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了更加有效地协调指导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七号镇镇城镇发展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特编制《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七号镇城镇总体规划(2014-2030)》。

·第2条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七号镇城镇总体规划是七号镇各项建设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在七号镇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七号镇内,凡因城镇建设需要编制的各种专业规划,必须符合本规划。

·第3条七号镇城镇总体规划的调整、修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

·第4条规划范围

(1)镇域:七号镇域,总面积423平方公里,辖1个镇区、13个中心村。

(2)镇区:此次规划七号镇区分为生活区与工业区两个片区。

七号镇规划生活区范围为:东至现状村庄东侧堤坝,南至35KV变电站南,西至现状村庄以西200米,北至现状恒温库北,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平方公里。

七号镇规划工业区范围为:东至现状七号加油站,南至集通铁路以南570米,西至中国石油加油站以西340米,北至省际大通道以北280米,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平方公里。

·第5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5)《乌兰察布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6)《城市绿化条例》()

(7)《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8)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9)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10)内蒙古自治区城乡规划条例()

(11)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12)其他与七号镇社会、经济、文化及城镇发展有关的技术资料和发展计划

(13)七号镇各有关部门对于城市未来发展建设的文件、谈话和会议意见等

(14)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内蒙古自治区其它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

·第6条规划原则

(1)坚持发展优势与形成特色相结合,因地制宜,立足本地资源开发,建设支柱产业,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小城镇。

(2)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土地,为居民的生产、生活创建优美舒适的环境。

(3)坚持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相结合,把小城镇建设作为百年大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正确处理好改造与新建的关系,使城镇的性质和建设的规模、速度和标准,同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构筑科学的指标体系,以“繁荣、健康、和谐”的宜居城市为本次规划的目标。

·第7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4年—2030年,

其中:近期:2014年—2020年;

远期:2021年—2030年。

·第二章城镇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第8条总体发展目标

在对七号镇发展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区位、交通、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优势条件,以我国新型城镇化时代开启为背景,紧紧抓住中央支持内蒙古转型发展、自治区“8337”重大战略部署的重大机遇,以内蒙古七十年大庆主会场建设为契机,加快全镇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将全镇发展成为一个集商贸、旅游为一体、统筹城乡的经济重镇。

·第9条社会发展目标

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对民生事业的财政投入持续增长,教育、医疗、社保、社区服务、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第10条经济发展目标

经济总量平稳增长,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力争规划期末经济总量翻一番,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第11条产业发展目标

(1)以产业升级和产业集聚为着力点,以招商引资和自主创业为新动力,完善产业发展环境,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2)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第12条城乡统筹发展

(1)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农牧民市民化、公共服务均衡化和要素流动自由化,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形成城乡互补、分工协作、融合发展的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

(2)大力推进中心区建设。坚持提质与扩容并重,集聚高端要素,打造区域性中心城镇。

(3)加快镇政府所在地和工业强镇建设。增强综合承载能力、集聚吸纳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4)有序引导农牧区人口转移。确保禁止开发区域的农牧业人口实现全部转移,优化和限制开发区域只保留满足农牧业发展需要且不超过生态承载能力的人口。稳妥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为农牧民进城就业落户创造条件。

(5)加快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坚持大集中小集聚,优化村庄布局,推进村中整合,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统筹配置城乡教育、科技、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资源,形成城乡一体化、均等化、普惠型的公共服务体系。

(6)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坚持投入集约化、耕作机械化、经营产业化、管理信息化。

·第13条文化旅游策略

(1)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立足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落实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及保护规划工作。

(2)保护原有山水格局,延续自然文化:强调遗址、城市与自然山水的相互依托关系,从更广阔和更宏观的层面上保护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交融的的城市景观特色。

(3)整合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会展业等紧密结合,扩大现有民俗手工艺品生产规模,培育文化创意产业。

(4)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建立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人口素质,创建学习型社会。

·第14条生态环境策略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城乡生态保护统筹发展机制。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继续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政策;加大沙地沙漠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推广实用技术和模式,加大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规划实施力度;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水、大气等污染防治工程建设,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完善管理体系;抓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促进生态自然修复,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构建良性循环的城乡生态安全体系。

(2)积极转变城乡空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高效、集约、综合利用;科学划定分区,明确需要严格保护的地区,严格控制该地区内的城乡建设行为;明确空间管制的具体手段,实施严格的空间管制措施。通过优化城乡空间组织,提高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三章镇域体系规划

·第15条镇域功能定位

依据七号镇现有产业资源,将全镇产业发展定位为:“以农业、养殖业为主导,兼顾发展商贸产业,形成农业、养殖、集贸为一体的商贸型城镇”。

·第16条镇域发展总目标

近几年,全镇依托在农业资源方面的优势,在规模化种植、良种推广、设施农业、测土配方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形成了以订单农业和特色种植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链,推广至今,已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另外,镇区依托农业资源为基点,发展多种产业并存,已初步形成了优势养殖业、旅游业为特色的多元化经济。

全镇坚持“为养而种,为牧而农”的方针,大力发展优势养殖业,全镇培育肥牛、奶牛、肉牛等养殖项目,且规模逐渐扩大,效益越来越明显;本次规划建议加强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机械化,加强畜牧业现代化养殖,并结合现代化加工企业形成集种、养、加于一体的产业链。

·第17条镇域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近期:2014年—2020年,预测2015年镇域人口为万人,其中镇区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4%。

远期:2021年—2030年,预测2030年镇域人口为万人,其中镇区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8%。

·第18条村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七号镇村镇空间结构为“一心、一带、多区”式结构。

一心:七号镇区——以七号镇区为中心的城镇综合发展中心;

一带:沿省道105和省道304形成城镇东西方向发展带。

多区:团结风电经济区,农业经济区,矿产资源经济区等。

·第19条村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

对镇域内的集镇、村庄按其地位职能和常住人口数量划分为镇区(1个)、中心村(12个)、基层村(49个)三个层次。

七号镇镇村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第20条镇域经济区划

根据地理位置、资源特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将七号镇域划分为四个经济发展区。

(1)团结风电经济区

(2)特色农业经济区

(3)种养殖农业经济区

(4)矿产资源经济区

·第21条镇域资源结构规划

(1)交通资源:集通铁路、105省道、304省、联系各个行政村乡道。

(2)风电资源:镇域内的团结风电场。

(3)农业资源:镇域内大面积的农业区。

(4)矿产资源:磁褐铁矿、铜铅锌矿点、钨矿点、水晶矿点、萤石矿点、煤矿点、多种金属共生矿点。

·第22条镇域空间管制

根据用地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现状用地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用地分为已经建设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

·第23条镇域交通规划

(1)依据上版化德县域总体规划,规划高速公路形成东西向道路横跨整个化德县,也是镇域周边的重要交通通道。

(2)按照自治区交通厅公路交通建设计划,保持不变。

(3)在现状通村道路的基础上,通过提升道路等级和完善道路系统,形成省道道路交通的有机补充。主要增设规划二级道路,规划三级道路。

(4)农村公路网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公路网建设,规划期内实现全部行政村基本通柏油路,所有自然村基本通公路。

·第24条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1)镇域给水工程规划

目前七号镇域内村民均采用自打井供水,规划远期都实现90%自来水供水。

(2)镇域排水工程规划

七号镇镇域内均无污水排放系统,规划远期建设必要排水设施。

(3)燃气工程规划

七号镇镇域内没有统一的燃气管道,规划远期预留燃气管道。

(4)镇域供电工程规划

镇域电力规划依据现状供电线路,引至丰满110KV变电站,通过镇区35KV变电站输送到各个自然村。

(5)镇域电信工程规划

现状通信基本能够满足当地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规划远期拟建一条光电缆线路和两个通信站。

