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下面整理了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原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本海陆军采取不宣而战的手段,向大清朝廷海陆军发动了两次突然袭击,分别为丰岛海战和成欢之战,其中成欢之战是日军根据其大本营的侵略战争部署而进行的一次有准备有计划地战争挑衅。

据史料记载,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营召开御前会议作出对中国开战的决定。19日,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鲜公使大岛圭介等人,要不惜采取任何手段,立即挑起中日冲突。同日,日本大本营授权入侵朝鲜的日军混成旅团长大岛义昌,如中国增派援军赴朝即采取自由行动。23日,日军悍然侵入朝鲜王宫,发动政变,并迅速建立傀儡政权。25日凌晨,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湾发动突然袭击,挑起丰岛海战。当天,大岛义昌率日军混成旅团步兵四个大队,有骑兵、炮兵、工兵各一个中队共4000余人,配备山炮八门,由汉城龙山出发南犯,准备进攻驻守牙山的清军。

早在1894年6月初,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派出叶志超、聂士成率领的清军2000余人进入朝鲜,驻守于忠清道牙山县。7月21日,因朝鲜事急,李鸿章派出高升、爱仁、飞鲸等三艘商轮,载清军2500人支援驻牙山清军。25日,日舰在丰岛海面击沉高升轮,船上

清军大部死难,仅爱仁、飞鲸商轮所载的清军到达,两军会合后共计4000余人。

据史料记载,在丰岛海战的前一天,驻守牙山清军接到李鸿章“和议决裂,速备战守”电令。当天,聂士成决定率所部移驻成欢,并对叶志超说:“海道已梗,援军断难飞渡,牙山绝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天生形胜,宜驰往据之。战而胜,公为后援;不胜犹可绕道而出。此间战事当率各营竭力防御,相机进止。”叶志超服从之,于是清军退出牙山,分驻成欢、公州两地以守。

成欢位于朝鲜忠清道平泽县东南,稷山县西北。北距汉城70公里,西南距牙山20公里。东西环山,中连纵横两驿道,一为汉城至全州之南北大道;一为稷山通牙山之东西驿道,地处交通要冲。成欢北5公里处有河,名安城川,西向流入牙山湾。河上架桥,曰安城渡,为汉城至成欢必经之地。河两岸池沼与稻田纵横,广茅数里。桥南侧有小村名佳龙里,据此可控制安城渡口。成欢形势险要,聂士成由牙山移军成欢以抗日军是正确的。

聂士成率领的清军在成欢的兵力部署是:右翼以成欢东南之月峰山为依托,构筑堡垒及防御工事,控制成欢东、北方谷地,由武毅军老前营一部及古北口练军马队驻守。成欢北面丘陵上筑堡垒二,扼汉城至全州大道,为正面防御阵地,由武毅军老前营一部及正定练军中营驻扎。左翼在距成欢西北约2公里之牛歇里高地修筑堡垒工事,“令翼长江自康率仁字营扼敌趋牙山路”,配以武毅军老前营之炮兵,北可控制距牛歇里2公里之银杏亭高地,东可俯瞰汉城至全州大道,“见

敌过轰击之”。又将成欢北面沼泽地下流堵塞,使沼水泛滥,以阻滞日军行动。清军的防御部署实际上由左右两个阵地组成,左翼牛歇里阵地一线配备有炮兵,为防御主阵地,右翼月峰山一线守卫比较薄弱。

28日,聂士成探得日军将于夜间来袭,乃令“各营皆饱食以待”,并进行战斗布置。“令邦带冯义和带精锐三百伏河旁林际,敌半渡即出击。令哨官徐照得率百人伏山侧,并在山顶□望,何方有警,即悬灯为号。令邦带聂鹏程领兵四哨伏大道西沟畔,营弁魏家训领五百人为接应”。派武备学生于光□、周宪章等率健卒数十人,埋伏在安城渡南之佳龙里组织伏击。“部署毕,慷慨誓师。众感奋,皆愿决一死战”。

由汉城南下进攻之日军,27日进至成欢北20公里之振威。次日,进逼距成欢北仅数公里之素沙场,探知清军已移防成欢,大岛义昌乃决定进攻成欢,并在观察成欢地形和清军防御阵地后,乃决定将进攻部队分为左右两翼,其右翼由步兵四中队,工兵一中队组成向清军左翼阵地佯攻,作为牵制。自率旅团主力步兵九个中队,炮兵一个中队为左翼,向月峰山一带迂回,进攻清军右翼阵地。另以小股力量至成欢西面锄斤里担任右翼队警戒。为避免昼间调动兵力暴露作战意图,决定夜间采取行动。得手后于29日凌晨向清军发起总攻。

