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三顾茅庐》

第23课《三顾茅庐》
第23课《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教学难点

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2.知识链接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拜谒.(yè)今番.(fān)叱.(chì)侥.幸(jiǎo)岂可相强.(qiǎng)纶.巾(gu ān)

鹤氅.(chǎng)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

窃.命(qiè)沔.水(miǎn)殆.(dài)民殷.(yīn)存恤.(xù)

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

阻塞(sè)强盛(qiáng)王冠(guān)

塞满(sāi) 勉强(qiǎng) 冠军(guàn)

塞外(sài)

(2)词语释义

拜谒:拜访谒见。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贯:贯穿,进入。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屏:使回避。促:靠近。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经世:治理天下。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

四、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茅庐在哪里,里面住着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的?结果怎样?

答案示例:“三顾茅庐”是三次拜访茅庐的意思,“顾”的意思是拜访。刘备三顾茅庐,茅庐在隆中,里面住着诸葛孔明。刘备三次拜访孔明,是为请他出山相助处境困难的自己,其根本目的是兴复汉室,建功立业。刘备先拜访了孔明两次都未能得见,第三次终于请到了孔明出山。

2.课文分成哪几个部分?试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①):写第三次顾茅庐之前,关张持有不同态度,刘备力排众议,决定前往。

第二部分(②③):写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得以成功遇见,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为其谋兴邦定国之策。

第三部分(④):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二)研读分析

1.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描写张飞的?张飞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本文写张飞对表现刘备的性格特征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通过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张飞的粗暴和急躁。用张飞的粗暴和急躁来衬托刘备求贤的真诚和谦恭。

2.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答案示例: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关羽:稳重、顾全大局。张飞:鲁莽、直爽。

五、课堂小结

本文用简练传神的语言鲜明地刻画了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刘备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那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刻画出来的呢?请听下回分解。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案示例: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拜访两次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分析了刘张飞这结义三兄弟的形象。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剩下的部分,在作者出神入化的写作手法中进一步领略三国英豪们的风采。

三、合作探究

1.突破重难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答案示例:从刘备的动作(下马步行、等候、徐步而入等)、神态(拱立阶下),语言(其时刘备已年过40,孔明才27,刘备却称孔明为“大贤”并称“拜见”)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2)第③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示例:肖像、语言描写。表现了诸葛亮儒雅脱俗、胸怀天下、洞察时世、足智多谋、见识卓越的特点。

(3)第③段中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天下形势的?

答案示例:曹操占有天时,不能与之争锋;孙权占有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占有人和,大业可成。成三足鼎立之势。

2.写法探究

试分析本文鲜明的对比的运用。

答案示例:①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这一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②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③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犹然侍立”,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草民;当时刘备47岁,诸葛亮只有27岁,一个是长辈,一个是晚辈。就这样,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从而刻画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人物形象。

四、拓展延伸

【经典诵读】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五、课堂小结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古训:尊重人才。只因刘备有了这样的优良特征,才能收获孔明的结草衔环以报,才能建立起一方霸业。我们今后要学习人物的优良品质,也开创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

六、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教学难点 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2.知识链接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23三顾茅庐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顾茅庐》视频 刚刚所播放的小视频,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教学提示】 “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何久传不衰?点出此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该故事的来龙去脉,关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导入视频资源见光盘)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形容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目标导学二:梳理课文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并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做简要概括。 明确: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因前两次拜谒不遇,关、张二人颇为恼怒,第三次适逢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这是三顾

23.三顾茅庐教案

23.三顾茅庐教案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 二、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拜谒. yè纶.巾 guān 鹤氅. chǎng 愧赧. nǎn 沔. miǎn 存恤. xù箪.食 dān鄙.贱 bǐ 2.作者与作品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四年级 2、学科:语文 3、课时:2 4、学生课前准备: (一)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二)课前搜集有关《三顾茅庐》的资料; (三)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景色宜人。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他对人才尊重的优秀品质。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4、体会比喻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由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编而成的,讲述了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课前预习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组讨论自学,在互助合作学习中增强合作意识。学生求知欲强,对历史故事很感兴趣,但大部分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略知一二,没有通读过原著,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了解得不够透彻。希望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四、教学方法 1、注重朗读感悟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

