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期间教育思想

宗教改革期间教育思想
宗教改革期间教育思想

宗教改革时期教育思想

一、宗教改革运动和社会的变革

宗教改革是16世纪西欧资产阶级为其政治和经济利益而发动与组织的社会政治运动。这次运动的主力军是城市贫民和广大农民,矛头指向天主教会。它的基本目的并非废除宗教,而在于创建被称为“新教”的教会,以便与天主教相对抗。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斗争,宗教改革的结果是西欧基督教会的分裂,并出现了基督教的新教及其各个派别。显然,在“神权”与信仰的斗争背后隐藏的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所进行的夺权斗争。因此,宗教改革是西欧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就宗教这种精神统治的形式而言,宗教改革实际上是西欧资产阶级根据自身的利益相要求去改造中世纪的教会,把基督教改造成为符合其需要的宗教。

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开始。其主要原因是罗马教皇不仅在政治上干预德国的内部事务,阻挠德国的统一,而且在经济上通过各种税赋剥削德国的城市贫民,持别是农民。由于罗马教皇敲诈勒索,搜刮巨款,因而德国被称为“教皇的奶牛”。对罗马教皇的盘剥,人民不堪忍受,反对天主教会的斗争日益激化,一触即发。1517年,教皇列奥十世在德国强迫人民购买“赎罪券”,马丁·路德坚决反对并于1517年10月31日用拉丁文写成《九十五条论纲》贴在威登堡大教堂门口,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1521年1月,教皇下令开除马丁·路德的教藉,但这并没有吓倒马丁·路德,他当众烧毁教皇的敕令,宣布同教皇彻底决裂,成立了“新教”。马丁·路德为了宣传新教教义并壮大队伍,十分重视教育工作。

由于马丁·路德新教的教义符合各地诸侯的利益,因此,德国北部和中部许多诸侯接受了马丁·路德新教。这样,马丁·路德新教在德国取得了合法地位。德国新教地区实施的教育改革主要有:长期由天主教会控制的教育开始由国家来控制;根据新教的办学方针重新确定教育目标;市政当局用过去天主教会的财产与收入对教育事业提供资助;小学用德语进行教学,学生要学习马丁·路德翻译的德语《圣经》以及他所编写的《教义问答》,学生学习读、写、算基本知识及音乐课程等。

与马丁·路德在德国开展宗教改革相呼应,瑞士也开始了宗教改革运动,1534年,加尔文到日内瓦城宣传新教教义。与马丁·路德新教相比,加尔文教派的教义更加激进。日内瓦城于1541年建立了政权与教会合一的共和国,这个共和国实施的教育改革主要有:对贫苦儿童实行免费教育;小学除学习读、写、算外,还要学习加尔文教派的教义以及由加尔文编写的《教义问答》;强调在小学要以国语为教学用语等。

加尔文新教传入尼德兰(包括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一部分)后,受到那里的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欢迎。他们在建立政教合一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之后,在教育上也进行了改革。例如对贫苦儿童实行免费教育;小学的教学内容是读、写、算和宗教,但重视算术教学;用荷兰语进行教学,重视发展文科中学等。

正当路德教派和加尔文教派在德国、瑞士和尼德兰等地不断地扩大其势力范围的时候,罗马天主教会组织了反宗教改革运动。在组成反宗教改革同盟的同时,罗马天主教会利用“耶稣会”开展教育工作来反对新教。耶稣会创始人罗耀拉为巩固天主教会原有的阵地,尽力争取信徒,向青年学生灌输耶稣会的教义与教规;通过耶稣会的《教育大全》指导各地耶稣会学校的工作;尽力培养耶稣会的神职人员和耶稣会学校的教师,采用拉丁语进行教学,禁止使用本族语。但是,耶稣会在教育上也不得不进行一些改革,以便更好地与新教教育抗衡。

二、宗教改革时期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1.主张由国家实施普及义务教育。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宗教改革家都强调这一点。在中世纪,教育是由教会垄断的。经过宗教改革,部分新教地区教育的领导权已开始由教会转入国家手中。可以说,近代欧洲国家教育制度是在宗教改革时期奠定根基的。但从教会垄断教育转变为国家开办和管理教育,这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其中经过了教会与国家合作办学的过程。然而,宗教改革使得世俗办学的大门已经打开,以后随着近代国家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国家办学的制度。

2.特别重视初等教育。由于路德教派和加尔文教派为了与旧教争夺青少年,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在德国、瑞士、尼德兰等地区都特别重视初等教育。因此,宗教改革时期新教地区的初等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例如,16—17世纪,尼德兰已具有欧洲最完备的初等教育制度,成为近代欧美国家初等教育的范例。

3.在教学内容上,新教与旧教一方面都接受古典文化知识;另一方面都为了培养本教派的信徒与巩固自己的势力而对青年一代灌输本教派的教义和教规。这样,由于企图把古典文化知识与宗教结合起来,因而形成了理性与信仰、科学与宗教的矛盾。这一矛盾既反映在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思想之中,又制约着这一时期学校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因此,宗教改革时期教育家强调顺从而不关注学生智力发展问题。在这一方面,他们都没有什么建树,与人文主义教育家相比,可以说是后退了一步。

