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教材《走进高中物理课堂之前》

初高中衔接教材《走进高中物理课堂之前》
初高中衔接教材《走进高中物理课堂之前》

绪论怎样学好物理

第一节认识高中物理和高考物理

一、什么是物理学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

和思维方法。

在物理学的领域中,研究的是宇宙的基本组成要素: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借由被分析的基本定律与法则来完整了解这个系统。物理在经典时代是由与它极相像的自然哲学的研究所组成的,直到十九世纪物理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

为一门实证科学。

在现代,物理学已经成为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物理学理论通常以数学的形式表达出来。经过大量严格的实验验证的物理学规律被称为物理学定律。然而如同其他很多自然科学理论一样,这些定律不能被证明,其正确性只能经过反覆的实验来检验。

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典物理学奠定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近代物理学推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的迅速发展,继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化。

物理学与其他许多自然科学息息相关,如数学、化学、生物、天文和地质等。特别是数学和化学。化学与某些物理学领域的关系深远,如量子力学、热力学和电磁学,而数学是物理的基本工具,也就是物理依赖着数学。

二、回顾初中物理

1. 机械运动:重点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

2. 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二力平衡条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3. 密度

4. 压强:包括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

5. 浮力

6. 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功、功率。

7. 光学: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凸透镜成像规律

8. 热学:包括温度、内能

9. 电路的串联并联、电能、电功

10. 磁场、磁场中的力、感应电流

11. 能量和功

三、高中物理知识结构

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

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

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一)课程模块设置

中物理课程由12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占2学分,其中物理1和物理2为共同必修模块,其余为选修模块。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的学习后,可获4学分,接着必须再选择学习一个模块,以便完成6个必修学分的学习任务。在获得6个必修学分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潜力以及今后的职业需求继续学习若干选修模块。课程结构框图如下。

(二)课程模块说明

共同必修——物理1、物理2:这是全体高中学生的共同学习内容。在该模块中,学生通过学习运动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等物理学的核心内容,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为下一步选学模块做准备。

选修系列1——选修1-1、选修1-2:本系列课程模块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选修系列2——选修2-1、选修2-2、选修2-3:本系列课程模块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

选修系列3——选修3-1、选修3-2、选修3-3、选修3-4、选修3-5:本系列课程模块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

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无论哪一组模块,不仅含有物理学概念、规律和实验,而且含有物理与社会发展、物理与技术应用、物理与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四、高考物理考什么

(一)理科综合科目考试范围如下A.必考内容

物理:物理1、物理2、物理选修3---1、物理选修3---2

化学: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

生物:生物1、生物2、生物3

B.选考内容

物理:物理选修3-3、物理选修3-4、物理选修3-5(三选一)

化学:化学与技术、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

生物:生物选修1、生物选修3 (二)对物理学科的能力要求

1. 理解能力

第二节高一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初进高中的同学对于物理的学习,大多会有“水土不服”的感觉,总要经历一段或长或短的适应过程。究其原因,初高中物理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帮助大家尽快进入状态,特列举出初高中物理的主要差异,以期引起同学们的重视,希望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同时,为大家的物理学习提供一点建议,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一)差异产生原因的分析

1.学习内容方面的差异

(1)从简单到复杂。

初中物理知识比较简单,通常被理想化,高中则要复杂很多,比如从光滑平面的匀速直线运动到考虑外力作用的变速运动,从单个物体到连接体问题,从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到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考虑电源的内阻)等。

(2)从现象到本质。

初中的物理知识多是以有趣和有用为出发点,主要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观察分析,如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等;而在高中则要深入到本质和规律层次。

(3)从具体到抽象。

初中的研究对象都是一些具体形象的东西,如平面镜和透镜成像,物态变化等;高中则要引入很多抽象的概念,如质点等理想模型、瞬时速度、力的相互作用和受力分析、电磁场、电磁波等。

(4)从状态到过程。

初中物理更多地研究密度、熔点、沸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常量,而高中物理则要研究很多变量的规律,如变速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等。初中以研究状态为主,高中则要更多地注重过程分析。

(5)从标量到矢量。

高中引入了初中所没有的矢量概念,物理量的方向成为分析研究问题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这是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的一个知识点。

(6)从一维到多维。

研究范围从直线扩展到了平面,从只有直线运动发展到曲线运动,数轴已经不够用,要在直角坐标系中进行讨论,甚至要渗透三维空间的概念。

(7)从定性到定量。

高中物理学习对数学知识的依赖逐渐增强。必要数学工具的支持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条件,初中知识大多数是定性描述分析,在高中更多的要进行定量计算研究,如摩擦力的大小,磁场的强度(磁感应强度)等。初中物理用的数学知识少而浅显,而高中物理要用到更多更深的数学知识,如极限和导数用于瞬时速度的概念,向量代数用于力等矢量的分析。

(8)从演绎到归纳。

高中不再局限于演绎规律,出现了归纳统计规律,而且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相应经验积累,好在现在的新课程中数学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在配合物理教学方面确实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

(9)从零散到系统。

初中物理知识比较零散,高中开始系统化,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开始出现大量综合题,难度大幅度提升。而数学在初中就开始比较系统,因此学生也没有反映初、高中数学存在明显的跨度。

(10)从宏观到微观和宇观。

高中研究对象的线度向两方延伸,在高中万有引力把研究对象扩展到天体运动,还开始探讨分子运动理论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和规律。

2.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

(1)初中物理的学习,学生习惯于教师的(知识)传授。在学习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简单问题”的“简单理解”上;高中物理的学习则要求学生独立地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取知识。要求学生要能(把课本作为工具)形成“自主学习”习惯,更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逻辑分析,学会寻找知识点的“连续性”关系。

(2)初中物理知识的简单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较多运用记忆方法掌握知识,对理解、分析方法使用的程度要求不高;高中物理知识的复杂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以理解、分析、归纳为主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同时,还需“形成物理学思想”,寻找物理课学习的门路。

