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复习资料【纯手打】知识分享

核医学复习资料【纯手打】知识分享
核医学复习资料【纯手打】知识分享

核医学复习资料【纯

手打】

一、总论

1. 核医学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1)定义:

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即应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或生物制品进行疾病诊治和生物医学研究。它既是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一门新技术,又拥有自身理论和方法,在反映脏器或组织的血流、受体密度和活性、代谢、功能变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用于诊治疾病的临床医学重要学科。

(2)主要内容:

核医学在内容上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两部分。

①实验核医学利用核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和物质变化规律,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其内容主要包括核衰变测量、标记、示踪、体外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放射自显影等。

②临床核医学是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由诊断和治疗两部分组成。诊断核医学包括以脏器显像和功能测定为主要内容的体内诊断法和以体外放射分析为主要内容的体外诊断法(放射分析、免疫放射分析、受体分析);治疗核医学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核射线对病变进行高度集中照射(内照射、外照射)。

2. 核医学的特点

(1)能动态地观察机体内物质代谢的变化;

(2)能反映组织和器官整体和局部功能;

(3)能简便、安全、无创伤的诊治疾病;

(4)能进行超微量测定,灵敏度达10-12~10-15g;

(5)能用于医学的各个学科和专业。

3. 放射性核素的显像原理:

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在活体内实现正常和病变组织显像的核医学检查法。

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与天然元素或其化合物一样,引入体内后根据其化学及生物学特性有其一定的生物学行为,它们选择性地聚集在特定脏器、组织或受检病变部位中的主要机制为:

1)细胞选择性摄取;

2)特异性结合;

3)化学吸附;

4)微血管栓塞;

5)简单在某一生物区通过和积存等。

由于放射性核素发射能穿透组织的核射线,用显像仪器能很容易在体外探测到它在体内的动态变化及分布情况,并以影像方式显示脏器、组织或病变的形态、位置、大小及功能情

况,还可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对脏器的功能、代谢情况及某些受体功能状况做出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

4. 放射性核素的显像特点

1)为功能显像,能反映脏器、组织或病变的血流、功能、引流、代谢和受体方面的信息,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2)可以进行定量分析,提供有关血流、功能和代谢的各种参数。

3)某些脏器、组织或病变能特异地摄取特定显像剂而显像,具较高特异性。

4)所得脏器和病变的影像清晰度较差,影响对细微结构的显示和病变的精细定位。

5)显影剂大多数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引入体内,属无创性检查。辐射量低。

5. 核医学诊断与治疗原理

1)放射性核素显像:原理见上。

2)非显像检查法——功能测定:基于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将示踪剂引入受检者体内后,用功能测定仪在体表对准特定脏器,连续或间断地探测和记录示踪剂在脏器和组织中被摄取、聚集和排出的情况,并以时间活性曲线等形式显示,即可以对脏器的血流及功能状态进行判断。

3)体外检查法:不将放射性核素引入体内,而是在试管内完成的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的检测。

4)放射性核素治疗:利用放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发射出来的射线(主要是β-射线)的辐射生物效应来抑制或破坏病变组织的一种治疗方法。原理是通过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高度选择性聚集在病变部位进行照射,受到大剂量照射的细胞因繁殖能力丧失、代谢紊乱、细胞衰老或死亡,从而抑制或破坏病变组织,达到治疗目的。

二、神经系统

1. 试述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rCBF显像)的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原理:静脉注射分子量小、不带电荷且脂溶性高的显像剂,它们能通过正常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随后经脑内酶水解或构型转化,转变为水溶性化合物不能反扩散出脑细胞而滞留其内。显像剂进入脑细胞的量与局部脑血流(rCBF)量成正相关。用SPECT仪进行脑断层显像,图像经计算机处理获得横断、冠状和矢状三个层面的脑血流灌注显像图。由于rCBF一般与局部脑功能代谢平行,故本检查在一定程度上亦能反映局部脑功能状态。

临床应用: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可逆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

(2)脑梗死的诊断

(3)早老性痴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阿尔茨海默病,AD)

(4)癫痫灶的定位诊断

(5)脑肿瘤手术及放疗后复发与坏死的鉴别诊断。恶性肿瘤的血供丰富,复发灶的rCBF 常增高,影像表现为放射性增浓区;而坏死区基本上没有血供,影像上呈放射性减淡或缺损区。必要时可进一步行亲肿瘤显像。

(6)脑功能研究。脑血流量与脑的功能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应用rCBF显像结合各种生理负荷试验有助于研究脑局部功能活动与各种生理刺激的应答关系。

(7)其他:偏头痛、精神分裂症、脑外伤后遗症、遗传性舞蹈病患者rCBF显像均有异常改变。

2. 简述乙酰唑胺负荷试验脑血流灌注显像的原理。

乙酰唑胺能抑制脑内碳酸酐酶的活性,使脑内CO2浓度增加,正常情况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脑血管扩张,导致rCBF增加20%~30%,由于病变血管的这种扩张反应很弱,使潜在缺血区和缺血区的rCBF增高不明显,在影像上出现相对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区。

3.试述18F-FDG脑代谢显像的原理和主要临床应用。

1)原理:18F-FDG为葡萄糖类似物,具有与葡萄糖相同的细胞转运及已糖激酶磷酸化过程,但转化为6-P-18F-FDG后就不再参与葡萄糖的进一步代谢而滞留于脑细胞内,观察和测定18F-FDG在脑内的分布情况,就可以了解脑局部葡萄糖代谢状态。

2)临床应用:

(1)癫痫灶的定位诊断:发作期浓聚,发作间期减低

(2)早老性痴呆的诊断和病情估测:减低

(3)脑瘤的良恶性鉴别、分期和分级、疗效和预后判断及复发或残存病灶的诊断:

①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恶显影,良性肿物不显影或仅轻度显影。

②分期:显示淋巴结受累以及远隔转移情况;可以帮助寻找原发灶。

③颅内肿瘤的分级:偏恶性的肿瘤18F-FDG摄取较多,T/N及SUV均较高,偏良性的肿瘤18F-FDG摄取较少,T/N及SUV(标准摄取值)则较低,因此18F-FDG显像可对颅内肿瘤进行无创性分级。一般Ⅰ~Ⅱ级脑胶质瘤的18F-FDG摄取率低于正常脑灰质,Ⅲ级脑胶质瘤的18F-FDG摄取率与正常脑灰质相似或略高,而Ⅳ级脑胶质瘤的18F-FDG摄取率则显著高于正常脑灰质。

④肿瘤复发与治疗后继发改变的鉴别:经过手术或放化疗后,由于局部解剖结构的改变以及水肿、坏死、瘢痕的形成,给常规影像学检查判断局部有无肿瘤复发带来困难。18F-FDG显像可以根据组织的葡萄糖代谢情况来进行鉴别:原肿瘤部位18F-FDG摄取增加,表明为肿瘤复发,反之,则为治疗后的继发改变。

⑤肿瘤的疗效监测:放化疗后肿瘤葡萄糖代谢变化要明显早于肿瘤的形态学变化,故

18F-FDG显像可用来早期评价肿瘤的治疗反应。若放化疗后, 18F-FDG显像示肿瘤的葡

萄糖代谢减低或完全受抑,表明治疗有效;若经治疗后肿瘤葡萄糖代谢无明显变化,则表明肿瘤存在治疗抵抗,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锥体外系疾病的诊断:PD(帕金森)患者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可发现纹状体葡萄糖代谢减低。HD(亨廷顿病)患者的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可见双侧基底节和多处大脑皮质放射性减低区。

(5)脑生理功能和智能研究:脑代谢显像可用于人脑生理功能和智能研究

(6)其他:脑梗死、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疾病在脑代谢显像中的影像表现基本上与rCBF 影像相类似。

三、内分泌系统

1. 什么是分离现象(甲状腺核医学检查)?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典型表现:疾病早期,由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炎性损伤,甲状腺摄碘功能降低;而甲状腺滤泡的破坏则可导致滤泡腔内储存的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血清

T3、 T4水平升高,TSH下降,临床上表现出甲状腺摄131I率(低)和血清T3、T4水平(高)呈“分离现象”

2. 99mTc-MIBI甲状旁腺显像的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原理: 99mTc-MIBI可以被功能亢进的甲状旁腺组织摄取,同时也被甲状腺组织摄取,其从甲状腺清除要快于甲状旁腺。进行早期显像和延迟显像,比较两次影像的变化可以分析得到甲状旁腺的影像。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甲状旁腺腺瘤的诊断和定位。

3. 为什么各地区应建立自己的甲状腺摄131I率试验的正常参考值?

正常人的甲状腺摄131I率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升,24h达到高峰。各时相正常值由于各地区饮食饮水、环境中含碘量不同以及测量设备和方法不同而有差异。所以,各地区,各单位应建立自己的正常值及其诊断标准。

4. 99mTcO4-和131I作为甲状腺显像剂有何不同?

