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转油(煤液化技术)

煤转油(煤液化技术)
煤转油(煤液化技术)

煤转油

煤转油即采用煤液化技术,以煤炭制取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

4吨煤可以制出1吨油。煤转油对水资源的消耗比较大,一个年产100万吨的项目,就需要投资人民币100亿元,消耗500万吨煤以及1000万吨水,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备受争议。

应用

中国神华在内蒙古的煤转油已经投入试运行。兖州煤业也在进行此类项目。

煤转油是由煤炭气化生产合成气、再经费-托合成生产合成油称之为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煤炭间接液化”法早在南非实现工业化生产。南非也是个多煤缺油的国家,其煤炭储藏量高达553.33亿吨,储采比为247年。煤炭占其一次能源比例为75.6%。南非1955年起就采用煤炭气化技术和费-托法合成技术,生产汽油、煤油、柴油、合成蜡、氨、乙烯、丙烯、α-烯烃等石油和化工产品。南非费-

托合成技术现发展了现代化的Synthol浆液床反应器。萨索尔(Sasol)公司现有二套“煤炭间接液化”装置,年生产液体烃类产品700多万吨(萨索尔堡32万吨/年、塞库达675万吨/年),其中合成油品500万吨,每年耗煤4950万吨。累计的70亿美元投资早已收回。现年产值达40亿美元,年实现利润近12亿美元。

前景

我国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铁基、钴基两大类催化剂费-托合成油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研究及工程开发,完成了2000吨/年规模的煤基合成油工业实验,5吨煤炭可合成1吨成品油。据项目规划,一个万吨级的“煤变油”装置可望在未来3年内崛起于我国煤炭大省山西。中科院还设想到2008年建成一个百万吨级的煤基合成油大型企业,山西大同、朔州地区几个大煤田之间将建成一个大的煤“炼油厂”。最近,总投资100亿美元的朔州连顺能源公司每年500万吨煤基合成油项目已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计划2005年建成投产。产品将包括辛烷值不低于90号且不含硫氮的合成汽油及合成柴油等近500种化工延伸产品。

煤炭液化技术

煤炭液化技术是将固体的煤炭转化为液体燃料、化工原料和产品的先进洁净煤技术。煤炭液化技术中又可分为煤的直接液化技术和煤的间接液化技术。

煤的直接液化技术是将固体煤在高温高压下与氢反应,将其降解和加氢从而转化为液体油类的工艺,又称加氢液化。一般情况下,一吨无水无灰煤能转化成半吨以上的液化油。煤直接液化油可生产洁净优质汽油、柴油和航空燃料。

煤的直接液化工艺流程简图

该工艺是把煤先磨成粉,再和自身产生的液化重油(循环溶剂)配成煤浆,在高温(450℃)和高压(20~30MPa)下直接加氢,将煤转化成汽油、柴油等石油产品,1t无水无灰煤可产500~600kg油,加上制氢用煤,约3~4t原煤产1t成品油。

煤的间接液化技术是先将煤气化,然后合成燃料油和化工原料和产品。

煤间接液化工艺流程简图

煤间接液化工艺先把煤全部气化成合成气(氢气和一氧化碳),然后再在催化剂存在下合成为汽油。约5~7t煤产1t油。

间接液化工艺特点:

1. 适用煤种比直接液化广泛;

2. 可以在现有化肥厂已有气化炉的基础上实现合成汽油;

3. 反应压力为3MPa,低于直接液化,反应温度为550℃,高于直接液化;

4. 油收率低于直接液化,需5-7t煤出1t油,所以产品油成本比直接液化高出较多。

煤炭是一种碳含量高、但氢含量只有5%的固体。与液体燃料(从原油中提取的)相比,煤炭不便于处理和运输。

通过脱碳和加氢,煤炭可以直接或间接转化成适于运输的液体燃料,其中一种方法是焦化或热解,另外一种方法是液化。由于将煤炭转化成液体燃料的成本比提炼原油的成本高,但原煤本身的价格比较低廉,这是煤炭液化技术能够付诸实施的一个主要激励因素。

煤制油工艺

煤制油工艺 煤制油也称煤液化,是以煤炭为原料生产液体燃料和化工原料的煤化工技术的简称。 一、煤炭液化的研究背景: ⑴中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而煤炭液化技术也将成为新型煤化工产业的重要方向之一; ⑵在应对当今石油供需矛盾和贯彻节能减排政策中,煤炭液化不仅具有重大的环保意义,而且具有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 二、煤液化技术通常有两种技术路线,即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 1、煤炭的直接液化技术: ⑴反应机理: ⑵煤质要求: ①煤化程度:煤化程度越深,加氢液化越难; 高等挥发烟煤(长焰煤、气煤)和年轻褐煤是最适宜的液化原料,中等变质程度以上的很难液化; ②煤岩组成:镜质组和壳质组是活性组分,易加氢液化,而惰质组难液化或根本不能液化; ③矿物质组成及含量:矿物质的含量越低越好,5%左右最好,最大不超过10%;

⑶催化剂的选择: ①钴(Co)、钼(Mo)、镍(Ni):这类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较高。但是这类金属催化剂的价格比较昂贵而且丢弃对污染比较严重,因此用后要回收; ②金属卤化物:如ZnCl 2、SnCl 2 等,属酸性催化剂,裂解能力强,但是对煤液 化装置设备有较强的腐蚀作用; ③铁系催化剂:包括含铁的天然矿石、含铁的工业残渣和各种纯态铁的化合物(如铁的氧化物、硫化物和氢氧化物)。 ⑷供氢溶剂的作用: ①提供和传递转移活性氢作用; ②溶胀分散作用; ③对煤粒热裂解生成的自由基起稳定保护作用; ④溶解作用; ⑤稀释液化产物作用。 ⑸直接液化工艺: ①德国IGOR工艺: 该工艺以炼铝赤泥为催化剂,催化剂加入量为4%,不进行催化剂回收。 反应压力为30MPa,反应温度为465C。 现已完成0.2t/d和200t/d规模的试验研究。采用减压蒸馏(即闪蒸)方法进行固一液分离,液化粗油不经降温而直接进行提质加工,将难以加氢的沥青质留在残渣中用作气化制氢的原料。 ②日本NEDOL工艺:

