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处理策略

浅谈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处理策略
浅谈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处理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e516288.html,

浅谈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处理策略

作者:聂水莲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20年第01期

摘要:自闭症谱系障碍,简称自闭症,是一种脑发育性障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以及重复、刻板行为和狭隘的兴趣为主要特征。儿童自闭症患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全球平均患病率为62/10000(相当于160个儿童中就有一个孤独症儿童),这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阐述了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定义以及处理的策略。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处理策略

1943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专家莱奧·坎纳首次提出了“自闭症”这一概念,它在医学上也称孤独症,是一种始发于婴幼时期的终身发育障碍,是一种感知觉反应障碍、行为障碍、语言和表达障碍、社会关系沟通障碍的行为综合症。与其他精神障碍不同的是,自闭症不会影响患者的面容,但由于自闭症儿童存在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语言发展落后,缺乏与人交流很少或不能主动与人交往,有想法、有需求时不会正确地表达,别人又无法理解其意愿及需求时自闭症儿童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比如,突然间大吵大闹、拿起东西就扔、在教室里到处跑、自己捶打自己的头……诸多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严重影响了自闭症儿童和他人的人身安全以及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于自闭症的问题行为,我们到底要如何对待呢?下面我就问题行为的定义、类型、处理策略进行阐述。[1]

一、问题行为的定义

需要矫正的行为统称为问题行为,也就是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一般包括攻击性行为,自伤行为,情绪问题,固执和刻板行为,不恰当的社会行为等。[2]

二、问题行为的处理策略

孤独症儿童情绪问题处理及策略

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行为及其处理策略 [发布日期:2008-3-6 16:04:18]浏览人数:535 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孤独症儿童在思维、人际关系、语言沟通等等方面发展严重不足,这些往往都会导致哭叫、跳闹、自我伤害、攻击他人等情绪行为的产生。情绪行为不仅严重影响对儿童的教育训练和儿童日常生活以及日常生活技能的习得,而且可能会危及儿童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孤独症儿童的情绪问题是一切教育训练活动的基础。本文将从分析情绪行为的原因入手来探讨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处理。 关键词:孤独症情绪行为处理策略 情绪是指个体的天然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强烈的、具有情境性的情感反应。对于在思维、人际关系、语言沟通、智力等等方面发展严重不足的孤独症儿童来说,这些都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哭叫、跳闹、自我伤害、攻击他人等情绪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严重影响到对儿童的教育训练和儿童习得日常生活技能,而且可能危及儿童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孤独症儿童的情绪问题是一切教育训练活动的基础。 一、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的原因分析。 第一,引人注意。

语言迟滞、沟通障碍是孤独症儿童的主要特征之一,于是就会产生许多问题行为,其中最严重、最明显的就是情绪行为。他们企图借助于情绪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抒解其内心压力或达到某种目的。 第二,固执行为受到限制或改变。 孤独症儿童适应能力低、缺乏想象力、活动大多无新意。80%以上的儿童拒绝环境改变,其行为多固执、刻板。每当指导者(老师、家长)试图阻止或改变其固执、刻板行为时,立即会引起儿童强烈的情绪反应。 第三,逃避要求。 孤独症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如果在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中整天都让他随心所欲,不加任何约束,可以肯定地说,他们极少出现情绪问题。但是,任何人在任何环境中都应该有一定约束和规范。孤独症儿童的情绪问题大多是在指导者对儿童有一定教育训练要求、生活及社会行为规范时发生,而且表现极其强烈。如:乱吼乱叫、哭闹、跑跳甚至自我伤害、攻击他人等,他们企图借此逃避要求。 第四,身体疾病。 据有关资料显示,有的孤独症儿童均有不同程度的脑部机能障碍(如:脑波异