(3)高中物理习题的求解,要求学生在数学工具使用上学会用数学语言表示物理问题,学会数学工具的灵活运用,实现大量定量分析的自如化。

(二)高中物理学习的方法

1.培养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力。培养兴趣的途径很多,从学生角度:应注意到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物理现象,用到了很多的物理知识,如:说话时,声带振动在空气中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为什么我们能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接节目;人造地球卫星是如何发射升空的等等。有意识地在实际中联系到物理知识,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使我们明确:原来物理与我们联系这样密切,这样有用。可以大大地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提高听课的效率是关键。

学习期间,在课堂中的时间很重要。因此听课的效率如何,决定着学习的基本状况,提高听课效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识知,可进行补缺,新的知识有所了解,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知识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听课过程中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不能开小差。

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若能做到这“五到”,精力便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容便会在自己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要保证听课过程中能全神贯注,不开小差,上课前必须注意课间十分钟的休息,不应做过于激烈的体育运动或激烈争论

第三节 高中物理涉及到的数学知识

一、锐角三角函数

(一)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1.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

如图所示,在直用三角形ΔABC 中,∠C 是直角。则AC 、BC 叫做直角边,AB 叫做斜边。∠A 、∠B 都是锐角。对于∠A 来说,AC 叫做∠A 的邻边,BC 叫做∠A 的对边。

2.锐角三角函数

初中几何课本中给出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是依据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

关于这点,我们看下图,图中的直角三角形AB 1C 1,AB 2C 2,AB 3C 3,…都有一个相等的锐角A ,即锐角A 取一个固定值。如图所示,许许多多直角三角形中相等的那个锐角叠合在一起,并使一条直角边落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斜边必然都落在另一条直线上。

不难看出: B 1C 1∥B 2C 2∥B 3C 3∥…, △AB 1C 1∽△AB 2C 2∽△AB 3C 3∽…,

因此,在这些直角三角形中,∠A 的对

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

根据同样道理,由“相似形”知识可以知道,在这些直角三角形中,∠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都分别是某个固定的值。

这样,在△ABC 中,∠C 为直角,我们把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记作SinA ;锐角A 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记作cosA ;锐角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记作tanA ;锐角A 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A 的余切,记作cotA ,于是我们得到锐角A 的四个锐角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定义如下: 设∠A=α,并令AC=x ,BC=y ,AB=r ,则α的四个三角函数值定义为:

∠A 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统称为三角函数(高中数学还将会学到其它的三角函数名称)。

(二)锐角三角函数的主要性质

1. 三角函数值只是一个比值,由角的大小唯一确定,与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无关。 2.Sinα、c osα、tanα、cotα均为正值。 3.当0<α<90°时,正弦与正切函数为增函数;余弦与余切函数为减函数

4.对于同一个角α,存在如下的关系:

(三)0-90°之间的特殊角的各三角

四、一元二次函数ax2+bx+c=0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河水奔流,鸟儿飞翔,车辆行驶,火箭发射,卫星飞行,还有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嫦娥奔月”,让人无法直接看到的电子绕核旋转、分子的不停跳跃……即使我们原地不动,也有毛主席“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豪言诗篇,容易猜想,一切物体都在永不停息的运动着。

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理想的物理模型,是中学物理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图象、公式和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也经常用到,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步领会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

马克思哲学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运动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亚里士多德说:“不了解运动,就不了解自然”。所以进入高中阶段的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关于运动的知识。学习中,要把理解概念作为本章的重点,着重对概念形成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它的物理实质;本章的难点有两个,一是位移的矢量性,二是对加速度的理解。

一、知识要点

(一)初中阶段已经学习的知识

在初中阶段我们关于物体的运动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呢?现在一起回顾一下,以便于高中的学习。

1.知识点:机械运动、参照物、路程和时间、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变速直线运动、路程---时间图像以及速度---时间图像。

2.主要能力要求:会用控制变量法、公式法。

(二)高中阶段将要学习的知识

1.知识点: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和位移的概念及其关系的图像、速度、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2.主要能力要求:

①用数学方法去处理物理问题,例如:科学抽象、图像法表述。

②能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

③能熟练的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高中关于运动的描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

2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

3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在学习时注意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更有利于知识的加深与巩固。

二、知识对接

1. 机械运动: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学会用科学抽象法。若物体的大小、形状和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关系时,可以将物体简化成一个有质量的点,即质点。

2. 参照物:高中引入了参考系的概念,它指用来做参考的物体,可等同于初中的“参照物”。

3. 路程和时间:将初中的“时间”进一步细分,分为时刻和时间间隔。若用数轴表示,它们相当于数轴上的点和线段关系;在初中“路程”的基础上引入了位移的概念,他描述的是物体(质点)的位置变化。路程与位移有区别又有联系。

4. 速度:指平均速度或瞬时速度,初中定义的速度为高中知识的平均速率。

5.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矢量)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

6. 变速直线运动:高中引入了加速度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一种特殊的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

7. 图像法表述:在初中“路程和时间以及速度和时间的图像”的基础上引入了位移--时间以及速度--时间的图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第一节走进运动

飞船在茫茫太空遨游,如何描述它的运动呢?文学家、艺术家采用形象的手法:“凌云戏月游银汉,转瞬翔天过太空”,短短一两句话就勾勒出航天飞船的雄姿。

诗人常用“气势磅礴”,“惊滔拍岸,卷起千堆雪”,“奔流凝激电,惊浪似浮霜”等诗词来描述江水的运动;画家则运用简笔画加线条来描述汽车的运动。

那么科学家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呢?

著名物理学家海森伯曾说过:“为了理解现象,首要条件就是引入适当的概念。只有借助于正确的概念,我们才能真正知道观察到了什么。”

一、运动

1.机械运动:物体相对于其它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就叫做参照物。在高中阶段我们称作为标准的物体为参考系。

对于参考系需要注意两点:

(1)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无论是运动的物体还是静止的物体都可作为参考系)。对于同一个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其运动情况的描述也就不一样。如果参考系选择得当,将有利于问题的解答。一般选地面为参考系。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

典例1.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流传下来一首诗:“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作者为什么有“山迎”、“船行”这样两种不同的感受呢?

