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传热学二维稳态差分接点计算论文

二维稳态计算实验报告

王## 能源与环境学院03012###一、题目要求

二、各节点离散化代数方程

取研究节点为t(i,j),其上部节点温度用T表示,下部节点温度用B表示,左侧节点温度用L表示,右侧节点温度用R表示。该题目各节点离散化代数方程可分为四个区域:

区域一:

t(i,j)=

区域二:

t(i,j)=t i-1,j+t i,j-1+t i+1,j+t i,j+1

4

区域三:

t(i,j)=

区域四:

t(i,j)=

三、源程序

Jacobi迭代计算代码(C#):

for (int n = 0; n < 6; n++)

{

mg0[m, n] = new Button();

mg0[m, n].Text = mg[m, n].Text.ToString ();

}

for (int m = 1; m < 4; m++)

{

int n = 1;

double t = Convert.ToDouble(mg0[m - 1, n].Text.ToString()); double b = Convert.ToDouble(mg0[m + 1, n].Text.ToString()); double l = Convert.ToDouble(mg0[m, n - 1].Text.ToString()); double r = Convert.ToDouble(mg0[m, n + 1].Text.ToString()); double center = (200 + t + 2*r + b) / 24;

mg[m, n].Text =center.ToString();

mg[m, n].BackColor = Color.LightBlue;

}

for (int m = 1; m < 4; m++)

{

for (int n = 2; n < 5; n++)

{

double t = Convert.ToDouble(mg0[m - 1,n].Text.ToString()); double b = Convert.ToDouble(mg0[m + 1, n].Text.ToString()); double l = Convert.ToDouble(mg0[m, n - 1].Text.ToString()); double r = Convert.ToDouble(mg0[m, n + 1].Text.ToString()); double center = (l + t + r + b) / 4;

mg[m, n].Text =center.ToString();

mg[m, n].BackColor = Color.LightBlue;

}

}

for (int m = 4; m < 5; m++)

{

int n = 1;

double t = Convert.ToDouble(mg0[m - 1, n].Text.ToString());

double l = Convert.ToDouble(mg0[m, n - 1].Text.ToString()); double r = Convert.ToDouble(mg0[m, n + 1].Text.ToString()); double center = (100 + t + r) / 12;

mg[m, n].Text =center.ToString();

mg[m, n].BackColor = Color.LightBlue;

}

for (int n = 2; n < 5; n++)

{

int m = 4;

double t = Convert.ToDouble(mg0[m - 1, n].Text.ToString());

double r = Convert.ToDouble(mg0[m, n + 1].Text.ToString());

double center = (2*t + r + l) / 4;

mg[m, n].Text =center.ToString();

mg[m, n].BackColor = Color.LightBlue;

}

j = Convert.ToDouble(mg[1, 1].Text.ToString()); for (int m = 0; m < 6; m++)

{

for (int n = 0; n < 6; n++)

{

mg0[m, n] = new Button();

mg0[m, n].Text = mg[m, n].Text.ToString();

}

}

高斯(Gauss)-赛德尔(Seidel)迭代计算代码(C#):

for (int m = 1; m < 4; m++)

{

int n = 1;

double t = Convert.ToDouble(mg[m - 1, n].Text.ToString());

double b = Convert.ToDouble(mg[m + 1, n].Text.ToString());

double l = Convert.ToDouble(mg[m, n - 1].Text.ToString());

double r = Convert.ToDouble(mg[m, n + 1].Text.ToString());

double center = (200 + t + 2*r + b) / 24;

mg[m, n].Text =center.ToString();

mg[m, n].BackColor = Color.LightBlue;

}

for (int m = 1; m < 4; m++)

{

for (int n = 2; n < 5; n++)

{

double t = Convert.ToDouble(mg[m - 1, n].Text.ToString());

double b = Convert.ToDouble(mg[m + 1, n].Text.ToString());

double l = Convert.ToDouble(mg[m, n - 1].Text.ToString());

double r = Convert.ToDouble(mg[m, n + 1].Text.ToString());

double center = (l + t + r + b) / 4;

mg[m, n].Text =center.ToString();

mg[m, n].BackColor = Color.LightBlue;

}

}

for (int m = 4; m < 5; m++)

{

int n = 1;

double l = Convert.ToDouble(mg[m, n - 1].Text.ToString());

double r = Convert.ToDouble(mg[m, n + 1].Text.ToString());

double center = (100 + t + r) / 12;

mg[m, n].Text =center.ToString();

mg[m, n].BackColor = Color.LightBlue;

}

for (int n = 2; n < 5; n++)

{

int m = 4;

double t = Convert.ToDouble(mg[m - 1, n].Text.ToString());

double l = Convert.ToDouble(mg[m, n - 1].Text.ToString());

double r = Convert.ToDouble(mg[m, n + 1].Text.ToString());

double center = (2 * t + r + l) / 4;

mg[m, n].Text =center.ToString();

mg[m, n].BackColor = Color.LightBlue;

}

四、不同初值时的收敛快慢

将从0~100的不同初值代入,均已绝对误差小于等于0.001为收敛条件。以迭代次数为纵坐标,初值为横坐标作图。

1.采用Jacobi迭代计算时的最佳初值

可看到当初值=77℃时,最小迭代次数为7次。

2.高斯(Gauss)-赛德尔(Seidel)迭代计算时的最佳初值

可看到当初值=88℃时,最小迭代次数为7次。

五、上下边界的热流量

上边界热流量:

=

解得,=358.99W。

下边界热流量:

∵下边界绝热∴=0。

六、计算结果的等温图

七、计算小结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二维稳态导热问题计算效率的影响因素,运用MATLAB,C#等计算工具,从迭代方法,初值设置等方面研究计算效率。得出以下结论:

1.迭代计算方法

G-S迭代计算方法优于Jacobi迭代计算方法。因为G-S迭代方法在每次计算中都用到周围节点的最新计算值,该值比初值更接近于稳态值,所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计算步骤。

2.初值设置

通过将不同初值代入并比较运算次数,结合图线我们可以找到迭代计算的最佳初值,在该初值下迭代计算最少的次数便可达到收敛条件。G-S迭代法与Jacobi的最佳初值不同。研究最佳初值的设置可以帮助我们在工程中提高实际传热问题的计算效率。

3.稳态温度等值线

由稳态温度等值线我们可以发现二维稳态导热稳态温度分布的特点:

(1)在外界温度均匀稳定非绝热面,温度等值线平行于该平面。在绝热面,温度等值线垂直于该平面。在各个边界面交界处,温度等值线倾斜分布。

(2)当相邻两边界外界温差大时,等温线在两边界处分布稠密。

通过本次实验,我加深了对运用有限差分方程求解二维稳态导热问题的理解,并掌握了使用计算机软件辅助解题,将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今后更好的学习传热学起到很大的帮助。

传热学大作业报告 二维稳态导热

传热学大作业报告二维稳态计算 院系:能源与环境学院 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 姓名:杨予琪 学号:03311507

一、原始题目及要求 计算要求: 1. 写出各未知温度节点的代数方程 2. 分别给出G-S 迭代和Jacobi 迭代程序 3. 程序中给出两种自动判定收敛的方法 4. 考察三种不同初值时的收敛快慢 5. 上下边界的热流量(λ=1W/(m ℃)) 6. 绘出最终结果的等值线 报告要求: 1. 原始题目及要求 2. 各节点的离散化的代数方程 3. 源程序 4. 不同初值时的收敛快慢 5. 上下边界的热流量(λ=1W/(m ℃)) 6. 计算结果的等温线图 7. 计算小结 二、各节点的离散化的代数方程 左上角节点 )(21 1,22,11,1t t t +=

右上角节点 )(2 15,24,15,1t t t += 左下角节点 C t ?=1001,5 右下角节点 )2(211,24,55,5λ λ x h t t x h t ?++?+= 左边界节点 C t i ?=1001,,42≤≤i 上边界节点 C t j ?=200,1,42≤≤j 右边界节点 )2(415,15,14,5,+-++= i i i i t t t t ,42≤≤i 下边界节点 )42()2(211,51,5,4,5∞+-?+++?+=t x h t t t x h t j j j j λλ ,42≤≤j 内部节点 )(2 1,1,11,1,,j i j i j i j i j i t t t t t +-+-+++= ,4,2≤≤j i 三、源程序 1、G-S 迭代法 t=zeros(5,5); t0=zeros(5,5); dteps=0.0001; for i=2:5 %左边界节点 t(i,1)=100; end for j=2:4 %上边界节点 t(1,j)=200; end t(1,1)=(t(1,2)+t(2,1))/2; t for k=1:100 for i=2:4 %内部节点 for j=2:4 t(i,j)=(t(i-1,j)+t(i+1,j)+t(i,j-1)+t(i,j+1))/4; end end t(1,5)=(t(1,4)+t(2,5))/2;%右上角节点 for i=2:4;%右边界节点 t(i,5)=(2*t(i,4)+t(i-1,5)+t(i+1,5))/4; end for j=2:4; %下边界节点

东南大学传热学历年真题要点

东南大学 199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 直径100mm 的蒸汽管道,绝热层外径250mm ,若绝热层内外璧温度均不变而改用新的绝热材料(已知导热系数2λ=1λ/2,单位体积价格1G =22G )。问价格相同时,但位管厂的热损失变化是多少? 2. 两个表面黑率的平行平板,其温度分别为1T 与2T 。板间辐射换热,热在中间插入一块厚δ,导热系数λ,表面黑率ε的平板,问热流有什么变化? 3. 空气在方管内作强迫对流紊流时,若流量增加一倍,问对流换热系数变化多少?压力损失多少?(阻力系数与雷诺数无关) 4. 设计一个采用瞬态导热理论测试材料热物性(如导热系数a )的实验装置。说明其工作原理与测试方法。 5. 用裸露热电偶测量管中的气流温度,热电偶读数1t =170c ︒,已知管壁温度2t =90c ︒,气流对热接点的对热换热系数α=50c m w ︒2 /,接点表面黑率ε=0.6,试确定气流的温度。若考虑热电偶导热的影响,则真实的温度应有何变化? 6. 流量为的907kg/h 水,通过长4.6m 的钢管,水温16c ︒升高至49c ︒,钢管内壁温度66c ︒。求钢管的内径。 水的物性: 东南大学一九九六 年传热学研究生入学考试 一.请设计一个存放液氮的金属容器,附上简图并加以说明(按传热学原理) 二.导热微分方程 )(222222z T y T x T T ∂∂+∂∂+∂∂=∂∂ατ

的推导过程与条件 三.请说明并比较换热器计算中的平均温压与传热单元数法。 四.长铜导线置于温度为∞t 的空气中,已知导线的电阻值为m /10*63.32 Ω-,密度为 3/9000m Kg =ρ,比热C Kg J C •=/386,直径为2.2mm ,问当为8A 的电流通过及 对流放热系数C m W */1002=α时,该导线的初始温升及其时间常数是多少? 五.流量为h Kg /10*11.03 的水在直径为50mm 的管内作强迫对流换热,管内表面温度为 50℃。试问水由25℃加热到35℃需要多长的圆管? )*/174.4(C Kg KJ C = 六.由表面1与表面2两平行黑体表面组成的空腔,内有空气流过, 进出口空气的平均温度 为27℃,空气与热壁的对流换热系数为50W/C m *2,空腔是窄通道。表面1外侧绝热,表面2的温度为127C ,平均厚度m 1.0=δ,C m W /5.17=λ。其外侧被高温流体加热,问表面3的稳态温度是多少?

