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 笔记整理

中国社会思想史

社会学的特性:1、科学性 2、人文性

第一章绪论

一、关于“社会思想”

定义(无确定的):

(1)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理论社会学的范畴(王处辉)

(2)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社会思想,而且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所提出的(郭真)

二、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缘由及意义

1、社会学本土化研究的需要:

我们在建立中国的社会学学科时应当依据当地社会生活的深入调查和紧密观察,发掘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概念和命题,这有赖于我们挖掘中国社会思想史的中国性,反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洋装化,不能拿西方的概念来硬套中国的史料,以牺牲中国史实的完整性来附会西方概念的解释性,这对于我们理解曾经的生活和解决当下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

在本土化研究中包含:

(1)现实的问题——理论前提

(2)即有的理论——洋为中用

(3)传统的根基——古为今用

2、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需要

虽然社会学关注“转型”和“变迁”,但我们在关注社会变动的同时,还是要意识到“不变”的一面,将古代文明积淀的智慧提升到社会研究的方法论高度,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延长了分析问题的时间深度,而且还可以补西方实证方法之不足,正如费孝通所言,在运用社会学来研究“我”、“心”这类概念的时候,原来实证性的、假设—检验模式的研究方法还能不能奏效?(田毅鹏,2005)

3、“位育”文化的需要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的人和自然,人和人,我和我,心和心等概念,很多都是我们社会学至今还难以研究的东西,但这些因素常常是我们真正理解中国社会的关键,也蕴含着建立一个美好的、优质的现代社会的人文价值。社会学的研究应该达到这个层次,不达到这个层次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学。如果我们能够真正静下心,坐下来,潜心疏理这些宝贵的遗产,真正在这方面获得突破,那将是社会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跃进。

三、如何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

社会运行理论的核心命题是: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各个社会子系统、不同社会要素发挥各自的机能,只有各个社会要素、不同社会子系统的功能协调互补,才能使社会在动态运行中保持平衡与秩序。社会运行理论从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出发,重点关注社会子系统、

社会要素的存在和能动状态,最终由这些个别性再回归社会系统整体性的存在与能动状态,这是社会运行理论直观具体的知识框架与理论范式(郑杭生,2009)

借鉴成熟的认知结构,回归历史情境,立足当下现实,通过意义的发现、阐明和转换,建构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吻合的知识框架和话语体系

四、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范围

1、士林传统(大传统)

2、民间传统(小传统)

3、政治传统(大传统)

(士农工商——国之万民)

我们目前有关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中,所搜集的都是精英思想,这是我们称之为“大传统”的部分,那么这些我们熟悉的思想世界是否就是我们曾经的当下生活真实的反映呢?我们应该从思想的记载来推测当时的生活,还是该从当时的生活来看待思想的记载呢?当然,最好的方式还是二者的结合。汤因比强调,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他认为,文明的衰落可以归纳为三点:①少数人丧失了创造力;②多数人也相应地撤回了他们的模范行为;③继而出现的是社会丧失了它的统一性。对中国历史熟知的前提使我们发现,

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然而在这分分合合之中,思想确保了它的延续性,文明确保了它的统一性。所以按照汤因比的逻辑向上逆推,中国传统的社会及文明之所以能保持统一性,其原因有二:①少数人保持了创造力;②多数人保持着他们的模仿行为。

探究这些原因必须大力挖掘史料——包括:①是对历代民众生活方式的搜集(一次模仿)②是对历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思想的搜集(二次模仿)

多数人的模仿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呢?这种群体动力缘何而来?是什么改变了大众的偏好,使他们放弃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而去遵从一些思想对行为的设定呢?①少数人保持了旺盛的创造力,这是模仿的源泉。②少数人的创造力和多数人的模仿之间就有一个我们不得不重视的桥梁,即对一种思想进行推广的执政者的理念,及其操作平台上的推广方式。正是有统治者的这种支持,其思想才能广为流传。只有通过他们,思想家的思想才能为民众所掌握,历经千年而生生不息。所以,他们是思想成品的加工者,是思想通向民众的通途。这就使得,我们在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过程中,要把士林、民间和政治传统,统合为一体。

第二章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商代文明及其社会思想

一、殷商时的信仰与崇拜

《礼记》:殷人尊神,率民而事神,先鬼(鬼:祖先)而后礼

《论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殷商是一个神权社会,其统治者依照人问社会的模式,塑造出一个神的世界,在此世界中,死后的帝王和王臣都成了上帝的儿臣,进一步使自己子孙的统治披上神权的外衣。因此,对于祖先的崇拜也就意味着对于自己权力的合法化的肯认和确定,所以,祭祖之礼与祭帝之礼一样隆重。对于上帝的设计只是为了将下帝神话,而下帝的存在又进一步加大了王族统治的合理性。因此,作为臣民,必须无条件服从。另一方面,帝是殷人信仰的至上神,具有绝对的权力,他管辖自然天时,影响农业收成,同时又是人间祸福的主宰。然而,帝并非商人的祖先神,与商王无血统关系,帝对人间的王示福示祸,而人间的王对帝没有任何要求。也就是说,在殷商时期的神灵观念中,人间与帝并不能直接沟通,必须通过祖先来表达人间对帝的请求,所以在殷商社会对祖先崇拜就更为重要。

二、殷商时的礼治思想

1、孝(善事父母)

孝的作用:——顺

①通过实行孝道,人们可以不忘祖先,因而也就不会忘记血缘关系。由于殷商奴隶主的统治保留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失足家长制的传统,因此,可以通过宣扬孝道,使殷商的宗族血缘关系得以长期维持,以保证统治体系的长期巩固。

②实行孝道,不但可使殷族中的人趋于纯厚而不去作乱,也可缓解社会矛盾,使其他各被奴役的阶级或阶层不致起而反抗奴隶主的统治。

③由于殷商时代是崇拜祖先一元神的,所以,实行孝道也就是对殷王的效忠,使人们都成为殷王的俯首帖耳的臣民或奴隶。

2、礼(外在规范;社会公认的合适的行为规范)

三、商人的社会政治意识

1、“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意识:

在商代有相当自觉的专制王权意识,王者与其他被统治的人相对立,为一至高无上的“余一人”。任何人都必须听从王命,不得违抗商王的旨意,否则就要动用刑罚,而这种刑罚是极为严厉的。可见作为“余一人”的商王对臣民拥有完全的生杀大权。但在这种专制王权意识产生的同时,商王也认识到他必须对国家所负有的责任,特别是当国家治理不善时,君王必须对此负责(“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虽然君王所负的责任是十分有限且是十分形式化的,但这种观念仍然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基本理念之一,对后世有着较大的影响。

2、敬德思想的萌芽

第二节西周的宗法制

一、宗法制

1、宗:强调于亲族之中奉一人以为主,主者死,则奉其继世之人。

2、法:规则规范

3、宗法:指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尤其指全族之人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

宗法制的基本特点:

①社会管理权力,按照血缘的基本原则,确定其继承权力

②中央和地方是大宗和小宗的亲戚关系,中央与地方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是靠宗的“礼”文化和一定的贡赋来维系和实现的

