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_从规范走向描写

翻译研究_从规范走向描写
翻译研究_从规范走向描写

翻译中的方法论

翻译中的方法论 【摘要】翻译的艺术所依赖的,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及内容上透彻的了 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翻译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技术问题有正当的见解。此三者外,绝对没有什么纪律可为译者的规范,像英文文法之于英文作文。 【关键词】艺术内容训练 翻译是使用不同的语言的人互相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把一种语言,称之为“原语”,所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称之为“译语”准确又完整地传递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正是有了翻译这门工具,世界各国说不同语言的人们才能互相交流、互相了解。在当今信息社会里,翻译起着重要作用。 翻译有两种形式:口译和笔译。口译是通过两种不同语言的转换来表达同一种意思,笔译则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文字的转换来表达同一种信息。口译和笔译的表达形式不同,但其性质是一样的,翻译过程有同有异。两者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合格的口译工作者同时也能胜任笔译的工作。培养口译人才,应当把口译同笔译训练结合起来,使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没有良好的笔译基础,口译能力很难提高。因此,应充分重视笔译训练,使之成为口译培训的一块奠基石,一个助推器。 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其目的都是要把别人的意思用译语尽可能准确无误地传达出来,而不是译者用自己的话来代替别人的意思。翻译的这一性质,决定了从事翻译的人只能是“人云亦云”,充当“代言人”的角色,起传递信息的作用,而不能越俎代庖,随意篡改别人的意思。因此,翻译的成败得失,取决于翻译出来的意思是否同原意保持一致不走样,这也是判断翻译好坏优劣的根本标准。 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存在“理解”的问题。但是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来说,理解英文往往会遇到更多,更大的困难。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英语功底不足,而且还往往因为我们英语文化所知有限。因此,在做英译汉时,理解原文显得尤其重要。要真正理解英语的词,词组和句子的完整意思,不但要求我们要有较高的英语语言素养(包括对词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以及语法结构的把握),而且还需要我们能领悟到它们在具体文化语境中潜在的意义。不理解原文的意思,翻译就无从下笔。理解原文必须准确、透彻,否则译文就不可能达意。为了吃透原文,常常需要根据上下文、前后段落甚至通篇文章来进行合乎逻辑的推断以得出语句的确切意思,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失误。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原作的意思。一般而言,能够理解的就能够翻译出来;译不出来的多半是理解不了的内容。译得不好,只能说明译者的语言水平差,表达不到位。表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正确的理解未必产生好的译文,其关键在于译者的语言功力和翻译技能。英文和中文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译者往往要摆脱原句结构的束缚,用符合译语习惯的句式来表达原语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表达是至关重要的。 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是互为相依存的。只有正确理解原文,用恰当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跨文化背景下广告英语翻译研究报告中应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跨文化背景下的广告 英语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具体的方法论,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一般的哲学方法论,它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是一种一般和个别、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它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一般的方法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处于不同层次的两种方法论,它们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都具有指导作用, 但历史唯物主义对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只具有总体而间接的指导作用,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则具有直接指导作用。因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联结历史唯物主义和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中间环节和桥梁。 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既不同于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作为一般哲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在积极扬弃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其核心是具体的社会实践观>为基础,通过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构建而成的。 1.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指的是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这个基本方法论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之中。 1.1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的独特贡献在于,论证了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一历史理论不过是把人们的思想从神圣的天国拉回到粗糙的尘世,使种种抽象的思辨和神秘的理论归于平常,归于生活。 1.2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主客相统一的辩证方法、历史合力的研究方法、“人本”和“物本”相统一的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在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图里描述翻译学研究述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a3424649.html, 图里描述翻译学研究述评 作者:张建青岳靖凡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03期 (1.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310024;2.西安工业大学陕西西安 摘要图里倡导的描述翻译学目的是建立实证的科学翻译学,其研究以译文为导向,通过对翻译规范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两大尝试性翻译规律。其理论扩展了翻译研究的范围,有助于人们全面系统研究翻译,大大促进了翻译研究学科地位的确立。国内外对其理论也有质疑与批评,但其中有些显然未能理解图里理论的初衷和特点,实为“苛求”之论。 关键词图里;描述翻译学;规范 图里是描述翻译学的领军人物,《描述翻译学及其他》则为其理论的总结和升华。 一、描述翻译学的特点 首先,描述翻译学的目的是建立实证的科学翻译学。图里指出:“寻求普遍规律是任何学科的不变目标和首要追求,没有它们,则任何的所谓理论和科学活动都不可信”。他认为一门实证学科如果没有一个描述性分支就不能称其为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学科。 另外,其研究的出发点为多元系统文化理论。描述翻译研究以译文为导向,最重要的是将翻译置于译入语文化的社会和文学系统之中,正是这一系统中的位置最终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科学的翻译研究方法“应当是描述性和系统性的;应该重目的和功能;应当研究影响译文产生的接受的规范(norm)和限制(constraint),研究翻译与其他文本处理之间的关系,研究翻译在某一特定文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在不同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种翻译的地位与作用。”描述翻译学构建的方法论可归纳为三个步骤: 一是把文本置于译入语文化系统内,检验其重要性和可接受性; 二是比较源语文本与译入语文本,辨识译入语文本偏离源语文本的动因,从而抽象概括出翻译行为规范; 三是把所概括的规范确立为规约未来翻译行为的规律。利用前两步对文本进行多次检验和比较,使析出的规范在类属、时间、作者等方面不断丰富,为探索订立影响翻译行为的普遍性规律提供依据。这些规律便是图里描述翻译学孜孜以求的的一般理论形态。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摘要:翻译目的论是当代德国最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该理论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翻译过程以目的性为指导,以语内语际一致和忠实性为评估手段,这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对目的论形成发展以及框架体系进行梳理评价,希望读者对该理论有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翻译研究评价 一、引言 纵观翻译学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从20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翻译理论已经出现了重大突破,翻译理论家们开始从阐释学、结构主义、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不同角度来研究翻译,于是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如卡特福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奈达的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等。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德国功能主义理论派提出的翻译目的论独树一帜,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是希腊词,意为“目的”,theorie 是德语词,意为“理论”。目的论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认为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目的来制定翻译策略。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译文不可能与原文完全保持一致,那么要保留什么改动什么,究竟是创作一个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的译文还是创作出一个能满足译人语读者要求的自由译文就要视翻译目的而定了。翻译目的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焦点从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转移

