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进程

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进程
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进程

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进程

付崇龙 SC17231004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摘要: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而自然观就是对这种认识的哲学性概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知受到了各种条件限制,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与生产力水平相对应的科学水平的限制,所以人类的自然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前行修正的动态过程。迄今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也是从人类整个历史进程中,不断积累而形成一种对自然界科学的认识。

关键字:自然观、认识、发展、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所受到的两个限制因素中,生产力因素是最基本的,因为对于自然界的人是要通过科学来实现,科学的产生以及发展则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这就是所谓的下层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1],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等建立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上层建筑需要适应下层基础,上层建筑对于下层基础具有反作用力,只有经济基础满足了,某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才可能诞生萌芽,同时意识形态萌芽的产生,推动了生产力、科技的发展……这样矛盾相互转化,从而使得两者进步。

自然观的发展大体上经历四个阶段:古代朴素自然观、宗教神学的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古代朴素自然观

在原始这会中,人类不能够正确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更不能对其进行控制,在自然界面前,人类只能听天由命。在这种背景下,原始宗教、万物有灵论、自然神论开始流行,人类将自然界当做神来崇拜,这就是早起的唯心主义自然观。

农业时会时期,人们对农作物从萌芽到成熟过程有了长期而直接的认知,人们渐渐与万物接触,从而诞生了古代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这是古希腊一些哲学家尝试用一种理性方式取代传统的神秘主义而得来的对自然界的认识总结。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作直观的考察。它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实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这是人类自然观的第一种形态,是一种力求简单,认为万物是统一连续,相互联系,充满想象力的自然观,但是它缺少了对细节的描述,缺少科学根据。

二.宗教神学的自然观

人类的认识过程像其他事物发展一样,都是要经过曲折的道路。中世纪,教会以经院哲

学在思想上统治民众,而且对违反宗教神学的自然观的人予以打击迫害,被人们称为“黑暗的中世纪”,认为这是“一个思想低落到使人怜悯的世界”。他们主张:上帝是永恒的,地球是处在宇宙的中心,上帝是万物的始动者……他们极力宣扬上帝创世说,认为自然界不是物质的,而是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上帝创造万物之际就是世界开创之时,物质的运动是上帝推动的,人们只能服从不能有任何疑问,更不能有丝毫不同的见解或者反对。

就像古代朴素自然观的诞生一样,这个黑暗的时期也存在着萌芽。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文艺复兴的开始,人性与神性对抗,为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发展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形成了文艺时期的自然观,把人们从宗教神学的思想枷锁下解放出来,人的理性重新恢复。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近代社会是启蒙的时代、理性的时代。这个时期开始了实验与理性相结合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牛顿在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正确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这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2]。机械论的产生基础有三个:翻译运动、中世纪大学的形成、神学家——自然哲学家团体的出现。神学家——自然哲学家团体,他们不仅在神学上训练有素( 大多数人都有神学学位) ,而且都曾获得硕士学位或与之相当的学位。事实上,中世纪科学和数学方面最引人注目的一些成就都是出自神学家,大阿尔伯特等人就是明证。

大阿尔伯特学识渊博,托马斯·阿奎那是他的学生。大阿尔伯特曾给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做过大量注释,针对神学重要的问题做了非神学的、纯哲学的论述[3]。他还特别致力于被经院哲学所忽视的受经验约束的自然研究,并且像亚里士多德一样从事生物学研究,同时还涉及矿物学和天文学。另外,他还主张“按照自然的本来面目来研究自然的自由而不去探寻上帝的奇妙影响。”

这种自然观认为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的性质取决于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物质的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主张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认识处于自然直外的,是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对自然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强调了自然地外在独立性,同时强调用实证反对思辨,强调经验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研究对象,这种研究方法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必要的。

但是机械论的自然观具有其局限性,第一:机械性,用力学观点考察自然界,将万物的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第二:形而上学性,机械论的唯物主义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并且以孤立、静止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是不彻底性,表现为为对整个世界认识的

不彻底性及为对自然的唯物主义认识的不彻底性,认为自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这种观点必然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4]。

