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对中国翻译的贡献

玄奘对中国翻译的贡献
玄奘对中国翻译的贡献

玄奘对我国翻译的历史贡献

江玉菡2008级2班20080510873

摘要:玄奘是我国杰出的佛经翻译家,他翻译了大量佛经,是“新译”的创始人。他提

出的著名的“五不翻”原则及“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标准,对我国翻译事业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玄奘,佛经,翻译,影响

Abstract:Xuanzang is an outstanding Chinese Buddhist translator. He translated a number of Scriptures, and he is the “founder of the new translation”. His famous theory of “The Five Kinds of Terms Not Translated”and his standard that “A good translation should be both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and intelligible to the public”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Key words: Xuanzang,Buddhist sutra,translation,influence

引言

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分歧,决心西行求法以释疑惑,往返17年,行程5万里,携回梵文经典650余部,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回国后组织译经,译出经纶75部,1335卷,且译经质量,前所未有,所译之经被称为“新译”。

1.佛经“新译”的创世人

我国佛经汉译从东汉时期就开始了,而时至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而唐代的翻译事业之所以这么繁荣,又要归功于这位“新译”的创人玄奘。译经家把玄奘以前所译的经典称为“旧译”,自玄奘之后所译的经典称为“新译”。所谓“旧译”,即是指以鸠摩罗什法师为代表的一些翻译家,在翻译

的过程中,采用“意译”的办法,改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直接用汉字将佛经中的意思表达出来,而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鸠摩罗什法师博览印度古典,对梵文极有根底,又因为来华时间长,对汉文也有相当的素养,所以用“意译”的方法创造出一种读起来使人觉得具有外来语与汉语调和之美的文体,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但这种“意译”难保不会有错误的地方,他的译本常删去原文的繁重地方,不拘原文的体制,而且有更改原文的地方。对于鸠摩罗什的“意译”的翻译手法,玄奘予以斥责,认为“意译”不能够完全尊重原本。玄奘开创了“新译”的里程碑,提倡忠于原本,逐字逐句信笔直译之译法,以求最大限度地将佛经准确地传译给中国读者。为了彻底摆脱“旧译”俗套的桎梏,玄奘采取“音、意合一”的

方法,将音译和意译有机地直接融会贯通于翻译之中。

2.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及“五不翻”原则

2.1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

玄奘提出了著名的翻译标准---“既须求真,叉须喻俗”。所谓“求真”就是指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内容并保持原文风貌;所谓“须喻俗”,就是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并符合其语言规范。玄奘将“须求真”和“须喻俗”有机地结合,使两者相辅相成,对我国翻译事业有很深的影响。

2.2 “五不翻”原则

所谓“不翻”,不是不翻译,而是指“音译”。玄奘列举了5种应该音译的情况,即“五不翻”。其“五不翻”具体为:(1)秘密之,故不翻。佛经中有许多咒语,有其秘密的意思和作用,应该音译,如“陀罗尼”。(2)含多义,故不翻。即一词多义的梵文,在汉语中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因此保留原文,只作音译。如“薄伽梵”,在梵文里便有六层意思。(3)此方所无,故不翻。“此方”即“中国”,指在中国文化中没有的事物应该音译。如“阎浮”树,由于产于印度等地,而我国没有这种树,故保留原意。(4)顺于古例,故不翻。指有些约定俗成的词语应该遵循习惯采取音译。例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来意“指无上正等正觉”,但由于自东汉以来,历代译经家用“音译”翻译,因此保留前人翻译模式,不再翻译成“无上正等正觉”。(5)为生善,故不翻。指具有特殊意义或功能的词语也应当音译。如“般若”虽可意译为智慧,但却是佛教文化中蕴含着特殊意义的一种智慧,一旦把意思直接译出来,则会韵味尽失。“五不翻”原则对我国翻译事业影响极其巨大,直到现在,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结束语

玄奘,作为一名杰出的佛学翻译家,对我国翻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开创的“新译”译法、“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和“五不翻”原则对我国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印度学者柏乐天曾指出“玄奘无论如何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参考文献:

[1] 徐丽萍.玄奘“五不翻”理论解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5):61-63

[2] 常闻.略论玄奘在中国翻译史上的贡献[J].闽南佛学,1991(1):23-24

[3] 陈全明.玄奘对我国翻译及文化交流事业的历史性贡献[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1):8-11

