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外战争统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外战争统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外战争统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外战争统计

1,印第安人战争

l622-1890年

参战各方:印第安人部族(土著居民)

欧洲移民

美利坚合众国军队

移民和美国发动战争的动机:开拓移民领地;保护移民不受印第安人袭击持续时间:1622-1890

过程:1622--1644:詹姆斯敦之战,弗吉尼亚

1637:印第安佩科特族入之战,康涅狄格州和罗得岛

1640一1655:纽约、新泽西之战

1676:培根起事,弗吉尼亚

1675-1678:"菲利普斯王之战",马萨诸塞和罗得岛

1689-1697:"威廉王之战",第一次英法殖民战争,若干印第安部族参与 1702-1713:"安妮女王之战",第二次英法殖民战争

1740一1748:"乔治王之战",第三次英法殖民战争

1754.6.4:大草地战役

1754-1763:法国一印第安人战争,即"七年战争",第四次英法殖民战争 1763:《巴黎和约》:法国、西班牙败北,将北美殖民领地让与英国

1774.10.10:许多印第安部族被驱赶过俄亥俄河

1794.8:法伦廷贝斯之战

1811.11.7:普洛菲茨敦(先知镇)之战

1814.3.27:霍斯舒本德之战

1817:第一次塞米诺尔战争,佛罗里达。西班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美国1830.5.28:美国国会通过《印第安人迁移法》,强迫所有印第安人迁往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

1835--1842:第二次塞米诺尔战争,佛罗里达

1854-1876:苏族人之战,为反抗移民和强制迁移、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18766.25:小比格霍恩战役

1890.12.29:翁迪德尼之战:印第安人反抗移民的武装起义结束

结局:印第安人被驱赶到今日的218个指定居留地(保留地)移民遍及整个大陆

1975:国会通过《印第安人自我决断法案》

参战人数:确切数字难以统计

牺牲人数:不可能有详细数字;粗略估计,在北美移民过程中,有数百万印第安人被杀死或被驱逐出境。同样,估计在印第安人战争中,有超过10万移民被打死。

2,美国独立战争

l776-1783年

参战各方:美利坚合众国

1776年7月起,法国参战

1779年4月起,作为法国同盟国的西班牙参战

1780年9月起,荷兰参战

英国

美国《独立宣言》及由此而开战的动机:母国英国造成的13个美洲殖民地的经济弱势和高额赋税

l 3个殖民地独立的决心

主张殖民地的权利和自由

持续时间:1775-1782(1782年11月草签和约)

过程:1775.4.19:美利坚民兵与列克士敦的英国士兵之间爆发战争 1775.510: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组建大陆军

1776.7.2: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13个殖民地与英王室脱离国家关系 1776.7.4:大陆会议接受《独立宣言》

1777.10.7:美国人在萨拉托加战役中取得首次胜利

1778.2:与法国结盟,法国从此加入了反对英国的战争

1781.10.17:约克敦决定性的战役;康沃斯将军的部队放下武器请降

1783.9.3:《巴黎和约》签订

结局:1783年9月3日,《巴黎(凡尔赛)和约》中规定,英国承认它当年的殖民地独立,并将大湖区、阿帕拉契山和密西西比河之间的领地(直至加拿大)割让给他们。佛罗里达重归西班牙。l787年,殖民地通过一部宪法,至l789年,该宪法被几乎所有州通过。从此,它们自称为美利坚合众国。1769年,乔治·华盛顿被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参战人数:美国217000人;其他参战国(法国、西班牙、荷兰、英国)参战人数不详

牺牲人数:美国4435人(其他斗争方式中丧命的美国兵另加6188人);其他参战国(法国、西班牙、荷兰、英国)死亡人数不详

3,英美战争

l812-1815年

交战双方:美利坚合众国

大不列颠王国

美国宣战和参战的动机:英国蔑视美国在英法冲突中的中立权利,并以此为由干涉美国的贸易事务英国强制招募美国水兵;英国在所谓反对白人移民的斗争中支持印第安人美国入扩张的企图,特别是欲将加拿大和佛罗里达划归联邦

持续时间:1812-1815(1814年12月24日签订《根特条约》,军事行动于l815年2月8日才告结束)

过程:1806年11月: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令

1807-1812:美国商船航海活跃起来,由此引发海战和英国的海盗劫掠,英国指责美国蔑视其战争权

1812.6.14:麦迪逊总统《战争国情咨文》

1812.6.18:合众国对英国宣战(1812年4月1日,麦迪逊在他的《致国会国情咨文》中要求准备保卫国家)1814.8.24-25:英军攻入华盛顿,破坏建筑物(特别是破坏国会大厦和白宫),这是英国人在此次战争中最有成效的战役1814.9.11:英国人在普拉茨堡战役中失败1814.12.24:签订《根特条约》1815.1--2:新奥尔良战役

1815.2.15:美国参议院一致通过和平条约

结局:1814年12月24日,《根特条约》使战前状态得到恢复。此外,英国确认美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参战人数:美国:286730人(含预备役军人和志愿兵)

英国:不详

牺牲人数:美国人:2260人(负伤:4505人)