日军在午夜时分开始向成欢运动,其左翼部队于次日凌晨5时到达距成欢东北4公里处的都监里,其右翼队的前卫部队于午前三时到达佳龙里附近。

埋伏在附近的于光□等率领的清军早已严阵以待,突起狙击。“瞬间,伴随突然爆发之排枪声,子弹雨点般从夹路两侧房屋内猛烈射

击”,当即将日军步兵第二十联队中队长步兵大尉松崎直臣击毙,山田四郎被击伤,士兵伤亡多人。黑夜中,日军不辨清军虚实,猝然遇伏,仓惶败退,互相践踏。退至安城渡,“桥小人众,拥挤坠水,溺死甚众”。右翼部队司令官武田中佐闻警,立即令本队向右迂□,攻击清军左翼以支援前卫部队。并令步兵时山龚造率三个分队士兵前往助战。时山等在行进途中,误陷泽中,水深没颈,挣扎不得出,时山等二十九人,全部溺毙。

不久,日军大队迂回至前卫部队右方,见清军兵少,又无后援,遂拼死冲击。于光□等率伏击部队以少敌众,坚持抵抗近一个小时之久。终因寡不敌众,于光□、周宪章等皆中弹牺牲,余众被迫撤出阵地。五时许,日军攻占佳龙里。

与此同时,日军左翼部队也从都监里向清军右翼月峰山阵地一线展开进攻。先用火炮猛烈向清军阵地轰击。日军并将全部预备队投入战斗,企图一举攻占清军阵地。清军不屈,顽强抗拒。六时半左右,战斗更加炽烈,“枪炮轰鸣,天地震动”,“流星万道,横飞半空,其声飚然”。

聂士成原在左翼牛歇里阵地指挥,见右翼阵地战斗激烈,便亲率守成欢正面阵地部队数百人赴援。于是,遭到日军集中全部火力阻击。增援部队在聂士成指挥下奋勇还击,击伤日军第十一联队第二大队长桥本昌世少佐,毙伤日军甚多。但由于清军炮兵主力远在左翼牛歇里阵地,不能有效地支援右翼清军阵地,战至7时半左右,清军伤亡颇大,“而敌愈聚愈众,布满山谷”,终于力不从支而撤出右翼阵地。

日军占领佳龙里后,立即向清军左翼牛歇里阵地前方银杏亭高地挺进。6时许,双方步兵在牛歇里北方高地展开激战,双方炮兵也猛烈对射。聂士成“驰骤枪林弹雨中,往来策应”。不久,因日军左翼队已占领月峰山阵地,“我军四面受敌”,且“军火垂尽”,聂士成“不得已率众溃围而出”,成欢遂陷。

聂士成退出成欢后与叶志超汇合,沿朝鲜东海岸北退至平壤,与入朝之四大军会合。日军也于7月末将混成旅团撤回汉城。至是,成欢战役遂告结束。

成欢战役为中日两国陆军的首次交战。中日双方参战兵力分别为,日军步兵四大队,骑兵、炮兵、工兵各一中队,共四千余人;清军马步近三千人。战争结果,据日方记载,日军伤亡将卒八十二人;清军死伤约五百人。而据聂士成《东征日记》记载:“是役,我军多埋伏地中,从暗击明,故死伤仅百余人,……敌兵死伤千余”。双方所记的敌军伤亡数字都有所夸大。实际上,由于日军武器装备优良,杀伤力较强,而清军有堡垒掩护等原因,双方伤亡相差无几。但日军实现了将清军逐出牙山的战略目的,清军辎重武器损失较重,不能不说是一次失败。

成欢战役清军失败的原因很多,除了清军素质和武器装备劣于日军和兵力也少于日军外,还有战略和战术上的失败原因。从战略意义说,由于清政府对于日军的战争挑衅反应迟缓,和战不定,特别是因李鸿章强令推行“避战求和”方针,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使清军贻误战机而招致恶果。

在此之前,入朝清海陆军将领目睹了日本擅派大军入侵朝鲜,蓄意挑衅,极为气愤。清军将领及有关人员曾多次电请清政府派重兵赴朝,并派兵进驻汉城等地,以防备日军继续挑衅,但令人遗憾的是,均被李鸿章驳回和制止。

7月11日,因朝鲜形势进一步危急,叶志超再次致电李鸿章请战,但他顾虑从朝鲜撤兵会“示弱”于日本,因而要求衙门核示。清政府同样举棋不定,决心难下。结果实行的只能是不战、不守、不走的下策。直到7月16日,军机大臣、衙门大臣经过会商,才确定了一面备战,一面和商的方针。7月18日,清廷谕李鸿章派援军赴朝。延至21日,增援牙山部队和进驻平壤军队才出发,但为时已迟。日军早已把大军运至朝鲜,作好了发动战争的一切准备。因此说,清政府对和战的举棋不定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实为成欢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

从战术观点看,成欢之战的失败,虽然也有战役部署不当的问题,但也更有分军御敌,兵力分散,防守成欢的聂士成错误地估计了日军进攻的方向,以为日军将沿汉城至全州大道来犯,进攻的主要矛头将在成欢正面阵地和左翼。结果,日军“分两道来犯:一从大道来,以缀我师,而一绕道出东路,以袭侧面”,使清军的防御处于被动地位。由于对敌军进攻方向判断的错误,清军在部署成欢防务时,将炮兵阵地配备在左翼牛歇里高地一线,右翼月峰山阵地无强大炮火掩护。当日军以主力向右翼阵地进犯,以强大炮火轰击清军月峰山阵地各堡垒时,由于清军炮兵阵地远在成欢西北牛歇里一线,故“我炮队还击,

