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加工业行业分析

马铃薯加工业行业分析
马铃薯加工业行业分析

马铃薯加工业行业分析

行业概况及竞争格局

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也是粮、菜、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的经济农作物。自1995年以来,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马铃薯加工业是随着我国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加工业发展而兴起的新兴行业,加工量和产值逐年递增。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预测,如果我国马铃薯加工量达到总产量的30%,其产品价值将达14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231亿元,小小马铃薯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大产业。马铃薯淀粉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较好的工业应用性能,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食品、制药、化工、建材、发酵、石油钻井等多个工业领域,马铃薯具有较好的深加工前景。我国马铃薯加工业总体呈现出如下特征:

1、加工原料相对有保障,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马铃薯作为一种高产、高适应性作物,不仅每亩产量高,而且适合在山区、丘陵地带种植,对增加贫困、偏远地区农民收入和解决人口爆炸下的粮食危机具有重大意义。在偏远落后地区,马铃薯具有较好的种植基础,产量十分可观——2010年中国鲜马铃薯产量为8153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达到25%。虽然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但由于饮食习惯和推广时间较晚(原产美洲,16世纪传入欧洲,17世纪传入我国),在我国乃至世界马铃薯作为第一食物来源(主食)的地区并不多,因此马铃薯直接消耗比例并不高。一方面马铃薯产量相对较大,另一方面马铃薯直接消耗的比例又不高,这就使得马铃薯加工的原材料相对有保障。

由于马铃薯的直接消耗比例不高,马铃薯综合开发利用在规模上又有限,这使得马铃薯价格并不高,这就决定了马铃薯的种植产出比不高(以经济效益计算),所以马铃薯多在土地产出效率低的山区种植。我国幅员辽阔,山地面积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是最大的,2010年种植面积为520.5公顷,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25%,亚洲的60%。原材料保障充分、成本低,使得我国马铃薯加工业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天然优势。同时,我国马铃薯加工技术和马铃薯育种技术相对成熟,赋予我国马铃薯加工业技术上的优势。再加上受世界贸易组织

“乌拉圭回合”协议、“多哈回合”协议及“香港回合”协议关于“消减农产品贸易补贴”条款的影响,以及受环境保护、资源等条件约束,欧盟等传统马铃薯加工优势地区的竞争力在减弱。总的来说,马铃薯是四大粮食作物中,我国比较竞争优势最大的一个品种。

2、产业相对稚嫩,行业分散度高

马铃薯加工在整个粮食加工行业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子行业,是随着我国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加工业发展而兴起的新兴行业。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马铃薯加工比例和精深加工比例偏低。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本年度实现马铃薯产出8153万吨,全年马铃薯加工业仅消耗鲜马铃薯692万吨,加工利用率仅为8.49%。同年,马铃薯精深加工的比例为45.2%。二,产业集中度不高。数据显示,2005年马铃薯淀粉前五强企业产量占马铃薯总产量的比重为15%,2010年逐步上升至23%。由此可见,马铃薯加工的行业分散度较高,竞争较为激烈。

3、加工专业种缺乏限制了产业发展

我国多年的育种工作重产量轻品质,而马铃薯加工业对马铃薯品种的专用性要求较高,不同马铃薯品种加工成马铃薯淀粉、冻薯条、薯片的品质不一样。加工专用种的缺乏使得我国90%以上的马铃薯是作为蔬菜鲜食,但鲜食用量毕竟有限,使得大量资源由于利用不及时而被浪费,专用品种的缺乏,制约了马铃薯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4、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设备空置率高

马铃薯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一年一熟。现阶段,由于马铃薯储存技术不成熟,缺少专门的大型气调储库,使得马铃薯在存放过程中容易出现变质,影响了马铃薯的加工品质。受收获季节及储存条件的影响,目前国内的马铃薯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着加工期短(一般半年左右)、设备空置率高的问题。

市场分析

马铃薯单产高、产量稳定,且单产后续提升潜力巨大(杂交水稻产量当前已到达极限),再加上马铃薯营养丰富,是解决随着人口爆炸产生的粮食危机的不二之选,08年世界粮食危机发生时马铃薯曾承担起大任。未来,马铃薯作物主食势必会被消费者广泛食用。由于鲜马铃薯较易变质,储藏困难,不经过加处理

而能满足人们的长期食用需求,显然不太可能,针对马铃薯展开综合利用是可行的解决之道。

马铃薯在工业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马铃薯淀粉由于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食品、制药、化工、建材、发酵、石油钻井等多个工业领域,是上好的工业原料。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经物理、化学方法及酶制剂的处理,用途更加广泛,不但提高了淀粉的经济价值,而且各种新产品的性质更加适用于工业生产的需要。据测算国内对马铃薯淀粉及其衍生物的潜在年需求量在100万吨以上。主要用途有: 造纸业:主要用在四个方面:打浆机上胶,在薄纸成形之前,将纤维组织凝结在一起;桶上胶,浸透稀胶液,预形成薄纸;轧光机上胶,上光整修;表面上胶。美国的马铃薯淀粉约有33%在造纸工业,使用的主要产品是阳离子衍生物。阳离子马铃薯淀粉能改善填充剂和细纤维的固定能力以及纸张的其他化学性质。

纺织业:主要是用于棉纱、毛织物和人造丝织物的上浆,以增强和保持经纱在编制时的耐磨性、光洁度。经马铃薯淀粉上浆的纱具有另一个优点是染色后能得到鲜艳的色泽。用马铃薯淀粉精梳的棉纺品具有良好的手感和光滑的表面。经过接枝改性后的马铃薯淀粉作为替代进口的上浆料,每吨市场价达到1.1万元以上,一个中型纺织企业使用接枝马铃薯淀粉可每年节约成本100万元以上。