1)相同:同为负一价离子,在性质上有相似之处,都可被甲状腺组织摄取,且被摄取的量和速度都与甲状腺功能有关。故都可用于进行甲状腺显像。

2)不同:

99mTcO4-半衰期较短,为6小时左右,射线种类只有γ射线,且γ射线能量较小,给药剂量较大,显像开始时间较短。

131I的半衰期较长,为8天左右,射线种类有β、γ射线,且γ射线射线能量较大,给药剂量较小,显像开始时间较长。

5. 试述甲状腺显像的临床应用。

(1) 异位甲状腺的诊断:异位甲状腺多见于:舌根部、舌骨下和胸骨后,偶见于心包、心内和卵巢等处。

(2) 甲状腺结节功能的判断:冷、凉、温、热

(3) 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的诊断:典型性表现:腺瘤呈“热”结节,正常甲状腺组织由于功能受抑,影像不同程度减淡。若正常甲状腺组织功能完全受抑,则正常组织不显影,只见腺瘤的团状放射性浓聚影。

(4) 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判断:结节的良恶性与结节功能关系密切,“温”结节和“热”结节的恶性几率低,而“冷”结节和“凉”结节的恶性几率较高。

(5) 甲状腺癌转移灶的诊断:组织分化较好的甲状腺癌(如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及其转移灶能够摄取131I而显影,故可以利用131I寻找甲状腺癌的转移灶。

(6) 判断颈部肿物与甲状腺的关系:甲状腺外肿物一般不摄取甲状腺显像剂,故肿物所在部位无明显放射性浓聚,同时甲状腺影像轮廓完整。若与肿物相邻的甲状腺区域轮廓不完整,无论肿物所在部位有无放射性聚集,都提示肿物与甲状腺关系密切。

6. 何为甲状腺“温”结节、“热”结节、“凉”结节和“冷”结节?

根据甲状腺结节放射性高低,常将其分为四种:

“冷”结节:放射性缺损区,结节基本上无甲状腺功能。

“凉”结节:放射性减淡区,结节功能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

“温”结节:放射性分布与正常甲状腺影像相近,功能接近正常组织。

“热”结节:放射性增浓,结节功能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

四、呼吸系统

1.肺灌注显像的原理?

静脉注射大于肺毛细血管直径的放射性蛋白颗粒,颗粒随血流进入右心系统,与肺动脉血混合均匀并流经肺毛细血管前动脉和肺泡毛细血管,因放射性蛋白颗粒不能通过肺毛细血管床,将一过性随机嵌顿在肺毛细血管前动脉和毛细血管内,形成微血管栓塞,其在肺内的分布与肺动脉血流分布成正比,体外测定肺内放射性分布和肺显影可反映肺内各部位的血流灌注情况。

由于一次常规显像注入的颗粒只一过性阻塞肺毛细血管数量的1/1500,不会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放射性颗粒在肺内的有效半衰期为2~4h,分解后被巨噬细胞吞噬。

2. 肺V/Q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1)特点:

①核素显像是功能诊断;

②肺灌注显像(Q):反映肺栓塞患者局部血流分布、灌注缺损部位、大小以及血液动力学意义;

③肺通气显像(V):反映局部通气功能,损害的部位与程度,V/QImaging是否匹配。

2)临床应用:

研究呼吸系统多种疾病,如肺动脉栓塞、肺癌、慢阻肺、肺结核、肺动脉高压和肺功能测定等,是PE影像学诊断三部曲(X线胸片-核素V/Q显像-X线肺动脉造影)中重要一环。而肺通气和肺灌注显像的非匹配性节段缺损、节段性缺损的数目和大小成为诊断PE 的重要依据,也是其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具体:

(1)肺血栓栓塞症

(2)肺减容手术前后功能评价与预期

(3)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评价

(4)肺动脉畸形及肺动脉病变的诊断

(5)肺血管病或全身性疾病累及肺动脉者

(6)肺肿瘤

(7)支气管肿瘤

(8)支气管哮喘

3. 如何应用V/Q显像鉴别PTE(肺血栓栓塞症)和COPD(慢阻肺)?

PTE(肺血栓栓塞症)的肺灌注显像呈肺段、亚肺段或楔形灌注缺损;是与通气显像不匹配的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区,与血流分布有一定关系。

COPD(慢阻肺)的肺灌注显像呈非节段性显像剂分布减低或缺损;典型表现是弥漫性散在的与通气显像基本匹配的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区,与血流分布无一定关系。在此类患者中,90%以上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且左侧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右侧。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导致肺灌注不正常,即两肺上部的肺灌注增加,甚至超过两肺下部,形成“八”字形分布。病情严重者可形成肺大泡,表现为肺通气与灌注显像匹配的呈肺叶状分布的放射性缺损区.

4. 肺V/Q显像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纸质版

五、心血管系统

1. 何谓心室容积曲线?

根据在45°左前斜位获得的系列心血池显像,用ROI技术可生成心室的时间-放射曲线,由于心室内的放射性计数与心室血容量成正比,因此,此曲线也代表心室的容积曲线,通

过此曲线可以计算出不同类型的心功能指标,该法测量的心功能参数与X线心室造影的结果有很好的相关。

2. 在心肺灌注显像中,放射性分布缺损的类型及意义

①可逆性缺损:负荷显像出现的灌注缺损于静息显像基本恢复,代表负荷诱发的心肌缺血;

②固定性(不可逆性)缺损:静息和负荷显像相比较,灌注缺损在部位、面积和程度上无变化,一般是MI的表现;

③部分可逆性(混合性)缺损:负荷显像出现的灌注缺损于静息显像只有部分而非全部恢复,多见于非透壁MI或冠状动脉有严重狭窄(>90%)者;

④反向再分布:负荷显像无缺损,但静息显像反而有灌注缺损;或者负荷显像出现的灌注缺损于静息显像更为严重,意义尚不清楚。

3. 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有哪些?

①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评价

②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指导治疗策略

③有效评估冠心病药物及介入治疗的疗效

④心肌梗死的评价

⑤心肌活性的测定

⑥CABG(冠脉搭桥术)及PTCA(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治疗的疗效预测和判断

⑦预测心脏事件的发生

⑧心室室壁瘤、心肌炎的辅助诊断

⑨心功能的判断

⑩心肌病的鉴别诊断

4. 心肌18F-FDG代谢显像的原理?

在不同的生理情况下,心肌组织会选择不同的代谢底物以满足能量需要,葡萄糖是心肌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1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FDG)是葡萄糖的类似物,进入心肌细胞的最初过程与葡萄糖相似,但当18F-FDG被代谢为6-P-FDG后,不能被进一步氧化分解从而滞留在心肌细胞内。因此,观察和测定18F-FDG在心肌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就可以了解心肌局部葡萄糖代谢状态,反映心肌对葡萄糖的摄取情况。

5. 存活心肌测定的临床意义?

(1)预测血管重建治疗后左心室局部和整体功能的改善;

(2)评价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3)预测血管重建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6心肌运动负荷显像原理和临床应用?

1)原理:静息状态下,即使存在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由于狭窄病变远端血管代偿扩张,冠脉供血增加,使其与正常心肌的血流灌注无明显差异,心肌灌注显像表现正常;在运动负荷或药物作用下,正常心肌血流灌注明显增加,而狭窄冠状动脉支配区域血流增加有限或不增加、甚至减少,导致其与正常心肌的供血产生显著差异,心肌灌注显像异常。

2)临床应用:

①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的诊断

②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价

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

④心肌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⑤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缺血的诊断

⑥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前心肌缺血的诊断

………

六、泌尿系统

1. 肾动态显像和肾图检查时,病人为什么要适量饮水?

①饮水不足机体处于缺水状态,肾脏血浆流量减少,肾脏排泄功能下降,尿流量减低,正常肾图可表现为排泄缓慢的异常肾图。

②饮水过量机体处于水负荷状态,肾脏血浆流量增加,影响轻度肾功能障碍的检出。

2. 何为利尿试验?

利尿试验是以肾动态显像和肾图对利尿剂的反应来鉴别明显的机械性上尿路梗阻和非梗阻性单纯上尿路扩张的方法。

原理:单纯上尿路扩张时,肾动态显像中扩张部位影像增浓扩大,且消退延缓,肾图曲线未见下降或下降缓慢。注射利尿剂后,短时间内尿量明显增加,使淤积在扩张的上尿路内的显像剂加速排出,原扩张部位的影像减淡缩小,肾图曲线下降明显改善。机械性梗阻所致的上尿路扩张,虽然注射利尿剂后尿量增加,但因有梗阻存在,滞留在扩张部位的显像剂仍不能排出,影像无明显变化,肾图曲线无改善。

方法:在常规肾动态显像结束后,上尿路某部位影像明显增浓且扩大时,保持原有体位,静脉注射速尿,继续采集15~20 min。

判断标准:①注射利尿剂后,原滞留于扩张部位内的显像剂明显减少,肾图曲线下降明显改善,为非梗阻性单纯上尿路扩张。②注射利尿剂后扩张影像和肾图无显著变化,为机械性梗阻。