·第25条镇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1)生态功能区划分区

在综合分析七号镇的土地资源、地形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区位和交通优势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及生态环境条件的差异及局部地区对维持区域生态过程的重要性,将七号镇划分为三类功能区。这三类生态功能区分别为山体水域生态保护区、城镇建设用地生态修复区、农田牧草地生态协调区。

1、山体水域生态保护区

主要指镇域内的山体林地区和水域保护区,该区地质地貌复杂,以侵蚀地貌为主,由于对土地资源采取掠夺性经营方式,陡坡垦植、乱开乱挖山地等造成水土流失严重,使得该区域生态系统和生物链遭受破坏,资源总量减少。

该区生态建设的空间管制措施:

(1)重点抓好林草植被的恢复和扩大,控制水土流失,有计划地、逐步地把25°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2)关闭镇域东部山地上擅自开设的小石灰窑,并引导原有的建材工业升级改造,建设节能环保型生态示范产业园区,避免对山体保护区造成较大的污染。

(3)坚决禁止乱垦滥伐,避免造成过度利用,争取在规划期内使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得到良好的修复和改善。

2、城镇建设用地生态修复区

主要指七号镇目前建设利用的区域,包括镇区建设用地、工业园用地以及各行政村自然村的村庄建设用地。该区域是整个镇域的主要发展建设区,经济基础较好,因此在加强改善该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可以进行经济建设和开发。

该区生态建设的空间管制措施:

(1)扎实推进退耕还林,加大封山育林,对镇区和村庄建设区加大滑坡的治理力度,尽快恢复林草植被,积极发展生态公益林,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和农村能源,在项目实施上注重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的自然优势。

(2)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经济林果业。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农村能源调整,坚决禁止毁林毁草开荒。

(3)加强工业项目的引进和开发,并对工业园区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积极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减轻该区域的生态人口、经济压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人口、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3、农田牧草地生态协调区

主要指镇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一般农田控制区以及牧草地。该区地层舒展,现有地形较为平坦、开阔,资源丰富,是全镇主要的农业区和畜牧养殖区,生态植被保存良好,具有较好的第一产业发展前景。因此该区应当作为禁止和控制开发区,严禁各类重污染的项目在本区域选址和建设,保护好该区的生态环境。

(2)旅游发展规划

规划在七号镇以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旅游发展模式。依托当地特有的蔬菜、瓜果等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以白菜、甘蓝、芹菜等蔬菜采摘为主发展农家乐的乡村旅游。努力开发打造以恒利蔬菜基地和农家乐等为主的旅游产品,提高镇域内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配套基础设施,满足游客在七号镇旅游休憩的需要。

·第四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第26条本次规划区范围

此次规划七号镇区分为生活区与工业区两个片区。

七号镇规划生活区范围为:东至现状村庄东侧堤坝,南至35KV变电站南,西至现状村庄以西200米,北至现状恒温库北,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平方公里。

七号镇规划工业区范围为:东至现状七号加油站,南至集通铁路以南570米,西至中国石油加油站以西340米,北至省际大通道以北280米,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平方公里。

·第27条规划用地评价

根据用地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现状用地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用地分为一类适宜建设用地,二类可建设用地和三类不宜建设用地三种类型。

·第28条城镇性质

根据《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七号镇被列为一般建制镇。结合上位规划对七号镇的定位,本次规划确定七号镇的性质为: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居住中心,以发展商贸产业为主、为农畜产品物流加工产业提供生活服务配套的商贸型城镇。

·第29条镇区人口规模

近期(2014年-2020年)人口规模为万人;

远期(2021年-2030年)人口规模为万人。

·第30条镇区用地规模

近期(2020年):镇区建设用地为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平方米;

远期(2030年):镇区建设用地为平方公里,规划总用地为平方公里,

人均建设用地平方米。

·第五章镇区总体规划布局·第一节镇区规划用地布局结构

·第31条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规划确定镇区建设用地发展方向为:主要向西发展。

·第二节居住用地规划

·第32条居住用地规划

规划居住用地 ha,人均用地㎡/人,占总体规划用地的 %,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

七号镇区现状居住用地布局较为松散,较多单家独院平房,建筑密度低,配套服务设施落后。规划首先考虑对现状居住用地的分析,对旧镇区现状建筑质量较好的建筑尽量保留,一般建筑进行改造,积极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对布局不合理,严重影响道路交通、挤压道路红线的建筑予以拆除,并配套建设好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新开发的住宅配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空间。

·第三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第33条公共设施用地布局规划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 ha,人均用地㎡/人,占总规划用地的 %,占城市建设用地的%,分别由行政、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文物古迹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服务设施用地)所组成。

·第34条行政办公用地规划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 ha,人均用地㎡/人,占总规划用地的 %,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

规划行政办公区主要是依托现状,并对其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与行政办公中心共同发挥其合理完善的服务功能。

·第35条教育机构用地规划

规划教育机构用地 ha,人均用地㎡/人,占总体规划用地的 %,占城市建设用地

的 %。

七号镇区教育用地主要是指中、小学校,考虑到城镇规模及学校的生源问题,在旧镇区布置一所小学,规划各片区的居住区集中地块预留足够教育用地,考虑教育设施结构调整的可能,也充分考虑到控制指标中小学服务半径与服务人口的规定。

·第36条文体科技用地规划

规划文体科技用地 ha,人均用地㎡/人,占总体规划用地的 %,占城市建设用地

的 %。

·第37条医疗保健用地规划

规划医疗保健用地 ha,人均用地㎡/人,占总规划用地的 %,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

医疗卫生设施系统建设力求完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体系。建立以综合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医疗资源覆盖面,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建立级配合理的医疗卫生网络。社区卫生服务站结合社区服务中心布置,覆盖整个镇区范围,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形成,提高社区居民卫生保健水平。

·第38条商业金融用地规划

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ha,人均用地㎡/人,占总规划用地的 %,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分别由商业、商务、娱乐康体、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等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服务设施用地)所组成。

规划中以优良的服务质量、优美的环境、特色的商业服务为重点,通过镇区整治,在镇区内沿道路连接形成带状商业服务中心,为镇区居民及游客提供配套服务。

·第四节生产设施用地规划

·第39条生产设施用地规划

规划生产设施用地 ha,人均用地㎡/人,占总体规划用地的 %,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

·第五节仓储用地规划

·第40条仓储用地规划

规划仓储用地 ha,人均用地㎡/人,占总体规划用地的 %,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

·第六章中心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第一节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第41条铁路

集通铁路自内蒙古集宁的贲红站至通辽北,全长千米。现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铁道部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共享盈利、共担风险、联营性质的铁路,是国内最长的合资铁路。

·第42条公路

现状省道304贯穿七号镇区中心,S105线在镇区北部东西向延伸。

镇区内部道路尚未形成系统,现状道路建设水平较低,缺少广场、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交通管理落后。七号镇对外交通联系以公路为主。规划应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基础,改造、提升设施水平,以方便、快捷、高质量的交通服务,促进区域经济以及旅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协调对外交通与镇区内部交通之间的衔接,组成一个完整、高效的交通网络。

·第二节道路系统规划

·第43条道路网格局规划

整体呈“环状+放射式”;

内部呈“方格网”。

(1)“外环”是由外环道路形成的绕城路,包括纬一路、纬六路、经二路、经十路以及纬七路、纬十路、经一路、经九路。

(2)“两横”分别是七号镇内纬四路东西向道路和纬九路东西向道路。

(3)“两纵”分别是经四路南北线道路和经八路南北向道路。

·第44条道路等级及红线宽度控制

根据城镇用地规模及布局结构,并依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将七号镇区道路分为干道、支路和巷道。

