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下)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下)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下)

新闻采访与写作

第九章消息问题的写作(上)

第一节消息问题的分类和结构

一、消息文体的含义

《新闻学大辞典》的定义是:“以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是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报道题材。”

狭义的“新闻”概念即指消息。

消息是关于新闻事实(事件)的最为快捷的、撮要式的报道。

二、消息文体的分类

(一)消息文体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国内通常把消息分为动态消息、述评消息、综合消息等

1、动态消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事件)所作的最具有时效性的报道

2、述评消息兼有新闻评论与消息两者特点的报道形式

3、综合消息综合性的报道

三、消息文体的结构

(一)消息的基本结构

1、倒金字塔结构

倒金字塔对记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本功

倒金字塔是训练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的最有效方法

但有时读起来难免干涩

2、非倒金字塔结构

(1)时序结构时序结构的报道往往要比倒金字塔结构的报道显得更客观

(2)并列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时序结构和并列结构往往也会吸收倒金字塔结构的优点。例如,他们常常会采用一个归纳性的导语来简要说明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了什么事,以保证读者能够首先有个概括的印象;而后,再按照时序结构或者并列结构的要求展开报道(3)悬念式结构

要注意两点:1、新闻题材本身必须具有悬念效果。

2、在悬念的层层解读中必须及时给出每一步的关键性事实

(二)消息问题的结构特点

1、重要消息提前“亮相”构成重心的前置

2、允许不完整的消息结构的存在

(1)完整的消息结构一则结构完备的消息,由标题、导语、主题、背景和结尾构成(2)不完整的消息结构

(3)标题和导语的重要性超过主题

第二节正确处理写作中的几组关系

一、尊重事实与精选角度的关系

(一)精心选择报道角度的重要性

(二)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精选报道角度

1、选择利于突出焦点的角度

2、选择利于突出特点的角度

3、选择利于突出亮点的角度

二、语言准确与语言生动的关系

(一)消息语言与其他问题语言的比较

消息语言与通讯语言相比较,前者显得简洁、明晰、直白,后者当然也应明晰,但可以采用比较形象的语言。总之,前者较之后者更为概括,后者较之前者更具有张力。

(二)消息语言的要求

1、追求简洁与明晰的统一

2、追求严谨与生动的统一

3、追求具体与概括的统一

第三节各类消息做平个案评析

一、对动态消息个案的评析

在动态消息中,比较常见的是会议消息。会议是新闻消息的重要集散地,对会议经行采访和报道,是记者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

笔者认为,改进会议报到,从新闻中作者的方面来说,应该实行三大转变

1、是由对通稿进行研究向对会议本身进行研究转变。

2、是由一般地报道会议向报道会议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转变

3、是有模式化的会议报道向行驶别致的会议报道转变

二、对述评消息个案的评述

述评消息有别于一般的消息。它不仅报道“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而且还对事实作出评价、评论“评”。述的部分,应当叙述评出,做到眉清目秀,了了分明。评的部分,应当紧扣对象,分析其意义、价值、经验或教训,做到切中肯綮,言简意赅。

三、对综合消息个案的评析

综合消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记者围绕某一个中心,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进行采访,在此基础上加以综合。这一类消息的涉及面相当广阔,信息密集,对采访的要求颇高。另一种情况是,由媒体编辑对各媒体就某一新闻事实做进行的报道加以综合。

第十章消息文体的写作(下)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不宜对消息文体的构成进行机械划分

第一节消息文体标题的撰制题好文一半

一、消息文体标题的不同形态

(一)单一结构标题

(二)复合结构标题

中间的叫正题或者主题之前较引题或者眉题、肩题之后有副题复合结构标题中的引题,其作用在与引导,即自然地引出正题。引题引出正题的方式,可以是交代背景进行铺垫,可以是渲染气氛加以烘托,也可以是其他什么方式。总之,他的作用是为正题的出场做准备。

复合结构标题中的正题,其作用在于以简洁的语言交代新闻事实(事件),要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新闻,事实(事件)的新闻价值在哪里。因此,正题必须触及新闻事实(事件)的实实在在的内容。

副题的作用在于对正题的内容加以必要的补充、延伸,以进一步扩大引体和正题的效果。

二、消息问题标题撰制的规律

首先,消息的一组标题可以有分工的不同,但都必须有相应的标题担当起展示、点名新闻事实(事件)的任务。

在通讯中,正题负责揭示通讯的主题,一般是对人物精神、事件精髓的提炼和概括,具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副标则被用来点名报道对象。

其次,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洁明快,有利于受众的很短的时间之内抓住和理解新闻事实。成功的标题都具有相当的明晰性

再次,复合结构标题的各个标题应当各司其职,各尽其能,而且应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引题和副题应该围绕正题而设,为正题服务。

复次,消息标题有想精短的方向发展的局势

最后,消息标题受到媒体特点的制约。

三、消息标题撰制的技巧技法

(一)借用修辞格,增强标题的表现力

(二)运用新鲜活泼的群众口头语言,增强鲜活性

(三)借助于标点、符号或数字,增强消息标题的情趣

(四)想方设法求新、求变

第二节消息文体导语的写作

导语位于消息正文的开头。对于消息来说,写好导语是吸引受众眼球的重要方法。一、消息问题中导语的含义

导语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体开头,而是问题中新闻消息特别集中,价值含量特别高的部分,是“浓得化不开”的部分

从形式上看,是文本的第一个自然段(或者开头第一句)

从内容上看,它必须对新闻事实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加以概括

从功能上看,它必须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进行浓缩、提炼、展示其最精彩、最新鲜、最重要的部分,对受众形成看一眼就被吸引住的力量。

导语不一定要包含所有的新闻要素,但至少要有一个w 或者 h

(一)用生动的语言展示事实的最具有新闻价值的部分

(二)用间接的语言道出新闻事实中受众最感兴趣的部分

(三)用明晰的语言讲述新闻事实中所体现的鲜明特点

三、消息文体中导语的类型

(一)归纳性导语适用于事件本身就深具吸引力的新闻事件

(二)描绘性导语优点是先声夺人

(三)叙述性导语

(四)提问式导语答案要鲜有人知受众有兴趣知道答案的问题

四、消息文体重导语的写作要求

(一)概括内容,提供有效消息

(二)展示亮点,吸引受众眼球发现新闻事实本身亮点形成某种亮点

(三)设置悬念,激起阅读兴趣

(四)变换套路,借鉴散文优长

第三节消息问题主题的写作

标题和导语是摘取新闻事实(事件)的新鲜之点、精彩之点、重要之点展现给受众看。

一、消息文体中主体的含义

主体是消息主干部分,也是具体展示和叙述新闻事实的部分,是提供相对完整的新闻事实的部分。

组织好各种材料,并使之有条不紊的展开。

二、消息文体中主体的作用

1、将“浓得化不开”的标题和导语的内容加以展开

2、必要的补充和延伸

三、消息文体主体写作的几个关节

1、处理好主体和标题、导语的关系不重复太多不脱节厉害

标题的功能:以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事实的内容

导语的功能:以精炼的语言展示新闻事实的最精彩内容

主体的功能:具体展示新闻事实的内容

2、处理好主体与主题的关系

3、注意报道中的转折和连接

第四节消息文体背景的写作

一、消息文体中背景的意义

背景从不同的侧面对新闻事实进行烘托,是新闻事实获得可供比较的参照系;

背景用于对新闻事实加以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使受众得以排除阅读和接受的障碍;

背景可使受众加深对新闻事实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总之,背景是面的受众说话的事实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交代和运用背景是消息写作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一)烘托性背景