[研析]“看山恰似走来迎”是作者的自然感觉,不自觉地他已选择自身为参考系;“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是作者的理性思考,他知道若以地面为参考系,山是不动的,是船

二、物体与质点

1.质点的概念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即质点是没有大小和形状,而具有物体全部质量的点。

2.什么样的物体可以看成质点?

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是相对的,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绝对化。

物体能否看成质点,与物体本身的大小没有必然的关系。很大的物体可能被看成质点,而很小的物体却不一定能够被看成质点。例如,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时,地球尽管很大,仍然能够看成质点;但在研究双原子分子的振动及转动时,小小的分子却不能看成质点了。

一般情况下与物体做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没有关系,即物体做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时,都可能被看成质点。例如,研究运动员在400m赛跑中的速度变化时,无论是在直道上还是在弯道上,都可以将运动员看成质点。

总之,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若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就可以将物体看成质点。

3.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事实上,严格意义上的有质量而无大小、形状的点是不存在的,质点的概念是科学抽象的产物。在物理学中,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是经常采用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理想物理模型是运用理想化的思维方法得到的理想化的事物,建立理想化物理模型的过程是反映事物本质特性的过程。质点就是这种物理模型之一。

4.质点与物体的异同

质点是一个理想模型,没有体积大小,没有形状,也不是几何上的“点”,是一个与

图1-1

如图1-2所示,上午前两节课开始和结束的时刻及两节课和课间休息持续的时间间

下上下

第二节怎样描述运动的快慢

物体的运动有快慢之分。天空中,雄鹰翱翔;草原上,骏马奔驰;丛林中,蜗牛爬行。古代,人用视觉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样是很不可靠也是很不准确。 100m短跑比赛,裁判是如何判出运动员的快慢的?中途观众是怎么判断的?本节课将要学习的速度,就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一、速度

1.区分速度的不同

在初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关于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并重点研究了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并没有给出速度的科学定义。

不同的运动,位置变化的快慢往往不同。也就是说,运动的快慢不同。而位移表示的是物体位置的变化,并不能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如何才能表示物体变化的快慢呢。一是可以比较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二是可以比较相同位移所用的时间。但如果位移不同时间也不同呢?如甲物体3s内的位移为6m,乙物体4s内的位移为16m,哪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快呢?很显然乙物体位置变化的快。

2.速度的严格定义

(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速度的定义

物理学中用位移与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通常用字母v来表示。

(3)速度的公式:如果在时间t?内物体的位移是x

?,它的速度就可以表示为

s

v

t

=

(4)物理意义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速度是矢量,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5)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

速度的单位除了“米每秒”外还有一些常用的单位:千米每时(km/h或km·h-1)、厘米每秒(cm/s或cm·s-1)。

典例1. 三辆汽车在一平直公路上行驶,它们的速度是:甲车72km/h,乙车22m/s,丙车900m/min,则这三辆车的速度

A甲车最大B乙车最大

C丙车最大D一样大

[研析]将甲、乙、丙三车的速度单位统一为国际单位,在单位换算中,1km/h=

6.3

1

m/s,1m/min

60

1

=m/s。则

v =20m/s15

,=

v m/s,所以乙车速度最大。

(1)定义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平均速度(2)物理意义

平均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也是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反映的是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或位移内的快慢和方向作粗略的描述,但不能反映运动过程的细节,它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越大,表示物体运动得越快,其位置变化的也越快。

平均速度是矢量,它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其大小为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其方向与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相同。

(3)公式:

t

s

v=

典例2.一辆汽车沿笔直的公路上单向行驶,第1 s内通过5 m的距离,第2 s内和第3 s内各通过20 m的距离,第4 s内又通过15 m的距离.求汽车在最初两秒内的平均速度和这4 s内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研析]一般的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而不是速度变化的大小,也不是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加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5.矢量性

加速度既有大小,也有方向,是矢量,直线运动中加速度a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v 的方向相同。在直线运动中,如果速度增加,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如果速度减小,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典例 4. 一物体在开始的一段运动中速度不断增大,接着它的速度又慢慢减小了,有的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由于开始一段时间物体的加速度大,后来加速度变小了,因此速度才减小了。这种看法对吗?请谈一下您的看法。

[研析] 此看法是错误的,物体做加速运动或是减速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加速度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是否一致.当二者方向相同时则做加速运动,当二者方向相反时则做减速运动.一个物体在加速运动中加速度变小了,只说明速度增加得慢了,但速度仍然是增加的。

[学法指导]速度的大小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加速度的大小反映了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这是两个有本质区别的概念,它们描述的是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当二者的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当二者的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衔接练兵学以致用

第二章力(相互作用)

“它不是物,但不能离开物而存在;它不孤独,总是成双成对的出现;它不让你看见,但你能觉察到它的作用效果;它不能像数那样相加,而是遵循另外的法则。”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就是我们即将要学习的——力。

恩科斯说:“交互作用是我们从现在自然科学的观点考察整个运动着的物质时首先遇到的问题。”自然界的物体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具有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学习完运动的描述之后我们就要研究物体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

对力的概念的认识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在高考中对单个知识点考查较少,但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中,对物体的平衡状态的分析,以及以后对有关动量和功能关系问题的研究中,都离不开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对本章知识理解深刻、透彻后会减少以后学习中的困难。

一、知识要点

1.知识点:

线上力的合成。

2

1.知识点:

2

②会受力分析

二、知识对接

1. 力的表示:

在初中定性分析在初中同一直线上

高初中物理衔接 对初中物理的能力要求

高初中物理衔接,对初中物理的能力要求? 发表于:2006-11-27 00:32:12阅读:121 中学物理的现状是,物理学在中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在下降,主要是以前的中考物理占90分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将物理与政史地生化并列只有会考,结果只要ABC;在高中也一样,物理化学生物的合卷,尽管物理所占分数比化学生物多,但物理科在高考中要承担起对能力考查,所以在合卷中本来较难理解的物理卷通常较难,但考试的评价是所得总分的多少,又高考特点是一定量的考生无法做完全部试卷,考生在无法完成全卷时多数选择的是先放弃物理题,有的甚至在高一学得不顺心时从高一年开始放弃学习物理。这样物理教师的地位又再度受到影响,其实,物理在科学能力中的作用特别的大,特别是在科学思想、探究精神的形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以物理教师要自上而下研究自己的学科,提高物理学科在中学业的衔接,确实将学生物理思想培养上来。 认识高中物理教师的困难: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生活,我体会要做好高中物理教师的困难,这些困难不是老师自己本身,而是制度起的,来自领导、家长和其他学科的同事们对物理学科的特点认识不足,引起不同的单纯分数的评价。 困难一:第一次考试的成绩解释。学生确实难学,多数学生的思想准备不足,能力要求准备不足,特别是抽象思维形象化,高一年就要用到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甚至于要应用向量计算、三角函数、正余弦定理,相似三角形等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但配套教材中的数学根本还没有接受到,以致在老师上课时认为学生已经会的时候学生仍是一头雾水,在课堂中老师的讲解下一听就懂,但由于数学能力的不同学生在自己做时却无法得到做法。这样的第一次按高中要求的考试成绩一定要让学生接受,但这些家长和领导不一定能理解,这样只用每次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而不看学生的发展趋势,方法是否适应。 困难二:给学生补习语文数学等综合知识。高初中的要求的差距太大,让学生无法很快接受。初中多数要求是知道、了解、定性等而高中物理能力要求是“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这种跨度这么大的要求是不是全体学生都能很快地接受,每个学生是否在进入高一时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能力基础呢而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是需要过程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就需要补充全面知识,如语文的审题、数学的计算,还有一部分物理先用而数学还没教的,如三角函数、向量(物理中的矢量)等。本来物理课时就不足,要再停下来补充一些其他科的知识确实是难上难。 困难三:学生不学物理怎么办。高考的合卷,理化生的合卷出发点是好的,但物理在当中承担的任务是让学生钻空子的可能,也造成对物理的忽视。物理在小综合卷中承担起能力要求的考查和区分学生程度的任务,能完成这种任务是题是中档是最好,而大量中档是的出现使物理试卷的难度加大,学生在做题时时效性不好,很多学生针对性地将物理题放在最后做,并在时间不够时首选放弃的是物理科的题目。新课程中的物理可能会好些,省对会考要求已经出台,这个出台必定引来高考仍要文理分科,有可能理科中的理化生分开考试,这样特别是理科学生就不能不学物理了。

初高中语文的三大差异和六大衔接(新高一必读)

初高中语文的三大差异和六大衔接(新高一必读) 中考结束,很多同学在假期就要进行初高衔接学习了,暑假期间,优秀的高中老师为大家讲解初高中语文的衔接重点。今天的内容,是初高中语文的三大差异、初高衔接的六大重点。 初高中语文的三大差异 一、理念上的差异 初中和高中的课程标准都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初中阶段是在小学的基础上,着眼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高中阶段则有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按照课标规定,高中阶段将重点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 第一,培养语文应用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能力。如今,高考题目已经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作文多写应用类文体,阅读有非连续性文本,这些都是语文与现实的关联。 第二,培养审美能力。初中要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高中则要求挖掘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尝试文学创作,提高鉴赏能力。高考试题中,有对诗歌的赏析,也有对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类文本的赏析,而且,高中的阅读题都是“因文设题”,实实在在考查文学鉴赏能力,不像初中那样可以照着模板回答。

三、学习内容的差异 1.从教材选文的角度看,高中的阅读文本篇幅加长,特别是文言文篇增加,难度加大,要求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更加全面。 2.知识体系更加完整。比如一些初中不涉及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也要求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如语法知识的学以致用,积极修辞的鉴赏等。 3.体现在试题中,中考多是知识型试题,注重考查基础知识,一位将课本知识掌握透彻的同学就能得高分,而高考试题注重考查日常积累和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很多死记硬背的考生会感到力不从心。 初高中语文的六大衔接 1.教材体例的衔接 假期可以借阅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了解高中语文的重要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2.知识层次的衔接

数学组初高中衔接校本教材学生(最终稿)

校本课程---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衔接 高中数学 张玲霞 亲爱的高一新同学们: 祝贺你们步入高中时代,下面有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棘手问题急需我们师生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即“初高中衔接问题”。由于课程改革,目前我市初中新课标,而高中也是新课程的学习,初高中衔接问题现在显得比较突出。面对教学中将存在的问题,我们高一数学组的老师们假期里加班加点,赶制了一份校本衔接教材,意在培养大家自学能力,同时降低同学们初高中衔接中的不适应度,希望大家认真学习,为后期高中学习做好准备。 一、数与式的运算 一)必会的乘法公式 【公式1】ca bc ab c b a c b a 222)(2222+++++=++ 证明: 【例1】计算:22)3 1 2(+-x x 解: 说明:多项式乘法的结果一般是按某个字母的降幂或升幂排列. 【公式2】3322))((b a b ab a b a +=+-+(立方和公式) 证明: 说明:请同学用文字语言表述公式2. 【例2】计算: (2a+b )(4a 2-2ab+b 2)= 【公式3】3322))((b a b ab a b a -=++-(立方差公式) 【例3】计算: (1))416)(4(2m m m +-+ (2))4 1 101251)(2151(22n mn m n m ++- (3))164)(2)(2(24++-+a a a a (4)22222))(2(y xy x y xy x +-++ 解:

说明:(1)在进行代数式的乘法、除法运算时,要观察代数式的结构是否满足乘法公式 的结构. (2)为了更好地使用乘法公式,记住1、2、3、4、…、20的平方数和1、2、3、 4、…、10的立方数,是非常有好处的. 【例4】已知2310x x -+=,求331 x x + 的值. 解: 说明:本题若先从方程2310x x -+=中解出x 的值后,再代入代数式求值,则计算较烦琐.本题是根据条件式与求值式的联系,用整体代换的方法计算,简化了计算.请注意整体代换法.本题的解法,体现了“正难则反”的解题策略,根据题求利用题知,是明智之举. 【例5】已知0=++c b a ,求1 11111()()()a b c b c c a a b +++++的值. 解: 说明:注意字母的整体代换技巧的应用. 二)、根式 (0)a a ≥叫做二次根式,其性质如下: (1) 2()(0)a a a =≥ (2) 2||a a = (3) (0,0)ab a b a b =≥≥ (4) 0,0)b b a b a a =>≥ 【例6】化简下列各式: (1) 22(32)(31)-- (2) 22(1)(2)1)x x x --≥ 解: 说明2||a a =的使用:当化去绝对值符号但字母的范围未知时,要对字母的取值分类讨论. 【例7】计算(没有特殊说明,本节中出现的字母均为正数):(1) 8 3 (2) 23 + (3) 11 a b + (4) 32 82 x x x -+

初升高衔接

课程目录 开篇语学法指导——————初高中物理的联系与区别第一讲描述运动的基本方法和物理量 第二讲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描述 第三讲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 第四讲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第五讲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第六讲自由落体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运用 第七讲力重力和弹力 第八讲弹力 第九讲摩擦力 第十讲力的合成 第十一讲力的分解正交分解 第十二讲受力分析共点力平衡

初高中物理的联系与区别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知识结构特点的区别 1、教材方面 初高中物理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初中物理重现象,且探讨的物理现象(或过程)较简单,多数为学生所熟悉的物理现象。要求学生了解、知道的内容多,需要理解的知识少,认知特点为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高中物理虽然其内容也是力、热、光、电等,但对知识的要求更高,重视现象的本质,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抽象;初中教材难度小,趣味性浓,且研究问题相对独立,知识点间联系较少;高中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知识间联系紧密,构成一个物理知识体系;数学工具的应用明显地加强与提高。 近几年初中、高中物理教材的难度降低幅度较大,中考试题几乎无难、繁题,以应用为主,高考由于受选拔人才功能等客观因素制约,在实际教学中,难度降不下来,因而反使高、初中之间的衔接更困难。 2、教学方法方面 初中阶段,教学内容要求较低,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传授的知道性,课堂密度小,进度慢,有时间对重点概念、规律反复讨论,便于学生掌握重点;习题类型较少,变化少,学生的学法和学习习惯大多为接受学习。高中阶段教学进度快,课堂教学密度大,对知识的要求也较高,常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要求学生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高中物理习题类型更是复杂多变,单靠对概念、规律和公式的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在教学中必须多对比、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对比中掌握同类问题的共性。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学生逐渐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多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也能勾勒出具体的物理情景帮助解决问题。 3、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 初中物理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的,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由于物理教学的阶段性,学生在初中学到的不少物理知识是有局限性与不严密性的,然而这些知识有时却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例如初中阶段学习压力时,经常遇到的是水平状态下的情形,结果不少学生形成“压力一定等于重力”的思维定势,对他们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产生了消极影响。高中教材中,要建立大量的物理理想模型,如“质点、单摆、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及简谐运动”等,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许多物理过程的变化是多因素的,需要学生抽象地假设一些中间物理状态或抽象出物理情景,然后才能正确地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此外还要有空间想象能力,比如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等。

史上最全的初高中数学知识点衔接归纳

初高中数学教材衔接的必要性与措施 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步代加大,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课改新教材在我省大多数中小学已经实施。黄石市初中是率先使用课改新教材的县市之一,经过两届学生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课改新教材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广阔性,师生的互动性明显增强,但思维的严谨性,推理的逻辑性显得有些不足。加上我市高中教材未与课改新教材接轨,教学内容上有明显“脱节”。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出现明显“不适应”现象。因此解决初高中数学教材衔接问题势在必行。 一、初高中数学知识“脱节”点 1. 绝对值型方程和不等式,初中没有讲,高中没有专门的内容却在使用 2.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3.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4.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5.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6.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7.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左、右平移,两个函数关于原点,轴、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 8.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这部分内容视为重难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综合考查常成为高考综合题。 9.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垂心等)和定理(如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等)初中生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都要涉及。 10. 圆中四点共圆的性质和判定初中没有学习,高中则在使用。 另外,像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初中教学大大弱化,不利于高中知识的讲授。 二、“脱节”知识点掌握情况调查 高一新生入学不久,在已进行“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讲授后,我们对学生初高中“脱节”知识点作了全面调查,统计情况如下:

初高中生物衔接教材

初高中衔接教材. 生物 第一章细胞 学习目标: 1.细胞的形态、细胞的结构、细胞各部分的功能 2.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学习过程: 一.细胞的形态: 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如下图所示: 二.细胞的结构 生物几乎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动物和植物的差异很大,那么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到底一样吗?仔细观察下图,认识细胞的各种结构。 比较动物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图,总结它们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知识链】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cellmembrane)、细胞质(cytoplasm)、细胞核(nucleus),细胞质里有线粒体等。(细胞质中的这些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叫细胞器)。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外面有细胞壁(cell wall),细胞质里面有大的液泡和叶绿体等。液泡内有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很多种物质。 【小辞典】 细胞壁是一层透明的薄壁,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动物细胞则没有细胞壁。其主要成分是果胶和纤维素,对植物细胞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细胞膜极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紧贴细胞壁。 细胞质是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粘稠物质。 细胞核近似球形。 线粒体呈圆柱形。(进行呼吸作用的细胞器) 叶绿体呈椭球形(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实际用】 纤维素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人类食物中的纤维素被称为“第七营养素”,有清理肠道的作用。 细胞液中的单宁有涩味,柿和石榴的果实中单宁,单宁在制革业中有重要作用,能使动物的皮革变成柔软的皮革。 细胞液中的植物碱各类很多,有些植物碱在医药上十分重要。如玛啡、麻黄碱等植物碱是很多药物的有效成分。 甘蔗、甜菜的细胞液里含糖量很高,因此,人们用甘蔗、甜菜来榨糖。 【想一想】