到译文的预期效果,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仲伟合,钟钰:1999) 二、目的论的形成与发展 目的论首先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卡特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 ss)提出。1971年她出版了《翻译批评的可能性和限制》一书并发表相关主张。尽管赖斯仍以对等理论为研究基础,但她同时也意识到,在现实语境中有时不可能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对等,有时甚至不希望建立对等,因为有些译本是要实现不同于原文文本的某一目的或功能。在这种情况下,翻译首先应考虑译本的功能而非对等,这就形成了目的论的起源。 后来,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发展并创立了翻译目的论。他在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文中首次提出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1984年他和赖斯合作完成了《普通翻译理论基础》,在该书中,弗米尔把翻译(包括口译)当做基于原语文本的转换行为,而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因此翻译也是有目的的,能够在目的语文化中产生影响。此外,另两位德国翻译家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和克里斯蒂安·诺德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曼塔利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将翻译定义为“旨在为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复杂行为”。她特别强调翻译过程的行为方面,着重分析了翻译活动参与者(翻译的发动者、译者、文本的使用者、信息的接受者)各自的作用以及参与者发生的语境条件。作为德国学派的新一代,诺德提出了“忠诚原则”,并将目的论应用于译员培训、口译、文学翻译等领域。因此,如果说赖斯为翻译目的论的出现提供了特定基础,弗米尔则因提出了目的论的主要原则而成为了该理论的创立者。曼塔利的贡献在于她强调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发生的环境,而诺德则对该理论作了完善并拓展了其应用领域。 三、翻译目的论的运用原则和评价标准 (一)目的论的运用原则

