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校园招聘研究综述

企业校园招聘研究综述
企业校园招聘研究综述

企业校园招聘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校园招聘会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的主要渠道。但是在校园招聘的实践中

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本人通过探究校园招聘的现状,提炼了几个典型的校园招聘现存

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企业在校园招聘中的应对策略,以增强企业招聘竞争力,引导企业在众多

的应届毕业生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员工。

[关键词]校园招聘;企业;问题;对策

校园招聘亦称上门招聘,是指企业直接招募人员通过到学校招聘、参加毕业生交流会等形式直接招募人员,它包括征召、筛选、录用三个过程,主要方式有招聘张贴、招聘讲座和毕业分配办公室推荐三种。校园招聘是一种两点式招聘,即在企业和高校两点之间进行的。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素质群体,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校园招聘,犹如“透过白纸,看到白纸的背面”,对企业人力资源部提出了新的难题和要求。本文着重对校园招聘问题存在的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建议与对策以期提高校园招聘的效率与质量。

1 校园招聘研究概述

1.1国内研究

在国内,智鼎领导力中心连旭指出校园招聘走向外包化与精细化的模式。专业测评机构根据对人才招聘方法与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帮助企业设计符合其自身需要的校园招聘流程及甄选方案,为企业提供一套较为科学的校园招聘的程序与做法,来保证校园招聘的效果。近些年来,企业在校园招聘工作实践中也发现,要解决校园招聘的效率和质量问题,就必需有科学的标准、合理的流程和有效的工具。在企业的需求下,专业测评机构也以不同的形式,参与了一些企业的校园招聘工作,帮助企业提高了校园招聘的效果。当前,一些企业将校园招聘工作的某些环节或全部工作外包给专业的测评机构的趋势显现。精细化趋势一是对选才标准内容的确定。二是,校园招聘人才甄选技术。三是,校园招聘流程与环节。

基于实习生计划的招聘策略,使招聘流程更优化指出:传统的校园招聘一般都是招聘单位通过参加各类机构组织的现场招聘会,在收取毕业生应聘材料及简单面谈后,通过笔试、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一系列环节,对应聘者进行考核和选拔,然后确定人选,签署就业协议。然而现实是,即使流程把握再严密,很多企业还是感慨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绝大多数的企业将校园招聘集中在当年的十月十一月到次年的一月之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里,一方面,毕业生为了降低就业风险,到处投递简历、参加测评,由于准备不够充足,不能有的放矢;另一方面,企业同样面临着巨大压力,工作负荷量大,仅仅通过短短几个小时的接触,做出准确判断事实上是相当困难的。其实,这恰恰是制约校园招聘人员甄选准确性最大的瓶颈。

为了真正提高招聘工作的准确率,摆脱扎堆"抢人"的局面,许多知名企业已经悄然改变了传统的招聘思路,采用基于实习生计划的校园招聘方式。这种招聘方式将毕业生实习与企业的招聘选拔结合起来,以此加深双方的了解,在实习过程中培养和发现人才,进而锁定人才。近年来,一些知名的跨国公司纷纷突出各具特色的实习生计划,比如,IBM的"蓝色之路""青出于蓝"计划,微软的"领跑之旅"计划,西门子的"西门子学生圈计划"等。

人-组织匹配在校园招聘的重要性日益突显。许多企业或者管理者在雇佣新员工时,往往更看重和岗位匹配的相关技能,但是雇佣后却为这一决定后悔不已。技能是造就一名"好员工"的重要部分,但是永远也不要低估组织文化、价值在员工业绩成败中发挥的作用。在同等能力水平之下,假如企

业错误地雇佣了和组织不相匹配的员工,比如,组织强调团队导向,他却是个人主义,组织强调成长与创新,而他却是按部就班,组织强调竞争,他却是以和为贵……会有怎样的结果呢?一方面,企业会为这些缺乏动机和忠诚度的员工感到头疼,另一方面,他们也对组织和工作感到不满。这些不匹配的员工流动率比那些适应组织文化的人要高的多。

1.2国外研究概述

在招聘会上,国外的大学不是主角。学校只负责提供场地和基本条件,还要向参加招聘的单位收取一定的费用。在入场的地方,工作人员会递给你相关的资料,还有招聘单位的名录及所在位置的示意图。

在很大程度上,国外大学的招聘会更像公司宣传和职业推介。大学生们多是一身休闲服,或三三两两,或一个人,到感兴趣的公司摊位前驻足,询问相关情况。

招聘人员亲和力很强,回答问题十分耐心、细致。明知道你不会去他的公司工作,比如像我这样的参观者,人家也很热情。各公司都有印刷精美的宣传品,都有简洁而醒目的形象宣传语和Logo。问到稍深入一点的问题,招聘人员都会告诉你公司的网址,请你到网上查看。网上对职位的相关要求都有非常清楚的说明。有家公司还在网上设计了相关条件,大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对照填写后,马上可以打出分数来,自己一看就知道和公司要求差距有多大了。

每个公司的摊位前,都摆着些小礼品,圆珠笔、冰箱贴、布袋子,还有一些巧克力、糖果之类的。有家葡萄酒公司还摆上了葡萄酒供人品尝。逛招聘会,有吃有喝有拿。但大学生的注意力并不在这些小东西上,他们多数都只询问公司的基本情况,并不过多地展示自己。公司也不过多地询问大学生的条件,重点在于推广自己的文化、形象,扩大自己的影响。

国外的公司招聘大学生除了对专业有要求外,还希望大学生有领导、组织才能,特别希望有较强的交往沟通能力。他们希望大学生参与过社会活动,做过一些课题或者项目,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即便是技术性较强的岗位也是如此。他们吸引大学生的砝码,更多地放在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上,许诺有深造机会或者接受进一步的培训。

