十年入选“中国 500 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品牌价值增至 124.26 亿元。截至 2013年 6 月底雅士利国际上半年营业额 21.53 亿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 27.5%,超过中国奶粉行业同期 10%的增速,纯利 2.94 亿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 34.1%。2013年,雅士利与中粮蒙牛成功并购,强强联合,在大资源、大平台和央企背景下,开启雅士利蜕变新起点的乐章。

㈡并购过程基本情况介绍

2013年6月13日中午,雅士利国际(01230.HK)和蒙牛乳业(02319.HK)双双在港交所发布停牌公告,均自13日13时左右起临时停牌,但均未公告停牌原因。随后两公司再度发布停牌公告,均表示停牌以待发布有

关内幕消息的公告。2013 年 6 月 18 日下午,蒙牛乳业与雅士利联合对外公布,蒙牛乳业向雅士利所有股东发出要约收购,并获得控股股东和第二大股东接受要约的承诺,承诺出售合计约 75.3%的股权。2013年7月16日,蒙牛乳业的股东大会表决通过了收购雅士利国际的议案。此次收购后蒙牛乳业奶粉业务收入占比将达到集团收入的 10%,税后净利润占比将达到25%。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乳业最大规模的一次并购,也是蒙牛乳业在奶粉领域发力的重要信号。事实证明,这起收购改变了奶粉业竞争格局,两大乳业巨头联手后,将通过资源整合与互补,利用双方在产品、品牌、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加快高端奶粉行业整体升级的速度。

四、蒙牛并购雅士利的绩效分析

㈠平衡计分卡概念介绍

科莱斯平衡记分卡(Careersmart Balanced Score Card),源自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Kaplan与诺朗顿研究院(Nolan Norton Institute)的执行长David Norton于90年所从事的「未来组织绩效衡量方法」一种绩效评价体系,当时该计划的目的,在于找出超越传统以财务量度为主的绩效评价模式,以使组织的「策略」能够转变为「行动;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平衡计分卡已经发展为集团战略管理的工具,在集团战略规划与执行管理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解释,平衡计分卡主要是通过图、卡、表来实现战略的规划.平衡计分卡发展经历三代发展。平衡计分卡是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一种新型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平衡计分卡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实现战略制导”的绩效管理系统,从而保证企

业战略得到有效的执行。因此,人们通常称平衡计分卡是加强企业战略执行力的最有效的战略管理工具。它打破了传统的只注重财务指标的业绩管理方法,实现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企业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结果性指标与动因性指标、企业组织内部群体与外部群体以及领先指标与滞后指标之间的平衡,是对企业绩效分析的重要方法。一个结构严谨的平衡计分卡,应包含一系列连接起来的目标和量度,这些量度和目标不仅需要前后连贯,同时还要互相强化,包含一套复杂的变量和因果关系,其包括领先、落后和回馈循环,并能描绘出战略的运行轨道以及前瞻目标。

㈡蒙牛并购雅士利的财务绩效分析

1.经营成果及分析

表1:蒙牛2010年——2013年收入与净利润

单位:千元

数据来源:蒙牛集团官方网站

图1:蒙牛2010年——2013年收入与净利润变化

单位:千元

收入是企业的利润主体,可以体现企业的市场规模。从上述图表数据可以看出,2010~2012年,蒙牛集团收入一直呈稳定发展状态,2011~2012年收入较之前有所下降,从2011年的37,387,844降到了2012年的35,999,990,这主要是因为2011年蒙牛陷入特仑苏添加剂丑闻事件,公司形象受损,影响了发展速度。2012~2013年蒙牛集团收入呈快速增长态势,从2012年的35,999,990降到了2013年的43,356,908,说明蒙牛并购雅士利后企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2.财务状况分析

表2:蒙牛2010——2013年总资产与净资产

单位:千元

数据来源:蒙牛集团官方网站表2:蒙牛2010——2013年总资产与净资产变化

单位:千元

由上述图表数据可以看出,蒙牛乳业总资产与净资产在2010~2013年都呈现出增长状态,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良好,尤其是并购雅士利后,总资产与净资产都呈现出较大增长,表明并购对蒙牛集团发展来说,有较好的效果,是蒙牛集团扩大收益,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

3.偿债能力分析

(1)流动比率

表3

数据来源——蒙牛集团官方网站

流动比率是评价企业用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能力的指标。由上图可分析得知:蒙牛乳业四年来的流动比率呈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1.55降到了2013年的0.5,企业清偿到期债务的风险变高。而在2010年~2012年,企业的流动比率一直维持在1.5左右,并没有出现过高现象,说明企业资产利用率较高,管理良好,资金没有被浪费。而收购雅士利之后,流动比率变为0.9.原因是为收购举借外债形成的债务压力变大。

(2)速动比率

表4

流动资产中存货体现速度缓慢,因特殊原因部分存货己经失去功效,尚未进行处理,或部分库存己经作为抵押品转交给债务人。此外,库存商品的价值评估还会因成本同合理市场价格存在显著差异而受到影响。鉴于上述条件,将库存从流动资产总额中排除而计算得到的速动比率更具有可信度,能够准确体现企业短期债务偿还能力。由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从2010~2012年,速动比率一直在稳定下降,最终稳定在1.2左右,说明企业有较高的短期偿债能力。尤其是2013年,企业的速动比率低于1,说明企业将通过销售库存或寻找新的债权人投资的方式偿清到期债务,这势必导致销售库存商品引发的削价损失或举新债引发的利息压力。

(3)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表5

资产负债率表示企业资产总额中利用负债手段筹集的资金比例。该指标用于评估企业负债水平。同时作为评估企业利用债权人资金从事经营活动能力的综合性指标,体现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水平,如上图所示,2010年~2012年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一直维持在0.4左右,债务风险较稳定。而2012~2013年,资产负债率大幅度增高。就股东利益而言,当总体资本利润水平超过借款利息率时,负债比重越大效果越显著,否则相反。收购行为使得蒙牛的债务筹资比重大大提升。

产权比重体现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与股东资本间的相关关系,体现企业基本财务框架的稳定性。通常来说,股东资本高于借入资本更为合理,当然这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从股东角度出发,通胀加剧阶段,企业增加债务比例能够有效转移风险与损失,让债券人同企业共存亡;经济比较景气的条件下,多借债能够取得额外利润;经济萧条阶段,减少债务比例有助缓解利息压力,规避财务风险。产权比率同企业长期债务的偿还能力成反比,比重越高,能力越弱,比重越低,还款能力越有保障。