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

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 第一讲初高中语文的区别及应对策略 考情分析 一、中考考试能力要求 中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和欣赏感受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一)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 (二)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三)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四)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五)欣赏感受:指对阅读材料中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描写,优美精辟语言的欣赏和感受能力。 对A、B、C、D、E五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但均以《大纲》为依据,在《大纲》所要求的能力范围之内(渗透新课标精神)。 二、高考考试能力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一)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二)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三)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四)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五)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六)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学情分析 一、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区别 语文学习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始终。从我们会听人讲话,与人交流开始,我们就在学习或运用语文了。进入学校之后,语文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语音、字词等练习成了小学语文课永远的作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增加,学习阶段的提升,语文学习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到了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更加突出。 与初中语文学习相比较,高中语文学习有以下特点。 (一)内容更加广泛、丰富 从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看,几乎包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各个时期的作品。例如,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看,涵盖从《诗经》到明清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而其中包含的学习内容又非常丰富,作家作品、文学文化常识、实词、虚词、句式、修辞、文章内容理解归纳、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等,都在学习要求之中。 外国的作家作品,重点学习历史上有影响的作家、政治家的诗歌、小说、散文、演讲词等产生过一定影响的作品。从风格上看,更是不拘一格。例如,在二战以后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也选入教材中。 (二)知识性强,系统性强

初高中数学衔接数学校本课程教材

课程名称 初高中数学衔接 年级:九年级 学科:初中物理 姓名:

目录 总论...........................................................................2 第一讲:垂径定理.........................................................8. 第二讲:直径所对的圆周角.............................................10 第三讲:因式分解(部分)与解方程(组)........................12 第四讲:函数图像的平移................................................14 第五讲: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8 第六讲:二次函数c bx ax y ++=2(c b a ,,是常数,0≠a (20)

总论 经过紧张的中考,暑期之后初三的同学们就要迎接紧张充实的高中生活。为了迎接高中的数学学习应该做些什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今天主要谈一下从初中到高中的数学学科的衔接问题。很多同学还没有接触高中知识,我们既不谈那一个个知识点,也不谈那一个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学习方法,主要讲讲为什么要做好衔接以及从精神上、认识上如何去准备。 一、为何要做好初高中衔接? 从初中升入高中,大家普遍觉得上升了一个门槛。教学实践证明,踏好这个门槛,实现这个转折确实需要衔接。其原因是: 1.环境的改变对学生有影响。初中学校与高中学校的教学理念不完全相同,学校之间的差异或大或小,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差异性较大。大家熟悉以前的校园、以前的人际关系、以前的各项规章制度及纪律要求。但进入新校园后,校园环境不同了,同学不同了,新学校有新学校的规章制度及具体纪律要求。对于这些变化,要使学生尽快融入新的集体、新的学校,这就必须做好衔接工作。对高一新生来讲,各方面可以说是全新的,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管理措施与教育理念……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如初三辛苦了,在高一休息一下,待高二认真一些、高三冲刺,使得高中入学后无紧迫感。

物理学科初高中课程衔接

物理学科初高中课程衔接一个特别的现象:有一部分在初中阶段物理成绩优异、中考物理成绩非常理想的学生,在刚开始进行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时,会面对一种强烈的不适应感和成绩上的落差,觉得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差别太大,难学,难以学好。从而开始怀疑自己能力,不自信,少数学生进而出现了厌学心理。 主要原因分析: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有着非常大的区别。 1、内容上的区别。压强、浮力、机械、电流等在初中是重点内容,而到了高中变为非重点内容;力与运动、功和能、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等在初中的非重点内容,到了高中变为重点内容。 2、思维上的差别。初中物理的学习内容基本上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的,课本中的大多数问题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进入高中后,物理学科的学习便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领域过渡,而且这一过渡是非常快的、跨步非常大的。 3、分析方法上的差别。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对许多物理问题都是以定性的分析为主的,即使存在定量计算,通常也是比较简单的。高中物理,大部分物理问题不再仅仅是进行定性的分析,而是在定性的分析之后,要求进行大量相当复杂的定量计算。 4、学习方法上的变革。初中物理知识注重形象思维,逻辑上也较为简单,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为了较快提分,主要侧重于对知识本身的应试性的讲解和大量习题的演练。高中物理,则在相当程度

上要求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学习的知识,深知其来龙去脉、本质特点,并且能在试题中灵活准确地应用。 学好高中物理 依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学习物理大致有六个层次,即首先听懂,而后记住,练习会用,逐渐熟练,熟能生巧,有所创新。平时要注意学习上的八个环节:制定计划→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课外学习。这里最重要的是五个环节: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 在以上八个环节中,存在着不少的学习方法,具体来说,有: 1.三个基本。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2.独立做题。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 3.上课要认真听讲。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 4.笔记本。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 5.时间。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比方说,可以利用回忆的学习方法以节省时间,睡觉前、等车时、走在路

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第一讲初高中语文的区别与应对策略).doc

苏州易优初升高暑假衔接班教材(讲义) 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 第一讲初高中语文的区别及应对策略 考情分析 一、中考考试能力要求 中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和欣赏感受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一)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 (二)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三)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四)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 能力层级。 (五)欣赏感受:指对阅读材料中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描写,优美精辟语言的欣赏和感受能力。 对A、 B、C 、D、 E 五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但均以《大纲》为依据,在《大纲》所要求的能力范围之内(渗透新课标精神)。 二、高考考试能力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 现为六个层级。 (一)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二)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三)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四)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 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五)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 了的能力层级。 (六)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 的能力层级。 对 A、 B、 C、 D、 E 、 F 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学情分析 一、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区别