翻译实践及贡献

三、翻译实践及贡献

概要 翻译实践 ?西行对外翻译实践 ?译场翻译实践 翻译贡献 ?译作统计 ?贡献概述

翻译实践 ?西行对外翻译实践 《玄奘年谱》中对贞观二年即玄奘二十九岁时的事迹有如下记述:“玄奘29岁,从南碛日暮抵白力城,连夕数换良马,夜半赶到高昌王城......停十余日,玄奘欲辞去,文泰誓不放行,玄奘坚决不易求法之志,绝食三日,气色渐微,文泰见不可强留,乃‘对母张太妃共法师约为兄弟,任师求法,还日请住此国三年受弟子供养。’玄奘允许停留一月开讲《仁王般若经》......杨廷福在此注译云: “《仁王般若经》有二译本:旧本为罗什译《佛说仁王般若波罗密经》二卷;新本为不空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玄奘所讲当据罗什译本。”由此可见,玄奘逗留一月讲经所依本当为汉译本,乍看似乎是为西土之民译述宣讲佛经,是其翻译实践的开端。但玄奘宣讲对象究竟是谁此段记载实属含糊,虽大体可推断为“张太妃”,但无从确定。据慧立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所叙“仍屈停一月,讲《仁王经》,中间为师营造行服。法师皆许。” 可知其实为对高昌王所讲。即是说,玄奘此时的佛经宣讲并不涉及翻译为他族和他国语言的翻译,并不属于其翻译实践的开端。

?《玄奘年谱》贞观六年即玄奘33岁时事迹有如下记载:“同时又学就婆罗门教经典以及梵书,对印度的语言学也下了一番功夫,为归国后翻译事业树立良好基础。”此段时间证书与玄奘在那烂陀寺的留学阶段,然未论其于西土留学之时唯一正式翻译的一部经典《大乘广百论释》,这不译本中提及“三藏法师与鹭岭北得闻此论,随听随翻,自庆成功而说偈曰:圣天护法依智悲,为挫群邪制斯论。四百句非皆殄灭,其尤劫火燎纤毫。故我殉名访真宗,欣遇随文随译讫。愿此速与诸含识,俱升无上佛菩提。”之句。由此,可将玄奘翻译《广百释论》作为其翻译实践的开端。 ?其后,于贞观十四年于那烂陀寺为众僧开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又与当时西域顺世论者辩难论义,其后更受戒日王相邀于贞观十五年在曲女城召开辩论大会,以玄奘为论主,登座称扬大乘,讲述《制恶见论》之要旨。 于归国途中在毗罗删拏国都宣讲《瑜伽抉择》及《对法论》等两月,又在于阗国为众僧开讲《瑜伽》、《对法》、《俱舍》、《摄论》,这虽非其正式和刻意之翻译,实已算是其翻译实践之发展过程。 ?然而,玄奘在西土的十数年岁月,除了正式翻译的《大乘广百论释》,其余都属于非正式的翻译实践。且就《广百释论》说来,其虽属于玄奘翻译实践的开端和正式作品,对其翻译实践的准备、过程、方法却没有详细的记述,因此,对于玄奘的翻译实践的考察并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