㈢蒙牛并购雅士利前后的客户绩效分析

⒈乳制品市场现状

根据中商情报网发布的《年液体乳公司技术改造及扩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分析,由于大众收入水平的上升及城市中产阶级规模壮大,并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和农村的乳制品消费趋向饮料化和日常化,这些变化都促使了民众的消费能力和健康观念的进步,表明我国乳制品需求潜力巨大,乳制品市场容量将继续扩大。中国作为全球第三的产奶大国,乳制品行业的较大发展空间无疑会给我国乳制品市场的腾高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只有20%到25%。在这种情况下,蒙牛并购雅士利,将会对奶制品市场格局做出改变。而且,我国奶粉市场中,洋奶粉所占比例非常大,根据工信局资料显示,多美滋、美赞臣、雀巢、雅培、惠氏这五大洋奶粉合计市场份额接近60%。在国内一线城市,洋奶粉更从2004年起就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高达九成以上。尤其是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洋奶粉的进口量更是直线上升,同比增长了146℅,国产奶粉的市场比重降至其中婴儿奶粉所占比重更低。

2.蒙牛雅士利发展现状

雅士利和蒙牛的市场占有率都是非常高的。尤其是蒙牛在液态奶市场上,占有率数一数二。但是蒙牛本身在奶粉市场的竞争力并不强,它主要是做液态奶为主,2012年液态奶的收入占总收入将近90%。数据显示,蒙牛2012年营业收入为360.8亿元,其中,液体奶收入323.37亿元,占蒙牛总收入的89.6%,奶粉业务占比仅为1%。而雅士利的产品以奶粉为主,因此也填补了蒙牛目前产品线结构不太合理的困扰。收购前,

蒙牛一直深陷篡改生产日期、黄曲霉毒素超标等一系列负面新闻的泥潭中,顾客满意度直线下降。但并购后的市场占有率说明了这一品牌在广大消费者心中形象的变化,现在的蒙牛已经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偶其实蒙牛注重广告营销,通过广告已经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了爱国的大品牌形象,有学者专门做过蒙牛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调查,发现蒙牛已经和民族的自豪感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并购后的蒙牛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品质上,这使得企业形象更上一层楼。而雅士利在二三线城市,特别是三线以下城市,它的成长性非常好,它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也非常高。3.蒙牛并购雅士利后

表6:蒙牛2010——2013年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数据来源:蒙牛集团官方网站营业利润率对一个企业来说,是衡量企业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它能体现整体收入与形成直接联系的成本与费用之间的关系。营业利润率越高,表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强。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蒙牛乳业在2010~2013年一直保持着较强的盈利能力,尽管2012年受到了重创,但是企业仍保持在4℅左右的营业利润率,2013年并购雅士利之后,营业利润率有了明显的提高,2013年权益乘数变大,表明并购雅士利对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有放大作用。净资产收益率是用来评价企业运用自有资

产效率的指标,并购雅士利之后,蒙牛集团的净资产收益率下降,表明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下降,投资带来的收益减少。这表明并购后消费者数量明显增多,消费者信心提高。

㈣蒙牛并购雅士利后营运能力分析

表3:蒙牛2010——2013年营运能力指标分析

数据来源:蒙牛集团官方网站

图3;

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公司应收款项流动周转速度的比率,是特定期限内企业应收款项转化为现金的平均次数,指标值越高,说明收款速度越快。2010—2012年,蒙牛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处于上升趋势,说明公司

对应收款回收控制的很好。而2012—2013年,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出现较大的下降,应收账款回收不力。

存活周转率是反映管理水平的综合性指标,涉及的评估内容有企业存活水平、投入生产状况和销售收回能力,指标值越高,说明存货上的资金周转速度越快。2010—2012年间蒙牛存货周转较快,而收购雅士利之后存货周下降。

总资产周转率作为评估资产运作水平不可忽视的指标,衡量经营阶段所有资产自投入至产出的流动周转速度,有效评估所有资产的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蒙牛的资产运营效率水平一直处于稳定水平,而收购雅士利之后总资产周转率比值增加幅度大,资产运营质量大大提高。

㈤并购前后企业成长能力对比

表4:蒙牛2010——2013年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总资产增长率是从资产总体规模扩张维度出发评估企业发展水平,说明公司规模的扩张水平对公司发展后劲的影响。如上图所示,蒙牛乳业的总资产在2010年到2012年间较稳定,企业的总资产增长率一直维持在0

左右,甚至在2012年为负值,表明企业的发展能力逐渐降低,有发展状况不好、有静止不动的趋势。而2013年,总资产增长率大幅度提高,表明收购雅士利极大的增加了资产总量,扩大了蒙牛的企业规模,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潜力

五、后续整合建议

㈠加强财务整合

根据平衡记分卡指标分析可以看出,并购后,蒙牛的资金运转能力较稳定,企业收入持续增长,发展潜力更大。但要注意的是,并购后蒙牛的营运能力有所下降,应收账款周转速度与存货周转速度都放缓,因此,加强企业之间的财务整合能力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蒙牛集团应该制定统一的财务整合总体目标,防范并购后的财务风险,最大程度的发挥财务整合效应,实现资金营运能力的提升。优化财务结构资源,提高资产利用水平,增加收益率。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成本的控制,实现收入的最大化。

㈡整合组织架构

蒙牛和雅士利虽同属奶制品行业,但是两家集团在组织结构、经营理念、管理制度等方面度存在着差异,如果没有进行很好的整合,将会造成企业内部矛盾,不利于员工的团结,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导致效率低下,影响企业发展。因此,要加强并购后的组织架构整合,确定统一的经营目标与管理制度,划分合理职能,加强企业内部的衔接与协同。蒙牛集团也对原来的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例如“蒙牛总裁孙伊萍出任雅士利董事会主席,此外来自中粮集团或者蒙牛的丁圣、吴景水、

李东明等人进入雅士利董事会。蒙牛原有团队有丰富的奶粉生产和销售经验,计划在未来将继续保留原有的团队。蒙牛将通过董事会进行管理,保留雅士利独立运营的现状。”

㈢加强业务整合

蒙牛与雅士利在乳制品的业务上存在着不同,蒙牛主要经营液态奶业务,雅士利的主营业务是奶粉,二者的品牌定位与客户群体不同,并购后如果不重新分配市场,容易出现同业竞争的局面,不利于企业发展。因此,要加强并购后的业务整合,细分市场,在保持各自市场优势的同时,实现生产、销售、渠道等各方面的共享,增强集团整体实力,加大市场份额。蒙牛方面曾表示,他们非常认可雅士利集团在生产技术,品牌塑造以及市场运作方面的表现,在几年之内不会干涉雅士利集团的具体操作,保留雅士利独立运营的能力。

六、总结

本文通过对并购前后蒙牛集团绩效分析,可以看出,并购后的蒙牛集团在品牌形象,发展潜力,市场份额以及产品创新方面都有了较大的优势。在品牌形象方面,由于蒙牛之前在中国乳制品市场的地位以及雅士利相当好的市场美誉度,并购后在短期内实现了品牌协同效应,与蒙牛形成了市场互补,短期内增大了市场份额。总的来说,蒙牛并购雅士利后,收入和净利润有了较大增长,总资产与净资产大幅增加,具有较高且稳定的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效率较为稳定,资产总量大大增加,表明此次并购扩大了蒙牛的企业规模,增加了收入,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潜力,盈利能力及发展能力都有较大的提升。蒙牛实施同业并购式全

