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直线的斜率与方程

(完整word版)直线的斜率与方程
(完整word版)直线的斜率与方程

C

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方程

一、选择题:

1、直线b ax y +=与a bx y +=在同一坐标系下可能的图是( )

2直线3)2(+-=x k y 必过定点,该定点的坐标为( )

A .(3,2)

B .(2,3)

C .(2,–3)

D .(–2,3)

3、过两点(–1,1)和(3,9)的直线在x 轴上的截距为( )

A .23-

B .3

2- C .52 D .2 4、如果直线0=++c by ax (其中c b a ,,均不为0)不通过第一象限,那么c b a ,,应满足的关系是( )

A .0>abc 子

B .0>ac

C .0

D .c b a ,,同号

5、若点A (2,–3),B (–3,–2),直线l 过点P (1,1),且与线段AB 相交,则l 的斜率k 的取值范围是( )

A .43≥

k 或4-≤k B .43≥k 或41-≤k C .434≤≤-k D .44

3≤≤k

二、填空题: 6、ABC ?的三个顶点为A

(3,2),B (– 4,1),C (0,–1),写出ABC ?三边所在直线的斜率:AB k = ;BC k = ;AC k = . 7、直线063=-+-y x 的倾斜角是 ,在轴上的截距是 .

8、过点P (1,2)引一直线,使其倾斜角为直线3:--y x l 的倾斜角的两倍,则该直线的方程是 .

9、一条光线经过点P (–2,3)射到x 轴上,反射后经过点Q (1,1),入射光线所在的直线的方程是 ,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的方程是 .

三、解答题:

10、已知),1(),3,2(),5,4(a C a B A --三点共线,求a 的值.

11、求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周长为9,且斜率为34-

的直线l 的方程.

12、求过点M (3,–4),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

13、在直角坐标系中,ABC ?的三个顶点为A (0,3),B (3,3),C (2,0),若直线a x =将ABC ?分割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求实数a 的值.

数理方程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曲线论 §1 向量函数 1. 证明本节命题3、命题5中未加证明的结论。 略 2. 求证常向量的微商等于零向量。 证:设,为常向量,因为 所以。证毕3. 证明 证: 证毕4. 利用向量函数的泰勒公式证明:如果向量在某一区间内所有的点其微商为零,则此向量在该区间上是常向量。

证:设,为定义在区间上的向量函数,因为在区间上可导当且仅当数量函数,和在区间上可导。所以,,根据数量函数的Lagrange中值定理,有 其中,,介于与之间。从而 上式为向量函数的0阶Taylor公式,其中。如果在区间上处处有,则在区间上处处有 ,从而,于是。证毕 5. 证明具有固定方向的充要条件是。 证:必要性:设具有固定方向,则可表示为,其中为某个数量函数,为单位常向量,于是。 充分性:如果,可设,令,其中为某个数量函数,为单位向量,因为,于是

因为,故,从而 为常向量,于是,,即具有固定方向。证毕 6. 证明平行于固定平面的充要条件是。 证:必要性:设平行于固定平面,则存在一个常向量,使得,对此式连续求导,依次可得和,从而,,和共面,因此。 充分性:设,即,其中,如果,根据第5题的结论知,具有固定方向,则可表示为,其中为某个数量函数,为单位常向量,任取一个与垂直的单位常向量,于是作以为法向量过原点的平面,则平行于。如果,则与不共线,又由可知,,,和共面,于是, 其中,为数量函数,令,那么,这说明与共线,从而,根据第5题的结论知,具有固定方向,则可表示为,其中为某个数量函数,为单位常向量,作以为法向量,过原点的平面,则平行于。证毕 §2曲线的概念

1. 求圆柱螺线在点的切线与法平面的方程。 解:,点对应于参数,于是当时,,,于是切线的方程为: 法平面的方程为 2. 求三次曲线在点处的切线和法平面的方程。 解:,当时,,, 于是切线的方程为: 法平面的方程为 3. 证明圆柱螺线的切线和轴成固定角。 证: 令为切线与轴之间的夹角,因为切线的方向向量为,轴的方向向量为,则

