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过渡时期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简称“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简称“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一化”和“三改”是互相关联而不可分离的,它们互相促进,显示出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词语】: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注音】:bǐ yì yī shì fēi,cǐ yì yī shì fēi

【释义】:在这里是对的,在那里就是错的了

【出处】:这是《庄子齐物论》中的一句话,以强调事物的相对性而著称,比如,人睡在潮湿的地方会腰疼,但泥鳅会腰疼吗?人爬到高树上会胆怯,猿猴会胆怯吗?于是,他的结论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各有各的相对标准。

《团结报》曾经刊登过一篇一勺的《名师出高徒》。说康白情1919年前在北京大学选修马叙伦先生的“老庄哲学”,没有一次不迟到。有一次,马叙伦责问康白情为什么姗姗来迟。康白情回答:“住得太远。”马先生不以为然,反问道:从你的住处走到这里只要三、五分钟,怎么叫太远!康白情也不示弱,说:先生讲庄子,庄子说:“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先生不以为远,而我以为远。马叙伦一时无话可说。

这句话是唯心主义在真理判断标准方面的一个观点,相当于是否定任何真理标准,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定,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的真理检验标准相悖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2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到1953年下半年正式形成和制定了这条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充分反击了历史的必然性。第一,中国脱胎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因而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成为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必然出现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不能不发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在资本主义企业和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和本企业职工、全国各族人民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打击投机倒把、调整和改组工商业、进行“五反”运动、工人监督生产、粮棉统购统销等一系列必要的措施和步骤,必然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惟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第三,我国个体农民、特别是在土地改革中新获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产资料的贫农和下中农,为了避免重新借高利贷甚至典让和出卖土地,产生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抗御自然灾害,采用农业机械和其他新技术,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对农产品的需要日益增大,一方面对农业改造的支持日益增强,这也是促进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动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酝酿到形成和贯彻,经历了以下的过程: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一次会上讲: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随后,刘少奇、周恩来都较详细地论述过“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大致设想。1953年6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正式进行了讨论,形成比较

过渡时期总路线-概述

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途径和步骤,它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条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一、“过渡时期”,就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大陆基本建立的这个阶段。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指中共于1953年制定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当时估计为十五至二十年)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渐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个纲领性的目标。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实现中国社会生产关系的大改造,即使旧的各种私人所有制形式变为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也即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大跨越。 1953年,中共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共产党提出这条总路线的主要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二是过渡时期的中国国情。 第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理论依据。“过渡时期”或“革命转变时期”这个特定的历史概念,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 列宁根据俄国革命的实践,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1919年,他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一文中,比较集中地论述了过渡时期的必要性、特点和性质。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征。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换句话说,就是已被打败但还未被消灭的资本主义和已经诞生但还非常幼弱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列宁还具体分析了当时俄国的历史特点,指出过渡时期的基本经济形式是资本主义、小商品生产和共产主义,基本阶级力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农民)和无产阶级。这些基本经济形式和基本阶级力量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斗争。无产阶级政党在这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是,利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浅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浅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背景 1、历史条件:全国大陆基本解放后,通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通过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节减国家机构经费和恢复发展生产的种种措施,取得了财经经济根本好转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经济制度对中国具有榜样作用。 2、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土改后农村分散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业原料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间的限制和反限制矛盾突出,使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到日程上来;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基本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把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联系在一起,体现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行将结束时,1952年年底,党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及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此后,毛泽东几次强调“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重要思想,并得到了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赞同和进一步阐述。 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这条总路线,并载入了同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任务及其关系 总路线包括两重任务:一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当时称“一体”或“一化”。列宁曾说“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就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并强调说,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唯一基础。因此,社会主义工业化是社会主义中国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二是实现对农

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抗美援朝可望结束;土地革命的任务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提前实现预定目标;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中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需要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 1952年以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多次讲过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6月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作了较为完整的概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央政治局会议后,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关于总路线的宣传提纲上,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一步完整准确地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指出,“这条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标志着总路线的最终形成。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于同年9月载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条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毛概 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涵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内容 进入1952年以后,民主革命遣留的各项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已接近尾声。这时,党的领导人在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机问题上有了新的想法。在建国前后,有关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一个重要构想,就是不要将新民主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先搞一二十年经济建设,待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再一举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但是,此时毛泽东却提出了马上开始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新设想。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原来估计的10年或者更久以后才开始过渡。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得到了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其他领导人的赞同和进一步阐发。党中央认为,明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任务,着手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时机已经成熟。1953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和准确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9月,一届人大通过的《宪法》,把总路线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写入总纲。 2.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人们习惯称之为"一化三改"。"一化"即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实行三大改造为两翼,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互相促进的路线。这显然是和当初先建设后改造的思路不同的。这是因为认识到,一方面,社会主义工业化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物质基础。只有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才能改组和代替资本主义工商业,才能用新技术改造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因此,必须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扫清障碍。如果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改造,它们就会和工业化产生矛盾,而使总路线的根本目的达不到。因此,必须把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一化"和"三改"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由原来先搞一二十年建设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从将来"在中国采取相当严重的社会主义步骤"到"逐步过渡",短短两三年间中央的指导思想何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总的来说,过渡时期总路线是认真总结建国头三年实践经验,根据当时中国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因而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依旧是一个经济相当落后的农业国。建国以后,经过三年努力,虽然我国工农业生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但整个经济还十分落后。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标志的现代工业,只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26.3%,不能制造汽车、飞机、拖拉机以及重型和精密机器,没有现代化的国防。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2.三大改造的历史必要性。当时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工业化的进程,因而使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具有必要性。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分别是6.9%和71.8%。这种状况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1)在城市,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越来越明显。(2)在农村,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日见突出。一是阻碍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个体农户十分贫穷,且是分散经营,无法进行扩大再生产,无法兴办大型水利建设和发展多种经营,更无法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实现机械化。二是会拖工业化的后腿。在小农经济状况下,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不能满足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求;同时,处于贫困状况下的农民,购买力低,不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商品市场和积累资本。三是容易产生两极分化。小农经济经不起天灾人祸,一部分农民已将土地典当出卖,农村势必重新出现受剥削受压迫的情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依据