产业链模式后,其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实现了较大的飞跃,可见其成长性是很高的,对中国乳制品市场来说,这也是一个增强竞争力与产业整合提升的机会,蒙牛携手雅士利,将会使中国乳制品走的更远更长,创造中国乳品世界名牌将会更加有希望。

七、参考文献

[1]马克克莱门特,大卫.N.格林斯潘并购制胜战略[M]王华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大卫施维格整合:企业并购成功之道[M]李元慧译,张秋生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梁国勇,企业购并动机和购并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1997

[4] 陈晓,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9

[5] 冯根福,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1

[6] 张秋生,王东企业兼并与收购[M]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7] 财政部统计司,企业绩效评价工作指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完整word版)企业并购文献综述总表

企业并购文献综述总表 作者时间文章名字视角理论方法 实证 结论(应用) 样本期 限 数量所用模型 贺虹吕凡2008.01 对并购协同 效应含义及 计算方法的 认识 协同效应 的含义及 计算方法 规范我国并购协同效应的计 算可以从企业价值评估 和业绩评价的理论方法 着手,例如EVA、BSC、 DCF、股价收益评估、财 务数据等 朱宝宪吴亚君2004.09 企业协同效 应的计算 国内外协 同效应的 实证研究 中的计算 方法 规范协同效应的多种计算方 法发展较成熟的是在异 常累计基础上计算以及 从业绩改变角度着手衡 量,评价新模型和国内 的两种方法在计算的合 理性以及准确性上则需 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1

夏新平宋光耀1999.03 企业并购中 协同效应的 计算 内部、外部 计算模型 对协同效 应的计算 规范两种模型各有利弊,不 能忽视企业的市场价值 及交易成本,必须使用 正确的折现率和恰当的 考察时间点,排除非并 购因素对净增加现金流 和股票交易价格的影 响。另外,对并购前后 的市盈率的变化还有待 进一步的研究. 董运宝2006年并购的协同 效应分析并购协同 效应的概 念、内容 规范并购的协同效应包括 了经营、管理、财务、 无形资产及产业协同。 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不合 理,公司治理结构不健 全,组织管理方式落后, 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并 购中,通过发挥协同效 应的作用加以改善。 2

张秋生周琳2003.06 企业并购协 同效应的研 究与发展 国内外协 同效应理 论研究 规范研究协同效应的微观运 作机理,应用价值评估 的理论与方法量化,结 合我国企业并购的实际 情况,实证检验若干影 响协同效应实现的关键 因素。 方芳闫晓彤2002年中国上市公 司并购绩效 与思考 上市公司 财务和会 计数据 核心 竞争 理论 实证2000年 发生并 购公司 的1999 年-2001 年的财 务数据 80 横向并 购:46 纵向并 购:10 混合并 购:24 对每个样本3年选 取9个指标:每股 现金流量、每股收 益、资产负债率、 主营业务利润率、 净资产收益率、销 售净利润率、总资 产报酬率、流动比 率、速动比率。 将指标按并购前一 年、并购当年、并 购后一年分别做因 子分析 横向并购的绩效明显优 于纵向和混合并购。并 购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 和产业整合手段正在发 挥着巨大的作用。但但 目前上市公司的并购过 程存在着很多问题 3

企业并购绩效评价的会计指标法研究综述

1. 引言企业并购理论是企业理论、经济学以及公司财务理论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从20世纪8 0年代以来,企业并购理论进展非常迅速,成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企业并购对企业业绩会产生相当的影响。企业并购业绩的变化一般从2个方面得到反映,一方面,企业的股票价格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波动;另一方面,企业的一些财务指标会发生变化。这样就形成了2种企业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方法。一种是通过企业在并购事件发生前后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的方向来衡量企业绩效的变化,可称之为非正常收益法;另一种是通过并购事件发生前后年度有关会计指标的变化来判定事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方向,可称之为会计指标法。 2. 会计指标法的基本原理会计指标法即采用并购事件前后企业的财务和会计数据来进行比较分析(Parrino和Harris)。在我国,用非正常收益法来研究企业绩效问题其适用性还存在一些限制。非正常收益法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股票价格能不能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也就是说,股票市场是不是有效的。吴世农认为我国股市信息的完整性、分布均匀性和时效性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股价容易受人为因素所操纵,他对中国股市已达弱式有效这个结论提出了质疑。一些学者(沈艺峰,刘波,赵宇龙)的研究却认为中国股市已达弱式有效。但我国近几年股票市场存在绩优股价格低于绩差股的反常表现,绩优不一定“价优”,而绩差也不一定“价差”。从这一点来看,用非正常收益法来研究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存在着很大一部分非流通股,而非流通股股东并不能直接从股价涨跌中获利或受损。这样,上市公司股价的波动就难以衡量非流通股股东的收益变化,因此也就无法准确测量上市公司业绩的变化。会计指标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客观地、连续地反映并购前后公司业绩的变动情况,但其不足主要来自于会计指标容易受到上市公司操纵(孙铮,陈小悦)。陈晓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尽管会计利润指标经常会受到操纵,但中国上市公司的报表盈余数字仍然具有很强的信息含量。另外,从较长时期来考察,任何利润操纵手段只能操纵暂时的会计指标,并购事件的实质性影响最终都要暴露到会计报表之中。因此,会计指标法在进行企业并购绩效实证研究方面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采用会计指标法对上市公司企业并购所体现的绩效的研究意义体现在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微观层次,可以以此来具体分析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对其自身带来的变化,如主管业务的扩张、产品结构或资产结构的优化、经营管理机制的转变、财务指标的改善等 .第二个层次为中观层次,可以以此来具体分析上市公司并购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也包括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重组的影响。第三个层次为宏观层次,可以以此来具体分析上市公司并购对盘活国有存量资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方面的影响。 3. 实证研究西方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由于研究方法、研究样本上的差异尚没有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 .Healy,Palepu 和Ruback研究了1979~1984年间美国50家最大的兼并收购案例,发现行业调整后的公司资产的回报率有明显提高。但Agrawal,Jaffe和Mandelker却发现市场调整后公司的业绩反而有所下降。结合2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并购与行业密切相关。Langtieg的研究将同行业公司作为控制样本进行配对检验,发现公司并购后的业绩没有显著的提高,而Magenheim 和Mueller的配对检验结果发现公司并购后的业绩有所下降。然而,Bradley和Jarrel采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了Magenheim等的样本,却没有得出公司业绩下滑的结果[1].Matsusake 通过对最新一轮兼并浪潮的案例分析后,认为与企业所处的行业和企业规模相比,企业的利润率是进行兼并时更优先考虑的因素[2].其研究表明,在兼并的目标企业中,公共企业的利润率不如私有企业的利润率高,最大的公共企业的利润率最低。[!--empirenews.page--] 由此可见,即使采用同样的会计指标法进行并购绩效检验,也可能得出不一致的结论,这除了研究样本和指标选择差异外,更主要的可能性是与方法本身有关。应用财务数据分析并购绩效存在如下弊端:①绝大多数的公开财务数据都是累加值,难以独立区分单个规模较小事件的影响;②财务数据是历史数据,反映的是过去的绩效,而不是所期望的未来收益;③时滞影响,对于以成本节约为动机的并购而言,并购后第一年由于存在一些特别处理费用或裁

