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教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在中职教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在中职教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0-01-20T17:03:50.483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09年第11期供稿作者:陈绍军(昭通市卫生学校云南昭通 657000) [导读] 探究式教学可更好地实现中职教的培养目标,改变中等职业学校的窘境,我们应逐步推行开展探究式教学。【摘要】探究式教学可更好地实现中职教的培养目标,改变中等职业学校的窘境,我们应逐步推行开展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中职教;开展;探究式教学教育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正在大力倡导和推行探究式教学。为了更好地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简称中职教)的培养目标,根据国内外对探究式教学法的研究成果,我认为,在中职教中也有必要逐步推行开展探究式教学。

1.正确认识探究式教学 1.1 什么是探究式教学;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1.2 探究式教学的目标和特点;(1)从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取科学知识,学生学习更有兴趣和信心,学习效率高。探究式教学改变以往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它既重视结果,又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让学生参与如观察、测量、收集、解释数据或资料等不同层次的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对事物与现象主动地去研究,经过探究过程来理解知识内在联系,从而达到灵活地掌握和使用知识(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式教学不是让学生“读、记”科学,而是动手“做”科学。学生通过一些初级阶段的探究教学活动,不仅培养如观察、测量、分类等较简单的探究能力,还获得科学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又发展更高阶段的探究活动如建立假设、推理、预测等更高一级的探究能力。

1.3 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科学既是真实的,又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反对任何臆断和先验的东西,学生在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强调要有尊重科学事实,依据事实批判地思考的态度。还要有严肃认真、客观公正、敢于创新、独立思考、修正错误的科学精神。

1.4 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在设计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时,探究过程要有学生独立的操作、思考、也有集体的分析讨论,这既给予学生独立思考、自我钻研、自我决策、自我负责的机会,尽量让学生的兴奋点被诱发,好奇心得到鼓励,学习不再是为取得好分数或父母、老师的表扬,只源于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2.在中职教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2.1 是由我国中职教的培养目标决定的“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业人才。”这说明了中职教不是单纯的能力教育,它还必须“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的关怀和尊重,着力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在中职教中,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二者具有内在的高度一致性,共同构成中职教的统一的培养目标。要达到此目标,只用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法已经力不从心,必须运用更加合适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法。

2.2 是由我国中职教的现状决定的中职教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很多困难,如政府的教育投入不足,生源质量下降,教师综合素质不高,教学资源严重匮乏,毕业生质量下滑,就业困难,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法使学生丧失了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校生厌学情况突出等。为改变如此窘境,中职教必须改革,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是不错的选择。

3.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措施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它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的教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开展探究式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3.1 教师要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多种学习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掌握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和实践探究式教学。

3.2 与基础教育一样,有关部门应该组织专家编写与探究式教学相适应的中职教教材和教辅资料。

3.3 政府要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支持力度,投资建设合格的图书馆、实验室、实训基地、电子阅览室等,购买开展探究式教学所需的物品。

3.4 设立奖励制度,对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教师和学校,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肯定成就,激励他人。

总之,探究式教学给当前教育事业注入“活水”,是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模式,我们要尽力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资料

[1] 《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郑金洲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

[2] 《探究式教学实践指导》(美)温鲍姆等著郑丹丹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收稿日期:2009-10-12

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解惑

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与解惑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苦恼和困惑主要源自学生不能达到让自己“称心如意”的“十全十美”。所以,一些教师总是会用“爬树能力来断定一条鱼有多少才干”。这样,除了让教师自己困惑不堪之外,更会让学生的整个人生都会相信自己愚蠢不堪。事实上,做教育,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客观事实:教师无法让所有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同一个水平;教师无法让所有学生都能具有稳定不变的人类心理及道德品质……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所不能及的还是有的,甚至不少。教师梳理好这些让自己困惑的问题,是为了在教学工作努力寻找应对之策,了解教学工作中的关键困难,掌握好尺度,更好地工作。本期,我们就教师在工作实践中的“困惑”为话题展开讨论,以期诸位教师能够直面这些困惑,先给自己“解惑”,然后再更好地为学生“解惑”,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一、教学中的困惑要“理解、理智” 学生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应当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只有当教育适合学生发展的时候,教育教学才会对学生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反之,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素质教育是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形成作为公民的最基本的素质。这些素质在每个学生或学生群体身上的最优化组合,就形成他们有自己特色的而又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因此,教

师要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的教育,避免教师教育的狭隘性,以下是为诸位教师梳理的教育教学中客观存在且必须直面的几个现实问题: 1、不是所有学生天生都适合学习你的学科 道理很简单,学生天生素质不一样,学习某个学科的悟性和理解力都不一样,成绩自然就不一样。有些学生可能天生言语能力差,他们再努力也很难提高语文等学科成绩。有些学生天生空间立体感就不好,怎能学好立体几何部分的知识呢?教师不得不面对学生在某些方面天生能力差距的问题,所以,教师需要做的是继续扬其长,尽力补其短,而不是气急败坏的训斥学生。 2、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你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气质不同,说话的态度、语气、语调都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要指望学生都喜欢你。电视台最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也会有人对他们不屑一顾。明星、大腕拥有再多的粉丝,也会有人对他们嗤之以鼻。教师只要努力去做让学生喜欢的老师类型就好,不要指望所有学生都喜欢你。 3、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你的学科 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不同的,再好的学生也有自己不喜欢的学科,只是为了高考,为了前程,他们能够忍受不喜欢的学科进

