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学的发展

电磁学的发展
电磁学的发展

电磁学的发展

电磁学是物理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古老的分支之一。从远古到18世纪中、晚期是电、磁现象的早期研究阶段,以对电、磁现象的观察、实验及定性研究为主;从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上半叶,库仑首次开始了对电磁现象的定量研究,并逐步建立起电磁学理论体系;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打开了寻找电与磁内在联系的大门。1831年,英国物理学法拉第形象化地引入了“力线”概念,并又经过10年的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是电磁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1856年,麦克斯韦把法拉第的力线首次进行数学化的尝试;1862年,麦克斯韦把“涡旋电场”和“位移电流”的概念引入电磁学,这是他的杰出之作;1865年,麦克斯韦完成了《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这篇论文系统地总结了从库仑、安培到法拉第以及他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著名的麦克斯韦方程,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的方法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电磁场理论预言的所有方面,至此,电磁理论的雄伟大厦已经建成。

第一节电磁现象的早期研究

据记载,最早对电现象进行认真研究的是被誉为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泰勒斯(Thales,BC624~BC546)。泰勒斯发现,丝绸摩擦过的琥珀可以吸引灰尘、绒毛、麦秆等轻小物体,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记载的摩擦起电现象;后来,人们把这种神奇的力量称为“琥珀电”(electricity)。16世纪后半叶以后,实验风气逐渐兴起,人们发明了产生电荷和储存电荷的起电机、莱顿瓶,发现了电流,制成了最早的电源——电堆。17世纪和18世纪初期,许多学者对摩擦起电、电火花的形成和大气潮湿的影响等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定性观察。英国学者吉尔伯特(Gilbert William,1544~1603)发现能带电的不仅有琥珀,而且还有钻石、水晶以及其他许多矿物,到18世纪40年代以前,摩擦起电已被人们广泛应用。在磁学方面的研究,最早的记载是古罗马自然哲学家普林尼(Pliny,23—79),他曾讲了两个传说:其一是说牧羊人玛格内斯(Magnas)在克里特岛的艾达山上时,他的鞋被山石所吸,以致于很难行走;另一个是说有一座沿海的磁山,它可以使驶向它的船四分五裂,原因是钉在船上的钉子,在磁山吸引力作用下被拔掉了。据说磁石(magnet)这个词,是古罗马自然哲学家卢克莱修(Lucretins,BC99一BC55)从磁铁矿的产地、小亚西亚的地名Magnesia得来的。从远古开始,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对电、磁现象观察的记载,这不仅加深了人们对电现象和磁现象的认识,并且为进一步探索电磁现象的规律作好了物质准备。

1、从吉尔伯特到穆森布洛克

英国医生和物理学家吉尔伯特(Gilbert William,1544~1603),1600年成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御医,是一个具有很大成就和声誉的医生,他的业余爱好是进行关于电和磁的实验,他花了18年的时间进行电和磁方面的实验研究。1600年,他出版了巨著《论磁性、磁体和巨大地磁体》,这是英国诞生的第一部物理学著作,伽利略称它为“伟大到令人嫉妒”的著作。吉尔伯特在著作中指出,实验证明,诸如金刚石、蓝宝石、硫磺、树脂、明矾等物经过摩擦后也能吸引轻小物体,这是关于摩擦起电的明确结论。吉尔伯特还把一块天然磁石磨制成一个大磁石球,用小铁丝制成小磁针放在磁石上面,发现与地球对其作用相同,他通过这个著名的“小地球”实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他提出一个普遍的原理:每一个小磁体的磁北极吸引每个别的磁体的磁南极,而排斥它们的磁北极。并指出,电力和磁力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但吉尔伯特坚持认为:电和磁是两种截然无关的现象。这些对后期人们对电现象和磁现象关系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关于获得较多的电荷方面的研究最早是德国马德堡市的市长奥托·冯·盖利克(Guericke Otto von,1602-1686),他于1660年发明了第一台能产生大量电荷的摩擦起电机。他在一个小足球那样大的球状玻璃容器中,装满研磨成粉末的硫磺,然后用火加热到硫磺全部融化。等它冷却之后,再把玻璃容

130

器打碎,在剩下的硫磺球上钻一个洞,将它支在一根轴上,使之可以自由转动,这样由于摩擦,在硫磺球表面将积累越来越多的电荷。这是人类第一台摩擦起电机。通过这台起电机,盖利克发现,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起电机可以发出劈啪劈啪的响声,并在黑暗中看到闪光,还可以看到对带了电的亚麻丝的相互排斥作用。这就是小型的火花放电、导电性和排斥现象。盖利克的摩擦起电机后来不断地经过改进,直到19世纪才被感应起电机所代替。

1729年,英国物理学家格雷(Gray Stephen,1666-1736)首次对电荷传递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摩擦过的玻璃管上所带的电荷可以转移到木塞上,用一根带有骨质小球的棍子插到带电的木塞中,小球又会带上电。随后他用一根绳子竟使电传到大约24米远。格雷还在朋友的建议下,请一个小孩做了第一次人体带电实验。通过研究,他发现,不仅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用传递的方法也可使其他物体带电。他把物体分成两类:一类是非电性物体,另一类是电性物体。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导体和绝缘体。同时,他还发现了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表面上,这一结论后来被法拉第“圆桶实验”进一步证实。

18世纪中叶,电学实验逐渐普及,电在导体中可由一处移到另一处这一事实,就很自然地使人按照机械力学的观点,把电视为某种不可称衡的流体。电既然是一种流体,可不可以像水那样用容器来蓄存呢?1745年,一个德国牧师冯·克莱斯脱(Georg von Kleist,1700~1748),试用一根钉子把电通往瓶子里去,当他一手握瓶,一手摸钉子时,受到明显的电震。1746年,荷兰莱顿城莱顿大学的教授彼得·冯·穆欣布罗克(Musschenbroek Pieter van,1692~1761),无意中发现同样的现象,用他自己的话说:“手臂和身体产生一种无法形容的恐怖感觉,总之,我认为自己的命没了。”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受到的人工大电击。就这样,穆欣布罗克公布了自己意外的发现:把带电的物体放进玻璃瓶里就可以把电保存起来。穆欣布罗克的发现,使电学史上第一个保存电荷的容器诞生了。它是一个玻璃瓶,瓶子内外分别贴有锡箔。瓶里的锡箔通过金属链跟金属棒连接,棒的上端是一个金属球,由于它是在莱顿城首先制成的,所以叫做莱顿瓶,这就是最初的电容器。

莱顿瓶很快在欧洲引起了强烈的反应,电学家们不仅利用它们做了大量的实验,而且做了大量的示范表演。有人用它来点燃酒精和火药。其中规模最壮观的是法国人诺莱特(Jean Antoine Nollet)在巴黎一座大教堂前所作的表演。诺莱特邀请了法国路易十五的皇室成员临场观看。他让七百名修道士手拉手排成一行,全长约275米。并让排头的修道士用手托住莱顿瓶,当莱顿瓶充电后,让排尾的修士用手触摸莱顿瓶的引线,瞬时间,七百名修道士因受电击而几乎同时跳了起来,在场的人无不为之目瞪口呆。诺莱特以令人信服的证据向人们展示了电的巨大威力。莱顿瓶的发明,使物理学家第一次有办法储存大量电荷,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

二、两种电流质的提出与争论

18世纪,由于对电学的最初研究开阔了人们对电现象的认识,法国科学家杜菲(C.F.Dufay,1698—1739),为了解释摩擦起电及电的吸引和排斥现象,对电现象理论做出了最初的尝试。他认为:自然界存在有两种流质,可以通过摩擦的形式把它们分开,使两个物体带异种电荷而相互吸引,当它们结合时,又彼此中和。这个假设后来被称为杜菲的“双流说”。

