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仰论文

大学生信仰
[摘要] 信仰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个人的意识行为,由于个人的经历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从而产生了对物质世界的不同的认识,这样每个人的信仰也就有差别。而我们则需选择并坚守那些值得我们一生坚守的信仰,从而指引我们在漫长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人生目标,贡献社会。

[关键词]信仰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宗教信仰,大学生、教育、思考
大学生是一个处于学校与社会的群体,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树立信仰的重要时期,因此对于大学生进行调查并了解他们的信仰作出分析,进而对他们的信仰做出引导,从而服务于社会。
<一> 信仰的的认识
信仰能够驱使人们共同应对不幸和灾难,促成整个社会的相互作用和支持信仰支柱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可靠落实,其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这种精神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决不能离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信仰支柱的基础之上的。信仰有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之分。非科学信仰是盲从和迷信。科学信仰来自人们对实质和理想的正确认识。宗教信仰是一种非理智的信仰,它只要求人们相信它的教义,而不必知道“为什么”。还有很多信仰是建立在理智地了解所信仰的思想和学说的意义的基础上。如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等
<二>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最科学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今世界上最科学的信仰。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指导人们创造美好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信仰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之上,只有真正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信仰的形成不仅建立在思想观念的基础上,而且还要建立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只有在实践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反复用实践的结果来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才能坚定地信服马克思主义。同时,科学信仰形成的过程又是一个意志的过程,只有在反复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经历困难、曲折和失败的磨难,才能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不移的信仰。因此,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反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指导人们的行动,用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努力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在现实生

活中,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经常地、大量地存在,并且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侵袭着人们的思想,干扰着人们的科学信仰。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着重认清它们的思想实质。在分析和鉴别的基础上,摈弃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建立科学的信仰。


<三>宗教信仰
说到信仰,就不得不提宗教信仰。据调查,大学生中明确表示信仰宗教的约占总数的10%,其中信仰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的约占信教者的62%。产生这种宗教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客观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主观的因素。其中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环境的宽松、经济水平的提高、价值观念的变化,使人们的信仰变成多元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价值观念的不同,决定人们意识形态的异化。宗教道德与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吸引。特别是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是它最迷惑人、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三大宗教几乎都包括了这么一些道德诫律:不偷盗、不奸淫、不凶杀、不贪财、不抢劫、不诬陷、不妄语、平等爱人、惩恶扬善。因而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这些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并不矛盾,它的约束力量甚至超过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作用,当今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尤需这些宗教道德的教化。
然而青年人思想未定型,情绪浮躁、易变,追求新鲜刺激,常有反传统的逆反心态,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面对不同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大学生感到茫然、疑虑、混乱的同时,求新、求异的心理使一些青年学生转向了宗教。宗教是一种信仰,但信仰并不等同于宗教,不信仰宗教并不等于没有信仰。信仰的内容可以是宗教,也可以是任何一种东西,只要你相信它,并以此解释你存在的理由,它就是你的精神支柱。对于信仰活动中的个人,其信仰感情越强烈,信仰态度就越虔诚、越执着,对信义信条的奉行就越坚定,越能自觉排斥和抵制其它信仰的影响和攻击,最大限度地达到信仰需要的心理满足。由此可以说明为什么一些荒谬的迷信、邪教会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为千百万人所相信,为什么那么多智力超群、学识渊博的哲人科学家还要信奉宗教,乃至邪教,以至误入信仰的歧途,丧失了正常的人生幸福和价值。。因此我们大学生对宗教信仰应该有一个比较好的认识,从而为自己建立科学的信仰奠定基础。

<四>大学生信仰的教育与思考
要使大学生坚定正确的信仰,就面临着一个不同学生信仰认知存在差别的问题。大学生信仰认知基

础存在差异,必然导致同样的信仰教育,收到的效果却不尽相同。因此,建立寓家庭、学校、社会为一体的信仰教育机制是一个富有挑战的研究课题。首先,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社会心理学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初级群体,也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在个体生活的微观环境中,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影响个体早期的社会化的进程。在建立寓家庭、学校、社会为一体的信仰教育机制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信仰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对大学生实行分层次、分阶段的信仰教育是又一个富有挑战的研究课题。信仰教育就是要通过主体激动来完成意志的趋动。个体的信仰在认识的层面上达到整合的同时,便能调动起个体意志层面的潜能。信仰意志是个体为实现信仰目标而克服内外困难的心理过程。个体在实现信仰目标的过程中,内外诱因复杂,而个体又必须克服这些欲望或诱惑,这种克制就是意志的努力。对于个体而言,信仰的确立,可以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这种内在的动力能使个体鼓起勇气去调动自身无限的潜能,力求实现其追求的价值目标。
<五>大学生信仰的对策


由于信仰感情具有非理性的特性,单纯听任感情的引导,极易形成对信仰的迷信态度,因此迷信往往是一切信仰的派生现象,对维护和稳定信仰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成为历史发展中的消极力量。克服迷信态度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要重理智轻感情。
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灌输政治信仰、解释宗教信仰、加强道德信仰、树立人生信仰,使大学生真正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理性之美,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向善和谐之美,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由博大之美,从而培养正确的政治信念和道德追求,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1】 刘念,万莉莉。武汉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分析[J].当代经济
【2】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李幼穗 信仰现状的心理学研究[期刊论文] 心理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