(二)说明性背景

(三)解释性背景

三、消息背景运用的原则

(一)必要性原则

(二)简明性原则

(三)灵活性原则

(四)趣味性原则

(五)通俗性原则

第五节消息文体结尾的写作

一、消息文体结尾的作用

对新闻报道加以概括、升华、点化、引申、补充

二、写作方法

(一)背景性结尾

(二)描绘性结尾

(三)引语性结尾很有效

(四)评论性结尾

第十一章通讯文体的写作(上)

通讯的大体分类:人物通讯、时间通讯、工作通讯、和风貌通讯一般通讯

特写、调查报告、记者采访手记、访谈等特殊通讯

第一节通讯文体写作概述

一、通讯文体的含义

刘海贵、尹德贵:通讯是比较详尽、生动的报道新闻事件和人物的新闻体裁程天敏:通讯是一种比消息详细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表述虽不一样,但强调:1、详尽 2、生动 3、对新闻事件或任务进行报道作者观点:通讯是对新闻事实所作的较之信息体现出延展性的报道。

延展性:内容的延展、时间、空间、背景的延展

二、通讯文体的特点

(一)内容的延展

(二)手法的多样性可以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和精神享受

(三)效果的多层性

1、获得丰富的新闻信息

2、使人受感动、受感染

3、使人得到理性启迪

通讯的作者在作品中融入了较多的理性思考

三、通讯的分类及相关文体的比较

(一)通讯的分类

1、叙事记述型通讯既可以记人(人物通讯),也可以记事(时间通讯),还可以记地(风貌通讯);既可以根据事后采访所得材料进行记述,也可以根据事发时的目击和同步采访所得材料进行记述。有体验式采访所形成的通讯作品以及现场目击记等,均属此类

2、调查分析型通讯隐蔽记者身份的暗访、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新闻分析均属此类它包含了对工作经验抑或失误、社会问题、认识误区、错误倾向等的较多理性思考

3、谈话实录型报道包括专访、访谈、谈话记录等比较特殊的通讯文体

(二)通讯与相关文体的比较

1、通讯与消息文体的比较

相同:1、讲究时效性 2、讲究真实性 3、凸显事实的新闻价值

差异:1、消息时效性强

2、文体结构有差异署名差异(通讯位于标题下;消息位于消息头之后)

标题差异(通讯通常由正题和副题构成,正题用于揭示主题或者提出理念,副题用于交代所报道的对象和范围;消息的标题比较复杂)

正文布局差异(通讯没有重心前置一说;消息大多重心在问题的前半部分)

3、文体容量差异通讯的容量大

4、问题表达差异通讯自由度大

2、通讯文体与新闻评论文体的比较

新闻评论又叫言论,它以就事实论述道理、证明论点为主。

新闻评论往往只是将新闻事实当做由头,将话题引向评论者所设定的论点,或推导出评论者从新闻事实隐含的意蕴中所悟出的道理。新闻评论的着力点,是以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证明观点的正确。而调查分析型通讯从事实出发,通过层层深入的解析,将新闻事实中所隐含的道理展示出来,在此基础上最后得出结论

3、通讯文体与报告文学的比较

合理想象包含了某些主观臆测的成分,或与有一定的道理,但在通讯写作中是不被允许的

复原想象,是指行为主体在收到某些信息的刺激后,根据以往生活经验所进行的恢复事物原貌的想象。在通讯中是不被允许的

报道文学中可以适当使用复原想象。

四、通讯对采访工作的要求

(一)在采访中留意细节在通讯中细节可谓至关重要

(二)在采访中发现问题

(三)在采访中观察现场感受现场气氛的机会不可复得

(四)重视对有关专家的采访部分调查分析型通讯,常由专家来分析问题,或者做出权威评论

(五)把我采访中不同的侧重点

第二节通讯主题的确立和提炼

主题是通讯作品之魂

一、确立和提炼主题的重要性

主题是作者从新闻素材中提炼出来的、用来烛照全篇的、可以给人以启发的理念,是作者通过事实想要说的话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话

二、通讯文体主题的确立

(一)体现人物和事件特色

锁定对象的特点,对于通讯作者来说,就找到了全篇作品的着力点。

(二)体现时代精神和强音

(三)体现作者新颖的理念

三、通讯文体主题的提炼

(一)通过提炼使主题体现深刻性

从两方面努力:1、准确的进行价值判断,避免“片面的深刻”和“偏激的深刻”

2、努力追寻并揭示事物的本质,形成强大的穿透力

(二)通过提炼使主题体现新颖性

(三)通过提炼使主题体现独特性

第三节通讯文体的表达方式

一、通讯文体中的叙述

二、通讯文体中的描写

三、通讯文体中的抒情

四、通讯文体中的议论

通讯中的议论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紧扣事实

2、体现睿智

3、切中肯綮

五、通讯文体中的说明

说明这一表达方式,在通讯和消息中常常用于交代背景,或对新闻事实本身和与此有关的概念术语进行解释

六、不同表达方式的交融

第十二章通讯文体的写作(中)

第一节通讯作品的问题结构

一、通讯结构方式的多样性

叙事记述型通讯,围绕对事实的叙述安排结构

调查分析型通讯进口对事实的挖掘安排结构

访谈实录型通讯一句访谈的进程或内容安排结构

二、叙事记述型通讯的结构

(一)时间顺序式结构

(二)空间顺序式结构

(三)纵横交错式结构

(四)浓缩时空式结构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可通过“画外音”

(五)蒙太奇式结构镜头之间讲究必要的跳跃和组接

(六)特殊结构方式“文无定法”理念,在通讯写作中完全适用

三、调查分析型通讯的结构

(一)注重于由果溯因的结构其通讯往往注重对事实原因的探索

(二)注重与综合分析的结构

四、谈话实录型通讯的结构

1、谈话照录,访者所问、谈着所答,一应记录刊发。

2、忠实于谈话内容的基础上,将相同或者相近内容进行归并,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上标题。

如果眼泪能说明问题,珠江一定会涨水

第二节通讯文体各部分的写作

一、通讯文体中导语的写作

(一)纠正对通讯导语的误解通讯的导语和消息的导语同样重要,甚至更加

(二)通讯文体的几种导语形式

1、在导语中进行归纳起提要的作用

2、在导语中进行叙述

3、在导语中进行描绘

4、在导语中设置悬念

二、通讯的核心段落及其展开

所谓核心段落,是指那些能有效说明中心、主旨的段落

三、通讯文体中结尾的写作

(一)重视通讯文体结尾的写作

(二)通讯文体常见的几种结尾方式

1、评论式结尾评论可以是当事人一句精彩的话语,可以是某位局外人的点评,记者也行

2、对比式结尾可以用一个所报道的事件内容截然相反的事例来结尾,以形成鲜明的对比

3、引语式结尾用当事人的一句话作结尾往往显得比较有新意

4、闲笔式结尾记者用这种结尾时,应切记牵强附会、矫揉造作

第三节通讯文体的语言与用

通讯文体的语言形象程度介于消息文体语言和文学文体语言之间

一、通讯文体中的标题语言

通讯的作者一般很注重“文中标题”的使用。

叙事记述型通讯的文中标题语言应有一定的形象性

调查分析型通讯的文中标题,可以在准确的基础上制作的富于情趣和理趣,使受众爱不释手

二、通讯文体中的非标题语言

通讯文体的形象化感情化散文化(表达上极为自由)

第十三章通讯文体的写作(下)

第一节叙事记述型通讯的写作

叙事记述型通讯包括:新闻小故事、现场目击记、特写、文物通讯、事件通讯

一、新闻小故事的写作

新闻小故事:又叫“小通讯”,是“一种记叙情节曲折完整的新鲜事实的短通讯”

