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技术转移与技术溢出效应

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技术转移与技术溢出效应
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技术转移与技术溢出效应

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技术转移与技术溢出效应

——跨国公司管理课程作业

马腾00825102

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pkumateng@https://www.360docs.net/doc/f417261110.html,

【摘要】

跨国公司凭借自己在资本、信息和技术方面的优势,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实现对本国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推动本国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

【关键词】

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技术转移外商直接投资

【正文】

一、技术转移与技术溢出的概念与比较

当今,世界上的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大部分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专利权,控制着全球几乎全部的尖端技术和相当一部分国际技术贸易,是世界上产业技术的主要创新者、垄断者和交易者。跨国公司往往将最新技术成果控制在母公司内部,或通过内部技术转移转让给其控股的(特别是独资的)子公司。有研究表明,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相伴而行的内部技术转移,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方式,并且其方向、速度、内容以及结构将成为投资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所谓技术转移,是指作为生产要素的技术,通过无偿或有偿的各种途径,自一国流向他国的活动。技术转移有别于一般的技术传播,它不仅指技术知识以及随同技术一起转让的机器在空间的转移,而且指技术在新的环境中被获得、开发和利用的有机统一的完整过程。超越国界的技术转让行为就是国际技术转让。在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为自己提供所有所需的技术,所以,各国的经济增长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国技术的扩散。国际技术转移的发展和深化无疑带动了世界范围内技术更快的提升。

跨国公司进行跨国经营的重要前提就是拥有较为先进的技术,因此在理论上各国学者普遍认同外商直接投资存在技术外溢。但是跨国公司作为技术溢出源,目标在于利润最大化,而不是实现技术转移。那么技术转移又为什么会发生呢?用产品周期理论进行分析可知,当一项产品处于成熟阶段或者标准化阶段时,参与此类产品生产的企业一般也都积累了许多经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成本和价格问题显得十分突出。此时技术发明国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技术是不可避免的。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项新技术从开发到实现商品化所需的平均时间呈现缩短的趋势。技术生命周期的缩短增加了对已有技术的压力,使很多技术面临着研究开发费用还未完全得到补偿就被淘汰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为已有技术寻找出路就成为技术转移的强大动力。

另外,国际技术转移还可以实现市场开放国家向严格保护国内市场的国家进行市场渗透。技术输出国一方面能使其技术在东道国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能扩大影响,从而为进一步渗透打下基础。

二、我国利用跨国公司技术外溢的策略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迅速实现工业化是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发展形式,都需要新产品、新的生产方法以及有关技术革新和技术适应性改造的新技能,而发展中国家本身的资本、技术都十分有限,所以通过国际技术转移输入技术可谓是一种十分有利的选择。这样,发展中国家不必再花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去自行研究别国早已拥有的成熟的乃至过时的技术,而是通过国际技术转移来缩短新产业部门的发展周期,加快改造已有产业的步伐,迅速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一方面会极大地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外商进入所产生的关联效应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创新或者技术仿制具有

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有利于东道国企业增强竞争力。技术溢出效应能够促进东道国行业的竞争、效率的提高及技术的进步。另外,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新的工业设施和管理经验,增加了东道国的资本存量,加快了其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升了东道国人力资源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技能。这些都为东道国进行自主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还能够突破许多国家垄断行业进入壁垒的限制,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这些行业的技术进步。

据调查,跨国公司转让给其控股或独资的子公司的技术平均差距年龄分别为6年、10年,而转让给外部的技术平均差距年龄为14年。与以往相比,最近几年跨国公司对在我国大量投资所设立的子公司,特别是独资和控股的子公司所采用的技术的层次比较高,甚至高于跨国公司在国内其他地区所投资的企业,这就为我们引进技术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然而,问题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尽管向其子公司转让了我国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但是内资企业仍无法掌握技术诀窍和形成独立自主的发展能力,其直接投资与技术转移与对我国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并没有直接、稳定的关系。因此,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如何抓住跨国公司大规模对华投资的历史性机遇,最大限度地诱导跨国公司投资的技术溢出

通常而言,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投资都会伴随着技术溢出,但这种溢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潜在性,是有条件的。我们必须针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新的动向,认真研究分析我国制约技术溢出的各种因素,在掌握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与技术溢出规律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通过环境营造与政策设计来诱导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并在此基础上诱导技术溢出,从而推动我国的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有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它们对我国的投资呈现出许多新的趋势。应针对这些新的动向,认真研究分析我国制约技术溢出的各种因素,加强国内企业和人才的吸引消化能力,扩展技术溢出路径,加快信息、人员、技术及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以便更加有效地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丹. 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技术进步[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3, (07) .

[2] 俞毅. 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3, (05) .

[3] 唐正康,缪克平. 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限制因素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3, (08) .

