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幕府后人有哪些

德川幕府后人有哪些
德川幕府后人有哪些

德川幕府后人有哪些

鉴于战国时代下剋上频频发生、武家社会秩序混乱的现实,为避免重蹈覆辙,德川家康及其后来的历代德川幕府依靠强权对大名势力进行了重组,今天本人给大家带来了德川幕府后人,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德川幕府后人一:德川家治

1737年(元文二年)出生于江户城。家治自幼就聪明

伶俐,在祖父第八代德川吉宗的宠爱长大。因此也有一说法是:家治的父亲家重之所以能成,是因为吉宗希望家治日后能做,才把位子让给家重。

1760年(宝历十年)时,家重让出之位后自称大御所,家治因此继承第十代。翌年,家重去世。家治因为父亲家重的遗言,开始重用侧用人田沼意次。家治致力与老中松平武元们一起打理政治,不过在意次成为老中后,家治经常将政治的事情托付给意次而埋首于自己喜好的将棋等事物。意次实施印幡沼和手贺沼的排水开垦,并计划开发虾夷地和对俄罗斯贸易等。

1779年(安永八年),家治年仅十七岁的长子家基在

狩猎后突然去世。家治除了家基以外,还有一子贞次郎,不过夭折,那时候的家治并没有其他的子嗣。两年后的1781年(安永十年)家治立一桥德川家的德川治济的长男丰千代(后来的第十一代代德川家齐)为养嗣子。

1786年(天明六年),家治逝世,享年五十岁。在家

治去世后,田沼意次立刻就失势,且马上被罢免老中的职位。两年后,1788年(天明八年)死去,盛传是被反田沼派(一桥派)的人给下毒杀死的。而反田沼派的阴谋便是为了让田沼垮台,并且完全铲除田沼派。

德川幕府后人二:德川家庆

德川家庆(とくがわいえよし,日文罗马音:Tokugawa IeYoshi,1793年6月22日—1853年7月27日),在职时间:1837—1853江户幕府的第12代征夷大。父亲是德

川家齐,母亲是侧室堀田氏(本是旗本押田氏),从二位于乐御方(于乐之方)。正室是有栖川宫织仁亲王的女儿乐宫乔子女王,侧室数人。与正侧室之间生有德川家定、德川庆昌等十一男十六女,不过,能长成成人的只有家定。乳名敏次郎。

德川幕府后人三:德川家茂

德川家茂(とくがわいえもち,1846年7月17日-1866年8月29日),是德川齐顺的长男,德川齐顺在家茂出

生前就去世。德川家茂的祖父是德川家齐、祖母是妙操院。御台所是孝明天皇的妹妹和宫亲子内亲王(静宽院宫)。官方说法未娶侧室(然而据说和其他女性有过关系、根据对家茂墓所的

调查结果,也证明这种说法)。家茂4岁就成为纪州藩主、是

德川家家谱中与没有子嗣的第13代德川家定血统最近的人。

在井伊直弼等南纪派的支持下13岁就成为第14代。不光是血统上,其英明果断的办事风格也得到胜海舟等阁僚重臣的深厚信赖。去世时仅21岁,埋葬于芝的增上寺。院号昭德院殿。

看过“德川幕府后人”的人还看了:

1.德川幕府的后代

2.德川幕府大名实力

3.德川幕府第一代

4.德川家康的后代都有谁

5.德川幕府改革介绍

6.德川幕府的德川家治

7.德川幕府闭关锁国政策

;

浅析德川幕府社会结构中的分离思想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浅析德川幕府时期社会结构中的分离思想及其影响 学生:周治见学号: 200940410157 学院:社会发展学院专业:历史学1班 入学时间: 2009 年 9 月 18 日 指导教师:罗爱梅职称:副教授 完成日期: 2013 年 5 月 10 日

诚信承诺 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浅析德川幕府时期社会结构中的分离思想及其影响》均系本人独立完成,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若有不实,后果由本人承担。 承诺人(签名): 年月日

浅析德川幕府社会结构中的分离思想及其影响 摘要:德川幕府时期的社会结构中明显的体现了相互分离的思想。天皇作为日本大和民族的精神领袖,享有最高精神权威,幕府作为天皇的执行者行使实际上的统治权,在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享有实际的最高权力。在幕府内部,将军在政治上是中央的最高统治者,将军分封的各大名是各藩实际的最高统治者,幕府体制中有明显的分权思想。“士农工商”四民之间也有明显的分离思想,主要体现为兵农分离、士商分离和农商分离。这一时期社会结构中的分离思想对德川幕府长达260年统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为日本社会向近代化转型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关键词:德川幕府;社会结构;分离思想;天皇;将军;二元体制 On the thought of decentralization and influence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Tokugawa shogunate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Tokugawa Shogunate, the thought of separation was obviously reflected in the social structure.The emperor of Japan,as the Yamato's spiritual leader, has the supreme authority. In reality, as the executor of the emperor of Japan, the Shogunate exercises the sovereignty and enjoys the real supreme power in military, politics and culture.Politically speaking, inside the Shogunate, the General is the supreme ruler. The Daimios, which was appointed by the General, are the real supreme ruler of each dependent states. The thought of decentralization is obviously reflected in the system of Shogunate.Besides, the thought of decentralization also has a clear embodiment between the four classes, that is, scholar, farmer, artisan and merchant. It’s concretely reflected in the separation between soldiers class and peasantry strata, between scholar class and merchant class, and between peasantry strata and merchant class.The thought of decentralization ha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the 260 years’ rule of the Tokugawa Shogunate, and it also provides a convenient condition for Japan’s social transformation at the end of the Tokugawa Shogunate period. Key words: the Tokugawa Shogunate;The social structure;The thought of decentralization;The Emperor of Japan; The General;The binary system