浅谈玄奘

浅谈玄奘 【摘要】在课堂上观看了大型纪录片《玄奘西行》,发现玄奘这个形象和吴承恩笔下的唐三藏大大不同,历史中他不是金蝉子转世,没有三个本事了得的徒弟,也没有诸路神仙的帮衬,也不是小说里的优柔寡断,在纪录片里,我看到了一个有毅力,有勇气,有作为的凡人,他用了17年,走了5万里穿越了中亚,到达了南亚。于是我很好奇他究竟在历史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关键词】玄奘;西行:佛经翻译;翻译观 玄奘(公元600-664年)主要生活在初唐时期,28岁时,抱宏图大志前往印度求学,西行17载,其间历经千辛万苦,回国后的二十年中,毕生从事佛经翻译,总共翻译了佛教大小乘经论75部1335卷,共计1千多万字,玄奘的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印度学者柏乐天认为玄奘的译著是中印两国人民的伟大遗产,指出“玄奘无论如何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玄奘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和新局面,佛教史家把鸠摩罗什以前的译经称作“古译”,罗什及其后的译经称作“旧译”,而把“新译”的名称给予玄奘。可见,玄奘践行的翻译观为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是其取得辉煌成就的理论基础。对于玄奘的翻译,有人视为“唯一精确直译之文,忠实于印度原文”,也有人视其为“不忠实于原文的意译”(吕澂语,《覆熊十力書七》)。两种看法均有其客观分析的基础,从玄奘的译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端倪。不过,结合两种观点,更能通达玄奘翻译思想之核心——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玄奘既重“信”,又重文体风格,实为直译和意译的完美结合,正如梁启超所云,“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参见周敦义《翻译名义集.序》)玄奘所立“五不翻”原则,对后世的翻译活动,特别是译名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剖析玄奘译经的理论主张,结合当今翻译思想,将其置于现代视野下,诠释其理论意义。 2.理论主张的历史背景及其渊源 玄奘是伟大的翻译实践家,汉语功底深厚,西行17载,又造就了高超的梵语水平,精通语言又深通佛理,译文似天成之作,登峰至极,“览文如己,转音犹响”(《大唐西域记》)。玄奘译经的质量,达到了佛经汉译以来的最高水平。实践成就一方面得益于理论指导,同时又提升理论认识。因此,尽管玄奘的译论留存极少,但其思想精华闪现出的光芒历经千年,依然眩目。从翻译历史看,玄奘并非实践第一人,亦非理论先行者,在其之前,译论已散见,各家观点也形成了争锋的局面。玄奘在译经繁荣、译家辈出的时代,超凡脱俗,毕其终生于佛经事业,剖析当时的背景及历史渊源,有助于了解其理论主张的基础和源头。 佛经翻译始于汉代,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时,安世高已经开始较大规模的译经活动了。然而,一般认为,佛经译论开篇当推三国时支谦的《法句经序》(参见陈福康2000:6)。支谦认识到翻译之难——“名物不同,传实不易”,进而审视时下之观点,起初责“质直”之言为“不雅”,后则附众随流,在“实宜径达”声中,也便“因循本旨,不加文饰”了。可见,在佛经译论诞生初期,直译、意译之争便开始了,支谦在直译的洪声中,既有随附,也有阻抗,其译文“辞旨文雅,曲得圣义”(《高僧传》)。当时众译家还引用老子和孔子之言为其直译观辩护,