传输原理之传热学上机C程序源代码之二维稳态导热的数值

二维稳态导热的数值计算 1物理问题 一矩形区域,其边长L=W=1,假设区域内无内热源,导热系数为常数,三个边温度为 T1=O, 一个边温度为T2=l,求该矩形区域内的温度分布。 2数学描述 3数值离散 3.1区域离散 区域离散X 方向总节点数为N. y 方向总节点数为M,区域内任一节点用l,j 表示. 3.2方程的离散 用IJ 节点的二阶中心差分代替上式中的二阶导数,得: 刀对一27;丁+7;心 | 7;,片厂 27;,+7],川二。 x 2 (I y 2 上式整理成迭代哄几=£畀也+%)+為畀加+S) (1=23???"N -1), 0=23??????Ml) 补充四个边界上的第一类边界条件得:T\.j=T\ 0=1,23…"M) T NJ ~T \ U“,2,3M) J 7 (i=l,2,3.......N) 对上述问题的微分方程及其边界条件为: 豊*牛 Ct- dy 2 该问题的解析解: 对于图中所有的内部节点方程可写为: =0 x=0? T=T!=O x=l> T=Ti=O y=Ot T=Ti=O y=l? T=T 2=1

T U1 =T2(1=1,23—N) 传热学C程序源之二维稳态导热的数值计算 #include #include #define N 10 #define M 10 main() { char s; int iJJ; float cha,x,y; float t[N][M],a[N][M]; 广打印出题目*/ printf(H\t\t\t 二维稳态导热问题\t\t”);printf(“\n\t\t\t\t\t\t?…何鹏举\n”); printffV题目:补充材料练习题二\rT'); printffAn矩丿孩区域,边长L=W=1,假设区域内无内热源,导热系数为常熟,三个边温度为Tl=0, 一个边温度为T2=l,求该矩形区域内的温度分布。\n“); printfCAn是否要手动对温度场赋予初值?(Y/N):”); scanf{"%c n z&s); jf(s==y||s==Y) 严手动赋予温度初场*7 { printf(n\n请首先假定一个温度场的初始分布,即给出各节点的温度初值(一行一行进行): \n n); for(i=0;i

东南大学传热学名词解释+分析题整理笔记

第一章 1.热传导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能传递。 2.热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给定面积的热量。 3.热对流指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而引起的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冷、热流体相互掺混所导致的热量传递过程。 4.导热系数表征材料导热性能优劣的参数,数值上等于在单位温度梯度作用下物体内热流密度矢量的模。取决于物质的种类和热力状态(温度和压力等) 5.对流换热流体流过固体表面时,对流和导热的联合作用,使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产生热量传递的过程。 6.辐射物体通过电磁波来传递能量的方式。 7.热辐射物体因热的原因而发出辐射能的现象。 8.辐射传热物体不断向空间发出热辐射,又不断吸收其他物体的热辐射,辐射与吸收过程的综合结果就造成了以辐射方式进行的物体间的热量传递。 9.传热过程热量由壁面一侧的流体通过壁面传到另一侧流体中去的过程。 10.传热系数表征传热过程强烈尺度的标尺,数值上等于冷热流体间温差1℃、传热面积1㎡时的热流量的值。 11.传热过程热阻面积热阻(见P14) 第二章 1.温度场各个时刻物体中各点温度所组成的集合。 2.稳态温度场物体中各点温度不随时间变化的温度场。 3.非稳态温度场物体中各点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温度场。 4.均匀温度场物体中各点温度相同的温度场。 5.一维温度场物体中各点温度只在一个坐标方向变化的温度场。 6.二维温度场物体中各点温度只在二个坐标方向变化的温度场。 7.等温面温度场中同一瞬间相同温度各点连成的面。 8.等温线在任何一个二维截面上等温面表现为等温线。 9.导热基本定律在导热过程中,单位时间内通过给定截面的导热量,正比于垂

传热学稳态导热

传热学课题作业报告 二维稳态计算 一:题目及要求 计算要求 (1)写出各未知温度节点的代数方程 (2)分别给出G-S迭代和Jacobi迭代程序 (3)程序中给出两种自动判定收敛的方法 (4)考察三种不同初温时的收敛快慢 (5)上下边界的热流量(λ=1W/(m℃)) (6)绘出最终结果的等值线