4.倡导用本族语进行教学。在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完成了把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圣经》翻译成德语《圣经》的工作,并要求学生阅读德语《圣经》;加尔文也强调要用本族语进行教学。这个特点与近代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是相适应的。因为本族语言是近代国家发展的条件之一。然而,以罗耀拉为代表的耶稣会学校却禁止用本族语进行教学,这种做法是显然有悖于历史发展潮流的。

5.新教各派都根据自己的办学方针对原有的学校进行改造和重建。由于学校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不能完全截断历史,所以马丁·路德在德国、加尔文在尼德兰都是在接管原有学校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改造,并建立新的学校教育体系的,以便使学校教育更符合本教派的要求。

三、宗教改革时期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 马丁·路德

生平:

马丁·路德(1483—1546)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领导人、基督教新教路德教派的创始人。1483年11月10日出生于德国萨克森的埃斯勒本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受到严格的宗教教育。青少年时代曾先后进入曼斯菲尔德的拉

丁学校和马格德堡的一所兄弟会学校学习。

1501年,马丁·路德进入爱尔福特大学攻读法律。在150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他突然遁入爱尔福特的圣奥古斯丁修道院成为修士,开始了他的宗教生涯。1512年10月,马丁·路德获得神学博士学位,被任命为威登堡修道院副院长

和威登堡大学神学教授。

1517年,放弃天主教正统神学的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后又与罗马教廷和教皇决裂,发起了德国宗教改革运动。1521年,他为躲避迫害而匿居瓦特堡,致力于把《圣经》从希腊文译成德文。1524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1530年,他又发表了《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1546年2月18日,马丁·路德在埃斯勒本去世。

教育思想:

(1)论国家开办和管理学校教育

马丁·路德首先对当时德国的旧教育进行了批判。他强调指出,旧学校对于德国儿童来说,是一个让他们受折磨、鞭打、痛苦、灾难而一无所获的地狱。整个德国的学校正在日益腐败下去。在大学和修道院里,那些教师、教士、神父和僧侣们是一些“用红、棕色帽子装饰起来的肥大粗鲁的笨驴”,是“用金链和珍珠串引着的猪豕。”在学校里,“到处都充斥着这样的教师先生们,他们一无所知,教不出什么有用的东西来。甚至连正确的学习和教学方法都不懂。”这样的教师根本不能胜任学校教学工作。过去曾经受过寺院和大学教育的人,大多成为了蠢人和笨蛋。因此,马丁·路德强调说:“我宁愿我的青年无知和愚笨。也不愿这样的大学和修道院成为他们唯一受教育的场所。”他认为必须把败坏青年的旧学校加以“改造”或者“毁灭”掉,更重要的是,要在“基督教基础上创办一些新的学校”。

在马丁·路德生活的时代,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世俗政权与教会的权力斗争也反映在教育领域里。为了突破西欧各国从中世纪以来由教会掌握教育的领导与管理权的旧传统,马丁·路德明确地提出,国家应当把兴办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他认为,要使国家兴旺,学校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他要求国

家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工作。马丁·路德说;“对青年施以极大的爱护就成了市长们和市政官员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他看来,因为市民把自己的幸福和尊荣交托在他们手中,他们应该竭尽全力为市民谋幸福。为了青年一代的成长,市政官员们应

该把创办学校这件事紧紧地抓起来。他特别强调由那些自由城市来创办学校和管理教育,因为几个世纪以来,这些自由城市一直是脱离罗马教廷而独立行使开办学校的权力的;同时在德国,这些城市也比各诸侯国更多地脱离了教会的影响。

(2)论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马丁·路德从与罗马教廷的斗争、国家的昌盛以及人的发展三个方面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与作用。其一,马丁·路德认为,基督教徒应该受教育,因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育少年虔诚信仰,从而达到使灵魂得救的目的。为了与罗马教廷斗争,尽力争取德意志的青年,马丁路德强调指出,应该通过创办新学校来加强新教的实力。他说:“敢于传播真理并教诲别人的青年人,才能给魔鬼以致命的打击。”

其二,马丁·路德认为,教育应为世俗政权国家繁荣昌盛服务。他明确指出:“一个城市必须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因此,通过良好的教育与训练来培养有才干、有学问的人,就是教育的目的。马丁·路德号召家长、市政官们都要尽力去办好新学校。他说:“如果我们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士耳其人的袭击,情愿出一个金币,那么为了使一个男孩接受真正的基督教教育,免受无知之苦,我们就应该情愿出一百个金币,因为这样的人所能成就的好事,是无法计算的。”

其三,马丁·路德还从人的发展方面说明教育的作用。他指出,古代罗马由于有良好的教育,所以青年一代被培养成为“聪明、智慧、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卓越人才”。”而我们需要有才能、博学的人,这唯一的办法是通过教育来培养他们,使他们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马丁·路德认为:“儿意是喜爱获得知识的,无论是语言知识、数学知识或历史知识。”他要求把那些聪明的学生挑选出来进行专门的培养和训练。为了造就各种人才,马丁·路德特别

强调三点;一是学校要有优秀的教师,二是学生要勤奋努力,潜心学习;三是要有良好的图书馆和教学设备。

(3)论国家实施普及义务教育

马丁·路德明确提出国家应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他认为,全国儿童,不分贫富、男女都应入校学习。为了搞好学校教育,父母作为教育者应首先注意家庭教育,因为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所以,他要求父母注意对幼儿进行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但当儿童到一定年龄时,就应该让他们进入国家开办的初等学校接受教育。在《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一文中,马丁·路德阐述了国家应该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三个原因:其一,每个信徒在上帝面前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所以他们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其二,每个信徒都应具有阅读《圣经》与参与教会事务的知识与能力;其三,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要从事自己的职业,因此,应进入学校学习知识,为接受职业训练做准备。