3. 试述肾动态显像的原理及主要临床应用。

原理:肾动态显像包括反映肾血流的肾动脉灌注显像和反映肾功能、上尿路引流的肾动态显像。

静脉弹丸式注射能被肾实质摄取且迅速随尿流排出的显像剂,SPECT或γ照相机连续采集系列影像,可以依次观察到显像剂通过腹主动脉、肾动脉、肾实质和尿路的动态过程。经计算机影像处理后,可获得肾血流灌注图像、功能动态图像以及绘出双肾的时间-放射性曲线。

临床应用:

①单侧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筛选

②肾功能的判断

③上尿路梗阻的诊断和疗效判断

④肾移植术后的监测

⑤肾脏位置、形态异常及肾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

4. Captopril试验如何提高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检出率,如何预测肾动脉狭窄手术治疗疗效及指导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应用。

(1)原理:当肾动脉轻度狭窄时,入球小动脉血流量减低,肾素释放增加,血管紧张素Ⅰ生成增多,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作用下,血管紧张素Ⅱ增多,使患肾出球小动脉收缩,保持较高的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压,以维持正常的GFR。此时肾图可以正常。

卡托普利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服用后血管紧张素Ⅱ不能增多,肾出球小动脉扩张,降低了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压,导致患侧GFR降低,而健侧无明显变化。此时肾图显示异常,提高了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检出率。

(2)预测肾动脉狭窄手术治疗的疗效:Captopril介入试验阳性预示手术治疗将有效,阴性预示疗效差或手术治疗将失败。

(3)指导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应用:Captopril介入试验阴性,说明降压的同时没有影响肾脏血流,能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阳性则提示不能保护肾脏功能,因此Captopril 介入试验阳性患者应禁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七、消化系统

1.肝血管瘤的核医学影像特点是什么?

肝实质显像可见单发或多发的放射性减低缺损区;

肝血池显像表现为相应部位的放射性“过度填充”,即局部放射性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

一般直径>2 cm的血管瘤诊断准确性可达90%。

2.原发性肝癌在肝实质显像、肝动脉灌注显像和肝血池显像的影像学特点是什么?

肝实质显像可见肝内单发放射性减低缺损区;

肝动脉灌注显像阳性;

肝血池显像示相应局部“一般填充”,即其放射性浓度与周围正常肝脏基本相同或稍减低。

3.如何应用核医学显像方法对肝内占位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

(1)肝血管瘤的诊断:肝实质显像可见单发或多发的放射性减低缺损区;肝血池显像表现为相应部位的放射性“过度填充”,即局部放射性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一般直径>2 cm的血管瘤诊断准确性可达90%

(2)肝恶性肿瘤的诊断:

①原发性肝癌肝实质显像可见肝内单发放射性减低缺损区;肝动脉灌注显像阳性;肝血池显像示相应局部“一般填充”,即其放射性浓度与周围正常肝脏基本相同或稍减低。

②肝转移癌肝实质显像常表现为多发放射性减低缺损区,极少数为单发;肝动脉灌注显像常为阴性;肝血池显像常表现为病变局部血池“一般填充”。

(3)肝内其他良性病变的诊断:单发性肝囊肿及多囊肝肝实质显像可见单发或多发放射性减低缺损区;肝动脉灌注显像阴性;肝血池显像局部“不填充”,即无放射性分布。

4.怎样应用核医学显像方法鉴别诊断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常伴胆囊管炎症水肿,造成机械性或功能性完全梗阻,因此表现为肝、胆管、肠道显影正常而胆囊持续不显影.

5.怎样应用核医学显像方法鉴别诊断新生儿肝炎和先天性胆道闭锁?

这两者是新生儿黄疸最常见的原因。若肝胆显像肝显影良好,追踪至24 h仍不见肠道出现放射性,且苯巴比妥试验胆汁促排无效,可诊断胆道闭锁。新生儿肝炎肝胆显像多表现为肠道放射性延迟或不出现放射性,但一般苯巴比妥试验胆汁促排有效。

6. 尿素呼气试验的原理及临床评价?

原理:幽门螺杆菌(HP)可产生尿素酶,催化尿素转变成氨和CO2 ,CO2经血流由肺呼出。通过测量呼气中14CO2的含量,可以证实胃中存在尿素酶。胃中存在尿素酶,意味着HP的存在。

方法:口服14C标记尿素试剂,半小时后收集呼出气体至集气瓶,液闪法测量14C计数。

临床评价:敏感性95% ,特异性98%;非侵入性检查,患者易于接受;尤其适用于“三联治疗”后观察疗效;假阴性:近期内使用过抗菌素或含铋的药物;假阳性:胃酸缺乏、口腔中含能分解尿素的杂菌、其它螺杆菌。

八、肿瘤显像

1.67Ga肿瘤显像的原理?

肿瘤摄取67Ga存在多种机制,其中何种机制起主要作用尚不清楚,可能与肿瘤类型有关。肿瘤血供增加是67Ga到达肿瘤部位的保证,血管通透性增高可能对67Ga进入细胞起作用。

67Ga通过转铁蛋白受体结合到肿瘤细胞表面,然后被转运到细胞内与胞浆蛋白(铁蛋白和乳铁蛋白)结合,这些蛋白在肿瘤细胞中的浓度通常都很高。67Ga还会与细胞器中的大分子结合。67Ga只能被生长旺盛、有活力的肿瘤组织摄取,而坏死或纤维化的肿瘤组织不摄取。摄取程度与肿瘤代谢能力呈正相关。

2. 肿瘤非特异阳性显像的临床应用?

67Ga肿瘤显像:

(1)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2)恶性黑色素瘤

(3)肝细胞癌

(4)肺癌

(5)头颈部肿瘤

(6)腹部和盆腔肿瘤

(7)软组织肉瘤

201Tl(铊)、99mTc-MIBI肿瘤显像:

(1)脑部肿瘤

(2)乳腺癌

(3)肺癌

(4)骨和软组织肿瘤

(5)甲状腺癌

3. 18F-FDG肿瘤显像原理?

FDG是葡萄糖分子2位碳上一个羟基被F所替代的产物。FDG是葡萄糖的类似物,与天然葡萄糖代谢途径相似,能通过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进入胞质。结构上与天然葡萄糖有差异,与天然葡萄糖代谢途径有所不同,形成6-P-18F-FDG后不能被进一步代谢而停留在胞质中。肿瘤代谢活跃,较正常组织利用更多的葡萄糖,对18F-FDG摄取为正常细胞的2~10倍,表现为放射性增高。肿瘤恶性程度越高,对18F-FDG摄取越多,放射性增高的幅度越大。

4. 18F-FDG肿瘤显像的临床应用?

(1)肿瘤的早期诊断和良恶性鉴别诊断

(2)肿瘤的临床分期

(3)肿瘤疗效评价

(4)检测肿瘤复发及转移

(5)肿瘤残余和治疗后纤维组织形成或坏死的鉴别

(6)寻找肿瘤的原发灶

(7)指导临床活检

(8)指导放疗计划

(9)高危和高端人群查体

5. PET/CT在肿瘤分期诊断中的作用?

评价肿瘤侵犯范围、转移灶、恶性程度等,为治疗决策提供依据。应用18F-FDG全身显像对已明确诊断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分期,其突出优点是一次显像即可包括头、颈、胸、腹、盆腔等区域,并且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可以发现结构尚无异常改变但代谢已经增高的微小转移灶,尤其对确定肿瘤有无远处转移具有重要价值,可使20%~30%的传统分期结果被改变,从而制订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案。

九、骨骼系统

1.骨显像的原理。

1)骨显像剂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表面,应用SPECT仪可使骨骼显像。

2)显像剂沉积在骨骼内的主要机理为:①通过离子交换或化学吸附方式与骨骼中的羟基磷灰石晶体结合;②通过有机基质结合方式与未成熟的骨胶原结合。

3)骨骼各部位聚集放射性的多少与其血流灌注量和代谢活跃程度有关。

2. 骨显像的临床应用。

(1)转移性骨肿瘤:骨转移是骨显像的首选适应证。骨显像主要用于判断有无骨转移,以进行疾病分期、骨痛评价、预后判断、疗效观察和探测病理骨折的危险部位。

(2)原发性骨肿瘤:全身骨显像对于原发性骨肿瘤的应用价值在于了解原发肿瘤多骨病变的部位和是否发生骨转移等,还可用于疗效评价和判断预后。

(3)Paget氏病:Paget氏病又称畸形性骨炎。骨显像的特征是:

①受累骨的全部或大部分显著的放射性摄取增加并均匀分布;

②常为多骨受累,单发少见;

③受累骨增大和变形,病灶边界整齐,可见解剖学上的细微结构,如椎骨的横突;

④四肢骨病变几乎总是源于关节端,向骨干进展;

⑤病灶多年缓慢变化。

骨显像优势在于评价Paget氏病骨骼病变范围。

(4)骨创伤:X线检查是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骨显像用于X线难以发现的细小骨折:当X线检查阴性或可疑时,可行三相骨显像,骨影像表现为骨折部位及其周围放射性浓聚,血池相显示局部血流增加。应力性骨折的诊断。

(5)代谢性骨病:多数代谢性骨病骨转换率增加,对骨显像剂的摄取增加,骨和软组织对比增加,呈异常清晰的骨影像。骨显像显示如下特征:

①长骨对称性放射性摄取增加;