二:各节点的离散化的代数方程 t22: 200+100+t32+t23=4t22 t23: 200+t22+t24+t33=4t23 t24: 200+t22+t24+t33=4t23 t25: 200+t35+2t24=4t25 t32: 100+t33+t22+t42=4t32 t33: t23+t32+t34+t43=4t33 t34: t24+t44+t33+t35=4t34 t35: t24+t44+t33+t35=4t34 t42: t32+t52+100+t43=4t42 t43: t43+t42+t44+t53=4t43 t44: t34+t43+t45+t54=4t44 ` t45: t34+2t44+t55=4t45 t52:2t42+300+t53=24t52 t53: 2t43+t52+t54+200=24t53 t54: 2t44+t53+t55+200=24t54 t:55: t45+t54+200=12t55 三:源程序 (1):G-S法: clear; clc; a=[-4 1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1 -4 1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0 1 -4 1 0 0 1 0 0 0 0 0 0 0 0 0;0 0 2 -4 0 0 0 1 0 0 0 0 0 0 0 0;1 0 0 0 -4 1 0 0 1 0 0 0 0 0 0 0;0 1 0 0 1 -4 1 0 0 1 0 0 0 0 0 0;0 0 1 0 0 1 -4 1 0 0 1 0 0 0 0 0;0 0 0 1 0 0 2 -4 0 0 0 1 0 0 0 0;0 0 0 0 1 0 0 0 -4 1 0 0 1 0 0 0;0 0 0 0 0 1 0 0 1 -4 1 0 0 1 0 0;0 0 0 0 0 0 1 0 0 1 -4 1 0 0 1 0;0 0 0 0 0 0 0 1 0 0 2 -4 0 0 0 1;0 0 0 0 0 0 0 0 2 0 0 0 -24 1 0 0;0 0 0 0 0 0 0 0 0 2 0 0 1 -24 1 0;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1 -24 1;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1 -12]; b=[-300 -200 -200 -200 -100 0 0 0 -100 0 0 0 -300 -200 -200 -100]; x=[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for k=1:30 %迭代30次 m=0; xp(16)=[0]; for i=1:16 xp(i)=x(i); end for i=1:16 m=b(i); for j=1:16

计算传热学论文

计算传热学的发展 一、萌芽初创时期(1965—1974)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有以下一些重大的事件: (1)交错网格的提出。 初期的NHT发展过程中所碰到的两个主要困难之一是,网格设置不适当时会得出具有不合理的压力场的解。1965年美国科学家Harlow/Welch提出了交错网格的思想,即把速度分量与压力存放在相差半个步长的网格上,使每个速度分量的离散方程中同时出现相邻两点间的压力差,这样有效地解决了速度与压力存放在同一套网格上时会出现的棋盘式不合理压力场的问题,促使了求解Navier —Stokes方程的原始变量法(即以速度、压力为求解变量的方法)的发展。 (2)对流项差分迎风格式的再次确认。 初期的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另一困难是,对流项采用中心差分时,对流速较高的情况的计算会得出振荡的解。虽然早在1952年,Court,Issacson和Rees三人已经在数值求解双曲型微分方程中引入了迎风差分的思想,但迎风差分对克服振荡解的应用并未得到重视。1966年,Gentry,Martin及Daly三人,以及Barakat 和Clark等,各自撰文介绍了迎风格式在求解可压缩流及非稳态层流流动中的应用。交错网格的提出及对流项迎风差分的采用,使流动与对流换热的求解建立在一个比较健壮的数值方法基础上。 (3)世界上第一本介绍计算流体及计算传热学的杂志—“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于1966年创刊。 Gentry等关于确认迎风差分的论文就发表在该刊第一卷第一期上。 (4)Patankar与Spalding于1967年发表了求解抛物型流动的P-S方法。 在计算流体力学与计算传热学发展的早期,由于受到计算机资源的限制,边界层类型问题的数值计算得到较多的关注。在边界层类型问题的数值计算中,如何把有限个节点数目都充分利用起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P-S方法中,把x-y 平面上的计算区域(边界层)转换到x-w平面上(w为无量纲流函数),从而无论在边界层的起始段还是在其后的发展段,所设置的计算节点均可落在边界层范围内。 (5)1969年Spalding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创建了CHAM,旨在把他们研究组的成果推广应用到工业界。 在30年前就重视CFD/NHT研究成果向工业应用转化,确实是一种远见卓识的创举。同年,Gosman等五人所著“Heat Transfer in Reciranlating Flows”一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本CFD/NHT的专著(采用涡量—流函数法)。 (6)1972年SIMPLE算法问世。 在求解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问题时,如果对所形成的包含速度分量及压力的代数方程仍采用直接求解的方法,则就可以同时得出速度与压力的解。但这样的求解方法,不仅在CFD/NHT发展初期的计算机工业水平不能满足,即使在今天,这种方法也尚未得到广泛采用。于是所谓分离式的求解方法就应运而生,即先求 解有关一个速度分量如U i ,j,k 的方程,而把V i ,j,k ,W i ,j,k 及P i ,j,k 作为常熟,而 再逐一求解其它变量。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压力P i ,j,k 是以源项的形式出现在动量方程中的,如何去求解压力,或者说如何利用连续性方程去改进所假定

东南大学传热学二维稳态差分接点计算论文

二维稳态计算实验报告 王## 能源与环境学院03012###一、题目要求

二、各节点离散化代数方程 取研究节点为t(i,j),其上部节点温度用T表示,下部节点温度用B表示,左侧节点温度用L表示,右侧节点温度用R表示。该题目各节点离散化代数方程可分为四个区域: 区域一: t(i,j)= 区域二: t(i,j)=t i-1,j+t i,j-1+t i+1,j+t i,j+1 4 区域三: t(i,j)= 区域四: t(i,j)=

