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类》导学案[1]

《物质的分类》导学案[1]
《物质的分类》导学案[1]

2.1 物质的分类导学案(教师备课)

第一课时

[要点剖析]

1.学会分类,能运用熟悉的化学物质和已掌握的相关知识用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进行分类。

2.交叉分类法能够对同一事物提供较多信息,树状分类法能反映出各事物的关系。

[典型例析]

例1.将A组物质与B组物质用短线相连。

A B

Na2CO3钠盐

Na2SO4硫酸盐

NaCl 含氧酸盐

K2SO4无氧酸盐

KHCO3氧化物

Na2O 酸式盐

[剖析]比较每种化合物的组成方式,根据B中要求,把特征相似的不同物质归为一类。

[评点]同学们已掌握了简单的物质分类方式,同时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物质的认识,并注意到不同物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例2.下列几组物质中,每一组中有一种物质从某种分类角度分析与其它三种不同,请找出该物质,并说明区别的理由。

⑴.Cu、Hg、Au、Fe

⑵.液氧、氨气、金刚石、玻璃

⑶.KCl、Na2SO4、K2CO3、NaNO3

⑷.CH4、C2H5OH、H2CO3、CH3COOH

[剖析]首先仔细分析每组中各物质的属性、元素组成、类别、性质等,归纳出其中三种物质共有的特征,并将另一种物质区别开来。⑴中四种物质都是金属,根据其化学性质可以发现Fe的活动性在氢之前,而 Cu、Hg、Au则在其后。⑵中有三态物质,所以从状态不能区别,但液氧、氨气、金刚石都是纯净物,而玻璃是混合物。⑶中有两组是钾盐,两组是钠盐,所以不能从阳离子去区别, Na2SO4、K2CO3、NaNO3是含氧酸盐,KCl是无氧酸盐。⑷中CH4、C2H5OH、CH3COOH 是有机物,H2CO3属无机物。

[解答]⑴.Fe,活动性在氢之前⑵.玻璃,混合物

⑶.KCl,无氧酸盐⑷.H2CO3,无机物

[评点]对物质进行分类时,关键是要找出分类的“标准”,标准的选择是否恰当取决于同学们对物质的认识是否正确和全面,这样的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观察、思考、和分辨能力,同学们互相之间不妨以游戏活动的方式进行互测。

例3.下面是一些排列无序的物质,请根据你所掌握的物质分类方法,将下列各物质进行分类:Cu、H2、NaCl溶液、CaO、H2O、Hg、S、Ca(OH)2、H2SO4、CaCO3、NH3·H2O、CH3COOH

[剖析]对于同一种物质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K2SO4可称之为钾盐,也可称之为硫酸盐,所以对不同物质,将它们归为一类,关键是抓住这些物质的共同属性。

物质的性质进行演绎归纳。如与可溶性钡盐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的是:可溶性硫酸盐或硫酸。

[巩固练习]

1.Na2CO3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A.Na2CO3是碱B.Na2CO3是盐

C.Na2CO3是钠盐D.Na2CO3是碳酸盐

2.下列物质中既属于无机物,又属于酸的是()

A.CH3CH2OH B.NaHSO4

C.CH3COOH D.H2SO4

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盐、钙盐的是()

A.石灰石 B.Ca(OH)2

C.CaCO3 D.CH4

4.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

O2、Cu、H2SO4、Ba(OH)2、KNO3、CO2、空气、含镁60%的MgO

5.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⑴硫在氧气里燃烧

⑵红磷在氧气里燃烧

⑶铁丝在氧气里燃烧

⑷铝箔在氧气燃烧

⑸甲烷在氧气里燃烧

6.从不同的角度对下列盐进行分类:

K2CO3、KCl、BaCl2、BaSO4、K2SO4、BaCO3、Na2CO3

[课后提升]

7.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非金属氧化物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从某种意义上可将P2O5、SO2、SO3、Cl2O7等归为一类,则下列氧化物与它们属于同一类的是()

A.CO B.NO C.N2O5 D.Na2O

8.下列五组物质,每组中有一种物质从某种角度分析与其它三种不同,请找出该物质,并说明理由。

⑴Fe、S、C、P

⑵H2、O2、N2、S

⑶Fe2O3、NaCl、CuO、H2O

⑷AgCl、BaSO4、KNO3、CaCO3

⑸CuSO4、FeCl3、KMnO4、K2CO3

9.用树状分类法将物质、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进行分类(查阅资料,尽可能细分)。

10.列举分类法在社会生活、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

[要点剖析]

1.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

2.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

3.Fe(OH)3胶体的制备:向25mL沸水中逐滴加入1~2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化学方程式: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4.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了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

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胶体与溶液。

(2)

(3)

(4)

5.胶体的净化方法—渗析法:把混有离子或分子杂质的溶胶放入半透膜的袋里,并把这个袋子放在溶剂中(一般放入水中),离子或小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而进入溶液中,从而使离子或分子从溶胶中分离出来。

[典型例析]

例1.下列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碘酒 B.Fe(OH)3溶胶 C.CuSO4溶液 D.淀粉溶液

[剖析]产生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性,所以,选项中属胶体的分散系则能产生丁达尔现象,其中A、C都是溶液,B、D是胶体。

[解答]BD

[评点]胶体粒子的直径小于可见光的波长,能够对可见光的光波产生散射,所以光束通过胶体时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虽然也发生光的散射,但由于粒子的直径太小,散射极其微弱,所以,光束通过溶液时则没有这种现象。

例2.“纳米材料”是指粒子直径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具有的性质是()