[4] 赖明勇,包群,阳小晓.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吸收能力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 2002, (03)

跨国公司技术转让分析

跨国公司技术转让分析 当今发达国家对于先进技术多通过直接投资等方式进行转让;而对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技术则通过单纯许可或所有权协议转让。但不论何种方式的技术转让多是通过跨国公司这一载体来完成的。 跨国公司目前是通过技术优势而非资本优势在全球推行自己的赢利政策,资本优势仅仅是其采取技术策略的一个前奏而已。不论是通过合资、建立子公司还是成立分支机构,它都立足于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控制策略。在今天,传统的技术转让如所谓的转让费等已失去了意义。它至少可以通过三个渠道在不转让核心技术的前提下实现获取利润的目的,同时利用本地廉价而又优秀的人才为它们开发更多的新技术和产品,“以东道国人治东道国人”成为跨国公司的成功策略。 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在某种程度上是两个国家双赢的方式。发达国家得到了利益,发展中国家得到了技术。可是其中对发展中国家又有不利的方面。一般跨国公司是不会把自己的核心技术转让给东道国的,要实现其自己对核心技术的控制、并且东道国国家企业技术的不到革新,用的都是别人淘汰的技术、或者在某些核心技术零件只有进口的份。 譬如说,我国的汽车业。跨国汽车公司通过在中国的合资

公司攫取高额利润。其中:1、双重收取高额技术转让费。收取技术转让费,是跨国公司向合资整车企业提供车型生产权的前提。在一家中外合资整车企业,外方提供一款车型就收了1亿多美元的技术转让费。在该合资企业还未消化掉这笔巨大技术转让成本的时候,外方母公司又推出了这款车的改进型,仍然需要1亿多美元的技术转让费。只要将原有生产线调整一下,该合资企业就能够生产改进型。中方希望外方不再收取技术转让费,遭到外方拒绝。这时,另一家整车企业迫不及待地表示愿意支付这笔昂贵的技术转让费,以求获取改进型的生产权。于是,外方乘机向合资中方施压,以获取更大的利益。2、指定购买国外零部件。 3、指定购买其母公司高价原材料 。4、指定购买国外高价设备。5、、收取高额认证费。并且利用中国廉价的生产资源,来降低生产成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并逐步将中国境内的独资、合资企业纳入其全球分工体系,扩展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的规模,追求利润最大化。 我国加入世贸后,跨国公司迅速调整其在华技术经营策略,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技术投入,外商投资企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档次明显提高。在华技术战略的新变化∶ 1、由逐步进入到大幅度转让技术。 2、由被动的硬性技术转让到自觉的技术投入。跨国公司普遍认为,中国技

跨国公司答案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A卷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营业务(1分),并且改企业拥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企业的实体之间分享资源、信息并 分担责任(1分)。 2、买方垄断价格:指低于商品的国际价值的价格(1分),跨国公司从发展中国家采购的 初级产品的价格,就是买方垄断价格(1分)。 3、跨国战略联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为实现某一战略目标而建立的合作关系(1分),这种关系是一种外部合伙关系(1分)。 4、国外直接投资:是指外国投资者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在国外创办一个永久性企业的投资行为(1分),其典型形式是新建公司或兼并收购其他现有公 司(1分)。 5、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指一家跨国公司内部的产品、原材料、技术与服务在国际间流动(1分),这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和子子公司之间在产品、技术、服务方面的 交易活动(1分)。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跨国公司”在英语中的表述是什么?(D) A、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B、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 C、Global Enterprises D、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2、跨国公司的法律形式有哪四类?(C) A、总公司、子公司、分公司、控股公司 B、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控股公司 C、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避税地公司 D、总公司、子公司、分公司、避税地公司 3、跨国公司的收购通常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吸收兼并,另一种是(A) A、创新合并 B、换股收购 C、公开收购 D、杠杆收购 4、跨国公司产品策略根据国内/国外开发、国内/国外生产和国内/国外市场来划分,一共 有多少个产品策略的基本形态? (C) A.4个B、6个C、8个D、9个 5、世界上最大的软饮料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在公司截止到20世纪60年代,采用的是什么样 的营销策略?(A) A、无差异营销策略 B、差异性营销策略 C、专业化营销策略 D、集中性营销策略 6、下列关于国外证券投资特征的命题中错误的是(B) A、证券收益可分为固定收益和变动收益 B、证券的风险性和收益性成反比 C、证券市场越成熟,证券的流通性越强 D、证券的价格可分为市场价格和票面价格 7、跨国公司为了加强某地的投资,而往往必须放弃另外其他地区投资的撤资策略是(B ) A、主动撤资B、进攻性撤资C、有计划地撤资D、被动撤资 8、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中,我们通常说到的“绿地投资”(Green Field)指的是( D ) A、吸收兼并 B、创新合并 C、公开收购 D、新建工厂 9、根据转移定价理论,在“三地模型”中,税率均高的两个国家为了逃避所得税,需引进

