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江苏城乡一体化案例分析.docx

(完整版)江苏城乡一体化案例分析.docx
(完整版)江苏城乡一体化案例分析.docx

江苏城乡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10-05-17已有2052人阅读过

中央强调,我国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这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任务。作为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型大国,我国正步入城市化时代。无论是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还是实现公平发展,都离不开城乡一体化的相关政策与改革的突破。“十二五” 、“十三五” 期间,将是我国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质性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时期。这是我国确

保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动力和重要条件,也是城乡居民共享繁荣成果,实现城市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

一、江苏较早就走“城乡结合”之路

江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个农业大省。1952 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48.41 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31 元,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为52.7 : 17.6 : 29.7 ,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短缺,人均占有耕地水平只有全国的80%,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只有邻省山东的16.9%,山西省的 3.5%,但区域条件相对较优,经济基础相对较强,长期以来为国家所做的贡献相对较大。建国以来的前20 多年,国家的建设重点不在东部沿海,对江苏的投资相对较少,但凭借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人文条件,江苏走出了一条自力开发、自主发展、外向开拓、城乡结合的发展道路。江苏依靠农业的原始积累,

发展农村工业。1972 年,二次产业(主要是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才开始超过一次产业(主

要是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自50、60 年代萌芽, 70 年代初步发育,江苏创办了初具实力与

规模的社队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公社制度的解体,社队企业转化为乡镇企业。政府放宽政策限制,对乡镇企业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国家调整经济结构,优先发展轻纺工业,

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市场环境。江苏抓住有利时机,乘势而上,使乡镇企业“异军

突起”。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促进了工业化,还带动了小城镇建设。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

展,江苏发展了协作经济,较早走上了依靠市场、城乡结合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路子。

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江苏召开了第一次城市工作会,提出了工业支援农业,城市支援乡村,城乡结合,繁荣江苏城乡经济的要求,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80 年代初期,江

苏召开了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以广大农村为基础,

发展城乡经济、科技、文化网络”的思路。那时,国家在江苏投资建设力度逐渐加大,江苏

利用工农业发展基础较好、中小企业众多灵活的条件,放开搞活省内城乡市场与商品流通,

大力发展与省外的物资、经济技术协作,积极组织省内外企业和城乡企业之间各种横向经济

联合,引入大量的物资与资金,率先发展城乡企业群体、企业集团,以此为核心,组织专业

化协作,在增大城乡经济总量的同时,扩大江苏城乡产品在全国市场的销售,使江苏城乡经

济实现了多年的高速增长,走出了有江苏特色的城乡结合发展经济的成功之路。

二、江苏实现城乡一体四大突破

江苏在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快速发展的实践中,始终以发展为主题,持续探索以体制转轨促经济转型,在既合乎中国特色又具有江苏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实施一系列的内在变

革,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实现了四大突破,走出了具有自身区域特色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城乡联动发展的成功之路,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领跑全国。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既具有理论研究价值,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1.空间规划上突破城乡分割。

进入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中期以来,江苏按照“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同推进。突破城乡分割,实

现规划城乡全覆盖。各地按照城乡总体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村庄布局规划,引导和推进农村社

区建设,带动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变。自 2002 年以来,《江苏城镇体系规划》、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规划》和《徐州都市圈规划》陆续被批准实施。此外,江苏还积极开展沿江城市带规划、沿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沿海城市带规划、沿江风光带规

划的编制工作。江苏在推行城乡一体化中坚持规划先行,在搞好城镇空间布局规划、村镇布

局规划的基础上,推进重大专项规划向农村延伸。江苏的实践表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是

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建设任务重,树立系统观念,立足现状,统筹规划,重点突破,

有序推进,充分利用优势领域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统筹工作的全面发展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产业布局上突破城乡分离。

改革开放前,江苏农村基本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农业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较低。改革开放后,江苏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抓住我国传统体制下放开计划外“市场调节”一块的机

遇,以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农副工全面振兴,并带动农业外的商、运、服多行业综合

发展。这是江苏以农村工业大发展率先突破原来粮食为主、单一种植业的

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了向以农业为基础、多行业综合发展的产业结构的大变革。相应地,江

苏加速推进了农村社会化的分工分业和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经济的转型。

在这转型转轨过程中,带动了江苏数以百万计农民的非农化大转移。随着以农村工业企业在

市场化机制下供产销联动的展开,江苏突破“农村农业、城市工业”的传统城乡分离格局,

城乡经济从原来彼此封闭半封闭的状况转变为城乡相互开放、要素双向流动,超前一步促成

了城乡市场的通开和商品、要素市场体系的发育成长,使江苏加快了向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

相应的大市场、大流通转型的步伐。

江苏坚持以城带乡,推动城乡联动发展。抓住对外开放机遇,以引进外资为目标,城乡联动快速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超前开拓一条以引进和利用国际工业资本的新路,

经济发展出现由面向国内为主向以外促内、内外互动、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历史性转变。

自昆山市在全国第一个“自费”兴建工业园区创造出“昆山之路”后,昆山经验很快在苏南

地区“放大”。苏南开发区在带动现代工业发展的同时,还促成了城市的外延扩展和内涵深

化。城乡工业企业通过联动全面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单一的公有制集体经济转变为以国资、

