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2.1923年,胡适说:这三十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

与不懂的人,无论维新守旧的人,都不敢公

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这一名词应

A.平等B.人权

C.民主D.科学24.洋务运动期间,有的贵族子弟进同文馆学

习,过春节回家祭祖时,家祭仪式中就专门为他们设立一项内容——面向祖宗牌位忏悔,忏悔自己不得已去学了洋文,辱没了祖宗。材料反映了A.弱势文化的“自保心态”和“应激反应”

B.洋务运动废除贵族特权和科举制度C.洋务运动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D.洋务运动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5.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文指出:“(中国)

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此语表明孙中山

A.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B.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

C.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D.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

5.近代中国著名教育家蒋梦麟曾说:“近来青年心理的态度,可以叫做‘心的革命’。与外在的革命不同,‘心的革命’是到了人自己身上来了。”与这“心的革命”相符的是

A.“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B.“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C.“国人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D.“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彻底扫除资产阶级思想”

14.“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韧能尽其用,货能畅其

流……徒维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

也”“徒袭人之皮毛,而耒顾己之命脉”这

一言论

A.是洋务派对自强求富的宣传

B.抨击了守旧派的冥顽不化C.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激烈交锋

D.揭示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15.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

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计划用15年完成从小学到大

学的学业。留美幼童赴美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

清朝官员深为不满:“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

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

沾其恶习。”1881年,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以

上情况表明

A.清朝统治者反对学习西方技术

B.西方文化传人动摇了儒家传统

C.近代新式学堂开始在中国出现

D.守旧思想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

31.《世界文明史》中说:“103天内,以光绪帝名义发布各种谕旨300多件,力求“全变”,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事、国防、农工商业、财政、经济、文化教育、人才选拔等诸多方面,似

有大刀阔斧,全面推进之势,若按此执行,其对旧制度的冲击程度将超过日本明治维新和奥斯曼改革。”这种改革方式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形成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B.引发严重政治冲突,导致变法失败

C.表明维新派实现国家富强的迫切愿望

D.进行制度创新,近代化迈入新层次

32. 1916年李大钊在《民彝》创刊号上说:“盖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所以承后世崇敬者,不在其法制典章示人以守成之规,而在其卓越天才示人以创造之力也。吾人生千百年后,俯仰今昔,惟有秘契先民创造之灵,而以创造新国民之新历史,庶以无愧于先民。”这表明李大钊

A.主张传承古代法制典章

B.反对民主科学思想传播

C.主张国人应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D.用现

代化史观解释历史

32.严复《法意》:“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某侍御。主于变法者也,疏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

遂为舆论所不直。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呜呼!”材料所述现象最能说明A.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支持

B.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

C.国人对言论自由缺乏认识

D.专制主义根深蒂固

31.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6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以上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中国先进分子积极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B.中国人接受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C.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思想领域的新发展D.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

6.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提出,“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以顺从民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材料不能反映出梁

启超主张()A.契约立国B.人民主权

C.依法治国D.君主立宪

28、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29、孙中山曾说:“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不能够马上推翻。”该段材料表明孙中山

A、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B、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

C、主张用民生主义改良资本主义

D、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30、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认为,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造成了人们在政治上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该材料强调的是

A、人性的解放

B、人们政治地位的平等

C、民主与科学

D、平等与博爱

29.“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这段话反映的应是

A.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变法大兴民权B.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君主专制

C.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呼吁国民思想解放D.无产阶级政党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10.1912年梁启超指出“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

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之口,必有待于

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弊,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克致乎?……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既认为可以行君主立宪之国民,自应认为可以行共和之国民。”由材料可知()

A.梁启超始终没有改变君主立宪的主张

B.梁启超指出了辛亥革命在思想启蒙方面的不足

C.梁启超逐渐认可民主共和政体

D.当时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17.1902年4月,梁启超在给康有为的一封信中明确表示:“满清政府已百事腐败,久已毫无希望,破坏主义终不免;愈迟则愈惨,不如趁早。唤起民族精神讨满,是今日中国最适宜的主义”。这表明梁启超

A.拥护三民主义B.主张维新变法C.赞

成民主共和D.倾向民主革命

13.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师夷之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中国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又赞誉说:“中国土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识,实自此始。”“治域外地理者,源实为先驱。”他称赞的是

A.王夫之B.魏源C.王韬D.郑观应

14.“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做自己或女儿的名字。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萌发

10.五四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最广泛的表达民族感情的示威……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主义

的迅速生成”。以下各项反映了材料中说法

的是

①“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②运动

规模从北京扩展到全国

③学生、工人、市民广泛参加④体现

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影响

A.①④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下列物证,可直接用于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是

24.胡适曾在《胡适留学日记》里写道:“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此百喙所不能诬也。”在此胡适评价梁启超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主要是因为他