马丁·路德认为,初等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宗教。他说:“任何时候基督教徒都应该把《圣经》当作唯一书本来认真学习,彻底熟悉《圣经》。”此外,儿童在初等学校里,还应该学习语言、音乐、历史、艺术和体育等。马丁·路德特别重视语言的教学。他说:“要想学习《圣经》就应致力于语言。”“上帝的话犹如宝剑,语言就是藏剑的鞘。”

在学习制度上,马丁·路德主张男孩子每天在学校学习一二小时,其余时间在家里学习手艺或做其他喜爱做的工作,使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至于女孩子,他主张她们每天在学校只学习1时,其余时间可以在家里工作。

按照马丁·路德的意见,应该从初等学校的学生中挑选优秀的学生进入拉丁学校学习,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校教师和教士,因为这两种人是新教开办学校与开展教会事务所需要的。马丁·路德特别强调对教师的培养。他说;“我们现在有优秀的博学青年,他们深通各种科学和艺术,如被聘为教师,将会发挥极大的作用。则拉丁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可以进入大学。大学的任务是培养教会和国家未来的领导者。

2.加尔文

生平:

约翰·加尔文(1509—1564)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基督教加尔文教派创始人。1507年7月l0日,加尔文出生于法国北部城市努瓦营的一个律师家庭,幼年曾在一贵族家庭里接受启蒙教育。1523年8月赴巴黎求学,就读于巴黎大学。1528年毕业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同年3月,他遵照父亲的旨意进人奥尔良大学攻读法律。

1531年5月,其父病故后,加尔文重返巴黎,研究神学和古典文学。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接受马丁·路德思想的影响,立志改革宗教。由于法国政府和天主教会的迫害,1534年10月,加尔文被迫逃亡到瑞士,化名“卢卡纽斯”住在巴塞尔城,继续研究《圣经》及路德教派的教义。1536年3月,他完成并在巴塞尔出版了《基督教原理》,阐述了其宗教改革理论。

应日内瓦城市民的邀请,1536年加尔文赴日内瓦城开展宗教改革活动。1537年他为儿童编写了《教义问答》。1538年他又与他人共同拟定了日内瓦初级学校计划书。

1541年9月,被反对派驱逐在外3年的加尔文重返日内瓦城,并成为该城的政治和宗教的领袖。1558年,他创办日内瓦学院,旨在培养教师、教士和神学家。

1564年3月27日,加尔文在日内瓦去世。

教育思想:

加尔文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基督教原理》、《日内瓦初级学校计划》以及《基督教教规》(1541)之中。

加尔文强调指出,应该不分贫富对所有儿童实施普及义务教育。作为一个神学家,他是从宗教立场出发来说明对儿童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必要性的。他认为,人生来带有“原罪”,具有为恶的本能。因此,只有接受教育,才能避恶趋善。同时他认为,人对上帝的信仰并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培养与教育所形成的,所以,为了使人能敬仰上帝,人就必须接受教育。他说:“真正的智慧、坚强的力量、彻底的仁慈,以及无瑕的正义只有在上帝那里才能发现。”显而易见,加尔文是利用教育这个阵地来宣传他的教派的教义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主张不分贫富对儿童实施普及义务教育,是新教与旧教争夺青少年并加强新教的力量所需要的。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31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附答案解析】

易错易混点31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错因归纳: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时间、中心、批判对象、指导思想、主要领域、影响区分不清。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9·天津高考·4)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以希腊神话中的情节为素材进行创作。在描绘天神宙斯用一阵“黄金雨”吸引人们时,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提香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提香的这一表现方式( ) A.带有画家生活环境的烙印 B.突出了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 C.附和了教会宣扬的道德观 D.体现了神韵写意的绘画风格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主张追求现世的享乐,表现在威尼斯画派代表提香身上就是“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 进行创作,这种创作方法是受到了其生活环境的影响,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是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不能“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排除B项;通过题干中“提香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这反映出其否定教会所宣扬的道德观,排除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神韵写意属于中

国画的特征,排除D项。 2.(2019·江苏高考·15)美国学者约翰·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罗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 A.推崇罗马神权统治 B.利用宗教表达诉求 C.否定天主教会教义 D.主张灵魂自我救赎 【答案】B 【解析】“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利用宗教表达诉求,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反对罗马神权统治,故A项错误;否定天主教会教义是宗教改革的内容,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内容,故C项错误;主张灵魂自我救赎是宗教改革的内容,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内容,故D项错误。 3.(2019.4·浙江高考·18)高举着“人文主义”旗帜,有人说:“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有 人说:“我创造了我自己。”还有人说:“我几乎愿意再年轻几岁,这是因为我相信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上述言论旨在表达( ) A.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 B.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把人从专制和等级的藩篱中解放出来 D.依靠情感恢复人类本善的天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我创造了我自己”,是人理性的一种体现,使人逐渐从宗教神学束缚中摆脱出来,故选B项;材料不能确定为人类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开始觉醒的标志,排除A项;专制等级更多强调外在的束缚,“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我创造了我自己”,更多强调精神领域的束缚,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人文主义及人性的解放,非本性的善恶排除D项。 4.(2018.4·浙江高考·19)针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推崇教会文本的权威,崇拜圣徒,有学者批判道:他们“轻视人的本质,不知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这反映了该学者主张( ) A.人性解放 B.政治启蒙 C.禁欲主义 D.与上帝对话 【答案】A 【解析】该学者批评教会“轻视人的本质”,肯定人的价值,体现出人性的解放,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该学者的政治观点,故B项错误;该学者批评教会“轻视人的本质”,反对禁欲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该学者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与主张与上帝对话无关,故D项错误。

