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两册文言文的知识点归纳

《陈涉世家》

一、字意

(1)通假字

1.发闾左适戍渔阳(适通谪)

2.为天下唱。(唱通倡)

3.固以怪之矣。(以通已)

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

二、词语归类

(1)实词总结

为①作,当。“若为佣耕。”②担任。“为屯长。”③是。“号为张楚。”④作为。“为天下唱。”⑤制,建造。“为坛而盟。”

行①(háng)行列。“皆次当行。”②做,进行。“乃行卜。”③行进,行军。“行收兵。”

次①编列。“皆次当行。”②停留,驻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当①值,承担。“皆次当行。”②应该。“不当立。”③在,正当。“当此时。”

举①起事,发动。“举大计”。②立。“死即举大名耳。”

(2)虚词总结

之①往。“辍耕之垄上。”②助词。“怅恨久之。”③的。“鸿鹄之志。”④代词。“二世杀之。”(代人)“然足下卜之鬼乎!”(代事)“皆下之。”(代地方)

以①因为。“扶苏以数谏故。”②认为。“或以为死。”③把。“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④用。“以激怒其众。”⑤表界限。“徇蕲以东。”⑥已经。“固以怪之矣。”

也①表判断。“吾闻二世少子也。”②表诘问。“何富贵也?”

乃①于是,就。“陈胜吴广乃谋曰。”②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固①本来。“固以怪之矣。”②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而①表前后两部分是转折关系。“而戍死者固十六七”。②表前后是承接关系。“夺而杀尉。”③表前后是方式与目的关系。“为坛而盟。”④表前后部分在时间上有先有后。“收而攻蕲”。

三、翻译

1、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4、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5、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四、问题

1、表现陈涉年轻时就有非凡抱负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本段叙述了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有什么作用?为以后领导起义作伏笔。

3、起义的导火线(直接原因)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4、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5、陈胜为起义军制定的策略口号是: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6、提出这一口号目的是为了: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7、为什么陈胜认为提出这一口号就可以“宜多应者”?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②“项燕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8、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是:鱼腹中书篝火狐鸣

9、这样的舆论准备是为了什么目的?“威众”

10、最能表现陈胜反抗精神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1.陈胜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

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世家”是《史记》中为那些对全国政局有影响的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可见对他首先发难的功绩是予以充分肯定的。

《隆中对》

一、字词

通假字

1.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2.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

古今异义词

遂用猖蹶古意: 失败今意:嚣张

凡古意:总共今意:平凡

孤古意: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今意:孤单

遂用猖獗用古意:因此今意:使用

将军宜枉驾顾之顾古意,拜访。今意,照顾、看。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殆古意,大概。今意,危险、输。(百战不殆)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古意,一天天。今意,太阳或日子

抑亦人谋也抑古意,而且。今意,压抑,或者

句式:

⑴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此用武之国。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⑵省略句:君与俱来。

⑶倒装句: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欲信大义于天下。信义著于四海。

⑷递进复句: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⑸被动句:贤能为之用。

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箪食壶浆:箪,用竹器盛,

壶,用水壶盛。

信义著于四海:信,讲信用。

②名词作状语:

西和诸戎:西,向西。

南扶夷越:南,向南。

外结好孙权:外,向外。

内修政理:内,向内。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一天天。

③名词作形容词:

思贤如渴:贤,有才能的。

一词多义:

①信:谓为信然——确实信义著于四海——诚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②因:因屏人曰——于是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罔不因势象形——就着,根据

③遂: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就然操遂能克绍——终于、最终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竟然

④诚:此诚不可与争锋。——加强肯定语气,的确、实在。诚如是——如果

⑤已:然志犹未已——停止自董卓已来——通“以” 已历三世——已经经历了三代。

⑥谓:谓为信然——说谓先主曰——对……说

⑦然:谓为信然——这样然志犹未已——然而,但是

⑧用: 遂用猖蹶——因此贤能为之用——利用此用武之国——运用

⑨为:好为《梁父吟》——唱,谓为信然——是,以弱为强者——成为,变成,贤能为之用——被,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作为

⑩以:以弱为强者——凭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用

二、翻译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2、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5、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6、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7、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8、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三、问题

1、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2、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3、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4、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5、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6、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7、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唐雎不辱使命》

一、字词

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寡人谕矣(谕通“喻,知晓,明白)

3.仓鹰击于殿赏(仓通”苍“,苍鹰,猛禽)

4.轻寡人与(与通“欤”,表疑问语气)

一词多义:

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第2个)出使

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用,拿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以君为长者------把

于:受地于先王------从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引出动作的地点

词类活用:

以大易小------大,小都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解释为大的地方和小的地方

且秦灭韩亡魏------灭和亡也可以理解成使动用法,使韩国和魏果灭亡,灭稍微牵强点,但亡是可以的。判断使动主要是看这个词是后面的宾语还是前面的主语的性质,这里是魏亡而非秦亡,所以可以理解为使动。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虽千里不敢易也------千里可以理解为数量词活用为名词,千里的土地,但现在我们不这样翻译,其实也理解得通顺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因为主语是天子,所以伏尸和流都可以理解为使动,使百万人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古今异义: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古:交换,今:容易,但现在也有这个交换的意思,不常用,一般在成语里保留了这个意思。

虽然------古:即使这样,是两个词;今:表示让步的关联词。这个肯定是古今不同。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因,古:于是;今:因为、原因、根据、因袭。其实因在古代意思很丰富,我们也可以看成是一词多义。但现在确实没有于是这个意义了。

非若是也------是,古:这样;今,表判断的动词。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尝,古:曾经;今:尝试。

二、翻译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4)聂政之刺韩傀,白虹贯日。

(5)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6)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7)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三、问题

4.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5.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6.秦王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7.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8.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9.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10. 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

《曹刿论战》

一、字词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隙)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

3.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 (古义:用来祭祀的牛、羊、猪今义:为正义献出自己的生命 )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轻视)

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第二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 (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一词多义】

1 故:公问其故:原因故逐之:所以

2 从:民弗从:服从,顺从战则请从:跟随

3 其:其乡人曰:他的,指曹刿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军

4何以战:凭借必以信:按照

5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允许我

二、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夫战,勇气也。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三、问题

4.“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什么

5.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6.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7.文字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什么?

8.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9.选文中表现出曹刿哪两个思想观点?

