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警惕非正式组织的紧密化

案例-警惕非正式组织的紧密化
案例-警惕非正式组织的紧密化

警惕非正式组织的“紧密化”

现实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大都是松散性的,在正常的状态下,对企业的管理并不会显示出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而言,非正式组织的力量往往是不容易被感知的。也正是因为它不容易被感知,所以也往往容易被忽视,在企业蓬勃发展的时候,它更不容易被感知和发现;但当企业出现变化和转折的时候,这时候你会突然发现这类非正式组织的力量在突然地壮大,甚至有些让你措手不及。尤其当企业发生变革时,利益的驱动和立场的相似使这种松散的非正式组织迅速紧密化,如果这时候企业的管理者不能迅速地察觉到这类非正式组织的紧密化现象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那么在变革的进展中,必将会导致管理变革的危机,甚至让企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从一个企业的工潮说起

在企业的变革中,企业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紧密化过程,这种紧密化过程同时也伴随有很多很明显的信号,只是这些信号没有被企业管理层所警惕,甚至被掩盖在正常的员工行为表现中了,结果在紧密型的非正式组织出现并反对企业的变革时,管理层往往陷入被动。这里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A公司本来是一家效益比较好的制造型企业,但从2002年末起,由于行业内竞争的加剧,企业市场份额不断受到竞争对手的挤压,同时单件利润也在不断下滑,工厂也频频出现开工不饱满的现象。由于工作不饱满,上班时间可以随处看到工人聚集在一起闲聊。

到2003年的9月,形势更加严峻,面对这种情况,管理层决定采取措施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其中包括减少年终奖金额,逐步降低工人的单件效益奖金,以及夏季的降温费由原来的按月发放该为按实际工作日发放等等。正当管理层逐步将这些措施一一实施的过程中,少数的基层员工突然对管理层的措施提出了异议,很快这种异议在工人中获得广泛的反响和支持。在管理层对这种突然的发难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大部分工人同时自行停止了工作,并出现在最高管理层的面前,集体提出了谈判要求……

由于管理层对事件缺乏必要的准备和充分的认识,所以在突发事件中最高管理层陷入孤立,最后在事件的解决中企业不得不作出巨大的让步。这次严重的事件不但在当地对企业的声誉造成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使企业在经济上蒙受了巨大损失。

事后,通过对事件过程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这是一起典型的非正式组织推动的目的在于阻碍企业变革的事件,并且其行为的激烈程度达到了最激化——以工潮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事件的过程中最突出的就是企业的非正式组织出现了紧密化的表现。比如原本松散的成员关系变得紧密,内部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沟通中逐渐出现了核心成员,并且核心成员在行动中进行了分工,而且这种紧密化不仅仅发生在某个非正式组织内部,不同的非正式组织之间在共同的利益驱动下也不断地趋于紧密和协作。

但是为什么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半个月)就完成本来是松散的非正式组织的紧密化过程呢?据了解,企业长期来确实存在的几个松散的非正式群体,但也从来没有对管理层产

生什么威胁,是什么使工人能在短的时间内形成如此紧密的组织呢?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对整体的工人情况的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整体工人在各个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同质化现象。

一般而言,年龄、背景和文化层次是潜在的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基础,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A公司工人的平均年龄达到了42岁,40-60岁之间的占据了一半,30岁以下的年轻工人所比例很低。40-50岁间的工人是主流群体,这个年龄段的员工有相似的成长背景和价值观,加上长期在同一个企业共同工作,默契使工人能迅速达成一致;另外,从图2我们看到,工人的整体技能差,中级技术以下的工人占据了绝大部分,可以说这些工人市场竞争力比较低,所以工人们自我的安全感就差,要求加入非正式组织的愿望就会强烈。尤其在感到自身利益会被侵犯的时候,希望被其他非正式成员的认同的欲望就更强烈,从众心理也就较严重。

最终这些方面的同质化使得工人们在压力之下或者利益的驱动下能更快地取得一致,从而为非正式组织的紧密化提供良好的条件。客观的说,管理层在企业发展低谷所采取的政策是不少企业比较常用的提高企业成本竞争力的手段,问题是它们不该忽视这个有着广泛基础和强大潜在力量的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当然这里不是为管理层开脱,毕竟管理层在决策和具体的政策运作中还是存在不小的缺陷,而正是这些缺陷在那些非正式的渠道传播中被不断的放大和误解,从而也成为非正式组织成员间不断更加紧密的外在动力。

非正式组织紧密化的信号

那么非正式组织的紧密化或者说非正式力量的壮大的外在表现是什么?对于管理层来讲,是否有明显的信号呢?

通过对这个案例和国内发生过相似情况企业的分析总结,我们认为,非正式组织在紧密化的过程中,会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的信号:

1. 首先是各种小道消息开始充斥着企业,非正式的沟通中交换的信息量大大超过了正式渠道信息的交换量,谣言和不实的消息不断出现,正式渠道的信息开始被员工怀疑,这可以被认为是松散的组织群体开始走向紧密的开端;

2. 其次是非正式组织中开始出现固定的核心成员,在空余时间经常有人聚集在某一成员周围相互交流;相应的,在非工作活动中,一些员工开始具有一定的决定权;

3. 本企业或本部门内一些成员的非正式“地位”功能超过了他们在正式组织中的“职位”功能,这也是可以用来判断非正式组织的核心成员的重要依据;

4. 当员工产生异议或不满情绪时,更多的是向非正式组织成员抱怨,而不是通过正式渠道向管理层反映,这也预示着企业正式组织的影响力相对非正式组织而言在迅速的减弱;

5. 非正式组织成员比管理者更快地获知企业或部门内外的信息情况。

以上是几个在非正式组织的紧密化过程中比较明显的几个信号,当非正式组织紧密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在成员固有的和共同接受的观念下形成了对政策起到导向作用的冲动,并

且这时非正式的组织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对企业管理的共同认识,当然这个认识中有部分也许是合理的,但这总体对企业发展是危险的,毕竟他们是基于自身的立场来看待所有的问题,否则也不能成之为一个非正式组织。

