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社工视角下心理咨询

浅论社工视角下心理咨询
浅论社工视角下心理咨询

浅论社工视角下的心理咨询

一、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方式里渗透了心理咨询的理念与工作手法。

个案工作的基本技巧(沟通技巧、会谈技巧),个案工作中的建立专业关系的方法(同感、尊重、真诚),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行为修正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等)中的很大一部分来自心理学。

对社会工作不是很了解的人在看了几本个案工作的书以后很容易将其与心理咨询混为一谈。事实上,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个案工作是指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

心理咨询是指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过程。

同为助人专业,个案工作与心理咨询有许多相同之处:

1)都以个别的方式、沟通的手段帮助需要的人;

2)关注受助者的困难或问题的心理因素;

3)注重对受助者的同感反应和情绪疏导;

4)心理咨询以受助者为中心、非评价、非指导和保密的专业原则与社会工作注重的尊重人的需要、相信人的潜能、案主自决等价值观念有相通之处。

个案工作与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许多不同之处:

1)从解决的问题来看,心理治疗与辅导主攻的是“心病”,追求的是心理健康。个案工作常处理的是个人的社会性问题如贫困、失业、家庭、越轨、学校生活适应等问题。

2)从知识背景看,生理学、精神医学和心理学是心理治疗与辅导工作的主要知识基础。个案工作处理的是个人社会功能发挥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心理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更多的则是环境方面阻碍个人正常发挥社会功能的因素。个案工作必须拥有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律等学科中关于人和社会的关系、人类行为与人际关系调整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相当丰富的个案社会工作的实践经验。

3) 从工作手法看,心理辅导强调的是“攻心”术,“心病要用心药医”。个案工作除挖掘个人潜能,让个人做调适外,还强调调动个人之外的组织和社区资源来解决问题。

4)从工作关系看,在我国心理辅导与治疗员在与当事人的关系中多充当权威人物,以专家的身份面对当事人,他对当事人负有专业责任。而个案工作员则强调与当事人保持平等的、工作伙伴关系。

此外,心理咨询特别注重专业技术的精深,个案工作更强调对人的尊重、接纳的价值理念和关怀的情怀;心理咨询只限于咨询室内心理因素的探索与治疗,个案工作更强调动用资源;心理咨询只解决个人问题,不关心其他社会政治因素,个案工作更多了一些社会政治责任。

二、社会工作专业吸收心理咨询知识的重要性

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各有所长和所短。

社会工作比起心理学,运用系统理论的视角,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分析看待案主的问题。在分析问题时,社工更偏向于关注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制度不公平,社会排斥),在帮助案主的同时更强调动用社会资源。但社工的工作方式显得广而不深,虽然专业视角比较广阔,各种社会科学专业的知识都有吸取一点,但是缺乏深度。依旧缺乏过硬的专业性,在心理咨询的专业性上,社会工作者无法与心理咨询师媲美,社会工作师涉及得更多的的心理咨询当中的心理辅导,即针对正常人的情绪疏导,情感支持。碰到问题比较严重的只能进行转介到心理咨询或是精神病机构。社会工作者比起其他行业的工作人员可替代性比较高(其他人经过短期的培训也可以从事社会工作),在中国,它的不可动摇的专业地位的确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心理学较之社会工作专业性比较强,心理咨询师经过比较系统的心理学的训练,有较强的专业性,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心理问题。但是比起社会工作,心理咨询只是局限于案主的心理问题,

把问题原因更多地归结到案主自身的问题上,较少动用社会资源,这也使得它的解决问题时的思路比较狭窄。许多人的心理困扰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一个学业挫败且经常受学校同学欺负的少年出现了比较严重情绪上的问题(抑郁和焦虑),如果只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给他疏导恐怕很难从根源上解决他的问题。“人在情境中”,即使在心理咨询室内案主发生了一些改变,但回到先前的环境中又会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所以社会工作的帮助案主寻求新的社会资源(家教资源,换个班级或是学校),建立有力的社会支持网络(老师,同学,家长的关心与帮助)的理念显得更加有效果。