食品加工业:在食品工业中,马铃薯变性淀粉主要用做增稠剂、粘结剂、乳化剂、充填剂、赋型剂等。在美国,马铃薯淀粉约30%应用在食品上。特别是在汤料中大量使用,它具有较高的初始粘度,能有效地分散各种成分,在随后的高压消毒处理时,最终产品的粘度可以达到所要求的程度。同时,用于焙烤特殊食品;制成颗粒作为“布丁”;香肠的扎线和填充料;适于口味极温和的水果清水罐头等;添加在糕点面包中,可增加营养成分,还可防止面包变硬,从而延长保质期;添加在方便面中,增强柔软度、改善口感。

糖果工业:作为制作造型糖果的成形剂。作为稠化剂以增加焦糖和果汁软糖的光滑性和稳定性。作为馅饼、人造果冻的增稠剂,浇模糖果如雪花软糖的凝胶料,乳脂糖或果汁软糖的粘合剂,胶姆糖、口香糖等糖果的撒粉剂。胶粘剂生产:作为胶黏剂主要是糊精化马铃薯淀粉。在美国约有19%的马铃薯淀粉用于制备粘胶剂。糊精化马铃薯淀粉具有高的糊粘性和柔韧性的最终膜,还具有极容易再显

胶的特性,使它可用于生产涂胶商标、贴标签、包装胶纸和胶带纸等。

饲料工业:主要用于水产养殖饲料的粘结剂。甲鱼、鳗鱼有机肥是浮漂在水中供食用的,作为水产养殖饲料应该具有不怕水、易于消化、无毒等特点,而马铃薯精淀粉的变性产物预糊化淀粉是鳗鱼饲料的最好粘结剂,一般添加量占20%。

铸造业:预糊化淀粉在高温状态下失去粘性并碳化为粉末,这一特性使其在铸造业上得到广泛应用。用预糊化淀粉作粘结剂制作的砂芯不仅清砂容易,而且具有表面光洁等特点。国外已广泛采用此技术,国内也开始应用。

石油行业:马铃薯淀粉具有抗高温和耐高压的特性,国外用作石油钻井中的稠度稳定剂,能有效地控制泥浆水分的滤失。美国马铃薯淀粉在油田中使用约占它的总消费量的15%。一般情况下,钻一口深油井需预糊化淀粉2-5吨。国内目前钻井用预糊化淀粉只是试用阶段,预计以后会大幅度增长。

其他领域:在烘焙粉末状物料时作为吸水辅助剂;发酵制品的原辅料;片状制品凝固剂;肥皂填充剂;化妆品稳定剂;干电池中隔离剂;硝基淀粉制造原料;农药混合吸附剂;锅炉用水净化剂;采矿作业用水澄清剂等。

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马铃薯在我国已经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继小麦、水稻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栽培作物。由于马铃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巨大的增产潜力和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近年来,我国马铃薯产业迅猛发展,正在从数量扩张阶段转向稳定规模、提升质量、持续创新的繁荣发展阶段。政策和科技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力发动机,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也得益于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撑。一方面,从国家到地方,我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农业部2006年出台了《农业部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2008年又进一步把马铃薯纳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各地政府纷纷采取措施,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马铃薯脱毒技术的推广应用、专用品种的开发、马铃薯加工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从科技层面有效支撑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1马铃薯面积和产量实现双增长 近年来,由于受到马铃薯食用消费需求和工业加工需求强劲增长势头的激励,以及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我国马铃薯生产形势喜人,面积和产量增长迅速(图1略)。1990-2006年,我国马铃薯总产量从3455万t增长到7435.50万t,增加了一倍;播种面积从286万hm2扩大到443万hm2,增加了54%。 2007年,我国马铃薯总产量8000多万吨,种植面积超过566.67万hm2,产量和面积均占到世界的22%,我国成为世界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根据目前各地马铃薯收获情况看,2008年我国马铃薯产量较2007年增产已成定局,2008年9月农业部全国秋冬种视频会议公布,2008年南方冬种马铃薯比2007年扩大20万hm2。 我国马铃薯生产得到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措施是政府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发展规划,马铃薯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马铃薯作为重要的旱作农作物,生产主要集中于具有生产优势的西部地区,马铃薯产量和种植面积最大的十个省份中,九个均为西部省份。其中,甘肃、内蒙古、贵州三省(区)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高居三甲。马铃薯产量和面积最大的十个省份,其马铃薯总产量占全国的82%,种植面积占全国的85%。 2马铃薯加工业发展成效显著 自2001年温家宝总理对马铃薯产业批示以来,我国马铃薯加工产业发展迅速。一方面,我国膳食结构变化以及快餐业的迅猛发展对马铃薯加工业提出了发展要求;另一方面,马铃薯加工技术的创新与传播对加工业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我国马铃薯加工业正处于迅速开拓和提升的时期,小土豆正在成长为大产业。 第一,适用于加工的马铃薯专用品种得到了开发和推广。目前,我国已培育、引种和选育出具有较大市场前景的四大系列约20余个专用品种,主要包括高产型、早熟型、油炸型和高淀粉型品种。一批适合淀粉、全粉、油炸食品加工需要的新品种正在按专用化要求批量生产和供应市场。 第二,生产加工逐步向规模化发展。我国的马铃薯薯条加工企业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数十家,企业生产规模由过去的百吨级发展为现在的万吨级。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马铃薯淀粉厂由过去的几家发展至30多家,企业生产规模由过去的千吨级发展为现在的万吨级。全国马铃薯加工企业总数已经达到4500多家,其中规模化企业已经达到100多家冈。 第三,产业化模式取得进展。具备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项目带动优势的马铃薯产区,马铃薯加工业均不同程度地按“龙头企业+基地十农户”等产业化模式发展,在甘肃、内蒙古、宁夏及云南等马铃薯产区基本建立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化体系,大多以龙头企业带动,采用集生产、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系统化运作和管理。目前,全国具有产业化特色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已有一百家以上。其中,内蒙古华欧、云南润凯、宁夏北方及四川光友等一批大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马铃薯加工骨干企业。