②中轴骨放射性摄取增加;

③颅骨和下颌骨放射性摄取增加;

④关节周围组织的放射性摄取增加;

⑤肾呈淡影或不显影;

⑥肋骨软骨连接处有明显的放射性摄取,呈串珠样;

⑦胸骨影明显,呈领带征。

(6)缺血性骨坏死:梗死骨表现为放射性缺损区,梗死区的边缘放射性摄取增加,出现特征性的“炸面圈”样改变。

(7)骨髓炎:三相骨显像对于本病的诊断及与蜂窝组织炎鉴别诊断很有帮助。骨髓炎:血流相、血池相和延迟相均可见骨骼内局限性的显像剂分布增高区,并随时间延长而增浓;

蜂窝组织炎:血流相、血池相均表现为软组织内的弥漫性显像剂分布增高,延迟相可见显像剂分布呈弥漫性而非局灶性增高,且活度明显低于血池相。

(8)假体松动与感染:骨显像对鉴别假体松动与假体感染有较大的帮助。

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表现为假体远端或两端骨组织放射性增高;

假体感染表现为假体周围弥漫性放射性增加。

3.正常全身骨显像的影像特征。

1)正常的全身骨骼显像清晰,放射性分布左右对称。松质骨如扁平骨及长骨的骨骺端能摄取较多的显像剂,而密质骨如长骨的骨干摄取的显像剂较少,故前者较后者显影清晰。肾脏及膀胱影像可见。

2)血流相表现为注射显像剂后8~12 s大动脉和二级动脉陆续显影,随即逐渐显示软组织轮廓,骨骼部位放射性较少。两侧对应的动脉和各部位显影时间和放射性基本相同。3)血池相中软组织轮廓更加清晰,放射性增高。骨骼部位放射性仍较软组织少。大血管影像仍清楚,两侧基本对称。

4)正常变异:骨骼影像存在相当多的正常变异,如:颅骨放射性不均匀;胸骨影呈多样性;肋软骨钙化;甲状软骨钙化;脊柱融合不良致局部减淡缺损区;两侧肱骨三角肌粗隆不对称等。正确识别骨影像的正常变异,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

4.骨转移瘤进行骨显像的影像学表现有哪些?

①多发、非对称、无规律分布的放射性增高影像:最典型和常见;

②放射性减低区;

③多发放射性增高区与放射性减低区并存;

④超级影像(肾不显影);

⑤孤立性放射性增高影;

⑥正常影像(假阴性);

⑦“闪耀”现象:主要见于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在放化疗后6个月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但骨显像病灶呈恶化表现。

5. 急性骨髓炎和软组织蜂窝组织炎的鉴别诊断。

三相骨显像对于骨髓炎的诊断及与蜂窝组织炎鉴别诊断很有帮助。

1)骨髓炎:血流相、血池相和延迟相均可见骨骼内局限性的显像剂分布增高区,并随时间延长而增浓;

2)蜂窝组织炎:血流相、血池相均表现为软组织内的弥漫性显像剂分布增高,延迟相可见显像剂分布呈弥漫性而非局灶性增高,且活度明显低于血池相。

十、核素治疗

1.131I治疗甲亢的治疗原理以及影响和确定甲亢131I治疗剂量的因素。

①治疗原理:131I在甲状腺组织细胞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与普通碘一样,能迅速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当Graves病引起甲亢时,碘的摄取合成与分泌超常。131I发射出多种能量高的β-和γ射线,引起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使甲状腺组织细胞受到破坏,从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达到缓解或治愈甲亢的目的。

②影响和确定甲亢131I治疗剂量的因素:P179

(1)甲状腺的大小和重量;

(2)甲状腺最高摄131I率和有效半衰期;

(3)甲亢症状的严重程度;

(4)个体敏感性;

(5)甲状腺肿的类型。

按以下标准剂量公式求出投入理论剂量,通常每克甲状腺组织的期望活度为2.59~

4.44MBq。

131I投入总活度(MBq)=甲状腺重量(g)×每克甲状腺组织期望131I活度(MBq)/甲状腺最高摄131I率(%)

2.简述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131I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1)甲亢、甲状腺显像为功能自主性腺瘤,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完全或基本受抑制。

(2)有手术禁忌证或拒绝手术者。

禁忌证:

(1)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

(2)严重肾功不全者.

3.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的适应证。

不能手术切除、手术残留病灶或术后复发具有摄131I功能的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

4.放射性核素治疗恶性骨转移瘤的原理、适应证和禁忌证。

1)原理:放射性核素静脉注射后主要聚集在骨及骨转移灶内,未被摄取的部分很快随尿液排出,它们发射β-射线对病灶进行内照射而产生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破坏肿瘤细胞达到止痛、抑制或破坏骨转移灶的作用。

2)适应证:

①经临床、CT或MRI、全身骨显像和病理确诊多发骨转移肿瘤,尤其是前列腺癌、乳癌和肺癌骨转移患者;

②骨转移肿瘤患者骨痛剧烈,镇痛药无效;

③化疗或放疗效果不佳者;

④WBC>3.5×109/L,PLT>80×109/L。

3)禁忌证:

①骨显像示转移灶仅为溶骨性冷区,且呈空泡的患者;

②严重骨髓、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③进行过细胞毒素治疗的患者。

核医学相关专业知识-8试题

核医学相关专业知识-8 (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50,分数:50.00) 1.首次通过法显像时,呈现“U”形影像,其组成是 A.肘静脉锁骨-下静脉 B.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 C.上腔静脉-肺动脉 D.肺动脉-肺静脉组成 E.肺静脉-升主动脉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2.下列哪项不是脑血流灌注显像介入试验 A.二氧化碳(CO2)试验 B.乙酰唑胺试验 C.过度换气试验 D.直立负荷试验 E.运动负荷试验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运动负荷试验不是脑血流灌注显像介入试验。 3.如果左心和降主动脉提前显影,则一般会存在 A.右至左分流 B.左至右分流 C.三尖瓣反流 D.主动脉瓣反流 E.肺动脉瓣反流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右向左分流者,左心提前显影,几乎与肺同时显影,而肺野的显像剂分布稀少。 4.首次通过法显像,右房显影后,左房左室立即显影,是由于 A.右房至左房分流 B.左房至右房分流 C.三尖瓣反流 D.肺动脉瓣反流

E.主动脉瓣反流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5.目前关于门控心肌断层显像的采集,常用的采集矩阵为A.32×32 B.64×64 C.128×128 D.256×256 E.512×512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6.关于心肌灌注靶心图,下列哪一个不是其显示的优点A.可以做相对定量分析 B.可显示病变的位置和范围 C.显示病变的程度 D.可计算心肌对显像剂的绝对摄取量 E.可对病变血管定位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心肌灌注靶心图只能进行相对定量的分析。 7.正常情况下脑细胞能量绝大部分来源于 A.葡萄糖的有氧代谢 B.脂肪酸代谢 C.无氧酵解 D.氨基酸代谢 E.果糖 (分数:1.00) A. √ B. C. D.

核医学重点归纳.(精选)

绪论 1定义: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2核医学的内容出来显像外还有器官功能测定、体外分析法、放射性核素治疗 第一章 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和127I; 2、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 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 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3、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 Tc、99Tc 。 4、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 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5、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 为放射性核素 6、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 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7、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核外的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 的过程 8、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 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放射性核素衰变是随机的、自发的按一定的速率进行,各种放射性核素都有自己特有的衰变速度。放射性核素原子随时间而呈指数规律减少,其表达式为: N=N e-λt 指数衰减规律: N = N e-λt N 0: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9、半衰期: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 0衰变到N 的1/2所需的时间 10、放射性活度(A)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1Bq=1次× S-1 1Ci=3.7×1010 Bq 1Ci=1000mCi 11、比放射性活度定义: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 单位: Bq/kg; Bq/m3; Bq/l 12、电离当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是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是电子脱离原子轨道 而发生电离 13、激发如果核外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以使其形成自由电子,只能有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 能量较高的轨道 14、散射带电粒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的过程 15、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 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16、湮灭辐射正电子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能在介质中运行一定得距离,当其 能量耗尽是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而转化为 17、光电效应光子同(整个)原子作用把自己的全部能量传递给原子,壳层中某一电子获得动 能克服原子束缚跑出来,成为自由电子,光子本身消失了。