可以采取的对策

当管理层发现了这些信号,又该如何应对呢?我们的建议是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非正式组织力量的强大,正说明企业正式组织的力量的不足。一般认为企业和员工是应该可以和谐共同发展的,但这只是结果,形成这样的结果的过程仍是个博弈的过程。从长远看企业和员工的利益是趋同的,但事实上经验告诉我们矛盾总是首先存在的,通过博弈才可能形成统一。所以我们说非正式组织力量的强大也正是说明正式组织的力量不足,正式组织力量的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来自于组织结构本身的软弱和职能的弱化,也可能是由于利益的原因,正式组织成员希望通过非正式组织达到某些目的,从而故意自我弱化。那么加强正式组织有什么方法呢?我们认为企业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加强正式组织的控制力度。这要求企业在完善组织结构的严密性和有效性的同时提高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中层管理人员作为高层和基层的桥梁,担负着沟通、执行、控制的角色,对完成企业的变革目标十分重要。因此,企业领导要定期评估企业内部中层经理们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效果,防止管理人员的个人行为而导致的组织控制力下降。

加强正式的沟通和必要的宣传。对企业管理者而言,在变革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取得信任,但信任往往会给那些更亲近的人,比如非正式组织的成员之间,而不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这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正视问题,面对和坦然承认问题,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推诿或者利用一些技巧来掩盖矛盾。矛盾的掩盖只能更加增强非正式组织的力量,使本来松散的非正式组织更加紧密。

充分利用空余时间组织开展有益活动。在正式组织内开展各种活动,如集体培训、学习讨论等,强化正式组织的凝聚力。这样同时在客观上也减少着非正式组织成员间非正式沟通的时间和空间。在前文提到的案例中,该公司的工人就是在工作不饱满的情况下得到大量的非正式沟通的机会,从而为非正式组织的紧密进程提供了条件。

另一方面可以着手的就是弱化非正式组织的力量。方法很多,但我们如果理解了非正式组织的成因和发展,就会发现非正式组织的根源就在于同质化,这是非正式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破坏这种同质化是最容易达到效果的方法。当然,很多时候同质化的形成根源于管理上的问题,改善和提高管理本身的质量就是消除这种潜在同质化风险的最好办法。比如对于前文提到的案例,就应该引进市场的竞争机制,保持员工一定比例的流动性,就能很容易的来抑制非正式组织的力量的不断壮大。除此之外,我们在具体的管理上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有效的措施:

牵住关键人物。非正式组织中的英雄人物是非正式组织中的关键人物,他集中体现了非正式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志趣,他们往往凭借自身的技术专长和个人魅力在非正式组织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影响力。有时他们的实际影响力甚至远远超过那些正式组织任命的管理者。这些英雄人物的思想和行动直接影响着非正式组织的思想和行动,因而,管理者应

对非正式组织中的英雄人物的影响给予高度重视,积极谋求与他们在各个层面上进行有效沟通,应积极邀请他们参与组织的重要决策,如有必要,还可邀请他们出任组织的正式职务。

用组织文化引导。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本质上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是正式组织文化与非正式组织的亚文化之间的冲突。因而,从长远来看,要想使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真正协调一致,和平相处,就要通过建立、宣传正确的组织文化,来影响、引导和改变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使之与正式组织的目标协调一致。

工作调动。必要时把非正式组织的核心员工调离原来的岗位,减弱非正式组织的影响,使非正式组织由紧密型向松散型演变。

鼓励管理人员成为非正式组织的成员。通过鼓励管理人员融入到非正式组织中,可以通过他们施展个人影响,逐渐使非正式组织的行为和利益与正式组织管理目标保持一致。

我们看似在谈论一些和组织毫不相干的问题,事实上,非正式组织的紧密化正是非正式组织力量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他不断对企业施加影响的过程,这种影响有时会是有益的,但有时是不可预测的,甚至会演变成不可接受的对立和冲突。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时刻警惕非正式组织的紧密化倾向,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引导和控制这种力量,那么在牺牲企业效率的同时,管理者也将面临步入陷阱的危险。

非营利组织机构营销个案分析——以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例

非营利组织机构营销个案分析 ——以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例 一、非营利组织机构营销概述 (一)非营利组织的概念 1、非营利组织的定义 非营利组织,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也常常被称为“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公益性组织”、“非企业单位”、“独立部门”、“公民社会”等等。 非营利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较长历史,目前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对这一概念国内外理论界至今还没有统一、严格的界定,概念依然比较模糊。 从职能上讲,非营利组织为社会提供特殊形式的公共物品,对政府职能欠缺提供必要的补充,其存在不以营利为目的。从活动领域上讲,它主要从事慈善、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从性质上讲,它提供的服务或产品往往有着明显的公益性或互益互助性。从机构性质上讲,它区别和独立于作为公共管理部门的政府和作为营利部门的企业,是第三部门。 不少学者还从法律、资金来源、税收待遇、功能等等角度,为非营利组织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有的还对非营利组织的各种不同称谓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区分。如美国税法第501条中有26个条款对各类组织免征所得税,凡是符合这些条款的就可以定义为非营利组织。从资金来源来看,联合国国民收入统计系统规定,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主要不是来自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服务,而是来自其成员缴纳的会费和社会的捐款。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从结构特征上定义,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莱斯特? 萨拉蒙教授提出,凡符合以下5个条件的组织即是非营利组织。 (1)组织性:是指机构要具有一定的制度和结构,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制度化,并取得合法地位。 (2)私有性:(也称为民间性)是指非营利组织在制度上与政府相分离。当然,这层意思不表示完全不要政府的钱,或者完全没有政府官员参加其活动。关键是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分析35