竟莫能中”。

除此,还有清军守军的堡垒构造不良,工事不坚固,不堪日军一击的问题。清军进占各阵地由于匆忙筑成,工事不坚。所谓堡垒,不过是在丘陵高地上构筑一正方形胸墙。墙壁极薄,上部仅厚六、七寸,不仅经不起炮弹轰击,即日军所使用之村田式步枪子弹亦极易贯通。这样,堡垒实际上起不了多大的掩护作用。堡垒外侧又无深壕掩体环绕,以利交通往来。仅置树木枝干以代鹿砦障碍,日军极易从胸墙攀援而堡垒攻破。

中日甲午战争历史影响中国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远东

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另外,日本为了对抗俄国,湔雪三国干涉之耻,一方面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开始了东亚地区新一

轮的争霸。

甲午战争标志着中朝之间上千年的宗藩关系正式终结,朝鲜名义上获得了独立,实际上却被日本控制。之后俄国势力进入朝鲜,日本和俄国在朝鲜的争夺日趋激烈,最终引发了1904年日俄战争。

对远东局势来说,《马关条约》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历史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分析

【历史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 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1、缺乏预见: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朝反 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 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2、战略原因: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 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朝屈服。中国方面,战前则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 了头筹。 3、装备劣势: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迎击日军。受限于 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 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 4、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战前,清政府不作 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 战的惨败。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当时中国处于清朝晚期,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 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 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 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 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马关条约》产生的无疑就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那么,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分析有哪些?那么,下面就让店铺为大家介绍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首先,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天皇就确立了对外扩张政策,宣称要以武力“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维新之后日本虽然建立了西式军队,但是在其军队当中仍然盛行着其传统的武士到精神,且士兵对于天皇是绝对的忠诚,可为其而死,所以其军队的战斗力是非常的强悍的,而且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日本早已垂涎中朝两国的丰富的资源,于是日本制定了一个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同时大力发展海军,从1890年开始拿初国家财政收入的大部分建立和发展近代的海军,其宗旨是以超越北洋海军为目标的,到甲午战争前,这一目标已基本达到。 可以说日本对于这场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他们不惧怕战争甚至渴望战争,因为这一战不但可以掠夺殖民地抢夺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机取代中国成为亚洲第一大国!此战日本可以说是以国运相赌,若胜便是羽化成仙,若败则死无葬身之地,所以日本是抱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心来的,他们不是来挑起战争的,而是来拼命的! 反观中国,此事中国古代官场的土特产品------党争,再领风骚,帝后二党斗得是不亦乐乎,根本旧无暇顾及日本,或者说根本就没把这些倭奴放在眼里。统治集团内部的失和在很大程度上是影响了战局的。 其次,清军三军主将能力平平。 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清军失利,而黄海海战的失利并不可将全部责任推到军费被挪,操练不勤等问题上,北洋舰队主将丁汝昌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排兵布阵上存在着重大的问题,隔行如隔山,让一个陆军的将领去指挥海军,这大有中国足球长期把持在一个从来都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那么,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吧!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一,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二,北洋水军军备力量有限,好多枪炮都是假的打不出来,子弹稀缺, 三,洋务运动受到顽固派的层层阻拦, 四,日本明治维新使之国力大增。 甲午战争——失败原因 军事实力上的差距 很多人认为中国在甲午战争前的军事实力已超过了日本,但事实并不如此: 中国的北洋海军在1884年之前仍是“亚洲第一”,但过了1884年,由于清朝官员认为海军以很强大,不懂得海军需要不断投入、持续更新,大大紧缩开支。 反观日本:19世纪90年代大量地购买船只,全国上下的人民都支持。很快日本的海军就远远超越了北洋海军。 要说海军在训练上比日本还要强了一截,但比起陆军中国就差得更远了。要比军队数量我们很占优势,但陆军人口的绝大多数是还停留在弓马的八旗军和绿营军的战斗力极其低下,唯一还算有点近代化的军队居然大部分都是民兵(代表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战斗力还算比较强)。但即使是这样这些精锐部队在人数和武器装备上都与日本相差甚远。 总的来说,中日甲午战争中除个别以外,中国的将兵都是尽职尽责的,但仍无法挽回军事实力上巨大的差距。 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

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及其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及其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中国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国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作用而导致的,同时它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深刻的教训。 一,外部因素 1. 日本的军事实力:当时的日本,已经开始了西化运动,而其国家的军事实力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在与中国作战时,日本的军队毫不退缩,配备国内最先进的武器,其自身的实力自然是不容小视的。 2. 战争的前期准备:相对于日本的军事实力,当时的中国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无法充分准备战前,而这种准备充分的差距也成为中国最大的劣势之一。 3. 国际舆论:在当时的国际舆论中,中国被描绘成一个弱小、贫困和无力的国家。而相对于这种国际舆论的影响,中国的实际情况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认识。 二,内部因素 1. 政治体系不完善:在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政治体系尚未 形成一个完善的国家领导体系,国家的政治稳定度显然较低,这使得在战争中作出有效决策变得相对困难。