煤制油技术现状

煤制油技术现状,南非沙索公司与神华宁煤合作,国家政策 煤制油 一、政策导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经报请国务院同意,于2008年8月4日印发《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有关内容如下: (一)目前我国煤制油仍处于示范工程建设阶段,不能一哄而起、全面铺开。应坚持通过煤制油示范工程建设,全面分析论证,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煤制油技术发展主导路线,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确定下一步工作。 (二)经我委报请国务院批准,目前可以继续开展工作的煤制油示范工程项目有已开工建设的神华集团公司煤直接液化项目。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公司与南非沙索公司合作的宁夏宁东煤间接液化项目,需在认真进行可行性研究后按程序报批,未获批准前不得擅自开工。除上述项目外,一律停止实施其他煤制油项目。各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要立即停止煤制油项目的核准,严禁化整为零、巧立名目、违规审批。 (三)对确定可以继续的示范工程项目,有关企业和科研机构要集中力量,加强关键技术和工艺研发,对技术可靠性、项目经济可行性、项目用水需求保障情况等进行充分论证,如具备核准条件,由省级发展改革委上报国家能源局,经国家能源局审查报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查,如可行需报请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四)在示范项目建设过程中,要采用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能效、降低排放的先进技术,加快大型和专用设备自主化进程,注重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加强技术队伍培训,尽量减少示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努力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00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全文,明确要求要稳步开展现代煤化工示范,坚决遏制煤化工盲目发展势头。今后三年停止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等传统煤化工项目,重点抓好现有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等五类示范工程。 2009年9月,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严格执行煤化工产业政策,稳步开展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建设,今后三年原则上不再安排新的现代煤化工试点项目。 在 2009 年 9 月 22 日召开的“煤代油技术及政策”国际研讨会上了解到:随着伊泰集团、潞安矿业集团、神华包头煤间接液化以及神华煤直接液化示范项目的成功投产,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及摸索,在总结示范项目经验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国家应当会出台相关规划和政策,鼓励煤制油产业的发展。 二、中国煤炭液化发展的必要性 1.多煤、少气、缺油的资源结构。 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改变。煤炭

煤液化技术

《近代化学》课程作业 煤液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The research status of coal liquefaction technology 姓名: 专业: 时间:

煤液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能源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我国的煤炭资源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资源而言较为丰富,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煤炭资源一直处于低利用率水平,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随着资源的日益减少,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成为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 煤炭液化技术可以分为直接、间接两种,所谓煤炭直接液化技术是指将粉状煤炭与循环溶剂制备成的混合油煤浆在定温、定压以及催化剂条件下,进行加氢化学反应,最终生成所需要的液态和气态烃类化合物,同时要对所生成的物体进行脱硫、脱氮处理等有害物质处理;煤炭的间接液化技术先进行的是气化处理,将煤气化后并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F-T费托过程,得到相应的烃类化合物。相对于煤炭间接液化而言,直接液化在同样原料的基础上,所能够生产出的油品率更高一些。 1煤直接液化 煤的直接液化是指在适当的温度(400~500℃)和压力(20~30MPa)下,催化加氢裂化(热裂、溶剂、萃取、非催化裂化等)成液体烃类,生成少量气体烃,脱出煤中氮、氧和硫等杂原子的深度转化过程[1]。理论上讲,煤加氢液化分为轻度加氢和深度加氢。通过加氢,煤结构中某些键断开,将固态煤转变成液体产物和气态产物。 1.1煤直接液化的技术的进展 煤直接液化技术主要包括[2]:①煤浆配制、输送和预热过程的煤浆制备单元; ②煤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加氢反应,生成液体产物的反应单元;③将反应生成的残渣、液化油和气态产物分离的分离单元④稳定加氢提质单元。具体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煤直接液化工艺流程简图 自从1913年德国科学家F.Bergiu发明了煤炭直接液化技术后,美国、日本、英国、俄国也都独自研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化技术。以下简单介绍几种最具代表性的煤炭直接液化工艺,如德国IGOR工艺[3]、美国H TI工艺[4]、日本NEDOL工艺[5]等。 1.1.1德国IGOR工艺 德国矿冶技术及检测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改进了原DT工艺,形成了先进的IGOR工艺。该工艺是将循环溶剂和加氢液化油提质加工与煤的直接液化结合成一体的新工艺技术。 该工艺与原工艺相比有如下优点:①液化残渣的固液分离改为减压蒸馏,其