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

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总结了国内和国外学者关于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的研究,并对两者的动因理论进行了比较。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理论,我国的并购动因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但另一方面,表明国外关于并购动因所提出的理论已逐渐适合中国的企业。 关键词:企业并购动因理论 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包括兼并和收购,两者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但是,随着全球化经济大发展,实业界的创新活动层出不穷,企业兼并和企业收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正如温斯顿说讲:“传统的主题已经扩展到包括接管以及相关的公司重组、公司控制、企业所有权结构变更等问题上,为简便起见,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并购(M&A)”。 并购在当今世界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施蒂格勒(G. J. Stigler)经过研究认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适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从19世纪末英、美等西方国家发生的第一次企业并购高潮算起,历经五次企业并购高潮,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企业并购理论也成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购动因研究和并购绩效研究两方面,两者共同成为理解企业并购经济合理性和制定公共政策的基础。在该文中,主要总结并购动因方面的文献。 一、国外企业并购动因的研究 企业并购动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难以用一种经济理论解释清楚,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企业并购的产生和发展都有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原因;对于不同企业来说,他进行并购活动的原因不同,甚至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并购也有不同的原因。对于并购动因问题,西方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并购动因理论。Berkovitch 和narayanan(1993)将并购的动因归结于协同效应(synergy),代理问题(agency),管理者自负(hubris),并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以协同效应为目标的并购将带来正的效应,以代理问题为目标的并购,将带来负的效应。Kode ,Ford, Sutherland(2003)认为并购的动因在于协调效应,并提出了评价并购协同效应的模型。K. D. Brouthers等(1998)认为,并购动机可以分为经济动机、个人动机和战略动机三类。其中,经济动机包括扩大营销规模、增加利润、降低风险、防御竞争对手等子项目9项,个人动机包括增加管理特权等子项目4项,战略动机包括提高竞争力、追求市场力量等4项。这些研究都为并购的动因的理论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威斯通等(1998)可以看成是国外对企业并购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按照威斯通的理论和其它文献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企业并购的动因归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并购赞成论,包括效率理论(管理协同效应理论、经营协同效应理论、财务协同效应理论、多样化经营理论、价值低估理论)、信息与信号理论、代理成本理论。第二类是并购怀疑论,包括管理主义、自负假说、闲置现金流量理论、市场势力理论。 (一)、并购赞成论 1.效率理论(Efficiency Theory) 效率理论认为并购活动能够给社会收益带来一个潜在的增量,而且对交易的参与者来说无疑能提高各自的效率。这一理论包含两个基本的要点:(1)公司并购活动的发生有利于改进管理层的经营业绩;(2)公司并购将导致某种形式的协同(Synergy)效应。该理论主要包括管理协同效应理论、经营协同效应理论、财务协同效应理论、纯粹多样化经营理论、价值低估理论5个理论。 (1)管理协同(management synergy)效应理论

并购绩效评价指标

对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指标的探讨 摘要: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越发达,并购的频率就越高。虽然并购的最初动机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利润最大化和竞争力提升为最终目的。因此不论并购活动的起初形式如何,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后,成功而有效的并购应以综合经营能力的提高来衡量。就企业并购后的绩效如何评价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并购、绩效评价、评价指标、指标体系 1、对目标公司的财务效益评价 (1)投资回收率,该指标是指并购公司兼并目标公司后取得的年净收入的增加额与兼并投资之比。即投资回收率=年净收入增加额/兼并总投资×100%。年净收入额增加额的计算主要是指并购公司兼并后取得集团的年净收入扣掉兼并前并购公司的年净收入的余额,衡量由于并购公司的兼并投资所产生的增量效益与投资总额的比率。 (2)剩余收益,该指标是指目标公司的营业利润超过预期最低受益的部分,这个预期收益是根据对目标公司的投资占用额和并购公司管理当局确定预期最低投资报酬率确定的。如果目标公司的营业利润超过了并购公司预期的最低报酬率,就可能为集团带来剩余收益。同样也有利于目标公司。 (3)经济增加值,该指标可以测定公司在单一年份中所创造的货币经济价值,其定义如下:经济增加值=投入资本额×(投

入资本收益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或者,经济增加值=调整后报告期营业净利润-投资资本费用。该指标的意义在于:它综合了公司投入资本规模、资本成本和资本收益等多种因素,作为一项并购投资,只有当投资者从目标公司的收益中,获得大于其投资的机会成本后,才表明股东从并购活动中获得了期值收益。在有效的金融环境中,资本成本反映了公司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由于各种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大小不同。在同样投入资本规模及资本收益水平下,资本成本低的公司所获得的资本净收益更高,资本经营水平更好。 (4)市场增加值,市场增加值与经济增加值都是在资本收益中扣除资本成本,但经济增加值中的资本收益率及资本收益是以会计意义上的经营利润为计算依据的,而是厂增加值是以资产的市场为基础对企业业绩的衡量。其计算公式为:市场增加值=T期末公司调整后的营业净利润-按期末公司资产的市场总价值计算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该指标认为公司用于创造利润的资本价值总额既不是公司资产的账面价值,也不是公司资产的经济价值,而是其市场价值,经济增加值指标比较适合评价具体某个年份的资本经营效益,而市场增加值是以未来预期现金流量为计算依据,反映出市场对公司整个未来经营收益的预期。适合于评价公司中长期资本增加能力。 2、对并购后集团公司的财务效益评价——成本收益法 对于并购后集团公司可以从成本收益两方面全面地考察并

