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微生物大纲

最新微生物大纲
最新微生物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学的生物学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与人体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微生物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本大纲所列内容为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应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为适应现代微生物学发展的需要,本大纲在2000年大纲的基础上对讲授内容进行了精选与调整,力求重点突出,反映进展,如总论中重点对正常菌群、基因结构、致病物质基础、微生物学检查方法新进展、疫苗的发展等增加了相应内容。各论中对以往重点讲解但目前已少见的疾病如白喉、脊髓灰质炎等的内容做了必要的删减,并对性病的病原、军团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增加了要求。实验教学中增开了新实验内容,以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操作的训练。

课堂讲授要求专业名词、基本概念或定义一律用英文,考试命题、学生书写实验报告及答题要求用英文。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化教学,配合投影片、实物模型等。实验课可配合幻灯片、录相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学时安排供参考,具体教学学时可根据授课要求制定。

教材及参考书选用:

教材:

1.《医学微生物学》贾文祥主编(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参考书:

1.Outline of Medical Microbiology,山东大学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

2.Medical Microbiology, David Greenwood, (15th Edition), 科学出版社

3.《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周正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绪论

[目的要求]

掌握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及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新现与再现病原微生物。

[教学内容]

微生物的定义、分类(三大类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种类)和分布。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

新现与再现病原微生物。

[教学学时] 1学时。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基本性状

[目的要求]

熟悉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掌握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医学意义);细菌L型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了解细菌的营养,熟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及生长曲线。

掌握细菌的代谢;专性厌氧菌厌氧生长的原理;细菌生化反应的概念,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熟悉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意义。掌握菌落、纯培养的概念。[教学内容]

细菌的的大小与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不规则形态(衰退型)。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肽聚糖),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意义。细菌L型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质及其内含物的组成与功能。

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的化学组成、形成条件,抗原性及致病性。鞭毛的化学组成,抗原性及其与动力的关系。菌毛的性质、种类及其与致病力的关系。芽胞的概念、形成及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

细菌的营养:营养物质,营养类型及营养机理。细菌生长繁殖:条件、方式与速度、生长曲线。

细菌的代谢:细菌代谢的能量来源,厌氧的原理。细菌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细菌形态结构检查法:(实验课内容)显微镜的使用。不染色标本检查法,染色标本检查法:单染色。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方法及实际意义。

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课内容)培养的方法及条件,常用培养基、生长现象。菌落、纯培养的概念。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二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了解细菌的变异现象及实例。

掌握细菌质粒的概念及主要性质,F质粒及R质粒的概念。

掌握噬菌体与宿主菌的相互关系,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的概念。

熟悉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及应用。熟悉转位因子的概念。

掌握突变、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的概念及机理。

了解细菌的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教学内容]

细菌的变异现象。细菌的遗传物质基础:细菌的染色体,质粒。噬菌体的概念和分布。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抗原性和抵抗力。毒性噬菌体和噬菌体的溶菌过程。温和噬菌体和溶原状态。噬菌体的应用。

细菌变异的机理:突变的概念,规律及分子基础。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的概念与实例。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细菌的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三章细菌的耐药性

[目的要求]

熟悉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和生化机制。

了解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了解细菌耐药性的防治。[教学内容]

抗菌药物的种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等。抗菌药物作用机制: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影响细胞膜的功能;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影响核酸代谢。

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遗传机制;生化机制。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四章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目的要求]

熟悉感染来源、途径,掌握感染的类型。

掌握细菌的致病性,毒力的概念。

掌握细菌侵袭力的组成;掌握内毒素、外毒素的性质及其作用,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

[教学内容]

感染来源、感染方式、感染的类型。

细菌的致病性:细菌毒力。细菌侵袭力:粘附因子,侵袭机制;细菌毒素:内毒素、外毒素的性质及其作用;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五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目的要求]

掌握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与生物学功能。熟悉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掌握病毒复制周期各步骤的要点。缺损病毒的概念。

熟悉病毒遗传变异机理及特点。掌握基因重组、基因重配的概念。

熟悉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掌握朊病毒的概念。

了解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熟悉病毒灭活的概念

[教学内容]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核酸、衣壳、包膜的组成与生物学功能。

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DNA病毒与RNA病毒的不同)、成熟与释放(包膜病毒与无包膜的不同);病毒的异常增殖。

病毒的遗传变异:病毒变异的现象,病毒突变,病毒基因重组,基因重配,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灭活的概念,化学因素、物理因素。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病毒的分类原则。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六章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目的要求]

掌握病毒感染的方式,垂直传播,常见的垂直传播的病毒。掌握持续性感染的种类与特点,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的概念和举例。

掌握病毒的致病机理(病毒对宿主细胞的作用,病毒感染对机体的致病作用);病毒与人类肿瘤的关系。

[教学内容]

病毒的感染方式与途径:水平传播,垂直传播。

病毒感染的类型:显性感染,隐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

病毒的致病机理:病毒对宿主细胞的作用:细胞作用。细胞膜的改变,细胞凋亡,

整合作用,包涵体形成等。病毒与肿瘤。病毒感染对机体的致病作用:免疫病理损伤,病毒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教学学时] 3学时

第七章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感染

[目的要求]

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机会性感染的概念及感染条件。菌群失调症的概念。

熟悉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内容]

正常菌群概念及生理作用,正常菌群在人体的分布与人体的关系。

机会性感染的概念及其感染条件。菌群失调症的概念。

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八章抗感染免疫

[目的要求]

熟悉抗细菌感染免疫中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特点。胞内菌概念及常见的胞内菌种类。

掌握抗病毒感染免疫的特点(非特异因素,适应性免疫)。

掌握干扰素定义、种类、抗病毒机制。病毒中和抗体的概念及抗病毒感染作用机制。细胞免疫在抗病毒感染中的重要性。[教学内容]

机体抗细菌感染的免疫:抗胞外菌免疫的特点,抗胞内菌免疫的特点。

抗病毒感染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干扰素的产生、作用机理及实际意义。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即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和补体的作用。细胞免疫在抗病毒感染中的重要性。