《出师表》

一、字词

通假字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

古今异义

出句┃古今异义词┃古义┃今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秋┃时┃指四季中的秋季

诚宜开张圣听┃开张┃扩大┃指商店开始营业

引喻失义┃义┃适宜,恰当┃正义,意义

陟罚臧否┃否┃恶,坏,批评┃表示否定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的原因(表原因)或表方式方法┃表示因果关系

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指品质低劣

猥自枉屈┃猥┃辱,有降低身份之意┃卑鄙下流

庶竭驽钝┃庶┃希望,期望┃众多

晓畅军事┃晓畅┃精通,熟练┃通顺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痛心遗憾┃十分憎恨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感激┃感动振奋┃意指激动感谢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私┃偏袒和私心┃照顾私情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平民┃用布做的衣服

先帝知臣谨慎┃谨慎┃严谨而慎重┃小心慎重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涕┃眼泪┃鼻涕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任务┃效果

不效则治臣之罪┃效┃实现┃效果

不宜异同┃异同┃偏义词,偏义于异┃1不同;不一致。 2 引申为反对。 3 反对意见;异议。

当奖率三军┃奖┃激励┃奖励,奖品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驱驰▏奔走效劳▏速度快

后值倾覆┃倾覆┃失败┃倒塌

通假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

必能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疏漏)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整数后面的零头)

一词多义

为:俱为一体(是)众议举宠为督(担任)

以:以光先帝遗德(来)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先帝不以臣卑鄙(认为)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因为)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词类活用

1.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做动词。亲,亲近。远,疏远。

2.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形容词做动词,保全。

3.作奸犯科及为终善者。奸:形容词做名词,奸邪的事。终善:形容词做名词,终善之事。

4.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做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5.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做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6.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做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

7.陟罚臧否。臧否:形容词做动词,评价人物好坏。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1、此皆良实这

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译文: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也”,判断句标志: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译文: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隆的原因。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倒装句

3、不求闻达于诸侯

“于诸侯”为介宾短语做壮语,壮语后置,这句意思是“不希求因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陈述句:于诸侯不求闻达

4、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于草庐之中”为介宾短语后置,这句意思是“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

陈述句:于草庐之中三顾臣

5、受任于败军之际

“于败军之际”是时间状语后置,意思是“在军事失败的时候接到任务”

陈述句:于败军之际受任

6、奉命于危难之间

“于危难之间”是时间状语后置,意思是“在情况紧急时受到委任”

陈述句:于危难之间奉命

【省略句】

省略主语: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省略主语“陛下”。

译文: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2、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省略主语“臣”。

译文:后来遇到严重挫折,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

二、翻译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性行淑均。

3.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5.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6.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8.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9.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0.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三、问题

1.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最关键的是哪一条?这些建议表达了他怎样的政治愿望?请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2. 这篇表文仅仅是提出一些建议吗?还写了哪些内容?从内容上看,你认为课文分为几部分?

3. 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一片忠心?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

4. 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是什么?

5. 第5段中提到的“亲贤臣”,相当于我们今天选拔人才时常常提到的“”这一成语。“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中的“贞良死节”的意思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就是一个贞良死节之臣。(举课本以外的例子)

6. 这两段分别提到了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两个故事,表现了刘备的知人之明。请结合你对小说《三国演义》的阅读情况,指出这两个故事的名称。

7. 用自己的话概括第6段的内容。

8. 作者提出的建议主要在前5个段落中,那么第6、7两个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9. 读第6段,用原句填空:

A段中与“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意旨相一致的句子是,。

B段中说尽作者一生,回顾与先帝患难与共历史的名句是,。

10. 第7段中哪些话照应了前文“亲贤臣”之意?

11. 在这两段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可以用文中哪六个字来概括?结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你认为这两段里哪两个字能够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办事态度?

12. 你能准确地说出下列两个句子的现代意义吗?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3. 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14. 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15.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公输》

一词多义

①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替。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必为有窃疾矣是。。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制造。以牒为械当作。

②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动词,会见。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引见。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入见。

③类:不可谓知类动词,事理,为与此同类名词,种类,

④子:子墨子闻之子(第一个)夫子,子(第二个)尊称。愿借子杀之子,您

⑤说: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请说之说,陈述,解说

⑥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⑦之:为楚造云梯之械这种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吾知子之所以距我“的”,结构助词

⑧起:起于鲁出发、动身子墨子起,再拜起身

⑨以:将以攻宋凭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以牒为械用

⑩于:于胡不见我于王向今有人于此在起于齐从

⑾争:争有所余:动词,争夺知而不争:动词,争论

⑿已:然胡不已乎停止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已经

⒀方:荆之地方五千里:、方圆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边,一面

通假字

公输盘不说“说”通“悦” ;高兴,愉快

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挡

公输盘诎“诎”通“屈” ;理屈

已持守圉之器 "圉"通“御”;抵挡

争而不得“争”通“诤”;劝阻

古今异义

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所以古义:用来....的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领土,土壤

虽然古义:虽然如此今义:表示承认前边的为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的连词

词类活用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

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之”。“使动用法”,是“使之满”的意思。文言中,很多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除“使动用法”之外,还有“意动用法”,例: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用为动词,是“以……为苦”,即是“认为……苦”的意思。

省略句

(1)省略宾语

例句:将以攻宋省略了介词的宾语“之”

译文:要凭借这些器械来攻打宋国。

(2)省略主语

例句:于是见公输盘省略主语楚王(墨子)

译文:于是楚王召见公输盘(于是,墨子又去见公输盘)

倒装句

宾语前置

例句:“宋何罪之有?”,在古汉语中,表疑问的疑问代词要提前,“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正常语序:宋有何罪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二、翻译

1、夫子何命焉为

2、请献千金

3、吾义固不杀人

4、子墨子起,再拜

5、宋何罪之有

6、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7、义不杀少而杀众

8、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9、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10、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11、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12、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14、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15、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16、吾请无攻宋矣。

三、问题

1、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答:几个动词是“闻”“起”“行”“至”。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2、墨子的前往劝阻,体现了墨子什么思想?答:墨子的行动反映了他坚持正义、反对侵略战争的思想。

3、公输盘是一个怎样的人?答:装点自己又掩饰不住傲慢,心理发虚又仗势欺人,阴险。

4、墨子说“请献十金”的用意是什么?答:激怒公输盘,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的话。

5、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怎样驳斥了他的“义”?

答: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宋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来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同时批评攻宋的不仁,因为宋本无罪。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

6、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什么?墨子巧设了三个生动的比喻,其目的是什么?