特点:故事性强、篇幅短、新闻性强、趣味性强

新闻小故事的写作要诀:

1、精心选材能以小见大的题材有趣这情节的题材

2、将小故事叙述好

二、新闻特写的写作

新闻特写: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事物特色的精彩片断,生动形象的再现典型事件、人物和场景的新闻体裁

特写与小通讯相比,篇幅都短,前者以短小篇幅写片断,后者以短小的篇幅写故事

特写的分类:

1、人物特写真实再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活动片断,集中透视其个性某一或某方面的短通讯

2、事件特写集中再现新闻事件中最后特色的片断,或者事件中令人最感兴趣的场面

3、场景特写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某个特定的场景

新闻特写的写作要诀:

1、对片段加以放大和突出突出和放大:放慢节奏,对片断做比较详细的叙述

2、着力写富有特色的片断

3、着力写饶有情趣的片断

4、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描写尤其受重视

三、大型人物通讯的写作

有一点必要说明:大型人物通讯和人物专访的差异前者是访后者是专访详p333 大型人物通讯写作的一般要求:

根据事实写人物、写活生生的人物、写出人物的特色

大型人物通讯写作的更高要求:

1、写出应有的说服力:写出人物“做了什么”、写出人物“怎么做”的(思维方式、行动方式以及个性特点的体现)、尤其写出人物“为什么这么做”(人物思想的内在驱动力,将深入其精神层面。这是人物通讯说服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2、进而写出感染力:必须注重事实的因素(感染力来于事实和对事实的表现)必须注重情感因素(无情未必真豪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必须注重理性的因素(1、写出人物理性思考的异乎寻常一处,或人物理性思考的真实过程2、写出本身的抑或人物的理性思考成果)

第二节调查分析型通讯的写作

一、调查分析型通讯的含义

含义:是一种在文体中较多展示对新闻事实的调查分析过程以及其成果的通讯

二、与叙事记述型通讯的比较

相同之处:都以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为基础,都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进行较为详细的报道不同之处:1、关注点不同,调查分析型关注问题、症结、原因、本质

2、侧重点不同,调查分析型侧重于深入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对事件的成败得失进行分析思考,在分析思考中直逼题旨

3、效果不一样,调查分析型——启人思叙事记述型——感人心

三、调查分析型通讯写作的要诀

(一)围绕问题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

(二)在作品中突出分析议论

(三)追求理性深度

第三节谈话实录型通讯的写作

一、谈话实录型通讯的含义

含义:一种由谈话充当主要角色的通讯

谈话成为角色:1、谈话在文体中占有很大比重

2、谈话在文体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谈话质量决定全片的质量,谈话的成败决定通讯的成败

二、对谈话所作的分类

谈话者对记者所作的谈话谈话者自然状态下的谈话

三、写作之前的访谈程序

对于谈什么、找谁谈、怎么谈、在何处谈等问题,事先都应有精心的准备

准备工作包括:

1、确定谈话的题目、人选和场合。话题的选择,是确定谈话成功和谈话实录型通讯的成败关键——前瞻性、重要性、相关性

2、熟悉谈话所涉及的内容。

3、准备好质量较高的提问。“弹无虚发”开头、关键、重要、有价值的问题

访者要防止两种极端:可有可无的人物;处处喧宾夺主的人物

四、访谈之后的写作阶段

恰当建材取舍、巧妙插入现场描写、机智进行点评

第十四章深度报道的写作

笔者认为:深度报道某些通过展示宏观背景,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解释、预测并达到相当深度的报道的总称。

深度报道的分类:独立文体(调查性、解释性、预测性报道以及深度人物访谈等)

组合、连续性报道(特殊的版面编辑形式出现

第一节独立文体深度报道写作

一、深度报道的故事化写作

(一)调查性报道的故事化

“主题报道故事化”即为自己既定的报道主题寻找一个公众关心的、甚至具有一定戏剧性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通过对事件和人物的剖析来保证报道主题与受众之间尽可能亲近。(二)解释性报道的故事化

华尔街日报又称“DEE”写法,它由三个英语单词的开头字母组成:“D”description代表描写,“E”explanation代表解释“E”evaluation代表评价。DEE写作法的基本特征是:从描写某个具体的个人或事实入手,通过对事件进行一些解释和恰如其分的背景交代,进而点出报道主题,最后在引述当事人或者权威人士的话,对所报道的新闻事件进行评价,指出其意义所在,并尽可能的预测其发展方向。

(三)深度人物报道的故事化

通过有意义的某些片断、某些故事,最大限度的凸显其新闻价值

二、新闻背景的综合性运用

(一)背景材料构成其重要的认知平台

既然深度报道是“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之意义”,那么,新闻背景毫无疑问应该成为深度报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常用的背景材料

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个人背景、专业知识背景

如何运用得当:首先列出一个大纲,排列出新闻事实及论点,直至这些论点看上去符合逻辑并且在文章结构上令人满意的模式。

三、记者和倾向的表露

深度报道允许表露作者立场:最高的理想就是“以事实说明事实”,把自己的观点巧妙地隐藏在精心选择的背景性事实背后。调查性报道(多源求证法)

四、引语的运用及倾向性语境

倾向性语境:鲜明感情色彩的语汇、新闻事实作出倾向性选择、轻事实中评论——尽量避免

第二节连续性和组合式深度报道写作

一、连续型深度报道的写作

(一)追踪式深度报道

追踪式报道和独立式报道的写作技巧的区别:

1、记者对事件没有把握一次性的作出结论,而只能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不能过早做全局性的预测

2、所有这些报道的导语,应提供当时最新的核心新闻事实,并做到互相连贯

3、导语写作风格应尽量保持一致

追踪式报道的背景写作:多采用“咬合”的方式,即首篇报道的内容可称为第二篇报道的背景,第三篇报道又相应回顾第二篇报道当中的重要内容,如此环环相扣,令受众顺着清晰的线索往下阅读,从而留下深刻印象。

(二)系列性深度报道

追踪性和系列性的不同:追踪性报道中,记者紧跟事件的发展进行追踪,因此,对于下一步应该如何进行报道,并无完全成熟的想法。而系列性报道的记者则有时间来进行全局性的构思,因此报道既体现出整体上的一致性,又体现个体上较强的独立性。

二、组合式深度报道的写作

从编辑的角度看,组合报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一些独立成篇的文章组成一个版面或者一个栏目,另一种是将一些片断合成一个整体。

随着网络新闻的兴起,组合形成的报道已经逐渐成为网络新闻的利器。

蒙太奇式组合报道:使用叙事的方法拼联片断,使之产生故事化的效果。

第十五章新闻评论的写作(上)

新闻评论是新闻文体的一种,它是具有一定时效性的评论

第一节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分类

一、新闻评论文体的含义

新闻评论是有关论者就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或当前社会现象所作的分析评论

新闻评论的对象:1、具有新闻价值同时具有议论价值的事实。2、当前的社会现象(思想现象)、社会问题,有必要提出来加以分析评论,一引起人们关注者

二、新闻评论文体的特点

显著新闻性、强烈政论性、广泛公众性、极强逻辑性

三、新闻评论文体的分类

(一)社评及评论员文章

社评及评论员文章都属于以媒体身份刊播的新闻评论,代表的是媒体的意见,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

媒体的评论员文章,表达的往往并不是撰稿人个人的意见,而是媒体编辑部的集体意见。评论员,既可以是媒体内部手编辑部委托撰稿的资深人员,也可以是编辑部以外的有关人员;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评论员文章常常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编者按及编后话

编者按既可以用来提示相关报道和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用来表明编者的意见和态度(包括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还可以用来交代有关的背景材料和在文中作出相应的说明。