规划镇区主干道间距1000—1200米,次干道间距400—600米,支路间距200—400米。

规划镇区道路断面均为一块板形式。

·第45条交通枢纽规划

由公路长途客货运站、公交枢纽及其附属设施用地所组成。规划建设长途客运站以及公交枢纽站,通过一体化设计,使乘客快速抵离,并提供舒适便捷的换乘服务。

客运站位于镇区生活区南侧,规划用地 ha,人均用地㎡/人,占总规划用地的 %,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

·第46条交通场站用地规划

商场、宾馆、医院等公共设施用地内均按照国家相关规范配套建设停车场。规划在城区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商业金融去、居住小区、行政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公共绿地等垂直于交通性干道的路段设置公共停车场,停车场规划设计须遵守《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

公共停车场(库)应布置于镇区中心、片区中心以及主要出入口附近的次干道上,总面积按每人~控制。居住小区公共停车场(库)按每百户30~100辆控制。各类建筑应依据《停车场建设和管理规定》配建专用停车场(库)。停车场(库)具体位置及数量在下级规划中予以落实。

·第47条广场规划设计

规划广场用地 ha,人均用地㎡/人,占总规划用地的 %,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

广场是居民聚会、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在养老院北侧,经八路东侧,加油站南侧共设置3处广场,作为展示城镇景观、提供居民休闲活动的场所。

·第七章中心镇区绿地用地规划

·第一节绿地规划

·第48条规划目标

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强城市生态廊道、绿色通道及防护林带建设,完善多层次绿化网络体系,大幅提高城区公共绿地的数量和质量。完善城市绿地的功能布局,全面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第49条公园绿地规划

规划公园绿地用地 ha,人均用地㎡/人,占总规划用地的 %,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

本规划将中央景观区结合七号镇政府布置,在原有镇政府北侧的基础上,对中央景观区加以改造,同时配合健身器、小游园、景观小品等基础设施的配备,将中央景观区打造为七号镇居民日常生活,茶余饭后休闲游憩的公共休闲、娱乐场所。中心区采用点、线、面的划分原理,绿化系统采用生态学——基质、廊道、斑块的理念建立体系。以各居住区景观节点为基质,公园绿地为斑块,由景观路防护绿地联系两者。

·第50条防护绿地规划

规划防护绿地用地 ha,人均用地㎡/人,占总规划用地的 %,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

规划依托主要的交通主干道设置景观廊道,景观廊道是连接景观区及景观节点的重要路径,其建设应体现本地气候和地理特点,结合自然环境优势,对建筑高度、密度、色彩给予引导和控制,重视大尺度生态开场空间建设,塑造草原旅游城镇的景观特色。因此,规划中应加强镇区外围的生态绿化环境建设及保护的力度,并与镇区内部的绿地相互渗透,形成“城在绿上、绿在城中”的良好景观风貌,对生态保全及恢复提供绿色保障。

·第八章公用设施规划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第51条给水工程

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分类,规划区属于Ⅱ区建筑气候区划,2030年城市单位人口用水量指标范围为120~250(L/人·d)。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与城市气候、生活水平、工业结构、节水措施等因素有关。国内外发达城市的用水量变化表明,工业结构调整和节水措施的实行将在一定阶段对减少用水量具有重要作用;人均综合用水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便趋于稳定。

采用单位建设用地用水量指标法预测较准确,因此根据用水量预测结果确定规划区的供水规模为万( m3/ d)。

规划水源地位于七号西南,规划面积为公顷。为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生活饮用水水质应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的要求。

室外消防采用低压制,消火栓沿道路设置,间距不大于120米。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第52条排水工程

采用雨水和污水分流的排水体制,污水统一收集后送至新建污水处理厂处理。

污水产生量按平均日用水量的80%计算,预测规划区污水量为万立方米/日。

规划区污水处理厂位于七号镇生活区以北河流南侧,占地公顷。七号镇区污水由污水管网收集后统一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规划污水管道管径为DN300-DN600。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第53条雨水工程

雨水的排放形式为漫流的重力流形式,因此,管网走向及排出口选址主要依据道路坡度,自然地形情况来考虑确定。

增加环保型雨水口的设置;花坛、草坪和树木置于地面以下的坑洼地中,节约绿化用水;路面的敷设采用透水材料,增加降雨入渗。

·第四节电力工程规划

·第54条电力工程

规划七号镇区现状电源来于乌兰察布市电业局供电线路,现状供电状况良好,能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第五节电信工程规划

·第55条电信工程

规划区已实现通信全覆盖,但通信设施欠缺,全由城区通信设施解决,使用不方便。

结合现有电视台,紧邻电视台规划一处邮政局;设立两处电信分线箱,将镇区电信线路分为生活区线路、产业区线路及生产设施区线路。

通信管道与道路同时建设,管孔数按远期规划预留,综合考虑固定电话、有限电视、网络宽带等弱电线路的容量,避免重复建设。

·第六节燃气工程规划

·第56条燃气工程

现镇区内各公共建筑、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无天然气供应。

本次规划燃气引自化德县燃气管网。

规划热网管道采用枝状布置,全部采用直埋敷设。由镇区南侧调压站调压后,供给全镇使用。

在镇区西南侧规划一处燃气调压站。

·第七节供热工程规划

·第57条供热工程

规划区现状无统一供热系统,现镇区内居民采用传统的炉灶或火炕取暖。取暖产生的大量煤气和烟尘严重污染了空气质量,同时不利于节约能源。

规划供热统一实行集中供热,供热热源为锅炉房。规划在镇区生活区北侧和工业区南侧各建1座锅炉房,为镇区集中供热,远期待城区扩大,人口、建筑面积增加后,扩建锅炉房,为镇区集中供热。

·第九章环境卫生工程规划

·第58条环境卫生

(1)现状概况

七号镇现状无专门的环卫机构,无固定的垃圾填埋场,公厕及民厕多为旱厕。

(2)环卫设施规划

1.废物箱

一般设置在道路的两旁和路口,废物箱应美观、卫生、耐用。

废物箱的间距:一般道路为200~400米,交通干道为100~200米,商业集中区域为50~100米。

2.公共厕所

按城区道路人流量确定间距,人流高度密集的街道和商业闹市区道路间距为

300-500米和一般街道间距不大于800米设公厕一座。

3.垃圾收集容器

在各居民区设置密闭式小型垃圾转运站,避免垃圾的二次落地和裸露,每—平方公里设置一座,占地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规划七号镇区共设垃圾转运站1座。

4.垃圾填埋场

远期生活垃圾日产量按千克/人·日(全国城市平均水平)计算,则规划期末(2030年)镇区垃圾日产量为吨/日。镇区内垃圾采取全封闭清运,最终送入垃圾场填埋。

5.工业垃圾及特殊垃圾

工业垃圾和建筑垃圾采取谁生产谁处理的原则,无处理能力的可由环卫部门有偿服务。含污染和有毒物质的工业垃圾及医用垃圾,应由工厂企业及医疗部门进行特殊处理后方可进垃圾场。工业垃圾要注意再生利用;建筑垃圾要与生活垃圾分开收运,单独处理,可选用适当的凹坑地形作为建筑垃圾场;特种垃圾应由环卫部门统一负责处理。

6.粪便处理

粪便逐步实现无害化处理,经排污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

·第十章综合防灾规划

·第一节消防工程规划

·第59条消防工程规划

(1)现状概况

七号镇现状无专业消防队站。

(2)规划原则和依据

1.规划原则: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2.规划依据:《城市消防规划建设管理规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城镇消防站布局与技术装备标准》等有关规定。