二、殷商时的继位特征——兄死弟继,父死子继

三、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史记梁孝王世家》:殷道亲亲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

第三节西周的礼治思想

一、亲亲、尊尊的原则

商是神权社会,西周时,除了天的意志是价值的终极依据,人的感情也是价值的合理依据,所以亲戚及向外扩张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血缘及其应有的远近分别是社会秩序的本源,“礼”成了社会认同的象

征性规则,凭借这套规则,世界确定了秩序。

《礼记训纂》:亲亲,父母为首;尊尊,君为首。

二、名分的重要性

宗法思想是西周统治者治理社会的框架,礼法就是要将礼治和宗法思想密切结合。礼治思想是适合统治者享有特权的一种行为规范,这特权就是通过礼来确定等级秩序下的各种名分。名分确保了身份的不变性,且使这种不变性具有了正当性。因此不同身份的人享有的特权是不同的,彼此要安分守己,不得逾越,每个人在社会中都需要名分,所以有了名分。每个人都安于现状,则礼的社会整合作用就实现了,所以在这种家族邦国的体制中,确定血缘的来龙去脉就等于确认身份、地位、权力的正当与否,所以对先祖的祭祀和对先祖的亲疏关系的排列就很重要。

三、对孝的重视

对先祖的祭祀引申出了孝文化,孝是当时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原则的基点,不忘祖先,不会僭越,长治久安,由家及国,家国一体,从行孝到尽忠自然而然,所以孝是对亲亲尊尊原则的确认,对名分的维系,对家国一体秩序的巩固。

第四节西周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

一、敬天

1、天:人格神

2、敬:(敬天、虔敬、敬仰)

周初所强调的“敬”观念,与宗教的虔敬近似而实不同,宗教的“虔敬”是人把自己的主体性削减掉,将自己投之于神的面前,而彻底皈依神的心理状态。而周初所强调的“敬”是人的精神由散漫到集中,自觉担负自己的责任,突显自己主体的积极性与理性,所以在“敬”之中,我们的主体并未投入到上帝那里去,我们做的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自我肯定。

3、为何要敬天?

周人继承了殷人崇拜祖先神的观念,认为祭奉祖先是子孙的神圣义务,但周人的至上神不是祖先神,而是天。这一分离有其现实的根源,即周人带商之后,面临着如何解释自身统治的合法性问题。①如果用殷人的宗教是不能解释为何殷人的祖先命令周人去灭掉殷人。②周武王联合其他部落共同讨伐纣王,仅用周人祖先的名义是不够的,不足以动员其他部落,所以不提祖先神,而是“恭行天罚”。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周人宣布其统治权是本族祖先授意的,就不能排除他族的祖先命令其子孙(族人)反抗周人统治的可能性。有了区别祖先神的至上神天,就有了各族必须共同遵奉的权威。

二、明德

(对于君王:自我牺牲、克制;对于臣民:“德”即名分,安分守己)上天的意志与命令是可以改变的,既然天命不常,承受天命的依据又何在呢?周公把天命与人间的行为联系在了一起“天命靡常,唯

德是依”。在敬天的过程中参与了人的因素,所以在这过程中人是不能消极等待的,而是积极彰显德性“以德配天”。

三、保民

德行施于人事就是保民,只有保民才是真正的敬德,才能继续保有天命,所以保民是治国的根本所在。

【这三部分总起来说,周公所说的“天”,仍然是有好恶的、有赏罚的,但它的好恶赏罚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是百姓的愿望和统治者的德。“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这种说法极大的美化了天上的王权,实际上也就美化了地上的王权。照这个说法,地上的王的统治是合理的,因为他是受天命而统治百姓的,而天命是顺着老百姓愿望的,所以王的统治也是符合百姓愿望的。另一方面讲,天帮助有德的人,所以受了天命的人,就是有德的人。】

第三章春秋时期的社会思想

一、社会背景:礼崩乐坏

二、思想转变:轻天重民

第一节老子的社会思想

一、其人其书

二、道的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生而不有,为而不侍,长而不宰(不主宰、无为)”

三、顺应自然,为无为

“无为则无不为,有为则有不为”

1、反对有为:

他主张人类社会秩序应以自然法则为准,一切顺应自然,这就是“无为”。社会应顺应其自身状况而自由发展,而不以外界的强硬力量去干预它,新的创造、变革在老子认为都应该弃绝。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治大国若烹小鲜”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在我们看来,人类社会有道德规范,有典章制度,正是使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有效控制手段,是人类进步的征兆。而老子则认为,礼义违反了自然法则,违背了道的精神,使人类产生了强制暴力,于是天下大乱,所以,老子提倡“无为”。

2、主张无为

(1)无知无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2)不争不战: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四、理想的社会模式: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王版)

第二节孔子的社会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

二、时代背景

三、正名思想

1、为什么要正名?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

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2、如何正名?——作《春秋》

名分,充分体现了符号的象征作用。名是符号,意味着象征,他们的整饬有序,可以暗示和促进现实世界的整饬有序,而它们的崩溃意味着秩序的崩溃。当人们越来越相信名对实的规范、限制和整顿的作用时,就常希望通过符号的再次确认和重新清理来达到对事实的清理和确认。由正名到正实,借助对名义的规定来确认或迫使社会确认一种秩序的合理性。

3、正名的标准——恢复周礼

“殷因乎夏礼,周因乎殷礼,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4、对后世的影响

——教条化(上对下有无尽权利,下对上有无限义务)

四、论“仁”

1、仁,亲也,从人二

“仁”作为做人的道理,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体现,“仁”作为人的基本道德情感,首先内在地根据于仁心之中,但人的仁心、仁性只有在人与人的交往行为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就个人的道德修养看,

“仁”属于一个私人领域,但就其践行而言,“仁”离不开社会这一公共领域

2、克己复礼为仁(践行)

3、仁:爱人(大众)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二十章)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①亲亲原则(以血缘为基础)

②尊尊原则(爱人有等级之分,等级不同,原则不同)

4、如何行仁?