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机械论时的人们发现整个自然界都符合牛顿力学原理,自然科学有能力解释万事万物,人们满怀信心的去钩织一副完整的自然界图景,然而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导致了经典力学神话的破灭,人们感到无比惊恐与失落,机械论自然观也开始动摇。

相对论取消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取消了某一绝对观察者的特权;量子力学证明了不能排除观察者对对象的影响,自然界绝不是孤立的存在,任一事物的性质都包含了其它事物的影响,没有什么固有的、不变的性质。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保守的哲学体系,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思想,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摒弃了它的社会历史观、宗教、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演化和相互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的缺点,克服了哲学史上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片面性。

基本观念:1.物质是整个世界的基础,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元素。2.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认为一切皆变,没有事物是永恒不变的,都有它产生、发展、变化和转化的历史。3.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的联系。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唯物辩证主义出现具有重大意义。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前提,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总结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每一种产生的自然观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人们的意识受当时的社会产生力的制约、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等,从无限的角度谈,人类的认识自然不可能是一成不变且完善的,它只能是一种相对当时最优的对大自然的认知。人类的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始终是动态演变的过程,至今仍在路上。

参考文献

[1].[4]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参考书[J].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曾国屏高亮华刘立等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M].清华大学出.2005.

[3]李书杨机械论自然观发展的历程与困境述略[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4):15-18.

结课作业

题目: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进程科目:自然辩证法概论

姓名:付崇龙

院系: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学号:SC17231004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 论文题目: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学院理学院 专业物理

学号 姓名+++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摘要:自然观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的哲学概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自然观的变化不断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自然观的形成。本文从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科技发展史出发,比较两者的异同,说明两个文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揭示自然观和科学技术间的关系,论证人类认识对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文章最后指明认识到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辩证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字自然观科学技术西方文明东方文明辩证关系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其中,科技对自然观的演变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下面通过分析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及科技发展史来探讨其辩证关系。 一、中国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史 1、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蒙昧之初,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都是从很直观的自然现象出发,在中国人看来,天地万物是由五行组成的,五行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五行学说解

释了宇宙的结构,但是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阴阳学说解释了宇宙起源,阴阳学家认为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世间万物。这种观点带有浓郁的思辨性质,讨论的是世界的本源和对运动规律的思辨解说,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的是辨证统一。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由起初的认为天定胜人,对自然界的恐惧和绝对服从,到后来尊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产生的儒家、道家等学派,与其说是结果还不如说是原因。然而这种思维也潜移默化中限定了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长于整体性思维、重直觉和顿悟, 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联想、类比, 然后用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进行归纳、总结, 说理往往带有玄虚、混沌色彩, 缺少严密推理的逻辑过程, 有时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对事物发展的深层原因追究甚少。因此,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一体、万物有情的自然观, 不但化解了人与自然的争斗, 也阻碍了传统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使我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科学技术一直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化、系统化科学。 2、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整体上有三个阶段:初期为春秋战国到南北朝;全盛时期从隋唐到两宋;到元明清时开始衰落。其中,天文学从商代就开始有记载,数学中计算工具的发明,医学体现在大量的医药著作,四大发明,水利水系,都代表了各个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正如李约瑟所言: 在公元3 世纪和13 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高峰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大约是公元前700 年到公元前200 年前后的五个世纪。周王朝的衰落,导致了大一统的专制制度的崩溃。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纷纷改革内政,有力地推动了科学与文明的发展。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军事家、纵横家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思想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春秋时期的各大学术流派大都拒绝拜倒在宗教迷信的鬼神之下,因此这段时间的中国始终是政教分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享有思想和职业上的自由与平等对待。随着魏晋时期进一步的思想解放,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却很快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时间进入大约13世纪时,中国出现了一股对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影响最为严重的哲学思潮——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禁欲主义不仅抛弃了古典哲学中对自然界和理想社会的追求,而且阉割了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的人文精神。从此中国社会进入一种思想禁锢保守、等级制度森严的专制社会。在社会上也形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从事自然科学和技艺的人成了只是会一点“雕虫小技”的小人。天文学、数学和医学家们在社会地位、生活待遇上和“科举出身、八股取仕”的进士们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代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系统自然观