探究性教学的三个问题

探究性教学的三个问题 发表时间:2016-01-20T14:56:02.82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29期供稿作者:谭成梅[导读] 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南江中心学校由学生感兴趣又熟悉的事例出发,创设问题情景,运用已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知识。 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南江中心学校谭成梅 数学作为初中课程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自然是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一块主阵地。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开展探究性学习呢?现就七年级数学教学中《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一节进行探究性教学的演示,以便和广大同仁共同探讨和学习:本节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以及应用后,进一步学习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这一节学习的是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明确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区别与联系,教材通过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利用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建构二元一次方程(组)概念及其解的概念,利用新知识的实际背景,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 由学生感兴趣又熟悉的事例出发,创设问题情景,运用已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知识,共同探索与一元一次有异同点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通过学习逐一验证,领会二元一次方程和解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和解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获得数学体验,同时学生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得到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拓展延伸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又贴近学生,能提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比如:老师:同学们喜欢足球吗?我们今天来研究一个足球问题,好吗? [问题1]足球的积分如下: 比赛规定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辽宁队在第一轮的赛中共赛9场,得17分,它在这一轮只负了2场,那么辽宁队胜了几场?又平了几场? 老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能用几种方法来解? 让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按自己思考的方法来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回答来调整课堂教学的程序。如果学生先用算术方法来解:辽宁队胜的场数为(17-7)÷(3-1) 或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出问题如:辽宁队胜的场数为x,则平的场数为(7-x),所列方程为3x+(7-x)=17,然后引导学生探索建立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说明:如果学生本身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已经发现用字母“x”和“y”来表示辽宁队胜、平的场数,并且列出了两个方程,那么教师就按学生的思路,对照问题与所列方程和学生一起演示由实际问题到列方程这一数学知识的建立过程,目的是既注重个性发展的同时,又要照顾个体的差异。 二、引导学生探索欲望 1.学生从胜和平的场数之和的关系中得到等式x+y=7,与得分关系式得到等式3x+y=17,后设问: 对于x+y=7中,如何用x来表示平的场数(即y)?其中x可以取哪些值?y又可以取哪些值?能否任意取值?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异同点?设问的目的是: ①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理解x,y的取值是成对的; ②用x的代数式表示y,使学生的思维有消元意识,为下一节打下伏笔。 ③两者共同点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不同点是“有两个未知数”,学生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已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建构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④在检验符合方程两边的值时,学生归纳出方程的解的概念。 2.引导学生用方程的解去检验其中的数量关系,由此探索得出两个方程要同时满足,就应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思想,把它们称为二元一次方程组,从而从中推断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同时也提示了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两者对比起来讨论,培养学生的类比思想,然后由学生根据已得出的方程组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特征: (1)整式;(2)二元;(3)一次。方程组的解的特征:“要同时满足两个方程”“未知数的值是一对” 三、解题后的反思 1.本节课按“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兼顾个体差异,利用学生对喜闻乐见的“足球比赛”创设问题情景,采用不同的自己愿意应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问题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有用、好玩,学会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2.教师既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又要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中教师不能把教案的思路强加给学生,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思维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探索性学习”旨在将学习更多地看作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研究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真正使今天的学习变为明天参与和改造社会的基础。通过采取探究性学习方式实施的数学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的学习方式,学会主动学习,而且可以促进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学会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的提高。

我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我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江阴市澄西中学周瑛 困惑之一: 我刚到学校工作的时候,很想做一名有亲和力的老师,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他们,希望能和他们打成一片,在学生面前,很少摆老师的架子。有时学生犯了错,我总想他们还是孩子,自己又不是班主任,没必要和他们计较,对他们总是好言相劝,希 课堂上学生不听,我也很少当着全班学生发火,望学生知错能改。 给捣乱的学生留足面子,课后再对其进行教育。我想自己对学生好,他们总会回报你的。 但事与愿违,学生根本不吃这一套,在他们眼里这个老师挺好说话的,是可以“欺负”的类型,反而不会敬重你。他们联合起来在课上捣乱,作业拖拖拉拉,甚至不做,经常以“忘了做”、“不会做”、“作业丢家里了”为理由来应付你,考试出来的成绩远落在其他班级的后面。这让我感到自己很失败,想想平时上课讲的也很清楚,试卷上的考题几乎就没有不讲过的,为何与其他班的差距如此之大呢,于是我在学生中间展开调查,请学生谈谈他们的想法,共同来寻找失败的原因。其中有部分学生提到我上课时过于随便,对他们不够严格,上课不怎么对他们发火,最好能进行课前默写,以次来督促他们等等。同时我也向部分老教师请教,他们告诉我说学生不是你教出来的,而是管出来的,对他们不用客气,否则会爬到你头上的。此时我尽管有些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了,但同时也感到很困惑,平等的对待学生有错吗,让学生害怕是提高学生成绩的绝招吗,怎样让学生听话呢,我想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还是要把握好一个尺度,该严的时候要严,不该严的时候也不必太苛刻,关键是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个尺度,