外资、民资为主的混合型经济。各地还跨出城乡界限的行政区划,迈开了产业集聚化的步子,许多农村工业企业向大中城市及其开发园区集聚。江苏由此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的持续推

进,地区生产值年均基本实现两位数增长,用几十年时间跨越了发达国家一、二百年的工业化发展路程,在全国领先,为世界罕见。江苏现已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在历年全国百强县

市排名中总有五分之一以上是江苏的县市,并总有六、七个县市进入前十强。预计今年江苏经济总量超过 3.3 万亿元,按可比价算,比1952 年增长 146 倍;预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

到 42700 元,超过 6000 美元,比 1952 年增长 69 倍。

3.制度管理上突破城乡分治。

改革开放初,江苏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不仅城乡二元特征明显,而且沿袭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制度和管理,包括在严格户籍制度下实行城乡分治,行政壁垒森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乡交流趋于活跃,江苏超前增强了对城乡“二元对峙”传统制度和习惯行为的冲

击力,由协调农工矛盾,逐步提高了破解“三农问题”的自觉性,先是采取“以工补农”、

“以工建农”的形式和制度,协调农工利益关系,后实施以城镇(包括开发区)为载体的城

乡工业联动发展。进入新世纪后,超越“块”自发展老路,又开拓了以大中城市为主导,以

县城经济为基础、以小城镇为纽带的城乡协调发展新路。科学确立城乡规划区、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农民居住区和生态保护区。苏州市针对江南水乡特点,按照“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保护型”等 5 种模式,分类指导新村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努力展示吴文化、水文化的传统风貌和深厚底蕴。张家港市正全面建设“协调张

家港”,真正达到以人为本,各个文明形态协调提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协调带

动,内力外力协调联动,城乡建设管理协调并进,各种利益关系协调统筹,普惠共享机制协调构建,人与自然协调和谐。

江苏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区域供水,到 2007 年,苏锡常地区所有的乡镇和农村基本实现了区域供水全覆盖,宁镇扬泰通区域供水通水比例达 50%。江苏还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集中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江苏 97%的行政村

通了客运班车,30%地区的农民坐上了公交车。现在全省行政村已基本实现“七通”,即通

电、通公路、通公交、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

4.社会发展上突破城乡对峙。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江苏按照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思路,从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管理等方面,突破城乡对峙,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先进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一年来,江苏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省农民专业生产组织,正呈现出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代高效农业、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四位一体”整体推进趋势。全省合作社总数居全国第二,成员数和出资额均居全国第一。苏州通过推进农村专业经济、土地股份和社区资产等三大合作,

实现“承包经营权换股权”和“社保、农民宅基地换住房”,让已经离开农业、离开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自愿进城。对农村资源整合后新增的土地,按照4:2:4的比例分配,40%用于农民居住安置,20%用于新型工业化,40%用于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增的土地收益主要

归农民所有,让广大农民公平合理的分享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成果。苏州现已基本形成覆盖

城乡居民的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率已达85% ,农村劳动力参

加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和养老补贴的老年人比例为99%,农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为97% 。至此,苏州已基本实现教育、文化、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江苏从加快发展农村文化卫生教育事业,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

业。在 36 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稳定在95%。从 2007 年开始,江苏建立

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保障标准增长机制。全面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

度。让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范围。

三、积极开创城乡一体化新局面

虽然,江苏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不能不看到,一些制约江苏农村农业发展

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打破,农村经济体制不尽完善,农业生产发展层次不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城乡公共服务还有较大差距。

应当进一步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城乡统筹发展,积极开创江苏城乡一体化新局面。

1.加快城市现代化步伐。

江苏正以加快城市现代化作为推进江苏城市化的主要驱动力,进行城市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进一步完善功能,增强其集聚力和辐射力,不断提高以城带乡、以工

促农的强度,加快城乡通开,畅通城乡之间各种资源和要素的双向流动。城市既要尽可能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又要鼓励、支持、引导优质生产要素向农村转移。用城市的民资、工商

资本和外资开发农业,建设农村;用城市高素质的人才和先进技术去带领农民致富。

2.走符合江苏实际的城市化道路。

江苏人多地少,城镇密集,将走以大城市发展为主导,促进大中小城市和重点中心镇协调、

集约发展的具有江苏特色的多元协调发展城市化道路。努力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走以结构转换型城市化,带动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工业“下乡”与农民进城相结合。着眼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产业分工,建设新型城乡关系。大中城市从扩大规模为主转到提升功能上来,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郊区或县城去办,农村人口走离土不离乡与离土又离乡相结合、异地转移与就地转移相结合的路子。发展城市经济与发展县域经济相结合,发展现代工业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流通的组织化程度。重点搞好县城和若干重点中心镇建设,使之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

3.着力解决好新形势下的“三农”问题。

在新的发展阶段,既要围绕“农”字做文章,又要注重从“农”字以外找出路。要用先进适用技

术对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进行根本改造,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

转移。坚持强农为本,强化农业基础,强化农村发展,强化农民权益,进一步让农业强起来,

农村活起来,农民富起来。以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村,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加快建设生

态农业、绿色农村,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变农民弱势群体地位,提高其对资源控制、社会行动和利益表达的能力,使国家“善政养农”的政策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受用主体,提高政策和资金扶持的实效。在农民的“地权、民权、选举权”上给与充分的保证。给与农民长久

