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学推理系统课讲义-物理部分(运动学篇 )

广东科学推理系统课讲义

(物理部分)

第六章运动学

(一)基础运动

参照物: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人们事先选定的、假设不动的,作为基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例如,站在上升电梯里的人,如果以电梯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结论将是不同的,这就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位移:

用位移表示物体的位置变化。定义为: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其大小与路径无关,方向由起点指向终点。它是一个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加速度:

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Δv/Δt,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通常用 a 表示,单位是m/s2。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是物体速度变化(量)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重力加速度,g=9.8 m/s2,方向竖直向下。

例:在最简单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量。若质点的速度v1 经t 秒后变成v2,则其加速度可表示为:a =v2−v1

t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定义: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或者所受合力为0)时,总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其他物体对他施加作用力迫使他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F=ma。

例 1

(2011 年上海)如下图所示是一辆运动着的车,底部C 点在车顶A 点的正下方。若A 处有一滴水掉下,水滴落在 C 点的正前方B 点处,则车子正在作:

A 向前的匀速直线运动

B 向后的匀速直线运动

C 向前的加速直线运动

D 向前的减速直线运动

例 2

(2020 广东)小张乘坐的小船在平静的湖面上匀速行驶,他在甲板上竖直跳起后下落,则下落点()。

A.在起跳点

B.在起跳点前

C.在起跳点后

D.位置不确定

例 3

(2021 广东)在匀速直线运动的京广高铁车厢内,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小球在最高点时,垂直于地面方向的速度为零

②小球在最高点时,垂直于地面方向对地速度最大

③小球的落点位置会比时速慢的列车落点位置更近(落在原来的位置)

④小球从抛出到落地的时间与列车运行速度无关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例 4

(2015 上海)甲、乙和丙去公园游玩,三个人分别乘坐三个热气球。甲看见楼房在下降,乙看见甲和丙都在下降,丙看见甲和乙都在上升。那么三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完全不可能的是。

A.甲、乙和丙都在上升

B.甲和乙在上升,丙在下降

C.甲和乙在上升,丙静止

D.甲和丙在上升,乙在下降

(甲乙都在上升,且V乙>V甲,丙状态不确定)

(二)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在任意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相等,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公式表示为s=v×t

s 代表位移,有大小、方向,是矢量。

v 代表速度,有大小、方向,是矢量。(斜率)

t 表示时间,是个标量。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恒定不变(v=恒量),加速度为零(a=0)。

变速直线运动

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走过的位移不相等。

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改变的量都相等,这个物体就是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时间公式:v = v0 + at(a为斜率)

位移时间公式: s = v0t + 1/2at2(t为横坐标,v为纵坐标,S为面积)

其中a 为加速度,v0为初速度,v 为末速度,t 为该过程所用的时间,s 为该过程的位移。

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只受到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是一个不变的常量,通常用g表示,它的方向总是向竖直向下。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速度时间公式:v = g × t(V0,=0,a=g)

位移时间公式:s =1/2gt2

例1

(2015 广东)下图是蹦极运动过程的简化示意图,弹性绳一端固定在O 点,另一端系

住运动员,运动员从O 点自由下落,到达A 点处弹性绳自然伸直,在B 点处运动员受到的

重力与弹性绳对运动员的拉力相等,C 点是运动员所能到达的最低点,运动员从O 点到 C

点的运动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则()。

A.从O 至A 过程中运动员速度一直减小(自由落体,V增大,a=g不变)

B.从A 至B 过程中运动员速度一直减小(G>F拉力,F合力向下,V增大,a减小)

C.从B 至C 过程中运动员速度一直减小(G<F拉力,F合力向上,a向上,V减小)

D.从C 至A 过程中运动员速度一直减小(C到B,G<F拉力,V增大;B到A,G>F拉力,F合力向

下,V减小)

例 2

(2019 广东)为了整治超速,交警采用了一套系统。在某一路段,系统会自动记录车辆

进入和离开的时间,从而判断该车辆是否超速。这种方法是计算车辆的()。

A.平均速率(V平均=S/(t2-t1))

B.瞬时速率

C.加速度

D.位移

例 3

(2017 年广东)下列能正确反映自由落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A B C D

(V=g t)

例 4

(2020 广东)李先生驾车外出,用导航计算得知出发地到目的地的直线距离是20 km,路途中经过测速点时,他看到车内记速表显示为60 km/h,半小时后到达目的地,导航显示路程是33 km。由此可以判断()。

①李先生驾车的位移是20km

②李先生驾车的位移是33km

③整个路途中,李先生驾车的平均速度为60km/h

④经过测速点时的瞬时速度是60km/h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例 5

(2021 广东选调)如图所示,初速度为零的物体A 从光滑的斜坡上直线滑下,A 到达坡底的最后3 秒内的路程为 6 米。则全过程的平均速度不可能是:

A. 0.5 米/秒

B. 1.5 米/秒

C. 2.0 米/秒

D. 2.5 米/秒

例 6

(2022 广东省考)以下为甲、乙两车行驶情况的示意图,已知,甲、乙同时从一起点出发,甲车在水平道路上匀速直线行驶,乙车在同一水平的道路上匀减速直线行驶,则在两车行驶的过程中,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甲车的速度为15 m/s (10 m/s)

B.乙车的初始速度为25 m/s(22.5 m/s)

C.45 s 时,乙车行驶的路程更远

D.50 s 时,乙车仍处于行驶状态(45 s时停止)

