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压光电测量的优缺点及发展现状(11.9)

高电压光电测量的优缺点及发展现状(11.9)
高电压光电测量的优缺点及发展现状(11.9)

高电压光电测量的优缺点及发展现状

摘要

为了能够比较精确的在较高电压或极端电磁环境下获得电压或电场的参数,利用光电元件测量高电压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首介绍了高电压测量的特殊要求和光电测量的基本原理,随后论述了基于光电互感器的光电测量系统的发展现状。最后通过与传统测量系统的比较,分析了其优缺点,进而说明了光电测量系统在高电压测量与研究领域必将会有广泛应用前景。

关键词:光电测量高电压光电互感器

1引言

现代电力系统输电电压等级不断提高,伴随着特高压输电的出现,高电压以及高电压环境下强电磁场等参量的测量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由于电压等级很高,输电线路周围电磁场环境很复杂,因此对测量系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

1.测量点往往处于高电位和强场区域。因此,测量系统的传感器探头部分与后级信号处理部分需要有很好的隔离。

2.为了尽量减小传感器对被测电磁场的影响以及空间精确定位测量,需要尽可能缩小探头的体积。

面对这些新的要求,采用传统的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的测量系统很难满足。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安全、可靠、理论完善、性能优越的新方法来实现高电压的测量。由基于电光效应而制造的光电互感器或应用光通信方式组成的测量系统能够克服很多采用传统高压分压器或分流器为主的测量系统的缺点,在近几十年来一直受到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本文将介绍高电压光电测量的原理以及其发展现状,总结高电压光电测量的优缺点。

2光电测量系统

光电测量系统是一种利用各种电光效应或光通信方式进行测量的系统,在高电压技术领域内,可以用它进行高电压、大电流、电场强度以及其他参量的测量。

光电测量系统常采用以下几种调制方式:

(1)幅度-光强度调制(AM-IM)

这种调制方式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电变换器,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强度与流过它的电流大小成正比。图2-1为采用幅度-光强度调制方式的光电测量系统原理图。被测电压先经过二极管产生光信号,然后光信号通过光导纤维传到信号处理端,通过光电倍增管将光信号还原成电信号输入示波器。

图2-1 采用幅度-光强度调制方式的光电测量系统原理图(2)调频-光强度调制(FM-IM)

这种调制方式是利用压控振荡器的输出频率随调制信号的大小发生线性变化的原理来传递信息的。它的测量系统如图2-2所示。被测电压经过FM-IM方式调制后形成光信号,用光缆传输到信号处理端,在经过解调后输出电信号。而且频率-光强度调制比幅度-光强度调制具有更高的抗干扰能力,它可以克服光源非线性和温度变化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图2-2 采用调频-光强度调制方式的光电测量系统原理图(3)数字脉冲调制

数字脉冲调制是采用脉冲电码传送模拟信号各个采样的量化值的一种方式。图2-3为其测量系统原理图。首先将所测电压送到高采样率和高分辨率的模数转换器(ADC)中去,完成采样的量化过程。然后将转换器输出的数字信号经过编码器,变换成二进制脉冲电码,经接口输入到光纤数字通信系统中,在经过另一个编码器将脉冲电码变换成适合光纤数字通信的码型。把重新编码的数字信号经驱动电路放大后,驱动光源。光源将电信号变换为光信号送入光纤,经过译码器、数码转换器(DAC)输出模拟电压信号,供示波器进行测量。

图2-3 采用数字脉冲调制的光电压测量系统

(4)利用电光效应的外调制

电光效应(Electro-optical effect)是指在晶体上加有外电场时,晶体的折射率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产生光电效应的机理是由于电场会改变分子或原子中电子的运动,或者改变晶体的结构,从而导致晶体的折射率发生变化。

如果晶体折射率的变化与电场强度成正比,这种电光效应称为Pockels效应,也称为一次电光效应,该效应是1893年由德国物理学家Pockels发现的。如果晶体折射率的变化与电场强度的平方成正比,这种电光效应称为Kerr效应,也称为二次电光效应,该效应是1875年由Kerr发现的。由于Pockels效应通常要比Kerr效应强得多,所以在研究应用中,我们主要使用Pockels效应。

图2-4即为一种采用电光效应测量高电压的系统。它包括激光光源、光电传感器、

光纤、光电接收器PIN以及放大器、示波器等。其中的光电传感器又包括起偏器、电光晶体、1/4波片、检偏器和自聚焦透镜,这些设备的轴心都位于同一轴线。整个装置的工作原理为由激光光源发出光信号,通过光纤传输到处于被测电场中的光电传感器,之后再通过光纤传送到光电接收器PIN将光信号转为电信号,最后经放大器放大传输给示波器。这种测量系统的传感器部分可以全部使用非金属材料,不会对被测电场产生干扰,因此测量精度比采用传统电磁式传感器的测量系统要高。

图2-4 采用电光效应调制方式的光电测量系统原理图

3光电测量的发展现状

早在1849年,在法拉第发现磁光效应49年之后,就已经有人提出利用光学原理测量电流的想法,但是受当时技术条件等原因的限制,其研究仅局限于试验和设想阶段。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光纤传导和传感技术的出现,光电测量技术的发展进入实用化阶段。特别是从80年代后期开始,光学传感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得到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美国、日本、法国和前苏联等国先后研制出多种实用型光学电压互感器(optical voltage transformer,简称OVT) 和光学电流互感器 (optical current transformer,简称OCT),然后利用这些光电互感器制造出了一些光电测量样机,并成功地长时间运行于高压电站中。进入21世纪后,美国和法国等一些技术发达国家对于高电压光电测量的重视逐渐增加,而且一些大型电气设备制造公司,例如ABB公司和西门子公司等也推出了比较成熟的产品,并且其性能越来越优异。目前的重点主要是对采用电光效应调制方式的光电互感器测量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在光电互感器方面的研究成果。