高一数学圆的方程经典例题

典型例题一 例1圆9 )3 ( )3 (2 2= - + -y x上到直线0 11 4 3= - +y x的距离为1的点有几个? 分析:借助图形直观求解.或先求出直线 1 l、 2 l的方程,从代数计算中寻找解答.解法一:圆9 )3 ( )3 (2 2= - + -y x的圆心为)3,3( 1 O,半径3 = r. 设圆心 1 O到直线0 11 4 3= - +y x的距离为d,则3 2 4 3 11 3 4 3 3 2 2 < = + - ? + ? = d. 如图,在圆心 1 O同侧,与直线0 11 4 3= - +y x平行且距离为1的直线 1 l与圆有两个交点, 这两个交点符合题意. 又1 2 3= - = -d r. ∴与直线0 11 4 3= - +y x平行的圆的切线的两个切点中有一个切点也符合题意.∴符合题意的点共有3个. 解法二:符合题意的点是平行于直线0 11 4 3= - +y x,且与之距离为1的直线和圆的交点. 设所求直线为0 4 3= + +m y x,则1 4 3 11 2 2 = + + = m d, ∴5 11± = + m,即6 - = m,或16 - = m,也即 6 4 3 1 = - +y x l:,或0 16 4 3 2 = - +y x l:. 设圆9 )3 ( )3 (2 2 1 = - + -y x O:的圆心到直线 1 l、 2 l的距离为 1 d、 2 d,则 3 4 3 6 3 4 3 3 2 2 1 = + - ? + ? = d,1 4 3 16 3 4 3 3 2 2 2 = + - ? + ? = d. ∴ 1 l与 1 O相切,与圆 1 O有一个公共点; 2 l与圆 1 O相交,与圆 1 O有两个公共点.即符合 题意的点共3个. 说明:对于本题,若不留心,则易发生以下误解: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说课稿优质课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说课 稿优质课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设计 赵元超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我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2)的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根据实际教学的安排,这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1.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有两个概念(直线的倾斜角、直线的斜率)及一个公式(斜率计算公式)。直线的倾斜角是从形的角度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而斜率从数的角度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这也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 我们都知道两点一线的事实,那么,如何用坐标法来描述这一过程呢因此,斜率公式的推出就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了。这也体现了我们的数学具有自然美这一特性。 2.作用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知识,为后继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建立直线的方程等内容起着铺垫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学习过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 比例函数等。 2.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的基本事实。 3.同学们刚刚学完立体几何,对空间点线面的关系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三: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感受倾斜角这个几何量的形成过程,体会由生活中的坡度的概念抽象成数学中的斜率的过程经历直线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用斜率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2.方法与过程

本节课设计3个大问题23个小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步步紧逼、使学生学会用探究式的方法来研究数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斜率概念的构建和斜率公式的探究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有用之美;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共同探究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是响应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的重要体现。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概念,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难点:倾斜角为钝角时,斜率公式的推导。 五:教学过程分析: 1.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本环节讲一个讲关于法国数学家、解析几何创始人笛卡尔的一个爱情故事。 笛卡尔穷困潦倒之际与一个瑞典的公主相爱了,就像所有的爱情故事一样,他不被丈母娘看好,所以只能以悲剧结束,或许,唯有如此才能流传千古吧。但是,故事的亮点并不在此,而是他在弥留之际写给心爱姑娘的最后一封情书竟然是一个数学公式。 P=a(1-sinb)。大家想知道这封情书的含义吗那么就学好解析几何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析几何的初始内容,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设计意图:以故事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引爆学习数学的小宇宙。 2.设计问题层层探究 本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大问题,23个小问题,把本节课的所有内容串了起来。 思考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何确定一条直线 设计意图:通过前3个问题,引出倾斜角的概念,再用后五个问题,加深同学们对倾斜角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几何问题的本质就是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 思考2 生活中,还有没有其它表示倾斜程度的量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前两个问题生成斜率的概念,再用后面的6个问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本环节通过把生活中的坡度转化为数学中的斜率,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数学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思考3:已知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如何计算直线的斜率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7个子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指导学生注意分类讨论时思维的严谨性,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完备性。 就这样通过以上23个如此简单的问题在悄无声息中完成了知识的生成,思想的渗透,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 3.例题分析加深理解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的方程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的方程 [考纲传真]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3.掌握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掌握直线方程的三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了解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知识通关】 1.直线的倾斜角 (1)定义:当直线l 与x 轴相交时,取x 轴作为基准,x 轴正向与直线l 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做直线l 的倾斜角.当直线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 (2)范围:直线l 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π). 2.斜率公式 (1)直线l 的倾斜角为α≠90°,则斜率k =tan_α. (2)P 1(x 1,y 1),P 2(x 2,y 2)在直线l 上,且x 1≠x 2,则l 的斜率k =y 2-y 1 x 2-x 1 . 3.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1.直线的倾斜角α和斜率k 之间的对应关系: 2.当α∈??????0,π2时,α越大,l 的斜率越大;当α∈? ???? π2,π时,α越大,l 的斜率越 大.

