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城市雨水利用(课程论文)

浅谈我国城市雨水利用(课程论文)
浅谈我国城市雨水利用(课程论文)

浅谈我国城市雨水利用

摘要: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是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本文阐述了城市雨水利用的必要性,并与国外的雨水利用技术相比较,说明了城市雨水利用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城市雨水利用;雨水利用技术;前景

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人类生产、生活高度聚集的场所。随着城市化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人口增加,工业迅速发展,导致城市需水量急剧增加。据分析,当中国城市化水平为30%时(1997年),用水量为630亿m3;达到40%时,为910亿m3;50%时,为1 220亿m3;60%时,为1 540m3左右。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当前许多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目前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城市对生产和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导致供水水源被污染,使城市水资源更加短缺。使得雨水利用成为必要。

一、雨水利用的必要性

1.1雨水资源的利用,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植被减少和破坏,以及城市发展带来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导致水循环系统平衡遭到破坏,并引发一系列环境与生态问题。而随着雨水径流,各种沉淀物和有机废弃物又会使得径流雨水中含有大量污染物。根据调查,初期雨水的污染程度甚至超过城市污水。

城市雨水利用,利于自然界的水循环,能够涵养和补给城市地下水、缓解地面沉降、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增进城市绿化、防治雨洪灾害等,还能减轻城市排水和处理系统的负荷、减轻防汛压力、减少雨水径流污染,利用城市河湖和各种人工与自然水体、沼泽、湿地,调节气候、遏制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1.2雨水资源的利用,可有效减少洪涝灾害

城市化的进程增加了城市的不透水面积,使雨水无法直接渗入地下,洼地蓄水大量减少。城市土地利用情况的改变造成从降雨到汇流时间大大缩短,汇流速度和径流量都大大增加,使得原有排水管线的负荷加大甚至排洪能力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市区雨水管道不断完善和延伸,以及天然河道的改变,使雨水流向排水管网更为迅速,洪峰增大和峰现时间提前。城市水文的这种变化,导致城市雨洪灾害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化改变了地貌情况和流域排水性能,使得雨水径流的特性也发生了变化。城市洪涝灾害由于少有发生而常被忽视。事实上,城市人口密度和财产密度的加大,洪涝灾害一旦发生将造成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城市水资源利用雨水渗透技术涵养地下水、通过收集处理利用,可以减小雨水径流负荷,减少雨水管道、泵站的设计流量等,从而不但减少了城市雨水管道和泵站的投资及运行费用,而且可避免暴雨时的洪涝灾害。

1.3雨水资源的利用,可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

雨水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城市水循环系统和流域水环境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大量雨水资源白白流失,雨水利用率非常低。目前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有专家指出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时期;2030年,我国将缺水400亿立方米至500亿立方米,缺水高峰将会出现。而我国的多年平均降雨量约为6.19万亿立方米,如果对其加以开发利用,将有效缓解我国缺水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二、国内外城市雨水利用现状

2.1国内城市雨水利用现状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雨水利用的研究与应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前后经历了大约30年的时间。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为试验研究阶段;二是20世纪90年代,为试点示范阶段;三是1997至1998年,为推广应用阶段;四是2000年至今,为蓬勃发展阶段。

北京、上海、大连、西安等大城市己经相继开展水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但就全国而言,雨水资源利用只是在个别城市进入工程实施和推广阶段,主要是缺水地区的一些小型、局部的非标准性应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特大城市的一些建筑物己建有雨水收集系统,但是没有处理和回用系统。比较典型的有山东的长岛县、大连的樟子岛和浙江省舟山市葫芦岛等雨水集流利用工程。总的来说技术还较落后,缺乏系统性,更缺少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北京市开始透水路面研究,近几年应用推广迅速,截比现在,北京市累积应

用透水路面达300万m3,主要用于人行道、步行街、广场、庭院等场所。与德、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透水路面普及速度较慢,推广面积小,存在很大差距2008年,北京在奥运场馆、水立方、中南海等地方均大量使用透水砖铺装有关部门顺势加大推广力度,在广场、公园、商场前等地方提侣使用透水性材料进行铺装,增加透水面积,达到减少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一些地区发展较快,如甘肃的“121雨水集流工程”、宁夏的“窖水蓄流节灌工程”等其中,甘肃的“121雨水集流工程”获得了“特等奖”这些省区雨水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一批成果,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此外,上海、大连、哈尔滨等许多城市都在对雨水利用进行探索和研究,并且己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推动了我国雨水利用技术的发展。

2.2国外城市雨水利用现状

2.2.1德国

近年来,一个新的雨水处理系统在德国较为流行(MR系统,可以翻译为“洼地一渗渠系统”)。该系统包括各个就地设置的洼地、渗渠等组成部分,这些部分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带有可调节的溢流阀)连接,形成一个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设在雨水径流形成的“源头”,如靠近屋面、停车场、道路等的地方。通过雨水在低洼草地中短期储存和在渗渠中的长期储存,保证尽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渗。MR系统代表了一种排水系统的新概念,即“径流零增长”,这个概念的目标是“使城市范围内的水量平衡更加接近其在这片地区发展起来之前的状况”。

2.2.2英国

英国开发了一个新的雨水系统—蓄水地面,该系统把局部地域内收集到的雨水径流,用人工方式贮存起来,成为城市中水道的重要水源,提供人们生活所需的部分杂用水,缓和城市水资源危机。这是一种可持续的给排水系统。例如:在英国诺丁汉有一个Ed-winstowe青年旅行社,人们在建筑物附近地面采用“蓄水地面”,利用人行道、车道、停车场的地下空间,贮存、滞留雨水,即在具有一定强度的、多孔、可渗的路面下依次铺设砾石层、土工织物,下面以干净的碎石(或塑胶的洋窝状材料,孔隙率高达95 %)作为基底蓄水层,并用土工膜(用于土木工程中的透水性很小的高聚物薄膜)将该结构包围起来,贮水量可达100 L/m3,收集的地面雨水与屋面雨水一起成为建筑物内中水道的水源,用于厕所冲

洗。

2.2.3日本

日本由于是一个山地丘陵国家,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迅速的城市化带来了日趋严重的水涝灾害,政府就开展对类似上述MR系统与蓄水地面的新型雨水排放系统投人大量资金进行研究与实践。1995年由建设省发出倡议,给出相应的优惠政策,要求房地产商在开发区(特别是丘陵地区)中引人“防灾调节池”(用于滞水、蓄水)与“就地”雨水处理系统;1970年前后,开始建立了地方公共团体开发许可证制度,积极推行雨水的贮存与渗水设施,其中“雨水的碎石空隙贮存系统”与“雨水滞留、渗透系统”正在广泛开展应用。