2. 经济基础薄弱:在当时的战争中,日本能够以全力战斗的状态,而中国却因为经济基础薄弱而无法全力投入战斗。而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当时的经济几乎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很难涉及到国外市场的优势。 3. 内斗与割据:在战争中,中国一方面需要统一的指挥,而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却存在着内斗以及各种系割据,使得对抗强敌的目标难以达成。 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失败原因不仅仅是以上因素,甚至也不能仅仅归咎于这些原因。中国的失败原因完全是从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政治环境以及文化因素中演绎出来的。它不仅是当时的现实需要,更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中国的失败,使得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的问题。在经历一次彻底的失败之后,中国社会开始深入探索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发现自己修得的一些长处同时也限制了自己的进步。正因为如此,中国在战后开始改革,而这个改革的路是充满艰辛和曲折的。 三,名义上的胜利与实际的失败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名义上获得一次胜利,但实际上却是失败的。这份名义上的胜利,在当时让中国维持了一种自信心。但在考虑整个历史的长远发展时,这种实际上的失败并没有什么帮助,反而让中国在接下来20世纪的很长时间里面深陷内 部和外部的紧张状态中。

甲午中日战争:军事战略与政治操控

甲午中日战争:军事战略与政治操控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战争,时间为1894年 至1895年,主要原因是中国和日本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权争夺。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最终惨败,成为了近代中国军事史上的一块烙印。本文将从军事战略和政治操控两个方面分析这场战争。 军事战略: 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败北的主要原因是军事战略上的失误。首先是中国军队的军事攻击计划不清晰,在进攻朝鲜时缺少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战术手段。此外,中国军队的装备和组织结构都非常简陋,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却无法和日本的现代化军队相比拟,缺乏更先进的武器和军事技术。 日本在战略上占据了明显优势。首先,日本军队采取了强有力的战略手段,如在进攻朝鲜时采用了闪电战的战略,以及在战争中实行了经济封锁和海上封锁等战术。其次,日本军队在战争中表现出很高的单兵战斗素质和士气,日本军队采用了统一的成套制造工业,能够快速生产出优秀的武器和军队装备。此外,日本军队将通信和后勤保障工作做得非常到位,能够快速响应和补给。 政治操控: 除了战术上的原因,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主要是由于政治操控失误。在战争期间,中国政府的腐败和官僚主义严重,中国军队的领导层也发生了重大变动,使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急剧下滑。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在政治操控上优势明显,日本政府采取的是以小型官僚为基础的制度,采用出色的宣传方式,能够迅速组织社会活动和扩大舆论影响。 日本政府通过在舆论战中积极宣传,他们力图证明自己不像中国人那样腐败和堕落,引导日本国民对战争的支持和鼓励士气,这种极端的爱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日本在战争中强大的士气。因此,正是在这种选择中,政治上的稳定和鼓舞人心的宣传使得日本在政治上处于优势。 结论: 因此,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军事战略和政治操控是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简要分析了中日两国在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和政治操控,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整个历史过程,以及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复杂矛盾和冲突关系。

甲午战争清朝战败的原因

甲午战败谁之过 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两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 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容忘记的重大事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甲午海战的失败绝非偶然,全方位地探讨这次战争的背景及战争的原因,对吸取历史教训,振奋民族精神、免蹈覆辙不无裨益。 客观原因 中日实力差距大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理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汇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排除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而在清朝统治下的中国依旧停留在农业社会,各方面落后。 列强企图瓜分中国 清朝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李鸿章等人一味依靠外国调停,而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实力上。清政府以为列强会“主持公理”,抱有过多的幻想与期待,他们希望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来遏制日本,解除军事对峙。可是列强在中国扩张时虽然彼此间有利益冲突,但是他们在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以及攫取更大利益的想法是一致的。日本战胜中国对他们来说有极大的好处。所以列强并没有尽力去斡旋。日本敢于悍然发动战争,也是有恃于美国的支持,以及其他国家的袖手旁观。 海军实力差距 当时,清海军—北洋舰队号称亚洲第一,但这水分很大。因为海军的军费大多被挪作他用,连炮弹如此重要的物资,里面也只是灌满了沙子,别的也就不用多说,没有了经费投入,海军是无法维持强大的。而日本却是积极训练海军,造出许多吨位较大的舰船,有了与北洋海师抗衡的资本。丧失制海权导致甲午战争彻底失败,北洋舰队作战失败构成了中国近代史厄运链上最重要的一环。从双方海军实力看,敌强我弱。 主观原因 日本发动此次战争是预谋已久,侵略中国是日本既定国策日本为此做了大量准备,积极训练海军,派出间谍等等,而清政府对此缺乏警惕,准备不足,甚至轻视日本。在日本倾尽全国之力扩充军备之时,清政府反而放松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 清政府的腐败也是此次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1895年正值慈禧60大寿,为了给慈禧准备礼物,许多官员想破头脑,挪用各类费用,包括海军军费。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咸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需告急,却同各地一样收到必须“报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