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基本原则下,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集约用地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进一步扩大农民民主权利,奠定农民维护发展权益的政治基础,使农民在政治上不再是“矮子”,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选举权选出自己的代表,运用自己的话语权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平等地参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决策,提高自己的合法权益。

4.坚定不移地深化农村改革。

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的重点,全面推进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努力在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上,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规范和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上,在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上,在积极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在创新农业组织新形式和生产经营方式上,在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5.统筹协调城乡一体,同步推进城乡文明。

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业互动、市场互补的原则,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协调城乡利益关

系,加快实现社会事业公共资源均等化,统筹协调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

服务、劳动就业一体化,同步推进城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以

民生为本,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让城市与农村的居民都能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使社会事业公共资源逐步均等化。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就业同工同酬、建设用地同地同价、基本公共服务同等待遇。以规划领先促进发展领先,以机制创新增强内在活力,以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努力做到城乡经济发展同步优化,城乡居民素质同步提高,城乡管理体制同步完善,城市环境建设同步推进。

作者系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萧山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总体经济实力强劲,区域发展能力迅速,民生改善不断提高。基于这样一个现实,需要进一步科学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路径,建立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萧山结合实际,在2003年1月的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实现由强县市型向都市型的转变的发展思路。这个思路的提出,使萧山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渐渐凸显。之后,在2003年7月区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做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议,使全区基本形成(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五个一体化格局,并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要求,以空间重组为突破口,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空间融合和社会进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户籍人口12022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929人。辖有22个建制镇,4个街道。城区4个街道总人口269964人,其中非农人口200953人。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时的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1年撤市设区前的26平方公里,至2008年达到54.43平方公里,成为杭州实力最强、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区域网络化大城区的框架初步形成。2008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6.50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1:64.1:31.8。全年财政总收入126.8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18亿元。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69元,恩格尔系数0.35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87元,恩格尔系数0.34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8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73.49平方米。城乡统筹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统筹的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全区城市化率超过了65%,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580.24亿元,成为萧山经济的支柱,尤其是民营经济占到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萧山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有了现实基础。 二、路径选择

安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城市管理

安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城市管理 行政执法大队2015年预算情况公开 一、单位基本情况: 根据安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2013]24号文件和安文[2010]32号文件精神,安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赋予示范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职责如下: (一)、行使辖区内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强制拆除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或者设施; (二)、行使规划管理公建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三)、行使市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四)、行使城市绿化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五)、行使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社会生活噪音污染、建筑施工噪音污染的行政处罚权,对饮食服务业油烟污染的行政处罚权,对大气排放粉尘、恶臭气体或者其它含有有毒物质气体的行政处罚权,对在人口集中地区焚烧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物质的行政处罚权; (六)、行使工商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

定的对无照商贩的行政处罚权; (七)、行使本辖区违法设置户外广告的查处,负责本辖区所有匾牌字号的管理和查处; (八)、负责辖区内建筑垃圾的倾倒、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利用等管理工作;负责辖区内建筑垃圾的处置核准和费用征收工作;行使辖区内涉及建筑垃圾领域的所有违法、违章行政处罚权; (九)、负责辖区内非机动车停车场的审批和管理; (十)、负责辖区内对保洁责任单位的督导考核工作; (十一)、完成示范区政府赋予的其他任务。 示范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于2013年2月成立,大队现有干部职工27人(现关系还在原单位新东产业集聚区),内设机构有办公室、综合执法中队和环境卫生管理处。下设机构有白璧执法中队、高庄执法中队、崇义执法中队。 二、预算情况说明: 财政拨款支出总数为43.5万元。其中办公费14120元,印刷费10000元,邮电费5760元,差旅费2000元,维修(护)费1000元,培训费6740元,福利费2880元,公车运行维护费162000元,拆迁劳务费和租赁费(专项)80000元,招聘临时工工资(专项)150000元。 三、“三公”经费支出情况 示范区行政执法大队,“三公经费”2015年预算总数为

【精品】案例分析报告范文2篇

案例分析报告范文2篇 案例分析报告范文2篇 【篇一 标题 分析背景和目标、基本情况、分析所用的理论介绍、分析过程、相关问题讨论和对策探讨、进一步的思考等 一、选题范围 在具体的案例或者某一类型的案例做分析报告。 二、报告内容 所有报告均应为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论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案由 即对案例提供内容的高度概括, 2.案情 案情材料应当事实完整、要素齐备、行文简洁、层次清晰、,涉及个人隐私的,须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不得使用与案件原始材料相同的当事人名称、地名等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内容(案件原始材料应当附随报告提交,并注明案件来源或被调查的单位和个人)。 3.案件焦点 应当根据案情归纳、提炼、列举出案件焦点所在,如本案焦点在于:1.关于合同的效力问题;关于合同的履行方式