外国直接投资RD与溢出效应对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

外国直接投资R D与溢出效应对四个高技术行 业的分析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国际经济学 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初稿) 黄烨菁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内容摘要:论文在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外资溢出效应的文献,归纳出该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结论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论文采用面板数据的模型方法,选取了中国四个高技术产业下的18个小产业为分析对象,对这些产业从1997年至2002年的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生产率溢出效应作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指出外商投资企业的雇员与工程技术人员比重对国有企业的生产率有正的影响,可见,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因素是外资溢出效应的来源。 关键词:外商投资溢出效应技术 一、有关溢出效应含义和相关的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 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研究是近年来外资对于东道国经济发展间接效应研究中的一个主题。在有关外资给发展中东道国带来的间接效应的研究成果中,大量论文都分析了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各种类型的关联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这些在直接的外资投资收益之外的积极影响成为溢出效应的来源,主要表现在本地企业技术提升、出口渠道的扩大和企业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的改善。其中有论文从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角度对外资的这个间接技术效应作过分析(陈国宏,1997;李平,2001)。就外资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而言,由于对象和方法上的差异,有关溢出效应的存在和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从1974年到2001年期间国外学者正式发表的有关外资的生产率溢出效应的经验研究中,14项研究得到了溢出为正的结论,13项研究得出了溢出为不确定的结论,4项研究得出了溢出为负的结论。就中国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问题,在许多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增长与技术进步的研究,溢出效应都作为一个积极效应被提出,但是,同时也有论文分析了外资给当地企业带来的负面的间接效应。就相关的实证研究而言,不同的研究项目对于溢出效应的检验的视角、数据的来源和检验方法有着不同的观点,得出的结论也因此不同。 (一)有关外资溢出效应的内涵 首先,就外资溢出效应的定义而言,由于溢出效应的具体内容和发生机理是一个复杂的很难精确定义的过程,因此,它是伴随着外资为源头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而产

外国直接投资RD与溢出效应对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

国际经济学 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初稿) 黄烨菁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内容摘要:论文在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外资溢出效应的文献,归纳出该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结论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论文采用面板数据的模型方法,选取了中国四个高技术产业下的18个小产业为分析对象,对这些产业从1997年至2002年的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生产率溢出效应作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指出外商投资企业的雇员与工程技术人员比重对国有企业的生产率有正的影响,可见,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因素是外资溢出效应的来源。 关键词:外商投资溢出效应技术 一、有关溢出效应含义和相关的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 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研究是近年来外资对于东道国经济发展间接效应研究中的一个主题。在有关外资给发展中东道国带来的间接效应的研究成果中,大量论文都分析了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各种类型的关联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这些在直接的外资投资收益之外的积极影响成为溢出效应的来源,主要表现在本地企业技术提升、出口渠道的扩大和企业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的改善。其中有论文从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角度对外资的这个间接技术效应作过分析(陈国宏,1997;李平,2001)。就外资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而言,由于对象和方法上的差异,有关溢出效应的存在和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从1974年到2001

年期间国外学者正式发表的有关外资的生产率溢出效应的经验研究中,14项研究得到了溢出为正的结论,13项研究得出了溢出为不确定的结论,4项研究得出了溢出为负的结论。就中国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问题,在许多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增长与技术进步的研究,溢出效应都作为一个积极效应被提出,但是,同时也有论文分析了外资给当地企业带来的负面的间接效应。就相关的实证研究而言,不同的研究项目对于溢出效应的检验的视角、数据的来源和检验方法有着不同的观点,得出的结论也因此不同。 (一)有关外资溢出效应的内涵 首先,就外资溢出效应的定义而言,由于溢出效应的具体内容和发生机理是一个复杂的很难精确定义的过程,因此,它是伴随着外资为源头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而产生,有关的研究认为导致溢出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要素不同于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在本质上表现为信息和知识,具备自然的外部性,在与生产过程结合的过程中,产生扩散和对外传播,这成为溢出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目前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产业内的溢出效应,其发生的机制是在同一产业内的外国企业与当地企业之间,尤其是在价值链的环节之间存在分工关系的外国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各类形式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关联。有关这个关联对当地企业和相关产业的贡献,由于是外商投资企业直接经济效益和税收收入之外的利益,因此就它对东道国经济的贡献而言,是属于一种溢出,溢出效应主要来源于投资的外部效应(Meier, 1976)。也有学者将它定义为外商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或发展能力发生无意识影响的间接作用(何洁,2000)。 在通常情况下,外商投资企业比同行业的国有企业具备更先进的技术,他们