日本政府已经决定实施21世纪的东京计划,要建造大深度地下河道,把雨水有计划地贮存起来。通过滞留雨水,减少峰值流量与延缓汇流时间达到减少水涝灾害的目的,并利用该雨水作为中水道水源。在20世纪末,东京已经建成直径为10~12. 5m的地下河道2km,计划建设30km,这将大大增强贮水功能,既减少城市水涝灾害,又成为中水道的可靠水源。

另外,由于地基沉降问题的日趋严重,日本在抑制城市雨水径流量等新的排水系统技术方面,正在逐渐从以雨水临时贮存方式为中心转向以雨水渗透法为中心的研究,实际上是从雨水的资源利用系统转向水系生态改善为中心的MR系统。

三、前景展望

21世纪,大多数国家不论其发展程度如何,都面临淡水资源紧缺的问题。雨水作为自然界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它是一种最根本、最直接、最经济的水资源。20世纪80年代初成立的国际雨水收集系统协会(IRCSA)上,达成国际共识:雨水利用将成为解决21世纪水资源的重要途径。我国雨水时空分布很不均匀,雨水是一种优质的淡水资源,收集和使用方便,污染少,处理简单,不消耗或很少消耗能源,并且没有负效应。雨水的利用具有巨大的环境、生态和经济效益,前景十分广阔。加强城市雨水利用,对减轻城市防洪负担、防止雨水径流污染、解决城市缺水矛盾有重要意义,对保障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雨水利用又是一项典型的生态保护技术,对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要做好城市雨水的利用,必须改变单纯解决雨水排放的观念,树立“雨水是

资源,不是祸水,利用在先,排放在后”的理念,限制雨水直接排放与流失,建立雨水有效利用氛围;在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园林绿化、设计与施工规范编制以及建筑材料的开发研究方面需通力合作,相互协调;学校及科研部门应加大科研力度,开展雨水利用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等。

四、结语

就目前而言,我国城市排水规划中雨水利用尚处在起步阶段。我们要不断的加强对雨水利用的探索和研究,寻求并实施城市雨水利用的最佳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措施。科学合理地、充分地利用城市雨水资源,对解决水资源短缺、减轻城市雨洪负担、防治水环境污染、补充地下水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雨水利用的借鉴与学习,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远、近期规划,把我国的城市排水规划和雨水综合利用结合起来,合理地开发利用雨水资源。

参考文献

[1]张晓宇,窦世卿.我国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3):91~95

[2]张瑜英,刘明君,赵廷华.城市雨水利用及其前景.[J].河南水利,2006,(10):70~71

[3]吕玲,吴普特,赵西宁等.城市雨水利用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9,7(1):118~123

[4]李钊.对我国城市雨水利用的思考.[J].水资源研究,2011,32(2):4~18

[5]翟晓燕,叶琰.面向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城市雨水利用研究.[J].水资源研究,2009,

30(2):19~21

[6]王军平.浅谈城市雨水利用.[J].山西科技,2004,(2):29~31

[7]胡世琴,范斌.浅议城市雨水利用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中国建设教育,2006,

6(6):57~59

做为水文专业的一名学生,我们都知道我国是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节水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通过节水技术这门课,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节水的措施和设施。但是,我国存在的节水问题,不只是技术上的,更是人们观念的缺失。尤其是我国南方,大多数人都觉得我国水资源很丰富,却不了解人均占有量和亩均占有量是相当的少,与世界平均水平差了一大截。导致很多人并不知道节水应该是每个人的责任,从生活的小事做起,每人节约一点水,就是对我国水资源做出的贡献,正所谓“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所以我认为,观念的形成对于节约用水是必要的。多多宣传,每个人都做到以身作则,怀有一份爱与感谢之心,对水的敬畏之心,从点滴做起,节水、爱水、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水是地球生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水资源是维系地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保护水资源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天职。

海绵城市经典案例-当雨水流过城市

雨水利用的主要景观措施有:屋面集水、滞留池、生态调节池、植草沟、人工湿地等。雨水间接利用采用渗滤沟、渗滤池、低洼绿地、梯田、花畦等方式将雨水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回灌至地下水层。 渗滤池:结合池塘、洼地设置渗滤池,池塘与洼地维持少量水位,除有集水功能外还可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开放的水域还能提供亲水及视觉美化的效果。 花畦:池底覆以土壤并种植吸附污染物的湿生植物,具有调节与改善水质的功能。

植草沟:用植被覆盖的集水、排水渠,主要用于疏散暴雨径流以及移除污染物,提升水质,保留乡土植被维护景观品质,提供生物栖息的空间,且植草沟设置及维持保养的费用低于传统的地下管线。 渗滤沟:渗滤沟是利用卵石、碎石等空隙为雨水提供滞蓄空间的方法,在地面设卵石沟或卵石槽导引地表径流至卵石间的孔隙。 渗透性铺装:采用渗透性地面铺装是让雨水回归大地,解决地下水回灌问题,具有入渗、滞留的能力,有减洪、水质净化与地下水涵养的优点。

雨水收集系统 绿地生态水渠 根据现状地形及景观要求,设计以下3种形式:①利用现状截洪沟进行改造,变成集、蓄、滤三个功能兼备的生态型水渠;②在山坳处设置引水渠,将山上雨水引入人工湿地过滤净化;③结合现状地形设计渗透型集水渠,渗滤沟+穿孔管+贮存池或渗滤池。 道路渗滤沟

因景观和功能要求,在主要道路和广场上未使用透水砖。因道路广场的标高大于绿地标,道路广场上的雨水可以汇聚到周边绿地内,再渗透到地下。而园内一般道路采用透水砖,并以级配砂石作为垫层,在级配砂石垫层内铺设全透型排水软管,便于雨水渗透、收集和利用。 根据具体位置及路幅宽度不同,渗滤沟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主园路渗滤沟:路幅宽6m,行人较多,雨水稍有污染,结合绿地过滤设计渗滤沟; ②硬质广场路面:结合地面找坡及铺装设计,广场中每隔20m左右设置渗滤沟; ③3m宽园路:渗水砖路面+渗滤沟+穿孔集水管; ④山体渗滤沟:内侧做渗滤沟,隔一定距离结合地形设置渗滤池或贮水池; ⑤木栈道:栈道下方设置低洼绿地; ⑥停车场:设计多孔沥青车道结合植草砖停车区,尽可能让雨水下渗,此处雨水污染较大,结合弃流及土壤渗滤设置穿孔管集水。 雨水净化系统 土壤渗滤净化 大部分雨水在收集时同时进行土壤渗滤净化,并通过穿孔管将收集的雨水排入次级净化池或贮存在渗滤池中;来不及通过土壤渗滤的表层水经过水生植物初步过滤后排入初级净化池中。 人工湿地净化