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

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 在德川幕府十五代将军之中,家康以后还有两位将军被称为英主,一位是家康的孙子,也就是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还有一位是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下面是由为你提供的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德川家康是日本战国三英杰之一,江户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将军,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德川幕府十五代将军之中,家康以后还有两位将军被称为英主。一位是家康的孙子,也就是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还有一位是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到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时,德川幕府的体制才算正式建立起来。但这位英主最初不受重视,他是靠奶妈上位的。 德川家光是德川秀忠的长子,德川秀忠比较惧内,他的媳妇大御台所阿江更是善妒,德川秀忠偷了一回腥,生了个保科正之。德川秀忠跟阿江生了三男五女,三男里面老大夭折了,老二就是家光,老三是忠长。 家光是嫡出,又比弟弟大三岁,由他来继位应该是没有任何悬念的。可由于家光出生的时候,让大御台所亲妈受了点儿罪,年幼的时候肤色黝黑,人看起来也很愚钝。相比之下忠长长得比较白净,才华横溢。家光之所以肤色难看,主要是因为他天生有胃病,体质较弱,他小时候的名字叫竹千代,跟德川家康小时候的名字一样,可见将军

对他寄予了厚望。但自从他的弟弟忠长(小名叫国千代)出生后,他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秀忠夫妻俩非常溺爱忠长。将军的手下,看主人脸色说话,都在赞美国千代聪明伶俐,导致竹千代越来越孤僻。有一次,他甚至拔出佩刀企图自杀。幸亏奶妈阿福手快,及时把佩刀夺了下来。 面对幼主的困境,阿福心中暗暗盘算:如果幼主得不到将军厚爱,继承不了将军之位的话,自己这一生不就白忙活了? 阿福原为叛将之女,日子过得惶惶不可终日。因为曾经出过痘,弄成了麻子脸。但她姐姐是个美人,早早就嫁给了佐渡守稻叶正成。姐姐生了两个儿子后病死了,妈妈一看自己的二丫头嫁不出去,便强行做主把阿福嫁给了姐夫。佐渡守虽不乐意,但也不好意思拒绝,就勉强接受了阿福。 阿福一结婚就发现丈夫身边有四个妾,个个千娇百媚,很不痛快。一年后,她生了个小孩,心中稍感安慰些。有一天她看到一个小妾诱惑老公的狐媚样子,非常生气,忍无可忍,冲上去一顿揍,竟然把小妾打死了。阿福一看事情闹得有点儿大,扔下出生才一个月的儿子,躲回娘家去了。 阿福在娘家整天无所事事,恰好德川秀忠将军诞育竹千代,公开招聘奶妈。阿福刚刚生了儿子,奶水甚足,又不用喂自己的亲儿子,便前去应征。她是武家之女,出身尊贵,虽然负有命案,但那个年代正妻杀妾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加上阿福伶牙俐齿,于是就被聘下了。 阿福看见竹千代,想起被自己抛弃在夫家的儿子,非常激动,一

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格局

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格局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格局》的内容,具体内容:1600年9月,德川家康于关原合战中击败忠于丰臣秀吉家族的各派势力,1603年就任征夷大将军,于江户设立幕府,那是怎样的呢?下面是由我为你提供的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1600年9月,德川家康于关原合战中击败忠于丰臣秀吉家族的各派势力,1603年就任征夷大将军,于江户设立幕府,那是怎样的呢?下面是由我为你提供的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在江户时代的日本,全体居民都被严格的等级制度分为四个阶层: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在德川时期之前,这些阶层之间曾经有过一些流动,但是,德川将军为了维护他们的势力和特权,限制了这些流动。特别是,他们试图保护武士阶层,使得农民阶层不可能成为武士。1586年,丰臣秀吉颁布法令,农民必须在他们的土地上耕作。1587年,他颁布只有武士才可以佩带长剑,之后,这一条成了武士阶层的定义。如同经济状况的变化那样,在维护不同阶层的严格界限上,将军也不是那么成功。 武士 武士就是战士阶层。最顶端的就是将军本身。在他的下面,是大名,控制着大量土地的地主。大名手下是他们自己聚集的武士,可以在很多方面为他们服务。其中一些是指导教师,一些守卫他的城堡,还有一些组成了他的私人军队。另外,在江户那种大城市里,武士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幕府中的官员,或者警官。最后,还有浪人,就是没有主人的武士。他们