答:“今有人于此…邻有糠糟而欲窃之。”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之类的话来。

7、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答:通过对比和类比。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宋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宋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宋不智,实无必要之意。

8、文中墨子劝阻楚王放弃攻宋这一情节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类比的方法。

⒃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宋的计划?答: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

9、“公输盘诎”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不论在道义较量上还是在战术较量上,公输盘已告全面失败。

⒇在危险关头,墨子有什么表现?答: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以“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针锋相对。

10、墨子是否彻底慑服了楚国君臣?为什么?答:是的。墨子最后向楚王摊牌:自己的弟子已经协助宋国加强了防备,已持“守圉之器”而待“楚寇’”。这就彻底打破了楚国君臣妄图依仗新式武器攻取宋国的梦想,不得不取消攻宋的计划。至此,墨子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达到了止楚攻宋的目的。

11、面对公输盘的杀机,墨子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答:从容而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他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12、本文通过墨子的言语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鲜明,试对墨子语言、行动的语句各找例一二,并结合该句谈一谈你对墨

子的评价。答:墨子先生为了阻止这场非正义的战争,他不畏艰辛,不怕牺牲,孤身深入敌国,用巧妙、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着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是一个出色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从语言和行动体现了墨子的才智,勇敢与反对不义战争的精神。

13、本文塑造了哪些鲜明的人物形象?

答: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顽固、阴险、狡诈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

14、课文是如何增强语言说服力和感染力的?

15、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1.说理巧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2)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3)先发制人,保持主动。2.语言富于表现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字词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去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二、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三、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字词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衡于虑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弼

二、翻译

⒈劳其筋骨。

⒉饿其体肤。

⒊空乏其身。

⒋行拂乱其所为。

⒌所以动心忍性。

《鱼我所欲也》

一、字词

通假字

1.辟:“避”,躲避

2.辩:“辨”,辨别

3.得:“德”,恩惠,这里是感恩的意思

4.与:“欤”,吗,语气助词

5.乡:“向”,从前

? 二、一词多义

? 1.与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欤”语气词,“吗”

? 蹴尔而与之:给予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2.而

①修饰:蹴尔而与之

呼尔而与之

笑而应曰

杂然而前陈者

②顺接:乡为身死而不受

③并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④转折: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三、古今异义

1.钟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是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四、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二、翻译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非法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5)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6)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10)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1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问题

1.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3.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4.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讨论并归纳: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5.提问:“非独贤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讨论并归纳: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6.提问: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讨论并归纳: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7.提问: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穷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2段用的是同一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讨论并归纳: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8。提问:(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讨论并归纳: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诱惑不了。

10。提问: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讨论并归纳: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11.提问: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12.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

了什么样的人?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13.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1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

16、“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什么?

17、“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

文言文中考专项复习“一词多义”

(ān)安

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适)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怎么)

又安敢毒耶(怎么)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安得广厦千万间 (哪里,怎么) 多歧路,今安在 (哪里)

(bèi)备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准备)众妙毕备(具备)

前人之述备矣(完全,详尽)有奇字素无备者(准备)

(bèi)被

同舍生皆被绮绣 (同“披”,穿) 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哉 (影响)

(b?)比

比至陈(等到)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比吾乡邻之死……(比较)

(b?)鄙

肉食者鄙 (鄙俗,目光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鄙野)

(bì)毕

众妙毕备(全都)此印者才毕(完成,结束)群响毕绝(全部)

吾与汝毕力平险(用尽)录毕,走送之(完)

(biān)鞭

北市买长鞭(鞭子) 鞭数十,驱之别院 (动词,用鞭子打)

(bīng)兵

上使外将兵 (军队)行收兵 (兵员) 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兵器) (bìng)病

君之病在肌肤(疾病)未果,寻病终(生病)则久已病矣(困苦不堪)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疾病)

(bìng)并

并怡然自乐(全、都)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并杀两尉(一起)

(bó)薄

薄暮冥冥 (迫近) 薄如钱唇 (与“厚”相对)

(bù)步

夹岸数百步 (长度单位) 相与步于中庭 (行;步行;散步)

(céng)曾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副词,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 曾不若孀妻弱子(副词,同上)

曾不吝情去留 (副词,加强语气。) 似曾相识燕归来 (曾经)

曾不事农桑 (副词,加强语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zēng,尚、还)

曾益其所不能 (zēng,同“增”,增加)

(chá)察

明察秋毫 (看清) 虽不能察 ((一一)明察,弄清楚)

(chang)唱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同“倡”,倡导) 隔江犹唱《后庭花》 (唱歌;歌唱)

(chēng)称

袒右,称大楚(号称)先帝称之曰能(称赞)乃诈称公子扶苏(称作,号称)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说,说是) 称其气之小大 (chèn,相称,符合)

(chéNg)诚

帝感其诚 (诚心)今诚以吾众诈自称 (果真、实在)诚宜开张圣听 (果真、实在)

(chéng)城

城非不高也 (城墙) 城春草木深 (城市) 城池苑囿之富且大 (城墙)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内城)

(chéng)乘

公与之乘 (乘坐) 我欲乘风归去 (驾)

虽乘奔御风 (驾) 车六七百乘 (shèng,古代表战车的单位的量词)

(chí)池

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池塘) 临池学书 (池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护城河)

(chóng)重

重岩叠嶂 (重叠) 山重水复疑无路 (重复) 乃重修岳阳楼 (重新)

(chu)出

殚其地之出 (出产)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出现,显露) 不敢出一言以复 (说出)

可以出而仕矣 (出来) 出则方叔、召虎 (在外边) 出类拔萃 (超出,超过)

(c?)此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 此中人语云(指桃花源) 此皆良实 (这些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这) 每与臣认此事 (这些) 而又尝自休于此(这里,指墨池)

今虽死乎此 (指捕蛇这件事)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 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这)

(cì)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旅行或行军途中停留)

(ch?)处

处江湖之远 (处在)处处志之 (副词,各个地方)

(cóng)从

战则请从(跟从)从民欲之 (依从,顺从)

从流飘荡 (顺,沿) 择其善者而从之 (随从,遵循,这里的意思是学习)

一狼仍从 (跟从,跟随) 民弗从也 (听从)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

(cù)蹙

而乡邻之生日蹙(窘迫) 攒蹙累积 (收缩)

(dá)达

达于汉阴 (到达) 不求闻达于诸侯 (显达)

(dàn)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不过)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只,仅)

(dāng)当

当是时 (在(某个时间)) 当余之从师也在(某个时间) 今当远离 (将;将要)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应当;应该) 当其租入 (dàng 抵)

(dào)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说,谈论) 会天大雨,道不通 (路)

得道者多助 (道义,指施行“仁政”等内容) 伐无道 (道义,道理)