3.1 国外在光电互感器研究方面的发展现状

(1)日本在80年代便开始了组合式光电电压电流测量装置的研究工作,并且在1991

年7月公布了部分产品用于配网自动化系统的挂网运行数据。并且东芝公司已经研制出1000kV的光电互感器。

(2)1995年,法国ALSTOM公司在美国安装了525kV的组合式光学电压电流互感器,之后又陆续在荷兰、比利时、加拿大和法国等国挂网运行。1997年又打出了

123kV-765kV组合式光学电压/电流互感器的广告,其电压传感器采用了基于BGO晶体Pockels纵向电光效应的结构,电压传感器置于绝缘子顶部,绝缘子内充

SF的硅橡胶复

6

合绝缘子,光纤在绝缘子内以螺旋式结构由顶部引至下端。

(3)1997年1月,ABB公司推出了额定电流2000A的115kV-550kV的组合式光学电压电流互感器,其电压测量采用了基于Pockels纵向电光效应的光学电压互感器,并且已经在许多国家投入运行。

(4)2003 年,加拿大Nxtphase报道了121KV-550KV的光学电压互感器。

3.2 国内在光电互感器研究方面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高电压光电测量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有清华大学、电子部26所、北京电科院、上海互感器厂、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家大学、科研院所和工厂开展这项研究工作。但是在2000年之前绝大多数工作都处于实验室阶段,很少有光电测量设备投入高电压测量的实际应用之中。

下面是国内在高电压光电测量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1)1993年,由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电力系与广东省新会电力局合作研制出单相110kV光电互感器样机,并于同年12月在新会电力局挂网运行。1998年与广东顺德特种变压器厂、广东新会电力局合作研制出带微机保护的三相光电电压互感器样机,并于同年十月在新会投入运行。

(2)1998年5月,华中理工大学和湖南省电力局合作,研制出220kV组合式光学电压电流互感器,并通过了国内专家技术评审。

(3)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研制了新型的220kV组合式无源光学电流/电压互感器,无高压侧电路,全部用光纤传输信号,实现了高低压彻底隔离,安全可靠;实现了电流、电压传感器全部组合在一个结构中,体积小、重量轻、准确度高。

(4)2010年,东南大学和江苏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共同研制出500kV的光电电压互感器。

总之,光电测量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高压测量领域研究的重点,国外许多技术发达的国家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这项研究工作。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而且随着一些国外成熟产品在我国市场的推广,对于国内相关企业也会产生不小的冲击。

4光电测量的优缺点

4.1光电测量的优点

与采用传统电磁式互感器的测量方法相比,光电测量有如下突出优点:

(1)高低压完全隔离,安全性高,具有优良的绝缘性能和优越的性价比

整个光电测量设备可以分为光电互感器和信号处理设备两块,处在强电场环境中的只有光电互感器,其通过绝缘材料做成的光纤将所测得的高压信号传输到后面的信号处理设备,这不仅实现了整个设备的高低压侧的彻底隔离,同时使得整个光电测量设备的绝缘结构大大简化,而且随着电压等级升高,其性价比也会越来越高。

(2)无噪音,低污染,具有优越的环保性能

由于光电测量系统中的信号是通过光来传输的,因此不会产生噪音和电磁波等污染源。同时,在对光电互感器进行设计时可以采用硅橡胶绝缘和气体

SF作为绝缘介质,

6

替代传统的瓷套绝缘子和绝缘油,甚至可以做成无油无气的光电互感器,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这些配套设备生产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具有优越的环保性能。

(3)功能齐全,测量精度高

光电测量系统所采用的光电互感器可以进行多种物理量的测量,而不局限在测量电压等级,而且测量多个电场数据时仅使用一个光电互感器便可以实现。而且由于整个测量系统实现了高低压隔离并且采用光纤对信号进行无损传输,而测量点附近的空间电磁场也不会干扰光线中传输的光信号,而且整个光电互感器部分金属元件较小,对被测点附近的电磁场影响较小,因而使得光电测量的精度可以达到很高。

(4)频率响应宽,动态范围大

光电测量系统中所采用的光电互感器具有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的优点,大大提高了测量频率范围和响应速度。用光纤实现信号传递可以保证有很高带宽,可以实现从直流到GHz的测量。

(5)体积小,重量轻,节约占地面积

因光电互感器没有铁芯和绝缘油等,使得光电互感器只有传统电磁式互感器重量的十分之一,且体积小,占地面积小,便于运输和安装。

(6)适应了电力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需要

光电测量系统可以根据需要输出低压模拟量和数字量,可以直接用于计算机设备进行保护程序的设定和管理,为实时监测和故障诊断提供了优势,也推动了变电站的自动化管理进程。

4.2光电测量的缺点

虽然光电测量技术有着诸多的优点,但是也因其自身特性有着难以克服的缺点:(1)利用基于Pockels晶体传感器的测量系统对外界机械作用力敏感,这就给整个系统带来稳定性的问题。

(2)入射光通过电光晶体时存在折反射问题,从而限制了晶体长度的提高,而晶体长度越长,光电互感器的灵敏度越高,进而也限制了整个测量系统灵敏度的提高。(3)温度对光电测量装置的精度有较大影响,而绝大多数光电测量装置是装设在户外的,对于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不可避免的对电压实时测量会造成一定影响。

5总结

总的来说,由于理论和技术的限制,迄今为止大部分高压光电测量装置还停留在实

验阶段,只有少部分产品被投入到实际应用中。而对于传统的电容式、电阻式及阻容式电压互感器,由于其理论比较完善,制造工艺要求相对较低,从而被广泛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电压、长距离输电的推广势在必行,这就对高电压测量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光电测量技术可以很好的克服了传统高压测量技术的诸多缺点,满足了电力发展的需求,因此光电测量技术势必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参考文献

[1] 曾嵘,陈未远,何金良等.光电集成电场测量系统及其在高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高电压技术,2006.

[2]叶妙元,肖霞.光电互感器-21世纪电力系统电压电流测量的基本设备,第五届全国智能化电器及应用研讨会论文汇编,2011.11.

[3] 韩秀清.高压空间电场轻度的光电测量系统,南昌大学学报,1998.3.

[4]邓隐北,彭晓华.新型光电式高电压测量器,光电技术应用,2008.6.

[5]赵中原,方志,邱毓昌.高电压测量用光电系统的设计,高电压技术,2001.2.

[6]陈素年.光电转换法测量脉冲高电压,测量技术学报,1994.