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分析及启示 甲午战争是亚洲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它犹如一记重拳,砸醒了中国这只睡狮,使中国人再也不能在天朝大国的梦幻中沉睡了,由此,维新和革命的思潮运动绵延不绝,驱动着中国人求进步、求发展。有人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是因为军事力量不足造成的。这失败的原因就这么简单吗下面让我们就此进行探究。 一.政治方面 甲午战争前的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走上独立发展的强国之路,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它还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并且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吸收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丰硕的科技成果,并使之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而此时清朝的洋务派们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他们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是先圣们制定出来的,一旦涉及到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到他们自身的利益,还会遭来由于亵渎祖先而带来的灭顶之灾。这种主观上的桎梏严重影响了中国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使中国与世界脱轨,为中国的发展埋下重重危机。 二.经济方面 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并不比中国强盛,甚至可以说中国在经济整体上是占优势的。但是日本积极备战征收重税(中国的4倍),明治天皇甚至拨出30万的宫廷内帑和10%的官员薪俸支持海军,而中国因为慈禧太后,北洋水师6年为添一船一炮,陆军也多不满编,可以说军费严重不足。经济稍占优势的中国,其军费却严重不足,试问这样,中国又如何能在战争中战胜军费雄厚的日本呢 三.军事方面 从军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由此可见,当时中国的军事力量并不比日本逊色。那为什么这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舰队会如此的不堪一击呢原因就出在,他们虽然引进了先进的舰只,军队的管理模式却依旧陈旧、僵化。这支舰队自组建以来就很少进行训练演习,舰艇也不知保养,以至于炮管上经常晾满水兵的袜子,炮筒中一摸一把黑灰。曾有

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战争。为什么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呢?以下就是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缺乏预见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清朝政府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维新派政治家吉田松荫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

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与之相比,中国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当时清朝的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桢、台湾巡抚刘铭传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各方面分析论文1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再探讨 摘要: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1895年,战争的结束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结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耻辱。而就当时的综合国力而言,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清政府都要远远超越日本,而由于当时的腐败的政治体系与统治者的无能,终究以战败而结束,让中华民族逐渐走向了深渊…首先简要概述甲午战争的经过,特别是战争爆发的原因、主要战役和战败后的赔偿经过及影响等,分析了当时中、日的各方面实力,给出了具体的经济及军事实力数据。 关键词:中日甲午战争;政治体系,经济,文化,军事实力;清政府;日本综合实力1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在经历了三十年的努力之后,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这期间,中国在经济、军事上都取得较大的突破,成为亚洲最强大的三个国家之一。 这期间虽然发生了多次战争,但都是以中国胜利结束,比如: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大军等。中国士气大振,各方面军事力量都有所发展,加强洋枪队建设,清政府也大笔拨款资助北洋水师,使中国水师成为当时亚洲最强的海军。而且,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也居世界前列。 而当时的日中战争经过及主要战役、条约概述 甲午中日战争虽然历时仅仅7个多月,但中间发生的战役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范围之广在当时的亚洲 2.1 起因