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论文

儿童自闭症是一种终生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是言语发展障碍、人际关系障碍、行为刻板异常、感知觉反应异常的行为综合症。自闭症患儿存在着社会交往障碍,语言表达、理解和沟通障碍以及一些问题行为等。在实际生活中对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应采取一些教育和训练相结合的措施,如:克服自闭症儿童的沟通障碍,对其进行语言训练及控制他们的不良行为等。 一、的技能教师的教学技能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所接受的教学的影响,因为教学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运用教学理论知识和规则达成某种教学目标的能力。当问及“您所熟知并运用的教学理论”时,所有的教师都表明熟知目前知名的自闭症教学理论,如应用行为分析(ABA)、结构化教学(TEACCH)、图片信息交换系统(PECS)和社交故事等,所有的教师都表明他们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了两种甚至以上的教学理论。教师X说:“我习惯将不同的教学理论穿插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比如我喜欢采用结构化教学理论开启每一天,利用图片和时段的搭配让每一个孩子知道自己当日的任务和安排,从而能心情平稳地参与到当日的活动中;而在早茶时间和午餐时间时,我一定会利用图片信息交换系统,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沟通的要求,我感觉在一天的不同时段运用不同的教学理论让我的课堂非常有序,儿童在这之中也能够得到积极的发展。”除了熟知当前知名的自闭症教学理论,不同的专业人员对自己所属领域的相关技能也掌握得很好。作业治疗师R说:“在新西兰,我们需要花四年的时间成为专业的作业治疗师,四年的大学学习教会我如何将游戏与训练有机地结合到日常的教学中,让每一个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锻炼。我想,这是属于我这个职业最重要的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 迟雅 一、自闭症儿童的发病率 我国自闭症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中国公益研究院2014年4月1日发布的《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显示,我国自闭症患儿数约为164万人,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疾患首位。 2016年3月9日,《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中国自闭症患病率和世界其他国家相似,约为1%,自闭症患者总数已经超过1000万人。0~14岁儿童患病者达到200万。 二、自闭症儿童的受教育情况 目前,我国的统计数字显示:65%以上的社会群体不能正确认识自闭症,75%以上自闭症儿童在6岁以前未能被及时确诊,90%以上的自闭症儿童无法接受正常教育。 为什么自闭症儿童无法接受正规教育呢?因为他们在患上自闭症以后,精神发育就跟不上了,出现了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再加上他们有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和人际交流障碍,所以,无法适应正常的学校学习生活。 现在,全社会对自闭症的了解还很少,这方面知识的普及程度还很低。最先发现孩子问题的多数是家长,家长发现孩子不正常以后,他们心理上不愿意承认,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周围的人也不了解自闭症及其危害之大,也有些人虽然知道孩子不正常,但是为了不让孩子家长伤心,便挑好听的说,经常会说:孩子有早长也有晚长的,你们的孩子就属于晚长的那种,属于大器晚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念正确,还会举出一些例子来,比如爱因斯坦当年是四五岁才会说话之类。反正这样说也不需要负什么责任,而且家长听得也顺耳。于是家长也认为似乎自己的孩子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甚至很可能像爱因斯坦,自然也就无意于孩子的诊断与治疗。等到孩子该上学的时候,已经没有能力接受正规的教育了。于是,城市的自闭症患儿只能去特殊教育学校了,而农村的自闭者患儿一般都在家里散养。特殊教育学校招收的自闭症孩子,一般只招收8周岁以上的。自闭症患儿的最佳治疗时间是3~6岁,8周岁自闭症儿童已经错过了治疗与训练的最佳时期。这部分人将成为家庭和社会永久性的严重负担。 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行为训练、干预及个性教育,约有10%的自闭症儿童能够完全康复,约20%虽然达不到完全康复水平,但是可以完全自理,还有近25%的儿童可以达到生活自理的水平。这三个数字加起来就是55%。如果能够实施“医教结合”,早发现,早实施心理干预,实行医教结合,将“开窍疗法+四环节行为训练”全面应用到自闭症的治疗当中去,前景会更好。尤其是那些属于“五软”、“五迟”的儿童,干预越早,效果越好。我们曾经干预过一名小男孩,在28个月的时候被诊断为自闭倾向,30个月的时候再次复查,仍诊断为自闭症。我们在30个月的时候开始实施开窍疗法,从解决身体的一些不良症状入手,包括治疗肾积水、尿频尿急等症状,很快孩子的亲社会能力大大提高,社会功能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逐渐得到改善乃至最终消失。 因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比如全国妇联及其所属家庭教育学会,在广大的城市和农村,通过各级组织,大力实施自闭症患儿普查,发现问题后,及时实施开窍疗法和四环节心理训练,必将为自闭症问题的解决开创美好的前景。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实施情况 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阐述,分别是学习环境、课程、教学策略、技术。 1、自闭症儿童的学习环境

自闭症孩子的融合教育

自闭症孩子的融合教育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发育障碍,表现为语言、社交、行为各方面的异常,大部分患儿还伴有智力落后的症状,而病因尚未明确,可追溯认知神经理论、大脑机制、环境和遗传等因素。 对于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儿童,通常他们是孤独的,很难真正融入到班集体之中。其实,融合教育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融合教育是要让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包括:肢体伤残、视觉受损、听觉受损、智力障碍、自闭症、学习困难、语言障碍、长期病患者等,跟同龄孩子一起在常规学校接受教育,使他们适应主流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融合教育是为了给自闭症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而不是让几十个普通孩子陪着一两个自闭症孩子学习,更不是让自闭症孩子随班“混”读或只随不读,因此如何让自闭症儿童真正融入集体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首先我们要掌握自闭症儿童的身心特质 (一)自闭症儿童的人际互动特质 自闭症者的人际关系障碍,包括不注意人、眼睛回避与他人互动、欠缺基本社交应对能力、无法适当表达自己对他人情绪的了解和反应、缺乏参与合作性团体游戏的能力以及和父母的依恋关系薄弱。

(二)自闭症儿童言语沟通的特质 约有 50%的自闭症儿童没有沟通性的语言。在了解他人的口语、肢体语言或以言语、手势、表情来表达意思时,都有程度不同的困难,在语言使用的质与量都远落后正常儿童。自闭症儿童沟通障碍包括不熟练的文法结构、回复言语(鹦鹉式语言)、代名词倒置、无法使用抽象名词、暗喻性言语、音调简单、语调和节奏缺乏变化、缺乏情绪表达、少有动作配合、无法了解和记忆和他对话的人以及对他们的谈话细节不感兴趣等。因此,自闭症儿童很难用言语的表达和同伴互动沟通,或是同伴无法了解自闭症儿童想要表达的意思,使得自闭症儿童在团体生活中不受欢迎。 (三)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质 模式化、固定的行为是自闭症者的普遍特征。自闭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育乐方面常有仪式行为。另外,功能性、象征性游戏的缺乏也是自闭症的特点之一。自闭症儿童常不按玩具的功能性质操作,而是出现对某些玩具的偏好和不恰当的玩法,如放入嘴里咬,用手触摸特殊的材质或只注意某些角度或动作,而让人觉得它有斜视的现象。自闭症儿童因其固定玩法与知觉缺陷而缺少一般儿童想象的、功能的、变化的及和别人互动的游戏形式。 除上述自闭症的行为特征外,自闭症儿童也常有活动量太高、活动量太低、注意力不集中、缺少主动、对某些事物特别的恐惧或特别的喜爱、乱发脾气,甚至没有达到他的要求时有攻击或伤害自己的行为。这些行为只在少部分的自闭症