浅析雨水的回收利用

浅析雨水的回收利用 水资源问题早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水资源紧缺,全国700多个地级市以上的城市中,有近400个城市缺水或严重缺水,大部分分布在我国北方及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区,其中华北地区水资源紧缺已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总体来说: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是南方多于北方,东部地区多于西部地区。由于水资源分布的差异以及水资源污染的日益加重,城市的水资源正在面临着不足和短缺等问题。一方面为了解决浇灌绿化、洗车等用水短缺问题,另一方面为了解决暴雨季节雨水泛滥所引起一系列的矛盾,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正好可以合理地缓解这两大矛盾,不仅可节约水源,还可减轻城市排水设施的负担。 雨水利用技术分为:收集、净化、储存、供水与利用四个方面。 1.雨水收集 ①平时做好屋顶和房檐雨水槽、雨落管和雨水储存罐等维护工作,以保证收集的雨水有良好的水质,并且应尽量扩大集雨面积。 ②收集经过简单过滤处理并去除水中悬浮颗粒物的雨水。 ③摒弃初期污染雨水(屋顶等集雨面积上堆放物和附着物会污染雨水,尤其在干旱期过后的第一次降雨污染较重。初期降雨的第一毫米雨水含污染物最多,即使作为非饮用水也不能使用,所以初期雨水必须排走不能收集)。 ④雨量大时排放多余雨水避免雨水漫流。

⑤从公路和轻轨路面收集的雨水多含有油类、垃圾、烟灰、金属粉末和其他有害物质,必须过滤处理,并只能限于冲洗厕所。 2.雨水净化 ①雨水水质分析 雨水在降落过程中,空气中的溶解性气体,溶解或悬浮状固体,重金属及细菌等会进入其中。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降雨对地表的冲刷,所以地表沉积物是地表径流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地表沉积物的组成决定着地表径流污染的性质。因此,雨水的水质会因地点、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从雨水质分析结果看,天然雨水中主要考虑的污染指标为SS、COD、硫化物、氮氧化物等,但浓度相对较低。 ②针对用水要求进行处理 通常收集来的雨水作为中水原水进行处理。用途主要是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类中的城市杂用水类,城市杂用水包括绿化用水、冲厕、街道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消防等。污水再生利用按用途分类,包括农林牧渔用水、城市杂用水、工业用水、景观环境用水、补充水源水等。依据不同的用水要求进行不同深度的处理净化。 ③必须设有消毒设施(如与人体接触的用水) 消毒剂宜采用次氯酸钠、二氧化氯、二氯异氰尿酸钠或其他消毒剂。当处理站规模较大并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时,可采用液氯作为消毒剂,但必须使用加氯机。对采用药剂可能产生的危害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④净化方法 生物法:人工湿地法、氧化塘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

城市防洪与雨洪利用

关于城镇防洪排涝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城市防洪排涝直接涉及城市安危和市民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学的城市雨洪管理应该以专项规划为引导,以先进的预报、模拟、监测、控制等技术为支撑,在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生态工程,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将城市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美化与雨洪的防、滞、排、用结合起来,促进生态文明和亲水宜居城市建设。 关键词:防洪排涝形势原因对策 引言:据有关部门研究,我国到21世纪中叶人口将达到零增长,届时人口总数可达16亿左右,经济发展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的90%可能集中于城市。因此城市的安全将是整个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大中城市约90%濒临江河海洋,都受到一定程度洪水的威胁,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中小城镇蓬勃兴起,其中大多数城镇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没有充分考虑防洪要求,存在很大的洪灾风险。"十一五"全国水利规划计划中,明确将涉及人民群众生命才产安全领域的研究作为工作的重心。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城镇防洪救灾方面课题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1.城市防洪排涝的严峻形势 综合我国的内涝的情况,城市的防洪除涝减灾工作已经是重中之重,城市的防洪除涝工作是一个持久之战,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我们一定要做好十足的工作,制定出可行的而且有效的对策,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暴雨带来的内涝和洪灾。城市人口和财富高度集聚,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引领核心,城市一旦受灾,损失巨大。洪涝灾害是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的最主要灾害之一,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滨水而建,均面临洪水淹没和雨后内涝问题。因此,城市的防洪排涝问题形势严峻,必须全力应对,寻找成因,制定对策,以期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 2 目前我国城市产生内涝问题的原因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也是人类现代化程度的体现,城市排水系统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 起着静脉输运的作用, 对于整个城市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 由于温室效应的影响, 降雨量也逐年升高, 这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新的挑战。时常导致城市汛期发生内涝现象。城市内涝不仅影响交通, 严重时还可能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2],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如何解决城市的防洪排涝问题,就成为了我们的重要课题。 2.1 现有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城市七、八十年代建设的管道、以及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排水管道,由于年代久远,管径较小,施工质量差,管道流量小,难以养护管理等原因,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二是有些地方排水管网布局不合理,原有旧管网得不到更新改造,新管网与旧管网不能形成优势互补,配套使用,不能适应和充分发挥管网的防洪排涝作用。三是有些城市排水管网的体制为合流制。这些管道只能满足正常的污水排放和小雨量时的防洪排涝工作,对较大的暴