问题等。 4.争议与分歧意见 从学理和司法实践的角度,提炼出法学理论研究的问题,应当至少具有两种以上的观点、主张或意见,并清晰、明了地叙明各自的理由及其依据。 5.研究结论 应当明确表作者对于案件性质或其处理意见的观点和看法,并从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定两方面详细阐明其理由和依据,使研究结论有助于解决案例本身,或者为解决类似案件提供有益帮助,或者提出理论上需要深化的问题。 一个完整的案例分析材料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a) 其中正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i. ii. 绪论(包括研究背景,本行业情况,本公司概况) 公司生产经营情况分析(包括公司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iii. 公司拟采取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与相关文献理论(即针对公司存在的问题现拟采取解决措施) iv. v.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实践中,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问题也凸显出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 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阐述,但总体感觉深度不够,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够清晰,很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明确。这些误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发端于19世纪中上叶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是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自发迁移到城市,是由工业“积聚效应”引起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的人口集中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分工的结果。而城乡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这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不是忽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发展和经济基础上的区别,盲目地把农民转非变为市民,把农村变为城市,不是简单地提高了“城市化率”就代表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这种认识不仅曲解了城市化,更

曲解了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简单地等同于城乡一体化。 误区二:城乡一体化就是新农村建设。纵观当前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措施、报道,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在物质和资金上给农村大力支持,帮助农村修路盖楼,解决农民子女教育、生活、出行等就是在搞城乡一体化,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措施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文件、措施,这显然是片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建设新农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城乡一体化包涵新农村建设,是整体和局部。城乡一体化发展了,新农村建设也必然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得好,必定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城乡一体化是更高层面更大范畴的旨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而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是“乡”,基本不包括“城”,主要是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要低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乡”,应该通过提升“乡”的地位、作用,逐步打破分割壁垒,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分工优化,协调发展,而不能用新农村建设代替城乡一体化。 误区三: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这个观点主要体现为

监狱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监狱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 目标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中国监狱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摘要]监狱信息化的具体目标是:建设数字化监狱,即通过信息处理、网络通讯、生物识别等各个学科的先进技术将监狱内的各种记录、文字、图像、多媒体等信息进行传输和处理…… 【】2007年以来,司法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信息化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信息化作为监狱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制定了《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规划》,编制了《全国信息化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国家发改委批准了全国监狱信息化一期工程立项,先后召开了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全国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和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应用工作座谈会等,信息技术在监狱各项工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全国监狱信息化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10年,在全国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上,司法部长吴爱英特别指出,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显着成绩,监狱信息化建设规划、立项顺利完成,网络硬件平台、基础信息资源库、应用系统、技术防范工程、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监狱工作信息化水平显着提高。 2012年,在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应用工作座谈会,司法部副部长张苏军强调,切实做好监狱信息化建设应用的组织实施工作,形成信息化建设应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提高监狱干警信息化素质和应用技能,建立长效的信息化经费投入和使用机制,推广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严格执行司法部出台的15 项监狱信息化业务技术标准,确保全国监狱信息化工程建设。 监狱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是:构建覆盖全国监狱系统的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规范统一、应用功能完备的信息化体系,明显提高监狱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形成全员应用、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工作格局,显着提

1952.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关键问题初探

1952.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关键问题初探 ——以渭南市华县为例 邵帅郝晋伟 摘要:在分析总结现有关于城乡一体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县域城乡一体化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深刻阐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渭南市华县的规划案例,从产业发展、城乡设施配套、城乡居民点体系重构、城乡空间管制、完善保障机制等几方面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关键问题,华县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但同时也出现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并引发了愈来愈多的深层次结构矛盾。为破解城乡差距不断扩大问题,中央政府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三农”的政策措施加以引导,“城乡一体化”一时间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并相应地出现了“城乡一体化规划”这一新的规划形式,在促进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起到了明显作用。然而,由于缺乏对城乡关系和城乡一体化内涵的深入分析和理解,既有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往往偏离了“统筹城乡”这一基本命题,成为类似于城镇体系规划或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形式,并未实现创设这种规划形式的初衷,受到较大质疑。 城乡一体化思想源于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强调城市与乡村的有机融合,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也认为,城乡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城乡需要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乡村城市化”这一理念最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次提出。恩格斯提出“城乡融合”的概念,他指出,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及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等的消失,就是城乡融合。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虽然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具体的城乡发展的特征和结构上存在差别,但都有向城乡融合逼近的趋势。[1] 国内对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大规模研究主要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2008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实施,新的城乡规划法要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因此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更具有研究意义。城乡规划学是一个综合的学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用不同理论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相关建议。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来看,有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从研究范围来看,从宏观的省域范围到微观的村域范围均有涉及;从研究的区域来看,东西部地区均有涉及,但东部地区研究较为深入;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为城乡统筹规划的编制及实践(赵钢等[2],2009;袁奇峰等[3],2009;胡滨等[4],2009;扈万泰等[5],2010;杨德智等[6],2010;舒沐晖等[7],2010;马璇等[8],2011;黄闯[9],2011),城乡统筹发展的定量评价指标(陈国生[10],2009;马和等[11],2009;谢晖等[12],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讲稿)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大家好,我们这一讲的题目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在该专题的准备和制作过程中,具体分工如下: 现在我们有一种不太准确的提法,城乡一体化,把“发展”两个字去掉,这就容易引起很多误解,像城、乡两者能不能够一体化?不能够一体化,我们讲的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其中就包括了统筹城乡,统筹城乡发展。就这个问题,我想分四个大的方面来谈。 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背景 (一)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第一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背景到底是什么。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最近这几年在社会各个方面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最现实的背景,是我们当前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这样一种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严重地扭曲了城乡关系,所以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 但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什么是“二元”结构?所谓“二元”结构讲的是在整个经济社会结构体系中,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城市社会和相对非现代化的农村社会,同时并存着比较发达的城市工业和相对落后的农村农业。 从历史上来看,我国本来就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别,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从理论上来讲,是想打破这样一种城乡“二元”结构,但很多制度、很多的政策措施恰恰不是有助于消除这一种“二元”结构,像我们的户籍制度等等,恰恰相反,反而强化和固化了这样一种“二元”结构,使城乡隔绝状态得到制度化和固化。即使到现在,包括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没有被彻底地打破。 (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强化和固化产生的消极影响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强化和固化,它产生了很多的消极影响,一些什么样的消极影响呢?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个,城乡不平等交换的长期存在,这是造成今天城乡之间巨大差距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为了加快工业化,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但这些工业化是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的,我们既没有自身的积累,也很难从国外借钱,怎么办?我们搞了一个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低价从农民那里把农产品买过来,像农村销售的工业品,价格是高的,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我们从1949年或1950年,到改革开放之前,30年,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就达到八千个亿左右,我们现在讨论“三农”问题,其症结和根源正是这样一种长期形成和不断强化的城乡经济社会结构。 第二个消极影响,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脱节。本来工业化和城镇化、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两者是有机联系的,但我国在城乡隔绝的状态下面,虽然城市工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相当快的发展,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工业化在快速推进,但并没有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向非农产业转移,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种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目的、意义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面,从而产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而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厉以林认为: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