公司并购整合的绩效分析

公司并购整合的绩效分析 一、企业并购行为的原因 企业并购作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行快速扩张的有效途径,克服了通过自身积累实现渐进式发展的局限,为企业实现跳跃式甚至是几何式数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同时企业间的并购行为使产业资本从一个企业流动到另一个企业,由一个行业流动到另一个行业,从而实现产业产权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重新配置。西方主流理论一般认为并购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但在实际的实证分析中历来学者对企业并购绩效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更多的实证分析也指出了大部分的并购其实是不成功的,并购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而且,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并购行为相比,我国企业的并购还有其特殊的背景:我国企业并购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时间短,内部交易、关联交易等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且当前企业正处于旧体制未完全解体、新体制刚开始发生作用的特殊转轨时期,企业作为名义上的并购主体,在实施并购战略时,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出现了大量的非理性行为。 首先,企业的并购动机。分析并购绩效,我们必须首先分析企业并购的动机,将并购动机和实际结果相比较,才能看出并购绩效的优劣。而且作为并购行为的出发点,并购动机是影响并购绩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发现并购动机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就可以为用它们探索提高企业并购绩效的途径提供思路。概括为以下动机:追求利润的动机。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会清楚,在市场经济中,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必然是一个追逐利润的过程。这是其生产的目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尤其如此。追求利润最大化是西方企业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宗旨,企业兼并作为1种商品经济活动也不例外,它最初产生的动力就源于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由于通过企业兼并可以提高经济规模,增加产品产量,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企业家总是想方设法地利用企业兼并的途径获得更大的利益。投资银行家受高额佣金的诱使,也在极力促使企业兼并的成功。因此,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动机刺激了企业兼并的不断产生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动机。企业兼并的另一动力来源于竞争的巨大压力。有市场就会存在竞争,这几乎是市场经济中1条铁的法则。尽管竞争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从最根本上讲,竞争还是单位成本的竞争。哪一厂商产品的单位成本低,就会获得比其他企业更多的利润,从而在市场上站住脚,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打败对手。当然,竞争的前提是其产品适销对路。以上两点仅仅是西方企业兼并的原始动力。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兼并的原始动力又是以各种不同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企业并不仅仅由于某种原因进行兼并,实际的兼并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平衡过程。 二、企业并购整合的因素分析 西方学者认为,主要有5个方面的因素影响西方企业兼并活动:(1)经营协同效应;(2)财务协同效应;(3)企业发展动机;(4)市场份额效应;(5)企业发展的战略动机。(一)管理能力协同程度并购企业在整合过程中应当追求更高的管理效率。由于并购双方在整合前管理能力存在差异,具有剩余管理能力的企业如果能将剩余管理能力应用于管理能力相对较低,管理水平不足的企业,那么就

企业并购绩效研究方法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6632906.html, 企业并购绩效研究方法综述 作者:严新亚王忠吉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12期 摘要:在对会计研究方法以及事件研究方法展开具体介绍和实证研究之后发现,在研究企业并购绩效时,应结合证券市场的有效性特点来灵活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选定研究指标时也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诉求而定。同时,通过分析还能够了解到,会计研究法和事件研究法自身存在一定的限制性,考虑到这一情况,在进行企业并购绩效研究时,应考虑建立并应用EVA等新型价值指标来进行研究。 关键词:并购;企业绩效;研究方法 在资本市场持续发展,市场机制不断优化完善的背景下,企业为了在市场中获取更多优势、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水平,通常会以并购的方式来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以这种方式进军到某一行业。而并购前后企业绩效的变动情况可以通过股票波动情况而体现出来。这就是事件研究法,具体来说就是讲企业提出并购计划的当日作为“事件日”,以特定时期当中的股份波动情况来反映并购前后企业绩效的变动情况。会计研究法是以部分财务指标为基准,判断企业并购前后这些财务指标的变动情况,或直接与行业相应财务指标的平均水平进行对比,以分析并购行为为企业经营绩效带来的影响。 1 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1.1 事件研究法的基本原则 事件研究法主要是基于股票的反常收益来对并购活动为企业绩效带来的影响进行判断,不过,因为这种研究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以有效的证券市场为支撑,若在某一事件日后,收购企业或是被收购企业的股票价格提高,并且明显高于正常浮动区间,则可判定并购活动使企业绩效發生了变化;如企业提出并购计划之后目标企业或收购企业股价维持在之前的水平或在正常区间内波动,则说明并购活动为对企业带来绩效方面的影响。 1.2 会计研究法的基本原则 具体来说,会计研究法是对并购前后企业部分财务指标的波动情况进行判定,由此验证并购活动是否影响到企业绩效,使用该方法时资本市场无需达到半强式有效,但具体指标的选定会受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影响。这些财务指标一般选定的是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流动比率、现金比率、资产利润率等,其中企业盈利水平是通过资产利润率、每股收益来进行体现,而企业现金流动质量与偿债水平是基于流动比率、现金比率来进行体现,而企业营运能力则通过资产周转率体现出来。

企业并购文献综述

关于国内外对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的文献综述 胡云枫M01114234 摘要:20世纪以来,并购已经成为企业快速扩张和整合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探究企业并购的动因,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对有关国内外企业并购的动因研究的文献做了总结与综述。 关键词:企业并购动因文献综述 一、国外对企业并购动因的研究 企业并购动因理论解释促成企业并购发生的影响因素。 1. 经营协同假说( operming synergy hypothesis) 该假说假定存在着规模经济, 并且在并购之前, 企业的经营活动达不到实现规模经济的潜在要求, 包括横向降低成本费用的生产规模经济、纵向降低交易费用的规模经济和特定管理职能方面的规模经济。通过并购可以对企业规模进行扩充和调整, 达到最佳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 这可能是对企业并购最经典的经济学答案。 2. 管理协同假说( management synergy hypothesis) 该假说认为优势企业并购劣势企业, 管理者作为一个团队被转移时, 能够将被收购公司的非效率性的组织资本与收购公司过剩的管理资本结合从而产生较好的协同效应。 3. 财务协同假说( finance synergy hypothesis) 该假说认为并购是将目标企业所在行业中的投资机会内部化, 将企业外部融资转化为内部融资, 由于内部融资比外部融资成本更低, 从而增加了财务协同,降低了融资风险。 4. 市场力量假说( market power hypothesis) 认为公司间的并购可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力。首先, 通过并购同行业企业, 以减少竞争者, 扩大了优势企业的规模, 优势企业增加了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从而导致市场垄断。其次, 即使不形成垄断, 由于并购扩大的规模效应也将成为市场进入的壁垒。 5. 战略动机假说( strategy motive hypothesis) 企业并购战略动机在于通过并购活动实现多样化经营,企业并购可以通过实

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评价与分析

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评价与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已经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并购也越来越多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并购活动发生后企业的经营绩效是否有所改善的话题,国外学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得出的结论莫衷一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也逐渐呈现出规范化和市场化的特征,但并购行为绩效如何,并购行为究竟能否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对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进行了全面的理论分析,并通过选择采用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并购绩效研究方法建立了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体系。 然后文章以2006年沪深两市发生并购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多元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法对上市公司并购前后绩效的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目前上市公司并购活动的效果总体来看并不理想,多数并购活动并未能给并购企业带来经营绩效的增加,反而使其经营业绩下滑。从与被并购方所处的行业关系看,混合并购的效果相对较好,并购发生后第二年并购方上市公司的绩效较并购发生前略有改善;而纵向并购在并购当年以及并购后一年绩效的大幅下降后在第三年开始出现反弹的迹象;相比较之下,横向并购的绩效则最差,并购当年的绩效即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第二年虽然有所好转,但这种好转并未延续到下一年中。最后,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并购市场存在的影响并购绩效的多种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相关政策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并购活动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企业文化与并购绩效