自闭症儿童的情绪与情感问题分析

自闭症儿童的情绪常常像汹涌跌宕的激流,他们的情感世界又如同没有绿洲的荒漠。面对自闭症儿童情绪、情感的奇异组合,我们怎么办? 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因为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对人际关系可能会很敏感,终有一天他们会期待理解和友谊。但是,他们的主观愿望和他们构建友谊的能力之间会产生很大的差距,这就会导致他们在高级情感沟通方面的挫折。如果能及时给予帮助,可以指导他们修正一些行为,减少一些挫折,但是,能否从根本上修补他们的情感动机缺陷,还是未知。能否在与同龄人的情感交往中做到协调互动,心领神会,还是未知。从世界上现有的文献看,孤独症患者摘取人类心灵桂冠上的“情感明珠”,是十分艰难的。 情感障碍是孤独症儿童的特有障碍之一,我们可以依据心理科学关于情感形成与发展的理论,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情感发展给予教育干预。当然,我们不能期望所有的孤独症孩子都实现相同的目标,但是,无论孩子能力的高低,无论障碍的多少,都是可以进行情感教育的。促进孤独症儿童正常的情感需要出现,并一定程度地学会情感交流,享受到情感交流的乐趣,这是可行的,也是我们情感教育的目标追求。 肉体之上的“高级建筑” 谈情感发育问题,首先应该谈情绪,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情绪是人对环境刺激产生的激越的心理状态和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是社会化、稳定化、复杂化的情绪体验和态度反应。情绪带有情景性,而情感带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心理学家们对情绪的分类具有许多争议,我们将其分为简单情绪和复杂情绪。比如说,愉快、高兴、愤怒、恐惧,这些都属于简单情绪。简单人和动物都会有。像骄傲、自豪、羞愧、内疚、轻蔑、尴尬、懊悔部属杂情绪,复杂情绪则是人类特有的。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发展停留在简单碱谣上,社会化程度很低,缺乏高级的复杂情绪。 一般常人的情绪障碍是指情感活动的变态与失常现象,其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外界足以引起情感反应的刺激麻木不仁,引起情感丧失,对亲人不关心、不体贴,久别重逢甚至生离死别也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呆板、冷漠,内心体验贫乏;另一方面是情绪暴躁,喜怒无常,缺乏同情心。孤独症儿童在社会交往中的许多具体怪异行为源于情感障碍。 情绪的产生是脑神经多种部位的整合活动,主要涉及下丘脑、网状系统和边缘系

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行为的个案研究

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行为的个案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194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大学的心理医生雷奥·凯纳(Leo Ke er)首次将孤独症作为一种诊断分类提出。他报告了11个患有此症的儿童,其共同表现为:从婴儿期开始很少与人交往,极端孤僻,语言发展迟滞,缺乏交际语言,重复简单活动,要求环境中的刺激保持原样,行为刻板,缺乏想象。Ka er将这类患儿命名为婴儿孤独症(infantile autism)。我国开始对儿童孤独症的研究,特别是对弱视群体的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对孤独症儿童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及重视。 而在家长们中,有些家长对孩子是孤独症的问题并没有正确的看待,也不知道如何去治疗矫正孤独症幼儿,另一方面,如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个别教育,这对教师提出严峻的挑战。 二、研究目标 作为一线幼儿教师,了解儿童孤独症的特征,采取一定的方法、手段,积极的教育和训练,使孤独症儿童在语言方面的障碍及交流、交往方面的障碍得到较大的改善,对我们更好地研究儿童的认识和情感活动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也为我们了解认识儿童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可探索的途径。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 1、文献资料查阅法。用文献资料查阅法掌握整理有关儿童孤独症的理论和实践资料。 2、观察法。观察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具体表现。 3、访谈法。通过访谈,和家长、教师交流,如实的记录幼儿在家在园的表现情况以及家庭学校对幼儿的矫正教育情况。 四、研究的时间、对象 研究时间:10个月(2004.9---2005.7) 研究对象:小班的一名特殊幼儿 五、研究实施阶段 (一)搜集资料,建立档案 1.个人情况 姓名:郑XX,性别:女,出生年月:2001年3月,入学时间:2004年9月 2.家庭情况 父亲:郑XX,私营商人,文化程度:大专。母亲:朱某某,无业。文化程度:中专。因工作繁忙,父亲很少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孩子身上投入的精力较少!母亲的文化程度较低,是较传统的家庭主妇。两个人较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与治疗,注重孩子的发展。 3.表现情况。 郑XX小朋友表现情况 能力项目 表现情况 交往