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的过程。总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一体化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水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 一、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 1949年以来,结合自身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土地绑在一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二元化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了城乡二元化,而后随着工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加剧了城乡不协调发展。 二、1979年—1989年城乡一体化起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阶

某监狱信息化建设设计方案

监狱信息化建设设计方案

目录 第 1 章系统概述 (6) 1.1设计原则、依据 (6) 1.1.1总体设计原则 (6) 1.1.2系统设计依据 (7) 1.2需求分析 (9) 1.2.1管理现状及分析 (9) 1.2.2信息化应用现状及分析 (10) 1.2.3现阶段业务需求 (11) 1.3解决之道 (13) 1.3.1系统框架 (13) 1.3.2建设思路 (14) 第 2 章信息网络系统 (16) 2.1综合布线系统 (16) 2.1.1业务需求 (17) 2.1.2方案设计 (17) 2.1.3布线材料选型 (18) 2.1.4信息点部署 (20) 2.1.5布线子系统部署 (21) 2.1.6各信息点分布表 (24) 2.1.7设备清单 (26) 2.2计算机网络系统 (27) 2.2.1业务需求 (27) 2.2.2方案设计 (27) 2.2.3系统部署 (36) 2.2.4设备清单 (36) 2.3中心机房系统 (38) 2.3.1业务需求 (39) 2.3.2方案设计 (39) 2.3.3设备清单 (50) 第 3 章安防自动化系统 (53) 3.1监控系统 (54) 3.1.1业务需求 (54) 3.1.2方案设计 (55) 3.1.3系统部署 (57) 3.1.4设备布点表 (58) 3.2报警系统 (59) 3.2.1业务需求 (59) 3.2.2方案设计 (60) 3.2.3系统部署 (61) 3.3对讲录音系统 (61)

3.3.2监舍对讲录音系统 (64) 3.3.3配置清单 (67) 3.3.4亲情电话系统 (67) 3.3.5亲情短信系统 (76) 3.3.6设备清单 (81) 3.4门禁系统 (81) 3.4.1业务需求 (81) 3.4.2方案设计 (82) 3.4.3设备清单 (86) 3.5安全检查系统 (86) 3.5.1系统功能 (87) 3.6一卡通系统 (87) 3.6.1业务需求 (88) 3.6.2系统设计 (89) 3.6.3系统部署 (91) 3.6.4一卡通系统设备清单 (91) 3.7电子巡更系统(刷卡方式) (92) 3.7.1业务需求 (92) 3.7.2方案设计 (92) 3.7.3系统部署 (94) 3.7.4设备清单 (95) 3.8智能视频分析系统 (95) 3.8.1系统设计 (96) 3.8.2系统功能 (96) 3.9GPS卫星定位系统 (99) 3.9.1业务需求 (99) 3.9.2方案设计 (99) 3.9.3系统部署 (103) 3.10智能高压电网报警系统 (104) 3.10.1业务需求 (104) 3.10.2方案设计 (105) 3.10.3系统部署 (109) 3.11手机屏蔽系统 (109) 3.11.1业务需求 (109) 3.11.2方案设计 (110) 3.11.3系统部署 (112) 3.12系统联动 (113) 3.12.1系统组成与描述 (114) 3.12.2基础系统平台 (115) 3.12.3各子系统整合联动 (116) 第 4 章电化教育 (128) 4.1有线电视 (128) 4.1.1方案设计 (128)