编后话只是被用来点明相关报道或文章的意义或启示,以引起受众的注意

(三)署名时评

署名时评,一般来说个人或者集体所写的新闻评论。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和创造性,可读性强(四)随笔及杂文

相当的灵活和自由,即兴之作,写的有文采,表现出短小精悍、诙谐幽默、文风犀利的特点

第二节新闻评论的选题

一、新闻评论选题的来源

(一)对模糊认识加以辨析

(二)对错误倾向加以制止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有着强烈的针砭作用

(三)对善行义举加以倡导

(四)对认知误区加以纠正

二、新闻评论选题的角度

(一)选人所未发的角度人们笔下所无,发人之所未发——新

(二)选高人一筹的角度——深

(三)选另辟蹊径的角度——巧

(四)选平中见奇的角度——独

三、新闻评论选题的技巧

(一)在反复比较中选题

1、围绕值得一议的典型事例,寻找不同的切入点,从中进行优选

2、寻找一批受众感兴趣的话题,采用否定法,逐项排除不甚理想的话题

3、对初步选定的题目进行挑剔,使之逐渐完善

(二)在多向思维中选题

(三)在了解民意中选题

第三节新闻评论的立论

一、新闻评论立论的要求

要抓住现实生活中的矛盾进行立论和说理,同时论点要富有新意

二、新闻评论立论的方法

1、新闻由头开始

2、直接引出自己观点

3、提问方式

4、辩论方式

5、借题发挥

第十六章新闻评论的写作(下)

第一节新闻评论的结构

一、新闻评论的常见结构

1、一事一议式结构:

含义:叙述一件事情,并对此进行分析,阐明事实中包含的道理或可以从中引申出的道理要求:议论对象的事实加以精心的选择,事实要有比较深的含义,耐人寻味。议论要与事实有着紧密的联系

2、平行推进式结构围绕中心论点从多个侧面平行地往前推进,各段落部分是平行关系

3、逐层递进式结构由浅入深,文章前部分为后奠定必要的基础,后是前合乎逻辑的发展

4、借题发挥式结构

二、新闻评论的特殊结构

讲述故事式结构、纵横比较式结构、突发奇想式结构

三、新闻评论的结构技巧

以关键词贯穿、以创新点支撑、以形象性取胜、以评悖论立言等技巧

第二节新闻评论中的论证

紧凑而有效是新闻评论中论证的要义

一、新闻评论中论证的要求

论据论点要统一及论证过程严守逻辑

逻辑性严谨体现:对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文中的核心概念,应当是无可动摇的,体现出相当的准确性;判断应无可挑剔;推理要严丝合缝

二、新闻评论中的论证技巧

比较、比喻、妙用反讽(我与黄泉一声吼,诉我一枪腔怨魂愁)

第三节新闻评论的行文

一、新闻评论的文字表述

(一)新闻评论行文中的详略

详略之分,一般来说,对论点起着支撑作用或者直接论述的文字应当详一些,起铺垫作用的问题可以略;对于证明论点有着直接的、重要的作用的论据,应当表述的详,而对于证明论点只起到增加广度作用的可以略;作为重要论据使用的材料,详;作为一般论据的可略。(二)新闻评论行文中的离合“合”紧扣主题;“离”闲笔;处理好行文中的“离”和“合”的关系,是增强文章可读性和趣味性、提高新闻评论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新闻评论行文中的曲直“直”直言,一就是一;“曲”曲笔,曲折前进

二、新闻评论中的叙与议议为主,叙为辅

叙:陈述事实性论据;陈述某种现象,用于引起议论的话题

议:运用论据材料(事实性和理论性论据)证明论点,逻辑推理过程;点明事实的意义或者要害、问题的实质,分析事情的原委;对评论对象作出正确的是非判断、价值判断和恰如其分的评价

三、新闻评论中的理与情

逻辑力量的集中体现——理性:

以理性增强评论的穿透力,以情感增强评论的感染力

第十七章新闻写作的创新(细读课本)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 一.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从本质而言,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具体表现在: 1.只有认识事实,才能反映事实,而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尽管可在贯穿整个采访写作过程, 但是,认识事实的任务基本上在采访阶段完成; 2. 抓新闻就是抓事实,写新闻就是写事实,新闻写作有赖于对事实的采访; 3. 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4.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新闻写作的基础在于采访,采访决定新闻写作,这是人 们对客观事实认识的规律,也是新闻采写经验的总结。 5.在事实成为新闻的转化过程中,新闻写作是一个必经阶段和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采访 活动也要受写作的制约和检验,新闻的写作对于采访有能动作用。 总之,按照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既要深入采访,又要讲究写作,二者不可偏废。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来看,应该说是采访决定写作。 三.采访写作的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更加强调实践性; 二是有鲜明的政治性。 四.新闻采访和写作要特别注意的两个"正确"对待: 一是要正确对待我们党的新闻工作在采写方面的传统经验;

二是要正确对待西方新闻界的采访写作经验。 五.新闻采访艺术: 主要研究如何运用唯物辩证观点、求实观点和群众观点,正确处理好新闻采访中的微观与宏观、个性与共性、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并运用心理分析加以调节和控制,使采访逐步深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地把握事实和报道事实。六.新闻采访的概念和性质 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看问题,采访的性质是主观认识客观并把握客观,是记者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活动",但与一般的调查研究又有不同。采访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 七.采访的特点: 采访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它与一般的调查研究比较,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表现在: 1. 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 都以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获得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材料,弄清 事物的真相,探求其本质与规律; 3. 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不同点表现在: 采访这种调查研究活动有其特殊性: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持续性八.采访的目的、任务与作用: 采访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新闻;

新闻采访与写作讲解

新闻采访与写作 绪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访有很强的依赖性 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①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②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③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2、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围绕事实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前者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功能又有着明显区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有着一致性:都是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有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 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3、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①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 ②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③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2)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新鲜的报道内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矛盾,唯一方法就是提倡新闻创新思维。 ①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 ②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 ③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3)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 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 ②善于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 ③善于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①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 ②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 ③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5)不畏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