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知识点资料讲解

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 知识点

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骨起着杠杆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是动力器官。 2.骨的分类 ①长骨:骨干,髓腔,滋养孔(血管出入),骺,骺软骨,骺线 ②短骨:分布于连接牢固且运动灵活的部位,如腕骨,跗骨 ③扁骨:主要位于颅腔、胸腔和盆腔,如颅盖骨、肋骨、胸骨 ④不规则骨:形态不规则(含气腔—含气骨),如椎骨、上颌骨、额骨、蝶骨、筛骨、颞骨 3.骨的构成 ①骨质:骨密质,骨松质(颅骨中特有—板障) ②骨膜:骨外膜(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内膜 ③骨髓:红骨髓(造血功能),黄骨髓(脂肪,可在大出血时转化为红骨髓) 椎骨、髂骨、肋骨、胸骨、肱骨及股骨的近侧端松质内终生保留红骨髓临床常选穿刺部位: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 4.骨中化学成分有机质:无机质=3:7最为合适 5.骨连结(关节):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连,形成骨连结 (1)直接连结 ①纤维连结:韧带连结,缝 ②软骨连结:透明软骨结合,纤维软骨结合 ③骨性结合(如骶椎) (2)间接连结:滑膜关节(关节) 1.基本构造: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关节囊(纤维膜,滑膜),关节腔(负压) 2.关节辅助结构: ①韧带(固定作用):囊外韧带,囊内韧带 ②关节盘:可使两关节面更为适合 ③关节唇:加深关节窝,增加关节稳固性 ④滑膜襞,滑膜囊(滑膜脂垫) 6.椎骨共26块,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 7.椎骨的一般形态 7个突起,其中棘突1个,横突1对,上、下关节突各1对。椎体与椎弓包围形成椎孔,当椎骨连结成脊柱时,各椎孔可炼成椎管。椎弓根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通过。 8.各部椎骨主要特征: ①颈椎(3-7块):有横突孔,棘突分叉 第1颈椎—寰椎,第2颈椎—枢椎(齿突) ②胸椎:上、下肋凹;横突肋凹;棘突较长,呈叠瓦状 ③腰椎:椎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形;棘突宽而短,水平伸向后方 ④骶骨:岬,横线,4对骶前孔,4对骶后孔,骶管,骶管裂孔,骶角,耳状面 9.胸骨 ①胸骨分胸骨柄、胸骨体、剑突三部分 ②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核医学试题汇.

核医学 放射性核素:不稳定核素的原子核能自发地放出各种射线同时变成另一种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核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同时转变成别的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放射性核衰变,简称核衰变。 半衰期(T1/2):指放射性核素数目因衰变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又称物理半衰期,常用来表示放射性核素的衰变速率。 生物半衰期: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放射性活度(A):是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是一个反映放射性强弱的常用物理量。其SI单位是贝克(Bq),定义为每秒一次衰变。即1Bq=1s旧制单位是居里(Ci),1居里表示每秒3.7×1010次衰变。居里与贝克的换算关系:1Ci=3.7×1010 Bq;1mCi=37MBq;1Bq=2.710-11Ci。 母牛:即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是一种从较长半衰期的放射性母体核素中分离出由它衰变而产生的较短半衰期子体放射性核素的一种装置,常用的是99Mo——99M Tc发生器。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以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的化学分子作为示踪剂,应用核射线探测仪器通过探测放射性核素在发生核衰变过程中发射出来的射线,来显示被标记的化学分子的踪迹,达到示踪目的,用于研究被标记的化学分子在生物体系或外界环境中的客观存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类核医学技术。 静态显像:当显像剂在脏器内或病变处的浓度达到高峰处于较为稳定状态进行的显像称为静态显像,是最常用的显像方法之一。 动态显像:在显像剂引入人体内后,迅速以设定的显像速度动态采集脏器的多种连续影像或系列影像,称为动态显像。 阳性显像:又称热区显像,是指显像剂主要被病变组织摄取,而且正常组织一般不摄取或摄取很少,在静态影像上病灶组织的放射性比正常组织高,而呈“热区”改变的显像。 阴性显像:又称冷区显像,指显像剂主要被有功能的正常组织摄取,而病变组织基本不摄取,在静态影像上表现为正常组织器官的形态,病变部位呈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 体外放射分析:是指在体外条件下,以结合反应为基础,以放射性核素标记物为踪剂,以放射测量为定量手段,对体内微量物证进行定量检测的技术的总称。 外照射:在核医学工作实践中,若放射源位于体外,其释放出的射线作用于机体称为外照射,外照射防护的三要素: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 内照射:在临床核医学工作中,使用放射性核素药物作诊断、治疗或基础探索,若放射抗原需进入体内,然后分布在组织或器官中,形成的照射称为内照射。 照射量(X):是度量X射线、γ射线对空气电离能力的量,可间接反映X、γ辐射场的强弱。其定义为:X或γ射线的光子在质量为dm的空气中释放出来的全部电子被空气所阻止时,在空气中产生任意一种符号的离子总电荷的绝对值d Q与空气质量dm之比。单位时间内的照射量称为照射量率。 吸收剂量(D):是指单位质量的被照射物质dm在受到照射后吸收任何电离辐射的平均能量d E,是用来说明物质接受照射后吸收能-量多少的一个物理量。单位为戈瑞。 当量剂量(H):组织中某点处的当量剂量是吸收剂量D、辐射权重因素(Q)的乘积。 有效剂量(E):人体各组织或器官的当量剂量乘以相应的组织权重因素后的和。 放射性药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符合药典要求,能直接用于人体进行临床诊断、治疗和科学研究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 亚甲炎的分离现象:血中FT3、FT4增多,而吸收131I率降低(甲状腺滤泡大量破坏,是储存的甲状腺激素大量释放入血,由于大量释放入血的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反馈机制抑制甲状腺功能,因此甲状腺摄取131I率明显低于正常值) 超级骨显像:表现为全身骨骼核数浓聚显著增高,软组织本底极低、双肾和膀胱不显像,常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弥漫性骨转移癌所致。提示:恶性肿瘤广泛骨转移;代谢性骨病的表现之一。 闪烁现象: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骨转移病灶在经过治疗后一段时间,出现病灶部位的显像剂浓聚较治

(医疗知识)核医学知识点笔记复习整理

四、心血管系统 心肌灌注显像显像剂:99m Tc-MIBI 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显像剂:18F-FDG 极坐标靶心图:影像的中心为心尖,周边为基底,上部为前壁,下部为下壁和后壁,左侧为前、后间壁,右侧为前、后侧壁。 心肌灌注显像和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临床应用: 1、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评价 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 ①心肌缺血的典型表现是负荷试验心肌灌注影像出现显像分布稀疏或缺损,而静息或再分布影像呈正常或明显充填,提示为可逆性心肌缺血。 ②可以准确评价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程度和冠脉的储备功能。 ③可检出无症状的心肌缺血。 ⑵冠心病危险度分级。 Ⅰ高危的影像有以下特征: ①在两支以上冠状动脉供血区出现多发性可逆性缺损或出现较大范围的不可逆性灌注。 ②定量或半定量分析有较大范围的可逆性灌注缺损。 ③运动负荷后心肌显像剂肺摄取增加。 ④运动后左心室立即呈暂时性扩大或右心室暂时性显影。 ⑤左主干冠状动脉分布区的可逆性灌注缺损。 ⑥休息时LVEF降低。 Ⅱ若低危表现或SPECT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正常,提示心脏事件年发生率低于1%,预后良好。

⑶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在冠心病概率较低的人群中阳性结果预测价值为36%,而在冠心病概率较高的人群中阳性结果预测价值为99%。 ⑷缺血性心脏病治疗后的疗效评估。 冠心病患者在治疗前表现为病变部位可逆性缺损,治疗后择期进行心肌灌注显像,如出现可逆性损伤,则高度提示再狭窄或治疗无效。如出现正常,则提示血管通畅,治疗有效。 2、心肌梗死的评价 ⑴急性心梗的诊断。 ①负荷/静息心肌灌注图像表现为病变部位不可逆损伤。 ②可较准确地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大小和并发症的缺血面积。 ③急性心梗是负荷试验的禁忌症,只能做静息显像。心梗6h后即可表现为病变部位的灌注异常。 ⑵急性胸痛的评估。 ①在急性心梗的患者,一般静息心肌显像时都会发现有灌注缺损。 ②临床上急诊心肌显像为正常的患者中,几乎没有急性心梗或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生,而心肌显像为异常的患者,80%以上的病人后来证实为急性心梗可不稳定性心绞痛。 ⑶指导溶栓治疗。 治疗前的病变部位存在放射性缺损区。治疗后显像,如果显示缺损区缩小或消失,治疗有效;如果显示缺损区无缩小,治疗无效。 ⑷急性心梗预后的早期估计。 ①所谓高危患者的指征主要包括梗死周围有明显的残留缺血灶(危险心肌),急性梗死的远处出现缺血(多支血管病变)和心肌显像剂摄取增高等。