城市排水一体化PPP项目成功案例分析

PPP项目成功案例择抄 城市排水一体化PPP项目案例分析 基于国家发展改革委选定的运用PPP模式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的六个典型案例简介,我们对六个案例做系列的基本情况梳理并对其中存量盘活的方式做重点关注。铜陵市城市排水一体化PPP项目为第二批国家示范项目,该项目通过城市排水污水一体化运营管理,有效盘活铜陵城市排水一体化项目存量资产约7.88亿元,实现政府、投资方、城市居民的共赢,为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质提效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基本内容。该项目是指将包括市新民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10万立方米/日)相关实物资产、11座城市排涝泵站、城市污水提升泵站9座(含狼尾湖泵站)、总长约290公里道路排水管(渠)及总长约206公里主城区污水管网在内的污水处理厂厂网一体、排涝泵站站网一体的资产“打包”对社会投资人转让,转让项目总资产约为78203.74万元(资产评估价)。还包含新建规划中的污水处理厂、排水管网及配套设施,其他在特许经营期内需建设的污水处理及市政排水设施。考虑到为有效降低特许经营期初的污水处理服务费价格,本项目特许经营期限为30年。 (二)资产转让程序。本项目以公开挂牌的方式在经省国资委确定的产权交易机构进行产权交易。

(三)资产转让款的使用安排。资产转让价款应优先安排支付下述款项:1.原资产产权所属公司剥离的债务;2.职工安置费用(如有);3.城市污水处理及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4.污水处理及排水设施等购买服务费。 (四)项目公司情况。项目公司名称:铜陵首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金26804万元。铜陵首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将《特许经营协议》项下项目收费权(即购买服务费应收账款)质押给工商银行进行融资。 二、项目运作模式 根据铜陵市人民政府对铜陵市城市排水一体化项目整体招商的要求,本项目采用TOT模式进行运作。由于本项目一方面应符合国有资产产权转让的要求,另一方面还应符合国家关于公用设施产业化特许经营政策的有关规定,所以本项目在实施中需要将已建设施的资产产权转让和授予特许经营权同步进行,具体运作模式为:

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及主要途径分析

会 计中国乡镇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还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其中农业经济落后工业经济,农村发展滞后城市发展,城乡存在社会事业发展不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社会保障不同步、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仍然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成为困扰我国走向城乡和谐发展的障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把握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的经验教训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决策跳出了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拓宽了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视野和思路。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是涵盖农村和城市整体发展更高层次的目标。 一、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日益融合、持续趋优的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破除城乡分割和对立,加强城乡联系,推进城乡平等与融合发展,形成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生态和谐化、社会文明化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容:一是城乡规划的一体化;二是产业布局一体化;三是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四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五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六是城乡政策措施一体化。 二、城乡一体化的一般规律 1.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1760年的产业革命,导致了城市化的兴起;1851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水平超过50%的国家,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达50%以上,成为引领社会生产力的“排头兵”。时至今日,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达70%以上,已率先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2.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及其规律。1)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与城市化率是同步的,即城市的文明只有城里人享受,农村基本上保持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农民依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2)当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0%后,城市文明逐步加快向农村渗透和传播;3)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长的趋势,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70%,城乡差别明显缩小,城乡融合步伐加快;4)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后,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100%,即实现了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城乡现代化。当城市化水平在50%以下时,城市化以“量化”过程为主,主要以农村人口城市化来推进整体城市化;当城市化水平达到或超过50%时,城市化逐渐转向“同化”过程为主,以城市文明的扩散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可见,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即:1)工业化基本完成,迈向后工业社会;2)城市化发展从市区集聚化阶段进入郊区扩散化阶段;3)农业现代化初具规模;4)中心城区和郊区之间快速交通网络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5)城乡平等发展体制初步形成。 三、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关于发展阶段有一个粗线条的划分:一个国家人均GDP的水平在280美元以下,称为低收入的穷国,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叫下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指这个国家摆脱了贫困的陷阱,进入经济起飞、工业化加速的时期,这时经济体制加速转轨,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利益格局大幅调整,各种社会矛盾容易迸发。根据国际经验,这个时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两种发展前景,一是有可能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也有可能出现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过度扩大,社会失衡动荡,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拉美陷阱”。如果到1600美元,叫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到3000美元,叫上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到8000美元以上,叫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指该国家以工业化为内容的现代化完成了,即现代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再往上发展叫后工业化时代,再细分为中等发达国家和主要的最发达国家。 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及 主要途径分析 周颖杰 30

监狱信息化建设

监狱信息化建设 当今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都为监狱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监狱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担负着维护社会安宁和稳定、预防和减少犯罪的重要职能,更需要积极借鉴、吸收这些人类文明的科技成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保证职能的履行。监狱同时又是社会的窗口,反映了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程度,监狱事业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必须与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同步、与社会文明同步。因此,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监狱领域的广泛应用,把监狱各项纷繁复杂的管理工作与当代高科技紧密结合,促进监狱事业的不断发展,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新中国的监狱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必将从传统意义上的监狱进入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如何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并科学的进行信息化建设,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世界各国普遍认为,下一个世纪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化已成为跨世纪的世界性潮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加快推进信息化作为跨世纪的战略任务,并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所以监狱信息化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实现监狱管理和教育等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就要求监狱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促进监狱事业的不断发展。本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监狱信息化建设:一、信息化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信息 人们对信息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控制论创始人维纳(Norbert Wiener)认为,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他第一次把信息与物质、