自闭症儿童异常行为的出现与解决

自闭症儿童异常行为的出现与解决 自闭症儿童异常行为的出现与解决 吉林市龙潭区特殊教育实验学校张雅婷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0-0042-01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由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一搬来说,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就可诊断为儿童孤独症:(1)人际交往障碍:社交困难,缺乏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对外界刺激无动于衷。 (2)语言障碍:在社会交往中很少使用言语,即使使用也多为模仿言语、刻板言语、言语奇特、言语的可懂性差。 (3)兴趣和活动异常:刻板行为或仪式性行为。 教育自闭症儿童时首先要确定儿童是否患有自闭症,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及训练。在我校B班就读的付明月同学她的自闭症行为就表现的尤为突出,经常表现为自言自语的念广告词,对其它孩子们极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也很难吸引她的注意力,有时候她还会发出呻吟声。还有A班的佟琳云同学语言障碍就表现得非常明显,语言沟通能力几乎没有,目光交流、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在内的非语言行也严重缺失、还有A班的徐帆、郭天一、B 班郑子爵同学都是自闭症儿童。他们在平时也都表现出以上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患自闭症的孩子,心理是不正常的,所以,不能以正常孩子

的教育来要求和对待他们,只能在顺应中循循善诱,不能主观地强求。 正常孩子要全面发展,不能由着孩子的倾向。而对自闭症的孩子却不能这样要求,要先顺着孩子,满足孩子,取得孩子的充分信任,再适当引导。例如我校B班的郑子爵同学比较喜欢电脑,(这是因为他难以和人沟通的原因),那我就利用电脑扩展他的知识:用电脑播放动画片,我制作的课件等。还利用电脑促使他与人沟通,和他一起玩益智游戏,逗引他说话,让他回答我的问话,让他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在他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后,我便让他教其他同学玩,目的是为他创造自然交流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们在游戏中体现互助和友情,同时也增强了该生的自信心。 在教育自闭症儿童时教师还要和他们建立起师生依恋情感。大家都知道要想自闭症儿童接受你的教学,首先要让他们能接受你、喜欢你,在我们特教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有很多自闭症儿童他们非常胆小,愿意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不愿与任何人交往,喜欢独处,像我校于思佳同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在教学中我主动与她接近,用肢体语言表达我喜欢她,使她打消了对我的戒备,这样她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我也非常愿意接近我、愿意上我的课了。 因材施教是我国基础教育中最提倡的方法,特殊儿童的因材施教也就是个别化教育教学,它也成为教学中的常用手段。自闭症儿童在学前教育机构的个别化教学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儿童的缺陷能力,通过个别的训练实现的。游戏是学前儿童的生命

儿童自闭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概要

自闭症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马永骏 (石河子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新疆,832000 摘要: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由美国临床学家Kanner提出。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研究者对自闭症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对自闭症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从自闭症的病因,自闭症的治疗两个方面介绍了自闭症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和分析了自闭症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闭症,自闭症的病因,自闭症的治疗。 引言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对自闭症进行详细的临床研究并发表第一篇研究论文的学者是美 国的临床医学家Leo Kanner。[1]他将一组行为特异的儿童命名为“early infantile autism”(早期婴儿自闭症。他发现这些儿童有着极度的孤立,强烈的要求保持同一性,语言理解和表达障碍,对刺激的过度敏感,自发性活动类型的局限性。但是却有着超常的记忆水平,良好的认知能力。[2]但是仅凭对11个儿童的临床观察就得出自闭症的特点是不科学的。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将自闭症诊断标准列为如下4项:1.在各种情景下持续存在的社会交流和社会交往缺陷,不能用一般的发育迟缓解释。2.行为方式、兴 趣或活动内容狭隘、重复。3.症状必须在儿童早期出现。4.所有症状共同限制和损害了日常功能。[3]对自闭症更精确的诊断提供了帮助,但是自闭症的病因和治疗依然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1自闭症的病因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症状多表现为社会交流障碍,因此诸多早期研究聚焦于社会认知来寻找自闭症的病因[4],但是近些年来人们开始从医学,生物学等角度开始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2.1生物学因素 2.1.1神经生物学因素 研究者通过MRI,ERP和HC(超声的技术检验发现2到4岁的自闭症儿童的自闭症患儿多个脑区灰白质局限性异常肥厚(比正常肥大20%,额叶肥大最重,从额到枕肥大度渐小,枕叶与正常人无差别.[5]Courchesne等人通过研究推测自闭症儿童脑区的过度增长可能与脑神经元数目过多有关,而过多的神经元可能会阻碍各个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各个脑区之间的所构成的网络是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功能基础,自闭症儿童的早期临床表现可能与此相关。[6] 1.1.2遗传因素 自从Folstein等(1991认为自闭症的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2 %, 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0 %[7],一些学者也随之做了相似的研究都得出相似的结果,因此自闭症可能有一定的家庭遗传因素。 2.2营养因素 近些年来,人们开始从其他领域研究自闭症的成因,JG Bell 等[8]报道15 名自闭症儿童及青少年患者较15 名无孤独症的智力发育迟滞同龄患者血浆不饱和脂肪酸明显降低。同时有临床研究表明自闭症患者存在基因水平的PUFA代谢困难。[9]而PUFA的代谢障碍可以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精神活动。但是人们对于是营养因素导致的自闭症还是营养因素的问题是自闭症的伴随现象目前还尚无定论。 2.3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如意图、愿望、信念、动机和情绪等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的能

自闭症儿童行为评量表(CLAC GRAM)