整理初高中衔接课程教学提纲

整理初高中衔接课程

初高中英语衔接校本课程 一、认识初、高中英语的区别 即将开始的高中学习生活,特别是英语的学习是与初中阶段有着很大不同的: 1. 课本编排上的区别:初中的每一个单元是分为4课的,每篇中有的是对话,有的是阅读文,也配有一些练习,而高中的每个单元并不分课,而是基本上按模块(module)划分。教材把话题、结构、功能和任务型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符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又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材系统性强,各单元采用板块的设计形式,有利于教师灵活整合教材内容。高中的阅读文分为阅读前和阅读后的讨论、思考问题并加入了有关的语言知识的学习及练习,在阅读教学的安排上。读后活动的练习层次清楚,体现对课文理解考察的三个维度:弄清事实(Factual) —分析信息(Analytical) —判断和推理(Inferential)。可以说是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除此之外还会有稍短的阅读与听力及写作等方面的练习,写作训练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提供铺垫性活动以加强对过程性写作的监督。通过听、读活动从语言和写作技巧方面进行相关输入,为学生的最终成长奠定基础。 2. 在词汇上的区别:我们初中的教材已是新版本了,每个单元的单词可能大家觉得已经不少了,但高中教材中的词汇更是成倍地增加了,增加了大约2000词。这也是新编教材的一个特点,加入了许多当前常用的,新出现的流行的词汇,也是与我们学的新编初中课本相承接的,所以,为了能尽快适应高中词汇的学习,我们应该及早着手把初中阶段的词汇再熟悉一遍。另外,对于高中英语词汇的学习,大家还要知道其要求是远远高于初中的,在学习单词时,我们既要了解它在文中的意思,还要掌握它在练习中,阅读、考试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意思,用法及搭配等。一词多义,一词多性,依纲不据本。 3. 在所学语法上的区别:在初中阶段我们把基础的语法内容已经学习过了,但是语法学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同学对语法知之甚少,甚至一窍不通。而在高中我们要学习的是更深更高层次的语法。如定语从句,非谓语动词、名词性从句,倒装结构、虚拟语气等等,其中的部分内容我们并不陌生,但是初中我们所接触的还只是皮毛,高中阶段的学习会比之前的所学内容复杂得多,要求上也要高得多,除了看懂更要求会应用。语法知识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是日常及高考的考试范围,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暑假把之前的漏洞弥补好,在后面的学习中,你们也会重温这些知识并将之与高中内容进一步融合,为大家步入高中学习打好基础。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初高中物理衔接课程讲义:第5讲——牛顿第三定律

初升高物理衔接班第5讲——牛顿第三定律 一、学习目标: 1. 清楚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清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会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 会区分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学习要点: 1.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会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2. 区别平衡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三、课程精讲: 思考1:力是怎样定义的? 实验演示1:取两块海绵进行实验,对齐并相互挤压,可以观察到其形状发生了变化, 为什么这两块海绵的形状同时发生了变化? 实验演示2::将甲、乙两个悬挂在同一高度的磁铁,慢慢地靠近些,可以看到它们很快地相向运动起来,大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其原因是什么? 总结以上两个实验现象的结论。 (一)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相互作用的一对力,可任选其中一个力称为作用力,则另一个力就是反作用力。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总是相同的,即:作用力是弹力,则其反作用力也一定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其反作用力也一定是摩擦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分析:重力、弹力及摩擦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 例1. 2003年10月15日9时50分,地处我国西北戈壁荒滩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II号F型火箭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杨利伟代表中国人民成功地登上太空,下面关于飞船与火箭上天的情形叙述正确的是() A. 火箭尾部向外喷气,喷出的气体反过来对火箭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从而让火箭获得了向上的推力 B. 火箭尾部喷出的气体对空气产生一个作用力,空气的反作用力使火箭获得飞行的动力 C. 火箭飞出大气层后,由于没有了空气,火箭虽然向后喷气,但也无法获得前进的动力 D. 飞船进入运行轨道之后,与地球之间仍然存在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问题1:知道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问题2: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应怎样进行设计,需要什么器材,实验的原理又是什么? 实验方案:把两个弹簧秤A和B连接在一起,如图甲所示。

(完整版)黄冈中学初高中衔接教材含答案

黄冈中学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新课标人教A版} 100页超权威超容量完整版 典型试题举一反三 理解记忆成功衔接 {黄冈中学教材系列} 第一部分如何做好初高中衔接 1-3页 第二部分现有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的“脱节” 4页 第三部分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紧密的知识点 5-9页 第四部分分章节讲解 10-66页 第五部分衔接知识点的专题强化训练 67-100页 第一部分,如何做好高、初中数学的衔接 ● 第一讲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初中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刚跨入高中,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而是太枯燥、乏味、抽象、晦涩,有些章节如听天书。在做习题、课外练习时,又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常常感到茫然一片,不知从何下手。相当部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渐渐地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测,从而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下面就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些原因加以分析、总结。希望同学们认真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搞好自己的数学学习。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 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

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 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当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型思维。 3 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在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例如:高一《代数》第一章就有基本概念52个,数学符号28个;《立体几何》第一章有基本概念37个,基本公理、定理和推论21个;两者合在一起仅基本概念就达89个之多,并集中在高一第一学期学习,形成了概念密集的学习阶段。加之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只有七十多课时,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使得数学课时吃紧,因而教学进度一般较快,从而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这就要求:第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第四,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二不良的学习状态 1 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第一,为提高分数,初中数学教师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学生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第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回家后辅导也是常事。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套用的“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象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2 思想松懈。有些同学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已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有的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存有这种思想的同学是大错特错的。有多少同学就是因为高一、二不努力学习,临近高考了,发现自己缺漏了很多知识再弥补后悔晚矣。 3 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些同学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4 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5 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值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的讨论、,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 前言

前言 三十余年前,编者初上讲台教高一物理时,一位从事高中物理教学三十多年的老前辈对我讲,初高中物理关联不大,许多中考物理拿高分的学生,学不好高中物理。调至深圳后,编者除中途改教了几年初中科学,一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这么多年来,教过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都是高中物理,特别高一物理难学。为什么初高中物理反差如此之大呢? 与高中物理相比,初中物理总体上过于“直观”。初中物理的概念、规律,基本上都是简简单单地“从现象中来,到现象中去”,很少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思考为什么。如“透镜”一节,只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不要求学生了解为什么凸透镜对光会有会聚作用。如此“直观”、蜻蜓点水式教学训练出来的学生,遇到对抽象逻辑思维要求很高的高中物理,自然会觉得好难好难。 然而,物理又是理科生无法绕开的一门基础学科。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编者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书。 本书一至十二章的总体编排顺序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大致相同,所选内容也紧密依托教材,但侧重点与教材不同。初中物理教师,单从第一章机械运动的5个小主题——测量实质与单位换算、计时原理、坐标系与运动的相对性、路程时间图像和伽利略论运动的相对性,即能看出本书的定位与现行教材有很大的不同。 虽然学生在小学就学习了测量,但很少有学生想过测量是怎么一