能量相提并论。哲学界认为,信息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方式。总的说来,信息的概念存在两个基本的层次,即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前者是纯客观的层次,只与客体本身的因素有关,与主体的因素无关;后者则是从主体立场来考察的信息层次,既与客体因素有关,也与主体因素有关。 (二)什么是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工具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和信息利用的功能。 完整的信息化内涵包括: (1)信息网络体系,它是大量信息资源、各种专用信息系统及其公用通信网络和信息平台的总称; (2)信息产业基础,即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装备的制造,软件开发与利用,各类信息系统的集成及信息服务; (3)社会支持环境,即现代工农业生产,以及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4)效用积累过程,即劳动者素质、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断获得进步。 (三)什么是信息资源? 信息同能源、材料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资源。信息资源广泛存在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和部门。是各种事物形态、内在规律、和其他事物联系等各种条件、关系的反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对人们工作、生活至关重要,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整个信息化体系的核心内容。 (四)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凡是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讯设备和通讯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软件的支持下实现彼此之间的数据通讯和资源共享的系统,称之为计算机网络。 根据不同的软件和联接方式及联接范围构成各种局域网或广域

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

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财政管理体制的 通知 【法规类别】财政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濮政[2016]39号 【发布部门】濮阳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6.06.21 【实施日期】2016.01.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 (濮政〔2016〕39号) 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自2013年建立示范区财政管理体制以来,基本理顺了市与区财政分配关系,激发了示范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区级财政功能基本具备。为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促进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开发建设,市政府决定对示范区财政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完善。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市与区支出的划分 根据市与区事权的划分,市级财政主要承担市直机关运转所需经费、市级直接管理事业发展支出、协调地区发展以及事关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项目建设支出。区

财政主要承担示范区正常运转所需经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区级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支出。 二、市与区收入的划分 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及项目划分市级固定收入、区级固定收入、市与区共享收入和其他收入。 (一)市级固定收入 契税;资源税;市级及以上重点企业缴纳的各种税费(含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下同);市级及以上投资的重大项目、市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招商引资的项目所缴纳的各种税费;市级固定税源户(包括油田所属企业)因经营发展需要从市城区搬迁到示范区,或在示范区投资上项目、设立分厂(分公司)、子公司所缴纳的各种税费;市级固定税源户企业所有制形式、组织形式和经营场地发生变化后所缴纳的各种税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及由其提取的相关收入。 (二)区级固定收入 除市级固定收入外,示范区管辖区内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其他税收。示范区管辖区外由示范区管理的企业和项目,除市级固定收入外的其他税收。 示范区管辖区内原属其他县(区)管理的企业实现的税收,以2013-2015年三年收入平均数为基数,当年实现的税收基数部分划归原属县(区),增量部分原属县(区)与示范区按4:6的比例分成。示范区管辖区内个体工商户缴纳的税收,除政策另有

浅谈监狱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浅谈监狱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2007年5月29日,司法部在南京召开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会议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发展的指示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监狱信息化建设。提高监狱刑罚执行的技术保障能力,提高信息技术在监狱工作中的应用水平,提高广大监狱民警的综合素质,确保监狱安全稳定,提高罪犯改造质量,更好地发挥监狱在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作用。 监狱信息化建设是维护监狱安全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需要,也是提升改造质量,实现监狱工作宗旨的内在要求。信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可以丰富监狱教育改造内容,完善教育改造手段,提高教育改造效果,促进改造质量不断提高。同时,监狱刑罚执行的好坏,也仰赖于采用信息化技术营造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服刑环境。 当前,监狱管理正处于体制转换的重要时期,一些长期影响和制约监狱工作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从监狱管理方的角度看,长期以来,监狱主要依靠监狱警察人盯人的方式来管理罪犯,监狱警察工作严重超负荷,给监狱警察身心带来极大危害;监狱警察自身缺乏足够的安全保障,时刻面临生命威胁;安防设施落后,技术装备老化的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物防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技防手段严重不足。再从服刑人员的角度看,随着服刑人数不断增加、复杂化,传统的狱政管理和罪犯教育改造方式方法已越来越难 以适应新形势要求;大量刑满释放人员,在法律意识、行为习惯、谋生技能等 各方面难以适应回归社会的需要。监狱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科技强警”、“科技兴监”的必由之路。 监狱信息化建设大致上可以由以下七部分组成: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创新思路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创新思路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时机已逐渐成熟。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要因地制宜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要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框架,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抓手,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标签: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创新体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又作出了“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部署,为推动城乡融合互动发展指明了方向。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最终归宿,要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必须创新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彻底破除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切实纠正城市偏向,给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推进城乡互动、城乡交融。 一、经济战略:因地制宜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 推动城乡一体化,首先要稳步实施城市发展战略。相对城市化而言,城乡一体化不是对城市化战略的推翻,而是城市化处于高级阶段后所表现出的一种客观规律。“城市化初期,城市对人口、产业的吸引和集聚处于主导地位,农村居民‘离土又离乡’会快速提高城市居民的密集度。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超过50%后,区域社会开始向城乡融合即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城市对农村的扩散、辐射和带动作用也会逐步增强。”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要让农民充分享有公平的国民待遇、完整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的发展机会,努力实现城乡地位平等、互补互促、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由于我国区域经济水平、社会事业发展不均衡,所以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还要注意不能脱离各类城市各自的发展阶段和特点,不能不加区别地实施城乡一体化政策,在政策制定上,应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进行多样化发展,而不是单纯从大城市或小城镇的某一方面的发展来推进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不是简单地把农业人口变为城市人口,农业用地变为城市用地,更重要的是应注重质的变化。通过适宜的城市化战略,切实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多的出路,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变他们靠天吃饭的现状,让广大生活在温饱,甚至贫困线上的农民也有机会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是采用“优先发展小城镇”,还是“优先发展大城市”,或是其他的城市化战略,具体到各地区,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策略,特别是我国东中西地带发展的非均衡性,使得这种城市化的差异更加有所不同。总之,在制定城市化战略的同时,既要考虑由于人口拥入城市而带来的“城市病”问题,也要顾及充分利用聚集经济效益,并关注农民的切身利益。 二、主要着力点: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具体措施 1、科学编制规划 几年来,为适应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市适时地启动了“城中村”和城边村改造规划工作,完成了曹家营村、赵家营村、武银福村、甲尔坝村和陈户窑村等部分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哈业脑包镇域总体规划》、《新城镇镇域总体规划》、《兴胜镇镇域总体规划》、《麻池镇镇域规划》、《昆区南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二道沙河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村镇规划改造和长远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使村镇建设逐步走上了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05年4月开始,根据自治区政府要求,我局开展了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对规划区内村镇现状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依据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包头市战略发展规划,结合各区、乡(镇)撤乡并镇工作情况和今后的发展思路,以及村庄经济和区位条件,将城市规划区内147个村庄和2个农场在合理整合的基础上,划定了城中村、城边村、城郊村三个区域,并明确了三个区域的范围及规划编制标准,即城中村:269平方公里,就地城市化,按城市社区标准进行规划;城边村:296平方公里,按其实际情况除部分城市化外,其余的按村镇标准进行规划;城郊村:320平方公里,