自闭症儿童行为评量表(CLAC GRAM) 儿童姓名:性别:男、女生日:年月日实足年龄:岁月就读机构:地址: 电话: 监护人姓名:地址: 电话: 家庭成员: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兄人、弟人、姊人、妹人 发现异常时期:内容: 咨询就医情况: 1. 年月~ 年月 医院、机构名: 诊断名称或指导内容: 2. 年月~ 年月 医院、机构名: 诊断名称或指导内容: 3. 年月~ 年月 医院、机构名: 诊断名称或指导内容: 评估者姓名:初评日期年月日 复评日期年月日(第次) 〔生活自理〕 欲食习惯 1.自理程度 口①需全面由他人喂食 口②需由他人喂食,但偶尔会动手抓食 口③需由他人喂食,但偶尔会使用汤匙或筷子 口④自己拿筷子或汤匙进食,但食物会泼洒在外 口⑤能自己进食 2.偏食 口①对吃无兴趣(缺乏吃的意欲) 口②不喜欢正餐的食物

口③只吃某些特定食物 口④对食物有明显的喜恶 口⑤几乎无偏食现象 3.饮食时间 口①每天进食时间、次数皆不规则 口②每天进食次数固定,时间则不定(想吃时就吃) 口③有自己进食的时间 口④和家人一起用餐,但途中会站起来走动 口⑤和家人一起好好地用餐 排泄 4.小便(白天) 口①需使用尿布 口②有小便训练,但一不注意就尿在裤子上 口③有小便训练,且自己有便意时会做意思表示,但需他人全面协助口④有便意时会自行如厠,但需部分协助 口⑤能自己处理小便 5.大便 口①需使用尿布 口②有大便训练,但不留意时就排在裤上 口③有大便训练,且有便意时会做意思表示,但需他人全面协助 口④有便意时会自行如厠,但需部分协助 口⑤能自己处理大便 睡眠 口睡眠时间很长,约 口睡眠时间很短,约 口容易入睡 口睡不安稳,常会醒来或哭闹 口其他 6.穿脱衣服 口①需全面协助 口②能自己脱衣但不会穿上 口③能扣按扣 口④能扣钮扣,但有时需部分协助 口⑤能自己穿脱衣服 [游戏] 请先针对下列各项作答(在适当处打√,并具体记下玩法) 完全不玩偶尔玩经常玩玩法

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特点及干预

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特点及干预 摘要 孤独症又叫自闭症或全面性发育障碍。这种发育障碍的成因,至今学术界不能对其做出准确和科学的解释。但是,根据已知的研究,学术界对孤独症有一个基本共识:孤独症是因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障碍而引起的广泛性、发展性障碍。这种疾病呈现出许多有别于其他精神病、发展障碍的特征。除此之外,孤独症儿童还表现为心智年龄的低龄化,致使他们在自控力、耐挫力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障碍。更主要的方面,孤独症儿童在语言、认知、行为和社会交往这几大方面可能会同时出现和交叉出现严重的问题。 目前,由于孤独症的病因无法明确,因此无法做到对症下药,所以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治疗只能进行干预,以减轻症状。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特点;干预

ABSTRACT Autism is also known as autism or generalized developmental disorder.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has yet to make an accurate and scientific explanation for the causes of autism. However, there is a consensus in academia that autism is a generalized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 caused by developmental disturbances in the brain and nervous system. This disease presents many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mental disorders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Not only that, autistic children also show mental age of younger age, resulting in their self-control, frustr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emergence of varying degrees of obstacles. What's more, there are serious problems in language, cognition, behavior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t present, due to the reasons for autism can not be clear, and therefore can not be the right remedy, so the treatment of autistic children can only intervene, in order to alleviate symptoms. Key words:Children with autism; self injurious behavior; intervention

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案例观察学习

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案例观察学习 小组背景 **市儿童福利院**家长俱乐部的会员,由社会残障儿童家庭组成,儿童分别患有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症等症。由于智力障碍和肢体残疾,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就业等,许多患儿家长虽经多方努力,仍未掌握患儿问题行为正确有效的处理方法。鉴于这种情况,俱乐部社工特开展家长互助小组,通过收集具体案例,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对行为进行分析、讲解、指导,便于家长逐步掌握正确有效的干预方法,使儿童以前不良的习惯做法不断得到纠正,促进正确规范的行为的建立。 分析预估 社会工作采用观察法和焦点小组访谈两种形式对小组需求进行分析。从焦点小组访谈中发现:一是服务对象因孩子的特殊性,服务对象存在一种内疚和补偿的心理,因此对孩子比较溺爱,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比较纵容;二是服务对象对问题行为界定和认识不清晰,想从小组活动中获得一些关于问题行为的知识,用来评估和了解孩子的行为。三是服务对象对问题行为存在很多困惑,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对问题行为进行良好的干预,解决面临的问题。四