中道崩殂 (途) 况欲深造道德者耶 (道义) 益慕圣贤之道(学说)

(dé)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同“德”,感恩)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得到)

得道多助 (符合)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领会到;感受到)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能,能够) 得而腊之以为饵 (得到,这里指捉到)

二者不可得兼 (得到;取得) 莫得遁隐 (能够)

偶然得之 (得到)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得到)

然幸得赐归待选 (能,能够) 使得优游数年之间 (能,能够)

必有得天时者矣 (占得,遇到)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 (能够) 偶然得之 (得到)

(děng)等

等死,死国可乎 (同样) 如“之”“也”等字 (表示列举省略)

(dí)敌

恐前后受其敌 (胁迫攻击)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对方,敌手,这里指屠夫)

(dōng)东

孔子东游 (向东,到东方)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东面,东方)

(dú)毒

若毒之乎(怨恨)又安敢毒耶(怨恨)呼嘘毒疠(有毒的)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毒害)

(dù)度

关山度若飞 (越过) 道不通,度已失期(duó, 估计)

(è)恶

娇儿恶卧踏里裂(坏;恶劣) 死亦我所恶 (wù,厌恶) 吾恶知今不异于古所云耶(wū,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ér)而

启窗而观(连词,表承接)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连词,表转折)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连词,表转折)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连词,表转折)

年且九十,而山而居(连词,不译)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顺承连词)

而乡邻之生日蹙(连词,表转折) 君将哀而生之乎(连词,表并列)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但,却) 环而攻之而不胜(承接连词,不译)(转折连词,但是)

呼尔而与之(表修饰,着) 妇拍而呜之(表并列,并且;一边…一边)

学而时习之 (顺接连词,可不译) 人不知而不愠 (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 (顺接连词) 久而乃和 (表修饰,不译)

学而不思则罔 (转折连词,却可是) 敏而好学 (顺接连词)

默而识之 (表修饰,地) 学而不厌 (顺接连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 (顺接连词) 而竖其左膝 (带轻微转折的意思,可不译)

拔山倒树而来 (表修饰)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连词表两个动作相承关系,解释为“便”,“就”) 出淤泥而不染 (转折连词,却)

(ěr)尔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此,这) 非死则徙尔 (同“耳”,罢了)

问君何能尔 (如此;这样;那样) 呼尔而与之 (助词)

(ěr)耳

死即举大名耳(语气词,啊) 止增笑耳 (罢了)

(fā)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表露)

野芳发而幽香(开放)发闾左谪戍渔阳(征发)苍颜白发 (头发)

有时朝发白帝 (出发) 四夷之所惮而不敢发 (发动作乱) 一时齐发(发出)

(fá)伐

伐薪烧炭南山中 (砍) 齐师伐我 (攻打)

(fāng)方

方七百里,高万仞 (方圆)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正当;刚)

血气方刚 (正) 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方形)

方出神 (正)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当;当……的时候) 而尝极东方 (方向) (fēi)霏

日出而林霏开 (雾气) 若夫霪雨霏霏 (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fēn)分

必以分人 (分发) 今天下三分 (分开) 忠陛下之职分也 (fèn, 职务,责任)

(fú)夫

罗敷自有夫(fū,丈夫)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fū,成年男子的通称)

夫战,勇气也(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无实义)

夫大国,难测也(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

夫环而攻之(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指示代词,那,那些) 予观夫巴陵胜状(那)嗟夫(语气词,表感叹)

(fú)拂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意愿)) 以手拂之(轻轻擦过;拂试) 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弼)

(fù)赋

岁赋其二 (征收) 更若役,复若赋 (赋税)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赋税)

刻唐贤今人诗赋 (文体名称) 衔觞赋诗(写)

(fù)复:

复前行 (又,继续) 扁鹊复见 (又,再) 不复出焉(再)

复立楚国之社稷(恢复) 兴复汉室 (恢复)

(gài)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 (像伞一样的篷子)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大概)

盖大苏泛赤壁云 ((刻的)原来是…)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

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发语词)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gēng)更:

更若役,复若赋(gēng,更换)室中更无人(gèng,再)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gēng,交替) 醉则更相枕以卧(gēng,更换,交替)

(gǒu)苟:

苟无饥渴(或,这里有“但愿”的意思)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

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 苟慕义强仁者(只要是)

苟富贵,无相忘(倘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如果)

(gù)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本来,原来) 固以怪之矣 (本来,原来)

(gù)顾;

顾野有麦场 (转头看,看见)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看望,探访) 北顾黄河之奔流(望)(gù)故:

故君子有不战(所以)望其旗靡,故逐之 (所以)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因此) 既克,公问其故 (缘故,原因)

广故数言欲亡(故意)桓侯故使人问之 (特意) 故人具鸡黍 (从前的,旧的)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旧,原来) 温故而知新 (旧的知识,学过的知识)

(guān)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景色,景象) 予观夫巴陵胜状 (看,观赏)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考察) 今观其文章 (看)

(guān)冠:

太蔚以才略冠天下 (位居第一)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帽子)

(guāng)光:

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上下天光 (湖光) 浮光跃金 (月光)

(guī)归:

朝而往,暮而归 (回去) 吾与谁归 (归依)

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去)

(guó)国: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防)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家)

去国怀乡 (国都) 死国可乎 (国事) 国破山河在 (国都,指长安) (guò)过:

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失) 过犹不及 (超过) 过故人庄 (经过)

(hán)寒:

林寒涧肃(清冷)寒暑易节 (指冬季)

皆竹寒树 (使人看了有凉寒之意)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贫穷,贫寒)

(hào)好:

秦氏有好女 (hǎo,容貌美) 好读书,不求甚解(喜爱)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喜欢)辙生好为文 (喜爱)

(hào)号:

号为张楚 (定国号) 号令召三老、豪杰 (命令)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háo,呼啸) 号呼而转徙 (háo,(大声)哭)

八月秋高风怒号 (háo,呼啸)

(hào)浩:

浩浩汤汤 (水势广阔或盛大) 浩然之气 (正大刚直)

(hé)和:

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huò,掺杂,混合) 政通人和 (和乐)

春和景明 (和煦) 地利不如人和 (和睦,团结)

(hé)何:

先生何许人也 (什么) 万钟于我何加焉 (什么)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什么)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哪里)何处无竹柏(哪里)(héng)衡:

衡于虑(同“横”,梗塞,指不顺) 右手倚一衡木(同“横”,跟地面平行的,与“竖、直”相对) (hū)乎:

不亦说乎 (句末语气词,表反诘,呢)

不亦乐乎 (句末语气词,表反诘,呢)

不亦君子乎(句末语气词,表反诘,呢)

是亦不可以已乎(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吗)

董生勉乎哉 (语气词,相当于“啊”)

复有昔日屠狗者乎(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吗)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吗)

若毒之乎 (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吗)

得无异乎 (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吗)

君将哀而生之乎(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吗)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句末语气词。带有反问语气,呢) 悠悠乎与颢气俱(形容词尾,“……的样子”)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形容词尾,“……的样子”) 游于是乎始(助词,表停顿)

在乎山水之间也 (于)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于,在)

出乎其性者哉 (于,在) 颓然乎其间者 (于,在)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于,在) 吾尝疑乎是 (于,对)

今虽死乎此 (于,在)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于,在)

(huán)环:

环滁皆山也 (环绕) 环而攻之 (包围)

(huàn)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忧虑,担心) 生于忧患 (忧患)

(huì)会:

会宾客大宴 (适逢,恰巧遇到) 会天大雨 (适逢,恰巧遇到)

与皆末会计事 (聚会,集会) 会挽雕弓如满月(将要)每有会意 (领会、理解、懂得) (huǒ)火:

火烧令坚 (名词作状语,表方式,意为“用火”) 用讫再火令药熔 (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 (huò)或:

今或闻无罪(有人)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遇其叱咄(有时) 或置酒而招之(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或王命急宣(有) 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连词,或者)

(jí)及:

汤熨之所及也 (达到) 及其日中如探汤 (等,等到)

及郡下 (到) 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推及)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赶得上,比得上)

(jí)极:

南极潇湘 (到)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至)

此乐何极 (穷尽) 而尝极东方 (游遍,穷尽)

感极而悲者矣 (到极点) 极其言 (推究)

(jǐ)几: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几乎,差点儿) 几死者数矣 (几乎,差点儿)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表示疑问)

(jì)骑:

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jì,骑兵)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战马)

翩翩两骑来是谁 (一人骑一马)

(jiā)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益处)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jiàn)间

遂与外人间隔 (隔开,间断)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夹杂)

又何间焉 (参与) 立有间 (一会儿)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悄悄地,暗中) 其间往来种作 (jiān,之间,中间) 其间千二百里(jiān,之间,中间)(jiàn)见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同“现”,表现) 路转溪头忽见 (同“现”,出现)

曹刿请见 (拜见) 扁鹊复见 (拜见) 见渔人,乃大惊(看见)

(jiàng)将

项燕为楚将 (将领,将军) 上使外将兵 (带领) 君将哀而生之乎 (jiāng,打算,想要) 出郭相扶将 (jiāng,搀扶,扶持) 不治将恐深 (jiāng,将要)

(jiè)借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暂时使用别人的东西;借进) 借第令毋斩(即使)

(jīng)惊

惊觉欠伸 (惊动) 波澜不惊 (起,动) 见渔人,乃大惊 (惊讶)

(jiù)就

持就火炀之 (靠近) 还来就菊花 (靠近)

瞬息可就 (完成) 颓然就醉(趋、赴)

(jū)居

居十日,扁鹊复见 (止,停) 面山而居 (居住)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居住) 居庙堂之高 (处于)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处于,位于) (jǔ)举

举头望明月 (抬起) 举大计亦死 (发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推举,举荐)

(jù)具

一一为具言所闻 (同“俱”,详细地) 渔人具答之(同“俱”,完全,详尽)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同“俱”,都) 则第二板已具 (准备好)

故人具鸡黍 (准备) 各具情态 (具有,具备)

(jù)俱

俱怀逸兴壮思飞(都) 风烟俱净(都) 悠悠乎与颢气俱(一起,在一起)

(juǎn)卷

军书十二卷 (卷轴) 卷卷有爷名 (卷轴)

北风卷地白草折(席卷) 卷我屋上三重茅(一种大的力量把东西撮起或裹住)

(jué)绝

佛印绝类弥勒(极)会当凌绝顶 (极;最) 以为妙绝 (极点)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妙到极处) 来此绝境 (隔绝)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断,停) 猿则百叫无绝 (断)

沿溯阻绝 (断) 夜久语声绝 (消失) 群响毕绝 (消失)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消失,停止)

(kāi)开

日出而林霏开 (散)

连月不开 (放晴)

(kě)可

高可二黍许(大约)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可以已大风 (可以)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可以)

死国可乎 (合宜,适合,值得)

(kǔ)苦

何苦而不平 (愁) 天下苦秦久矣(受……之苦,苦于)

苦其心志 (使……受苦) 苦秦吏者 (受……之苦,苦于) 妇啼一何苦 (悲苦,凄苦)

牛困人饥日已高(困倦,疲乏) 困于心(困惑)

(lè)乐

山水之乐,得之心…… (乐趣)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感到快乐)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 醉能同其乐(欢乐) 此乐何极(乐趣)

并怡然自乐(快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乐趣) 然则何时而乐耶(快乐)

(lián)怜

楚人怜之 (爱怜) 仍怜故乡水 (爱怜) 可以身上衣正单 (同情;怜悯;哀怜)

(lín)临

临表涕零(当,对)把酒临风 (当着,面对着)

故临崩寄臣大事(将近) 临池学书 (在……边)

临溪而渔 (在……边) 有泉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

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靠近。这里有居高临下的意思)

(lìng)令

陈守令皆不在 (县的长官)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使) 借第令毋斩 (使)

再火令药熔 (使) 召令徒属 (号令)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命令)

(liáng)良

良多趣味 (的确,实在) 此皆良实 (善良)

(lüè)略

略无阙处 (完全,全部)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谋略)

(máo)毛

深入不毛 (长苗,长庄稼) 不毛之地 (长草木)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草木)

(míng)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有名) 名之者谁 (命名,取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卷卷有爷名(名字)

(míng)明

明察秋毫(眼力,视力) 明天子在上(英明)

晦明变化者(明亮) 至若春和景明(明亮;明媚)

(mìng)命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命令) 司命之所属 (生死命运) 敬受命 (命令) (mù)目

能张目对日(眼睛) 目似瞑(眼睛) 皆指目陈胜(用眼睛看)

(nǎi)乃

久而乃和 (才) 乃悟前狼假寐(才)

羲之之书晚乃善(才) 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乃密布字印 (于是,就) 乃重修岳阳楼(于是)

乃入见 (于是) 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就)

乃不知有汉(竟然) 见渔人,乃大惊(竟然)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本来是)