不用报答主人,同样也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浪人可能会定居在特殊的地方,教授技能或进行其他的工作。不过许多浪人会在乡下流浪并寻找有酬劳的工作。一些人也会像雇佣兵一样受雇于出价最高的大名。德川时期日本一共有3000万人,其中大约200万是武士。 农民 大米是粘合社会各阶层的胶水,理所当然是由农民生产的。大米的量度标准是石,大约相当于5蒲式耳。一石能供一个人吃一年。在这个时期,日本大米年产量估计是2500万石。将军负责分配整个国家的收成。他自己拿了20%,另外把绝大多数都分给了地主和大名。据Charles J. Dunn 所说,最强大的大名(日本北部的加贺)能收到130万石。在德川日本,超过270个大名能收到至少一万石。那为农民留下了什么?这取决于天气。通常,农民上缴一半以上的大米收成。年成不好的时候,将军和大名并没有减少他们的需求,因此农民被迫要用更少的粮食生活。在这个时期,农村的饥荒并不罕见。这样,虽然农民在社会中是握有特权的——地位仅在武士之下,但他们的生活通常十分艰难。种大米需要大量艰苦的体力劳动,而且到了今天,许多工作都要手工操作。在艰难的时候,农民会无视将军的禁令搬迁到城市里从事贸易。当他们父亲的土地被长子继承的时候,很多年轻的儿子也会去经商。 手工业者 很难把手工业者和商人明确的分开,是因为他们的经济活动经常重叠。比如一个制衣匠可能会卖掉他的产品,他的事业也可以在其他的方向上发展,比如借贷。在德川社会,武士对某些技术有很高的要求,比如造剑,

1949年以来大陆抗战电影中国民党形象的演变共6页

1949年以来大陆抗战电影中国民党形象的演变关于革命题材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形象的演变,已有很多文章讨论。本文想探讨的是革命题材影视作品中的一类特殊人物――国民党形象的演变。建国后“十七年”电影受政治意识形态影响,塑造了一批“国民党反动派”的形象。改革开放后,两岸经济、文化往来密切,国共两党合作、交流加强,大陆影片对国民党形象的塑造做出了调整。80年代后期至今,国内国际形势复杂,国共两党进一步加强合作,影片在塑造国民党形象时打破了“十七年”电影中反动形象,更多的去还原他们在抗战中的正面作用。 正如福柯所说:“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考察国民党形象的演变,不应局限于影片中故事所发生的年代,更重要的是考察影片“制作、发行放映影片的年代”。本文将讨论自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抗日战争题材的大陆电影中对国民党形象的描述、塑造和刻画如何发生转变。这种变化与当时历史环境和时代文化的关系。 本文将国民党形象的演变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949年--1966年 笔者称之为“国民党反动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经历了八年抗战之后,终于成为国家的主人。为巩固新生政权,电影在宣传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优越性方面对观众的意识起来巨大的引导作用。这“十七年”电影“是意识形态电影的典型时期”。国民党历史上的几次反共高潮及以腐败无能的统治必然寻致其在电影中以“反动派”形象出现。 这一时期抗战电影中有国民党形象的影片有《中华女儿》、《腐蚀》、《我

这一辈子》、《赵一曼》、《刘胡兰》、《翠岗红旗》、《上饶集中营》、《铁道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永不消逝的电波》、《青春之歌》、《东进序曲》、《抓壮丁》等。这些影片中国民党长像通常是“小胡子、胖子、歪牙、暴牙、戴眼镜、光头、中分头(汉奸头)”。这在《抓壮丁》中塑造的国民党人物身上得到了集中表现,该片反映抗战时期,国民党为扩军打内战,在四川农村抓壮丁的故事。片中王保长是国民党政权最基层官吏,小胡子、中分头、身材偏胖、个子偏矮。他公开买卖壮丁,哄诈欺骗捞取钱财,把农民姜国富一家暹的走投无路、家破人亡。 这一时期抗战电影中“国民党反动派”和“蒋匪”是卖国贼,“不抗日,专反共,跟日本鬼子一个鼻孔出气”(《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对国民党有这样的批判:“国民政府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竟然屈从日寇,撤退逃跑,国亡无日喽”《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有这样的描述:“蒋介石又派他的亚洲司长高忠武,到日本去搞投降活动。上海现在威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大本营,也是蒋介石跟日本人搞投降活动的秘密接头点。” 总之“十七年”电影,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时代文化下,塑造了一批“国民党反动派”的形象,这些形象至今还影响着观众对于国民党形象的定位。 第二时期:1978年――1985年 笔者称为“国民党爱国将领抗战”时期。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标志着国共关系的新发展。“197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多次指出,时至今日。中国和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很大的变化,种种条件都对中国的统一有利,尽

一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一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1 建立 △含义:幕府一词始自古代汉语,指出征时将军的府署,在日本,最初指近卫大将住所,转指武士首脑征夷大将军府邸,以后,又称将军为首的中央政权为幕府。 △时间:17世纪初(1603年),德川家康打败竞争对手,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在江户设立幕府,建立起统一中央集权的幕府统治。 2 幕府统治下的社会状况 ①政治——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②外交——闭关锁国政策 △目的:巩固统治,为了防止外交实力对日本的侵入 △内容:A.严禁日本人外国贸易,把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驱逐出境。B.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过通商,而且只准长崎一地进行。C.规定日本人不得出国,也不允许在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行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 △影响: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西方殖民势力渗透,维护日本的独立。消极:阻碍了日本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埋下落后挨打的隐患。 ③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 △原因:19世纪初,日本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表现:手工工场发展,大阪、江户和京都等商业城市繁荣,三井