第六章__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第六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16世纪。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发生、发展和封建制度逐步解体的时期。这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抗作为封建制度思想支柱的基督教统治的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内容主要表现为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发展资本主义新文化。但这一文化运动是以经济的新发展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为基础的。正是在西欧封建制度全面危机的形式下,爆发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涉及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和教育等方面。作为文艺复兴运动指导思想的是通常所说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特征是:歌颂世俗以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性;反对中世纪教会所宣扬的来世观念、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强调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种新的世界观,促使文学、艺术、科学、哲学都获得了新生,并生气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些新的哲学理论向反动的经院哲学体系发动了全面的挑战,沉重的打击了神学世界观,也倡导了一种新的方法论,为近代社会和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一场思想启蒙和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及其倡导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对西欧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所有这一切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新成就与新的特征,都对这一时期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形成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新面貌与新特征。第一节人文主义教育一、人

文主义的主要观点: 1.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地位、能力,反对绝对依赖和盲目信仰教会的教义和教规。 2.提倡个性自由和解放,反对宗教压抑和禁锢。 3.提倡现实幸福,肯定人是现实生活创造者和乐趣的享受者,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 4.提倡古希腊身心既善且美的各谐教育,反对把肉体视为“灵魂的监狱”。 5.提倡学术,尊崇理性,以理性取代神性。二、人文主义对教育的影响 1.培养目标上,不再是仅为了培养神职人员以及宗教和神学的目的,而是(1)复兴了古典的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完人的教育理想。(2)培养懂得世俗学问,尤其是古代文化,有人道主义精神,有德行,能为社会进步而献身的人。(3)培养具有资产阶级事业家品质的,懂礼仪,身心健康,具有开拓精神的资产阶级绅士。 2.教育内容上:和学科成为教学主要内容,美育和体育得到复兴,关注自然科学的学习。 3.教育职能上,从训练、束缚自己服从上帝到使人更好地欣赏、创造和履行地位所赋予人的职责。 4.教育价值观上,重新发现人,重新确立人的地位,强调人性的高贵,复兴了古希腊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5.教学方法上,兴起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课堂教学中,创立了运用实物和模型进行直观教学的方法,力图把教学从死记硬背的经院教育中解放出来。(2)重视户外学习和远足学习。(3)为了教学的便利,一些教师开始用本国语进行教学。 6.教育机构上,建立了新型机构,复兴了大学的改造和发展,推动了教育世俗化的进程。 7.道德教育上,原罪论开始解体,人道主义、

世界近代史教案(一)

世界近代史总体概述 所谓世界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其时限自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止。其整体知识结构体系可概括为:一个形态,两个时期,三条线索,四个阶段。 一个形态: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两个时期:是指世界近代史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在前期,自由竞争是其主要特征;在后期,垄断是其基本特征。 三条线索:是指构成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内容的三条基本线索。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二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三是民族解放运动史。近代社会的主流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它的发展必然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之间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与殖民主义宗主国的矛盾,形成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斗争。这三条线索,也称之为近代世界的三股历史潮流,贯穿于近代社会始终,是近代人类社会内在的四对矛盾(资产阶级、人民群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人民群众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同殖民主义宗主国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和表现。它们错综交织,相互关联,构成近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容。 四个阶段:是指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过程,可分为资本主义社会史前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四个阶段。教材以此为依据,编写了四章24节内容(第五章可独立成篇,另当别论)。 第一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史前时期(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开始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原来先进的阿拉伯、中国等国家或闭关自守或分裂,发展缓慢;欧洲后来居上,经历了空前的变化: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反映这种历史性巨变的重大事件,是意大利及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掠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 教材第一节首先阐述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可依据以下线索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介绍.doc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介绍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简介 历史上著名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出生地是罗马帝国(今德国),他当时打破了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力, 终结了基督教一统整个欧洲的局面,帮助当时的人民实现了信仰自由,并且在他的带领下新教几乎可以与天主教相抗衡。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他是神学家奥古斯丁的拥趸, 在继承了其原罪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因信称义说,并作了相对系统的诠释。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更加侧重于强调信仰的作用,这种信仰体系有利于培养精神自由和个人主义,他提倡通过虔诚的信仰来救赎灵魂,所以人类可以摆脱各种毫无意义的教规和繁琐无比的仪式,从教条主义中把人解救出来,使精神自由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其次,因信称义思想着重指出信众可以不借助中介而与上帝进行沟通。只要坚持信仰,就可以与上帝进行直接的交流,不需要第三者教诲与限制,所以,上帝面前,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无有高低贵贱,信众无需通过教会,基于此,路德提出了人人皆僧侣的说法,强调人们在信仰上的平等地位。 最后,这是从根本上肯定和提升人的价值,不同于与中世纪所宣扬的人是卑微的、低下的,人的作用受到了肯定,人的地位大幅提升,由此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所以,因信称义虽然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但其中既有人文主义的因素,又同文艺复兴运动不可分割。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 来自日耳曼的马丁路德和来自法国的加尔文都是欧洲宗教改革的积极推进者,对宗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加尔文的思想来自于马丁路德,但与其又有很大的不同。那么,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究竟是什么呢? 在基督教的改革发展史上,这两个人都是无法被忽略的。