是服务对象对于问题行为干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没有意识到环境对行为干预的作用,服务对象在环境营造中所起的作用。根据观察和访谈内容分析:服务对象由于孩子的情况相似,故存在较多共同的问题,适合进行小组的学习辅导;由于小组的定位是认知学习性质的,所以能改善他们对问题行为的认识和了解,完成对问题行为的正向干预。 服务计划 (一)小组理念 互动小组模式理论,小组的目标在于小组成员的交互影响,共同活动,分享情感。这一模式强调人与人的交互反应关系,强调成员的互相帮助,强调个人必须从群体生活中学习。小组互动有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自我与发展健康的人格。小组成员相互依赖并分担相互帮助的责任,有助于满足小组成员娱乐、交往与感情交流的需要,也有助于面临共同问题的人进行信息交流,获得心理支持,学习正确的态度与行为,从而缓解个人的危机和问题,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分享责任与小组经验。小组工作者是服务对象与小组或小组与机构间的居间协调人,他利用机构内外的资源,促进小组成员的互动及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是在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评价过程中习得的。

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方法

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方法 行为干预第一步:学会夸孩子 要帮助孩子改变不正确的行为或暴力行为,首先要做的不是看问题行为本身,而是要找到什么是正确的取代行为。 每一个行为都有其内在的意义,是孩子与旁人沟通的一种方式。孩子为什么会选择用问题行为甚至暴力行为来与旁人沟通,是因为这些行为有效地帮助他们达成了目的。当我们试图要消除这些不适当的行为,却没有想着要去教孩子应该怎么样做,那孩子又怎么样来跟我们表达他们的意思呢?——他们不是机器人,按个钮就可以静止不动。他们需要表达,需要沟通,而且是通过行为来表达与沟通,所以我们要教他们好的行为,才能最终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 一直在强调夸孩子,很多父母在给孩子训练的时候用得很好,但千万别忘了,在生活里,也要夸孩子。夸孩子是家长的学习任务,是家长需要建立的一个新行为。 “夸奖”本身并不难,难就难在到底夸孩子什么。不少家长在这个结上卡了壳,于是“在日常生活里夸奖孩子”成了不可达成的任务。 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夸孩子,不应该只看到他们做得特别好特别棒的地方,而是要看他们做得对的地方——没有不适当的行为,就是一个好的行为。 行为干预第二步:学会不对孩子说“不” 作为父母、长辈,我们习惯性地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标准,来告诉孩子“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当父母说“不要做”的时候,有些孩子会听从,慢慢改掉了习惯;有些孩子会暂时停止原来在做的事,但没过一会儿又开始做;还有一些孩子立即发起小脾气。换句话说,告诉孩子“不要做”有时候管用,有时候不管用,但因为说“不要”很容易,

所以不管有用没有,大人们还是不断地在对孩子说“不要做”。 行为干预第三步:明白行为的功能(理解孩子想通过行为告诉我们什么) 行为是一种沟通方式。我们通常会把想和作为两个部分来对待:想是别人看不到的部分,而做是别人看得到的部分。有意识地,我们会通过行动来掩盖我们真实的想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一种复杂的游戏。然而,无意识中,我们仍然能从每个人的行为里读到他们的想法。 自闭症儿童远没有我们这样复杂,他们很单纯,从想到做,这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统一性。他们或许受语言和沟通能力的限制,没有办法告诉我们他们的想法;但我们可以通过解读他们的行为来了解他们想表达什么。有的时候,他们用来表达想法的行为并不是太合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行为”;有的时候他们的表达方式过于暴力与激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攻击性行为。要想要解决这些行为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孩子在表达什么,然后才能教孩子如何正确的表达,无论是通过语言还是行为。只有当孩子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后,这些问题行为才会真正地被取代,从而减少或消失。 从应用行为分析(ABA)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所有的行为归类到四种功能中去。

浅析自闭症儿童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e516288.html, 浅析自闭症儿童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 作者:李谷秀 来源:《黑河教育》2016年第09期 [摘要]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发育障碍,表现为语言、行为各方面的全面异常。自闭症儿童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与别人进行交流,身体发育能力较正常儿童发育迟缓,并且大部分自闭症儿童都伴有问题行为。自闭症儿童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需求、宣泄情绪,也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闭症学生,教学语言要生动且有趣味性,要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避免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父母是自闭症儿童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产生原因 一、问题行为的含义及研究问题行为的重要性 1.问题行为的含义 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偏离常态给他人或自己身体、生活、学习、环境带来危害甚至危险的行为。其中偏离常态行为包含行为过度(如多动症)、行为不足(如儿童的语言能力不足、社会交往能力不足)以及行为不适当(个体所表现出的行为与其所处的情境不相配,如在公共场合躺在地上打滚等)三个方面。 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有:不定时的哭闹;喜欢用嘴咬手指甲;在地上打滚;用手指捏别人脸部或手部;用头撞墙或地面;用手打自己的头部或脸部;喜欢吐口水玩耍;总在班级里不停地走动,无法安静地坐在椅子上等。 2.研究问题行为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学生应遵守课堂秩序,配合老师完成当堂的教学任务。但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要做到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不随地走动,不发出任何声音,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班级里有一个儿童出现问题行为,老师就要去安抚他,这势必会影响其他同学听课。在自闭症儿童的课堂上,他们的问题行为是否出现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我们应认真研究自闭症儿童课堂问题行为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二、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出现的原因 1.学生自身因素