新闻采访与写作知识整理

1.新闻:是一种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经传播媒介传播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或现象的报道。 2.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 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的一门科学。 3.新闻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倾向性。 4.中方最早出现在唐朝初年,西方最早出现在1622年的英国《每周新闻》 5.五个“W”和一个“H”即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 (何地)、Why(何因)、How(如何)。 6.Hardnews(硬新闻)主要指时效性极强的刚发生、正在发生或马上要发生的新闻。此类 新闻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类内容 7.Softnews(软新闻)则是指那些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 新闻等),其语言通俗,内容注重趣味性。 8.采访对象不同:①身份不同:专业性采访和非专业性采访②数量不同:个别采访和集体 采访 9.采访内容不同:事件性采访和非事件性采访 10.采访方式不同:开放式采访和闭合式采访 11.采访场所不同:现场采访和演播室采访 12.新闻采访的特点:新闻性、广泛性、突发性 13.新闻采访的四准备:政策准备,即采访之前记者对将要采访的问题和相关政策之间的关 系要弄清楚;全局准备,就是对将要采访的问题的全局作一个概括性的了解;资料准备,就是与采访内容有关的情况和资料的准备;临战准备。 14.艾丰先生的六个不要提:不要提太大的问题;不要提过多的外行问题;不要提暗示性的 问题;不要提过于轻率的问题;不要提太“硬”的问题;不要提审问式的问题 15.采访方法:正问法;侧问法;设问法;反问法;明知故问法;诱问法;借问法;互相讨 论法;围点打援法。 16.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 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17.斯诺法:也称作“搭桥艺术”,其核心思想就是新闻记者或节目主持人在进行采访时, 要学会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相似点或接近点,尽快跨越采访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从“生”到“熟”的沟通障碍。 18.主题:一词源于德语Thema,原指一首乐曲中的主旋律。后被日本学者翻译到文学创作 研究中,转置文学作品中全部内容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19.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 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 20.线索:是串联文章全部材料、推动内容发展的“纽带”。从一定意义上讲,线索也可以 说是结构文章、组织材料的一种艺术手段。(任务、事件、题眼)。 21.脉络:就是作者进行叙述或议论时所留下的思想轨迹,或叫思路。 22.素材和题材的区别:素材是原始的、比较凌乱的材料,题材则是经过了作者的鉴别、整 理、加工过的材料;素材是准备使用的材料,题材是已经使用了的材料。 23.层次与段落的区别:层次强调逻辑思路的转换,段落则强调语气表达、外在表现形式的 需要;层次着眼于文章思想内容表达方面的需要,段落则着眼于文章形式表现的不同需求。 24.选材的基本原则:选取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选取真实而准确的材料;选取典型而新颖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新闻采访的定义 新闻采访的定义是什么? 新闻采访就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第二节:新闻采访的特点 新闻采访有哪些特点? 一是目的的差异性,新闻采访的目的是采集信息,传播信息。 二是时间的限制性,新闻采访有一定的时间要求,要满足新闻报道时效性的特点。 三是项目的突发性,即新闻采访的事件存在突发性状况。 四是需要的广泛性,新闻采访所搜集到的信息,整理成稿件信息,属于大众传播,受众广泛。五是知识的全面性,新闻采访的范围广各色素材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六是活动的艰辛性,根据报纸、电台、电视的每日播出刊印特点,新闻采访需日日进行。 有女莫嫁新闻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一袋破烂脏衣裳。 第三节:新闻采访的活动方式 新闻采访从形式上分,共分哪几种? 一是个别访问, 二是开座谈会, 三是现场观察, 四是参加会议 五是蹲点 六是查阅资料 七是改写 八是问卷 九是电话采访 十是网络采访,网络采访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转载信息,组织网络调查,通过邮箱,博客等交流,查阅手机资料。 新闻从性质上分,共分哪几种? 一是常驻采访。 二是突击采访。 三是交叉采访。 四是巡回采访。 五是隐形采访。 六是易地采访。易地采访的好处有:①开阔记者眼界;②帮助本地记者有效地发现新闻;③

促进各地记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易地采访的注意事项有:①不要自视高明,指手画脚,要谦虚谨慎,甘当小学生。②要利用易地采访的机会,熟悉各地的情况,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增强全局观念,与外地记者真诚合作,提高相互间的报道水平。 第四节:新闻体裁 什么是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就是指新闻媒介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报道样式的统称。 什么是消息? 消息就是以叙述为主的新闻报道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体裁。分动态信息和综合信息两类。狭义的新闻解释,即消息。 什么是通讯? 所谓通讯,就是以叙述与描写相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法,较详尽报道事件的新闻常用体裁。我国最早的通讯是出自王韬之手1872年,《普法观战纪》。第一部以通讯为主的文集是《远生遗著》,黄远生在通讯上自成风格,对后世产生影响。 通讯体裁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人物专访,新闻小故事,特写等。 消息与通讯有何不同? 一是表现对象不同。消息的一般对象是事,而通讯涉及的题材主要是人。 二是表现手法不同。消息以叙述为主,而通讯在叙述的基础上,结合描写,议论,抒情写法。三是人称不同。消息一般用第三人称,而通讯则是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混用。 四是结构布局不同。消息一般采用倒金字塔结构,通讯结构则多变。 五是篇幅长短不同。消息短,通讯长。 第五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一流的采访者必定是一流的撰稿人,两者的关系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一是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一般先有采访后才有写作 二是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事实第一性,报道第二性。 三是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 四是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 第二章:新闻报道策划 新闻界明确的改革总目标是什么? 即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按照新闻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信息服务的功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新闻策划有什么样的作用?

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

新闻采访写作 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5 1、新闻采访 2、采访的“心理控制” 3、新闻线索 二、判断题:(共5分,每小题1分) 1、新闻是一种无形的意见,越是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越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 2、新闻敏感是一种灵感思维,它是一种天赋。() 3、采访观察可以分为事前观察和事后观察两种。() 4、新闻的价值是在新闻线索发现以后的判断,它是对新闻事实价值的判断。() 5、采访前情况准备的综合分析环节,是把死材料转化成活材料的环节,也是显示情况准备成果的环节。() 三、简答题:(共32分,每小题8分) 1、简述可以避免的新闻失实原因。 2、在记者的采访报道中使用隐性采访这一特殊的采访手段可能造成什么弊端? 3、记者的采访笔记需要重点记些什么内容? 4、采访中的形态语言可以产生哪些作用? 四、论述题:(共20分) 结合实际,试论记者采访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以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五、拟定采访提纲:(共28分) 丈夫拒签字导致孕妇难产而亡事件 结合所给出的新闻背景,试拟一个采访提纲,采访提纲应包括: 1、采访目的(5分) 2、采访对象(8分) 3、问题设计(15分) 新闻背景: 2007年11月21日下午四时许,孕妇李丽云因难产,生命垂危,被其丈夫肖志军(后证明双方未缔结婚姻)送至北京朝阳医院京西分院。面对身无分文的孕妇,医院决定免费入院治疗,而同来的丈夫却拒绝在医院的剖腹产手术单上签字。几十名医生、护士束手无策,在抢救了3个小时后,医生宣布孕妇抢

