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他善骑射,好读书,喜结名士。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词,尤擅小令。他推崇李煜词,有“清代李后主”之称,兼学花间词,其词风格婉丽清新,不事雕琢,颇多伤感情调。这首小令就是一个典例。

纳兰性德之父明珠,字端范,历任兵部、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又晋太子太师,权倾朝野、声威显赫。其母觉罗氏,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诰封一品夫人。纳兰性德的一生,正是纳兰家族最为鼎盛之时。纳兰性德22岁时,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后升为二等,再擢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他曾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屡受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纳兰性德英年早逝,康熙二十四年(1685),其身患寒疾,七日不汗而死,时年仅三十岁。康熙皇帝深为痛悼,特派使赐奠。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竖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本篇即作于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抒写词人羁旅关外,思念故乡的情怀,柔婉缠绵中见慷慨沉雄。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上片写行程之劳。起句突兀,既显空间之广袤,又寓时间之流逝,气象阔大。“山一程,水一程”六字,直写戍路途之曲折迢遥,侧写跋山涉水之艰险辛苦。叠用两个“一程”,突出了路途的修远和行程的艰辛。第三句“身向榆关那畔行”,交代行旅去向。此处说“身”向榆关,而非“心”向。其实就是说,躯体越来越远离了故乡,而心灵却越来越趋向京师,越来越拴紧了故园。“榆关”是指山海关,“那畔”即“那边”。当我们读到这里,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大队人马,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一直向山海关方向进发。而词人因为留恋家园,却是频频回首,步履蹒跚,望断白山黑水而不见故园影踪。“夜深千帐灯”一句,写的是夜晚宿营于旷野的情景:深青的天幕下,漆黑的旷野上,一座座营房,灯火熠熠,映照着永夜无眠的人。“千帐灯”是虚写,写词人这次出巡随从众多。为什么夜深了,而仍然营火闪烁呢?这就为引出下片的“乡心”蓄势。

下片侧重游子思乡之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换头写景,“风一更”“雪一更”,突出塞外风狂雪骤的荒寒景象。这是以哀景衬伤情,风雪载途,行者乡思更烈。叠用两个“一更”,突出塞外卷地狂风,铺天暴雪扑打帐篷经久息的情景;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天寒地冻之夜,人之辗转难眠的状态。“聒碎乡心梦不成”呼应上片的“夜深千帐灯”一句,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寝的原因。着一“聒”字,突出了风雪声响之巨;且极具拟人味,仿佛这风雪也通人心似的,彻夜念叨着故园的人事,让人心潮起伏。“聒碎乡心”,用的是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愁肠百转的心态。“故园无此声”,交代了“梦不成”的原因:故乡是没有这样的连绵不绝的风雪聒噪声的,当然可以酣然入梦;而这边塞苦寒之地,怎比钟灵毓秀之京都,况且又是暴风雪肆虐的露营之夜,加之“乡心”的重重裹挟,就更难入梦了。结尾这一句直截地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

总的来说,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曲描心情。选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巧排列,对应整齐。信手拈来,不显雕琢。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而是风格婉约,笔调缠绵,少了抑扬顿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儿的缠绵情态。

纳兰性德的老师徐乾学说他的词“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况周颐说他的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蕙风词话》),这都指出了纳兰词的一个鲜明的特征:真——情真景真,意境天成。这首小令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它以壮观的塞外景象来渲染柔婉的乡思意绪,情意隽永;以白描手法绘景,造语朴素,自然真切。