在现实中,实行仁道,运用忠恕原则,其本身蕴含着一个认知前提,社会性是人自我实现的组成部分,在履行我自己的职责时,我也不能忽略他人的真实性,因为他们构成了我的责任感实现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儒家的忠恕概念是以内省作为出发点的,但这里的内省和他人的相关性有很大的关联,可见自己与整个社会的关系反映了人的真实存在。忠恕之道作为一种为己之学,这里的己不是一个孤立绝缘的个体,而是在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所显现的中心点,要完成自己的人格也就关系到要发展他人的人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人格的扩展,所以,个人的精神要通过转化社会来完成自我。(人我关系——德性担保;群己关系——制度担保)

6、论仁的意义所在

(1)“仁”把外在的礼变为内在人性的心理原则,使外在的强制性变为内在自觉的理性活动,使礼更有牢固的基础。行“仁”在于个人的自觉,也就是说要人自觉的遵服从礼的规范,别人是代替不了的。仁是自己应当担负起的责任,孔子把复礼视为仁,能复礼的人便是仁人。这样,恢复周礼的历史任务便是仁人的历史使命。

(2)“仁”强调亲亲、尊尊,亲亲是尊尊的前提,尊尊以亲亲为目的,这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宗法制。这样以血缘关系为政治的基础,从而实现政治的伦理化,所以,仁成为由亲而尊,整治内部的控制手段。(3)“仁”行忠恕,忠恕之道就是要待人以诚,推己及人,以忠恕相待,则人都能立、能达,欲求都能满足。大家在各自的位置等级,彼此相互体谅,从而稳定社会的秩序,就是“仁”的意义所在。

五、论礼

1、主张克己复礼(包括:行为准则;习俗制度;文化制度)

2、对周礼的改革

(1)礼不仅是一种动作、姿态、服饰,它象征着一种秩序,保证这一秩序得以安定的是人对礼的敬畏和尊重,而这又依托着人的道德和伦理自觉。没有礼,个人的道德无从寄予和表现,社会的秩序也无从得以确认,但孔子的从周并非盲目的遵从,而是有自己理性的选择和标准,要与当时的历史际遇相结合。

(2)周礼是学在官府,以亲亲为原则的贵族教育制度。

(3)周礼推崇世卿世禄的等级秩序,它认为应先学礼乐后去做官。

(4)周礼认为,礼是最高原则,孔子则认为“仁”是最高原则。3、礼的社会功能

(1)制约行为、社会控制的手段

一个人如果不受礼的约束,就不能立足于人群之中,克己复礼就是要把己限制在礼内,符合己的欲望发展。克己复礼不是指人要完全消失己的欲望,反之,它意味着人应当在伦理道德里获得欲望的满足。复礼,使人们与礼完全契合,但它不是消极的适应,而是积极地参与。(2)规定等级制度的标准:“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3)礼和仁之间的紧张关系——仁通过礼向外展示自身,礼给予仁顺利内化

人不能没有礼而生活,但是当礼变成具有决定作用的时候,仁就不是一个真实的仁,仁和礼之间的创造性紧张意味着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仁需要向外界展示自身的窗户,而没有仁,礼就变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很容易退化成一种社会强制,所以,在孔子的理解中,如果礼中没有仁的真情实感,则毫无意义。

六、君子人格

孔子所谓的君子,是一个克己复礼、修身成仁的人(内圣外王),修己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群体的整体规则、制度相协调,并促进其发展;二是培育自己的内在品性,与构成文化模式的价值、信仰和其他符号的认同,是把社会的文化价值内化为自我的品性,并通过个人努力与忠恕的观念,推己及人,把文化价值系统社会化、具体化、制度化,并作为社会整体的维护和发展

提供整合的力量。内在品性的培养及外化是求仁,外在行为的约束和内化是循礼。

七、政治蓝图:德治

1、道德教化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2、德治的施行

(主张发展生产,藏富于民)

(以有名分的人为分配主体)

3、德主刑辅

“化之不变,导之弗从,叛义以败俗,于乎用刑矣”(孔子家语)八、理想社会模式:大同小康社会(《礼记》中的思想,不是孔子认为)

第四章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上)

时代背景:百家争鸣

第一节墨子的社会思想

一、墨子生平

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1、交相非

(1)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如何尚贤?】选贤者立为天子,由上天选择天子(正长制)。治国的根本在于尚贤使能(这是对宗法制最大的冲击,毁掉了血缘的合法性)。墨子提出了“尚贤”,他认为尚贤者政之本也。这一举措是对宗法制的严重冲击,血缘关系基础下的私欲代表了人们的基本欲望,是人类母体文明中应该被打破的坚硬外壳。但在春秋战国时代,以儒家代表的王权专制文化刻意强化了宗法意识,从而使个体的力量拓展为群体的力量,从文化领域强化了由家族血缘关系形成的统治集团在中国政治领域的合法地位。宗法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基本政治制度,它体现着人的私欲通过血缘关系形成的统治集团的无限扩张,一个个体意义下的人,通过其家族延续了个体生命意义的存在。宗法制所塑造的家族政治弊端被墨子所察觉。

(2)尚同

“各是其义,而非人之义”“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2、小盗为“盗”,大盗为“义”的社会怪现象

认为由家及国应该实行统一的规范

3、民有三患的问题

“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三患”产生的原因:①兼并战争②统治者掠夺人民③丧葬问题

三、整合社会的方案

1、制定统一的社会行为规范

统一“义”的分歧,严格限制,“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从而确定刑罚的正当,使民能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有一个合理的预期,作出理智的安排。所以说,社会规范标准的统一就是整个社会的前提。

2、鼓励人力,反对命的思想(针对儒家的命定思想提出)

儒家信“命定论”,孔子强调个人的自觉努力,但这种努力的兑现是要待时的,即命运。而墨子认为,治乱、兴衰、祸福,并无所谓的命,而在于是否有统一的“义”和合理的宪令赏罚。但如果依照命的思路推下去,一切都不由是非,不由善恶,没有人会有敬畏之心和戮力之行,其结果则会“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墨子说,儒家的有命主张是贼(骗)天下之人,因而提出“非命”的主张。所以,非命论是对儒家宿命论的批评,但这种非命论不是彻底的,因为墨子认为人努力的成功也是由于天赏赐的,所以最后决定人们祸福生死的权力还是在天。二者的区别,儒家的天命论是上天预先决定了人们的祸福生死,而墨家的天意是上天事后依照人们的努力程度而赏赐和责

罚的。

3、体察下情,以符“国民百姓之利”

①发展生产②节用节葬(“非乐”实质上是节用的延伸)

墨子认为要信天下之力,除了增加社会财富之外,还必须从消极的方面从事节俭。墨子按照一切是否有利于人们的标准,一切是否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认为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应以此为标准,否则就是奢侈浪费。

【儒家与墨家不同。儒家代表的是一种人文主义思潮,他们心中有一个终极的理想世界,希望通过一种仪式与象征为中心的礼来保证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相信仪式、象征和庆典可以规范和制约人类,庆典和仪式是把群体成员联系到一起的关键因素,因此,它们不仅出现在定期的膜拜情景中,也出现在经历重大社会转变的各种人生危机中,如出生、结婚、死亡。在几乎所有社会,类似的场合都遵循着庆典和仪式的程序。涂尔干推断说,当人们被迫做出调整以适应社会变化时,集体仪式会重新巩固群体的团结。丧葬仪式表明,具体的个体虽然已死,但群体的价值得以长存,从而为失去亲友的人适应其变动的环境提供了途径,哀悼不是悲伤自然而然的表达,它是群体强加的一项义务。

但是,墨子属于十分坚定的实用主义,为了消除三大隐患,那种理想中的形式主义的繁文缛节可以取消,一切围绕着现实问题展开思索。丧葬不利于积累财富和繁庶人口;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反而消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1.1 复习笔记 一、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1.相关概念 (1)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于理论社会学范畴。 (2)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及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研究和正确解读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基础。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进展 (1)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已从初期浮光掠影式的介绍或翻译,发展到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 (2)在中国社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照搬西方概念或理论与中国现实社会生硬比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社会学家大都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 (3)中国社会学家已有了“文化自觉”意识。