A.不能透过滤纸 B.有丁达尔效应

C.所得液体一定能导电 D.能全部透过半透膜

[剖析]因为纲米粒子的尺寸正和胶体粒子的大致相当。原有的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有助于对纳米材料的研究,本题中所得分散系所具有的性质,即胶体的性质。胶体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有的分子的直径已达到胶体粒子的范围,这样得到的胶体一般不能导电。

[解答]B

[评点]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决定了分散系的类别,纳米材料粒子的直径符合胶体粒子的大小,所以一旦形成纳米粒子分散系就能具备胶体的性质。

例3.已知土壤胶体的粒子带负电,它可以吸附下列化肥中的NH4+,在水稻田里使用含氮量相等的下列肥料,肥效较差的是()

A.(NH4)2SO4 B.NH4HCO3 C.NH4NO3 D.NH4Cl

[剖析]土壤胶体的粒子带负电,化肥中的铵根离子带正电,被土壤粒子所吸引,从而便于作物的吸收。含氮量相等的几种化肥中,NH4NO3中硝酸根离子带负电,不能被土壤有效吸收,所以肥效大为降低。

[解答]C

[评点]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有电荷,同种胶体粒子带相同的电荷,这是胶体介稳性的原因,带有电荷的胶体粒子可以吸附与之相反电荷的微粒,如明矾净水、土壤吸收营养素等。

例4.下列现象或新技术应用中,不涉及胶体性质的是()

A.在饱和氯化铁溶液中逐滴加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B.使用微波手术刀进行外科手术,可使开刀处的血液迅速凝固而减少失血

C.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从枝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

D.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

[剖析]制取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是在沸水中滴入饱和的氯化铁溶液,得到红褐色氢氧

化铁胶体,在饱和氯化铁溶液中逐滴加NaOH溶液,产生的氢氧化铁粒子的聚集体已大于

100nm,形成的是悬浊液;血液是胶体,通过微波可以使胶体凝聚;树林中的水雾是气溶胶,也具有丁达尔效应;血液透析是利用渗析原理,让血液中的毒素通过半透膜而除去。

[解答]A

[评点]胶体粒子的大小决定了胶体的特性和胶体的制备方法,只要将颗粒直径细分到1到100nm之间,再分散到某一分散系中即可形成胶体,胶体的分散质可以是液态、气态或固态;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凝聚。

[巩固练习]

1下列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

A.淀粉溶液 B.食盐水 C.碘酒 D.蛋白质溶液

2.下列分散系最稳定的是

A.悬浊液 B.乳浊液 C.胶体 D.溶液

3.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最简单的方法是

A.观察外观 B.丁达尔效应

C.布朗运动 D.加热

4.下列分散系不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是

A.豆浆 B.牛奶 C.蔗糖溶液 D.烟、云、雾

5.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述液体中,能形成胶体的是

A.冷水 B.沸水 C.NaOH浓溶液 D.NaCl浓溶液

6.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胶体外观不均匀

B.胶体不能通过滤纸

C.胶体做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

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

7.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特征是

A.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 B.胶体粒子带电荷

C.胶体粒子不能穿过半透膜 D.胶体粒子能够发生布朗运动

8.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都能透过滤纸 B.都呈红褐色

C.具有相同的颗粒直径 D.都存在布朗运动

9.根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沿江或沿海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 B.悬浊液 C.胶体 D.乳浊液

10.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填“>”或“<”)100nm,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填“>”或“<”)1nm,而胶体颗粒的直径介于

之间。这个尺寸与现代材料科学中的直径大致相当,从而使胶体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课后提升]

胶体之所以具有介稳性,主要是因为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有电荷。同种胶体粒子的电性相同,在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的相互排斥阻碍了胶体粒子变大,使它们不易聚集。人们有时还需要将胶体粒子转变为悬浮粒子,这就要破坏胶体的介稳性。中和胶体粒子的电性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11.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A.直径小于1nm B.胶粒带正电荷

C.胶粒作布朗运动D.胶粒不能通过半透膜

12.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

B.在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

C.阳光照射到地球上,地球表面一片光明

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13.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胶体带电荷,而溶液呈电中性

B.胶体加入电解质可产生沉淀,而溶液不能

C.胶体是一种介稳性的分散系,而溶液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分散系

D.胶体能够发生丁达尔现象,而溶液则不能

14.用半透膜把分子或离子从胶体溶液分离出来的方法是

A.电泳 B.电解C.凝

聚D.渗析

15.粘土胶体溶液中,粘土粒子带负电,为了使粘土粒子凝聚,下列物质中用量最少,最有效的电解质是

A.Na3PO4 B.Al2(SO4)3 C.BaCl2 D.K2SO4

16.已知硅酸胶体微粒带负电荷,对该胶体进行下列处理,不发生凝聚的为 ( )

A.加蔗糖溶液B.加入MgSO4

C.对胶体加热D.加Fe(OH)3胶体

17.查找资料,了解明矾净水原理、静电除尘原理,并将其记录下来。

第一课时

1.A 2.D 3.C 4按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等分类5.分类标准1:是不是化合反应;分类标准2:反应物的特点,非金属与氧气,金属与氧气;分类标准3: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6.分类标准:金属阳离子、酸根阴离子。 7.C 8 .D 9.⑴Fe 金属⑵S 常温下固体⑶NaCl 盐⑷KNO3可溶性盐⑸K2CO3水溶液无色 10.对酸、碱、盐、氧化物等可进一步分类。11.图书馆的图书分类收藏、大型商场中的物品分类、网络的信息分类、化学中的物质分类、生物中对各个物种的分类,等等。