这首词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整齐的对称之美。其一、上一阕,山水相迭,一程接一程,主要是写空间上的延续;下一阕,风雪交加,一更接一更,主要是写时间上的延续。其二、上一阕,强调“身”,行程之中身好累。“‘身’向榆关那畔行”,“身”在哪里呢?作者经过了崇山峻岭,大河小川,山海关外,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总之,身在旅途,军营帐篷中。这里面有多少的不得已呀!真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留下绵绵无尽的想象与回味的空间;下一阕,强调“心”,难眠之时心好苦。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连做一个思乡梦都做不囫囵,做不安逸。心好苦,是身好累的合理延续。其三、上一阕,无论是山水还是灯火,都重在写所见,写视觉;下一阕,无论是风还是雪,都重在写所闻,写听觉。“故园无此声”,那有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温馨,令人留恋的甜蜜和温馨。其四、上一阕,从大处着眼,铺写一路行程中的这一处,从白天到黑夜,这一处中的千万帐灯火。重在写外,表现外在的时空印象;下一阕,从小处落笔,内敛到“我”这一帐。重在写内,展示这一帐内“我”的耳闻以及“我”的内心感受。时空尽在“我”的“耳”中、“心”中。

本词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纯真清丽;又有含蓄深沉、感情丰富的一面,如夜来风潮回荡激烈。词人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将草原游牧文化的审美观与中原传统文化的审美观相融合,集豪放婉约与一体,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受后人喜爱。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将作者推为宋后第一真词人,是非常有道理的。

王崧舟教学《长相思》片段赏析

王崧舟教学《长相思》片段赏析 一、挑起“身心”矛盾,走进“相思”故事 周一贯先生一再告诫语文教师,提问要有较大的覆盖面、穿透力、挑战性。当教学到达矛盾处时,把问题呈现出来。此时,教师若能趁温点火、开闸放水,火势会更旺,水势会更大。课堂上,王老师引领学生在“有板有眼地读,尽可能读出味道”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纳兰性德为什么长相思”,情感激荡中的教学环节如下。 师:长相思,长相思,纳兰性德为什么长相思?请大家仔仔细细看一看插图,再仔仔细细读一读后面的注释,再连起来想一想,整首词在告诉我们什么?(学生按教师指点的方法学习。) 师:我提两个问题,看看你是否读懂了?第一个,“身”,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在何方? (学生思维活跃,分别说:在山海关、在山海关关外、可能在山路上、可能在崇山峻岭的山路上、可能在大河的船上、可能在营帐里。王老师分别叫他们站着,指出这就是纳兰性德经过的六个点。) 师:读懂了一半。一句话,纳兰性德“身”在征途。(板书:身在征途) 师:第二个问题,“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哪儿?

(学生说:在他的故乡、在他的家乡。) 师:心在家乡、在故乡,心在“故园”。(板书:心系故园)师:纳兰性德把自己掰成了两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随手画上大圆圈)把他们合在一起,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师完全挑起了学生心尖的矛盾。)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课堂怎样做到“一江春水向东流”?怎样“让学生把活的知识学活”(魏书生语)?实践证明:一篇篇看似索然无味的课文,只要有一个引爆点、生发点、辐射点,必定会让学生茫然的目光聚焦。我们都知道:儿童在语文实践过程中,不但是课程意义的接受者,更是课程内涵的主动建构者。此时,学生看着王老师精心预设的板书,听着王老师说“纳兰性德把自己的’身’、’心’掰成了两半,把他们合在一起,你又发现了什么”的深层启迪,其心中怎能不激起探赜索隐、追本溯源的兴趣?浸润着这样的问题情境的课堂,学生的思考是兴奋的、快乐的、昂扬的。正如教学论所指出的那样:教学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师生交互对话的过程。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形成,情感的熏陶,要通过自身的活动,通过他们内部的矛盾斗争,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来取得。 二、膨化“冷暖”矛盾,融入“相思”境界 此时,教师不仅挑起了故事的外部矛盾,学生内心的冲突也