①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如不能与中国自身的实际及传统相结合,形成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则不能对中国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发挥指导作用; ②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必须从中国社会中寻求,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国度,因此,要建设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就不能忽视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想之精华及其当代意义。 3.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 (1)新中国成立以前-孙本文 ①民国时期,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中指出:“中国社会思想,为研究中国社会学者必须研究之材料。” ②20世纪40年代中期,孙本文发表了一篇名为《五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学》的论文,又于1948年出版《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均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③在中国社会学发展规划中,孙本文先生把“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建立”中最首要的任务提出来。 (2)社会学恢复重建后-费孝通 ①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社会学家反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思想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②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所写的一系列学术反思性的文章中,反复强调中国社会学界要加强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与文化的研究,真正“中国的”社会学的发展,必须要以中国丰富的社会思想为基础,才能继往而开来,自立于世界社会学之林。 4.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地位 (1)从建立新中国社会学的角度看, 我国的社会学,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为其发展目标,就需要我们在吸收借鉴西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 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 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 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梅光迪,胡先骕,吴宓。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稳健的文化抉择。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 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 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 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 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 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文学研究会丛书。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 义。 创造社:1921年6月。日本东京。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创造》《创造周刊》《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 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忠实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强调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文学美感,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革 命”,侧重自我表现,浓重的抒情色彩。 初期创作:郭沫若《女神》,郁达夫小说,田汉戏剧。 以1925年五卅为界 后期:“表同情于无产阶级”

外国文学史笔记整理

艾略特非人格理论P128 卡夫卡《城堡》主题 “城堡”既非具体的城市,又非国家,它只是一种象征。因而有无穷的寓意: ( 1 )“城堡”象征与普通人疏远、敌对的冷漠无情的国家机器。 ( 2 )上帝 ( 3 )象征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目标 ( 4 )象征犹太人苦苦追求的国家、故乡、精神归宿。 ( 5 )象征“代沟”,K至死未能进入城堡,象征卡夫卡争取与父亲沟通的失败。 卡夫卡《城堡》的艺术贡献 (1)独特的叙述角度和叙述手法 卡夫卡叙述手法的特点,是将叙述者与主人公合而为一。《城堡》中的K既是主人公又是叙述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能通过主人公的感官(所见、所听、所想、所思)才能获得信息,再没有旁观者清的叙述者出场来向读者解释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 (2)象征寓意的意象构筑。《城堡》中的K半夜被摇醒,要求出示居留许可证,其实也就象征着无所归依的现代人被摇醒说明自己的人生由来,解释自己的生存依据。 (3)精确、细致、严密的语言风格 《城堡》作为卡夫卡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品,表现了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造诣。整个小说像日常生活用语,简单而生动;又像法律用语,严密而精确,娓娓道来。尽管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荒诞的,但卡夫卡对事物过程的描述完全是现实主义的,冷静而细致。解释事物的因果关系逻辑严谨,推理缜密,无懈可击,使读者难以摆脱作者的叙述逻辑。 约克纳帕塔法:译为河水静静流过平原。表现的就是约克纳帕塔法颓败的命运,旧的制度、旧的秩序不断瓦解、慢慢消亡的命运。也是《喧哗与骚动》的主题之一。 《喧哗与骚动》思想内容 小说写的是杰弗逊镇上康普生家族的没落,以及在没落过程中各个家族成员之间的遭遇和精神状态。 这个曾经出过将军和州议员、拥有大量田产和黑奴的庄园世家现在败落了。 《喧哗与骚动》叙述人意义 (1)白痴班吉 作者在第一部分选择白痴班吉来叙述故事,是有其深刻用意的。因为人生,尤其事美国南方社会中的人生,浑浑噩噩,就“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这正好点明了作品的主题。作品的标题来自莎剧《麦克白》的一段台词:人生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无丝毫意义。 人生的毫无意义由于是通过班吉的混乱意识表现出来的,就更具有发人深省的象征意义。班吉33岁,只有3岁孩子的智力,没有时间概念,过去和现在之间没有任何界限,都汇入一种混乱的意识流动中。但是,读者从班吉混乱的意识中,仍然可以感受到他因为失去姐姐对他的关怀而感到的痛苦。 叙事结构:小说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由不同的叙事者讲述。尤其有特点的是第一部分的叙事者——白痴班吉的叙事风格。 班吉的叙事突出地反映了福克纳对意识流小说技巧的精心营造,白痴的形象也寄托了福克纳的刻意追求:

(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

1.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 2.孔子的人性学派,“仁”结合的思想、内容 3.孟子的人性论的具体内容(“四心”、“四性”)、性善论、孔孟人性论的比较 4.荀子的性恶论内容,社会分工轮、社会组织论、社会群体论 5.墨子的兼爱思想及评价 6.老子与庄子:道家的思想主旨、“无为”的内涵、老子对“无为”的表述(用天为看待社会管理)、庄 子的“逍遥” 7.管子:四维(社会分工基础上提出) 8.韩非子:“法术势”之间的关系,“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区别,对“法治”思想的评价 9.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思想内容 10.玄学:玄学的演变史、几个流派、各个理论、代表人物、具体内容 11.朱熹:天理、人欲、理俗观 12.王阳明:知行关系、两知论 一、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 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 (一)血缘纽带: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按地域划分国民,而氏族社会是按血缘划分,血缘纽带是唯一的联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国家政治制度中,血统关系逐步减弱。对殷商社会“德”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血缘依然是结构规则。 (二)嫡长子继承制:费孝通先生对“社会继替制度”的分析大家应该熟悉,“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吕氏春秋·慎势)。确立宗法政治制度的作用就是确立规则避免纷争,与之配套的是“分封制度”。 西周的宗法制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周公在推行封建制度的同时,亦制定了宗法制度。宗法制度规定了权力传承关系的两大原则: (据王国维《殷周制度考》) 1、父死子继;(非兄弟、非女儿、非他人) 2、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子为庶子,爵位降一级。 宗法制的作用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对宗法制度的评价 1、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3、但是,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 (三)亲亲尊尊:“亲亲”与“尊尊”,关键在于把“亲亲”的家族伦理准则推广到社会,运用于政治,从而成为全社会的结构准则,因此成为宗法社会。 1、亲亲——亲其所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社会规范乱了,家礼乱,国必乱。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社会学)doc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思想史:真正构成思想史对象或素材的不是人类的一切思想和情感,而是那些以理论形态以及叫系统化呈现的学说和思想。 社会思想:就是人们对于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反映,是人们对社会结构模式和社会运行模式的认识或设想所形成的观念和理论。 社会思想史:是以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作为研究和认识对象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他从整体上、结构上、组织与制度上去考察社会,从历史和发展的方面去把握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并使这种考察从一般的经验层次提升到论与学说的抽象层次。 中国社会思想史:应是在中国这个地域范围内土生土长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生存规则、政治模式、经济状态经过了整合,有一定存在能力和一定群众基础,并顺应人民和自然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进行进一步的同化和异化的过程,便是中国社会思想史。 一、商人的社会政治意识 1 “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意识:王权专制意识,须听从王命,动用刑罚,对臣民拥有杀生大权,但是商王对国家也负有责任。后世影响: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基本理念之一。