CTL、Th, NK、活化巨噬细胞的作用。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九章微生物感染的检查方法

[目的要求]

熟悉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熟悉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病毒的分离培养,CPE, PFU 的概念。

[教学内容]

细菌学诊断:标本采集,检验程序和方法。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病毒感染标本采集与送检,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细胞培养、鸡胚培养、动物接种。血清学方法: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标记技术。病毒检测的分子生物技术:核酸杂交、PCR、Western blot。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十章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掌握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

熟悉热力灭菌的种类、原理及应用范围,掌握高压蒸气灭菌的用途与机理,掌握紫外线杀菌法、滤过除菌法的特点及机理。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理及应用。

熟悉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及常用生物制品。

熟悉病毒疫苗的种类及各自特点。熟悉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的概念。

熟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的抗病毒机制及应用价值。

[教学内容]

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

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灭菌:机理、湿热法较干热法的优越性。干热灭菌法:焚烧和热空气。湿热灭菌法: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通蒸气法,间歇灭菌法,高压蒸气灭菌法及其应用范围。日光与紫外光的杀菌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及应用。化学消毒灭菌法: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杀菌机理及其应用。

人工主动免疫:概念、疫苗、类毒素、预防接种。人工被动免疫:概念、抗毒素、两种球蛋白等制剂。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特异预防的意义,人工主动免疫(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多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人工被动免疫。抗病毒制剂:抗病毒化疗剂的抑病毒机制,应用价值。干扰素,中草药。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十一章微生物基因组学

了解微生物基因组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第十二章生物安全

熟悉生物安全的概念,生物危害的分级。

第二篇细菌学

第十三章球菌[目的要求]

掌握各种病原性球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熟悉葡萄球菌、链球菌的抗原构造及分类,掌握SPA 的概念。了解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感染。

熟悉病原性球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了解其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概述

葡萄球菌:分布,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葡萄球菌A蛋白)、分类、抵抗力。致病性:致病物质(凝固酶、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溶解毒素)、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脓、血等标本的分离鉴定,食物中毒检查,防治原则。

链球菌属: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分类。致病性:A族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疾病。

肺炎球菌:

生物学特点,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柰瑟氏菌属

脑膜炎球菌: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淋球菌: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十四章肠道杆菌

[目的要求]

掌握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

掌握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沙门氏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了解肠道菌的生化反应特点、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概述

共性:形态染色、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变异。

埃希氏菌属

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水及食品卫生学检查标准、防治原则。

志贺氏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沙门氏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伤寒的病程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肥达氏反应),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十五章弧菌属

第十六章螺杆菌和弯曲菌

[目的要求]

掌握霍乱弧菌的形态、培养特点、致病性(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微生物学检查及快速诊断方法。了解副溶血弧菌致病特

点。熟悉幽门螺杆菌的生物性特点和致病性。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教学内容]

霍乱弧菌:形态染色、动力、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致病性: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溶血性弧菌:形态培养、致病性。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性特点和致病性。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十七章分枝杆菌属

[目的要求]

掌握结核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意义。熟悉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性预防。

[教学内容]

结核杆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变异性、菌体成分及其作用。致病性、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微生物学检查、特异性预防。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十八章厌氧性细菌

[目的要求]

熟悉厌氧菌的种类、分布。

掌握厌氧芽孢杆菌的致病性(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防治原则。

掌握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致病条件,感染特征,及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厌氧菌概述:种类与分布。

厌氧芽胞杆菌:

破伤风杆菌:生物学特点,致病性、防治原则,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产气荚膜杆菌:生物学特点,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肉毒杆菌:生物学特点,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无芽胞厌氧菌:

概述:种类,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脆弱类杆菌的致病性。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十九章棒状杆菌属

第二十章医学相关的其他细菌

[目的要求]

了解白喉杆菌的形态染色特点,致病物质及特异性防治。

熟悉假单胞菌、军团菌、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熟悉炭疽杆菌、鼠疫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了解布鲁氏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教学内容]

白喉杆菌:形态染色特点,致病物质及特异性防治。假单胞菌属:绿脓杆菌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

军团菌属:嗜肺军团菌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与免疫性。

嗜血杆菌属: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特异性预防。

芽胞杆菌属:炭疽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耶尔森氏菌属:鼠疫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布鲁氏菌属:布氏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二十一章放线菌属

[目的要求]

熟悉放线菌的主要特性,致病性放线菌的形态特点及致病性。[教学内容]

放线菌的主要特性、分布及对人致病的种类。

致病性放线菌(放线菌属,奴卡菌属)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硫磺样颗粒)及防治原则。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二十二章螺旋体

[目的要求]

熟悉螺旋体的主要特点及分类。

掌握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的形态培养特点、抵抗力、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教学内容]

主要特点及分类

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梅毒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二十三章支原体

[目的要求]

熟悉支原休主要种类及主要特性,掌握主要病原性支原体的致病性。

[教学内容]

概述:主要种类及主要特性、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抵抗力、与细菌L型的区别。

主要病原性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解脲支原体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二十四章立克次体

[目的要求]

熟悉立克次体的共同特性,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的传播方式与致病特点、血清学试验(外裴氏试验)。

[教学内容]

概述:主要种类及共同特点,致病性与免疫性。

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普氏及莫氏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传播方式与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二十五章衣原体

[目的要求]

熟悉衣原体的主要种类及主要特性,

掌握沙眼衣原体(沙眼生物亚种)的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掌握肺炎衣原体的致病性。

[教学内容]

概述:主要种类及主要特点: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培养特征、抗原构造、抵抗力。

主要病原性衣原体:沙眼衣原体(沙眼生物亚种)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肺炎衣原体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三篇病毒学

第二十六章呼吸道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与结构、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疫苗的制备。熟悉其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熟悉其它常见呼吸道病毒的种类、致病特点。