等大商人出现。 ④思想文化——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得到传播。 ⑤社会矛盾尖锐 △表现: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起义不断;工商业者不满幕府严格限制和恣意掠夺;一些中下级武士生活艰难,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 △代表:1837年,下级武士大盐平八郎在大阪领导的武装起义。二日本的开国与社会危机 1 黑船事件 (1)概况: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一支舰队来到日本,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这一事件被称为“黑船事件”。(2)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 (3)直接后果:《日美亲善条约》(1854年) 内容:日本向美国开放下田和箱馆两个港口;允许美国在下田派驻领事;规定今后日本给予外国的一切权益,美国也同样享受。 性质:日本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4)影响:英、俄、荷、法等国也迫使日本签订类似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在日本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设置租界、议定关税权,日本陷入半殖民地危机之中。 2社会危机加剧 (1)外患——民族危机严重

德川幕府时期的武士

德川幕府时期的武士 德川幕府时期的武士一:德川家光家光有一位异母兄长,名叫长松丸,但是夭折。 同母弟德川忠长(骏河大纳言);同母的姐姐有德川千姬、德川珠姬(子子姬)、胜姬、初姬,同母的妹妹德川和姬(和子,幼名松姬,后水尾天皇的中宫东福门院)。 异母弟保科正之(其父情人阿静之方所生)。 乳名竹千代。 乳母是春日局。 乳弟兄是稻叶正胜和稻叶正吉(春日局所生的兄弟,其父为稻叶正成)正室是鹰司信房的女儿鹰司孝子,侧室约八人。 在德川幕府十五代里头,是正室(御台所)所生的,只有初代德川家康、三代德川家光以及末代德川庆喜三名而已。 德川幕府时期的武士二:德川光友宽文2年(1625年),生于名古屋于城,幼名五郎八、五郎太,而由于父亲义直只有光友这么一个儿子,因此光友受到义直极度、过分的溺爱。 元服后德川家光赐一字“光,初名为光义。 庆安3年(1650年),父亲一直因中风症病发去世,光友继任第二代藩主。 宽文12年(1672年)才正式改名光友。 光友在藩中设置寺院奉行制度和议定所,整备官制。

同时,加强防火制度和军备,且确立林业制度,稳固了藩政的基础。 而光友也增加支藩美浓高须家。 不过由于光友是义直的独生子,在父亲的溺爱下长大的光友并不了解辛苦是什么。 他大肆修筑大森寺和热田社等寺院,而支出过多的结果就是藩里的财政方面出现恶化。 元禄6年(1693年)将藩主的位子让给,和正室千代姬所生的嫡子德川纲诚后隐居。 元禄12年(1699年),爱子第三代藩主纲诚先一步去世。 翌年的元禄13年(1700年),以七十六岁的年龄去世。 光友在武艺和茶道都是出色的人物。 不过由于他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在当时被轻蔑的评论为“在优越中成长。 德川幕府时期的武士三:德川纲诚德川纲诚(1652年~1699年),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友的长子,母亲是正室德川家光的女儿灵仙院千代姬。 幼名五郎太丸。 正室广幡忠幸的女儿新君。 侧室十三名,子女三十八人,(子二十一人,女十七人)。 官职是从三位权中纳言。 忠幸是纲诚的姑母京姬的丈夫,不过新君并不是京姬所生,但还

德川幕府什么守则.doc

德川幕府什么制度 德川幕府制度是等级制 德川幕府实行士、农、工、商四民等级制来巩固封建统治。占人口10%的武士阶层是统治阶层。从1639年实行锁国政策,由此限制大名们有利可图的对外贸易,限制自由贸易的盛行以保护农村的自然经济不遭破坏。幕府的统治在初期是有效的,给日本带来了长达200多年的和平和繁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德川幕府自18世纪中期起逐渐陷入危机之中。幕府财政日益困窘,农民和市民的起义此起彼伏,虽进行了享保改革、宽政改革和天保改革,也不见收效。资本主义列强强迫日本开关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终于导致了全国规模的倒幕运动并引发戊辰战争。1867年11月,末代德川庆喜被迫向天皇大政奉还。至次年鸟羽伏见之战,幕府军终于被击溃,德川幕府彻底垮台。 德川幕府法律 德川幕府颁发统治大名的基本法《武家诸法度》约束武士生活准则,颁发《一国一城令》限制各藩修建城堡,禁止结党,规定婚姻需经幕府批准,还定下了参觐交代制,令大名隔一年在江户和领地轮住,回领地时妻、子需留在江户为人质。旅途和在江户生活的庞大开支,不断消耗了大名们的财力。 德川幕府三役职 幕末时期社会动荡,幕府决定在1862年幕政改革时所设置的三役职,以稳定政局。 后见职:征夷大一职的继承人,由一桥家当主一桥庆喜担任 政事总裁职:负责幕府政务,由福井藩主松平春岳担任 京都守护职:因京都的倒幕运动盛行,幕府设立京都守护职,代替无法维持京都治安的京都所司代,负责京都警卫,由会津藩主松平容保担任

德尔集团有限公司管理制度模板范例1 ××管理制度 1. 目的与意义 1.1 建立和规范×××××××××××××××××××××××××。 1.2 完善公司的×××××××××××××××××××××××××。 1.3 公平合理地××××××××××××××××××××××××××××××××××××××××××××××××××。 2. 原则 2.1 ×××××××××××××××××××××××××。 2.2 ××××原则:×××××××××××××××××××××××××。 2.3 客观性原则:××××××××××××××××××××××××××××××××××××××××××××××××××。