(néng)能

曾益其所能 (才能) 虽一能不以废 (才能)

则其所能 (擅长。擅长的,能做的事,这里指写字) 先帝称之曰能 (有才能,有能力)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世尚之如此 (才能) 文不可以学而能(能够,完善)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阅读训练

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 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 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 2.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3.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局是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 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4.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天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5.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 6.说明愚公和智叟辩论胜利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 7.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未选部分的句子填写) 8.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 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愚公移山》是一篇故事,选自《》。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汝心之固.( ) (2)何苦 ..而不平?(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曾不若孀妻弱子。 5.因为愚公的年龄将近九十,因此智叟用“”(用原文回答)作为理由阻止愚公移山,他的话句句含有语气。但愚公先斥智叟的“固不可彻”,后智叟的理由,他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其理由是,结果愚公取得了辩论的 胜利,文中的“”一句就证明了这一点。 6.这段文字是全文的核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从 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全段说明了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7.《愚公移山》积极意义是 (二)捕蛇者说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10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汇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汇 一、初中新课标文言文通假字一览 1、项为之强()《童趣》 2、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6、一切乌有()《山市》 7、裁如星点()《山市》 8、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 9、对镜帖花环()《木兰诗》 11、满坐寂然()《口技》 12、止有剩骨()《狼》 13、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14、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15、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16、虞山王毅书远甫刻()《核舟记》 17、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1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19、荡胸生曾云()《望岳》 20、略无阙处()《三峡》 21、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 22、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2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4、才美不外见()《马说》 25、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26、其真无马邪()《马说》 27、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28、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29、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30、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1、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32、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33、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34、为天下唱()《陈涉世家》 35、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36、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37、故不错意也()《唐睢不辱使命》 38、仓鹰击于地上()《唐睢不辱使命》

39、是以先帝简拔以()《出师表》 40、必能裨补阙漏()《出师表》 41、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2、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3、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4、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5、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4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47、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48、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49、小惠未徧()《曹刿论战》 50、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51、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52、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53、一厝朔东()《愚公移山》 二、古今异义 1、鄙:肉食者鄙。() 2、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 3、但:①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4、方:方七百里。() 5、故:故使人问之。() 6、股:两股战战。() 7、感激:由是感激。() 8、河:山河表里潼关路。() 9、何苦:何苦而不平。()10、居:①居十日()11、交通:阡陌交通。()12、开张:诚宜开张圣听。()13、可以:可以一战。()14、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5、绝境:()16、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7、虽:虽人有百手。()18、所以: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9、痛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0、汤:滕人持汤沃灌。()21、无论:无论魏晋。()22、牺牲:牺牲玉帛。()23、再:一鼓作气,再而衰。() 24、识:默而识之。()25、走:双兔傍地走。() 三、初中文言文活用词语如摘录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闲情记趣》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 5、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尽:)《五柳先生传》 6、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义:)《公输》 7、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矣。(怪:)《陈涉世家》 8、将军身被坚执锐,……功宜为王。(功:)《陈涉世家》 9、策之不以其道(策:)《马说》 1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醉翁亭记》

九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婉转地叫. 2窥谷忘反:“反”通“返”,归,还,返回。 3具答之。“具”通“俱”,完全,详尽. 4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5谨食之“食”通“饲”,喂养. 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7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8发闾左者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適”通“谪”,因获罪被发配到 很远的地方 9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 10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11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二、古今异义 1一百许里古:用在数词之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左右、上下、大约 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2鸢飞戾天者古:至,到达今:罪过,乖张 3经纶事务者古:治理,筹划今: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鲜艳美丽。今:食物新鲜,味道好。 5欲穷其林。古: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尽头/今:资财缺乏(古时用“贫”)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7问所从来。古:从哪里来。今:从过去到现在。 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2)绝境——古: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9无论魏晋。无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无条件关系的连词。10辞去。古:离开今:跟“来”相反 11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12既出,得其船。古;副词,已经,以后今:既然,后面常与“就”相连