困惑之二: 初三学生订正作业,很少是发到课堂里去订正的(除非整个班都错得特别厉害),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到中午或下课时间学生都挤在办公室里,里三层外三层把办公室围个水泄不通,办公室一下子变成了教室,等到上课铃响,教室里还有一半学生没回来呢~等课代表去把这些学生叫回来已经五分钟过去了,讲到下课还有部分内容没结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硬着头皮再拖五分钟课,也不知学生是不是在听,有没有记住, 有时想想学生也够为难的,下了课没得休息,上课又怎有心思和精力去认真听讲,有些学生一天在办公室出现十几次,不是在默写就是在订正,很少是来问问题的,你说这样的学生哪还有时间去做作业,哪还有心思去学习,结果是老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没劲,成绩还是平平,什么时候这种奇怪的局面才会消失呢, 困惑之三: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但只要好言相劝,区别对待,他们还是会听老师的话的,对于这样的学生我还是愿意和他们打交道的。同样,在今年的教学中我也遇到了部分问题学生,其中有一个女生让我感到束手无策。补课期间,我要求学生默写,第一次不过关的同学要求订正五遍后再来重默,有些学生尽管不愿意抄写但还是高兴来重默的,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也不强求,只要能默出来就算过关吧。唯有这名女生既不抄写也不重默,喊了几次都不见人影。我感到很奇怪,于是亲自去教室把她喊出来,走到楼梯口她突然说了一句“到了办公室我也默不出来”。我想让她去办公室看了再默,并对其降低要求,别人二十个符号一次默完,我只要求她五个。然而她的回答却是一个一个也默不掉,我又问她是否认识二十六个字母,她说认识并能够背诵默写出来,既然二十六个字母都认识,那二十个元素符号怎会默不出来呢,明摆着是不愿下功夫,我感到很火,态度也硬起来了,没想到她竟无赖到坐在地上不愿起来,我说你会不会走路啊,她说不会,