德川幕府大名实力

德川幕府大名实力 在19世纪50年代,欧美列强以坚船利炮相威胁,力图迫使德川幕府打开锁国之门。面对日益严重的西力东侵,德川幕府并非毫无作为,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德川幕府大名实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德川纲吉德川纲吉担任德川幕府第五代时间为1680年至1709年,是日本历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大。德川纲吉推行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仁道,喜欢文学,富有同情心,但是性格软弱,又因对《论语》中的孝道过分推崇,而导致对母亲干政言听计从。德川纲吉可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于文学上赞扬的君民和谐的图景,在政治斗争残酷的日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德川纲吉空有一腔报国施政的热心,却没有驾驭人心的权谋之术。导致德川纲吉治下的民间,怨生载道,民不聊生。晚年的德川纲吉,甚至颁布了《生类怜悯令》,规定拍死一只蚊子都要判刑,德川纲吉对民间底层百姓的疾苦,却无动于衷,真是讽刺。所以,德川纲吉的治世评价很低,而且因为颁布《生类怜悯令》被取了一个绰号“犬公方”狗,而被遗笑百年。 德川纲吉晚年面临继任问题,在嫡子德松早逝,女婿突卒的情况下,继任者由德川纲吉的兄长德川纲重的长子德川纲丰担任,在1709,德川纲吉去逝,享年63岁。德川纲吉生前推崇的《生类怜悯令》,在继任者上位之初,便被废止。

江户幕府锁国关于江户幕府锁国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因素是江户幕府锁国的最主要原因。当时日本正处于封建社会,农民实行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因此,对外的经济交流的需要也很少,江户幕府的闭关锁国也是为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能得以维持。另一方面农民的生活比较稳定,为了减少对小农经济的冲击,巩固日本封建统治,因此江户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防止外来经济的干预。 其次江户幕府的历代都为维护幕府的统治做出了努力,努力的在削弱大名的实力,所以幕府有很大的权力,基本没有其他的势力与其抗横,这为江户幕府锁国政策提供了政治条件。 还有德川家族崇尚理学与儒学,强调对君王的服从,儒家的思想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先进的思想的传播。 再有就是西方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多是为了传教,而日本锁国有一部分的原因是为了严禁本国人信奉所谓的“异国邪教”。 总的来说,江户幕府锁国的原因,最主要的是经济因素,其次是政治原因,当然文化思想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江户幕府的开创者德川家康的生卒时间为1543年1月31日到1616年6月1日,他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与政治家,他曾经担任过太政大臣,也做过征夷大,在去世后还被后人称之为“东照神君”。 德川家康一生的主要成就有建立了江户幕府,歼灭了丰臣家族,

简析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民国高等教育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简析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民国高等教育 作者:刘颖, Liu Ying 作者单位: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北京,100091 刊名: 湖北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HUBE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1)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0条)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 1988 2.《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甲编 3.宁恩荣.章成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 1990 4.杜元栽抗战前之高等教育(革命文献) 1971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1994 6.《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 7.《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清华大学校史稿 1981 8.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 1990 9.朱家骅先生言论集 1977 10.国联教考察团.国立编译馆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书:中国教育之改进 1932 相似文献(2条) 1.学位论文李鸿江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研究2006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影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以及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该如何改革与发展,则必须要进行战略性的研究,所以本文选择此课题作为研究内容,来对我国体育院(校)系进行全面的审视,并提出指导性的改革与发展战略,以推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国外考察、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在以下方面得出了初步的结论。 1.我国高等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部分会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在发展战略选择上会有所侧重,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内涵发展战略;实施重点建设战略;实施依靠“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统筹协调、全面发展战略。 2.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从无到有经历了百年的时间,清末体育师资的匮乏催生了我国高等体育院系的产生,后各阶段体育院(校)系数量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减和调整。从清朝末期开始,其发展经历了辛亥革命、北洋军阀时期;国民党执政时期;解放后,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改革开放后时期等不同阶段,历经了三种社会制度。现今我国有体育院校、系250多个,形成了独立的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体育院系和综合大学的体育院系三种类型。 3.建国后作为国家行为的体育院校专业整体调整共有4次,其中改革开放以后,高等体育院校专业设置调整了3次,总体趋势是,我国体育专业设置日趋规范化、科学化。但是体育教育在体育专业设置调整变化的总过程中,一直是占主导地位,其它专业也是在体育教育“母体”中逐渐分化和演变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院(校)系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拓宽,从单一的师资培养到多类体育人才的培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引领着体育相关专业经过5次教学计划的修订,课时总量在逐渐减少,课程门数在增多,课程结构在变化。 4.国外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的兴起均是为满足社会对体育师资的需要而创立的,较早以培养体育师资为目标,创办体育教育专业。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在发展历史过程中随时保持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及时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设置新兴的专业,突出与健康、医学、娱乐、产业相关联的特色专业。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在课程设置上也随专业的调整而变化,总体上增加理论课,增加必修课,突出厚基础,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办学特色鲜明,均有各自的传统专业和学科优势,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强调社会服务,强调社会利益、社会责任和社会服务,是世界许多体育院校的办学倾向。提升办学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规格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各院校发展的趋势之一。提高国际化程度,招收大量留学生,为推动世界体育的发展服务。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依靠所培养出的优秀运动员在重大国际赛事上取得优异成绩,从而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注重提高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 5.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为:体育院(校)、系的办学方向要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体育院(校)系作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中心有责任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体育院(校)系要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体育的发展做出智力支持;体育院(校)系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构建“和谐体育”发展做出贡献. 6.高等体育院(校)系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布局不合理;(2)办学规模效益存在差距;(3)办学定位表述不全、不清,定位不切实际,具有盲目性,存在攀比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4)专业设置追求大而全,实际上存在重设置,轻建设的现象;专业培养目标界线不分明,培养人才相类似,特别是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无创新,重复、雷同较多;(5)因体育院(校)系师资队伍建设薄弱,教学经费短缺,教学条件有限,教学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6)办学规格不高。(7)科研经费投入不多,实力较弱,重大科研成果缺乏。 7.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确定要深入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教兴体的指导思想。要坚持科学合理性原则、适度超前性原则、整体性与分类指导性原则、行业特殊性原则。 8.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总体目标是:通过10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进一步缩小各院校(系)之间的差距。初步建成以体育大学为龙头、省属体育学院为骨干、综合大学体育院系为补充的,面向世界、面向全国、面向区域的结构合理、规模适度、质量可靠、与各类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灵活开放的、与体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高等体育院(校)系框架。建立起适应社会土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适应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等体育教育体系。 9.实现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有:(1)加快全国体育院(校)系布局调整的步伐,紧缩审批新院校、新专业;(2)研究确定体育院(校)系科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目标定位;(3)加强专业、学科、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体育院(校)系发展的生命线;(4)加强管理 ,凝练特色,形成强势的竞争力;(5)全国一盘棋,建立体育院(校)系教育联盟,谋求共同发展:(6)提升办学规格,提高办学水平,走国际化办学道路。