第二课时

1.AD 2.D 3.B 4.C 5.B 6.C 7.A 8.A 9.C 10.> < 1nm~100nm 纳米粒子。11.B 12.D 13.CD 14.D 15.B16.A 17.水中悬浮物表面大多带有负电,明矾中铝离子水解产生氢氧化铝胶体,胶体微粒带正电荷,能吸附带负电的悬浮物,这种吸附有效减小了粒子表面的电荷,并造成聚沉;空气中灰尘胶粒也带有电荷,在外电场作用下,胶粒向带相反电荷的电极移动,在电极上电荷被抵消,并相互聚集。

高中化学高一必修一课时知识点复习学案4(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学习目标] 1、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3、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4、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重难点]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课前检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接触到下列物质: 空气乙醇硫酸铵铜碘酒碘氢气石墨食盐水 请你将上述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将你的分类结果与同学交流讨论。 1、根据通常的存在状态分类 2、根据导电性能分类 3、根据所含物质的种类分类 4、根据组成纯净物是否为同种元素 5、将物质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在上图中氧化物、酸、碱、盐等各类无机化合物我们能否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学习过程]一、物质的分类 [问题解决]实验室中有下列物质,请根据物质的组成对它们进行分类。 ①钠(Na);②氯气(Cl2);③氯化铁(FeCl3)溶液;④硫酸(H2SO4);⑤碳酸钙(CaCO3);⑥氧化钙(CaO);⑦氢氧化钠(NaOH);⑧葡萄糖(C6H12O6)。[情景设计1] 1、SO2属于酸性氧化物,请写出SO2与足量K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MgO属于碱性氧化物,请写出MgO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概念形成] 1、碱性氧化物:能与___ _反应生成___ __和__ ___的_____ ____。 2、酸性氧化物: 能与___ _反应生成__ ___和____ _的______ ___。 [友情提示] 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有什么关系? [知识拓展] 1、两性氧化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槐乡五月》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槐乡五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文章写花又写人,花与人交融在一起,花美人美生活美,表达了作者对槐乡五月深深的喜爱之情。本文的语言如诗如画,美妙动听,描写与抒情水乳交融,对称的句式错落有致,使全文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和浓浓的意境美,是丰富学生语言积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 设计理念: 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倡导自主、协作的学习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让学生在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品味语言文字、朗诵优美词句中积累词语,培养语感。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槐花的方法。 3、感受槐乡五月的美好景色,感受槐乡孩子的热情好客、快乐幸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受。 教学重难点: 品味欣赏优美词句,感受槐花的美丽清香,感悟槐乡孩子的热情纯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的槐花婀娜多姿,香气飘溢;那里的孩子热情好客,纯朴可爱,于是,人们称这里为“槐乡”。同学们,让我们沐浴着轻柔的春风,迈着轻盈的脚步,一起走进槐乡,走进槐乡的五月,好吗?

[板书:槐乡五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去感受槐乡的气息。 2、同学们读得真投入,似乎被槐乡的美景迷住了,五月的槐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3、是呀,五月的槐乡,处处飘香;五月的槐乡,笑声飞扬,难怪作者写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课件出示: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4、朗读2遍。 三、品读赏析,感受槐乡美景 1、的确是这样,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不信,你听:[课件出示:在五月,洋槐开花了(吆喝)音乐声中播放画面] 2、槐花美吗?赶快读读第一自然段吧,边读边体会,槐花有什么特点?槐花给你印象最深的特点是什么? 3、白 (1)读有关语句。 [课件出示: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2)齐读,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槐花洁白无瑕,似瑞雪,如白银,咱们边读边想象。 4、美 (1)读有关词句。 [课件出示: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2)请美美地读一读,细细想一想,你欣赏到了什么? (3)咱们来体会体会这个“抱”和“挂”字,从“抱在一起”你感受到什么?从“挂满枝头”感受到什么? 对,这个“抱”字,把槐花写活了,“挂”字把槐花写美了,这是一种团结之美,一种生机勃勃之美,一种充满生命之美。谁来把这种美读出来? (4)这么美的槐花,在作者眼中像什么?在你的眼中呢? (5)槐花美,你们的想象力美,作者的语言更美,咱们来试着记住这些优美的文

第一课鸦片战争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上党区三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历史组集体备课导学案[来源主备人崔海军复备人:审批人:学生姓名: 年级 班组 课题:第1课鸦片战争 课时: 1 年月日 1、知道: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记住:林则徐虎门销烟及图;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3、会分析鸦片战争爆发及中国战败的原因。 学习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 学习难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的影响 任务与问题方法与要求暴露区(二次备课)一、自主学习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阅读教材1——2页,思考以下问题。 1、标题中的“烟”是指什么?它是什么东西? 2、英国为何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来源:学*科*网Z*X*X*K] 3.林则徐为什么要销烟?他在何时何地销烟? 4、林则徐为何不“烧烟”? 5.虎门销烟有何意义? 6.你认为林则徐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阅读教材P3—4页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思考如下

回答: 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2.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和结束的标志分别什么? 3、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进行了怎样的抗争? <三>、阅读教材P4—5页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思考如下回答: 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于何时?其主要内容有哪些?它对中国主权有何危害?其历史地位如何? 2、《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有哪些? [来源:学&科&网] 二、合作探究 1、联系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和当今毒品对社会、家庭所造成的危害,谈谈为什么要远离毒品。 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3、鸦片战争中,中国被只有几十艘兵船、几千士兵的英国侵略军打败,你认为原因有哪些? 三、学生交流展示