作文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与困惑

作文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与困惑 我比较重视作文教学,觉得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其它问题就不算是什么大问题了。所以,从初一开始,我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将近四年来,我的学生写作水平大大提高。一部分学生对写作很感兴趣,自己有意识地写些小诗、小文、小说之类的文章了;那些一开始惧怕写作文或者对写作文有畏难情绪的同学也开始喜欢写作文了;一些写作水平很差,尤其是刚开始只写几行字而写不成篇的同学,现在也能写出语句较流畅,符合要求,600字以上的作文了。总体来说,我感觉我的学生整体写作水平都在大幅度提高,没有一个掉队的学生或不会写作文的学生了。 我是如何做的呢?我感觉以下这几个方面我做得比较好,正是这方面的练习与重视,学生的写作水平才提高了不少。 一、一周一次的作文课必定用来写作文。这个问题看起来不是问题,作文课就是用来写作文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不少教师并没有用在作文上,而是把作文课改成了赶课,采用两周一次作文。我比较重视作文教学,我想,作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如果学生作文写好了,那理解力也就会更强,做阅读题也更容易,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就更强,所以,我宁愿不赶课,也不占用这两节课。即使到了初四,我仍坚持每周写作文,我的学生现在都已养成了习惯。有时不写,有些学生还会有意见呢。 二、作文练习系统化。代初一时,我对四年学生的写作就有了系统的计划。初一重点练命题作文,接触话题作文;初二练半命题作文;初三练新材料作文;初四综合练习。在这个大框架下,每学年或每学期再制定一些不同的小目标和具体措施,做成小系统。比如,针对初一学生写不够字数的情况,我先让他们练习写够600字。针对观察力不强,无事可写的情况,又让他们练习写身边的人和事。初一上学期,我就让他们练习了一系列的写人文章,比如,写同桌,写同班同学,写校友,写各个任课教师,写父母,写其它亲人等等。到第二学期,才让他们练习到写陌生人。这些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写小事却能以小见大,也是一种不小的能力了。再比如,初二重点练半命题作文时,我又教学生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设置题目,语言如何生动,如何打动人等等方面的方法。而且除了记叙文外,还让他们学写了说明文。又比如,初三练习材料作文时,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学写议论文,这样就把写作的类型和文体结合起来了。现在初四阶段,我让学生综合练习,每次作文出的都是选题作文,让学生写自己最拿用的文体,写出较高水平的作文。这些系统化的训练,就避免了作文教学的随意性,或者只跟着教材后面的写作实践走却没有系统化训练的弊病。我感觉,如果只是上作文课,却没有目的的上,去随便上,或者只给学生布置完作文题目写就行了,这样的作文课就不是真正的作文课,因为它没有效率,反而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 三、充分利用作文课。每周的作文课坚持要上,但也不是随便上,要有具体的目标、方法和步骤。虽然每次练习的内容不同,但我一般是这样上的:第一节课是学习,后一节课是实践。第一节课一般要评讲上次的作文情况,指出优点和不足,然后选两到三篇优秀作文给学生读,以便让学生借鉴。然后围绕本节作文课练习的重点,教一些写作方法上的指导(比如,如何让文章生动起来,就先介绍如何做,有哪些方法等)。然后读一些示范作文。一般到这时,学生的印象就比较深刻了。再布置作文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回答审题的结果。审到了什么,写作时注意哪些方面等等。如果有意见,学生还可以再讨论,互相交流。这时就完成了作文的审题和构思阶段。第二节学生就开始动笔写,必须在下课之前交,目的是训练他们的快速作文能力。到现在为止,学生都能完成,个别学生半小时左右就能完成,而且按要求完成,质量还比较高。 三、常动笔,每天一篇日记。写作的人都知道,要想水平提高,必须常动笔。为了让学生常练笔,我就让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初一时写得比较少也比较短,随着年级的递增,字数也递增。为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写日记,不给学生增加负担,我不再给学生布置作业。课后练习,我都尽量在课堂上完成。通过写日记,学生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每次写作文时做到有事可写,有话可写。有新颖独特的事写,就避免了作文中出现的空话大话等问题。我的学生作文,都能做到以真取胜,以真打动人,我非常喜欢读,改作文实际上也成了我的一大乐趣了。升入初四,课程比较紧张,但我宁愿放弃其它作业,也让学生坚持写日记。不过略作了些调整,如果实在当天无事可写,学生也可改为摘抄一篇优秀文章。 四、重视积累,每周读一本书。语文能力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写作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所以,不进行大量的阅读,去谈提高语文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只也只能空谈,即便有时出了成绩,也只会是暂时的。学生头脑中空空,能写出什么文章来呢?没有厚重的积淀,没有一定程度上的积累,何来语文能力呢?所以,我比较重视让学生多阅读。初一至初三,我每周都挤出一节课时间专门让学生阅读,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读名著,读报刊杂志等等。如果有好句子,也让学生背下来。这些积累,让学生的语言水平大大提高,几乎每个同学的每篇作文都能找到一些精彩的句子,有些学生的作文中还有好多可圈可点的精彩地方。初四后,由于复习任务比较重,这节阅读课就取消了,但我让他们阅读,只是换到了双休日,我双休日的语文作业就是让他们读课外书。 五、把课文当例文学习写作方法。对于一些文学味很浓的文章,学完每篇课文后,我都让学生总结在写作上对他们的启发,或可借鉴的地方。因为我感觉既然文章能打动人,能吸引人,写作上定会有吸取的地方。哪些地方打动读者了,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除了读优美的句子外,我还经常让学生找出动人点,找出动人的原因,然后让他们在写作上加以运用。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和作文写作加以联系,学生又多了一条练习写作的途径。 以上是我的一点做法,四年来,一直坚持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总结出来,看看对同行有没有什么启发,另外,对我自己也是一种督促和激励。 在作文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困惑。这个困惑就是:作文虽然也强调个性,但不同于文学创作,如果学生写得太个性化,怕有些比较传统的老师改卷时会判低分,所以在作文写作的指导上,我一方面要求学生创新,另一方面又有些顾虑。自己不敢大胆放开让学生写,学生也不敢太大胆地放开写,总感觉束缚了手脚。所以怎样做到既创新,让学生发挥个性,又能写出符合考试作文要求,符合改卷老师的阅读习惯,是一个大难题。有时我就困惑,到底让学生写应试作文,还是发挥学生特长,让他们写个性化的作文呢?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我是省作协会员,发表过不少文章,还出过书,可以说,我指导的学生作文水平不低,但我却不敢说,中考时他们就能得到高分,即便正常发挥,我也不敢打包票。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实际问题,我真的有些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了。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完整版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与思考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实验小学郭小云 充满智慧和挑战的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洋溢着学生成长的气息,课堂更活了,学生的热情更高了,每堂课更具有挑战性了。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又露了许多问题。我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与思考进行了梳理、总结。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下面几点。 一、在备课中遇到的困惑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课前引入是这样的:老师让学生汇报收集回来的数据:我家长()米,宽()米,面积是()平方米。几位学生汇报后(都是整米数),教师问:“你是怎样算出你们家的面积的(用1平方米去量)”。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那么这节课,我们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点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之中,能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确比以往的教学迈进了一步。但如果说安排了这样的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就是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那么,我认为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在教学中,教师究竟如何把握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这个“度”何为“合适的度”也是很值得研究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讨

论,觉得难以确定对待教材中的这个问题以及其他与之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 二、随堂遇到的问题 一年级上册有一道题目给出了八种事物,三顶不同形状的帽子,一双袜子,一支铅笔,苹果、香蕉、梨子各一个,要求把同类的圈起来。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启发、鼓励,结果小朋友们遍地开花,答案各有不同而又各持己见:多数把帽子圈在一起,苹果、香蕉、梨子圈在一起,教者给予了肯定;有的把帽子、袜子圈在一起,因为都是身上穿戴的,教者也给予了肯定;有的把苹果、梨和一顶圆帽子圈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圆的,教者也不能否认;有的把香蕉和铅笔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长形的,教者更不能否认,而且还表扬了一番? 这样的结果让同仁们喜忧参半,陷入了深思:喜的是这堂课已经达到了目的,小朋友们都能从不同方面对事物进行分类,而且思维发散、活跃。困惑的是,教参中对于这道练习题的说明是“巩固用单一标准进行分类”,也就是说答案是唯一的。经过讨论,我们认为“把帽子圈在一起和把水果圈在一起”这个答案比较合理。可是你能够指责教者在课堂上对学生众多的答案表示认可和赞扬的做法吗?毕竟赏识、表扬是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可是如果说答案是唯一的,那么这种做法就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廉价”的表扬,甚至会误导学生以为自己的答案真的很好而沾沾自喜,习以为常,听不进不同意见。还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不再深究。 三、教学模式的困惑