案例35 罗森布鲁斯国际旅行社 罗森布鲁斯国际旅行社不象那些典型的旅行社。首先它的规模很大,该公司在美国、英国及亚洲设有582个分支机构,雇用了3000名员工。您也许还没有听说过他的大名,那是因为他的客户多为企业客户,如杜邦、伊斯曼科达、通用电器等。该公司 经历了快速的增长:七十年代末,他还只是一个费城的旅行社,销售额为两千万美元。到1992年,该公司的营业额上升到一百五十亿美元。是什么原因使公司得以如此快速的增长呢?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Hal F. Rosenbluth认为原因在于,由于公司将员工 放在顾客之前,使公司对服务质量有着不懈的追求。请注意这里我们写的是将员工放 在顾客之前。Hal F. Rosenbluth解释道:“当人们为传统的工作障碍,如恐惧、挫折、官僚主义等,担忧时,他们是不可能将注意力放在顾客身上的。他们必须担心他们自己。只有当员工们知道什么是其上司最眼里最重要的东西时,他们才会将同样的情感 给顾客。” Rosenbluth相信他有能力把工作变成是一项愉快而幸福的经历,所以他组建了一 个“幸福晴雨表小组”。该小组由从各部门随机挑选的18名雇员组成,这些雇员将员工们对工作的感受反馈给总经理。调查问卷一年两次被派发给所有的员工,以了解他 们对工作的喜好程度。调查问卷计算后的结果告诉给每一位员工。在旅行社这一行里,工作强度相当大,正如Rosenbluth所说:“员工们就象是空中交通管制员,一个电话接着另一个电话”正因为如此,在这一行里人员流失率高达45%-50%,而在该公司,流失率仅为6%,该公司的招聘及培训工作说明了这一现象的原因。 每一位职位侯选人均被仔细审查以确保公司招聘合格的人才。Rosenbluth需要的 是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的乐观积极的人才。Rosenbluth说道:“所有的公司都可以 买到同样的机器或工具。是员工才使这一切具有创造力。到最后,人才才是公司的竞 争优势,所以员工对公司来讲至关重要。我们寻找最有潜质的人,其它的一切都可以教会。在挑选的过程中,我们把亲和力,爱心及对工作的狂热把在比工作经验、过往 薪金等更重要的位置。”合资格的侯选人会有一个三至四小时的面试。对于高层位置,Rosenbluth会亲自同侯选人见面。例如,对于销售主管这个位置的侯选人,他会邀请 该侯选人及其妻子同他和他的妻子共渡假期。“到了第三天,所有的东西都显现出来。” 一旦被雇用,新员工会很快熟悉他的工作环境。与其他公司上班第一天是填表不同,新员工将在幽默剧中扮演一个角色,以让这些员工知道Rosenbluth公司希望他的每一位员工从工作中获得欢乐。幽默剧的扮演也同样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例如,员工 会在剧中因为糟糕的服务而结束他们的事业。所有的新员工都会进行为其2-8周的培

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一些不适于通过正式组织解决的问题,通过非正式组织比较容易解决利用非正式组织的情感交流渠道,维持人员的稳定与团结 尊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使员工有表达思想的机会,工作中减少厌烦感,加强协作关系。 组织工作的原则 目标任务原则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分工协作原则及精干高效原则 统一指挥原则和权力制衡原则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1、目标任务原则:这是组织结构全部设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管理组织结构及其每一部分的构成,都应当有特定的任务和目 标,并且这些任务和目标应当服从实现企业整体经营目标的要 求;---目标至上“所有的食物都是为着一个目的而具有某种秩 序” 以事为中心,因事设机构、岗位、职务,配备适宜的管理人员, 做到人和事的高度配合,--因事设职、因职定人 当企业目标任务发生重大变化时,组织机构(人员)必须作相 应的调整和变革

组织的变革 组织结构(人员)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 卡那定理一个组织不是一台静止的机器,二是以个演变着的社会系统。(法国组织学家N.D.卡娜) 案例—杜邦公司组织变革---事业不制 组织中的“烂苹果”—“螃蟹文化”,酒与污水 2、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责权利三者之间不可分割,是协调、平衡和统一的。权力是责任的基础;责任是权力的约束,有多大的去哪里就要承担多大的责任;利益的大小决定了管理者石头愿意担负责任以及接受权力的程度,对额外的责任必须给予额外的利益。 管理名言 【法约尔原则】凡权力行使的地方,就有责任。 【启示】责任一旦等于零,权力就会成为负数。 【阿什定律】徒有责任而没有权力,会摧残一个人的自尊 (美国企业家M.K.阿什) 【启示】有权无责,权易滥用;有责无权,责易落空 【管理寓言】七人分粥 ■七人轮流----一天饱,六天饥

组织变革案例分析

杜邦公司的组织变革 公司介绍 杜邦公司是美国大型化学公司。1802年由法国移民E.I.杜邦在美国特拉华州威尔明顿附近建立,以制造火药为主。20世纪,开始转入产品和投资多样化,经营范围涉及军工、农业、化工、石油、煤炭、建筑、电子、食品、家具、纺织、冷冻和运输等20多个行业,在美国本土和世界近50个国家与地区设有200多个子公司和经营机构,生产石油化工、日用化学品、医药、涂料、农药以及各种聚合物等 1700个门类,20000多个品种。1983年总营业额达353.78亿美元,居世界化学公司年销售额之首。 变革过程 在19世纪,杜邦公司是一个家族公司,基本上实行个人决策式经营,总管理者亨利在公司任职的40年中,挥动军人严厉粗暴的铁腕统治着公司。公司的主要决策和许多细微决策都要由他亲自制定,所有支票都得由他亲自开,所有契约也都由他签订。他一人决定利润的分配,亲自周游全国,监督公司的数百家经销商。他全力加速回收账款,严格支付条件,促进交货流畅,努力降低价格。亨利接任时,公司负债高达50多万,但亨利后来却使公司成为火药制造业的领头羊。 亨利的侄子尤金作为公司的第三代继承人,试图承袭其伯父的经营作风,也采取绝对的控制,亲自处理细微末节,亲自拆信复函,但他终于陷入公司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1902年,尤金去世,合伙者也都心力交瘁,两位副董事长和秘书兼财务长也相继累死。 正当公司濒临危机、无人敢接重任、家族拟将公司出卖给别人的时候,三位堂兄弟出来廉价买下了公司,并果断地抛弃了亨利的那种单枪匹马的管理方式,精心地设计了一个集团式经营的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权力高度集中,实行统一指挥、垂直领导和专业分工的原则,所以秩序井然,职责清楚,效率显著提高,大大促进了杜邦公司的发展,公司的资产到1918年增加到3亿美元。 可是,杜邦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大幅度扩展,以及逐步走向多角化经营,使组织机构遇到了严重问题。每次收买其他公司后,杜邦公司都因多角化经营而严重亏损。 杜邦公司经过周密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创造了一个多分部的组织结构。新分权化的组织使杜邦公司很快成为一个具有效能的集团,所有单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公司组织具有很大的弹性,能适应市场需要而变化。 20世纪60年代初,杜邦公司接二连三地遇到了难题,许多产品的专利权纷纷满期,在市场上受到日益增多的竞争者的挑战,可以说是四面楚歌,危机重重。为了摆脱危机,杜邦公司除了实施新的经营方针外,还不断完善和调整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组织结构的创新。1967年底,科普兰把总经理一职史无前例地让给了非杜邦家族的马可,财务委员会议议长也让别人担任,自己专任董事长一职,从而形成了一个“三驾马车式”的体制。在新的体制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案例分析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案例分析—— 10万元以下的授权支付,10万元以上的直接支付。本年度预算指标为200万。其中直接支付额度为150万,授权支付额度为50万 (前面没照到,求补充) 甲单位,12月份对有关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事项的会计处理或做法如下(假定甲单位无纳税和其他事项): (1)2日,甲单位收到代理银行转来的“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通知书中注明的本月授权额度为50万元,甲单位将授权额度50万元计入银行存款,同时确认财政补助收入50万元。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50 贷:拨入经费 50 (2)4日,甲单位收到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委托代理银行转来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和“工资发放明细表”,通知书和明细表中注明的工资支出余额为80万元,代理银行已将80万元划入甲单位的职工个人账户。甲单位将....... 借:经费支出 80 贷:拨入经费 80 (3)6日,甲单位按规定的政府采购程序与A供货商签订一项购货合同,购买一台设备,合同金额55万元。合同约定,所购设备由A 供货商于5天内交付,设备价款在交付检验后由甲单位向财政申请直