关于跨国公司转移价格的对策思考

跨国公司转移价格的对策思考 转移是指在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或联属企业之间相互进行的和商品、劳务以及其他经营资源内部转让所规定的。本文主要阐述了转移的特点及种类、作用及目标、防范转移的对策等有关问题。 一、转移的特点及种类 转移是指在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或联属企业之间相互进行的和商品、劳务以及其他经营资源内部转让所规定的。跨国公司的转移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种:(1)资金融通转移。指跨国公司内部交易中,大大提高从母公司或其它子公司进口货物的,使以支付货款的形式汇出。并通过借贷资金利率的高低,影响关联企业的成本及水平。(2)有形资产转移。指跨国公司内部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的出租和转让时的调拨。(3)无形资产转移。指跨国公司内部进行提供管理、技术与咨询服务、商标等类无形商品时的。 二、转移的作用及目标 1.逃避关税。一些国家征收较高的关税,这就增加了子公司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费用,由此将削弱子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转移就可减轻关税(主要是进口税)负担,从而减少公司总体的税额。 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为跨国公司利用转移避税提供了新的途径。如欧共体规定,若商品是在欧共体国家以外生产,由一成员国运往另一成员国,必须缴纳关税;但如果该商品价值的一半以上是在欧共体成员国家内增值的,则可以在欧共体成员国间自由运销,免征税赋。因此,如果一家美国的跨国公司将一批半成品运往其德国子公司,制成成品后欲在欧共体国家内部销售,它就可以先将半成品低价出售给设在德国的子公司,在德国制成成品,这样所形成的价值一半以上是在德国增加的,便可在欧共体国家间自由运销而无需缴纳关税。 2.减轻所得税负担。跨国公司分布于世界各国及地区,因所得税法和税率有较大的差别,故所得税税率高的子公司,以较高的转移从所得税税率低的国家的子公司调进生产资料和产品,以较低的转移向其他子公司调出生产资料和产品。这样做,能增加在高所得税国家子公司的成本,降低其,减少在低所得税国家子公司的成本,提高其,进而从总体上减轻公司所得税负担。 3.避开外汇及物价管制。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往往会对外国公司汇出有时间和数量限制,跨国公司通常采取提高进口货价的办法,增加向国外汇款,并在预测东道国政局不稳、变化、汇率变动时也可用同样的方法抽回资金和。此外,当一国货币即将贬值时,设在该国的子公司尽力提高转移以利于和其他现款从那个国家转移到国外。当一国实行物价管制时,跨国公司通过操纵调拨,以达到抬高增加的目的。 4.获取竞争优势。主要有两种情况:(1)扶持新公司。跨国公司为了使其在某国的新建子公司在竞争中具有较高的资信水平,以便在当地出售股票或债券,筹措资金或谋取信贷,可通过内部的调整使该子公司显示出较高的率水平。(2)占领市场。跨国公司可集中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一)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一) 摘要:获得充分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产业关联则是跨国公司在我国技术扩散的一条有效路径。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效应较弱,我们通过该路经来获得技术溢出效应十分有效。因此,如何有效吸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促进产业关联,提高我国利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效果是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跨国公司产业关联技术溢出一、产业关联对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必然参与该国的产业分工。由于跨国公司通常拥有技术或信息上的优势,当与东道国的供货商或客户发生联系,当地厂商就有可能从跨国公司先进的产品、工序技术或市场知识中“免费搭车”,于是就产生了溢出效应。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称为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后向联系效应。跨国公司向当地企业购买加工原料或零部件是其间接影响东道国产业结构的主要方式。通过这种后向联系,可以使东道国上游产业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为保证其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跨国公司往往会为供应商提供诸如技术援助、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以帮助供应商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这种后向联系,可促进东道国上游产业技术重组,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二是前向联系效应。东道国企业通过购买跨国公司较先进的技术产品,能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跨国公司产品的相关技术(维修和操作等技术)也会向东道国企业转移,这种前向联系对东道国下游产业技术水平将产生影响。 产业关联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中的作用已得到理论和经验的证明。在理论研究方面,Markusen和Venable(1999)建立了一个包括两种产品(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和三类企业(东道国生产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企业以及仅生产最终产品的跨国公司)的局部均衡模型。在模型中他们分析了产业间的溢出效应,认为跨国公司创造了对国内生产的中间产品的需求,一方面增加了国内供应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促使新的国内供应商进入上游部门,从而增强了下游最终产品生产者的竞争力。这两个方面都对生产中间产品的国内供应企业的整体生产能力具有正效应。Blomstr和Kokko(1996)在研究企业间联系的情形也指出,当地企业可以通过与跨国公司建立前向或后向联系增强自己的生产能力。关于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在东道国产生技术溢出的实证研究也较多。如Lall(1980)在研究印度卡车制造业时认为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促进技术溢出的产生:如通过帮助当地潜在的供应上建立生产性设施;提供技术支持或信息帮助以提高供应商产品品质或促进创新;在组织管理上提供各种培训和帮助等产生产业关联效应,提升当地企业的标准,有助于技术溢出。Handfieldetal(2000)对日本、韩国、英国和美国各行业84家跨国公司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跨国公司的开发活动改善了当地供应商在成本、质量和交货方面的表现以及产品周期时间。Gorg和Strob(2002)在研究爱尔兰的制造业过程中,运用总进入率作为联系的衡量指标,结果表明下游部门的跨国公司的生产活动对处于上游部门的爱尔兰企业的进入和生产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 大多数的研究认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生产活动能产生正的产业关联效应,然而,也有一些文献认为这种产业关联效应并不明显,有的甚至存在负的关联效应。这表明跨国公司虽然能够与东道国的企业建立产业关联带来技术溢出,但这种效应是潜在的,是有条件的。Smarzynska(2002)在对立陶宛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的当地购买程度越高越容易建立产业关联,当地市场采购型的跨国公司比出口导向型的更容易发生关联效应,同时,产业关联效应要受到东道国供应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的制约。 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最为活跃的产业关联模式就是OEM合作和零部件配套生产合作。中国沿海的电子产业大都采用这两种关联模式。如沿海城市的一些小型IT企业已经成为跨国电脑厂商国际供应网络中一个最重要的来源,在上海IT业内,本土企业大约60%的生产