学,有助于学生充分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并将之内化、积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在朗读方法上给予指导,朗读过后的评价也很重要,而且要注重艺术性。 2、先扶后放,合作学习 在教学内容相近,叙述形式相似的段落时,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先由老师重点指导学习人物对话部分,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人物动作部分,然后全班交流评议。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既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探究,评价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教学过程 《三顾茅庐》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 2、了解课文大意,划分段落。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有关《三顾茅庐》的资料; 2、预习《三顾茅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题。 1、师: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你知道另外三部吗? 出示片1:连一连: 《三顾茅庐》罗贯中 《红楼梦》施耐庵 《西游记》曹雪芹 《水浒》吴承恩

小学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四年级 2、学科:语文 3、课时:2 4、学生课前准备: (一)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二)课前搜集有关《三顾茅庐》的资料; (三)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景色宜人。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他对人才尊重的优秀品质。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4、体会比喻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由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编而成的,讲述了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

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课前预习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组讨论自学,在互助合作学习中增强合作意识。学生求知欲强,对历史故事很感兴趣,但大部分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略知一二,没有通读过原著,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了解得不够透彻。希望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四、教学方法 1、注重朗读感悟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充分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并将之内化、积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在朗读方法上给予指导,朗读过后的评价也很重要,而且要注重艺术性。 2、先扶后放,合作学习 在教学内容相近,叙述形式相似的段落时,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先由老师重点指导学习人物对话部分,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人物动作部分,然后全班交流评议。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既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探究,评价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 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叫人立即备马。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张飞满口答应。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高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书童又出来了。书童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

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忙答礼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国家大事。 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立大业。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求教,就答应了。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教案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23《三顾茅庐》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顾茅庐》视频 刚刚所播放的小视频,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教学提示】 “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何久传不衰?点出此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该故事的来龙去脉,关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导入视频资源见光盘)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形容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目标导学二:梳理课文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并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做简要概括。

三顾茅庐 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 目标点击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教学难点: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课堂流程 一、诵读名言: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提问:谁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谁还看过小说《三国演义》? 2、研讨题意: (1)“三顾茅庐”中的“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 (2)“三”指的是刘备他们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还是特指第三次?为什么? (3)作为课题来讲,“三顾茅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4)作为成语来讲,“三顾茅庐”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三、自主学习,帮扶训练。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刘备为什么要诚心诚意地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呢?(可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3、反复读,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刘备责怪张飞的话。(交流: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最最要紧,最最关键的是要懂得什么。) 4、读读、想想、画画、议议。(按“出发前、将到时、到达后、出山后”的顺序说说在刘备第三次去隆中邀请诸葛亮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出了他对诸葛亮的十分尊重。) 5、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景色秀美先整体后部分的写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谈感悟,从张飞与刘备的对话中,从三请诸葛亮的过程中感悟到什么? 2、品析人物特点。(提醒学生抓关键词、句分析,相机追问)。 3、分享所仿写的句子。 教后反思 《三顾茅庐》一文通过写刘备三次亲自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反映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同时,赞颂了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亲密友情。 上完课之后,我感觉有四个方面比较成功: 一、思路明白,设计清晰。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 三顾茅庐(教案)