(3)消防站布局

消防站布局应以接到报警5分钟内消防队可以到达责任区边缘,责任区面积为4—7平方公里为原则,规划在七号镇设三级消防站1处,占地面积均为公顷。

(4)消防工程供水

消防供水以七号镇自来水为主,消防管道与市政供水干管共用一套系统。供水主次干管上按规范要求每120米间距设置消防栓,直径不宜小于100毫米。

(5)消防通道

城镇道路均作为消防通道,当街坊长度超过150米时,均应设置穿过街坊的消防通道;大型建筑间也应按消防规范设置消防通道。规划消防通道宽度不小于4米,道路转弯半径不应小于15米

·第二节防震减灾规划

·第60条防震减灾规划

(1)地震基本烈度

根据乌兰察布市盟地震局提供资料,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设防,因此七号镇属于基本烈度Ⅶ度的设防区,新建建筑物和构筑物均按地震烈度Ⅶ度设防,对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和生命线工程应提高一度设防。

(2)规划原则

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提高城镇综合抗震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和损失。在七号镇遭到烈度为Ⅶ度的地震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保障要害系统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抗震工程规划

1.生命线工程抗震:政府机关、供水、供电、通讯、交通以及粮库、医疗救护站、消防站等生命线工程系统为重点设防部门,按8度设防。

2.建筑工程抗震:城镇一般建筑物按Ⅶ度设防,新建工程必须按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和建设。

3.避震疏散场所:规划利用建设用地内的公共绿地、广场、体育场、学校操场及外围田野等开阔空间作为避震疏散场所。疏散半径应小于1公里,人均避震面积不小于3平方米。

4.避震疏散通道:利用城镇主要道路作为疏散通道,并应保证两侧建筑物倒塌后还有7米以上的双向行车通道。

5.防止次生灾害:规划区内液化石油气储配站、水厂等工程设施,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建设和管理;供水管网、燃气管线等应采用对抗震有利的柔性接头;镇区中压配电网尽可能埋地铺设。

·第三节人防工程规划

·第61条人防工程规划

(1)现状概况

现状七号镇无人防工程。

(2)规划依据和原则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人民防空法》,贯彻落实中央有关人民防空工程建设的指示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方针,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促进生产建设的发展。人防规划要与抗震规划、消防规划相结合,逐步提高防空能力,加强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防护能力和战时抢修能力。

(3)人防工程规划

1.指挥通信工程

在七号镇政府内增设人防指挥所一处。

2.人防专业队伍工程

人防专业队伍按留城人口的7%考虑,人均2平方米计算,则规划人防专业队掩蔽所不少于1176平方米。

3.人员掩蔽工程

按留城人口为35%,人均1平方米计算,规划掩蔽工程面积应达到8400平方米,在新建住宅、公建、学校、工厂等地下设置。

4.居住区人防工程规划原则

人防工程面积不小于总建筑面积的3%;

掩蔽工程服务半径以居民听到报警后10分钟内进洞为宜;

人防工程尽量安排在公建和空场地下。

·第四节防洪工程规划

·第62条防洪工程规划

七号镇内有一条河流东西向径流镇区内,河流两侧均应设置不少于50米宽的绿化隔离带,提高防洪能力;根据《防洪标准》和《乌兰察布市化德县总体规划》,确定镇区的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第63条规划期限与规模

(1)规划期限:2014年—2020年。

(2)规划规模:人口规模为万人;规划建设用地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平方米。

·第64条近期建设规划目标

实现城镇经济社会近期发展规划;镇区建设初具规模,基础设施趋于完善,镇区服务功能明显增强,镇容镇貌有较大的改观。

·第65条近期建设范围

北至现状河道南侧,西至现状敬老院以西180米,南至现状35KV变电站以南,东现状村庄东侧堤坝。

·第66条近期建设重点内容

(1)居住用地规划

规划居住用地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人均用地平方米。

规划近期建设着力于对旧区的挖潜、改造,积极改善生活环境。同时,在近期规划中对镇区内将打造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居住小区。

(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行政管理用地规划

规划行政办公区主要是依托现状,并对其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与行政办公中心共同发挥其合理完善的服务功能。

规划行政管理用地为 ha,占城镇建设用地的 %,人均用地平方米。

2.教育机构用地规划

中小学

目前七号镇区有1所小学,本次规划建议在现状基础上进行扩大,班级规模为24班。

幼儿园

规划在镇区内新建幼儿园两所,班容量均为8班。

规划教育机构用地为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人均用地平方米。

3.文体科技用地规划

规划文体科技用地为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 %,人均用地平方米。

4.医疗保健用地规划

规划医疗保健用地为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 %,人均用地平方米。

5.商业金融用地规划

规划商业金融用地为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人均用地平方米。

(3)生产设施用地规划

规划生产设施用地为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人均用地平方米。

(4)道路广场用地规划

加快镇区道路建设步伐,近期完成镇区范围内所有道路的建设,改善镇区交通。镇区近期规划2处停车场。

规划道路用地为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同在镇区内规划2处广场,占地面积为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

规划道路广场用地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人均用地平方米。

(5)大型基础设施规划

1. 水厂

规划水厂,作为补充水源。

2.变电站

考虑到变电站及高压线走廊对用地的影响,对高压线两侧布置50-150米的防护绿带,保留现状35KV变电站。

3.消防站

规划在镇区西部设置一个三级消防站;防灾指挥部与政府结合布置,在新建住宅、公建、学校等地下设置。

(6)绿地

以镇区周边生态绿化林带以及主干道道路绿化初步构建镇区绿地系统骨架,结合镇区生活服务片区的近期启动项目,建设镇级中心公园、中心广场。

规划绿地用地面积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人均用地平方米。

·第十二章远景发展构思

·第67条规划期限

规划至2030年

·第68条城镇远景发展目标

进一步完善七号镇基础设施规划,建成具有高质量生态环境、高标准生活空间、经济发达的镇区,以商贸带动七号镇发展。

·第十三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建议

城镇规划是一项政策性、战略性、综合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是政府综合协调辖区内城镇发展、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管制空间资源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在指导镇的科学建设、有序发展,充分发挥规划的协调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先导作用。为把化德县七号镇建设成“西部地区富有魅力、独具特色、宜居宜业的小城镇”而奋斗。

·第一节管理策略·第69条抓紧相关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协调工作

对于需要补充编制的各项专业规划应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并按照城镇总体规划进行综合,使之纳入城镇总体规划。根据政府部署,抓紧各项深化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城镇总体规划确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条件,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并按照规定上报审批,用以指导建设和管理。

·第70条“五线”控制与管制

(1)城市“红线”管理

加强城市“红线”管理,城市红线是指道路用地与其它建设用地分界线

(2)城市“绿线”管理

加强城市“绿线”管理。规划和建成的城市公园、小游园等各类公共绿地,规划和建成的城市绿化隔离带、防护绿地、风景林地等为城市“绿线”控制区。绿线控制范围内的一切活动均应符合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的规定。

(3)城市“蓝线”管理

加强城市“蓝线”管理。蓝线控制范围内的一切活动均应符合建设部《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的规定。

(4)城市“黄线”管理

加强城市“黄线”管理。城市取水点周围50米范围,水厂周边100米范围;规划城市东部污水处理厂;规划城市天然气储备站;规划城市热电厂、高压变电所(站)、高压线走廊;规划和已建的邮政局、邮政支局、电信局、消防站、防洪堤、垃圾转运站等其它对城市发展有影响的城市基础设施为城市“黄线”控制区。黄线控制范围内的一切活动均应符合建设部《城市黄线管理办法》的规定。

(5)城市“紫线”管理

加强城市“紫线”管理。重要“紫线”按规范控制。紫线控制范围内的一切活动均应符合建设部《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的规定。