唐玄奘西天取经及其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唐玄奘西天取经及其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这个学期学习的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收获很大,对古代中外文化有了很系统的认识,也学到了很多文化知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玄奘西天取经,下面我想就他取经的事迹以及他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影响展开讨论。 玄奘,俗姓陈,名祎,世称唐三藏,洛州缑氏人。少年时代父母双亡,13岁那年出家当了和尚,20岁时在成都正式取得僧人资格。从这以后他到各地游历,拜访名师,在佛学方面的造诣越来越深。但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他感到他所学的各种佛教经论的说法不一,而且他的老师所教的观点也不一样。这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几百年来,佛经多由外来的人翻译成中文,翻译的习惯用语不同,语义差别很大,理解也有很多不同。因此他想去佛教的故乡天竺,即今印度一带,求取真经。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土就有很多高僧赴西天取经者。三国的时候有朱士行,东晋时有法显,唐代的僧人有慧超、悟空等人,但最著名的高僧还是玄奘。他去印度取经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有着非常深厚的影响。 这位大师为后人留下了瑰宝,但是他的西去取经之路却非常坎坷。当他想出境的时候正值唐朝建立初期,突厥威胁西北面,于是就规定处境要有通行证,而玄奘的申请又没能通过,所以就只能等待时机。到了公元627年秋,长安一带遭受自然灾害。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所有人可以出境去寻找食物。求法心切的玄奘,收拾了简单的行李,混在灾民人群中出了长安城,开始了漫长而又艰险的西行求法之路。首先,玄奘与人搭伴到了河西走廊,因名声很大,被人请在凉州讲经。他混入商人队伍出关、被边境士兵发现,凉州都督李大亮听说玄奘要西行,强令他返回长安。幸好当地慧威法师敬重玄奘的伟大愿望,令小徒弟慧琳、道整二人秘密送玄奘前进。他们白天怕被官兵捕捉,就夜晚行路。到达瓜州时,所骑的马又死了了。而且这时李大亮捉拿玄奘的公文到达,州吏李昌认为玄奘的伟大愿望非常少见,不应扣留他,就把公文毁掉,催促玄奘赶快前行。玄奘到了瓜州,打听到玉门关外有五座堡垒,每座堡垒之间相隔一百里,中间没有水草,只是堡垒旁有水源,但由兵士把守着。凉州的官员已经发现他偷越边防,便发出公文到瓜州通缉他。如果玄奘经过堡垒,一定会被兵士捉住。玄奘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碰到了当地一个胡族人,名叫石盘陀,愿意替他带路。玄奘喜出望外,变卖了衣服,换了两匹马,连夜跟石盘陀一起出发,半夜他们成功偷渡出玉门关。在休息的时候,玄奘见石盘陀持刀向他走来,石盘陀说再走便是死路一条,他不愿同行了,玄奘只好任他离去。他出玉门关后独自在沙漠中摸索前进,饥渴难忍,冒险到烽燧下取水,差一点被守卒放箭射中。玄奘知道躲不过了,索性朝着堡垒喊道:“我是长安来的和尚,你们别射箭!”堡中的人停止射箭,打开堡门,把玄奘带进堡垒。幸亏守烽校尉王祥笃信佛教,不仅供给玄奘食物,还给他指点了捷径。玄奘离开第四堡,又走了一百多里,迷了路,没有找到野马泉。他正要拿起随带的水袋喝水时,哪知一失手,一皮袋的水都泼翻在沙土上了。没有水啦,怎么越过沙漠呢?玄奘想返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经立下誓言,不达到目的地,决不后退一步。现在怎么能遇到困难就后退呢?想到这里,他就拨转马头,继续朝西前进, 大沙漠里一片茫茫,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有时一阵旋风,卷起满天沙土,像暴雨一样落下来。玄奘在沙漠里接连走了四夜五天,没有一点水喝,口渴得像火烧一样,终于支持不住、便昏倒在沙漠上。到了第五天下半夜,突然起了凉风,把玄奘吹得清醒过来。他站起来,牵着马又走了十几里,发现了一片草地和一个池塘。有了水草,人和马才摆脱绝境。又走了两天,终于走出大沙漠,经过伊吾到了高昌。 高昌王麴文泰笃信佛教,在深夜手持蜡烛亲自出宫相迎,给予最高礼遇,欲强留玄奘,长期供养。玄奘决意西行求法,并以绝食相拒。麴文泰只好作罢,与玄奘结为兄弟,请他取经后再回高昌。并赠送黄金百两及绫绢等物,组织护送队伍,作书二十四封给沿途国家,请求提供帮助。玄奘继续西行,经过焉耆到屈支,受到盛大欢迎,停留六十多天,翻越凌山到素叶城、赤建国、飒秣建国等地,到达睹货罗国,南下经缚喝国拜谒释迦牟尼遗迹,然后翻越兴都库什山,