[教学内容]

概述: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重要性及常见病毒种类。

流行性感冒病毒:形态结构:三层结构,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及其作用。分型,抗原变异。培养特性及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麻疹病毒:致病性,与SSPE的关系,减毒活疫苗的应用。

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

腺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风疹病毒的致病性、先天性感染及预防措施。

鼻病毒、冠状病毒、呼肠孤病毒致病性。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二十七章胃肠道感染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肠道病毒的共性。

熟悉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与特异性防治。熟悉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的致病特点。熟悉新型肠道病毒的型别与致病性。掌握轮状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致病性。

[教学内容]

概述:种类及其共同特性。

脊髓灰质炎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分型与所致疾病。

新型肠道病毒:型别与所致疾病。轮状病毒:形态结构,致病性、实验室诊断。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二十八章肝炎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基因结构与抗原组成、基因变异、抵抗力;传播途径、致病机理、HBV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掌握其他各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与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概述:人类肝炎病毒的种类及其重要性。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特异性预防。

乙型肝炎病毒:形态与结构、基因结构、抗原组成,复制特点,HBV变异,抵抗力;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机制、HBV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微生物学检查法:抗原抗体的检测、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分子微生物学检测方法。特异性预防:被动免疫,主动免疫:第一、第二代疫苗。

丙型肝炎病毒:形态结构特点,传播途径及致病特点,病原学诊断。

丁型肝炎病毒:结构特点,传播方式,致病机理及与乙肝病毒共同感染的关系。病原学诊断。

戊型肝炎病毒:形态结构特点,传播方式,致病特点。病原学诊断。

[教学学时] 3学时。

第二十九章虫媒病毒

[目的要求]

了解虫媒病毒的种类及共同特性。

熟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流行病学特点、致病性,血清学诊断、特异性预防。

[教学内容]

概述:种类及共同特性。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形态结构及培养特点,流行病学特点(传播媒介、传染源及储存宿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特异预防。

森林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的传播媒介及致病特点。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三十章出血热病毒

[目的要求]

了解人类出血热病毒的种类。

掌握汉坦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传染源与传播途径、致病性。熟悉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预防。

[教学内容]

引起人类出血热病毒的种类。

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诊断及防治原则。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三十一章疱疹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人类疱疹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传播途径、致病性。

[教学内容]

概述:人类疱疹病毒种类及共同特点。

单纯疱疹病毒:HSV-1 、HSV-2的传播途径与致病性。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的致病性。

巨细胞病毒:HCMV的传播途径与致病性。

EB病毒:传播途径与致病性,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HHV-6、HHV-7、HHV-8 的致病性。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三十二章人乳头瘤病毒

[目的要求]

熟悉HPV的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

[教学内容]

HPV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常见HPV型别与人类肿瘤的关系(高危型HPV,低危型HPV),微生物学检查原则、VLP疫苗。[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三十三章反转录病毒

[目的要求]

了解命名与分类。

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目前常用检测抗原抗体的方法。防治原则。

熟悉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致病性。

[教学内容]

命名与分类。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基因组、复制周期、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流行特点、传染源、传播途径、潜伏期、致病机理、合并症),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人类嗜T细胞病毒:主要特性及致病性。

[教学学时] 1.5学时。

第三十四章其他病毒

[目的要求]

熟悉狂犬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掌握传染源及传播方式,致病特点,疫苗预防。

[教学内容]

生物学性状:内基氏小体,宿主范围,野毒株,固定毒株。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播方式,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三十五章朊粒

[目的要求]

掌握朊粒、PrPSC、PrPC的定义。掌握朊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朊粒的定义、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Prion病的共同特点、主要的人和动物的Prion病有哪些),防治原则。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四篇真菌学

第三十六章真菌学概述

[目的要求]

熟悉真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培养特点。

掌握真菌的致病性。

熟悉真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概述: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培养、繁殖方式,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三十七章主要病原性真菌

[目的要求]

掌握主要病原性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教学内容]

主要致病性真菌:皮肤丝状菌: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白假丝酵母菌: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机会致病,内源性感染),微生物学检查。新型隐球菌: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机会致病,多为外源性感染),,微生物学检查。肺孢子菌:致病性(AIDS患者主要致死原因之一)。曲霉菌:致病性,黄曲霉素素及其致癌作用。

[教学学时] 1学时。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学时数:108讲课:108 学制:四年制本科 适合专业:生物科学相关专业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 微生物学实验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研究与应用微生物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经典的、常规的、以及现代的方法与技术,使学生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逐步使学生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性,比较它们与其它生物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知道如何研究微生物以及对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点样分析,并加以解决。 (二)课程的任务: 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重要的基础课之一,要求学生熟悉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掌握无菌操作技能和建立无菌概念是微生物学实验中最重要的内容,重点掌握最基本的无菌操作技能,如接种、纯培养、计数等。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1. 通过教师示范、讲解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方法,使学生牢固树立无菌概念,掌握显微镜的使用、生物染色技术、形态学观察的方法、微生物计数、培养基的配置和灭菌方法、微生物分离、纯化等基本操作技能,基本了解常用的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构造、使用方法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和相互协作的优良作风。 2. 本实验课内容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两个部分。验证性实验主要