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在当前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新形势下,小学数学课堂上不能再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去教学,而是要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探究式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和想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实质 所谓“探究式‘教学,指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探究。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主要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这里,学生的探究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班级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而教师的主要角色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现

代认知心理学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要求及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本领,进而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1)培养和促进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产生;(2)形成学生积极探索的态度和探索策略;(3)鼓励学生参与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问题;(4)刺激学生、提高学生的数学智力;(5)鼓励学生彼此讨论、交流与合作。 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是实现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知道的形成过程,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探究程度。在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我们从以下方面去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进而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震撼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思维,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

作文教学的困惑和感受

作文教学的困惑和感受 作文,长久以来都是困挠师生的一个难题。学生苦于无话可写,写不好作文;老师苦于教不好作文或不知道该如何教作文。以下是“”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在从事了两年多语文教师这个职业后,对于作文教学,脑海里一直存在着许多困惑,学生写作水平也不甚理想。 批改学生的作文,深感现在的孩子言之无物,小题大做,无病乱呻吟现象非常普遍。并且文章单薄,语言缺少美感;例如一个学生在《美丽的公鸡》作文中写道“公鸡非常的可爱。它身上毛的颜色很多,很亮。它的眼睛黑黑的,我轻轻一碰,它的眼珠会动。”作文时,尽管学生抓住公鸡身上比较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写,但是,描写时,没有一些优美的词语或修辞进行描写,使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活鸡”,沦落为呆头呆脑的“死鸡”,自然,这样的公鸡也就谈不上可爱。如此的描写既没有生活美,也缺乏语言美,导致了作文的了无情趣。学生作文内容上千篇一律,对于“题材新颖”的要求差之甚远。比如有一次布置写“妈妈的爱”这个主题的作文,多数学生写的都是“生病时妈妈背着我去医院,晚上又在我身边无微不至的照顾我,我醒来了妈妈却累的倒下了。”……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除此之外,学生作文缺乏想象力,假话多、空话多,没有真情实感等等诸多问题让老师们在对待作文教学上倍感棘手。尽管如此,作文教学依然是语文学科的重点,还要我们认真研究学习,寻找作文教学的新出路。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对作文教学非常感兴趣,同时也在进行探索,就我个人认为提高以下几点做法是小学作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途径: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是作文教学的突破口,要让学生有乐于表达的愿望与冲动。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千方百计地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在兴趣的指导下进行写作训练会事半功倍,所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根据学生的爱好,精心设计一些既具趣味性又有知识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可以结合学校开展的运动会、拔河比赛、“六一”汇演,我们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讲故事比赛”,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参观访问活动,春游、秋游活动,等等,使他们接受教育,扩大眼界,增长知识,为作文积累素材。在有活动进行之前,提示观察要点,提出写作要求。在活动过程中,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亲身体验。例如有一次写家乡景色的作文,我就带领学生一起参观了家乡几个有代表性的地方。和阳广场、北关公园、六和塔,一边讲解一边 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记录下来。这样同学们写出来的文章就比较真实,思路清晰。总之,在活动中进行作文教学,学生作文有内容

《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反思

《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反思 《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反思 是高中政治教学的第四模块《生活与哲学》的第一课。课本知识点不多,但作为哲学教学的开始,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课。能不能让同学们对哲学的特点有较清晰的认知,能否对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哲学教学成功的开始。感受哲学是本课的基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哲学智慧就在我们身边,并对我们的人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只不过“百姓日用而不知”。引领同学们追随哲学家的脚步去思考哲学问题,去探究宇宙、人生。为此我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1、探究哲学在哪里,哲学从哪来 设计提问:老师去参加调教比赛,结果课上的不成功,老师心情很沮丧,你能开导一下老师吗?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会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人生经验来开导老师。问题设置能激发学生思考,而且要帮助自己的老师,学生们也非常乐意发言。通过学生的的发言来引发学生思考下一个问题:为什么同学们总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和人生经验出发来帮助老师呢?如果叫一个打鱼的人、种田的人、、、他们又会如何开导别人呢?最后展示众多格言警句看看都是谁的经验?这些经验智慧从哪来?由此很容易引出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除了实践哲学的产生还离不开思考与追问,那么就带领学生追随哲学家的脚步去思考与追问。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层次 ①惊讶是哲学情绪,是哲学的开端,哲学从仰望星空开始。那么我们就来仰望星空,来体验惊讶与好奇,从而引发同学们开始哲学思考。播放视频:《星球大小的尺度》 ②收回我们惊讶好奇的眼神再来观察我们的生活,请大家继续保持好奇与惊讶。我们身边也有些爱思考,善于思考的人。设置情景:用庄子的《山木》引发同学们对材与不材的思考 ③最后让我们保持一颗童贞的心,像哲学家那样思考和追问。体验怎样从熟知到真知的过程。我设计了对一朵花的追问,引出哲学探讨的一系列问题: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现象与本质,理想与现实、主体与客体、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 经历了这样一个奇妙的思想之旅,同学们能真切的感受到哲学思考的特点、感受到哲学是从哪来的。 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与思考我觉得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弄不好会流于表现和形式。让学生觉得哲学很简单,或者哲学太深奥,又或者哲学太玄不可思议。经过上述的步步为营、层层深入的追问与思考,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突破