高中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摩擦力(1)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课题:§3.3摩擦力(1)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的规律.知道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物 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学习重点】: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学习难点】: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自主预习】: 一.自主预习: 1、摩擦力是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在物体发生或有这种趋势时,阻碍物体间的。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和。 3、举出生活中的有益摩擦: 举出生活中的有害摩擦:。 二.预习自测: 1、判断题 (1)自行车刹车时,用力捏紧自行车刹车闸是为了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 ( ) (2)在接触面之间加润滑油,可以消除摩擦 ( ) (3)物体只有在运动时,才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4)物体运动越快,受的摩擦力就越大 ( ) (5)物体静止时,就一定没有受到摩擦力 ( ) (6)如果没有摩擦,我们就寸步难行 ( ) 2、甲、乙两同学沿同一直线,水平向右拉一木箱,甲用60N的力,乙用40N的力,木箱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运动,则木箱受到地面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分别是()A.100N,方向向右 B.100N,方向向左 C.20N,方向向右 D.20N,方向向左 3、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运动鞋底的花纹是为了增大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力

B .冬天下雪后,常见民警在汽车上坡的地方洒上一些炉灰,目的是增大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C .生活中离不开摩擦,摩擦越大越好 D .工厂工人师傅用的锉刀表面总是凹凸不平的,目的是为了增大锉刀与工件之间的摩擦 4、笨重的箱子放在水平地而上,我们推不动它是因为 ( ) A 、这物体的惯性很大 B 、这物体受到的推力小于摩擦力 C 、这物体受到的推力和摩擦力平衡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合作探究】: 探究一、滑动摩擦力 (看教材57页相关内容,列举生活中存在滑动摩擦力的实例,完成下列问题) 1、说一说: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2、总结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小组可以讨论完成) 3、如何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小组可以讨论完成) 做一做1、判断下列各情况下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滑动摩擦力可以提供动力吗?(小组可以讨论完成,可举例说明) 3、滑动摩擦力大小于哪些因素有关?滑动摩擦力大小计算公式?(要能说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 思考:公式中物体对地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吗?看下面三个图。 F v F v

美丽的南沙群岛教案

《美丽的南沙群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3.初步理解“总——分”的构段方式,学习这一写作方式。: 4.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国爱岛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语言优美,如“星罗棋布”“碧波浩渺”等,注重对学生语言的积累。 难点:初步理解课文“总——分”的构段方式,学习这一写作方式。 教学资源课文磁带、挂图 二、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一个沿海国家,你们知道在我国最南端有什么嘛?那里有金色的海滩,辽阔的大海、美丽富饶的群岛。今天,我们就到美丽的南沙群岛去看一看。指板书:是一个岛吗?理解“群岛” (二).质疑课题,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课题)对于这美丽的南沙群岛,你们想知道什么? 2.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相信认真的学生一定能找到答案。3.检查自学情况:出示字词 (三)精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1.你找到答案了吗,那南沙群岛共有多少个岛啊?从哪知道的?请你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还知道了什么? (1)第一句:这真是个美丽的传说!“晶莹的珍珠”指什么?从“一串串晶莹的珍珠”你能体会到什么? (2)你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岛屿之多?边读边想象,并找出重点的词语。(二百多座、星罗棋布。相机理解“星罗棋布)”。 (3)作者不仅用美丽的传说,还用数字和成语写出了岛的数量之多,写的得真好,想不想读一读1、2句【生读1、2句】

师小结:南沙群岛的岛屿星罗棋布,美如珍珠,你们读得真不错。 ⑷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就生活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他们会怎样生活,请细细读读第三句。 师总结: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南沙群岛上,说明自古以来美丽的南沙群岛就是我国的领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为之骄傲,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第1自然段。 2、过渡:美丽的南沙群岛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朗读课文二、三自然段,你是被南沙群岛的丰富物产吸引了呢,还是被迷人的景色所吸引?哪儿吸引你,就在哪儿多看看,多读读。 【第二自然段】 1、同学们,哪里最吸引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交流有海洋生物、矿产资源、海洋动力。】 2、出示第二句。如果老师把这一句改成这样,你觉得怎样?【她有很多很多的海洋生物,有很多很多的矿产资源,有很多很多的海洋动力。】自己读一读,体会有什么不同?【生读句子】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点拨:多到什么程度?】 3、过渡:为了进一步说明南沙群岛的物产丰富,作者还举了一个例子具体说明。齐读第三句。从“仅”这个字你能体会到什么?。 4、课下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了资料,那你能结合自己的资料用这样的总分句式来说一说吗? 【南沙群岛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有(章鱼),有(海星),有(乌贼)。南沙群岛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有(石油),有(锌),有(天燃气)。南沙群岛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有(风力),有(潮汐)】 5.师:南沙有难以计数的海洋生物,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这些都说明什么?(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所以这一句是这一自然短的---中心句。你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南沙群岛是巨大的蓝色宝库”吗? 【第三自然段】 1、南沙不仅物产丰富,景色也十分迷人,是个迷人的世界”。请大家默读第三小节,用横线划出你认为写出南沙美丽的句子。 2、同学们刚才找得很认真,谁来读一读你认为南沙美丽的句子。 生交流,指生说美在哪?和他一样也找这个句子的同学,可能你觉得美的理由和他不一样,你可以补充一下。 3、(1)【(出示2、3句)】请大家自由朗读这句描写蓝天、海水的句子。 师小结:南沙群岛的海水幽兰深邃,天空一碧如洗,置身其中,我看很多