1.3综合分析

当前,校园招聘已经成为许多企业争夺人才的重要渠道,因为这不仅能够提高企业招聘的针对性、帮助企业招到合适的人才,而且也是企业大规模引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在 2007 年 9 月中华英才网举办的一场关于校园招聘的研讨会上,与会的绝大多数企业代表表示其已经做好 2008 年的校园招聘计划,时刻准备着走进校园;更有甚者,一部分商业巨头在新学年开始之前就早早地启动了各自的校园招聘行动。除了吸引优秀的人才,校园招聘也有助于企业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构建企业的雇主品牌。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校园招聘作为传播企业品牌形象的平台。它们不再简单地把校园招聘局限于一种人力资源管理行为,而是融合了营销思维,以期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与树立良好的雇主品牌,企业所采用的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校园招聘。近年来,招聘营销大行其道,设立奖学金、举办商业计划大赛、组织商业夏令营等等,层出不穷。

总体上来看,校园招聘亦趋亦热,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意识到并试图在这一潜在的应聘群体中塑造自己的雇主品牌。但目前尚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有报道指出,如果提高校园招聘会的成效,是所有高校都面临的问题。(孙长缨等, 2007)。实践方面的飞速发展,相应地也对相关理论研究有所要求。帮助企业深入理解校园招聘相关行为如何影响应届毕业生的选择,将有助于企业今后采取更有针对性地措施。

2 我国校园招聘现状

2.1概况

如今的校园招聘流程不外乎海报通知,招聘演讲,现场申请,简历初审,笔试,面试,结果反馈这些大大小小的套路,而良好企业形象的塑造也正贯穿于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之中。近年来,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使得校园人才招聘会成为毕业生求职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是学校释放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2008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48.8%的被调查毕业生是通过校园专场招聘会或校内大型供需见面会找到工作的,而通过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类型招聘会谋取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仅占1.6%。这充分说明校园招聘会在毕业生就业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个成功的校园招聘活动不仅能够招募到优秀的人才,而且能够传达出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以及人才理念,在众多学子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在未来的人才争夺中占到先机。这一点也正日益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从目前的发展形式来看,很多有实力的企业都在选择到高校录用人才的形式。由此可见,高校的校园招聘会已经成为广大企业,甚至是事业单位招聘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受到企事业单位的重视。

2.2校园招聘存在的问题

时间有限。由于人才供应本身具有规律性,尤其是应届大学生,他们的求职时间一般都集中在每年的三四月,六七月。在大学生应聘高峰期,有些企业由于“动手较晚”,可能会因此而没有招到适合的学生;而如果提前招聘,一些本来适合企业的大学生也许会因为观望等待更好的就业机会,而错过本企业的招聘。企业自身定位不明确。每年的应届毕业生本来就多,而众多企业又在同一时间涌入高校,各种宣传让人应接不暇,在这拥挤混乱的招聘会现场,很多企业往往都侧重介绍本企业的发展历程与文化,或者是滔滔不绝地推销本企业产品,没有很好地给自己在市场上的定位做一个明确的说明,更没有给招聘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职责多做说明,就匆匆鼓动学生投档。应届大学生几乎没有工作经验。不可能懂得企业里每一个工作岗位究竟是干什么的,因而导致来应聘的大学生根本就是在对企业、对岗位毫无了解的情况下就乱投简历。现场招聘人员态度傲慢。某些企业在校园招聘会上常常会有不尊重应聘者的现象,草草应付应聘者的询问,态度不友善,对于应届大学生一些稚嫩的提问,甚至表现出一种不耐烦的情绪。大学生自我认识不够。应届大学生自我感觉良好,普遍都有对工作期望值过高、眼高手低的特点。这种心理常会导致一些简历中会出现有诸多粉饰的地方,很多企业会因此而对该学生产生偏见,质疑该学生的诚信品质,而不考虑其实际能力,这样子很可能会错过那些对企业忠臣度很高的学生。效率问题。南某汽车改装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王经理说:“我们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有时去学校招聘,收的简历不少,面试情况也不错,但最终的录用方案是回公司后定的,不少学生被录取后却没有回音了,打电话也联系不上。所以我们只能选择一些没有去过的院校,再进行一次招聘,费时又费力。”

这些年来,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但是,这对于优秀的毕业生影响并不大,反而给了他们更多的选择机会。有些优秀毕业生先后获得几个公司的录用通知后,他们自然会进行比较,也迟迟不愿与企业签订协议。有的学生即使在签订协议后也会发生违约的现象,甚至有个别人利用《劳动法》的试用条例,入职后又迅速辞职来逃避违约责任等。这些情况都给企业带来很大的人力、物力损耗,也势必影响到以后的新人培训、工薪成本等一系列决策。

2.3规范校园招聘办法

合理安排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需把握好召开校园招聘会时间的主动权。在招聘会之前,高校就业中心的工作人员可先行与企业负责人员进行良好而详细的沟通,充分了解企业招聘计划、人员需求等,就细节方面与企业负责人员进行探讨,以便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相关学生进行就业准备。建立清晰准确的定位。在校园招聘会中,不论是企业、高校还是毕业生,都应该建立清晰准确的定位意识,才能让校园招聘会发挥出最好的效果。组建高素质的招聘小组。招聘人员是应聘者接触企业的第一接触点,如果招聘人员素质不高、形象不佳,则应聘者对企业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招聘人员对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可度、对企业的责任心和归属度,将决定他们是否能选择那些真正符合企业文化及其发展需要的员工。因此,企业在安排招聘人员时,应造派能力比较强的招募人员。选择合适的面试方法。校园招聘工作量相对较大,应聘者人数多,招聘人员难以在简短时间内采取一对一的面试方法,建议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初次筛选,该法能较快较准确的筛选出较为合适公司的应聘者。很多企业,如著名的TCL公司,在对应聘材料筛选之后、与应聘者单独面谈之前,组织应聘者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淘汰那些性格倾向与招聘岗位和公司文化不相符合的应聘者。提高招聘效率与质量。企业在进行校园招聘时应充分考虑公司所招聘岗位所处的地域、行业知名度及薪酬竞争力,尽量将招聘目标安排在公司周边省市的院校。

2.4结论与建议

经我本次研究结论得出,校园招聘作为企业员工招聘的一种重要方式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校园招聘具有高应聘率,降低宣传成本;控制薪酬总量,降低运营成本;推广企业品牌,增强社会效应;扩大人才储备,树立雇主形象和供需直接见面等优势。校园招聘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对于学校的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双赢互利的方式。但由于这种招聘形式出现时间较短,学生和招聘人员对于校园招聘的了解还不够,在实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所以应有效地利用校园招聘,为企业获得所需要的人才,提升企业形象,为学生获得就业机会从而达到互利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冯万里,孙晓宇. 完善就业市场体系,作好高校校园招聘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5期.