【基础自测】 1.判断下列结论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坐标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均有倾斜角与斜率.( ) (2)直线的倾斜角越大,其斜率就越大.( ) (3)过定点P 0(x 0,y 0)的直线都可用方程y -y 0=k (x -x 0)表示.( ) (4)经过任意两个不同的点P 1(x 1,y 1),P 2(x 2,y 2)的直线都可以用方程(y -y 1)(x 2-x 1)=(x -x 1)(y 2-y 1)表示.( ) [答案] (1)× (2)× (3)× (4)√ 2.已知两点A (-3,3),B (3,-1),则直线AB 的斜率是( ) A .3 B .- 3 C . 33 D .- 33 D 3.过点(-1,2)且倾斜角为30°的直线方程为( ) A .3x -3y +6+3=0 B .3x -3y -6+3=0 C .3x +3y +6+3=0 D .3x +3y -6+3=0 A 4.如果A ·C <0且B ·C <0,那么直线Ax +By +C =0不通过(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C 5.过点M (3,-4),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线的方程为________. 4x +3y =0或x +y +1=0 【题型突破】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应用 【例1】 (1)直线2x cos α-y -3=0? ???? α∈??????π6,π3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 A .???? ?? π6,π3 B .???? ?? π4,π3

圆与方程知识点总结典型例题

圆与方程 1. 圆的标准方程:以点),(b a C 为圆心,r 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222)()(r b y a x =-+-. 特例:圆心在坐标原点,半径为r 的圆的方程是:222r y x =+. 2.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设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 ,圆半径为r : a.点在圆内 d <r ; b.点在圆上 d=r ; c.点在圆外 d >r (2).给定点),(00y x M 及圆222)()(:r b y a x C =-+-. ①M 在圆C 内22020)()(r b y a x <-+-? ②M 在圆C 上22020)()r b y a x =-+-? ( ③M 在圆C 外22020)()(r b y a x >-+-? (3)涉及最值: ① 圆外一点B ,圆上一动点P ,讨论PB 的最值 min PB BN BC r ==- max PB BM BC r ==+ ② 圆内一点A ,圆上一动点P ,讨论PA 的最值 min PA AN r AC ==- max PA AM r AC ==+ 思考:过此A 点作最短的弦?(此弦垂直AC ) 3. 圆的一般方程:022=++++F Ey Dx y x . (1) 当0422>-+F E D 时,方程表示一个圆,其中圆心??? ??--2,2E D C ,半径2 422F E D r -+=. (2) 当0422=-+F E D 时,方程表示一个点??? ??--2,2 E D . (3) 当0422<-+ F E D 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

注:方程022=+++++F Ey Dx Cy Bxy Ax 表示圆的充要条件是:0=B 且0≠=C A 且0422 AF E D -+. 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0=++C By Ax 与圆222)()(r b y a x =-+-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22B A C Bb Aa d +++= 1)无交点直线与圆相离??>r d ; 2)只有一个交点直线与圆相切??=r d ; 3)有两个交点直线与圆相交???时,直线与圆有2个交点,,直线与圆相交; (2)当0=?时,直线与圆只有1个交点,直线与圆相切; (3)当0r r d ; ② 条公切线外切321??+=r r d ; ③ 条公切线相交22121??+<<-r r d r r ; ④ 条公切线内切121??-=r r d ; ⑤ 无公切线内含??-<<210r r d ;

直线倾斜角与斜率说课稿

课题:§3.1.1 倾斜角与斜率 一、课题介绍 内容选自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二)第三章第1小节,教学课共分三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我的说课.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该节是继学了空间几何后学习用代数方法研究解析几何问题的第一堂课,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是解析几何的入门课,担负着开启全章的重任.倾斜角是几何概念,它主要起过渡作用,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斜率不但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更是整个解析几何的重要概念之一,也为后续学习微积分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两点斜率公式及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坐标法的引入,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对比、转化等辩证思维,初步感悟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抽象概括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来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激发求知的欲望. 3、教学重难点: (4)重点:直线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两点斜率公式及其应用. (5)难点:斜率概念的理解,两点斜率公式的推导.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作为直线与方程的第一节起始课,需要建立概念模型.考虑到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我以讲解法为主.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探究式教学法为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借助多媒体,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为复习思考、探究新知、讲练结合、总结归纳、分层练习五个环节. 1、复习思考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习题(3)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3.1倾斜角和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当直线l 与x 轴相交时, 取x 轴作为基准, x 轴正向与直线l 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 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 规定α= 0°. 2、 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 0°≤α<180°. 当直线l 与x 轴垂直时, α= 90°. 3、直线的斜率: 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α≠90°)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 表示,也就是 k = tan α ⑴当直线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 α=0°, k = tan0°=0; ⑵当直线l 与x 轴垂直时, α= 90°, k 不存在. 由此可知, 一条直线l 的倾斜角α一定存在,但是斜率k 不一定存在. 4、 直线的斜率公式: 给定两点P1(x1,y1),P2(x2,y2),x1≠x2,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P1P2的斜率: 斜率公式: k=y2-y1/x2-x1 3.1.2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1、两条直线都有斜率而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那么它们平行,即 注意: 上面的等价是在两条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这个前提,结论并不成立.即如果k 1=k 2, 那么一定有L 1∥L 2 2、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 基础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命题是 (A )直线的倾斜角为α,则此直线的斜率为tan α (B )直线的斜率为tan α,则此直线的倾斜角为α (C )任何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但不是每一条直线都存在斜率 (D )直线的斜率为0,则此直线的倾斜角为0或π 2.直线l 1的倾斜角为30°,直线l 2⊥l 1,则直线l 2的斜率为 (A )3 (B )-3 (C )33 (D )-3 3 3.直线y =x cos α+1 (α∈R )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A )[0, 2π] (B )[0, π) (C )[-4π, 6π] (D )[0, 4π]∪[4 3π,π) 4.若直线l 经过原点和点(-3, -3),则直线l 的倾斜角为 (A )4π (B )54π (C )4π或54 π (D )-4π 5.已知直线l 的倾斜角为α,若cos α=-5 4,则直线l 的斜率为