《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点评

读《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有感 2012级研究生班冯丽艳 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的纵深发展,翻译研究的方法论也成为翻译界进来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是笔者在学习《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这本专著的一个粗略感想。笔者认为,要做好翻译研究,首先就得对翻译领域有足够的了解,其次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一双能发现问题的眼睛,以便在广泛的阅读过程中找到一个闪光点,一个问题。再次,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来对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进行逻辑推理、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自己将要做出的研究进行可行性的思考、构思。然后就是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来对自己所做的研究进行一个很有层次性,逻辑性的,清楚的表达。 首先,在《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中们介绍了十二个领域,其中有文本分析翻译的研究,多媒体翻译研究,翻译和现代科技结合的研究,对翻译史的研究,对翻译伦理学的研究,对翻译的术语和词汇表的研究,对口译的研究,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以及对译者培养和翻译职业的研究。在此书中,作者不仅列出了上面十二大类领域,在没一个领域下面都给出了详细的研究步骤或者范围,这一点,对与初入门的翻译研究者非常有用。例如,在谈到翻译历史研究的时候,作者就提出了几点研究必须的要素,那就是:“who, what,

why,how”。再比如提到不同类型的翻译的时候,作者分析了戏剧翻译,诗歌翻译,散文,小说的翻译以及宗教文本的翻译,同时给出了一些相关的研究话题,以便读者参考,找到自己立项的落笔点。此外,坐着在翻译评估这一节中,还介绍了翻译评估的三种不同方式,分别为source-oriented, target-oriented 和 translation effects。这样,就为翻译研究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翻译评估方式,来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进行评估。 在了解翻译研究领域之后,在广泛阅读调研的前提下,通常会产生一些熊取点,而且在阅读过程中会有一些启发,通常,这些兴趣点,或者是有争议的地方正式理论与实践的交叉,理论与作品的交叉,名家各论之间的交叉,选择在这些交叉点上做文章,通常能够推陈出新。在确定了打的研究方向以后,就需要提炼自己的思想,思路,将自己的研究兴趣形成自己的想法,并将这个想法具体化,形成一个可行的,自己能够完成的研究课题。之后,如同书中所说的,就这个论题,自己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问自己很多问题,比如what,how,why,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加明确这个课题的可行性和价值,以及研究深度,广度,切记论题范围太广难以论述透彻。在此基础上,坐着详细叙述了提炼自己研究思想的方法:第一,研究者首先要明确自己将要从哪几个方面来研究自己的主题?各个部分和主题之间分别有什么联系。第二,

一、翻译研究的范畴

一、翻译研究的范畴 1.名称问题 在我国,人们已经习惯于用“翻译学”一词来指称翻译研究整个领域。翻译学作为一门研究翻译现象的人文学科,其学术地位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然而,该学科的名称(尤其是英文名称)却一直有争议。20世纪60年代之前,很多人称之为“翻译艺术”(the Art/Craft of Translation);60年代后有人使用“翻译科学”(Science of Translation),也有人视之与“翻译理论”(Translation Theory)同义。西方翻译工作者对“翻译学”(Translatology)一词比较抗拒,主要原因是,英文translatology和德文translatologie显得太高调,太学术化。1972年,美籍荷兰学者霍姆斯(J.Holmes)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发表了题为《翻译研究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的论文,文中建议用“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来称呼该领域,这样可以摒除大多数的纷争与误解。哥本哈根会议之后,这一名称逐渐得到西方学界的认可,很多学者都以Translation Studies作为自己著作的名称,例如苏珊·巴斯纳特(S.Bassnet)著的《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980),书名就是源于霍姆斯的建议。此后,用“翻译研究”作书名的数不胜数(如Snell-Hornby 1988;Baker 1998;Munday 2001)。 不过,“翻译研究”在汉语中听来不像是一门学科,而“翻译学”一词在我国已被广泛接受与使用,并且已经进人不少书籍词典之中。因此本书作者力图用“翻译学”指称整个领域及其所包含的一切,“翻译研究”则主要指研究途径及其相关的活动。但是要绝对区分这两个术语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翻译研究”一词也已广泛用来指称整个领域。因此在下面的篇章中,“翻译研究”除主要指研究途径及其相关的活动外,有时也会与“翻译学”一词交替使用,同指一个概念,即翻译学领域。 2. 翻译学的性质与目标 在霍姆斯(1972/1988)看来,名称不统一是学科发展的一个障碍,而更大的障碍却是人们对该学科的实质缺乏共识。翻译学究竞应该包括哪些组成部分?过去有人认为,翻译学就是关于术语的比较和词汇研究;也有人把它等同于比较或对比语言学;还有更多人用翻译理论来指翻译学。然而,所有这些都不足以构成一个学科,因为这些分支未能引起人们思考翻译学的实质。霍姆斯认为,翻译学实质上是以经验为依据的学科。经验科学通常有两大目标:一是描写经验中的特殊现象;二是建立能够解释和预测问题的基本原则。其研究方法的基础是观察、描写和解释。就翻译学而言,翻译过程、翻译作品及其在译语文化中的作用都是客观现象。因此,翻译学有两个主要目标:(1)描写客观翻译现象;(2)建立解释和预测这些现象的原则和参数体系。 3.翻译学的架构与范围 翻译学应该怎样架构?应包括哪些研究范围?对这些问题,中外学者都进行了探讨,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以下先描述霍姆斯提出的在译界颇有影响的译学构想图,然后对多家的观点进行评述。 (1)霍姆斯的译学构想 图瑞(G.Toury)一直非常欣赏霍姆斯在文章中提出的译学构想,他曾把该论文收进自己主编的论文集《跨文化翻译》(Translation Across Cultures,1987),希望霍姆斯的译学构想能引起更广泛的反响。但由于论文集是在印度出版,而且印数有限,并没有出现图瑞预期的效果。直到1988年,霍氏把修改补充过的新版