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文 / 纤手香凝6 纳兰性德的词,没有李白“诗成惊天地,笔落泣鬼神”的震撼力量,也没有苏轼“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岗”的豪放旷达,所以它总在我的视线之外,在远离我遐思的空间里,悄悄沉寂。 直到有一天,翻开高中学生的《语文读本》,我看到了这首《长相思》,方为词中那淡淡的愁绪所感染,读完全词,那淡淡的哀愁伴随着关外风雪的寒意,已微波般慢慢渗入骨髓。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竖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本篇即作于此时。 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上阙,“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点出了作者的行程和路途的遥远,一个“那”字,表现出作者远离家乡马不停蹄地向关外行走时,对家乡的依恋与渴望,离愁别绪随着远行的脚步渐渐浮现。 “夜深千帐灯”,则取景新颖壮阔,它所描绘的不是一个点,或者一个面,而是开阔的立体的空间,是远距离的透视,因而一幅美丽的军队驻扎图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夜晚深黛色的夜幕下,千帐竞立,万灯闪烁,该是何等的雄壮与豪迈。然而辽阔的灯光与思乡之情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又在雄壮与豪迈中多了几丝雅致与缠绵,清冷与寂寞。它们让人不由自主地忆起故园窗前灯的浪漫与温馨。比起故园的灯,此时的灯多了几许寒冷,少了几许温情。 如果说上阙在对景物的描述中侵染着淡淡的思念,那么下阙则把这种思念推向极致。 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旅途的劳顿,生活的枯燥,都不能让作者马上入睡。表面上看是对羁旅生活的不适应,是关外气候的恶劣,是帐外风一更,雪一更的萧瑟之声,打搅了诗人的梦。在家乡是听不到这种萧瑟之声的。实质上,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对家乡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故乡熟悉的一切在寂寞的夜晚一一闪现,使诗人辗转反侧,深夜难眠。末一句

白居易《长相思》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长相思》原文及赏析 【原文】 长相思 白居易 唐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赏析】: 词的上阕写樊素回南必经之路。因为她是杭州人氏,故作者望吴山而生愁。 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 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则深 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 相会,但同样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爱人大概也和河水一样, 永远离开了他。 所以作者想象中的吴中山脉, 点点都似愁恨凝聚而成。 短短几句, 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 尽管佳人已去, 妆楼空 空,可作者还是一片痴情,终难忘怀,于是就在下阕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两 个“悠悠”,刻画出词人思念之深。这种情感的强烈,只有到情人的回归才能休 止。然而那与不过是个空想,无奈啊,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只能倚楼而望,回忆昔 日的欢乐,来遣散心中的郁闷罢了。 可大家想一想“月明人倚楼”,想象皓月 当空、独自倚楼远望这样一幅画面,是怎样的意境啊。 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和由此产生 的绵绵的怨恨,又频用叠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更加抒发悠悠不尽 的“思”和“恨”。 这篇作品是中唐时期比较正规成熟的词作。 形式虽然短小, 但它却用回环复 沓的句式,流水般汩汩有声的节奏,贯穿于每个间歇终点的相同韵脚,造成了绵 远悠长的韵味,使相思之痛、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月明人倚楼”,想象皓月当空、独自倚楼远望这样一幅画面,觉得更有意 境。 “长相思”为词牌名,但本词内容与此密切相关。词分上下两阕,格律和字 数一样。每阕四句,押平声韵。 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 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