清光绪元年以前,朝鲜与日本矛盾甚深,朝鲜摄政王李应是甚至直接下令:“凡与日本人呢交涉者,处死刑。”这一年有艘日本军舰停泊在朝鲜江华岛沿海附近进行海域测量,在排日情结下,江华岛炮台守军发炮攻击,在日军的全力反击下,摧毁了江华岛炮台。这就是著名的“江华岛事件”。 江华岛事件过后,朝鲜不仅与日本关系愈加恶化,更加深了国家内部矛盾,发动多次政变。由于朝鲜当时还是清朝的附属国,理应派兵去帮助朝鲜。清光绪二十年七月二十五日拂晓,济远和广乙两舰掩护运送清军的运兵船在朝鲜牙山登陆后返航,经过朝鲜丰岛海面时,遭遇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及秋津洲等三舰,日本不宣而战,发炮攻击济远、广乙两舰。一番激战后,广乙舰被击沉,济远舰受到重创,载有清军1200人的高升号被日本劫持。次日,日军更将所有清军扫射杀死。七月二十八日夜,日本陆军进攻牙山清军,发生激战,清军不支,退向平壤。 清政府为之大怒,八月一日,中日双方正式开战。 2.1战争经过及主要战役 第一阶段,从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战争分陆战和海战双向进行,陆战主要在朝鲜半岛上的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黄海海战是双方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此役北洋海军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陆面战斗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大同江南岸战场、玄武门外战场、城西南战场。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九千五百余人,日军也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战力相差甚远,由于清军奋力反击,日军无功而返。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战场位于辽东半岛,以陆战为主。9月25日,日军在鸭绿江搭浮桥抢渡成功后,相继攻破虎山、九连城、安东县等。25日,旅顺陷落,日军残暴的进行了4天的杀戮,超过两万人遇害。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说道关于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我还有点不太清楚,可能是看的质料不多吧,所以我在网上查了点资料。加上个人的认识,作出如下总结:1895年3月,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权大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向日本赔款白银2万万(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将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永远让与日本”;允许日本在中国内地设厂,增开通商口岸,增加内河航线等共11款。《马关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使日本获得了发动更大战争的资本。祖国的宝岛台湾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遭受日本殖民者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 日本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朝野对此欢欣鼓舞,外相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本国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一想到现在会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私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战后,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扩张,为其在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伏笔。总之,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正因为如此,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也最具现实意义,这里最重要的是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总结、汲取其中的教训。 长期以来,一些论者从力量对比的角度分析问题,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日本及其支持者实力强大,中国不具备赢得反侵略战争的条件。那现在来看: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也就是说,甲午战争中国之败,并不是败在军事力量上。 那么,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战争队形的失误;当时日军队形为一字型,是为了发挥他们速射炮的威力。给与最密集的炮火打击。当时北洋舰队排出的不是一个单纯的横队,实际上是两艘两艘结对,五个小队组成的。当敌人过来时从五个地方穿过去,把他们的队形全部冲破。冲破的时候在运用近战,用撞角,用鱼雷,用一切手段来作战。这样子就可以避免我们的一些弱项,比如说我们的火炮射速不快等弱项。发挥我们的优势,就是撞角攻击等。这种根据北洋舰队自身特点排列出来的队形不能说是导致失败的原因。 另一种说法是北洋海军官员制度腐朽,素质低下;道德败坏造成的。通过一些资料的查询,得知北洋海军的高级军官,大多留学于欧美,接受过西方先进军事思想的熏陶和近代军事训练。而士兵都是沿海一带招募的水性很好的水兵,舰队平时的纪律和训练相当严格,防在北洋舰队工作过的外国人对北洋舰队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评。曾任北洋海军的英国人琅威理说过:中国海军,实有不可轻视者,麒操作也甚精,麒演炮也极准。营规亦殊严肃,士卒粌皆用命;倘与日本海军较,中国未尝或逊”,所以说这也不是造成战争失败的原因。 我认为造成失败的直接原因是武器装备的落后和弹药物质的缺乏。1888年北洋水师成立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下面整理了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原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本海陆军采取不宣而战的手段,向大清朝廷海陆军发动了两次突然袭击,分别为丰岛海战和成欢之战,其中成欢之战是日军根据其大本营的侵略战争部署而进行的一次有准备有计划地战争挑衅。 据史料记载,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营召开御前会议作出对中国开战的决定。19日,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鲜公使大岛圭介等人,要不惜采取任何手段,立即挑起中日冲突。同日,日本大本营授权入侵朝鲜的日军混成旅团长大岛义昌,如中国增派援军赴朝即采取自由行动。23日,日军悍然侵入朝鲜王宫,发动政变,并迅速建立傀儡政权。25日凌晨,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湾发动突然袭击,挑起丰岛海战。当天,大岛义昌率日军混成旅团步兵四个大队,有骑兵、炮兵、工兵各一个中队共4000余人,配备山炮八门,由汉城龙山出发南犯,准备进攻驻守牙山的清军。 早在1894年6月初,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派出叶志超、聂士成率领的清军2000余人进入朝鲜,驻守于忠清道牙山县。7月21日,因朝鲜事急,李鸿章派出高升、爱仁、飞鲸等三艘商轮,载清军2500人支援驻牙山清军。25日,日舰在丰岛海面击沉高升轮,船上

清军大部死难,仅爱仁、飞鲸商轮所载的清军到达,两军会合后共计4000余人。 据史料记载,在丰岛海战的前一天,驻守牙山清军接到李鸿章“和议决裂,速备战守”电令。当天,聂士成决定率所部移驻成欢,并对叶志超说:“海道已梗,援军断难飞渡,牙山绝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天生形胜,宜驰往据之。战而胜,公为后援;不胜犹可绕道而出。此间战事当率各营竭力防御,相机进止。”叶志超服从之,于是清军退出牙山,分驻成欢、公州两地以守。 成欢位于朝鲜忠清道平泽县东南,稷山县西北。北距汉城70公里,西南距牙山20公里。东西环山,中连纵横两驿道,一为汉城至全州之南北大道;一为稷山通牙山之东西驿道,地处交通要冲。成欢北5公里处有河,名安城川,西向流入牙山湾。河上架桥,曰安城渡,为汉城至成欢必经之地。河两岸池沼与稻田纵横,广茅数里。桥南侧有小村名佳龙里,据此可控制安城渡口。成欢形势险要,聂士成由牙山移军成欢以抗日军是正确的。 聂士成率领的清军在成欢的兵力部署是:右翼以成欢东南之月峰山为依托,构筑堡垒及防御工事,控制成欢东、北方谷地,由武毅军老前营一部及古北口练军马队驻守。成欢北面丘陵上筑堡垒二,扼汉城至全州大道,为正面防御阵地,由武毅军老前营一部及正定练军中营驻扎。左翼在距成欢西北约2公里之牛歇里高地修筑堡垒工事,“令翼长江自康率仁字营扼敌趋牙山路”,配以武毅军老前营之炮兵,北可控制距牛歇里2公里之银杏亭高地,东可俯瞰汉城至全州大道,“见