宗教改革

16 世纪欧洲的瑞士、法、英以及东欧和北欧诸国,继德国之后,也都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这一运 动表面上是反抗天主教会与罗马教皇的专横特权和腐化贪婪,实际是反抗当时封建社会制度的政治斗争。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有别,因而宗教改革的主力、进程、特点和结果也不尽相同。 瑞士慈温利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乌尔利希?6?1慈温利(1484~1531 年)出身于瑞士的富裕农民家庭。先后就学于伯尔尼及维也纳大学和巴塞尔大学,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1506 年他任瑞士格拉乌斯州教区天主教会神父。 1516 年起,他开始宣传宗教改革思想。1519 年初,慈温利在苏黎世大教堂传教,反对教皇在瑞士出售赎罪券,进而以《圣经》为信仰的唯一依据,否认教皇是上帝的代表,反对天主教会的教阶制、偶像崇拜、教士的斋戒和独身,以及教会的繁文缛节。慈温利主张宗教仪式中讲道比弥撒更重要,他利用讲道不断抨击时弊,反对雇佣兵制。1522 年,他与教皇公开决裂。苏黎世州政府支持慈温利的观点。在苏黎世1523 年1 月、10 月及1524 年1 月的三次宗教问题大辩论中,慈温利的新教主张《六十七条目》得到肯定。苏黎世等一批城市州成为瑞士的新教州。 慈温利重理性、好批判,观点比路德的更为激进。他在《论真假宗教》(1525 年)一文中进一步发挥了宗教主张。他认为,路德所坚持的圣餐中基督身体的“临在说”(即基督与酒、饼溶合并存)乃是天主教迷信的残余。慈温利主张新教会实行共和制,反对依赖诸侯,要用方言读《祈祷术》,解散修道院。在慈温利宗教改革的推动下,瑞士一些新教城市州宣布脱离罗马教廷的统治。但坚持天主教的各州与奥地利政府联合,反对新教改革,于是内战爆发。1531 年10 月11 日在卡佩尔战役中,慈温利阵亡。瑞士德语区的宗教改革受到重挫。瑞士的宗教改革运动,经加尔文在日内瓦反对旧教的斗争和创建加尔文教,才又重振和发展起来。 约翰?6?1加尔文(1509~1564 年)出生于法国,他在巴黎时受到路德教影响,由于新教徒遭受法国政府迫害,流亡到瑞士。1536 年,加尔文发表了《基督教信仰典范》一文,对新教原理作了系统的阐述。加尔文像路德一样,主张“信仰得救”,建立“廉俭教会”,但比路德更为激进,更能充

2020-2021年高二历史上册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I)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上册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I)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与宗教改革的相互关系;西欧国家宗教改革运动中的主要教派: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的基本史实;德意志、法国、英国宗教改革的基本史实;尼德兰革命的基本史实。 2、能力培养目标:①通过对宗教改革前因后果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宗教改革中的历史过程、历史人物、思想和作品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宗教改革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德意志宗教改革 教学方法:教授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资本主义兴起以后,资产阶级除了要在经济上发展自己的实力以外,也必须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同时,要与封建势力进行斗争,清除自己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资产阶级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争,一种形式是文艺复兴,另一种形式就是宗教改革。 讲述新课: 一、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①宗教改革是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在宗教改革外衣下开展

的政治运动。 ②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拥有各种政治和经济特权,并且控制着 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因此,西欧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形式。 ③15世纪以来,教会日益腐败,成为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没收教 会的土地和财产,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廉价教会”,因此,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 2、德意志宗教改革:16世纪初,马丁路德为代表。 ①背景:15-16世纪,德意志的经济有了显著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出现,但是封建割 据的政治局面依然存在,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勒索,成为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摆脱教会的压榨和束缚,是德意志发展资本主义必不可少的条件。 ②特点:马丁路的主张组织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客观上有 反封建的作用。 ③后果:16世纪50年代,德意志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新教在德意志的广大地区 取得了合法地位,并传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区。 3、加尔文教和瑞士的宗教改革。 ①16世纪30年代,加尔文提出新的神学观点,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提出建立民主教会的主 张,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7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二编近代教育史 第7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一般特征。 答:(1)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影响久远,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它是一种强调尊重儿童、注重使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思想。其主要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部分,二者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a.前期人文主义教育。文艺复兴前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重视以古典语言和古典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并把宗教教育作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如维多里诺主张通才教育,并以古典学科作为课程的中心,强调古典著作对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伊拉斯谟则主张基督教与人文主义并重,强调人文主义基督教化,基督教人文主义化。 b.后期人文主义教育。文艺复兴后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重视教育的世俗性和贴近现实生活,强调教育应培养新人。如拉伯雷提倡一种新的个人的教育自由观;主张身心并行发展;要求认识所有事物等。蒙田倡导教育要培养一种具有渊博和实用知识的、有良好判断力和道德品质、有良好体魄的新人。 ②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 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教育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也比较注重教育世俗性,但它更强调教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路德新教强调国家应兴办学校,教育权应由国家而不是教会掌握,教育应在所有等级的儿童中得到普及。加尔文也提出了普及教育、免费教育的主张,要求国家开办学校,实行免费教育,使所有儿童都有机会受到教育,学习基督教教义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加尔文还亲自领导了一些教育实践活动。当然,新教提出的普及教育主张是以宗教教育为中心的,这体现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目的的双重性,首先是为了促进宗教信仰,其次才是为了世俗利益。 (2)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尽管人文主义教育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色,但在基本特征上毕竟有共通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②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性质,但这种古典主义绝非纯粹的“复古”,实则含有古为今用、托古改制的内涵,尽管它也具有局限性,然而在当时却是进步的; ③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 ④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⑤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并非大众运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的目的主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完美版