玄奘的精神

玄奘的精神 ——纪录片《玄奘大师》观后感“十岁踏入佛门,十三岁正式剃度,二十七岁时为寻求佛法而西行。十九年孜孜不倦的学习,十九年呕心沥血的翻译,回顾自己的一生,他问心无愧。”当你看见这样一段人生总结时,首先闯入你脑海的会是谁呢? 《西游记》在中国而言,无疑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神幻小说。而书中唐僧这一人物形象或许远没有他的几个徒弟那么出彩,那么活灵活现。我们甚至会在潜意识里给他贴上“固执、软弱”的标签。但是,历史上却的确真实存在着那么一位高僧。他虽然没有神通广大的“四大护法”,没有沿途骚扰的妖魔鬼怪,但他的经历丝毫不逊色于唐僧,他的一生亦是传奇而又瑰丽的。在我看来,他比唐僧孤独,但比唐僧伟大。他更让人感动,更使人振奋。他就是玄奘。没错,我们是时候从神话回到真实,从唐僧回到玄奘了。 在我国佛教史上,玄奘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他的一生里不仅翻译了规模庞大的经书,创立了著名的法相宗,还完成了大唐西域记,建造了大雁塔。他把生命的每一分钟都最大利用化,他的每一口呼吸都是为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玄奘不仅仅是倔犟的求法者,更是伟大的冒险家。无际的黄绸沙漠,狂风肆虐,沙尘乱舞,手牵嬴弱瘦马的玄奘大师逆风而行,这样的画面不能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历经艰辛,在生死一线间反复锤炼后,玄奘终于到达传说中的那烂陀——最富盛名的学术之地。那一刻,“荒无人烟的大漠,冰峰林立的雪山,野兽出没的森林,一切已成往事”。然而,玄奘还想走得更远,看得更多,于是又在印度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游历。而也正是这一系列看似痴狂的行为,铸就了这样一位旷世宗师。 玄奘在印度整整停留了十四年。在这十四年里,他从一个留学生到一位首屈一指的佛学大师,并且受到帝王史无前例的尊崇。一个中国人在异国的土地上取得如此成就,堪称空前绝后。可是,在取得极高的佛学造诣后,他毅然选择回到大唐。再次面对长安已是十九年后完全陌生的光景——不再是离开时饥荒的动荡和不安,取而代之的是一幅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 十九年的西行结束,玄奘开始了他真正的事业——庞大的佛经翻译工程。精通梵语和汉文的他作为整项翻译工程的主持,白天翻译,晚上为唐太宗写书,每晚不足四小时的睡眠,只为匡正心中的佛法,呕心沥血。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到生命的尽头。十九年,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数量之大,质量之严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作家鲁迅写道的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玄奘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对理想永不放弃,对信念始终坚持。这就是玄奘的精神,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当看见这段总结,我不禁被深深触动。曾经一位老师对我们说过这样一句话:“翻译就是要耐得住寂寞,熬得过孤独,忍得过辛苦。”玄奘大师或许现身说法地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 有勇气,能坚持的人总是特别可爱。有目标,有追求的人总是特别有魅力。如今的我未必可爱,未必有足够的魅力,但我希望自己至少可以敢想敢做,争取能做并做好。翻译的路不可能是一条平坦大道,但我却想走出自己的沿途风景!

中国翻译理论史

中国翻译理论发展脉络 关于理论 理论与应用的关系: 传统观点,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是无用的。是理论就一定要解决实际问题。申报基础理论项目一定要回答“该项目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 现代观点: 理论“虚用”说。 “理论实用”论使得许多有前途的基础理论研究搁浅。翻译界同行拿不出与国外同行挑战的实力的理论来,就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论实用论禁锢,他们认为是理论就要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目前不解决实际问题的重大理论总是出不来。中的翻译理论从总体上看是注重“实用”的,是解决翻译具体问题的,与西方当代翻译理论相比,在体系上相对较弱。 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而理论当然应该受到鼓励,但对理论的要求不应该以是否有实用价值为前提。在科学史上,有些重大理论在一开始并不表现出实用性,后来才引起大规模的应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最初问世时人们看不到它的实用价值,在部分理论得到应用后,甚至在新的理论出现后(霍金),其余部分的实用价值还未显现,但他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成熟的理论总是在等待着实用出现的契机,或者它引导出一种是用契机。我们不能因等不到这种契机就指责这种理论无用。 许多翻译工作者不愿阅读翻译理论文章,因为他们发现这些理论不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当有外在要求时才勉强看一些理论,比如职称要求。 翻译工作者要有理论意识。人们主动认识规律的倾向就是理论意识。又有些理论可能永远找不到实用契机。这种空头理论具有不显形的性质,但能使我们学会思考,是我们的素质得到根本的提高。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理论也是理论。对理论的首要要求应是该理论能不能逻辑的认识和解释对象。能不能在别的方面派上用场,那不是它们的事。 “用”有“实用”也可有“虚用”。翻译理论既鼓励“实用”也鼓励“虚用”,实用理论的威力自不待言,虚用理论可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可以放飞我们的心智,使其抵达极限之极限。 关于翻译理论 翻译学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由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概念构成。我们在第一讲关于翻译学的框架中可以看到,翻译理论是构成翻译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霍姆斯、图瑞将翻译研究分为纯理论和应用理论;杜建慧将翻译理论分为翻译理论的科学基础即外部结构(哲学、语言学、逻辑学、文化学、心理学)和翻译理论的本体系统即内部结构(原理、程序、技巧、风格、批评和美学);罗新璋用“案本----求信----神似----化境”来概括我译论及其发展历史;刘宓庆将翻译理论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跨学科理论;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3)将翻译理论分为内篇与外篇。内篇(内部研究)即本体研究,为翻译研究的核心内容,如翻译的基本理论模式,翻译的实质,翻译的思维方式,可译性问题,原理,标准,翻译的方法论(直译、意译、音译等),翻译程序论,翻译美学,翻译的艺术,风格,技巧,等等。外篇(外部研究)研究翻译与外界的关系。如翻译在横断学科网络中的位置,翻译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等的关系,还包括对翻译教学,翻译批评建设,