2 敬德与重民思想的萌芽:“德”已经包含了政治与道德的内涵,重民思想的萌芽。后世影响:成为西周京德保民思想的渊源。 二、西周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 1 宗法社会:“宗”是指宗族,“法”是指规则,规范。“宗法”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 2 宗法文化:“亲亲”“尊尊”,是一种孝道,是宗族共同体凝聚的需求,巩固宗法秩序的功能。 后世影响: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安定,宗法意思浸入中华文化血脉之中,确立了中国社会基本性质。 三、周公的社会思想(儒家思想主要渊源) 1 天命观:“惟命不于常”,周公的天命观与传统天命观有区别,上天的意志、命令是可以改变的,不会永远无条件垂青于一朝一姓,承天受命于人间行为联系起来,不是上天转移天命,而是自己失德失去上天的眷顾。上天的意志与人间行为的道德相关,道德伦理内涵。后世影响:是孔孟天命观,宋明理学天理观之滥觞。 2 敬德保民:“德”在周公思想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 1)敬德:“德”是个人的德行,政治上的德政。“慎罚,保民” 2)慎罚:敬德思想一大主题 合义合宜,避免滥用刑法 罪小不做反省,不可不杀,罪大而悔改,可予以饶恕 用刑之道在于使民心悦诚服

外国文学史复习上(笔记整理)

第一章古代文学 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古罗马文学是继承古希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它是沟通古希腊文学与欧洲近代文学之间的桥梁。古罗马文学为欧洲近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古希腊神话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基本内容: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①在神话的故事中,讲到天地的开辟,神的产生,神的谱系,人类的起源,神的日常生活等。 ②英雄传说是古希腊人在幻想中追忆远古社会生活和部落中杰出人物时创造出来的。英雄实是部落中集体智慧和力量的化身,因受人们的崇拜而被神化,如伊阿宋取金羊毛、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奥德修斯等。 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 (1)、想象力极强。把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拟人化、神话化,入情入理,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eg:阿波罗的爱情故事、法厄同驾太阳马车的故事、潘多拉盒子的故事 (2)、故事性极强。情节曲折,起伏跌宕,有头有尾,娓娓道来,动听感人。eg:宙斯和伊俄的故事、哈得斯的婚姻故事、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3)、哲理性强。希腊神话既富情趣,又极深刻,是早期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许多故事寓意丰富,发人深思。如:不和的金苹果的故事、希绪弗斯的故事、安泰俄斯的故事等。 古希腊神话的价值和影响。(是希腊艺术的“武库”和土壤,是后世创作的源泉。) (1)它是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荷马、赫西俄德、绝大部分悲剧、大量美术和雕塑作品都以它为素材。(2)它对古罗马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维吉尔《埃涅阿斯记》大量取材,奥维德《变形记》则或全面转述。(3)、它是文艺复兴直至现当代一些著名作家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和原型。莎士比亚、高乃依、拉辛、达芬奇、普桑、米开朗琪罗、贝尔尼尼等直至当代。 二、古希腊文学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各时期有什么特点? (1)第一时期: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史称“英雄时代”或“荷马时代”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2)第二时期: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奴隶主城邦逐渐形成时期,史称“大移民时代”,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 (3)第三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希腊奴隶制发展全盛期,史称“古典时期”,主要成就:戏剧、散文和文学理论 (4)第四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2世纪史称“希腊化时期”,主要成就是新喜剧和田园诗 三、古罗马古罗马文学的地位、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主要成就? 地位:古罗马文学是在古希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发展了古希腊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在戏剧和散文方面有长足的发展,是希腊文学与欧洲近代文学的中介和桥梁,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特点:具有理性精神、集体意识和庄严崇高的气质,精神与情感世界相对贫乏,在艺术上强调均衡、严整、和谐,重视修辞与句法、技巧上偏于雕琢与矫饰。 成就:(1)共和时期:(公元前240~公元前30年)埃纽斯“罗马文学之父” 喜剧首先繁荣,代表作家普劳图斯《双生子》、《一坛黄金》,喜剧诗人有泰伦斯《婆母》 (2)黄金时期:(公元前100~公元17年)西塞罗卢克来修《论自然》, “三大诗人”:维吉尔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埃涅阿斯纪》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奥维德《变形记》贺拉斯《诗艺》(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寓教于乐) (3)白银时期:(公元17~130年)长篇小说有阿普列尤斯的《金驴记》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长篇小说;普鲁塔克的散文《希腊罗马名人传》;卢肯的史诗《法萨利亚》 《埃涅阿斯纪》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整个罗马文学的顶峰之作。史诗的主题是描述罗马祖先建国的功绩,歌颂罗马的光荣。《埃涅阿斯纪》以荷马史诗为范本,前半部分写漂泊,与《奥德赛》相似;后半部分写战争,与《伊利亚特》雷同。但它又不是对荷马史诗的简单仿作,而是有着鲜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1.1 复习笔记 一、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1.相关概念 (1)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于理论社会学范畴。 (2)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及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研究和正确解读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基础。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进展 (1)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已从初期浮光掠影式的介绍或翻译,发展到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 (2)在中国社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照搬西方概念或理论与中国现实社会生硬比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社会学家大都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 (3)中国社会学家已有了“文化自觉”意识。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①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如不能与中国自身的实际及传统相结合,形成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则不能对中国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发挥指导作用; ②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必须从中国社会中寻求,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国度,因此,要建设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就不能忽视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想之精华及其当代意义。 3.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 (1)新中国成立以前-孙本文 ①民国时期,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中指出:“中国社会思想,为研究中国社会学者必须研究之材料。” ②20世纪40年代中期,孙本文发表了一篇名为《五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学》的论文,又于1948年出版《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均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③在中国社会学发展规划中,孙本文先生把“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建立”中最首要的任务提出来。 (2)社会学恢复重建后-费孝通 ①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社会学家反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思想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②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所写的一系列学术反思性的文章中,反复强调中国社会学界要加强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与文化的研究,真正“中国的”社会学的发展,必须要以中国丰富的社会思想为基础,才能继往而开来,自立于世界社会学之林。 4.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地位 (1)从建立新中国社会学的角度看,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整理好的笔记 (部分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整理好的笔记 精读散文(一)社稷坛抒情(秦牧) 一、(抒情内涵)主题思想1、围绕社稷坛的特殊场所生发联想2、通过对五色土象征意义的阐发3、表达作者对民族历史的沉思与赞叹和最祖国和平统一、繁荣昌盛未来的祝愿 二、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征(秦牧散文特征:文思活泼,联想丰富) 1、结构似松散、行文流水,仿佛各种意象漫不经心的随意组合,但中心突出,主题明确①起始:描述社稷坛景象②中间:对照其他名胜,突出特点,展开想象③最后:多少万年的劳动经验和生活积累起来,才有今天的人类文明,这一中心 2、内在结构①显示了较为清晰的观念框架②论证的逻辑线索 三、重知识、重趣味,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问题风格 1、知识性(学术气息)①从社稷坛、五色土→古代五行观念②比较了古印度、古希腊世界万物起源的哲学思想 2、趣味性与知识性紧密联系(五行观念) 3、运用杂文和随笔的写法调合到抒情散文中,夹叙夹议加强谈天说地的趣味性;涉古论今投入感情, 以丰富的知识,给人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精读散文(二)黄鹂——病期琐事(孙犁) 一、主题思想1、通过养病期间对黄鹂鸟的观感回忆和描叙 2、对照童年时代和战争时代的回忆 3、表达对“美的事物”的赞美,对无视和残害美的行径的谴责 4、揭示“美”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充分显现,表达自己在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的真切向往 二、艺术特点1、构思看似自然随意、而实际富于匠心①通过日常生活画面和细节描写表现主题 ②四次不同场合写黄鹂,看似娓娓道来,其实层层递进,不同侧面描写美的本质和意境 2、引用对比、白描、渲染和烘托的艺术手法表现主题①渲染:开头童年的回忆→神气和美丽 ②烘托:第一次抗战时见的黄鹂→声音和色彩→烘托美丽 ③白描:第二次猎鸟场景→对“老史”描写→突出灵性 ④最后两次黄鹂不同处境的对比 3、质朴、自然间蕴含深长的意味(文笔朴实、语言简洁又带感情色彩 精读散文(三)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一、主题1、通过对台湾春寒斜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 2、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子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青少年时代的大陆记忆给他带来慰藉和痛苦,相 隔25年催生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滋养了对故乡的想象 3、通过塑造这一形象传达出漂泊他乡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 4、表现了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由衷的赞美 二、结构特征(多种感觉方式展开想象,多种意向会聚于统一意境) 1、以写诗的方法写散文,以情感和意境来组织和结构文章,将多种与雨有关的意向会聚于一体抒发情感①对人民忠诚→救担架员民工牺牲生命②关心群众利益、注意群众影响→借被子知是嫁妆要送回③关心同志→给“我”馒头开饭 2、写台北的春雨,交叉运用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和幻想等联想和想象方式编织成