·第71条重视建设用地扩展的规划控制与管理

现状镇区东西两侧均为河道,使土地的利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只能向东、西两侧作适量的拓展,镇区主要的拓展空间应是南北两个方向。而镇区北侧均为繁茂的林地,且地形起伏较大,只有镇区南侧用地相对平坦且空旷,故规划为镇区的主要拓展用地。需按照镇域规划要求提出调整意见与政府单位研究落实。

·第72条依法审批“一书两证”

依法审批“一书两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批准的城乡规划和城乡规划法律规范审批“一书两证”。严查中央明令严格控制的建设项目,是坚持法治深入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措施的重要内容,对于强化城乡规划综合调控作用,保障城乡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73条加强调查研究,综合反馈城镇总体规划实施的情况城镇规划部门应该跟踪镇域总体规划实施的情况,加强调查研究,分析综合相关资料,及时报告政府,严肃查处违反城镇规划的违法建设。对于严重违反城镇总体规划的事件应及时报告政府严肃处理。

·第74条制定以城镇总体规划为导向的公共政策

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绝非是城镇规划部门的一项技术性工作,而是政府行政的依据。城镇总体规划的实施,需要以政策引导和协调各方面的行为。只有将城镇总体规划的原则、布局、要求转化为政府政策的内容,城镇总体规划才能得到全面实施。

从七号镇当前的情况看,急需政府制定土地使用政策。土地使用方面的政策相关内容有土地供应计划的制定必须以城镇规划为依据;没有经过批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区不准供地;对现状已批未建土地的梳理、调整为协调公共利益和开发商利益的关系等。·第二节实施建议

·第75条法律机制

(1)确立城乡规划的法律地位。

(2)加强镇域规划管理的严肃性,严格管理建设项目,明确规划的审批、修改的办法和程序。

(3)对违反规划的个人和单位必须按明确的法律程序,分清责任,予以处罚。

(4)进一步制定镇域规划管理的实施细则或地方法规和条例。

·第76条行政协调机制

(1)对镇域规划用地内的行政管理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打破条块分隔,保障规划的实施。

(2)镇域规划管理应分工明确,重点突出,建立健全相应的机构,切实提高规划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3)加强规划的宣传,提高市民的规划意识,自觉地执行规划。同时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众自律机制,建立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体制,维护广大市民的长远利益。

(4)适时建立镇域规划实施的监测系统,为科学的管理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77条投资机制

(1)建立稳定的镇域建设资金的投入机制,保障资金到位,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范围。并尽快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市场经营项目、私人自建项目三位一体的资金渠道。

(2)多方位汲取城镇建设资金,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以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

(3)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外来资金,拓宽资金渠道。

(4)把镇域基础设施的建设纳入商品经济的轨道,提倡公共设施的有偿使用和区域共享。

(5)禁止在镇域建设区范围内的私人建房,全面推行住宅的商品化。

·第78条土地供应机制

(1)根据镇域总体规划合理安排土地的使用,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2)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促进土地的流通,鼓励土地置换,规划土地的使用制度。

(3)集中紧凑地进行城镇的开发和建设,做到开发一片、建成一片,保持镇域的可持续发展。

(4)对长期闲置不用的土地应限期收回土地的使用权,以提高土地的经济性。·第79条规划的调整与变更

未经法定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本规划做出调整和变更。如确需要进行调整和变更的,必须按法定程序进行:涉及城镇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重大变更的,须经镇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审批。

·第80条规划的组织实施

本规划由七号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负责实施审批和日常管理工作。规划内容的具体运用由七号镇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81条规划实施日期

本规划化德县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实施。

·第十四章附则·附表1 现状用地指标一览表

注:现状2014年镇区人口为2181人·附表2 近期规划用地平衡表

注:近期2020年规划人口为万人·附表3 用地平衡表

注:远期2030年规划人口为1万人·附表4 七号镇规划道路一览表

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2) 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4)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城镇发展战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城镇发展功能定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预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协调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旅游业发展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节分区发展策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4) 第一节用地空间布局与城市分区 (4) 第二节重要用地空间规划布局 (6) 第六章居住用地规划 (7) 第七章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9) 第一节工业区整治及工业用地规划 (9) 第二节仓储用地规划 (10) 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1) 第九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保护目标和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I

乡镇总体规划文本(新2012)

浏阳市xx镇总体规划(20xx—2020年)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188-93《村镇规划标准》以及 其它相关法规制定本规划。 第-2-条镇头镇城镇规划区内的一切建设行为和土地开发,均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对违反 本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第-3-条本规划所称镇头镇、镇头镇域是指镇头镇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158平方公里;本规划所称镇头镇规划区是指依据城镇总体规划划 定的城镇规划区;本规划所称的镇头镇区是指镇头镇城镇规划区内的 城镇建成区。 第-4-条本规划期限为:近期2010年; 远期2020年。 第-5-条本规划成果由规划文件和图纸组成,规划文件包括文本和附件组成,文本与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二者如有不符,应以规划文本为准。第-6-条本规划经镇头镇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主席团审查同意后,报浏阳市人民政府批准。本规划实施过程中需对本规划进行调整或修改时,应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有关程序进行。 第二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第-7-条本次村镇体系规划范围包括镇头镇全部行政区划范围。共4个社区、9个村,村镇体系规划对镇域各项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第-8-条镇域村镇体系规划原则 1、实行城镇带动发展战略,坚持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发展,加速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以产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产业化。 2.坚持“基础设施先行”,规划充分体现重大基础设施对镇域经济的影响,使镇域各项重大设施布局能符合县、市未来发展的需要。 3、实施“点”“轴”开发战略,镇域发展应突出“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积极开发沿S211以及长沙市花木产业带沿线,强化镇头镇中心城镇职能。 4、实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实施科教兴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和科技产业,保护好自然环境,加大文物保护的力度。 第-9-条城镇化水平预测 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鼓励剩余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建设向城镇规划区集中、企业向企业园区集中。近期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6%,远期城镇化水平达到60%。 第-10-条村镇体系的布局结构为“一心一轴三点”的村镇体系空间结构。 “一心”:指镇头中心城区。 “一轴”:指211省道。

衢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纲 第一条衢州市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衢 州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任务以及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总体目标,积极呼应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立足“大衢州、 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为衢州市的支柱产 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以政府为主导,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山水 名城,神奇衢州”为特色,生态保护为根本,先进文化、科学技术为支撑,大 力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的转化,产品结构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 延伸,产业链由单一的观光接待向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扩展,把衢州建 设成为形象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辐射长三角、驰名全国、具有一定国 际水准的旅游目的地、华东地区新兴的都市休闲旅游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发达的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省边际的旅游集散中心。 第二条规划范围 衢州市域范围,东经118°01′~119°20′,北纬28°14′~29°30′之间, 总面积为8836.52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5年至2020年,分近、中、远三期。 近期:2005年—2010年;中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第四条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政策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 法》、《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2000.12.28)。