对从规范走向描写的翻译研究(精)

对从规范走向描写的翻译研究 作者:未知https://www.360docs.net/doc/ea3424649.html, 毕业论文2010-11-16 0:39:12 关键词:规范;描写;翻译研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今西方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学派——描写学派的起源、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以及这个学派的特点。文章论述了描写翻译学派对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文章认为描写学派可以为各种各样的翻译定位、拓宽翻译研究的领域并丰富翻译实践的手段。 关键词:规范;描写;翻译研究 Abstract: This paper traces the origi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schools of though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West today. Following a brief description of its major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dwells on the school’s relevance to the Chinese translators. The point is made that the descriptive theory can explain the orientation of all kinds of translations, broaden the scope of the field of study and enrich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prescriptive;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翻译研究,从一开始的归纳式的经验总结,如严复的信、达、雅,即用自己从翻译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浓缩成警句式的“标准”,传授给后人,让别人照着去做;到后来的演绎式的科学研究,如奈达的动态对等,即利用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对翻译过程进行严格(rigorous)的描述,对翻译的终极产品进行严格的鉴定,用四个语义单位、七个核心句、五个逆转换步骤,细细地规定出翻译的全过程,用以指导翻译实践。这种种研究翻译的方法,都是“规范性”(prescriptive)的。规范性翻译研究的显著特点是,定出一个规范(norm),让所有译者,不分时代(timeless),不分工作对象,不分译者、读者的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在他们的翻译实践中一律遵照执行。若有违反便叱之为“不忠实”或“结构笨重”(heavy structure)、“误导读者”(misleading)等等。美国知名的描写翻译学者 Maria Tymoczko认为,规范性翻译理论根源在于把翻译看作一种纯粹的语言 艺术,用一些超越时间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 (As a language art, translation has often been considered f rom the viewpoint of timeless linguistic rules (which has le d to a normative tendency in the theory)…)①[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翻译常常被人用一些超越时间(或译成“永远有效”)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这种做法造成了理论研究中的规范倾向)]。