23* 三顾茅庐 课题 三顾茅庐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 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1.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中的生词。 (重点) 2.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炼畅达的语言。(难点) 3.结合文中精彩语句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 质。(重点)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 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 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 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 《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课 前 预 习 写作 背景 本课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有删节。题目是编者加的。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 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三 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读准 字音 拜谒(yè) 今番(fān) 叱(chì) 侥幸(jiǎo) 岂 可相强(qiǎnɡ) 犹然(yōu) 纶巾(ɡuān) 鹤氅(chǎnɡ) 汉室末胄(zhòu ) 愧赧(nǎn) 谬(miù) 倾颓(tuí) 窃命(qiè) 沔水(miǎn) 殆(dài ) 民殷(yīn) 存恤 (xù)箪食壶浆(dān) 鄙贱(bǐ) 辨清 字形 理解词语 叱:大声呵斥。 拜谒:拜访谒见。 犹然:仍然。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贯,贯 穿,进入。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林泉:山林和泉水,引申为隐居之地。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坐席靠近。屏,使回避。促,靠近。 倾颓:衰败。 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 一方的军阀。 用武之地:用兵之地。指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暗弱:昏庸懦弱。 存恤:爱惜,体恤。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 的饮料。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身离席,表示敬意。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经世,治理天下。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如渴,如口渴思饮那 般,形容迫切。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顿,立 刻;茅塞,比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 新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

三顾茅庐教案

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学习目标 1. 了解本文的表现手法和基本的表达技巧。 2. 学习古代长篇小说的鉴赏方法,培养鉴赏水平和探究意识。 3. 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文本,并能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4. 尝试对感兴趣的作家作品实行专题研究。 学习重点 1. 层层烘托的出场艺术。 2. “犯中见避”的写法。 学习难点 1. 层层烘托的艺术。 2. “犯中见避”的写法。 解读文本 一. 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杭州人,祖籍太原。关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他的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 二. 整体感知 提示:速度全文,获得总体印象,然后勾画出每一次拜访中的关键语句,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 本文可分两部分 1. 司马徽再荐名士(第1自然段) ①元直一荐 ②司马再荐 关键语句 ①“峨冠博带,道貌非常” 以这样的打扮暗示其隐士身份,使求贤若渴的刘备误以为是孔明。 ②“此莫非即孔明也” 引出了要推荐和探访的对象。 ③“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 说明徐元直曾推荐过诸葛亮,引出司马徽的再荐。 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 ⑤“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后两句从诸葛亮的自比和司马徽的他比,介绍了孔明的治国才智,更引起了刘备拜见孔明的

三顾茅庐教案

8三顾茅庐 教材分析: 我讲的这一课《三顾茅庐》是说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我以刘备如何打动诸葛亮,成功邀他出山?诸葛亮何德何能值得刘备诚心诚意的邀请?两个问题作为切入点。交流第一个问题,我是这样做的,请之前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刘备的责斥反衬刘备的诚心诚意。请之中,以刘备的表现反映出他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交流第二个问题,我首先讲了隆重的景色,让学生明白这种美景能不养育旷世奇才吗?再通过隆中对,出山后的表现让学生明白诸葛亮的旷世奇才,这样的人才刘备能不诚心诚意的去邀请吗?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王老师早就听说咱班同学聪明好学,知识面广,老师呢想考一考你们,你们敢不敢接招?(敢)下面老师说一些人物的名字,你们来说它们出自哪故事里,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准确。唐僧()武松()贾宝玉()刘备(),同学们真聪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真是我国的四大名著,历史瑰宝。今天我们学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的一篇《三顾茅庐》。 2、板书课题。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范读。(或听录音)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渎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辅助捆来尊重卧龙疏疏朗朗潺潺 吩咐恭恭敬敬半晌时辰策略茅塞顿开同塌讨论 B.重点字音: 疏潺晌辰诸尊吩塞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 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及反思 赵智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 3、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他对人才尊重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体会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和动作,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2、难点:理解比喻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三顾茅庐》的资料; 2、预习《三顾茅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你知道另外三部吗? 出示片1:连一连: 《三顾茅庐》罗贯中