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研究

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研究 摘要:国际间的技术扩散通过进口贸易这一形式作为一个重要的溢出渠道,其效果已经越来越显着?我国的进口贸易通过国外研发的投入,极大地促进了新技术的流动和知识的传播?通过利用Lichtenberg & Potterie模型并加入人力资本因素对模型改进后发现,国内研发投入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一般,国外研发投入对提高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的作用? 关键词:技术溢出;全要素生产率;LP模型 Abstract: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 through the import trade as an important form of the spillover channels, the effect has been more significant. By China’s import trade through foreign investment in R&D, new technology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flow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This paper uses Lichtenberg & Potterie model to deal with the dataes, proves that the foreign investment in R&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 and inspects the domestic R&D to the role of China’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general, and the end, put forward a proposal on this basis. Key Words: technology spillover; TFP; LP model 一?引言 所谓的技术溢出,是指跨国在实现技术的当地化过程中,通过技术的非自愿扩散,促进了当地技术和生产力的提高?在开放经济下,国际贸易被视为国际技术传递和扩散的最主要渠道之一,发展中国家由于受资金?科研?技术等原因的限制,采取同世界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进行有关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国际贸易来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更是一种缩短其与发达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捷径?一国通过进口贸易不仅可以购买高质量的外国最终制成品,而且还可以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的中间产品来提高本国生产活动的技术含量?可见,与出口贸易相比,进口贸易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技术扩散的外溢的方式? Coe等人(1997)的研究表明,国际贸易是经济体之间技术转移和扩散的一条重要渠道,国际技术扩散及技术溢出借助于进口贸易促进国内经济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基于中间品的进口和国际技术转移?Keller(20XX)估算出研发活动对一个产业生产力增长的贡献中,来自本产业的研发占50%,来自国内其他产业占了

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FDI技术溢出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一种外部效应是指由于FDI 进入东道国其带来的技术对当地的生产率增长、经济增长、劳动力技术水平提高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贡献而FDI投入方却无法因带这些贡献而得到相应回报的现象。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最早的技术溢出是由MacDougall(1960)在分析FDI的一般福利效应时提出的。 Cooden(1960)和Caves(1971)分别考察了FDI对最佳关税、产业模式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多次提及溢出效应。Blomstrom(1998)将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定义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实施FDI引起当地技术或生产力的进步而跨国公司无法获取其中的全部收益的一种理论。 Caves(1974)分别检验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他发现在加拿大制造业中,当地企业的利润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正相关,而在澳大利亚制造业中劳动生产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也呈现正相关。Blomstrom和Perssom(1983)选用墨西哥1970年的行业横截面数据,将劳动生产率作为技术水平的评价指标,同时选用行业资本密集度以及劳动力绩效作为影响特征变量,实证得出了存在正技术溢出效应。Blomstrom和Wollf(1989)选用墨西哥1965年~1984年的行业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某些特定产业内外资的进入对当地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地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与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生产力水平存在趋同现象,同时当地企业生产力水平

提高的速度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呈正相关关系,从而也得出了存在正溢出效应的结论。李平(1999)对中国各部门内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溢出效应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重点研究了产业自身的产品内含型技术和资本内含型技术对其他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在选取的12个制造业产业中,他发现绝大多数产业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资本内含型技术溢出效应。姚洋(1998)利用第三此全国工业普查的资料发现行业中如果外国三资企业数量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行业的技术效率就会提高1.1个百分点。秦晓钟、胡志宝(1998)采用生产函数模型,利用1995年工业普查数据,对含采掘业、电力煤气等39个行业进行了检验,得出FDI的行业内溢出效应明显存在的结论。何洁、许罗丹(1999)借鉴Feder (1982)模型实证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我国内资工业企业的技术外溢作用就提高2.3个百分点”的结论。沈坤荣(1999)利用各省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与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横截面的相关分析得出FDI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带来0.37个单位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陈涛涛(20__)利用我国制造业84个四位码行业的数据实证发现当内外资能力差距较小时有助于溢出效应的产生。 以上文献均侧重于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和其效应方向的研究而忽略了对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具体因素的作用的分析。实际上FDI的进入东道国并不是主动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而是需要与一定的东道国具体因素相结合本文将就几个重要的影响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策略研究(张国琪)概要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策略研究(张国琪) 作者:张国琪 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是指技术持有者通过某种方式将其拥有的技术以及有关的权利转移给其他人的行为。跨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是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Technology Diffusion)的主体,世界500家大型跨国公司垄断了工业发达国家90%的生产技术和80%的技术贸易。为了保持在技术领域的垄断优势,垄断全球的市场和资源,跨国公司往往采取技术转移的手段,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以寻求更大的利润。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跨国公司主要是按照自身的技术转移战略,并根据所转移技术以及东道国(Host Countries)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转移策略。 一、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战略 跨国公司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主要有“以技术换技术”、“以技术换市场”和“以技术换利润”三种模式。相应地,在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跨国公司也有以下三种最基本的技术转移战略: (一)技术垄断战略 自巴黎统筹委员会(COCOM)于1994年解散以后,发达国家相继取消了一些对发展中国家技术出口的限制,但仍然保留着对某些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出口的限制措施。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将技术转移到国外,主要是利用其技术垄断优势,获得超额的垄断利润。跨国公司转移的技术多是传统的产业技术,或者是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应用技术。保持技术的垄断地位,这是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前提。因此,跨国公司绝对不会向现实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转移技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战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如通过研究与开发(R&D)的全球化和组建战略技术联盟等方式,实现对全球技术市场的垄断。跨国公司R&D的全球化,整合了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和知识资源,也增强了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同时,许多跨国公司之间为避免两败俱伤,也加强了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战略技术联盟,借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市场和资源垄断战略 在跨国公司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竞争程度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就成为跨国公司争夺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且,发展中国家廉价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也为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为了吸引跨国公司的技术和投资,许多发展中国家制定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跨国公司正是