长相思·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长相思·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简析 日色欲尽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一句,季节、时间、环境、情绪全出来了。春日的一个黄昏,日色将尽,夜幕降临,花瓣上也似乎含着缕缕烟雾,女主人在干什么呢?已经升起来了,明如镜、皎如绢,一种淡淡的愁绪让她开始感到闷倦,难以安眠。这样一烘托,一幅温婉细腻的场率先浮现在了读者面前。 紧接着一副工整的对仗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古代赵国的妇女善鼓瑟,故称赵瑟,蜀中有桐木宜作琴,相传司马相如曾奏蜀琴来挑逗卓文君。用这两句排比在暗喻什么呢。从字面上来看,赵瑟刚弹过,凤凰状的瑟柱停下来了,又不知不觉的拿起蜀琴,准备开始奏起鸳鸯弦。而凤凰、鸳鸯都是成双成对生活,正是男女之情的一种见证!哦,原来女主人是在思念她的爱人了。 再来看下句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寄燕然,男人在思念至极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难,一片如火之热情。女人则如水,她不怨恨,她只是把满怀心事托与春风,希望春风能把因凤凰柱、鸳鸯弦带给她的那深切的别离之苦捎给远方的心上人。寄燕然一句告诉我们,原来她的丈夫是从征去了。在《关山月》中曾经这样描写过征客的心境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样的思念,比起一种相思、两种闲愁的闲愁更多了几分烟火气息和现实意义。 心事已经寄予春风了,春风真的能给爱人带去自己的一片相思吗?女人心里依旧一片茫然,于是她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叹息:忆君迢迢隔青天!山水迢迢,对你的思念如此遥远,就象隔着那苍茫的青天。更多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三百首栏目。 昔日横波目,今为流泪泉,一句想象奇特、大胆夸张的对偶把这个美丽的女子形象刻画出来了,旧日的那对顾盼灵秀、眼波如流的双目,如今却变成了泪水的源泉,可知二人分开之后,女子除了长夜无眠和深深叹息之外,竟是常常的以泪洗面。 末句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使这个女子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了,你看她娇嗔的说道:如果你不相信我因为思念你而肝肠寸断,等你回来时,在明镜前看看我憔悴、疲惫的面容就知道了。一副天真、调皮的样子跃然纸上,让人倍加爱怜和心痛。 《长相思其二》和其一相比,言语更加浅显易懂、音韵更加曲调化。字里行间采用了夸张、排比、想象、暗喻等手法,从多个角度把这个美丽多情的女子对出征边塞丈夫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品讲解 李白五七言歌行往往逞足笔力,写得豪迈奔放,但他也有一些诗篇能在豪放飘逸的同时兼有含蓄的思致。像组诗《长相思二首》,

纳兰性德长相思

纳兰性德《长相思》课件脚本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那畔:那边。指关外。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聒碎:搅碎。聒,嘈杂。 一、教学目标(字幕)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字幕配图)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配图) 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配图) 四、配画面朗读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配图五六幅) 五、预习指导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六、感知理解(字幕)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七、赏析加点字(字幕)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 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 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八、知识归纳(字幕)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九、拓展练习(字幕配图)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完整版)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长相思翻译及赏析

长相思 纳兰性德 翻译: 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赏析: 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严迪昌《清词史》:“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然而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 下片开头“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紧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首先山长水阔,路途本就漫长而艰辛,再加上塞上恶劣的天气,就算在阳春三月也是风雪交加,凄寒苦楚,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境遇,让纳兰对这表面华丽招摇的生涯生出了悠长的慨叹之意和深沉的倦旅疲惫之心。“更”是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一更”二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这怎不使词人发出凄婉的怨言:“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气。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片“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景入心的表现,满怀心事悄悄跃然纸上。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泊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王国维曾评:“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长相思 译文及赏析

长相思·山一程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 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 注释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赏析 作者:佚名

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严迪昌《清词史》:“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然而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 下片开头“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紧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首先山长水阔,路途本就漫长而艰辛,再加上塞上恶劣的天气,就算在阳春三月也是风雪交加,凄寒苦楚,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境遇,让纳兰对这表面华丽招摇的生涯生出了悠长的慨叹之意和深沉的倦旅疲惫之心。“更”是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一更”二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这怎不使词人发出凄婉的怨言:“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气。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片“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阅读答案及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阅读答案及赏析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榆关,即今山海关 【试题】 (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3)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4)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1)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3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2分,韵律之优美1分)(2)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2分)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2分) 3)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 阅读练习二: (1)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 B.众多的帐幕里深夜还亮着灯,出行在外的人们救救不能入睡,苦不堪言。 C.一阵风过后接着一阵雪,使家乡无风无雪的词人心烦意乱,思乡之情遍油然而生。 D.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出行关外的艰辛和凄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答案: (1)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2分,答出两句2分,答出其中一句1分) (2)C 阅读练习三: (1)这首词上下两片的开头,一字反复出现,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这是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上片一程的反复,写诗人跋山涉水,一程又一程远行,表现了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下片一更的反复,写塞外风狂雪暴,彻夜不停,表现了塞外环境的苦寒。 (2)有人评价:聒碎乡心梦不成一句中,聒字用得灵脱。试赏析聒字的妙