土豆种植技术 土豆怎么种

土豆种植技术(土豆怎么种) 土豆是民众喜食的大宗蔬菜之一,由于其产量高、易管理、市场价格稳定、效益好,种植脱毒马铃薯已成为河北平原地区最大的脱毒马铃薯良繁基地,致力于生产开发优质种薯和商品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为您提供丰收的基础保证。推荐品种金8号:引自荷兰,原名Favorita。出苗后60-65天收获。植株直立,生长势强。薯块长椭圆形,芽眼浅平。皮肉淡黄色,表皮光滑,大薯率高,商品性好。适合高肥水管理,产量潜力大。一般亩产2000公斤,高产可达3000公斤以上。该品种综合性状优良,是目前首选的菜用薯品种。 简明种植技术 1、深耕地:暄松的土壤有利于薯块膨大,地块最好在冬前多施粪肥,尽机械能力深耕。 2、多施肥:土豆生长期短,产量潜力大,除多施粪肥外,开沟后应在沟内施用化肥,一般亩施三元复合肥50-100公斤,再加硫酸钾30-50公斤做底肥。出苗后追施碳铵50-100公斤/亩或尿素30-40公斤促苗。 3、早播种:春季土壤化冻后尽早整地,浇水造墒,惊蛰节前后播种。播前1-2天切块,单块重半两左右。点播时芽眼向上,以利出苗。

4、厚培土:按行距要求开大沟深约10厘米,沟底播种以保证培土厚度,防止薯块露头变绿。可单行种植分次培土,也可双行种植一次性培土不低于12厘米做成大垄。垄面刮平盖膜前喷施乙草胺或施田补防治杂草。 5、不缺水:播前洇地,确保足墒播种以利出苗。出苗后整个生育期不能缺水,但浇水时注意不能漫上垄背。收刨前停水促进薯皮老熟,可提高商品质量。 6、稀植大块:根据市场调查大薯价格高,故提倡稀植以提高大薯率。一般单行种植行距60-70厘米,株距20-25厘米;大垄双行种植大行距60-70厘米,小行距20厘米,株距30-35厘米,每亩保苗4000-4500株(每穴留苗1株)。 7、及时化控:植株生长旺盛,可在现蕾后至开花前喷施多效唑30克/亩控秧。 8、除治病虫:播种时或结薯前施辛硫磷3-4瓶/亩,除治地下害虫;五月上旬喷施吡虫啉30克/亩防治蚜虫;连阴天喷甲霜灵等杀菌剂防止晚疫病发生。 二、秋马铃薯种植技术 一、选择良种 选择生育期较短的马铃薯品种,如川芋4号、川芋5号、川芋56等。为了减轻播后烂种,宜选用20~30克的小马铃薯整薯作为种薯。

马铃薯深加工项目可行性实施计划书

马铃薯深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总论 1.1项目概述 本项目属农副产品深加工领域。主要生产销售以马铃薯为原料的油炸薯片(条)。立足××地区马铃薯产量大,质量好的优势,开发马铃薯深加工产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并可为财政开辟新的税源,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本项目总投资2100万元,建成投产后,年可转化9000吨马铃薯,年产2000吨炸薯片,可实现年销售收入6090万元,销售税金及附加950万元,企业所得税410万元,年利润可达710万元。 该项目市场广阔,技术依托可靠,原料充足,效益看好,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项目实施的意义及必要性 1.2.1项目的社会经济意义 我国马铃薯的种植始于明朝万历年间 (1573-1620 年 ), 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现今种植主要分布在 , , , , , , , , , , 等广大中西部地区。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 467 万公顷,年产量约 6000 万吨,两者均居世界第一。与 50 年代相比 , 种植面积增加了 8 倍 , 总产量增加了 26-28 倍。 我国虽然是马铃薯生产的大国,但不是加工的强国。马铃薯的经济价值在我国远远没有体现出来,马铃薯市场开发潜力巨大。我国当前马铃薯深加工开发利用率极低,年产量的78%用以鲜食,用于精深加工的仅有10%,由此可见我国的马铃薯深加工产品市场空间之大。

马铃薯可以加工成薯片、薯条、马铃薯脯、粉丝、食醋、蛋白肠、果蔬豆皮等高附加值的产品。以1公斤马铃薯为例,加工成薯条可增值15倍,转化成环糊精则可增值19倍。在西方发达国家,70%~80%的马铃薯是靠精深加工实现增值的。所以马铃薯在我国还是具有亟待开发、前景非常广阔的产业。 马铃薯在中国的主要产区都集中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发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自然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马铃薯作为一个可以开发利用的重要资源,已经被中西部地区的领导和企业家所重视。马铃薯的深加工已经被列入重要的开发项目之一。 1.2.2××市的马铃薯生产和加工利用现状 ××市是中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区之一,享有中国马铃薯之乡之称。这一地区因具有独特的日照充足、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风速大传毒介体少的自然优势,种薯质量享誉全国,是我国重要的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生产的马铃薯具有块大、整齐、干物质含量高、品质好、无污染、病烂薯少等特点,深受国外消费市场的欢迎,每年大量调运到全国各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顺应天时、顺应市场,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逐步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科研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50万亩,总产量达500多万吨,并形成了新大坪系列、渭薯系列、陇薯系列、专用薯系列等30多个品种和精淀粉、粉皮、薯格、薯丸、薯条、薯泥等十多种产品,产品远销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等国市场及新加坡、日本、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市正努力发展马铃薯加工产业,变从前加工粉皮、粉条为加工淀粉、薯条、薯片。 1.2.3××地区发展马铃薯片的建设条件与优势