接支付。甲单位对此事项未做会计处理。 正确 (4)9日,甲单位收到所购设备和购货发票,购货发票上注明的金额为55万元,甲单位在验货后,与当日向财政国库支付机构提交了“财政直接支付申请书”,向财政申请支付A供货商货款,但当日尚未收到“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 甲单位按发票上注明的金额55万元,在确认固定资产的同时,确认应付账款55万元。 借:固定资产 55 贷:固定基金 55 支出暂不做处理 (5)11日,甲单位收到代理银行转来的用于支付A供货商货款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通知书中注明的金额为55万元。甲单位将55万元确认为事业支出,并增加财政补助收入55万元。对已确认的应付账款55万元来进行冲转。 借:经费支出 55 贷:拨入经费 55 (6)14日,甲单位从零余额账户提取现金5万元。甲单位对此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增加现金5万元,减少银行存款5万元。 借:现金 5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5 (7)15日,甲单位报销差旅费4.8万元,并用现金购买一批随买随

IBM组织变革案例分析

摘要 组织结构变革是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实践问题。企业受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同时,人们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有所改变,同样,企业管理也面临着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为能适应当今时代与日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已成为大势所趋。同时,组织结构作为企业资源和权利分配的载体,企业很多战略意义上的变革,都必须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来反映和推进。本文选取了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组织结构变革的案例,分析了组织结构变革与企业环境,企业战略的辩证关系。案例分析,一方面,是对理论的检验,另一方面,是对事实认识的深化。但是,没有普遍使用的组织结构,每个企业的组织结构,都应在组织理论指导下,参考行业经验,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新。结构要适合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这是检验组织结构优劣的唯一标准

目录 1.IBM公司背景介绍 (3) 2. IBM目前的市场形势分析 (4) 2.1外部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4) (一)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al Factors (4) (二)经济环境Economic Factors (4) (三)社会文化环境Sociocultural Fators (4) (四)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Factors (5) 2.2 行业分析 (5) 2.2.1行业增长状况 (5) 2.2.2行业竞争状况 (10) 2.2.3行业五种力量对比模型分析(波特5力模型分析) (12) 2.3竞争对手概况 (15) 2.3.1甲骨文公司目前的战略分析 (15) 2.3.2甲骨文公司未来战略 (17) 2.3.3甲骨文优劣势分析和评估 (17) 2.4顾客分析 (18) 2.5 IBM内部分析(swot分析) (19) 2.5.1 搜集信息,调查分析竞争环境因素 (19) 2.5.2基于环境因素分析,构造SWOT矩阵及形成战略对策 (20) 3. IBM80年代组织结构变革分析 (21) 3.1分析IBM组织变革的动因 (21) 3.1.1外部环境因素 (21) 3.1.2内部环境的因素 (22) 3.2 分析IBM组织变革的过程 (22) 3.2.1IBM组织变革的战略目标和总过程 (22) 3.2.2第一阶段 (23) 3.2.3第二阶段 (24) 3.2.4第三阶段 (25) 3.3 IBM80年代组织结构变革的成效和不足 (25) 4 2008年系统与科技事业部组织结构变革 (26) 4.1 组织变革的动因 (26) 4.2 组织变革的过程 (27) 4.2.1 2008年系统与科技事业部组织结构变革的战略目标 (27) 4.2.2 2008年系统与科技事业部组织结构变革的过程 (28) 5分析变革中遇到的阻力及管理对策: (31) 5.1 对IBM组织变革的总结 (31) 5.2 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32)

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分析—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为例

一、简介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简称中国红基会)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管、经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宗旨是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致力于改善人的生存与发展境况,保护人的生命与健康,促进世界和平与社会进步。 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包括哪些项目 1.红十字天使计划 "红十字天使计划"是2005年8月以来中国红基会推动的重点公益项目,其宗旨是关注贫困农民和儿童的生命与健康,广泛动员国内外的社会资源,募集资金和医疗物资,资助贫困农民和儿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患有重大疾病的贫困农民和儿童实施医疗救助,协助政府改善贫困乡村的医疗卫生条件,捐建农村博爱卫生院,培训农村医务人员,促进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目前,"红十字天使计划"已经初步形成包括援建乡村博爱卫生院(站)、培训乡村医生、开展贫困农民和儿童大病救助三个方面内容,直接捐资救助和资助设备通过定点医院免费治疗救助两种救助模式,大病救助种类包括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脑瘫、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唇腭裂、目盲、聋哑、癌症、心脏病、城市亚健康等十多个病种的公益项目体系。 "红十字天使计划"是中国红基会推动的重点公益项目,自2005年8月启动以来,项目内容不断完善和丰富,已经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公益品牌之一。2008年4月,"红十字天使计划"荣获了我国慈善领域的最高政府奖项——2007年度"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 2.博爱助学计划 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但是中国贫困地区的教育落后问题时至今日仍然十分严峻:经费不足、校舍破烂、学生交不起学费、学校师资流失——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的问题,必须从缩小教育条件的差距入手。 为了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广泛动员社会资源资助贫困地区教育条件的改善,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教育领域倡导实施"博爱助学计划"公益项目。"博爱助学计划"的宗旨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在贫困地区农村援建博爱小学,为贫困地区中小学捐赠博爱电脑教室和"红十字书库",设立博爱助学金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协助政府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5个)