第二章: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系统自然观 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1. 物理学上的新发现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95年,发现X射线。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1897年,证实了电子流。 法国.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 2、物理学上的危机——“两朵乌云” 黑体辐射问题——紫外灾难,经典理论无法解释 以太问题——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经典物理学陷入危机 3、物理学革命 (1)“相对论”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题为《运动物体中的电动力学》的论文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物理学定律在所有的惯性系中是相同的,不存在一种特殊的惯性系。 ②光速不变原理:在所有的惯性系中,真空中光的速度具有相同的值。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2)量子假说 1900年12月24日,普朗克在法国物理学会上宣读了题为《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的论文。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提出了能量子假说。 (3)光的量子理论 1905年爱因斯坦在普朗克能量子假说的基础上找出了光量子假说,光就是以光速C运动着的粒子流,他把这种粒子叫光量子。(提出“波粒二象性”解释‘光电效应’)量子力学的建立 ●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物质波的运动方程 ●海森堡测不准关系△x·△p≥h/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 1.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建立,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把时间、空间联系起来,引起了时空观、物质观、运动观的深刻变革。 2.量子力学揭示了统计决定论的因果观。(改变了经典理论中的严格决定论;说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3.分子生物学深化了对生命机制和生命本质的认识 四大理论模型 ?宇宙学中的大爆炸模型 ?粒子物理学中的夸克模型 ?分子生物学中的DNA双螺旋模型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模型

浅谈自然观形成与发展

浅谈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信息工程学院 160304270213 归振翔浅谈自然观形成与发展

自然观是人对自然认知的总和,也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看法。人们在想自然是什么?人们常常是从经验科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多从物理生物化学的层面来解释自然。人类在不同文明阶段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对“自然是什么”问题的解决。然而自然观的认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源、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现行的哲学和哲学史出版物,把自然观简单的划分为“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1]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技水平非常有限,人们的智力水平也不是很高,所以人们的认识能力也比较低。因此,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些变化既不理解,又无能为力。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思想上的种种迷茫,往往用虚幻的想象去填补当时经验和知识所无法回答的空白,就出现了许多神话传说。因此,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人类所持的自然观都寓于神话或原始宗教之中。神话是远古人类对世界的起源、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初步理解,它以故事和传说的方式世代相传。在西方有《神普》和《荷马史诗》等,在中国则有《山海经》和《淮南子》等。神话或原始宗教的自然观,主张存在着超凡世界,即现实的自然界与超自然的世界的划分。任何神话和原始宗教都主张,既存在着一个包括人和社会的现实的客观自然界,又存在一个各种神和鬼魂居住的超自然世界。相信自然界存在着秩序,而且这种秩序是超自然“实体”干预的结果。在神话和原始宗教那里,自然界不是处于变幻莫测的混沌状态,而是被划分为一些明确的区域,划分为一些行动的范围。其中,每一区域和范围都由一个专门的神来统辖,从而显得井然有序,主张人能够凭借精神力量去调节和控制自然力。这是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核心观念,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祈祷、赞颂、占卜、祭祀、图腾崇拜等复杂的仪式活动,来达到人与神灵的沟通,并借助神力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人的力量就在于人与超自然神力恰当联系和合作,人类通过服从自然力的方式达到控制和调节自然的目的。 生活中就处处存在着自然观。在我国苏轼作为宋代多能多产、才华横溢的作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他的自然观思想可以看作是对老庄思想的一种传承与发展。苏轼文论中的自然观表现之一是强调创作上的自然。苏轼自己说“吾文如万斛泉源,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1.题目: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摘要:自然辨证法中马克思主义自然辨证法,通过对东西方自然观的分析以及东西方自然观形成的基础,最后从本专业方面分析了自然观的应用 关键词:自然观主客二分古代自然观机械 1. 什么是自然观 所谓“自然观”,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者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形态。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2. 西方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由于发生了物理学的革命,自然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现代科学自然发展阶段。这场革命起源于19世纪末的经典物理学危机。所谓主客二分学说,是指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的二分对立的学说,在西方思想界,主客二分学说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古希腊哲学中,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笛卡尔开创了“主客二分”式的哲学主导原则,缔造了一个新的完全不同于古希腊的哲学体系。在笛卡尔看来, 有两种实体: 一种是灵魂或