翻译史研究方法论四题

2010年5月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第17卷第3期 May 2010 Journal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Vol .17No .3 收稿日期:2009-12-18 基金项目:广东省重点文科基地翻译学研究中心项目(07JDX M74001)作者简介:蓝红军(1971-),男,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 翻译史研究方法论四题 蓝红军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507) 摘 要:翻译史研究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的一大热点,因其关涉史学和翻译学两个学科,其方法论具有明显的跨学科、多层次的特征,既体现一定的哲学基础及史学与翻译学研究的一般原则,也体现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对于翻译史研究方法论的讨论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翻译史研究性质的了解,提高翻译史研究的有效性、规范性、适当性。从史识观、翻译理论、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对翻译史研究进行思考。 关键词:翻译史研究;方法论;方法论意识 Abstract:A s one of the hot t op ics of translati on studies in recent years,the study of translati on hist ory,which involves hist ori ography and translati on studies,is interdisci p linary and multilevel in methodol ogy,reflecting the philos ophical basis and common p rincip les of histori ography and translati on studies .Reflections on the method 2ol ogy of translati on hist ory studies can hel p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its nature,and thus to make our study more efficient,nor mative and app r op riat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hist ory from the consci ousness of history,translati on theories,research top ics and methods . Key words:the study of translati on history;methodol ogy;consci ousness of methodol ogy 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 (2010)03-0044-05 一、翻译史研究的勃兴 人类的翻译活动历史悠久,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当我们从实践的角度来对翻译在不同历史阶段所表现的具体形态加以考察时可以看到,翻译活动本身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实际交流需要,在形式上不断丰富、发展的。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也会不断变化。翻译的能力是发展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时代对翻译提出新的要求,翻译目的和功能会发生变化(许钧, 2003:16)。翻译的这种历史属性成为翻译史研究 的基础。翻译史研究包括对翻译的文献、翻译组织机构、翻译家、翻译主张、翻译事件、翻译流派等各方面的研究。杨自俭(1994)、谭载喜(2000)、穆雷(2000)、许钧(2007)、Ber man (1984/1992), Bassnett (2004),W illiam s 和Chester man (2004)等中 外译论学者对翻译史研究的重要性都进行过充分的论述,认为翻译史研究是翻译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译学研究的一项基本建设。 翻译史研究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的一大热点。相关调查显示,1978-2007年,我国内地已出版 71部翻译史方面的专著,国内较具代表性的15 种外语类核心期刊所载翻译史方面的论文达到 412篇,占总数的4.9%。特别是近十年来,翻译 史研究发展迅速,在所有论著中所占的比例由 1978-1982年的3.7%上升到2002-2007年的5.9%(许钧、穆雷,2009)。我国从事翻译研究的 博士生也对翻译史研究有着别样的热情,根据笔者的统计(1993-2008),在内地高校284篇翻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翻译史研究论文数量最多,共73篇,占总数的25.7%,其中基于翻译者的研 4 4

体育英语翻译之方法论研究

体育英语翻译之方法论研究 体育英语语言专业性强、词义丰富、文化色彩浓厚,翻译时要遵从独特的原则,更要找到合适的翻译策略。体育翻译中常见的音译、直译、意译、归化和异化等翻译方式只是大体地从文化和习惯等方面指导体育翻译,没有提供详细的方法论。本文在思维差异视角下,提出了体育翻译的具体翻译策略,以全新视角审视体育英语翻译,建立一种动态的翻译模式,以期有效地指导体育英语的翻译实践。 标签:英汉思维差异;体育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运动观念深入人心,带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英语作为世界体育爱好者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对全民体育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体育英语与体育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群众对于各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的逐渐提升,人们越来越热衷于体育锻炼,高质量的体育英语翻译在沟通中西方体育文化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整个体育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传递的不仅仅是信息本身,其所传播和传承的更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所以,在体育英语的翻译中,除了扎实的英语基础及体育专业素质以外,译者更需要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而引起的各种差异。 体育英语在许多国家已成为现代英语的一个专门的新领域,其研究也十分丰富,在语法结构和词汇方面均形成了特有的习惯用语、特点和规律。大量实践证明,不能用基础英语取代专业英语。在现代世界科技迅速发展和国际间交往以及大量科技情报资料交流频繁的情况下,一个专业若想快速、稳定、保证质量地发展,并办出自己的特色,始终保持与发达国家同一水平,培养出高水平、有后劲的人才,就必须重视专业英语教学。 一、英汉思维差异理论框架 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性的”。在日常的交流表达中,他们往往在对话开始的时候就直入主题,其次才是条分缕析。而我们国人的思维方式往往是螺旋式的,我们总是习惯先分析列举,最后顺理成章得出以上分析的结论。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传统的思维方式总是从个体上把握,然后再通过逻辑分析对事物进行进一步认识,由此可以看出,英语具有重形合和以形显义的特点。英语中具有充当句子各种成分的短语与从句,有时,从句中还有从句,结构复杂,形式冗长。而中国人习惯从整体上来把握对象,直觉占很大部分,从语言上表现的就是以神统形的特点:重意合,属语义型语言。由此可见,英汉二种语言最主要的区别是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 二、英汉思维差异视角下的体育英语翻译策略