蓝牙技术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现状报告

深圳中企智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蓝牙技术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现状 (最新版报告请登陆我司官方网站联系) 公司网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f15526909.html, 1

目录 蓝牙技术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现状 (3) 第一节形成背景 (3) 第二节发展历程 (4) 第三节基本原理和特点 (6) 2、呼叫过程 (6) 3、数据传输 (7) 4、蓝牙解决的问题 (7) 5、蓝牙的解决方案 (7) (2)工作频段全球通用 (8) (3)使用方便 (8) (4)安全加密、抗干扰性强 (8) (5)多路多方向链接 (8) (6)更低碳 (8) 2

蓝牙技术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现状 第一节形成背景 “蓝牙”的形成背景是这样的:1998年5月,爱立信、诺基亚、东芝、IBM 和英特尔公司等五家著名厂商,在联合开展短程无线通信技术的标准化活动时提出了蓝牙技术,其宗旨是提供一种短距离、低成本的无线传输应用技术。这五家厂商还成立了蓝牙特别兴趣组,以使蓝牙技术能够成为未来的无线通信标准。芯片霸主Intel公司负责半导体芯片和传输软件的开发,爱立信负责无线射频和移动电话软件的开发,IBM和东芝负责笔记本电脑接口规格的开发。1999年下半年,著名的业界巨头微软、摩托罗拉、三星、朗讯与蓝牙特别小组的五家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蓝牙技术推广组织,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蓝牙”热潮。全球业界即将开发一大批蓝牙技术的应用产品,使蓝牙技术呈现出极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并预示着21世纪初将迎来波澜壮阔的全球无线通信浪潮。 关于蓝牙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小故事。“蓝牙”这名称来自10世纪的丹麦国王哈拉尔德(Harald Gormsson)的外号。出身海盗家庭的哈拉尔德统一了北欧四分五裂的国家,成为维京王国的国王。由于他喜欢吃蓝莓,牙齿常常被染成蓝色,而获得“蓝牙”的绰号,当时蓝莓因为颜色怪异的缘故被认为是不适合食用的东西,因此这位爱尝新的国王也成为创新与勇于尝试的象征。1998年,爱立信公司希望无线通信技术能统一标准而取名“蓝牙”。 随着蓝牙技术由手机、游戏、耳机、便捷式电能和汽车等传统应用领域向物联网、医疗等新领域扩展,市场对低功耗的要求越来越高。蓝牙4.0协议版本是蓝牙3.0高速版本基础上增加了低能消耗协议部分。嵌入式设备在很多应用场景要求能耗非常低,传输速率要求也不高,对于这类设备,可以仅实现4.0协议中低耗能蓝牙部分,通过与支持双模的主机设备进行通信或者跟同类设备通信。 由于蓝牙4.0协议拥有极低的运行和待机功耗,使用一粒纽扣电池甚至可持续工作数年之久;同时还有低成本、跨厂商互操互作性、2毫秒低延迟、AES-128加密等诸多特色,可以广泛应用于计步器、心律监视器、智能仪表、传感器物联 3

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大作业 题目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姓名 专业网络工程 班级 1402班 学号

1. 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1.1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中的移动一方通过无线的方式在移动状态下进行的通信,这种通信方式可以借助于有线通信网,通过通信网实现与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地方任何人进行通信,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移动通信是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的结合。移动通信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第一代蜂窝模拟通信,第二代蜂窝数字通信,以及未来的第三代多媒体传输、无线Internet等宽带通信,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与任何人进行信息传输的个人通信。 1.2移动通信的发展 目前,移动通信已从模拟通信发展到了数字移动通信阶段,并且正朝着个人通信这一更高级阶段发展。未来移动通信的目标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提供快速可靠的通信服务。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模拟移动通信网,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与此同时,其它发达国家也相继开发出蜂窝式公共移动通信网。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蜂窝移动通信网成为实用系统,并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这个系统一般被当作是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进入发展和成熟时期。蜂窝模拟网的容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用户的需求。80年代中期,欧洲首先推出了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随后美国和日本也相继指定了各自的数字移动通信体制。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Qualcomm 公司推出了窄带码分多址(CDMA: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这是移动通信系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从此,码分多址这种新的无线接入技术在移动通信领域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些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高电压技术