浅谈城市的雨水处理方法

浅谈城市的雨水处理方法 摘要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同时水资源的污染也很严重。雨水作为一种可以被利用的水源,经过处理后可以减轻水资源缺乏的现象。文章简单分析了雨水处理的几种工艺。 关键词雨水处理;水资源;雨水利用 一、雨水处理的重要性 雨水是水资源循环中的一部分,也是非常宝贵的水资源。将雨水经过处理后用于城市中使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一种方法。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地表水泥混凝土的覆盖率很高,遭遇短时高强度的暴雨时排水不及时容易形成城市内涝显现。如果能将雨水收集起来可以大大缓解内涝现象。所以说雨水处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雨水处理的现状 德国丹麦日本等国在雨水处理上开展时间比较早,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雨水收集管网对雨水进行收集,然后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进行处理,使雨水水质达到一定的使用标准,作为城市杂用水水源。国内对于雨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开展的比较晚,雨水主要用于绿化灌溉,用途单一,没有高效的利用雨水资源。 三、雨水处理常用的方法 由于雨水在初期径流时污染严重携带了大量的污染物质,但经过管道中的径流后期的雨水具有含氧量高、硬度低、杂质少的特点,不需要经过很繁琐的水处理工艺就能达到一定的使用标准。具体的工艺根据具体城市雨水水质分析的结果进行选择使用。常见的方法有。 (一)混凝工艺 混凝一般被认为是水中胶体物质脱稳的过程。通过投加混凝剂,经过不同的混凝机理使杂质形成絮状体,失去胶体物资的稳定性达到去除雨水中杂质的目的。目前给水中常见的混凝剂有硫酸铝、聚合氯化铝、三氯化铁、聚合硫酸铁等无机混凝剂,聚丙烯酰胺等有机混凝剂。根据雨水水质分析选择合适性能的混凝剂。混凝工艺最重要的是最佳投药量的确定。确定最佳投药量既可以使混凝达到最佳效果又可以减少絮凝剂的浪费减少运行费用。目前常见的最佳混凝剂投药量的确定方法是现场试验确定。我国在新型絮凝池的研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各种絮凝池的种类也比较多。但是因为雨水的特性,处理雨水时不需要使用过为复杂的设备。传统的絮凝池如隔板絮凝池就能达到很好的处理效果。隔板絮凝池采用的原理是利用水利搅拌达到混凝剂和处理的雨水的充分混合。消耗很少的能量是一种比较节能的设备。但是它也有局限性对处理的雨水量有要求,太小的雨水量隔板之间的间距比较小施工不方便。还是要根据具体处理雨水的情况选择絮凝设备。 (二)沉淀工艺

雨水回用计算书案例

南京诚园(南区) 雨水综合利用方案说明 南京吉佳新材料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二〇一五年四月

一、雨水收集利用的价值 水是生命的起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物质基础。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人们对水的需求量日益加大,另一方面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对水资源的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由此造成了水资源短缺的局面不断加剧。 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83个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时,由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在水资源保有量相对较大的南方省区同样面临缺水的威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资源需求的增长和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水的供给与需求矛盾日益突出,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已成为全世界所面临的问题。绿色建筑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提倡水的循环利用、雨水与中水处理回用,使水环境系统的综合效率达到最优,降低能耗,做到无废无污染,建成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城市的扩张,将不可避免的造成不透水地面面积的增加、地表雨水径流系数和径流量的提高,从面导致雨水大量流失,需加大排水系统的建设规模和投资资金;同时,由于减少了雨水的地下渗入量,使得地下水得不到充分涵养,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为应对这一局面,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鼓励水的复用和回用,经过近30年的研究和实践,我国在水的重复使用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技术和工艺上都为城市排水的重复使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上述基础上,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完善了各种相关和配套规定和标准,倡导和激励污水的处理和回用。 雨水作为一种宝贵的水资源,已得到全世界各国的认可。收集利用的雨水在一定范围内可代替自来水,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的短缺,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城市污水管网的负荷。而屋面雨水污染程度较轻,处理成本低,更应该是我们收集利用的主要对象。

城市雨水综合利用方案

城市雨水综合利用方案 城市雨水综合利用方案 摘要:在分析城市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城市雨水利用技术的重要性及方法。 关键词:城市雨水;利用现状;技术;前景;建议 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市地区的局部气候条件,由于这些气候要素的变化,又进一步影响到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降水条件。例如,在大都市中,几乎所有气候要素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地表的改变,使地表上的辐射平衡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空气的运动。工业和民用供热以及机动车辆增加了大气中的热量,而且燃烧吧水汽连同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送入大气层中。建筑物能引起机械湍流,同时城市作为热源可导致热湍流。城市上空的凝结核、热湍流以及机械湍流可以影响当地的云量和降雨量。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工排水系统的完善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滞水迅速排泄,导致局部蒸发量大为减少,市区内的绝对湿度下降。 雨水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城市水循环系统和流域水循环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植被减少或破坏,城市发展中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导致了城市雨水大量排放、地下水位降低等问题,进而导致雨水流失量增加和水循环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并引发一系列环境与生态问题。我国许多城市水资源严重不足,而大量雨水资源却白白流失,雨水利用率不足10%。针对这样一种现状,城市雨水综合利用是改善城市水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技术应用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可实现节水、水资源涵养与保护、控制城市水土流失和水涝、减轻城市排水和处理系统的负荷、减少水污染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目标。 城市雨水的回收利用方式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屋面雨水收集利用 城市中屋面的面积占去了整个城市硬质表面的30%左右,采用屋面可以吸收汇集部分雨水,增加城市雨水的回收利用,减缓雨水排放,

城市雨水利用措施

城市雨水利用措施 简介:城市雨水利用不仅可以解决部分城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开辟新的水资源渠道,为水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有效途径;另外城市雨水利用与城市雨水、给水管网相结合,可以减小雨水和给水管网的管径、降低管网投资,同时可改善城市微观环境。雨水利用措施和设备经过实践开发已经达到实用化,为今后大规模利用提供了技术和设备方面的保证。 关键字:水资源,城市雨水利用,透水,径流系数 一、水资源及雨水利用的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已经是迫在眉睫的战略任务。加强水资源管理,控制水资源污染,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时空分布又极不均匀的国家。水资源在时间上变化大,降水及径流的年内分配集中在夏季的几个月中;丰水枯水不规则交替出现,造成一些地区干旱灾害出现频繁和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我国水资源总量28000多亿m3,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300m3,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全国水资源的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淮河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1]。

因而,总体来说:水资源的分布是南方多于北方,东部地区多于西部地区。由于水资源分布的差异以及我国水资源污染的日益加重,我国城市的水资源正在面临着不足和短缺等问题。造成城市水资源不足和短缺的主要原因:一是水资源总量先天不足,人口多,人均水资源少。二是水源水质日趋恶化,不能满足水体正常循环使用的功能要求,大大减少了有效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城市中的一部分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中,造成天然水体的污染,破坏了天然水体的良性循环。目前,全国七大水系有一半以上被污染,流经42个大中城市的44条河流中大约有93%被污染。 河北省是严重的资源型缺水省份,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03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11m3,是全国平均值的1/7,不及国际上公认的人均1000m3缺水标准的1/3,甚至比不上以干旱缺水著称的中东和北非地区。近几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河北省用水量逐年增长,年用水量已经高达220亿m3,但可利用量仅为170亿m3,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二、城市雨水利用技术流程 各个国家的雨水利用技术发展的程度因重视程度不同而参差不齐。成熟的雨水利用技术从屋面雨水的收集、截污、储存、过滤、渗透、提升、回用到控制都有一系列的定型产品和组装式成套设备。对于雨水的利用工程可分为三个部分:雨水收集、处理和供应。

浅谈我国城市雨水利用(课程论文)