[2] 杨育谋. 独特的校园招聘方式 . 中外企业文化-2008年6期.

[3] 余昌海,徐茂. 浅析企业如何在校园招聘中取得成功. 商场现代化2008年4月.上旬刊总第535期.

[4] 吕仁军. 浅析企业校园招聘的有效方法. 大众商务2o09年7月(总第103期).

[5] 企业校园招聘常见“五病”. 人事天地2008.2.

[6] 沙海华. 校园招聘中应注重考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科学之友2008年06月(17).

[7] 从危机中寻找机遇--金融海啸下的校园招聘面面观. 就业2009.01.

[8] 赵彩瑞.校园招聘会之我见.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0.

[9]杜燕. 外贸企业如何实现校园招聘的最佳化. 人才资源开发2008.05.

[10]2007-09-30 人力资源·HR经理人作者: 史怡王粒权透视校园招聘

[11]人力资源师考试网 2011-9-28 编辑:普罗旺斯人力资源知识:企业如何进行校园招聘

[12]2012-01-11 14:10:45来源: 智鼎领导力中心作者: 连旭校园招聘未来趋势

[13]基于成都高校校园招聘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思考作者:段旭婷跨世纪 2008年第7期

[14]东方英才职场资讯发展动态一个高校就业中心副主任对校园招聘的看法

[15]现代商贸工业 2007年第4期校园招聘——提升企业形象新途径作者:张永军

中小企业发展问题(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题目中小民营企业发展问题综述 系经贸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摘要】:中小企业是区域经济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群体,它们数量多、影响广,可以撑起区域经济的一片天,是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驱动器,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差、核心竞争力低等问题,使它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并陷入了生存危机。本文针对中小民营企业发展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特别是融资难问题,进而寻求解决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民营企业发展问题

1.2.1 中小企业的困难 (一)内部困难 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的存在,使得它们在人才引进、战略管理、技术创新和市场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遇到了困难。 (二)外部压力 1、融资压力 由于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尚不完善,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十分狭窄,主要依靠间接融资,也就是从银行贷款。而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大、信用等级低、财务信息可信程度低、管理水平低、无抵押等因素造成的高借贷风险现实面前,大多都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融资,从而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 2、成本压力 目前我国各地出现的作为“民工荒”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国内劳动力价格快速上升的问题。我国劳动力开始从无限供给向敬爱个决定劳动力供给数量的转变,这使得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面临生产成本大幅上升的压力。 3、转型压力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十二五”期间的重要目标,国民经济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投资性向消费型”转变、从“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这就要求企业也必须跟从国家大的政策转变,由“粗放型”向“内生型”发展转变。但由于中小企业技术水品低、技术创新水品低、资金短缺等问题,使它们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 4、国际市场压力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是中小企业的国际市场大幅萎缩;另一方面,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对出口型或贸易加工型中小企业的影响巨大,使它们失去了国际市场竞争力 在这些困难中,融资难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资金,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需要资金,改进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也需要资金。 1.2.2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成因分析 目前,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是由企业自身素质、我国金融体系、国家宏观政策等多层次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企业信用等级低,融资意识淡薄 贺云龙(2003)[1]指出近年来,我国企业缺乏诚信已经成为一大问题,而中小企业以破产、改制为名逃避银行债务的事件时有发生。目前,根据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调查发现,中小企业的违约率要高于大型企业。贷款的高违约率是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借债还钱的意识淡薄、信用观念缺失直接