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纳兰性德的词,没有李白“诗成惊天地,笔落泣鬼神”的震撼力量,也没有苏轼“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岗”的豪放旷达,所以它总在我的视线之外,在远离我遐思的空间里,悄悄沉寂。 直到有一天,翻开高中学生的《语文读本》,我看到了这首《长相思》,方为词中那淡淡的愁绪所感染,读完全词,那淡淡的哀愁伴随着关外风雪的寒意,已微波般慢慢渗入骨髓。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竖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本篇即作于此时。 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上阙,“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点出了作者的行程和路途的遥远,一个“那”字,表现出作者远离家乡马不停蹄地向关外行走时,对家乡的依恋与渴望,离愁别绪随着远行的脚步渐渐浮现。 “夜深千帐灯”,则取景新颖壮阔,它所描绘的不是一个点,或者一个面,而是开阔的立体的空间,是远距离的透视,因而一幅美丽的军队驻扎图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夜晚深黛色的夜幕下,千帐竞立,万灯闪烁,该是何等的雄壮与豪迈。然而辽阔的灯光与思乡之情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又在雄壮与豪迈中多了几丝雅致与缠绵,清冷与寂寞。它们让人不由自主地忆起故园窗前灯的浪漫与温馨。比起故园的灯,此时的灯多了几许寒冷,少了几许温情。 如果说上阙在对景物的描述中侵染着淡淡的思念,那么下阙则把这种思念推向极致。 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旅途的劳顿,生活的枯燥,都不能让作者马上入睡。表面上看是对羁旅生活的不适应,是关外气候的恶劣,是帐外风一更,雪一更的萧瑟之声,打搅了诗人的梦。在家乡是听不到这种萧瑟之声的。实质上,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对家乡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故乡熟悉的一切在寂寞的夜晚一一闪现,使诗人辗转反侧,深夜难眠。末一句“故园无此声”,使得浓烈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也引起人们对故园声音的好奇。是什么声音让作者深深牵挂,念念不忘?是妻儿的娇声软语?是故园柔风细雨的呢喃?还是门前山山水水的静默?一天劳顿的行军之后,依然使诗人在夜深之迹辗转反侧,难以入寐,一切大胆的猜测与想象都不为过。 这首词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而是风格婉约,笔调缠绵,这大概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者出生于封建贵族大家庭,四岁学骑马,七岁学射箭,十四岁通诗文。有着天生超逸的禀赋,卓尔不群的才华。后又先后考中举人,进士,得到帝王赏识,平步宦海,一帆风顺。较少挫折的经历,温柔富贵的濡染,使得他的作品中少了抑扬顿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儿的缠绵情态。 作品从大的方面取景,较少琐碎的描述。不象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的细致描绘,也不似李清照“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的”的入微刻画。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使斑斑点点的思绪在博大景物的渲染中,变轻,变淡。表现出冲淡,自然,不事雕琢,了无痕迹的词风。为时人和后人们所称颂和喜爱。

白居易唐诗赏析:《长相思》

白居易唐诗赏析:《长相思》 《长相思》 白居易唐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赏析】: 词的上阕写樊素回南必经之路。因为她是杭州人氏,故作者望吴 山而生愁。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 (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 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但同样汴水、泗 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爱人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所以作者想象中的吴中山脉,点点都似愁恨凝聚而成。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即使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还是一片痴情,终难忘怀,于是就在下阕抒发 了自己的相思之痛。两个“悠悠”,刻画出词人思念之深。这种情感 的强烈,只有到情人的回归才能休止。不过那与不过是个空想,无奈啊,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只能倚楼而望,回忆昔日的欢乐,来遣散心中 的郁闷罢了。可大家想一想“月明人倚楼”,想象皓月当空、独自倚 楼远望这样一幅画面,是怎样的意境啊。 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 和由此产生的绵绵的怨恨,又频用叠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更加抒发悠悠不尽的“思”和“恨”。 这篇作品是中唐时期比较正规成熟的词作。形式虽然短小,但它 却用回环复沓的句式,流水般汩汩有声的节奏,贯穿于每个间歇终点