解剖小知识点

名词解释: 1.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双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下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前。 2.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相接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称胸骨角,可在体表触知,它平对第2肋,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3.翼点:在颞窝区内,额、顶、颞、碟四骨的会合处称翼点(相当于“太阳穴”的部位)。翼点的骨质比较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的前支经过,翼点处骨折时,容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4. 齿状线:各肛瓣和肛柱的下端共同连成一锯齿状的环行线,称齿状线(肛皮线),是皮肤和粘膜的分界线。 5. 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内面,2个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称膀胱三角,此区由于缺少黏膜下层,其黏膜直接与肌层紧密结合,无论膀胱充盈或空虚,黏膜均保持平滑状态。膀胱三角是结核和肿瘤的好发部位。 6.静脉角: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同侧的胸锁关节后方汇合形成的夹角称静脉角,是淋巴导管的注入处。 7.危险三角:面静脉起自内眦静脉,伴面动脉下行,至下颌角下方与下颌后静脉前支汇成一短干,注入颈内静脉。面静脉经内眦静脉、眼静脉与颅内海绵窦相通,且缺乏静脉瓣。在面部,尤其是鼻根至两侧口角之间的三角形区内发生感染时,切记挤压,以防细菌经上述途径进入颅内,引起颅内感染,故该三角被称为面部的“危险三角”。 8.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P216. 1.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学中的形态学范畴。 2.两侧肩胛冈的内侧端的连线经过第3胸椎棘突; 两侧肩胛下角的连线经过第7胸椎棘突; 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约平第4腰椎棘突; 两侧髂后上棘的连线经过第2骶椎棘突。 3.颅前窝:筛骨的筛板 颅中窝:蝶骨体、垂体窝、视神经管、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脑膜中动脉沟 颅后窝:枕骨大孔、斜坡、舌下神经管、枕内隆凸、横窦沟、乙状窦沟、颈静脉孔 5.鼻旁窦:额窦、上颌窦、筛窦、蝶窦 额窦、上颌窦、前中筛小房开口于中鼻道; 后筛小房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6.鼻泪管开口于下鼻道。 7.距骨滑车呈前宽后窄状,当背屈时,滑车前宽部被内、外髁夹紧,比较稳固;当跖屈时,滑车后窄部进入关节窝内,故可有轻微的侧方运动,此时距小腿关节松动而稳定性较差,易受扭伤,其中以内翻扭伤较多见(即外侧韧带损伤)。 8.肩关节为人体运动最灵活的(球窝)关节; 膝关节是人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关节; 背阔肌是全身最大的阔肌; 竖脊肌/骶棘肌是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 缝匠肌是全身最长的肌,呈扁带状。 9.能维持人体直立的肌:竖脊肌、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 伸髋关节:臀大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PETCT试题

核医学科培训试题1 (PET-CT的临床应用)科室姓名成绩 一、单选题 1. 目前,在临床肿瘤核医学方面最有临床价值的仪器是 A. γ照相机 B. SPECT C. SPECT/CT D. PET/CT 2. 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被誉为“世纪分子”的肿瘤显像剂是 A. 18F-FDG B. 99m Tc-MDP C. 11C-MET D. 99m Tc-MIBI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18FDG反映葡萄糖的代谢状况 B. 18FDG能够在己糖激酶作用下转化为6-磷酸-18FDG C. 18FDG的吸收与血糖水平无关 D. 18FDG也能被炎症病灶吸收 4. 关于FDG肿瘤显像,做法不妥的是 A. 注射前后病人处于安静状态 B. 显像前排空尿液有利于腹部显像 C. 检查前,如血糖低于正常,可适量补充葡萄糖。 D. 空腹血糖升高者,可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5. 下列肿瘤中一般对FDG摄取较低的是 A. B细胞淋巴瘤 B. 结肠低分化腺癌 C. 胃印戒细胞癌 D. 乳腺巴浸润性导管癌 6. 下列哪种显像剂常用于诊断脑胶质瘤术后是否残留 A. 18F-FDG B. 11C-MET C. 11C-Acetate D. 18F-MISO 7. 下列哪种病理类型的肺癌在PET/CT上表现低代谢 A. 鳞状细胞癌 B. 大细胞癌 C. 细支气管-肺泡癌 D. 小细胞癌 8. 生理情况下,下列器官摄取FDG最少的是 A. 脑 B. 心肌 C. 肝脏 D. 肺

9. 大肠癌Dukes C期病人术后1年,血清CEA逐渐升高,血清AFP正常,肝脏18F-FDG- PET/CT示:肝右叶1.5×2.0cm低密度影放射性分布浓密,SUV约4.7,该病人肝脏病灶首先考虑 A. 肝转移瘤 B. 肝血管瘤 C. 局灶性脂肪肝 D. 肝囊肿 10. 男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26岁,18F-FDG PET/CT显像结果示:颈部、腋窝及纵隔多个肿大淋巴结放射性浓聚,脾脏多个稍低密度影放射性浓聚,SUV约4.2,则该患者脾脏病变考虑 A. 血管瘤 B. 原发恶性肿瘤 C. 错构瘤 D. 淋巴瘤脾浸润 二、填空题 1.在18F-FDG PET/CT显像中,FDG是的类似物。 2. 欲了解某乳腺癌患者是否存在全身骨转移,则可以选用的常见核素显像 有、。 三、名词解释 SUV 四、问答题 简述18F-FDG PET/CT在肿瘤临床的应用有那些?

核医学知识点整理

核医学整理 核医学显像 核医学的PET、SPECT显像侧重于显示功能、血流、代谢、受体、配体等的改变,能早期为临床、科研提供有用的信息。 1.通过放射性核素显像仪(如SPECT)对选择性聚集在或流经特定脏器或病变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发 射出的具一定穿透力的射线进行探测后以一定的方式在体外成像,借以判断脏器或组织的形态、位置、大小、代谢及其功能变化,从而对疾病实现定位、定性、定量诊断的目的。 2.基本条件:用于示踪的放射性核素能够在靶组织或器官中与邻近组织之间形成放射性分布的差异。 3.用于显像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通称为显像剂(imaging agent),显像剂在机体内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 显像的主要机制 4.诊断和治疗用(含正电子)体内放射性药品浓集原理 1)合成代谢 2)细胞吞噬 3)循环通路:血管、蛛网膜下腔或消化道,暂时性嵌顿。 4)选择性浓聚 5)选择性排泄 6)通透弥散 7)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 8)被动扩散 9)生物转化 10)特异性结合 11)竞争性结合 12)途径和容积指示 5.核医学仪器的基本结构: 探头、前置放大器、主放大器、甄别器、定标电路、数字显示器 常用显像仪器:γ照相机、SPECT、PET等。 二、分为诊断用放射性药物(显像剂和示踪剂)和治疗用放射性药物。放射性药品指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品。

γ射线能量为:141KeV 三、SPECT显像方法: 1.每例检查均需使用显像剂 2.给药方式:iv,po,吸入,灌肠,皮下注射等 3.仪器:SPECT 4.给药后等待检查时间:即刻,20--30min, 1h, 2--3h 5.每次机器检查时间:1—20min 6.检查次数:1—10次 (一)显像的方式和种类 1、静态显像:当显像剂在脏器内和病变处的浓度处于稳定状态时进行的显像,可采集足够的放射性计数用以成像,影像清晰可靠,可详细观察脏器和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和放射性分布;脏器的整体功能和局部功能;计算出一些定量参数, 如局部脑血流量、局部葡萄糖代谢率(参数影像或称功能影像). 2、动态显像:显像剂引入体内后,迅速以设定的显像速度动态采集脏器多帧连续影像或系列影像,即电影显示;利用感兴趣区技术提取每帧影像中同一个感兴趣区域内的放射性计数,生成时间--放射性曲线。 3、局部显像:信息量大,图像清晰,临床最为常用。 4、全身显像:利用放射性探测器沿体表匀速移动,注射一次显像剂即可全身显像,常用于全身骨显像、探寻肿瘤或炎性病灶等。 5、平面显像:将放射性探测器置于体表一定位置,是脏器或组织某一方位在放射性探测器的投影即放射性叠加构成。 6、断层显像:用可旋转的或环形的探测器在体表连续或间断采集多体位平面影像数据,可检出较小的病变,并可进行较为精确的定量分析,研究脏器局部血流量和代谢率。 7、早期显像:显像剂注入人体后2h内,主要反映脏器血流灌注、血管床和早期功能状况。 8、延迟显像:显像剂注入人体2h后,或在常规显像时间之后延迟数小时至数十小时。一些病变细胞吸收功能差,早期显像血液本底较高,图像显示不清,延迟显像可降低本底,给病灶足够时间吸收显像剂。或由于显像剂被靶组织摄取缓慢,周围的非靶组织的清除也较慢,需足够时间让显像剂从非靶组织洗脱。 9、阳性显像/热区显像:显像剂主要被病变组织摄取,正常组织一般不摄取或摄取很少,病灶呈“热区”改变,如心肌梗死灶显像、亲肿瘤显像、放射性免疫显像等。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这种显像的敏感性较阴性显像为高。 10、阴性显像/冷区显像:显像剂主要被有功能的正常组织摄取,病变组织基本不摄取,病变呈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如心肌灌注显像、肝胶体显像、甲状腺显像等。 11、静息显像:受检者无生理刺激或药物干扰的安静状态下。 12、负荷显像/介入显像:在药物或生理性活动干预下,以增加脏器的功能或负荷,观察其应激能力,可判断脏器或组织的血流灌注储备功能,增加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间放射性分布的差异。 13、单光子显像:如γ照相机、SPECT,临床最常用。 14、正电子显像:如PET、符合线路SPECT。探测的是正电子产生湮没辐射时发出的一对能量相等、方向相反的光子。用于代谢、受体和神经递质显像。 【PET和SPECT比较】 ?PET使用正电子核素显像,多是组成人体的固有元素,半衰期超短,可以进行SPECT所不能进行的代谢显像,在短时间内多次显像,更真实、更直接反应机体生理、病理变化。灵敏度、分辨率高,能准确进行各种定量分析。 ?SPECT结构较简单,价格低,所用的放射性示踪剂半衰期相对较长,使用方便,放射性药物的来源较广,不需要配置加速器,容易推广普及。但空间分辨率不高。 ?PET只能进行正电子核素显像,中、低能核素显像只能用SPECT仪进行。 四、SPECT检查种类