通过光学显微镜镜检观察方法进行教学,综合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过程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完整记录原始实验数据、结果,分析实验现象并认真填写实验报告。 三、教学内容 (一)实验一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的器皿 目的要求 掌握实验室安全规则,了解微生物学实验所用的器皿,因其大多要进行消毒、灭菌和用来培养微生物,因此了解其质量、洗涤和包装方法的要求。 实验内容 一、器皿的种类、要求与应用: 1、试管 大试管(约18mm×180mm) :可装倒平板用的培养基;可作制备斜面用;装液体培养基用于微生物的振荡培养 中试管[(13~15)mm×(100~150)mm]: 装液体培养基培养细菌或做斜面用;用于细菌、霉菌、病毒等的稀释和血清学试验。 小试管[(10~12)mm×100mm]:一般用于糖发酵或血清学试验,和其它需要节省材料的试验。 2、容量瓶 主要用于准确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它是一种细长颈、梨形的平底玻璃瓶,配有磨口塞,瓶颈上刻有标线。 3、量筒 用来量取液体体积的一种玻璃仪器,外壁上有刻度。常用量筒的规格有5ml、10ml、25ml、50ml、100ml、250ml等。 4、三角瓶 用来装无菌水、培养基和振荡培养微生物等。 5、烧杯 呈圆柱形,顶部的一侧开有一个槽口,便于倾倒液体,有些烧杯外壁标有刻度,可以粗略地估计烧杯中液体的体积,这种烧杯叫印标烧杯,也叫刻度烧杯,其分度并不十分精确,允许误差一般在±5%。 6、烧瓶 通常具有圆肚细颈的外观,因瓶口很窄,不适用玻璃棒搅拌,若需要搅拌时,

微生物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微生物基础是介绍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学科,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农业、工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控制和改造微生物,使它们为人类造福。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本课程是种植类、养殖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的后续课是食用菌栽培技术等应用课程。在教学中,要熟悉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学知识,以便广泛地传播微生物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推动微生物学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对于教学内容,大纲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进行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是微生物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要求重点学习,也是考核的重点。 第二部分多媒体教材总体设计初步方案 一、学时分配

二、教材 1.文字教材 主教材《微生物基础》按照本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主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也是编制音像教材的基础。 2.音像教材 音像教材为重点讲授型,配合主教材,主要讲授每章的重点和难点,并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一些演示、动画等。 三、教学环节 1.电视课 电视课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获得本课程知识的重要媒体之一。 2.面授、自学和考试 学生以文字教材为主要教学媒体,结合收看电视教材、参加面授辅导课进行自学。认真领会教学要求,完成教材中的思考题和练习题。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二、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三、微生物与农业的关系 [教学要求] 掌握: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 熟悉:微生物与农业的关系。 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菌 一、细菌的形态、大小 二、细菌的细胞结构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120102 2.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3.学时/学分:51学时/3学分 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生物工程教研室 5.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 6.面向对象:生物工程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 1.课程性质: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以微生物作为研究材料,往往会加速生物学基本问题研究的进展;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在工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领域,构成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微生物还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等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微生物学通常在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先行课程之后开设,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课程奠定了基础。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3课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是什么?做什么?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了解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发展;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武汉大学微生物教学提纲.doc

第一章绪论 一、武汉大学“微生物学” 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二、本学期的教学安排 三、微生物与我们 四、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一)微生物的发现 (二)微生物学的奠基 1.巴斯德 2.柯赫 (三)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四)20世纪的微生物学 (五)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微生物是生物学基本理论研究中的理想实验对象 2.对生命科学研究技术的贡献 3.微生物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五)我国微生物学的发展 (六)21世纪微生物学展望 五、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思考题:

1. 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我们的朋友? 2. 为什么微生物能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明星”? 3. 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第二章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一、无菌技术 1. 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 2. 接种操作 二、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1. 稀释倒平板法 2. 涂布平板法 3. 平板划线法 4. 厌氧微生物的分离 三、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四、单细胞(孢子)分离 五、选择培养分离 1. 利用选择平板进行直接分离 2. 富集培养 六、二元培养物

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1. 普通光学显微镜 2. 暗视野显微镜 3. 相差显微镜 4. 荧光显微镜 5. 透射电子显微镜 6. 扫描电子显微镜 7. 扫描隧道显微镜 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略) 思考题: 1、为什么说Koch等建立的微生物纯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建立与发展的基石?一般可用哪些方法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 2、微生物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个体微小,通常只能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试列举在显微观察(光镜和电镜)中通过改变样品的反差以改善观察效果的技术及方法。 3、试利用表格形式对各类显微镜在原理、样品制备和观察方面的异、同进行概括、比较。 4、试找到一篇使用微生物照片的文献,分析该文为什么要使用微生物照片,采用的是何种显微观察技术?依你之见,该文作者的这张照片还可以用哪些技术获得?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课程类型: 必修课 总学时: 108 讲课学时: 54 实验学时:54 学分:3 适用对象: 生物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病毒的结构、复制、防治;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综合”生物学的科学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想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为学生学习有关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与人类; (2)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3)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4)微生物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5)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及范围。 2.要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二)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微生物 1.教学基本内容: (1)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细菌的群体形态; (2)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放线菌的群体形态; (3)蓝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3~5部分用图表形式概要描述)

(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繁殖; (5)古生菌的概念、细胞形态和细胞结构。 2.要求:掌握细菌、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细胞结构、化学组成、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了解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古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 (三)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真核微生物 1.教学基本内容: (1)真核微生物的概述; (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酵母菌的群体形态; (3)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重点以青霉和曲霉为主,霉菌的群体形态; 2.要求:掌握酵母菌、霉菌的个体形态、结构、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四)病毒 1.教学基本内容: (1)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2)病毒的形态、种类、结构和化学组成与功能;(重点) (3)病毒的复制和感染;(重点) (4)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重点与难点) (5)亚病毒因子; (6)病毒与实践: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2.要求:了解病毒类群的划分,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重点掌握病毒的复制及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五)微生物的营养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营养型微生物和化能营养型微生物); (3)微生物吸收营养的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送和膜泡运输); (4)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重点与难点) 2.要求:掌握微生物所需营养素、微生物营养类型、吸收营养的方式,学会培养微生物的各类型的培养基配制原则及其应用。 (六)微生物的代谢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产能代谢 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光能营养微生物的能量转换过程,能量转换方式(2)微生物特有的耗能代谢——二氧化碳的固定,固氮作用,肽聚糖的合成及其它