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困惑与反思

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困惑与反思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即为了体现所谓的“新课堂”,使出浑身解数,大量使用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热热闹闹,让学生目不暇接,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并不容乐观。因此,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与探索。 一、科学探究是否就等于创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把探究式教学方式放到重要位置,那么,是否一切知识点都应该通过探究的方式来获得呢?当前,在课堂教学中,有一种片面的倾向,即无论什么知识都让学生探究,似乎探究成了教学方法的不二选择。课程改革尽管凸显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视,提倡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未因此而否定接受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既有创新也有继承,那种片面推崇自主探究学习,视学生的主动探究为学习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从而将探究学习与讲授学习绝对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实际上,不同的学习方法各有优缺点和局限性。探究性学习通过对知识产生过程的重演、再现,更有利于获得对知识的意义构建和探索;但生动的、富有启发的讲授在某些知识类型的教学中仍然是十分有效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在尊重学生、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教学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以便协同配合,实现最佳的整体教学效果。

二、拼起课桌是否就等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学习的主动性,随着课改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逐渐走入课堂。由于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师对其不太熟悉,以至于在组织教学中合作学习还停留在形式上,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有的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等同于上课时简单地把课桌拼起来,错误地认为“把课桌拼起来”“同学们围在一起”就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如果只追求合作交流的表面上热热闹闹,不顾其背后的放任、随意和低效,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那么,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盖两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合作学习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需要教师长期的深入指导和扎实训练。 三、教师提问是否就等于教学互动 有的教师把大多数知识点以提问的方式呈现出来,课堂教学以学生看书和教师提问为主,认为师生间的互动就是提问。其实,师生间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比如师生共同参与实验、探究活动等。如果以单一的提问方式来体现师生间的互动,势必造成“满堂问”的局面,而这样的“满堂问”只是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翻版。如果师生间有了充分的交流,甚至出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思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课案 例分析 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准(工匠式→专家型,知识传承→引导创造),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聚焦点。近年来,国际教师教育研究表明:教师培训采用“基本课程+案例教学+实践反思”的模式,这是造就有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必由之路。其中案例处于纽带和中介的地位。以往的教师培训,以原理知识为主要内容,忽略了案例与策略的知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教学原理(原则、观念)难免空泛,教学经验(技能、技巧)易致盲目,以案例为基础的探讨恰好可以弥补这两种缺失。为促进本人的教师专业化水准,我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为新课程标准下的省公开课评选而准备的这节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中的问题——问题探究式教学,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 一、主题背景 新课程改革现状: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应该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辽宁省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四年,回顾四年来的教学,又有多少教师能将新课改的新理念贯穿在平时的教学之中呢?据我所知,多数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是“无非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因此,平时的教学也变成了“穿新鞋走老路”。课改陷入尴尬的境地,只是流于形式,与实行新课程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 新课改下的高考现状: 新课改下的高考地理高考命题呈现了四个明显的转变,即从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再现和模仿向考查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应用基本知识的能力转变;从过分强调理论学习向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并最终回归到实际中去转变;从考查记忆能力向考查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转变;从考查对知识的熟练程度向考查学生检索信息、应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转变。这一转变,使很多学生和教师无法适应,特别是今年的高考试题,让多数考生和一线教师不知所措。甚至有人认为,试题很变态,既而对高考命题人大骂出口。 课改与高考的关系: 高中课改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如何正视高考,课改应当是和高考“相生相克”,一起改进。“相生”就是共存,“相克”就是互相有矛盾,又互相促进改革。为何要“相生”呢?说到底,课改目前还得在高考的框架下进行,不能过分理想化,以为可以和高考对立起来,独立推进。在高考框架下课改能走多远,就尽量走多远。完全不考虑高考,甚至忌讳谈高考,这样的课改是脱离国情,脱离实际,不会成功的。家长和老师也不会听你这一套。所以课改怎么面对高考,和高考“共存”相生,又不被高考拖着走,恐怕要调整思路,想想办法。回顾09年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试题,基本保持了向新课改的稳定过渡,与原来的大纲版高考相比变化不大。而今年的地理高考试题则变化较大,向新课改迈进的步子大了点。因此,很多人人反应不过来,认为是试题变态。但是仔细研究之下,发现这样的试题恰恰是新课改理念的反映。通过今年的高考试题即可看出,高考走在了新课程改革的前头。高考试题的变化逼迫教师必须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平时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否则不仅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也无法适应课改后的高考。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下,如何才能实现课改和高考的双赢,本人肤浅的认为,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这个过渡阶段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案例描述 所谓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宏观到微观逐层分解知识,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归纳概括成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请不同程度的学生归纳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的一