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的问题,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变化的过程。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此前,毛泽东提出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以后,大约还需要经过10年、15年或20年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即在过渡的时间上,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一般估计为15年到20年时间;在转变条件上,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与此同时,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完成土地改革之后的农村,及时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方式,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等,为全面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已经完成,经济、政治及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这时,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对原来的设想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我国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已经成为必要并有实现的可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重新思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和步骤问题。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内容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从现在开始用10到15年时间,逐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1953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整准确的表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

史必然,主要原因是: 首先,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独立和富强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求得国家的富强,社会主义工业化是通向富强的必然之路。 其次,土地改革完成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在工业化进程中,国家需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工商业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需要对其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 第三,土地改革后,为了避免个体农民、特别是贫下中农产生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抵御自然灾害,釆用农业机械化等,这些都要求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造”、“一体两翼”。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总路线的主体,是要大力发展社

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读《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有感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这是一首歌颂毛主席的民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我看来,这些贡献又突出表现在几个转折点上,尤其是民主革命的转变和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毛泽东关于革命转变理论的思想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毛泽东建构革命转变理论体系的准备阶段,亦即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酝酿阶段。 抗日战争爆发后,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进一步阐发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及其前途的思想,逐渐地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二阶段:党的七大,是毛泽东的革命转变理论体系的确立阶段 毛泽东认为,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要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在中国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是资本主义太少了;毛泽东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建立包括几个民主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形态和政权形态。“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不久就要诞生”。 第三阶段: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建立 革命转变也是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的转变 革命转变也包括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使我们国家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1953年,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言之就是“一化三改造”。 此后,中国人民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致力于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不仅实现了中国人民长久以来的梦想,还增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我一直在想:中国人民经过努力、奋斗,往后不更使得中国更加繁荣富强吗?我渴望那一天尽快到来。但是,过渡

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

第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中国革命第一阶段的任务,是由工人阶级领导人民大众,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为新民主主义的社会,这个任务已经胜利地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第一阶段的基本结束和中国革命第二阶段的开始。中国革命第二阶段的任务,就是要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关于整个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和转变,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杜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杜会。”(《新民主主义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的完成。”(《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我们说标志着革命性质的转变、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的东西是政权的转变,是国民党反革命政权的灭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不是说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个伟大的任务,在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就可以立即在全国一切方面着手施行了。不是的,那时,我们还须在广大的农村中解决封建主义与民主主义即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那时在农村中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民主主义之间的矛盾,而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需要有两年至三年时间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那时我们一方面在农村实行民主主义的土地改革,一方面在城市立即着手接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使之变为社会主义的企业,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银行,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着手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并已在过去几年中对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开始实行了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所有这些显示着我国过渡时期头几年中的错综复杂的形象。 (二)中国革命第二阶段的任务,就是要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完全消灭城乡资本主义的成分。但这个革命任务的完成,不是经过推翻现存的政权和建立新政权来实现的,而是由已经建立的、在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从上而下地领导,并取得广大人民群众首先是工人和农民基本群众从下而上的直接支持,逐步发展社会中义的成分,和逐步改造非社会主义成分来实现的。这个革命之所以采取从上而下的形式,是由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人阶级所领导的,这个政权的基本任务就是领导全国劳动人民,在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以后,随即创设条件,采取步骤,逐步地建立消灭剥削、消灭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 (三)中国革命第一阶段的任务胜利完成后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时期,亦即改变现有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小商品经济为社会主义经济,扩大现有的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基本上成为我国唯一经济基础的时期。我国第一阶段的革命既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在这个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就不能不同时包括有社会主义的成分和非社会主义的成分。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其中国营经济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合作社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供销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信用合作社、集体农庄和一部分手工业合作社)或半社会主义的(目前的一般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另一部分手工业合作社),一部分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条件下也带有若干(有几种程度不同的情况)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经济和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领导作用,就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