英国人:不详

4,墨西哥-美国战争

l846-1848年

交战双方:美利坚合众国

墨西哥

美国宣战的动机:保护得克萨斯的合并美国扩张所得到的利益促进了它的扩张欲望,想继续吞并诸如今日加利福尼亚、新墨西哥和其他地区等

持续时间:1846一l848

进程:1836.3.2:得克萨斯成为独立国家

1836.4.21:得克萨斯一墨西哥战争结束,得克萨斯被承认为一个国家 1837.8.4:得克萨斯申请加入美国联邦

1845.2.28:美国国会经过长期辩论后,决定合并得克萨斯

1846.5.8:墨西哥-美国战争的首次战役在帕洛阿尔托打响

1846.5.13:美国对墨西哥公开宣战

1846.12.29:得克萨斯成为美国第28个联邦州

1847.9.14:美国军队攻克墨西哥城

1848.2.2:签订和平条约

结局:签订《瓜达卢佩一伊达尔戈条约》,根据此条约,墨西哥必须放弃格兰德河以北的领土

参战人数:美国:78718人(一些资料称美国参战士兵人数高达115000人)

墨西哥不详

牺牲人数:美国l733人(另加服兵役人员以其他方式参加战斗而丧命ll550人)墨西哥不详

5,美国内战

l861-1865年

参战各方:美利坚合众国美利坚诸州同盟

北方和南方各州

关于战争的动机:北方各州:保卫联盟

南方各州:保卫南方的事业(亦包含反对南方与北方相比受到的经济歧视),保护奴隶制

持续时间:1861--1865

过程:1860.11.6:亚伯拉罕·林肯就任第16届美国总统

1860.12.20:南卡罗来纳退出合众国,由此引发联邦内部出现分离倾向1861.2.1:其他六个南方州与南卡罗来纳结盟,成立美利坚诸州同盟1861.2.8:杰弗逊-戴维斯任美利坚诸州同盟第一任总统

1861.4.12:南方诸州以进攻、包围、夺取萨姆特要塞(南卡罗来纳)开始了美国内战

1861.4.15:林肯总统呼吁志愿者参战

1861.4.17-5.21:又有四个州脱离联邦,加入诸州同盟:弗吉尼亚、阿肯色、田纳西和北卡罗来纳

1861.7.20: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为同盟政府所在地

1861.7.21:第一次布尔河战役(马纳萨斯)及南方州第一次胜利1863.7113:葛底斯堡(宾夕法尼亚)战役转折点;同时,联邦军在维克斯堡获胜1865.4.3:联邦军占领里士满

1865.4.9:同盟军将领罗伯特-李在阿波马托克斯同意接受格兰特/林肯的条件投降

结局:南方投降,放下武器奴隶制结束虽然损失惨重,合众国经过战争的洗礼更强大了

参战人数:美国联邦2215363人

诸州同盟l 050000人

牺牲人数:美国联邦:140414人(另加224097名军中服役者在战争中以其他形式如患病/传染病而丧命者)

诸州同盟:74524人(另加59297名军中服役者在战争中以其他形式丧命的;据估计约有27000至31000名士兵在美国联邦的监狱中死亡)

6,西班牙一美国战争

l898年

交战双方:美利坚合众国西班牙

美国参战动机:从西班牙占领下解放古巴;保卫古巴领土上的美国财产和美国国民美国的经济利益和世界强国的政治野心

持续时间:一年

过程:1898.2.15:美国战舰在哈瓦那港爆炸

1898.4.20:美国国会承认古巴独立,并批准采取从西班牙统治下解放古巴的军事干预

1898.4.24:西班牙对美国宣战

1898.5.1:西班牙的太平洋舰队在马尼拉港(菲律宾)被摧毁1898.6.12:菲律宾人宣布独立

1898.7.6:美国吞并夏威夷

1898.7:美国舰队摧毁西班牙驻圣地亚哥舰队

1898.6:美军17000强兵攻下代基里

1898.7.17:圣地亚哥投降

1898.7:美国占领波多黎各

1898.8.13:战斗行动结束,西班牙投降,美国取胜投降

18981210:签订和约

结局:1898.1210:签订《巴黎条约》

西班牙放弃对古巴享有的主权(古巴于1902年成为独立的共和国)

西班牙将波多黎各和关岛割让给美国

美国以两千万美元买下菲律宾

参战人数:美国306760人

西班牙不详

牺牲人数:美国385人(另加在战争中以其他形式丧命的服兵役者2061人)西班牙不详

7,义和团起义-中国之战

l900-1901年

交战各方:义和团起义者和中国政府军

盟国:英国、俄国、德国、美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

美国参战动机:经济和贸易上的利益

保证进入中国港口的畅通

持续时间:1900年初至1901年9月17日

过程:1900年初:义和团运动产生并扩大

1900.6.13-14:义和团在北京大肆屠杀基督徒[注:原文如此] 1900.6.20:德国公使男爵克莱门斯·冯·克特勒被暗杀

1900.7.14:盟军兵临北京城下,解救出公使团

190151:开始停战谈判

1901.511:慈禧太后认可盟军的要求

1901.5.23:义和团起义战事结束

19019.7:北京实现和平

结局:中国无条件投降,随后义和团投降;《北京和约》规定了中国赔款数额,并承认战胜国在中国领土上的其他基地

参战人数:总共63000人,其中24000德国人(估计)

西摩尔军团:文献资料中所说的数字部分自相矛盾,一些资料来源称2044人,其中德国人有350人;其他资料来源称英国915人、德国509人、俄国312人、法国l50人、美国112人、意大利40人、日本54人、奥地利及匈牙利25人

牺牲人数:总共约3000人(在军事冲突中死亡)

中国约2000人

日本:622人

俄国:302人

德国:188人

英国:34人

法国:24人

美国:21人

8,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年

交战各方:中欧列强联盟:

奥匈帝国(1914.7.28),德意志帝国(19148.1),奥斯曼帝国(1914.11.2),保加利亚(1915.10.14)

协约国:

塞尔维亚(1914.7.28),俄国(1914.8.1),法国(1914·8.3)英国(1914.8.4),日本(1914.8.23),门的内格罗(1914.8.5),意大利及圣马力诺(1915.5.2 3),葡萄牙(1916.3.9),罗马尼亚(1916.8.27),美国、古巴和巴拿马(1917.4.6),希腊(1917.7.1)

盟国及协约国联盟:

(英属)印度,英国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阿拉伯,法属西非洲,利比亚,苏丹,埃及,比属刚果,巴西,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萨尔瓦多,中国,暹罗,菲律宾,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利比里亚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利比里亚

美国参战的动机:按照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说法,对美国人来说,这是涉及到维护民主与进步的问题;此外美国人的经济利益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因为它在欧洲的销售市场会因战争而失掉,同时也是为了保护美国商船来往。美国所强调的战争目的还有:所有国家一律平等,全体人民有对内、外部事务自决的权利,自由利用公海的权利,普遍裁军及建立国际联盟。

持续时间:美国人:两年(1917-1918)

过程:1915.2.22:开始无限制潜艇战

1915.5.7:"卢西塔尼亚号"客轮沉没及美国的战争威胁之后,回到无限制潜艇战1917.1.31:重开无限制潜艇战

1917.4.6:美国对德意志帝国宣战

1917.12.7:美国对奥匈帝国宣战

19181.8:威尔逊提出他的l 4点和平计划至1918年秋:约200万美军士兵被派往欧洲

1918.8.8-11:对德意志帝国来说,"亚眠战役"是战争的结束1918.10.3:德意志帝国要求停战谈判

1918.11.11:签订《贡比涅停战协定》

1919.6.28:《凡尔赛条约》签字

结局:盟国胜利,德意志帝国于1918年10月3日投降,和平条件在1919年6月28日的《凡尔赛条约》中确定。

参战人数:中欧列强2420万士兵

盟国4290万士兵,其中470万美国人遍及世界,约200万在西欧战场

牺牲人数:总共850万人(估计)

美国人53402人(另加服兵役人员以其他方式在战斗中牺牲的63114人)

9,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年

参战各方:三国协定轴心国:

德国(1940.6.10起与协定国伙伴意大利和日本)

1940.11起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参战

1941.3起保加利亚参战

反希特勒联盟:

法国和英国(与联盟伙伴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加拿大)、苏联、美国(1941.12.8起)

美国参战动机:保护那些对美国的生死存亡有关的国家,并借此维护美国的世界强国的角色

捍卫思想价值观念,如个人及民族自由自决(也就是对能够积极参与决定战后的世界秩序感兴趣)

保障经济利益

在日本袭击了珍珠港之后的自卫反击,这只不过是启动了美国已经准备好了的积极参与战争的计划,而战争似乎也可以最终说服因参战与否而引起了深刻分歧的美国民众

持续时间:美国:l941.12.8-l945.5.8

过程:193991:德国突袭波兰,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9.3: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

1940.5.10:德国在西线开始进军,目的是占领法国

1940.6.14:德国军队占领巴黎

1940.6.22:法国与德国签订"贡比涅停战协定"

1940.927:德国与意大利、日本结盟为轴心国

1941.6.22:德国开始进攻苏联("红胡子大帝行动")

1941.12.7:日本偷袭夏威夷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

1941.12.8:美国对日本宣战

1941.12.11:德国、意大利对美国宣战

1942.126:第一支美国部队抵达爱尔兰

1943.124:卡萨布兰卡会议:罗斯福、丘吉尔确定战争之目标为德、意、日无条件投降

1943.1.31: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投降

1943.2.18:帝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贝尔在柏林体育宫宣告进行"总体战争" 1943.7.24:盟国逼迫墨索里尼退位

1943.9.3:意大利与盟国之间停火

1943.9.13:德国军队解救墨索里尼后,意大利新政府对德宣战1943.11.28-12.1:德黑兰会议:富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和约瑟夫·斯大林确立反希特勒联盟

1944.6.6: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1944.7.20:总参谋部军官格拉夫·冯·施陶芬贝格暗杀阿道夫·希特勒未遂,被处决

1944.825:美国军队及"自由法国"军队开进巴黎

1944.9.25:号召所有适合服兵役的男人加入德意志人民冲锋队1944.12.16:德国国防军发动阿登山攻势

1945.2.8:西部盟军最后攻势

1945.430:希特勒自杀

1945.5.2:苏联最后的攻势以柏林投降结束

1945.5.8:德意志帝国无条件投降,由希特勒的继任邓尼兹签字1945.8.6:美国第一枚原子弹投向广岛

1945.8.9:美国第二枚原子弹投向长崎

19458.10:日本无条件投降

结局:德国与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7.17--8.2,波茨坦会议协调战后秩序;四大国控制柏林;德国被划分为四个占领区;日本被美国占领

参战人数:世界范围:不详

美国(在世界范围内):16112566人

牺牲人数:总共:估计全世界死亡5000至6000万人,其中至少有2000至3000万平民是在空袭、流放、武装力量袭击和集中营大屠杀中死亡

美国人:291557人(另加服兵役人员以其他方式在战斗中丧生的113842人)