三、源程序 Jacobi迭代计算代码(C#):

for (int n = 0; n < 6; n++) { mg0[m, n] = new Button(); mg0[m, n].Text = mg[m, n].Text.ToString (); } for (int m = 1; m < 4; m++) { int n = 1; double t = Convert.ToDouble(mg0[m - 1, n].Text.ToString()); double b = Convert.ToDouble(mg0[m + 1, n].Text.ToString()); double l = Convert.ToDouble(mg0[m, n - 1].Text.ToString()); double r = Convert.ToDouble(mg0[m, n + 1].Text.ToString()); double center = (200 + t + 2*r + b) / 24; mg[m, n].Text =center.ToString(); mg[m, n].BackColor = Color.LightBlue; } for (int m = 1; m < 4; m++) { for (int n = 2; n < 5; n++) { double t = Convert.ToDouble(mg0[m - 1,n].Text.ToString()); double b = Convert.ToDouble(mg0[m + 1, n].Text.ToString()); double l = Convert.ToDouble(mg0[m, n - 1].Text.ToString()); double r = Convert.ToDouble(mg0[m, n + 1].Text.ToString()); double center = (l + t + r + b) / 4; mg[m, n].Text =center.ToString(); mg[m, n].BackColor = Color.LightBlue; } } for (int m = 4; m < 5; m++) { int n = 1; double t = Convert.ToDouble(mg0[m - 1, n].Text.ToString()); double l = Convert.ToDouble(mg0[m, n - 1].Text.ToString()); double r = Convert.ToDouble(mg0[m, n + 1].Text.ToString()); double center = (100 + t + r) / 12; mg[m, n].Text =center.ToString(); mg[m, n].BackColor = Color.LightBlue; } for (int n = 2; n < 5; n++) { int m = 4; double t = Convert.ToDouble(mg0[m - 1, n].Text.ToString());

二维稳态导热数值计算 python github

题目:使用Python和GitHub进行二维稳态导热数值计算 在科学研究和工程领域中,热传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特别是在材料研究、能源生产和环境工程方面,对于热传导的准确理解和计算是至关重要的。而在二维稳态导热数值计算方面,Python和GitHub 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二维稳态导热数值计算及其在Python和GitHub中的应用进行深度探讨,希望能够为你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和应用提供一些帮助。 一、二维稳态导热数值计算的基本原理 1. 二维稳态导热方程的描述及数值解法 2. 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元法在二维稳态导热数值计算中的应用 3. 二维热传导问题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设置 4. 常用的二维稳态导热数值计算算法及其优缺点 二、Python在二维稳态导热数值计算中的应用 1. Python在科学计算和数值模拟方面的优势 2. NumPy、SciPy和Matplotlib等Python库在二维稳态导热数值计算中的使用 3. 通过Python实现二维稳态导热数值计算的示例和代码解析

三、GitHub在二维稳态导热数值计算中的应用 1. GitHub在科学研究和工程项目协作中的重要性 2. 如何使用GitHub进行版本控制和团队协作 3. 在GitHub上共享和获取二维稳态导热数值计算的开源代码和项目 总结与展望 二维稳态导热数值计算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科学问题,而Python和GitHub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评台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二维稳态导热数值计算的原理和方法,并且认识到Python和GitHub在这个领域的重要作用。 我个人认为,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二维稳态导热数值计算将会得到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应用,而Python和GitHub作为强大的工具和评台,将大大促进这一进程的实现。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有所帮助,也欢迎大家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二维稳态导热数值计算是在二维空间中进行热传导模拟的一种重要方法。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我们经常需要对材料或系统中的热传导进行分析和预测,以便设计和优化各种工艺和设备。而二维稳态导热数值计算正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热传导的知识。

传热学大作业报告二维稳态导热

传热学大作业报告二维稳态导热 二维稳态导热大作业报告 导热问题是传热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在导热问题中,我们 研究的是物体内部的温度分布、热流分布以及热传导过程。本次大作业中,我们将研究一个二维稳态导热问题,分析材料内部的温度分布情况。 在二维稳态导热问题中,我们假设热传导发生在一个二维平面内,而 且热流只在平面内的两个方向上进行。我们的目标是研究材料内部的温度 分布情况,并找到材料内各个位置的温度。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建立热传导的数学模型。根据热传 导方程,在稳态下,热传导的速率是不变的。假设材料在x和y两个方向 上的热传导系数分别为kx和ky,温度分布函数为T(x, y),则可以得到 以下的二维热传导方程: kx * d^2T/dx^2 + ky * d^2T/dy^2 = 0 这是一个二维的亥姆霍兹方程,我们可以通过求解它来得到材料内部 的温度分布。 为了进一步分析问题,我们对热传导方程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使用 无量纲化可以简化计算,并且使得结果更加清晰。我们引入了一个无量纲 化的温度变量θ,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θ=(T-T0)/(T1-T0) 其中T是位置(x,y)处的温度,T0是最低温度,T1是最高温度。这样 处理之后,热传导方程可以写成: d^2θ/dx^2 + σ * d^2θ/dy^2 = 0