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一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 2.掌握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3.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 4.掌握鸦片战争的过程。 5.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对鸦片输入危害、战争原因等分析)。 2.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走私、危害及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方法

1.归纳法。像鸦片走私的危害、《南京条约》的影响等内容,都需用到此法。 2.讲述法。对鸦片战争的过程等内容,可以用讲述法来解决。 3.分析法。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及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等,可用此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炮子谣》(节选) 清o陈澧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呜呼!太平无事吃鸦片,有事何必 怕炮怕火箭?" 同学们,这首《炮子谣》里讲的是鸦片输入中国后,民众吸食,造成体质下降、倾家荡产、社会风气败坏等恶劣影响,一个主题便是鸦片之害甚于杀人的武器炮和火箭。那么,鸦片又是如何进入中国的?是谁把鸦片输入进来的?其目的是什么?鸦片进入中国后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中国政府态度如何?等等。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弹力导学案

学 生 教 师 夏老师 日 期 2013/08/03 年 级 新高一 学 科 物理 时 段 16:50-18:20 学 情 分 析 新课 课 题 第三章 相互作用 (弹力) 学习目标与 考点分析 1、知道形变的概念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和绳力的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判定弹力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掌握胡克定律计算弹力。 学习重点 难 点 1、判断弹力的方向及计算弹力的大小 2、利用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有无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本次课程内容 一、形变 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__________或_________的改变叫做形变。 二、弹性形变 1、弹性形变:发生形变的物体在________后能够__________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2、弹性限度:如果物体形变过大,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原来形状将__________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三、弹力 1、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_________,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直接_____________ (2)发生__形变(相互挤压)______________ 3、弹力的方向: (1)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都垂直于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 濠知教育暑期学科导学案ggggggggggggangganggang

(2)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指向绳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 四、胡克定律 1、弹力的大小跟________的大小有关,____________越大弹力越大。 2、胡克定律: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_________或_________的长度x成__________。 3、公式F=kx,其中k为劲度系数,单位是_________,符号_____________,x表示弹簧长度的变化量,即|原长一现长|。 【范例精析】 例1一个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关于物体和地面受力情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B.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C.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D.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解析:地面受到向下的压力,这个压力的施力物是物体,所以应该是因为物体的形变产生了对地面的压力,故B是正确的选项。 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这个弹力的施力物是地面,所以应该是地面的形变产生了对物体的弹力,故C也是正确的选项。 本题正确的选项是BC。 拓展:通过本题可以看出,弹力也是成对产生的。甲对乙挤压使乙产生形变,乙就会对甲产生弹力;同时乙对甲的弹力也使甲产生形变,甲的形变就对乙产生了弹力。一个物体的形变只能对别的物体产生弹力,不能对自己产生弹力。 正确解答 C 例2.如图3-2-1所示,一个球形物体静止于光滑水平面,并与竖直光滑墙壁接触,A、B两点是球跟墙和地面的接出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受重力、B点的支持力、A点的弹力作用 B.物体受重力、B点的支持力作用 C.物体受重力、B点的支持力、地面的弹力作用 D.物体受重力、B点的支持力、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作用 解析:本题要排除二个干扰,一是地面的弹力就是B点的支持力;二是A点有没有弹力,在A点球虽然与墙壁接触但相互间没有挤压,所以在A点没有弹力。那么怎么样判断A点没有相互挤压的呢?我们可以用假设法,设想A处的墙壁撤消,球仍然保持静止状态,所以在A 处没有弹力。 本题正确的选项是B。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3、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和重要内容。 2、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标准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学习和研究转入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图片若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言]“科学是美的,每个科学家都有这种感觉。”(杨振宁语)化学世界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奥秘无穷。下面我们一些来看一组图片。 [展示]:教材的几幅图片。 [板书]一、物质的分类 [师]化学物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要应用,在你的生活经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哪些?请各位同学在纸上写出一些实例,再进行小组交流。 自己完成实例后,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的化学物质有:水、氧气、金属、碳、塑料、二氧化碳、汽油、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等。 [师]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为了获得生活和发展需要的物质,并更好地利用这些物质为人类服务,化学家们需要将众多的物质进行分类研究,需要探索物质转化的条件和转

化时所遵循的规律。如何来分类呢?

[师]给出常见的一些物质,如:空气、乙醇、硫酸铵、铜、、碘、氢气、石墨、食盐水等。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给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生1]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有:空气和食盐水;纯净物为:乙醇、硫酸铵、铜、、碘、氢气、石墨。 [生2]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有:铜、、碘、氢气、石墨;化合物有:乙醇、硫酸铵。空气和食盐水是混合物。 [生3]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气态、液态和固态。 气态为:空气、氢气;液态为:乙醇、食盐水;固态为:硫酸铵、铜、碘和石墨 [生4]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易溶、微溶、难溶。 易溶为:乙醇、食盐水、硫酸铵;微溶为:碘;难溶为:空气、氢气、铜、石墨 [师]以上同学提出的分类形式都非常好。有从组成、导电性、状态、溶解能力等依据来分析的,看来,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在不同的角度思维,就会“山穷水尽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说明衡量事物的标准不止一个。 [板书]物质分类标准的不同,分类形式的结果各不相同。 [展示]老师在此也提出一种分类方式与同学们一起共享。 [问题解决]根据物质的组成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钙(Ca) 氯气(Cl2) 氯化钙(CaCl2)溶液硫酸(H2SO4) 碳酸钙(CaCO3) 氧化钙(CaO) 氢氧化钙[Ca(OH)