二战后世界局部战争

1) 越南人民的抗法战争 (1946.12.29-1954.7.21)〖2〗 2) 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 1948.5.15-1949.7)〖3〗 3) 美国侵朝战争(1950.6.25-1953.7.27); 〖4〗 4) 美国雇佣军自洪都拉斯入侵危地马拉, 推翻阿本斯合法政府(1954.6.18)〖5〗 5) 英法以色列侵略埃及的苏彝士运河战争(1956.10.29-11.6); 6) 联合国军进驻刚果(1960.7-1964.6.30) 由比出兵刚果引起 7) 美国侵越战争(1961.5.11-1963; 1964-1968; 1969-1973.1.27); 〖6〗 8) 美国海军陆战队武装干涉多米尼加内政(1965.4.28-9.3)〖7〗 9) “六五”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6.5-6.10) 10) 柬埔寨人民抗美救国战争(1970.4.30-1975-4.19) 11) 安哥拉战争(1975-1976 苏古巴支持安人运, 1992- ) 〖8〗 12) 苏古武装干涉安哥拉(1975.7-1988.8.22)〖9〗 13) 苏古支持的雇佣军入侵扎伊尔的沙巴战争(1977.3.8-5.26) 14) 越南侵略柬埔寨战争(1979.12.25-1989.9); 15) 苏联侵略阿富汗战争(1979.12.27-1989.2.15); 16) 南非入侵安哥拉(1981.8-1988.8.22); 17) 马岛战争(1982.4.2-6.14)〖10〗 18)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1982.6.4-1985.6) 19) 美国侵略格林那达的战争(1983.10.25-12.12); 20) 美国入侵巴拿马(1989.12.20) (捉拿诺列加) 21) 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战争(1990.8.2-8.3) 2. 帝国主义殖民统治遗留问题引起的战争, 多数由于民族的或宗教的领土的纷争引起的 1) 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10.25-1949.1.1); 2) 巴基斯坦阿富汗武装冲突(1955) 3) 尼加拉瓜与哥斯达黎加战争(1955) 4) 尼加拉瓜与洪都拉斯边境冲突(1957) 5) 中印边界战争(1962.10.20-11.21)〖11〗 6) 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领土边境武装冲突(1963.9-10沙漠战争; 1976.3-1983.2)〖12〗 7)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武装冲突(1963-1965) 8) 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边境武装冲突(1964) 9) 索马里与肯尼亚边境武装冲突(1964-1967) 10) 第二次印巴战争(1965.8.25-9.23); 11) 萨尔瓦多与洪都拉斯“足球战争”(1969) 12) 约巴武装冲突(1970.9-1971.7)〖13〗 13) 叙利亚约旦边境冲突(1971-1980) 14) 第三次印巴战争(1971.11.21-12.17); 15) 坦桑尼亚与乌干达战争(1972、197810.30-1979.11.中) 16) 伊拉克科威特边境武装冲突(1973) 17) 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斋月战争) (1973.10.6-10.24) 18) 土尔其武装干涉塞埔路斯(1974) 19) 叙利亚干涉黎巴嫩内战(1975-1976)〖14〗

美国二战后社会发展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战略 摘要;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其次,二战后,西欧受到重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成由美国和苏联主导的两极格局。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使得美国致力于构建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制定全球争霸战略。 关键词;美国经济二战后全球战略 1战后的美国经济 1.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1.1.1美国的经济发展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

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 1.1.2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

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论文名称:二战后美日关系 学院历史与行政学院专业名称教育硕士(历史) 研究方向历史教育 研究生姓名龙本宁 学号Z11420209001 任课教师周倩 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六日

二战后美日关系 摘要:战后,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变为扶植。美国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亚洲基地,日本也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把国家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接受了“美主日从”的美日同盟,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石”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在冷战中发挥了反苏反共的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 关键词:崛起美日同盟战略转型 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政府决定独占日本,其基本目标是防范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为此,美国政府对日本采取以“打击和限制”为主的政策,力图通过民族化、非军事化、发展和平经济把日本改造成为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随着美苏冷战的不断加剧,美国迅速调整对日政策,放弃打击和限制改为支持和扶植,并开始把战略重点从中国转向日本,把日本纳入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防线之中。日本出于对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判断和“只有务实的民族主义、没有原则的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以牺牲部分国家主权为代价与美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与美国结盟的政策。在随后的冷战岁月中,美国逐步把日本建设成为西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军事支柱,美日同盟就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日本则成为美国对亚洲大陆实施遏制的冷战前沿。与此同时,日本审时度势接受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奉行对美“一边倒”的外交路线,美日同盟的建立为日本的崛起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美日同盟的调整对东亚安全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它遏制和防范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制衡作用,有利于防止东亚地区危机的爆发。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中国必将成为东亚地区安全秩序建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美日同盟便是遏制和防范中国的有效战略武器。美日合作领域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区域走向全球化,美日同盟走向强化。 一、日本的崛起 (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019年精选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岳麓版习题精选四

2019年精选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岳麓版习题精选四 第1题【单选题】 下列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诺曼底登陆②德国突袭波兰 ③慕尼黑阴谋④日本偷袭珍珠港 A、②①③④ B、③④②① C、②③④① D、③②④①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人们刚从一个炮火连天的战场走出来,就跨入了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昨天还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今天就形同陌路,成了对抗的冤家。”“一个炮火连天的战场”和“没有硝烟的战场”分别指的是什么战争的战场(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 C、第二次世界大战科索沃战争 D、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战争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这个国家曾被称为“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文艺复兴从这里起源。但是,它也曾走上法西斯的道路。这个国家是( ) A、意大利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今天,我们祈祷和平永在。历史上的战争都是有原因,我们要能够找到原因,避免战争再度发生。下列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 A、《战争与和平》──拿破仑对外战争 B、《凡尔赛合约》──凡尔登战役 C、慕尼黑会议──德国闪击波兰 D、杜鲁门主义出台──科索沃战争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以强凌弱”“强权即真理”的强盗思想,至今依然被某些集团和个人有意或无意地推崇、实践着,这无疑是人类的悲哀。下列史实中,体现“悲哀”的有( ) ①《九国公约》的签署②《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③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④科索沃战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图是一幅世界名画,其内容反映的是( ) A、意大利法西斯军队在埃塞俄比亚灭绝人性地释放毒气 B、德意法西斯轰炸西班牙的格尔尼卡