组织行为学案例(5个) 案例1 沃尔沃的工作再设计 汽车制造业是瑞典工业中一个重要领域,而沃尔沃(Volvo)汽车公司又是其中的佼佼者。按全世界标准,它算不上大公司。从60年代中期起,它的汽车出口翻了一番,占它全部销售额的70%,虽仅占世界汽车市场的2.5%,却已占瑞典全年出口总额的8%以上,可称举足轻重了。该公司的管理本来也是一直沿用传统方法,重技术、重效率、重监控。直到1969年,工人的劳动态度问题已变得十分尖锐,使该公司不得不考虑改革管理方法了。 沃尔沃公司领导分析了传统汽车制造工作设计,认为它最大的问题是将人变成机器的附庸。所谓装配线不过是一条传送带穿过一座充满零部件和材料的大仓库罢了。这套生产系统的着眼点是那些零部件,而不是人。人分别站在各自的装配点上,被动地跟在工作件后面,疲于奔命地去照样画葫芦而已。这套制度的另一个问题,是形成了一种反社交接触的气氛。工人们被分别隔置在分离的岗位上,每个岗位的作业周期又那样短(一般为30至60秒),哪容他们偷闲片刻去交往谈话? 沃尔沃先是设法用自动机器来取代较繁重艰苦的工作,不能自动化的岗位则使那里的工作丰富化一些,又下些本钱,将厂房环境装饰得整洁美观。目的是想向工人表明,公司是尊重人的。但随即发现这些办法治标未治本。公司觉得在工作方面要治本,必须进行彻底的再设计。他们在当时正在兴建的卡尔玛新轿车厂,进行了一次著名的试验。 卡尔玛轿车厂总的设计原则,希望体现以人而不是以物为主的精神,因而取消了传统的装配传送带。以人为中心来布置工作,就是要使人能在行动中互相合作、讨论,自己确定如何来组织。管理要从激励着眼,而不是从限制入手。只有对孩子才需要限制,对成熟而自主的成人则宜用勉励而不是监控。所以,该厂工人都自愿组成15至25人的作业组,每组分管一定的工作,如车门安装、电器接线、车内装潢等。组内可以彼此换工,也允许自行跳组。小组可自行决定工作节奏,只要跟上总的生产进程,何时暂歇、何时加快可以自定。每组各设有进、出车体缓冲存放区。 这个厂的建筑也颇独特,由三栋两层及一栋单层的六边形厂房拼凑成十字形。建筑的窗户特别大,分隔成明亮、安静而有相对独立性的小车间。 没有了传送带,底盘和车身是由专门的电动车传送来的。这种车沿地面敷设的导电铜带运动,由计算机按既定程序控制。不过当发现问题时,工人可以手工操作,使他离开主传送流程。例如见油漆上有一道划痕,工人便可把它转回喷漆作业组,修复后再重返主流程,仍归计算机制导。车身在电动车上可作90度滚动,以消除传统作业中因姿势长期固定而引起的疲劳。

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影响与作用

目录 一、前言 (1) 二、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消极影响 (1) (一)影响组织目标 (1) (二)影响组织结构 (2) (三)影响组织制度 (2) 三、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3) (一)有利于促进组织成员凝聚力 (3) (二)有利于提升组织成员归属感 (3) (三)有利于加强组织成员控制性 (4) 四、解决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消极影响的措施 (4) (一)正视非正式组织存在必然性 (5) (二)限制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因素 (5) (三)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6) 五、结束语 (6) 参考文献 (8)

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影响与作用 【内容摘要】非正式组织是指在正式组织内,通过私人情感为纽带,自发形成的一个群体,对成员具有一定影响和控制作用,同时也对正式组织造成一定的影响、形成一定的作用,因而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对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了探讨,首先分析了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不利影响;然后分析了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最后就如何解决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不利影响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不利影响;积极作用 一、前言 组织既是管理的载体,又是管理的职能。在管理过程中,组织的设计对于管理目标的实现和管理任务的顺利完成非常重要。然而伴随着组织设计的运行,便会产生非正式组织。这种存在于正式组织之中的非正式组织,会对正式组织产生怎样的影响、作用,其发展导向如何,是当前各种正式组织的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消极影响 (一)影响组织目标 非正式组织没有明确的组织目标,但却有心理需要。当其心理需要与组织目标相一致时,靠感情维系的强有力的凝聚力,就会使组织成员齐心协力来满足其心理需要,从而实现组织目标。而非正式组织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分析16

案例16 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问题 1、北京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始建于1994年。 公司创办之初非常艰难。没有资金,就向亲属借了5万元钱;没有场地,就从别的公司的营业场所中租了一张桌子,作为自己的营业场所;没有现成的客户,就从他们原先认识的朋友中开始介绍。整个公司就两个人,所有推销、搬运、验货、送货等全部工作都是两人亲自来干,辛苦自不必说。公司刚开始主要经营打印机,当时卖一台打印机的利润还是相当可观,这样一年下来,经营情况还很不错。 第二年,租了一个门市,就招了一名员工帮助进货,业务量开始有起色。由于对整个市场发展的行情把握得比较好,发展速度很快,当年做得比较好的是惠普公司的外设产品。他们决定招聘一个在惠普PC和服务器产品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加入公司,为了吸引对方的加盟,他们提出了加盟者与公司之间对所经营的惠普PC和服务器产品毛利二八分成的分配方式,并于1996年4月便开始代理惠普公司的PC和服务器产品。 1997年是公司稳定发展的一年,微机和外设的销售量都有了明显的增长,人员增加了不少,公司有了自己的独立门市,并有点HP专卖店雏形的味道了。 1998年又是一个转折点,公司办公从临街门市搬到写字楼,同时又吸收一名合作者加盟,任销售部经理,公司与他毛利润二八分成。这样,整个公司的经营分成门市和写字楼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各有一名合伙人负责,权责分明。 从公司的发展过程来看,还是比较顺利的。但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也发现在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公司各个部门之间各行其事,除去加盟者之外,其他员工士气和热情不高,公司除了物质上的刺激外,再无其他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办法。但现实的情况是,像该公司这样的规模和经营情况的公司在物质刺激方面的余地并不大,因为利润率已经很薄了,这是IT产业中硬件销售业的总体态势。其实,即使是那些平均利润率比较高的行业中的小公司也同样存在相同的问题。公司领导者常常为这类事情头痛不已。 请问:该公司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何在?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改进?