全部按照村镇标准进行规划。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四区改造建设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先后完成了昆区、九原区15个村庄的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编制工作,并于2006年2月份通过了自治区专家组评审,2006年7月份自治区政府正式批准该规划。 2007年,指导各旗县区完成了包头市首批100个新农村、新牧区试点村庄建设的规划编制工作,结合撤乡并镇工作的完成,指导九原区完成了五镇一苏木的乡镇域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达茂旗、固阳城关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2、加快建设步伐 按照改造规划要求,近几年我们主要完成了下述建设任务,1998年完成了曹家营村、赵家营村搬迁任务;2001年完成了武银福村改造工作; 2004年完成了兴胜花园小区建设;2005年完成了甲尔坝4期改造工程、陈户村一期改造工程和卜尔汉图新村建设;2006年,完成建设的有南海子新村、陈户村二期工程、当铺窑新村等8个村庄;2007年,开始进行的有和平村、王大汉新村、臭水井村、昌福窑、井卜石等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 3、制定法规、规范,严格规划管理 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在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的同时,为保证各类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在规划管理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依法行政,更好的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按照国家、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的要

某监狱信息化建设工程技术方案

某监狱信息化建设工程技术方案 [来源] [发表时间] 2010-3-9 13:43:00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社会犯罪也不断向科技化、专业化发展,这给公安部门的侦破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在费尽周折将罪犯绳之以法后,一个更加艰巨的问题摆在了司法干警面前,就是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结合当今的新形势,科学地做好罪犯的管理改造工作,完善监狱自身各方面的建设。 就目前监狱系统而言,现有的信息化建设还是比较落后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现有信息化硬件平台缺乏、落后,目前的设备无法满足管理人员应用需求,急需更换; ·现有信息化软件平台标准各异,无法形成规模应用,往往造成信息孤岛,各自为政,对工作的整体管理造成障碍; ·系统内部业务软件平台缺乏,使绝大部分基层单位不得不将本已有限的警力和时间花在繁重、琐碎的重复性劳动中,从而造成比较大的成本浪费。 随着国家相关主管机构对监狱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监狱系统陆续在政策、财政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倾斜,这为监狱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也极大地吸引了业界的关注,使得各省市监狱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在内容和质量方面都将进行很大的提升。 本次方案设计根据项目的相关文件及项目的实际需求,参照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并总结曾经从事过的多个项目所积累的经验,以某监狱为例,对安防系统设计提供参考方案。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及原则 在本项目中,系统总体设计考虑到充分和有效地进行系统集成,实现各子系统的管理和信息最大程度的共享,便于今后系统的扩充及增容等,预留未来的功能拓展接口。 在安全防范系统中所选用的各个功能子系统设备都具有开放的通讯接口,可以通过RS232、数据库或TCP/IP方式API协议接口与各个分控系统进行集成。每个子系统以各自的主控系统为中心,独立工作,同时通过集成与其它子系统有机地协同工作、联动防范,构成一个完整的防区安全技术防范体系。 在品牌选型方面,由于安全防范系统具有功能的特殊性、联动的复杂性、集成的层次性等特点,因此必须考虑各子系统之间的开放性,采用主流的、统一的品牌产品,实现安全防范系统以及更高层次的系统的深度集成功能。 总体设计原则可概括为: ·先进性:在技术上应具有一定超前性,采用国际或国内通行的先进技术,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成熟性和实用性:采用被实践证明为成熟和实用的技术和设备,最大限度地满足本项目现在和将来的业务发展需要,确保耐久实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