企业文化与并购绩效 【篇一:企业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 企业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一、背景和意义 并购一直在金融学界受到广泛的关注。并购的关键在于通过购买另 一家公司来增加股东的利益。而这种利益增加是建立在协同作业之 上的,协同作业不但能增加效率而且能节约开支。但是协同作业是 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概念,它并不会在两家企业合并后自动 出现,只有在两家公司的业务在经济层面上完全融合才会使之有所 提升。但在很多情况下,并购的作用是相反的。不但无法改善企业 的经营状况,反而使其销售减少。 在工业革命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并购的数量有 了很大的增长。作为公司重组的一种形式,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每天 都要安排并购,将两家不同的公司合并为一家更大的公司。 同时,全球跨国并购的数量一直在不断增长。1998年,跨国并购占 全球并购总量量的23%,到2007年已经上升45%。相对于国内并 购来说,跨国并购增加了额外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可能对并购产生 阻碍或促进的作用。例如,文化或地理上的差异会提高两家公司并 购的成本。 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对并购是否能够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等问题有所探究,并试图 比较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在最终效果上是否有着显著的差距。 二、理论综述和文献回顾 (一)并购的经济效益 在过去众多对于并购的文献中,作者的意见大相径庭。 《哈佛商业评论》(2006年1月)的统计数据表示,70%的并购案 例是失败的,因为它们无法完成并购的既定目标。agrawal等人在1992年的研究也表明,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中,有许多公 司在经历了并购之后五年内,无法向股东支付正常水平的股利。 lev and mandelker 在1972的研究却表明,从长远效益看,经历过并购的企业普遍比未经历过并购的企业好。另外,也有研究表明, 并购能拉高公司股价,从而增加股东的财富(halpern ,1973)。

关于企业并购绩效研究现状述评

论文关键词:企业并购绩效述评论文摘要:中外学者对并购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已取得丰富的成果,但并购是否创造了价值仍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对中外并购的研究方法及其成果进行简要的回顾与评价。并购是企业获得外部成长的重要方式之一,西方国家的企业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企业并购的历史。我国并购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企业并购的数量、交易量和规模都快速增长。并购的绩效如何?并购是否创造了价值?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探索。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1.1研究方法述评国外并购绩研究的主流研究方法是事件研究法与会计研究法。事件研究法首先计算每家企业在事件期内每一天的预期没有发生特定事件的正常收益。第二步:计算每一企业每天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正常收益之差,即每天的超过常收益。第三步:计算事件期内各企业每一天平均超常收益。最后是计算累积平均超常收益。会计研究法的基本思路是利用财务报表和会计数据资料,以营业净收入、流动比率和经营绩效等指标为评判标准,对比考察并购前后经营绩效的变化来衡量公司并购绩效。事件研究法主要缺陷在于:不同的研究者选择分析累计超常收益率的公告期长短不同,而研究结果对此的选择又非常敏感;股票价格的变动反映了公司并购双方股东对市场的预期,该预期易受股票市场本身的影响,从而影响公司并购绩效的准确性。会计研究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忽略了公司并购前后的风险变化,选取哪些经营绩效指标没有客观基准,且难以剔除其它因素对绩效的影响。1.2研究结论述评1.2.1并购方公司获益Mandelker(t974)发现,相同风险水平下,并购公司可以像其他投资活动一样从并购中获得正常的收益。Jensen、Ruback(1983)梳理了13篇关于并购绩效的文献,发现收购公司获得的超额收益率为4%。Cosh、Hughes和Singh(1980)调查1967~1970年的225桩并购案例后发现,兼并公司的盈利能力在兼并事件发生后有显著提高1.2.2并购方公司受到损失Firth(1980)1969—1975年英国发生的486起收购案例为研究样本,发现并购公司的超额收益率一6.396%。Limmack(1991)对1977—1986年发生在英国的462例并购事件进行了研究,表明并购公司的超额收益率为一0.2%。Meeks(1977)以1964~1971年发生的164例兼并事件为研究样本,以公司利润为核心指标,发现在兼并事件发生后,兼并公司的盈利能力显著下降。Kumar(1985)对1967—1970年的241例兼并事件进行研究,结果与Meeks相同。Healy、Palepu和Ruback(1992)采用经营现金流量报酬的概念,对1979年1月至1984年6月之间发生在美国的金额最大的50件并购事件进行研究,发现并购后,并购公司现金流量报酬率呈递减趋势。1.2.3目标公司获益Jensen、Ruback(1983)对13篇关于并购绩效的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成功的兼并给目标公司带来约20%的超额收益,成功的要约收购给目标公司股东带来30%的收益。Franks、Harris(1989)以1955—1985年发生在英国的1145例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发现目标公司的超额收益率为22%。Limmack(1991)对1977—1986年发生在英国的462例并购事件进行研究发现,目标公司的超额收益率为31%。Schwert(1996)对1975~1991年间的1814个并购事件进行研究,发现目标公司股东的累积平均超常收益达35%。J.FredWeston(2000)对1968年至1984年兼并企业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目标企业累积超常收益达35%。Bruner(2002)对1971~2001年间130篇经典文献进行了分析,发现成熟市场上并购过程中,目标企业股东收益要远高于收购企业股东收益。[!--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1.2.4并购行业的相关程度与并购绩效关系的研究Maquieire、Megginson和Nail(1998)对1963~1996年发生的260件并购事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发生横向或纵向并购的企业,取得了一定的财务协同效应,而混合并购企业使股东财富减少。Nail等(1998)对兼并的行业相关性进行检验,发现行业相关性兼并比混合兼并更能获得协同效应。Megginson、Moregan(2000)对t977—1996年间发生的204起战略并购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并购前后企业集中度变化的大小与长期并购绩效显著正相关。在国外研究中,目标公司在并购中获得正的收益,相关性并购绩效好于非相关性并购,而收购公司是否获益,尚未得出一致性研究

国内外企业并购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企业并购研究文献综述TimesFinance2011年第6期中旬刊总第447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62011CumulativetyNO.447企业并购这一 经济现象由来已久在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经济现象随着新技 术的出现、产业的更新和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制度的变革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并购高潮。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形势下企业并购已成为各国资本运营的有效方式。我国现已加入WTO 这种经济现象势必对我国企业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企业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相差很远。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如何运用并购的手段来增强我国 企业的经营实力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目前相 当迫切的问题。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一传统并购理论研究1.效率理论。目标企业并购理论的发展和并购实践一样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传统的效率理论认为并购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即225。协同效应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又可以分为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和多元化协同效应。并狗实际上是寻求一种优势互补。横向、纵向、混合并购都能产生协同效应。2.交易费用理论。科斯1937提出了企业存在的原因是可以替代市场节约交易成本企业的最佳规模存在于企业内部的边际组织成本与企 业外部的边际交易成本相等时并购实际上是企业意识到通 过并购可以将企业间的外部交易转变为企业内部行为从而