gaodianya jishu 高电压技术 high voltage technique 以试验研究为基础的应用技术。主要研究在高电压作用下各种绝缘介质的性能和不同类型的放电现象,高电压设备的绝缘结构设计,高电压试验和测量的设备及方法,电力系统的过电压、高电压或大电流产生的强电场、强磁场或电磁波对环境的影响和防护措施,以及高电压、大电流的应用等。高电压技术对电力工业、电工制造业以及近代物理的发展(如X射线装置、粒子加速器、大功率脉冲发生器等)都有重大影响。工程上把 1000伏及以上的交流供电电压称为高电压。高电压技术所涉及的高电压类型有直流电压、工频交流电压和持续时间为毫秒级的操作过电压、微秒级的雷电过电压、纳秒级的核致电磁脉冲(NEMP)等。 20世纪以来,随着电能应用的日益广泛,电力系统所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大,传输的电能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电力系统的输电电压等级不断提高。就世界范围而言,输电线路经历了 110、150、230千伏的高压,287、400、500、735~765千伏的超高压和 1150千伏的特高压(工业试验线路)的发展。直流输电也经历了±100、±250、±400、±450、±500以及±750千伏的发展。这几个阶段都与高电压技术解决了输电线路的电晕现象、过电压的防护和限制以及静电场、电磁场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密切相关。这一发展过程以及物理学中各种高电压装置的研制又促进了高电压技术的进步。6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大城市电力负荷日益增长的需要,以及克服城市架空输电线路走廊用地的困难,地下高压电缆输电发展迅速(由220、275 、345千伏发展到70年代的400、500千伏电缆线路);同时,为减少变电所占地面积和保护城市环境,全封闭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IS)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些都提出许多高电压技术的新问题。 高电压技术的内容很广,大致分为电力系统过电压及其限制,高电压绝缘特性研究,高电压试验设备、方法和测量技术几方面。 电力系统过电压及其限制 研究电力系统中各种过电压,以便合理确定其绝缘水平是高电压技术的重要内容。电力系统的过电压包括雷电过电压(又称大气过电压、外部过电压)和内部过电压。其中雷电过电压由雷云直接或间接对变电所或输电线路 (避雷线、杆塔或导线)放电造成。一般雷电过电压幅值较高,超过系统的额定工作电压,但作用时间较短,波头时间大多数为1.5~2微秒,平均波长时间为30微秒,大于50微秒的很少。雷击除了会威胁输电线路和电工设备的绝缘外,还会危害高建筑物、通信线路、天线、飞机、船舶、油库等设备的安全。因此,这些方面的防雷也属于高电压技术的研究对象。 电力系统内部过电压是因正常操作或故障等原因使电磁状态发生变化,引起电磁能量振荡而产生的。其中衰减较快、持续时间较短的称为操作过电压;无阻尼或弱阻尼、持续时间长的称为暂态过电压。对110~220千伏电力系统,内部过电压水平一般取 3倍最大工作电压;对330~500千伏电力系统,需要采取一些限制措施,取2~2.5倍。对特高压电力系统,进一步限制内部过电压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从前景来看限制到1.5~1.8倍最大工作电压是完全可能的。 高电压绝缘特性研究 高压电工设备的绝缘应能承受各种高电压的作用,包括交流和直流工作电压、雷电过电压和内部过电压。研究电介质在各种作用电压下的绝缘特性、介电强度和放电机理,以便合理解决电工设备的绝缘结构问题是高电压技术的重要内容。 雷电过电压和内部过电压对输电线路和电工设备的绝缘是个严重的威胁。因此,研究各种气体、液体和固体绝缘材料在不同电压下的放电特性是高电压技术的重要课题。其中气体包括大气条件下的空气、压缩空气、六氟化硫气体及高真空等常用作输电线路和电工设备绝缘及其他用途的材料。因此,研究如何提高气体绝缘的放电电压,研究影响气体放电的各种因素,如间隙大小、电极形状、作用电压的极性和类型、气体的压力、温度、湿度和杂质等,对确保电工设备的经济合理和安全运行有重要意义。 在采取措施限制雷电过电压和内部过电压的情况下,随着电压等级的提高,工作电压对绝缘特性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在工作电压作用下超高压输电线路和电工设备的电晕放电、局部放电、绝缘老化、静电感应、无线电干扰、噪声等现象都是高电压技术研究的课题。 在工程上经常利用一些气体放电的特性来解决许多高电压技术领域中所遇到的科学技术问题,如利用球隙放电测量高电压;用各种间隙放电来限制过电压;利用电晕放电时产生稳定的电晕层以改善电场分布,从而提高间隙的放电电压等。 高电压试验设备、方法和测量技术 高电压领域的各种实际问题一般都需要经过试验来解决。因此,高电压试验设备、试验方法以及测量技术在高电压技术中占有格外重要的地位。 为了在试验室(见图)或现场研究电介质或电工设备的绝缘特性以及适应于不同科技领域的高电压技术的应用,需要有各种类型的高电压发生装置。常见的高电压发生装置有:由工频试验变压器(见图)及其调压设备等组成的工频试验设备;模拟雷电过电压或操作过电压的冲击电压发生装置(见图);利用高压硅堆等作为整流阀的高压直流发生装置(见图)。

对高电压技术的认识与了解

对高电压技术的认识与了解 时光荏苒,匆匆三年转眼即逝。转眼间,到了该离开大学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了。 大学期间,我主修的专业是高电压技术,同时对建筑防雷的专业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对高电压及防雷技术方面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而简单的了解。 经过几代电力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目前基已本上进入了大电网、大电厂、大机组、高电压输电、高度自动控制的新时代。由于发电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加,所以要求领域内要高度重视电网建设,保持电源与电网、输电与配电的协调同步发展;加强对区域网架、跨区输电线路以及电气化高速铁路发展而不断提高供电的可靠性。这些工作都需要大批专业人才的参与。 由于我国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主网电压等级的不断提升,高电压技术专业的学生会有愈加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 在大学期间,我学习的课程主要有:有高电压与绝缘理论、过电压及其防护、民用建筑防雷、电气试验、电力系统分析、电气设备检修与维护、电工工艺(内线与外线),装表接电与错接线、PLC与单片机、电力设备在线监测与状态维修等。 首先谈下高电压技术,高电压技术是以试验研究为基础的应用技术,主要研究在高电压作用下各种绝缘介质的性能和不同类型的放电现象,高电压设备的绝缘结构设计,高电压试验和测量的设备及方法,电力系统的过电压、高电压或大电流产生的强电场、强磁场或电磁波对环境的影响和防护措施,以及高电压、大电流的应用等。高电压技术对电力工业、电工制造业都有重大影响,工程上把1000伏及以上的交流供电电压称为高电压。高电压技术所涉及的高电压类型有

直流电压、工频交流电压和持续时间为毫秒级的操作过电压、微秒级的雷电过电压等。20世纪以后,随着电能应用的日益广泛,电力系统所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大,输电电压等级不断提高,输电线路经历了35、60、110、150、230千伏的高压,287、400、500、735~765千伏的超高压和1150千伏的特高压的发展。直流输电也经历了±100 、±250、±400、±450、±500以及±750千伏的发展。这几个阶段都与高电压技术解决了输电线路的电晕现象、过电压的防护和限制以及静电场、电磁场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密切相关。这一发展过程以及物理学中各种高电压装置的研制又促进了高电压技术的进步。6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大城市电力负荷增长的需要,以及克服城市架空输电线路走廊用地的困难,地下高压电缆输电发展迅速;同时为减少变电所占地面积和保护城市环境,全封闭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IS)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些都提出许多高电压技术的新问题。高电压技术可大致分为电力系统过电压及其限制,高电压绝缘特性研究,高电压试验设备、方法和测量技术等几个方面。 电力系统过电压及其限制是研究电力系统中各种过电压,以便合理确定其绝缘水平是高电压技术的重要内容。电力系统的过电压包括雷电过电压和内过电压。一般雷电过电压幅值远超过系统的额定工作电压,但作用时间较短,平均波长时间为30微秒。雷击除了威胁输电线路和电工设备的绝缘外,还会危害高建筑物、通信线路、天线、飞机、船舶、油库等设施的安全。因此,这些方面的防雷也属于高电压技术的研究对象。电力系统内过电压是因正常操作或故障等原因使电路状态或电磁状态发生变化,引起电磁能量振荡而产生的。其中衰减较快、持续时间较短的称为操作过电压;无阻尼或弱阻尼、持续时间长的称为暂态过电压。