企业战略概述

公司战略 1、公司战略主要有哪些类型? 公司战略分为增长型战略、稳定型战略和紧缩型战略三大类型。其中,增长型战略又可细分为产品――市场战略、《一体化战略、多元化战略、企业并购战略、战略联盟等类型。 2、产品――市场战略的具体类型有哪些? 产品――市场战略由世界著名战略学院这索夫首先提出,它包括九种发展战略,即市场渗透、市场发展、市场转移、市场创造、产品发展、产品革新、产品发明、多元化与全方位创新战略。 市场渗透战略是由企业现有产品和现有市场组合而产生的战略。 市场由现有产品和相关市场组合而产生的战略。它是发展现有产品的新顾客群或新地域市场从而扩大产品销售量的战略。 产品发展战略是由企业现有市场和其他企业已经开发的而本企业正准备投入生产的新产品组合而产生的战略,即对企业现有市场投放新产品或利用新技术增加产品的各类,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增加销售额的企业发展战略。 产品革新战略是企业在原有目标市场上推出新一代产品的发展战略。 产品发明战略是企业发明别的企业从未生产过的新产品,并进入到别的企业已成熟的市场的战略,因而它具有创新开拓精神,这种战略体现了创新开拓型战略的高风险――高收益特征。 市场转移战略是指企业将现有产品投入到别的企业尚未进入的、刚刚开始形成的处女市场的战略类型。 市场创造战略是指本企业在新兴市场上投放别的企业已经在成熟的市场上经营的产品。 全方位战略是企业向一个新兴市场推出别的企业从没生产过的全新产品。这种战略是市场创造战略和产品发明战略的组合,当市场变化非常快时,企业只有运用这一战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运用这一战略有的企业属于技术推动型的,有的企业属于市场拉动型的,实际上两者应当结合起来而成为机会推动型发展战略。 多元化战略指企业同时生产和提供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劳务的一种经营战略。目前,多元化经营战略已成为大中型企业适应新形势、开拓的新市场的必然选择。 3、市场渗透战略及其主要思路 在现有市场上如何扩大现有产品的销售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销售量=产品使用人的数量每个使用人的使用频率。所以,市场渗透战略的具体思路主要从这两个因素角度出发,具体来说如下: (1)扩大产品使用人的数量。具体来说有:转变非使用人,即企业通过努力把原来不使用本企业产品的人转变为使用人;努力发扬潜在的顾客,把产品卖给从未使用过本企业产品的用户;把竞争者的顾客吸引过来,使之购买本企业的现有产品。 (2)扩大产品使用的使用频率。具体讲可以:努力使顾客更频繁地使用本企业的产品;努力使用户在每次使用时增加该产品的使用量;努力发现本企业产品的各种新用途,并且要使人们相信它有更多的用途。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进产品的性能从而使更多地购买本企业的产品。具体作法有:提高产品质量(即增加产品的功能特性),这种办法通常可以压倒竞争对手;增加产品的特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摘要:企业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一个行业中,创新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引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企业创新也是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即取得较大的创新绩效。创新绩效的大小受多个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创新、创新绩效、企业 自从1912年熊彼特在其著名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创新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创新绩效反映企业创新行为取得的成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将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划分为四个,本文拟综合分析多个学者提出的观点以及其看法的缺陷,从而提出这四个因素的关系和各因素下使企业绩效最大化的几点建议。 一、影响因素的分类 鉴于目前对知识的研究和对创新的研究这两个领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界限日渐模糊【1】。国外学者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而这3种资本通过以下途径积累和分配知识:个人;组织结构、过程和系统;联系和网络【1】。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创新受到个人、企业及网络3个层面因素的驱动。本文借鉴国外文献对知识资本的划分,并结合国内外文献的相关内容,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马宁、官建成指出“产业政策影响专利数量”【2】;买忆媛,聂鸣指出国家的经济制度影响创新绩效”。企业与外部组织间联系与互动的因素,如Jaffe、Levin和Reiss研究了知识溢出的问题;国内也有研究者对此做出探讨。管理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Gupta指出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协作对创新的影响;杨建君等人就沟通因素对

质量管理发展趋势文献综述

质量管理发展方向和趋势研究综述 学生:XX 指导老师:XXX 摘要:搞好质量管理是提高企业形象和竞争力的关键一环,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就本文拟对质量管理的涵义、发展历程及动向进行论述。同时,也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质量管理改进新趋势的分析,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质量管理;发展历程;发展趋势;改进新趋势。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management and trends Student:XX Tutor:XX Abstract: Do a good job in quality management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image and competitiveness of a enterprise. Based on amounts of former works in this field, this paper discuss some main issues about the meaning of quality management,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Meanwhile, the paper have a summary of the new trend of improvement from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the suggestion of some future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 Keywords Quality Management:;Development history;the new trend of improvement 引言:飞利浦电器公司总裁蒂默宣称:质量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反映了质量与社会、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质量已成为了效率、完美、合理和进步的同义词,“生活质量”的提出把质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1]。为了保证和提高商品质量,人类对质量管理科学的研究和人类的质量管理活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并且随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由于人类质量观念的不断更新也导致了质量管理新的发展。本文将探讨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及趋势,通过综述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分析了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历程,通过比较目前各学者的研究,深入探讨未来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初步提出质量管理今后发展应克服的问题及建议。 1.质量管理发展理论回顾 1.1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 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所有管理性质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而质量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和流程,确保产品或服务达到内外顾客期望的目标;确保公司以最经济的成本实现这个目标;确保产品开发、制造和服务的过程是合理和正确的。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不断丰富,先后形成了事后质量检验、事中质量控制和事前质量预防等方法,也出现了质量检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手段。质量管理的发展持续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率,极大地丰富了产品市场,更好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

中小企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正文 宁波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对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制度经济学分析及融资策略优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 刘卫柏(2005)通过对美国中小企业融资经验,提出了美国企业融资对我国发展中小企业经济的启示。其中包括:发展地方中小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拓展金融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重新构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组织体系、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主体的直接融资体系。 杜锦兴(2006)提出拓宽融资渠道助推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应对策与建议。 杨思波,钟闺陈(2007)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确定相应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认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在选择合适的融资模式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内外兼修”。一方面,中小企业要内强素质,进一步转变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增强诚信观念,树立良好的形象等,另一方面,政府应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充分发展引导和服务职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郁阳秋,黄伟(2008)认为中小企业对于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增加就业、鼓励创新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传统融资渠道难以满足其融资需要。产业投资基金的出现,可以从风险投资、并购、担保和公益投资四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方面的帮助,不失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新工具。 倪杰,马凯(2008)认为融资制度变迁主体分为初级行动团体和次级行动团体,行动团体的划分有利于对其责任的划分,要采取正确的行动必须对主体有明确的角色界定。 吴国栋(2003)提出融资效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针对融资效率的这种不确定性和受多因素影响的特点,通过实例分析,给出了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来评价房地产企业融资效率的一般方法。 张维,钮元新,熊熊(2008)依据行为主体在中小企业投资和融资中的风险偏好及风险管理功能,文章界定了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构成,构造了对中小企业融资体系进行评估的指标体系,并研究了对中小企业融资体系进行评估的模糊层次分析方法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结果对中小企业融资体系进行改进。 甘红莲(2006),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策略影响因素通过调研问卷和统计分析进行实证研究,从而获得了促进企业融资的策略。 高霁阳(2003)通过对江苏、山东两省八十家中小型企业的调查研究发现,他们普遍存在融资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有:国有商业银行在机制、成本等方面与中小企业不对称,难以提供有力支持;金融市场功能不健全;风险投资运作有障碍;社会信用环境较差;企业经营风险较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调研数据的分析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加快发展各类民间金融机构;完善货币与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全国及地方性信用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与保护,提高企业素质。 张建宗,张茜,高伯文(2004)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措施,其中包括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发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完善投资渠道、建立健全民营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陈丹红(2006)从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了解决融资