详解自闭症儿童行为管理

详解自闭症儿童行为管理 毫无疑问,许多人会对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 (ASD)的儿童的行为认识上提出问题。本篇文章将协助你进一步了解“ABC” (译者:Antecedent 行为前环境; Behaviour 行为;Consequence 行为后环境)。面临自闭症患者行为上的挑战, 看护者常常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许多自闭症患者会表现出异常或者极端的行为。不过, 尝试着去了解这些行为将在很大的程度上协助你明白自闭症谱系障碍。 并不是只有专家才能管理这些成问题的行为,你需要的是一些基本应对策略,对自闭症一定程度上的了解,一颗坚定的心和巨大的耐心. 你可以尝试着列出一系列你觉得成问题的行为,然后有选择性地优先处理其中的一两样。试图在同一时间处理多种问题行为,极大可能会导致反效果,也可能会降低你管理问题行为的一致性。 1. 着手处理问题行为的第一步:找出导致该行为的前因。行为学里称此原因为“行为前环境”。同时, 了解该行为所导致的后果,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某问题行为发生后,什么事情会紧接着发生。通常来说,这些后果便是这些问题行为为什么会持续发生的原由。 2. 下一步便是找出某一问题行为,对患者来说,具备了哪些功能。一般情况下,自闭者患者之所以会表现出某种行为,是因为他们想传达某种讯息。而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了解他们所想要表达的事情。以下列出了几种常见用意: ?沟通-我累了,我疑惑了,我不喜欢这个,求救! ?吸引注意或者寻求其他正面奖励 ?降低挫折感或者压力

?逃避要求 ?缺乏理解 ?感官刺激 ?失控 3. 当你知道某一问题行为所具有的功能时,那么你便可以去寻找另一个可以提供相同功能,而合乎常理的替代品。举例来说,如果某一问题行为提供的是感官上的刺激,那么你可以选择性地利用另一种可以提供类似刺激, 比较适当的替代物或者行为取代. 4. 通过把你选择的替代行为分解成几个简单步骤,加上视觉上的辅助教学,你可以协助患者学会如何合理运用替代行为,从而取代原本存在的问题行为。 5. 巧妙地运用强化(奖赏)系统,孩子会更有动力学习和合理运用新学的技能。所谓的强化物指的是孩子极其渴望得到的东西。该强化物必须只在某特定情况下才能给出:在孩子尝试适当行为时,当适当的行为成功出现时和当问题行为不再出现时。 具体要如何运用这些步骤呢?我们来看看一个常见的例子:某个孩子每次去到超市里都会咬自己的手: 你分析出该行为的发生是由于感官上的过度刺激(前因):超市让他感到焦虑。 每当孩子咬自己的手时(行为),你就会尽快地把他带离超市(后果)。这个后果实际上是一个鼓励该问题行为(咬自己的手)的强化物,因此孩子就明白了一个事实:当他咬自己的手时,你就会带他离开不舒服的环境。 所以,根据以上提出的建议: 咬手可能诠释着两种功能:降低压力和口感刺激(行为的功能)。你可以选择教导这个孩子如何运用另一种比较适当的放松方式,比如说深呼吸,搓搓自己的小手或者想象自己最喜欢的事物,从而降低他的压力感。你也可以教导他咬另一样比较适当的物

自闭症儿童行为问题调查表

自闭症儿童行为问题调查表 儿童姓名;出生年月;性别; 填答說明:一、出現頻率:指該行為出現的頻繁程度二、表現強度:指該行為出現時的強烈程度及造成困扰的强度 0:從未,從未發生成困擾的程度 1:每月,一個月發生幾次 1:和緩,不會造成困擾 2:每週,一週發生幾次 2:強烈,會造成若干困擾 3:每日,一天發生幾次 3:極強,會造成很大困擾 4:每時,一小時發生幾次 一﹑攻擊性和破壞性的行為:出现频率表现强度 1. 向人吐口水------------------------ 0 1 2 3 4 1 2 3 2. 推人﹐抓人﹐捏人------------------ 0 1 2 3 4 1 2 3 3. 踢人﹐打人,咬人------------------ 0 1 2 3 4 1 2 3 4. 用東西丟人------------------------ 0 1 2 3 4 1 2 3 5. 用東西攻擊別人-------------------- 0 1 2 3 4 1 2 3 6. 擺出恫嚇的姿態-------------------- 0 1 2 3 4 1 2 3 7. 用粗話罵人------------------------ 0 1 2 3 4 1 2 3 8. 撕破自己的衣服-------------------- 0 1 2 3 4 1 2 3 9. 撕破別人的衣服-------------------- 0 1 2 3 4 1 2 3 10. 破壞家具、物品----------------------- 0 1 2 3 4 1 2 3 11. 亂摔東西----------------------------- 0 1 2 3 4 1 2 3 二、不服從、不合作的行為: 1. 給他指令他就會發脾氣-------------- 0 1 2 3 4 1 2 3 2. 對指令或交代的事漠不關心---------- 0 1 2 3 4 1 2 3 3. 拒絕從事指定的工作或功課---------- 0 1 2 3 4 1 2 3 4. 遲疑或拖延指定的工作或功課-------- 0 1 2 3 4 1 2 3 5. 在指定的時間內未回到原來的地方---- 0 1 2 3 4 1 2 3 6. 未經許可擅自離開座位或工作崗位---- 0 1 2 3 4 1 2 3 7. 擅自離開團體活動------------------ 0 1 2 3 4 1 2 3 三、不適當的社會行為: 1. 未經允許動用或拿走別人的東西------ 0 1 2 3 4 1 2 3 2. 說謊------------------------------ 0 1 2 3 4 1 2 3 3. 取笑別人-------------------------- 0 1 2 3 4 1 2 3 4. 重複問人同樣的問題---------------- 0 1 2 3 4 1 2 3 5. 作弄別人-------------------------- 0 1 2 3 4 1 2 3 6. 陷害別人--------------------------- 0 1 2 3 4 1 2 3 7. 妨礙別人的工作﹐功課﹐或活動-------------- 0 1 2 3 4 1 2 3