2、国家标准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旅游 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旅游规划通则》 (GB/T18971—2003)、《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3838—2002)、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 (GB12941—199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旅游业 卫生标准》(GB9663)、《公共场所卫生标准》(GB9633—9673,16153 —1996)、《城市区域环境嘈音标准》(GB3096—1993)、《中国优秀旅 游城市检查标准》(国家旅游局)。 3、相关规划文件 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 目标纲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旅游1998—2002年发展规划和 2010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浙江省旅游“十五”与至2010 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旅游发展规划思路暨五年行动纲要 (2003—2007)》(2003.12)、《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五年规划基本思路与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衢州市城市总体规 划》、《衢州市城镇体系规划》、《衢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衢州生 态市建设规划》(2003.12)、《衢州市旅游资源普查资料》。 第五条规划编制原则 规划编制坚持五大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市场需求导向的原则; 产品继承创新的原则; 区域联动的原则; 可操作性的原则。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城镇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3) .第三章镇域体系规划 (4) .第四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7) .第五章镇区总体规划布局 (7) .第六章中心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9) .第七章中心镇区绿地用地规划 (10) .第八章公用设施规划 (10) .第九章环境卫生工程规划 (12) .第十章综合防灾规划 (12) .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14) .第十二章远景发展构思 (15) .第十三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建议 (15) .第十四章附则 (18) .附表1 现状用地指标一览表 (18) .附表2 近期规划用地平衡表 (18) .附表3 用地平衡表 (19) .附表4 规划道路一览表 (19)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了更加有效地协调指导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七号镇镇城镇发展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特编制《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七号镇城镇总体规划(2014-2030)》。 ·第2条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七号镇城镇总体规划是七号镇各项建设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在七号镇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七号镇内,凡因城镇建设需要编制的各种专业规划,必须符合本规划。 ·第3条七号镇城镇总体规划的调整、修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 ·第4条规划范围 (1)镇域:七号镇域,总面积423平方公里,辖1个镇区、13个中心村。 (2)镇区:此次规划七号镇区分为生活区与工业区两个片区。 七号镇规划生活区范围为:东至现状村庄东侧堤坝,南至35KV变电站南,西至现状村庄以西200米,北至现状恒温库北,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0.90平方公里。 七号镇规划工业区范围为:东至现状七号加油站,南至集通铁路以南570米,西至中国石油加油站以西340米,北至省际大通道以北280米,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0.59平方公里。 ·第5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4)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5)《乌兰察布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2013.09) (6)《城市绿化条例》(1992.6) (7)《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11) (8)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04) (9)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06) (10)内蒙古自治区城乡规划条例(2009.07) (11)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12)其他与七号镇社会、经济、文化及城镇发展有关的技术资料和发展计划 (13)七号镇各有关部门对于城市未来发展建设的文件、谈话和会议意见等 (14)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内蒙古自治区其它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 ·第6条规划原则 (1)坚持发展优势与形成特色相结合,因地制宜,立足本地资源开发,建设支柱产业,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小城镇。 (2)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土地,为居民的生产、生活创建优美舒适的环境。 (3)坚持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相结合,把小城镇建设作为百年大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正确处理好改造与新建的关系,使城镇的性质和建设的规模、速度和标准,同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构筑科学的指标体系,以“繁荣、健康、和谐”的宜居城市为本次规划的目标。 ·第7条规划期限

池州市贵池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20) 文本

目录 一、总则 (1) 二、旅游产业发展SWOT分析 (1) 三、旅游资源分析与开发评价 (1) 四、旅游市场潜力与定位分析 (2) 五、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3) 六、旅游市场营销规划 (3) 七、旅游形象战略规划 (4) 八、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与项目建设规划 (4) 九、旅游产品开发与线路规划 (5) 十、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规划 (6) 十一、旅游商品开发规划 (7) 十二、李白诗词旅游产品专项规划 (8) 十三、旅游解说系统规划 (8) 十四、旅游产业信息化规划 (9) 十五、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10) 十六、旅游环境保护与生态安全规划 (10) 十七、贵池旅游区与“两山一湖”旅游区的战略对接 (11) 十八、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互动性创建规划 (12) 十九、旅游规划实施的管理保障体系 (13) 二十、附则 (13)

一、总则 第1条为促进贵池区旅游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通过后,将成为贵池区旅游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第2条规划指导思想。以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契机,以国家“十五”旅游规划精神为指导,根据国内外旅游发展趋势,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发挥贵池区旅游资源、区位条件优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管理与利用并重、硬件与软件并重,运用科学方法,塑造贵池旅游良好形象,构建贵池大旅游框架,以旅游带动贵池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促进贵池现代化建设。 第3条规划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2)适度超前原则。(3)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原则。 第4条规划依据。国家、安徽省、池州市制定和颁布的相关法规、政策、技术标准和重要文件、文献。此外本规划还参考了贵池区及各乡镇、街道已经编制的社会经济、旅游发展、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交通规划、文物保护、水利、生态等方面的基础文献和规划资料。 第5条规划范围。贵池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范围为贵池区行政管辖的范围,包括4个街道办事处,13个镇,8个乡,总面积2516Km2。 第6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时段为2004—2020年,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时段。(1)近期:2004—2010年,重点项目启动运营期。(2)中期:2011—2015年,全面启动配套建设期。(3)远期:2016—2020年,纵深发展提高层次期。 第7条本规划在执行中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划相互协调。 二、旅游产业发展SWOT分析 第8条优势分析。贵池区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生态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特色明显。目前,拥有千古杏花村、国家生态示范村——霄坑、省级风景名胜区齐山——秋浦仙境、“戏剧活化石”傩戏、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谷潭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升金湖,这些资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是打造贵池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优势品牌。同时,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第9条劣势分析。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景区(点)单体规模较小,各景区(点)之间的联动性差;旅游产业化水平较低;景点之间的交通不便捷;旅游人才缺乏。 第10条机遇分析。入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持续升温。安徽旅游业发展喜人,省旅游局预计,2020年全省入境游客将达160万人次,旅游创汇10亿美元,国内游客1.2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84亿美元,全省旅游总收入194亿美元。“两山一湖”旅游规划及其旅游经济的启动,为贵池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近年来,池州市政府确立了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贵池区经济结构调整、“十五”期间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建设。区政府也高度重视旅游业。贵池区旅游局作用加强,加大了对旅游发展的支持、监管和引导。这一切为贵池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此外,交通将助池州旅游走进“圈时代”,贵池区外部交通将更加顺畅。 第11条威胁分析。周围自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竞争激烈;部分景区景观破坏较严重;旅游人才缺乏,旅游投入较少。 三、旅游资源分析与开发评价 第12条旅游资源类型结构。贵池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共拥有地文景观类、水文景观类、生物景观类、遗址遗迹类、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商品类、人文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 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 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中心城市(柳州)城市职能 (1)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区域性工业、产业与服务中心,是桂中经济 区的核心城市; (3)广西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4)区域性文化、教育、体育产业中心; (5)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和适宜居住与创业的理 想家园。 3. 规划将城镇等级结构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大于100万;第二层次:20~50万;第三层 次:5~20万;第四层次:1~5万;第五层次:0.5~1万。 规划期内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城市(柳州市区)、两个县级小城市(鹿寨、融安)、四个县城镇 (三江、柳江、融水、柳城)、11个重点镇(洛满镇、穿山镇、百朋镇、六塘镇、沙埔镇、东泉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0~2015)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0-2015) 文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东莞市城建规划局 2001年1月

项目名称: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 项目委托单位:东莞市城建规划局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院院长:王静霞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总院总规划师:王景慧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分院院长:李迅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凤武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分院总规划师:范钟铭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祖毅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负责人: 刘泉高级城市规划师 杨律信分院顾问总工、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组成员:曾宇城市规划师 乔继明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 魏天爵城市规划师 蒋朝辉助理城市规划师 朱文华高级城市规划师 周建民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 郝天文工程师 马林涛助理工程师 洪昌富高级工程师 王瑞石高级工程师 王召森工程师 何林林高级城市规划师 秦晓昂城市规划师 孔彦鸿工程师 曲毅高级城市规划师 刘永合工程师 东莞市参加人员:朱川局长、城市规划师 卢沛超副局长、城市规划师 叶伟南副局长 李天海科长、城市规划师 刘林宏科长、城市规划师 雷劲松助理规划师 吴志刚规划院院长、高级工程师 邱磊规划院所长、高级规划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 (2)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 第四章城市性质 (5) 第五章城市规模 (5) 第六章城市总体结构 (5) 第七章居住用地规划 (8) 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9) 第九章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 (10) 第十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2) 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3) 第一节道路系统 (13) 第二节道路交通设施 (15) 第三节公共交通 (17) 第十二章绿地系统及城市景观规划 (18) 第一节绿地系统 (18) 第二节城市景观 (19) 第十三章旧城改造与更新规划 (20) 第十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2) 第十五章环境保护规划 (23) 第十六章环境卫生规划 (24) 第十七章给水工程规划 (24) 第十八章排水工程规划 (25) 第十九章燃气工程规划 (26) 第二十章供电工程规划 (27) 第二十一章电信、邮电工程规划 (27) 第二十二章城市防灾规划 (28) 第一节消防工程 (28) 第二节人防工程 (28) 第三节防震减灾工程 (29) 第四节防洪工程 (29) 第二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 (30) 第二十四章城市远景发展的有关问题 (31) 第二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32) 第二十六章附则 (33)