人力资源管理经典案例研究分析: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经典案例研究分析: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2015-09-24 14:05 【大中小】【我要纠错】 对非正式组织进行定期评估以调整管理行为,是优秀管理者必做常做的功课。 一个人总是处于这样或那样的群体中。这个固定的群体其实就是一种组织,一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组织。一个群体中,伴随着正式组织的存在,往往同时会有各种各样非正式组织的存在。“非正式组织”也称为组织中的小团体,是个人、社会关系的网络,并非由正式组织建立和要求,而是在人际交往中自发而生。 非正式组织的团体特点 较强的内生凝聚力。非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往往超过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在非正式组织里,共同的情感是维系群体的纽带,人们彼此的情感较密切,互相依赖,互相信任,有时甚至出现不讲原则的现象。这种凝聚力是内生的和自然的。 群体的心理相容性。由于有自愿的结合基础,非正式组织成员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因而情绪共振,感情融洽,行为协调,行动一致,归属感强。非正式组织在满足成员的心理和情感需要上,比正式组织更具有优越性,有时甚至比正式组织更具凝聚力。 通过口啤传递,信息沟通顺畅。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感情密切、交往频繁、知无不言,信息传播迅速,成员对信息反应往往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非正式组织形式灵活,稳定性弱,但覆盖面广,可以这么说几乎所有正式组织成员都会介入某个或某几个非正式组织之中。 自然形成“领军”人物,具有广泛民意基础。每个群体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突出人物”,他们似乎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因此在他们身边总会簇拥着一帮人,形成一个个非正式的小团伙或者说“小圈子”。他们在这个小圈子中属于“进化”得较快的人。非正式组织内“领导”的形成,是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涌现出来的,成员的拥戴程度比正式组织高,号召力强。 小团体的松散性。现实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大都是松散性的,在正常的状态下,对企业的管理并不会显示出很大的影响,往往容易被忽视。当企业出现变化和转折的时候,这类非正式组织的力量突然壮大,利益的驱动和立场的相似使这种松散的非正式组织迅速紧密化,如果管理者不能迅速察觉到这类非正式组织的紧密化现象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必将导致管理变革的危机,甚至让企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应对的策略 对非正式组织的情况进行经常性的了解和阶段性的评估。为发挥非正式组织的正面作用,经理人员首先应多接触群众,了解各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情况。非正式组织是在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旦形成,只能去接受它的存在,不大可能拆散这个小团体,强硬的改变只能适得其反。当然,这种接纳不是无原则的附和,也不仅是对“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现实的接纳,还应是对“非正式”群体成员对组织管理者和管理过程不满和抱怨的容忍和接纳。

【企业变革】组织变革案例分析》(DOC 32页)

长虹营销组织机构变革案例分析 长虹营销组织变革案例分析 引言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A股简称“四川长虹”,600839),中国著名的家电品牌企业。公司1994年在上交所上市,1997年经营到达巅峰时期,实现主业收入156.73亿元,净利润26.1亿元。自1998年开始,长虹开始出现持续的业绩滑坡。2000年,长虹老帅倪润峰暂时隐退,原副总经理赵勇出任总经理,在国际咨询公司罗兰贝格的协助下,针对长虹的痼疾,提出了在内部实施组织机构和经营机制改革的方案,即实施“新政”。但旋即倪润峰复出,赵勇去职,新政不了了之。时至2004年,长虹的经营状况不仅没有改变,还陷入了巨大的国际债务纠纷中。随着倪润峰的黯然退休,2004年7月赵勇的复出,让世人的目光再一次聚焦长虹。 有媒体报道称:“赵勇复出后,将自己一篇写于2001年5月的对长虹战略的思考文章原封不动地下发给公司中层干部。文中把企业描述为一个三层组织:第一层为产权结构,它决定了企业的基本价值取向;第二层含企业治理结构、内部组织构架、企业文化、企业发展战略等,它决定了企业基本价值取向,是实现的制度保证;第三层包含生产、销售、采购、技术开发等,它决定了企业基本价值取向实现的具体途径和方式。”赵勇这篇堪称是启动改革宣言的文章,揭开了2004长虹又一次变革的序幕。随后,曾经在2000年协助赵勇新政的罗兰贝格进驻长虹。 9月20日,长虹全体领导和中层干部参加了公司经营机制改革启动会,改革方案正式进入运作实施阶段。 本次改革方案在组织架构方面,长虹将所有的机构分为三类:总部职能机构、各产业公司群和服务平台。总部职能机构包括战略发展体系(规划发展部、资本运作部)、综合管理体系(经营管理部、公司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审计法务部、财务部)、职能服务平台(企业策划部、物资部、质量部)和销售管理体系(海外营销部、对外经营部和营销管理部),这些职能机构将和公司领导层一起成为公司总部。公司总部将退出具体的产品经营,由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各职能部门也将以规划、监控、服务为重点。各产业公司又分为前端公司和终端公司,

组织行为学的案例思考

目录 1.激励概述3 1.1激励的含义3 1.2激励机制3 1.2.1诱导因素 3 1.2.2行为制度 3 1.3激励的作用3 2.企业激励机制案例分析4 2.1华为企业的激励机制4 2.1.1直接经济奖励4 2.1.2非直接经济奖励4 2.2企业激励机制给我们的启示5 3.如何创建企业有效的激励制度 6 3.1激励组织期望的行为6 3.2善于发现和利用差别6 3.3掌握好激励的时机与力度6 3.4激励时因人制宜6 3.5系统设计激励策略体系6 3.6系企业危机意识的树立,危机激励7 4.结论7 5.参考文献7