二战后美国战略分析

课题:二战后美国战略分析

目录 一、摘要 (2) 二、三大战争分析 (2) 2.1、朝鲜和越南战争 (2) 2.2、中东战争 (4)

二战后美国战略分析 一、摘要 二战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在政治上,美国坚持自由民主原则,坚持联邦共和的政府组织模式,并根据形势需要不断推进旨在加强联邦政府权力的改革;在经济上,美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模式,同时注意平衡发挥市场与政府的经济效能,探索全球化时代以科技创新为主体的经济模式;在外交上,美国坚持本土安全战略,同时强调美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导性地位。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是二战后美国为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实战演练,是美国推行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策下采取的迂回战略。美国在其中起了主导作用,并且在一些战役中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下面从这三大战争对二战后美国战略进行简要分析。 二、三大战争分析 (一)、朝鲜和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美国在亚洲用军事手段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具体尝试。朝鲜战争成了美国历史上首场没有决出胜负的战争,越南战争被称为是美国最惨败的战争。 1、意识形态与美国的全球战略 二战后,反共意识形态在美国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大为提高,成为二战后美国政治中的经常性内容。至少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美国主要是从冷战的角度、用遏制的定义来看待朝鲜和越南问题的。该政策的基本假设是美国面临坚如磐石和紧密联系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威胁”。共产主义的任何进展自然成为美国所谓的“自由世界”的损失。鉴于此,美国提出了遏制全球“共产主义威胁”的冷战。为适应国家大战略的需要,美国战后的对外政策完成了从孤立主义向全球扩张主义的转变,杜鲁门主义的出现即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成为美国对苏联进行冷战的重要标识,其意识形态色彩非常浓厚。 意识形态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在20世纪50年代后上升了。这是美国对整个世界形势和美国在其中角色定位问题的基本看法,也被认为是主导美国战后外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南开大学政治学系徐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不久,麦克阿瑟就明确宣称占领日本的终极目标是“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表明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对日政策是非军国主义化和民主化,并陆续采取了诸如解散日本军队、逮捕战犯、剥夺军国主义头目和职业军人的公职、整肃一批极右政界人物、恢复日本共产党合法地位、解散财阀、实行土地改革、制定新宪法,推进民主化等一系列措施。然而,随着美苏冷战全面展开,国际形势的骤变,美国对日政策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遏制转为扶植,培植强有力的日本政府,重新武装日本,使其成为美国反共战略的急先锋和亚洲的盟友。 具体的说,促使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战后,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这两个主要的战时盟国开始反目,分歧和矛盾日益突出,美苏冷战日趋表面化。日本处于两大势力圈的交点,战略地位重要,又是亚洲唯一可以执行美国冷战政策的国家。 其二,蒋介石政权的垮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破了美国以中国为基地称霸亚洲的迷梦,这就促成了美国与日本结盟的趋向。美国政治家乔治·凯南曾发表一段名言:“面对一个真正友好的日本和一个有名无实的敌对的中国,我们美国人会感到相当安全,但一个有名无实的友好的中国和一个真正敌对的日本对我们的威胁,已为太平洋战争所证实;一个敌对的中国和一个敌对的日本更糟。然而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大部分胜利必然增强对日本共产主义的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获得成功,那我们面临的日本将显然是一个敌对的日本。”这一观点对美国政府制定对日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必不可少的伙伴。 其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认为,日本“对于今后远东可能发生的新的极权主义的威胁,可以发挥防波堤的作用”。为了自身的利益,美国必然要把日本变为自己的“亚洲兵工厂”和反共盟友。 基于以上原因,美国重新调整部署了对日的经济、政治、军事政策,而这一系列的转变对日本的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上,美国实行了从限制转为扶植的政策。主要表现在:第一,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1947年1月和1948年3月,美国先后提出两个新方案,对先前的“赔偿方案”进行大幅度修改,将拆迁的工业设备减到原方案的30%。到了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了日本的一切赔偿。这样,日本的850个军需工业和其他主要工业部门的大企业基本上都保留下来,使日本的军事工业基础根本没有受到损伤。第二,撤消了解散日本大企业的大部分指令。1946年,为控制日本经济,美国占领当局曾在日本进行了经济民主化的改革,解散财阀,分割大企业。但到1947年末和1948年初,随着美国政策的改变,日本一些企业又重新集结,大垄断企业得以复活。第三,美国增加了对日本的经济援助。在1945年到1951年占领期间,美国政府向日本提供的经济援助高达21.28亿美元,占同一时期日本进口总额的38%。这些资金主要被用于煤炭、钢铁、电力等基础工业部门,对日本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的作用。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首先在距离朝鲜战场最近的日本大量采购军需物资,以现款直接向日本订货和使用日本廉价劳务,这被称作“特需”。从朝鲜战争爆发到1953年,日本获得的特需收入累计达23.8