《药学微生物学》考试大纲.doc

《包装材料学》考试大纲 总体要求: 包装材料学是随着我国现有包装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包装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应用的科学。它是包装工程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也是包装科学的基础课程,为包装工程专业必修课之一。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纸、塑料、金属、玻璃、陶瓷、复合材料及包装辅助材料等的物理、化学结构、性能、用途及其制品成型工艺;掌握改善和提高包装材料包装适应性的技术和方法;掌握相应包装材料及制品的质量检测技术,熟悉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了解包装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学科前沿知识。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根据商品性能和包装要求,正确选择包装材料、制订材料加工成型工艺、正确测试评价材料质量,并能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绪论 掌握包装的概念和包装的目的与功能;掌握包装材料及容器的定义和分类。 了解包装材料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第1章纸包装材料及容器 掌握纸和纸板的分类;纸和纸板的制造,重点是造纸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瓦楞纸板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及生产设备;包装常用纸和纸板性能和应用;瓦楞纸箱形式、制造及质量检测。 掌握纸盒的分类、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 了解纸的结构组成、纸包装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其他纸包装容器生产技术、性能及应用。 第2章塑料包装材料及制品 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知识、塑料制品的加工成型方法、常用塑料品种及性能; 掌握复合材料的组成、加工方法、性能及应用;掌握塑料缓冲包装材料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 了解塑料包装制品的分类、塑料包装容器及制品和塑料软包装材料的生产工艺

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了解塑料捆扎材料及制品的生产工艺、性能及应用;了解塑料包装材料的鉴别方法;了解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进展。 第3章金属包装材料及其包装容器 掌握金属包装材料的主要品种(镀锡钢板、镀銘钢板和铝材)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掌握金属包装容器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重点是生产金属三片罐和两片罐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 了解金属包装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了解除金属三片罐和两片罐之外的其他金属包装容器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 第4章玻璃包装材料及容器 掌握玻璃包装材料的基本知识、玻璃的性能、玻璃容器的制造和提高玻璃容器使用性能的相关技术方法。 了解玻璃容器发展趋势;了解玻璃容器的分类、安甑和管制玻璃药瓶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 第5章陶瓷包装材料及容器 掌握陶瓷包装容器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 了解陶瓷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分类、结构组成和发展趋势。 第6章木材包装材料及容器 了解木材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种类、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 第7章功能性包装材料 了解水溶性包装材料、可食性包装材料、生物降解包装材料等功能性包装材料研究进展。 第8章包装辅助材料 掌握黏合剂的黏合机理和基本组成,了解各类黏合剂的组成和基本配方,理解各类材料的粘合方法。 掌握胶带的构成及各组成的作用,熟悉压敏型黏合剂的黏附特性,了解常用的封缄和捆扎材料。 了解涂料在包装中的应用,掌握涂料的组成及其作用,了解涂料的命名方法和施涂方式。

食品微生物学专业课考研复习大纲

上海交通大学854食品微生物学专业课考研复习大纲 EMBA:双学位。获EQUIS与AMBA国际认证MBA:设投资与金融、全球管理两大专业854 食品微生物学 一、考试内容范围 根据教学大纲命题,以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重要实验的基本原理为重点考核内容。 1 、微生物的细胞结构。 2 、原核微生物。主要掌握原核生物的分类,真细菌( 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 的形态特点、菌落特点及繁殖特性和古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及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等。 3 、真核微生物。主要掌握酵母菌、丝状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的特征、种类等。 4 、病毒。掌握病毒的形态与结构、增殖和分类,了解噬菌体、脊椎动物病毒、昆虫病毒、植物病毒的主要特点及代表。 5 、微生物的营养。掌握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培养基的配制原则,熟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了解食品的营养成分与食品中微生物类群的关系。 6 、微生物的代谢。了解微生物代谢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微生物的产能代谢,掌握微生物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关联性及微生物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的基本原理。了解食品的腐败与微生物代谢的关系。 7 、微生物的生长和环境条件。掌握食品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影响因素和培养方法,熟悉有害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控制技术及其原理。 8 、微生物生态。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微生物与其生活在一起的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食品的微生物生态。 9 、微生物遗传。掌握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微生物变异和诱变育种的机制,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了解微生物菌种保藏与复壮的理论和方法。 10 、传染与免疫。掌握有关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了解感染的一般概念,掌握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宿主的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具体机制,抗体的结构和功能),免疫病理反应;理解免疫学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11 、掌握微生物与食品发酵的关系。 12 、掌握微生物与食品腐败的关系。 13 、掌握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14 、掌握重要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关键点。 15 、掌握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主要种类及其要点。 二、考题的形式及评分准则 题型包括主观和客观两类,有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等类型。名词解释、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问答题主要是考核考生对微生物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卷尽可能多地涵盖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基础微生物学的内容占考卷的主要部分(70% 左右)。 考生答题时,基本概念力求准确,问答题按照要点计分。如果在答题时基本概念不清,则不给分。对回答内容不完整,而思路正确者,将适当给分。 三、主要参考教材和书籍: 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 江汉湖. 食品微生物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微生物学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编号: 09003011 课程归属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制定时间:2007年7月20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微生物是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学生应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上系统地了解微生物。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对微生物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手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生物技术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1、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 (1)系统地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其营养、代谢、生长以及遗传变异、基因重组和生态分布等方面的微生物学基础理论。 (2)较全面的了解微生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加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理论基础。 (二)基本技能要求 (1)掌握微生物学的制片、染色和观察技术。 (2)掌握微生物细胞大小和数量的测定方法。 (3)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技术。 (4)了解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适用专业和学时数 本大纲适用于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总学时数81,其中理论学时数为54,实验学时数为27。 3、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该课程必须具备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 4、推荐教材和参考书 (一)教材 (1)周德庆编著《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2)沈萍等编著《微生物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二)参考书 (1)沈萍著《普通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J. Nicklin etc《Microbiology》,科学出版社,1999。 5、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的理论课要求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 理论教学部分54学时。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硕士研究生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科名代码:832 适用专业:生物化工 参考书目:《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周群英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二版。 考试内容要求 绪论 §1 环境与环境工程面临的问题、可持续发展与微生物 §2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3 微生物的概述 第一篇第一篇微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1 病毒的一般特征及其分类 §2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3 病毒的繁殖 §4 病毒的培养 §5 病毒对物理、化学因素的抵抗力及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去处效果 第二章第二章原核生物 §1 细菌 §2 古菌 §3 放线菌 §4 蓝细菌 §5 螺旋体 §6 立克次氏体和支原体 第三章第三章真核生物 §1 原生动物 §2 微型后生动物 §3 藻类 §4 真菌 第四章第四章微生物的生理 §1 微生物的酶 §2 微生物的营养 §3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4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第五章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1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2 微生物的生存因子 §3 其他不利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 §4 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5 菌种的退化、复壮与保藏 第六章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 微生物的遗传 §2 微生物的变异 §3 基因重组 §4 遗传工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第二篇第二篇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