浅谈我国城市雨水利用 摘要: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是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本文阐述了城市雨水利用的必要性,并与国外的雨水利用技术相比较,说明了城市雨水利用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城市雨水利用;雨水利用技术;前景 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人类生产、生活高度聚集的场所。随着城市化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人口增加,工业迅速发展,导致城市需水量急剧增加。据分析,当中国城市化水平为30%时(1997年),用水量为630亿m3;达到40%时,为910亿m3;50%时,为1 220亿m3;60%时,为1 540m3左右。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当前许多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目前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城市对生产和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导致供水水源被污染,使城市水资源更加短缺。使得雨水利用成为必要。 一、雨水利用的必要性 1.1雨水资源的利用,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植被减少和破坏,以及城市发展带来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导致水循环系统平衡遭到破坏,并引发一系列环境与生态问题。而随着雨水径流,各种沉淀物和有机废弃物又会使得径流雨水中含有大量污染物。根据调查,初期雨水的污染程度甚至超过城市污水。 城市雨水利用,利于自然界的水循环,能够涵养和补给城市地下水、缓解地面沉降、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增进城市绿化、防治雨洪灾害等,还能减轻城市排水和处理系统的负荷、减轻防汛压力、减少雨水径流污染,利用城市河湖和各种人工与自然水体、沼泽、湿地,调节气候、遏制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1.2雨水资源的利用,可有效减少洪涝灾害 城市化的进程增加了城市的不透水面积,使雨水无法直接渗入地下,洼地蓄水大量减少。城市土地利用情况的改变造成从降雨到汇流时间大大缩短,汇流速度和径流量都大大增加,使得原有排水管线的负荷加大甚至排洪能力严重不足。

雨水资源再利用

一、 前言 台灣自1981年代開始的高度經濟成長導致人口及產業急遽往都市集中,大都市周邊,例如大台北地區南港內湖區積極開發為住宅用地,使得都市區域迅速擴大。由於像這樣的都市化,都市土地被整治高度利用,明顯提高了居住於此的人之便利性。不過就另一方面而言,都市化導致雨水的不滲透區域擴大,以致明顯減低這些土地曾經所具有的保水機能與蓄水機能。因都市發展造成地貌及水文循環系統改變,在都市開發過程常被忽略其潛在風險因而水患頻繁發生,如下圖1為台北市大湖山莊街都市開發過程將河川水道改為街道導致洪患發生,也因內湖區持續開發,地下水量減少,使得雨水迅速流入側溝及河川裡,增加河川氾濫機率;在此同時因水循環被破壞導致一方面發生洪患,另一方面卻水資源不足,事實上20世紀以前,許多未開發國家鄉村地區因水資源供給設施不足還依靠雨水的收集(如下圖2) 。雨水儲存設施的設置,與河川整修一樣,是因應因開發而產生變化的雨水之流出機 雨水資源再利用( Storm water Re-Use) 陳賜賢 臺灣省水利技師公會榮譽理事長/臺灣雨水利用協會秘書長 圖1:台北市大湖山莊街都市開發過程將河川水道改為街道過程

圖3:滲透型陰井及滲透型水溝,補充地下水及降低洪峰量圖4:台灣地區用水量與世界各國比較圖 構的一種方法。有關雨水儲存設施的計劃,不僅要考量到流出調節功能,也必須從再次認識開發、治水,以及像這樣與河畔環境有關的現狀來開始。因此如何降低洪峰量體之綜合治水對策應被同時考量,其中雨水截留系統設置(rainwater harvesting system)於國內外之評估,結果皆認為對都市洪峰有抑制效益,其可減輕地表逕流及延緩洪峰集中時間。 二、 雨水利用意義 雨水利用理念為模擬開發前的土 地現況其具有之土壤綠帶的保水、儲 水功能,改以建築物等人工構造轉變 恢復其一部份功能,如下圖3利用排 水構造物觀念改變即可補充地下水及 降低洪峰量。 尤其台灣地區之用水量遠超過世 界各國平均用水量如下圖4,也就是說, 一方面必須盡量將因開發等造成變化的水 循環,修復到接近原本的水循環。同時保存 雨水, 這不僅是對水資源保存並且是保護 有限地球資源。 圖2:中國大陸黃土高原充分利用雨水資源情形

城市雨水利用的现状与发展@节能

城市雨水利用的现状与发展 近十年来,城市雨水利用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城市对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和城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现代城市雨水利用是一种新型的多目标综合性技术,可实现目标有节水、水资源涵养与保护、控制城市水土流失和水涝、减少水污染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目前应用范围有:分散住宅的雨水集蓄利用中水系统;建筑群或小区集中式雨水集蓄利用中水系统;分散式雨水渗透系统;集中式雨水渗透系统;屋顶绿化雨水利用系统;生态小区雨水综合利用系统等。 对现代城市雨水利用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和总结,有利于构筑和完善该技术体系,尽快建立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1 雨水集蓄利用 1.1 屋面雨水集蓄利用系统 利用屋顶做集雨面的雨水集蓄利用系统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和工业等方面的非饮用水,如浇灌、冲厕、洗衣、冷却循环等中水系统。可产生节约饮用水,减轻城市排水和处理系统的负荷,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效益。 该系统又可分为单体建筑物分散式系统和建筑群集中式系统。由雨水汇集区、输水管系、截污装置、储存、净化和配水等几部分组成。有时还设渗透设施与贮水池溢流管相连,使超过储存容量的部分溢流雨水渗透。 屋面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在许多国家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德国已实现产业化和标准化,一些专业公司开发出成套设备和产品。德国Ludwigshafen已经运行十年的公共汽车洗车工程利用1000m2屋面雨水作为主要的冲洗水源;法兰克福Possmann苹果轧汁厂将绿色屋面雨水作为冷却循环水源等,是屋面雨水用于工业项目的成功范例。