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技术特点和优势

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技术特点和优势 神华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采用的煤直接液化工 艺技术是在充分消化吸收国外现有煤直接液化工艺 的基础上,利用先进工程技术,经过工艺开发创新,依靠自身技术力量,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神 华煤直接液化工艺 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技术特点 1) 采用超细水合氧化铁(FeOOH)作为液化催 化剂。以Fe 2 + 为原料,以部分液化原料煤为载体,制成的超细水合氧化铁,粒径小、催化活性高。 2) 过程溶剂采用催化预加氢的供氢溶剂。煤 液化过程溶剂采用催化预加氢,可以制备45% ~50%流动性好的高浓度油煤浆;较强供氢性能的过 程溶剂防止煤浆在预热器加热过程中结焦,供氢溶 剂还可以提高煤液化过程的转化率和油收率。 3)强制循环悬浮床反应器。该类型反应器使 得煤液化反应器轴向温度分布均匀,反应温度控制 容易;由于强制循环悬浮床反应器气体滞留系数低, 反应器液相利用率高;煤液化物料在反应器中有较 高的液速,可以有效阻止煤中矿物质和外加催化剂4)减压蒸馏固液分离。减压蒸馏是一种成熟 有效的脱除沥青和固体的分离方法,减压蒸馏的馏 出物中几乎不含沥青,是循环溶剂的催化加氢的合 格原料,减压蒸馏的残渣含固体50%左右。 5) 循环溶剂和煤液化初级产品采用强制循环 悬浮床加氢。悬浮床反应器较灵活地催化,延长了 稳定加氢的操作周期,避免了固定床反应由于催化 剂积炭压差增大的风险;经稳定加氢的煤液化初级 产品性质稳定,便于加工;与固定床相比,悬浮床操作性更加稳定、操作周期更长、原料适应性更广。神华示范装置运行结果表明,神华煤直接液化 工艺技术先进,是唯一经过工业化规模和长周期运 行验证的煤直接液化工艺。 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技术优势 1)单系列处理量大。由于采用高效煤液化催 化剂、全部供氢性循环溶剂以及强制循环的悬浮床 反应器,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单系列处理液化煤量 为6000 t/d。国外大部分煤直接液化采用鼓泡床反 应器的煤直接液化工艺,单系列最大处理液化煤量 为每天2500 ~3000 t。 2)油收率高。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由于采用

煤制油技术综述与分析

煤制油技术综述与分析 摘要:针对我国富煤少油的现象,本文提出发展煤制油技术是一种战略选择。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典型的煤制油工艺,包括德国 IG和 IGOR、美国 EDS工艺、中国神华煤直接液化等工艺,并从多角度对煤制油的两条路线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富煤少油;煤制油技术;工艺;分析 石油作为现代工业的血液,关乎国家经济命脉。截止2009年底,全球剩余石油储量为 1855亿吨,其中,我国已探明石油剩余可采量为 27.9亿吨,按年产1.8—2亿吨速度计算,我国储油量在 15 年之后便要枯竭。然而,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消耗量逐年增加,供需缺口严重,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相反,我国煤炭资源储量相对丰富,可持续开采百年以上。针对我国这种富煤少油的现象,从长远来看,发展煤制油技术是一种战略选择。 1 煤制油技术 煤制油是以煤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生产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一项技术。煤制油技术始于 2O 世纪初,作为煤直接液化的奠基人——柏吉乌斯,首先完成了煤在高温高压下加氢生产液体燃料的研究。之后,德国为了满足战争的需求,大力开展了由煤制液体燃料的研究和工业生产。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促使世界各国重新审视煤作为一次能源的重要性,煤制油技术的研究开发重新得到重视,一些新工艺也被陆续开发出来。 目前,煤制油技术分为煤直接液化和煤间接液化两条路线。煤直接液化是指将煤置于较高温度和压力下,使其与氢发生反应,达到降解和加氢,最终转化为液体燃料的过程;而煤间接液化的主要思路是先让煤气化生成合成气,再以合成气为原料通过费托反应转化为液体燃料。 2 国内外典型的煤制油工艺 2.1 德国 IG和 IGOR工艺 IG工艺既是德国开发的世界上最早的煤直接液化工艺,也是最早投入商业生产的工艺,可分为煤浆液相加氢和中油气相加氢两段加氢过程。先是在高压氢气下,煤加氢转化为液体油之后,以前段的加氢产物为原料,进行催化气相加氢制得成品油。 鉴于 IG工艺整个流程较为复杂,操作条件要求苛刻,尤其是操作压力较高,德国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了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煤加氢液化和加氢精制一体

浅析煤制油企业成本核算

浅析煤制油企业成本核算 一、煤制油企业成本核算概述 煤制油生产主要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一是直接液化,二是间接液化。直接液化方面,目前只有神华集团鄂尔多斯分公司成功实现了年产100万吨煤直接液化项目实现了商业化运行,公司煤直接液化主产品有柴油、石脑油、汽油、液化气等,副产品有油渣、粗酚等,年产100万吨油品。二是间接液化方面,目前只有南非的萨索尔公司在大规模生产。该公司已建成3个间接液化工厂,年产113种化工产品,年产760万吨,其中油品占60%左右。 煤制油属于多步骤工序连续式复杂生产,根据产品连续生产、顺序加工的特点,按生产装置、成本费用属性项目归集成本,以每种产品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对各装置生产出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的,应分别列为成本核算对象。煤制油成本核算根据生产工艺特点,在主要参照国内炼化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利用联产品系数法进行各种油化品成本核算。 二、煤制油企业成本核算过程 一般的,煤制油企业将煤化工生产成本分为直接生产成本(原料和主要材料、化工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和人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类,并选取原料及主要材料、化工辅料材料、制造费用等项目具体核算内容主要分为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具体核算过程如下: (一)确定成本核算会计科目 成本信息的输出主要是从成本核算所需要的会计科目为基础的,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会计科目是成本核算的必要基础。根据煤制油企业生产装置的不同功能,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等会计科目。基本生产成本主要核算能够生产出主要油品的各生产装置所发生的费用,比如直接材料、辅助材料、人工费用