第一章第一章微生物生态 §1 生态系统 §2 土壤微生物生态 §3 空气微生物生态 §4 水体微生物生态 第二章第二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1 氧循环 §2 碳循环 §3 氮循环 §4 硫循环 §5 磷循环 §6 铁、锰的循环 第三章第三章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 §1 污、废水生物处理中的生态系统 §2 活性污泥丝状膨胀和丝状膨胀控制对策 §3 厌氧环境中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 第四章第四章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1 污、废水深度处理——脱氮、除磷与微生物学原理 §2 微污染水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问题 §3 饮用水的消毒及其微生物学效应 第五章第五章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为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1 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2 废气的生物处理 第六章第六章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1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2 微生物细胞外多聚物的开发与应用 §3 优势菌种与生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

微生物操作培训大纲

微生物检验技术培训大纲 .玻璃器皿准备 (1)玻璃器皿的清洗 新购进玻璃器皿处理新构进的玻璃器皿,均含有游离碱,故应先浸于洗液或20ml/L 盐酸内数小时,再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待干燥后,灭菌备用。 日常清洗注意事项 a. 一切使用过得玻璃器皿,用完后先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用热的肥皂水洗刷清洁,再用 清水冲数次,蒸馏水冲洗两次,自然风干,备用。如果肥皂水洗刷仍未清洁,可用洗液浸泡,洗出后用清水冲洗 5 次以上,再用蒸馏水冲洗两次。 b. 吸管用完后应立即用清水和蒸馏水冲洗干净即可,如附有污物可用洗液浸泡。 c. 附有油污的器皿,若用热的肥皂水不能洗净时,切不可用洗液浸泡,而应先用热的酒 精、汽油或丙醇洗涤;或用氢氧化钠热溶液 2 (%)浸泡10-15 分钟,然后再用稀盐酸洗一次,用水冲洗数次。油污如仍未出去,再重复以上手续一次。 洗液的配制和使用: a. 在35ml 重铬酸钾饱和液(重铬酸钾180g 溶于100ml 水中,或63g 重铬酸钾溶于 35g 水中),慢慢加入粗制浓硫酸1000ml 玻璃器皿一般在这种洗液中浸泡2h以上即可除污。如将其加热至80-100 C (但不可加热至发烟或煮沸,此时温度达240-250 C),浸泡10-15分钟,效力更大。 b. 溶解80g 重铬酸钾于1000ml 温水中,待凉后,徐徐加入粗制浓硫酸100ml 于水中即成 含硫酸10%的清洗液,使用时,将玻璃器皿先浸于这种洗液中 24h ,然后清水和蒸馏水冲洗。 c. 溶60g 重铬酸钾于300ml 热水中,慢慢加入粗制浓硫酸460ml ,边加边用玻璃棒搅 拌,因为此液产生大量热,在配制时应用耐热容器,并放在水槽中以便冷却。一般玻璃器皿在此溶液中浸泡6h 以上即可。 如何判定清洗干净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 2 )微生物检测常用玻璃器皿及规格 所用玻璃仪器及规格: 吸管:1ml 和10ml ,标有0.1ml 刻度 平皿:皿底直径为9cm 试管:15 x 150mm、18 x 180mm、20 x 200mm、 酒精灯 三角瓶:250ml、300ml 广口瓶:用于采样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 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和非细胞型微生物的种类及区别 3. 微生物的发展史 4. 医学微生物学概况 教学要求 1. 熟悉微生物的主要特性,原核细胞型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区别 2. 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及医学微生物的概况 第一篇细菌学 第 1 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教学内容 6. 细菌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3. 熟悉紫外线和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及应用 4. 了解化学消毒剂的杀菌原理及其种类、

第 4 章噬菌体 教学内容 1.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2. 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教学要求 1. 掌握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原性转换的概念 2. 熟悉噬菌体的形态与基本结构及复制过程第 5 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内容1.细菌遗传变异的概念 2.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包括细菌染色体、质粒和转位因子、整合子及噬菌体基因组等3.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突变的后果及实际意义 4.细菌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所致的基因转移与重组 5.细菌遗传变异在诊断、预防、治疗等方面的应用,Ames 试验、遗传工程等教学要求 1.掌握基因转移与重组,包括转化、转导及溶原性转换的概念、转移方式及后果;掌握 F 质粒、Hfr 、R 质粒的特性、转移方式及后果 2.熟悉质粒、转位因子等遗传物质的特性及功能 3.熟悉Ames 试验的原理、方法及意义 4.了解突变的类型、突变鉴定的经典实验及突变的实际意义 5.了解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 第 6 章细菌的耐药性 1. 抗菌药物的概念及种类 2. 抗菌药物的抗菌机制 3. 细菌耐药的遗传、生化机制及预防耐药的方法