社会工作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发展还不完善,专业理论体系或许仍有欠缺,但其对问题的系统的分析方法,动用社会资源的理念在助人的专业领域里独树一帜,有其优势。所以,我们社会工作的学生应该在坚持社会工作的工作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心理学的知识,来丰富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

二、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心理咨询

把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结合起来,就需要我们遵循一种在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心理咨询方法。在社会工作看来,心理问题的产生与案主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学校或工作单位、社区)以及案主的生活方式有关,要解决案主的问题就需要在了解其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帮助其动用社会资源,解决问题。

现在以下面的案例为例来说明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心理咨询。

小红是一个辍学在家的16岁女孩。现在整日在家,上网,看书自学。小红小时候身体发育迟缓,活动总是比别人慢半拍,和同学一起玩的时候经常受到排挤。上了初中以后,因为性格不合群,时常与老师同学发生矛盾。父母因为小红在学校的表现问题打过她很多次。最后小红还是被学校劝退。小红有比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阅读四大名著,时常动笔写小说,上网的时候也常到论坛里发表文章。

现将其原因和解决方案分析如下: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

1.生理原因导致的心理问题:小时候身体发育迟缓,活动迟缓,受到同学的排挤,从而产生了自卑感。逐渐形成了不合群的性格。

2.家庭功能的失调:家庭内部的沟通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父母在劝说无方的情况下打了小红,这反而强化了小红对学校生活的厌恶。造成恶性循环。

3.社会功能的失调:初中时被学校劝退后小红与社会完全切断了联系。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退化。

(二).问题解决的方法:

在通过心理辅导增强案主心理功能的基础上我们还应从案主的社会功能和家庭功能的角度出发,改变其环境,发掘社会资源,帮助其解决问题。

1.心理功能方面:给案主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她疏导情

绪。可以运用理性情绪疗法让案主以新的视角来看待身边的人和事。

2.家庭功能方面:给案主的父母单独进行亲子教育方面的辅导。也可采取小组工作的方式,让其父母参加一个亲子教育的团队。与他们与其他的父母互相交流亲子教育经验,吸取优秀的沟通与教育方法。与此同时组织活动让小红与父母进行交流,增进双方的沟通能力。

3.社会功能方面:帮助案主找到一份工作,让其融入到社会环境当中去。增强其社会功能。

4.优势视角:案主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和自学能力,可从这方面的才能着手为其寻找工作。

综上所述,在把握好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学习心理咨询的知识有助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给心理咨询领域注入新的力量。

