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演化逻辑分析(1)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演化逻辑分析(1)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演化逻辑分析(1)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演化逻辑分析

摘要:中国的金融制度由于“国家悖论”、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以及政府偏好序列的约束,及各个既得利益集团为获取制度租金而采取的博弈,使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强势路径依赖的特征,锁定在低效状态。要退出中国金融制度锁定,必须引入新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实施动态的制度变迁,从而达到高效的路径替代。关键词:金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路径替代

中国在金融制度改革初期,政府扩张国有垄断金融的产权边界,建立支持国企资本性融资的股票市场,通过政府特有的制度偏好“父爱主义”来维持国有企业的生存,这不仅使中国基本确立起市场金融制度框架(从数量规模角度),而且强有力地支撑了经济产出的不断增加和整体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稳定,同时也产生了国有企业、国有独资银行、地方政府等现有金融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团,并形成他们对目前金融制度的“稳定需求偏好”和刚性依赖。这种政府主导型的渐进式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便是金融制度的非均衡,并内生出金融垄断固化、金融资产质量低下、金融风险扩展、金融体系脆弱和边际金融效率递减等副产品,制度变迁陷入一种非效率的闭锁状

态。因此,需要从引入新的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进入金融核心制度变迁来实施对现有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替代。

一、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框架

(一)路径依赖分析

路径依赖,是指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且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替代。在诺斯看来,之所以存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及对此路径的依赖,不仅起因于制度的收益递增,而且也是因为制度市场的不完全性及其因此而产生正的交易费用。因此,分析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就不仅要考察制度的收益递增问题,还必须分析市场结构和正的交易费用对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所产生的影响。诺斯在1990年出版的著作《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主要就是把技术性的自增强机制和交易费用因素结合起来,试图提供一种用于分析长期制度变迁过程的分析框架。诺斯指出,在一个不存在制度报酬递增和可竞争性市场的世界里,制度是无关紧要的。

制度自增强机制的四个因素是:(1)设计一项制度需要大量的初始设置成本,随着制度的推行,单位成本和追加成本都会下降,这是制度创新中的规模经济。(2)学习效应。适应制度而产生的组织会抓住制度框架提供的获利机会,制度变迁的速度是学习速度的函数。(3)协调效应。一项制度的实施将会产生一些与此制度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形成新的联接体,最终形成统一的,具有互补性的体制。(4)适应性预期。制度框架中正式规则的确立将会导致大量的与之相适应并

兼容的非正式规则的产生,从面形成对正式规则的补充并且延伸到具体的应用,这自然会使人们产生适应性预期并强化制度本身。总之,制度向量的相互联系网络会产生大量的递增报酬,而递增的报酬又使特定制度的轨迹保持下去。

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表明,只要市场是竞争性的、完全的,制度变迁的轨迹将是有效的。如果市场是非竞争性的、不完全的,信息的反馈又是分割的并且交易费用又是显著的,那么一项无效率的制度将会持续存在并把经济增长锁定在一个低水平陷阱之中,要脱离这一陷阱,必须依靠强大的外力,或从事宪政改革,重组整个政治制度。因此,诺斯将路径依赖分为两种类型:

诺斯路径依赖I:一旦一种独特的发展轨迹建立以后,一系列的外在性、组织学习过程、主观模型会加强这一轨迹。一种具有适应性的有效制度演进轨迹将允许组织在环境的不确定性下选择最大化的目标,允许组织各种试验,允许组织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识别和消除相对无效的选择,并保护组织的产权,从而引致长期经济增长。

诺斯路径依赖Ⅱ:一旦在起始阶段带来报酬递增的制度,在市场不完全、组织无效的情况下,阻碍了生产活动的发展,

并会产生一些与现有制度共存共荣的组织和利益集团,那么这些组织和利益集团就不会进一步进行投资,而只会加强现有制度,由此产生维持现有制度的政治组织,从而使这种无效的制度变迁的轨迹持续下去。这种制度只会鼓励分配性努力,而不会激励生产性努力。

(二)路径替代分析

在社会系统中,要退出次优的路径依赖的变迁路径,实施路径替代,其条件取决于形成自我强化机制的各种因素的性质:(1)如果该路径产出的递增强化机制来源于初始固定成本和学习效应,那么要发生路径替代退出闭锁状态的难度就很大,因为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导致的沉没成本很高,以及学习效应中的默认知识不具备信息传递性,引致的认知阻力很大;(2)如果自我强化机制来自系统中各种网络效应、适应性预期等,行为主体则只要加强信息交流,形成一致性行动,便有利于制度替代。基于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的约束和改革成本的递延化分摊以及初始固定成本和适应性学习效应,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兼具上述两个特点。因此,鉴于“国家悖论o,’和改革过程中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滞,在转轨经济中只考虑如何打破旧制度的收益递增机制,形成新制度的收益递增机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制度变迁中既得利益集团博弈对制度变迁路径和绩效的影响,并利用政府效用函数结构的动态优化和改革路径的调整,适当引进制度外变量,从而从内生层面和外生层面对锁定状态的中国金融制度进行路径替代,实施制度变迁效率的阶段性跃升。

二、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一)政府供给主导型金融制度变迁的制度逻辑

路径依赖原理告诉我们“历史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制度变迁选择何种方式,主要受制于一个社会的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利结构和偏好结构。回顾中国20余年的金融改革历程,无论是国有银行的改革还是源于对国企资本性融资支持的证券市场的建立,无不是从上而下的

政府强制供给行为,这种变迁方式虽然降低了制度变迁的时间成本和摩擦成本,但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往往不一致,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扭曲的博弈均衡,并不一定提高制度变迁的效率。