技术溢出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技术溢出效应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积极作用,他能够激励创新活动的发生,推动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动。关于技术溢出[1]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活动已经有了较为深入与完备的研究。例如2007年张倩肖等[2]证实:FDI知识溢出是促进本土技术创新的主要外部力量。2007年赵克杰等[3]以江苏省为例,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 计算出了各产业的工艺创新溢出效应和产品创新溢出效应, 并给出了技术进步综合溢出效应较大的产业。2007年张杰等[4]通过构建一个空间动态博弈模型,考察了集聚视角下领先企业与跟随企业间的多维技术溢出效应对双方企业创新动力的影响,发现在单向溢出效应和双向溢出效应不同情形下,对企业创新动力的激励有着根本不同的表现。2009年赵骅等[5]在考虑集群内企业拥有不同的技术创新效率的情形下, 建立两阶段非合作博弈模型, 讨论当集群企业在不同时机创新时, 技术溢出对其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2011年杨秀文[6]基于Feder 两部门模型分析框架,采用静态面板数据门槛模型,从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经济结构五类吸收能力角度分析外资对我国省域创新能力溢出效应的门限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外资部门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主要依赖于边际要素生产率优势,且存在微弱的负向溢出效应。除人力资本及人均GDP外,其他四种吸收能力与外资科技创新溢出效应之间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2011年宋宝香等[7]选取外部技术获取模式、转移技术特性、企业特性和技术学习过程四个方面,以苏州制造业本土企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 在利用外部技术资源过程中,企业的技术战略、学习文化和技术学习

过程对提升技术能力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2012年艾兴政等[8]提出一个基于一个供应商和生产可替代产品的两个竞争制造商的模型, 研究无合作创新、无技术溢出的合作创新和有技术溢出的合作创新3种模式的均衡绩效。研究结果表明, 强势制造商和供应商选择合作创新是占优策略。进一步还发现, 在下述3 种情况下强势制造商会与零件供应商达成技术溢出合作创新机制。范如国等[12]采用2004年至200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二级三要素CES生产函数分析FDI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可行性,揭示FDI、R&D 经费投入和R&D人力资本投入3个投入要素之间以及与企业创新产出之间的复杂关系。Young Bong Chang等[13]研究发现在IT服务行业从技术溢出效应获得的收益较大,有长期的影响作用。 [1]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8版)[M].萧琛译.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l:48~50. [2]张俏肖、冯根福.三种R&D溢出与本地企业技术创新[J].中国 工业经济,2007(11). [3]赵克杰,刘传哲.产业技术进步溢出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3). [4]张杰, 张少军, 刘志彪. 多维技术溢出效应、本土企业创新动力 与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基于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形态的研究 [J]. 南开经济研究, 2007, ( 3) . [5]赵骅,丁丽英.技术溢出对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2009,(17).

论东道国开放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响

论东道国开放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 响 论东道国开放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响 摘要:本文首先对东道国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影响的具体机制进行了阐述,然后在赵奇伟等(20xx)所构建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经验分析。采用我国1997~20xx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相对于现有外资规模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滞后,是造成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为负的原因之一。文章最后针对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以获取正向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开放程度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不少学者认识到东道国开放程度会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产生重要影响。通常而言,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大小是随着该国开放度的提高而增加的。这是因为外资比重越大,当地企业与其接触的机会就越多,示范-模仿效应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Findlay,1978)。而且,较高的开放程度意味着国内企业本身的技术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同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进行竞争(蒋殿春、张宇,20xx)。此外,出口的扩大可以使国内企业获得较多的利润,从而为国内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技术设备的引进提供资金来源(何洁、许罗丹,1999)。但蒋殿春和张宇(20xx)还指出,如果行业中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过

高,跨国公司就会对行业内的东道国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冲击,从而使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果往往不理想。尽管上述研究从不同侧面讨论了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响,但是还没有人详细阐述这种影响的具体机制,相关的实证研究也缺乏理论基础。所以,本文首先对东道国开放度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具体机制进行了描述,然后又以赵奇伟等人(20xx)所建立的一个包含制度因素的内生增长模型为基础,建立计量模型,就东道国开放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根据计量分析的结果做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一、东道国开放程度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机制分析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解释东道国对外开放度是如何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实现途径的。 1. 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实现途径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包括积极的技术溢出效应和负向的竞争效应。首先,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实施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引起当地技术进步,带来积极的技术外溢效应。张诚等人(2001)认为积极的技术溢出效应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第一,跨国公司采用先进技术对当地企业产生示范作用,或者通过增加竞争压力,迫使国内竞争对手谋求提高技术水平,并引起当地企业的模仿;第二,通过跨国公司的员工流向本地企业而实现技术溢出;第三,跨国公司子公司会以供应商、顾客、合作伙伴等身份与当地企业建立起业务联系网络,从而通过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带来技术溢出。其