救无效死亡。在长达3个小时的僵持过程中,该男子一直对包括主治郭大夫在内的众多医生的苦苦劝告置之不理。该医院副院长赵立强亲自到场劝说,110支队的警察也来到医院。为了让该男子签署同意手术单,甚至医院的许多病人及家属都出来相劝,当时在医院安胎的《检察日报》记者吕卫红在病房劝说病友给肖志军捐钱,并当场表示:如果肖签字,则立即奖励他一万元钱。但肖志军仍然拒绝,在手术通知单上写上:“坚持用药治疗,坚持不做剖腹手术,后果自负。”为确认其精神没有异常,医院紧急调来已经下班的神经科主任刘大夫,经过询问,其精神毫无异常。医院方面上报了北京市卫生系统的各级领导,得到的指示为:如果家属不签字,不得进行手术。最终,李丽云死亡。李丽云死后,肖志军称,他不签字是因为医院要谋害李丽云,他不信医院,认为医院治疗手法不当。后又称自己不签字是因为两人未婚,怕签字担责任,同时觉得妻子只是感冒,不会有生命危险,现在已经十分后悔。现场医生则表示,肖志军拒绝签字,是怕剖腹产影响妻子生二胎。11月28日,北京市卫生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邓小虹宣布,医学专家和法学专家对孕妇李丽云之死进行评审认定,结果为:孕妇就诊时病情已非常严重,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依法履行了告知义务,但医院的特殊干预权受到了患者家属明确阻碍,导致手术无法实施,最终死亡不可避免,医院并无过失。但李丽云父母李旭光、李小娥及其代表律师王良斌认为北京市卫生局为“此事利害关系人”,不服认定,遂决定状告肖志军和朝阳医院京西分院。 对于此事,医学界、法学界、社会学家和普通民众议论纷纷,有人谴责肖志军愚不可及、荒唐之至,涉嫌间接杀人;有人认为,医院做法不妥,漠视了患者的生命权;有人责怪“官僚主义”滋生袖手旁观;有人质疑,现有医疗法律法规不完善,建议修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出台一种紧急救助制度;有人表示,医生只能做知识和权力容许做的事,不能把无限的社会责任都让医院来承担;有人惊呼,此事暴露的是医患不信任的社会问题;有人倡导,要提高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身素质;有人呼吁,现有法律不存在漏洞,患者知情权和决定权应该予以坚持,不要对一些特殊个案进行无限发挥;有人反思,在为死者惋叹,欲为她讨还公道的同时,也该为生者考虑一些。当我们以人道的名义谴责肖志军和医院的时候,又为满足自己的窥探欲而不断消费别人的痛苦,这是否同样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呢? 假设你是某家报社的记者,想要就此事件进行深入采访,请首先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明确你的此次采访目的,然后作出一份具体的采访提纲。 相关新闻链接: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笔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 丁柏铨 绪论 第一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一.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其对象是有需求的受众,内容是各类新闻信息。新闻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必须以大众传播为基础,必须是传播者对经过调查采访和仔细核实的事实所作的负责任的报道。新闻传播所传播的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而发现发掘事实的新闻价值,离不开调查采访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2.使新闻写作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调查采访的目的是获得关于报道对象的真实的、丰富的素材。 3.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新闻记者的职责在于发现新闻线索,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并制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刊播。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来说是新闻记者为了准确认识客观世界所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工作,目的是从事新闻写作,关注的是可以作为新闻加以报道的事实,最后形成的成果是新闻作品用于新闻媒体刊播。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第二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正确认识报道对象,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采访:掌握有新闻价值的素材,获得对报道对象的正确认识;写作:依据采访材料客观叙述事实,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满足其新闻需求,实现新闻作品的兼职。认识论角度上的一致性: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三. 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第三节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一.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新闻价值衡量的是有关事实的信息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程度,社会价值则是有关事实的信息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有益程度。);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二.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新鲜的报道内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矛盾。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三.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四.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最新1月全国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民国初年,有位著名记者在谈到记者的条件时,提出记者须有“四能”。他的名字是 ( ) A.黄远生 B.邵飘萍 C.罗开富 D.郭超人 2.亲赴延安采访,写下《西行漫记》(英文原名《红星照耀中国》)的外国记者是( ) A.埃德加·斯诺 B.安娜·露易斯·斯特朗 C.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D.爱泼斯坦 3.我国最早的中文报纸是( ) A.循环日报 B.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C.中外纪闻 D.申报 4.采访的作用主要是发现和落实线索,获取第一手资料,增加感性认识以及( ) A.做好调查研究 B.核对新闻事实 C.做好群众工作 D.做好传播工作 5.瞿秋白曾作为《晨报》特派记者访问十月革命后的俄国,采写了长篇通讯《饿乡纪程》和 ( ) A.《塞上行》 B.《中国的西北角》 C.《赤都心史》 D.《旅欧通讯》 6.《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一文的作者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7.直属总编辑或总编办公室领导,负责重大新闻或重大典型的采写的记者是( ) 1

A.专业记者 B.地方记者 C.机动记者 D.特派记者 8.新闻机构和记者在一定的时期内组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就是( ) A.报道方法 B.报道手段 C.报道艺术 D.报道思想 9.一般来说,专家、学者、科学家、艺术家以及一些特殊行业的人物、事件等被称作( ) A.典型人物 B.知情人 C.一般报道对象 D.特定报道对象 10.比起其他的新闻价值要素来,更能体现记者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的是( ) A.新闻性 B.重要性 C.显著性 D.接近性 11.各种类型冒尖的人和事是否具有报道价值,关键要看其是否具有( ) A.普遍意义 B.知名度 C.接近性 D.典型意义 12.不以某次采访活动为目的的经常性准备,称为( ) A.直接准备 B.狭义准备 C.平时准备 D.临时准备 13.通常由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出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被称为( ) A.报告会 B.记者招待会 C.座谈会 D.调查会 14.记者因工作需要,在一定期间内同时交叉采访一条或几条新闻,称之为( ) A.蹲点采访 B.交叉采访 C.异地采访 D.巡回采访 15.从新闻形成的过程看,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这是新闻写作的( ) A.特殊规律 B.基本要素 C.表现艺术 D.基本内容 l6.新闻的主题真实的基础是( ) 2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全国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2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我国最早研究新闻采访学的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是(d) A .徐宝璜 B .邹韬奋 C .戈公振 D .邵飘萍 2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明显区别在于前者的主旨是(b) A .整理并取舍新闻材料 B .反映并表现客观实际 C .认识并把握新闻事实 D .分析并组织事实材料 3 .新闻采访要求记者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这种特点称为(c) A .专业性 B .突击性 C .灵活性 D .多变性 4 .新闻采访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是() A .实事求是 B .去伪求真 C .不偏不倚 D .独立思考 5 .由新闻单位派出并专门负责采访报道某一行业的记者是() A .地方记者 B .专业记者 C .特派记者 D .机动记者 6 .记者的首要工作任务是() A .反映内部情况 B .揭示新闻真相 C .及时采写新闻 D .反映群众呼声 7 .人们常说,记者好像比别人多长了一只鼻子,这是指记者具备() A .第五感官 B .业务素质 C .专业水平 D .新闻敏感 8 .新闻的发现开始于() A .新闻线索 B .新闻事实 C .新闻采访 D .新闻眼光 9 .客观事实成为可供传播的新闻不仅要求其本身具备新闻价值,还必须符合 () A .新闻政策 B .公众需要 C .传播规律 D .采访经验

10 .新闻采访比社会调查具有更大的难度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采访必须() A .深入不同领域收集大量资料 B .在有限时间内了解事实真相 C .参与事件获得采访对象信任 D .把观点和事实材料统一起来 11 .新闻记者平时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和材料以便在突发新闻现场从容应对, 这种采访的准备工作是() A .直接准备 B .狭义准备 C .间接准备 D .紧急准备 12 .选择采访对象首先应该选择() A .最熟悉的人 B .不同意见者 C .新闻知情者 D .新闻当事人 13 .决定采访成败的关键因素是() A .资料是否丰富 B .观点是否鲜明 C .知识是否专业 D .提问是否成功 14 .新闻写作的基础是() A .新闻实践 B .新闻知识 C .新闻采访 D .新闻对象 15 .新闻改革初期,《天津日报》提出“抓活鱼”的口号是要求新闻写作必须具 备() A .时效性 B .针对性 C .灵活性 D .真实性 16 .新闻的狭义主题多指对国内外政治时事的报道,最明显的特性是() A .多样性 B .倾向性 C .层次性 D .宽泛性 17 .记者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遴选出的对新闻写作有用的材料是() A .新闻背景 B .新闻事实 C .新闻素材 D .新闻依据 18 .新闻语言有特殊要求,一般情况下() A .中性词多于褒贬词 B .形容词多于限制词 C .长句多于短句 D .书面语多于口语 19 .新闻的社会传播主要靠() A .电话 B .社论 C .通讯 D .消息 20 .不同类型消息的重要性有区分,通常表现为() A .软新闻比硬新闻重要 B .硬新闻比软新闻重要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编导102班杨洪江-------------------- 一、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①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②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③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④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①在真实性②在深刻性③在丰富性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①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②整体把握、科学认识③理性认识、深刻发掘 三、新闻采写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2善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 3长与沟通,具有广交善结的能力: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推心置腹,促膝长谈②善于从沟通中发现线索③善于与被访者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语言驾驭的能力:简洁、准确、生动 四、新闻采访的涵义: 1采访是信息搜索活动 2搜集的对象是可能收到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事件 3目的是出于大众传播 4手段有观察和访谈等 五、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1以大众传播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 2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采访从根本上说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在认知层面上和情感层面上的平等的相互沟通 六、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1信息符号互动包含三个方面:采访对象、大众传播、反馈 2确保新闻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①双方对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语言符号如:同志、老实等词汇的含义。非语言符号如:表情、苦笑所代表的含义②采访者应以前台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③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写出深刻感人的报道 3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七、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1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①社会守望者(监督政府)。它的主要职能是要发现那些典型的,对社会发展,对人民生活,对社会利益意义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提交给社会,以引起公众的关注,最终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各个机制加以协调②信息传播的角色③文化传承的角色★必备素养:①政治②法律道德③科学精神④专业素养 2采访对象:复杂性专业性目的性 八、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1获得新闻线索是采访的起点:①新闻线索的含义:新近发生事实的简要信息②新闻线索的特点:简略、零碎、稍纵即逝,一定的偶然性 2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①记者招待会:早到,根据规模确定早到时间,两会提前2个小时,衣着注意②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③企事业单位④重大文体活动⑤社会网络⑥其他媒