数学物理方法第二次作业答案

第七章数学物理定解问题 1.研究均匀杆的纵振动。已知 x0端是自由的,则该端的边界条件为__。2.研究细杆的热传导,若细杆的x0 端保持绝热,则该端的边界条件为。3.弹性杆原长为 l ,一端固定,另一端被拉离平衡位置 b 而静止,放手任其振动,将其平衡位置选在 x 轴上,则其边界条件为u x 0 0 , u x l 0。 4.一根长为 l 的均匀弦,两端 x0 和 x l 固定,弦中张力为T0。在 x h 点,以横向力F0拉 弦,达到稳定后放手任其振动,该定解问题的边界条件为___ f(0)=0,f(l)=0;_____。 5、下列方程是波动方程的是D。 A u tt a2u xx f ; B u t a2u xx f ; C u t a2u xx; D u tt a2u x。 6、泛定方程u tt a2u xx0要构成定解问题,则应有的初始条件个数为B。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 4 个。 7.“一根长为 l 两端固定的弦,用手把它的中u h u 点朝横向拨开距离 h ,(如图〈 1〉所示)然后放0x l / 2 手任其振动。”该物理问题的初始条件为 ( D)。图〈 1〉 2h x, x[0, l ] u t h A .u t l2 l B.0 o u t0 2h(l x), x, l ]t 0 l [ 2 2h l x, x [ 0,] u t l2 C.u t0h D.02h l (l x), x [,l ] l2 u t t00 8.“线密度为,长为 l 的均匀弦,两端固定,开始时静止,后由于在点x0(0 x0l ) 受谐变力 F0 sin t 的作用而振动。”则该定解问题为(B)。 u tt a2 u xx F0 sin t(x x ) ,(0x l ) A . u

高中数学圆的方程含圆系典型题型归纳总结

高中数学圆的方程典型题型归纳总结 类型一:巧用圆系求圆的过程 在解析几何中,符合特定条件的某些圆构成一个圆系,一个圆系所具有的共同形式的方程称为圆系方程。常用的圆系方程有如下几种: ⑴以为圆心的同心圆系方程 ⑵过直线与圆的交点的圆系方程 ⑶过两圆和圆的交 点的圆系方程 此圆系方程中不包含圆,直接应用该圆系方程,必须检验圆是否满足题意,谨防漏解。 当时,得到两圆公共弦所在直线方程 例1:已知圆与直线相交于两点,为坐标原点,若,求实数的值。 分析:此题最易想到设出,由得到,利用设而不求的思想,联立方程,由根与系数关系得出关于的方程,最后验证得解。倘若充分挖掘本题的几何关系,不难得出在以为直径的圆上。而刚好为直线与圆的交点,选取过直线与圆交点的圆系方程,可极大地简化运算过程。 解:过直线与圆的交点的圆系方程为: ,即 ………………….① 依题意,在以为直径的圆上,则圆心()显然在直线上,则,解之可得 又满足方程①,则故 例2:求过两圆和的交点且面积最小的圆的方程。 解:圆和的公共弦方程为 ,即 过直线与圆的交点的圆系方程为 ,即 依题意,欲使所求圆面积最小,只需圆半径最小,则两圆的公共弦必为所求圆的直径,圆心必在公共弦所在直线上。即,则 代回圆系方程得所求圆方程