自闭症专题:行为篇(四)情绪行为难题解答

自闭症专题:行为篇(四)情绪行为难题解答 一.恐惧 子平十分害怕动物,远远见到猫只或狗只便会尖叫。 我们如何理解这样的行为? 自闭症学生接收和理解他们的感官世界,可以跟一般人不同。有时他们对无伤害性的事物会产生莫名的恐惧。这些恐惧可能是基于某一次不愉快的经验,而学生却固执地牢记那些事物带来的恐慌。 要帮助他们,可尝试以下的方法: 1. 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害怕的是事物的那一方面,例如是害怕茸茸的狗毛,抑或是牠 的吠声。如学生未能指出惊恐的来源,教师可以透过观察尝试进一步了解。教师可与家长联络,尝试找出学生恐惧的原因。 2. 订定一些合理的目标,例如在训练初期,害怕狗只的学生能够在远处见到狗只又 不会产生恐慌便已足够。 3. 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消除这些恐惧,同时亦可逐渐加长学生接触那些事 物的时间。 4. 进行以上步骤时,亦可考虑作出以下各项配合: o 用柔和、平静的声线安慰学生 o 给予一些轻松愉快的体验,例如让学生听轻音乐 o 让学生接触一些会令他有少许恐惧的事物,例如狗的照片、吠声的录音带 o 按学生的能力安排简单的活动以分散注意力,例如哼歌、随 音乐的节拍摇摆、一面跳一面数一至十等 o 慢慢增加接触的时间,直至恐惧消除为止 o 不要忘记每次有少许进步,便给予口头赞赏 o 让学生接触一些会令他有较多恐惧的事物,例如一只真的狗,但却在一个远离的位置。重复以上的步骤,直到恐惧减退为止。 二.情绪起伏 德华不明白为什么在酒楼轮候不同人数的桌子时,别人比自己快轮到,因此大发脾气。我们如何理解这样的行为? 1. 由于他们不善于掌握因果关系,故往往为了无法明白转变的因由而发脾气。 2. 他们未必能够准确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及诱发情绪的事件。 3. 他们未必能够像一般人实时了解其它人的感受。 4. 他们往往没有怎样处理自己情绪的概念。 要帮助他们,可尝试以下的方法: 1. 把转变预先告诉自闭症学生。

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学前教育系082班程万 【摘要】早在自闭症被认识和命名之前,具备所有自闭症表现特征的儿童和成年人可能就已经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了。这些孩子中的大多数看上去身体都是正常的,他们的外表往往非常漂亮。从人们认识到这些孩子患有自闭症以来,自闭症的康复、治疗就成了教育界、医学界的研究焦点。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自闭症的发病原因还未找到,因此自闭症的真正治愈办法还未研究出来。但是,自闭症的康复治疗方法却在不断的进步、发展。 【关键词】自闭症;结构化教学;感觉统合;游戏治疗法;音乐陶冶法 自闭症是一种通常起病于3岁以前,以明显的社会交往障碍、言语沟通异常以及刻板的兴趣、奇特的行为方式为特征的广泛发展障碍,男孩发病率比女孩高。从19世纪欧美各国记录这种特殊疾病至今,自闭症的病因一直是个谜团,也没有治愈的药物或疗法。只有尽早发现并根据自闭症儿童显著特征,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语言训练、感觉统合训练、行为改变等。 自闭症儿童发病早,起病缓慢,严重阻碍了他们的语言和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所以,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越早越好,康复训练在自闭症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单一的语言训练或者是单一的感觉统合训练不利于自闭症儿童的发展。现如今的教育提倡综合素质教育,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也应当讲究综合教育。长期的、综合的、有目的的进行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促进和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各个方面的提高。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采用感觉统合训练、游戏治疗法、音乐陶冶法和结构化教学对一名自闭症儿童进行语言、认知、情绪行为三个方面的综合康复训练,探其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对象 1、个案基本情况: 李亮,男,2003年5月出生。2010年入读某市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中心。医生诊断为中度自闭症,韦氏智力量表测试其智商为59。 2、研究前的行为表现: ①语言方面:语言流畅,语速较快,被叫名字时会回应但是不看对方,偶尔会莫名其妙的笑或是自言自语。 ②认知方面:能从1数到20,若给以引导能数到30,但不会书写;不会写字,能识别自己的名字;模仿能力强;用蜡笔给图画图上颜色的能力较好,上色慢却均匀。 ③情绪行为方面:易发脾气,有时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会出现自己掐自己手腕的自伤行为;玩游戏时间长一点就表现出不耐烦,对别人的指令不予理睬;注意力不集中;让其洗毛巾或者餐具时如不命令其停止,他会一直洗下去。 ④生活自理方面:能自己如厕;会简单的自我清理,比如自己用纸巾擦鼻涕、饭后用抹布擦桌子;会系扣子,但是不会拉拉链。 因此,2010年9月到2010年10月我在师兄的帮助下,针对亮亮的情况,在课上及课后进行了两个月的综合康复训练,主要内容为语言、认知、情绪行为三个方面的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