其中σ = ky / kx 是无量纲化的热传导比。 为了求解这个二维亥姆霍兹方程,我们使用了有限差分法。首先将平 面划分成一个个小的网格单元,然后在每个网格单元中,使用二阶中央差 分法对方程进行离散化。最终得到一个线性方程组,可以通过求解该方程组,得到无量纲温度分布。 为了验证我们的计算结果,我们将研究一个简单的导热问题,即一个 正方形材料中心局部加热的情况。我们假设正方形材料的一部分区域中心 加热,其余区域保持恒定温度。我们通过计算得到了材料内部的温度分布,并且将结果与理论解进行了比较。通过对比发现,计算结果与理论解非常 吻合,验证了我们的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本次大作业的研究中,我们成功地使用有限差分法求解了二维稳态 导热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分析。通过这次研究,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导热 问题的本质,并学会了如何使用有限差分法求解热传导方程。这对我们进 一步研究导热问题以及其他传热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结起来,本次大作业让我们对二维稳态导热问题有了全面的认识, 并且通过计算实例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准确性。通过这次研究,我们进一步 提高了对传热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我们也了解到有限差分法是一 种常用且有效的数值求解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传热问题的研究中。

二维稳态辐射传输方程的有限差分求解法

二维稳态辐射传输方程的有限差分求解法 1 二维稳态辐射传输方程 二维稳态辐射传输方程是研究辐射热传输问题的基础理论。它描 述物体辐射传输特性,准确地反映了空间、波长、温度等的热力学状态,常用于测量、模拟和描述光谱特性。它不仅用于物体多光谱特性 的研究,在无线电、声学、热学等行业也有广泛的应用。求解二维稳 态辐射传输方程,是热传输问题解决的基础,是目前比较受重视的热 物理学问题。 2 有限差分求解法 有限差分求解法(FDM: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是一种既简单 又可用的求解方法,用来模拟复杂的物理问题,包括各种边界介质问题。其基本思想是将边界条件描述的问题,分为数学问题的离散网格,然后对每个网格单元进行计算,最终将离散的解合成连续的数值解。 由于有了解的结构化,对相对复杂、难以分析的边界介质问题,可以 得到较好的数值解,由此形成有限差差分求解方法。 有限差分求解法应用于二维稳态辐射传输方程时,针对空间导数 和温度导数是微分方程可以采用空间抽样法进行求解。把温度分布函 数和透射辐射函数分别抽样为N×N个离散点,在每一个点处分别得到 温度分布和透射辐射分布的多项式函数,然后建立有限区域的温度分 布和传热分布的迭代形式,以及有限区域的传热和流动多角面的迭代

形式。有了以上离散网格,再使用有限元法或集成覆盖法即可求解得 到连续的数值解。 3 稳定性分析 稳定性分析是有限差分求解法成功实现的关键,其目的是检验有 限差分法算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一般来说,有限差分求解法采用合 适的时间步长和空间步长才能保证求解结果的稳定性。对于二维稳态 辐射传输方程,可以求解步长的最大值,得到稳定的精度和收敛性「CFL条件」,然后采用稳定性分析来确定系数当采用这个条件时能够得到准确解。 4 结论 有限差分求解法是模拟复杂物理系统的一种有效方法,其结构简单、计算速度快,广为应用于边界介质传热问题,在二维稳态辐射传 热中也有宝贵的应用,另外采用正确的稳定性分析,可以保证得到精 确的求解结果,尤其在介质传输场景中,能够准确的反应空间的增长、温度的变化以及流量的流动等。因此,有限差分求解法已被广泛应用 于热传输等复杂介质传输方面的模拟和计算。

传热学论文

生物传热学及其医学应用 林昆 200803736 摘要: 生物传热学主要研究人体传热特性和传热机理。由于临床热科学和热诊断技术显示出巨大的医用价值,所以开展生物传热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重点概述生物传热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介绍当前常用的传热模型及采用的研究手段;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综述,指出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最后展望生物传热在医学应用方面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生物传热;血液灌注;无损测量; Pennes 方程 一 生物传热模型 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体内温度的分布预测与控制是至关重要的,要预测甚至控制体内的温度分布,首先必须实现对体内温度场的数学描述,这就是所谓的预测和控制模型。应用最广泛的模型方法就是根据连续介质假设,将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基本物理定律应用于生物机体的任一微元体,结合体现各种质能迁移规律的本构方程,导出生物传热传质方程。这些方程通常表现为一组偏微分方程,在一定的初边值条件下求解体内温度分布。但目前在理论和实验上尚不能完全了解机体各个部分所有相关的物理性质,另外对代谢热的定量研究尚不能满足实际的应用要求。因此,在实际研究中采用的是简化模型,如假定毛细渗流区静脉血与当地机体温度相等的Pennes 模型,将血流作用归入导热的Weinbaum 各向异性介质模型,以及将人体组织看作孔介质的多孔体模型[1]。 (一) Pennes 模型[2] Pennes 方程第一次将生物组织的传热问题与一般工程材料的传热问题从根本上区别开来,其形式为: ()b m T c K T Q Q t ρ∂=∆∆++∂ 其中:血流项与()b b b b v Q W C T T =-一般固体热传导不同,它反映了出入控制体的血流所传输的热量,而源项m Q (代谢率项)则反映了局部代谢引起的化学能向热能的转变。该模型能较为真实地反映生物体的传热规律,而且只用两个与血液有关的参数即体积血液灌注率和局部动脉血温度来描述结果,计算过程简单,因而Pennes 模型应用最为广泛。 在微波温热治疗方面,Thamire 等[3]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微波温热疗法的数值研究中,向前列腺组织有选择地发出微波能量,热量的产生导致组织温度的升高,当超过40℃并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即产生坏疽。而在加热时间和温度都指定的情况下,通过Pennes 方程进行瞬时分析,根据现有的细胞死亡率和提出的加热方案就可估计出坏疽部位。但Pennes 方程存在一些局限性,由于每一局域中热学意义上重要的动脉温度、静脉温度以及组织温度均不相同,因而对血流项的选取有待商榷,并且由于局部毛细血管的灌注率并非各向同性,因而对血流项不能仅以标量的形式体现。此外,该方程并未考虑局部组织的微观结构。 (二) Weinbaum-JiJi 模型 Weinbaum 和JiJi 等以解剖及热分析为基础,发展了一个新的关于皮肤-肌肉复合层中传热的三层模型。该模型表明,深部肌肉组织中起重要传热作用的动脉和静脉总是彼此靠近、并排而行的。这样,大部分热量在这些成对的血管之间传递,而与周围组织的传热便相对减少了。Weinbaum-JiJi 方程的形式是复杂的,为了使其简单适用,Weinbaum 和JiJi 等人对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最终获得了一个形式简化的生物传热方程:

数值传热二维稳态导热问题及程序

问题:假定一个方形材料100mm*100mm,四边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类边界条件,无内热源,导热系数为常数,分析该区域内的温度变化。 2.求解过程—热平衡法 (1)区域离散化 对正方形区域进行离散,将该区域划分成不同节点数的不重叠子区域。设置节点时采用内点法。 (2)控制方程离散化 依据题意,二维稳态无源项的纯导热问题的控制方程如式(1)

(1) 扩散项——中心差分,如式(2)(3) (2) (3) 将(2)、(3)、(4)式代入方程(1)可得到离散后的代数方程(5) (4) 因为采用正方形的网格,即△x=△y ,且无内热源(qV=0) ,则式(4 ) 简化为(3)边界条件处理 均为第一类边界条件,依据题意,设定边界条件如下: x=0时,t=800 x=1时,t=600 y=0时,t=200 y=1时, t=100

4.结果 1.第一类边界条件下的温度分布: 输入四个边界温度分别为 800k 600k 200k 100k

节点数为11*21时候的温度分布图 节点为21*21时候的温度分布图2,边界为第二类边界时的结果 边界条件: X=0,t=10y

Y=0,t=10x X=100,t=10y+10(M-1) Y=100,t=10x+10(N-1) 结果: 3,边界为第一、第二类边界时:X=0,t=10y Y=0,t=10x X=100,t=100 Y=100,t=200

3.程序 //二维稳态导热数值计算程序 //作者:石明 //日期:2012年12月25日 //功能:得出四边第一类边界条件下的长方形的温度分布

二维稳态导热实验报告

传热学 二维导热物体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振兴学号:10037005 学院(系):化工学院 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班级:装备01 指导教师:增耀 实验时间:2012-10

二维导热物体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一、物理描述 有一个用砖砌成的长方形截面的冷空气通道,其截面尺寸和示意图如图1-1所示,假设在垂直纸面方向上冷空气及砖墙的温度变化很小,可以近似地予以忽略。在以下情况下试计算:〔1〕砖墙横截面上的温度分布;〔2〕垂直于纸面方向的每米长度上通过砖墙的导热量。 1、外外表均为第三类边界条件,且: 10,3011=︒=∞h C t .33C m W ︒⋅2/ 93.3,1022=︒=∞h C t C m W ︒⋅2/ 砖墙的导热系数C m W ︒⋅=/3.50λ 2、外壁分布均匀地维持在0C ︒及30C ︒; 11h t ,∞1w t 22h t ∞2w t

图1-1 二、数学描述 该构造的导热问题可以作为二维问题处理,并且其截面如图1-1所示,由于对称性,仅研究其1/4局部即可。 其网络节点划分如图2-1; 上述问题为二维矩形域的稳态、无热源、常物性的导热问题,对于这样的物理问题,我们知道,描写其的微分方程即控制方程,就是导热微分方程: 02 222=∂∂+∂∂y t x t 第三类边界条件:外外表均为第三类边界条件,且: 33.10,3011=︒=∞h C t C m W ︒⋅2 / 93.3,1022=︒=∞h C t C m W ︒⋅2 / 砖墙的导热系数C m W ︒⋅=/3.50λaf

〔m ,n 〕 c b x ∆=y ∆x ∆ n y ∆ e m d 图2-1 三:方程的离散 如上图2-1所示,用一系列与坐标轴平行的网络线把求解区域划分成许多子区域,以网格线的交点作为需要确定温度值的空间位置,即节点,节点的位置已该点在两个方向上的标号m 、n 来表示。每一个节点都可以看成是以它为中心的小区域的代表,如上〔m ,n 〕:对于〔m ,n 〕为节点时:由级数展开法或热平衡法都可以得到,当x ∆=y ∆时: )t t t t (4 1 t 1,1,,1,1,-+-++++= n m n m n m n m n m 对于〔m ,n 〕为边界节点时: 位于平直边界上的节点: )t t 2t (4 1 t 1,,1,1,--+++= n m n m n m n m 外部角点:如图2-1中a 、b 、d 、e 、f 点, )t t (2 1 t 1,,1,--+= n m n m n m

【毕业设计(论文)】二维热传导方程有限差分法的matlab实现[管理资料]