《红楼梦》施耐庵 《西游记》曹雪芹 《水浒》吴承恩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选自《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师板书课题,故意将“茅”少写一笔“撇”,以加深学生对“茅”的正确印象。) 4、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资料,弄清时代背景。 二、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怏()惭() 快()渐()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读一读。出示片3 卧龙冈(gang gang)(man man)埋怨 只得(de dei)(shu shu)数九寒天 草舍(she she)(yang yng)怏怏 2、检查读课文情况: 采用同桌互读互听的方式进行。 三、合作交流,精读感悟 1.默读课文,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可用课文里的话解释。 2、“三顾茅庐”的意思:刘备三次到诸葛亮的草屋拜访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随机教学“复姓——诸葛”)

三顾茅庐_教案

三顾茅庐 一、教材简析: 《三顾茅庐》是根据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设计理念: 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入手,打破平常第一课时简单的学习生字读课文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读文、学习生字词、感悟课文内容为一体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并创造性地设计了编演独幕剧、课文原文对照阅读等教学环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全身心的感受,激起学生对中国经典名著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

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4、激发学生对中国经典名著的阅读兴趣。 四、教学重点: 根据中年级段学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的特点,我将目标3、4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看看咱们班的小书柜里放满了书,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爱看书啊。大家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什么吗? 2、四大名著是我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改编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3、全班齐读。 4、“顾”是什么意思?拜访。 同学们注意,“顾”的最后一笔是竖提而不是竖

弯钩,请大家用钢笔在课后田字格里把这笔清晰地描红出来,提醒自己不要写错。 5、“茅”,大家看它的部首是——草字头。指的就是——茅草。这个字特别容易把撇丢了,请同学们拿出小手跟老师再写一遍,牢牢地记住它。 6、“茅庐”的意思就是——茅草做的房子。 7、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呢?加上人物。 8、由这个故事演变到现在,“三顾茅庐”已经成为一个成语,谁来说说它现在的意思?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9、全班齐读“三顾茅庐”。 (设计说明:我们班的学生课外阅读面比较广,以他们熟知的四大名著入手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在教学生字方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地进行“顾”与“茅”教学。)(二)课题质疑,初读解疑 1、学生质疑,预设问题: A、谁三顾茅庐,去拜访谁? B、为什么会三顾茅庐?

23、《三顾茅庐》教案

23 《三顾茅庐》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了解古典白话小说的相关知识,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古人胸怀大志的思想。在生活中,学会以诚待 人;关注时事,做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几千字。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 二、介绍作者、作品: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的作者。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三国志通俗演义》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犹为深远。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三国演义》,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古典白话小说: 中国白话小说的前身是唐代的民间故事和所谓的“街谈巷语”。宋、元时期,开封、杭州等瓦舍勾栏处,“说话”艺术盛行,由此产生“话本小说”。明清时期,古典白话小说进入全盛期,这一时期,产生了演义小说、长篇章回体小说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说明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敬安镇唐楼小学张旭刚2016、9、22 教材依据: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第八课《三顾茅庐》。 设计思路:本课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课文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描写,一次比一次详细。课文通过对人物言行细致入微地刻画,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文本的这一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线潜心阅读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中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著,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在学习形式上,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式解词、配乐表演等方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理解,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①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法,读懂张飞和刘备的对话。②理解“斥责”“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

意思。 2、能力目标: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②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张飞、诸葛亮等人物形象,能根据文本内涵大胆想象,写其中一位的想法。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懂得只有尊重人才,广纳人才,才能大有作为。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PPT课件等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 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 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刘备上前敲门,里面走出一个书童,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童说:"我家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儿去了。"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叫人立即备马。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张飞满口答应。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高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书童又出来了。书童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忙答礼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国家大事。 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立大业。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求教,就答应了。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第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含答案)