软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万方科技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软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年(班)级:15计科升-1班 学号:1516353029 姓名:闫建勋 指导教师:马永强 完成日期:2015-12-1

摘要 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系统执行某项任务所需的程序、数据及文档的集合,它是计算机系统的灵魂。从功能上看,计算机软件可以分为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也称为基础软件,它是具有公共服务平台或应用开发平台功能的软件系统,其目的是为用户提供符合应用需求的计算服务。因此,应用需求和硬件技术发展是推动软件技术发展的动力。 软件产业和软件服务业因其具有知识密集、低能耗、无污染、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带动性、应用广泛与市场广阔的特点,而成为知识生产型、先导性、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成为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成为世 界各国竞争的焦点之一。 当前,我国进入了后PC 时代,人们对计算需求更为广泛,软件应用“无处不在”,市场前景广阔;不久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应用市场,足见我国发展软件技术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现状、趋势、意见

Abstract Computer software is a computer system to perform a certain task required procedures, data and document collection, it is the soul of computer system. Look from the function, the computer software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system software, support software and application software. System software and support software basic software, it is a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an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platform software system, its purpose is to provide users with the application demand of computing services. Therefore, applications and hardwa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s to promote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technology. Software industry and software service industry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s of knowledge intensive, low energy consumption, no pollution, high growth, high added value, high acceleration, wide application and broad market characteristics, and become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forerunner sex, strategical burgeoning industry, become the cor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the growth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蓝牙技术原理及应用

蓝牙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学院:****姓名:**** 班级:*** 学号:**** 产生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随时随地提供信息服务的移动计算机和宽带无线通信的需求越来迫切。以人为本、个性化、智能化的移动计算机,以其方便、快捷的无线接人、无线互联的新产品,已经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随之而来的便携式终端和无线通信相关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其中短距离的无线通讯技术更是百花齐放、目不暇接。蓝牙技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蓝牙技术的起源 1998年5月,爱立信、IBM、Intel、Nokia和东芝五家公司联合成立T蓝牙特别利益集团(Bluetoothspeeial Interest Group—BSIG),并制订了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标准—蓝牙技术。旨在利用微波取代传统网络中错综复杂的电缆,使家庭或办公场所的移动电话、便携式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键盘、耳机及其它手持设备实现无线互连互通。它的命名借用了一千多年前一位丹麦皇帝哈拉德·布鲁斯(Harald Bluetooth)的名字。 所谓蓝牙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短距离无线电技术,它以低成本的近距离无线连接为基础,为固定和移动设备通信环境建立一个特别连接的短程无线电技术。利用“蓝牙”技术,能够有效地简化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电话等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也能够成功地简化以上这些设备与因特网之间的通信,从而使这些现代通信设备与因特网之间的数据传输变得更加迅速高效,为无线通信拓宽了道路。它具有无线性、开放性、低功耗等特点。因此,蓝牙技术已经引起了全球通信业界和广泛用户的密切关注。 蓝牙技术的特点 蓝牙技术具有许多优越的技术性能,主要有蓝牙特性、TDMA结构、使用跳频技术、蓝牙设备的组网、软件的层次结构等,下面详细介绍其特点。 蓝牙设备的工作频段选在全球通用的2.4GHz的ISM(工业、科学、医学)频段,这样用户不必经过申请便可以在2400~2500MHz范围内选用适当的蓝牙无线电收发器频段。频道采用23个或79个,频道间隔均为1MHz,采用时分双工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1.简要概述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光纤通信技术(现阶段主流): 光纤通信技术是以光信号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通信技术。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因光波频率极高以及光纤介质损耗极低,故而光纤通信的容量极大,要比微波等通信方式带宽大上几十倍。光纤主要由纤芯、包层和涂敷层构成。纤芯由高度透明的材料制成,一般为几十微米或几微米,比一根头发丝还细;外面层称为包层,它的折射率略小于纤芯,包层的作用就是确保光纤它是电气绝缘体,因而不需要担心接地回路问题;涂敷层的作用是保护光线不受水气侵蚀及机械擦伤,同时增加光线的柔韧性;在涂敷层外,往往加有塑料外套。光纤的内芯非常细小,由多根纤芯组成光缆的直径也非常小,用光缆作为传输通道,可以使传输系统占极小空间,解决目前地下管道空间不够的问题。 我国从1974年开始研究光纤通信技术,因光纤体积小、重量轻、传输频带极宽、传输距离远、电磁干扰抗性强以及不易串音等优点,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光纤通信在邮电通信系统等诸多领域发展迅猛,光纤通信优越的性能及强大的竞争力,很快代替了电缆通信,成为电信网中重要的传输手段。从总体趋势看,光纤通信必将成为未来通信发展的主要方式。 量子通信技术(特殊需求必须): 在量子通信网络中,主要有量子空分交换技术、量子时分交换技术、量子波分交换技术等。量子空分交换是通过改变光量子信号的物理传输通道来实现光量子信号的交换;量子时分交换是在时间同步的基础上对光量子信号进行时分复用而进行的交换;量子波分交换是将光量子信号经过波分解复用器、波长变换器、波长滤波器、波分复用器而进行的交换。量子通信网络有三个功能层面:量子通信网络管理层、量子通信控制层和传输信道层。由量子通信控制层进行呼叫连接处理、信道资源管理和建立路由,进而控制光纤通道建立端到端量子信道,管理层负责资源和链路等的管理,控制层和管理层的功能由经典通信链路完2016 年底,北京和上海之间将建成一条全长2000 余公里的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京沪干线”,它是连接北京、上海的高可信、可扩展、军民融合的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主要开展远距离、大尺度量子保密通信关键验证、应用和示范。此干线可以实现远程高清量子保密视频会议系统和其他多媒体跨越互联应用,也可以实现金融、政务领域的远程或同城数据灾备系统,金融机构数据采集系统等应用。2016 年7 月份中国将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通讯卫星,这标志着我国通信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标志着中国同时在军用通信领域站在了世界的最前列,之后会陆续发射的更多量子通讯卫星,就可以建成全球性的量子通信网络。正如潘建伟院士所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发射,将表明中国正从经典信息技术的跟随者,转变成未来信息技术的并跑者、领跑者,量子通信将会尽快走进每个人的生活,就像计算机曾经做到的一样,改变世界。量子通讯卫星和“京沪干线”的成功将意味着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的形成。 量子通信与传统的经典通信相比,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且时效性高传输速度快,没有电磁辐射,它的这些优点决定了其无法估量的应用前景。通过光纤可以实现城域量子通信网络,通过中继器连接实现城际量子网络,通过卫星中转实现远距离量子通信,最终构成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未来数年内,量子通信将会实现大规模应用,经典通信的硬件设施并不会被完全取代,而是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在通信发送端和接收端安装单光子探测器、量子网关等量子加密设备,即可在电话、传真、光纤网络等原有的通信网络中实现量子通信,这将大大地提升通信的安全性。量子通信有望在10 到15 年之后成为继电子和光电子之后的新一代通信技术,这种“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将从根本上解决国防、金融、政务、商业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问题。