企业战略管理概述(doc 27页)

企业战略管理(MBA全景教程之一)(节选)【课程名称】MBA全景教程之一:企业战略管理 ★课程提纲 ——通过本课程,您能学到什么? 第一讲 1.战略性思考 2.制定企业远景和使命 3.设置企业目标 第二讲 1.战略的制定 2.战略的实施与执行 3.战略的监督、评估与纠正 第三讲 1.关键的外部因素 2.行业竞争结构分析的思路 3.行业竞争结构分析的工具

4.波特行业竞争结构分析——进入者的威胁 5.波特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替代品的威胁 第四讲 1.波特行业竞争结构分析——供方、购方和行业内部竞争者 2.波士顿矩阵及SWOT分析法 3.关键的内部因素 4.价值的转移 第五讲 1.企业竞争态势分析 2.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3.企业的竞争战略 第六讲 1.竞争战略影响因素与类型 2.低成本的战略 3.差别化的战略 4.重点集中战略

5.公司总体战略 6.进入战略(一) 第七讲 1.进入战略(二) 2.整合战略 3.密集型战略 4.防御战略 5.多元化战略 5.战略制定与实施 第八讲 1.麦肯锡的7S图 2.战略实施的任务 3.构造组织的能力 4.构造组织的结构(一) 第九讲 1.构造组织的结构(二)

2.组织结构的差别 3.组织的文化(一) 第十讲 1.组织的文化(二) 2.全球化 3.国际贸易理论 4.国际投资理论 5.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模式 第1讲战略管理(一) ——企业战略的概述 【本讲重点】 企业为什么需要战略 战略性思考的要点 战略管理的任务 愿景和使命

企业的目标 企业为什么需要战略 企业如果没有战略,就好像没有舵的轮船,只会在原地打转。有人做过统计,有战略的企业和没有战略的企业在经营效益上是大不相同的。一些企业现在没有战略或者没有明确的战略,经济效益也很不错。然而,经济效益来自于企业管理者很好的思考,并不等于企业管理者真的没有战略,就像很多著名的企业一样,企业的良好效益离不开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形势所作的充分的分析,所以说企业管理者是有战略的,只是没有明确地提出,或者说战略没有写在纸上。 上市公司,这里有一个图可以看出来: 图1-1 IBM、西屋和数字设备市场价值的变化比较图从图1-1可以看出美国三家大的公司,从1983年到1993年10年期间,在市场价值上的变化。西屋公司和数字设备公司,在市场价值上都损失了很多,什么原因使它们造成这样的损失,使得市场价值

XX经营现状与核心竞争力分析报告

更多免费资料,尽在 宝钢经营现状与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宝钢总体经营现状分析——SWOT分析 一个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既要全面审视自身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还要了解自身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的优势和弱点,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扬长避短,趋利弊害,在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的地位,乃至挑战行业领导者的地位。 (一)分析方法简介 宝钢总体经营现状分析采用的是SWOT分析方法。SWOT是“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四个英文词的字头缩写。SWOT分析法实际上就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企业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其中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 (二)宝钢经营现状分析 ◆S:优势(Strengths) 优势,并不是指企业具有什么能力,而是指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 ....所具有的不可 匹敌、不可模仿的独特能力 ....;一个企业的优势,不仅是指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指在哪些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 宝钢优势分析: (1)宝钢管理比较规范。宝钢沿用宝钢集团的管理模式,一切按照标准化且在宝钢集团控制下组织生产,宝钢于2001年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2)宝钢业务高效。宝钢拥有一支在为用户提供提货、储存、加工、发运、到达送货一条龙服务上具有丰富经验的业务队伍。 (3)仓储规模较大。在规模上,宝钢处于行业竞争者的地位,仓库规模大则仓库应变能力、机动能力强,具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4)宝钢服务功能比较齐全。除仓储外,宝钢已有较为系统的加工1、运输、维修能力,能为用户提供一些辅助的服务,逐步实现钢铁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逐步 减少流通中间环节,逐步减少重复运输,为用户降低物流成本。 (5)宝钢每年的储运来源较为稳定。宝钢每年的储运来源为:宝钢股份出口钢材产成品集配40万吨,宝钢股份以及宝钢国际所属钢材供应单位定金制产成品50万吨, 外地钢厂产品40万吨。并占到宝钢股份厂外铁路发运量的90%以上。 (6)领导创新意识强。在交大欧姆龙宝钢项目组与宝钢领导的多次交谈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宝钢的领导层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进取心强、有闯劲、敢于冒险的领 导队伍,他们对自身的能力充满信心,愿意为宝钢的进一步发展承担责任和风险。 (7)设备能力较同行业的民营企业强。宝钢是国有企业,资金实力相对雄厚,它的设施配备比较齐全、先进,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比民营企业要占优势。 (8)宝钢拥有良好社会信誉。宝钢是从宝钢集团中分出来的,以宝钢多年的优秀品牌,再加之宝钢十年来兢兢业业的努力,宝钢已在客户的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9)宝钢是宝钢国际的子公司。宝钢国际能够给予宝钢资金、技术以及业务上的大力支持,同时宝钢国际优秀的品牌给宝钢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 (10)宝钢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地理位置对于一个储运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宝钢在地理位置上紧靠宝钢股份,这一点对宝钢给宝钢股份提供便利快捷的物流服 务提供了优惠的条件。 (11)宝钢拥有部分素质的较高的员工。宝钢有136名员工来自宝钢股份,他们参加过宝钢投产,十分了解宝钢股份生产工艺,非常熟悉宝钢股份产成品储运质量要求 且经过严格考核上岗。这是宝钢优良的人力资源。 ◆ W: 劣势(Weakness) 所谓劣势,指的是企业较之竞争者在某些方面 ....的缺点与不足。劣势是多方面的,如规模1包括冷轧、热轧和酸洗,目前宝山地区的同类型企业仅有宝铁拥有如此全面的加工能力。