第10课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教学案

第10课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课程标准]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一、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扩张(局部战争) 1.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5年,意大利不宣而战,入侵埃塞俄比亚。________年,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2.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后来,德、意直接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转变为抗击法西斯侵略的______________。1939年,西班牙共和国被颠覆。 3.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37年,日本又挑起了卢沟桥事变,发动了________。 4.德国在欧洲的侵略扩张。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吞并了____________。 5.德、意、日结成同盟。德、意、日三国于1936~1937年签订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三国轴心,以反共产主义的名义结成同盟,增强了法西斯的力量,使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愈加迫近。 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1.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在世界上最早进行了反法西斯战争。 2.共产国际七大:1935年,共产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就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具体实践。 3.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抗战:顽强抗击入侵的意军,沦陷后继续坚持____________。 4.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____________”奔赴西班牙作战。 三、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国的“中立法案” 1.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1)含义:对法西斯侵略行为采取姑息纵容政策。 (2)表现 ①纵容日本侵略中国。 ②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对意大利的经济制裁不包括禁运________等战略物资。 ③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英、法发起27个国家缔结《______________》,以不干涉西班牙内战的名义,纵容法西斯扩张。 ④绥靖政策的顶峰——______________: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导致了西方大国与苏联的互不信任,不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2.美国推行“中立法案” (1)原因:处于孤立主义思潮中的美国,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 (2)制定和修改:1935年制定“____________”,禁止把武器卖给交战国家。在西班牙内战期间,修改“中立法案”,把禁运的范围扩大到发生内战的国家的交战双方。 四、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 1.苏德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战后美国改造日本的一系列措施

[导读]战后日本最终形成了依存于美国的结构。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这种美国实施的课业,可以说成功地规训了日本。民主主义、经济的繁荣、军事力量的抑制,这些成为美日两国异口同声赞叹的成就。 1945年8月30日,美国军用飞机抵达东京近郊的厚木机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踏上日本土地,“仿佛是二十世纪的拿破仑皇帝一般”。美日关系的故事情节从这一刻起发生转折: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开始上演一出包含着温情、理解与敬意的交流剧目。美国精英对日本国民的柔顺感觉讶异,而日本人对美国的宽宏大量则感恩戴德。此后,双方结成“美日同盟”。这是否皆大欢喜?由于美日同盟的性质已然超乎人们的一般理解,人们对其本质及意义缺乏准确的把捉。这本《战后日本的美国软实力》(《戦後日本におけるアメリカのソフト?パワー》)就给读者这样的印象;不过,它为我们洞察这种同盟关系的本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素材。 这是一部讨论二战后美国如何实施对日文化政策的著作。作者京都大学教授、日美外交史专家松田武基于新近解密的档案资料,详细描述了占领军司令部、美国国务院、民间财团、日本学术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过程。这些互动均指向一个冠冕堂皇的目标:促进美日文化交流。在作者历史学的解剖刀下,(美国与日本)政府-财团-大学三个组织的“共生关系”得到了展现;标题中的“美国软实力”正是对这种关系的另一种表达。一般而言,在硬实力的背景下,软实力要发挥作用,还需依赖两个条件:一是学术界对对象国进行过长期研究,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二是政策制定者对这些知识的运用。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制定者最大限度地使用了美国的日本研究成果,从而卓有成效地发挥了其软实力。 作者于是得出结论说,日本已经完全陷入了美国软实力的控制中,“在精神上与心理上形成了对美国永久性的半依存结构”。这句话并非耸人听闻,因为“在精神上与心理上”这个限定性描述性命攸关。这个结论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对美国对日政策成功的赞歌,还是对日本国民的命运与生存状况敲响的警钟?思考如果驻足在“民族国家”层面上,我们将无法获得关于“美日同盟”的本质认识。我们必须进一步拓宽视野:这里所言的战后美日关系,对于世界史、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具有怎样的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和平 胡德坤韩永利 2012-8-1 16:59:56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04期第511~516页【专题名称】世界史 【作者简介】胡德坤,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永利,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湖北武汉430072) 【内容提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整体和平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二战后保持了半个多世纪的无世界大战的局面,是因为二战变更了时代主题;改变了战后世界和平与战争力量的对比;规定了战后局部战争的走向。 【关键词】二战/战后/世界和平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半个多世纪,世界总体上保持了无世界大战的和平局面。比较20世纪前半期发生两次世界大战的状况,人类文明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有了划时代的长足进步。追溯其历史渊源,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世界历史从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与动荡时代向战后和平与发展时代转换的重大转折点。是二战变更了时代主题,改变了世界战争与和平力量的对比,规定了战后局部战争的历史走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变更了时代主题 20世纪前半期,世界历史在对殖民地势力范围的瓜分与再瓜分的恶性循环中前进,同时也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走到了尽头。后起的殖民帝国主义要

求重新分配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从而与老牌殖民帝国主义进行激烈尖锐的霸权争夺。殖民地人民的觉醒,又使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空前尖锐,世界已进入了非通过世界性的激烈战争、世界性的民族解放战争而不能解决世界问题的时代。这种时代的主要特征就是战争与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历史表明,腐朽没落的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只有通过残酷的战争、激烈的革命来进行彻底的改造。毛泽东指出:“凡属正义的革命战争,其力量是很大的,它能改造很多事物,或为改造事物开辟道路。”[1](第457页)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担负了这一历史使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世界经济构架的革命性改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源来看,导致世界战争的根本因素就是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势力范围的分割及其所形成的国际构架。表面的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体性和实际的殖民势力范围分割状况,极大地阻隔了世界范围内商贸、金融自由流动的空间,极大地限制了世界市场的扩大,限制了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仍然得以维持,世界整体发展进程受到严重的阻碍,其结果终于酿成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在大危机中,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恶性膨胀,蓄意挑动世界战争,以建立更加野蛮落后的殖民大帝国,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则促使了社会主义新型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促使了资本主义完成从国家垄断到跨国垄断的历程,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改变了原有帝国主义列强殖民势力范围的分割局面,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这是一个推动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依据对产生世界大战社会经济根源的反思,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进行了社会经济政治的重大改造,强化了抑制世界性战争的因素。