高电压技术论文

武汉理工大学 题目:Lightning的研究、防护方法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二○一二年十月

Lightning的研究、防护方法 摘要 (1) 1、雷电的放电过程 (2) 2、雷电的成因 (3) 3、雷电过电压的形成 (4) 3.1直击雷过电压 (4) 3.2感应雷过电压 (5) 4、雷电的防护 (6) 4.1避雷针和避雷线 (6) 4.2避雷针(线)的保护范围 (6) 4.2.1单根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7) 4.3.2两根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7) 4.3.3多根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9) 4.3避雷器的种类和原理 (10) 5、发电厂和变电所的防雷保护 (10) 5.1变电所的防雷原则 (11) 5.2变电所的防雷举措 (11) 5、结论 (12) 6、参考文献 (13)

摘要 经过近几个星期的学习,我对《高电压技术》这门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高电压技术》是以试验研究为基础的面向应用的技术,其主要研究在高电压作用下各种绝缘介质的性能和不同类型的放电现象,高电压设备的绝缘结构设计,高电压试验和测量的设备及方法,电力系统的过电压、高电压或大电流产生的强电场、强磁场或电磁波对环境的影响和防护措施,以及高电压、大电流的应用等。 其中雷电过电压是雷云放电引起的电力系统过电压,又称大气过电压、外部过电压。雷电过电压可分为直击雷过电压和感应雷过电压。直击雷过电压是由于雷电放电,强大的雷电电流经被击物产生的过电压。感应雷过电压是雷击线路附近大地,由于电磁感应在导线上产生的过电压。由于雷电现象极为频繁,产生的雷电过电压可达数千千伏,足以使电气设备绝缘结构发生闪络和损坏,引起停电事故,因此有必要对输电线路发电厂和变电所的电气装置采取防雷保护措施。 因此就雷电的发生原因过程参数,以及如何防雷,避雷针、避雷线和避雷器的使用和原理,输电线路、发电厂和变电所的防雷保护方法做一些学习 关键词:雷电的成因、雷电的原理、雷电过电压、直击雷过电压、感应雷过电压、避雷针、防雷保护

蓝牙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录 目录............................................................................................................................................................................................ I 摘要 ........................................................................................................................................................................................II ABSTRACT (3) 第一章绪论 (4) 1.1引言 (4) 第二章蓝牙技术现状 (5) 2.1目前蓝牙技术发展的现状 (5) 2.1.1发展迅速应用广泛 (5) 2.1.2技术应用问题凸现 (6) 第三章蓝牙技术发展趋势 (9) 3.1增加消费者的认知度 (9) 3.2产品应具有互操作性 (9) 3.3产品应使用方便 (9) 第四章局域网组建 (10) 4.1蓝牙体系结构 (10) 4.1.1体系结构 (10) 4.1.2硬件部分 (10) 4.1.3蓝牙协议(软件) (11) 4.1.4路由机制 (11) 4.2具体组网方案 (13) 总结 (14) 参考文献 (15)

摘要 蓝牙(Bluetooth)是由东芝、爱立信、IBM、Intel和诺基亚于1998年5月共同提出的近距离无线数字通信的技术标准。其目标是实现最高数据传输速度1Mb/s(有效传输速度为721kb/s)、最大传输距离为10米,用户不必经过申请便可利用2.4GHz的ISM(工业、科学、医学)频带,在其上设立79个带宽为1MHz的信道,用每秒钟切换1600次的频率、滚齿方式的频谱扩散技术来实现电波的收发。 一项新技术的出现,人们对它抱的期望值往往很高,往往短期内不能令人满意,这是因为任何新技术的发展都需要有一个过程,蓝牙技术也不例外;技术标准统一,知识产权共享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相信通过业界的共同努力,它未来的发展是不可限量的,从长远来看可能会超出人们的想象。 关键词:蓝牙现状发展

移动通信技术现状及前景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移动通信技术 姓名:姚彬 指导教师:项莉萍 专业名称:应用电子技术0802 所在系部:信息工程系 二○一一年六月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成绩评定表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

摘要 在信息化时代移动通信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因此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移动通信技术前景的发展越来越显得重要。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移动通信技术前景及相关知识,分析了其应用前景和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个人通信网,发展历程 Abstract Mobile communication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of concern to people, so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become increasingly more important. The main research topic is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the prospects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related knowledge, analysis of its prospects and our current state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third-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mobile communication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network,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高电压作业