2017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优秀教案

2017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优秀教案 全册备课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特点,是承上启下,就是从一二年级的认识字教学为重点,向加强阅读感悟转移。翻苏版国标本第六册,我们不难发现教材有“五新”:题材新、立意新、角度新、结构新、语言新。 本单元共三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这三篇课文都是写景的,都是景美、情美的美文,适合朗读感悟和积累运用。我们可以把这三篇课文整合起来,成为一组“寻找美”的单元去综合处理。单元目的 1、让学生通过以读为主的各种训练,复习巩固必要的语文知识,懂得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落实工具性,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2、透过课文中优美的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享受审美愉悦。 3、引导享受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单元重、难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优美的课文。 3、通过学习,感受文章语言的美,激发想象力,享受审美愉悦,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建议 将“习惯篇”中的预习习惯的培养纳入到本单元的训练之中。到了中年级,应加强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预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落实预习效果,培养学生自学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可以将“预习作业”设计为《我的课前研究报告》,报告可以从朗读、理解重点词句。探究解疑,搜集处理相关等方面,让学生成为“研究者”,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时分配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2) 《长城和运河》(2)《美丽的南沙群岛》(2) 《庐山的云雾》(2)习作1(2)练习1(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预习、复习,使学生懂得预习、复习的重要性,培养课内、外主动预习、复习的习惯。 2.结合学生学习生活,使学生了解认真完成作业的重要性,培养认真完成课内外作业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教学准备 1.收集学生在家学习情况的照片。 2.整理学生假期学习习惯调查表。 学习习惯、按时完成作业、坐姿端正、执笔正确、学习用品摆放整齐3.布置预习本课:看懂图意。 4.积木一套、白纸、信封、书法用纸一张、优秀作业若干。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1)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请大家一起造“成长塔”,谁的高而且稳,谁就是成功者,老师奖一颗“成功之星”。 小组领取积木开始搭建,相机评议,得出:“成长塔”基石越多越稳,才可以搭建得更高。 2.同学们,“成长塔”的基石就是你们的好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你才能成为成功者哟。 3.根据家长填写的调查表给自己的“成长塔”贴基石。

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一 精品导学案:第3章 2 弹力

第三章 2 弹力 一、课前自主学习 ㈠课本导读 1.在物体与物体_________时发生的力的相互作用称为接触力。接触力按其性质可以归纳为_______和_____________。接触力在本质上都是由________引起的。非接触力举例__________________。 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________或_______发生的改变,叫做形变。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产生形变。只是有些物体的形变很小,不易观察。 3.有些物体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____________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_______________。 4.发生________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_________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这时物体内部各总分之间也有力的作用,这种力也是_________。弹力是成对地产生的。 5.弹力产生的条件:①两物体要相互__________;②物体要发生____________。 6.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绳子拉物体的拉力也属于弹力。压力、支持力的方向都垂直于_____________,绳子的拉力总是沿着________而指向_____________。 7.弹力产生原因的具体分析:设甲乙之间产生了一对弹力。乙物体受到 的弹力是因为甲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方向指向甲的形变恢复的方向。甲 物体受到的弹力是因为乙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方向指向乙物体的形变恢 复的方向。 例1.如图1,桌面受到的压力F1是由于________(书、桌面)的形变 而产生的。书的形变的恢复方向向_______(上、下)。桌面对书的支持力F2是由于__________ (书、桌面)的形变而产生的。桌面的形变的恢复方向向_______(上、下)。 例2.如图2,绳子对小球的弹力(拉力)是由于________(绳子、小球)的形变而产生的, 绳子的形变的恢复方向(即收缩方向)向_________。小球对绳子向下的弹力(拉力)是由于 ________(绳子、小球)的形变而产生的,小球的形变的恢复方向向______(上、下)。 8.弹力的方向的判断 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情况: ⑴轻绳只能产生拉力,方向沿绳指向轻绳收缩的方向。 ⑵弹簧产生的压力或拉力方向沿弹簧的轴线,指向弹簧恢复形变的方向。 ⑶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如图3,轻杆对A的弹力不沿杆的方向)。 ⑷面与面接触,点与面接触的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总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⑸球与面接触的弹力方向,在接触点与球心连线上而指向受力物体。 ⑹球与球接触的弹力方向,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而指向受力物体。 例3.在图4中画出物A所受的重力和弹力。 图4 9.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跟物体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_______。形变消失,弹力。 弹簧的弹力跟弹簧__________________成正比,即________________。式中x为___________,即弹簧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导学案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到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3.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重点难点】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物质的分类 [问题]1.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物质分类?(A级) [交流讨论]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接触到下列物质: (B) 空气乙醇硫酸铵铜碘酒碘氢气石墨食盐水请你将上述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将你的分类结果与同学交流讨论. [归纳] 【自主学习】二、物质间的转化 [交流讨论] KOH属于碱,CO2和SO2 是非金属氧化物。请写出足量的KOH溶液分别与CO2、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级)

[小结]什么是酸性氧化物?什么是碱性氧化物?你知道常见的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有哪些? 酸性氧化物如: 碱性氧化物如: [总结归纳] 物质的转化类型(B级) [交流与讨论]不同类别的含钙物质的相互转化 CaCO3 CaO Ca(OH)2 Ca CaCl2 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上述反应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 [复习与回忆] 四种基本类型的化学反应及发生条件 ⑴四种基本类型的化学反应

⑵复分解反应和溶液中置换反应的条件 ①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②置换反应的条件 [问题]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当堂训练】 1.(C级)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冰水混合物 B.爆鸣气 C.天然气 D.纯净的无污染的空气 2.(C级)填表 3.(C级)下列每组物质都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在分类上不同,试分析每组中物质的组成规律,将这种不同于其他物质的物质找出来 (1)NaCl、KCl、NaClO、BaCl2 (2)HClO3、KClO3、Cl2、NaClO3 (3)H3PO4、H4SiO4、HCl、H2SO4 (4)浊液、溶液、胶体、水 (5)空气、N2、HCl、CuSO4.5H2O (6)铜、金、汞、钠 4.(C级)同学们吃的零食的包装袋中经常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其主要成分是生石灰(CaO)。 (1)生石灰属于哪种类别的物质?