1.激励概述 1.1 激励的含义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1.2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和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组织发展动力的核心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存在一个“努力工作—产生绩效—有效激励—努力工作”的循环正反机制,将组织目标纳入其中,使员工个人的努力程度与绩效挂钩,采用物质或精神的激励制度使员工在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满足,进而刺激其努力完成组织下阶段的目标,使组织绩效螺旋式上升。根据激励的含义,激励机制将包含诱导因素和行为因素两方面的内容。 1.2.1诱导因素 诱导因素即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激励的目的是调动积极性,积极性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意愿及行为的准备状态。员工积极性受员工自身的需要及认识和环境的影响。对诱导因素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员工需求因素的调查、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组织愿景的设计,采用内外部结合的奖酬设计。 1.2.2行为制度 组织对其成员完成组织目标所努力的方向、行为方式、行为控制以及应当遵循的价值观的设定。激励的实质是通过目标导向,使人们出现的有利于组织目标的优势动机按组织所需要的方向行动。组织中成员受诱导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类型的价值观。但组织要培养主导价值观,使员工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趋向一致,更有利于组织完成目标。 1.3 激励的作用 一个人平常表现的能力水平,与经过激励达到的能力水平之间存在大约60%左右的差距,美国哈佛大学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lls)教授调查研究。激励在组织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一、强化理论(A、B、C教师的考试方法) 强化理论是以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它着眼于行为的结果。在形成操作条件反射的过程中,个体的行为是主动的,个体为了获得各种奖励或回避不好的刺激,主动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无论行为的结果是奖还是罚。行为结果作为一个刺激物对个体都具有强化作用。所谓强化是指加强或削弱人的行为的一种刺激,强化理论是研究行为的结果对动机影响的理论。强化的类型正强化、负强化、自然消退三种类型。 第一种: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当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人们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 第二种: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它是指通过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所引起的不愉快的后果,对该行为予以否定。 惩罚是负强化的一种典型方式,即在消极行为发生后,以某种带有强制性、威慑性的手段给人带来不愉快的结果,或者取消现有的令人愉快和满意的条件,以表示对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的否定。 第三种: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原先可接受的某种行为强化的撤消。由于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 A教师每学期只考一次试而且不提前通知,属于不强化的的结果。由于平时没有强化以及没有提前通知,考试的结果可能不会太好。因此A教师应该加强强化。 B教师每学期考4次试而且提前通知这属于间隙强化,每隔一段时间才会考试。这种考试由于平常加强了强化及提前通知,同学们会提前做好准备,考试结果会比A教师考试的方法好很多,这种方法比较合适,在加强强化的同时比较适度。 C教师每学期会做大量的测验而且不会提前通知,这属于一种连续强化。由于要不定期对学生做测验,这就要求学生时刻要做好准备,这简介上是对学生的连续强化,这种考试结果会比A教师和B教师的考试结果都好,但是由于连续强化会造成组织成员的压力,所以B教师的间隙强化比较好。

组织行为学案例2011

案例1、亚华建筑公司 亚华建筑公司是浙江省的一家小公司。公司收益的半数以上来自地下管道安装工程,所以公司的经营有明显的季节性,员工流动率也非常高。 林斌是一个大学生,每年夏天都来亚华公司兼职做反向铲挖土机的操作员,今年是第4年了。公司考虑,林斌已经有了9个月的工作经验,属于高级技师,就安排他去操作公司里最新的机器。但是现在那台机器归王富贵操作,公司的这种安排使得他不得不去操作一台旧机器。王富贵对此很不满意,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公司的老员工,也是一名正式职工,没理由将机器让给一个兼职的临时工。角色冲突的出现使公司里的其他员工很快就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王富贵,一派支持林斌,双方都把为对方制造工作上的麻烦作为乐趣。不出1个月,林斌就辞职了。 讨论题 1、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2、这涉及到什么问题? 3、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可以提练的经验?

案例2 华南理工三剑客的性格与命运 创维集团原董事长黄宏生与TCL的李东生、康佳原掌门陈伟荣都是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78级的同学,曾经三星同辉,同为彩电业大佬,如今却悲喜浮沉迥然不同…… 1978年高考时,三个年轻人李东生、陈伟荣、黄宏生分别从惠州、罗定和海南岛考到了华南工学院(1988年改名为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专业。黄宏生和李东生当年都是18岁,陈伟荣比他们俩年长不少。三人中黄宏生最有冒险精神,也最有激情;年长的陈伟荣老成稳重;李东生则刚柔并济。不一样的性格也成就了他们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毕业时各奔东西 1982年三人毕业后就各奔东西。 李东生选择了回惠州老家,被分配到惠州科委当机关干部。李东生却不满足,自己联系了一家合资企业“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只有40人的企业,但那时已算是惠州跟电子沾边的“大厂”了,也是以后发展起来的TCL集团的第一家企业。凭着踏实、执著的工作态度,李东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逐步做到了车间副主任、主任,28岁时被任命为TCL通讯设备公司总经理,实现了自己事业上的第一次飞跃。 毕业时,黄宏生进入华南电子进出口公司工作。3年后,个人业绩占公司半壁江山的黄宏生被破格提拔为常务副总经理,享受副厅级待遇。1988年,在同事的惊讶与叹息声中,黄宏生辞掉了令人羡慕的职位,只身“下海”,到香港闯天下。1988年,一个小公司“创维”在香港诞生。 陈伟荣的经历没有两位小兄弟传奇,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深圳康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从一个普通技术员做起到董事总经理兼党委书记,经历了12个年头。不知是偶然还是命中注定,三个人虽然有着不同的成功经历,却走到了一个终点,都成为了中国彩电行业的大佬。 三星同辉 1993年,陈伟荣率先发力,开始了全国版图的扩张。20世纪的最后时间里,陈伟荣的事业达到了顶峰:康佳的总资产从1992年的5.49亿元增加到2000年上半年的89.13亿元;其彩电产量在1999年超越长虹,成为当时的“老大”;而康佳的产品,亦从彩电扩展到手机、影碟机、冰箱等等。 巧的是,同样是在1993年,李东生出任TCL集团总经理,自己掌勺做菜,开始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李东生的第一招是“消费革命”:拿三四千元就可以抱回一台TCL王牌71厘米大彩电,质量跟那上万元才买得到的画王、火箭炮相差无几,讲求实惠的国人纷纷抱回家里。仅在一次全国家电产品交易会上,订货总额就达到2亿元的天文数字。 与他的两个同学相比,黄宏生是进入彩电行业最晚的一个。下海后的黄宏生发现创业是何其艰难!学理工的他开始从最简单的电视遥控器做起。1990年,创维的销售额迎来了珍贵的第一个100万,成为了世界很多电视机厂的遥控器供应商。1992年在德国的展览会上,创维接到了2万台电视机的订单,接着第二批5万台……1993年后创维电视开始全面走向世界。2000年4月,创维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融资10亿港元。2003年度,创维实现销售额120亿元,出口创汇2亿多美元,成绩相当骄人。