1.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初始禀赋。直接控制下的单一国有银行体制是中国金融改革面对的初始体制禀赋,与这种金融体制禀赋相对应的是国家垄断的单一金融产权形式。这种国有金融寡头垄断条件下的初始结构决定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特殊机理和轨迹,其庞大的初始资产的专用性引致了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并由于国家悖论条件下的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和国有企业与国有金融的刚性依赖以及国有制度矩阵下相互依赖的构造所带来的学习效应、协作效应和适应性预期的自增强机制而导致目前的金融制度变迁陷入低效率的锁定状态。

2.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是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其最大的变化就是居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政府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金融资源大量分散于民间部门并形成巨额“金融剩余”,中国金融完成了“财政主导型”到“银行主导型”的制度变迁,并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弱财政,强金融”的体制结构。于是改革后金融资源分散化正好为国家通过扩展国有金融产权边界、控制金融剩余来实现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提供了制度需求,并以此来弥补伴随改革而出现的国家财政能力的迅速下降。因此政府作为推动金融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在决定金融制度变迁的形式、速度、突破口和路径时,既

有促进微观经济金融主体效益和整体金融制度效率最大化的动机,更有维护“公共金融产权”不变、通过金融替代部分财政职能、确保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获取政治支持、推动经济改革并实现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的动机。因此,政府的偏好和意识形态刚性以及维护公有制为主体的制度约束,政府会选择维持现有的金融制度,只做一些增量型的边际改革。

3.具有适应性预期和学习效应的既得利益集团。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产权的同源性与“公共地悲剧”导致了国有金融体制与国有经济之间形成了一种刚性依赖,国有银行对国企的注资(替代财政功能)与救助,形成了国有企业资金陷阱,并形成制约中国经济改革的不良债权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反面则正是中国政府供给主导型金融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现有两个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因其在改革进程中形成刚性的体制依赖,维持目前低效的金融体制安排是各利益集团的理性选择,并通过博弈形成一个“纳什均衡”解。因此,选择政府供给主导型金融制度变迁是中国改革内生的制度逻辑,并由于各利益集团的局部理性而衍生出目前的制度变迁路径。

(二)需求主导型金融制度变迁的弱势效应

在目前的金融制度变迁框架内,各微观经济主体只是政府供给主导性金融制度变迁的被动接受者:

1.初始条件下的国有垄断金融部门覆盖全社会,并且在改革过程中为了控制金融剩余而不断扩张其产权边界,其空间结构极为严密,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利益集团没有现实存在的可能。

2.从公有制经济内部来看,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都对目前的金融制度表现为一种“稳定需求”的偏好,特别是国有企业作为现存金融制度的最大利益集团,对国有金融制度形成一种强势的刚性依赖并由于“公共地悲剧”的产权基础而得到强化,对国企来说选择目前的制度是一种理性选择,因此不会对透致性制度变迁产生内生需求;而对国有银行,由于产权模糊所致的收益内在化和成本外部化,使得国有银行及代理人在获取制度性租金和垄断性利润的同时不可能成为诱致性变迁的主体,因为市场化金融制度的成本内在化的预期不符合国有银行及代理人的理性预期。

3.惟一具有内生性诱致性制度变迁需求的主体便是高速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主体。但是国家对金融机构有着严格的进入标准,因此在国家对中小金融机构制度供给严重缺乏

的约束条件下,诱致性制度变迁由于供给约束而无法变成现实,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小民营金融机构缺乏便是这一问题的现实写照。同时在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介入使得金融制度变迁演进成三元博弈(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由于地方政府特殊的效用函数(地方财政收入最大化和租金最大化),于是地方政府与企业合谋,增强了企业群体的谈判能力,使得政府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演化为中间扩散型道路,含有了某些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因素。但由于类似

于“国家悖论”的“地方政府悖论”,使得像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逐渐“31农中建化”而体制复归,体现了中国金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强大向心力。

三、中国金融制度演化趋势:内生性和外生性路径替代

路径依赖决不是历史决定论,只要通过相关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替代,实施动态的制度变迁,就能退出锁定的低效路径。

(一)改革进程中政府效用函数结构变迁与动态优化

低货币化的初始状态使得政府扩张金融产权边界的收益在改革

初期递增,但国有企业资金陷阱导致的大量不良债务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迅速抵消了国家由于金融产权边界扩张所带来的收益,并诱致巨大的潜在金融风险。同时,国有金融规模的扩张导致委托代理成本剧增。有关研究表明,在1979至1991年,国家控制金融的总收益一直大于成本,而从1992年开始,国家控制金融的成本迅速上升,1995至1996年控制金融的净成本高达16570.92亿元,其制度变迁的帕累托改进的余地越来越有限,并且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非对称性因非国有金融制度供给严重滞后而更加凸现。由政府效用函数租金最大化导向产生的非均衡制度供给已经严重约束经济的发展,金融二元主义已经从阶段性制度相容走向阶段性制度相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陷入低效锁定状态。因此,国家需要在控制金融资源的收益和控制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寻求两个变量的均衡点,这就意味着,国家对金融资源的控制和使用具有了效用边界与内在约束机制。