微生物大纲

临床微生物学导论教学大纲(医学检验5年制适用) 前言:本大纲是5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微生物学导论教学的指导性纲要。按照本校2000年拟定的教学计划,该课程为63学时,其中理论课30学时,实验课33学时。临床微生物学导论的学习内容包括:细菌学总论、真菌学总论、病毒学总论、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和生物安全。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必要的技术。为学习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和其他临床课程打下基础。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及时补充本学科的新进展,甚至修订教材内容,适当增加学生讨论课学时。大纲所附书目供教学参考,学时分配可根据教学需要变更。 绪论 一. 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与人类的关系。 2.熟悉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3.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二. 教学内容 1. 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微生物对国民经济所起的作用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微生物的种类有非细胞型的病毒,原核细胞型的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真核细胞型的真菌等。 2.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从而寻找和掌握同疾病作斗争的措施,以达到消灭和控制传染病及有关疾病,保障广大劳动人民健康的目的。 3. 临床微生物学导论的学习内容包括:细菌学总论:学习细菌的一般生物学性状、环境因素对细菌的影响,感染及免疫特征以及细菌的检查方法。真菌学总论:学习真菌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以及特异性诊断与防治。病毒学总论:学习病毒的基本性状、感染和免疫特征以及病毒的检查方法,以及生物安全。 4. 发展简史:三个时期:经验时期、实验微生物时期和现代微生物时期。研究方向:注意新现和再现病原微生物的研究,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的研究,建立标准化的诊断方法和技术,加强抗感染免疫的基础和应用的研究,开发、研制抗感染药物,加快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 第一章微生物感染与宿主免疫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病原菌、毒力概念。 2.掌握感染的来源和类型。 3.掌握毒血症、败血症、菌血症、脓毒血症及内毒素血症的概念。 4.掌握细菌毒力因子的生物学作用。(菌体结构物质及细菌的毒素) 5.熟悉细菌毒力因子的致病作用。 6.掌握病毒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类型。 7.掌握病毒血症、持续性病毒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概念。 8.掌握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细胞病变、包涵体形成等) 9.了解病毒感染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10.掌握菌群失调,机会性致病菌,机会感染的概念。 11.掌握微生态失调的诱发因素及防治措施。 12.熟悉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作用。 13.了解人体各部位正常菌群的分布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推荐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练掌握环境微生物学中常见术语的名称和意义,掌握环境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原理;理解环境微生物在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以及土壤污染修复方面的作用;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微生物在环境工程领域应用的新工艺和新方法;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重要概念和研究任务 第一节环境微生物学的历史和发展 1.人类对环境微生物的认识; 2.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3.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4.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习题要点: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1.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专业术语; 2.环境微生物的分类; 3.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 4.微生物的环境适应性。 习题要点:环境微生物的概念、分类以及主要特性。第三节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 1.环境微生物学的范畴; 2.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3.环境微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促进;

习题要点:环境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专业术语以及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难点是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以及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发展趋势及研究意义;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以及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相关的概念和术语以及基本特征。 第一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环境 第一节微生物的生长 1.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特征; 2.研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 3.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

828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科目名称:微生物学 二.考试要求 本《微生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黑龙江大学微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考生应全面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掌握不同类群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菌落特征、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等规律特征,考生也应具备完整的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并掌握如何利用各种有益微生物和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方法分析解决生产实践中的一般问题。 三.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知识点: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微生物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21世纪微生物学展望。 第二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第一节细菌 知识点:细菌的基本特征;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与大小;细菌的基本构造(细胞壁的结构、组成与功能;细胞壁与革兰氏染色的关系;细胞 质膜的结构、组成与功能;中体、核质体、细胞质、内含物及亚细胞结构。); 细菌的特殊构造: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的形态、组成与功能;细菌的繁 殖方式;细菌的菌落特征。 第二节放线菌 知识点:放线菌的基本特征;放线菌的一般形态(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囊及孢子);放线菌的菌落特征;放线菌的繁殖方式与生活史。 第三节蓝细菌 知识点:蓝细菌的定义、分布和特点;异形胞的概念和特性。 第四节其它原核微生物

知识点: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蛭弧菌的形态、结构、营养特征与致病性。第三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第一节酵母菌 知识点:酵母菌的分布特征;酵母细胞的形态结构(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及内含物);酵母的培养特征;酵母的繁殖方式;酵母菌的菌落特 征。 第二节丝状真菌——霉菌 知识点:霉菌的分布特征;霉菌与人类的关系;霉菌的一般形态结构及其与细菌、放线菌形态的比较;霉菌的菌落特征;霉菌的繁殖。 第四章病毒和亚病毒 第一节病毒 知识点:病毒的概念;生物学特点及种类;病毒的形态与大小;病毒的化学组成;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繁殖。了解目前国内外在主要病毒研究领域的研究状况和 进展。 第二节亚病毒 知识点: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的概念、特性和致病特点。 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第一节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 知识点:微生物的营养需要,营养物及其功能。 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知识点: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三节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知识点: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主要方式。 第四节培养基 知识点:培养基的种类、配制原则与应用。 第六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微生物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微生物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教学目标:通过36个学时的教学,努力使学生了解微生物检验检测中的基本技术体系,了解微生物检测技术在研究工作中的用途和新技术的发展动态,使学生在微生物检验检测方面能够提高认识,并对技术体系有一定的了解,以适应就业后在动植物检验检疫、食品品质检测等方面的微生物检验检测业务的需要,也能适应学生今后在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研究性检测业务。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我国粮食生产、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和微生物的关系。 重点介绍我国粮食生产的趋势和供需关系,使学生理解微生物检验检测的重要性 无难点 了解微生物检验技术的重要性