例7

(2022 广东省考)如图是甲、乙两车在同一道路上匀速行驶时路程s 随时间t 变化的曲线图,则在两车行驶的过程中,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甲车的速度比乙车大

B.相同时间内,乙车行驶路程更长(甲车)

C.甲、乙两车均沿直线运动(无法确定)

D.甲、乙两车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越来越大)

例8

(2021 广东省考)下图是一辆汽车行驶在道路上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在第6 分钟的时候回到原出发点

B.汽车在第2 分钟的时候距离出发点最远(4分钟)

C.汽车在第2 分钟的速度与第6 分钟的速度大小相等

D.汽车在0—2 分钟时的加速度与2—4 分钟时的加速度相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例9

(2020 广东选调)一辆汽车沿着笔直的公路行驶,其速度v 随时间t 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A.0~1s 内的加速度大于2~3s 内的加速度

B.0~1s 内的位移大于1~2s 内的位移(小于)

C.0~2s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1~3s 内的平均速度(大于)

D.0~3s 内汽车的运动方向出现过变化

例10

(2020 广东)如图所示是一辆公交车在平直道路上行驶的位移(s)与时间(t)图像,则下列选项中最能准确反映公交车速度(v)与时间(t)图像的是(C)。

例11

(2019 广东选调)已知一个30 度的斜坡,摩擦系数为0.5,甲乙两人一起冲到斜坡同一位置,甲比乙重,如果没有任何外力支持,之后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A.两人均开始下滑,两人下滑速度一样

B.两人均开始下滑,甲下滑速度比乙快

C.两人均开始下滑,甲下滑速度比乙慢

D.两人可以在斜坡上保持静止

f=μ*F N=0.5*√3/2*G=√3/4*G

G斜面分力=1/2*G

F合=1/2*G-√3/4*G=(2-√3)/4*mg=ma

→a=(2-√3)/4*g(与质量无关)

(三)曲线运动

曲线运动

物体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和它速度方向不在

同一直线上,物体就是在做曲线运动。

高频考点是: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平抛运动

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方向抛出,如果物体仅受重力作用,这样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平抛运动可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以及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平抛运动的时间仅与抛出点的竖直高度有关;物体落地的水平位移与时间(竖直高度)及水平初速度有关。

位移路径为:1、(水平)s = v0t;2、(竖直)h=1/2g t2

匀速圆周运动

质点在以某点为圆心半径为R 的圆周上运动,即质点运动时其轨迹是圆周的运动叫圆周运动。

任何物体在作匀速圆周运动时需要一个向心力,为它在不断改变速度的方向,匀速圆周运动对象的速度大小不变,但是方向一直在改变。

角速度ω:连接运动质点和圆心的半径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度叫做“角速度”。角速度的单位是弧度/秒,读作弧度每秒。

线速度v:物体上任一点对定轴作圆周运动时的速度称为“线速度”。它的一般定义是质点(或物体上各点)作曲线运动(包括圆周运动)时所具有的即时速度。它的方向沿运动轨道的切线方向,故又称切向速度。

F拉=F向= mω2r =m v2/r= mωv

a向 = ω2r =v2/r= ωv

(v=ωr)

圆周运动△

竖直面上的圆周运动,最高点V最小(F向=F拉/支+G=mωv,当F拉/支=0时,正好能够掉不下来),最低点V最大(F向/支=F拉-G=mωv)。

例 1

(2009 年上海)雨滴从静止开始下落,遇到水平方向吹来的风(不计空气阻力),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A 若风速越大,雨滴下落的时间将越长(时间不变)

B 若风速越大,雨滴下落的时间将越短

C 若风速越大,雨滴着地时速度将越大

D 若风速越大,雨滴着地时速度将越小

例 2

(2021 广东)在赛车比赛中,赛车在水平直道转入弯道时,常常在弯道上冲出跑道。下

列分析正确的是()。

A.赛车的速度越快,赛车的惯性越大(惯性与质量有关,与运动状态无关)

B.赛车的速度越快,转弯所需的向心力越大(F向=mωv)

C.赛车的转角越大,发动机对抗的离心力越大(发动机不对抗离心力,对抗离心力是摩擦力

与支持力水平方向分力)

D.赛车的转角越大,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系数越小(摩擦系数与地面粗糙程度有关,转角

无关)

例 3

(2019 广东选调)一个小球在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圆环轨道上做圆周运动,小球经过圆

环最高点时刚好不脱离圆环。通过最高点时,小球()。

A.没有受到向心力

B.向心力等于重力

C.没有向心加速度

D.线速度为0

(F向=F拉/支+G=mωv,当F拉/支=0时,正好能够掉不下来)

例 4

(2016 年上海)如图,用绳子(质量忽略不计)将甲、乙两铁球挂在天花板上的同一个

挂钩上,然后使两铁球在同一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两铁球质量相等,那么下列说法

中不正确的是()。

A 甲的角速度一定比乙的角速度大(角速度相等)

B 甲的线速度一定比乙的线速度大

C 甲的加速度一定比乙的加速度大

D 甲所受绳子的拉力一定比乙所受的绳子的拉力大

(拉力在垂直方向分力=重力,拉力在水平方向分力为向心力→F甲>F乙)

(F向=mω2r=m v2/r=mωv=m a向)