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引致的大量不良债权和“圈钱工具”的资本市场,其金融风险通过国企+国有银行、股票市场政府(财政)传导链条积聚和倒逼,政府通过成本收益比较,其政府效用函数必然向界定产权提供有效率的制度体系倾斜。于是政府效用函数发生结构性动态优化:“直接控制金融以获取租金最大化”在改革之初符合国家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它可以促使国家扩展垄断性金融安排以获取货币化收益和最大限度的动员不断分散的金融剩余用于在不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支付巨额的改革成本和补贴国有经济。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追求垄断的国有金融产权形式及其扩展”将逐渐退居次要位置直至退出,而“金融产权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权重将趋于上升,国家通过提供高效的资源配置效率和节约交易成本的金融制度来获取间接收益。因此在国有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国家效用函数各变量的偏好秩序是变动的,其效用函数结构变迁具有明显的两阶段特性(租金偏好+效率偏好)。同时,由于政府意识形态弹性化(对非国有经济的认识加深)、改革经验和相关社会知识的扩展以及其他经济制度的变迁(非国有经济的壮大)等因素都将加速政府效用函数结构的动态优化和金融制度选择集合的扩展,于是中央政府逐渐演变成市场需求型金融制度变迁的内生变量。

(二)核心制度变革

制度结构由核心制度和次级制度耦合而成。基于改革成本的考虑,渐进制度变迁一般采取从次级制度向核心制度逼近的改革路径。中国金融制度变迁也采取了如此渐进式的改革逻辑,从增量人手,并

以此带动存量改革。但是就目前来看,从体制外围人手进行缓慢制度变迁所产生的绩效已进入边际递减阶段。因此,改革公有金融产权已成为中国金融制度向市场化金融制度变迁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要对目前中国金融制度的路径依赖实施路径替代,其核心在于将体制内核改革做为突破口,从次级制度变迁进化到核心制度变迁,大力改革国有银行的产权结构,加快其股份化的资产重组进程(2004年国有银行已经开始产权改造)。

(三)保护和培育诱致性制度变迁主体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乃至整个经济制度变迁的核心在于政府供给主导型变迁让位于需求主导型制度变迁,因此,要变革目前非均衡特性的金融制度,必须大力保护和培育诱致性制度变迁主体(第一行动集团),通过规范市场体系,明晰产权,放宽市场准人,保护制度创新,并加速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制度兼容。

(四)WTO——一个全新的外生变量

加入WTO后中国渐进式的改革与WTO规则的矛盾将会逐步显现出来。渐进改革所致的双轨制产生的过大的租金规模,以及市场准人的种种限制,都与国民待遇原则、公开、透明原则相背离。金融制度强制性制度变迁路径依赖产生的既得利益集团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利益调整中很难用自己的力量来打破制度锁定,因此加入WTO一方面给政府和既得利益集团增加了压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利益集团维持自己特殊利益的成本上升,从而加速路径替代。目前中国国有银行股份制

改革过程中引进战略投资者也可看作是一种引进外生变量对现有金融制度实施路径替代的一种策略选择。

科技金融助推创新发展

科技金融助推创新发展 科技金融与创新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修小平在会上提出,“科技创新需要金融的支持,金融的稳定也需要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支撑”,她认为,企业在进行自主创新时,需要利用好金融资源,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 介绍了深圳市在金融服务创新方面的成果。她表示,目前深圳的金融服务,已经覆盖到科技创新链全过程,形成了以创投机构、产业基金、商业银行、担保科技保险等良性互动 这是一幢位于中关村核心区的看似普通的建筑,却聚集了鼎晖投资、德同资本、英飞尼迪等50余家国内外最知名的一批股权投资机构,这里被视为中关村实现“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希望。 海淀为自己设定的长远目标 基本完成涵盖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的区域科技金融资源配置体系,把海淀建设成为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地位相匹配的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海淀科技金融的5年目标 50% 驻区企业股权投资案例超过全市的50%、全国的15% 2200家驻区各类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总数达到2200家 500家股权投资机构达到500家 5000亿元管理的资金规模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 300家境内外上市(挂牌)企业达到300家 随着2009年10月中国创业板的成功推出,NYPC卡贝基金正式开始启动了人民币基金设立的计划。到目前为止,他们已与北京,苏州,重庆,天津4个城市签订了基金总额超过60亿的战略合作备忘录。NYPC卡贝基金来自美国华尔街,30年来一直活跃在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参与交易项目超过160亿人民币,其中在中国的投资项目约为34亿人民币,为投资者带来了超过88%总回报率。NYPC主要合伙人参与过的大型国际私募股权投资项目包括都乐食品公司,希捷,Charter Communications公司,AMF保龄球,德尔蒙特食品,费舍尔科学和Siemen 国务院和北京市关于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两个批复”精神,海淀区正在全力开展首都科技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发布科技金融创新实施意见 投融资机构数量的激增只是科技金融工作成效的一个方面,如果背后有政府为促进企业上市出台的鼓励政策,有相关部门针对本地区出台的金融工作创新机制,有本地政府针对科技金融制定的具体实施意见,这将是一项“科技金融”的系统工程。 在工作机制上,海淀区金融办成立了海淀金融创新商会和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协会,两者的服务对象分别是银行和风投机构。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协会秘书长曾军告诉记者,该协会已有40余家会员单位,协会实现了金融办与风投机构之间的对接,将最及时的科技金融政策传递给投融资机构,并帮助他们与企业有效对接。 政策方面,记者了解到,继2009年4月,北京市政府批准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着力建设首都科技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后,2010年10月,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首都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海淀区建设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海淀区金融办副主任王圣朋告诉记者,今年2月海淀区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更是明确提出了海淀区建设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目标与任务。 “意见提出,要用5年时间,初步形成以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核心,以科技金融服务机制为支撑,以创新型金融机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2017-01-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 金融科技(Fintech)是当前金融界十分关注的话题。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到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时期,在这样的氛围下讨论金融科技,能提供一个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客观分析一下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金融科技通常被界定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就是把科技应用到金融领域,通过技术工具的变革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对金融科技的界定是,金融与科技相互融合,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应用、新的流程和新的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形成非常大的影响。金融科技的外延囊括了支付清算、电子货币、网络借贷、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投顾、智能合同等领域,正在对银行、保险和支付这些领域的核心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三个发展阶段 如果从IT技术对金融行业推动变革的角度看,目前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界定为金融IT阶段,或者说是金融科技1.0版。在这个阶段,金融行业通过传统IT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时候IT公司通常并没有直接参与公司的业务环节,IT系统在金融体系内部是一个很典型的成本部门,现在银行等机构中还经常会讨论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可以界定为互联网金融阶段,或者叫金融科技2.0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互联网的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 第三个阶段是金融科技3.0阶段。在这个阶段,金融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的IT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