核医学职称考试知识点: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表现

核医学职称考试知识点: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表 现 核医学职称考试知识点: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表现 1.患者有长期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病史。 发病年龄一般大于30岁。女性多于男性。甲状腺肿大程度不一,多不对称。结节数目及大小不等,一般为多发性结节,早期也可能 只有一个结节。结节质软或稍硬,光滑,无触痛。有时结节境界不清,触摸甲状腺表面仅有不规则或分叶状感觉。病情进展缓慢,多 数患者无症状。较大的结节性甲状腺肿可引起压迫症状,出现呼吸 困难、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等。结节内急性出血可致肿块突然增大 及疼痛,症状可于几天内消退,增大的肿块可在几周或更长时间内 减小。 2.结节性甲状腺肿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Plummer病)时,患者 有乏力、体重下降、心悸、心律失常、怕热多汗、易激动等症状, 但甲状腺局部无血管杂音及震颤,突眼少见,手指震颤亦少见。老 年患者症状常不典型。 3.患者有无接受放射线史,口服药物史及家族史,患者来自地区是否为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等。一般结节性甲状腺肿病史较长, 无压迫症状,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患者多不在意,无意中发现 甲状腺结节而来就诊检查。 4.如为热结节又称毒性结节时,患者年龄多在40~50岁以上, 结节性质为中等硬度,有甲亢症状,甚至发生心房纤维性颤动及其 他心律失常表现,如有出血时可有痛感,甚至发热。结节较大时可 发生压迫症状,如发音障碍,呼吸不畅,胸闷、气短及刺激性咳嗽 等症状。

5.如来自碘缺乏地区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其甲状腺功能可有低下表现,临床上也可发生心率减慢,水肿与皮肤粗糙及贫血表现等。少数患者也可癌变。结节性质为温结节者比较多见,可用甲状腺制剂治疗,肿大的腺体可呈缩小。冷结节比较少见,有临床甲减者可用甲状腺制剂治疗,但往往需要手术治疗。

核医学重点总结

第一张绪论 核医学概念:利用放射性示踪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研究疾病机制和诊断疾病的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制品进行内照射治疗和近距离治疗的学科。 第二章核医学物理基础、设备和辐射防护 衰变类型:α衰变(产生α粒子);β–衰变(产生βˉ粒子(电子));β+衰变(正电子衰变)与电子不同的是带有正电荷;电子俘获;γ衰变。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电子俘获:质子从核外取得电子变为中子。由于外层电子与内层能量差,形成的新核素的不稳定常产生:特征性X射线-能量转化;俄歇电子:能量 使电子脱离轨道。 衰变规律:放射性核素原子数随时间以指数规律减少。指数衰减规律 e-λt N = N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0: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作用、激发作用) 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 辐射防护目的: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总之是使一切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非随机效应有阈值正相关; 随机效应无阈值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基本原则:实践正当化;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制。外照射防护措施:1.时间2.距离3.屏蔽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对机体变化:按效应出现的对象,分为躯体效应(somatic effect)及遗传效应(genetic effect)。按效应出现的时间,分为近期效应(short-term effect)及远期效应( long-term effect)。按效应发生的规律,分为随机效应(stochastic effect)及非随机效应( non-stochastic effect)。 2、正电子显像常用标记核素 11C、13N、15O和18F 18F-FDG半衰期:110分钟 第四章放射性示踪与显像技术 放射性核素制备1.核反应堆制备。 2.医用回旋加速器制备。3.放射性核素发生器(长半衰期核素产生短半衰期核素)。应用最广的是99Mo(钼)66h-99mTc

解剖学100个重点知识点

解剖学100个重点知识点1.骨的数量 全身有骨二零六, 配布四肢一二六。 上比下肢多两块,① 余下八十在中轴。 面颅十五脑颅八, 每侧鼓室藏着仨,② 加上躯干五十一, 中轴八十刚好齐。 [注释] ①上比下肢多两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②每侧鼓室藏着仨:每侧鼓室有三块听小骨。2.椎骨的一般形态 一体一弓围椎孔,① 椎体在前弓在后。 椎弓前根后为板,② 椎弓根间椎间孔。 两侧弓板愈合处, 向后伸出成棘突, 弓根弓板结合处, 上下关节和横突。③

[注释] ①一体一弓围椎孔:椎骨的前方为椎体,后部为椎弓,二者围成椎孔。 ②椎弓前根后为板:椎弓的前部为椎弓根,后部为椎弓板。3腰椎形态特征椎弓发达体粗壮, 棘突宽短呈板状。① 相邻棘突裂隙宽, 便于临床行腰穿。 [注释] ①腰椎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4椎间盘 成人间盘二十三,① 居于相邻椎体间。 周围部称纤维环,② 与邻椎体紧密连。 中部偏后是髓核, 白色胶样弹性垫。 [注释] ①成人有23个椎间盘,第1和第2颈椎之间没有椎间盘。

②周围部的纤维环坚韧而富于弹性,紧密连接两个相邻的椎体。5颅骨 颅骨共有二十三, 关节软骨逢来连。① 保护支持脑耳眼, 后上脑颅前下面。② 前窄后宽形卵圆, 邻骨之间逢相连。 顶枕相接人字缝, 顶间矢状额顶冠。 ①关节软骨逢来连:颅骨之间借关节、软骨、逢连接。 ②后上脑颅前下面:颅骨以眶上缘和外耳门上缘连线为界分为后上方的脑颅骨和前下方的面颅骨。6颅底内面观 颅底内面不平整, 前中后窝阶梯形。① 凹凸不平多孔裂, 大部都与颅外通。 [注释] ①前中后窝阶梯形:颅底内面自前向后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7颅的侧面观 外耳门、居中间,

核医学科规培生出科考试试题(A卷).doc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出科考试试题(理论部分) 1、下列何种均是激发态核素 A: 99m Tc 和"Tc B : 113m In 和113In C : 9% 和?In D: 99Tc和113In E :: 99m Tc和113In 2、放射性活度为100Bq,其表示每秒钟核衰变数为 A: 1X 102次 B : 1 X104次 C : 3.7 x 102次 D: 3.7 X 104次E : 3.7 X 106次 3、丫照相机进行脏器显像所用放射性药物,其放出射线最宜为 A: 丫射线能量小于100KeV且伴有B线 B: 丫射线能量100KeV-200KeV且伴有B线 C: 丫射线能量100KeV-200KeV不伴有B线 D: 丫射线能量大于200KeV且伴有B线 E: 丫射线能量大于500KeV不伴有B线 4、下列何种核素发射丫线并同时发射B线 A: 99m Tc B : 113m In C : 123I D : 131I E : 111In 5、下列何种放射性核素需用核素发生器来获取 A : 125I B : 123I C : 131I D : 99m Tc E : 111In 6、99m Tc及其标记化合物是脏器显像中最常用的放射性药物,99m Tc半 衰期为 A:3h B :6h C :12h D :2.7d E :8.1d 7、99m Tc的丫射线能量为

A:81KeV B:110KeV C:140KeV D:270KeV E:364KeV 8 99m Tc标记的DTPA在显像中主要用于 A:肝显像B :肾显像C :甲状腺显像D:骨显像E:心肌显像 9、99m Tc 标记的膦酸盐在核医学显像中最常用于 A:肝显像B :肾显像C :甲状腺显像D :骨显像E:肾上腺显像 10、下列何种仪器不能用于脏器显像 A:脏器功能测定仪B :脏器扫描仪C :丫照相机 D:正电子照相机E : SPECT 11、99m Tc 标记的MIBI 心肌断层显像是采用 A:扫描机B :丫照相机C:正电子照相机D: SPECT E PET 12、18F- 脱氧葡萄糖脑断层显像是采用 A:脏器功能测定仪B :丫照相机C :正电子照相机 D:SPECT E :PET 13、放射性核素脑血管造影系 A:静态显像B :动态显像C :断层显像 D:全身显像E :非显像方法 14、SPECT在脑灌注显像中脑梗死灶显示灌注减低区范围较X线、CT A:范围大,且发现早 B :范围小,且发现早 C:范围大,但发现晚 D :范围小,且发现晚 E:范围一样,但发现晚 15、癫痫病灶在SPECT面灌注显像中血流灌注放射性表现为 A:发作和间歇期均增高 B :发作和间歇期均减低