什么是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

技术溢出效应(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Overview) 1.技术溢出效应概述 跨国公司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发明者,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供应来源,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实现其技术转移。这种技术转让行为对东道国会带来外部经济,即技术溢出。一项技术溢出是一个正的外在性的特定情况,它既不是在经济活动本身内部获得的利益,也不是由该项活动的产品的使用者获得利益。换句话说,这种利益对于经济活动本身是外在的,对社会产生了外部经济。 例如,一家跨国公司发明了一项新技术,随之该技术被竞争企业复制或学习,表现为竞争企业通过搜集跨国公司新技术的基础知识,加上自身研究开发组合成与跨国公司相近的研究成果,一段时间以后,相关市场中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会体现这类技术,那么这些产品或服务使用者的利益将是外在的,由于是实现或产生利益的企业与产生技术的企业展开竞争,即技术产生了溢出效应。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早已不是陌生的词汇。尽管各界对其有不同的定义,但有一点是公认的事实: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高科技的应用和科学研究成果在20世纪中所获得的成功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由于高科技的投入,在诸如计算机?生物和制药工程?电子和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中,生产和就业的增加最快,对GDP的贡献的增长也最多。 而事实上,发展中国家用于高科技科研开发的支出无论在相对数上还是绝对数上都小得多。因此,显然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溢出对发展中国家的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而这种技术溢出又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来实现的。 所谓技术溢出是指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先进技术拥有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包括国际技术溢出、国内技术溢出、行业间技术溢出、行业内技术溢出四种形式。在本文中主要指国际技术溢出。本文分析了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以及影响技术溢出效应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强化技术溢出效应的政策建议。 2.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背景 1.阿罗最早用外部性解释了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认为新投资具有溢出效应,不仅进行投资的厂商可以通过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率,其他厂商也可以通过学习提高生产率。 2.罗默提出了知识溢出模型。知识不同于普通商品之处在于知识具有溢出效应。这使任何厂商所生产的知识都能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在罗默模型中总生产函数描述了资本存量K,劳动力L,以及创意技术的存量A与产出Y之间的关系。 如图片其中:a为介于0与1之间的数;A是介于0和1之间的一个参数。 3.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指出: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可以解释为向他人学习或相互学习,一个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人对他周围的人会产生更多的有利影响,提高周围人的生产率。但他并不因此得到收益。 4.帕伦特研究了技术扩散%边干边学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设计了一个特定厂商选择技术和吸收时间的边干边学模型, 他认为在前后各种技术吸收之间。厂商通过边干边学积累的专有技术知识为进一步的技术引进做好了准备。 5.科高认为技术溢出效应的发生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来源于示范%模仿和传播;其二来源于竞争。前者是技术信息差异的增函数,后者主要取决于跨国公司与当地厂商的市场特征及相互影响。 6.旺和布洛姆斯特罗姆比较全面地看到了当地厂商和跨国公司子公司的决策行为对溢出的影响。一方面,假定跨国公司子公司能意识到技术扩散的成本,另一方面,假定当地厂商也能意识到溢出的存在。在互为约束的前提下,可以求取各自的动态最优解。理论上,无论是跨国公司子公司还是当地企业都可能通过其投资决策影响溢出水平。跨国公司对新技术的投资越多,溢出越多。当地企业对学习的投资越多,其吸收溢出的能力就越强。可见,除了原有的溢出效应外!还存在着一种取决于当地厂商和跨国公司子公司投资决策的溢出效应,这种影响是累积的!具有正反馈性质。