例 5

(2021 广东选调)如图所示,黑色小球从一个固定的光滑斜槽轨道顶端从静止开始下

滑,v 表示小球的轨道下滑的速度,t 表示时间。小球下滑至底部的过程中,下列图示正确的是:(B)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速度越来越快,各点受到的力也不同,前半段加速度大于后半段)

例 6

(2018 上海)某司机驾车在如下图所示的路面上前行,已知AB 段为下凹路段,BC 段是上凸路段,当汽车依次经过M、N、O、P(M 为最低点,P 为最高点)四点时对路面的压力分别为F M、F N、F O、F P,汽车重力为G,前进过程中速率保持不变,那么下列关系式一定成立的是:

A.F M≥G

B.F N>G(无法判定)

C.F O<G

D.F P>G

(G分-F o=F N-G分=G-F P=F M-G=F向=mωv>0 → F M>G;G>F P;F N>G分;G分>F o→G>F o)

例7

(2021 广东选调)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被相同的力F同时从同一平台往水平方向扔出。假设忽略空气阻力,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两球在下落过程中离地面的高度始终一致(均是自由落体运动)

B.质量小的球扔出的距离会更短(更长)

C.两球在下落过程中的加速度不同(a=g,相同)

D.两球在下落过程中的速度相同(垂直方向速度相同,水平方向V不同→合速度也不同)注:以上为本章全部内容。

11

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 第一章 专题强化一 运动学图像 追及相遇问题讲义(含解析)教科版-教科版高三全册

专题强化一运动学图像追与相遇问题 专题解读1.本专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和运动学图像的综合应用,为高考必考内容,多以选择题形式命题. 2.学好本专题,可以提高同学们通过画运动情景示意图和v-t图像分析和解决运动学问题的能力. 3.用到的知识有:x-t图像和v-t图像的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临界条件确实定,极值思想等数学方法. 一、运动学图像 1.直线运动的x-t图像 (1)图像的物理意义 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图线斜率的意义 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②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 (3)交点 两图线交点,表示两物体相遇. 2.直线运动的v-t图像 (1)图像的物理意义 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图线斜率的意义 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 ②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3)两种特殊的v-t图像 ①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4)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如图1)

图1 ①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 ②假设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假设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 (5)交点 两图线交点表示此时两物体速度一样. 自测1(2018·四川省雅安市第三次诊断)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其位移-时间图像如图2所示,由图像可知( ) 图2 A.甲比乙运动得快 B.乙开始运动时,两物体相距20m C.在前25s内,两物体距离先增大后减小 D.在前25s内,两物体位移大小相等 答案 C 解析位移-时间图像的斜率大小等于速度大小,由题图可知甲比乙运动得慢,故A错误;由题图可知:乙从原点出发,乙开始运动时,甲的位置坐标大于20m,如此乙开始运动时两物体相距大于20m,故B错误;在0~10s这段时间内,乙静止在原点,甲沿正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此两物体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在10~25s这段时间内,甲的速度大小小于乙的速度大小,甲在乙的前方,如此两者距离逐渐减小,故C正确;在前25s内,甲的位移为x1=40m -20m=20m,乙的位移为x2=40m-0=40m, 故D错误. 自测2(2018·广东省湛江市第二次模拟)某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利用速度传感器研究某一物体以初速度1m/s做直线运动的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并在计算机上得到了前4s内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3所示.如此如下说法正确的答案是( )

第一章 运动学—2021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讲义

专题一 直线运动 一、 直线运动易错点总结: 1. 时间与时刻:时间轴上n 代表ns 末;2秒内,前2s ,2s 末,第2秒; 2. 定义式与决定式:根据定义式v 与x 方向相同,a 与v ∆的方向相同,但a 与v 、v ∆无关; 3. 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不看a 增减,而是看a 与v 方向是否一致; 4. 矢量性:无论是标量还是矢量,只有相对量正负才表示大小; 5. 平均速度、平均速率、瞬时速度(光电门)、速率; 6. 用极限法求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1)公式v =Δx Δt 中,当Δt →0时v 是瞬时速度. (2)公式a =Δv Δt 中,当Δt →0时a 是瞬时加速度. 注意 (1)用v =Δx Δt 求瞬时速度时,求出的是粗略值,Δt 越小,求出的结果越接近真实值. (2)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以精确地表示物体在这一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1. 为了测定气垫导轨上滑块的加速度,滑块上安装了宽度为d =3.0 cm 的遮光板,如图2所示,滑块在牵引力作用下匀加速先后通过两个光电门,配套的数字毫秒计记录了遮光板通过光电门1的时间为Δt 1=0.30 s ,通过光电门2的时间为Δt 2=0.10 s ,遮光板从开始遮住光电门1到开始遮住光电门2的时间为Δt =3.0 s ,则滑块的加速度约为( ) 图2 A .0.067 m/s 2 B .0.67 m/s 2

C .6.7 m/s 2 D .不能计算出 答案 A 2. 高楼坠物危害极大,常有媒体报道高空坠物伤人的事件。某建筑工地突然有一根长为l 的直钢筋从高空坠下,垂直落地时,恰好被检查安全生产的随行记者用相机拍到钢筋坠地瞬间的照片。为了查询钢筋是从几楼坠下的,检查人员将照片还原后测得钢筋的影像长为L ,且L >l ,查得当时相机的曝光时间为t ,楼房每层高为h ,重力加速度为g 。则由此可以求得( ) A .钢筋坠地瞬间的速度约为L t B .钢筋坠下的楼层为 (L -l )2 2ght2+1 C .钢筋坠下的楼层为 gt22h +1 D .钢筋在整个下落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约为l 2t 答案 B 二、 基本公式运用 画过程示意图―→判断运动性质―→选取正方向―→选用公式列方程―→ 解方程并加以讨论