科技金融发展策略

科技金融发展策略 随着全球范围内金融市场持续成熟,科技创新日趋活跃,当前科技金 融的发展已经处在新的阶段,深化科技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建设创 新型国家等战略部署,对科技金融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浙 江科技金融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应该是:紧紧围绕“金融强省”“、 科技兴省”的总体目标,大力发展金融和技术服务业,着力打造全国 领先的具有创新驱动力、产业聚集力、区域带动力和整体竞争力的高 端战略新兴产业集群,逐步完善“六个一块”科技投融资体系,构建 自主创新、特色鲜明的科技金融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 的紧密结合以及科技和金融的有效结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加快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科技投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成立专营化的科技 金融分支机构,丰富金融创新产品体系,拓宽适合科技创新发展的多 层次融资渠道,构建综合化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形成一个内含多项 推动力促进其运转的多维度的科技金融体系。——科技资本体系更加 发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鼓励科技企业到浙江股权 交易中心专设的创新板挂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简化发债流程;同时在更多市区设立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 基金,合理用于“区域集优”项目建设。——结合运行机制更加创新。不仅要创新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科技金融、创 业金融体系独特的“浙江模式”;同时要创新金融机构与政府及相关 部门之间相互合作的运行机制,促进多种联合信贷模式的兴起。—— 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更增强大。商业科技贷款与政策性科技贷款力度加大,全力支持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科 技领域;增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最大化地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浙江要在成功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金融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实际的发展现状 和所面临的问题,持续创新,抓住重点,进一步增强科技金融体系建设。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2017-01-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金融科技(Fintech)是当前金融界十分关注的话题。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到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时期,在这样的氛围下讨论金融科技,能提供一个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客观分析一下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金融科技通常被界定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就是把科技应用到金融领域,通过技术工具的变革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对金融科技的界定是,金融与科技相互融合,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应用、新的流程和新的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形成非常大的影响。金融科技的外延囊括了支付清算、电子货币、网络借贷、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投顾、智能合同等领域,正在对银行、保险和支付这些领域的核心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三个发展阶段 如果从IT技术对金融行业推动变革的角度看,目前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可以界定为金融IT阶段,或者说是金融科技1.0版。在这个阶段,金融行业通过传统IT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时候IT公司通常并没有直接参与公司的业务环节,IT系统在金融体系内部是一个很典型的成本部门,现在银行等机构中还经常会讨论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可以界定为互联网金融阶段,或者叫金融科技2.0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互联网的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 一、资产结构概况; 中国金融资产主要分为: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存款、金融机构贷款、有价证券(债券、股票等)。表1列出了1978、1986、1991、1995年中国主要金融资产分布情况(见表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资产由单一的银行资产向市场化、多元化方向。1981-1995年累计发行国债4794.39亿元,国家投资债和投资公司债共313.98亿元,金融机构债1182.97亿元,债1738.3亿元,股票(A股面值)119.56亿元,大额存单1796.28亿元(中国证监会,1995)。这些金融工具的出现为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中国金融资产的大部分仍是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占金融资产总量的比例1978年为93%,1986年为87%,1991年为84%,1995年为83%。这一比例改革开放以来虽呈下降趋势,但90年代以来下降缓慢,说明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尽人意。中国

金融资产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94%上升到1995年的221%,反映了体制改革中金融深化(货币化)的过程。80年代这一比重上升较快,进入90年代上升速度慢了下来。 中国的储蓄主体在改革中也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政府和国营企业变为现在的老百姓。据世界银行专家估计,中国改革前政府积累占总积累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1978年国内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5%,其中居民储蓄占1.2%,政府储蓄占15.4%,企业储蓄占18.9%。也就是说,1978年总储蓄的96.7%来自政府和国营企业。1978年末,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只有210.6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9%,占当年社会存款总额的16.2%。毕业论文 改革前,国家是储蓄主体,也是投资主体,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自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主要作为流动资金。银行的贷款也主要来自政府和国有企事业的存款。1978年,企事业存款和财政存款之和为1089.9亿元,占银行存款总额的83.8%。 1995年底中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5.4万亿,其中近3万亿是居民储蓄。储蓄者和投资者分离了,最大的储蓄者是老百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演化逻辑分析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演化逻辑分析 摘要:中国的金融制度由于“国家悖论”、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以及政府偏好序列的约束,及各个既得利益集团为获取制度租金而采取的博弈,使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强势路径依赖的特征,锁定在低效状态。要退出中国金融制度锁定,必须引入新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实施动态的制度变迁,从而达到高效的路径替代。关键词:金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路径替代 中国在金融制度改革初期,政府扩张国有垄断金融的产权边界,建立支持国企资本性融资的股票市场,通过政府特有的制度偏好“父爱主义”来维持国有企业的生存,这不仅使中国基本确立起市场金融制度框架(从数量规模角度),而且强有力地支撑了经济产出的不断增加和整体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稳定,同时也产生了国有企业、国有独资银行、地方政府等现有金融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团,并形成他们对目前金融制度的“稳定需求偏好”和刚性依赖。这种政府主导型的渐进式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便是金融制度的非均衡,并内生出金融垄断固化、金融资产质量低下、金融风险扩展、金融体系脆弱和边际金融效率递减等副产品,制度变迁陷入一种非效率的闭锁状