从世界马铃薯的发展看中国马铃薯

从世界马铃薯的发展看中国马铃薯 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玉米、水稻、小麦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因其抗逆性强、增产潜力大而在157个国家种植,又因其营养丰富被很多国家作为主粮食用。联合国把2008年定为“国际马铃薯年”,并将其称为“地球未来的粮食”。2015年1月,我国启动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战略,将马铃薯作为我国三大主粮的补充进行相关产品开发。这使得主食品种更加多样、营养更加多元化,对消费者和生产者来说均有积极意义。推动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系列制成品转变、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转变则是该战略的宗旨和实质。本文将从世界马铃薯发展与变化情况谈起,为我国的马铃薯主食开发建言献策。 世界马铃薯的生产和消费 (一)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变化 2013年FAO 统计显示,马铃薯在全世界157个国家种植。总播种面积1946万公顷,总产量3.68亿吨,平均单产18.9吨/公顷,与1961年相比,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下降了12%,总产量增加了36%,平均单产增加了54.8%。总体来看,马铃薯在全球各大洲的分布差异较大,其中亚洲和欧洲的马

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到世界的80%~90%,而美洲、非洲和大洋洲仅占10%~20%。虽然亚洲和欧洲是马铃薯种植和生产的主要地区,但马铃薯在这两大洲的发展却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亚洲马铃薯生产在近年增长迅猛,成为推动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1961年至2013年,亚洲马铃薯种植面积占世界的比重由10.6% 上升至51.7%,总产量由占世界的8.6% 上升至49.0%;而欧洲马铃薯生产却呈现下降的趋势,马铃薯种植面积占世界的比重由80.2%下降至29.4%,总产占世界的比重由82.0%下降至30.7%。此外,非洲的面积和产量也呈现上升的趋势,50多年来,面积增加了7.8倍,产量增加了14.4倍。且马铃薯的生产水平和农业生产地位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欧洲的平均单产已达40吨/公顷,而非洲的单产仅为15吨/公顷。 (二)世界马铃薯消费趋势变化 世界上已经有2/3的人口把马铃薯作为主粮消费,从世界范围来看,马铃薯的消费方式以食用为主,占总生产量的39.6%~67.0%,平均占51.1%;其次,是饲用,占总生产量的9.1%~31.9%,平均占21.5%;种用量排在第三,占总生产量的8.8%~17.8%,平均占12.9%;用于工业加工的量较低,平均占总生产量的3.8%。 近50年来,马铃薯的食用量逐年上升,由1961年的1亿吨增加到2011年的2.4亿吨,其中亚洲食用量增长近1.1

马铃薯栽培知识整理

马铃薯栽培重点知识 一、马铃薯栽培区划(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南方二作区和西南混作区) ◆本区包括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两省和辽宁省除辽东半岛以外的大部,华北地区的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及西北 地区宁夏、甘肃、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新疆天山以北地区。 ◆本区气象特点是无霜期短,一般在110~170d,年平均温度在-4~10℃,大于5℃积温在2000~3500℃,年降水量为50~1000mm。 本地区气候凉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于马铃薯生长发育,因而栽培面积较大,占全国马铃薯总栽培面积的50%以上,是我国马铃薯主要产区,如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因所产块茎的种性好,成为我国重要的种薯生产基地。 ◆本地区种植马铃薯一般是一年只栽培一季,为春播秋收的夏作类型,每年的4~5月份播种,9~10月收获。本区晚疫病、早 疫病、黑胫病发病比较严重。适于本区的品种类型应以中晚熟为主,宜选休眠期长,耐贮性好抗,逆性强,丰产性好的品种。本区拥有“中国马玲薯之乡”称号的有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黑龙江省讷河市、宁夏的西吉县、河北省围场县、内蒙古自治区的武川县,陕西省定边县。 二、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时期 ◆芽条生长期种薯播种后,从萌发开始,经历芽条生长,根系形成,至幼苗出土,马玲薯的生长从块茎上的芽萌发开 始,从芽萌生至出苗是芽条生长期,此期进行主茎的第一段生长。 ◆幼苗期(团棵期)从幼苗出土,经历根系发育,主茎孕育花蕾,匍匐茎伸长及顶端膨大块茎具雏形,,为幼苗期,从 出苗到早熟品种的第六叶或中晚熟品种的第八片叶展到第平,即完成了第一个叶序的生长,称团颗,是主茎的第二段生长。 ◆块茎形成期(发棵期)从马铃薯的幼苗期到第十二片叶或第16片叶展平,早熟品种以第一花絮开花,并发生第一对顶 生侧枝,晚熟品种于第二花絮开花并从花絮下发生第二对侧枝,以及主茎上也发生部分侧枝为第三段生长结束的标志,为期30天左右,称为马铃薯的块茎形成期。 ◆块茎增长期(结薯期)发棵期主茎生长完成并开始侧生茎叶生长后,从地上部茎叶与地下部块茎的干物质量达到 平衡时,便进入以块茎生长为主的块茎增长期(结薯期)此期叶面积已经达到最大值,茎叶生长逐渐缓慢并停止,地上部制造的养分不断向块茎输送,块茎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长,尤其开花期的十多天膨大最快,是决定块茎体积大小的关键时期。 ◆淀粉积累期茎叶开始逐渐衰老,到块茎体积和重量继续增加,这段时间主要是块茎积累淀粉的时期。 ◆成熟期在生产实践中,马铃薯没有绝对的成熟期,收获时期决定于生产目的和轮作中的要求,一般当植株地上部茎叶