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他在对静电现象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电液说”的假说,1747年7月11日,他在给伦敦皇家学会会员科林森(Peter Coullinson)的信中说道,“电火是一种普通的元素”,它在所有的物体中存在。如果一个物体得到比它正常分量更多的电液,它就被称之带上“阳电”;如果一个物体少于他正常分量的电液,它就被称为带上了“阴电”,并可分别用“+”号或“-”号来表示“阳电”和“阴电”。在这里,富兰克林在杜菲的“玻璃电”和“树脂电”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正电和负电的概念,这就为定量研究电现象提供了一个基础,使人们第一次有可能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带电现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他认为电是“一种普通的元素”,是一种没有重量称为“电液”的电流质,它渗透在整个空间和一切物质实体中,如果物体内部电液的密度同外部一样,物体呈“电中性”。他还指出,“电液”是由极其细微的粒子构成的,因为它很容易毫无阻碍地、自由地渗入到普通的物质(即便是最密的金属)中去。为了解释异性电相吸引现象,他认为“虽然电液粒子彼此排斥,但是它们却为一切其他物质所强烈地吸引。这样,富兰克林关于电的“单液说”取代了杜菲的“双流

131

132

说”,成为当时比任何人更圆满地解释电现象的学说,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例如,德国自然哲学家埃皮努斯(F .U .T .Aepinus ,1724—1802)就主张电的“单液说”,并以超距作用观点来处理电液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法国物理学家库仑(Charles Augustin Coulomb ,1736—1806)却反对“单液说”,主张“双液说”,认为电液有两种而不是一种,同种电液粒子相互排斥,异种电液粒子相互吸引,而且这种作用是不需要通过中间媒质的一种超距作用。

无论是“单液说”还是“双液说”,它们的核心都是把电看作是一种粒子,这个观点和18世纪科学界对光的本性的看法是一致的,都属于机械的微粒说。关于电的本性的争论长期没有得出正确的答案,即便是对电磁学做出很大贡献的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1791-1867)和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11,1831—1879)也不例外,直到 1897年J .J .汤姆逊(Joseph John Thornon ,1856—1940)电子的发现才澄清了这一问题。

三、富兰克林的电学成就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出生于美国一个贫穷的制烛工人家庭,他当过印刷工、作家、政治家、外交家和科学家,在18世纪的美洲这块新大陆上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是殖民时期名扬欧洲的惟一美国人,在美国人看来,他是美国的立国之父。1743年,他创立了美国第一个科学学会——美国哲学学会,1751年,他又协助创办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但他的名声在他那个时代,却是作为一位自然哲学家而为人知晓的,他的最大成就却是在电学方面。

富兰克林对静电学的最重要贡献,是发现了电荷守恒定律。1746年,

英国物理学家、皇家学会的会员柯林森,通过邮寄向美国费城的富兰克林赠

送了一只莱顿瓶,并在信中向他介绍了使用方法,这样莱顿瓶带来的电学知识很快就传播到了北美。富兰克林利用莱顿瓶做了大量的静电方面的实验,他发现,两个带有不同性质电荷的带电体,相互接触后可以呈现中性。根据

这种相消性和数学上的正、负数的概念,他把“阳电”称为正电,把“阴电”

称为负电,并进一步从电荷的相消性,推出如下结论:⑴正电和负电,在本

质上不应有什么差别;⑵摩擦起电过程中,总是形成等量的异种电荷;⑶摩

擦起电过程中,一方失去的电荷与另一方得到的电荷在数量上相等。于是,

在上述推论的基础上,他总结出一个普遍的原理:电荷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

灭,只不过是从某一个带电体转移到另外一个带电体;在电荷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是不变的。这就是电荷守恒定律的最原始的表述方式。富兰克林

主要通过和柯林森的通信方式介绍了他的实验结果,后来柯林森把他和富兰

克林的通信编成了一本书于1751年出版,这本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再版了多次,并被译成好几种文字。富兰克林的科学成就使得他于175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

富兰克林在公众中的名声除发现电荷守恒定律外还有他的大气电实验,并以发现避雷针而达到了顶峰。当时人们关于火、燃烧、闪电、火花和放电等现象的认识还很不清楚。特别对雷电的危害性之大有一种惧怕的心理,除少数人认为雷电是“毒气爆炸”外,大多数人认为雷电是“上帝之火”,是天神发怒的结果。富兰克林为破除这股迷信,一直思考着雷电的电与摩擦电本质上是否一样,区别在什么地方。1749年11月 7日,他在笔记本中记下了如下的结论:“电流跟闪电在这些特性方面是一致的:(1)发光;(2)光的颜色;(3)弯曲的方向;(4)快速运动;(5)被金属传导;(6)在爆发时发出霹雳声或噪声;(7)在水中或冰里存在;(8)劈裂了它所通过的物体;(9)杀死动物;(10)溶化金属;(11)使易燃物着火;(12)含有硫磺气味”。于是,他提出以尖端导体作用可引下闪电来进行实验。1752年5月,法国人成功地完成了以铁杆引下闪电的实验。铁杆引下天电的成功启发了富兰克林,于是1752年7月,他进行了著名的费城风筝实验。

1752年7月的一天,天气闷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就在这大雷雨就要来临的时候,美国费城郊区上空升起了一只神奇的风筝,它是用丝绸做成的,顶部安装一根尖细的铁丝,风筝用麻绳系住,麻绳末端挂着一把钥匙,兴致勃勃地放风筝的那两个人就是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他们放风筝不是为了玩,而是冒着遭受雷击丧生的危险,在进行吸取“天电”的实验,他把从云端“吸取”的电荷收集 图6-1为本杰明·富兰

克林

在莱顿瓶中,并进行实验。他发现:“由此得来的电火可以使酒精燃烧,并可用来进行别的有关电的实验;而这些实验平常是靠摩擦小球或小管来作的。”从而使雷电和摩擦起电统一了起来。富兰克林写了一篇《论闪电和电气的相同》的论文,阐述了雷电的本质。他明确指出:雷电现象不是“雷公雷母的发怒”,它是自然界一种大规模的放电现象,耀眼的火花就是电闪,震耳欲聋的声音就是打雷。电闪不但可以在天空中离得很近的带异种电荷的云块之间发生,也可以在云地之间发生。当云地之间发生闪电的时候,在极强的闪电经过的路上,树木、房屋、人畜等就被击毁或者烧焦。富兰克林还根据风筝上尖细铁丝能够吸引天电的发现,提出了制造避雷针的设想,使建筑物免遭雷击。富兰克林的避雷针能使云层安全放电,因而能保护建筑物本身。避雷针确实是灵验的,1752年仅费城一处采用避雷针就有四百多根,富兰克林以他电学上划时代的研究成果,成为蜚声世界的第一流科学家。

1769年,意大利的威尼斯一座教堂被雷击毁,引起地下室火药爆炸,导致3000多人丧生。1772年,英国成立了讨论仓库免遭雷击对策委员会,首先提出制造避雷针方案的富兰克林作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也被任命为委员,在讨论中对避雷针的顶端形状发生了尖头、圆头之争。有人想当然地认为圆头避雷针好;但富兰克林坚持尖头的,他力排众议,言之有理,最后被采纳了。

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以后,富兰克林因为积极参加独立运动,又是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被作为叛逆者的领导人,而受到英国人的憎恶,连他发明的避雷针也受到冷遇,横遭摒弃。英王乔治三世带头把宫殿和弹药仓库上的尖头避雷针砸掉,命令一律换为圆头避雷针,为了寻找扼杀富兰克林发明的“科学依据”,使尖头避雷针在英国绝迹,偏执而愚蠢的国王还亲自向皇家学会会长约翰·普林格尔(J.Brouncker),施加压力,要他公开宣布回头避雷针比尖头更安全。普林格尔惊讶万分,他不愧是一个正直有良心的科学家,拒绝执行国王的圣旨,义正词严地说:“陛下,许多事情都可以按您的愿望去办,但是,不能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啊!”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年老的富兰克林代表初创的美国出使法国,利用英法之间的矛盾争取法国的援助,事实证明,他是担任这项使命的理想人选。不仅是他那谨慎地表现出来的共和党人的直率出乎意料地吸引了凡尔赛宫廷的贵族,而且,由于人类进人了理性时代,有知识的法国人完全拜倒在这位曾经驯服了空中闪电,并将它引到地面的伟人脚下。富兰克林集科学与政治成就于一身,他把政治活动作为一种公民义务占据了他一生中的主导地位。他于1790年卒于费城,终年84岁,费城人民为他举行了空前的葬礼。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A-K-J Turgot,1727-1781)说:“他从天空中抓到雷电,从专制统治者手中夺回了政权。”