常宁市水口山经济开发区有色金属工业园总体规划文本20191128112529.docx

常宁市水口山经济开发区有色金属工业园总体规划(2011-2030) 文本■ 图集■ 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二o—一年十二月

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4) 第二章功能和规模 (5) 第三章用地布局规划 (5) 第四章土地利用开发舷 (8) 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 (9) 2

第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2) 第H 市政公用设施艷 (13) 第九章瞇系统规划 (18) 第十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9) 第十一章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3) 第十二章城市设计导引 (23) 第十三章村民安地规划 (24) 第十四章综合防灾 (24) 第十五章近期建设规划 (26) 第十规划施 (31) 第附则 (32)

常宁市水口山经济开发区有色金属工业园总体规划(2011-2030)文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常宁市水松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科学指导水口山有色金属工业园各项建设活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 制办法》的规宦和要求,特制订本规划文本。 第二条本规划是指导水口山有色金属工业园城市建设的法律性文件, 自批准实施之日起,规划区内的各项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 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三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 3、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2009年9月); 4、《常宁市水松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正式成果、2011年12月) 5、《湖南常宁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十二五”规划》(2011年7月) 6、《水口山区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专项规划》(2009年11月) 7、《衡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8、《常宁市松柏镇上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2010年12月); 9、《湖南常宁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2010年8月); 10、《常宁市水松地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2011年8月); 11、《常宁市城乡规划管理实施细则》(2011年3月) 12、常宁市、水松地区政府及职能部门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 13、规划区1:5000地形图 14、国家、湖南省、常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第四条规划期限* 2011—2030 其中,近期:2011—2015年 4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报告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 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 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模板

[键入公司名称] 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模板、 User [选取日期]

1.第一章基本概况 (1) 1.1.镇域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 (1) 1.2.历史沿革 (2) 1.3.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评价 (2) 1.4.镇区基本概况 (3) 2.第二章规划背景、依据、指导思想、原则和期限 (4) 2.1.规划背景 (4) 2.2.规划的依据 (4)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4) (3)《镇规划标准》 (5) (5)《兰州市总体规划》 (5) 2.3.规划指导思想 (5) 2.4.规划原则 (5) 2.5.规划期限 (6) 3.第三章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6) 3.1.发展条件分析 (6) 3.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8) 4.第四章村镇总体规划 (9) 4.1.总人口预测 (9) 4.2.城镇化水平预测 (10) 4.3.村镇体系规划 (11) 4.4.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13) 4.5.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13) 5.第五章城镇发展规划 (14) 5.1.城镇性质 (14) 5.2.城镇规模 (14) (2)流动人口预测 (15)

5.3.规划范围 (15) 6.第六章城镇总体布局 (16) 6.1.城镇总体布局的目标与原则 (16) 6.2.城镇结构和功能分区 (16) 6.3.城镇各项用地规划 (22) 6.4.绿地系统规划 (23) (1)、公园 (23) (2)、街头绿地 (24) (2)防护绿地 (24) 6.5.景观系统规划 (24) (2)存在问题 (24) (2)宏观控制原则 (25) (3)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原则 (25) (1)山体景观 (25) (2)景观道路 (25) (3)景观节点 (25) ①广场 (25) ②出入口 (25) 7.第七章基础设施规划 (26) 7.1.道路交通规划 (26) 7.2.给水工程规划 (29) (2)工业用水量 (29) (3)其它用水量 (29) (4)消防用水 (29) (5)城镇总用水量预测 (29) 7.3.排水工程规划 (30) 7.4.电力工程规划 (30)

崇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崇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Master Planning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Chongzuo City 崇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规划文本,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旅游局 2006年05月 崇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规划文本 《崇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 罗殿龙崇左市委书记 肖化崇左市市长 副组长: 王昆芳崇左市委副书记 崇左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卢阳春 蒋连生崇左市委常委、副市长 冯学军崇左市委常委、副市长、宣传部部长 汪夏明崇左市副市长 田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副主任陈 成员: 秦昆崇左市人民政府秘书长 崇左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蒙世军 黄毅崇左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钟林生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副研究员

劳宁军崇左市发改委主任 邹耀平崇左市建委主任 苏星义崇左市经委主任 王雪宁崇左市旅游局局长 农敏福崇左市财政局局长 陈铭全崇左市交通局局长 韦悦珍崇左市教育局局长 林凡崇左市文化局局长 梁振云崇左市商务局局长 蒙有蔚崇左市国土局局长 韦家杰崇左市环保局局长 乐昌毅崇左市林业局局长 梁艳芬崇左市统计局局长 邱志鸿崇左市农业局局长 梁家活崇左市水利局局长 蒙冠海崇左市广电局局长 莫海荣崇左市规划局局长 I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陆汉新崇左市旅游局副局长 吴强扶绥县县长 雷多荣大新县县长 蓝晓天等县县长 宁明县县长蓝锋杰

黄武海龙州县县长 谭丕创凭祥市市长 廖应灿江州区区长 《崇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小组成员名单组长 钟林生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副研究员、博士后陈田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导成员 李文埕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学术指导、研究员 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汪升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博士后宋瑞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博士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助理研究员 谢婷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博士研究生张丽琍中华女子学院人力资源系主任、教授 肖笃宁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陈孝青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工程师、硕士郑群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工程师、硕士柴江豪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硕士研究生徐建文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硕士研究生 II 崇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规划文本 目录