高电压作业 65090414 杨彪 绪论、第一章 1.为什么长间隙击穿的平均场强远小于短间隙的平均击穿场强? 答:短间隙击穿只存在电子崩和流注形式。而长间隙击穿则存在新的放电形式——先到放电。长间隙在击穿过程中形成了先导通道,其形成过程为正流注通道mk中的点子被阳极吸引,当电子浓度足够高时,即有足够的电流时,流注通道中就开始热电离。热电离引起了通道中带电质点浓度的进一步增大,即引起了电导的增加和电流的继续加大。于是,流注通道变成了有高电导的等离子通道——先导mk。这时在先导通道mk的头部又产生了新的流注nm,于是先到不断向前推进。先导具有高电导,相当于从电极伸出的导电棒,它保证在其端部有高的场强,因此就容易形成新的流注。因而由于先导的存在,长间隙击穿比短间隙击穿更易发生,因此长间隙击穿的平均场强远小于短间隙的平均击穿场强。 2. 简述汤逊理论和流注理论的异同点,并说明各自的适用范围。 答:汤逊理论和流注理论都是解释均匀电场的气体放电理论。 前者适用于均匀电场、低气压、短间隙的条件下;后者适用于均匀电场、高气压、长间隙的条件下。 不同点: (1)放电外形流注放电是具有通道形式的。根据汤逊理论,气体放电应在 整个间隙中均匀连续地发展。 (2)放电时间根据流注理论,二次电子崩的起始电子由光电离形成,而光子的速度远比电子的大,二次电子崩又是在加强了的电场中,所以流注发展更迅速,击穿时间比由汤逊理论推算的小得多。 (3)阴极材料的影响根据流注理论,大气条件下气体放电的发展不是依靠正离子使阴极表面电离形成的二次电子维持的,而是靠空间光电离产生电子维持的,故阴极材料对气体击穿电压没有影响。根据汤逊理论,阴极材料的性质在击穿过程中应起一定作用。实验表明,低气压下阴极材料对击穿电压有一定影响。 第二章 3.为什么高压力和高真空都能提高间隙的击穿电压? 答:高压力可以减小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削弱电离过程,从而提高击穿电压。当间隙距离不变时,击穿电压随压力的提高而很快的增加;但当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击穿电压增加的幅度逐渐减小。在高气压下,电场的均匀程度对击穿电压的影响比大气压下要显著的多。 高真空使得电子的自由行程变得很大,但间隙已无气体分子可供碰撞,因此电离过程无从发展,从可可以显著提高间隙击穿电压。

电子测量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电子测量技术的现状及 发展趋势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电子测量论文 题目:电子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本文综合论述了电子测量技术的现状和总体发展趋势,分析了电子测量仪器的研究开发,阐述了我国电子测量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进而提出了发展电子测量仪器技术的对策。特别是由于测试技术的突破带来的电子测量仪器的革命性变化.同时,针对业界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提出了作者的一些看法,并介绍了业界的最新进展和最新标准.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促进了电子行业的飞速增长,也极大地推动了测试测量仪器和设备的快速发展。鉴于中国在全球制造链和设计链的重要地位,使得这里成为全球各大测量仪器厂商的大战场,同时,也带动了中国本土测试测量技术研发与测试技术应用的迅速发展。 关键词: LXI ATE 自动测试系统智能化虚拟技术总线接口技术VXI

目录 摘要................................................................................................I 前言 (1) 第一章测试技术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 第二章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 (2) (一)总线接口技 术 (2) (二)软件平台技 术 (3) (三)专家系统技 术 (3) (四)虚拟测试技 术 (3) 第三章展望未来 (4) 参考文献 (5)

前言 中国电子测量技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科学教育、特别是国防军事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潮流,中国电子测量仪器也步入了高科技发展的道路,特别是经过“九五”期间的发展,我国电子测量技术在若干重大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国电子测量仪器走向世界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难以用日新月异来描述。新工艺、新材料、新的制造技术催生了新的一代电子元器件,同时也促使电子测量技术和电子测量仪器产生了新概念和新发展趋势。本文拟从现代电子测量技术发展的三个明显特点入手,进而介绍下一代自动测试系统的概念和基本技术,引入合成仪器的概念,面向21世纪的我国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测量数据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格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的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GPS技术、RS技术、GIS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以及先进地面测量仪器等将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中,并发挥其主导作用。

现代通信新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现代通信新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现代通信的发展现状,所采用的最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主要为通信网中“三网”现状和趋势、宽带网核心技术(ATM与IP)、宽带接入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蓝牙、超宽带等。 1 引言 在NII(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网是主干,NII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依*通信网实现,因此通信网的发展倍受瞩目。通信网技术的发展,制约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制约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行各业的发展,及时了解和掌握现代通信网新技术及发展趋势,并将之运用于军事装备的设计和规划中,对于提高军事发展水平有重要意义。 2 “三网”发展现状和趋势 通信网的发展趋势是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和综合化,能够支持各类窄带和宽带、实时和非实时、恒定速率和可变速率,尤其是多媒体业务。目前规模最大的三大网是电话网、有线电视网(CATV)、计算机网,它们都各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计算机网络虽能很好地支持数据业务,但实时性(QoS,服务质量)差,宽带性不够,不支持电话和实时图像业务,网络管理的让费和安全性不够。 电话网虽可高质量地支持话音业务,但带宽不够,所有的程控交换机均按传输话音的带宽设计(64kbit/s)。同时智能不够,虽有部分智能网业务(如800),但目前还达不到计算机网络的智能。

有线电视网虽然实时性和宽带能力均很好,但不能双向通信、无交换和网络管理。 三种网都在逐步演变,使自己具备其他两网的优点,电信网通过采用光纤、xDSL、以太网和ATM,提供Internet的高速接入和交互多媒体业务;CATV铺设光缆,以更换同轴电缆,采用HFC技术进行双向化改造;网络公司围绕Internet技术建网,力争在同一个网上,支持全业务。目前*单一网络的发展,难以实现通信网的发展要求,因此提出“三网融合”的概念。 “三网融合”不是指三网在物理上的兼并合一,而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即技术上互相渗透,网络层上实现互通,应用层上使用相同的协议,但运行和管理是分开的。三网将在GII(全球信息基础结构)概念下,共同存在,向互通融合的趋势发展。 “三网融合”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共享现有资源,为推动“三网融合”,ITU提出了GII概念,其目标是通过三网资源的无缝融合,构成一个具有统一接入和应用界面的高效网络,满足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可接收的质量和费用,安全地享受多种业务(声音、数据、图像、影像等)。 下一代网络中软交换、能动网和分布式面向对象的网络结构(DONA)将是新的发展思路。 在现代通信新技术中,主要为大家介绍宽带网核心技术(IP与ATM)、接入网技术、光纤接入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及蓝牙、超宽带等无线通信技术。