2019广东县级-科学推理 (讲义+笔记))

2019 广东县级-科学推理(讲义) 61.如图所示,将一只充了气的密封小气球放在针筒壁内,封闭针筒孔后向 外抽拉针筒推杆,忽略摩擦力的影响,则在这一过程中()。 A.小气球体积会变大 B.针筒内的压强保持不变 C. 小气球受到的合力为零 D.针筒内的气体温度会升高 62.办公室里的四盏灯型号相同,电路如下图所示。如果逐一打开这四盏灯, 在电源的输出电压不变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打开的灯越多,通过各灯的电流变得越大 B. 打开的灯越多,各灯两端的电压变得越小C. 打开的灯越多,通过电源的电流变得越大D. 打开的灯越多,各灯变得越暗 63.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器械都应用了杠杆原理,根据使用杠杆时的用力情况,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拾取垃圾使用的钳子(图1)和修剪树枝用的剪刀(图2),这两者的杠杆类型()。

A.一样,都是省力杠杆 B. 一样,都是费力杠杆 C.不一样,前者是费力杠杆,后者是省力杠杆 D. 不一样,前者是省力杠杆,后者是费力杠杆 64.人们在乘坐小船时,应尽量坐下,站立会降低小船的稳定性,其根本原因是()。 A.人和船的整体重量增加 B.人和船的整体重心变高 C. 船的行驶速度增加 D.水流波动幅度变大 65.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木炭能作为炼钢的原料,是利用了木炭的可燃性 B.钨常用作灯丝,是因为钨在高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C.活性炭可以去除水中杂质,是因为其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D.铝制品的表面可以不做防锈处理,是因为铝的金属活动性不强 66.如图所示,将所点燃的一高一矮两只蜡烛放入圆筒,圆筒顶端不封闭,并从圆筒侧壁缓慢注入二氧化碳气体。则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物理学史】1力学(运动学、力学、万有引力)(必修)

学无捷径,但有方法;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有一定的方法可循!——坤哥物理 【物理学史】1力学(运动学、力学、万有引力)(必修) 《运动学、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 6、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万有引力》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1、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12、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 1 -

【第4季-判断】广东科学推理题(双周)(讲义笔记)(模考大赛差异题解析课)

【第 4 季-判断】广东科学推理题(双周)(讲义) 1.图中容器底有一探照灯 A 发出一束光线投射到 MN 木板上,在 S 点形成一个光斑,当向容器中注水时,光斑的位置将移向的是: A.S 的上方 B.S 的下方 C.S 的左边 D.无法确定 2.夏日炎炎,蚊子逐渐猖獗。下列关于蚊子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蚊子飞行时,发出“嗡嗡”的声音,主要是蚊子扇动翅膀振动空气产生的 B. 蚊子之所以能飞在空中,主要是由于其密度小于空气 C.蚊子吸血时,将口器插入人皮肤下层的血管中,口器极细,可产生较大压强刺穿皮肤 D.蚊子吸血时,其身体内压强小于人的血压,故血液可沿蚊子口器进入体内 3.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时间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物体都受平衡力作用 B. 两物体都受非平衡力作用 C.甲受平衡力作用,乙受非平衡力作用 D.甲受非平衡力作用,乙受平衡力作用 4.2019 年12 月8 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之旅。火箭发射时,地球运动在下图中的: A.甲—乙之间 B.乙—丙之间 C.丙—丁之间 D.丁—甲之间 5.如下图所示,现有一个物体 A 放在一个位于水平地面倾角为θ的斜劈 B 上,物体 A 匀速下滑,现在对物体 A 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力 F,那么物体 A 的运动状态将会: A.加速下滑 B.匀速下滑 C.静止不动 D.无法判断

6. 一艘科考船行驶在某海域,并对该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 具体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 A 、B 、C 、D 、E 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 0.30s 、0.16s 、0.30s 、0.14s 、0.30s 。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则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是: 7. 轮椅是康复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是肢体伤残者的代步工具,更重要的是使 他们借助于轮椅进行身体锻炼和参与社会活动。轮椅一般为手动驱动和电动驱动两种,有专门的刹车装置。下列关于手动推轮椅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轮椅使用者手动驱动轮椅前行时车轮受到的摩擦力与运动方向相反 B. 轮椅使用者下坡时按住刹车装置后匀速运动,这段时间内人和轮椅的机械 能保持不变 C. 上坡时轮椅被小新同学推动做减速运动,这段时间内人和轮椅的机械能减 小 D. 轮椅在做变速运动时,所受的合外力一定不为 0 8. 小东同学在连接电路时,一不小心将电压表串联进入到了电路中(如下图 所示)。当小东闭合开关 S 之后,灯泡 L 1 正常发光(灯泡 L 1 与灯泡 L 2 规格完全相同),当小东闭合开关 S 1 后,关于灯泡亮度和电压表示数,下列说法正确的

广东科学推理系统课讲义-物理部分(电学篇 )