例3:求证:m 为任意实数时,直线(m -1)x +(2m -1)y =m -5恒过一定点P ,并求P 点坐标。 分析:不论m 为何实数时,直线恒过定点,因此,这个定点就一定是直线系中任意两直线的交点。 解:由原方程得 m(x +2y -1)-(x +y -5)=0,① 即???-==?? ?=-+=-+4y 9 x 0 5y x 01y 2x 解得, ∴直线过定点P (9,-4) 注:方程①可看作经过两直线交点的直线系。 例4已知圆C :(x -1)2+(y -2)2=25,直线l :(2m +1)x +(m +1)y -7m -4=0(m ∈R ). (1)证明:不论m 取什么实数,直线l 与圆恒交于两点; (2)求直线被圆C 截得的弦长最小时l 的方程. 剖析:直线过定点,而该定点在圆内,此题便可解得. (1)证明:l 的方程(x +y -4)+m (2x +y -7)=0. 2x +y -7=0, x =3, x +y -4=0, y =1, 即l 恒过定点A (3,1). ∵圆心C (1,2),|AC |=5<5(半径), ∴点A 在圆C 内,从而直线l 恒与圆C 相交于两点. (2)解:弦长最小时,l ⊥AC ,由k AC =- 2 1 , ∴l 的方程为2x -y -5=0. 评述:若定点A 在圆外,要使直线与圆相交则需要什么条件呢? 思考讨论 类型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例5、若直线m x y +=与曲线2 4x y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曲线24x y -= 表示半圆)0(422≥=+y y x ,∴利用数形结合法,可得实数m 的取值范 围是22<≤-m 或22=m . 变式练习:1.若直线y=x+k 与曲线x= 2 1y -恰有一个公共点,则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解析:利用数形结合. 答案:-1<k ≤1或k=-2 例6 圆9)3()3(2 2=-+-y x 上到直线01143=-+y x 的距离为1的点有几个? 分析:借助图形直观求解.或先求出直线1l 、2l 的方程,从代数计算中寻找解答. 解法一:圆9)3()3(2 2 =-+-y x 的圆心为)3,3(1O ,半径3=r . 设圆心1O 到直线01143=-+y x 的距离为d ,则324 311 34332 2 <=+-?+?= d . 如图,在圆心1O 同侧,与直线01143=-+y x 平行且距离为1的直线1l 与圆有两个交点,这两个交点符合题意. 又123=-=-d r . ∴与直线01143=-+y x 平行的圆的切线的两个切点中有一个切点也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的点共有3个. 解法二:符合题意的点是平行于直线01143=-+y x ,且与之距离为1的直线和圆的交点.设 所求直线为043=++m y x ,则14 3112 2 =++= m d , ∴511±=+m ,即6-=m ,或16-=m ,也即 06431=-+y x l :,或016432=-+y x l :. 设圆9)3()3(2 2 1=-+-y x O : 的圆心到直线1l 、2l 的距离为1d 、2d ,则 34 36 34332 2 1=+-?+?= d ,14 316 34332 2 2=+-?+?= d . ∴1l 与1O 相切,与圆1O 有一个公共点;2l 与圆1O 相交,与圆1O 有两个公共点.即符合题意的点共3个. 说明:对于本题,若不留心,则易发生以下误解: ∵m ∈R ,∴ 得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我把说课内容分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课堂意外预案五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是解析几何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刻画直线倾斜程度的几何要素与代数表示,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以坐标法(解析法)的方式来研究直线及其几何性质(如直线位置关系、交点坐标、点到直线距离等)的基础。 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直角坐标平面内几何要素代数化的过程,初步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研究方法。本课有着开启全章,承前启后,奠定基调,渗透方法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及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共同探究的目标。并体验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 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的计算公式 难点:斜率公式的推导 关键:借助几何画板演示和对斜率公式的形成过程的讨论,来突破难点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学方法 观察发现、启发引导、演示实验、探索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 通过操作运用几何画板绘制直线(形),并测算相关的角度,来探求刻画直线的要素,通过猜想、证明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学法分析 类比、联想,产生知识迁移;观察、实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猜想、求证,达到知识的延展.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借助计算机工具和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实物图片,从激励学生探究入手,讲练结合,直观演示,使教学更富趣味性和生动性。 三、学情分析

高一数学圆的方程经典例题

典型例题一 例1 圆9)3()3(22=-+-y x 上到直线01143=-+y x 的距离为1的点有几个? 分析:借助图形直观求解.或先求出直线1l 、2l 的方程,从代数计算中寻找解答. 解法一:圆9)3()3(22=-+-y x 的圆心为)3,3(1O ,半径3=r . 设圆心1O 到直线01143=-+y x 的距离为d ,则324 311 34332 2 <=+-?+?= d . 如图,在圆心1O 同侧,与直线01143=-+y x 平行且距离为1的直线1l 与圆有两个交点,这两个交点符合题意. 又123=-=-d r . ∴与直线01143=-+y x 平行的圆的切线的两个切点中有一个切点也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的点共有3个. 解法二:符合题意的点是平行于直线01143=-+y x ,且与之距离为1的直线和圆的交点. 设所求直线为043=++m y x ,则14 3112 2 =++= m d , ∴511±=+m ,即6-=m ,或16-=m ,也即 06431=-+y x l :,或016432=-+y x l :. 设圆9)3()3(2 2 1=-+-y x O : 的圆心到直线1l 、2l 的距离为1d 、2d ,则 34 36 343322 1=+-?+?=d ,14 316 34332 2 2=+-?+?= d . ∴1l 与1O 相切,与圆1O 有一个公共点;2l 与圆1O 相交,与圆1O 有两个公共点.即符合题意的点共3个. 说明:对于本题,若不留心,则易发生以下误解:

设圆心1O 到直线01143=-+y x 的距离为d ,则324 311 34332 2 <=+-?+?=d . ∴圆1O 到01143=-+y x 距离为1的点有两个. 显然,上述误解中的d 是圆心到直线01143=-+y x 的距离,r d <,只能说明此直线与圆有两个交点,而不能说明圆上有两点到此直线的距离为1. 到一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值的点,在与此直线距离为这个定值的两条平行直线上,因此题中所求的点就是这两条平行直线与圆的公共点.求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一般根据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来判断,即根据圆心与直线的距离和半径的大小比较来判断. 典型例题三 例3 求过两点)4,1(A 、)2,3(B 且圆心在直线0=y 上的圆的标准方程并判断点)4,2(P 与圆的关系. 分析:欲求圆的标准方程,需求出圆心坐标的圆的半径的大小,而要判断点P 与圆的位置关系,只须看点P 与圆心的距离和圆的半径的大小关系,若距离大于半径,则点在圆外;若距离等于半径,则点在圆上;若距离小于半径,则点在圆内. 解法一:(待定系数法) 设圆的标准方程为222)()(r b y a x =-+-. ∵圆心在0=y 上,故0=b . ∴圆的方程为222)(r y a x =+-. 又∵该圆过)4,1(A 、)2,3(B 两点. ∴?????=+-=+-2 22 24)3(16)1(r a r a 解之得:1-=a ,202 =r . 所以所求圆的方程为20)1(2 2=++y x . 解法二:(直接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 因为圆过)4,1(A 、)2,3(B 两点,所以圆心C 必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l 上,又因为 13 124-=--= AB k ,故l 的斜率为1,又AB 的中点为)3,2(,故AB 的垂直平分线l 的方程为: 23-=-x y 即01=+-y x . 又知圆心在直线0=y 上,故圆心坐标为)0,1(-C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说课1说课稿

课题:§3.1.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夏春艳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下面我分别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与目标设置、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四个环节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材分析 在欧氏几何中,我们用点、线、面的关系研究图形的性质。解析几何是借助坐标系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通过代数运算的结果反馈几何图形的性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解析几何的第一课,担负着为全章开篇的重任。本节课有两个概念――倾斜角和斜率。倾斜角是几何概念,把这个几何特征代数化,引出斜率,完成数到形的过渡,为后续的用方程表示直线,并借助方程研究直线的位置关系奠定基础。也为整个解析几何奠基。 (二)学情分析与目标设置 高一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具备了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也具备一定的数形结合的能力,因此有些问题可以大胆的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究。但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要过渡自然,让学生感受而不是接受。 结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制定学习目标及重点和难点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两点的斜率公式,初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体会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合作探索,互相交流来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通过斜率的小故事培养学生顺境不盲目乐观,逆境不绝望放弃的意志品质。 【重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概念的理解,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 【难点】两点斜率公式的推导,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应用多媒体设备和几何画板软件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设疑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学法】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着眼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多给学生操作与思考的空间。(四)教学过程 1.整体思路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教师应该是教学的引导者。所以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通过预习指导和小组合作学习,我相信本课大多数内容学生能够自主掌握,所以主要由学生自己展示探究的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2.小组活动安排 一组:(针对学案上如下问题完成展示) 1、过点P作直线束,这些直线的区别在哪? 2、我们用什么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你能给出它的定义和范围吗?请加以解释。 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哪些条件能确定一条直线?本质上一样吗? 师生共同总结: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条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是直线上一个定点以及它的倾斜角,二者缺一不可。 二组:(针对学案上如下问题完成展示) 1、生活中用什么表示倾斜程度?请结合图例加以说明。

直线的倾斜角、斜率与直线的方程

直线的倾斜角、斜率与直线的方程 A 级——夯基保分练 1.(2019·河北衡水十三中质检)直线2x ·sin 210°-y -2=0的倾斜角是( ) A .45° B .135° C .30° D .150° 解析:选B 由题意得直线的斜率k =2sin 210°=-2sin 30°=-1,故倾斜角为135°.故选B. 2.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 1:ax +y +b =0和直线l 2:bx +y +a =0有可能是( ) 解析:选B 由题意l 1:y =-ax -b ,l 2:y =-bx -a ,当a >0,b >0时,-a <0,-b <0.选项B 符合. 3.若直线ax +by =ab (a >0,b >0)过点(1,1),则该直线在x 轴,y 轴上的截距之和的最小值为( ) A .1 B .2 C .4 D .8 解析:选C ∵直线ax +by =ab (a >0,b >0)过点(1,1), ∴a +b =ab ,即1a +1 b =1, ∴a +b =(a +b )???? 1a +1b =2+b a +a b ≥2+2 b a ·a b =4, 当且仅当a =b =2时上式等号成立. ∴直线在x 轴,y 轴上的截距之和的最小值为4. 4.已知直线l :x -my +3m =0上存在点M 满足与A (-1,0),B (1,0)两点连线的斜率k MA 与k MB 之积为3,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A .[-6, 6 ] B.????-∞,- 66∪????66,+∞ C.? ???-∞,-66∪??? ?66,+∞ D.? ?? ?- 22, 22