企业形象塑造研究

企业形象塑造研究 知识经济竞争的时代,企业形象对企业经营来说尤为重要,是否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成功的标志。自上世纪50年代企业形象建设兴起以来,历经了几十年的长足发展,在早期确实对企业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给企业经营者带来丰厚的利润,但近些年来,由于模式的固化、盲目地跟风等原因,企业形象建设的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本文旨在为企业经营者指出一条新的企业形象塑造之路,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企业形象建设的相关概念(包括企业形象的内涵、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审美化企业形象等)、发展综述与现状,目的在于引出企业形象审美化建设这一主题。 审美现代性的应用而生以及美的实用价值属性为审美与企业形象建设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前提条件。另外,还说明企业形象审美化建设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要趁这一大势所趋抓住机遇力求突破企业形象建设的瓶颈。第二部分通过论述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的审美化策划来阐明审美化企业形象的建设途径。首先对审美主体(消费者)及其心理结构进行分析;其次,从审美的角度分析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的三大层次,即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确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该如何操作;最后把审美与企业形象识别有机结合,提出四大创建审美化企业形象的新途径:遵循审美变化规律、从审美角度充分了解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提高CIS制定者与感受者的审美能力、不可忽视的民族审美心理差异。 第三部分力图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为审美化企业形象建设服务。通过对反功利价值观的重新界定、对无为态度的正确定位、对重共性轻个性的主次颠倒,为现代审美化企业形象建设提供合理性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审美化企业形象建设应该传承的传统文化精华,例如:诚信文化、人本主义文化、和谐文化、创新文化等。第四部分从品牌角度开拓一条审美化企业形象建设的新途径。品牌是企业形象最直接的外显形式,品牌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中介与桥梁,品牌是企业形象的载体,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但目前我国品牌建设存在品牌管理策略缺乏、同质化现象严重、盲目进行品牌延伸等诸多问题,解决之道便是注入文化内涵,丰富品牌价值,走知名品牌之路。 论文通过对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的审美化策划、汲取传统文化养分、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近几年来,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文献越来越多,这充分说明了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融资的基本理论方面 融资是资金融通的简称,是资金从剩余(超前储蓄)部门流向不足(超前投资)部门——购买力转移——的现象。企业融资,即企业从各种渠道融入资金,实质上是资金优化配置的过程,包括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 1、企业融资成本与融资风险。企业融资成本是指企业使用资金的代价,即指企业为获得各种渠道的资金所必须支付的价格,也是企业为资金供给者支付的资金报酬率。企业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它等同于企业在具备承受一定风险的能力时,寻求投入成本最小化的融资结构。融资风险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增加的风险,是筹资决策带来的风险。 2、企业融资结构的契约理论。企业的融资结构,又称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项资金来源的组合状况,即资产负债表右边各组成部分的构成。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戴兰德于1952年提出,企业的资本结构是按照下列三种方法建立的,即净收入法、净营运收入法和传统法,这是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现代企业融资理论是由Franco Modigliani和

Merton Miller于1958年所创立,即著名的MM理论。后来的学者对MM理论的假设条件不断发展完善,引进了诸如激励理论、信息传递理论、控制权理论。张维迎认为,“一个企业的融资结构至少受三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该企业所在经济的制度环境,二是该企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特征,三是该企业自身的特点”。 3、金融制度方面的理论——金融深化论、金融抑制论。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指出:“金融领域中,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果不是唯一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金融深化论认为:金融机制会促进被抑制的经济摆脱徘徊不前的局面,加速经济的增长,但是,如果金融本身被抑制或扭曲的话,那么它就会阻碍和破坏经济的发展。金融抑制,即一国的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市场机制未发挥作用,经济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而受压制的金融反过来又阻碍经济的发展。金融抑制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共同特征。 4、银企信贷博弈分析。主要运用博弈论,通过对银行与企业在信贷过程中的博弈分析,来说明降低银企交易成本的重要性。徐洪水认为,企业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不是一次性的,实际是一种动态博弈的过程,通过分析发现,在有良好的政治信贷支持系统(担保抵押体系)或高效的司法制度下,能有效降低银企交易成本,获得银企双赢,反之,昂贵的交易费用和低效的司法制度将增加银企交易成本,加剧中小企业金融缺口。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方面

国外声誉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声誉理论研究综述 余津津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27) 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经济学界对于声誉的研究是纷繁而散乱。本文在对文献进行一番梳理之后,根据研究内容将现有的研究成果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标准的声誉理论 经济学中标准的声誉模型是由Kreps等人(1982)创建的,旨在解决“连锁店悖论”(Selten, 1978)并对有限重复博弈中的合作行为作出解释。“连锁店悖论”告诉我们,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有限次重复博弈不可能导致参与人的合作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对于声誉的解释,因为参与人都没有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声誉。Kreps和Wilson (1982)指出,“在多阶段博弈中,参与人试图在早期获得一种声誉,要么是‘坏人’,要么是‘好人’,或者是其他类型,但这种现象并没有被一些正式的有限博弈理论所分析”。Axelrod(1981)的实验结果也表明,即使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中,合作行为也频繁出现。通过将不完全信息引入有限次重复博弈,Kreps等人建立了标准的声誉模型,从而解决了“连锁店悖论”。共声誉模型引入了两种类型的参与人:好的类型和斯坦克尔伯格类型,前者如高能力企业,可选择高的或低的努力程度,即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后者对他能够承担的行为进行可信的承诺,因此这种类型有时候被称为承诺类型。模型的结论是:在一定时期内,好的类型的企业可通过”伪装”成为斯坦克尔伯格类型来获得声誉。Kreps等人的思想被总结为KMRW定理,定理指出,在T阶段重复囚徒博弈中,每个参与人都有非零概率是“非理性的”,且都不知道对方的类型,如果T足够大,必然存在一个To