广东科学推理系统课讲义 (物理部分) 第三章电学篇 (一)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这时物体带的是静电。 摩擦起电的原因 由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会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由于带有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 同种物质摩擦不起电,原因是同种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相同,摩擦时不会发生电 子的转移。 摩擦起电实质 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电荷的总量并没有改变。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必然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带正电的物体缺少电子,带负电的物体有了等量的多余的电子。 摩擦起电的条件 一是相互摩擦的物体由不同种类的物质构成; 二是这两个物体要与外界绝缘。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带电体性质: 1.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2.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只要是带电的物体都能吸引轻小物体。 例 1 两个悬挂的通草球发生相互作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球一定带异种的电 B.两球一定带同种的电 C.两球可能均不带电 D.可能一球带电,另一球不带电 例2 (2020 年广东)有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已知甲与乙相互吸引,甲与丙相互排斥,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若乙带正电,丙可能带正电 B.若乙带正电,丙可能不带电 C.若丙带负电,乙可能带负电 D.若丙带负电,乙可能不带电 (只要是带电的物体都能吸引轻小物体) 例 3 (2021 广东)如图所示,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丝绸得到电子,带上负电 B.整个摩擦过程中电荷量增加 C.摩擦过程中热能转化为电能 D.丝绸失去电子,带上正电 例题 4 在有些地毯的编制过程中,往往夹杂一些不锈钢丝,其作用主要是( ) A.钢丝能增大摩擦 B.钢丝能反射光、美观 C.钢丝容易传递热 D.钢丝能把由于摩擦所带的电荷及时导走

2021行测笔试-判断 广东科学推理题

【第 12 季-判断】广东科学推理(讲义) 1.如图所示是一支医用水银温度计(体温计),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所看到的温度计示数是虚像,是因为玻璃管外观是三棱柱形,其中的一个棱相当于凹透镜 B.水银温度计破碎后,水银会发生汽化 C.使用水银温度计测量热水的温度时,会发现刚放入热水中时水银柱先稍微下降然后在上升 D.在使用温度计时应用了物理学中的惯性原理、热传递原理、以及热胀冷缩原理 2.架设在海底的光缆容易被捕鱼船的拖网铁钩意外划断,已知某处断开的海底光缆,光缆处于浅海的缓坡,且光缆本身呈略微的弧形,断裂处距海面 26 米,光线射出海面如图 1 所示,正常通信的光缆如图 2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和∠4不相等 B.∠1比∠2更大 C.从海面上观察,断裂处深度小于 26 米 D.若想在海面上用一束激光照射断裂处,应当照射比从海面目视断裂处更靠后的位置

3.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木块 B 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子弹沿水平方向射入木块后留在其中,将轻质弹簧压缩到最短。忽略空气阻力,下列关于子弹进入木块B 的过程描述不正确的是: A.子弹、木块 B 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B.子弹减少的机械能大于木块 B 增加的动能和弹簧增加的弹性势能之和 C.木块 B 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增加 D.子弹和木块 B 组成的整体的加速度大小不断增大 4.如图,是杠杆和动滑轮组的组合装置,地面上有一天平,在右侧 3 厘米处绳子自由端与杠杆相连,动滑轮下方悬挂着一个 300g 的物体(运动过程中忽略摩擦阻力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天平左侧的刻度为 4 厘米处挂一个 100g 的物体,使天平平衡 B.如果天平左侧足够长,可以在刻度为 300 厘米处挂一个 1g 的物体使天平平衡 C.天平右侧绳子的拉力等于悬挂物体的重量的 1/4 倍 D.在天平左侧刻度大于 3 厘米的地方挂上物体,则该杠杆就是一个费力杠杆

【第3季-判断】广东科学推理题(单周)

1.为备战 2022 年冬季奥运会,短道速滑运动员在集训中多次进行模拟比赛,下列有关比赛过程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发令枪响前,运动员静止时所受的支持力与他对冰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B.发令枪响后,运动员用力向后蹬来获得向前的动力,是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 运动员在经过弯道时不再用力向后蹬,此时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 D.冲线后,运动员停止用力后仍能滑行很远,是因为运动员不受摩擦阻力 【答案】B 【考点】科学推理-物理-力学 【解析】 A 项,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而运动员静止时所受的支持力与他对冰面的压力有两个受力物体,A 项错误; B 项,发令枪响后,运动员用力向后蹬来获得向前的动力,利用的是地面对运动员的反作用力, B 项正确; C 项,运动员在经过弯道时,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所以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C 项错误; D 项,运动员停止用力后,仍能滑行很远,是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会保持向前的运动状态, D 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 B。 2.如图所示,用甲、乙两套装置提升重物,滑轮重、绳重和摩擦力均不计,现用力 F1、F2、F3 分别将相同的重物匀速提升相同高度,所用时间相同,装置甲中 F1 和 F2 分别沿不同方向拉绳子,装置乙中 F3 竖直向上拉绳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装置为动滑轮,乙装置为定滑轮 B.拉力大小关系是:F1=F2=F3 C.F3 做的功最大 D.F1、F2、F3 三个力的功率相等 【答案】D 【考点】科学推理-物理-简单机械 【解析】 A 项,由图可知,甲装置为定滑轮,乙装置为动滑轮,错误; B 项,甲装置中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改变力的大小,则 F1=F2=G;在乙装置中 动滑轮省力,则 F3=1/2G,错误; C 项,由于滑轮重、绳重和摩擦力均不计,两个装置做的功全部转化为物体的重力势能,而物 体上升高度相同,则根据 W=FS=Gh,可知两套装置做功相同,错误; D 项,根据功率公式:P i w可知,做功和时间均相同,则F1、F2、F3 三个力的功率相等, t 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 D。