等;辅助生产成本主要核算提供水、电、汽、风等公用工程的各生产装置所发生的费用。制造费用主要核算各生产装置发生的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费用。 (二)划分成本核算装置单元 成本核算单元是成本核算的最小部分,合理划分生产装置单元能够准确计算出产品各工序、步骤的加工成本,是准确计算出产品的基础。煤制油企业将生产装置按单元进行划分,分为基本生产核算单元和辅助生产成本核算单元。基本核算单元主要包括煤液化装置、煤制氢装置等,辅助核算单元主要包括空分装置、环保装置、热电中心等装置。 (三)归集直接成本 煤制油公司按生产单元对直接成本进行归集,即将每个生产单元领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投入的直接人工、发生的折旧费用以生产单元为归口进行归集。其中将基本生产核算单元发生的直接成本计入基本生产成本,将辅助生产核算单元发生的直接成本计入辅助生产成本。 (四)归集分配制造费用 煤制油公司制造费用首先按核算单元作日常费用归集,分配以生产单元进行分配。每月末将本月各核算单元发生的制造费用结转到相对应的辅助生产成本和基本生产成本中。对于质检中心提供的化验分析费用按提供人工服务的比例分别分配到其他核算单元。 (五)分配辅助生产成本 煤制油公司辅助生产单元生产的辅助产品除供其他生产单元使用外还有少量对外销售。公司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采用计划分配法,即首先根据内部价格经验数据确定每种辅助产品的单位成本,然后确定各生产单元耗用的辅助产品数量以及对外销售辅助产品,进而计算出各生产单元应当分配的辅助生产成本以及对外销售的辅助产品应当分配的辅助生产成本。各月实际发生的辅助生产成本与分配的辅助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全部转入基本生产成本。

煤炭直接液化技术总结

煤炭直接液化技术总结 洁净煤技术——直接液化技术 —、德国IGOR工艺 1981 年,德国鲁尔煤矿公司和费巴石油公司对最早开发的煤加氢裂解为液体燃料的柏吉斯法进行了改进,建成日处理煤200 吨的半工业试验装置,操作压力由原来的70 兆帕降至30兆帕,反应温度450?480摄氏度;固液分离改过滤、离心为真空闪蒸方法,将难以加氢的沥青烯留在残渣中气化制氢,轻油和中油产率可达50%。 原理图: IGOR 直接液化法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煤与循环溶剂、催化剂、氢气依次进入煤浆预热器和煤浆反应器,反应后的物料进入高温分流器,由高温分流器下部减压阀排出的重质物料经减压闪蒸,分出残渣和闪蒸油,闪蒸油又通过高压泵打入系统,与高温分离器分出的气体及清油一起进入第一固定床反应器,在此进一步加氢后进入分离器。中温分离器分出的重质油作为循环溶剂,气体和轻质油气进入第二固定床反应器再次加氢,通过低温分离器分离出提质后的轻质油品,气体经循环氢压机压缩后循环使用。为了使循环气体中的氢气浓度保持在所需的水平,要补充一定数量的新鲜氢气。 液化油经两步催化加氢,已完成提质加工过程。油中的氮和硫含量可降低到10-5 数量级。此产品经直接蒸馏可得到直馏汽油和柴油,再经重整就可获得高辛烷值汽油。柴油只需加少量添加剂即可得到合格产品。与其他煤的直接液化工艺相比,IGOR工艺的煤处理能力最大,煤液化反应器的空速为0. 36?0. 50 t /( m3 ? h)。在反应器相同的条件下,IGOR 工艺的生产能力可比其他煤液化工艺高出50%?100%由于煤液化粗油的提质加工与 煤的液化集为一体,IGOR煤液化工艺产出的煤液化油不仅收率高,而且油品质量好。 工艺特点:把循环溶剂加氢和液化油提质加工与煤的直接液化串联在一套高压系统中,避免了分立流程物料降温降压又升温升压带来的能量损失,并在固定床催化剂上使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甲烷化,使碳的损失量降到最小。投资可节约20%左右,并提高了能量效率。反应条件苛刻(温度470C,压力30MPa);催化剂使用铝工业的废渣(赤泥);液化反应和加氢精制在高压下进行,可一次得到杂原子含量极低的液化精制油;循环溶剂是加氢油,供 氢性能好,液化转化率高。 优点:(1)煤液化粗油的提质加工与煤的液化集为一体,IGOR煤液化工艺产出的煤 液化油不仅收率高,而且油品质量好。 (2)供氢性能好,液化转化率高 (3) 结构简单,投资少,克服了反应尺寸、能力、压力等诸多方面的局限 (4) 传热效果好,反应温度易控制.

煤炭液化技术

煤炭液化技术 [编辑本段] 煤炭液化技术 煤炭液化是把固体煤炭通过化学加工过程,使其转化成为液体燃料、化工原料和产品的先进洁净煤技术。根据不同的加工路线,煤炭液化可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大类: 一、直接液化 直接液化是在高温(400℃以上)、高压(10MPa以上),在催化剂和溶剂作用下使煤的分子进行裂解加氢,直接转化成液体燃料,再进一步加工精制成汽油、柴油等燃料油,又称加氢液化。 1、发展历史 煤直接液化技术是由德国人于1913年发现的,并于二战期间在德国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德国先后有12套煤炭直接液化装置建成投产,到1944年,德国煤炭直接液化工厂的油品生产能力已达到423万吨/年。二战后,中东地区大量廉价石油的开发,煤炭直接液化工厂失去竞争力并关闭。 70年代初期,由于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危机,煤炭液化技术又开始活跃起来。日本、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在原有基础上相继研究开发出一批煤炭直接液化新工艺,其中的大部分研究工作重点是降低反应条件的苛刻度,从而达到降低煤液化油生产成本的目的。目前世界上有代表性的直接液化工艺是日本的NEDOL工艺、德国的IGOR 工艺和美国的HTI工艺。这些新直接液化工艺的共同特点是,反应条件与老液化工艺相比大大缓和,压力由40MPa降低至17~30MPa,产油率和油品质量都有较大幅度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到目前为止,上述国家均已完成了新工艺技术的处理煤100t/ d级以上大型中间试验,具备了建设大规模液化厂的技术能力。煤炭直接液化作为曾经工业化的生产技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目前国外没有工业化生产厂的主要原因是,在发达国家由于原料煤价格、设备造价和人工费用偏高等导致生产成本偏高,难以与石油竞争。 2、工艺原理 煤的分子结构很复杂,一些学者提出了煤的复合结构模型,认为煤的有机质可以设想由以下四个部分复合而成。 第一部分,是以化学共价键结合为主的三维交联的大分子,形成不溶性的刚性网络结构,它的主要前身物来自维管植物中以芳族结构为基础的木质素。 第二部分,包括相对分子质量一千至数千,相当于沥青质和前沥青质的大型和中型分子,这些分子中包含较多的极性官能团,它们以各种物理力为主,或相互缔合,或与第一部分大分子中的极性基团相缔合,成为三维网络结构的一部分。