13便扶向路。古:沿着,顺着。今:扶持。 14诣太守,说如此。古:像这样,即进出桃花源的全部情况。今:这样。 15闻之,欣然规往。 闻——古:听说。今:用鼻子嗅规——古:打算。今:规则,成例。 16汪然出涕古:眼泪今:鼻涕,鼻子里分泌的液体. 17则久已病矣古:困苦不堪今:疾病. 18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古:处处,到处今:常常 19虽鸡狗不得宁焉古:即使今:虽然,连词. 20以尽吾齿古:年龄今:牙齿. 21谪守巴陵郡古:做州郡的长官今:看护,把守 22增其旧制古:规模今:多指制度 23气象万千古:景象今;多指有关大气变化的现象和规律 24前人之述备矣古:完全,详尽今:准备 25薄暮冥冥古:迫近今:多指不厚的,浅显的 26则有去国怀乡去古:离开今:由某地到某地 国古:国都今:多指国家 27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景观 28波澜不惊古:起,动今:指受惊吓 29沙鸥翔集古:栖止,鸟停息在树上今:多指集市、聚集、集合等 30而或长烟一空古:消散今:指天空,某处没有某事物等 3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 古:多指思想感情等抽象事物今:多指心脏32微斯人古:无,没有今:细小,小的 33伛偻提携古:搀扶,带领今:多指提拔 34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也许 3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豪杰:古义: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会计:古义:聚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计算的人 36旦日,卒中往往语往往:古义:处处今义:常常 三、词类活用 1凤烟俱净——净:形容词—动词,消净,散净。 2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状语,向东或向西。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夹(jiā)岸①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yīng)嘤成韵。蝉(chán)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横柯(kē)上蔽,在昼(zh?u)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xiàn)日。 译文: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着,声音不断绝。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 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略 微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 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 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 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 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 即使有千里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与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称它为千里马。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 (把它当作普通的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 气不足,才能和美德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 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使它的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 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 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知道(认识)千里马吧!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jiǎ)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 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 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 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 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a)曳(ya)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 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jìng)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 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h?)。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提供伙食),无鲜肥滋味之 享。同舍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 容臭(xiù),烨(ya)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 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我小时候就喜欢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 家去借,自己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台里的水 结成很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我也不敢懈怠,不放松读书。抄写完毕,跑 着赶快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 各种各样的书。到了成年,更加羡慕圣贤所讲的道理。又忧虑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有 名望的人可以与自己交流,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 教。那位前辈德高望重,学生徒弟挤满他的屋子,他不曾稍微缓和言辞和脸色。我站在 旁边陪侍,提出疑难,探究义理,弯腰侧耳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我表情更加恭敬, 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再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 但最终获得许多学识。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经常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冬刮着猛烈的 风,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僵硬得不能动弹,服 侍的人端来热水浇洗,用被裹盖,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提供两顿饭, 没有新鲜肥美滋味的享受。在一起住宿的书生都身穿绮罗锦绣的衣服,头戴用红缨宝石 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的佩环,左边佩带宝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耀眼的样子像 神仙;而我穿着破旧的衣服夹在他们中间,没有一点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 的事,就不觉得自己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 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 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 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lè)。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hù),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 (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就像人身上佩带 的玉佩玉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我)心里感到很高兴。(于是)砍倒竹 子开辟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潭用整块石头 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翻卷上来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不同 的形状。(岸上)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 荡。 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 (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 往往,轻快迅速,好像在同游人逗玩。 向水潭的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 段看不见。溪流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坐在潭边,四面竹林树木环绕合抱着,寂静冷清没有旁人,(哪有生悲哀的气氛,让人) 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不 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开了。 同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做随从跟着来的人,(有)两个姓崔 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九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普遍。 2 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3 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4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5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6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7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感激。 8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9 衡与虑。衡,通“横”,梗塞,不通顺。 10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11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直接。 12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13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有智慧。 14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15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16 无陇断焉。陇,通“垄”,高而不相连的山冈。 17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 18 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19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20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 古今异义词 1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了正义事业献身或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 2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古义:案件;今义:指监牢。 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3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古义:见识短浅;今义:品性恶劣。 4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专,古义:独自专有、独占;今义:专心、专一。 5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古义:两次或第二次;今义:表示行为的重复。 6 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可以用;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7 窥镜自视窥,古义:照;今义: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看。 8 而复问其妾。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9 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指某一地区、区域。 10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寡人,古义:国君的自称;今义:妇女死了丈夫。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钟,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 12 非独贤者不是心也。是: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 13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发,古义:被任用;今义:发现。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 14 管夷吾举于士。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 15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征,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 16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方,古义:纵横、面积;今义:方向或或形状。 17 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所有河流。 18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竟然,连……都;今义:曾经。 19 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兼词;今义:众,许多。 20 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冈高地;今义:把持、独占。 21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古义:时;今义:一年四季中的一个季节。 22 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商店开始营业。 23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深切的憎恨。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必修3 《蜀道难》知识点梳理 实词归纳 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 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解释加点的字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10.青泥何盘盘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 18.所守或匪亲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琵琶行》知识点梳理 〔1〕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索索: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回灯:移灯。重:再。 〔3〕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4〕掩抑:掩蔽,遏抑。思:读去声。 〔5〕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6〕大弦:指最粗的弦。小弦:指最细的弦。嘈嘈:沉重舒长。切切:细促轻幽。〔7〕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幽咽:遏塞不畅状。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8〕迸:溅射。 〔9〕曲终:乐曲结束。拔:奏弹弦乐时所用的拔子。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10〕舫:船。 〔11〕敛容: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态度。 〔12〕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1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王个皇帝的陵墓。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15〕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16〕钿头银篦:镶嵌着花钿的发篦(栉发具)。击节:打拍子。 〔17〕颜色故:容貌衰老。 〔18〕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19〕来去:走了以后。 〔20〕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阑干:形容流泪。 〔21〕重(读平声):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叹声。 〔22〕呕(音欧)哑(音呀)嘲(音招)哳(音扎):形容声音噪杂。 〔23〕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24〕却坐:退回到原处。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25〕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26〕青衫:唐朝八品、九口文官的服色。 一、实词 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为: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轻: 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整理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整理归纳 《陈涉世家》知识归纳练习 注音 夏(jiǎ)辍(chu?)垄(lǒng)怅恨(chàng)鸿鹄(h?ng hú)闾(lǘ)当行(dāng háng)戍(sh ù)渔阳屯(tún)度(du?)以数谏(shu? jiàn)上使外将兵(jiàng)行卜(bǔ)帛(b?)陈胜王(wàng)罾(zēng)鱼腹(fù)间令(jiàn)祠(cí)篝火(gōu)忿(fan)恚(huì)笞(chī)毋(wú)藉第令(jia)宁有种乎(nìng)袒(t ǎn)为坛而盟(w?i)蕲(qí)铚(zhì)酂(cu?) 柘(zha)谯(qiáo)身被(pī)会(huì)六七百乘(shang)骑(jì)稷(jì)长(zhǎng)吏以应(yìng) 找出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谪”通“谪”)意思是“被强迫流放到边远地区” (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意思是“倡导” (3)固以怪之。(“以”通“已”)意思是“已经”(4)将军被坚执锐。(“被”通“披”)意思是“穿”古今异义词(加粗字) 1.【等死】古义:一样,同样。今义:等候,等待。 2.【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到处。今义:常常,经常。 3.【楚人怜之】古义:爱怜,爱戴。今义:怜惜,怜悯。 4.【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十六或十七,表整数的约数。 5.【借第令毋斩】古义:即使,假若,表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借给 6.【今亡亦死】古义:逃跑,逃走。今义:死亡。 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暗地里。今义:间隙。 8.【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古义:果真。今义:诚心诚意,的确,实在。【比至陈】古义:等到。今义:比较,比方。 9.【会天大雨】古义:适逢,恰巧遇到。今义:集会,聚会,见面等。 10【会计】古义:聚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的人员。 11【篝火】古义:指用竹笼罩的火,鬼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1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也许。 13 【三老】古义:封建社会里掌管教化的乡官。今义:三位老人。【豪杰】古义:这里指当地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人。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尝与人佣耕】古义:曾经今义:品尝事物的味道。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古义:怎么,哪里。今义:安全,平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古义:编次今义:次序;品质差等 【度已失期】古义:估计今义:限度,分寸 3、词类活用 (1)、陈胜王(“王”,名作动,“为王、称王”)(2)、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名作动,“用网捕”) (3)、皆指目陈胜(“目”,名作动,“以目示意”)(4)、夜篝火(“篝”,笼,名作动,“用笼罩着”)(5)、忿恚尉(“忿恚”,使动,“使……恼怒”) 4、一词多义: 会会天大雨:适逢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将项燕为楚将:将领 上使外将兵:率领 次皆次当行:编次 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临时驻地) 书乃丹书帛:写 得鱼腹中书:字条 乃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就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应佣者笑而应曰:答应 杀之以应陈涉:响应 故广故数言欲王:故意 扶苏以数谏故:缘故 令乃令符离人葛婴:派 陈守令皆不在:县令 数以数谏故:屡次 卒数万人:几 道道不通:道路 伐无道:封建社会所认为好的政治 为为屯长:担任 为天下唱:向、充当 为坛而盟:筑 项燕为楚将:是 士卒多为佣者:替、给 5、解释下列各句并补充省略的成分。 ①吴广以为然--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 ②天下苦秦久矣—天下的人长期以来苦(于)秦(的统治) ③吾闻二世少子也—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爱莲说》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爱莲说》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可爱者甚蕃:多。2、益:副词,更。 3 、植:立。 4、鲜:少。 5、亵:亲近而不庄重。6、宜:应当独:7、只,仅 8、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9、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二、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5、莲,花之君子者也。莲是花中的君子。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知识归纳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知识归纳 《公输》――《墨子》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起.于鲁出发,动身 2、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3、再拜 ..明白事理 ..拜了两次 4、不可谓知类 5、然胡 ..不已.乎然.: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 6、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7、子墨子九距.之通“拒”,抗拒。 8、子墨子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9、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10、吾知所以 ..距子矣用来……的方法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入侵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何命焉为?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2、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 3、知而不争知道(这道理)而不劝阻(楚王)。 4、此为何若人?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5、九设攻城之机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 6、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楚国的抵抗者)。 三、回答问题 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从而动身去楚国的目的是什么?为了阻止楚国攻打宋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词语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 地利不如人和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故曰所以 七里之郭.外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以.凭借 池.非不深护城河亲戚畔.之通“叛” 威.天下不以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多助之至.极点..之利威.威慑兵革 翻译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3、域民不以土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重要问题 本文论述了“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一、词语解释 舜发.于被任用人恒过 ..被选拔衡. ..恒.常;过.犯过失傅说举于 于虑同“横”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任.责任,担子;是.这而后作.奋起苦.其心志使┅┅痛苦征于色.颜色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 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 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 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 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 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躬耕于南阳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约己爱民④悉仰于官 2.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D.臣身/在外 3.下列“以”的用法不同与其他三项的是。3分()(2分) A.不以臣卑鄙 B.以其境过清 C.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D.以中有足乐者 4.翻译下列句子。(2分)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5.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2分) 6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 何现实意义?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6至10题 A文段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一、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他 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 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宫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庄公:“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 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 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 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 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 也一定依据实情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 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去。”鲁庄公和曹 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要击鼓进攻。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 进攻。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将就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 “不可以。”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 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国军队。打了胜仗 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进攻时, 他们的士兵鼓足了的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 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 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我看 见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三、文言实词 1.师:军队2.伐:攻打3.肉食者:位高禄厚的人4.间:参与5.鄙:鄙陋,指目光短浅6.安:养7.专:独占 8.徧:同“遍”,遍及,普遍 9.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10.帛:丝织品 11.信:言语真实 12.孚:为人所信服13.福:赐福,保佑 14.狱:案件(今义:监狱) 15.虽:虽然(即使) 16.察:弄清楚 17.情:实情 18.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19.属:类 20.可以:可以用来,可以凭借21.鼓:击鼓22.败绩:溃败 23.驰:驱车追赶 24.逐:追逐,追赶 25.克:战胜 26.作:振作