【参考借鉴】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与答案.doc

科技新闻报道(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我国的新闻采访学研究萌芽于() A古代报刊时期B近代报刊时期C现在报刊时期D当代报刊时期 2、我国历史上第一本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作者是() A徐宝璜B范长江C邹韬奋D邵飘萍 3、毛泽东称记者是() A记的人B无冕之王C社会活动家D宣传家 4、被蔡元培誉为“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的是() A《时报发刊例》B《论日报渐行于中土》C《实际应用新闻学》D《新闻学》5、在我国,选择新闻的主要标准是() A真实性与时效性B受众第一 C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D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 6、作为新闻团体制定的职业准则,始于() A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威廉博士提出的《记者信条》B1914年瑞士新闻业总会通过的新闻道德规范 C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人协会通过的《美国报业信条》 D1977年由阿拉伯新闻人员起草的一项阿拉伯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准则 7、关于新闻策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新闻策划就是指报道策划B新闻策划不是策划新闻 C新闻报道策划不能与制造新闻混为一谈 D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在承认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应这一前提下的策划 8、能鲜明的体现出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观的是() A坚持哪个正确舆论导向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发扬团队合作精神D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9、关于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党性在新闻问题上的一个具体表现 B就伦理学的意义说,就是实事求是,讲真话 C就要反对弄虚作假,反对“客里空”作风

D就是要客观主义报道 10、记者在调查研究时,总是着眼于新,抓住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新信息、新事实。这说明记者的调查研究具有() A新闻性B时效性C政策性D广泛性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新华社第一个国外分社于1948年建立在 12、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起响导者是也”。 13、最早出现,也是用的最多的一种方式是 14、抓好新事物报道的前提是 15、新闻采访的基本性质是 16、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的采访方式是 17、西方新闻界最早体现“自主制约”的新闻道德准则是 18、报道者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相违背,我们把这种现象叫 19、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是 20、“记者”的称谓最早见于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21、隐性采访 22、动态新闻 23、记者的职业精神 24、释述 25、“目标任务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2、记者的技能修养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3、新闻线索的特点 4、新闻策划五窍门是什么

《新闻采访与写作》习题测试四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25 小题 每小题 1 分 共 2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 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 961 年 5 月 有位中央领导同志说 报纸工作人员是什么人 ? 是调查研究的专业工作 人员。报上的一切文章都应是调查研究的结果。这位中央领导同志是 ( ) A. 毛泽东B. 周恩来 C. 刘少奇 D. 邓小平 2. 新闻记者能不能及时地发现新闻并采访到新闻 关键就在于记者有没有 ( ) A. 理论水平 B. 社会责任心 C. 新闻敏感 D. 新闻功底 3. 《中国之西北角》的作者是 ( ) A. 黄远生 B. 邵飘萍 C. 瞿秋白 D. 范长江 4. 记者在采访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应当注意划清的界限 除了报道思想与主观框框、 客观报道与客观主义外 还有 ( ) A. 报道计划与客观实际 B. 事物的第一性与认 识的第二性 C. 实际情况与新闻报道 D. 选择角度与乱扭角度 5. 记者要想获得新闻线索 到实际中去 到群众中去 这是 ( ) A. 惟一途径 B. 最佳方式 C. 根本途径 D. 惟一方式 6. 记者采访中的工作路线是 ( ) A. 依靠组织 深入实际 B. 深入实际 深入群众 C. 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 D. 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

7. 采访中记者要明确报道思想 就应当 ( ) A. 善于开动脑筋 B. 多跑领导机关 C. 了解社会情况 D. 吃透“上下两头” 8. 总的来说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政策与新闻价值观念是 ( ) A. 基本一致的 B. 既一致又不一致的 C. 存在一定矛盾的 D. 相辅相成的 9. 采访的平时准备 主要包括学习理论政策 了解全局情况 广泛积累资料 以及( ) A. 坚持深入实际 B. 密切联系群众 C. 多方增长知识 D. 多方结交朋友 10. “请您谈谈退休以后的打算”这是 ( ) A. 诱导式提问 B. 开放式提问 C. 闭合式提问 D. 迂回式提问 11. 从心理角度看 记者访问过程的第一阶段是 ( ) A. 融洽 B. 接近 C. 沟通 D. 激发 12. 《经济日报》记者到某科研机构了解其科技管理改革的情况 准备写成新闻报道。这一 行为在新闻采访学中是 ( ) A. 咨询 B. 写作 C. 访问 D. 寻找新闻线索 13. 采访中通过现场的遗迹来考察事物发生时的状态 此观察方式是 ( ) A. 事后观察 B. 事前观察 C. 同步观察 D. 易地观察 14. 记者采访中“上下结合”的思考 作用是 ( )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1套

一单项选择题 1.新闻消息所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7个要素,除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 何、怎么样之外,还包括______要素。 a意义 b背景c故事 2.新闻价值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社会属性,是指这个事实可能给社会人们 带来的新的 ________ 的分量。” a敏感 b价值c角度 d信息 3.“六要素”俱全的新闻导语,后来被人们称之为()导语。 a第三代b第一代c第二代 4.新闻专稿其实是一个______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中运用的、除消息以 外的所有报道性新闻体裁和报道形式的总称。 a集合b总合c集中 5. 消息主体部分的作用是对导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展开和______。 a说明b深化c补充 6.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新鲜、______和深刻。 a简明b突出 c集中 7. 采取“微服私访”的方式接触事实,是________起了重要的作用。 a采访的对象b采访方式c采访时机 d采访时间 8. 把握新闻客观标准,首先要考虑的是,这条信息是不是符合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其次,该新闻事实是不是符合(),其三,能不能够满足广大受众的愿望和需求。其四,要考虑怎样如实地、真实地将这些事实叙述出来,不夸大其词,也不肆意缩小事实的内涵。 a国家法律b自然法则c新闻规律 9.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觉得农大每天都在变化。楼新了,草坪更绿了,花更多了,校园整洁了,环境美化了……如果你有时间听我唠叨,我一定能给你举出西区一年中发生的365个变化,那你这篇文章可就要写长了。”此导语属于 ______式的导语。 a引语式b叙述式c概括式 10. 材料加工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性、完整性和________。 a深刻性b形象性c新鲜性 d客观性 11. 2006年4月16日,在北京农展馆举了盛大的世界食品展览会。为搞好这次盛会,主办单位挂了一些宣传标语和横幅。你认为它属于()现象。 a不合理宣传性现象b半合理宣传性现象c合理的宣传性现象 12. 10月10日中午至昨晚,天津市出现历史上汛期后最大的一次大暴雨。与此同时,渤海湾形成风暴潮,塘沽等沿海地区海潮潮水超过了警戒水位。天津市在深秋时节,大暴雨与风暴潮一同出现是50年罕见的。该新闻揭示了事实与事实之间的何种因果关系。 ________ a多线型的因果关系b单线因果关系c放射型因果关系d收拢型因果关系