的相同韵脚,造成了绵远悠长的韵味,使相思之痛、离别之苦,表现 得更加淋漓尽致。 “月明人倚楼”,想象皓月当空、独自倚楼远望这样一幅画面, 觉得更有意境。 “长相思”为词牌名,但本词内容与此密切相关。词分上下两阕,格律和字数一样。每阕四句,押平声韵。 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 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 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下阕直接抒写情怀,因所 思之人没有回来,只得在这月明之夜,独倚高楼。 抒发悠悠不尽的“思”和“恨”。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 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和由此产生的绵绵的怨恨,又频用叠 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心弦。

《长相思》纳兰性德教案

《长相思》教案 一、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四年级的时候就学习了《忆江南》等诗词,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也有了基本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 2、明白词句大意,体会词的意境。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理解词句大意。 难点:感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缕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的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清代第一大才子的眼中乡愁又成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一看。 (二)、解诗题 齐读。(板书课题) 长相思——词牌名,一种词的格律 (三)、知作者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康熙皇帝的一品带刀侍卫。是清代词坛上一个标志性人物,被当时人称为“清代第一词人”。(四)、抓字眼,明诗意 (跟着范文朗读画出节奏和着重号,在全班齐读听一听,做纠正。)抓字眼,(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问:“山一程,水一程。”程什么意思?生答。 “风一更,雪一更。”“聒”“此声” 程:路程、行程。

千帐灯:帐篷点的灯。 更:古时候的记时时刻。 聒:嘈杂的声音。 此声:代指风雪声。 (现在我明白了这些词语的意思了,我们再一起来跟着范文朗读读一读,试着说一说词句的意思。)抽生答。再整理。 【跋山涉水,向关外走去,晚上很晚的时候帐篷都点起来了灯;风雪交加,战士们都被风雪声吵醒了,(想做梦梦到家园都不行。)京城是没有这样的风雪声的。】 (五)、多诵读,悟诗情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这首词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抽同学范读,问:(你读完这首词,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句词或者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 七、板书设计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

白居易《长相思》古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长相思》古诗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白居易的《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注释 ①汴水:源于河南,东南流入安徽宿县、泗县,与泗水合流,入淮河。 ②泗水:源于山东省泗水县,经徐州后,与汴水合流入淮河。 ③瓜州: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面。 ④吴山:泛指江南群山。 ⑤悠悠:深长的意思。 译文1: 汴水长流啊,泗水长流,流到古老的瓜洲渡口,远远望去,江南群山那默默的点头,仿佛凝聚着无限的哀愁。 思念呀,怨恨呀,何时才有个尽头?除非你归来才会罢休。一轮皓月当空照,只有人倚楼。 译文2: 汴河之水静静淌 泗河之水默默流

汇合在瓜州古渡 荡着漩涡汤汤东去 更远处 江南的山峰从雾中冒出 我遥远的思念 我深沉的怨尤 直到我们重聚 我的抑郁不会结束 此刻 月光下有一个人独伫 译文3: 汴水流入泗水,泗水又在瓜洲流入长江……这无穷无尽的流水正像我无边的愁绪,而我无边的愁绪,又像那江南的座座青山,数说不清。 情思悠悠,离恨悠悠,惟有等到远方亲人归来,我的离愁别恨才能消除。我从日出东南隅一直等到月上柳梢头,在凄清的月色中,倚栏远望,不愿离去。 赏析: 这首《长相思》,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全词以“恨”写“爱”,用浅易流畅的语言,和谐