煤炭液化技术

煤炭液化技术[编辑本段] 煤炭液化技术 煤炭液化是把固体煤炭通过化学加工过程产品的先进洁净煤技术。根据不同的加工 ,使其转化成为液体燃 料路线,煤炭液化可分为直 接 、化工原料 和液化和间接液 化 两大类: 一、直接液化 直接液化是在高温(400℃以上)、高压(10MPa以上),在催化剂和溶剂作用下使 煤的分子进行裂解加氢,直接转化成液体燃料,再进一步加工精制成汽油、柴油等燃料油,又称加氢液化。 1、发展历史 煤直接液化技术是由德国人 于1913 年发现的,并于二战期间在德国实现了工业 化生产。德国先后有12套煤炭直接液化装置建成投产, 到1944年,德国煤炭直接 液化工厂的油品生产能力已达到423万吨/年。二战后,中东地区大量廉价石油的开发,煤炭直接液化工厂失去竞争力并关闭。 70年代初期,由于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危机,煤炭液化技术又开始活跃起来。日 本、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在原有基础上相继研究开发出一 批煤炭直接液化新 工艺,其中的大部分研究工作重点是降低反应条件的苛刻度,从而达到降低煤液化油生产成本的目的。目前世界上有代表性的直接液化工艺是日本的NEDOL 工艺、德国的IGOR工艺和美国的HTI工艺。这些新直接液化工艺的共同特点是,反应条件与老液化工艺相比大大缓和,压力由40MPa降低至17~30MPa,产油率和油品质量都有 较大幅度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到目前为止,上述国家均已完成 了新工艺技术的处 理煤100t/d 级以上大型中间试 验,具备了建设大规模液化厂的技术能力。煤炭直接 液化作为曾经工业化的生产技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目前国外没有工业化生产厂的主要原因是,在发达国家由于原料煤价格、设备造价和人工费用偏高等导致生产成本偏高,难以与石油竞争。 2、工 艺原理 煤的分 子结构很复杂,一些学者提出了煤的复合结构模型,认为煤的有机质可以 设想由以下四个部分复合而成。 第一部 分,是以化学共价键结合为主的三维交联的大分子,形成不溶性的刚性网 络结构,它的主要前身物来自维管植物中以 芳族结构为基础的木质素。 第二部 分,包括相对分子质量一千至数千,相当于沥青质和前沥青质的大型和中

煤制油

煤制油、煤制烯烃项目汇报材料提纲 一、煤制油项目 1、煤制油简介:煤制油也称煤液化,是以煤炭为原料生产液体燃料和化工原料的煤化工技 术的简称。通常有两种技术路线,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 2、直接液化:煤直接液化是煤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直接催化加氢裂化,使其降解 和加氢转化为液体油品的工艺过程,煤直接液化也称加氢液化。 煤直接液化技术国内外都进行了大量的技术研究,并建设了许多中试装置,但是目前世界 上并没有正在商业运行中的工业化装置。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神华百万吨级直接液化煤制油 示范装置2010年5月投产,预计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百万吨级的直接液化煤制油商业示范装置。但去年实地考察了解到,该装置现在只能生产30万吨/年成品油,主要靠煤焦油加氢来生产, 技术还是不成熟。 国外煤直接液化技术 二战期间德国建设了大量煤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装置,煤制油成为其油品的主要来源之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及前苏联等国相继开展了煤直接液化 技术研究。目前不少国家已经完成了中间放大试验,为建立商业化示范厂奠定了基础。典型 的煤直接液化工艺主要包括德国IGOR工艺(装置规模200吨/天)、美国HTI工艺(装置规模600吨/天)及日本NEDOL工艺(装置规模150吨/天)。 国内煤直接液化技术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研究。20多年来,北京煤化学研究所对我国上百个煤种进行了直接液化试验研究,并开发出高活性煤直接液化催化剂,同时也进行了煤液化油品的提质加工研究。 1997-2000年,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分别与美国、德国、日本等有关机构合作,完成了神华煤、云南先锋煤和黑龙江依兰煤直接液化示范工厂的初步可行性研究。 2004年1月,以煤直接液化中试为首要研究任务的“神华煤制油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正式 成立,2004年9月,研究中心第一期工程,占地150亩的煤直接液化中试装置(PDU)正式建成。2004-2006年:6吨/天的PDU装置进行了3次试验。 神华煤直接液化技术采用强制内循环的悬浮床反应器,采用成熟的减压蒸馏固液分离技术,