企业形象设计发展现状

中国企业形象设计 发展现状 姓名:张丽 班级:T1113-8 学号:20110131021

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后,企业逐步从单纯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从以产定销转变为以市场需求指导生产,这就使企业之间争夺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单靠降低价格打“价格战”来占领市场,已远远不能顺应发展从目前国内需求层次看,降价可赢得一时的市场,但未必会保住市场。因此,如何紧紧抓住消费者,使之成为企业的终生用户,便成为中国企业追求的目标,而企业形象策划正给了中国企业这样的机会。我国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已时不我待。谁能抓住机遇提高竞争力,谁就能在千帆竞发的竞争中力争上游,否则,就会被竞争对手远远地抛在后面。实施企业形象策划,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既是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面对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必然需求 。 我国企业形象策划现状: 我国自80年代引进CI至今到目前为止,从中国企业导入CIS的情况看,远不象人们所想象的那么乐观,而且出现了严重消而不化的现象,也可以说是步履维艰。 1988年,广东太阳神集团公司率先导入CI,奏响了中国CI策划的序曲。在短短的几年中,太阳神集团年产值从520万元跃升到l2亿元,创造了中国企业界的神话。当CIS神话般使“太阳神”创造出辉煌的业绩时,CI战略的价值引起企业界的共识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一时间,我国企业界刮起CIS旋风,许多企业纷纷实施CIS战略,特别是从1993年开始,企业形象策划先从深圳、广州和北京继而推向内陆省份,全国呈现出一股方兴未艾的CIS热潮。1996年,全国就有800多家企业先后开始导入CIS。继太阳神后,“健力宝”、“娃哈哈”、“乐百氏”、“四通”、“联想”、“小天鹅”、“科龙”等公司也相继导入CIS。事实证明,这些企业对CIS战略的实施获得了鲜明的企业形象,同时也获得了不菲的市场份策划书写作策划书格式策划书写作技巧项目策划书广告策划书活动策划书额,为企业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打开了企业创品牌之门。 由于缺乏科学、全面、系统的CIS理论的正确指导,一些形象设计策划公司在专业人员严重匮乏的情况下承担设计策划任务,加上一些企业对CIS的性质、运作和作用都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直接导致了认识和行为上的误区: 1、我国企业导入 CIS的比率不高,地区分布不平衡 由于我国的企业形象策划正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企业推广CIS的比率还相当低,为数不少的企业不熟悉CIS,有的企业竞不知CI为何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8年,我国导入CIS的企业只有1000家左右。这个数字且不说与我国数以百万计的企业相比微不足道,就是与中国独立核算的37万多家国有企业相比也是微乎其微。而美国在80年代初实施CIS战略的企业比例即达 6o%,日本在同一时期的比例也达50%,可见我国导入CIS战略的企业并不普及。就地区分布来看,我国导入CIS的企业主要以长江三角洲流域的江浙两省和珠江三角洲地带为主,而内地省份的企业导入CIS还不多。 2认识不足畏缩不前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声誉关系综述

2012年第21期 科技管理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2No.21 收稿日期:2012-01-04,修回日期:2012-04-2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业企业食品安全问题研究”(10BGL007);广东省软科学项目“食品安全导向下广东农业龙头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研 究”(2010B070300063)。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2.21.053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声誉关系研究综述 汪凤桂,戴朝旭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通过文献回顾发现,(1)企业社会责任是声誉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2)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来提升其声誉,进而获取竞争优势;(3)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声誉的影响因利益相关者不同期望、社会责任多样性以及行业差异而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二者关系的概念模型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声誉;情景因素中图分类号:F272.1;F27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2)21-0237-04 Research on Relations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Reputation WANG Fenggui ,DAI Zhaoxu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reviews the relative literatures and it finds out that :(1)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reputation evaluation system ;(2)Corporate improves its reputation through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n gains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3)Expectations of stakeholders ,diversity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ndustry diversity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ve varied impacts on corporate reputation.On the basis ,the paper proposes the con-cept model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indicates the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Key word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rporate reput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作为企业研究的新视角,声誉理论近年来迅速融入主流管理学并非偶然,最起码有两种动力在推进这一过程:一方面,商业伦理在西方国家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等大企业接连爆出商业丑闻,使得许多学者和管理者开始重新审视企业声誉问题,并将其与商业伦理、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等结合起来考察;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迅速崛起使得企业声誉在风险投资行业的价值日益凸显。正是基于这样的环境背景,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声誉的重要性不断增长,关于二者的研究文献不断激增。 由于学科差异以及研究角度的不同导致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声誉至今尚无明确的、被普遍接受的 定义(Gotsi &Wi1son ,2001)[1] 。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声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如何测量,在处理二者关系时,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将企业社会责任视为评价(或者影响)企业声誉的指标之一,极少文献对其潜在关系进行系统梳 理(Brammer &Pavelin ,2006)[2] 。鉴于此,本文通过回顾相关经典文献,系统梳理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声誉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更加清晰的二者关系的概念模型并对未来的研究方 向提出展望。1 CSR :社会期望流派下声誉评价的重要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源于社会对企业的期望,最早由英国学者Oliver Sheldon1924年提出。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各类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的凸显和日益严重,企业社会责任投资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跨国公司也相继将其搬上了公司的发展议程,企业社会责任开始从边缘走向主流。企业声誉的研究在西方兴起于五六十年代,近五十年来国内外学者们从各个不同角度对企业声誉的概念、内涵、作用以及测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Ponzi ,Fombrun &Gardberg ,2011)[3],一致认为企业声誉是决定企业成功的稀有的、有价值的、可持续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无形资产,在竞争中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 战略角色(Fombrun &Shanley ,1990)[4] 。1.1声誉评价的理论基础:三大思想流派 虽然在企业声誉是重要的这一说法上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但是关于如何测量它则众说纷纭。Be-rens 和Van Riel (2004)[5]通过对过去50年间企业声誉及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学者们所识别的测量维度和指标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不同学者识别