后世对玄奘的历史评价

后世对玄奘的历史评价 玄奘是研究中国传统佛教成就最大的学者之一,又是继承印度正统佛教学说的集大成者。他不顾艰难困苦,万里迢迢去天竺寻求佛法,搜集到大量的佛教典籍,进行翻译和讲说,同时撰写《大唐西域记》,不仅深远地影响了东亚文化(包括中国文化、韩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东亚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打下了基础。 苛求真理 在中国译经史上,玄奘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翻译家对于译经各有贡献,但从总体上说,玄奘的成就都在他们之上。印度佛学从弥勒、无著、世亲,次第相承,直到陈那、护法、戒贤等人,已定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五科。玄奘的翻译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无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作用。玄奘法师自出家以后,在各地参访学习佛教大小乘教典。由于当时传入中国的经典有限,很不完备,众师解说不同,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于是为了“一睹明法了义真文”,以求得佛教真理,决心西行求法,虽未得唐太宗批准,仍偷渡出境,冒险寻求真理。[33-34] 在西行路上,备经艰难险阻,走过八百里大沙漠的行程,情况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Q345D无缝管https://www.360docs.net/doc/f32127827.html, 但法师志向坚定,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这种为法忘我、不怕牺牲的精神,体现了大乘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行愿。[33] [35] 法师西行,历经50余国,向各国佛教学者学习大小乘经典,还有因明、声明乃至婆罗门教典籍。在那烂陀寺依止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中论》、《百论》等,被选为深通三藏的十德之一。法师通达内外、大小、空有教义,并能会通融合、登峰造极。[33] [5] [36] 建正法幢 法师为破斥外道邪说,捍卫真理,写出《制恶见论》;为融合般若瑜伽,建立中道观,息灭空有之诤,写出《会中论》。在戒日王召开的曲女城佛学辩论大会上,立“真唯识量”,无人能破,一时名震五印,万人景仰,被大乘人尊为“大乘天”、小乘人尊为“解脱天”;又应请参加无遮大会,受到帝王、宰官、僧俗群众的尊崇。[33] [36] 热爱故国 在西行的道路上,被高昌王阻留,毫不动摇,绝食三日,以死明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回国以后,撰成《大唐西域记》12卷,备载唐代西北边境至印度的疆域、山川、物产、风俗、政事和大量佛教故事和史迹,成为后人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等问题的珍贵文献。还把印度的天文、历算、医学、因明乃至制石蜜技术等介绍传入到中国,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7] [33] [37] 诲人不倦 唐代的玄奘法师,在印度求学时曾受到了当时全印度举国上下的尊敬。法师返国时,唐朝太宗皇帝也亲自出迎,并希望法师出任大臣,但被玄奘法师婉言谢绝,后法师圆寂时,朝野送葬者竟达数万人。玄奘法师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实为罕见,所以鲁迅先生也赞叹玄奘法师为中国历史上堪称“民族脊梁”的优秀杰出人物。[37] 又如西安“玄奘三藏法师院”的建设也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支持,内设有玄奘纪念堂、