美国经济二战后持续繁荣的原因分析

美国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

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历程GDP

1955-2010年日本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局 年份名义GDP(亿日 元)名义增长 (%) 实际增长 (%) 名义GDP (亿美元) 年平均汇率(美 元兑日元) 1955 83,695.0 232.49 360 1956 94,222.0 12.6 7.5 261.73 360 1957 108,583.0 15.2 7.8 301.62 360 1958 115,383.0 6.3 6.2 320.51 360 1959 131,903.0 14.3 9.4 366.40 360 1960 160,097.0 21.4 13.1 444.71 360 1961 193,365.0 20.8 11.9 537.13 360 1962 219,427.0 13.5 8.6 609.52 360 1963 251,132.0 14.4 8.8 697.59 360 1964 295,413.0 17.6 11.2 820.59 360 1965 328,660.0 11.3 5.7 912.94 360 1966 381,700.0 16.1 10.2 1060.28 360 1967 447,305.0 17.2 11.1 1242.51 360 1968 529,749.0 18.4 11.9 1471.53 360 1969 622,289.0 17.5 12 1728.58 360 1970 733,449.0 17.9 10.3 2037.36 360 1971 807,013.0 10 4.4 2241.70 360 1972 923,944.0 14.5 8.4 2999.82 308 1973 1,124,981.0 21.8 8 4150.15 271.07 1974 1,342,438.0 19.3 -1.2 4591.89 292.35 1975 1,483,271.0 10.5 3.1 4989.81 297.26 1976 1,665,733.0 12.3 4 5622.73 296.25 1977 1,856,220.0 11.4 4.4 6953.96 266.93 1978 2,044,041.0 10.1 5.3 9833.27 207.87 1979 2,215,466.0 8.4 5.5 10007.53 221.38 1980 2,401,759.0 8.4 2.8 10592.57 226.74 1981 2,579,629.0 7.4 3.2 11696.88 220.54 1982 2,706,007.0 4.9 3.1 10864.01 249.08 1983 2,817,671.0 4.1 2.3 11863.38 237.51 1984 3,005,430.0 6.7 3.9 12653.38 237.52 1985 3,204,187.0 6.6 4.4 13432.49 238.54 1986 3,354,572.0 4.7 2.9 19906.08 168.52 1987 3,497,596.0 4.3 4.2 24181.39 144.64 1988 3,739,732.0 6.9 6.2 29182.46 128.15 1989 3,999,983.0 7 4.8 28993.79 137.96 1990 4,300,398.0 7.5 5.1 29700.93 144.79 1991 4,582,991.0 6.6 3.8 34021.16 134.71 1992 4,710,207.0 2.8 1 37190.74 126.65 1993 4,753,811.0 0.9 0.3 42750.10 111.2 1994 4,884,500.0 2.3 0.6 47788.87 102.21

冷战时期世界局部战争的特点

冷战时期世界局部战争的特点 冷战时期世界局部战争的特点 所谓“冷战”,就是指二战后1947—1991年间苏美两大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紧张激烈的对抗而又没有爆发直接的武装冲突,简单地讲就是不用枪炮的战争。 冷战的产生是复杂的,但也是必然的。战后美苏冷战局面来源于战争结束时的形式,触发点是战后西方对东欧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欧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西方(特别是美国)对此事不能容忍的,它们妄图在这个地区重建亲西方的政权,恢复资本主义制度,遭到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人民的反对,于是东西方形成对峙之势,终于爆发了冷战,它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政策的产物。 冷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随着八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危机,和戈尔巴乔夫(戈巴卓夫)的民主改革,促成共产国家倒台,到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正式结束。中国国共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1979年)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 美国与苏联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科学技术,此外还包括了十分隐蔽的间谍战,和双方的政治宣传战。虽然双方的谍报系统经常采取秘密的暗杀行动,但是由于核武器的威慑,两阵营一直没有发生全面冲突。当然在当时,人们并不清楚,一个地区性的小规模冲突是否有可能引发核战争,有鉴于此,每一次的冲突都会引发人们极高的关注。这种紧张态势几乎像真正的战争那样改变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二战结束后,美国无论是经济实力、军事力量还是政治影响都是举世无双的。美国还控制着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泛美同盟等国际组织。雄厚的实力使美国领导人的政治野心大大膨胀,认为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的美国世纪已经到来,声称决心担当起领导世界的责任。二战后苏联作为政治、军事强国在欧洲的崛起使欧洲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不同于战前的重大变化。这对于妄想称霸世界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障碍。对此,美国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杜鲁门上台后,加紧推行称霸全球的计划,他摈弃了罗斯福大国合作的和平缓进战略,利用其战争中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对核武器的垄断地位,企图把介于美苏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控制在自己手里,于是杜鲁门政府制定了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为了遏制苏联,美国统治集团有意识地制造了苏联利用共产主义进行扩张的舆论。,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去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图、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国应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全面的分析和建议。凯南断言,苏联无视“理智的逻辑”,却对“武力的逻辑”十分敏感,如果美国拥有足够的实力,并且表明准备随时动用的话,那么用不着真的动武便可遏制住苏联,甚至迫使苏联退却。不久,凯南在长电报的基础上又写了一篇分析苏联主权以及美国应采取的政策的文章,并以《苏联行为的根源》为题发表。这篇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凯南8000字电报中的观点,指出美国必须“把苏联看作是对手,而不是伙伴”,必须“灵活而警惕地运用对抗力量加以遏制”,最终导致“苏维埃政权的瓦解或逐步趋于软化”。这样,凯南为杜鲁门政府提供了一整套所谓“遏制”苏联的战略,这套战略很快就成为美国对苏政策的指导方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攻击苏联奉行扩张政策,威胁欧洲和世界和平。他危言耸听地指出:“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他呼吁英美结成联盟,是双方的军事力量、道义力量和其他物质力量联合起来,有效地遏制铁幕后面苏联的扩张。丘