浮世绘

《世界美术之日本浮世绘》 “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浮世绘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 一、浮世绘的含义 浮世的含义,它来自佛教用语,15世纪后被解释为“尘世”,“俗世”,16世纪后则指妓院,歌舞厅等享乐场所。“浮世绘”字面的意思是“虚浮世界的绘画”, 浮世绘,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它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间,也叫德川幕府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浮世绘常被认为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日语称为锦绘),但事实上也有手绘的作品。 浮世绘木刻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形式:“绘本”和“一枚绘”。所谓“绘本”,即是插图画本。它在江户初期是以古典小说的插图为开端,后来陆续出现通俗的插图读物,到万治年间,随着市民小说的产生,这种木刻绘本更加迅速发展。民间画师菱川师宣便是这种“绘本”的创始人。“一枚绘”,即单幅的创作木刻,它给单独欣赏一幅画开创了条件,画工也更精细一些。尺寸大小不等,总计有二十束种,均按刻制方法、套色多寡不同而分为“墨绘”、“丹绘”、“漆绘”、“浮绘”、“锦绘”、“蓝绘”等品种。浮世绘木刻技法不追求木刻的刀味,却注意木质纹理的表现效果,而且对于线条的流畅放在极主要的地位,往往需要画、刻、印三者共同合作来使作品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他们创造的木纹法、光泽法、云母粉法、无色印刷法等等都是在力求线条与配色取得高度和谐这一目的上总结出来的作画经验,摆脱了过去向来使用毛笔的束缚。 二、浮世绘的发展史 初期 (1657~1763) 原为肉笔浮世绘,即画家们用笔墨色彩所作的绘画,而非木刻 印制的绘画。此时期的浮世绘以手绘及墨色单色木版画印刷(称为墨折絵)为主。 到了鸟居清信时代,使用墨色以外的颜色创作的作品开始出现,主要是以红色为主。使用丹色(红褐色)的称丹絵,使用红色的称红絵,也有在红色以外又增加二、三种颜色的作品,称为红折絵。 中期(1765~1806)锦絵在此时期诞生。此时期的人物绘画风格也发生变化,由原本虚幻的人偶风格转趋写实。 后期(1807~1858)喜多川歌麿死后,正当人物和风俗的主体已近枯竭时,葛饰北斋和 安藤广重为浮世绘带来了新的风格——风景画。葛饰北斋受到西洋铜版画的影响,立志风景画的创作,他在《富岳三十六景》,采用大胆的构图和色彩,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此后描写了各地的名胜系列画。安藤广重在《东海道五十三次》的系列里,以叙情的笔调丰富地描绘了日本的自然的旅行者,他的名望甚至超过了北斋。以后又创作了《木曾路六十九》等以日本各地为题材的系列画。此二人确立了浮世绘中称为“名所絵”的风景画风格。 若提起江户时代的绘画,浮世绘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代名词。浮世绘最早出现在江户时代初期,