玄奘对中国翻译的贡献

玄奘对我国翻译的历史贡献 江玉菡2008级2班20080510873 摘要:玄奘是我国杰出的佛经翻译家,他翻译了大量佛经,是“新译”的创始人。他提 出的著名的“五不翻”原则及“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标准,对我国翻译事业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玄奘,佛经,翻译,影响 Abstract:Xuanzang is an outstanding Chinese Buddhist translator. He translated a number of Scriptures, and he is the “founder of the new translation”. His famous theory of “The Five Kinds of Terms Not Translated”and his standard that “A good translation should be both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and intelligible to the public”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Key words: Xuanzang,Buddhist sutra,translation,influence 引言 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分歧,决心西行求法以释疑惑,往返17年,行程5万里,携回梵文经典650余部,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回国后组织译经,译出经纶75部,1335卷,且译经质量,前所未有,所译之经被称为“新译”。 1.佛经“新译”的创世人 我国佛经汉译从东汉时期就开始了,而时至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而唐代的翻译事业之所以这么繁荣,又要归功于这位“新译”的创人玄奘。译经家把玄奘以前所译的经典称为“旧译”,自玄奘之后所译的经典称为“新译”。所谓“旧译”,即是指以鸠摩罗什法师为代表的一些翻译家,在翻译 的过程中,采用“意译”的办法,改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直接用汉字将佛经中的意思表达出来,而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鸠摩罗什法师博览印度古典,对梵文极有根底,又因为来华时间长,对汉文也有相当的素养,所以用“意译”的方法创造出一种读起来使人觉得具有外来语与汉语调和之美的文体,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但这种“意译”难保不会有错误的地方,他的译本常删去原文的繁重地方,不拘原文的体制,而且有更改原文的地方。对于鸠摩罗什的“意译”的翻译手法,玄奘予以斥责,认为“意译”不能够完全尊重原本。玄奘开创了“新译”的里程碑,提倡忠于原本,逐字逐句信笔直译之译法,以求最大限度地将佛经准确地传译给中国读者。为了彻底摆脱“旧译”俗套的桎梏,玄奘采取“音、意合一”的 方法,将音译和意译有机地直接融会贯通于翻译之中。 2.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及“五不翻”原则

鸠摩罗什和玄奘的翻译方法比较研究

Xx大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鸠摩罗什和玄奘的翻译方法比较研究课程名称:中西翻译史 专业:英语笔译 学院:外国语学院 学号: 姓名:

鸠摩罗什和玄奘的翻译方法比较研究 摘要:作为我国佛经翻译史上最重要的两位译经大师,鸠摩罗什和玄奘都具备极高的双语能力和佛学素养,但两者所采用的翻译方法等有着极大的差别。本文主要从翻译开展方法、以及对佛典原文、可读性的处理等具体方法这几个方面对两位大师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鸠摩罗什;玄奘;翻译方法比较研究 1.引言 谈及佛经的翻译,我们就不得不先提及鸠摩罗什和玄奘两位大师,他们两位都具备极高的双语能力和佛学素养,在我国佛经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关于鸠摩罗什在翻译上的造诣,《维摩诘经序》中是这样评价的:“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他的译文既实现了表征上的可读性,又传递了佛经的教化内容,做到了二者的结合与统一。而玄奘法师对于佛教在中国的成形,可谓功勋卓著,影响深远,他也因此得到了“三藏”的美誉,著名汉学家阿瑟·韦利则称其是“真正的,划时代的‘三藏’。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中也曾提及玄奘的佛经翻译时说:“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这两位都是译经大师,玄奘被认为是“新译”的杰出代表,而鸠摩罗什则是“旧译”当中的佼佼者,显然,一“旧”一“新”,表明二人在佛经翻译中有相异之处,当然,也还是可以找到二人的共同之处,本文就将对两者翻译方法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进行分析比较。 2.翻译的开展方法 鸠摩罗什和玄奘开展佛经翻译的方法都是利用译场作为翻译场所,除了由他们在译场中担任翻译活动的主体之外,还有大批的高僧大德协助其进行翻译,这也保证了他们佛典译品的数量和质量。鸠摩罗什的长安译场,据《高僧传》卷二《晋长安鸠摩罗什传》记载,共有八百之众,实际上则远不止于此。鸠摩罗什自称“弟子三千”,他的弟子僧肇在《梵网经序》也证实了这一说法。因此,翻译