文献回顾《社工角度下中国当代家庭教育模式》

社工视角下家庭教育模式的差异及其影响 背景简介: 家庭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长久甚至是终身的。社会变迁,家庭功能变化,家庭教育模式也与时俱进。另一方面,随近几十年来社会发展,中国的专业型社会工作也逐步发展起来。溺爱型、专治型、民主型、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模式,这些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下孩子、家长与家庭外社会各自担任的角色对孩子社会化的影响,孩子、家长在转型期社会下面临的压力以及社会工作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都日益受到社会学、教育学等各界人士的关注。为此,本调查将要从中外、古今、城乡差异以及从社工视角对家庭教育即相关影响进行研究,期望能够为以后的研究留下参考。 文献回顾: 一、中外古今对比 为达到全面教育的目的,日本强调对孩子进行“四重教育”:一重礼仪、孝亲教育,二重忍耐、挫折教育,三重自立、自信教育,四重创造创新教育。日本教育孩子的名言是“除了阳光和空气大自然赐予的,其他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另一方面,德国人认为两代人之间的争辩是孩子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德国的教育家把家庭的教育氛围看成是未成年孩子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方面。美国人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鼓励多余保护,引导多于灌输。他们他们要求孩子全面发展,而不是拘于书本上的知识。他们从不使用刺激、嘲讽甚至侮辱、谩骂的语言,多以安慰、理解、鼓励的话语对待孩子。[1][1]陈志坚陆峰,鼓励独立的国外家庭教育,[ ],当代世界,2006,(6),53~54 美国家长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成为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人。他们重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适应能力和自信心,培养孩子独立健康的人格。他们尊重孩子,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犯的采取态度是鼓励其认错改错,承担责任。[2][2]李盈,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2005.4,11~13 与中国相比,美国的教育方式为“启蒙式”教育,中国则为“填鸭式”。在中国,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本人,都太注重“分数”。实际上,中国青少年的课程用处并不大,而且孩子们还被迫要在假期补习这些课程,或者是学习舞蹈、乐器什么的。应试教育下,孩子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了。[3][3]赵静,中国教育模式与美国教育模式的差异性,[ ],焦作大学学报,2011.10,(4) 从目标上看,中国是成才教育,美国是成人教育;从内容上看,中国人主要在意学业,美国人更注重生活;从方式上看,美国人跟重视民主平等,而中国则倾向于家长专制。[4][4]中国家庭教育模式的建构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则并非如今的“知识本位”,而是志向教育、待人教育、勤学教育与节俭教育,注重教化,培养人的德行。中国家庭教育模式的建构 针对传统家庭教育的封闭性,现代的立体型家庭教育模式则是一种开放式的家庭教育模式。该模式以系统论“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为原理,强调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在教育未成年人上的协调作用。建立立体型家庭教育模式的可行性探讨 由城乡家长在家庭教育功能、目的、期望、内容、方法等方面认识不同的比较,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要想减小城乡差异、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城乡家庭教育调查与分析 二、现代家庭 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家庭教育从娃娃抓起”,它是夯实基础的根系基地,是潜移默化的陶冶基地,是人性发展的启蒙基地。家庭是个小社会,家庭教育在发展人的生存能

浅谈军休服务管理工作中社会工作的引入

浅谈军休服务管理工作中社会工作的引入 一、军休服务管理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军休服务处是民政部门领导下的事业单位,承担着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的具体工作。按照党和政府关于安置军休干部的方针、政策和规定,落实军休干部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承担对军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医疗保健的具体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军休干部作用,保持军休人员稳定;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尽可能帮助军休老干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安度晚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结构、社会形势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服务对象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军休服务管理工作是以落实军休干部两个待遇为中心,对一些矛盾化解和情绪舒缓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和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服务方式单一,社会资源整合不充分,难以满足服务对象日益增进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要,无法有效、系统应对和解决新的、复杂的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在军休服务管理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有利于深化军休服务管理工作内涵,探索创新工作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社会工作在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形成很完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我们的社会工作处在当今大发展、大变革的一个时期,基于与欧美有所区别的政体与法律框架下,我国的社会工作在内容上有着创新发展的要求。无论是大学教授研究者,还是基层社会工作者,都处于探索、研究、分享与交流学习的态势当中,社会工作是一门越来越引起社会重视的新学科。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是“助人自助”,即需求者在获得必要的帮助后,能顺利地回归到社会当中,成为一个自然的人、社会的人。相对于一般的志愿者或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还能针对性地提供长期稳定的服务,而且过程更加规范。 二、军休服务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社会工作领域 在军休服务管理工作中开展社会工作,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工作对象主体趋同性强,以老年人群体为主,身份、经历相似,经济状况相当,物质生活水平较高,文化素质高,对精神文化生活预期高。 军休服务管理工作中所开展的社会工作是一种系统的社会工作,是针对军休干部的需要,综合运用老年社会工作、优抚安置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以影响军休干部发挥正常角色功能的生理、心理、社会因素为切入点,

社工常用18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浅论社工视角下的心理咨询

浅论社工视角下的心理咨询 一、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方式里渗透了心理咨询的理念与工作手法。 个案工作的基本技巧(沟通技巧、会谈技巧),个案工作中的建立专业关系的方法(同感、尊重、真诚),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行为修正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等)中的很大一部分来自心理学。 对社会工作不是很了解的人在看了几本个案工作的书以后很容易将其与心理咨询混为一谈。事实上,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个案工作是指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 心理咨询是指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过程。 同为助人专业,个案工作与心理咨询有许多相同之处: 1)都以个别的方式、沟通的手段帮助需要的人; 2)关注受助者的困难或问题的心理因素;