德川幕府

德川幕府 在德川幕府,也对德川幕府称为江户幕府,是封建的制度,日本建立了由德川家康和由统治幕府德川家族 The Tokugawa shogunate, also known as the Tokugawa bakufu(徳川幕府) and the Edo bakufu (江戸幕府), was a feudal regime of Japan established by Tokugawa Ieyasu and ruled by the shoguns of the Tokugawa family.] This period is known as the Edo period and gets its name from the capital city, Edo, which is now called Tokyo, after the name was changed in 1868. The Tokugawa shogunate ruled from Edo Castle from 1603 until 1868, when it was abolished during the Meiji Restoration. 幕府简介 德川幕府(Tokugawa)所建。至1867 年德川庆喜被迫宣布还政天皇为止,共经十五代将军,历时265 年。 幕府原为将军征战时处理军务的营幕,后将军架空天皇取得实际统治权。历史上先后有镰仓(1192—1333)、室町(1338—1573)和德川三个幕府。德川幕府的统治形式是幕藩体制。将军之下,设大老(不常设)、老中(常设)掌握全国政务,设若年寄协助老中,设大目付,目付负责监视大名和幕府的直属武士旗本和御家人。 设寺社、勘定、江户町三奉行,分别管理寺社、幕府财政和江户市政。在大阪、长崎等主要城市设远国奉行来支配地方的直辖领地。在京都设立所司代以监视皇室和寺社,以及近畿诸大名。在幕府赐封的260—270 多个诸侯国内,藩主们拥有行政、司法和征收年贡的权力。武士们则以各自的藩主服兵役为己任。 中央集权 德川将军采取如下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1.经济 首先,幕府掌握了占当时全国总产量1/4 的富饶的土地,和大阪、京都、江户等重要城市以及主要的矿山,还垄断了金、银、钱三种货币的铸造权。 2.军事 其次,幕府控制之下的直属武士旗本、御家人,以及旗本的陪臣,号称“旗本八百旗”。相对于各藩,在军事力量上占绝对优势。 3.政治 第三,将藩侯们分为“亲藩”(德川氏同族)、“谱代”(德川氏原属)、外样(新臣服)三个等级。三者的领地互为交错以达到监视外样大名的目的。而且,亲藩大名和谱代大名占据了富庶和重要的领地。 4.法律 第四,颁布统治大名的基本法《武家诸法度》,限制各藩修建城堡,禁止结党,规定婚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8.1知识拓展:德川幕府时代的经济

德川幕府时代的经济 德川幕府,作为日本幕府时代的终结,与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崛起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个时期的日本经济体制,个人认为是封建制度下的小农经济。具体分析如下: 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基础。江户时代,通过不断重新丈量土地使土地的实际耕种者成为土地占有者。产权的这种默认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激励,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由于农业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基础,所以幕府十分重视对农村的统治,先后制定了许多有关法令,例如规定禁止农民出卖土地、禁止迁移、禁止过度分家、禁止过奢侈生活、禁止自由种植农作物等,并在农村实施“五人组”连座制度。在此条件下,日本的农业耕种面积逐渐扩大。而农产品加工也促进了榨油业、调料业、酿酒业和食品加工业等等行业的发展。 商业和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农业产量的提高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为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可交换产品。农民需要从市场上购买种子和农业生产工具,国家贡赋制度中的三分之一缴银制也使得农民进一步和市场相联系。虽然是重农时代,但是在农村和城镇出现了市场。以江户为中心的关东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日用品和奢侈品的消费市场,这些商品主要靠大阪供应和集散。因此,从18世纪开始,大阪和江户之间的海运极为繁忙。元禄年间,江户和大阪的商人分别组成10个帮、24个批发商公会,不久又发展成为全国性商业同盟。这些同盟决定着全国许多商品的价格。大阪是‘天下的厨房’,京都、兵库、界、大津、长崎等也都发展成为全国性商业城市。经营商品买卖的企业形式是货栈。货栈都是家庭经营的生意,但是大型货栈一般都雇有一帮学徒、伙计和总管,而且货栈是交给总管来经营的。在信贷系统方面,主要依靠钱庄来进行融资。钱庄可以为大商户办理存款、货款、票据和兑换业务。 然而,作为统治阶级的大名们,因为过着城市生活,生活费用日益增多;而他们的收入却仍旧仅限于作为贡纳品的实物。为了获得货币,他们不得不拿贡纳品做抵押去向商人借款。所以,无论封建统治者怎样加重农民的负担,征来的贡纳品也会一转手就落入放高利贷的商人手中。这样,大名们就逐渐变成债务者;而商人们则积蓄了大量的财富。 对于日益富有的商人,幕府和大名们曾想尽种种办法来加以抑制:他们一方