(完整word版)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

外国文学史期末复习笔记 第一章古代文学 一、古希腊文学 (一)英雄时代(荷马时代) 1.时期(填空) 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又称“荷马时代”,这时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2.神的名称(必考填空、选择) 雷电神:宙斯天后:赫拉海洋神:波塞东(poseidon)农神:得墨忒耳(demeter)太阳神:阿波罗(apollo)战神:阿瑞斯(Ares) 火神:赫淮斯托斯(Hephfis)神使:赫尔墨斯(Hermes) 女战神:雅典娜爱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 月神:阿尔忒弥斯(Artemis) 家神:赫斯提亚(Hestia) 3.古希腊神话(名词解释) 1)时间: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 2)含义: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大体可以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3)产生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的反映;氏族公社社会基本特征的表现;希腊宗教崇拜的起源。 4)艺术特征(简答) ①想象力极强。 ②故事性极强。 ③哲理性极强。 5)影响: ①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荷马史诗《神谱》古希腊戏剧。 ②对古罗马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古典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神话为基础 4.潘多拉的盒子(名词解释)

1)潘多拉,希腊神话中火神赫淮斯托斯或宙斯用粘土做成的地上的第一个女人,作为对普罗米修斯造人和盗火的惩罚送给人类的第一个女人。众神亦加入使她拥有更诱人的魅力。 2)潘多拉打开魔盒,释放出人世间的所有邪恶——贪婪、虚无、诽谤、嫉妒、痛苦等等,但潘多拉却照众神之父的旨意趁希望没有来得及释放时,又盖上了盒盖,把它永远锁在盒内。 (二)大移民时代 代表作家作品(填空) 抒情诗:抒情诗有多种体裁,主要有双管歌、琴歌和讽刺诗,其中琴歌的成就最大。 《伊索寓言》反映的是奴隶制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古典时期 二、古罗马文学(古罗马文学为什么是希腊和后世文学的桥梁) 1.古罗马成了古希腊文化的直接继承者。 2.丧失了古希腊文学的生动活泼的精神灵气,显示出了精神和情感世界的贫乏。 3.古罗马崇尚武力,对人的力量的崇拜表现为对政治与军事的追去,由此演化出对集权国家和个体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拜。古罗马文学比古希腊文学更富有理性意识和责任观念,风格更庄严和崇高。但是,古罗马文学人文观念的主体依然是古希腊式的世俗人本意识,仍属于古希腊式的文化范畴。 4.古希腊文学中的世俗人本意识在古罗马文学中得到了体现,并经由古罗马文学广泛地流传于后世的西方文学。 三、荷马史诗(名词解释) 1.概念:《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代希腊的两大史诗,相传是由一个叫荷马的诗人所做,故称荷马史诗。又被称为“英雄史诗” 2.两部史诗: 1)《伊利昂纪》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 2)《奥德修纪》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返乡的故事。 3.人物形象:阿基琉斯:在战场上勇敢善战、奋不顾身而又暴烈鲁莽。 赫克托耳:英雄主义富有悲剧色彩。奥德修斯:

外国文学史笔记(打印)

外国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古代文学 西方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它们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产物)。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中分别体现出来的世俗与人本色彩和神圣与超越色彩共同构成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两个源头。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第一节古代文学概述 一古代希腊文学。(欧洲文学的源头之一) (一)主要成就:神话、史诗和戏剧,此外还有寓言、抒情诗和文艺理论等 (二)希腊神话的主要特征: 1、鲜明的人本色彩,命运观念。 从诸神的恣情纵欲,到盗火者的狂热殉情;从阿喀琉斯多愤怒,到美狄亚的残忍复仇。一切都是世俗,活生生的。绝无宗教恐怖的压抑和彼岸天国的诱惑。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 古希腊文学的许多篇章从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色彩、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种类繁多,且具有开创性。 除神话,史诗外还有悲剧,喜剧、寓言、故事、教谕诗、抒情诗、散文、小说等。 (三)古希腊文学的发展状况。 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英雄时代): 主要成就:神话、史诗 代表作家:赫西俄德 代表作: (1)教谕诗《工作与时日》: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2)叙事诗《神谱》:最早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 第二时期(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 主要成就:抒情诗、散文、寓言、悲剧、喜剧、文艺理论,其中戏剧成就最大。抒情诗中琴歌成就重大: 萨福: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独唱琴歌代表诗人阿那克瑞翁:创造“阿那克瑞翁体”。 合唱琴歌代表诗人:品达,代表作《胜利颂》 寓言:《伊索寓言》(散文体):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农夫和蛇》《乌龟和兔子》等。 全盛时期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 几次著名的战役后,出现了正式的历史著作。 “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希腊波斯战争史》 雄辩家:苏克拉底和狄摩西尼。 文艺理论家:柏拉图(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反对民主制,创立“理念论”。代表作《对话录》。 亚里斯多德:代表作《诗学》 第三时期(奴隶制衰亡时期)史称“希腊化时期”: 主要成就: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资料