四、伽伐尼和伏打的神奇发现

19世纪的最后10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职业解剖学家和生物学家伽伐尼(Galvani Luigi,1737~1798)取得了一项重大发现。电学家们发现放电的生理效应和电现象与生物现象之间的联系已有许多年,但这工作中的许多结果是不正确的,因此这一课题没有引起人们很多重视。但伽伐尼在1791年用拉丁文发表了题为《论肌肉运动中的电力》的文章立即引起了科学界的注目和认真研究。

伽伐尼在1791年发表的论文中描述到:“我用通常方法解剖好了一只蛙,因为有其他事情,我把它放在离一个电机不远的桌子上。当我的助手用解

剖刀接触蛙的股神经时,蛙腿的全部肌肉发生强烈

的收缩。在场的另一个人指出,他认为这是电机放

出火花引起的情况……。”伽伐尼对这一现象感到迷

惑不解,他立即“以惊人的敏捷动作着手研究所发

生的情况,以揭开隐藏在这种现象后面的奥秘”。他

用各种不同方式做实验,发现了大气电对蛙的作用,

并发现如果把金属箔贴在蛙的肌肉上,以蛙作为瓶

图6-2为伽伐尼关于生物电的研究

子,做成一种莱顿瓶。收缩就更厉害。他用金属弧

接触蛙的神经和腿,也得到明显的效应,如果金属

弧是由两种不同金属组成的,这种效应强烈得多。1791年,伽伐尼在题为《论电对肌肉运动中的影响》的小册子中,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动物本身内部存在着“动物电”,只有用一种以上的金属与之接触,这种“生物电”才会激发出来,就如莱顿瓶放电一样,从而引起了动物肌肉的运动。这种动物

133

电与普通的摩擦是一样的电,只是起因不同而已。伽伐尼还据此制成了伽伐尼电池。伽伐尼所发现的“生物电”和激发“生物电”的方法,在当时欧洲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为许多人接受,因为人们自然地联想到海洋中那些带电的鱼,如电鳗、电妖鱼等等,似乎别的动物体内也贮藏着这种生物电。然而这一发现,引起了他的好友伏打的注意。意大利物理学家亚历山德罗·伏打(Anastasio Count,1745-1827)在重复了伽伐尼的实验后,指出:伽伐尼实验的现象是对的,但解释是错的。

伏打于1745年出生于意大利科莫一个富有的天主教家庭里,他居住的科莫周围地区甚为繁华,与瑞士的交通也非常便捷,这个地区的富豪们都过着一种悠闲舒适的生活。伏打所受的教育主要是拉丁文、语言学和文学,他对科学的爱好似乎是自发产生的。伏打在青年时期就开始了电学实验,他读了他能够找到的许多书,对这工作深感兴趣。他的好友伽伐尼带给他一些仪器,并在家里让出了一间房子来支持他的研究。伏打十六岁时开始给一些著名电学家写信,其中有巴黎的诺莱和都灵的贝卡里亚。贝卡里亚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国际知名的电学家,他劝告伏打少提出理论,多做实验。随着岁月的流逝,伏打对静电的了解至少可以和当时最好的电学家媲美。不久他开始应用他的理论制造各种有独创性的仪器。伏打制造的仪器的一个杰出例子是起电盘。一块导电板放在一个由摩擦起电的充电树脂“饼”上端,然后用一个绝缘柄与金属板接触,使它接地,再把它举起来,于是金属板就被充电到高电势,可以用来使莱顿瓶充电。这一发明是非常精巧的,以后发展成为一系列静电起电机。由于起电盘的发明,使他的名声开始扩展到意大利以外,苏黎世物理学会选举他为会员。他在三十二岁时被任命为帕多瓦大学物理学教授,他担任这个教授职务一直到退休,正是在那里,他做出了划时代的发现。

伏打认为,电的来源不是动物的肌肉,而是做实验的金属刀具。因为他发现,如果一根弯杆是由两种金属组成的,其一端在上方与眼睛接触,另一端放在嘴里,当它们接触的瞬间眼睛会有光亮的感觉。若舌头舔着一个金币和一个银币,一旦用一根导线把它们连接起来时,嘴里就产生了苦味。这样一来,电不仅能使肌肉颤动,而且还会影响视觉和味觉神经。

伏打认为,蛙腿的痉挛是由于铜钩和铁架这两种不同的金属接

触时产生的电流,蛙腿只是起了验电器的作用。随后伏打进行

了大量的实验,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将不同的金属排成一个序

列,其次序如下:锌、锡、铅、铜、银、金……这就是著名的

伏打序列。只要按这一序列将前面的金属与紧接着的下一种金

属搭配起来,接触在一起,那么前者就带正电,后者带负电。

伏打最后得到了一种思想,他把两种不同的导体依次连接起来

使每一个接触点上产生的电势差可以相加,他把这种装置称为

“电堆”。电堆能产生连续的电流,它的强度的数量级比从静电

图6-3为伏打在科学院演示伏打电堆

起电机能得到的电流大,在紧接着的几十年内,伏打电堆就像

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地发展起来,并使人们第一次有可能获得稳

定而持续的电流,因此开始了一场真正的科学革命。阿拉戈在1831年写的一篇文章中谈到了对它的一些赞美:“……这种由不同金属中间用一些液体隔开而构成的电堆,就它所产生的奇异效果而言,乃是人类发明的最神奇的仪器。”

伏打在完成电堆工作后就从舞台上消失了,他的工作方式可能太个人化了,对他的发现和利用完全落在年青的新生的力量身上。他的著作和教学中缺乏正规的数学,这可能限制了他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伏打最后八年完全过着一种隐居的生活。1827年3月5日在他的坎纳戈别墅中去世,终年八十二岁。

134

电磁学发展简史

电磁学发展简史 07 电联毛华超 一.早期的电磁学研究 早期的电磁学研究比较零散,下面按照时间顺序将主要事件列出如下:1650年,德国物理学家格里凯在对静电研究的基础上,制造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1720年,格雷研究了电的传导现象,发现了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同时也发现了静电感应现象。1733年,杜菲经过实验区分出两种电荷,称为松脂电和玻璃电,即现在的负电和正电。他还总结出静电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同性排斥,异性相吸。1745年,荷兰莱顿大学的穆欣布罗克和德国的克莱斯特发明了一种能存储电荷的装置-莱顿瓶,它和起电机一样,意义重大,为电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实验工具。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放电现象进行了研究,他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发明了避雷针。1777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通过研究毛发和金属丝的扭转弹性而发明了扭秤。1785-1786年,他用这种扭秤测量了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并且从牛顿的万有引力规律得到启发,用类比的方法得到了电荷相互作用力与距离的平反成反比的规律,后来被称为库仑定律在早期的电磁学研究中,还值得提到的一个科学家是大家都已经在中学物理课本中学过的欧姆定律的创立者-欧姆。欧姆,1787年3月16日生于德国埃尔兰根城,父亲是锁匠。父亲自学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并教给少年时期的欧姆,唤起了欧姆对科学的兴趣。16岁时他进入埃尔兰根大学研究数学、物理与哲学,由于经济困难,中途缀学,到1813年才完成博士学业。欧姆是一个很有天才和科学抱负的人,他长期担任中学教师,由于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与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自己动手制作仪器。欧姆对导线中的电流进行了研究。他从傅立叶发现的热传导规律受到启发,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温度差。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即现在所称的电动势,并且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开始他用伏打电堆作电源,但是因为电流不稳定,效果不好。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建议改用温差电池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流的稳定性。但是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开始,欧姆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用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测量电流,但这种方法难以得到精确的结果。后来他把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仑扭秤结合起来,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电流扭秤,用一根扭丝悬挂一磁针,让通电导线和磁针都沿子午线方向平行放置。再用铋和铜温差电池,一端浸在沸水中,另一端浸在碎冰中,并用两个水银槽作电极,与铜线相连。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磁针的偏转角与导线中的电流成正比。实验中他用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八根铜导线进行了测量,得出了欧姆定律,也就是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势差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这个结果发表于1826年,次年他又出版了《关于电路的数学研究》,给出了欧姆定律的理论推导。欧姆定律发现初期,许多物理学家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这一发现,并遭到怀疑和尖锐的批评。研究成果被忽视,经济极其困难,使欧姆精神抑郁。直到1841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最高荣誉的科普利金牌,才引起德国科学界的重视。 二.安培和法拉第奠定了电动力学基础 1820年间,奥斯特在给学生讲课时,意外地发现了电流的小磁针偏转的现象。当导线通电流时,小磁针产生了偏转。这个消息传到巴黎后,启发了法国物理学家安培。他思考,既然磁与磁之间、电流与磁之间都有作用力,那么电流与电流之间是否也存在作用力呢?他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几天后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第一篇论文,提出了磁针转动方向与电流