马铃薯的加工技术

1、马铃薯香脆片 (1)、原料处理:选大小均匀、无病虫害的薯块,用清水洗净,沥干后,去掉表皮,将薯块切成1-2毫米厚的薄片,再投入清水中浸泡,以洗去薯片表面的淀粉,避免变质发霉。 (2)、水烫:在沸水中将薯片烫至半透明状、熟而不软时,捞出放入凉水中冷却,沥干表面水分后备用。 (3)、渍制:将八角、花椒、桂皮、小茴香等调料放入布包中水煮30-40分钟,待置凉后加适量的食糖、食盐,把薯片投入其中浸泡2小时左右,捞出后晒干。 (4)、油炸:先将食用植物油入锅煮沸,再放入干薯片,边炸边翻动,当炸至薯片膨胀且色呈微黄时即可出锅,冷却后包装。 2、马铃薯淀粉废液增值加工工艺 马铃薯生产淀粉的废液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弃之可惜且污染环境。人们试图对马铃薯淀粉废液进行加工处理,将其用于食品工业,但因处理过的淀粉汁液具有马铃薯所特有的一种异味而裹足不前。为有效利用马铃薯的汁液,近年一种使用葡萄糖转化酶处理的新工艺面世,不仅有效去除了汁液中的不愉快口味,而且所得产品富含糖、氨基酸、有机酸与矿物质等营养成份,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于饼干、糕点、饮料、西式点心中,完全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1)、工艺流程马铃薯淀粉废液、加热浓缩,离子变换树脂处理→活性炭处理→葡萄搪转化酶处理→干燥→白色粉末或颗粒成品 (2)、操作步骤 1.加热浓缩将马铃薯淀粉生产线收集到的废液进行加热浓缩,过滤回收其中被凝固出的蛋白质,分离得到脱蛋白液送下道工序。 2.离子交换树脂处理方法有间歇法或塔式转换法两种,树脂以选用苯乙烯系阴离于交换树脂为佳。间歇法是让活化的离子交换树脂与脱蛋白液混合,树脂用量一般为l 升待处理液配人50克,混合时间一般须维持1-1.5小时。通过振荡和搅拌,使两者充分相互接触,脱蛋白液中的臭味和有色物质附着于离子交换树脂上,并随树脂的定时定换一起被除去;塔式转换法是将活化的离子交换树脂充填到塔内。脱蛋白液自塔上部流入,经树脂充分吸附臭味和有色物质后,从塔下部流出。 3.活性炭处理方法同前。 4.葡萄糖转化酶处理将上述已脱蛋白、脱臭、脱色的汁液送人发酵罐内,葡萄糖转化酶的添加量一般为汁液重量的0.2%左右,处理液酸度一般控制在PH值5.0-5.5。为有效稳定酶化过程的弱酸性环境,可添加适量的葡萄糖等作缓冲剂。酶化温度以

中国马铃薯淀粉加工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马铃薯淀粉加工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一、 马铃薯淀粉、变性淀粉及其衍生物的消费价值 马铃薯淀粉颗粒大,直链淀粉聚合度大,具有糊化温度较低、糊黏度高、弹性好、蛋白质含量低,无刺激,颜色较白,不易凝胶和不易退化等特性,用途广泛,在一些行业中具有其它淀粉不可替代的作用。马铃薯淀粉即可作为食品加工原料或添加剂用于粉丝、凉粉、雪糕、方便面等食品加工,也可作为工业生产辅料用于印染、浆纱、造纸、铸造、医药、化工、轻工、皮革等多种工业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原淀粉为原料,经物理、化学方法及酶制剂的处理,可改变原淀粉的溶解度、黏度、渗透性、凝胶性、吸水性等理化性能,产生一系列不同性能的变性淀粉和淀粉衍生物。变性淀粉和淀粉衍生物的产品种类很多,用途更加广泛,不但提高了淀粉的经济价值,而且各种新产品的性质更适于工业生产的需要。 主要变性淀粉有:氧化淀粉、酯类淀粉、醚类淀粉、阳性淀粉、接枝共聚淀粉等。 主要淀粉衍生物 淀粉发酵产品:如醇、多元醇、酮、有机酸、氨基酸、微生物多糖、酶制剂、生物体抗菌索、维生素、激素等有 糖品:如葡萄糖、糖浆、果葡糖浆、麦芽糊精、糊精、酒精等 。 二、 马铃薯精制淀粉的市场分析 1、 国际市场分析 目前,国际马铃薯淀粉年产量约600多万吨,欧共体国家的产量占85%,其中,荷兰阿韦贝公司年产马铃薯淀粉80多万吨,行销全世界,年收入达8亿美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马铃薯淀粉的生产和应用在不断增加,如德国1982--1983年马铃薯淀粉产量为15万吨,1993--1994年达50万吨,增加了2.3倍,年平均递增11.6%。亚洲是马铃薯淀粉国际市场的重要销售地区,据有关方面分析,中国目前进口马铃薯淀粉20多万吨,日本需要进口15--20万吨,韩国12--16万吨,台湾地区8--10万吨,东盟国家20--30万吨,合计70--100万吨。1996年以前,欧共体国家每出口1吨马铃薯淀粉,补贴50美元;从1998年起,欧共体国家随着一体化进程的深入,逐步取消了补贴政策,导致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减少,国际市场上的供应将趋紧。 2、 国内市场分析 据有关资料,目前国内马铃薯淀粉年需求量为70多万吨,我国现有淀粉生产5000吨以上规模的厂家只有10家,达到一极品的产量仅5万多吨, 约占国内需求总量的7%。通过各种渠道进口20多万吨,国内市场尚缺口40多万吨。目前,缺口部分主要由低挡产品或其它产品替代。 3、 发展趋势分析 从人均消费淀粉量上看,目前我国只有2.5千克,而欧洲、日本为10千克以上,我国人均水平还比较低,增长潜力较大。需求总量将进一步增加。 从国产马铃薯淀粉的市场竞争力分析。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马铃薯淀粉的进口税率降低到17%,目前马铃薯淀粉的到岸价为500美元,而国产的价格仅4000--4500元/吨。因此,国产马铃薯淀粉产品,只要保证质量,适销对路,在国内不仅有市场,也是具有竞争力的。从国际市场上看,我国与日、韩及东南亚国家相邻,具有地缘优势,只要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打入这些国家的市场是有可能的。 目前,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减少,国际市场的供应趋紧,是我国马铃薯淀粉行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较好的时机。 从行业利用上看,发达国家80%的马铃薯淀粉用于医药、纺织、造纸及石油工业等领域,而我国目前90%的马铃薯淀粉是用于食品工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的推进,食品工业以外的行业对马铃薯淀粉的使用将不断增加。我国未来马铃薯淀粉市场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马铃薯淀粉民用空间较大 从调查情况来看,宾馆、饭店、小型火腿肠生产厂、罐头厂、粉丝厂等,均需要质量好,黏度大的马铃薯淀粉。据有关典型调查资料,东北省会城市每年需求量在100吨以上,年平均在1200吨以上,考虑到南北方消费习惯问题,全国200多大众城市每年民用马铃薯淀粉的需要量也将在10万吨以上。 三、马铃薯变性淀粉的市场分析 ①、用于纸制品 国外变性淀粉用于造纸和纸制品工业量非常大,美国用于此行业的变性淀粉占总量的60%左右,我国目前使用较少,变性淀粉以其黏度高,成膜性较好,无毒等特性,将在纸制品行业中逐步扩大使用,并将完全替代现在使用的原料。据分析,变性淀粉在纸制品行业中将有1万吨以上