态。因此,需要从引入新的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进入金融核心制度变迁来实施对现有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替代。 一、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框架 (一)路径依赖分析 路径依赖,是指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且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替代。在诺斯看来,之所以存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及对此路径的依赖,不仅起因于制度的收益递增,而且也是因为制度市场的不完全性及其因此而产生正的交易费用。因此,分析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就不仅要考察制度的收益递增问题,还必须分析市场结构和正的交易费用对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所产生的影响。诺斯在1990年出版的著作《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主要就是把技术性的自增强机制和交易费用因素结合起来,试图提供一种用于分析长期制度变迁过程的分析框架。诺斯指出,在一个不存在制度报酬递增和可竞争性市场的世界里,制度是无关紧要的。 制度自增强机制的四个因素是:(1)设计一项制度需要大量的初始设置成本,随着制度的推行,单位成本和追加成本都会下降,这是制度创新中的规模经济。(2)学习效应。适应制度而产生的组织会抓住制度框架提供的获利机会,制度变迁的速度是学习速度的函数。(3)协调效应。一项制度的实施将会产生一些与此制度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形成新的联接体,最终形成统一的,具有互补性的体制。(4)适应性预期。制度框架中正式规则的确立将会导致大量的与之相适应并

科技创新与金融深度融合及政策建议

科技创新与金融深度融合及政策建议 摘要 科技创新需要有金融市场的大力支持才能得以开展和实现,而科技创新带来的巨大收益同样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两者相依相存,逐渐趋于一体化,深度融合已是必然趋势。本文首先就科技创新与金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揭示了科技创新需要金融的支持,而科技创新又同时能够推动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二者紧密相连的关系。其次本文对国内科技创新与金融融合现状及问题予以指出,同时列出了国外科技金融融合情况与可借鉴经验。然后就如何促进创新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三点理论分析,以期抛砖引玉。最后,通过国内现状,国外经验借鉴总结,理论分析得出国内针对科技创新与金融深度融合提出可实施性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金融市场;深度融合;完善制度;政策建议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need to have the support of financial markets to carry out and implement, and the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rings huge gains also promoted the deepening of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Both regarded, gradually tend to be more integrated, perfect combination is inevitable trend. This article first discusses the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nancial analysis, reveals the need financial sup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t the same time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market deepen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osely linked. Second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domest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combination shall be pointed out that, at the same time, list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n be drawn lessons from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foreign experience. Then how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financial three theoretical analysis, so as to derive some. Finally, throug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theory analysis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omestic financial perfect combination of practical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inancial markets; Dependent; Improve the system; Multi-level system; Overseas experience; Policy Suggestions

科技金融的现状与问题.

封面文章 S P E C I A L F O C U S 27科技金融的现状与问题文 /天大研究院王元龙在现代经济中,科技与金融已经成 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金融与科技 呈现出相互结合、互利互动的关系。科 技与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其 相互结合对于落实我国“十二五”规划 纲要中明确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开创科技发展新局面的要求,对于 构建创新型国家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如 何做好科技金融的结合现今已经成为我 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科技金融创新的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 迅猛发展, 科技与金融呈现出一种互利互 动的关系:首先, 良好的金融环境, 是实 现科学技术蓬勃发展, 大幅度提高科技创

新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尤其是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 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和积累, 对金融的需求很大。其次,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促进包括金融业 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变革, 加速金融现代化进程。科技的发展将进一步激活金融资本, 促进我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科技与金融的有机融合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保 障。没有金融的驱动和融资技术的支持, 就没有高新技术持续开发与迅速的产业化, 也就无法形成新的增长点、无法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无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毫无疑问, 金融与科技两者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 全会精神, 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及其金融配套政策, 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 加

快科技成果转化,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培 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和引领经 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一切都迫切需要进行科技金融创新。 我国科技金融的现状与问题 1.我国整体科技金融现状 近年来, 随着我国科技筹资经费逐年 提高,科技产出规模不断扩大,科技进步 环境不断改善,我国的综合科技水平也在 不断提高。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总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呈 现出逐年提高的态势,参见表 1。但是,如果分析我国科技经费的来源,可发现两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是在全国科技经费筹资结构中,金融机构所占比重很小,与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参见表2与图1。二是我国金融机构贷款在科 技经费筹资额中的比重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参见图 2。显而易见,我国科技金融的总体水平偏低,正是由于金融对科技发展的支撑力度太小,也就意味着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 2.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