心灵、精神、自我(这些概念在他那里是同义词) , 其本质是能思维而无广延;另一种是物质实体,包括人的躯体,其本质是有广延而不能思维。这两种实体不仅本质不同,而且各具有不同的功能、属性,这样,笛卡尔将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对立起来,西方哲学的二元论思想从此发端。 当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被一分为二时,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必然产生一个问题, 即主体怎么能够走进客体, 认识客体?精神怎么能够把握或认识那本质上是非精神的自然? 弗兰西斯·培根极力鼓吹发展自然科学。他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而为一”;“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 而且几乎是一样的”,鼓动人们发展科学技术, 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 建立人对自然的统治。在康德的哲学中, 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被视为一种立法关系:“人为自然立法”,“自然的最高立法必须存在于我们心中, 即存在于我们的理智中, 我们不必借助经验从自然中去寻找自然的普遍规律, 而是相反, 我们必须根据自然的普遍规律从存在于我们感性和理智中的经验可能条件里去寻找自然”。他认为人对外部自然界的关系是自主的、能动的,尽管唯物主义论者认为意识是无法决定物质的。黑格尔则以无比乐观的笔调写道:“自然对人无论施展和动用怎样的力量——寒冷、凶猛的野兽、火、水,人总会找到对付这些力量的手段,并且是从自然界本身获得这些手段, 利用自然界来对付自然界本身”。费尔巴哈将神学溶化在人学之中,在他看来,人类可以征服一切东西,能够得到人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2012 ----2013学年第1学期) 学院(中心、所):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论文题目: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授课教师(职称): 研究生姓名: 年级: 学号: 成绩: 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4年月日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自然辩证法已不再是单纯理论的研究,它对于自然科学研究者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自然辩证法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的两大内容,即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举例说明了这两大内容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阐述了二者与科学发展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键词:自然观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

研究,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1、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 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代中国有数不清的如四大发明这样为世界科技作出卓越贡献的成就。但是如果按学科来看,古代中国的主要科学成就都集中在应用领域,例如制造业、建筑业等;而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成就相对贫乏。一本介绍数学发展历史的书中说,对数学贡献最大的是欧洲人,同时,书中也介绍了巴比伦、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数学成就,却对中国的数学成就只字未提。想来也有一定道理,古代中国鲜有数学成就,能登大雅之堂的就更少了。还有一个例子,汉代刘徽在修订《九章算术》时,发现了其中的多处错误,如计算弓形面积的公式、计算球体体积的公式等。这些公式被用来计算建筑用料已有100多年了,期间应当有很多人发现过实际用料与预期不同,却从来没人想过这些公式是对是错。 中国人匮乏的数学天份正是受自然观影响的一个结果。由于中国人对现有的自然界颇为满足,也就失去了改造自然的兴趣和动力。这种思维方式蔓延开来,就造成了中国人普遍满足于问题在表面上得以解决,而对于隐藏于表象之下的事物内因缺乏兴趣,懒于对问题刨根追底。所以古代中国对于自然界的研究始终都只停留在肤浅的客观观察阶段,极少有人把观察结果抽象总结成理论,更不要提用理论来指导改造自然了。数学作为一个最基础,最抽象的学科,受害也最深。 2、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一般关系的学说 自然辩法诞生于l9世纪中叶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和发展冲击着人们原有的自然图景和思维方式,为其创立提供了客观基础。表现如下:一是大机器生产带来的人类生产活动的高度社会化,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和交往,改变着人们旧有保守的、静止和孤立的思维习惯和方法;二是自然科学的一系列伟大发现展现了自辩法发展的本性和规律,冲击着人们业已形成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为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自然观的革命有了理论指导。自然辩证法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和诸多因素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一场伟大的理论革命。自然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等,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思想观点等,诸多体现具有划时代的变革。 自然辩证法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自然辩证法关于技术论的研究,就是从总体上探讨技术的性质和特点、技术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以及技术和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等等。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研究生作业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上课老师:胡广丽 姓名:朱涛 学号:2012020180 学院:能源学院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姓名:朱涛学号:2012020180 任课老师:胡广丽 摘要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1]。要了解自然观首先要了解自然观的历史与发展。本文依次讲述了了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宗教神学的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并指出各阶段自然观的特点及意义。只有理清自然观发展的不同历史形态,对其进行全面深刻地剖析,才能揭示其本质,从而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发展观。 关键词:自然观;宗教神学;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对自然界的看法主要受两个因素的限制:一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二是受到和生产力相应的科学水平的限制。在这两个因素之中,生产力因素是最基本的,因为对自然界的认识要通过科学来实现,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2]。它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自然观也不同 一、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初尝试,是想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神秘主义来对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事件做出解释[3]。我们把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统称为古代科学技术,与之相适应的是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认为万物有共同的组成成分,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把精神看作是物质的派生物。古代朴素自然观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提供了一幅自然界的总图景。但它也有历史局限:它在直观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自然现象进行笼统的、粗糙的哲学概括。表现出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等历史局限性。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古代自然观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作直观的考察,勾画了自然界的总画面。它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这些基本观点在本质上是正确的。具体地说,古代自然观对自然界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力求简单;第二,认为万物的本原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物质;第三,整体直观性;第四,富于想象;第五,深信和谐;第六,相信守恒;第七,合乎常识[4]。 古代自然观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概括起来,第一,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第二,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总的观点的问