新课标高中物理知识总结归纳

高中物理基本知识体系表 一、力的基本知识 1. 力的种类: ⎪⎪⎪⎪⎪⎪⎪ ⎪⎪ ⎪⎩⎪ ⎪⎪⎪ ⎪⎪⎪ ⎪⎪⎪ ⎨⎧⎩⎨ ⎧==⊥=⊥===-=-==-==N f F F Eq F B v qvB F B I BIL F r Q Q K F r m m G F L L k L L k kx F m g G μ滑动摩擦力: 解静摩擦力:受力平衡求摩擦力:(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电场力:)(带电粒子在磁场中洛仑兹力:)(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安培力:牛顿三定律: (点电荷)库仑力:(适用于质点、天体)万有引力:压缩拉伸弹力:向心力) 万有引力(重力重力:22122100)()( 2. 力(矢量)的合成计算方法: 平行四边形法、三角形法、正交分解法;特殊力合成: (1)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围:|F 1-F 2|≤F ≤F 1+F 2,即两个力的大小不 变时,其合力随夹角的增大而减小。当两力反向时,合力最小,为|F 1 -F 2|;当两力同向时,合力最大,为F 1+F 2。 (2)两力互相垂直: (3)两力大小相等,夹角为θ: 一.运动学基本知识: 1. 匀速直线运动:x =v t v 大小、方向不变 2. 匀变速直线运动ax v v at t v x at v v t v v a t t t 22 12 022000 =-+=+=-= 3. 两推论: ) (2 22312两边中间v v v v aT x x x x x t ===-=-=∆ 4. 平抛:⎪⎩ ⎪ ⎨ ⎧====200 2 1gt y gt v t v x v v y x 竖直方向:水平方向: 合速度22022)(gt v v v v y x t +=+=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θ: tan θ=V y /V x =gt/Vo 5. 匀速圆周运动: ① 合外力作为向心力⎪ ⎩⎪ ⎨⎧<>=离心运动 减小的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向 合向 合向合F F r F F F F (最常见的是万有引力、洛仑兹力提供向心力) ②m F r v r r v a fr r T r t s v f T f T t 合========== == = 22 2)T 2(22122πωωπωπππϕ ω 6.天体运动: (1)F 引=G 2r Mm =⎪⎪⎪ ⎪⎩⎪⎪⎪⎪⎨ ⎧= ⇒= ⇒= ⇒=⇒GM r T r T m r GM r m r GM v r v m r GM a m a 322232 2 244ππωω (2) 其中g 中心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为中心球体半经。 (3)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gR R GM v == (4)同步卫星:轨道平面、距地面高度、周期、角速度一定 二.功和能与动量 1. 能量⎪⎪⎪⎪⎪ ⎪⎪ ⎩⎪ ⎪⎪⎪⎪⎪ ⎪⎨⎧∆=∆==⨯=====能量守恒定律: 势能沿力的方向减少相对热弹2222mC E 2121m c E h E S f Q q E m gh E kx E m v E p p k νϕ 2. 功和功率: ⎪⎪⎪ ⎪⎩⎪⎪ ⎪⎪⎨ ⎧===⨯=====两点沿电场线的距离、为,只与初末高度有关路程力瞬时功率:平均功率:电 摩B A d Eqd Uq W m gh W W v F t W p Fl W G αα α Fvcos p cos cos 3. 动能定理:(涉与位移、变力做功、曲线运动优先考虑) 2 0212212 121mv mv E E W W S F W t k k -= -=⋯ ++==合合

第5单元《抛体运动》整体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高一物理系列(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大单元教学之必修二第五章抛体运动 第五单元《抛体运动》 ——如何准确描述物体的曲线运动 第五单元《抛体运动》 ——如何准确描述物体的曲线运动 单元概述 1、【单元内容】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研究了物体沿着一条直线的运动。实际上,自然界中的曲线运动是很常见的。运动员奋力投球,篮球沿着一条优美的弧线进入篮筐;亿万年来地球在接近圆形的轨道上绕太阳时刻不停地公转。抛出的篮球、公转的地球,它们运动的轨迹都是曲线。我们把轨迹是曲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 从现在开始,我们把目光转向抛体运动、圆周运动,以及更一般的曲线运动。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研究直线运动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原则上同样可以用来处理曲线运动。 本单元的知识,既学习讨论曲线运动的规律,又要用牛顿运动定律对有关曲线运动的问题进行分析。本单元知识是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在曲线运动中的具体应用,是学生所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从思维上看,本单元知识与前面所学内容构成了对运动与相互作用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逐渐深化过程。 本单元的知识对运动与相互作用认识的的逐渐深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的机械运动形式从简单的直线运动到相对复杂的曲线运动;二是从对运动现象的描述到对物体之所以做曲