科技金融试点方案

附件: 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其金融配套政策,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联合开展“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试点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组织开展“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要深刻把握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客观规律,创新体制机制,突破瓶颈障碍,选择国家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市)、创新型试点城市等科技金融资源密集的地区先行先试。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探索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对接的新机制,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自主创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统筹协调。加强多部门沟通与协调,统筹规划科技与金融资源,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优化政策环境,形成合力,实现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有效对接。 2. 加强协同支持。加强工作指导和政策引导,实现上下联动,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加大资源条件保障和政策扶持力度,以地方为主开展试点工作。 3. 实现多方共赢。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带动作用,运用市场机制,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突破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实现多方共赢和长远发展。 4. 突出特色优势。根据各地科技发展水平、金融资源聚集程度、产业特征和发展趋势等实际情况,明确地方发展目标和任务,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坚持整体推进与专项突破相结合,开展创新实践。 5.发挥试点效应。试点由地方自愿申报,鼓励、支持和指导地方先行先试,及时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发挥试点的示范效应。 (三)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试点,为全面推进科技金融工作提供实践基础,为地方实施科技金融创新营造政策空间,以试点带动示范,不断完善体制,创新机制模式,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二、试点内容 针对科技支撑引领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通过创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金融政策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金融政策 “金融”一词产生于近代,但明朝中叶之后我国就已出现比较广泛的金融活动,尤其是在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金融更是经历了动荡与混乱、统一与发展的历程。回顾与总结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家金融政策及经验教训,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实施正确的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我国近现代史上金融发展进程的历史 从明末到1949年这段时期,我国经历了封建社会的落日辉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混乱与动荡以及前赴后继的民族抗争,中国金融也经历了重大波折与艰难发展。 旧式金融机构由盛而衰。钱铺和票号是旧式金融机构的典型代表。钱铺产生于明代,在清代成为当时的主要金融机构,但因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未能发展成真正的银行。票号产生于明末,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在鸦片战争后发展到极盛,但在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败并最终消亡。 外商银行在华特权由小渐大,但最终被取缔。由于清政府的软弱与退让,外商银行于1845年进入中国,逐渐控制了进出口贸易,垄断外汇,控制中国金融与财政。抗日战争胜利后,外商在华银行的势力出现新变化,美国在华银行发展迅速。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在华银行的特权被彻底取缔。 中国现代银行业在曲折中前进。中国现代银行业诞生于1897年,辛亥革命后得到了很大发展,南京政府建立后逐步实现了官僚资本的金融垄断,而民族资本金融业却趋于衰落。在外部挤压、内部争夺以及阶级斗争以至战争的影响下,中国现代银行业始终在曲折中发展。 革命根据地的金融业由无到有,并最终掌握了全国金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合作金融机构始创于1924年,其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与壮大。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成立,在边解放、边接管、边建行和边办业务的过程中使中国金融从混乱走向统一,从动荡走向稳定。 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家金融政策及其成效

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演化趋势分析_吴海兵

财政 金融 投资 [收稿日期]2005-12-10 [作者简介]吴海兵(1972-),男,江苏连云港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金融理论及政策;唐 艳芳(1968-),女,福建福州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财政金融理论与政策。 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演化趋势分析 吴海兵,唐艳芳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制度变迁选择何种方式,主要受制于一个社会的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利结构和偏好结构,我国金融制度变迁乃至整个经济制度变迁的核心在于政府供给主导型变迁让位于需求主导型制度变迁。由于 国家悖论!、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以及政府偏好序列的约束,及各个既得利益集团为获取制度租金而采取的博弈,使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强势路径依赖的特征,锁定在低效状态。要退出我国金融制度的锁定状态,必须引入新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实施动态的制度变迁,从而达到高效的路径替代。 [关键词]金融制度变迁; 路径依赖; 路径替代 [中图分类号]F8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56(2006)01-0113-04 Analysis on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 ?s Financial System W U Hai-bing,TANG Yan-fang (School of Economics,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 Abstract:The way of the change of system depends on the preference structure of the interes t group.The core of the change of Chinese financial sys tem is the change of the demand of the government.Because of some disadvantage of our system,we have to improve our system and try to find some other ways to achieve the goal instead. Key Words:the change of financial system;ways to be depended on;spare ways 我国在金融制度改革初期,政府扩张国有垄断金融的产权边界,建立支持国企资本性融资的股票市场,通过政府特有的制度偏好 父爱主义!来维持国有企业的生存,这不仅使我国基本确立起市场金融制度框架(从数量规模角度),而且强有力地支撑了经济产出的不断增加和整体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及社会稳定,同时也产生了国有企业、国有独资银行、地方政府等现有金融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团,并形成他们对目前金融制度的 稳定需求偏好!和刚性依赖。这种政府主导型的渐进式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便是金融制度的非均衡,并内生出金融垄断固化、金融资产质量低下、金融风险扩展、金融体系脆弱和边际金融效率递减等副产品,制度变迁陷入一种非效率的闭锁状态。因此,需要引入新的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进入金融核心制度来实施对现有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替代。 一、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框架(一)路径依赖分析 路径依赖,是指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且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替代。在诺斯看来,之所以存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及对此路径的依赖,不仅起因于制度的收益递增,而且也是因为制度市场的不完全性及其因此而产生的正的交易费用。因此,分析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就不仅要考察制度的收益递增问题,还必须分析市场结构和正的交易费用对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所产生的影响。诺斯在1990年出版的著作#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主要就是把技术性的自增强机制和交易费用因素结合起来,试图提供一种用于分析长期制度变迁过程的分析框架。诺斯指出,在一个不存在制度报酬递增和可竞争性市场的世界里,制度是无关 113

我国科技金融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_New

我国科技金融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

我国科技金融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 [摘要]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活动与金融创新活动的有机融合,是由科技创新活动引发的一系列体制创新行为。本文介绍了当前国内六种科技金融工作开展模式,通过结合当前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分别从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扶持力度、建立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中介服务组织、鼓励发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开展创投业务、筹建专业科技银行等方面提出建议,助推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金融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科技金融;科技创新 一、引言 科技金融是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它是指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向科学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融资源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当前国内科技金融工作开展模式 (一)风险补偿