第14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1、课前导学 课标要求 1、认识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意义 2、知道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 3、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4、通过马丁.路德改革理解其给德意志乃至欧洲带来的重大影响 一、“九十五条论纲” 1、根本原因:16世纪初, _________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主要原因: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即干预德意志政治,又通过各种方式 __________。 3、主观原因:马丁.路德受思想影响。 4、导火线: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 _____。 5、表现:1517年10月, ______发表“ ______”,批判教皇的无耻行为。 6、影响:揭开了 ________的序幕。 二、主要内容 1、因信称义:是改革的理论基础。主张只有 ______才能获得上的的拯救。 2、教义:坚持《 _____________》是人们唯一信仰的圣神权威,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 __________的。 3、宗教仪式:简化 _____, _______也可以结婚生子。 4、世俗权力:强调的权力应高于并支配;德意志应当建立 _______。 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1、引发了_________领导的农民起义;掀起了反对________的风潮。 2、把《圣经》译成德文有利于________的拓展,也促进了德意志___________的发展。 3、1555年,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_____________取得了合法地位. 4、对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2、课堂识真 1、有关中世纪天主教会在欧洲所处地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欧洲占据支配地位 B、王权凌驾于教权之上 C、在社会生活方面其影响无处不 D、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2、中世纪天主教会的落后性表现在() ①禁锢人性的教义教规②教会的腐化、堕落③利用宗教裁判所迫害宗教“异端”④宣扬信仰得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 A、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反对教皇出售赎罪券 B、德国的分裂割据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马丁?路德立志改革天主教 D、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学案26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课程标准】 1.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知识整合】 一、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 (1)原因:①经济上,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②思想上,______________以后,各国的____________思想十分活跃。③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压榨十分严重,激起人们不满。(2)序幕: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张贴《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的问题。 (3)主张:____________,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4)性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是一场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5)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______拉开了序幕;新教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2.独树一帜的加尔文 (1)原因:受__________________运动的影响。 (2)内容:出版《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提出_____________,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3)影响:加尔文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加尔文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意义他们以_______________的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误区提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待宗教态度的不同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与宗教思想,并不是放弃基督教。文艺复兴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反叛;宗教改革是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把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二、启蒙运动 1.背景随着________________的不断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反对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的斗争也深入展开。 2.主要内容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试题汇编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试题汇编 (2016新课标1,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2016浙江21).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对象。各国效仿的理由是 A.英国经济上的成就得益于其制度设计 B.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 D.英国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基础 (2015课标Ⅰ,33)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2013课标Ⅰ,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2013·江苏单科·16)“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2012北京文综,21)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A.筹集税款B.干预立法C.招募军队D.任命大臣 (2012海南单科,11)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2014课标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析版)

易错易混点3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错因归纳: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时间、中心、批判对象、指导思想、主要领域、影响区分不清。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9·天津高考·4)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以希腊神话中的情节为素材进行创作。在描绘天神宙斯用一阵“黄金雨”吸引人们时,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提香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提香的这一表现方式( ) A.带有画家生活环境的烙印 B.突出了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 C.附和了教会宣扬的道德观 D.体现了神韵写意的绘画风格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主张追求现世的享乐,表现在威尼斯画派代表提香身上就是“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

进行创作,这种创作方法是受到了其生活环境的影响,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是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不能“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排除B项;通过题干中“提香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这反映出其否定教会所宣扬的道德观,排除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神韵写意属于中国画的特征,排除D项。 2.(2019·江苏高考·15)美国学者约翰·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罗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 A.推崇罗马神权统治 B.利用宗教表达诉求 C.否定天主教会教义 D.主张灵魂自我救赎 【答案】B 【解析】“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利用宗教表达诉求,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反对罗马神权统治,故A项错误;否定天主教会教义是宗教改革的内容,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内容,故C项错误;主张灵魂自我救赎是宗教改革的内容,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内容,故D项错误。 3.(2019.4·浙江高考·18)高举着“人文主义”旗帜,有人说:“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有 人说:“我创造了我自己。”还有人说:“我几乎愿意再年轻几岁,这是因为我相信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上述言论旨在表达( ) A.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 B.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把人从专制和等级的藩篱中解放出来 D.依靠情感恢复人类本善的天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我创造了我自己”,是人理性的一种体现,使人逐渐从宗教神学束缚中摆脱出来,故选B项;材料不能确定为人类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开始觉醒的标志,排除A项;专制等级更多强调外在的束缚,“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我创造了我自己”,更多强调精神领域的束缚,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人文主义及人性的解放,非本性的善恶排除D项。