2018年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苏教版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人教最新苏教版 语文配套教学设计 各课内容如下: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文 1 长城和运河 2 美丽的南沙群岛 3 庐山的云雾 习作1 练习1 课文 4 微笑着承受一切 5 雪儿 6 花瓣飘香习作2 练习2 课文 7 菩萨兵 8 李广射虎9 少年王勃10 大作家的小老师 习作3 练习3 课文 11 赶海12 荷花 13 古诗两首习作4 练习4 课文 14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15 水上飞机16 跟踪台风的卫星 习作5 练习5 课文 17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18 狼和鹿19 放飞蜻蜓 习作6 练习6 课文 20 恐龙21 槐乡五月22 海底世界23 日月潭的传说 习作7 练习7 课文 24 寓言两则25 争论的故事26 剪枝的学问 习作8 练习8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全册 学校:X X小学 班级:X X年级 任课教师:X X X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特点,是承上启下,就是从一二年级的认识字教学为重点,向加强阅读感悟转移。翻苏版国标本第六册,我们不难发现教材有“五新”:题材新、立意新、角度新、结构新、语言新。 本单元共三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这三篇课文都是写景的,都是景美、情美的美文,适合朗读感悟和积累运用。我们可以把这三篇课文整合起来,成为一组“寻找美”的单元去综合处理。 单元目的 1、让学生通过以读为主的各种训练,复习巩固必要的语文知识,懂得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落实工具性,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2、透过课文中优美的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享受审美愉悦。 3、引导享受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单元重、难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优美的课文。 3、通过学习,感受文章语言的美,激发想象力,享受审美愉悦,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建议 将“习惯篇”中的预习习惯的培养纳入到本单元的训练之中。到了中年级,应加强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预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落实预习效果,培养学生自学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可以将“预习作业”设计为《我的课前研究报告》,报告可以从朗读、理解重点词句。探究解疑,搜集处理相关等方面,让学生成为“研究者”,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时分配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2) 《长城和运河》(2)《美丽的南沙群岛》(2) 《庐山的云雾》(2)习作1(2)练习1(3)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的五步导学案(无答案)

第1课鸦片战争的五步导学案 一、明确任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记住<<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主要内容。 2、理解鸦片中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及其<<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化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祖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三)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造成的影响。 二、自习学习 1、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_____________ 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 在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 ___________ 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 私___________ 。 2、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________________ 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1839年6月3日,收缴的鸦片在_______________ 海滩被当众销毁。_______________ 是中国人民禁 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 _________ 年______ 月,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工,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 提督___________ 战死。 4、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年近七旬的老将江南提督 ___________________ 率众抵抗,力竭牺牲。8月初,英军到达______________ 下关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 5、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 约_ _______________ 。主要内容有开放_________________ 、、、、五处为通商口岸;割 _______________ 给英国;赔款______________ 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 纳| |,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6、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得的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权利。 7、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法国签订了中美___________________ 和中法_______________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______ 。鸦片战争是中国 近代史的开端。 三、小组合作,合作探究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3、针对鸦片走私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虎门销烟的意义是什么? (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英国为什么要发动侵略战争?其根本原因? 2、战争结局如何? (三)<<南京条约>> 的签订 1、签订时间?有何特点?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还有哪几个国家同国签订了哪几个条约? 四、展示交流 1、简述虎门销烟的过程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精品导学案:第3章 第2节 弹力

第三章第2节弹力 【学习目标】 1.准确理解弹力的产生条件,能够用胡可定律计算;培养正确判断弹力是否存在及其方向的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观察微小形变的方法。 3.积极思考,全力投入,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学习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的判定。 【学习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预习自测】 形变的理解 1.关于形变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 B.有的物体可以发生形变,有的物体不能发生形变 C.物体的体积的改变叫弹性形变 D.弹簧只能产生拉伸形变,不能产生压缩形变 弹力产生的条件 2.下列关于弹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会产生相互作用的弹力 B.两物体不接触,就一定没有相互作用的弹力 C.两物体间有弹力作用,物体不一定发生了弹性形变 D.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 弹力的理解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木块放在桌面上受到向上的弹力,是木块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B.木块放在桌面上受到向上的弹力,是桌面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C.用一根细竹竿拨动水中的木头,木头受到竹竿的推力,是木头发生形变而产生的D.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受到向上的拉力,是电线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胡克定律 4.对公式F=kx中三个物理量关系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F或x的变化,不会决定任何一根弹簧的劲度系数 B.F与x的比值越大,k值就越大 C.F越大,k值则越大;x越小,k值则越大 D.对同一根弹簧,,F一定时,k与x成反比