经营现状与核心竞争力分析

第三部分宝铁经营现状与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宝铁总体经营现状分析——SWOT分析 一个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既要全面审视自身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还要了解自身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的优势和弱点,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扬长避短,趋利弊害,在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的地位,乃至挑战行业领导者的地位。 (一)分析方法简介 宝铁总体经营现状分析采用的是SWOT分析方法。SWOT是“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四个英文词的字头缩写。SWOT分析法实际上就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企业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其中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 (二)宝铁经营现状分析 ◆S:优势(Strengths) 优势,并不是指企业具有什么能力,而是指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 ....所具有的不可 匹敌、不可模仿的独特能力 ....;一个企业的优势,不仅是指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指在哪些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 宝铁优势分析: (1)宝铁管理比较规范。宝铁沿用宝钢集团的管理模式,一切按照标准化且在宝钢集团控制下组织生产,宝铁于2001年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2)宝铁业务高效。宝铁拥有一支在为用户提供提货、储存、加工、发运、到达送货

一条龙服务上具有丰富经验的业务队伍。 (3)仓储规模较大。在规模上,宝铁处于行业竞争者的地位,仓库规模大则仓库应变能力、机动能力强,具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4)宝铁服务功能比较齐全。除仓储外,宝铁已有较为系统的加工1、运输、维修能力,能为用户提供一些辅助的服务,逐步实现钢铁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逐步 减少流通中间环节,逐步减少重复运输,为用户降低物流成本。 (5)宝铁每年的储运来源较为稳定。宝铁每年的储运来源为:宝钢股份出口钢材产成品集配40万吨,宝钢股份以及宝钢国际所属钢材供应单位定金制产成品50万吨, 外地钢厂产品40万吨。并占到宝钢股份厂外铁路发运量的90%以上。 (6)领导创新意识强。在交大欧姆龙宝铁项目组与宝铁领导的多次交谈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宝铁的领导层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进取心强、有闯劲、敢于冒险的领 导队伍,他们对自身的能力充满信心,愿意为宝铁的进一步发展承担责任和风险。 (7)设备能力较同行业的民营企业强。宝铁是国有企业,资金实力相对雄厚,它的设施配备比较齐全、先进,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比民营企业要占优势。 (8)宝铁拥有良好社会信誉。宝铁是从宝钢集团中分出来的,以宝钢多年的优秀品牌,再加之宝铁十年来兢兢业业的努力,宝铁已在客户的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9)宝铁是宝钢国际的子公司。宝钢国际能够给予宝铁资金、技术以及业务上的大力支持,同时宝钢国际优秀的品牌给宝铁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 (10)宝铁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地理位置对于一个储运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宝铁在地理位置上紧靠宝钢股份,这一点对宝铁给宝钢股份提供便利快捷的物流服 务提供了优惠的条件。 (11)宝铁拥有部分素质的较高的员工。宝铁有136名员工来自宝钢股份,他们参加过宝钢85.9投产,十分了解宝钢股份生产工艺,非常熟悉宝钢股份产成品储运质 量要求且经过严格考核上岗。这是宝铁优良的人力资源。 ◆W: 劣势(Weakness) 所谓劣势,指的是企业较之竞争者在某些方面 ....的缺点与不足。劣势是多方面的,如规模小、产品品种少、市场面狭窄、资金不足、产品粗糙、促销不力等。 1包括冷轧、热轧和酸洗,目前宝山地区的同类型企业仅有宝铁拥有如此全面的加工能力。

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现状的综述

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现状的综述 商学院工商管理1301班 39号张琦 1 前言 企业文化现象最早发现于上世纪70年代末。八十年代中后期,企业文化的概念在引入中国以后,企业界、学术界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做出了很大成就。然而,与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进展相比,我们的企业文化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很大差距。因此,系统分析国外企业文化的研究成果、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与借鉴十分必要和紧迫。 2 正文 2.1国外的企业文化研究现状 摘要1:“企业文化的测量、诊断与评估对企业文化的测量、诊断与评估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国外已有很多的理论成果与实证研究。科罗拉多大学工商研究生院的Rayamond F·Zammuto和华盛顿美国医学院学会的Jack·Y·Krakower 在《企业文化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一文中,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企业文化的测量;1997年,Pierre DuBios & Associates Inc出版了一套用于组织文化测量和优化的量表;1992年,Roger Harrison & HerbStroke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诊断企业文化——量化和训练者手册》确定了大部分组织共有的四种文化,经变化后可适用于不同企业,这种诊断可用于企业发展、团队建设、提高产量等。1998年,Kim S·Cameraon & RobertE·Quinn出版了《诊断和改变企业文化》:基于竞争价值理论模型》,它为诊断企业文化与管理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测量工具,为企业文化提供了理论框架,也为改变企业文化和员工行为提供了系统策略。关于企业文化的评估还处于讨论阶段,焦点在企业文化评估的维度和方法上。” 摘要2: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国外多年研究表明,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绩效有密切的正相关作用。近15年来,《财富》杂志每年都邀请8000余名高级管理者、非执行董事及金融分析家对年销售额在5亿美元以上的300 家企业做企业信用和企业业绩相关度的评估和研究。评估的内容涉及企业文化的很多方面,如管理质量、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吸引开发人才、对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道德、企业信誉、企业形象等。从调查结果来看,“对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道德和企业信誉所带来的企业形象状况”已成为评价企业的首要指标,而且与企业经营业绩成正比例函数关系。1992年,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John Kotter & James Heskitt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提出一个著名论断: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重要的影响,在未来的十年内,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2.2国内的企业文化研究现状 摘要3:胡晓清在《中国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社会文化困扰》(1998)一文中指出,资本主义“这种独特的新式运转模式牵涉着一套独特文化和一种品格构造”,在文化上,资本主义企业的特征是自我实现,而我国的企业正是缺乏这种“自我实现,追求个人既定目标的自我意识”。他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缺乏主流文化,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