1.2 屋顶绿化雨水利用系统 屋顶绿化是一种削减径流量、减轻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建筑温度和美化城市环境新的生态技术,也可作为雨水集蓄利用和渗透的预处理措施。即可用于平屋顶,也可用于坡屋顶。 植物和种植土壤的选择是屋顶绿化的技术关键,防渗漏则是安全保障。植物应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条件,筛选本地生的耐旱植物,还应与土壤类型、厚度相适应。上层土壤应选择孔隙率高、密度小、耐冲刷、且适宜植物生长的天然或人工材料。在德国常用的有火山石、沸石、浮石等,选种的植物多为色彩斑斓的各种矮小草本植物,十分宜人。屋顶绿化系统可个提高雨水水质并使屋面径流系数减小到0.3,有效地削减雨水径流量。该技术在德国和欧洲城市已广泛应用。 1.3 园区雨水集蓄利用系统 在新建生活小区、公园或类似的环境条件较好的城市园区,可将区内屋面、绿地和路面的雨水径流收集利用,达到更显著削减城市暴雨径流量和非点源污染物排放量、优化小区水系统、减少水涝和改善环境等效果。因这种系统较大,涉及面更宽,需要处理好初期雨水截污、净化、绿地与道路高程、室内外雨水收集排放系统等环节和各种关系。 2 雨水渗透 采用各种雨水渗透设施,让雨水回灌地下,补充涵养地下水资源,是一种间接的雨水利用技术。还有缓解地面沉降、减少水涝和海水的倒灌等多种效益。可分为分散渗透技术和集中回灌技术两大类。 分散式渗透可应用于城区、生活小区、公园、道路和厂区等各种情况下,规模大小因地制宜,设施简单,可减轻对雨水收集、输送系统的压力,补充地下水,还可以充分利用表层植被和土壤的净化功能减少径流带入水体的污染物。但一般渗透速率较慢,而且在地下水位高、土壤渗透能力差或雨水水质污染严重等条件下应用受到限制。 集中式深井回灌容量大,可直接向地下深层回灌雨水,但对地下水位、雨水水质有更高的要求,尤其对用地下水做饮用水源的城市应慎重。

雨水利用国外案例

雨水利用国外案例 【篇一:国外案例】 总结 中央走廊的雨水和绿色基础设施规划项目的目的是建立一个为发展 共享框架,堆叠功能绿色基础设施(ssgi)雨水管理。绿色基础设 施的雨水渗透的方法,使蒸发,捕获和再利用雨水来维持或恢复自 然水文。“共享,堆叠功能”是指绿色基础设施的目的是为多个包裹 提供服务(公共的或私人的)和整个设施功能提供额外的设施超越 纯粹的雨水管理。 的ssgi规划项目将有助于城市雨水管理实施过程中重建场景简化。 这项研究将提供技术分析以及解决监管制度框架。目的是告知选择 的雨水最佳管理措施(bmps),方便运输导向发展(tod)的目标。利益相关者的咨询委员会的成立是为了指导项目并提供结果的反馈。协助技术工作和网站的计划,该项目聘请了srf咨询集团,公司,本 地咨询公司提供工程,规划,设计服务。额外的资金是由密西西比 河流域管理机构提供(mwmo)。 在其早期阶段,项目测试目标完成四场景在中央走廊的两个有代表 性的部位ssgi概念计划。该项目将主要集中在两个先进的网站计划 在包裹的地方重建迫在眉睫。在探索在明尼阿波利斯和圣保罗ssgi 的潜在利益,所以一个网站是选择在每个城市的boeser网站(又名 绿第四)在明尼阿波利斯第二十九大道站下;和宵禁共享网站西门 站附近的圣保罗。 这项研究仍在进行中,但到2013年底该项目将产生一个报告呼吁 对tod引导合作战略雨水解,中央走廊重建雨水管理绿色基础设施 为基础的方法。由于该ssgi方法非常规性,该项目仍在通过政策对话。今年年底,它将为其他通道的模型复制的建议和产生一个宣传 手册鼓励网站设计雨水的创造性使用和推广的总体规划的概念。 【篇二:国外“雨水花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景观设计与规划林,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 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景观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设计 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括自然要 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

昆明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规定

昆明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规定 第一条为实现雨水资源化,节约用水,修复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减少径流污染,减轻城市洪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昆明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和《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等法律、法规和规范,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昆明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城市雨水收集利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雨水收集利用是指针对因建筑屋顶、路面硬化导致区域内径流量增加,而采取的对雨水进行就地收集、入渗、储存、处理、利用等措施。 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是指雨水的收集设施、入渗设施、储存回用设施、处理设施、调蓄排放设施及相关附属设施等的总称。 第四条市城市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管理工作。 市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日常监管工作。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或者市城市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工作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六条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是节水设施的重要内容之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节水“三同时”的要求同期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一)民用建筑、工业建筑的建(构)筑物占地与路面硬化面积之和在1500平方米以上的建设工程项目; (二)总用地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广场、绿地等市政工程项目; (三)城市道路及高架桥等市政工程项目。 有特殊污染源的医院、化工、制药、金属冶炼和加工企业等,在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时,建设单位应当召开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参加的专题论证会。 第七条符合第六条规定条件的已建成企业、单位、住宅小区和公园、广场、绿地、城市道路、高架桥等市政基础设施,具备建设场地条件的,产权单位、管理单位或者物业管理企业应当按照要求逐步补建雨水收集利用设施;主城四区政府、各开发(度假)区管委会和市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督促或组织各产权单位、管理单位或者物业管理企业补建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第八条雨水收集利用工程的设计、施工,要结合再生水利用设施的建设,遵循建设工程地面硬化后不增加建设区域内雨水径流量

雨洪利用技术

城市雨洪利用及技术 一、引言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自然资源,是其它任何资源所无法替代的,是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导致诸多城市出现水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干旱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下垫面产汇流特征发生改变,城市洪涝灾害问题凸显;城市缺水导致城市生态景观用水被挤占,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重,甚至造成一系列地质灾害。面对这一系列问题,人们将目光转向了雨洪资源。 二、城市雨洪利用的概念 雨,即降水,尤其是暴雨。我国位于亚洲季风气候区,季风气候决定了我国雨季年内的高度集中。每当夏季风北上,西南、东南暖湿气流与西风带系统冷空气相遇,或者有台风影响,往往会产生强度很大的暴雨。 洪,即洪水,尤其是平原区洪水。我国不仅年内降水高度集中,而且西高东低,平原中的平地大多位于江河洪水位以下,是洪水、洪灾易发区。滨海地区由于海平面以上地面沉降,又加剧了洪水位抬高,增加了洪水、洪灾发生的机率。而二者就属于雨洪资源。但是暴雨和洪水又都属于弃水。弃水,指的是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的质量,不能或不可能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被利用的自然水。 [1]所谓,城市雨洪利用,就是要合理利用城市暴雨、洪水,具体说来就是调整城市雨洪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通过收集拦蓄,存储净化、调配利用等措施,将弃水变为益水,变灾害为资源的过程。[2]城市雨洪利用是一种多目标的综合性技术,城市雨洪的利用不仅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更具有减缓城区雨水洪涝和地下水位的下降、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意义。 三、城市雨洪利用的发展状况 1、国外发展情况 近20年来,由于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紧缺和暴雨洪水灾害频繁,美国、加拿大、默西哥、德国、印度、土耳其、必色列、日本、泰国、苏丹等40多个国家相继开展了雨洪利用的研究与实践,并召开过10届国际雨洪利用大会。[3]其中,德、日、美等经济发达、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国家,将城市雨洪利用作为解决

