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爱的悲歌——对涓生、子君爱情破灭的几点思考

一曲爱的悲歌
——对《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爱情破灭的几点思考
摘要:《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原因和个人因素,其中社会原因是他们爱情失败的根源,而个人因素是他们爱情失败的主要原因。个人因素方面主要表现在于君“爱的盲目”,没有独立的经济权,没有经济保降,两人的思想意识不同。涓生个人固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于的自私性和软弱性。
关键词:《伤逝》;爱情悲剧;原因
《伤逝》是鲁迅小说中唯一的一篇以男女青年爱情为题材的作品,从它问世之日起,已不知有多少人谈论过它,研究过它了。大部分人把涓生与子君爱情的破灭归结于社会的迫害,根本原因固然如此,但我认为他们爱情的破裂其原因还应从他们自己身上去找。下面我不妨就这个问题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社会原因——想说爱你,那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读罢《伤逝》,不免有几分凄凉和伤感,同时又不能不引起我们的痛苦与沉思:为什么涓生与子君的命运会这么悲惨?中国青年特别是妇女究竟怎样才能从旧势力下得到解放呢?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暂且不谈,我们主要分析他们爱情破灭的原因。
从作品不难发现:社会的迫害是其爱情破灭的根本原因。他们这种不由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自由结合,私自同居,是当时社会所不容的。他们的追求之终于走向失败,是因为在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的社会里仅凭个人的力量来与社会抗争,脱离社会来寻求所谓的“幸福”“爱情”,那是不可能的,也是办不到的。他们既被旧社会所排斥,又未与新的进步力量取得联系,而自己的物质生活既十分艰难,精神生活又日渐空虚。这种结局怎么维持下去呢?结局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小说是从涓生重新回到一年前就被遗忘的会馆的破屋里写起的。热恋,是他们人生悲剧的起点。不料,悲剧的终点竟也是在这里:“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外的方桌,这样的破壁,这样靠的板床’,……这意味着什么呢?原来,知识分子只求个性解放,只靠个人奋斗,最终还是冲不破封建樊篱,还是会被这旧的樊篱窒息了宝贵的人生。而且,景物依旧,人事全非,这又是多么令人痛心。
二、个人因素
(一)“糊涂的爱”(盲目的爱)
鲁迅先生很少写爱情,《伤逝》是唯一的一篇,但先生毕竟是先生,一出手就不凡。有人说先生尖刻、冷酷,的确,历史上很少有人把爱情写的如此痛彻决绝,赤裸裸,将爱情剖白于我们眼前,让我们不寒而栗。但只有这样才引起我们的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怎样才

能得到真正的爱情?”这千百年来不变的话题。找们应明确社会的迫害顶多只能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利,却无法剥夺他们的爱情。那究其爱情失败的原因,从子君方而来说是因其“糊涂的爱”,或者说是“育目的爱”。
纵观中国历史,自古至今不乏坚决果敢的女性。中国女性被压抑的太久,正如弹簧,压得越久,反弹力就越大,并具有很强的爆发力。为了爱情他们显示了比男子更为果敢的坚韧。子君义无反顾地投人到这场爱的争夺战争中,无形之中,她爱的人变成了她挣脱枷锁的一个触发点,或者说是她向往幸福的一个梦。“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子君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出来的话。她的胞叔及其父亲地阻挠,只能更加点燃她抗争地决心,此时子君似乎已经是大义凛然的了。但她并没有沉下来想一想.自己对涓生的是不是有一定的盲目性,也许仅仅有一点崇拜。子君对涓生的爱,虽然是那样的专注深重,但其内容却十分空洞虚幻,不切实际,真只是一种“盲目的爱”。那么最后必然也是总归要幻灭的。反抗过去了,子君又是原来的子君了,他到底爱涓生的什么呢?两人在一起后又怎样生活呢?我想子君并没有弄清楚这些向题,那么爱情的悲剧就又在上演了。
(二)“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爱的依赖)
子君为了爱走出了家庭,但却为了爱彻底依附于涓生,像五千年来所有的中国妇女一样。可见子君骨子里受封建思想影响是很深的,她走出了一种依附,却走向了另一种依附。并且这种依附使她失去了个性与自由,并且牵制了涓生的个性与自由。这种依附是其经济没有独立、没有保障的体现,是他们爱情破裂的原因之一。
两人相爱是因当时两人都有相当的生活保障。婚后由于子君的生活保障没有了,她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涓生的身上,可涓生那点仅够自己糊口的微薄工资,子君的加人便显得力不从心,加之所养的鸡狗,他们生活危机就出现了,悲剧也因此上演了。最后在生活的重压、经济的威逼下、当涓生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的时候,她绝望了,终于离家出走,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说,娜拉在那样的社会里,从家庭出走后,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子君选择了“回来”.回到她曾经毅然走出了的封建专制的家庭中去。子君当初是在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指导下,靠着爱情的力量,冲出了封建家庭的樊篱。但是仅靠个人的爱情力量是无法逃脱封建势力的魔掌的。子君临走时,郑重的把两个人共同生活剩下来的盐、干辣椒、面粉和半棵白菜放在一起,旁边还放着几十枚铜钱,留给涓生