九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文言文知识点 归纳 通假字1小惠未漏,民弗从也漏,通遍”,遍及,普遍。 2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3xx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4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7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感激。 8xx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9xx与虑。xx,通横”,梗塞,不xx。 10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1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宜”,直接。 1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13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有智慧。 1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15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1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而不相连的山冈。 17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 18必能裨补xx漏。xx,通缺”,缺点。

19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20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 古今异义词 1牺牲xx, xx也。古义: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 为了正义事业献身或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古义: 案件;今义: 指监牢。 情,古义: 实情;今义: 感i青。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古义: 见识短浅;今义: 品性恶劣。 4衣食所安,xx专也。专,古义: 独白专有、独占;今义: 专心、专一。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古义: 两次或第二次;今义:

表示行为的重复。 6可以一战。可以,古义: 可以凭借,可以用;今义: 表示可能或能够。 7窥镜白视窥,古义: 昭?今义. 八、、, /? xx或缝隙里偷偷看。 8而复问其妾。复,古义: 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9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 土地方圆;今义: 指某一地区、区域。 10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寡人,古义:国君的白称;今义: 妇女死了丈夫。 1万xx则不辩礼义而受之。xx,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 计时的器具。 12非独贤者不是心也。是: 古义:

语文版语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

《论语》十则 (一)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 (二)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三)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遵行的准则吗??孔子说:?是?恕?吧!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四)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五)孔子说:?富裕和做官是人们追求的,可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取得的,就不应该占有。 穷和低贱是人们厌恶的,讲仁义之道反而受穷而卑微,也不应该抛弃仁义之道。?(六)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个君子。孔子说:?先行动,有关行动的话以后再发表?(七)孔子说:?君子应该成就别人的美德,不应该促成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相反。? (八)孔子说:?富裕如果能够追求得到,即使是低微的官职,我也尽力而为。如果不能追求得到我就从事爱好的事业。? (九)孔子在齐地听了《韶乐》,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感叹道:?没有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啊。? (十)(曾点)说:?到了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了(穿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夫子叹了口气说:?我欣赏曾点说的啊! 马说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只能屈辱于低贱人的手中,和其他马一块死在马厩里,不被人称作千里马。 千里马,有时一顿能吃一石谷子,喂马的人却不知道是千里马而去喂它。这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而使它的才能施展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还拿着鞭子对它说:?天下没有好马!?唉!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 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掉鱼,而得到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正义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再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得到正义。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然而我追求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得到生命的事情;死亡是我厌恶的事情,然而我厌恶的事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即使)有祸患(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那么,凡是可以保存生命的方法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而保全生命)的手段什么不可以使用呢?(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用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所以,(人们)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篮饭,一碗汤,得到它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会死亡。然而,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路上饥饿的行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踹过去给人(吃),就连乞丐也不屑于接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一下是否合于礼仪就打接受了,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接受这些俸禄)是为了美丽的宫室、妻妾的侍奉,那些认识的走投无路的贫困者感念我的恩德吗?从前即使自身死亡都不接受,今天却为了美丽的宫室而接受了?从前即使自身死亡都不接受,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即使自身死亡都不接受,今天却为了那些认识的走投无路的贫困者感念我的恩德而打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秋水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水流都是这样大,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在这个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他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在这个时候,河神方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这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有认为孔子学识少、伯夷的道义不值得看重的人,开始我不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渺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