国民党失去大陆政权原因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恢复了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当时,国民党拥有美式装备的庞大军队,占据着全国的大部分地区,同共产党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然而,仅仅过了四年时间,国民党就被共产党击败,狼狈地逃出大陆。国民党政权为什么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就迅速崩溃了呢?海内外学者对此非常关注,把它作为国民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研究中的一个终极问题,1.外来因素的作用 首先是美国的影响。美国政府1941—1949年间对中国共产党的“绥靖政策”。这期间国民党同美国政府的合作“成功部分所获之善果,不足以抵消不成功部分的恶果,因而有中华民国被迫退出中国大陆搬迁台湾的悲剧发生”。 苏联的影响也被认为是导致国民党统治垮台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如胡适就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归结为“斯大林征服世界的大战略”。持这种观点的人攻击最厉害的是大革命时期苏联顾问对共产党的扶持和日本投降后苏军在东北对共产党军队的暗中支持,认为这改变了国共力量的对比,给国民党带来了巨大危害。一些苏联学者也把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视为导致共产党胜利和国民党失败的最重要原因。马歇尔在战后初期为实现东北停战而向蒋介石施加压力,使国民党无法对共产党继续进攻。1946年美国停止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使原来有利于国民党的军事形势急转直下。在1947年5月解除武器禁运后,也并没有恢复对国民党的大规模军事援助,这就使得国民党无法摆脱溃败的命运。而美国不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的原因,主要是受美苏关系的制约。与此同时,苏联却对共产党进行了大量军事援助,这是使共产党转败为胜的关键。 认为日本侵华战争是造成国民党后来失败的最重要原因的观点,日本侵略华北,使全中国抗日情绪高涨,酿成西安事变,国民党被迫放弃剿共政策,失去了将长征到陕北后力量弱小的红军一举消灭的机会。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党统治中心迁至西南,共产党则在敌后建立了大片根据地,利用抗日的机会大大扩充了实力,构成了对国民党政权的致命威胁。 2.国民党自身的因素 (1)中央政府对全国控制程度过弱。一些美国学者在面对“国民党为什么失去大陆?”这个问题时,首先反问:“国民党究竟有没有统治过大陆?”田洪茂就明确地指出,抗战前国民党政权所能“稳稳掌握”的仅有江浙两省,另外在皖、赣、湘、鄂、豫、陕、甘等省有部分的控制权,其他各省则只不过在名义上“奉国民党正朔”而已。大多数美国学者都同意这个看法,认为国民党“统治”中国的22年中,实际统治从未遍及全国,所以它“失去”大陆,很大的因素是因为它从没有确实掌握过整个大陆。 (2)在农村中缺乏基础。中国主要的社会力量、经济来源绝大多数都来自农村,但国民党政权在农村中却没有什么基础。它既无基层政权基础,也无可靠的经济基础。农民不支持它,一般的地主也很难同它真正合作。由于没有来自农村的支持,这个政权最后难免失败。(3)军事上的失误。,1946—1949年间的内战是国民党政权垮台的主要原因。蒋介石在战略上屡次出现失误;他对战争进程的直接干涉使前线指挥系统发挥不了正常的效能;坚守东北消耗了最精锐的30万部队,使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在1948年发生巨大转变,最后使形势对于国民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4)经济上的原因。国民党政权下的“工业化”是微弱的,那是官僚资本的垄断化以及成为美国附庸化的过程,而且也是在中国社会中把工业同农业的联系日益削弱的过程,从而使农村萧条落后。 (5)自身的腐败。国民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其自身的腐败、反动及对三民主义的背叛。易劳逸是持这一观点的代表学者。他认为导致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是中国传统的政治行为模式,即“权威依附模式”在国民党那里被承袭下来,这使国民党在掌权后很快蜕变,日趋腐败。具体表现为:中央政府和地方军阀们不能统一;国民党除了个人及派系的利益之外根本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派系斗争严重;行政工作无效率;政府官员贪污腐化;军队官兵素质差,士

日本德川幕府的禁教与锁国

日本德川幕府的禁教与锁国 【摘要】1549年以葡萄牙国王为后援的天主教耶稣会来日本传教,揭开了日本有史以来与西方文化接触、碰撞的序幕。当时的日本统治阶级对天主教的态度始终是矛盾的,他们既渴望与葡萄牙人通商带来的贸易利益,又对天主教在日本的迅速传播抱有很深的疑虑。1637年爆发的岛原天草天主教起义,深深刺激了幕府,使幕府终于采取了根绝天主教的非常措施,实行了锁国。 【关键词】日本德川幕府禁教锁国 一、天主教初传日本 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欧人走向海外,开始殖民征服。在海上探险方面走在最前头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 1493年5月4日,两国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主持下,划定了海外扩张界线,即有名的教皇子午线。规定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约等于3英里)的子午线为分界线,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该线以东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葡萄牙。教皇子午线的划定,不仅把从欧洲经由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路上的所有据点划分给了葡萄牙,更使葡萄牙成为了最先与日本接触的西欧国家。 在葡萄牙船驶入日本港6年之后,1549年8月15日这一天耶稣会会士西班牙人方济格•沙勿略一行四人在日本南部鹿儿岛登陆。不久,从领主岛津贵久那里获得了在鹿儿岛传教的特许状,此后开始在日本传播天主教。 最初的传教是十分顺利的,日本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对接受天主教表现了很大的积极性。战国时代的日本群雄割据,大名们希望利用天主教加强经济和政治实力。他们急需战略物资,但是,由于连年战乱,国内贸易无法正常进行,只有依靠南蛮贸易维持经济,而接受天主教是实现南蛮贸易的先决条件;普通民众则对佛教的信仰已感到失望,天主教的“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教,使他们得到新的精神上的安慰。此外,也与葡萄牙传教士的传教方式和努力有很大关系。沙勿略一开始就认为“日本人是迄今为止新发现的诸国中最高级的人种,异教徒中没有发现比日本人更好的人。”因此,采取了适应主义方针,尽量避免与日本传统文化发生冲突。传教士迎合日本风俗,穿起僧衣,把天主教作为佛教的一宗传给日本人,传教用语也尽量借用佛教用语,在各地传教时还开设医院,举办慈善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