试论从技术转移的周期理论角度分析跨国公司的对外经济战略

试论从技术转移的周期理论角度分析跨国公司的对 外经济战略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和分析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以及技术转移周期中出口、直接投资和技术输出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跨国公司对外经济战略的重要部分,其中重点分析了决定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最后简要阐述了国际技术转移的政策含义以及对我国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技术转移周期理论;跨国公司;对外经济战略 一,技术转移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技术转移是指因经济原因产生的,用于生产的工艺、程序和方法等系统知识在国际间的转移。对技术输入国来说,技术的引进能够带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给引进技术的企业带来经济收益,同时技术的引进会使得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提高引进技术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从技术输出者的角度来说,也是转移即将过时的技术,延长某种技术生命周期的手段,同时也会带来转移技术的经济收益。总的来说,一个国家经济体和企业引进技术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利益的驱动。 从技术转移的角度来看,国际贸易中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第一阶段,即产品创新阶段,在图中表示为T0-T1。在该阶段,产品在创新国被发明或创造出来,并开始在创新国国内生产和消费,产量不断提高,生产能力不断扩大。这一阶段,创新国的生产全部用于本国的消费。当创新国的生产超过消费时,即在T1时创新国开始出口该种新产品。 第二阶段,即创新国出口、模仿国开始消费该新产品的阶段,在图中表示为T1-T2。在该阶段,创新国的生产除满足本国消费之外,还向其他国家出口,模仿国则认识到该种产品,并开始消费。创新国的厂商由于拥有对新产品的生产和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所以能够获得国内外的垄断性利润。在T2时,创新国达到出口顶峰。 第三阶段,即模仿国开始模仿生产该产品的阶段,在图中表示为T2-T3。在该阶段,这一创新技术已经成熟,生产过程标准化,模仿国厂商开始模仿生产该种产品,并且自我供给消费,创新国的出口逐渐下降。到T3时,创新国出口为0,模仿国开始停止进口该种产品。 第四阶段,即模仿国产品进入创新国市场的阶段,在图中表示为T3以后。该阶段,模仿国由于规模优势或其他比较优势,生产迅速扩大,并开始以低成本出口,创新国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已经失去了比较优势,生产逐渐下降,开始进口该产品满足本国消费。 在实践中,创新国开始出口和模仿国开始消费之间可能存在水平距离,主要是取决于两国之间的收入差距。另外,模仿国可能先向其他国家出口,然后才向创新国出口,因而创新国出口为0与模仿国开始对外出口之间也可能存在时间上的差距。 这样四个阶段结束之后,该商品即在创新国完成了自己的生命周期,随着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便在模仿国开始并进行着自己新的周期,在生命周期延长的过程中,该产品能够尽量为人们创造利润收入。 二,技术转移的周期过程 按照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特点,一般来说占有新技术优势的企业,在对外经济战略上大都经历三个阶段:新产品出口、直接投资生产该产品和技术转让。 具有新技术优势的企业,第一步总是以产品出口获利,有着独占市场的性质;当出口市场开始生产该产品时,该企业可以利用东道国的资源直接投资获利;当东道国生产扩大利润下降,企业可以通过输出技术获得收益。不同国家的需求与资源的关系不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求与资源的关系也不同,这样技术就会产生流动。

浙江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浙江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直被经济学界视为一个奇迹,国内外的学者都在探求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在因素与传导机制。发展经济学认为,一国的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本国的科技研发,同时还取决于对各种技术溢出的吸收与学习。 技术进步是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内在动力,在开放条件下一可以通过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来促进本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从而带动其经济长期稳定地增长。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逐渐成为经济学理论关注的重点,国内外的学者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对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1国外研究现状 技术外溢是发展中国家分享国外技术进步成果的重要路径。20 世纪80 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增长理论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才是解释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为了刻画技术进步的来源,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技术进步既可以是源于自主研发创新,也可以是来自于对外界技术的引进、模仿与学习。对于处于技术最前沿的发达国家,其技术进步主要是通过研究开发或其它知识创新的途径来实现,而对于欠发达国家而言,由于所使用的技术处于发达国家技术前沿的后( Caseli 和Coleman,2000),所以欠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较低成本的引进、模仿与吸收发达国家已有的技术来实现自身的技术进步。 国际技术扩散的一个重要渠道,进口贸易对于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Coe 和Helpman (1995)基于“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理论,首次从实证角度证实:在开放经济系统中,进口贸易渠道的国际技术溢出是一国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来源。采用21 个OECD 国家和以色列的面板数据。Coe 和Helpman 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贸易伙伴国的R&D 投入通过进口贸易渠道对本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其影响程度将随着本国

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417261110.html, 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研究 作者:姜玉梅王数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15期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任何国家都不能仅仅依靠本国的力量进行技术创新,还需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东道国吸收先进技术的重要途径。本文虽不能概括所有研究外商直接投资的文献,陈述全部的结论,但是选用了大量文献进行分类整理,期望为今后FDI在东道国的溢出效应的研究奠定一些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研究外商直接投资的背景 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是指外商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或发展能力发生 无意识的间接作用,在《外商直接投资、东道国特征和溢出》一书中,Kokko定义“溢出”为:由于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从而引起当地技术或生产力的进步,但跨国公司子公司又无法获取全部收益的想象。针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 过严密的认证,但得出来的结果却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 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下面将分别展开论述。 二、FDI溢出效应的综述及归纳 (一)国外有关FDI效应的研究 Caves(1974)将外资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引入到东道国企业的生产函数中,选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两个国家1966年制造业截面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外资确实对澳大利亚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有着正面积极的影响,加拿大当地企业的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该行业吸引外资份额的高低。Globerman(1979)采用加拿大制造业1972年的横街面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Blomstrom和Persson(1983)在研究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时,选取了1970年墨西哥的行业截面数据,将劳动生产率作为技术水平的评价标准,同时选用行业资本密集度以及劳动力效率作为影响特征变量,实证得出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当地行业存在正的溢出效应的结论。 1、国外学者针对制造行业FDI溢出效应的研究 Liu(2000)及Haskel 、 Pereira和Slaughter(2002)对英国制造业的研究以及Castellanies Zanfei(2002)对意大利制造业的研究,Keller 和Yeaple(2003)对美国制造业的研究以及Ruane 和Ugur(2002)和 Gorg Strobl(2003)对爱尔兰制造业的分析。近期的一些研究还 有:G..Fotopoulous(2004)对希腊制造业的分析研究、Patrik Karpaty和Lars Lundberg(2004)对瑞典制造业的研究分析,都一致证明FDI对当地企业有正的溢出效应。 2、国外学者关于外资对华溢出效应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