A.主张托古改制,变革维新B.主张设议院,变法图存

C.倡导宣传民族主义D.推动了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

21.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时,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 件》中写有清帝退位后尊号不变,民国政府待以外国君主之礼;清帝退位后暂居宫禁,侍卫人等照常留用;但1924年冯玉祥利用武力强行将清帝溥仪赶出了故宫。对此事件胡适认为这是“欺人之弱,乘人之丧”,“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还亲赴醇亲王府向溥仪表示慰问,声称这“是东方的野蛮”。关于胡适这一态度不能说明( ) A .胡适坚持契约精神 B .胡适反封建精神不够彻底 C .胡适深受英美文化熏陶 D .对国人思想启蒙的路还很长 22. 右图所示为1920等发表的的希望》(部分),见 A 运动 B 生开始 C .何影响 D .五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年 23.毛泽东认为:“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干部。”(《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51页)毛泽东对五四运动的评价突出的是 A .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B .在思想启蒙方面的价值 C .在文化系统重建中的地位 D .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

7.粱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

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

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

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巳。”根

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情绪”的

影响有

()

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

的民族意识③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④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④

D.①②③④

16.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其传播过程中无不烙

上了主体性选择的烙印。在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因素主要是

()

A.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

B.主张民主革命的政治团体

C.代表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

D.寻求救国之道的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6.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严复晚年曾说:“吾垂老亲见七年的民国,与欧洲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欧人二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大字。”对他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严复对民国初年的国内局势是满意的

B.表达了严复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向往

C.表达了严复对西方文明的失望心情

D.严复客观地评价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6.陈寅恪先生指出“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

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

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

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其他民族思想

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他的主要观点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学贯中西才能够创新中国文化

C.中国文化本体论 D.传承中国文化是民族精神寄托

19、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更新,思想要旧。”鲁迅先生所说的这一思想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21.1916年,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

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

的上空。……”这则材料实质()

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B.反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念

C.指出宣传西方启蒙思想的缺陷D.否定资产阶级宣传启蒙思想的作用

23.蔡元培曾经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他于1934年在《中山文化教育季刊》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中写道:“吾人一说到文化运动,就不能不联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因为它实在是文化运动上最显著的一个例证。……观察我国的文化运动,也可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一种参证。”蔡元培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其原因是两者

A.都提倡吸收外来文明B.指导思想皆为理性主义

C.内容都蕴涵人文主义D.都主张古典文明的复兴

20、陈独秀认为,某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精神是“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该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22. 陈独秀说:“1911年10月10日的中国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的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他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20、“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利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A.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

B.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C.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

21、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重,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针对的是

A.中体西用思潮 B.维新思潮C.马克思主义 D.新文化运动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4.1911年11月6日《神州日报》发表社论:“满人知其覆亡在即,乃师以往诸酋之故

智,令公视师,欲公出为曾国藩第二……惟有联合鄂军,卷旗北向,以如虎之新军,扫黄龙之残局,然后黄袍加身,为中国共和国初开幕之第一任大总统,则国人感公,外人慕公。”其中的“公”是指

A.孙中山B.袁世凯

C.黎元洪D.黄兴16.1905年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平均地权”概括为民生主义,作为对民权主义的发展和补充。下列对“平均地权”认识正确的是

A.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B.意在重新分配社会财富

C.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D.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

18.图13是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社论,

这篇社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引发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B.实现建国以来伟大的转折

C.指出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D.提出祖国统一的大政方针

20.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

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

场”。这一讲话使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体现在

A.开始引进外资B.创立

新的经济体制

C.建立经济特区D.出现

多种所有制经济

17.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

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

事批判与排除”。这两种人的代表分别是

A.魏源、洪仁歼B.洪仁歼、康有为

C.康有为、孙中山D.孙中山、陈独秀

31.陈独秀主张“崇实际而薄虚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伦理观念,强调现代社会已由独

立经济时代进入社会经济时代,社会利益

由个人利益积合而成,自利心和公共心为经

济学之两大砥柱。可见,这一观点

A.否定了旧式伦理的义利观B.肯定

了传统经世致用思想

C.批判了个人功利主义倾向D.有助

于文学革命的开展

19.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这

两次讲话都

A.完成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B.冲破了思想藩篱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

D.深化了体制改革

18.1991年3月2日上海《解放日报》发表评论《改革开

放要有新思路》,认为“在改革深化、开放

扩大的形势

下,我们要防止陷入‘新的思想停滞”’。这

篇文章发

表的背景是

A.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C.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展开

D.国际局势剧变并影响中国2.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C.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

D.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23.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其中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晚清(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28.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文中划线部分应指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31.以下各段文字均出自毛泽东的著作,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18.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④“国人而欲脱蒙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