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关键词:人自然生态自然观 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得到创新与应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过分的自信与片面的发展观使得人类在物质财富涌入、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惨重代价,而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人类一次次无情的惩罚。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现双赢,人们在不断反思探究,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生态自然观应运而生。而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必要的哲学依据。有了主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便肩负起了这样的伟大使命,那就是不仅要把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付诸实践,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完善这一主旨。 一、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概念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 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生物圈所以被称为生态圈,就是因为它普遍存在着生命现象。在整个生物圈中,森林、草原、海洋等地带有大量的生物生存,即使“死寂”的沙漠或冻土带中,也有生命存在,也分别构成

了沙漠生态系统和苔藓生态系统。因此,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物质来进行的。生态系统的活力是生态系统本身所固有的。 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就是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的一张生命之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生态系统伪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离开了非生物各种因素所构成的环境,生物就不能生存,就无所谓生态系统;二是每一种生物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关系构成了相互依赖的食物链或食物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的生存。 其三,生态系统是组织织的开放系统。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的输人维持。外来能量的输入及其在系统内的流动、消耗;转化,形成了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联系,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的能力。 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系统内的物质和输入系统的能量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循环和转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由无机元素合成的有机物质,经草食动物、肉食动物一级一级地转移,组成食物链,物质和能量从一种生物传递到另一种生物,最后被微生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和元素,再回到环境中。这种循环和转化构成了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

自然观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

自然观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在学术上,自然观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抛开物质和意识,唯物和唯心的立场不谈,个人认为自然观可以理解成一个人对待自然的态度,这里的自然可以理解成我们的生活环境。如此,拥有一个正确的自然观,不仅有助于保护已经被人类破坏的千疮百孔的环境,而且也将有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说到自然科学,是一个很高深也很宽泛的概念。就个人简单理解,自然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的学科,不仅仅为人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而且为人类的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因此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形成正确的自然观。由此可见自然观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知识的丰富,可以让人类更了解自然,明白自然现象的原理。从而意识到人类的哪些行为或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行为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而哪些行为有助于保护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增强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动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人们也会逐渐形成一种正确的自然观,不是畏惧自然,也不是奴役自然,而是与自然和平共处。 另一方面,形成正确的自然观,有助于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同时更加关注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如此会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研究课题,从而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此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切实可行的理论才会是正确的理论,由实践中引发的课题也是最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错误的自然观必定会被自然科学所否定,得不到长期的发展。就拿与自然的关系来说,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坚信人定胜天,于是不择手段向自然索取,最终,大自然用他自己的方式惩罚了人类,由此人类认识到了人定胜天的自然观是错误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逐渐意识到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取得双方的互赢,所以在信息文明时代,我们倡导的是和谐,是人与自然和平共处。 综上分析,自然观与自然科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正确的自然观有助于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自然观,同时也会纠正错误的自然观,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什么是自然观