翻译方法论

翻译方法论: 直译与意译 异化与归化 ?Last night I heard him driving his pigs to market. 昨夜我听见他把他的猪赶到集市了。 昨晚我听见他鼾声如雷。 ?My sister goes back to the fat farm again. 我妹妹又去肥胖农场了。 我妹妹又去减肥中心了。 ?She was torn between staying at home to watch the TV play serial and going to the cinema with him. ?她被是呆在家里看电视连续剧和跟他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之间撕碎了。 ?是呆在家里看电视连续剧,还是跟他一起去看电影,她一时拿不定主意。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young women are heading for an early grave through smoking and of lack of exercise. ?这项研究发现,青年妇女由于抽烟和缺少运动,将大大缩短自己的寿命。 ?Every family is said to have at least on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译文一:家丑不可外扬。 ?译文二:据说家家户户至少有一桩丑事。 ?译文三:俗话说:衣柜里放骷髅,丑事家家有。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译文一: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译文二:Three cobblers make one Solomon. ?译文三:Three cobblers make one Zhuge Liang. ?译文四: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 ?钉子户常常是政府部门颇感头疼的事。 ?“Nail houses”——or homes sticking out on tracts of cleared land, whose owners resist eviction——are constant headaches for governmental organs concerned. ?他的生意一败涂地,觉得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 ?He suffered such a crushing defeat in business that he felt ashamed to appear before his friends and relatives.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We’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airmail us the relative literatures as soon as possible. ?贵方如能尽快将相关资料航空邮寄给我方,将不胜感激。 ?The meeting will begin when all are here. ?人到齐就开会。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 ?他能吃能睡. ?Ford’s first pledge was “Mr. President, you have my support and my loyalty. ?福特一开始就说:“总统先生,我支持您,并效忠于您.” ?The very sight of you makes me nervous. ?一看见你就让我感觉不自在。 ?The quick arrival of the engineers sent by them and their careful examination of all facilities brought about the very speedy restoration of the factory’s production.

当代西方翻译规范研究

当代西方翻译规范研究 仝亚辉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河南洛阳 471003) 摘 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翻译研究进入了多元理论时期,图里是对翻译规范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人,他采用描写性的研究方法力图重建翻译活动中的规范,此后赫门斯、切斯特曼和诺德等都对翻译规范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梳理西方翻译规范的发展过程,对促进中国的翻译规范研究、扩大研究范围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翻译规范;系统;描写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研究进入了语言学翻译理论蓬勃发展的时期,早期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学者借用(应用)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的成果对翻译规范进行了一些规定性研究,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结构和语言现象,探索在翻译过程中为实现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等值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以指导译者的翻译实践(韩江洪、张柏然,2003)。进入70年代,随着霍尔姆斯《翻译研究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的发表,西方翻译研究进入了多元理论时期(姜秋霞、杨平,2004),多学科理论被应用到翻译理论研究中,翻译规范的研究也呈现出与语言学理论时期不同的面貌。 吉登恩?图里(Gideon Toury)、特奥?赫门斯(Theo Hermans)、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以及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等都在规范方面进行了相当的研究和探索。与语言学派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结构和语言现象寻找翻译规范不同,当代翻译规范研究所采取的是一种独立而客观的立场,将翻译活动置于目的语的社会文化多元大系统之中,观察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重建翻译过程中译者以及其他主体性因素所遵循的规范。 1. 图里的翻译规范研究 图里对翻译规范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他的研究集中在特定的历史阶段(1930~1945年)、特定的文化/语言背景(希伯莱语)、特定的文本类型(英语和德语小说的翻译)。图里认为,“规范在翻译行为和翻译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处于中心地位的规范,是“对翻译现象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个范畴”,即“将某一特定社会里所共享的价值或观念,……转化成在特定情况下恰当的、正确的行为原则”(Toury,1980,p. 51);翻译规范是内在化了的、体现某一社区共享的价值观念的行为制约。翻译过程是译者在这些规范制约下进行选择的过程。这些规范可以分为三类:预期规范(preliminary norms)、初始规范(initial norms)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预期规范决定译者整体的翻译策略和文本的选择;初始规范制约译者在忠于源语还是忠于目的语的两极之间进行选择;操作规范控制着翻译活动中译者所做的实际决策,又可细分为母体规范(matricial norms)和篇章—语言规范(textual-linguistics norms)。母体规范决定译文的宏观结构,如是全部还是部分翻译原文等;篇章—语言规范影响译文的微观结构,如句子结构、词汇选择、斜体及大写应用等(Toury,1995,pp. 58-61)。 图里认为翻译规范具有两大内在特征:社会文化独特性(social-cultural specificity)和不稳定性【作者简介】仝亚辉,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用翻译。 60