中国社会思想史试题 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 2、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 3、统一化 4、亲亲、尊尊 5、敬天;明德;保民 6、立德;立功;立言 7、劳动;社会生活的基础8、理9、命;赏罚10、顾炎武 二、名词解释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宗法制 天子以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其他诸子则转为诸侯;诸侯也是嫡长子继承 制,其别子另封;别子也是嫡长子继承制。以此类推。这种社会组织系统称为宗法制。宗法制度是西周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特点。(5分) 2、“明分使群” 这是荀子提出的命题。在荀子看来,要建立作为社会意义的“群”,首先必须对人群进行必要的社会角色定位与职业分工,使每个人在社会中有其固定的位置,这也就是“分”。“分”是“群”的前提与基础。(5分) 3、“生人之意” 这是柳宗元提出的概念。意指御寒、饥渴、性、自卫等人类的社会生活需求。(3分)柳宗元把“生人之意”看作是人类社会不断变迁、进化的依据。人们的衣、食、住、行、性等社会文化,都是满足“生人之意”的结果,是因为其“利于人、备于事”才被人们发明和接受的。(2分)4、“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 朱熹继承发展了张载、二程的人性假说,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把人性分 为“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1分)。天命之性是“理”之在人者,是人化了的“理”,是至善的;“气禀之性”是气之在人者,有善有恶。天理赋予的人性皆善,且无论圣凡,皆同;气禀则(因天地之气、父母之气不同而)不同。(4分) 三、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8分,共32分)

1、在孔子的社会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何关系? 在孔子看来,“礼”是行为规范,是外在的;“仁”则是道德要求,是内在的。(2分)但二者又有密切关系:严格地遵守“礼”,也就是仁。遵守礼的行为,体现在心理上,即其内心体验,就是仁;仁的道德体现在行为上,就是“复礼”、守礼。(3分)“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没有内心的仁,礼将失去意义;但仅有内心的仁,没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则仁也不能落实。仁与礼,一内一外,相辅相成。(3分) 2、简述孟子性善论的内容。 性善论的主要内容有: (1)人性中皆有“善端”。孟子认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都是人心所固有的。(3分) (2)强调人所独具的向善的可能性。认为人心向善是人区别于动物而独具的高贵的一面,所以人应该努力向善,不可自暴自弃。(3分)(3)按照孟子的观点,个体的人之间确有善恶之分,但若从人文历史演进的大趋势来看,自然是趋向善的。(2分) 3、韩非是如何看待人性和人际关系的本质的? 韩非像他的老师荀子一样相信人性是恶的。但是他又与荀子不同、荀子强调人为,以之为变恶为善的手段,韩非则对此不感兴趣。在韩非和其他法家人物看来,正因为人性是人性的原样,法家的治道才有效。法家提出的治国之道,是建立在假设人性是人性的原样,即天然的恶,这个前提上;而不是建立在假设人会变成人应该成为的样子,即人为的善,这个前提上。(3分) 由于利欲之心是出乎人们的本性,所以韩非认为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是自利自为。人人都在为自己打算,以“计算之心”,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对待人和事的。韩非看来,普天之下,都是为自己的利欲而奔波的人,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以人们的“自利自为”作为基础的。可以说,两千年前的韩非,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社会交换论者。(5分) 4、韩愈排斥佛、道的理由和目的是什么?

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贴(真题笔记)

考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的参考书是什么?怎么读这些书呢?需要了解些什么信息? 我跟你分享下我的考研经验,参考书里面我会提到。 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贴 现代文学方向参考书目共有14本。分别为: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张钟、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概观》 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董学文《文学原理》《西方文学理论史》 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 这个书目就是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时一直以来给出的考研指定书目,自2009年起,北大不再指定书目,不过实际上院里的老师们讲,考研依然按照这些书出题,所以好好看这些书就行。 一门专业课,一门专业基础,共有300分。 其中,专业课150分中,名词解释为30分,共6个。每个五分。论述题五选四,每题30分。 文学基础,大综合50分。大题(论述题)为100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论述题共占据了220分,可谓得论述者得天下。 1、招考信息:有关北大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考试信息,如:招生人数、录取人数、历年报考人数、考生来源情况、录取标准、复试分数线、复试人数、参考书目,等等。(这些信息在网上多逛逛你就能找到了,我就不赘述了。) 2、复习资料:包括历年专业课真题、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笔记、授课讲义,一些专题复习笔记等。这个我是在网上买的,内容很丰富也很完整,当然,价格也不低;这里就不具体说哪个网了,免得被怀疑是打广告。但是要提醒大家的是,在网上买资料不要轻易地随意把钱打给陌生人,不安全,我就差点被骗。 根据我自己的考研经验,我整理了一下主流的一些方法论,摘论如下: 专业课,照搬教材定论只能及格,观点陈旧平庸也没有高分。这就对专业课的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能融会贯通,并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那么基础再好,也只能仰天长叹。现当代文学对于作品的阅读不可或缺。北大出题总是会强调结合具体作品,结合具体作家,所以这一点十分关键。 因此,仅以现代文学方向来论,阅读作品和相关作品的评论是重点中的重点,阅读评论主要是参考论述观点,阅读作品最重要的是体会和感悟,解答论述题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当然中间也不能缺乏一些经典的观点。因此我的思路是,整个现代文学来说,必须重点读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三本书,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中提及关键作品,必须有一个阅读基础,这是作论述题的关键。这部分几乎涵盖了整整120分的分值。 其次,就专业基础来说,对于古代文学,古代文论,外国文学和外国文论四个方面,基础性的是理解外国文论的各种流派理论,这对于专业基础课中的大题是非常有益处的,因为,