世界近代史 上卷 第一章习题

一.选择题 1.欧洲文艺复兴的实质[D] A.复兴古代文化运动 B.以文化复兴促进科学生产的运动 C.颂扬宗教的文化运动 D.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2.他的发现打开了新旧大陆之间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世纪的闭塞,可直到他逝世之前他一直坚信这只是亚洲的一个海岛,并将他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是指:[A] A.哥伦布B.达伽马C.麦哲伦D.迪亚斯 3.世纪末被法国国王宣布为国教的是[C] A.路德派新教 B.加尔文派新教 C.天主教 D.安立甘教 4.对尼德兰革命的形式准确地表达方式是[B] A.以加尔文教为旗帜的农民战争 B.以加尔文教为旗帜的民族独立战争 C.新教徒反对天主教会的运动 D.加尔文派新教徒的大起义 5.恩格斯说:“封建的中世纪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是以一位伟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是指[A] A.但丁 B.薄伽丘 C.彼特拉克 D.乔托 6.下列不属于米开朗基罗作品的是[D] A.《大卫》《摩西》B.《创始论》C.《末日审判》D.《教义争论》 6.下列不属于拉菲尔艺术作品的是[D] A.《教义争论》 B.《西斯廷圣母》 C.《花园中的圣母》 D.《圣母像》 二.填空题 1.16世纪前后对世界近代史进程影响最大的三大历史性事件分别指[文艺复兴运动][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运动]。 2.16世纪西欧国家中,在海上探险方面走在最前头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 3.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路卡·帕乔利主张商人交易时采用[复式薄记],清晰了财务状况,加强了盈利意识,从而推动了商业的进步,客观上推动了地理大发现和商业革命。 4.在地里大发现进程中,1487年葡萄牙人[巴托洛繆·迪亚斯]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该海角后被称为“好望角”。1497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开辟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 5.1509年,[葡萄牙]在阿拉伯海的第乌港附近击败了数量上占优势穆斯林舰队,从而确立了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权。 6.1565年,[西班牙]征服了佛罗里达建立了北美第一个西班牙殖民地。 7.新航路的发现引起商业革命的表现有[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 8.新航路的开辟在经济领域造成美洲的白银大量流进欧洲,引起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价格革命]。 9.1776年,《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提出了著名的重商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法国的让·博丹和英国人托马斯曼,这一理论后来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被自由贸易理论所取代。 10.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代表国家是[意大利]。 1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的名著《君主论》强调“强权至上”“国家利益至上”的治国理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优质教案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应仔细讲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让学生明确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别。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难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1.知识结构 引言是由图片和文字组成的。文字重点说明了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势力的精神独裁和14世纪以来人们对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渴求,时间跨度非常大。建议对古希腊人文思想萌芽后的历史做简要说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封建时代。进入9世纪后,在封建主的支持下,基督教会势力膨胀。中世纪是宗教信仰的世纪,这

里可以对基督教的精神统治简要介绍,其他方面留到讲宗教改革时进一步说明。在基督教的精神统治下,欧洲几乎成了文化的沙漠。“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恩格斯)。图片《雅典学院》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家拉斐尔创作的油画,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与古希腊先贤们对话而复兴文化的渴求,可由此画展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提起意大利,人们不禁会浮想连翩,那里有世界最具权威性的足球赛(象意大利人的血液);那里有最诱人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那里有世界著名的永恒之城──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就在这片土地上,曾哺育了斯巴达克斯、但丁、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伽利略、马克·波罗等伟大的人物;也是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恺撒大帝、墨索里尼和暴君。这就是意大利──一个神秘的王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4、15世纪的意大利,探寻文艺复兴的足迹。 文艺复兴 (14-16C,意大利 ------------ 欧洲) 是公元14~17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表面是思想文化界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实质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的革命运动。 一、文艺复兴的兴起 1、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意大利有很多得天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学习目标】 1、识记:1915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3、运用: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学习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学习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学习建议】 1、结合课后“解析与探究”分析马丁·路德宗教“因信称义”的内涵和影响,并通过与天主教会的区别增强对新教内涵的认识。 2、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和宗教改革的具体主张,引导学生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学前思考】1517年10月,马丁·路德以惊人的勇气发表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交它张贴在维登堡的教堂门口。德意志成为宗教改革风暴的生源地。 “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背景是怎样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影响? 【知识梳理】 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原因: 1、根本原因:16世纪初,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德国经济的发展; 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 3、主观原因:马丁·路德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立志改革; 4、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教皇利奥十世); 二、目的: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 三、经过: 1、开始:1517年10月“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 ①内容:教皇无权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确证上帝对罪行的赦免实行;当钱落入钱箱丁当一响,贪婪和爱财的欲念就会增加;基督教徒凡诚心忏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罚。 ②意义:A、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B、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 2、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提出其改革主张。