什么是自然观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1、自然观的含义 所谓“自然观”,就是人们对自然本性的理性把握和哲学提升,属人类认识的一种形态。它亦有三层含义: (1)自然观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科学解。即从科学的角度正确回答诸如“自然的本原是什么”,“自然由哪些部分构成以及以何种方式构成”,“自然自身演化和发展的过程和途径是什么”,“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如何在自然中实现自身的目的”等问题。因而正确的自然观首先必须基于具体的科学认知成果才能得以确立,只有从已有的科学理论中加以概括才能得以显现,而不能像黑格尔那样从某种信仰式的抽象原则出发,臆造出自然的本质和联系。 (2)自然观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哲学解。运用已有的科学成果说明自然的本性并不等于这些成果本身,自然观与一般的自然科学理论的区别就在于其立足点、研究方法和最终的结论是哲学的。亦即对上述问题的整体把握和抽象概括。自然观昭示给人们的是自然本性的“一般”而非“特殊”,是自然本性展示的“全程”而非“局部”,是在对自然本性进行分析、归纳基础上的理性抽象与辩证整合而非细节描述和直观理解,它要用概念逻辑在思维中再现自然的系统本性和辩证规律,从而为人对自然的认识提供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指导。因而正确的自然观将有助于促进科学的进步和对自然认识的深化。 (3)自然观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历史解。如前所述,自然是历史的,因而自然观就要关心自然的这一历史过程,这不仅要求人们对自然的构成、本原、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作结构性的剖析,

浅谈人类自然观的演化

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和艰辛的过程,整个自然观的演化史,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进化史。科学技术,一直在加速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时至今日,已经成了改变我们对世界认识的主要推动力。 纵观整个世界史,最早的,被公认的高度发展的文明,就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以及我们的中华文明。这四大古文明都代表了那个时期,世界各个地域的最先进的,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任何的文明,任何的哲学都必然面临三个终极的问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要去何处。高度的文明,就是人和动物的本质的区别。下面我们先罗列四大古文明的创世观观,再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古埃及人人文最初的世界是一片黑暗的原始之水“努恩”,后来在水中升出第一块陆地,原始之丘。其上荒凉晦暗,长满原始植物。就在这晦暗的土丘上,诞生了“阿图姆”神。之后,阿图姆神生下空气之神“殊”和潮气之神“特弗努特”这对兄妹,这对兄妹神结合生下天后“努特”与地父“盖伯”。天地诞生,世界出现。“奔奔石”模仿的就是世界创造之初的原始之丘,法老的陵墓之所以修建成金字塔的形状,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此。都是对创世的模仿。古埃及人认为,永恒是一个不断的循环,但这个循环不是原封不动的重复,而是再生,是突破了旧的束缚的创造。 古印度人的创世观也是很有意思的。他们认为在地面之下,有力大无穷的四只大象支撑著,大象则站在象征力量的乌龟的背上,乌龟又趴在首尾相衔的眼镜蛇背上。一些印度民间神话也这样描述:蛇神舍沙环绕着龟神俱利摩,支撑起负责背负整个世界的四头(或称八头)大象。著名的奇幻小说作家Terry Pratchett 巧妙的借鉴了这个创世观的设定,创作了“碟形世界”这个著名的系列小说。 古巴比伦人认为太古之初,世界一片混沌,没有天,没有地,只有汪洋一片海。海中有一股咸水,叫提亚玛特,还有一股甜水,叫阿普苏,它们分别代表阴阳两性,在汪洋中不断交汇,生出几个神祗。然后众神大战,最后的胜利者建立了伟大的巴比伦王国。 对于我们中国的创世观,大家都非常熟悉,天圆地方,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但是中国后来的自然观,受到了儒道佛三家的相互影响,这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大特色。 公元之前的几千年,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那个时候的自然观都是非常的朴素。大多深受当地的气候,地域的影响。例如古埃及,我们可以看出,循环与永恒的‘彼岸说’,是深受尼罗河的影响。这种创世观,深深的影响了古埃及的文化,政治,艺术等各个方面。两河文明则让我们看到了波斯湾和淡水对于中东地区产生的重要影响。而地处热带与亚热带的印度,大象和乌龟则直接被古印度人用来理解并解释世界。后来的佛教则发展出了一套非常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果论”“轮回说”则深深的影响到了后来的中国。这个时期,人们对天和地,生和死,都是具有一种出于未知恐惧的敬畏。所以“彼岸说”,“轮回说”是当时的主流普世价值观。科学技术对于人们的影响太小,人们只能靠着自己对周围见闻的理解,做出最朴素的解释。 公元标志着一个新的纪元的来到,西方的哲学与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几何学,代数学的诞生为以后的数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科学技术渐渐的展示了它对于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性。但是这个时候对人们自然观和世界观起决定性影响的仍旧不是科学技术,而是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这三个世界上最大的宗教都在公元前后诞生。这三个宗教都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淬炼的产物。三者都有自己各自的价值观体系,互相独立,但是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督教笃信的是上帝,相信人类是亚当夏娃的后代,行善者死后去往天堂,作恶者死后去往地狱。伊斯兰教则更强调的是现世,真主安拉则是一切的本源。佛教讲求的是修行和因缘,功德圆满,立地成佛,生平作恶,则要下地狱,六道轮回,不生不灭。这个时候人们的自然观更多的是被统治者以宗教的形式进行引导。宗教成了