维持以后的生活。这一细节描写的寓意是深刻的;一方面,说明子君对泪生仍然保持了一腔深情,直到依依惜别了还在为涓生着想;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的日子过得太清苦了,以至于穷得分手时只剩下这一点
点可怜的“财产”。可见妇女在经济上是没有独立的地位,其他一切都是空话。
在当时的社会里,子君因没有独立的经济权,涓生的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生活无法进行.爱情的破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三)“爱要有共同的语言”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涓生这样对子君说,这是泪生的渴望。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社会的迫害不能避免,那成家之后会如何面对这一切呢?当子君为了要和涓生结合而与社会斗争,她是用勇敢的,大无畏的;似乎传统的力量,社会的俗见,并不能限制她,束缚她。然而,她其实还是受传统的力量与义无反顾是因为爱,她并不了解,涓生正是为她反封建礼教的勇气与卓然不群的丽质所折服,她因为反传统以及追求个性解放举动得到了涓生的爱,成家后她所为之奋斗的目标似乎已经达到了,她认为这是幸福的,他们的爱将在幸福中永存,但这样来保持并且发展这种幸福呢?在这个问题上,她却完全做了传统思想的俘虏,做了习惯势力的奴隶。却依旧按照旧社会传统的贤妻良母主义来对待涓生;没有争执的顺从,全心全意的依附,事无巨细的照顾,用她所认同的方式,用她被母辈告知的方式,和五千年来每位女子一样表达对丈夫的爱。他们的沉默多于交流,每天的一日三餐与鸡狗成了子君的全部。子君认为她为他走出了家庭,为他照顾起居,己尽了爱得义无,可她却忘了涓生是一个接受新思想的青年。子君忽略了他们之间的爱源于他们有共同的语言与思想,源于心灵的碰撞与交流。殊不知曾经在一起的情人或朋友,会因以后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影响,以及思想意识的不同而分手
子君和涓生以后的人们,也有许多人在重蹈着他们爱情悲剧的覆辙。路遥小说《人生》中高加林和刘巧珍,在高加林没去县城之前。他与巧珍在村中是很好的一对,因为他们当时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有着相当的思想意识,在他们的眼中,对方是最优秀的,所以他们爱的热烈、爱的疯狂。可后来高加林进城之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爱新生活有了新的追求,不再满足与巧珍在一起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爱情已经变色、变味、不能维持了,最终也走向了灭亡。就子君来说,她没认识到,只有平等(特别是思想上)才能让爱延续,他成家后的生活现状,已经预示了悲

剧发生的必然性。
(四)“成也涓生,败也涓生”
当初子君爱涓生是被其不凡的谈吐所折服,把他当成一个崇拜的偶像来对待,为次她爱的义无反顾。可是组成了家庭后,子君身上固有的封建思想,暴露无疑,有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女性变成了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涓生对于子君的爱成了她活着的唯一的精神支柱。但在冷酷的现实逼迫下,涓生身上固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有的附丽,他是把生活摆在首位,当生活与爱情不能两全时,她就自然只有牺牲爱情了,他错误地把坠人困境的责任,全部归咎于子君。他想: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虽然因为骄傲,向来不与世来往,迁居以后,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的很。
现在人忍受着生活压迫的痛苦。大半倒是为她……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
涓生为了自己,竟把子君送回了宗法社会那个大牢笼,子君终于在无爱的世界里,含恨离开了人间,泪生是有责任的。鲁迅写涓生的内疚、悔恨、悲哀,同时也是对涓生的行为给予一定谙责和批判。这种批判的深意在于,鲁迅让人们从涓生身上看到,年轻的知识分子不能再迷恋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了,不能再走个人奋斗的道路了。即使是爱情,也不能“只为了爱情一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身的要义全盘疏忽了”;不能只顾自己冲出樊笼,不求别人的解放,结果只能毁了别人,也毁了自己。空有悔恨和悲哀自然也是不行的。鲁迅让人们从涓生身上看到的是,再也不要独自负着空虚的重担,在灰白的长路上前行了。新的生路还很多,赶紧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吧!
《伤逝》留给我们的思考还有很多很多,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将时时引起我们的惊醒。特别是女主人公子君更让我们同情,她尽管浅薄庸俗,心灵空虚,但她是纯洁的无辜的,她悲惨的遭遇,不能不引起我们真诚的哀悼。而涓生,虽然在经受不住生活的重压时,只想摆脱子君,但子君死后,他的悔恨与悲哀,是那样的真诚,那样的沉痛,也十分令我们同情。何况他是一个善良的、正直的青年。正因为这两个人是这样值得同情,所以他们的命运和遭遇,才那么牵动我们的感情,才有那么巨大的艺术力量。涓生与子君用他们的生命和泪水为我们唱出了一曲爱的悲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