《人体解剖学》知识点全面大总结

人体解剖学知识点全面大总结 1.何谓人体解剖学姿势? 答:人体解剖学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体干两侧,手掌朝前。 2.骨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3胸骨自上而下依次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剑突。 4.成对的脑颅骨有:顶骨、颞骨.不成对的脑颅骨有:额骨、枕骨蝶骨、筛骨。 5.鼻旁窦有四对.包括: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 6.肩胛骨上能触及的骨性标志有:肩峰、上角、下角、肩胛冈、喙突、内侧缘. 7.椎间盘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8.胸廓是由12块胸椎、12对肋和1块胸骨借骨连结构成的. 9下颌关节由:下颌头与下颌窝构成.其关节腔内有:关节盘. La椎间孔:是指相邻椎骨的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所组成的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11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称为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他平对第二肋,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12翼点:在颞窝区内有额、顶、颞、蝶四骨的汇合处.称为翼点此处骨质比较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冀点处骨折时.容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13椎间盘:椎间盘是上、下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周

围的纤维环和中央部的髓核构成. 14.腹股沟管:腹股沟管是指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有一斜贯腹肌和腹膜的裂隙,为男性的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 15.试述淮骨的一般形态. 答:每块椎骨均由椎体和椎弓两部分构成.椎体位于前部,呈短圆柱状,椎弓附在椎体后方的弓状骨板,它与椎体围成椎孔椎弓与椎体相连的部分较细,称为椎弓根其上方有椎上切迹.下方有椎下切迹,相连椎骨的椎上下切迹组成椎间孔.两侧椎弓根向后内侧扩展为宽阔的骨板,称为椎弓板.每个椎弓伸出7个突起.即向两侧伸出一对横突.向上伸出一对上关节突向下伸出一对下关节突向后伸出单一的棘突. 16.写出鼻旁窦的名称及开口部位. 答:额窦开口于中鼻道下领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 窝筛窦的前、中筛、小房开口于中鼻道.后筛小房开口于上鼻道17.试述肩关节的构成、形态特点和运动? 答:肩关节由肩胛骨关节孟和肱骨头构成.其形态特点:(1)股骨头大,关节孟下而浅,周缘有孟唇加深,因此可作较大运动.(2) 关节囊薄而松弛,囊内有肚二头肌长头腱通过.囊的上、后和前部都有肌和肌健跨越,但前下部缺乏肌和肌健加强而较薄弱。肩关节为人体最灵活的关节.可作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及换转运动。 18.试述髋关节的构成、形态特点和运动?

核医学科试题及答案(二)

核医学科试题及答案 绪论 一.填空题: 1. 核医学的英文是___________。 2. 1959年美国科学家Berson与Yalow建立了___________,并首次用于测定血浆胰岛素浓度,在此基础上后来人们逐步发展到能够测定人体各种激素和微量物质。因此1977年,Yalow获得了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二. 简答题。 1. 核医学的定义是什么? 三. 选择题 1.1926年美国波士顿的内科医生________等首次应用放射性氡研究人体动、静脉血管床之间的循环时间,被誉为“临床核医学之父”。 A.卢姆加特 B.亚历山大.丹拉斯 C.卡森 D.特克尔 2.1968年美国John Hopkins医学院的Henry Wager教授确立“______”的概念,1969年开始医院的同位素科开始改名为______科。 A.同位素 B.核医学 C.放射免疫 D.核素 答案:一. 填空题:1. Nuclear medicine 2. 放射免疫分析法 二. 简答题: 1. 核医学定义: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核医学是应用放射性核素或核射线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领域研究的学科。核医学是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结晶,是理工科与医科相结合的典范。 第一章 一. 填空题。 1.有效半衰期是指放射性核素由于______和_______两者的共同作用,在体内的放射性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2.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三种类

型。 3.当快速运动的入射粒子通过介质时,由于受到_______的作用,运动速度突然_______,这时入射粒子能量的一部分以_______形式辐射出来,称为轫致辐射。 4.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的_______、________及______的原子。 5.母体放射性核素发射出α粒子后转变为质子数______,原子序数______的子体核素。 二. 选择题 1.下列核素中,哪一种不发射β射线? A.I-131 B.P-32 C.Au-198 D.Tc-99m 2.放射性核素衰变衰变的速度取决于____。 A.衰变常数 B.放射性活度 C.衰变时间 D.环境温度 E.比活度 3.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特性____的影响. A.受压力因素 B.受温度 C.受化学状态 D.不受任何环境因素 4.伴随电子浮获和内转换而作为跃迁的结果放出的电子称为___ A.β粒子 B.Auger电子 C.光子 D.K层电子 5.β-衰变是指母核发出β_粒子而转变为______的子核过程。 A.原子序数减1,质量数不变 B.质量数减1,原子序数不变 C.原子序数加1,质量数不变 D.质量数加1,原子序数不变 6.γ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______。Ⅰ.散射Ⅱ.激发Ⅲ.光电效应Ⅳ.弹性碰撞Ⅴ.康普顿效应 A.ⅠⅡ B.ⅢⅣ C. ⅣⅤ D.ⅢⅤ 7.1Kg受照射物质吸收1 J的辐射能量称为或等于_____。 A.Gy B.rad C.Sv D.rem 8.1Kg被照射物质吸收1 J的辐射能量即等于100______。 A.rad B.Bq C.Gy D.rem 9.带电粒子通过物质介质时,单位路径形成的离子对数目称______。 A.电离 B.激发 C.电离本领 D.电离密度 10.下列核素中,哪一种不发射β射线? A.131 I B.32 P C.198 Au D.99m Tc

核医学重点归纳

核医学 第一到第四章 绪论 1定义: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2核医学的内容出来显像外还有器官功能测定体外分析法放射性核素治疗 第一章 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和127I;2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 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3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 Tc、99Tc 。4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5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6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7 α衰变 α粒子得到大部分衰变能,α粒子含2个质子,2个中子 α射线射程短能量单一对开展体内恶性组织的放射性治疗具有潜在的优势 8 β衰变发生原因——母核中子或质子过多 β射线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Β粒子穿透力弱,射程仅为厘米水平,可用于治疗如I 131治疗甲状腺疾病。 9电子俘获 原子核俘获核外的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 10 γ衰变发生由于原子核能量态高,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在这个过程中发射γ射线,原子核能态降低。 γ射线是高能量的电磁辐射——γ光子 11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 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放射性核素衰变是随机的、自发的按一定的速率进行,各种放射性核素都有自己特有的衰变速度。放射性核素原子随时间而呈指数规律减少,其表达式为:N=N0e-λt 指数衰减规律 N = N0e-λt N0: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12半衰期(half-live):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0衰变到N0的1/2所需的时间 13放射性活度(activity, A)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1Bq=1次×S-1 1Ci=3.7×1010 Bq 1Ci=1000mCi 14比放射性活度定义: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 -单位:Bq/kg; Bq/m3; Bq/l 15电离当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是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是电子脱离原子轨

人体解剖学108个知识点

解剖学108个知识点 1:骨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骨的构造:骨质,骨膜,骨髓 2:胸骨角:胸骨柄与体相连处形成微向前突的横脊,称为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肋软骨,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真肋:第1-7肋的前端与胸骨相连接,称真肋 假肋:第8-12肋的前端部直接与胸骨相连接,称假肋 弓肋:第8-10肋的肋软骨一次连与上位肋软骨,共同形成一软骨性边缘,称肋弓 肋角:肋体后份急转弯处形成肋角 3:脑颅骨由成对的顶骨、颞骨、和不成对的额骨、筛骨、蝶骨、枕骨组成。 4:面露骨包括:成对的鼻骨、泪骨、上颌骨、下鼻甲、灌骨,颚骨,和不成对的下颌骨、犁骨、和舌骨。 5:鼻旁窦4对:额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向前开口于蝶筛隐窝:筛窦,分前中后三群,前中裙开口中鼻道,后群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上颌骨开口于中鼻道 6:翼点:颞窝内侧壁前部有颞,顶,额,蝶四骨相交形成H型的骨缝,称翼点。此处为颅腔侧壁的薄弱处,其内面恰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此处骨折极易损伤动脉 7关节的基本构造: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关节的辅助结构:韧带,关节盘,滑膜壁,关节唇。 8:胸廓上口:由第一胸椎,第一肋,和胸骨柄上缘围成 胸廓下口:由第十二胸椎,第十二肋第十一肋的前端和肋弓及剑突围成 胸廓下角:两侧肋弓在中线相交,形成向下开放的胸骨下角,角间夹有剑突 9:躯干骨的连接: 1椎骨的连接: 椎体间的连接:椎间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 椎弓间的连接:黄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横突间韧带,关节突韧带 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 椎骨间连接: 滑膜关节:寰枕关节,寰枢关节,关节突关节,椎间盘 韧带连接: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 2肋的连接: 肋与胸椎连接:肋头关节,肋横突关节 肋与胸骨连接:软骨连接,胸肋关节,肋弓,浮肋 3颅骨连接:软骨连接,缝,颞,下颌关节 10:七大关节的结构和特点: 1颞下颌关节:组成:下颌骨的下颌头+颞骨的下颌窝+关节结构 特点:关节囊松弛,囊外有外侧韧带加强,囊内有关节盘将腔分上下两部分.关节囊前部较薄弱,较易向前脱位 11:肌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 12:骨骼肌的分类:长肌,短肌,扁肌,和轮匝肌 骨骼肌的辅助结构:筋膜,滑膜囊,腱鞘。 腱鞘:是包围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如腕,踝,手指,足趾等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