数理方程第二版 课后习题答案教学教材

数理方程第二版课后 习题答案

第一章曲线论 §1 向量函数 1. 证明本节命题3、命题5中未加证明的结论。 略 2. 求证常向量的微商等于零向量。 证:设,为常向量,因为 所以。证毕 3. 证明 证: 证毕4. 利用向量函数的泰勒公式证明:如果向量在某一区间内所有的点其微商为零,则此向量在该区间上是常向量。 证:设,为定义在区间上的向量函数,因为

在区间上可导当且仅当数量函数,和在区间上可导。所以,,根据数量函数的Lagrange中值定理,有 其中,,介于与之间。从而 上式为向量函数的0阶Taylor公式,其中。如果在区间上处处有,则在区间上处处有 ,从而,于是。证毕 5. 证明具有固定方向的充要条件是。 证:必要性:设具有固定方向,则可表示为,其中为某个数量函数,为单位常向量,于是。充分性:如果,可设,令,其中为某个数量函数,为单位向量,因为,于是 因为,故,从而 为常向量,于是,,即具有固定方向。证毕

6. 证明平行于固定平面的充要条件是。 证:必要性:设平行于固定平面,则存在一个常向量,使得,对此式连续求导,依次可得和,从而,,和共面,因此。 充分性:设,即,其中,如果,根据第5题的结论知,具有固定方向,则可表示为,其中为某个数量函数,为单位常向量,任取一个与垂直的单位常向量,于是作以为法向量过原点的平面,则平行于。如果,则与 不共线,又由可知,,,和共面,于是,其中,为数量函数,令,那么,这说明与共线,从而,根据第5题的结论知,具有固定方向,则可表示为,其中为某个数量函数,为单位常向量,作以为法向量,过原点的平面,则平行于。证毕 §2曲线的概念 1. 求圆柱螺线在点的切线与法平面的方程。 解:,点对应于参数,于是当时,, ,于是切线的方程为:

圆的方程经典题目带答案

圆的方程经典题目 1.求满足下列条件的圆的方程 (1)过点A(5,2)和B(3,-2),且圆心在直线32-=x y 上;(2)圆心在835=-y x 上,且与两坐标轴相切;(3)过ABC ?的三个顶点)5,5()2,2()5,1(C B A 、、---;(4)与y 轴相切,圆心在直线03=-y x 上,且直线 x y =截圆所得弦长为72;(5)过原点,与直线1:=x l 相切,与圆1)2()1(:2 2 =-+-y x C 相外切;(6)以C(1,1)为圆心,截直线2-=x y 所得弦长为22;(7)过直线042:=++y x l 和圆0142:2 2 =+-++y x y x C 的交点,且面积最小的圆的方程. (8)已知圆满足①截y 轴所得弦长为2;②被x 轴分成两段圆弧,其弧长的比为1:3③圆心到直线02:=-y x l 的距离为52.0,求该圆的方程. (9)求经过)3,1()2,4(-B A 两点且在两坐标轴上的四个截距之和是2的圆的方程 2、已知方程0916)41(2)3(24222=++-++-+m y m x m y x 表示一个圆(1)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2)求该圆半径r 的取值范围(3)求面积最大的圆的方程(4)求圆心的轨迹方程 1. 已知圆252 2 =+y x , 求下列相应值

(1)过)4,3(-的切线方程(2)过)7,5(的切线方程、切线长;切点弦方程、切点弦长 (3)以)2,1(为中点的弦的方程 (4)过)2,1(的弦的中点轨迹方程 (5)斜率为3的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2. 已知圆 062 2 =+-++m y x y x 与直线032=-+y x 相交于Q P 、两点,O 为坐标原点,若OQ OP ⊥,求实数m 的值. 3、已知直线b x y l +=:与曲线21:x y C -=有两个公共点,求b 的取值范围 4、一束光线通过点)18,25(M 射到x 轴上,被反射到圆25)7(:2 2 =-+y x C 上.求: (1)通过圆心的反射线方程,(2)在x 轴上反射点A 的活动范围. 5、圆03422 2 =-+++y x y x 上到直线0=++m y x 的距离为2的点的个数情况 已知两圆01010:2 2 1=--+y x y x O 和04026:2 2 2=--++y x y x O (1)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2)求它们的公共弦所在的方程 (3)求公共弦长 (4)求公共弦为直径的圆的方程. 题型五、最值问题 思路1:几何意义 思路2:参数方程 思路3、换元法 思路4、函数思想 1. 实数y x ,满足012462 2 =+--+y x y x (1)求 x y 的最小值 (2)求2 2y x ++32-y 的最值;(3)求y x 2-的最值(4)|143|-+y x 的最值 2. 圆25)2()1(:2 2=-+-y x C 与)(047)1()12(:R m m y m x m l ∈=--+++.(1)证明:不论m 取什么实数直线l 与圆C 恒相交(2)求直线l 被圆C 截得最短弦长及此时的直线方程 3、平面上有A (1,0),B (-1,0)两点,已知圆的方程为()()2 2 2342x y -+-=.⑴在圆上求一点1P 使△AB 1P 面积最大并求出此面积;⑵求使2 2 AP BP +取得最小值时的点P 的坐标. 4、已知P 是0843:=++y x l 上的动点,PB PA ,是圆01222 2 =+--+y x y x 的两条切线,A 、B 是切点, C 是圆心,那么四边形PACB 的面积的最小值为 5、已知圆的方程为0862 2=--+y x y x .设该圆过点(3,5)的最长弦和最短弦分别为AC 和BD ,则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_________ 6、已知圆的方程为0862 2=--+y x y x .设该圆过点(3,5)的互相垂直的弦分别为AC 和BD ,则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_________