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1、案例:初中二年级学生张某,其母亲是他所就读学校的 一名教师,该生天资聪明,接接受新事物较快,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很会猜人心思说话,小学时品行端正成绩较好,与伙伴关系融洽,但是不喜欢运动。如今,悄悄地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学习没有兴趣,表现为:上课走神,作业完成情况较差,更让人无所适从的是,他对生活的态度消极、低落,对一切都好像无所谓似的。 采取的方法措施:其母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与其各科老师座谈商讨,共同来教育、关心他。首先,家长和教师共同采用表扬的办法,如:在学习上他稍有进步时,在家里能按时学习时、完成家庭作业时,他帮助了其他同学时,某天上课纪律好、听讲认真时,等等,只要有一点好转,教师就表扬他,其父母更是如此,但他只能好上两天,就又返回原路——上课走神、作业拖沓。其次,去年暑假,其父母还让其参加了华商报举办的特训营。在七日的活动中,有夜行军、日常生活料理、团队活动、模拟找工作等项目,家长想让其感受集体生活的温暖,想让他明白“遇到困难应该想办法去克服”、“一份工作来之不易”等道理。结果,在活动结束他们归来时,举办方召开了欢迎仪式家长们心中都有一份期盼:孩子在外受苦了,应该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可孩子有所

改变吗?当他们出现时,家长们用暴风雨般的掌声欢迎 他们。张某父母锁定目标,看到一个疲惫的有点憔悴的 身影,暗自庆幸:这次一定有收获!可他一回到家,别 的什么也没说,就立即要打两个小时网络游戏。家长很 纳闷!后来,家长与教师经常沟通,教师也多方配合,可他还是上课走神,作业错得更厉害,父母实在没办法,就想吓唬吓唬他,让他停学,在家呆了两天,他就恳求 父母,还主动写了保证书,又去上学,好景不长,又回 到原状,期间,父母还狠狠的揍了他一次,可这一次又 一次,只能好转一两周,老问题又出现了。 担忧:我们担心,他因此而荒废学业,毁其一生。 分析:近几年来,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有一些通 病:贪玩、缺乏责任心、意志力不坚强、做事不认真、对什么都显示出不在乎、犯错时总是一边承认和保证,一边在行动上继续错误。张某的父母还是用心良苦,更 有甚者父母忙于生计,还不能及时发现,更不能积极配 合,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 2、随着经济的好转,优等生、大部分中上等学生纷纷转入 县城就读,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以基础薄弱、家长期望 值小的学生为主。在课间、课后,一个个学生都生龙活 虎,有礼貌、有思想,但在课堂上,不少学生看似在认 真听讲,上课总是低着头,眼光停留在课本上,而头脑

小学作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小学作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作文普遍有一种惧怕的心理。主要表现在: 1、缺少写作的素材,内容空洞。 2、语言贫乏,且组织语言的能力较差。 3、缺乏想象力。 4、假话、空话多。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诸多问题,可以说是学生惧怕,老师也倍感棘手。即便如此,作文教学也要“知难而上”,通过不断思考探索、实践,我认为以下几点作法是小学作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写作的方法 阅读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到“怎样写”,读写结合,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新编教材更注重于单元整合,从单元前的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中的作文训练紧紧围绕着单元的专题而安排,可以说是“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落实。”这样,对学生的习作训练就提供了很有利的条件,每学习一篇课文,引导学生对作者是如何进行布局谋篇的及写作的特点和方法进行剖析。理解作者是如何巧妙选材把所描写的对象写具体而生动的。如:学习《燕子》时,引导学生分析这篇课文围绕“燕子”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景图。全文共分四个自然段来写,首先作者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勾勒出燕子可爱机灵的外形特点,接着写燕子融入春光为春天增添了无限生机,最后描写了燕子的各种飞行的姿势展示其动态之美与燕子停歇在电线上时的静态之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小燕子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光的赞美之情!这样持之以恒地引导学习,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汲取写作的技巧,提高写作的能力。 二、在习作训练中可让学生适当摹仿,并在摹仿中寻求创新 绘画可从临摹开始,学生习作也一样可从摹仿开始。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写文章就是在自觉不自觉的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写作技巧及方法,再加上不断的创新而独具风格的。指导学生习作时,让学生摹仿写,就好比给学生一根拐杖,他们在慢慢的摸索中学到如何布局谋篇、以及如何去组织写作素材。如指导学生写“介绍我自己”时。让学生学习别人是怎样介绍自己的,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的,从而启发学生思路,学生就会明白:介绍自己可以从外貌、衣着、性格、爱好、优缺点等方面来考虑去写。引导学生向大家介绍一个真实的自己,不要胡编乱造。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介绍自己,如:突出个人的某一方面的特点或是多角度地介绍自己。 三、加强朗读背诵的训练,注重让写生积累语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语言积累对于写作是多么的重要。只要语言积累到一定的量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千头万绪,