第1章前言 在史策教授的《一维热传导方程有限差分法的MATLAB实现》和曹刚教授的《一维偏微分方程的基本解》中,对偏微分方程的解得MATLAB实现问题进行过研究,但只停留在一维中,而实际中二维和三维的应用更加广泛。诸如粒子扩散或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也可以作为某些金融现象的模型,诸如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与Ornstein-uhlenbeck过程。热方程及其非线性的推广形式也被应用与影响分析。 在科学和技术发展过程中,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实验一直是两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和手段。虽然这两种科学方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研究对象往往由于他们的特性(例如太大或太小,太快或太慢)不能精确的用理论描述或用实验手段来实现。自从计算机出现和发展以来,模拟那些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得到实际应用所需要的数值结果,解释各种现象的规律和基本性质。 科学计算在各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与工程科学中其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很多重要领域中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求解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偏微分方程或方程组。 解偏微分方程已经成为科学与工程计算的核心内容,包括一些大型的计算和很多已经成为常规的计算。为什么它在当代能发挥这样大的作用呢?第一是计算机本身有了很大的发展;第二是数值求解方程的计算法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两者对人们计算能力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近三十年来,解偏微分方程的理论和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在各个学科技术的领域中应用也愈来愈广泛,在我国,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作为一门课程,不但在计算数学专业,而且也在其他理工科专业的研究生的大学生中开设。同时,求解热传导方程的数值算法也取得巨大进展,特别是有限差分法方面,此算法的特点是在内边界处设计不同于整体的格式,将全局的隐式计算化为局部的分段隐式计算。而且精度上更好。 目前,在欧美各国MATLAB的使用十分普及。在大学的数学、工程和科学系科,MATLAB

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 (二维稳态导热问题计算)

(封面) XXXXXXX学院 《计算传热学基础》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二维稳态导热问题计算 ——多孔空心砖导热问题研究 院(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时间:年月日

摘要 随着能源危机的出现,节能、低碳和绿色建筑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工程实践证明,墙体及窗户的保温隔热,是实现建筑节能的关键,而墙体材料的发展,有是实现建筑节能的基础。随着国家墙体政策的实施,市场上出现不同类型的新型墙体材料,其中,空心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实心砖中设置空气间层,能够有效改善砖的传热特性。因此,本报告对空心砖的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 首先在分析空气间层传热特点的基础上,考虑孔型、孔径比、空洞率、孔的个数等不同空气间层的空洞结构对空心砖热工性能的影响。采用市场上240x110mm混凝土节能空心砖模拟分析,导热系数为λ=0.738W/(m·K),控制方程采用有限容积法,求解算法使用高斯赛德尔迭代法。建立的数学物理模型:二维、稳态、无内热源导热,上下表面采用第二类边界条件(q=0),左边面采用第一类边界条件T=400K,右表面第三类边界条件。采用25%空洞率,孔型选择方形和圆形,孔的个数分别取1、2、4、8进行分析。 在实际工程中,考虑到工程上砖的承载能力,孔型的制作难易程度的前提下,孔洞率相同的情况下圆孔形空心砖的隔热效果比方形好;孔洞率不同的情况下孔洞率越大隔热效果越好;孔形相同时,多孔比单孔好;方形孔长边垂直于热流方向且长宽比越大越有利于提高隔热效果。 关键词:二维;数值模拟;稳态导热;空心砖

目录 1.课程设计题目 (1) 2.题目分析 (4) 3.数学物理模型 (6) 4.计算区域及方程离散 (7) 4.1计算区域 (7) 4.2方程离散 (7) 5.数值方法及程序流程 (11) 5.1数值方法 (11) 5.2程序流程 (12) 6.计算结果验证及网格独立性考核 (13) 7.结果分析与讨论 (16) 7.1研究结果 (16) 7.2分析与讨论 (25) 8.参考资料 (27) 附录 (28)

热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传热学2

2.迁移性 传递过程的两种机制:扩散传递、对流传递 两种机制在物理特上的差异:对信息或扰动的传递性质上有很大的区别 扩散传递:物质分子不规则热运动所致,这种分子的不规则热运动对空间不同方向的几率是一样,所以扩扩散作用可以把发生在某一位置处的扰动影响向各个方向传递。 对流传递:是流体微团的宏观定向运动,带有强烈的方向性。对流作用只能将发生在某一位置处的扰动向其下游方向传递,而不会逆向传播。 图示 x ε τo τ1 τ2 扩散 对流 x ε τo τ1 τ2 扩散与对流作用在物理本质上的这种差异,应在其各自的差分格式中反映出来。 (1)扩散项的中心差分把扰动向四周均匀传递 一堆非稳态扩散方程: )()(x x ∂∂Γ∂∂=∂∂φ τρφ 对于常物性22222x φ τφρ∂Γ= 差分格式(时间导数向前差分,空间导数中心差分(显示)),均匀网格x x δ=∆ 2 1 1 1) (2x n i n i n i n i n i ∆+-Γ=∆-=-++φφφτφφρ 为简化起见,假定初始时刻物理量场已均匀化,且0=φ,在某一时刻(例如第n 时层),节点i 处突然有一个扰动ε,而其余各节点的扰动均匀为零,如图所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扰 动传递的情形可由上述差分方程来确定,(n+1)时层: 2 1 1 1) (2x n i n i n i n i n i ∆+-Γ=∆--++φφφτφφρ 其中011==-+n i n i φφ ∴ )21())(21(2 21x x n i n i ∆Γ∆-=Γ∆∆- =+ρτ ερτφφ 在这里,网格傅里叶数)/(2 x F ∆Γ∆=∆ρτ,按稳定性要求, 1210,2/12 2≤∆Γ∆-≤∴≤∆Γ∆x x ρτ ρ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