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 新人教A版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数学第二册上,第七章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我把说课内容分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解析几何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直线的重要的几何要素。学生在原有的对直线的有关性质及平面向量的相关知识理解的基础上,重新以坐标化(解析化)的方式来研究直线相关性质,而本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直线的重要的几何性质,是研究直线的方程形式,直线的位置关系等的思维的起点;另外,本节也初步向学生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有着开启全章,奠定基调,渗透方法,明确方向,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设计以新的课程标准所反映的新的理念,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依据,采用问题牵引实验探索式教学方式,一节概念课,让学生去主动的探索和感受一个概念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根据以上的想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直线的方程和方程的直线的概念;在新的问题的情境中,去主动构建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初步感悟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类比,猜想和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1)突出对类比、直觉、发散等探索性思维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过学生动手用电脑绘制图形,测算,并观察,分析、比较和操作来强化学生实验探索意识。 (3)情感目标: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实现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的计算公式。 难点:斜率公式的推导 关键:问题情境的创设及学生的《几何画板》的操作。

2022高三统考数学文北师大版一轮:第八章第一节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的方程

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的方程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50页 [基础梳理] 1.直线的倾斜角 (1)定义: (2)范围:直线的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是:[0,π). 2. 条件公式 直线的倾斜角θ,且θ≠90°k=tan__θ 直线过点A(x1,y1),B(x2,y2) 且x1≠x2k=y1-y2 x1-x2 3. 条件两直线位置 关系 斜率的关系 两条不重合的直线l1,l2,斜率分别为k1,k2平行 k1=k2 k1与k2都不存在 垂直 k1k2=-1 k1与k2一个为零、另一个不 存在 4. 名称已知条件方程适用范围 点斜式斜率k与点(x1,y1)y-y1=k(x- x1) 不含直线x=x1 斜截式斜率k与直线在y轴上的 截距b y=kx+b 不含垂直于x轴的 直线 两点式两点(x1,y1),(x2,y2)y-y1 y2-y1 = x-x1 x2-x1 不含直线x=x1(x1= x2)和直线y=y1(y1

(x 1≠x 2,y 1≠y 2) =y 2) 截距式 直线在x 轴、y 轴上的截距分别为a ,b x a +y b =1(a ≠0,b ≠0) 不含垂直于坐标轴 和过原点的直线 一般式 Ax +By +C =0(A 2+B 2≠0)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 的直线都适用 5.若点P 1,P 2的坐标分别为(x 1,y 1),(x 2,y 2),线段P 1,P 2的中点M 的坐标为(x , y ),则?????x =x 1+x 2 2,y =y 1+y 2 2, 此公式为线段P 1P 2的中点坐标公式. 1.斜率与倾斜角的两个关注点 (1)倾斜角α的范围是[0,π),斜率与倾斜角的函数关系为k =tan α,图像为: (2)当倾斜角为90? 时,直线垂直于x 轴,斜率不存在. 2.直线A 1x +B 1y +C 1=0与A 2x +B 2y +C 2=0垂直的充要条件为A 1A 2+B 1B 2=0. [四基自测] 1.(基础点:根据两点求斜率)过点M (-2,m ),N (m ,4)的直线的斜率等于1,则m 的值为( ) A .1 B .4 C .1或3 D.1或4 答案:A 2.(基础点: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直线x +3y +1=0的倾斜角是( ) A.π6 B .π3 C.2π3 D.5π6 答案:D 3.(基础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已知直线l 经过点P (-2,5),且斜率为-3 4,则直线l 的方程为________. 答案:3x +4y -14=0 4.(易错点:直线的截距概念)过点(5,0),且在两轴上的截距之差为2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 答案:3x +5y -15=0或7x +5y -3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