电磁学发展史简述

绪论 一、电磁学发展史简述 1概述 早期,由于磁现象曾被认为是与电现象独立无关的,同时也由于磁学本身的发展和应用,如近代磁性材料和磁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磁效应和磁现象的发现和应用等等,使得磁学的内容不断扩大,所以磁学在实际上也就作为一门和电学相平行的学科来研究了。 电磁学从原来互相独立的两门科学(电学、磁学)发展成为物理学中一个完整的分支学科,主要是基于两个重要的实验发现,即电流的磁效应和变化的磁场的电效应。这两个实验现象,加上麦克斯韦关于变化电场产生磁场的假设,奠定了电磁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发展了对现代文明起重大影响的电工和电子技术。 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这个理论支配着一切宏观电磁现象(包括静电、稳恒磁场、电磁感应、电路、电磁波等等),而且在于它将光学现象统一在这个理论框架之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思想。

电子的发现,使电磁学和原子与物质结构的理论结合了起来,洛伦兹的电子论把物质的宏观电磁性质归结为原子中电子的效应,统一地解释了电、磁、光现象。 和电磁学密切相关的是经典电动力学,两者在内容上并没有原则的区别。一般说来,电磁学偏重于电磁现象的实验研究,从广泛的电磁现象研究中归纳出电磁学的基本规律;经典电动力学则偏重于理论方面,它以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洛伦兹力为基础,研究电磁场分布,电磁波的激发、辐射和传播,以及带电粒子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等电磁问题,也可以说,广义的电磁学包含了经典电动力学。 2电学发展简史 “电”一词在西方是从希腊文琥珀一词转意而来的,在中国则是从雷闪现象中引出来的。自从18世纪中叶以来,对电的研究逐渐蓬勃开展。它的每项重大发现都引起广泛的实用研究,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今,无论人类生活、科学技术活动以及物质生产活动都已离不开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某些带有专门知识的研究内容逐渐独立,形成专门的学科,如电子学、电工学等。电学又可称为电磁学,是物理学中颇具重要意义的基础学科。

电磁学的发展及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电磁学的发展及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摘要:电磁学核心及发展,电磁学应用(磁悬浮列车、电磁炮) 关键字:电磁学、磁悬浮、电磁炮 引言: 随着电话,电视等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电磁学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内容: 简单的说来,电磁学核心只有四个部份:库伦定律、安培定律、法拉第定律与麦克斯威方程式。并且顺序也一定如此。这可以说与电磁学的历史发展平行。其原因也不难想见;没有库伦定律对电荷的观念,安培定律中的电流就不容易说清楚。不理解法拉第的磁感生电,也很难了解麦克斯威的电磁交感。因此,要了解电磁学的应用就必须先了解它的发展。 早期,由于磁现象曾被认为是与电现象独立无关的,同时也由于磁学本身的发展和应用,如近代磁性材料和磁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磁效应和磁现象的发现和应用等等,使得磁学的内容不断扩大,所以磁学在实际上也就作为一门和电学相平行的学科来研究了。 电子的发现,使电磁学和原子与物质结构的理论结合了起来,洛伦兹的电子论把物质的宏观电磁性质归结为原子中电子的效应,统一地解释了电、磁、光现象。电磁学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电磁在生活技术当中的应用。 (一)民用--磁悬浮列车 1911年,俄国托木斯克工艺学院的一位教授曾根据电磁作用原理,设计并制成一个磁垫列车模型。该模型行驶时不与铁轨直接接触,而是利用电磁排斥力使车辆悬浮而与铁轨脱离,并用电动机驱动车辆快速前进。 1960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鲍威尔和高登?丹提出磁悬浮列车的设计,利用

强大的磁场将列车提升至离轨几十毫米,以时速300公里行驶而不与轨道发生摩擦。遗憾的是,他们的设计没有被美国所重视,而是被日本和德国捷足先登。德国的磁悬浮列车采用磁力吸引的原理,克劳斯?马菲公司和MBB公司于1971年研制成常导电磁铁吸引式磁浮模型试验车。 随着超导和高温超导热的出现,推动了超导磁悬浮列车的研制。1987年3月,日本完成了超导体磁悬浮列车的原型车,其外形呈流线形,车重17吨,可载44人,最高时速为420公里。车上装备的超导体电磁铁所产生的电磁力与地面槽形导轨上的线圈所产生的电磁力互相排斥,从而使车体上浮。槽形导轨两侧的线圈与车上电磁铁之间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牵引力使车体一边悬浮一边前进。由于是悬空行驶,因而基本上不作用车轮。但在起动时,还需有车轮做辅助支撑,这和飞机起降时需要轮子相似。这列超导磁悬浮列车由于试验线路太短,未能充分展示出空的卓越性能。 (二)军用—电磁炮 早在1845年,查尔斯?惠斯通就制作出了世界第一台磁阻直流电动机,并用它把金属棒抛射到20米远。此后,德国数学家柯比又提出了用电磁推进方法制造“电气炮”的设想。而第一个正式提出电磁发射(电磁炮)概念并进行试验的是挪威奥斯陆大学物理学教授伯克兰。他在1901年获得了“电火炮”专利。1920年,法国的福琼?维莱普勒发表了《电气火炮》文章。德国的汉斯莱曾将10克弹丸用电磁炮加速到1.2公里,秒的初速。1946年,美国的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建成了一个全尺寸的电磁飞机弹射器,取名“电拖”。 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脉冲功率技术的兴起和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电磁发射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查里德?马歇尔博士运用新技术,把3克弹丸加速到了5.9公里,秒。这一成就从实验上证明了用电磁力把物体推进到超高速度是可行的。他的成就1978年公布后,使世界相关领域的科学家振奋不

电磁场与电磁波学科发展历程

电磁场与电磁波学科发展历程 一.早期的电磁学研究 早期的电磁学研究比较零散,下面按照时间顺序将主要事件列出如下: 1650年,德国物理学家格里凯在对静电研究的基础上,制造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1720年,格雷研究了电的传导现象,发现了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同时也发现了静电感应现象。1733年,杜菲经过实验区分出两种电荷,称为松脂电和玻璃电,即现在的负电和正电。他还总结出静电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同性排斥,异性相吸。1745年,荷兰莱顿大学的穆欣布罗克和德国的克莱斯特发明了一种能存储电荷的装置-莱顿瓶,它和起电机一样,意义重大,为电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实验工具。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放电现象进行了研究,他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发明了避雷针。 1777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通过研究毛发和金属丝的扭转弹性而发明了扭秤。1785-1786年,他用这种扭秤测量了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并且从牛顿的万有引力规律得到启发,用类比的方法得到了电荷相互作用力与距离的平反成反比的规律,后来被称为库仑定律在早期的电磁学研究中,还值得提到的一个科学家是大家都已经在中学物理课本中学过的欧姆定律的创立者-欧姆。欧姆,1787年3月16日生于德国埃尔兰根城,父亲是锁匠。父亲自学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并教给少年时期的欧姆,唤起了欧姆对科学的兴趣。16岁时他进入埃尔兰根大学研究数学、物理与哲学,由于经济困难,中途缀学,到1813年才完成博士学业。欧姆是一个很有天才和科学抱负的人,他长期担任中学教师,由于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与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自己动手制作仪器。欧姆对导线中的电流进行了研究。他从傅立叶发现的热传导规律受到启发,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温度差。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即现在所称的电动势,并且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开始他用伏打电堆作电源,但是因为电流不稳定,效果不好。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建议改用温差电池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流的稳定性。但是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没有解

经典电磁场理论发展简史..