城市雨水利用案例

城市雨水利用工程实例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车伍,李俊奇) ◆雨水集蓄利用系统 A 北京某中学运动场雨水利用工程(北京市城市节水办资助项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设计) 该工程于2000年竣工投入使用。是北京市第一个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获得市政府专项资金补助,补助资金约占投资额的三分之一。图1 是该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流程,表1列出主要工程量。

可利用雨水量计算: 按年平均降雨量600mm计算, 年均可利用雨水量=降雨量╳汇流面积╳径流系数╳弃流系数╳季节折减系数 =0.6╳17000╳0.8╳0.87╳0.85=6034m3 根据现场条件和投资限制,设计规模适当减小。按单场降雨量20mm设计,即20mm有效降雨量可将贮水池灌满,超过设计负荷的降雨则通过设于运动场环形集水渠上的溢流口排入附近的市政管系。 按每年15场雨估算,则每年可收集雨水约4000 m3,用于冲洗操场和校园绿化。考虑操场冲洗水还可以循环利用,节约水量相应增加。 B台湾慈济技术学院雨水利用 该项目屋面雨水收集的汇水面积为1200 m2,由于技术学院地址位于山区附近,年平均降雨量2300mm以上,加上收集面积较大,每年可节约自来水达5000 m3以上。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绿化灌溉和冲厕。 储存池容积250 m3,并有相应的管道和处理系统。考虑荷载和地震的影响,楼顶储存池用不锈钢制作,地下水池用钢筋混凝土。 该项目还考虑设计中水与雨水联合运行,提供更多的杂用水,C小学雨水利用工程(北京市城市节水办、西城区教委、西城区科委资助项目,建筑工程学院设计) (1)概况 该学校位于市中心,校园非常拥挤,绿地很少。对这样一个占地很

城市防洪课程标准

《城市防洪工程》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城市防洪工程》课程是市政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是市政工程技术岗位人员必备技能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各种城市防洪工程能力,达到学生掌握城市防洪技术,并运用到城市防洪工程管理中的目的。 2、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 2.1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表1) 2.2 课程目标 本课程通过对湖南湘潭市公路管理局、湘潭路桥公司等多个企业单位的调研,根据市政工程工程专业标准确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城市防洪工程》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表2)。

3、教学组织 根据本课程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使学生掌握城市防洪工程课程目标,本课程设计了7个工学单元。在项目的教学实施中,依据城市防洪工程课程的工作过程,将每个项目进一步分解成项目工作任务具体课程教学组织见表3。 4、教学内容 4.1 城市防洪概述

4.2城市防洪工程技术 4.3城市防洪非工程技术 4.4城市防洪新术

5、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从以下三个方面(表X2)进行考核,汇总得出课程整体成绩。 6、建议与说明 6-1教材编写 6-2教学资源 、教师个人空间、授课计划、任务书和指导书、教学课件、课程考核表、教学评价表、教学视频等。 6-3行业标准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 50805-2012 6-4参考教材 1.《城市防洪》黄河水利出版社 2.《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等 6-6参考期刊 6-7师资要求 课程教学团队由校内外教师共同组成:专任专业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或本

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具备课程教学设计、组织、交流沟通能力;校外兼职教师应具备实际经验或注册职业资格,责任心强,具备一定交流、沟通与表达能力。 6-8教学条件 场地条件:多媒体教室、机房 设备条件:投影仪、黑板、计算机 6-9 编写成员 校内教师:周密 审核: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审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城市雨水利用浅析