23*三顾茅庐同步练习 01 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拜谒.(yè)纶.巾(guān)末胄.(zhòu) 愧赧.(nǎn) 倾tuí(颓) 存xù(恤) 殆.尽(dài) 疏lǎn(懒) bǐ(鄙)贱 如雷guàn(贯)耳顿开máo(茅)塞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窗外日迟迟 ..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2)未审.得入览否审:明白,知道 (3)不胜愧赧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4)屏人促.席促:靠近 (5)奸臣窃命 ..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6)而不知存恤 ..存恤:爱惜,体恤 (7)总揽 ..英雄总览:广为延揽 (8)惟将军图.之图:考虑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勤学可让人渐渐淬炼出无厚之刃,有时会使迟钝的人茅塞顿开 ....。 B.刘备思贤若渴 ....,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C.他的一声大喝,如雷贯耳 ....,使偷盗者惊恐地转过身来,瞅准时机,越窗逃走。 D.当军队凯旋时,老百姓都箪.食壶浆 ...,热情地犒劳他们。 (解析:C.“如雷贯耳”形容人名气很大,与语境不符。)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争高低。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 业。 5.文学常识填空。 《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人,该小说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6.“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照应前文司马徽、徐庶对诸葛亮的推荐;强调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是像诸葛亮自谦的那样“年幼才疏”。 7.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来分析天下形势的? 曹操占有天时,不能与之争锋;孙权占有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占有人和,大业可成:成三足鼎立之势。 8.依据课文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对联的下联。 上联:司马徽再荐名士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上课讲义

《三顾茅庐》公开课 教案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及反思 赵智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 3、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他对人才尊重的优秀品 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体会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和动作,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2、难点:理解比喻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三顾茅庐》的资料; 2、预习《三顾茅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你知道另外三部吗? 出示片1:连一连:

《三顾茅庐》罗贯中 《红楼梦》施耐庵 《西游记》曹雪芹 《水浒》吴承恩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选自《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师板书课题,故意将“茅”少写一笔“撇”,以加深学生对“茅”的正确印象。) 4、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资料,弄清时代背景。 二、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怏()惭() 快()渐()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读一读。出示片3 卧龙冈(gang gang) (man man)埋怨 只得 (de dei) (shu shu)数九寒天 草舍 (she she) (yang yng)怏怏 2、检查读课文情况: 采用同桌互读互听的方式进行。 三、合作交流,精读感悟 1.默读课文,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可用课文里的话解释。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活动过程: 一、激发活动兴趣: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顾茅庐(引导学生读课题)。 2、这是一篇人物故事,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一个章节改编而成。既然是人物故事,我们就要认识故事中的人物,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故事中介绍了哪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刘备)加上这些人物概括一下故事。相机板书:人物 二、实施活动过程 活动一:体会人物形象 (一)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人物的句子,体会人物形象特点。圈画关键词,在旁边简要作批注。” 2、学生读书作批注。 3、小组交流。 4、展示汇报: (1)对话、神态中体会诚心诚意(张飞与刘备的对话) 相机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你是从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中体会刘备的诚意的,很好!—(看学生把感悟点落在哪里) (2)指导“嚷” (3)指导“捆” 师:张飞把诸葛亮当作了东西,用“捆”字可看出对诸葛亮的无礼。 (3)引导:刘备怎么说? a你们知道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吗?(学生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教师评:你了解的真多!) b谁来用斥责的口气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刘备当时的心情。 (指名一学生读)——你们注意到这句话后面的标点了吗?刘备不要张飞去,他是要----亲自去(学生接话),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仰(学生接话)。 谁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这句话。(再指名一学生读) c师生分角色读对话。 师:刘备想诚心诚意的请诸葛亮,而张飞却要捆来,这就是此时他们二人的矛盾。相机板书“请捆矛盾“ (2)继续交流,你们还画出哪些描写人物形象的词语、句子。 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1)“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引导生自己说体会) (2)“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扰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 (指导生扣住关键词说体会,动作表演理解恭恭敬敬,体会虔诚) “不要惊醒”: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轻轻”:生怕惊扰诸葛亮休息。 “恭恭敬敬”:师:想象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会有怎样的动作?师:你会对谁这么恭恭敬敬呢? (小结:看来,刘备用对待“长辈”的礼貌,对待“宾客”的热情对待诸葛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