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该资金主要用于建立科技贷款信用保障资金池,形成政府、银行、企业以及中介机构多元参与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由于小企业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抵押物有限,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贷积极性不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专项资金的成立,大大降低了企业贷款的门槛,提高了银行对企业的信贷积极性。 (二)股权投资 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为规范我国股权投资(基金)企业的运作和备案管理,促进股权投资行业健康发展,国家发改委于2011年11月23日发布了《关于促进股权投资企业规范发展的通知》。这是我国首个全国性股权投资企业管理规则,标志着我国股权投资(基金)业规范发展进入了制度化的轨道。 国内做法有:一是大力引进创业投资基金,二是加大对股权投资基金奖励力度。给与创业管理公司营业税、所得税“三免两减半”奖励等。三是加大对创业投资风险补偿力度。对投资初创期科技企业的创业投资机构,按投资额的百分比给与风险补助。 (三)科技引导基金 由财政资金牵头,联合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区域性科技引导基金,基金主要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金融开放的政策选择

中国金融开放的政策选择 财政、宏观经济稳定和国内金融自由化是金融开放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尽管中国在过去的20多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但由于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解决,宏观经济的稳定仍然存在脆弱的因素。因此,在国内金融自由化还不到位,以及存在一定的财政与宏观经济稳定隐患的情况下,迅速的金融国际化不利于我国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稳定,甚至会造成金融和经济危机,泰国的金融危机就是前车之鉴。为避免“开放悲剧”和促进经济增长,我国的金融开放必须按照一定的次序,并以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正确的政策选择是我国金融开放成功的根本保证。当前,需要改进的方面如下。 ? 建立完善的财税制度,解决好公平与效率问题 ? (一)强化税收的刚性和权威性。取消各种税外收费、名目繁多的基金和乱摊乱派的集资行为,实施“费改税”,取消内外企业之间税负差异和各种优惠,统一税法;从经济领域先行,以公平为原则,制止不平等的竞争。 ? (二)扩大税源,并加强征管力度。从对高收入群体给予合理的、必要的“限高”着手,防止税收流失。据学者研究,近年来全国平均每年流失的各类税收为5700-68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6%-9.1%。其中,平均每年少征收的关税为1500亿-2000亿元,少征收的增值税为1500亿-2000亿元,少征收的营业税为1000亿元左右,少征收的资源税(如土地、能源、资源等紧缺资源税收)在1000亿元左右。另外,我国的地下经济十分严重,地下经济偷漏税流失额在700亿-800亿元之间。国

家税收的严重流失,一方面使一部分人的财富迅速放大,出现了一大批的暴富人群。另一方面,又使国家缺乏必要的再分配能力,难以有效地援助弱势群体,最终加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导致了社会不和谐的因素。 ? (三)在财政支出方面,严格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保证财政的收支平衡和宏观经济稳定。对基础阶层施以必要的“兜底”。同经济发展幅度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以及社会转移支付表现出一种明显滞后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下,农民、城镇的退休人员、城镇的失业人员及其亲属最有可能成为贫困者乃至赤贫者,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迅速拉大。 ? 重视国有商业银行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在妥善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和法定资本金不足问题的基础上,按现代银行制度构建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这里笔者仅就当前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做法加以论述。 ? 前世行首席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2005)认为,若一国商业银行体系为外资控股,对所在国经济发展有负面影响。他曾对拉美、东欧国家金融自由化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发现问题外资掌握金融体系控股权会导致贷款规模下降、利率上升;贷款高度集中于外企、所在国大企业和政府机构,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所在国丧失金融体系控制权,货币金融政策有效性大打折扣。从墨西哥的经验看,其主要商业银行被外资控股后,信贷萎缩了70%。斯蒂格利茨指出,很多发展中国家存在幻想,认为外资控股商业银行,一旦国内发生金融危机,外资母行会援助。阿根廷和玻利维亚的经验使这一幻想彻底破灭。

再论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及政策含义

再论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及政策含义 再论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及政策含义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易纲本文节选自《经济研究》2020年第3期 要稳住宏观杠杆率。宏观杠杆率出现一定上升有其内在必然性,但上升过快就会积累风险,并挤压经济长期增长的空间。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对债务融资的需求,以及防范杠杆过快上升可能导致的风险,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是适宜选择。 “稳杠杆”包含了稳经济、稳房价、稳预期等多层含义,有其内在的经济学逻辑。给定目前的发展阶段,趋势上看中国的宏观杠杆率还有可能上升,宏观调控的任务就是使杠杆率尽量保持稳定,从而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实现平衡,并为经济保持长期持续增长留出空间。否则,若宏观政策刺激力度过大,一是可能产生通货膨胀的风险,二是可能导致杠杆率过快上升。因此,要尽量长时间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维护好长期发展战略期。 近期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金融部门及时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疫情防控的措施。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继续实施好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同时有针对性地支持重要物资生产企业、短期受疫情冲击较大企业,保障企业合理资金需求,创新完善金融支持方式,为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暂时的,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不会变化。 发展直接融资要依靠改革开放。只有发展好直接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才能够减少对银行债权融资的过度依赖,从而实现在稳住杠杆率的同时,保持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减的目标。发展直接融资根本上要靠改革开放。在推进改革方面,要加快推进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提高资本市场的透明度,让投资者真正通过自我决策,在承担风险的同时相应获得投资收益。完善证券市场法律体系,健全金融特别法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发展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支持私募股权投资发展,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鼓励创新发展。 在扩大开放方面,过去几年推动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放宽并逐步取消外资对境内金融机构控股比例限制,大幅度扩大了金融开放,这有利于引入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做法,推动国内竞争和改革。从国际上看,普通法系国家直接融资发展得要更