的音律,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 汴水与泗水是古代淮河下游两条最大的支流。瓜洲:在江苏扬州市南长江北岸。瓜洲本为江中沙洲,状如瓜字。吴山:在浙江杭州,春秋时为吴国南界。 长相思是词牌名。 相思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也是历代诗家文人付诸歌咏的最佳题材之一。古诗中的“长相思”,内容多写女子怀念久出不归的丈夫。至于白居易这首《长相思》,则有其特定的相思对象,即他的侍妾樊素。因为种种原因,樊素自求离去,白氏在《别柳枝》绝句中说:“两枝杨柳小楼中,袅袅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可见作者对于樊氏的离去十分伤感。这首《长相思》词也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词的上阕用了兴的表现方法,用流水和高山引出思念情怀。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思念之情的深长和凝重。词人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但同样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爱人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所以作者想象中的吴中山脉,点点都似愁恨凝聚而成。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尽管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还是一片

白居易唐词《长相思》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唐词《长相思》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 唐词《长相思》原文: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唐词:《长相思》赏析: 词的上阕写樊素回南必经之路。因为她是杭州人氏,故作者望吴山而生愁。 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 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则深 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 相会,但同样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爱人大概也和河水一样, 永远离开了他。 所以作者想象中的吴中山脉, 点点都似愁恨凝聚而成。 短短几句, 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 尽管佳人已去, 妆楼空 空,可作者还是一片痴情,终难忘怀,于是就在下阕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两 个“悠悠”,刻画出词人思念之深。这种情感的强烈,只有到情人的回归才能休 止。然而那与不过是个空想,无奈啊,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只能倚楼而望,回忆昔 日的欢乐,来遣散心中的郁闷罢了。 可大家想一想“月明人倚楼”,想象皓月 当空、独自倚楼远望这样一幅画面,是怎样的意境啊。 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和由此产生 的绵绵的怨恨,又频用叠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更加抒发悠悠不尽 的“思”和“恨”。 这篇作品是中唐时期比较正规成熟的词作。 形式虽然短小, 但它却用回环复 沓的句式,流水般汩汩有声的节奏,贯穿于每个间歇终点的相同韵脚,造成了绵 远悠长的韵味,使相思之痛、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月明人倚楼”,想象皓月当空、独自倚楼远望这样一幅画面,觉得更有意 境。 “长相思”为词牌名,但本词内容与此密切相关。词分上下两阕,格律和字 数一样。每阕四句,押平声韵。 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 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 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

李白《长相思》古诗赏析

李白《长相思》古诗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白《长相思》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呢?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下! 《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如此排列诗句是为了展示诗的结构特色:完美的对称!以“美人如花隔云端”一句为转折,在句式、字数上形成完全对称,简单洁净却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长短句式的对称与重复,在节奏上形成复沓效果,为诗歌增添了无穷的意趣。《长相思》是古乐府题,而两汉乐府诗是“四言诗向五言诗和杂言诗的过渡”[一],很显然,李白在创作此诗继承了乐府诗的特点并有所创新。 但是,结构上的完美对称还不值什么,重在诗意的对称性。我们细品:首句起兴“长相思”,交待了地点“在长安”,意虽平淡却为后文的渲染留出许多余地。“络纬”句尽力描写了实景,纺织娘在井

栏边鸣叫,霜露凄凄,已是深秋时节,竹席上透着寒意,用词明白如话却满是凄清。主人公在晦暗的孤灯下思念绵绵,打起帷帘对月长叹,这样的心境因何而起?原来是因为“美人如花隔云端”。 前面说“美人”句为结构转折点,此处亦是诗意转折点,上承咏景,下启抒情。“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文字何浅,然意境何深!将诗人情感放到了一个无穷的空间中。“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似乎要把此情抽离出躯体,魂飞关山而关山难越,顿叫人心肝尽催!最后回到主题“长相思”上,而感情较之开篇已翻过数倍,“摧心肝”三字结句,话虽尽而情未绝,反复咀嚼,更显荡气回肠。诗意的对称美成了一种循环反复的情感体验。 浅浅读来,《长相思》固是一首真挚隽永的爱情诗,但我无意陷落于此小儿女情态中。此诗写于李白去朝之后,满怀失意和愤懑的诗人哪有心情在此缠绵婉转?细细揣摩诗中意象,我们完全可以得出更深的涵义。 李白去朝后常有超世之语,但诗人难舍宫阙的心理始终存在。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都是在发牢骚,呼喊得越激昂,心中就越痛苦。《长相思》中的相思在“长安”,相思的对象是“美人”,这正是借爱情表达思君之意。“美人”的意象从《诗经》发端,自屈原起,中国文人无一不入过此“牢笼”。“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结构呈现出伦理中心、家国同构。天人合一等基本特征,使生活于这一文化情境中的中国文人的政治追求和爱情追求呈现出互通模式”[二]。