回事。“测量实质与单位换算”一节不仅明确地介绍了测量是怎么一回事,而且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单位换算的实质和方法。 转换法是物理学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常用研究方法,与之密切相关的函数是对物理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数学思想,二者都是学习研究物理必须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计时原理”一节特别强调了函数和转换在计时工具中的应用。 物理学是一门高度定量化的科学,“自然这一巨著是用数学符号写成的”(伽利略语)。要清晰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就需引入坐标系。坐标系也是学习物理必须掌握的数学工具。“坐标系与运动的相对性”一节就是应用坐标系研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图像在物理学中应用极为广泛。“路程时间图像”一节不仅详细地介绍看图方法,而且还通过“拓展题”介绍了更为重要的“位置时间图像”。 虽然抛体运动很多高中生都很难弄懂,但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所说的,“即使不懂,也要看看。这种学习方法,我叫它‘渗透法'。中国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一种‘透彻法'。懂得透彻很重要,但若对不能透彻了解的东西就抗拒,这不好。‘渗透法'的好处,一是可以吸收更多知识;二是对整个的动态,有所掌握。不是在小缝里,一点一点地学习。”编者有感如此,在“伽利略论运动的相对性”一节不仅引用了伽利略对运动相对性的经典表述,而且还以此为基础分析探讨了抛体运动。 力学是高中物理很难很难的“冤大头”。“隔离体法”和“整体法”

初高语文衔接教材(全)

精心整理 郑州市扶轮外国语学校 语文初高中衔接材料(讨论稿) 初中的语文学习,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因此还多是限制于课本。学生只要认真听课做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并完成课后及补充练习,一般来讲,平时的测验考试基本就不成问题了。 而高中阶段最终的目的是高考,高中的课文(尤其是文言文)篇幅长,思想深刻,对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的要求比起初中提高了很多,课堂容量明显加大。学生从高一开始就应逐步训练模拟高考题型,这些考试按《高中课标》和《高考说明》的要求“主要是以考学生的能力为主”,不再像中考那样有具体的考试范围。 养,高中生就应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抽象 语文能力,才能把高中语文学好。 长的。 度和方法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考做好准备,切不可抱着“来日方长”和“现场发挥”的思想。 乃至高考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具体要求: 1.字词 2. 包括各种文体知识(如诗歌、小说 例如传统节日习俗、历史朝代演变、纪年计时方法、名胜古迹等。试题举例: 1...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0余首,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B.唐代着名诗人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创作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其代表作有《卖炭翁》《观刈麦》等。 C.《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杰出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呼唤个性解放,感人至深。 D.美国着名作家欧·亨利,与契诃夫、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短篇小说《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对下列对联所指的文学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长沙不久留才子,宣室求贤访逐臣 ②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③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④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A.贾谊苏轼范仲淹李煜 D.红楼梦庄子水浒传哈姆莱特 4.文化常识填空 (1)《四库全书》是乾隆年间纂修的一部丛书,共收古籍3503种,按照、、、四部分类,所以称为"四库。 (2)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四种角色行当扮演。通常所说的"末", 归入"生"中。 3.语法知识 现在中考不考语法,所以有些学校在教学中不涉及语法知识,这对升入高中后的文言文学习,语病的

【10份合集】初高中物理衔接课程讲义

【10份】初高中物理衔接课程讲义 初升高物理衔接班第1讲——初中力学综合(2课时) 一.教学目的: 解答力学综合题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概念辨析法 概念辨析法就是以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作为标准来衡量、辨析试题所给条件的作用和相互联系,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例1]一个10N的物体,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3s内移动了15m。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阻力是2N,求:(1)拉力的功率;(2)上述条件下,物体匀速运动了10s,拉力做的功是多少? 分析:由于物体是水平方向做运动,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根据做功的条件必须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力的方向上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而本题在重力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所以重力尽管作用在物体上,但不做功。 功率是反映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单位时间(1s)内物体所做的功。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方向始终保持不变,且物体此时应受平衡力的作用,因此水平拉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到的摩擦阻力,则拉力大小可知。最后利用相关公式去求得结果。 解: (1)因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 ; (2)

答:(1)拉力的功率为10W;(2)匀速移动10s时拉力做的功100J。 (二)假设法 就是对物理现象、物理条件、物理过程或物理结果事先作出假设,一般假设为理想状态或特殊情况,然后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等知识,作出推理、分析、演算直至得出结论。 [例2]质量相等的两个实心小球A和B,已知它们的密度之比 现将A、B放入盛有足够多水的容器中,当A、B两球静止时,水对A、B两球的浮力之比为,则kg/m3,kg/m3。 分析:判断A、B两球在水中静止时的浮沉情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妨把两球可能出现的浮沉情况都进行假设,进行计算并与题目所给的条件进行比较,再作出正确的判断。 解:A、B两球质量相等,则: 假设两球都浸没在水中,它们所受的浮力之比为: 显然假设不成立。 再假设两球都漂浮在水面上,此时它们受到的浮力之比为: 该假设也与题意不符。 因而可确定,一球漂浮,一球浸没。又因为,所以,A球漂浮在水面,B球浸没在水中。其所受浮力分别为: , 所以 又,所以: (三)等效法 就是当我们所研究的物理现象或规律,其某一方面跟另一简单的物理现象、规律效果相同时,用简单的物理模型代替复杂的模型,并保证物理意义、物理规律、作用效果不变的方法。 [例3]实心正方体木块(不吸水)漂浮在水面上,此时浸入水中的体积为600cm3(取10N/k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