原创:建立和完善农村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一个适应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变迁

摘要:企业规模较小甚至以农户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强烈的需求,而以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改革却成效甚微。本文从农村经济发展引发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诱制性制度需求与政府代表的强制性制度供给两方面的分析得出:农村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制度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符合国家的效用函数。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农村;中小金融;制度;需求;供给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6-0082-03 一、农村经济发展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制度需求的分析 (一)类似国有银行这样的大型金融机构不具备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优势 金融运行的实质就是把社会闲散资金通过特定的渠道和方式加以集中并转化为有效投资,如果收入已开始就集中于某个部门或由某个部门统一配置,金融机制便无存在之必要。此种是中国农村金融长期被抑制的深层原因。如前所述,为了解决建国初期的困境。迫切需要将农村资金调到城市国有经济使用。农村金融成了为城市及其工业筹集资金的重要工具,虽然应从隐功能角度看,是有效的,但农村金融的资金配置功能受到了很大的抑制。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控制农村金融的成本越来越高,遂实行了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但商业化后的国有银行并不具备为农村服务的优势。因为: 1、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供给与农村资金需求之间存在严重错位。 当前农村,资金需求比较强烈的主要是农户和中小乡镇企业。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与他们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对称现象。首先是规模不对称。国有商业银行与国外的大银行相比,已经是非常之大,而农村企业都是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在合作中会出现规模的不对称。其次是成本收益不对称。农村企业和农户的资金需求往往数额较小,批量较多、比较零碎,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则偏好资金需求量比较大的批发业务,规模过小的业务所带来的微薄收益尚不足以抵消过高的成本支出。再次是所有制不对称。国有商业银行贷出去的资金,如果是给了国有企业,即使收不回来,毕竟都属于国有资产,追究起来也不会存在太大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但如果是贷给了非国有的客户,一旦收不回来,无论是客户经理还是银行负责人都不好交待。因此,体制问题也阻碍着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贷款发放。 2、类似国有商业银行这些大型金融机构在农村一般不拥有信息优势。这是因为,①即使它在地方上设有分支机构。其经理人员也会经常调换,使得其对地方企业的了解程度相对较差;②即使这些地方分支机构的经理人员能够了解地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他们也很难向其上级机构传递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因为中小企业缺乏经营透明度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其信息不具有“公开性”(Publicity)。中小企业经营信息的这种非“公开性”使得在贷款出现问题时分支机构的经理人员很难向其上级解释;③由于资金庞大,故大型金融机构拥有更多的机会,所以它们往往会忽视对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贷款。现实情况是,商业化改革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离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已成为事实。 (二)农村经济发展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制度的需求 1、中小金融机构的规模一般都较小,资金实力薄弱,无力单独承担较大项目的融资和满足较大企业的信贷资金需求。因此,多数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都应将自身定位于“为农村中小企业、农户服务”,时间证明了这一定位的正确性。浙江台州市路桥区的泰隆和银座两家民营信用社占有当地存款总额55%,赢利也相当可观。原因是这两家信用社从一开始就瞄准了自己的空间,为农村中小企业服务。 2、在金融市场上,农村中小企业、农户对银行的选择往往以地理条件作为重要参考,一

科技金融服务基本方案

武汉市上市后备重点企业综合科技金融服务框架方案

第一条合作各方基本情况 (一)武汉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为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驻汉机构做好货币政策实施及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相关工作;协调在汉金融机构为武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 (二)拟订武汉市金融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统筹推进武汉市金融发展环境建设,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推进武汉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 (三)统筹推进武汉市企业融资工作;负责拟上市企业的培育和服务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协调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再融资,促进企业规范发展;推进资本市场建设,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四)参与武汉市投融资体制改革工作;拟订引导社会融资发展的政策,参与拟订市人民政府重大项目融资方案,为重点工程、主导产业、主要区域发展和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 (五)协调地方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按照有关规定会同相关部门做好支持金融业发展和企业上市等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 (六)指导金融服务社会民生工作,按规定承担小额贷款公

司等新型金融业态、工具的相关管理工作,促进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发展;指导规范金融中介机构发展;配合有关部门推进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协调建立信用共享机制和信用奖惩机制。 (二)武汉市上市后备重点企业科技金融服务工作事业部 (以下简称集团公司)是一家以金融服务、私募基金、私人银行及实业投资为主营业务的大型企业集团。集团公司注册于香港,总部设立于北京。截至2012年年底,集团公司净资产规模已达200亿元人民币,拥有在职员工3000余人,旗下品牌有*******。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已发展成为战略定位明确、主营业绩优良、综合实力较强的综合投资控股集团; ********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是专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总部在北京,旗下目前管理资金达到10亿元人民币,已经投资在线项目20多个,分别在国内创业板、香港主板及美国创业板完成上市案例共15项。管理团队曾经为央企、民企的海内外上市提供资金支持或顾问服务。****致力于与政府机构深度合作,选择最具投资价值的优质企业资源,提供资本支持、金融服务、上市策划、股权增值等,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快速成长,实现政府、投资者、企业家、消费者的多赢。 (三)丙方 武汉******资产管理公司主导组建武汉市上市后备重点企业科技金融服务工作事业部,简称事业部):着力打造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所需核心要素的多层次、多维度、集合式的金融创新服务平台,致力于成为中小企业的金融互联设计管家;公司有近30名平均十五年以上精通金融资产管理的专家顾问及运营团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