第9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经济教案

第9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经济 学生姓名:第组第号评价:备课时间:3月8日主备教师:吴启亮 学习目标: 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学习纲要 一.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的膨胀 1.美国成为经济超级大国2.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确立 二.美元危机 1.美元危机的原因2.美元危机的表现和影响 三.八九十年代的美国经济 1.80年代美国经济的复苏2.克林顿调整经济的措施3.美国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学习重点难点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的膨胀和八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复苏繁荣的原因美元危机及其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梳理) 学习提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科技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和改良,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矛盾重重,经历了曲折和波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的时期,而后在经历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之后,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际经济联 相关链接(根据相关链接,通读第二遍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纪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合作探究(通读第三遍课文,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衰退,对它的国际地位产生了什么影响? ①动摇了它在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②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③美国被迫调整对外战略,结束侵越战争,改善同中国的 关系。 2.克林顿发展经济的措施中,你认为最主要的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第一项措施是基础性的,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二项是主导性的,是美国90年代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第三、四项是直 接性的,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扩张和市场的开拓。 温故知新 20世纪70年代,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70年代由于美国经济衰退,美元等同于黄金的特殊地位动摇,美元贬值,导致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崩溃,美国的世界经

【历史】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附答案)

【历史】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附答案)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张明同学以“二战后非洲的独立与振兴”为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以下是他搜集的史实,他能选用的是() ①1952年,埃及人民在纳赛尔的领导下,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 ②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③1990年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里完全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主权 ④古巴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扶持的傀儡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1952年,埃及人民在纳赛尔的领导下,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②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都体现了二战后非洲的独立与振兴。故D①②符合题意。③1990年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里完全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主权和④古巴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扶持的傀儡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属于美洲国家的斗争事例,不符合题意,据此可排除ABC三个选项。综上所述,故选D。 2.国家间关系错综复杂,影响着世界和平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7年2月,英国请求美国接管在东地中海抵抗共产主义的义务,接管大英帝国的霸权,称雄世界的红地毯铺到美国人的脚下。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推出杜鲁门主义,宣告美苏战时联盟正式破裂,反苏反共的“冷战”被公开确定为美国的国策。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材料二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世界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在亚洲,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越南先后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世界历史教参》材料四2015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伊朗核协议。2018年5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美国退出伊核协议。2019年5月9日,伊朗宣布,终止履行伊核协议部分条款,以回击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和重启对伊制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把“冷战”确立为国策的原因。(答出两点即可)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政府“唤起合理经济再生”的措施以及实施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歇尔演讲的背景。

浅析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原因

浅析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原因 学生姓名:李富侠学号:200602020004 政法系历史学 指导教师:苗杨职称:讲师 摘要: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原子弹,这对加速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覆灭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起了重要作用。但当时及战后至今,对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这一人类史上仍属第一次的军事行动的,还存在着争议。对此,本文作一简要分析。 关键词:美国;日本;原子弹;原因 Abstract:On August 6th and 9th , 1945, the United States voted down the atomic bomb in Hiroshima and Nagasaki respectively, that completely collapse of Japanese militarism and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But at that time and after the war, the U.S atomic bomb in Japan throwing this human history is still the first military action, there is the controversy. In this connection, the paper will make a brief analysis. Key Words: USA; Japan; Atomic bombs; reason. 前言 二战末期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的行为受到了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谴责,日本则充分利用这种形势来宣传自己所受的灾难,而原子弹对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作用却被忽视了。在冷战时期,原子弹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热点之一。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事件,必须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做具体分析,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二战后期的形势来分析原子弹的投掷原因。 日本投降是在美国投掷原子弹之前就已经定局了,当时苏联即将参加对日作战,日本正在酝酿投降。美国的情报部门分析,只要俄国参战,日本就会投降,对此,美国政府十分清楚。因此,从军事角度考虑,投掷原子弹并非必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此情况下,美国还要在1945年8月6日向日本投掷第一颗原子弹,又在8月9日向日本投掷了第二颗原子弹呢?本文将就此问题做一探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双重劫难。但是人类终于依靠自身的理智和力量,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置于次要地位,以伟大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全面合作与战略协同,赢得了战争,赢得了和平,也赢得了进步,它带来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建立了新的国际秩序结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依靠欧洲列强之间的力量平衡所建立的、并在欧洲主导之下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代之而起的是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战胜国建立并为其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 ①茨坦会议现场 ②军偷袭珍珠港

③1948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条英机在认罪书上签字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主战场。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的武装进攻,使二战的战火燃烧到欧洲。在欧洲国家分裂为以英法为首的同盟国和德意组成的轴心国两个集团并进行作战的同时,战前以欧洲列强均势为主导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便随之彻底崩溃。随着战局的不断发展,国际政治的分野也日渐清晰,整个世界逐渐形成了两个相互敌对作战的阵线。发动并继续进行侵略战争的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虽然于1940年9月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但它们始终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同盟关系,也未能协调军事行动。当德国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对苏联的战争时,日本却决定南进,并于同年12月7日以偷袭珍珠港这一爆炸性事件对美国开战。法西斯国家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迫使苏联和美国正式参战,使这场原本主要由中国和英国坚持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进入了真正的全球阶段,美、英、苏、中四大国也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 二战中后期,在各个战场已经处于战略反攻的形势下,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举行了一系列公开的和秘密的首脑会议和会晤(主要包括1943年的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1944年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签订了一系列公开的或秘密的、书面的或口头的宣言、公告、声明、决议、协议等,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二战结束后,战胜国又通过与一些战败国签订和约的形式,进一步补充了这种安排。这些国际文件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