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国内外)

国内外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一、国内外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马铃薯是继玉米、水稻、小麦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适应性强、栽培模式多、经济效益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被广泛种植,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谷物类食品。马铃薯产业发展对于保障食物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区域经济等意义重大。 1.1国外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马铃薯品质的好坏和产量高低关键在种 薯。因此,马铃薯种薯产业在马铃薯产业链中占有重要地位。 1.1.1国外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现状中国、印度、俄罗斯、乌克兰、美国、德国、孟加拉国、波兰、法国和白俄罗斯是世界上十大马铃薯生产国。其中,荷兰是全球第 一马铃薯种薯出口大国,出口量超过了其他国家出口量的总和,种薯出口到60多个国家,其种薯生 产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21%,种薯单产达到30?35t/hm2,所种植种薯的75%用于出口,是农作物中产量、种植面积及经济效益最大的一种作物。 1 、马铃薯种薯生产体系 英国、荷兰主要以田间无性系筛选的方法获得脱毒快繁的基础材料和扩繁生产 种薯,而法国、德国、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种薯生产国家都采用茎尖脱毒、分生 组织培养的方法来获得脱毒快繁的基础材料和扩繁生产种薯。 2、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 成熟和先进的种薯生产技术为生产优质、高产的种薯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有效的质量保证。在荷兰,利用无性系选择、无性系快速繁殖、种薯催芽播种、种薯生产合理密植、测土精准施肥、GPS精细播种、GPS引导机械中耕 和除草、全自动灌溉系统及卫星图像分析应用、晚疫病防治专家预警系统、适时灭 秧等多种生产技术提高了马铃薯种薯的产量及品质,使其成为全球第一马铃薯种薯 出口大国。美国的爱达荷州被誉为“马铃薯之州”,驰名世界,该州马铃薯年种 植面积约15万hm2,平均产量达30t/hm2以上,面积和产量都占全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爱达荷州马铃薯普遍丰产的原因也与其成熟、先进的生产技术密不可分。 3、马铃薯种薯检测和检验监督制度 完善的种薯检测和检验监督制度为种薯生产和质量定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机制。 荷兰发达的种薯产业与其健全的马铃薯种薯检测、认证体系关系密切。在荷兰,承担种薯检测和认证工作的是荷兰农业种子和马铃薯种薯服务公司(NAK )。该组织是荷兰农业部指定的荷兰农业种子和马铃薯种薯检测及定级的唯一权威组织。任何在荷兰生产经营马铃薯种薯和申请种薯合格证的个人和组织,必须得到NAK的批准。生产者和经销商必须服从NAK委员会为其制定的检测标准和规则,该检测标准应能符合任何国家的最严格的质量要求。在荷兰,每批出售的种薯的所有相关信息均被列在

马铃薯的深加工

马铃薯的深加工 现在马铃薯的深加工大都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淀粉、全粉等产品上,只有附加值高且可保留马铃薯营养成分同时市场容量巨大的加工食品如:各种糕点、面包及其他食品才是马铃薯深加工产业的出路。国家实施马铃薯主食化战略,最主要的意义就是,鲜薯通过转化后作为国家储备粮使用,加工成为全粉、生粉可储备10年以上,较大米、玉米和小麦等传统粮食3年储备期,更耐储藏。所以,大力推进设备化深加工是马铃薯产业主粮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马铃薯加工产品如下: (1)马铃薯食品: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干制品,如马铃薯泥、干制马铃薯;第二类是冷冻制品,如马铃薯丸子、马铃薯饼和马铃薯条等;第三类是油炸制品,如油炸马铃薯片、酥脆马铃薯等;第四类是马铃薯配料,如利用粉状马铃薯制品作馅的填充料。 (2)马铃薯淀粉:马铃薯淀粉已普遍应用于医药、化工、造纸等重要工业领域。马铃薯淀粉广泛应用在食品工业中,如挂面、干粉调制剂、各种小吃、饼干、面食、肉食制品等。马铃薯变性淀粉是以淀粉为原料,经理化方法或酶制剂作用,改变其溶解度、黏度等理化性质,产生一系列具有不同性能的变性淀粉或淀粉衍生物。国际上变性淀粉已发展到300余种,并广泛地应用于纺织、造纸等行业,尤其是食品工业上,变性淀粉可用作糕点馅的稠化剂、浇注糖果时的凝胶剂等,