玄奘有何贡献

玄奘是举世公认的佛学家、宗教活动家、翻译家、旅行家,他对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交通史、中国佛教史、中国翻译史等多方面做出卓越贡献。 发展佛学 玄奘对佛学的发展有杰出贡献。在印度时,玄奘把印度各个学派的主张总结起来,促进各派融合和发展,吸取各家精华,形成自己的思想。回国之前,他把在那烂陀寺中看到的《唯 识三十颂》,还有十个论师的批注总共有2500颂,全部收集一起,写成了《成唯识论》,提出“三境理论”,推动了印度正统佛学的最高学说唯识宗的发展,对中国佛学和中国哲学的发 展起了非常重要作用。回国后,在吸收、改造印度佛学的基础上,玄奘创立了中国的佛教宗派唯识法相宗,法相宗着眼于佛法,是研究佛法和实践佛法的佛学宗派。在唐朝法相宗盛极一时,还影响了日本、韩国等地的佛教发展。 翻译经典 玄奘法师用了19年时间,翻译佛教经典作品75部,总计1335卷。在他翻译的所有作品中,最多是大乘经典中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大般若经》,总共有600卷,其中就有广为人知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次是瑜伽唯识经典中的作品21部,总共有201卷。小乘经典中的21部作品,总共有201卷,其中包括《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等 基本经典。他重点翻译大乘和小乘佛教的作品,另外还译有密教经典。与此同时,他还将中国的《老子》译成梵文,传播中国文化。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全600卷是玄奘法师于公元660年正月至公元663年在玉华寺翻译完成。玄奘法师将带回来的三种梵本校对后,本着“不敢更删,一如梵本”的原则,一边翻译,一边更正旧的翻译版本,后人用“一语之安坚如磐石,一义之安灿若晨星”来形容玄奘法师译本的语言精炼、言简意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大般若经》或《般若经》。般若,是“智慧”的意思。《大般若经》总计600卷,梵本共有20万偈。总括了一切般若类经 典,是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被称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这部佛经大约成书是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在随后几个世纪中又不断丰富完善,成为佛典中篇幅最大的一部。由于梵文

玄奘的五不翻

一、秘密故不翻 “秘密故不翻”意思是说,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 佛经中有大量的“秘密”,如“咒语”等。这些秘密咒语具有神秘莫测的特点,通过念诵的声音形式来体现其神秘之处,因此宜采用音译方式。“经中诸陀罗尼系佛之秘密语,微妙深隐,不可思议,故不以义译之”。1[④]如果保留这些咒语的梵文音译,朗读时就会产生一种神秘感应,获得字面意义之外的效果,深刻领会佛意,保持佛语的神秘、庄重和典雅;但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汉语,则会失去这种神秘感,失去原有的佛意。 例如,“阿弥陀佛”意为“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意为“哦!莲花里的珠宝!”;《大悲咒》共84句,全部采用音译,二、多义故不翻 “多含故不翻”意思是说,具有多种含义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 佛教经典中有些词语含义非常丰富,而汉语中找不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语,如果使用其中一个含义的词语,则会造成信息与意义缺失。例如,梵语“bhagavat “一词有”具有六种意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汉语里不存在同时包含这六种意义的对应词汇,如果采取意译,在一定的语境中只能译出其中的一个意义,而其余五种意义都会缺失,因此只能音译为“薄伽梵。 当今的汉英/英汉翻译中,“多含故不翻”原则同样适用于那些具有多项含义的词语的翻译。例如,“阴阳”,被英译为“FEMININE AND MASCULINE”或“NEGATIVE AND POSITIVE”等。此外,英文词语“SHOW”,具有“表明、表现、表演、显示、演出、展示、展览”等多重含义。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包含上述所有含义的对应词。如果采用意译,只能表现其中的一层意思。而采用音译“秀”,则能完全展现其丰富的内涵。如当下流行的“时装秀”、“脱口秀”、“婚纱秀”、“发型秀”等 三、此无故不翻 “此无故不翻”意思是说,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 例如,“阎浮树”又名“胜金树”,只产于印度等地,中国没有这种树,所以采用音译。同样,“槟榔”是印尼语的音译,等等 在当今的汉英/英汉/外汉翻译中,“此无故不翻”原则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如: 豆腐(TOU FU)、ASPIRIN(阿司匹林)、饺子(JIAO ZI)、COFFEE(咖啡)、CHOCOLATE(巧克力)、ADAM(亚当)、EVE(夏娃)、WISCKY(威士忌)等。 四、顺古故不翻 “顺古故不翻”意思是说,对以前已经存在并广泛使用的约定俗成的音译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遵循习惯沿袭其原有的音译。 例如,梵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在玄奘译经之前就已音译为“阿耨菩提”,所以玄奘认为不需采用意译,而应保持其约定俗成的音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