甲午战争中国的五大败因及对近现代的影响

1.甲午战争中国的五大败因及对近现代的影 响 1.1. 战前局面 朝鲜全罗道古阜郡郡守赵秉甲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贪腐行为会在中国历史和朝鲜历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由于他的贪腐,逼反了全罗道的农民,引发了改变了东亚历史的东学党起义。起义烈火迅速燃遍朝鲜半岛,朝鲜政府无力镇压,只得向清政府求援。日本政府早就密切注视朝鲜局势的发展,等待出兵朝鲜的时机,然后制造挑起中日战端的借口。当清政府应邀出兵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的时候,日军不请自来,在朝鲜南部登陆,在扑灭了起义烈火后,又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威海平壤。战后双方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强大,并逐渐走上军国主义对外扩张之路。 甲午战争,改变了东亚的局势,扯下了满清政府“天朝上国”的遮羞布,使西方列强进一步看清了清朝统治者这个庞然大物只不过是

一只技止此耳的黔之驴,从而更加变本加厉地欺压中国人民,大肆掠夺中国资源。同时,也使得一直仰望中央帝国的日本人改变了自唐朝以来对中国的臣服,诱发了日本人“征服满蒙、征服支那、征服世界”的野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当今又是一个甲午年的时刻,认真剖析满清失败的深层次原因,接受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不重蹈覆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甲午战争清朝的五大败因 1.2.1.中国是块大肥肉,列强都想吃一口 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第一个跳出来的是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无疑是世界第一强国。其殖民地遍布全球,号称“日不落帝国”。自19世纪以来,沙皇俄国加快了向远东侵略的步伐,趁着满清政府陷入腐败不堪之际,先后侵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等上百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尤其是占领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参崴军港,打开了太平洋的出海口——这无疑是对英国霸权的强烈挑战,因此,英国急需在远东扶持一个对抗俄国的代言人,而这个代言人只能在中日之间选择其一。那么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英国选择了日本而不是满清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大清帝国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讲,都不啻于一个庞然大物,正如拿破仑所言,是一头睡

甲午战争中方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中方失败的原因 在山东美丽的刘公岛曾经发生了中日海军的一场大决战。铁甲与热血铸造着民族铮骨,大海和长夜激荡着忠魂浩气,历史不会忘记海战风云,中华民族将铭记1894——这场战争就是甲午战争。面对着当年中国人的绵绵赤子之心,身处沧海变桑田百年之后的我们,该怎样回望那段历史,又该怎样展望前程。对于甲午战争我们不能永远沉浸在无边的悲痛与耻辱中,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为什么会失败上,应该化悲痛为力量,以图中华民族的再次复兴。 那么,为什么一个泱泱的东方大国会被自己的学生所打败?堂堂的大清帝国还抵挡不住几千日本兵吗?我们来分析其中的原因。 1 政治原因 1.1清政府腐败无能 腐败:日本当时为发展海军,天皇发动捐钱,皇后把首饰都捐出来,天皇每天只吃一顿饭。但是清政府的统治者慈禧却生活奢靡。在中日战争的关键时刻,慈禧却依然想着那三山五园的快乐。 大肆修建颐和园花费:1098万两白银1098万两白银÷60万两/艘吉野级巡洋舰=18艘 从清政府统治者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我们就可以看出清政府的腐败之极。 无能:清政府制度和职责含混不清;清国君主帝制徒有其表。 在调动和掌控全局上力不从心,南洋水师力图自保,保持中立。它甚至无法调动整个国家的力量来与另一个国家对抗。1896年《泰晤士报》对甲午战争中国的败因做过这样的描述。李鸿章急于避免战争,李鸿章的整个军事目标是在未来的某一天给日本这个暴发户予以彻底的惩罚。对他来说,他以自己的民族为荣,但是这个目标暴露了中国的每个人都相信李鸿章的铁甲和军队不可摧垮,包括李鸿章本人都没有意识到腐败和无知影响的这么广。 清政府的这些统治者不仅腐败无能,而且不了解世界大势。尤其对日本认识不清。 1.2对日本认识不清 中国人一直认为,那片叫作扶桑的天尽头的地方,生活的只是浪人与和尚,另外也盛产一些小偷。 清朝的傲慢越发激发了这个小国的自尊,清朝的懈怠,更加剧了日本的进攻欲望。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田中义一 而日本在朝鲜无理挑起战端,蓄意侵略中国,清政府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仍然未有准确的判断,还寄希望于中日双方同时撤军。 “在帝国主义横行霸道的时代里,弱肉强食是一条规律。谁落后,谁软弱,谁就要挨打。谁害怕战争,谁一味退让,战争就首先落到谁的头上……帝国主义是必定要侵略弱国的。只有揭露和反击帝国主义的侵略步骤,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才有可能制止帝国主义的侵略。”[1]

甲午战争120周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_3000字

甲午战争120周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_3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甲午战争最终以清军失败而告终。清军失败原因,概括起来,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一、武器装备的相对落后是清军战败的重要原因 甲午战争时期,清军武器装备如何对于战争结局来说无疑是极为重要的。甲午战争时期清军装备又是怎样的呢?回答是肯定的,与日军相比,清军装备在许多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 众所周知,清军装备近代化是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初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特别是在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共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清政府感受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为了强化自己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决心用洋枪洋炮来装备清军。为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久洋务派即在清政府支持下开始了军工企业的建设与生产,并开始用洋枪洋炮来武装清军了。这一过程虽然开始的比较早,但一由