城市雨水利用浅析 发表时间:2017-09-20T15:42:51.797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12期作者:冯梅 [导读] 城市雨水综合利用技术是解决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减少城市洪灾的有效途径,并且可以促进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陕西西安 710018 摘要:笔者总结了国内外城市雨水利用情况,分析了城市雨水利用技术的基本内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简绍了几种常用的城市雨水利 用技术,并针对我国雨水资源化利用情况,对城市雨水利用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雨水资源利用不仅是开源节流的良策,也是改善生态环境、形成区域健康循环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城市雨水;利用;资源化;建议 0引言 城市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解决的并不仅仅是水的问题,它还可以减轻城市日显巨大的自来水的供水压力、路面积水等问题,此外对水土 流失、河水污染等问题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雨水利用对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水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就城市雨水利用技术的发展状况、技术基本内容、和技术种类做归纳性的总结,并针对我国水资源的利用和发展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今后我国城市雨水利用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1城市雨水利用现状 1.1国外城市雨水利用情况 美国自1993年以后开始兴建地下隧道蓄水系统,建立屋顶蓄水和由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让洪水迂回滞 留于曾经被堤防保护的土地中,既利用了洪水的生态环境功能,同时减轻了其他重要地区的防洪压力。德国具有最先进的,最完整的雨水利用理论和技术体系。通过公共雨水管收集雨水,并做简单的处理达到杂用水水质标准,可冲洗厕所和清洁道理,达到回用目的。而丹麦将收集的雨水经过预过滤设备处理后进行储存,再通过简单过滤后用于冲洗厕所和洗涤衣物。同样日本从1963年开始兴建滞洪和储蓄雨水的蓄洪设施,蓄集的雨水主要用于冲洗厕所、浇灌草坪,消防和应急用水。而泰国在20世纪80年代,建造了上千万个2m3的家庭集雨水缸,主要用于村民饮水问题。此外,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等20多个国家,都分别修建了小型水池、水仓等蓄水构筑物,主要用于收集雨水,最终将雨水简单处理后进行农田灌溉[1,2]。 由此可见,上述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屋顶蓄水和地表回灌系统,而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冲厕所、洗车、冲洗地面、洗涤衣物,以 及回灌补给地下水量。[1,2,3] 1.2我国雨水利用情况 目前我国对雨水资源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农业领域,主要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而在城市雨水资源化及其应用方 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较为系统的综合利用理论与实例研究[4],雨水利用技术落后,缺乏系统性理论和规范,对所收集的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尽管上海、杭州等北方城市已开始实施雨水资源的水量、水质监测及污染控制工作,但总体上我国对城市雨水的利用水平还停留在“控制”这一初级阶段。 2城市雨水利用技术 2.1雨水收集 目前城市雨水利用收集技术主要有三种:屋顶雨水收集、城市路面雨水利用和城市绿地、花坛和园林雨水集蓄。①屋顶雨水收集是将 屋顶雨水收集并储存于地下或地面的蓄水池,经简单处理后直接用于浇花、冲洗厕所或者洗车等用途。该技术的收集利用要比城市道路雨水回用复杂的多,主要包括雨水收集系统、过滤系统、贮存系统、回用系统等。②城市道路路面雨水利用技术是通过修建一些简单的雨水收集和蓄存工程,就可将雨水资源化,达到城市雨水回用的目的。③城市绿地、花坛和园林雨水集蓄是应采用下凹式绿地,雨水口设在绿地上,集蓄水池池底高程略高于绿地高程且低于周边高程,这样雨水可径流进入绿地,经绿地蓄渗、补充消耗的土壤水分,而多余的雨水自流入蓄水池[5]。 2.2雨水处理 如果收集后的雨水作为生活杂用水,则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处理以符合相关水质标准。依据试验研究显示,雨水除了pH值较低以外,初 期降雨所带入的收集面污染物或泥砂,是雨水水质最大的问题所在。一般的污染物(如树叶等)可进行物理处理,而泥砂则可经由沉淀及过滤的处理过程加以去除。 2.3雨水的供应 雨水的使用,在未经过妥善处理前(如消毒等),一般建议用于替代不与人体接触的用水(如卫生用水、浇灌花木等)为主。也可将 所收集下来的雨水,经处理与储存的过程后,用水泵将雨水提升至顶楼的水塔,供厕所的冲洗使用。另外,如与人接触的用水,仍以自来水供应。 3我国城市雨水利用适用技术 3.1雨水生态利用技术 城市雨水生态处理技术依靠土壤、物、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净化雨水,避免了人工处理雨水带来的能源、源消耗,降低了城市发展对 自然系统的破坏,保持了城市的自然生态性,构建的生态处理系统创造了良好的城市自然景观。雨水生态处理技术可以很好地将雨水利用工程同城市已有或改造的水体系统相结合,在提高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同时处理并利用雨水,从而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 3.2雨水径流传输与收集技术 雨水径流传输与收集技术是将来对来自屋顶、道路等的降水径流分别传输、收集,稍加处理或不经处理而直接用于冲洗厕所、浇洒绿 地等。来自屋顶上和较清洁路面上的降水径流除初期受到轻度污染外,后期径流通常水质良好,通过收集经简单处理后便可直接利用。 3.3雨水渗透———涵养地下水技术 地下入渗技术是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或者表层有较浅的不透水层时,挖穿不透水层在透水层开挖入渗沟,沟内铺设带孔的透水管, 周围填装直径8~32mm的砾石,将收集到的屋顶或道路等不透水地面所产的雨水用管道输送到入渗沟内的透水管,沟内充填的砾石和管道有一定的蓄水空间,可存储一部分雨水,并使雨水通过周围的土壤下渗。地下入渗法占地较少,便于在城区及生活小区设置。该技术对于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将对水资源和水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雨水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紧缺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缓解城市水危机、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有效措施。因此论文从国内外雨水收集与利用的现状分析出发,进一步探索和认识雨水利用的意义、雨水利用系统和雨水利用要点分析,并进而以成都市作为实例,对雨水利用在成都实施的可行性研究。 【关键词】:雨水收集绿色建筑雨水利用 国内外雨水收集与利用现状分析 据统计,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或严重缺水。特别在一些大型、超大型城市,水资源供求矛盾更加尖锐,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将对水资源和水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雨水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紧缺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缓解城市水危机、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有效措施。 1、国外城市雨水利用概况 德国是欧洲开展雨水利用工程最好的国家之一。目前,德国雨水利用技术已经进入标准化、产业化阶段。在澳大利亚,许多新开发的居民点附近的停车场、人行道铺的都是采用了透水性很强的地砖,并在地下修建地下蓄水管网。而目在新建的道路上,路两旁的树底下甚至预留了积水孔,道路上的雨水不是流入下水道,而是通过路旁的积水孔直接被存蓄到树下面的积水池。日本的城市雨水资源利用在亚洲是开展最早的。在有“花园式城市”、“花园式国家”美誉的新加坡,无论是道路两旁、街道周边、海边还是建筑物周围,到处都是树木花草。这些绿化都是自动浇灌的,而且都有雨水利用装置。 2 、国内城市雨水利用现状 我国雨水资源利用的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新疆的“坎儿井”到北京北海团城的“倒梯形方砖、集水涵洞" 雨水利用工程,都是古代雨水利用的典范。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大规模的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雨水资源研究与利用起步较晚,自90年代起,北京、上海、天津、大连、哈尔滨、西安、

国内外典型城市多水源利用案例分析-新加坡

第2章中国各级各地典型水资源规划梳理 2.1北京 北京市属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性季风气候,水资源天然禀赋条件不足决定本市长期缺水,年均水资源量仅有2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减少44%。近年来,北京市通过大力推进节水、建设应急水源地、水库优化调度、扩大利用再生水、境外调水等措施,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了年均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1。 2.1.1水资源特点 ◆降水和来水严重不足 近12年降水量减少19%,水资源总量减少43%,入境水量减少77%,两库来水减少79%,可用水资源急剧减少。 ◆城市应急水源地已接近开采极限 近12年,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从11.9米下降到24.9米,年均下降1.1米。城市应急水源地开采以来,周边农用机井50%以上出水不足,严重影响当地农民用水,城乡供水矛盾十分突出。 ◆本地水资源保障首都供水安全难度增大 北京市2010年常住人口1961万人,按照近12年本地平均水资源量计算,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07立方米,远远低于其他城市。 据测算,北京市2011年缺水3.7亿立方米,2012年缺水3.8亿立方米,2013年缺水6.5亿立方米,2014年缺水6.6亿立方米。2015年南水北调年来水10亿立方米,给城区配置8亿立方米,在应急水源地停止开采、城区自来水水源井涵养、自备井置换的情况下,缺水1.9亿立方米。 1《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

2.1.2规划目标 针对北京市水资源供给的缺口和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北京市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水资源规划目标,提出了确保四个安全,实现五个率先,并制定了详细的规划指标。 ◆确保四个安全 水源安全:确保水源,2014年前年境外调水4-6亿立方米,2015年南水北调10亿立方米水进京,再生水利用10亿立方米; 供水安全:城区供水安全系数达到1.25,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城区供水漏损率控制在14%以下; 水环境安全: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污泥无害化处理率100%,跨省市界断面COD、氨氮含量达到国家考核标准; 防洪排水安全:确保水库、水闸安全,骨干河道防洪达标,城区和新城防洪排水达标,构建完善有效的雨水利用体系。 ◆实现五个率先 实现境内五大水系连通和充分收集雨水目标,率先达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目标,率先达到国际领先利用水平; 实现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目标,率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实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目标,率先建成统筹城乡的高标准节水型社会; 实现应用推广高新技术目标,率先完成科技水务体系建设。 ◆规划指标 根据“十二五”时期北京市水务发展目标,拟定以下规划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