200702从等值_等效到对应_变化中的现代翻译研究观念与方法论

收稿日期:2006-07-04 基金项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1010-224061R0461-103) 作者简介:范祥涛(1966-),男,安徽定远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和近现代中国科学文化翻译史。 从等值、等效到对应 ———变化中的现代翻译研究观念与方法论 范祥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16) 摘 要:就观念和方法论而言,现代翻译研究经历了从语言学视角的微观研究到文化学派的宏观研究的转向,20世纪 90年代初又兴起语料库翻译研究。对这些研究观念和方法的细致考察显示:“equivalence ”这一概念虽贯穿了整个研究过 程,但它并不能准确而全面地反映翻译事实。结论认为,从“语篇间对应”的视角出发进行翻译研究,可以更有效地观察、分析、解释翻译转换过程,从而避免在“equivalence ”这一概念下的翻译研究在观念和方法论方面的局限。 关键词:翻译研究;等值;等效;语篇间对应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07)022******* From Equ i va lence,Equ i va len t Effect to Correspondence: The Chang i n g I dea s and M ethodology i n M odern Tran sl a ti on Stud i es F AN Xiang 2tao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 onautics and A str onautics,Nanjing,J iangsu Pr ov .,210016,China )Abstract:A s far as the idea and methodol ogy are concerned,modern translati on studies have witnessed a turn fr om the linguistic app r oach t o the cultural one,and the cor pus 2based app r oach has been in the rise since the early 1990s .A careful exa m inati on of their res pective underlying ideas and methodol ogies indicates that the concep t of “equivalence ”fails t o characterize the translati on activities,though it has been adop ted thr oughout the p r ocess of translati on research .It is concluded that translati on studies fr om the pers pective of “intertextual corres pondence ”make it possible t o observe,analyze and exp lain more effectively the p r ocess of translati on transfer and t o avoid the li m itati ons of translati on studies in ter m s of “equivalence ”. Key words:translati on studies;equivalence;equivalent effect;intertextual corres pondence 0.引言 就观念和方法论而言,现代翻译研究经历了从语言学视角的微观研究到文化学派的宏观研究的转向,20世纪90年代初又兴起语料库翻译研究。在这些观念和方法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而“equivalence ”这一概念则几乎贯穿了整个研究过程,只是它在不同研究中的性质、内涵和所指均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集中反映了不同时期对翻译的相异理解和观念转变。对这一概念的细致考察有助于深入理解翻译研究在观念和方法论上的转变,进而采用更恰当的语言工具(metalanguage )来描写和解释翻译过程。 1.翻译研究的观念转变 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翻译研究属于“前科学”时期,以“主观”“幼稚”为特征,那么其后的翻译研究在试图建立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发生了几次研究中心的转向,而这种转向也表明了翻译观念的改变,因为“世界在很大程度上由观念支配”(Bury,1987:ix ),观念的革新进而引发研究方法论的变更。翻译研究领域的观念变化使其研究方法从语言学取向的内部研究转向外部历史语境下的文化研究,进而兴起基于语料库的实证翻译研究。 111结构主义语言学与现代翻译“科学” 第30卷 第2期2007年3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 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Vol .30 No .2Mar .2007