它还是快餐食品中不可缺少的原料。 (3)马铃薯全粉:马铃薯全粉加工没有破坏植物细胞,营养全面,虽然干燥脱水,但一经用适当比例复水,即可重新获得新鲜的马铃薯泥,制品仍然保持了马铃薯天然的风味及固有的营养价值。马铃薯全粉主要用于两方面:一是作为添加剂使用,如焙烤面食中添加5%左右,可改善产品的品质,在某些食品中添加马铃薯粉可增加黏度等;另一方面,马铃薯全粉可作冲调马铃薯泥、马铃薯脆片等食品原料。马铃薯全粉可加工出许多方便食品,它的可加工性远远优于鲜马铃薯原料,可制成各种形状,可添加各种调味和营养成分,制成各种休闲食品。

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基本特点

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基本特点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基本特点;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一、世界马铃薯的面积分布;世界马铃薯面积分布的最大特点是以欧、亚两洲种植为;近几十年来,世界马铃薯的面积一直保持在2000万;近年世界马铃薯的总面积波动不大,但各大洲种植面积;从国家看,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中国,2003;二、世界马铃薯产量与单产水平;在总产上,欧、亚两洲 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基本特点 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原产于南美的安第斯山脉,目前已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统计,2003年全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为1890万公顷(约2.8亿亩),总产为3.1亿吨,种植马铃薯的国家和地区有150个。 一、世界马铃薯的面积分布 世界马铃薯面积分布的最大特点是以欧、亚两洲种植为主,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四大生产国占世界种植面积的一半。 近几十年来,世界马铃薯的面积一直保持在2000万公顷(3亿亩)上下,在近年略有下降。面积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其中,欧洲2003年马铃薯面积为820万公顷(1.23亿亩),占40%;亚洲为780万公顷(1.17亿亩),占38%;两者合计占世界马铃薯面积的78%,而马铃薯的发祥地南美洲种植面积仅94万公顷(约1400万亩),只占世界马铃薯面积的5%。 近年世界马铃薯的总面积波动不大,但各大洲种植面积却有较大变化,除整个美洲大陆保持相对稳定外,欧洲的种植面积在持续减少,而亚洲、非洲的种植面积在不断增加。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欧洲马铃薯种植面积由1042万公顷(1.56亿亩,1992年数字),下降到了目前的820万公顷(1.23亿亩),下降了21%。其中,主要种植国俄罗斯、波兰、白俄罗斯、德国均有下降,面积分别减少20万、104万、50万和23万公顷,减幅分别为6%、58%、49%和45%。亚洲种植面积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417万公顷(6255万亩)增加到780万公

马铃薯种植可行性研究报告

遵义市凤冈县年产750吨脱毒马铃薯种薯 扩繁基地建设项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建设单位:凤冈县清强胜种植专业合作社 建设地点:遵义市凤冈县永和永华社区斑竹园组 单位法人:赵清天 编制时间:二0一七年四月二十八日

目录 第一章总论 (4) 1.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4) 1.2项目建设方案 (4) 1.3投资结构及资金筹措 (5) 1.4项目效益 (6) 1.5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6) 1.6综合评价 (6) 第二章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8) 2.1项目建设背景 (8)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0) 第三章建设条件 (12) 3.1 项目区概况 (12) 3.2 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14) 第四章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15) 4.1 市场分析 (15) 4.2营销策略、方案、模式和进度 (17) 4.3市场风险分析 (17) 第五章建设方案 (20) 5.1 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20) 5.2建设规划和布局 (20) 5.3建设标准 (20) 5.4生产工艺技术方案 (21) 5.5设备方案 (22) 5.6 建筑方案 (23) 5.7节能减排措施 (24) 5.8实施进度安排 (25)

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 (27) 6.1环境影响 (27) 6.2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28) 6.3评价与审批 (29) 第七章项目组织与管理 (30) 7.1 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 (30) 7.2 经营管理措施 (31) 7.3技术培训 (31) 7.4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32) 第八章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33) 8.1 投资估算依据 (33) 8.2 投资估算 (33) 8.3 资金来源 (35) 8.4 资金使用和管理 (35) 第九章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36) 9.1经济效益分析依据 (36) 9.2销售收入估算 (36) 9.3总成本及经营成本分析 (36) 9.4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37) 9.5不确定性分析 (37) 9.6财务评价结论 (38) 第十章社会效益分析 (58) 10.1社会评价基本结论 (58) 10.2农业产业化经营 (58) 10.3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评价 (60) 10.4新增就业岗位、助推脱贫 (60)

马铃薯贮藏和加工过程中色泽变化的研究

马铃薯贮藏和加工过程中 色泽变化的研究 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老师: XXX XXX XXX XXX XXX 马铃薯贮藏和加工过程中色泽变化的研究 摘要: 油炸马铃薯片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它含有脂肪、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但是由于马铃薯在贮藏,前处理和加工过程中由于酶促褐变、非酶褐变、美拉德反应、油脂酸败等原因对其成品的色泽影响较大,影响美观、食欲,同时也破坏了部分营养物质。因此,分析其原因,机理,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至关重要。 关键词: 马铃薯色泽机理 1.马铃薯简介