【探究案】 探究一:弹力及其方向 力形变物体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方向 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书对桌面的压力 细线对小球的拉力 【总结归纳】通过对探究问题的研究请归纳弹力的方向。 【针对训练】 画出图中物体A所受弹力的示意图。 探究二:胡克定律 某同学在竖直悬挂的弹簧下加挂钩码,做实验研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下表是他的实 验数据。实验时弹力始终未超过弹性限度,弹簧很轻,自身质量可以不计。 (1)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中作出弹力F跟弹簧伸长量x关系的图像。 砝码质量m/g 0 30 60 90 120 150 弹簧总长度l/cm 6.0 7.2 8.3 9.5 10.6 11.8

小学三年级语文《美丽的南沙群岛》知识点、教案及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美丽的南沙群岛》知识点、教 案及练习题 传说仙女下凡时,在辽阔的南中国海上撒下了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这就是美丽的南沙群岛。南沙群岛位于祖国的最南端,二百多座岛屿、礁盘星罗棋布。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浩瀚的大海上航行、捕鱼,在小岛上开垦、种植。茫茫南沙,汇入了祖先搏击风浪的汗水;片片岛屿,留下了祖先生息繁衍的烟火。 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她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仅曾母暗沙,就以丰富的石油储量而享有“第二波斯湾”的美誉。 南沙也是个迷人的世界。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远望水天相连,翡翠和蓝玉合璧,蔚为壮观。俯看清澈明亮的海水,龙虾、燕鱼、海龟五彩缤纷,令人心旷神怡。碧波浩淼的南沙海域,连浪涛都是美的,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可以肯定,将来的南沙群岛会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 字:撒、璧、俯、魅 词:辽阔、晶莹、岛屿、浩瀚、繁衍、蕴藏、储量、美誉、翡翠、碧波浩淼、心旷神怡 重点句子 1、传说仙女下凡时,在辽阔的南中国海上撒下了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这就是美丽的南沙群岛。南沙群岛位于祖国的最南端,二百多座岛屿、礁盘星罗棋布。 2、茫茫南沙,汇入了祖先搏击风浪的汗水;片片岛屿,留下了祖先生息繁衍的烟火。 3、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她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 4、俯看清澈明亮的海水,龙虾、燕鱼、海龟五彩缤纷,令人心旷神怡。碧波浩淼的南沙海域,连浪涛都是美的,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 主要内容: 《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句向我们介绍了南沙群岛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资源,主要写了南沙物产富饶。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案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的: 1.在复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 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 2.使学生学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并学会利 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培养学生使用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分析、理解,形成解决问题 的思路和方法 4.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用发展的观点, 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化学。 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方法:质疑、讨论法 〔引入〕上节课我们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型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问〕Fe2O3+3CO? ?高温2Fe+3CO2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都不是) ?→ 上述分类方法有局限性,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这类反应的实质是什么?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研究。 〔板书〕氧化还原反应 〔问题〕各写出一个符合要求条件的化学方程式 ①两种单质化合;两种化合物化合;单质与化合物化合。

②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物质;一种物质分解成三种物质。 ③非金属置换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 ④复分解反应:氧化物与酸;氧化物与碱;酸与碱;酸与盐;盐与盐。 (练习,讲评) 〔问〕反应:C +O 2??→?点燃CO 2 ,C +2CuO ??→ ?高温2Cu +CO 2↑除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之外,还属于什么反应类型?(氧化和还原反应) 从得失氧角度分析:(学生回答) 〔讨论〕从得失氧角度分析下列三个反应: 反应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基本反应类型 H 2+CuO ?→?△Cu +H 2O C +2CuO ??→?高温2Cu +CO 2↑ CO +CuO ?→?△Cu +CO 2↑ 否 ①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孤立存在还是同时存在? ②若2Na +Cl 2??→?点燃2NaCl 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是否符合上述定义?(不符合) 〔结论〕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方法。 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必定同时发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所学的定义有局限性。 我们从得失氧角度分析了氧化还原反应,我们继续讨论其反应的特征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1、让学生通过以读为主的各种训练,复习巩固必要的语文知识,懂得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落实工具性,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2、透过课文中优美的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享受审美愉悦。 3、引导享受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单元重、难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优美的课文。 3、通过学习,感受文章语言的美,激发想象力,享受审美愉悦,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教学建议将“习惯篇”中的预习习惯的培养纳入到本单元的训练之中。到了中年级,应加强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预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落实预习效果,培养学生自学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可以将“预习作业”设计为《我的课前研究报告》,报告可以从朗读、理解重点词句。探究解疑,搜集处理相关等方面,让学生成为“研究者”,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时分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2)《长城和运河》(2)《美丽的南沙群岛》(2)《庐山的云雾》(2)习作1(2)练习1(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6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预习、复习,使学生懂得预习、复习的重要性,培养课内、外主动预习、复习的习惯。 2、结合学生学习生活,使学生了解认真完成作业的重要性,培养认真完成课内外作业的良好习惯。重点难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学准备 1、收集学生在家学习情况的照片。 2、整理学生假期学习习惯调查表。学习习惯、按时完成作业、坐姿端正、执笔正确、学习用品摆放整齐 3、布置预习本课:看懂图意。 4、积木一套、白纸、信封、书法用纸一张、优秀作业若干。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1)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请大家一起造“成长塔”,谁的高而且稳,谁就是成功者,老师奖一颗“成功之星”。小组领取积木开始搭建,相机评议,得出:“成长塔”基石越多越稳,才可以搭建得更高。 2、同学们,“成长塔”的基石就是你们的好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你才能成为成功者哟。 3、根据家长填写的调查表给自己的“成长塔”贴基石。 3、好的习惯终生受益,今天老师带来了摄像机,我要将你们的表现摄下来,给大家评议,希望你的好习惯使你的“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