3)注重对受助者的同感反应和情绪疏导; 4)心理咨询以受助者为中心、非评价、非指导和保密的专业原则与社会工作注重的尊重人的需要、相信人的潜能、案主自决等价值观念有相通之处。 个案工作与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许多不同之处: 1)从解决的问题来看,心理治疗与辅导主攻的是“心病”,追求的是心理健康。个案工作常处理的是个人的社会性问题如贫困、失业、家庭、越轨、学校生活适应等问题。 2)从知识背景看,生理学、精神医学和心理学是心理治疗与辅导工作的主要知识基础。个案工作处理的是个人社会功能发挥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心理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更多的则是环境方面阻碍个人正常发挥社会功能的因素。个案工作必须拥有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律等学科中关于人和社会的关系、人类行为与人际关系调整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相当丰富的个案社会工作的实践经验。 3) 从工作手法看,心理辅导强调的是“攻心”术,“心病要用心药医”。个案工作除挖掘个人潜能,让个人做调适外,还强调调动个人之外的组织和社区资源来解决问题。 4)从工作关系看,在我国心理辅导与治疗员在与当事人的关系中多充当权威人物,以专家的身份面对当事人,他对当事人负有专业责任。而个案工作员则强调与当事人保持平等的、工作伙伴关系。

存在主义视角社会工作案例

存在主义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介 案主于某,男,二十二岁,系南京某高校大学生。因来自农村,自我感觉在服饰,能力,口才,语言以及风度上都不能和城里的同学相比,而产生了处处不如人的自卑心理特征,但是自尊心又极强,不满足于现状,加上家庭对他抱有的期望很大,他想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展现自己的才能,所以他就拼命学习,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交际和兴趣爱好。自从上了大学之后,由于过度的学习和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案主开始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很难像以前一样安安静静的静下心来学习,上课听讲的效率比较低,自我感觉各方面的状态已经滑坡了。在临近期末考试的一段时间里,案主感觉到压力比较大,情绪和心态不够平稳,并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眠现象。 二、背景分析 案主家庭情况:案主家里共有五口人,有一位70多岁的奶奶,身体比较健康;父亲44岁,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母亲也是44岁,患有慢性肾炎,原先是一名乡镇企业职工,后来因为单位的经济效益不好,下岗在家务农;哥哥也是一名高校大三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父亲的工资,同时因为母亲患病在床,医药费的开支,家庭的日常开支,再加上自己和哥哥高额的学费,这样的开支使得原本已经拮据的家境更加捉襟见肘,总的来说,案主家庭的经济状况比较差。

案主基本状况: 1.健康状况:一般,但是缺乏体育锻炼 2.情绪状况:一般,有时低落,会觉得很孤单 3.精神病纪录:无 4.自毁行为/自杀行为倾向纪录:无 5. 经济状况:目前无经济收入,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给予和奖学金 三、案例分析 通过与案主的几次接触后,发现案主主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信心不足和自卑心理案主家庭的状况是导致他自信心不足的直接原因,由于家庭的经济情况比较差且来自于贫困的农村地区,使得案主感觉到与别人进行交流时会有地位和等级的差别,他没有足够的自信心来与同学和朋友保持较好的交流和沟通,人际交往能力不是很好,交往所涉及的范围也比较窄,同时,案主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做出过底的评价,又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怀疑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导致了自我否定的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自信心不足和自我评价较低,应该是导致案主其他问题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孤独心理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尽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且产生出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而