煤液化技术的重要性

煤液化技术的重要性 1.1 中国的能源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急剧增加,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3年,我国已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耗国,2008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超过19985万t,进口原由占国消费比重达53.1%。石油资源匮乏和国石油供应不足已成为中国能源发展的一个严峻现实,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石油供需矛盾将呈持续性扩大趋势。经济高速增长、石油资源缺乏的中国已经把石油安全置于能源战略的核心位置。 我国“多煤炭、少石油、缺天然气”的能源资源特点决定了我国能源在较长时期以煤为主的格局不会改变,确立我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必须从这一基本条件出发。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解决石油短缺问题并保证能源安全供给,是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一条有效而又可行的途径。 1.2 煤液化技术在我国应用前景 在替代石油的化石资源中,只有煤炭可以在近中期满足与千万吨数量级的油品缺口相匹配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合理利用中国丰富的煤炭资源, 开发“煤制油”技术, 作为石油资源的补充, 解决目前燃油短缺、环境污染两大难题, 对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1]。 若以目前已查证的煤炭资源量的2 0 %作为直接液化原料,则相当于为中国增加了约4 5 0亿吨的原油资源量。有专家预计,到2 0 2 0 年中国的“煤制油”项目将形成年产5 0 0 0万吨油品的生产能力,加上届时将有年产2 0 0 0万吨的生物质油品投入使用,中国原油对外依赖程度有望从6 0 %以上下降到45%以下。到2030 年,在全球替代能源中非石油替代能源将达到日产1 0 0 0万桶,其中煤制油将占2 9%。就中国来说,煤炭储量丰富,政府有意愿发展这一产业,煤制油工业有着光明的前景。 1.3 煤液化技术在我国中战略地位 中国将长期坚持能源供应基本立足国的方针, 把煤炭作为主体能源, 这是中国能源安全的基石。长期以来, 中国政府坚持能源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 把支持清洁煤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煤炭直接液化是中国能源战略的组成部分, 对充分利用国资源, 解决石油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2 煤液化的发展状况 2.1 煤液化技术简介 煤液化工艺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把粉煤催化加氢生产液化粗油的液化工艺和把液化粗油加氢裂解的提质加工精制工艺。其中煤液化技术又包括直接液化技术和间接液化技术。 2.1.1 煤直接液化技术 煤的直接液化法,就是以煤为原料,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通过催化加氢直接

煤直接液化法和煤液化的基础知识

煤直接液化 煤直接液化,煤液化方法之一。将煤在氢气和催化剂作用下通过加氢裂化转变为液体燃料的过程。因过程主要采用加氢手段,故又称煤的加氢液化法。 沿革 煤直接液化技术早在19世纪即已开始研究。1869年,M.贝特洛用碘化氢在温度270℃下与煤作用,得到烃类油和沥青状物质。1914年德国化学家F.柏吉斯研究氢压下煤的液化,同年与J.比尔维勒共同取得此项试验的专利权。1926年,德国法本公司研究出高效加氢催化剂,用柏吉斯法建成一座由褐煤高压加氢液化制取液体燃料(汽油、柴油等)的工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由煤及低温干馏煤焦油生产液体燃料,1938年已达到年产1.5Mt的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总生产能力达到4Mt;1935年,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在英国比灵赫姆也建起一座由煤及煤焦油生产液体燃料的加氢厂,年产150kt。此外,日本、法国、加拿大及美国也建过一些实验厂。战后,由于石油价格下降,煤液化产品经济上无法与天然石油竞争,遂相继倒闭,甚至实验装置也都停止试验。至60年代初,特别是1973年石油大幅度提价后,煤直接液化工作又受到重视,并开发了一批新的加工过程,如美国的溶剂精炼煤法、埃克森供氢溶剂法、氢煤法等。 埃克森供氢溶剂法 简称EDS法,为美国埃克森研究和工程公司1976年开发的技术。原理是借助供氢溶剂的作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将煤加氢液化成液体

燃料。建有日处理250t煤的半工业试验装置。其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原料混合、加氢液化和产物分离几个部分(图1)。首先将煤、循环溶剂和供氢溶剂(即加氢后的循环溶剂)制成煤浆,与氢气混合后进入反应器。反应温度425~450℃,压力10~14MPa,停留时间30~100min。反应产物经蒸馏分离后,残油一部分作为溶剂直接进入混合器,另一部分在另一个反应器进行催化加氢以提高供氢能力。溶剂和煤浆分别在两个反应器加氢是EDS法的特点。在上述条件下,气态烃和油品总产率为50%~70%(对原料煤),其余为釜底残油。气态烃和油品中 C1~C4约占22%,石脑油约占37%,中油(180~340℃)约占37%。石脑油可用作催化重整原料,或加氢处理后作为汽油调合组分。中油可作为燃料油使用,用于车用柴油机时需进行加氢处理以减少芳烃含量。减压残油通过加氢裂化可得到中油和轻油。图一: 溶剂精炼煤法

煤液化基础研究进展 - 煤制油及烯烃技术交流区

煤液化基础研究进展- 煤制油及烯烃 技术交流区 煤炭作为最主要的一次能源,其洁净、高效和非燃料利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煤液化技术是煤综合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将煤炭转化成洁净的、高热值的燃料油,减轻燃煤型污染,还可以得到许多用人工方法难以合成的化工产品. 目前,煤液化技术仍无法同廉价的石油进行市场竞争,关键是许多理论方面的问题和一些工艺技术上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问题包括:煤结构的研究及其与液化反应性的关系,催化剂、分子氢和供氢溶剂在煤液化中的作用,催化剂的中毒、固固分离、固液分离及如何使反应条件温和化和产品的高附加值化.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对发展煤化学理论,而且对开发高效的煤液化工艺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煤液化基础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对许多理论问题有了进一步深层次的认识.结合笔者的研究工作,综述了煤结构、煤相关模型化合物反应及煤与生物质共液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1 煤结构的研究 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认识分子在不

同条件下的化学变化和化学行为是化学研究的目的.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煤液化机理,有必要深入了解煤结构.煤结构的研究一直是煤科学领域的热点和最重要的基础研究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煤的化学结构即有机物各组分的分子结构及其相互间的共价键连结;二是煤的物理结构即煤的显微组分、孔结构及煤中有机物分子间和分子内的非共价键作用力. 1.1 煤结构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 最初,人们通过煤热解、加氢裂解和其它化学方法处理后的小分子单体或对缩聚过程中得到简单的所谓单元结构来研究煤结构,但没有成功.然后,研究的重点集中于煤的骨架,包括C,H,N,O和S是怎样同碳骨架连接的,可测官能团的数量及它们与煤的类型和煤阶的关系.研究方法也从化学法如乙炔化、烷基化、选择性氧化、模型化合物反应到物理方法如GC,FTIR,ESR和NMR,从芳环和桥键结合的一维分析到二维核磁共振分析再到三维煤分子结构分析.一些先进的分析技术如X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散射(XRS)、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XANES)、扫描透射X—射线显微镜法(STXM)、粒子诱导的X—射线发射分析/粒子诱导的Y—射线发射分析(PIXAE/