中国新闻采访与写作――刘海贵著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1*20) 1.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时任《大公报》主编的胡政之以唯一的中国记者身份采访了和会,这是我国记者采访国际会议之始。 2. 1920年10月外派俄采访的三人(瞿秋白、俞颂华、李崇武)是我国最早采访十月革命后的苏俄社会的首批新闻记者。 3.瞿秋白的《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通讯如实的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期状况,增进了国人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认识。 4.《大公报》精心营造获取独家新闻的三条途径: 一是关系网,二是靠信誉,三是靠记者的新闻敏感。 5.1920年,上海《时事新报》第一次派人采访会审公廨的公开法庭,开了上海报界派任外勤记者采访社会新闻之先河,其他各报纷纷效法,打破“老枪访员”垄断社会新闻采访活动的局面。 6. 1937年4月9日,《申报》派出记者俞颂华、孙恩霖假报道西安抵延安采访,这是继外国记者斯诺、《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之后,上海报纸首次派记者前往延安采访。 7. 1944年6月,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萧乾接受胡政之的劝告,放弃攻读学位,在伦敦舰队街设立《大公报》办事处,并领导盟军的随军记者证,成为欧洲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 8.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当天通过路透社,记者赵敏恒第一个将“西安事变”的特大消息向全世界报道。

9.第一个采访奥运会的中国记者是冯有真。 10.《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在国内首次披露了“西安事变”的真相,《陕北之行》则的一些情况,“中国新闻界之正是派遣记者俞中国共产党领袖在苏区公开会见者,尚以大公报为第一次”,范长江也成了当时自由进入延安采访的第一个中国记者。 11. 1950年3月29日之4月15日,国家新闻行政管理机构新闻总署主持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改进报纸工作、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成为本次会议的首要议题。 12.新华通讯社仍然担任了对开国大典的重要新闻采访任务,该社记者李普采写的消息《开国大典》与《大公报》名记者杨刚采写的通讯《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等,成为报道开国盛典的一批优秀新闻作品。 13.《人民日报》记者李庄采写的通讯《复仇的火焰》、《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是报道志愿军入朝作战初期的代表作。 14. 1954年4月至七月,周恩来率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印度支那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参加重大国际会议,也是新中国新闻界第一次采访报道的重大国际活动。 15.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此际的新闻事业既积极报道改革开放这一新生事物,为改革鼓与呼,同时也在进行自我改革。 16. 二、名词解释(5*4) 1.新闻报道策划:

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大纲

武汉大学珞珈学院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大纲(黑体三号) 课程中文名称: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英文名称: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学分数: 4 课程学时数: 72 授课对象:播音与主持专业2010 级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伦理道德与法规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高级新闻写作、新闻评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教学目的(黑体五号) 《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新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教学课程。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更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全面讲授采访的基础知识及技巧、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及规律,为学生打好从事各种新闻工作(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媒介经营管理等)都必须具备的新闻基本业务基础。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坚持“学生中心论”和人文主义精神,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深入浅出,寓教于乐,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训练、课后实践,教育学生如何准确快捷进行新闻采访、精确有力地写作新闻。这种教学让学生们在真实的故事中领悟新闻采访写作核心原理,使学生们在走进复杂的社会从事新闻报道前受到了严格的专业基础训练。 二、教学要求(黑体五号) 熟悉“*******”,掌握“*******”,重点掌握“*******” 熟悉新闻,掌握常用新闻评论文体的基本写作知识,重点掌握如何运用新闻评论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概括和解决新闻评论问题;重点掌握新闻评论的具体写作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较高的新闻敏感性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新闻评论写作能力和较高的新闻评论工作者职业个人格修养。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黑体五号) 主要内容:(宋体五号) 第一章绪论:理解新闻 第一节变化中的新闻特性 第二节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传播活动的起点和媒介产品生产的龙头 第三节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教学难点与重点: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明确在信息时代,新闻特性的变和不变,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在新闻

新闻采访与写作考试题及答案

新闻采访与写作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写出真正的新闻报道主要依靠 A.交际能力 B.词汇丰富 C.深入采访 D.浮光掠影 2.以摄像为主要采制手段的是 A.电视记者 B.广播记者 C.文字记者 D.摄影记者 3.重要社论《新闻必须完全真实》发表于 A.延安《解放日报》 B.《人民日报》 C.《文汇报》 D.重庆《新华日报》 4.为体现事件性新闻的时效性宜采用 A.综合报道 B.深度报道 C.调查报道 D.连续报道 5.以一个明确的新闻主题为核心,表现若干新闻事件的有关情况的是 A.非事件性新闻 B.事件性新闻 C.预知性新闻 D.目击式新闻

6.一个客观事物变动的事实或一个新闻事件,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可能产生负面或不确定的社会传播效果,则应当采写成 A.内参 B.素材 C.文献 D.简报 7.要让一篇新闻报道真正“活”起?,就要十分注重运用 A.名词 B.形容词 C.副词 D.动词 8.对新闻事件现场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及时捕捉、快速加工和处理的直播方式是 A.互动式直播 B.重点记录式直播 C.完全记录式直播 D.夹叙夹议式直播 9.某记者卧底传销组织进行调查,所采用的?访方式是 A.精确新闻采访 B.易地式采访 C.暗访 D.巡回式?访 10.新闻记者通过感官和思维对新闻事实或事件所蕴含的新闻价值敏锐感知的能力是 A.新闻表现力 B.新闻创造力 C.新闻发现力 D.新闻策划力 11.记者对某地产业升级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运用的前瞻性思维是 A.逆向思维 B.发散思维 C.侧向思维 D.延伸思维

新闻采访与写作参考书目

新闻采访与写作参考书目 1、蓝鸿文《新闻采访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2、林如鹏《新闻采访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3、艾丰《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 4、刘明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美]密苏里学院,范红译《新闻报道与写作》第7版,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6、[美]门彻著展江主译《新闻报道与写作》,华夏出版社2004-1-1 7、[美]凯利?莱特尔等著,宋铁军译《全能记者必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8、[美]约翰?布雷迪著,范东生译《采访技巧》,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9、[美]杰里·施瓦工茨著王蕊/ 曹俊译《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7-1 10、周胜林尹德刚梅懿著《当代新闻写作(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11、刘明华、徐弘、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12、薛国林《当代新闻写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13、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新华出版社,2001年出版。 14、周胜林《高级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 15、叶春华连金禾著《新闻采写编评》,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5 16、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5月版 17、邓科《南方周末:后台(第一辑、第二辑)》,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12 18、《南方周末》编辑部《经典头版及背后的故事(上下)》,珠海出版社2002-03-01 19、李大同《冰点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20、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书店2003-08 21、刘保全彭朝丞编著《消息范文评析》,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22、刘保全《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新华出版社2006-11-1 23、刘保全《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成的》,新华出版社2009-1-1 24、刘明华张征选编《新闻作品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05月 25、孔祥军主评撰《新闻传播精品导读:新闻(消息)卷——范式与典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 26、董广安主编《新闻传播精品导读:通讯卷》,复旦大学出社2004-7 27、严三九主编《新闻传播精品导读:广播电视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 28、宋玉书主编《新闻传播精品导读:特写与报告文学卷》,复旦大学出社2004-12 29、郑亚楠主编《新闻传播精品导读:外国名篇卷》,复旦大学出社2005-5 30、李天道《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1-1 31、李天道《普利策新闻奖图语》,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01-01 32、[美]李普曼著展江译《新闻与正义》(Ⅰ、Ⅱ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集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