电磁场理论发展史 ——著名实验和相关科学家 纲要: 一、定性研究 1、吉尔伯特的研究 2、富兰克林 二、定量研究 1、反平方定律的提出 2、电流磁效应的发现 3、电磁感应定律及楞次定律 4、麦克斯韦方程 5、电磁波的发现 三、小结 一、定性研究 1、吉尔伯特的研究 他发现不仅摩擦过的琥珀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而且一系列其他物体如金刚石、水晶、硫磺、明矾等也有这种性质,他把这种性质称为电性,他是第一个用“电力”、“电吸引”、“磁极”等术语的人。吉尔伯特把电现象和磁现象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具有以下几个截然不同的性质: 1.磁性是磁体本身具有的,而电性是需要用摩擦的方法产生; 2.磁性有两种——吸引和排斥,而电性仅仅有吸引(吉尔伯特不知道有排斥); 3.磁石只对可以磁化的物质才有力的作用,而带电体可以吸引任何轻小物体; 4.磁体之间的作用不受中间的纸片、亚麻布等物体的影响,而带电体之间的作用要受到中间这些物质的影响。当带电体浸在水中,电力的作用可以消失,而磁体的磁力在水中不会消失; 5.磁力是一种定向力,而电力是一种移动力。

2、富兰克林的研究 富兰克林(公元1706一1790)原来是费城的印刷商,他通过书本和科学上的来往获得了丰富知识,他利用莱顿瓶做出的第一项重要工作,是根据莱顿瓶内外两种电荷的相消性,在杜菲的“玻璃电”和“树脂电”的基础上提出正电和负电的概念。 富兰克林所做的第二项重要工作是统一了天电和地电。 二、定量研究 1、反平方定律的提出 1750年前后,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埃皮努斯在实验中发现;当发生相互作用的电荷之间的距离缩短时,两者之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便增加。1766年富兰克林写信给他在德国的一位朋友普利斯特利(公元1733一1804),介绍了他在实验中发现在金属杯中的软木球完全不受金属杯电性的影响的现象。他请普利斯特利给予验证。 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在1772年做了一个电学实验,他用一个金属球壳使之带电,发现电荷全部分布在球壳的外表面,球腔中任何一点都没有电的作用。 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公元1736—1806),起先致力于扭转和摩擦方面的研究。由于发表了有关扭力的论文,于1781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他从事研究毛发和金属丝的扭转弹性。1784年法国科学院发出船用罗盘最优结构的悬奖征文,库仑转而研究电力和磁力问题。 1785年库仑自制了一台精巧的扭秤,作了电的斥力实验,建立了著名的库仑定律:两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其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者所带电量的乘积成正比。 公式:F=k*(q1*q2)/r^2 2、电流磁效应的发现 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公元1777—1851)首次发现电流磁效应,揭开了电和磁两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从此开始了电磁学的真正研究。 1820年4月在一次关于电和磁的讲课快结束时,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做了实验,在一根根细的铂丝导线的下面放一个用玻璃罩罩着的小磁针,用伽伐尼电池将铂丝通电,他发现磁针偏转,这现象虽然未引起听讲人的注意,却使他非常激

电磁学的历史

电磁学发展简史 一. 早期的电磁学研究 早期的电磁学研究比较零散,下面按照时间顺序将主要事件列出如下:1650年,德国物理学家格里凯在对静电研究的基础上,制造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1720年,格雷研究了电的传导现象,发现了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同时也发现了静电感应现象。1733年,杜菲经过实验区分出两种电荷,称为松脂电和玻璃电,即现在的负电和正电。他还总结出静电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同性排斥,异性相吸。1745年,荷兰莱顿大学(图1)的穆欣布罗克和德国的克莱斯特发明了一种能存储电荷的装置-莱顿瓶,它和起电机一样,意义重大,为电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实验工具。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放电现象进行了研究,他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发明了避雷针。 1777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通过研究毛发和金属丝的扭转弹性而发明了扭秤,如图2所示。1785-1786年,他用这种扭秤测量了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并且从牛顿的万有引力规律得到启发,用类比的方法得到了电荷相互作用力与距离的平反成反比的规律,后来被称为库仑定律。

在早期的电磁学研究中,还值得提到的一个科学家是大家都已经在中学物理课本中学过的欧姆定律的创立者-欧姆。欧姆,1787年3月16日生于德国埃尔兰根城,父亲是锁匠。父亲自学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并教给少年时期的欧姆,唤起了欧姆对科学的兴趣。16岁时他进入埃尔兰根大学研究数学、物理与哲学,由于经济困难,中途缀学,到1813年才完成博士学业。欧姆是一个很有天才和科学抱负的人,他长期担任中学教师,由于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与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自己动手制作仪器。 欧姆对导线中的电流进行了研究。他从傅立叶发现的热传导规律受到启发,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温度差。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即现在所称的电动势,并且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开始他用伏打电堆作电源,但是因为电流不稳定,效果不好。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建议改用温差电池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流的稳定性。但是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开始,欧姆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用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测量电流,但这种方法难以得到精确的结果。后来他把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仑扭秤结合起来,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电流扭秤,用一根扭丝悬挂一磁针,让通电导线和磁针都沿子午线方向平行放置。再用铋和铜温差电池,一端浸在沸水中,另一端浸在碎冰中,并用两个水银槽作电极,与铜线相连。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磁针的偏转角与导线中的电流成正比。实验中他用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八根铜导线进行了测量,得出了欧姆定律,也就是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势差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这个结果发表于1826年,次年他又出版了《关于电路的数学研究》,给出了欧姆定律的理论推导。

电磁学发展史简述

电磁学发展史简述

————————————————————————————————作者:————————————————————————————————日期: 2

绪论 一、电磁学发展史简述 1概述 早期,由于磁现象曾被认为是与电现象独立无关的,同时也由于磁学本身的发展和应用,如近代磁性材料和磁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磁效应和磁现象的发现和应用等等,使得磁学的内容不断扩大,所以磁学在实际上也就作为一门和电学相平行的学科来研究了。 电磁学从原来互相独立的两门科学(电学、磁学)发展成为物理学中一个完整的分支学科,主要是基于两个重要的实验发现,即电流的磁效应和变化的磁场的电效应。这两个实验现象,加上麦克斯韦关于变化电场产生磁场的假设,奠定了电磁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发展了对现代文明起重大影响的电工和电子技术。 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这个理论支配着一切宏观电磁现象(包括静电、稳恒磁场、电磁感应、电路、电磁波等等),而且在于它将光学现象统一在这个理论框架之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思想。 3

电子的发现,使电磁学和原子与物质结构的理论结合了起来,洛伦兹的电子论把物质的宏观电磁性质归结为原子中电子的效应,统一地解释了电、磁、光现象。 和电磁学密切相关的是经典电动力学,两者在内容上并没有原则的区别。一般说来,电磁学偏重于电磁现象的实验研究,从广泛的电磁现象研究中归纳出电磁学的基本规律;经典电动力学则偏重于理论方面,它以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洛伦兹力为基础,研究电磁场分布,电磁波的激发、辐射和传播,以及带电粒子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等电磁问题,也可以说,广义的电磁学包含了经典电动力学。 2电学发展简史 “电”一词在西方是从希腊文琥珀一词转意而来的,在中国则是从雷闪现象中引出来的。自从18世纪中叶以来,对电的研究逐渐蓬勃开展。它的每项重大发现都引起广泛的实用研究,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今,无论人类生活、科学技术活动以及物质生产活动都已离不开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某些带有专门知识的研究内容逐渐独立,形成专门的学科,如电子学、电工学等。电学又可称为电磁学,是物理学中颇具重要意义的基础学科。 4