煤制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煤制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改变,而煤炭的使用引发了严重的坏境的污染问题,如何解决燃煤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已迫在眉睫。再者,随着2014年之前国际石油价格不断突破历史新高(注:2014年下半年原油价格的断崖式下跌给煤制油及其它煤化工行业带来了成本挑战),更加激励了全球范围内替代石油项目的快速发展。煤炭液化可增加液体燃料的供应能力,有利于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通过液化可将硫等有害元素以灰分脱除,得到洁净的二次能源,对优化终端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煤制油技术术介绍 煤制油也被称为煤炭液化,是一种以煤为原料生产液体燃料和化工原料的煤化工技术。目前全球只有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煤制油技术。直接液化就是以煤炭为基础原料,加氢直接液化,典型代表是美国碳氢化合物研究(HTI)公司两段催化液化工艺。间接液化则是通过气化煤炭生成合成气,再用催化剂把合成气合成液态烃类产品,这种技术的典型代表有Sasol工艺、SMDS合成工艺、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浆态床合成技术和兖矿煤制油技术开发等。 1.1 间接液化法 煤间接液化是将煤首先经过气化制得合成气(CO+H2),合成气再经催化合成(F-T合成等)转化成有机烃类。煤间接液化的煤种适应性广,并且间接液化过程的操作条件温和,典型的煤间接液化的合成过程在250℃、15~40个大气压下操作。此外,有关合成技术还可以用于天然气以及其他含碳有机物的转化,合成产品的质量高,污染小。 煤间接液化合成油技术在国外已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南非基于本国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建成了年耗煤近4200万吨、生产合成油品约500万吨和200万吨化学品的合成油厂。在技术方面,南非SASOL公司经历了固定床技术(1950~1980)、循环流化床(1970~1990)、固定流化床(1990~)、浆态床(1993~)4个阶段。 1.2 直接液化法 直接液化是煤直接通过高压加氢获得液体燃料。1913年,德国柏吉乌斯首先研究了煤的高压加氢,并获得世界上第一个煤炭液化专利。到1944年,德国煤炭直接液化工厂的油品生产能力已达到423万吨/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提供了2/3的航空燃料和50%的汽车、装甲车用油。20世纪50年代起中东地区发现大量廉价石油,使煤炭直接液化暂时失去了竞争能力,70年代的世界石油危机又使煤炭液化技术开始复兴。世界上有代表性的煤直接液化工艺是德国的新液化(IGOR)工艺,美国的HTI工艺和日本的NEDOL 工艺。这些新液化工艺的共同特点是煤炭液化的反应条件比老液化工艺大为缓和,生产成本有所降低,中间放大试验已经完成。 2.当前煤制油技术介绍 鉴于以往的煤制油存在的诸多问题,有许多民营及外资的研究机构宣称开发了新的煤制油技术。 2.1 陕西金巢投资公司新工艺

煤制油技术:破解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参考文本

煤制油技术:破解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煤制油技术:破解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对中国来说,‘煤制油’技术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效 益的体现,它还可以为解决能源安全问题铺就道路。”南 非沙索公司中国区执行副总裁陈黎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 说,“所以,这不是一个几吨煤转换几吨油这么简单的数 字问题。” “目前,中国石油开采远远满足不了对石油高速增长 的需求,造成对进口原油和石油产品的过度依赖。同时, 进口容易受到出口国家政治经济是否稳定、运输路线是否 受到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能源问题愈发突出。这样 的被动局面是需要改变的。”为此,寻找原油替代能源日 趋重要,对煤炭的利用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南非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当时南非政府开始研究煤液化的可能性,主要目的在于摆脱对石油的高度依赖性,保护南非国际收支平衡,提高能源供给安全。“几十年过去,通过妥善利用大量煤炭资源,南非还获得了诸多方面的利益,包括增加就业机会,使原本过度依赖农业与采矿业的国民经济实现了工业化。其中,沙索做了大量的工作。”陈黎明说。 过去的50年中,沙索公司积累了多年商业运作经验,确定了整合煤液化工厂使用的各项技术的成熟方案。该公司已经为南非生产了15亿桶石油当量的燃料,是全球公认的“煤制油”领域的领头人。因此,沙索也能够为中国提供发展煤液化工业的最高效、最低风险的途径。 中国现在所处的环境条件与沙索在南非初创之际极为相似,特点就是“富煤少油”,特别是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据介绍,15家商业规模的煤液

煤制油技术:破解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煤制油技术:破解能源安 全的必然选择 Orga nize en terprise safety man ageme nt pla nning, guida nee, in spect ion and decisi on-mak ing, en 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 n objectives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煤制油技术:破解能源安全的必然 选择 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对中国来说,‘煤制油’技术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效益的体现,它还可以为解决能源安全问题铺就道路。”南非沙索公司中国区执行副总裁陈黎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所以, 这不是一个几吨煤转换几吨油这么简单的数字问题。” “目前,中国石油开采远远满足不了对石油高速增长的需求,造成对进口原油和石油产品的过度依赖。同时,进口容易受到出口国家政治经济是否稳定、运输路线是否受到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能源问题愈发突出。这样的被动局面是需要改变的。”为此,寻找原油替代能源日趋重要,对煤炭的利用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南非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当时南非政府开始研究 煤液化的可能性,主要目的在于摆脱对石油的高度依赖性,保护