宗教改革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课标解读】 挑战教皇的权威:应掌握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加尔文《基督教原理》;人文主义的含义。 【考试大纲】 宗教改革 【知识梳理】 一、宗教改革运动 (一)兴起的背景: 1.文艺复兴运动及近代科学产生推动作用。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者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天主教会的权威日益受到人们的怀疑。 2.天主教会的精神禁锢和腐败。中世纪的天主教会占据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用神学理论为封建统治辩护,使封建制度神圣化,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15、16世纪,天主教会成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3.教会对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的压榨。16世纪的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是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被称为“教皇的奶牛”。于是民族矛盾、阶级压迫与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的德意志,便成了宗教改革的发源地。 4.导火线: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二)运动的性质(实质):是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和思想改革运动,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三)重要代表: ★★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 1、导火线是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在德意志兜售。 2、马丁·路德的改革(1)标志:1517年贴出著名的《_________》,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思想(主张):强调______的学说,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主张使人获得和 ,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带有鲜明的色彩。 (3)影响:在__________的引导下,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了序幕,这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改革后创立的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运动 1、原因:受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影响 2、加尔文的主张观点: (1)内容:①出版《基督教原理》,主张____________,以此反对____________,否定_______________。 ②主张先定论。认为否定先定论就是否定上帝。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 (2)影响:其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________提供了______方面的依据。 3.意义: (1)为作了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和的必要性、合理性。 (2)在资本主义较发达的西欧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方面的依据。 (四)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1、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统治和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2、意义:①欧洲宗教改革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使宗教自由逐渐盛行; ②促进了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世界近代史九:宗教改革

历史学考研科目世界近代史之宗教改革 本节主要内容: 宗教改革的背景;马丁·路德与德国的宗教改革;闵采尔与德国农民战争;路德教与加尔文教的创立;英国国教会的产生;反宗教改革运动。勤=思整理了一下内容,以供大家参考。 本节导论: 16世纪爆发于德国,继而波及西欧的宗教改革是一次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其历史任务是在思想上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神学思想体系,在组织上摆脱罗马教廷控制,在政治和经济上摆脱教廷压迫和掠夺,实现民族教会自主。欧洲宗教改革首起于德意志,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和发展,引起了德国农民战争的爆发。欧洲宗教改革影响最大的是瑞士加尔文改革、尼德兰革命和英国清教运动,都是在加尔文教的旗帜下进行的。面对宗教改革,天主教会进行反改革,组成耶稣会,企图复兴罗马教会,重树教皇权威。耶稣会曾在明末清初进入中国,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历史学考研球,逸散就、凌⑨巴斯、就贰起。 学习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宗教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的历史背景,深刻认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和路德教派、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及其影响,揭示宗教改革的实质,并对闵采尔的人民宗教改革思想以及德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影响给予科学的分析和探讨。 重点和难点: 应讲明以下三个问题:宗教改革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运动发生的三个中心地区德国、瑞士和英国的特点是什么?运动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一)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 对于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重点应讲明: 1.15世纪西欧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出现是运动的必备条件。资产阶级的前身市民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开始推动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这些民族国家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和意

综合练习二

综合练习二 一、单项选择题 1、英国哲学家( A )在扫清经院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经验主义认识论哲学,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A、培根 B、托利拆利 C、笛卡尔 D、哥白尼 2、法国哲学家( C )则创立了理性传统,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基本认识,深刻地影响了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 A、哥白尼 B、伽利略 C、笛卡尔 D、培根 3、意大利的衰落和( D )的兴起是17世纪欧洲大陆内部兴衰化的一个极为明显的特征。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尼德兰 4、荷兰政治思想家( B )较早地对自然法的理论进行全面的阐释,初步地提出了自然权利的主张。他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在主权理论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 A、奥兰治 B、格劳修斯 C、斯宾诺莎 D、霍布斯 5、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于封建主义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宗教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打着清教的旗帜进行革命成为17世纪( A )的一个典型特征。 A、英国革命 B、法国革命 C、荷兰革命 D、尼德兰革命 6、以自然法、社会契约等基本理论为框架,霍布斯创造性地发挥了布丹主权理论,将国家的本质视为主权,进一步奠定了( C )的基础。 A、自然政治观 B、神学政治观 C、权力政治观 D、民主政治观 7、洛克以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的方式论证了自由、法治、分权等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建立的基本原则,对后来西方( B )传统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马克思、恩格斯称其为“自由思想的始祖”。 A、空想社会主义 B、自由主义 C、功利主义 D、人文主义 8、( A )发生了英国17世纪的后期,很快传到北欧大多数国家,并且对美洲产生了影响。但是,()的最高表现是在法国的18世纪。 A、思想启蒙运动/思想启蒙运 B、文艺复兴/文艺复兴 C、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 D、工业革命/工业革命 9、以( C )为先驱,法国启蒙运动的序幕解开了。 A、斯宾诺莎 B、霍布斯 C、伏尔泰 D、康德 10、推崇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理性主义,主张废除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抨击天主教教义,传播资产阶级的人权与民主等构成了启蒙运动的基本主题。其中,( B )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一个最基本特征。 A、教权至上 B、对平等问题的关注和要求 C、宗教改革 D、主张阶级妥协和社会改良 11、美国民主共和党和联邦党不断地发生分化组合,推动了美国( C )制的逐渐形成。 A、一党 B、多党 C、两党 D、君主 12、1776年,( C )出版了《国民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最早提出了()的观点,创立了系统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奠定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基础。 A、狄德罗/资产阶级人权 B、杰斐逊/为民主自由而战 C、亚当·斯密/劳动决定价值 D、孟德斯鸠/分权制衡学说 13、探求社会不平等的发展及其产生的基础是( C )政治思想中最为深刻的部分,表现出他深刻地洞察力和彻底的批判精神,对后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洪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