电磁学概论

电磁学概论 12级物理系物理学皮潇潇 摘要:经典电磁学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终于建成了经典电磁学的理论大厦,并成为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做一概述。 关键词:经典;电磁学;发展;概论 一.早期的电磁学研究 早期的电磁学研究比较零散,下面按照时间顺序将主要事件列出如下:1650年,德国物理学家格里凯在对静电研究的基础上,制造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1720年,格雷研究了电的传导现象,发现了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同时也发现了静电感应现象。1733年,杜菲经过实验区分出两种电荷,称为松脂电和玻璃电,即现在的负电和正电。他还总结出静电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同性排斥,异性相吸。1745年,荷兰莱顿大学的穆欣布罗克和德国的克莱斯特发明了一种能存储电荷的装置-莱顿瓶,它和起电机一样,意义重大,为电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实验工具。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放电现象进行了研究,他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发明了避雷针。1777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通过研究毛发和金属丝的扭转弹性而发明了扭秤。1785-1786年,他用这种扭秤测量了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并且从牛顿的万有引力规律得到启发,用类比的方法得到了电荷相互作用力与距离的平反成反比的规律,后来被称为库仑定律在早期的电磁学研究中,还值得提到的一个科学家是大家都已经在中学物理课本中学过的欧姆定律的创立者-欧姆。 二.安培和法拉第奠定了电动力学基础 1820年间,奥斯特在给学生讲课时,意外地发现了电流的小磁针偏转的现象。当导线通电流时,小磁针产生了偏转。这个消息传到巴黎后,启发了法国物理学家安培。他思考,既然磁与磁之间、电流与磁之间都有作用力,那么电流与电流之间是否也存在作用力呢?他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几天后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第一篇论文,提出了磁针转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就是大家在高中学习过的右手定则。再一周后,他向科学院提交了第二篇论文,在该文中,他讨论了平行载流导线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同时,他还发现如果给两个螺线管通电流,它们就会象两个条形磁铁一样相互吸引或者排斥。1822年,安培在实验的基础上,以严密数学形式表述了电流产生磁力的基本定律,即安培定律。该定律表明,两个电流元的作用力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库仑定律很类似,但是它们作用力的方向却要由右手定则来判断。安培通过研究电流和磁铁的磁力情况,他认为磁铁的磁力在本质上和电流的磁力是一样的,提出了著名的安培分子电流假说。该假说认为在物体内部的每个微粒都有一个环形电流,它们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小磁针,当这些小磁针的磁性排列一致时,就体现出宏观磁性。这一假说在当时不被人们看重,一直到了70年后人们才真的发现了这种带电粒子,证明了安培假说的正确性。 既然电流有磁效应,那么磁是否也会有电流效应呢?根据物理的相互作用原理,这个结果应该是显然的,因此不少人为此做了很多实验,试图发现磁的电流效应。但是这个现象直到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10多年后,才被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和美国物理学家亨利发

电磁场理论发展史(DOC 6页)

电磁场理论发展史(DOC 6页)

电磁场理论发展史 引言 载法拉弟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那一年,英国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麦克斯韦,他因创立电磁场理论而成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创立电磁场理论系统而完整地概括了电磁场的基本规律,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一、历史的前奏 在麦克斯韦以前,解释电磁相互作用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超距作用学说.即在研究两个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时,忽略中介空间的作用,电荷会超越空间距离而互相作用,库仑、韦伯、安培等人都是主张用超距作用学说来解释电磁相互作用的.这种学说当时拥有数学基础.另一种是媒递作用学说.认为空间有一种能传递电力的媒质(称作以太)存在,电荷间通过媒质互相作用.法拉弟通过实验揭露了空间媒质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在空间媒质中充满了电力线,即通过场来传递,但媒递作用学说还没有数学基础,不易被人接受.也使其发展受到了阻碍.麦克斯韦功绩就在于建立了电磁场理论并促进了它的发展.他中学时曾在数学和诗歌比赛中获第一名,这显示了他的数学才华与丰富的想象力方面的潜力.他年轻时曾读过法拉弟的《电学实验研究》,对法拉弟的物理思想(如电力线和场的思想)十分推崇,同时也发现了它的弱点.麦克斯韦对电磁相互作用的超距观点早就表示“不能接受即时传播的思想”,在法拉弟的物理思想影响下,他决心“为法拉弟的场概念提供数学方法的基础”. 二、麦克斯韦创立电磁场理论 麦克斯韦创立电磁场理论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统一已知电磁定律 麦克斯韦于1856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论法拉弟的力线》,在这篇文章中,他试图用数学语言精确地表述法拉弟的力线概念,他采用数学推论与物理类比相结合的方法,以假想流体的力学模型去模拟电磁现象.他说:“借助于这种类比,我试图以一种方便的和易于处理的形式为研究电现象提供必要的数学观念”他的目标是想据此统一已知的电磁学定律.麦克斯韦为达到此目的,他运用了“建立力学模型——引出基本公式——进行数学引伸推导”的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步,建立力学模型 首先运用类比方法,麦克斯韦把电磁现象和力学现象做了类比,认为可以建立一种不可压缩流体的力学模型来模拟电磁现象.这种流体模型为:一是没有惯性,因而也就没有质量;二是不可压缩;三是可以从无产生,又可消失.显然这是一种假设理想流体.麦克斯韦在这篇文章中写道:“我企图把一个在空间画力线的清楚概念摆在一个几何学家的面前,并利用一个流体的流线的概念,说明如何画出这些流线来”“力线的切线方向就是电场力的方向,

电磁场理论发展历史及其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电磁场理论发展历史及其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摘要:电磁场理论在现代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代电子技术如通讯、广播、导航、雷达、遥感、测控、嗲面子对抗、电子仪器和测量系统,都离不开电磁场的发射,控制、传播和接收;从工业自动化到地质勘测,从电力、交通等工业农业到医疗卫生等国民经济领域,几乎全都涉及到电磁场理论的应用。不仅如此,电磁学一直是,将来仍是新兴科学的孕育点。在本文中主要介绍电磁场理论发现和发展的历史以及在现代科技中的也应用。 关键词:电磁学电磁场理论现代科技 对电磁场现象的研究是从十六世纪下半叶英国伊莉莎白女王的试医官吉尔伯特开始,然而他的研究方法很原始,基本上是定性地对现象的总结。对电磁场的近代研究是从十八世纪的卡文迪许、库伦开始,他们开创了用测量仪器对电磁场现象做定量的规律,引起了电磁场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 库仑定律的建立基于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在1772年做的一个一个电学实验,他用一个金属球壳使之带电,发现电荷全部分布在球壳的外表面,球腔中任何一点都没有电的作用。库伦定律揭示了电荷间的静电作用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安培在假设了两个电流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沿着它们的连线之间的作用力正比于它们的长度和电流强度,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公式,即提出了著名的安培环路定理。基于这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十分类似,.泊松、.高斯等人仿照引力理论,对电磁现象也引入了各种场矢量,如电场强度、电通量密度(电位移矢量)、磁场强度、磁通密度等,并将这些量表示为空间坐标的函数。但是当时对这些量仅是为了描述方便而提出的数学手段,实际上认为电荷之间或电流之间的物理作用是超距作用。 直到M.法拉第,他认为场是真实的物理存在,电力或磁力是经过场中的力线逐步传递的,最终才作用到电荷或电流上。他在1831年发现了著名的电磁感应定律,并用磁力线的模型对定律成功地进行了阐述,但是电磁感应定律的确认是在1851年,这一过程花了20年。1846年,M.法拉第还提出了光波是力线振动的设想,为以后麦克斯韦从数学上建立电磁场理论奠定了基础。.麦克斯韦继承并发展了法拉第的这些思想,仿照流体力学中的方法,采用严格的数学形式,将电