线运动原因的解释。 本单元的知识体系中各节的内容,则体现了循序渐进的逻辑关系,并且渗透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图所示,展示了各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及研究方法。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既有物理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推理过程,又有通过实验获取平抛运动特点的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这些内容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 本单元的知识按照“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的结构来进行编排,突出了物理观念的形成,以及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素养的发展。(1)突出解决曲线运动问题的“大思路”,即把复杂的曲线运动分解为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简单的直线运动,并进一步应用这个“大思路”分析、论证平抛运动的规律。(2)强调科学探究,将“研究平抛运动”实验改为“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在得出平抛运动规律之后,再从理论上做出解释,强调了实验和理论在研究客观世界中的价值和作用。(3)注意难点分散和内容编排的内在逻辑性,将“曲线运动”的内容拆分为两节。 2、【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了解曲线运动,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并认识平抛运动的规律。会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体会将复杂运动分解为简单运动的物理思想。能分析生产生活中的抛体运动。 3、【单元学习目标】 (1)认识曲线运动。本节内容与学生在必修课程中所学的直线运动和定性了解曲线运动相衔接,通过拓展学生对机械运动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观念和运用所学知识研究新问题的能力。 (2)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结合瞬时速度概念的建构,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极限方法。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曲线运动和实验现象入手,了解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沿切线方向,发展学生对速度的矢量性的认识,从而知道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关注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过程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找到曲线运动和合外力有关,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科学推理,得出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方向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深化学生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认识。 (4)平面运动的实例分析。蜡块运动引导出合运动与分运动两个概念的建立,坐标系的建立、蜡块运动轨迹的探究、蜡块运动速度的探究。做好这个实验,以上问题就能够顺利解决。

高中物理科学推理教学模式

高中物理科学推理“五环”教学模式 一、科学推理的内涵和基本形式 尽管各位学者在界定科学推理时还尚未达成共识,但各位学者几乎都认为:科学推理是经过抽象、概括、推理得出规律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属于个体思维较高水平的直接体现。新课标中对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有这样的表述:“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题目给定的事实和条件,归纳相关信息,对自然科学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表达出来。”由此可以看出:知识、逻辑、表达是组成推理能力的三个要素,知识是科学推理能力的前提要素,逻辑是科学推理能力的核心要素,表达式科学推理能力的展示要素,三个要素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完备的科学推理能力结构。 物理教学中科学推理的基本形式有:1.物理归纳推理,即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在解决一些复杂而无从下手的问题时,把复杂的问题分为若干简单的情形,再对这些特殊情形进行归纳,从而获得相应的规律。由个别性的物理判断推出一般性的物理判断即物理归纳推理;2.物理演绎推理,即以常规的物理规律、概念等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总结一个具体的、特殊的结论,这种方法即为演绎推理;3.物理类比推理,即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的特征和现象,猜测出他们其他方面也许还具有相同特点,然后采取实际行动检测猜想,就是物理的类比推理;4.物理假设推理,即如果出现要一次得出结论难度较大的情况,则可以选择从较容易突破的环节为切入点,将其进行假设条件,例如假设截然相反的条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方法证明它和题设条件之间完全相悖,最后得到想要的结论,该方法也称“反证法”。 二、科学推理“五环”教学模式 2018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课题组通过研究,针对高中物理科学思维的内涵、组成要素及基本形式,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反思性思维理论、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有效落实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提出了高中物理科学推理“五环”教学模式,即由激趣导入、猜想假设、科学推理、达标检测、反思总结五个环节组成。 (一)理论基础 1. 核心素养 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有利个人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能力和必备品格,是物理学科育人价值的突出体现,是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提炼与升华,主要由四个要素组成,分别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

4.1 牛顿第一定律 —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安徽省临泉第一中学郭雪鹏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必修课程必修1模块中“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主题下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为:“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问题。”《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的解读为,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能用这三个定律分析解决现实情境中的有关问题。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通过本节课内容学习,学生应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从力和惯性作为科学概念的提出过程体会物理观念的形成过程,从对规律发现过程的学习体会理想实验加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方法。教材以问题引入,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介绍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在运动和力关系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凸显研究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实例分析、思考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及其量度,加深学生对质量概念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牛顿第一定律,了解定律的表述,通过生活经验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有初步了解,但这种了解是肤浅的。学生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但理解不深入,在应用分析解决问题时仍然会出现问题。高中生的物理思维能力相较于初中有所提高,教学时要注重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的分析,着重介绍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牛顿第一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三、教学目标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体会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学生能准确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形成对运动和力关系问题更深刻的理解。 3.学生了解伽利略关于运动和力关系的认识,了解理想实验及推理过程,领会实验加推理的科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集合五篇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构成了经典力学的核心。而本节要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又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乃至整个动力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 教材把本节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前面五章的内容分别是运动学和力学知识,这样安排就把学生由表面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感性认识引入到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运动的思考中来,且符合高一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本节的特点是教材内容以大量的文字陈述,没有涉及到数学计算,着重物理学史教育、理想化实验思想和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的熏陶。 于是,根据对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理解,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明确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性。 2、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对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力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毫无疑问,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陌生,需要打破常识去假设和推理,成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已经学习过,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习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加大思维强度,注意知识的深化和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的教育,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学法及依据 “教学有方,但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程序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展示嫦娥奔月传说的画面,播放“嫦娥一号”卫星奔月的视频,让学生即熟悉又好奇,带着悬念进入新课。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通过视频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卫星之所以会按照预设轨道运行,是因为我们对它进行了控制,而要控制卫星的运动就得知道运动的原因。 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一)广泛调查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程度 紧接着我呈现了两个常见的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1.桌面上的书,推一下,动;不推,就不动。 2.平直路上骑自行车,用力蹬,车前行;不蹬,车停下来。 通过讨论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得到:运动靠力来维持的观点,有部分“记性好的”的同学可能会加以反驳。在争论后我将引导他们思考得出错误的结论的原因------忽略了摩擦力的存在。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物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浙江专用):运动学图像问题