社工理论、案例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

社会工作视角下社区需求调查策略

社会工作视角下社区需求调查策略 ——以广州市某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需求调查为例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徐新豪 摘要:社会工作事业在广东、北京、上海蓬勃发展,广州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全面铺开。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服务立足于社区,服务创设和服务质素的提升依靠科学的社区需求调研,如何开展社区需求调研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以对广州某街道的需求调研为例,从比较性需要、感觉性需要、社区公共问题分析等方面介绍了社会工作视角下社区需求调查的策略,对家庭综合服务的开展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社区需求;调查;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专业社会工作以独特的专业价值、“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助人自助”的根本宗旨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并逐渐被广大居民认可、接受。在巨大的社会需求和政府政策影响下,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发展十分迅速。2011年,中共广州市委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在《关于加快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办法》中要求:“到2011年底,全市所有成熟的街道要开展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到2012年上半年,全市每个街道至少建成1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至2014年,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171间,财政支出逾3.1亿元。1 如此多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如何有效的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保证服务质量?如何设置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主要服务板块儿与内容,开展适合在地社区的专业服务?一个基本的常识是根据需求来设计服务内容,有了基本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服务设计,这是保证服务的质量的一个前提条件。作为覆盖整个街道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如何把握社区和居民的真正需求呢?是不是做调查一定要发放调查问卷呢?同时,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各项服务的创新、服务质素的持续提高需要持续的社区和居民需求调查作为基础,因此,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社区需求调查是一项十分紧迫也十分重要的任务。 二、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需求调查的策略 (一)性质 1雷杰等著,《探索回顾展望:广州市政府购买家庭综合服务分析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3页。

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与反思

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与反思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与反思 卢 山 摘要摘要::优势视角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强调以正面、积极、优势的视角去看待案主及其处境,挖掘潜藏在案主及环境中的资源和能力。它的产生与社会工作理论范式的后现代转向背景是紧密相关的,国内学术界及实务领域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讨论和运用着优势视角的理念与方法,但是大多局限于理论的片面剪裁与概念的滥用,本文将系统梳理优势视角的基本论述及其理论发展脉络,并提出了一些警醒和反思以供讨论。 关键词关键词::优势视角 社会工作 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 反思 一、优势视角的基本论点优势视角的基本论点 优势视角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实践领域一个越来越热门的概念,它不仅仅只是一个看问题的新视角,也不是一个貌似简单、毫无新意的概念。优势视角的内涵是丰富的,它颠覆了传统社会工作秉持的问题模式、病态视角、专业主义,强调以正面、积极、优势的视角去看待案主及其处境,挖掘潜藏在案主及环境中的资源和能力,反对将关注焦点聚焦在问题上,主张将问题策略性地悬置起来从而使优势得以凸显,使社工与案主的关切彻底地跳出问题限制,将新的可能、新的生活故事、新的思维及因应方式带到案主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来。 无论是学术上还是实践中,优势(Strength)、抗逆力(Resilience)等词汇正在被广泛地使用,然而优势视角究竟包含哪些意涵、存在哪些主要论述、对社会工作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呢?这些问题是运用优势视角时必须要厘清和明确的。具体来看,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有以下基本论点: 1、案主≠病人;社工≠专家 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过程来看,案主自产生起就是被当做需要疗救的病人来对待的。20世纪初玛丽·里士曼开始致力于社会工作专业化,她最初甚至把自己所做的社会工作服务称为“社会诊断(social diagnosis)”,并且认真阅读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认为这些理论忽视了社会处境的影响但又找不到其他更

论文题目:残疾人问题:社会工作视角 残疾人问题

论文题目:残疾人问题:社会工作视角残疾人问题

社会工作概论 论文题目:残疾人问题:社会工作视角 ——中国聋人教育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自助”的职业,本文以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从三部分论述中国聋人教育问题,首先概述残疾人问题与社会工作,接着介绍中国聋人教育相关概念和组织,第三部分为论文的核心部分,分别选取国家、组织、聋人自身为主体,从文化、制度、实践三个层面,提出解决我国聋人教育问题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残疾人聋人教育对策 英文中“social problems”译为社会问题,在欧美国家也用社会病态、社会解组、社会反常或社会失调这些名词来指称。在我国,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专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残疾人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个层面,本文试图选取残疾人问题的一个层面,以社会工作视角看待中国聋人问题。