白居易《长相思》翻译赏析

白居易《长相思》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注释: ①汴水:源于河南,东南流入安徽宿县、泗县,与泗水合流,入淮河。 ②泗水:源于山东省泗水县,经徐州后,与汴水合流入淮河。 ③瓜州: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面。 ④吴山:泛指江南群山。 ⑤悠悠:深长的意思。 译文1: 汴水长流啊,泗水长流,流到古老的瓜洲渡口,远远望去,江南群山那默默的点头,仿佛凝聚着无限的哀愁。 思念呀,怨恨呀,何时才有个尽头?除非你归来才会罢休。一轮皓月当空照,只有人倚楼。 译文2: 汴河之水静静淌 泗河之水默默流

汇合在瓜州古渡 荡着漩涡汤汤东去 更远处 江南的山峰从雾中冒出 我遥远的思念 我深沉的怨尤 直到我们重聚 我的抑郁不会结束 此刻 月光下有一个人独伫 译文3: 汴水流入泗水,泗水又在瓜洲流入长江……这无穷无尽的流水正像我无边的愁绪,而我无边的愁绪,又像那江南的座座青山,数说不清。 情思悠悠,离恨悠悠,惟有等到远方亲人归来,我的离愁别恨才能消除。我从日出东南隅一直等到月上柳梢头,在凄清的月色中,倚栏远望,不愿离去。 赏析: 这首《长相思》,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全词以“恨”写“爱”,用浅易流畅的语言,和谐

的音律,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 汴水与泗水是古代淮河下游两条最大的支流。瓜洲:在江苏扬州市南长江北岸。瓜洲本为江中沙洲,状如瓜字。吴山:在浙江杭州,春秋时为吴国南界。 长相思是词牌名。 相思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也是历代诗家文人付诸歌咏的最佳题材之一。古诗中的“长相思”,内容多写女子怀念久出不归的丈夫。至于白居易这首《长相思》,则有其特定的相思对象,即他的侍妾樊素。因为种种原因,樊素自求离去,白氏在《别柳枝》绝句中说:“两枝杨柳小楼中,袅袅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可见作者对于樊氏的离去十分伤感。这首《长相思》词也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词的上阕用了兴的表现方法,用流水和高山引出思念情怀。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思念之情的深长和凝重。词人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但同样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爱人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所以作者想象中的吴中山脉,点点都似愁恨凝聚而成。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尽管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还是一片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完整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完整赏析 长相思·山一程 清代: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 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 向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作者思 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 声音呢?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翌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 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出关时冰雪未销,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性德来说,一切都是那么荒凉,于是不由人思念亲人朋友,作者有感而发, 填下这首《长相思》。 赏析 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 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使用 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 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 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 依恋和怀念。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 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 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 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严迪昌《清词史》:“夜深 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 启后的作用。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 备就寝;不过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 深夜不寐呢? 下片开头“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紧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山一程,水 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 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首先山长水阔,路途本就漫长而艰辛,再 加上塞上恶劣的天气,就算在阳春三月也是风雪交加,凄寒苦楚,这 样的天气,这样的境遇,让纳兰对这表面华丽招摇的生涯生出了悠长 的慨叹之意和深沉的倦旅疲惫之心。“更”是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 夜分为五更。“一更”二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这怎不使词人发出凄婉的怨言: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气。风雪交加夜,一 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 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 乡心梦不成”与上片“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 原因。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 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 谓是水到渠成。 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 词人亲自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