电磁学的发展

第六章 电磁学的发展(2) §6.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与研究 一法拉第(1791-1867) 英国物理学家。他是一个穷铁匠的儿子,兄妹10人。小学没毕业就失学,当了装订工。但失学不失志,经常阅读书报。1812年法拉第来到伦敦皇家学院,自荐当了戴维助手。1821年受任为皇家研究所试验室主任。 1821年,法拉第开始电磁学的研究,总共工作四十年。1924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25年任皇家学院实验室主任。法拉第一生发明极多,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建立了电磁感应定律;发明了第一台电动机和发电机;发现了电流的化学作用的规律,即法拉第电解定律;提出了电场和磁场等重要概念;1845年,他发现了抗磁性;他的巨著《电学的实验研究》中有三千多个条目,详细记录了他作过的实验。法拉第一生热衷科学事业,不好功名利禄,谢绝了封爵和许多奖赏。 二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 1820年,电磁热席卷欧洲,研究结果大量发表,众说纷纭,真伪难辩。1821年,英国哲学学报(Annal of Philosophy)杂志编辑约法拉第写一篇关于电磁问题的评述,这件事导致法拉第开始了电磁学方面的研究。法拉第在整理文献时,为了判断各种学说的真伪,亲自作了许多实验,其中包括奥斯特和安培的实验。 当时英国的皇家学会会长沃拉斯顿在获知奥斯特的发现之后,提出了“电磁转动”的思想,认为通电螺线管会使附近的导线绕他的轴转动,但他的实验没有成功。法拉第在得知这一实验后,想起了奥斯特得“电冲突”是在载流导线周围呈圆形分布的,于是于1821年9月他设计了如下所示的电磁旋转实验: 1.电磁旋转实验 当接通电源时,发现左侧的容器里,磁铁棒绕着固定导线缓慢的作圆周运动;而右侧则是另一种情景:导线绕固定磁棒在转动。实际上,着就是最早的旋转电动机的雏型。 1822年,英国物理学家巴罗(P.Barlow)运用相同的原理,制成了著名的“巴罗轮”:架在水平轴上的一个铅直的活动铜盘,下方侵入一个水银槽里,上方夹在一块马蹄形磁铁中间,当通过轴心和水银槽供给电流的时候,铜盘就转动起来。这实际上就是一台直流电动机。2.信念的产生 从1824年到1828年,法拉第做了无数次电磁效应实验,收集了各种电磁实验的资料,经仔细分析思考,他认为既然有电流对磁、磁对磁、电流对电流的相互作用,那么为什么就没有磁对电的作用呢?于是他确信“由电能产生磁,由磁也能产生电”。为此,法拉第坚持了长达10余年的苦心实验研究。日复一日的实验、思考、总结和改进。例如他先将磁铁放入一个线圈内,再将线圈两端接在检流计上,未发现指针偏转等。 3.实验三 1828年法拉第又作了这样一个实验如右图,右侧为一铜线圈,左侧为一平衡球,中间用线悬挂起来。然后在右侧铜线圈内放一条形磁铁,他认为这时线圈内应产生感生电流,然后再用另一块磁铁靠近铜线圈,线圈就会转动。当然,他什么也没看见。 这时,英国物理学家斯特金发明了电磁铁,即在一块原来没有磁性的软铁上绕以导线,通电以后,软铁就成了具有强磁性的磁铁。后来,美国物理学家亨利改进了斯特金的电磁铁,用彼此绝缘的铜导线代替铜裸线,制成能吸引三百千克铁的电磁铁。这些对法拉第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4.实验四

物理学史3.1 电学历史概述

3.1历史概述 静磁现象和静电现象很早就受到人类注意。公元前6、7世纪发现了磁石吸铁、磁石指南以及摩擦生电等现象。系统地对这些现象进行研究则始于16世纪。1600年英国医生吉尔伯特(WilliamGilbert,1544—1603)发表了《论磁、磁体和地球作为一个巨大的磁体》(De magnete,magneticisque corporibus et de magnomag-nete tellure)。他总结了前人对磁的研究,周密地讨论了地磁的性质,记载了大量实验,使磁学从经验转变为科学。书中他也记载了电学方面的研究。 静电现象的研究要困难得多,因为一直没有找到恰当的方式来产生稳定的静电和对静电进行测量。只有等到发明了摩擦起电机,才有可能对电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这时人类才开始对电有初步认识。 1750年米切尔(John Michell,1724[?]—1793)提出磁极之间的作用力服从平方反比定律,1785年库仑(Charles AugustinCoulomb,1736—1806)公布了用扭秤实验得到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使电学和磁学进入了定量研究的阶段。 1780年,伽伐尼(Aloisio Galvani,1737—1798)发现动物电,1800年伏打(Alessandro Volta,1745—1827)发明电堆,使稳恒电流的产生有了可能,电学由静电走向动电,导致1820年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1851)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于是,电学与磁学彼此隔绝的情况有了突破,开始了电磁学的新阶段。 在这以后,电磁学的发展势如破竹。19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了电磁学大发展的时期。 首先对电磁作用力进行研究的是法国科学家安培(AndréMarie Amperè,1775—1836),他在得知奥斯特发现之后,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提出了右手定则,并用电流绕地球内部流动解释地磁的起因。接着他研究了载流导线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电流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安培定律。与此同时,比奥-沙伐定律也得到发现。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对电磁学的贡献尤为突出。1831年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进一步证实了电现象与磁现象的统一性。法拉第坚信电磁的近距作用,认为物质之间的电力和磁力都需要由媒介传递,媒介就是电场和磁场。 电流磁效应的发现,使电流的测量成为可能。1826年欧姆(Georg Simon Ohm,1784—1854)因而确定了电路的基本规律——欧姆定律。

电磁场理论发展史

电磁场理论 在法拉弟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那一年,英国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麦克斯韦,他因创立电磁场理论而成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创立电磁场理论的思路与方法大致如下. 一、历史的前奏 在麦克斯韦以前,解释电磁相互作用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超距作用学说.即在研究两个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时,忽略中介空间的作用,电荷会超越空间距离而互相作用,库仑、韦伯、安培等人都是主张用超距作用学说来解释电磁相互作用的.这种学说当时拥有数学基础.另一种是媒递作用学说.认为空间有一种能传递电力的媒质(称作以太)存在,电荷间通过媒质互相作用.法拉弟通过实验揭露了空间媒质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在空间媒质中充满了电力线,即通过场来传递,但媒递作用学说还没有数学基础,不易被人接受.也使其发展受到了阻碍.麦克斯韦功绩就在于建立了电磁场理论并促进了它的发展.他中学时曾在数学和诗歌比赛中获第一名,这显示了他的数学才华与丰富的想象力方面的潜力.他年轻时曾读过法拉弟的《电学实验研究》,对法拉弟的物理思想(如电力线和场的思想)十分推崇,同时也发现了它的弱点.麦克斯韦对电磁相互作用的超距观点早就表示"不能接受即时传播的思想",在法拉弟的物理思想影响下,他决心"为法拉弟的场概念提供数学方法的基础". 二、麦克斯韦创立电磁场理论 麦克斯韦创立电磁场理论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统一已知电磁定律 麦克斯韦于1856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论法拉弟的力线》,在这篇文章中,他试图用数学语言精确地表述法拉弟的力线概念,他采用数学推论与物理类比相结合的方法,以假想流体的力学模型去模拟电磁现象.他说:"借助于这种类比,我试图以一种方便的和易于处理的形式为研究电现象提供必要的数学观念"他的目标是想据此统一已知的电磁学定律.麦克斯韦为达到此目的,他运用了"建立力学模型--引出基本公式--进行数学引伸推导"的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步,建立力学模型 首先运用类比方法,麦克斯韦把电磁现象和力学现象做了类比,认为可以建立一种不可压缩流体的力学模型来模拟电磁现象.这种流体模型为:一是没有惯性,因而也就没有质量;二是不可压缩;三是可以从无产生,又可消失.显然这是一种假设理想流体.麦克斯韦在这篇文章中写道:"我企图把一个在空间画力线的清楚概念摆在一个几何学家的面前,并利用一个流体的流线的概念,说明如何画出这些流线来""力线的切线方向就是电场力的方向,力线的密度表示电场力的大小".他企图阐明电力线和电力线所在空间之间的几何关系.他还试图通过类比凭借已知的力学公式推导出电磁学公式,寻求这两种不同的现象在数学形式上的类似. 第二步,引出基本公式 早在1842年,W·汤姆逊就曾把拉普拉斯的势函数的二阶微分方程,普遍用于热、电和磁的运动,建立了这三种相似现象的数学联系.1847年,他又在不可压缩流体的流线连续性基础上,论述了电磁现象和流体力学现象的共同性.麦克斯韦正是吸收了W·汤姆逊这种类比方法,把它发展成为研究各种力线的重要工具.例如麦克斯韦把电学中的势等效于流