第一章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作用和特征 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第二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第三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特征 本章重点介绍微生物的多样性、微生物分布的普遍性和检测特定的微生物的难点 无难点 了解技术对微生物检验的重要性 第二章微生物检验技术和社会 第一节微生物检验技术和植物检疫 第二节微生物检验技术和食品安全 第三节微生物检验技术和研究 本章重点介绍微生物检验检测技术在植物检疫、食品安全、资源开发以及研究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无难点 理解微生物检验技术对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安全的重要性,了解微生物检验技术作用范围 第三章微生物检测技术概述 第一节可培养微生物的检测 第二节VBNC的检测技术 第三节其它的微生物检测技术 针对本课程以各项技术为中心展开,缺乏系统性的特点,本章首先给各种微生物检测技术进行概述,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整体观和一些关键技术的信息。 难点在于理解VBNC的检测 理解各种常用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和方法 第四章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第一节气体的采样和处理 第二节液体的采样和处理 第三节固体的采样和处理 从实际出发,本课程设置了采样技术,对用于微生物检验检测的样品的采集进行细致的介绍。 难点在于理解各种采样设备和工具(缺乏实物) 使学生注意到采样行为对微生物的检测结果带来的误差,并培养学生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尽量减少采样造成的误差的意识。 第五章微生物检测技术 第一节可培养微生物的检测 以国标为蓝本,介绍可培养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学生实验中有一定的基础,应无难点 使学生了解微生物检测的国家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国标。 第二节VBNC的检测技术 以最新的研究或最经典的研究例子为蓝本,介绍VBNC检测的各种方法 难点在于理解检测的理论原理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 使学生了解VBNC的检测的方法及其特征,在必要的时候能选择使用。 第六章微生物分离和培养技术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 介绍可培养以及难培养的微生物的分离方法,着重介绍菌根菌的分离 难点在于对于微生物的分离效果的理解 希望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分离方法 第二节可培养微生物的培养 1 病原物的培养 2 非病原物的培养 介绍可培养微生物的培养方法,着重介绍病原菌培养时的注意事项 难点在于对于如何传达培养病原微生物时的临场感

微生物学大纲概要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课程编号:M1011 学分:4 总学时:64学时 适用专业、年级: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二年级 要求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生物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方法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本课程将分别叙述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物学特性,理化和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病原微生物和宿主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通过理论课的讲授以及实验课学习,使医学本科学生掌握其主要内容,不仅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奠定基础,同时从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综合能力,使其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中要坚持用辨证唯物论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点与致病机制、主要病原体特殊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熟悉病原微生物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同时要有目的、有重点地介绍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动态、方向和新成就,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要以微生物研究的方法贯穿实验教学全过程,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操作或演示,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研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的方向,要对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资料总结方面的训练,以培养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和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 三、授课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章节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案例教学,或以讲授为主、或携领式指导学生自学、或以实验带理论等多种灵活形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理论课:46学时实验课:18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内 容 学时 理论课绪 言 1 细菌的形态与结 构 2 细菌的生 理 1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 全 1

微生物学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本《微生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微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微生物生物多样性和分类、微生物生理和代谢、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免疫学及微生物生物技术等。要求考生对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专业词语、技术原理有较深的了解;系统掌握微生物的系统分类、细胞结构与功能、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学和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相关实验技术;并具有应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和意义 1.微生物学定义 2.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重要类群 3.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重要事件和人物 4.微生物的重要作用 (二)原核生物 1.原核生物的定义、关键内涵及其与真核生物的本质差异 2.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3.原核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4.原核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细菌(Bacteria)和古菌(Archaea) (三)真核微生物 1.真核生物的定义、关键内涵及其与原核生物的本质差异 2.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3.真菌的主要类群:酵母菌、霉菌、蕈菌 (四)病毒和亚病毒 1.病毒和亚病毒的特点和定义 2.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3.病毒的宿主范围 4.病毒的培养和纯化 5.病毒的复制 6.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7.重要病毒生物学特性及研究方法 (五)微生物生理和代谢 1. 微生物的营养和繁殖 2. 微生物的生长特点及测定 3.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4.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微生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重点掌握微生物的各种代谢活动规律和代谢调节,掌握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分化的规律,了解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目前微生物生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了解微生物生命活动特点、基本规律及其本质,初步掌握研究微生物生理活动的一些基本技术与方法,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 第一节微生物生理学研究的对象 第二节微生物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微生物生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微生物生理学中常用技术与方法 习题要点:微生物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微生物生理学常用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微生物生理学研究常用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微生物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微生物生理学常用方法。 第一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细胞壁 第二节原生质膜 第三节基因组

第四节微生物细胞表面附属物 第五节核糖体 第六节细胞内膜系统 第七节特殊内含体与贮存物质颗粒 习题要点:各类微生物的细胞壁,细胞膜,基因组的不同,以及鞭毛等表面附属物的组成,及作用机制。本章重点、难点:各类微生物的细胞壁,细胞膜,基因组及鞭毛的组成和功能。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各类微生物的细胞壁,细胞膜,基因组,以及鞭毛等表面附属物的组成 理解这些细胞结构的特性和功能,并根据这些特性, 掌握一些限制或利用微生物的简单方法。 第二章微生物营养 第一节营养物质及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二节营养物质吸收与运输 1.简单扩散 2.协同扩散 3.主动运输 4.基团转运 习题要点:四种运输方式的代表(注意原核与真核的异同) 第三节大分子营养物质的运输 1.蛋白质定向转运 2.蛋白质的分泌 习题要点:蛋白质的转运及分泌方式。 本章重点、难点:营养物质的运输,蛋白质的转运及分泌。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微生物的多种运输方式,蛋白质的跨膜运输 理解微生物特有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掌握微生物中一些重要的运输途径。 第三章微生物的代谢 第一节新陈代谢的概念 1.微生物代谢的特点 2.微生物代谢的研究方法 习题要点:微生物代谢的特点及研究方法 第二节微生物的分解代谢 1.发酵 2.有氧呼吸 3.无氧呼吸 习题要点:微生物的特殊发酵途径,无氧呼吸及意义。 第三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1.基质水平磷酸化 2.电子传递水平磷酸化 3.光合磷酸化 习题要点:循环式光合磷酸化与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的异同 第四节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1.二氧化碳的固定 2.脂类物质的生物合成 3.生物固氮 习题要点:共生固氮的调控,固氮酶的作用机制,防氧保护机制 本章重点、难点:各种发酵途径,无氧呼吸,循环式光合磷酸化,生物固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