描述翻译理论

描述翻译研究的发展: 描述翻译研究的思想发轫于上个世纪50年代。 1953年,约翰·麦克法兰(JohnMacFarlane) 1972年,霍尔姆斯( James Holmes)在其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中提出了令翻译研究界振聋发聩的翻译研究图谱,并在其中确立了“描述”性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中心地位。而在图里(Gideon Toury)发表了系统勾画描述翻译研究方法论和研究重点及框架的《描述翻译学及其他》一书之后,描述性翻译研究逐渐开始了对长期以来占据翻译研究中心地位的规范性研究的“抢班夺权”,“描述”成为了翻译研究中的新趋向。 詹姆斯·霍尔姆斯 詹姆斯·霍尔姆斯 (1924-1986)是美籍荷兰学者,英-荷诗歌的杰出翻译家,长期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工作。他的主要论文都收在他去世后人们为他整理的集子《文学翻译和翻译学论文集》(1988)里。其论著《翻译研究的名与实》(1972)被认为是翻译研究派的成立宣言,是翻译研究派的奠基之作。主要对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名称、性质、研究领域、问题置以及学科范围提出了创建性意见。他还提出了翻译研究这一新领域涉及的范围及结构模式,认为该研究方法是以经验为依据的实践,研究的对象是在某一特定文化中出现的译文。 他最终认为“Translation stududies”(翻译学)是术语中最适合的名称。 性质:实证学科 研究范围: 面向产品的研究 面向功能的研究 描述翻学 (d escruotuve traslation studies, DTS) 纯翻译研究面向过程的研究 理论翻译研究终极目标普遍翻译理论 (theoretical translation studies,ThTs)

翻译文本对比分析的描写翻译学方法

翻译文本对比分析的描写翻译学方法 摘要:在众说纷纭的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中,描写翻译学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翻译,给各种各样的翻译方法论以正确的定义。本文认为,在进行文本对比分析时,描写翻译学以开放性视角看待源语和译语之间信息、功能及文体诸方面的关系,从而促进翻译的优化,推动翻译研究的新发展。 关键词:翻译标准;描写翻译学;信息;功能;文体 约翰·麦克法兰在杜伦大学学报(Durhram University Journal)上发表论文“翻译的模式”(John MacFarlane,1953)。麦克法兰指出,我们决不可以认为有唯一的 翻译,由于原文有不同的意义,不可避免地会从中产生出不同的翻译,这些翻译也许都是翻译,但没有一个翻译是理想的或真实的翻译。一描写翻译学方法 描写翻译学是相对于规定性翻译学而言的,它先对翻译文本语料进行实验的研究,然后才试图确定在某一具体文化中的某一历史时期有哪一些规范和限制在文本 的生产中起了作用。换句话说,描写翻译学的目的不是规定翻译应该怎么去做,而是观察翻译是如何实际完成的。描写翻译学侧重实现了的对等(actualized equivalence),而不是理想过程中的对等(equivalence in the idealized process),其 采用的是回顾视角(retrospective stance),而不是前瞻视角(prospective stance)。麦克法兰认为,意义既然如此复杂、如此不可琢磨,我们便不可能从中得出准确翻译的绝对标准。他认为:“我们倒是需要一种与此不同的研究翻译的方法。这种 方法接受现有的翻译,而不去理会我们理想中的那种翻译,这种方法从研究 翻译的性质中获得灵感,而不是让翻译从事它办不到的事情。”这里所说的方法 即描写翻译学方法(许余龙,1992)。 描写学派的功劳在于给予各种各样的翻译以正确的定位,避免了由于规范性的翻译标准而造成的概念上的困惑以及无谓而又无止无休的争论。描写翻译学十分宽容,只要你说得出理由,也不管这种理由以传统的眼光看过去是多么地“荒唐”,某个文本就可以被认为是翻译。描写翻译学派的兴趣不在语言上,它试图探讨翻译的起因以及翻译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 二描写翻译学文本对比特征 1.文本对比的目的 “自有语言研究以来就有语言之间的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比较与语言研究可以 说是同时开始的”。[2]翻译本身就是一个语言对比分析过程,翻译离不开文本对比。翻译理论家Wilss 认为,翻译是在对源语在句法、语义、文体和语篇语用等理解的基础上引导书面的源语文本到最佳对等的目的语文本的过程。[3]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一种语言的表达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语言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没有绝对的标准来评定文本对比中翻译转换的对与 错。描写翻译学文本对比以开放性视角来看待翻译转换,确认翻译转换不是为了要判断译文与原文是否完全对等或对应,而是作为一种描写机制来确定原文和译在各语言单位、文本片段及整个文本层面上的关系,而这一关系是作为信息交流的依据。 2.文本对比单位 描写翻译学始于比较,文本对比分析需要建立能分析译作与原作逻辑对应关系的比较单位。就比较单位这一问题。Toury 提出组对式(coupled pair)比较的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