商丘市黄河故道总体规划文本

前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商丘区域性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商丘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底进行了商丘黄河故道生态工程概念规划的招标,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设计院、复旦大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七家单位进行方案设计。经专家对方案的评审,确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中标单位,委托我院进行进行生态工程总体规划工作,并开展林七水库、吴屯水库、民权林场三个景区的总体规划和局部的详细规划。 根据项目的多专业实际情况的复杂性,我院邀请了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设计院组成联合项目组,共同进行本项目的规划工作。其中我院负责总体规划、相应专项规划设计和的林七水库、吴屯水库详细规划工作,北京林业大学负责水利工程专项规划工作,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设计院负责林业工程专项规划和民权林场申甘林带的详细规划工作。 项目组于2009年6月12日至27日由我院进行统筹在商丘进行了第一次现场调研,并进行了资料收集。在2009年8月中旬完成了初步方案。2009年9月下旬,根据市里的指示,对原确定的详细规划两景区林七水库和吴屯水库进行了调整,改为对梁园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包括天沐湖景区)和任庄水库南景区进行详细规划。因规划用地调整,项目组先后于2009年10月和11月两次到商丘对梁园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天沐湖景区和任庄水库根据详规深度要求进行了详细调研,2010年1月上旬,市黄河故道生态工程规划领导小组领导到京再次检查规划工作进展情况,听取项目组工作汇报,并给予相关指示和工作要求。 项目组在认真研究各投标方案的前提下,在对黄河故道现状进行详细踏勘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商丘市各位领导、专家和各部门意见和建议。根据工作进程,项目组多次组织会议,三个单位的专家、学者与项目组成员进行了多次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对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正,以求得到最科学的规划成果。 2010年3月,商丘市委市政府就明清黄河故道生态工程规划专题组织了科学发展观学习落实大会,项目组汇报了总体规划成果和详细规划的方案成果,市委市政府各位领导和各部门充分肯定了规划成果,并提出了修正建议和意见。 项目组根据会议意见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和完善,并于2010年6月提交评审成果,商丘市政府组织了省内外知名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提交的规划成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审,经评议,评委会一致评审通过总规成果和各详规成果,并提出了修改建议和意见。 根据专家评审所提建议和意见,以及市属各部门的意见,项目组对规划成果再次进行深入修改,并进一步深化了相关内容,规划领导小组对规划成果进行了多轮认真细致的校正、核对,在项目组和领导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形成最终成果。 规划成果包括:《商丘市明清黄河故道生态工程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商丘市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详细规划》、《商丘市明清黄河故道天沐湖景区详细规划》、《商丘市明清黄河故道任庄水库南景区详细规划》、《商丘市明清黄河故道申甘林带景区详细规划》共五项内容。 在本次规划工作中,得到了商丘市黄河故道生态工程规划领导小组、市政协、市规划局、水利局、林业局、农业局、国土局、梁园区、民权县、虞城县、文物局、环保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协作,特别感谢领导小组付出的辛勤工作,我们为他们呢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所感动,在此深表谢意!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商丘市明清黄河故道生态工程规划》联合项目组

小城镇发展与规划 (1)

浅谈小城镇发展建设 下面我和大家共同探讨小城镇发展的相关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小城镇的起源和基本特点,城镇和城镇化的概念;二是小城镇具备的一些基础功能设施和我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三是今后小城镇的发展目标。城镇起源 城乡聚落的形成:居民点,又称聚落,是由居住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公共神识和园林绿化等多种体系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与经济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居民点的形成与发展史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结果。 小城镇的历史沿革:从世界范围看,早在5000多年前,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在埃及和尼罗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小城镇。我国的小城镇是在村落的基础上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而逐步形成发展的。小城镇初期形式是草市,随着集市贸易的扩大,统治阶级在集市设置官吏,征收税赋,出现了镇一级的建制。镇是比集市更高一级的经济中心和经济区划,居民明显多于集市,一般在一千户以上,甚至可达万户。镇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自古以来就是农村手工业、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集中地方,商品交换的集散地,小城镇是沟通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即草市-集镇-小城镇。 受军事、宗教的影响,我国部分小城镇并非是顺着“草市—集镇—小城镇”的轨迹形成发展的,而是具有特殊的形成过程,主要有起源于政治

军事中心、起源于宗教寺庙、起源于现代工业开发(如大庆)起源于行政管理建制等等。 城镇的概念: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点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不同的学科对小城镇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 行政学:从行政管理角度看,在经济统计、财政税收、户籍管理等诸多方面,建制镇与非建制镇都有明显区别,因此小城镇通常只包括建制镇这一地域行政范畴。 社会学:小城镇是一种社会实体,是由非农人口为主要组成的社区。 地理学:将小城镇作为一个区域城镇体系的基础层次,或将小城镇作为乡村聚落中最高级别的聚落类型,认为小城镇包括建制镇和自然集镇。 经济学:小城镇是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相互渗透的交汇点,具有独特的经济特征,是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个特殊的经济集合体。 不同的国家对小城镇也有不同的界定 美国的“小城镇”有两种概念,一种叫小城市,即“small city”;还有一种叫小镇,即“little town”。美国的小城镇往往是由居民住宅区演变而来,一般200人的社区就可以申请设“镇”,如有足够的税源,几千人的社区就可以申请设“市”。因此,美国的城市大多规模不大。 日本的地方行政管理分为道府县和市町村两级,市町村的规模控制在10万人以下,相当于我国的小城镇。市、町、村在行政上是一个级别,互不隶属,所有的市町村又可以分为四个规模等级:3-10万人、1-3万人、0.5-1万人和0.5万人以下。

《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 - 1 -第二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 - 1 -第三章人口与用地规模 .................................................................................................................... - 2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 - 2 -第一节“三区”划定. (2) 第二节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发展战略 (3) 第三节城镇空间、等级与职能结构 (3) 第四节产业布局 (4) 第五节旅游发展 (5) 第六节生态建设 (6) 第七节综合交通 (8) 第八节重大市政设施 (10) 第九节环境保护 (12) 第五章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 - 14 -第一节城乡统筹策略 (14) 第二节重点建设地区空间结构和“四区”划定 (15) 第六章中心城区总体布局 .............................................................................................................. - 16 -第一节空间结构与发展策略 (16) 第二节各城区定位及重点发展方向 (17) 第七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 - 18 -第一节公共中心体系 (18) 第二节行政办公用地 (18) 第三节商业金融业用地 (19) 第四节文化娱乐用地 (19) 第五节体育用地 (20) 第六节医疗卫生用地 (21) 第七节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21) 第八节其他公共设施用地 (22) 第八章中心城区住房保障与居住用地规划 .................................................................................. - 22 -第一节保障性住房 . (22)

峨眉山风景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修编目的:为适应峨眉山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后,对其保护、展示、利用和管理新的更高要求,促进峨眉山风景区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佛教圣地,对峨眉山总体规划进行修订编制。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 2、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3、国家《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文物保护法》、《消防法》、《土地法》、《水法》等国家法规。 4、《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一九七九年,《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一九九三年。 5、《峨眉山——乐山大佛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文本》。 第三条指导思想:以世界遗产保护公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针,以保护不可再生的世界遗产为核心,更深层次地展示峨眉山自然和佛教文化景观,树立风景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形象,加强保护,强化管理,发展旅游,促进风景区持续健康地发展,确立其全国知名风景名胜区、四川省风景环境中心地位。 第四条规划原则:总原则:“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1、严格执行世界遗产保护公约,保护峨眉山景观和环境不受任何破坏,使峨眉山完整地保存下去。 2、进一步发掘新的景观和现有景观的潜力,深层次地展示峨眉山特色,使游人有新鲜感。 3、综合利用峨眉山资源优势,科学把握各类用地的利用方向,合理确定景观贫乏区的开发强度,谨慎确定有关开发性项目。 4、处理好景区建设与农民生产生活的矛盾,将农民生活出路问题纳入总体规划统一考虑,保持风景区社会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 5、加强管理规划,探索高效、统一的具有地方执法和行政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 第五条规划期限:近期规划为2003年——2010年;远期规划为2011年——2020年。 第六条修编规划的重点 l、通过对峨眉山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景观资源充分挖掘重新认识、评价,结合《世界遗产保护公约》的要求,论证确定风景区性质、职能、容量和规模,重点确定风景区范围和外围保护地带范围。 2、通过确定风景区不同区域的用地性质、发展方向,达到明确重点保护内容、景观展示方式和开发利用强度的目的,确保风景区保护、展示、利用的良性循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通过省域横向比较,挖掘峨眉山的文化优势,确定独具特色的近期建设项目,突出峨眉山文化和自然特点,增强游客的新鲜感。 4、通过分析峨眉山风景区与城市的关系,考虑城市总规与风景区总规的协调一致,解决“山、城”之间过渡,促使风景区与城市过渡地带环境风貌得到有效改善。 第七条本次总规修编的规划文件和图纸经批准后,在风景区内具有同等效力,两者应同时使用。 第二章风景区范围与性质 第八条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