煤直接液化反应机理

煤直接液化反应机理 煤和石油主要都是由C、H、O等元素组成,不同的是:煤的氢含量和H/C 原子比比石油低,氧含量比石油高;煤的分子量大,一般大于5000,而石油约为200,汽油约为110;煤的化学结构复杂,一般认为煤有机质是具有不规则构造的空间聚合体,它的基本结构单元是缩合芳环为主体的带有侧链和官能团的大分子,而石油则为烷烃、环烷烃和芳烃的混合物。煤还含有相当数量的以细分散组分的形式存在的无机矿物质和吸附水,煤也含有数量不定的杂原子(氧、氮、硫)、碱金属和微量元素。要把固体煤转化为液体油,就必须采用增加温度或其他化学方法以打碎煤的分子结构,使大分子物质变成小分子物质,同时外界要供给足够量的氢,提高其H/C原子比。 煤直接液化反应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热解、氢转移、加氢三个反应步骤, 如果煤在热解过程中外界不提供氢,煤热解产生的自由基碎片只能靠自身的氢再分配,使少量的自由基碎片形成低分子油和气,而大量的自由基碎片则发生缩聚反应生成固体焦。如果煤在热解过程中外界供给氢,而且煤热解产生的自由基碎片与周围的氢结合成稳定的H/C原子比较高的低分子物(油和气),这样就能抑制缩聚反应,使煤全部或绝大部分转化成油和气。一次加氢液化的实质是用高温切断化学结构中的C-C键,在断裂处用氢来饱和,从而使分子量减少和H/C原子比提高。反应温度要控制合适,温度太低,不能打碎煤分子结构或打碎的太少,油产率低。一般液化工艺的温度为400℃~470℃[4]。 与煤自由基碎片结合的氢必须是活化氢。活化氢的来源:(1)煤分子中的氢再分配;(2)供氢溶剂提供;(3)氢气中的氢分子被催化活化;(4)化学反应放出氢,如系统中供给CO+H2O,则发生变换反应(CO+H2O→CO2+H2)放出氢。据研究证明:系统中供CO+H2O或CO+H2的液化效果比单纯供H2的效果好,这主要是CO+H2O的变化反应放出的氢容易与煤的自由基碎片结合。为保证系统中有一定的氢浓度,使氢容易与碎片结合,必须有一定的压力(氢分压)。目前的液化工艺的一般压力为5MPa~30MPa。 对自由基碎片的加氢是液化反应的关键,可用如下方程式表示加氢反应[5] R-CH2-CH2-R’→ RCH2·+R’CH2· RCH2·+R’CH2·+2H·→ RCH3+R’CH3 煤加氢液化过程包括一系列的顺序反应和平行反应,但以顺序反应为主,每一级反应的分子量逐级降低,结构从复杂到简单,杂原子含量逐级减少,H/C原子比逐级上升。在发生顺序反应的同时,又伴随有副反应,即结焦反应的发生。煤加氢液化反应历程如图1-2所示。从沥青烯向油和气的转化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是整个反应的控制步骤。

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的综合评价

摘要 神华煤制油项目是世界上首个建设的工业化项目,工程分为先期和一期,总建设规模为年生产油品500万t,自2004年8月先期工程开工建设,到2009年一期工程第一条生产线基本完成,并计划于2009年5月正式投产。 本文对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项目进行了综合评价,主要分为3个部分,包括经济分析、技术分析和环境分析。同时,本文还介绍了煤直接液化的工艺流程,重点介绍了煤制油工艺的特殊的单元,例如:煤液化单元,煤制氢单元,T-star工艺单元。 经济分析部分,采用技术经济学的知识,计算了项目的总投资、总成本、项目销售收入和税金以及现金流量。计算出了项目的内部收益率为13.13%,全投资的回收期为7.73年,大于石油化工项目的平均内部收益率10%。从经济方面,神华煤制油项目是有优势的。 技术分析部分,主要从煤直接液化工艺的技术方案,工程放大和项目的建设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液化工艺核心技术—采用美国的HTI工艺,液化工艺的催化剂制备单元—采用新型高效“863”合成催化剂,液化工艺煤制氢单元—采用Shell粉煤加压气化工艺等先进的技术。神华煤制油项目在产品分离、加氢改质、空分、水处理方面都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同时项目的工程放大和项目的建设都保证了神华煤制油项目的有条不紊的建设。 环境分析部分,重点研究了神华项目污水和液化残渣的利用。对这两部分分别提出了建议意见。 最后,本文对神华项目提出了发展建议,提出了神华项目要加大自主技术研究,完善绿化方案,建立水库储备水源,研究煤、电和化工的结合。 关键词:煤制油;直接液化;综合评价

Abstract Shenhua coal to oil was the first industrialization project on construction in the world, which wa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including the early one and the first one.the gross of project is five million tons/year in petroleum product. The early stage started to be constructed since August, 2004, the first stage will be finshed in 2009, and plan to put into production in may.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project in direct liquefaction process on shenhua coal was studied in this paper, which mainly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cluding the economic analysis, technical analysis and environmental analysis.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lso introduced the process flow in coal liquefaction, major introduced special unit of coal to oil, for example: coal liquefaction unit, hydrogen unit, T-star process unit. Economic analysis, using knowledge of technical economics, the project total investment, total cost, project sales income and tax and cash flow were calculated,then the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and investment recoupment period of project were 13.13% and 7.73 years respectively.The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was more than the one for petrochemical industry which was 10%. From the economic aspect, the project was profitable. Technical analysis, mainly studied from coal direct liquefaction technical scheme, engineering enlargement and project construction. The core technology liquefaction process - HTI process employing the America technology, catalyst preparation process - using new efficient "863" synthesis catalyst, coal liquefaction process for hydrogen production unit by adding pressurized gasification - employing Shell advanced pressurized gasification technology were emphatically analyzed. Shenhua coal to oil project in product separation unit, hydrogenation modification uint,ai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