外国文学笔记整理 2

一、古代文学 (1)古希腊文学的三个发展时期及主要成就? ①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主要成就神话和史诗。 ②雅典奴隶制名主时期,主要成就是戏剧和文艺理论。 ③希腊化时期,文学成就不大,只有新喜剧对后世文学产生一定影响。 (2)古希腊早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神的故事和半神的英雄的传说)和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奥德修纪》、《伊利亚特》。 (3)《荷马史诗》的突出成就? 首先,规模宏大,布局完整,结构精巧。前后共涉及了二十年间发生的历史事件。但是史诗并没有平铺直叙、记流水帐似地记述其全过程,而是使用了高度集中、高度概括的创作手法,既突出了重点,又照顾了全局。《伊利昂纪》以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为线索,把情节高度浓缩在战争最后一年的五十一天中,而具体描写的也只是九天间发生的事情;《奥德修纪》首先描写的是奥德修斯回到故乡伊大卡前四十二天的海上遭遇,然后再用倒叙的手法展现了他海上十年的漂流经历,同时又以帖雷马科寻父和全家团圆为线索,使全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这样的结构布局使全诗的情节引人入胜,极富于戏剧性。 其次,塑造了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阿碦硫斯,非常骁勇并重视个人荣誉但同时有任性急躁,由于不甘心阿伽门农的欺负一怒而退出战场。赫克托耳,理智成熟,深明职责。奥德修斯,智慧勇敢,有强烈的冒险精神。 第三,史诗中蕴含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方法。 最后,史诗语言质朴,大量运用口语,丰富优美,运用荷马式的比喻。 (4)文艺理论方面,主要的作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认为文艺是对具体事物的摹写,而个别、具体事物仅是对理念或一般事物的不完全模仿,而文艺是不完全的模仿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 亚里士多德,艺术的本质是模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现实世界本身是真实的,因此作为现实之摹本的文艺也是真实的。首先提出“悲剧”的概念。 (5)维吉尔是古罗马最杰出的诗人。史诗《伊尼德》是文人史诗的代表作,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史诗。 (6)贺拉斯是一位杰出的讽刺诗人和抒情诗人,也是一位文学理论家。代表作:《诗艺》 (7)奥维德的代表作:神话诗《变形记》——神谱的形成。 (8)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特洛伊妇女》。 (9)《荷马史诗》三大英雄:阿喀琉斯(愤怒),赫克托耳(),奥德修斯(智慧)。 二、中世纪文学 (1)四种主要文学类型:宗教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民谣、城市文学。 1)宗教文学:《圣经》 2)骑士文学: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 3)骑士抒情诗以普罗旺斯的《破晓歌》最为有名。 4)骑士叙事诗以《特里斯丹和依瑟》流传最广。 5)《贝奥武夫》是流传至今最完整的一部早期英雄史诗。 6)后期英雄史诗: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 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古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7)城市文学:《列那虎故事》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

1. 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 2. 孔子的人性学派,“仁”结合的思想、内容 3. 孟子的人性论的具体内容(“四心”、“四性”)、性善论、孔 孟人性论的比较 4. 荀子的性恶论内容,社会分工轮、社会组织论、社会群体论 5. 墨子的兼爱思想及评价 6. 老子与庄子:道家的思想主旨、“无为”的内涵、老子对“无 为”的表述(用天为看待社会管理)、庄子的“逍遥” 7. 管子:四维(社会分工基础上提出) 8. 韩非子:“法术势”之间的关系,“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区 别,对“法治”思想的评价 9. 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思想内容 10. 玄学:玄学的演变史、几个流派、各个理论、代表人物、具体内 容 11. 朱熹:天理、人欲、理俗观 12. 王阳明:知行关系、两知论 1、 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 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 (一)血缘纽带: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按地域划分国民,而氏族社会是按血缘划分,血缘纽带是唯一的联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国家政治制度中,血统关系逐步减弱。对殷商社会“德”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血缘依然是结构规则。 (二)嫡长子继承制:费孝通先生对“社会继替制度”的分析大家应该熟悉,“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吕氏春秋·慎势)。确立宗法政治制度的作用就是确立规则避免纷争,与之配套的是“分封制度”。 西周的宗法制度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周公在推行封建制度的同时,亦制定了宗法制度。宗法制度规定了权力传承关系的两大原则: (据王国维《殷周制度考》) 1、父死子继;(非兄弟、非女儿、非他人) 2、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子为庶子,爵位降一级。 宗法制的作用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

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思想定义: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中国社会思想史定义: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和继承或斗争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范围:①关于社会起源问题②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问题③社会变迁的动力及其规律问题④社会制度及其功能问题⑤关于社会问题的揭露与解决方案的设计⑥个人与社会问题⑦社会行为的控制问题⑧文化的性质与功能问题⑨地理人口与社会现象问题⑩社会理想和社会进步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特殊性:①中国社会思想在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如何调整封建社会中阶级关系方面较为突出。②特别重视人的问题,人本主义色调特别浓重。③往往与伦理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纠缠在一起。④中国社会思想家对社会演变的兴趣特别浓厚。⑤比较完整的有体系的社会理想较之西方相对缺乏。⑥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农民战争,其中反映出的社会理想也很多。 神话和传说形式保留下来的社会思想具有什么特点? ①非常粗浅、简单而不发达。②各不相关、没有系统。③在全部古神话中,可分为人对自然和人对社会两类、而属于人和社会的一类为数甚少,绝大多数是反映人和自然斗争的情况的。④只是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隐隐约约的反映出一些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和社会进化的思想,没有抽象的社会思想。⑤不能忽略其保留下的社会思想,应重视其对后来的思想家的思想形成的启迪作用。 试评西周宗法制的社会学意义:①周代的宗法制反映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社会权力继替标准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把阶级等级、名分观念看的比血缘观念更重要。②宗法制建立说明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已意识到要对生活实行有效控制,必须有一套社会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必须“名分”分明。③在整个人类历史来看,社会继替的原则是由身份到契约或能力的发展过程。周代宗确立了以身份为继替标准的原则,并由此形成一个社会控制的组织体系。周代的宗法思想标志着古代中国社会组织思想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如何理解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对后代的影响是什么?㈠①敬天思想:西周统治者灭商之后,继承了商代的神权社会思想,周公旦称受命于天,所以要敬天,就是因为他认为周代的统治权是由天赋予的。②明德思想:周公旦认为上天授命的原则是看谁有德行,所以他主张“明德”。“德”作为一个社会伦理范畴,是指人对社会规范的体会,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发生作用的,利用这些行为规范去调整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统治阶级道德的重要职能。③保民思想:德行施于尊祖敬宗,施于人事,就是“保民”。周公旦认为,天的意志是靠人民的意志来体现的。④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是要使用怀柔的办法,让人民安于现状,听其统治。从根本上讲,其目的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但他注重社会下层的疾苦,注意调试社会下层的人与人关系,以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思想,是对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一个发展。㈡影响:①他代表了君师合一的理想②他成了后来儒家学派理想的政治楷模③他的天命随民心与德性而转移的思想成为后世儒家“天人合一”观念之滥觞。 孔子关于仁与礼之关系的思想特点是:①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②孔子的“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的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③仁是礼的内心,礼是仁的表达形式。仁是内心的深情厚谊,由此而求表达,于是有礼乐。没有内心的仁,礼乐将失去意义。但仅有内心的仁,没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则仁也不能落实。仁与礼,一内一外,相反而相成。“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是礼的内心,是内心的深情厚意;仁是出于自己自觉自愿的行为,是一种规范与自由合一的状态;仁是孔门教育的宗旨,是孔子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 仁是一种人与人彼此间痛痒相关息息相通的心情;“求仁”与“知命”相配合,知命才能求仁;仁道的范围很广,而其基础是孝悌。 孟子“性善论”的社会学意义?:如果我们把人性分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话,孟子的人性则指人的社会性。第一、“性善论”认为人性之中皆有“善端”,能够启发人的自信,鞭策人们努力向上,包涵人人平等的观念。第二、“性善论”强调人所独具的向善的可能性,揭示出如果人们重视环境的作用,鼓励他人,鼓励自己,成为理想人格,就有可能成为理想人格。第三、性善论是从人文历史演进角度立论的,所以包涵人文历史演化的思想。 试评孟子的社会分工论:①孟子认为,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是与生产领域内的社会分工同样重要或更为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