日常教学中教师的困惑

日常教学中教师的困惑 一、日常教学中教师的困惑 困惑1: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虽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很多教师看来,已经成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了,似乎无此便不能称之为新课程,并广泛应用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可是为什么要要采用合作学习?大班额下如何有效组织进行合作学习?常态教学中是不是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我们在喧闹中进行合作,至于为什么要合作?怎样合作?合作学习如何安置?我们没有想明白。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往往喜欢按照“优差”的原则给学生分组,其结果是有的学生由于思维敏捷,言语流利,因此乐于表达,而有的学生反应较慢,表达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久而久之,只听不言,最后连听的兴趣都没有了,这样,就达不到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如何改变这种现象?。 困惑2:变味的夸奖?“你真棒”“嗨、嗨、嗨,你真棒!”这种程式化的教学评价是不少教师很喜欢用的。我们常常看到,不管是什么原因在什么场景下,学生撞对了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学生都会得到如此程式化的肯定。我们还来不及或者没有意识到,日常非规范化评价如何适应不同年龄段孩子发展的需求?我们也没有想到这种泛化的评价最终演绎为廉价的夸奖,早已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表扬的泛滥能否对学生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的回答真的无懈可击? 困惑3:华彩的课堂?华彩的课堂就如一曲独幕剧,似乎每一个小节,都经过教师的精心打磨。到最后就是舞台走秀,学生的思维被教师所替代、被教师的言语所捆绑,谢幕似乎是完美的休止符,其实学生就是一个被操纵的木偶。我们呼唤有生命力的课堂,我们迫切希望师生共同呼吸。近年来在课堂上,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一种时尚。教师一声令下,学生马上4—6人围在一起,教室里嗡嗡之声不绝于耳,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当教师让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时,总有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组,成了专门的发言人,其他学生只是陪客、旁观者。 尤其是在大班容量情况下,教师想全面了解每一组的合作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这样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取得实效。这种情况怎样避免? 困惑4:热烈的讨论?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上都安排过“讨论”这一教学环节。我也经常这样做,可随着一次次课堂实践的效果,我对这种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操作上有很多的困惑。 首先,我总是感觉每次安排的讨论环节,看似课堂上很热闹、气氛很活跃,可实际上,基本上都是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唱主角,一些成绩一般或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的学生一般都扮演听众或旁观者的角色。我不知道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是讨论的问题难度偏大,还是讨论的问题缺乏吸引力,无法调动起大部分学生的参与性。究竟应该怎么设计讨论的问题,一直困惑着我。在问题的探究性和兼顾学生的参与性上我始终无法找准平衡点,因此在效果上就大打折扣。 其次,我还对讨论的时间和过程的掌控上有困惑。一节课中频繁地出现讨论场景是肯定没有太大实效的,一般来说,应该是在解决教学重难点时,组织学生对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比较合适。但时间上总是控制不好,时间短了,学生交流的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运用中的心得体会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运用中的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民主合作”的教学观,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拓展和延伸教学空间,实施“教学内容活动化,教学活动内容化”,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平台。在实践中,我感觉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 一、什么是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从宏观到微观逐层分解知识,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归纳概括成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请不同程度的学生归纳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认为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有以下优点: (一)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也就是说我们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有些教师上课时学生开小差的较多,课堂效率较低,就是因为单纯依靠教师讲解的课堂教学,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使一部分学生感觉自己是课堂教学的旁观者,激发不起他们的兴趣,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导致精力不集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把一节课的内容细化成多个问题,并且根据难易程度把问题分为A、B、C三个等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都有被提问的可能。在此背景下,学生就不能再把自己当成课堂的旁观者,否则,回答不出来问题是要脸红的。因而,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课堂教学中,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参与讨论,为回答问题做准备。 比如我班有一名学生,入班成绩比较差,对学习丧失了兴趣,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看小说,好多老师上课都放弃了他。我上课时,针对他这种情况,专门让他回答一些最简单的问题,像“是什么”等通过看书可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的问题。刚开始,他也不配合,根本不去看书、思考,起来就说不会。这时,我告诉他在课本就能找到答案,让他读出来。这样,他感觉老师没有放弃他,并且稍加努力他也可以回答出问题,所以他上课不再睡觉或看小说,而是根据要求去看课本,参与小组的讨论,慢慢的有了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了。 (二)贯彻了“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树立“民主合作”的教学观,就是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通过民主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质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提出问题,从宏观上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而解决问题的任务则主要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这样,教师就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合作探究的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解放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通过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来获取知识。经过这一变化,教师从繁重的讲授知识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则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必须积极地去思考、讨论,否则,就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提问——讨论——回答——点评”四个环节,让学生各有所谈、各有所识,互相启发,共同寻找答案,领会知识本身的意义。 为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九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又根据程度不同分为A、B、C三个等级。小组讨论时,不同程度的学生则成为不同等级问题的中心发言人,比如,对于简单的A级问题,由程度较差的A级同学主要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并且,我又在小组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小组间相同等级的同学进行竞争。比如,一组的A类同学回答A级问题,回答不好,由其他组的A类同学进行补充,哪个小组回答得好,则给予充分的肯定。每两周评选出最佳小组、最佳同学以及进步最快的同学。当然,这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