能节约交易费用时自然而然发生的。交易费用理论可较好地解释纵向并购发生的原因。3.代理成本理论。现代企业最重要的特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 在委托———代理关系企业不再是单独追求利润最大化。代理成本是詹森和麦克林1976提出的。二企业并购动因研究1.规模经济动机论。企业并购的规模经济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规模经济。即由生产技术所决定的最佳产量规模。二是管理经营上的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企业并购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销售成本、增强研究开发实力等。很多规模较小的企业通过并购实现了规模经济。2..战略动机论。战略驱动并购的原动力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或者是股东价 值的最大化及企业盈利能力的持续稳定上升。新古典经济学从利润最大化的传统假设出发将并购看成是企业追求利润 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行为在现实并购中管理层的并购决 策应该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具体战略动机表现在一是能力转移动机。威斯通等认为兼并是为了转移或获得行业专署管理能力横向兼并或相关兼并转移或获得一般管理能力及财 务协同混合兼并。二是战略重组动机。通过兼并实现分散经营同时扩充管理技能。K.D.Brouthers等1998认为在并购的战略动因中包括提高竞争力、追求市场力量和获取稳定的利润增长率等。3.协同动机论。一些经济学家 Arrow1975AlchainCrawfordandKlein1978Williamson1975

关于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中国入市以及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并购行为日趋活跃。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无疑能给我国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本文对一些学者在此问题的探讨上进行综述,对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现状、影响和应对措施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跨国公司;并购;影响 一.引言 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 依照东道国法律取得东道国某些现有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的行为[1]。外资并购分为跨国兼并与跨国收购两种形式,前者是指将当地企业和外国企业的资产合并后建立一家新的实体或合并为一家现有的企业;而后者是指外国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当地企业的股票或股权以获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而当地企业的法人地位并不消失[2]。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跨国并购已经取代新建投资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而伴随着入市,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从广度上和深度上也迅速提升[3]。跨国并购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它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并购,可以吸收更多的外资,弥补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4],另外,它对于加强市场竞争、提高企业效率,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力,也有一定作用[5]。但同时,在积极的作用外,它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更值得引起我们的警惕。对此现象,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并积极寻找应对策略。 二.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及特点 据有关资料显示:跨国公司已在彩管、微电机、小汽车、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光纤电缆、橡胶、轮胎、啤酒、造纸、洗涤用品、医药等行业实际上取得垄断或控制地位。在计算机行业中,长城、四通、中环等外商投资或协议投资的项目中,外方均占有控股权。在我国洗涤用品行业中,较大规模的合资企业有15 家,且全部是中国洗涤用品行业中排名前20 位的大企业[6]。一些我们熟知的名族品牌,也早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外国人的囊中物。众多的并购案例,更让我们认识到它对我国经济甚至政治方面的威胁是不容忽视的。 通过近年来众多的并购案例,我们对并购的特点也可略探一二。周晓武[7]、李慧、张绍焱[8]、陈佳慧、黄群慧[9]都认为,从产业上来看,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

关于企业并购的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并购的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企业兼并与收购作为一种资本运营方式,公司经营活动中的一个重大事项,是指一个企业通过购买另一个企业目标企业分的资产或产权,从而控制、影响被并购的企业,以增全部或部强企业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行为。并购是企业的战略行为,并购成功就是战略性成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将是非常可观的,甚至是巨大的; 反之, 并购失败就是战略性失败,对企业的打击将是致命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可见企业并购是一把“双刃剑”,既是“馅饼”,也是“陷阱”。从而本文将在分析企业并购国内外相关理论及企业并购的分类、效益的基础上,企业盈余和市场价值等方面,来分析企业并购中的控股并购对并购方、目标公司价格的影响以及探讨其中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企业并购股票价格并购方目标公司 一、企业并购的理论基础 (一)国外关于并购理论的研究和理论 总体来说,国外的企业共经过了六次并购浪潮,并购活动也基本上涵盖了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对企业并购理论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可以从财务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战略管理、产业组织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主要理论有效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协同效应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内部化理论、代理理论、控制权理论等。本文主要介绍其中几个经典理论。这些经典的理论对企业并购活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也对企业并购动因的研究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1、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1985)认为竞争优势理论是并购动机理论的出发点,他给出的原因在于以下三方面:第一,并购的动机根源于竞争的压力,并购方在竞争中通过消除或控制对方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第二,企业竞争优势的存在是企业并购产生的基础,企业通过并购从外部获得竞争优势。第三,并购动机的实现过程是竞争优势的双向选择过程,并产生新的竞争优势。并购方在选择目标企业时正是针对自己所需的目标企业的特定优势。 2、规模经济理论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1)理论中的古典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规模经济的追求给予解释。古典经济学主要从成本的角度论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 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一直是资本市场中最引人瞩目的现象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资本市场上平均每天发生的并购案例为3.7起。近年来,上市公司并购出现了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的趋势。并购为在位的上市公司制造了一种强大的竞争压力,迫使其不断地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绩效和创造股东价值,它对于维护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性,实现证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并购牵涉到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转移,并经常伴随着一个老公司的消亡和新公司的诞生,因此,并购中的若干问题也是学术界和实务界经常关注的焦点。 中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金融资源配置、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场所。同时,与其他市场一样,中国的资本市场中每年均会发生大量的并购活动。正确认识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研究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第一部分是引言及文献综述,对研究对象、目的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了介绍。 第二部分是并购概念、理论和历史回顾。这部分对并购相关概念、理论以及国内外并购发展历史做了介绍。企业发展理论指出,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对于企业的并购决策有重要影响,并从理论上对企业并购决策进行了研究。企业并购怀疑和支持论对影响企业并购绩效的因素从正负两方面进行了探讨,为我们进行企业并购绩效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是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在这一部分中,笔者首先介绍了研究方法。本文以公司的创值能力作为并购绩效判断的标准,通过对比同一上市公司在并购事件前后创值的变化来分析并购事件的绩效。所谓创值,是指公司为股东投入的资本创造了大于资本机会成本的收益。 使用创值法而非传统利润指标进行并购绩效研究是因为:我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耗值面已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达到70%(刘芍佳,2002.2),这使我国股市充斥着大量的投机行为。上市公司的耗值现象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和成熟化发展,严重损害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基于这点考虑,以上市公司创值额为标准来判断并购绩效,有利于鼓励良性资产重组、打击短期报表性重组和以二级市场炒作为目的的恶性并购事件。同时,以创值法为研究方法,有利于