一、残疾人问题与社会工作 对于残疾人的定义,不同专业领域对残疾的看法都不同,不同的需求也可能导致对残疾的不同定义。在我国,残疾人是指生理功能、解剖结构、心理状态的异常或丧失,部分或全部失去以正常方式从事活动的能力,在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中不便于发挥正常作用的人。中国的残疾人包括听力语言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病残疾和综合残疾(有两种或多种残疾)五大类。 残疾人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理应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平等地拥有参与社会生活积分向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但是,世界各国的调查结果表明,残疾人大多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大多数残疾人生活贫困,教育水平低,工作无保障。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残疾人问题都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生理或心理功能缺陷,给他们以正常方式参与社会活动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和障碍;另一方面,许多社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漠视残疾人的特殊要求,歧视残疾人,将残疾人在隔绝在社会主流生活之外的现象。这两方面的结合,使残疾人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而且,残疾人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牵涉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就业、教育、医疗、法律、社会保障等等,相应地,残疾人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各个领域协调配合,共同努力。因此,可以说残疾人问题既是一个生理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且从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应当更为关注残疾人问题的社会意义。为残疾人创造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和分享社会文明发展成果的条件,不仅是残疾人及其家属的迫切要求,也是国家和全体社会成员的责任,更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行咱的重要标志之一。 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我国逐渐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既产生出多样化的福利服务的要求,又为专业的福利服务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对人的价值的普遍尊重,承认人的个别性,成为每一个人都有从社会得到福利服务的权利。以上两点催生了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社会工作正式这样一门利用专业理论与方法去发现社会问题,对受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的人进行帮助的学问和工作。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其基本的价值理念,个案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三大基本专业方法必将在我国残疾人问题发挥着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中国聋人教育 (一)、相关概念 聋人,是听力因先天遗传或后天人为因素而受损的残疾人,也叫听力障碍者,简称听障人。据统计,我国有2000多万听力语言障碍者,耳聋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疾病。目前我国1岁至14岁的聋儿达117万,每年新生聋儿2万到3万。 正常的听力是指一个人有足够的听力来理解言语,在这种足够的听力条件下,有正常听力的个体不使用任何特殊设备或技术就能理解任何环境中的言语。

结构视角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启示 修改

结构视角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启示 摘要:从 1970 年代后期的石油危机,至现今已渐渐趋向全球化的世界,期间因社会环境变迁所衍生一连串的社会问题,像是全球人口年龄逐渐老化、区域贫富差距过大、新贫阶级的产生及家庭暴力…等等,而让世界各国的社会福利发展面临着重要的转折与试验,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社会大众对于福利服务(Welfare Service)的需求不断因新的社会问题而涌现,我国社会已迈入工业化和民主化的阶段,社会福利也开始为公部门和私部门所重视,而对于落实社会福利政策与执行服务输送,以扶助弱势人口群的第一线社会工作者而言,更是现在社会福利发展的过程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也开始引起社会大众的注意。本文就是从结构视角来探讨我国当代的社会工作状况。 关键词 一、结构视角 结构视角将个人的问题归结至社会和经济结构之中,问题被界定为社会的和结构的,而非个人的。社会结构是解释问题的主要因素,应用于分析和实践,在实践中寻求个人和环境之间的改变。聚焦于个人支持,尊重个人,责备社会结构,对社会进行批判地分析。 二、社会工作的发展概述 二十世纪初,美国社会工作专业的鼻祖 M. E. Richmond 著《社会诊断》(Social Diagnosis)一书,首次将助人的工作加以研究和讲授,乃成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开端。1970 年代初期为国内社会工作者制度之创办和实验的阶段,也开始有社会工作者人事制度的出现,到现今不论是公部门的县市政府的社会工作者,或是私部门的福利机构设置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的人数都在一直不断的扩增当中,基于非营利组织回应社会多元需求的需要,非营利组织晋用社会工作者的要求自早年允许非相关科系出身之人力参与服务,直至近年非营利组织逐渐在聘用社会工作者上,转变为期待社会工作者进入机构前必须经过专业训练之趋势,可得知社会工作人力专业化之发展与方向。 非营利组织的福利服务品质成为现今福利机构取得大众信任的重要指标或工具,而福利机构的服务品质,则由社会工作者所提供服务品质而定,社会工作者的人数、专业才能和专业承诺会影响机构的服务品质,由此可见,社会工作者在量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