专题强化一运动学图像问题 目标要求 1.知道几种运动学图像的物理意义.2.会由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3.能根据图像判断或求解图像以外的物理量.4.掌握运动学图像间的相互转化. 题型一运动学图像的理解和应用 1.对基本图像(x-t图像、v-t图像)的理解 x-t图像v-t图像 图像举例 斜率意义速度加速度 面积意义无位移 特别处两条图线的交点表示相遇 图线的拐点表示速度反向 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 图线的拐点表示加速度反向 2.对a-t图像的理解 (1)图线①表示物体做加速度逐渐增大的直线运动,图线③表示物体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直线运动,图线②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由Δv=aΔt可知图像中图线与横轴所围面积表示速度变化量. 1.x-t图像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 2.x-t图像中的图线过t轴表明速度方向一定发生变化.(×) 3.v-t图像上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此时相遇.(×) 4.v-t图像中图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x-t图像中图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速度.(√)

5.x -t 、v -t 和a -t 图像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 ) 1.无论x -t 图像、v -t 图像是直线还是曲线,所描述的运动都是直线运动,图像的形状反映了x 与t 、v 与t 的函数关系,而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 2.x -t 图像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相遇,v -t 图像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该时刻两物体的速度相等,并非相遇. 3.位置坐标x -y 图像则能描述曲线运动,图线交点表示物体均经过该位置,但不一定相遇,因为不知道时间关系. 例1 (2023·广东省模拟)中国海军服役的歼-15舰载机在航母甲板上加速起飞过程中,某段时间内舰载机的位移时间(x -t )图像如图所示,则( ) A .由图可知,舰载机起飞的运动轨迹是曲线 B .在0~3 s 内,舰载机的平均速度大于12 m/s C .在M 点对应的位置,舰载机的速度大于20 m/s D .在N 点对应的时刻,舰载机的速度为7.5 m/s 答案 C 解析 x -t 图像只能表示直线运动的规律,即舰载机起飞的运动轨迹是直线,A 错误;在0~3 s 内,舰载机通过的位移为x =36 m -0=36 m ,平均速度为v =x t =36 3 m/s =12 m/s ,B 错 误;在2~2.55 s 内的平均速度为v ′=x MN t MN =26-15 2.55-2 m/s =20 m/s ,根据2~2.55 s 内的平均 速度等于MN 连线的斜率大小,在M 点对应的位置,舰载机的速度等于过M 点的切线斜率大小,可知在M 点对应的位置,舰载机的速度大于MN 段平均速度20 m/s ,C 正确;在0~2 s 内的平均速度为v ″=Δx Δt =15-0 2 m/s =7.5 m/s,0~2 s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ON 连线的斜率大 小,在N 点对应的时刻,舰载机的速度等于过N 点的切线斜率大小,可知在N 点对应的时刻,舰载机的速度大于ON 段平均速度7.5 m/s ,D 错误. 例2 (2023·浙南名校联盟联考)如图是小明设计的飞船降落方案的v -t 图像.当飞船从高

高一物理运动学公式整理(打印部分)

第一部分:运动学公式 第一章 1、平均速度定义式:t x ∆∆=/υ ① 当式中t ∆取无限小时,υ就相当于瞬时速度。 ② 如果是求平均速率,应该是路程除以时间。请注意平均速率是标量;平均速 度是矢量。 2、两种平均速率表达式(以下两个表达式在计算题中不可直接应用) ③ 如果物体在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率为1υ,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率为2υ, 则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率为2 2 1υυυ+= ④ 如果物体在前一半路程内的平均速率为1υ,后一半路程内的平均速率为2υ, 则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率为2 12 12υυυυυ+= ⑤ ⎪⎪⎩ ⎪⎪⎨⎧====t x t x 路位时间路程平均速率时间位移大小平均速度大小 3、加速度的定义式:t a ∆∆=/υ ⑥ 在物理学中,变化量一般是用变化后的物理量减去变化前的物理量。 ⑦ 应用该式时尤其要注意初速度与末速度方向的关系。 ⑧ a 与υ同向,表明物体做加速运动;a 与υ反向,表明物体做减速运动。 ⑨ a 与υ没有必然的大小关系。 第二章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关系式 ⑩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at +=0υυ ⑪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2 02 1at t x + =υ (涉及时间优先选择,必须注意对于匀减速问题中给出的时间不一定就是公式中的时间,首先运用at +=0υυ,判 断出物体真正的运动时间) ⑫ 位移与速度的关系ax t 22 02 =-υυ (不涉及时间,而涉及速度) 一般规定0v 为正,a 与v 0同向,a >0(取正);a 与v 0反向,a <0(取负) 同时注意位移的矢量性,抓住初、末位置,由初指向末,涉及到x 的正负问题。 注意运用逆向思维: 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止,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人教版《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精选5篇)

人教版《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精选5篇)人教版《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精选5篇)1 一、说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实例和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以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小车从斜面下滑”的演示实验,swf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模拟演示等,逐步建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一切物体将永远运动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下去”的观点,最后形成牛顿第一定律,形成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定性认识。 二、说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也是初中力学的一个开端。本课教材的特点是既注重科学探究,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把物理这门基础自然科学与历史、生活、社会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一次良机,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__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2.教材特点:

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的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少学生认识有偏差。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及内容。 该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而得,内容较难借助例证来验证。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斜面实验、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及推理,关注实验、分析、推理、“理想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