于清政府财政的拮据,另外也由于清满族贵族愚昧无知、得过且过,政治上缺乏远见,故这一过程进行的相当缓慢。等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这一过程远没有完成。据估计,甲午战前,清军新式武器更换率只能达到或不足钧%左右,调往前线与日军作战军队的更换率只有60%—70%(如聂士成 在成欢作战清军更换率只有70%,平壤清军更换率只有60%多一点),东北练军的更换率只有40%。(如吉林将军长顺所辖17营3哨,“开斯、毛瑟等枪无多,大半来福枪、快枪,余则以刀矛充数”。山东“旧存军械本属无多,(战争爆发后)现经各营纷纷请领,几无以应。且尽系旧式枪炮,难以及远”。沿海部队“后膛枪仅存千余杆,又次之次者,无以制敌”。许多部队只好“配以旧土枪及故前膛来福枪”。“湖南并无后膛枪,湖北亦甚少,仅有林明敦数百枝,弹太少。”甲午战争爆发后,吴大激受命帮办军务,所辖23营3哨(应为1 1700余人,实际达不到),仅有各种枪枝4600枝。北京保护外国使馆的中国士兵拿的是“大刀长矛”。中国西南地区(如云南),“士兵们手中”“根本没有枪炮和军火储存”,即使有武器,也都是生了锈的或没有弹药的。而在甲午战争后期,辽宁凤城、辽阳等地清军在很大程度上则以抬枪为主了(因武器在战场被日军缴获或遗弃严重)。 事实上,即使配备了新式武器的清军其装备与日军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在武器型号方面,清军使用的“来福枪就

【历史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历史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 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 ①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度惨败。 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后。 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知,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 度腐败。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从此,中华民 道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 1、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 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2、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 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3、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 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甲午战争过去了,也许它曾经带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沉重的灾难,但是,我们作为二 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以及建设国家的未来栋梁之才,应该从这场战争中得到一些启示。 甲午战争是以当时的清朝政府割地赔款的败局而告结,但中日之间的战争并没有告终。事隔42年后,日本再一次发动了侵华战争,而且这场战争持续了8年之久,中国大地再 一次遭受了更惨重的蹂躏。这表明,帝国主义、军国主义就意味着战争,对扩张成性的侵 略者决不能忍让和妥协。今天,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责任就是捍卫世界和平,中国勇于承担起这个造福全人类的国际责任。中国可以负责任地向世界宣告:为了捍卫和平,中国时刻准备着!甲午战争的惨剧决不能重演!甲午战争的耻辱也决不会再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 一百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又翻开了尘封已久的历史,重新审看我们多灾多难的历史,一次次战争的失败,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再到甲午中日战争,最后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没有一次不是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现在从政治和经济分析失败原因。 一是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化。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加深了对中国的控制。英德法俄美意等国的驻华公使联合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进而干涉军事。英国人赫德长期占据海关总税务司长的职位,不但把持海关行政,而且插手许多政治事务。通商口岸的外国领事对地方政府发号施令,稍有不从便以派遣兵舰进行恫吓。 列强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经常会有一些矛盾,但在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中国殖民地化程度,以攫取更大利益方面是一致的。这是列强的基本立场,对 此务必保持清醒头脑。但清政府和李鸿章显然见不及此,对列强主持公理”抱有过大的期望和幻想。实际上列强的公理只是一种伪善,他们真正信奉的是利益和强权。列强早已看清日本稳操胜券,必然会倒在日本一边。赫德道出了实情:所有国家均向中国表示同情,并说日本这样破坏和平是不对的。但没有一个国家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帮助中国。”列强十分清楚,日本战胜中国他们都可以分一杯羹,战后的情况正是这样,列强利用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门户开放”的强盗条约都得到了很多好处。 二是经济上的半殖民地化。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航运、商贸、进出口、金融、财政都很大程度上被列强控制。中国迅速变成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与政治上、经济上半殖民地化相适应的是封建政权的买办化。一批为外国侵略者势力服务,以洋务派为代表的买办化官僚集团产生了。翦伯赞认为:洋务派地方上以湘、淮军阀为首,以主持北洋集团的李鸿章为代表;在朝廷里以军机大臣恭亲王奕为代表,而他们的总后台是慈禧太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代理人。”李鸿章、张之洞等封建军阀,认识到封建末世的内忧外患是中国数千年之大变局”,为了挽救封建统治,掀起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以举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组建新式海陆军为主要内容,从60年代到甲午战前进行了30多年。 洋务运动有着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发展,相对提升了军 事实力;另一方面从始至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具有很强的买办性。正如毛泽东所论述的: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本主义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庸于帝国主义的。”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二 十年多年后,一些同胞就感觉良好,踌躇满志的话,那洋务运动三十年后中日的实力对比就更值得骄傲了,当时的清政府的岁入是日本岁入的1.5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