浅谈自然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

辽宁医学院研究生期末论文 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姓名:刘伟强 学号:201420572 班级:18班 专业:普通外科

浅谈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先进思想以及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当代人口、资源、环境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为了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调整人类的行为方式,重申马克思自然观无疑对人们走上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马克思自然观是以辩证思维方式体现人们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他强调人们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 关键词自然观、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 长期以来,人类由于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因而不同时代的人们,包括杰出的思想家,虽然有人也指出了人类活动对于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影响,但更多的是为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奇功而自豪。由此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如过度地消耗资源,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无节制地人口膨胀,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出现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逐渐消失,沙漠化、表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这些情况的出现,更使人类亲自体味到了自身生存环境所面临的危机。我们耗尽大自然的所有宝贵资源的时候,自然界就会成为僵死的质料;我们在破坏了其他动植物存在的条件时,人类自身的存在也就成了问题。这一危机的最终结果可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完全破坏,即人类生存环境的丧失。 人类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界,重温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无疑会有重要启迪。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 1.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自然的时候,强调自然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且这种规律是不依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改变的,但只有人才有意识,人们可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并利用好它为人类服务,但是一度超过了界限,我们人类就会要遭受自然的报复。马克思指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恩格斯指出:“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恩格斯承认“人对自然的统

论自然观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论自然观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在学术上,自然观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抛开物质和意识,唯物和唯心的立场不谈,个人认为自然观可以理解成一个人对待自然的态度,这里的自然可以理解成我们的生活环境。如此,拥有一个正确的自然观,不仅有助于保护已经被人类破坏的千疮百孔的环境,而且也将有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说到自然科学,是一个很高深也很宽泛的概念。就个人简单理解,自然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的学科,不仅仅为人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而且为人类的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因此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形成正确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的自然观,自然科学则是客观存在,二者的辩证关系实质就是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一、辩证自然观视野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1.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 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是“人和自然”的一个基本关系。通过这个基本关系,既看到科学技术产生的必然性,又看到科学技术沟重要性。可以说,这“两化”原理是发展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科学技术的目的和作用,归根到底,要从“两化”原理中得到说明。 2.人是受动的自然存在物,自然对人实行真正的专制 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古代人所不能比拟的。近一百年来,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现代化工业,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给人类带来的物质文明,超过了以往几千年。但是,现代工业对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破坏,也超过了以往几千年。 人类往往在自然给予的惩罚中,总结教训,使得“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特别是从自然科学日益发展,我们就愈来愈能够认识到,因而也学会支配至少是我们最普通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 3.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和自然”客观上是一个有机统一体。马克思指出:“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二、自然观在自然科学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答案

第1章 1.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版本1: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版本2: 1.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 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 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 的联系。 2.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 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 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 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 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3.生态自然观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 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 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2.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辩证法自然观的演变及启示