企业并购绩效案例研究

企业并购绩效案例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并购重组来扩大企业规模。中国企业也在一次次的并购浪潮中奋力前行,我国许多上市公司都希望通过并购改善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规模。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双面的,并购也不例外,成功的并购能帮助企业进行优化重组,企业也能享受到资源优化配置带来的积极的影响,但是如果并购的效果并不理想,既无法实现企业最初并购目的,还会给并购双方带来严重的后果,影响甚至拖慢企业的发展速度,甚至会造成并购双方利益的亏损。一次并购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飞速发展也可能会给企业造成沉重的负担,并购到底能不能给企业带来规模效应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企业并购绩效和分析企业并购行为创造价值的大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2013年被称为中国的“并购市场元年”,高成本的并购交易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M公司也在这一年以天价完成了对Y公司的收购,拉开了乳制品行业并购的序幕。研究M公司并购Y公司的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可以分析此次并购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并购效果的一些原因,同时得到并购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也表明在乳制品行业发展动荡的大背景下,这次收购并没有实现协同效应,M公司也受到Y公司的拖累陷入经营和发展的困局。 文章首先对全球并购的发展历史以及我国并购的发展历程做了背景分析,并对现阶段我国并购现状进行了陈述,之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方法。然后从理论上解释了并购的概念和类型以及并购绩效的基本含义,总结了评价并购绩效的常用方法。接着对M公司并购Y公司进行了事件回顾,从公司情况到并购背景动因以及并购的过程。同时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个方面对并购案例的绩效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和案例启示。 通过对M公司并购Y公司财务绩效的诊断分析,希望能给其他乳制品企业带来一些启示和反思,为之后的并购行为提供一些建议。

企业并购绩效及动因理论梳理

企业并购绩效及动因理论梳理 提要当前,财务学界对于并购的研究主要立足于企业进行并购的动机和企业并购后的绩效。本文主要是对并购绩效理论和并购动因理论进行系统梳理。 关键词:财务学;并购绩效;并购动因 一、并购绩效的界定 对于公司并购绩效的界定,毛道维等认为,并购绩效是指企业通过并购后是否能够取得规模经济效应、管理的协同效应,突出企业的主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成长能力。彭志刚等认为,企业的并购绩效可以分三个层次解读,即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宏观层次主要分析企业的并购活动是否有利于国有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进而盘活国有资产。中观层次主要分析上市企业的并购活动对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影响和证券市场对企业并购活动产生的影响两方面。微观层次主要分析上市企业从事并购活动对自身产生的影响,例如企业主营业务的扩张、产品结构和资产结构的优化升级、管理机制的转变及经营能力的提升等。李志学认为,企业的并购绩效应该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同时还应该包括“效率”、“效益”两个方面。效率是指“是否正确做了事”,并购是否如预期那样产生了经济效应和管理效应;效益是指“是否做了正确的事”,即并购是否能增强企业的获利能力。笔者认为,并购产生的“效益”其实是企业通过并购后导致企业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各项“效率”的提升而获取的。所以,企业的并购活动是先产生“效率”进而获得“效益”。笔者认为,企业并购最终的目的是获取效益,而且并购产生的“效率”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释放期”。因而从事并购研究更应关注并购中长期的“效益”变化。 二、企业并购动因理论 并购动因是企业进行并购活动的起点,并购绩效是企业并购活动的结果。研究并购绩效必须对于企业的并购动机有较为透彻的掌握。在企业并购活动中,起到主要决策作用的是并购方的控股股东或者是企业的“内部人”——管理层。本文从控股股东和公司管理层角度对传统的并购动因进行梳理总结,再对当前我国并购市场主要参与主体的动机进行分析。 (一)控股股东并购的理论动因 1、效率理论。效率理论被认为是西方理论界对于并购动因的主流理论观点。它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审视企业间并购行为,认为并购能够提高微观经济主体的效率,继而实现潜在的社会效益,是由于并购能够使企业获得某种形式的协同效应。主流的观点认为,企业通过并购,具有较高管理效率的企业将其过剩的管理资源转移到管理效率较低的被并购企业,通过后者管理效率的提高获取正效应——管理协同效应;企业通过并购可以扩大经营规模,更重要的是实现并购双方的优势互补,降低整体成本,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取得经营协同效应;企业通过并购

方案-企业并购绩效评价的会计指标法研究综述

企业并购绩效评价的会计指标法研究综述 ' 企业并购理论是企业理论、 学以及公司财务理论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从20世纪8 0年代以来,企业并购理论进展非常迅速,成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企业并购对企业业绩会产生相当的影响。企业并购业绩的变化一般从2个方面得到反映,一方面,企业的股票价格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波动;另一方面,企业的一些财务指标会发生变化。这样就形成了2种企业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方法。一种是通过企业在并购事件发生前后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的方向来衡量企业绩效的变化,可称之为非正常收益法;另一种是通过并购事件发生前后年度有关 指标的变化来判定事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方向,可称之为会计指标法。 会计指标法即采用并购事件前后企业的财务和会计数据来进行比较分析(Parrino和Harris)。在我国,用非正常收益法来研究企业绩效问题其适用性还存在一些限制。非正常收益法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股票价格能不能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也就是说,股票市场是不是有效的。吴世农认为我国股市信息的完整性、分布均匀性和时效性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股价容易受人为因素所操纵,他对中国股市已达弱式有效这个结论提出了质疑。一些学者(沈艺峰,刘波,赵宇龙)的研究却认为中国股市已达弱式有效。但我国近几年股票市场存在绩优股价格低于绩差股的反常表现,绩优不一定“ 价优”,而绩差也不一定“价差”。从这一点来看,用非正常收益法来研究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存在着很大一部分非流通股,而非流通股股东并不能直接从股价涨跌中获利或受损。这样,上市公司股价的波动就难以衡量非流通股股东的收益变化,因此也就无法准确测量上市公司业绩的变化。会计指标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客观地、连续地反映并购前后公司业绩的变动情况,但其不足主要来自于会计指标容易受到上市公司操纵(孙铮,陈小悦)。陈晓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尽管会计利润指标经常会受到操纵,但中国上市公司的报表盈余数字仍然具有很强的信息含量。另外,从较长时期来考察,任何利润操纵手段只能操纵暂时的会计指标,并购事件的实质性影响最终都要暴露到会计报表之中。因此,会计指标法在进行企业并购绩效实证研究方面也得到了普遍的。 采用会计指标法对上市公司企业并购所体现的绩效的研究意义体现在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微观层次,可以以此来具体分析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对其自身带来的变化,如主管业务的扩张、产品结构或资产结构的优化、经营 机制的转变、财务指标的改善等 .第二个层次为中观层次,可以以此来具体分析上市公司并购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也包括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重组的影响。第三个层次为宏观层次,可以以此来具体分析上市公司并购对盘活国有存量资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方面的影响。 西方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由于研究方法、研究样本上的差异尚没有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 .Healy,Palepu和Ruback研究了1979~1984年间美国50家最大的兼并收购案例,发现行业调整后的公司资产的回报率有明显提高。但Agrawal,Jaffe和Mandelker却发现市场调整后公司的业绩反而有所下降。结合2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并购与行业密切相关。Langtieg的研究将同行业公司作为控制样本进行配对检验,发现公司并购后的业绩没有显著的提高,而Magenh m和Mueller的配对检验结果发现公司并购后的业绩有所下降。然而,Bradley和Jarrel 采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了Magenheim等的样本,却没有得出公司业绩下滑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