组织变革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组织变革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现代企业组织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对于企业功能的实现至关重要。而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当今社会中,组织变革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许多在实践中对于组织变革存在着模糊认识,要么是缺乏组织变革的积极性,要么是盲目地进行组织变革。因而本文旨在通过对组织变革概念、原因及对策的分析,熟悉并且更好地学习组织变革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组织变革;企业;原因;对策 一、组织变革的相关概念 (一)组织变革的含义及原理 所谓组织,就是为达到某些目标而设计的集合体,是成员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框架。它满足以下几个特点:(1)是社会实体;(3)有确定的目标;(3)有一定的结构和协调模式的动态系统;(4)与外部环境相联系。 而组织变革是指运用行为科学和相关管理方法,对组织的权利结构、组织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以适应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提高组织效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组织变革,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资源的不断整合与变动,都给企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企业关注组织变革。 组织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系统,这种系统与其多重环境发生着动态的相互影响。多层次、多因素、复杂多变的环境要求组织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功能和结构,提高在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即要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不断对组织进行变革。组织变革就是指: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自身结构和功能,以提高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应变能力。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因有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两大原因。

非营利组织案例分析

非营利组织案例分析 ——以“中国扶贫基金会”为例 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 2015101146 马子骥 【摘要】中国扶贫基金会作为非营利组织中的发展榜样,对全国的基金会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试以中国扶贫基金会为案例,对其内部组织、绩效、档案管理进行分析与研究,同时分析了扶贫基金会重要的外部项目与合约管理,通过研究分析,可以为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下的基金会管理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案例分析基金会

目录 1.“中国扶贫基金会”简介 (4) 1.1基本情况 (4) 1.2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宗旨、使命与业务范围 (4) 2.案例分析 (5) 2.1相关理论 (5) 2.1.1.非营利组织理事会制度 (5) 2.1.2.非营利组织报酬与激励机制 (6) 2.2.3.非营利组织项目管理制度 (7) 2.2扶贫基金会的内部管理分析 (7) 2.2.1以理事会为中心的组织机构设置 (7) 2.2.2监测评价与激励机制 (8) 2.2.3工作记录与档案建设 (9) 2.3扶贫基金会的外部管理分析 (9) 2.3.1全面合约管理 (9) 2.3.2项目管理 (9) 3.借鉴意义 (10) 3.1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 (10) 3.2透明的工作制度安排 (10) 3.3项目管理 (11)

非营利组织案例分析 ——以“中国扶贫基金会”为例 非营利组织(NPO)的概念来自于美国,美国学者T.列为特(T.Levitt,1973)首次使用“非营利组织”这个概念来统称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组织。非营利组织以多种形式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在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公益服务、协调社会参与矛盾以及倡导和影响政府政策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基金会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一种重要类型,对于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以及推进公民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制度价值与意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基金会已经成为公民个人、社会和政府之间的有效的沟通渠道,并且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慈善的传统和文化历史悠久,虽然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基金会形成较晚,在很多方面亟待完善,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第一个基金会成立以来,我国的基金会发展迅速,其影响力也日益凸显,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扶贫等众多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并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本文以“中国扶贫基金会”为个案,探讨基金会领域中的非营利社会组织现状。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分析12

案例12 伟严为何要跳槽? 伟严从大学时代起就是一个成绩突出,有自信和抱负的学生,他的老师和同学都对他日后的发展做了充分的估计,十分看好。他的专业是工程设计,但不知何故,毕业后被一家电器公司招为销售员了。刚开始,他对这岗位挺满意,不仅工资高,而且尤其令他喜欢的是这公司给销售员发的是固定工资,而不采用佣金制。好强的他担心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实际工作经验, 如果比不过别人, 拿的佣金少了该多丢脸呀。 刚上岗位的头两年,伟严虽然工作兢兢业业,但工作成绩只属一般,可是随着他对业务的逐渐熟练,又跟那些客户们搞熟了,他的业务量终于渐渐上升。到第三年年底,他觉得自己已在全公司技术业务员中大概属于中等了,至少在全公司几十名销售员中不会是末尾。下一年,根据和同事们的接触,他估计自己当属业务员上等水平了。由于这公司的政策是不公布每人的销售额,也不鼓励互相比较, 所以伟严对自己的成绩究竟如何没有多大把握。不过,这几年里,伟严日子过得很舒坦,同事们之间关系一团和气,大家拿一样的工资奖金,没有激烈的竞争,几个老员工还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他。 然而这种一团和气的日子不多了,去年,公司实行改革,打破大锅饭,改固定工资为佣金制,再也不能干多干少一个样,还要实行末位淘汰制。公司制定的报酬制度使命伟严的抱负与好胜心被激发出来,而且此时他在技术业务方面也已经老道成熟了,只要坐上了业务量的第一把交椅。就可以拿到最高的销售奖金。从去年开始, 伟严干得特别出色。尽管定额比前年提高了15%,可到9月初他就完成了全年定额。虽然他对同事们仍不露声色,不过根据公司的业绩公布,他发现没有谁已接近完成自己的定额了。10月中旬时,公司刘经理特地召他去汇报工作。听完他做的汇报后,那经理对他说"咱公司要再有几个像你一样棒的销售业务明星就好了。"伟严只微微一笑,没说什么,不过他心中思忖,这不就意味着承认他在销售员队伍中出类拔萃、独占整头么? 果然不久就风传他快要被提升为部门主管了。为此他一马当先,比过去干得更好。他觉得不能辜负公司头儿对自己的信任。不过近来他觉得自己心情不舒畅。一是部门经理经常要他干一些管理工作,过去他总是愉快的完成,可是现在销售奖和绩效挂钩,伟严觉的这些都成了负担。最令他烦恼的是大家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味了。从过去的亲密无间,到现在的防范冷淡,大家工作干的情况都保密,不互相通报信息,特别是有一个过去关系不错的同事,对伟严更是虎视眈眈。没个笑脸,后悔不该把销售的高招和关系给他,现在倒成了竞争对手了,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随着销售额的提高,伟严的佣金在公司销售人员里已经是头一块牌子了。不过公司人员流动也越来越大,除了被末位制淘汰下来的员工被辞掉以外,还有几个业务高手也酝酿着要跳槽,部门里人际关系挺紧张。五天前,就在伟严要被提拔为部门主管时,他也离开了公司,因为另一家公司看中了他,许以更高的佣金把他给挖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