自然观的演变及启示 摘要: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 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 关键字:自然观、演变、启示 1、引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等部分。在以系列讲座形式学习自然辩证法的过程中,自然观的演变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起源与产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对自然的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自然观的演变过程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在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一、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它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认为人要适应它。在此阶段许多自然现象还不能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论和对自然、图腾、灵魂、祖先的崇拜及巫术的发展。 二、古代朴素自然观。其本质是对万物本原研究的探讨。最早对“自然”作哲学思考的是古希腊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三位哲学家。他们思考的问题是: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他们一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单一的物质性本原构成,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去找出这个本原是什么。泰勒斯认为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无定”,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米利都学派通过对流行的宗教观念的改造,在事实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

1.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问。) (性质: 属于哲学任务: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以帮助和促进而不是替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实践. )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2.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粗糙,笼统,神秘)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大倒退)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观(新旧交替的阶段) 近代机械的自然观(唯物但是机械)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的,联系的) 早期的自然观被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终于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为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大门。 近代机械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械,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在唯物论方面,由于对自然界在细节方面认识的深入,有利于坚持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在机械论方面: 一、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认为宇宙、人都是机器,抹杀了独特性。 二、外因论,力学,力是使物体状态改变的的原因,所有物体的变化都是外力作用的。 三、机械决定论 虽然它在坚持唯物论方面比古代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其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却是人类对自然界总体认识上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并没有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把唯物论坚持到底。 18-19世纪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自然图景: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并不是如形而上学者所宣扬的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从而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

自然观的演变形成

自然观的形成演变 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自然是什么?这是一个纯哲学的问题。尽管我们常常是从经验科学(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们所回答的实际上是“自然的物理性质是什么?”或“自然的化学、生物学性质是什么?”而“自然是什么?”问的是:自然作为具有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诸多性质的整体,其本质是什么?它包含什么样的事物和过程?这是人与自然关系中最基本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其他方面的理解。反过来说,人类在不同文明阶段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对“自然是什么”问题的解决。为了展现这一逻辑的、历史的联系,我们将对自然观在西方古代、近代的演变做一个探讨。 形成演变 最早对“自然”作哲学思考的是活动于古希腊伊奥尼亚的米利都城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三位哲学家。米利都哲学家思考的问题是:事物是由什么构成的。他们一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单一的物质性本原构成,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去找出这个本原是什么。泰勒斯认为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无定”(一种虚拟物质),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是物质性的本原“浓聚”或“稀散”的结果。这种哲学是简单的、素朴的。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说:“这种最早的哲学思考,其一元论的先入为主的观念是如此强烈,以至使米利都学派的学者们从来一次也没有想到要去探索这宇宙物质永不停息的变化的原因或根源,反而假定这是一种自明的事实(当然之事),正如他们认为万变与生成是自明之理一样。”〔1〕然而,将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的原因或根源诉诸于自明性,并不是米利都哲学家们的疏忽或有意的回避,而是当时希腊民族对自然界的普遍信念使然。因此,只有将米利都学派的本原学说与这些普遍信念联系起来考察,才能看出早期希腊哲学的自然观的全貌。 按照希腊古老的自然宗教传统,自然界是充满灵魂的。这种观念被人类学家称为“物活论”或“万物有灵论”。从文化人类学上说,“物活论”是原始人类基于对生命现象的自我体验类推自然的产物。米利都哲学家们的思考正是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开始的。泰勒斯就说过,万物充满神(灵魂)。然而,在泰勒斯,这并不是对流行的宗教观念的重复;相反,他借助传统宗教的语言形式道出了全新的内容。据亚里士多德记载,泰勒斯把灵魂看作一种能运动的东西〔2〕。因此,对于泰勒斯来说,一切事物都是由单一的物质本原(水)构成,本原之所以化生出万物,是因为它自身是能动的。这一点,阿那克西美尼表达得更明确。他认为,本原(气)就是神,是不可测量的、无限的,并且在不断运动之中。所以,气又被称为“精气”(pneuma,又译“普纽玛”,包含气息和精神两层含义)。这样,米利都学派通过对流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