电磁学发展简史

电磁学发展简史 班级:XXXXXX 姓名:XXX 学号:XXXXXX 一.早期的电磁学研究 早期的电磁学研究比较零散,下面按照时间顺序将主要事件列出如下:1650年,德国物理学家格里凯在对静电研究的基础上,制造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1720年,格雷研究了电的传导现象,发现了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同时也发现了静电感应现象。1733年,杜菲经过实验区分出两种电荷,称为松脂电和玻璃电,即现在的负电和正电。他还总结出静电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同性排斥,异性相吸。1745年,荷兰莱顿大学的穆欣布罗克和德国的克莱斯特发明了一种能存储电荷的装置-莱顿瓶,它和起电机一样,意义重大,为电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实验工具。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放电现象进行了研究,他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发明了避雷针。1777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通过研究毛发和金属丝的扭转弹性而发明了扭秤。1785-1786年,他用这种扭秤测量了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并且从牛顿的万有引力规律得到启发,用类比的方法得到了电荷相互作用力与距离的平反成反比的规律,后来被称为库仑定律在早期的电磁学研究中,还值得提到的一个科学家是大家都已经在中学物理课本中学过的欧姆定律的创立者-欧姆。欧姆,1787年3月16日生于德国埃尔兰根城,父亲是锁匠。父亲自学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并教给少年时期的欧姆,唤起了欧姆对科学的兴趣。16岁时他进入埃尔兰根大学研究数学、物理与哲学,由于经济困难,中途缀学,到1813年才完成博士学业。欧姆是一个很有天才和科学抱负的人,他长期担任中学教师,由于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与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自己动手制作仪器。欧姆对导线中的电流进行了研究。他从傅立叶发现的热传导规律受到启发,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温度差。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即现在所称的电动势,并且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开始他用伏打电堆作电源,但是因为电流不稳定,效果不好。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建议改用温差电池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流的稳定性。但是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开始,欧姆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用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测量电流,但这种方法难以得到精确的结果。后来他把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仑扭秤结合起来,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电流扭秤,用一根扭丝悬挂一磁针,让通电导线和磁针都沿子午线方向平行放置。再用铋和铜温差电池,一端浸在沸水中,另一端浸在碎冰中,并用两个水银槽作电极,与铜线相连。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磁针的偏转角与导线中的电流成正比。实验中他用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八根铜导线进行了测量,得出了欧姆定律,也就是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势差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这个结果发表于1826年,次年他又出版了《关于电路的数学研究》,

电磁学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电磁学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关键词: 电磁学的发展世界的电化 摘要: 现代人的生活,似乎离不开电。物理概念的发展而言,更有趣的,也是更重要的:人们怎么会从不知道用电,一步一步,变成了有了用电的能力,终于到了离不开它的地步。这段历史,也最能鲜明地描绘出:以理解大自然为目标的科学研究,对全人类可能产生巨大影响。 正文: 简述 现代人的生活,似乎离不开电。电灯、电话、电视、电影、计算机、电冰箱…,样样都是生活必须用品。一旦停电,日子不知怎么过。但世界上第一个有规模的发电厂(尼加拉水力发电厂,显示了当时电力的需求已渐普遍)开动,不过是1896年的事,距今也只不过只有一百多年而已。一百多年间,这个世界上大部份的人的生活,从几乎没有电器用品,到充满了电器用品,这变化不但是巨大得令人难以想象,并且深入到生活,所有的人生面向。 也许,很多人有兴趣知道最新奇的发明。但从物理概念的发展而言,更有趣的,也是更重要的:人们怎么会从不知道用电,一步一步,变成了有了用电的能力,终于到了离不开它的地步。这段历史,也最能鲜明地描绘出:以理解大自然为目标的科学研究,对全人类可能(但不必然)产生的巨大影响。 古代的电磁观察与应用

1936年,考古学家在巴格达附近挖出了一些铜罐,罐中铺了沥青,沥青上插着铁条。在大约同一地点,还发掘出了一些镀金物品。有研究者便认为这些铜罐就是巴比伦人发明的电池,而镀金物是这些东西是电池的重要证据。而这些东西,其年代有早到公元前2000年以上的;古希腊人发现了琥珀、毛皮等摩擦可以生电,但对他们说来,天上的雷电,仍然是宙斯大神的脱手武器;中国人很早就知道天然磁石会吸铁,带电物会吸小物体,以及利用磁针导航,甚至对磁偏角有所记述。磁针导航这项技术,传到西方,促成了西方的“大探险时代”。也引起了十八世纪以后的殖民主义。 这些电磁的观察与应用,可以使我们感叹古人之智能,特别是巴比伦电池。但巴比伦电池即使是事实,对日后电磁学发展,却没有什么影响。摩擦生电与磁性现象却在停滞千余年之后,在十八世纪的西欧,成为电磁学发展的出发点。电的捕捉与库伦定律 十七世纪末,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本书中只有一种力:万有引力。牛顿也知道自然界绝不止这一种力,但是自己却无力证明,故牛顿以后,要做有挑战性的研究,莫过于研究万有引力之外的力。 电与磁都会产生力,而且比万有引力大很多。因此,十八世纪的欧洲,很多人在研究电与磁。特别是电,更富挑战性。因为电这个东西,虽然摩擦两个适当的物体,就能产生。带电物体会吸小纸片,有时还会在黑暗处冒火花。但是,却不容易驾驭,一不小心就被它溜掉。 1734年,法国人杜菲发觉不管是用什么东西摩出来的,电只有两种。他将这两种电命名为“玻璃电”与“树脂电”。只有不同类的电,相互靠近时才会

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历史与发展

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历史与发展 一、历史的前奏 静磁现象和静电现象: 公元前6、7世纪发现了磁石吸铁、磁石指南以及摩擦生电等现象。1600年英国医生吉尔伯特发表了《论磁、磁体和地球作为一个巨大的磁体》的论文。使磁学从经验转变为科学。书中他也记载了电学方面的研究。 静电现象的研究要困难得多,因为一直没有找到恰当的方式来产生稳定的静电和对静电进行测量。只有等到发明了摩擦起电机,才有可能对电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这时人类才开始对电有初步认识。 1785年库仑公布了用扭秤实验得到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使电学和磁学进入了定量研究的阶段。 1780年,伽伐尼发现动物电,1800年伏打发明电堆,使稳恒电流的产生有了可能,电学由静电走向动电,导致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于是,电学与磁学彼此隔绝的情况有了突破,开始了电磁学的新阶段。 19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了电磁学大发展的时期。 首先对电磁作用力进行研究的是法国科学家安培,他在得知奥斯特发现之后,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提出了右手定则,并用电流绕地球内部流动解释地磁的起因。接着他研究了载流导线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电流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安培定律。与此同时,比奥 沙伐定律也得到发现。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对电磁学的贡献尤为突出。1831年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进一步证实了电现象与磁现象的统一性。法拉第坚信电磁的近距作用,认为物质之间的电力和磁力都需要由媒介传递,媒介就是电场和磁场。 电流磁效应的发现,使电流的测量成为可能。1826年欧姆(Georg Simon Ohm,1784—1854)因而确定了电路的基本规律——欧姆定律。 及至1865年,麦克斯韦把法拉第的电磁近距作用思想和安培开创的电动力学规律结合在一起,用一套方程组概括电磁规律,建立了电磁场理论,预测了光的电磁性质,终于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二次理论大综合。 爱因斯坦在纪念麦克斯韦100周年的文集中写道: “自从牛顿奠定理论物理学的基础以来,物理学的公理基础的最伟大的变革,是由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在电磁现象方面的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