国网考试必做题高电压含答案

《高电压技术》(1) 1.B 2.A 3.C 4A 5.D 6.D 7.C 8.B 1.流注理论未考虑( b )的现象。 A.碰撞游离 B.表面游离 C.光游离 D.电荷畸变电场 2.极化时间最短的是( a )。 A.电子式极化 B.离子式极化 C.偶极子极化 D.空间电荷极化 3.先导通道的形成是以( a )的出现为特征。 A.碰撞游离 B.表现游离 C.热游离 D.光游离 4.下列因素中,不会影响液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是() A.电压的频率 B.温度 C.电场的均匀程度 D. 杂质 5.电晕放电是一种()。 A.滑闪放电 B.非自持放电 C.沿面放电 D.自持放电 6.以下四种气体间隙的距离均为10cm,在直流电压作用下,击穿电压最低的是()。 A.球—球间隙(球径50cm) B.棒—板间隙,棒为负极 C.针—针间隙 D.棒—板间隙,棒为正极 7.不均匀的绝缘试品,如果绝缘严重受潮,则吸收比K将( ) A.远大于1 B.远小于1 C.约等于1 D.不易确定 8.雷击线路附近地面时,导线上的感应雷过电压与导线的() A. 电阻率成反比 B.悬挂高度成反比 C.悬挂高度成正比 D. 电阻率成正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18分) 1.固体电介质电导包括_______电导和_______电导。1.表面、体积

2.极不均匀电场中,屏障的作用是由于其对____空间电荷____的阻挡作用,造成电场分布的改变。 2.空间电荷 3.电介质的极化形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夹层极化。 3.电子式极化、离子式极化、偶极子极化 4.气体放电现象包括_______和_______两种现象。4.击穿、闪络 5.带电离子的产生主要有碰撞电离、______、______、表面电离等方式。5.光电离、热电离 6.工频耐压试验中,加至规定的试验电压后,一般要求持续___60____秒的耐压时间。 7.按绝缘缺陷存在的形态而言,绝缘缺陷可分为_______缺陷和______缺陷两大类。7.集中性、分散性 8.在接地装置中,接地方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防雷接地、工作接地、保护接地 9.输电线路防雷性能的优劣主要用________和_________来衡量。9.耐压水平、雷击跳闸率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对的打“√”,错的打“×”。 1.无论何种结构的电介质,在没有外电场作用时,其内部各个分子偶极矩的矢量和平均来说为零, 因此电介质整体上对外没有极性。() 2.在四种电介质的基本极化形式中,只有电子式极化没有能量损耗。() 3.测量电气设备的绝缘电阻时一般要加直流电压,绝缘电阻与温度没有关系。() 4.防雷接地装置是整个防雷保护体系中可有可无的一个组成部分。() 5.管式避雷器实质上是一只具有较强灭弧能力的保护间隙。()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吸收比: 2.雷击跳闸率: 3.雷暴日: 4.伏秒特性: 5.气体击穿: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高电压技术第四版习题内容

第一章 1‐1 极化种类电子式极化离子式极化偶极子极化夹层极化 产生场合 所需时间 能量损耗 无几乎没有 有有 产生原因束缚电子运行轨道偏 移离子的相对偏移偶极子的定向排列自由电荷的移动 任何电介质-15 s 离子式结构电介质-13 s 极性电介质-10~10-2 s 多层介质的交界面-1 s~数小时 1‐4 金属导体气体,液体,固体 电导形式(自由电子)电子电导 电导率γ很大 (自由电子、正离子、负离子、杂质电导、自身离解、杂质、离子)γ很小 离子电导ρ很大 金属导电的原因是自由电子移动;电介质通常不导电,是在特定情况下电 离、化学分解或热离解出来的带电质点移动导致。1‐6

由于介质夹层极化,通常电气设备含多层介质,直流充电时由于空间电荷极化作用,电荷在介质夹层界面上堆积,初始状态时电容电荷与最终状态时不一致;接地放电时由于设备电容较大且设备的绝缘电阻也较大则放电时间常数较大(电容较大导致不同介质所带电荷量差别大,绝缘电阻大导致流过的电流小,界面上电荷的释放靠电流完成),放电速度较慢故放电时间要长达5~10min。补充: 图中C1 代表介质的无损极化(电子式和离子式极化),C2 —R2 代表各种有损极化,而R3则代表电导损耗。 图1-4-2中,Rlk为泄漏电阻;Ilk为泄漏电流;Cg为介质真空和无损极化所形成的电容;Ig为流过Cg的电流;Cp为无损极化所引起的电容;Rp为无损极化所形成的等效电阻;Ip为流过Rp-Cp支路的电流,可以分为有功分量Ipr和无功分量Ipc。 Jg为真空和无损极化所引起的电流密度,为纯容性的;Jlk为漏导引起的电流密度,为纯阻性的;Jp为有损极化所引起的电流密度,它由无功部分Jpc和有功部分Jpr组成。容性电流Jc与总电容电流密度向量J 之间的夹角为δ,称为介质损耗角。介质损耗角简称介损角δ,为电介质电流的相角领先电压相角的余角,功率因素角?的余角,其正切t gδ称为介质损耗因素,常用%表示,为总的有功电流密度与总无功电流密度之比。

国内外模具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叙述了模具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介绍了各行业模具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文中强调指出了两个关键问题——模具材料和模具标准——是持续发展 模具技术的重大策略。中国模具技术,则是依据着国际模具市场的发展趋势, 转变着模具品牌产品的发展规模,不断的提高着模具设计水平,迎合着模具企 业的经济发展需求,也会进一步的推动着模具技术发展。 关键词:发展趋势、现状、模具技术、塑料模具、模具CAD/CAM Abstract:This paper was narra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mould technolog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It was introduc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ll trade and professions on the mould and die.It was indicated emphatically two questions of the crux一一mould materials and mould standard——developing continuous ly the great tactics on the progress of the mould technology. China mold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mold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arket, the brand product change mould the development scale,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die design, catering to the needs of the mould enterprise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uld technology. 一、引言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国民经济的五大支拄产业机械、电子、汽车、石化、建筑都要求模具工业发展与之相适应。目前,模具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模具标准件、软件、材料供应等服务模式更为人性化,为企业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服务模式开始出现,这无疑对模具行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另外,我国的模具品种仍然不丰富,模具行业的平衡发展亟需重视。模具是制造业的重要基础工艺装备。模具在制造业产品生产、研发和创新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使得模具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国家制造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近10年来,我国模具工业均以每年15%以上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模具行业保持产销两旺、持续高速发展,模具产量、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中国的模具市场十分广阔,特别是在汽车制造业和IT制造业发展的带动下,对模具的需求量和档次也越来越高,同时精良的模具制造装备为模具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保障。2007年模具销售额870亿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21%,模具出口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35.7%,模具进口仍保持在20亿美元。数据显示着我国模具整体实力进一步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