1.1马铃薯的名称由来 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和玉米。马铃薯又称地蛋、土豆、洋山芋等,茄科植物的块茎。与小麦、玉米、稻谷、高粱并成为世界五大物。“马铃薯”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中国东北、河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西北和两湖地区称洋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带被称为“土豆”。 1.2马铃薯的营养价值 一般新鲜马铃薯中所含成分: 淀粉9~20%,蛋白质 1."5~ 2."3%,脂肪 0."1~ 1.1%,粗纤维 0."6~ 0."8%。100g马铃薯中所含的营养成分: 能量318千焦,钙5~8mg,磷15~40mg,铁 0."4mg~ 0."8mg,钾200~340mg,碘 0."8~ 1."2,胡萝卜素12~30mg,硫胺素 0."03~

0."08mg,核黄素 0."01~ 0."04mg,尼克酸 0."4~ 1."1mg[1]。 马铃薯块茎含有大量的淀粉。淀粉是食用马铃薯的主要能量来源。-一般早熟种马铃薯含有11%~14%的淀粉,中晚熟种含有14%~20%的淀粉,高淀粉品种的块茎可达25%以上。块茎还含有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等。马铃薯蛋白质营养价值高。马铃薯块茎含有2%左右的蛋白质,薯干中蛋白质含量为8%~9%。据研究,马铃薯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很高,其品质相当于鸡蛋的蛋白质,容易消化、吸收,优于其他作物的蛋白质。而且马铃薯的蛋白质含有18种氨基酸,包括人体不能合成的各种必需氨基酸。高度评价马铃薯的营养价值,是与其块茎含有高品位的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的赖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蛋氨酸的存在是分不开的。 马铃薯块茎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食用马铃薯有益于健康与维生素的作用是分不开的。特别是维生素C可防止坏血病,刺激造血机能等,在日常吃的大米、白面中是没有的,而马铃薯可提供大量的维生素c。块茎中还含有维生素A(胡萝卜素)、维生素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素pp(烟酸)、维生素E(生育酚)、维生素B3(泛酸)、维生素B6(吡哆醇)、维生素M(叶酸)和生物素H等,对人体健康都是有益的。此外,块茎中的无机盐如钙、磷、铁、钾、钠、锌,锰等,也是对人的健康和幼儿发育成长不可缺少的元素[2]。 2.马铃薯在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变化及对加工时色泽的影响 2.1贮藏过程中马铃薯品质的变化 实验表明马铃薯块茎干物质含量在收获时最高,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同品种马铃薯块茎干物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贮藏中期下降最多,贮藏末期各品种干物质含量有所回升,较收获时损失不大。贮藏过程中各马铃薯品种干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在收获时最高,

我国马铃薯生产及国内外贸易现状分析教学内容

我国马铃薯生产及国内外贸易现状分析

我国马铃薯生产及国内外贸易现状分析 学院:园艺学院 班级:园艺092 姓名:马克 学号:2009010507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生产消费大国近期马铃薯产业 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消费旺盛,对外贸易活跃。其发展都朝着有利于发挥中国比较优势的方向转化。 关键词:我国马铃薯生产现状销售情况生产与销售特点 马铃薯在我国已经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继小麦、水稻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栽培作物。由于马铃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巨大的增产潜力和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近年来,我国马铃薯产业迅猛发展,正在从数量扩张阶段转向稳定规模、提升质量、持续创新的繁荣发展阶段。政策和科技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力发动机,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也得益于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撑。一方面,从国家到地方,我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农业部2006年出台了《农业部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2008年又进一步把马铃薯纳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各地政府纷纷采取措施,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马铃薯脱毒技术的推广应用、专用品种的开发、马铃薯加工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从科技层面有效支撑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一、我国马铃薯生产现状 1.面积规模和产量 近年来,由于受到马铃薯使用消费需求和工业加工需求强劲增长势头的激励,以及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我国马铃薯生产形势喜人,面积和产量增长迅速。1990-2006年,我国马铃薯总产量从

3455万t增长到7435.50万t,增加了一倍;播种面积从286万hm2扩大到443万hm2,增加了54%。2007年,我国马铃薯总产量8000多万吨,种植面积超过566.67万hm2,产量和面积均占到世界的22%,我国成为世界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2008年播种面积为466.34 hm2 ,折粮(马铃薯产量按5kg折1kg粮食计算)总产量为1415.60万吨。2009年播种面积达到508.8万hm2,折粮总产量有1464.6万吨。而2010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了7808万亩和8154万吨,较前几年大幅度增加。 2.主要产地及其所占比例 我国马铃薯栽培区可分为4个具有特点的类型: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南方二作区、西南单双季混作区。主产区为西南山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其中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面积1/3。山东滕州是中国农业部命名的“中国马铃薯之乡”。黑龙江省则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而近年我国马铃薯生产中心总体呈现西移南移趋势,区域比较优势呈现东部下降西部增强的趋势。目前生产主要集中于具有生产优势的西部地区,马铃薯产量和种植面积最大的十个省份中,九个均为西部省份。其中,甘肃、内蒙古、贵州三省的马铃薯种植面积产量高居三甲。马铃薯产量和面积最大的十个省份,其马铃薯总产量占全国的82%,种植面积占

定西市马铃薯发展现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马铃薯产业发展综述 南铁柱 (甘肃农业大学 2008级农林经济管理) 一、中国马铃薯发展的现状 马铃薯是中国仅次于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的第5大粮食作物, 是重要的粮食、蔬菜、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作物[ 1]。马铃薯生育期短、适应性强、产量高、用途广、产业链长 、加工增值潜力大, 被誉为21世纪十大热门营养健康食品之一和最有发展前景的经济作物之一[2]。认清中国马铃薯产业形势, 优化脱毒种薯、加工专用薯和鲜食用商品薯产业布局, 采取有效措施振兴马铃薯产业, 对于保障国家粮食与食物战略安全,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铃薯18世纪中后期从欧洲传入中国。为中国的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做出了重要贡献[3]1966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首次突破200万hm2, 1988年突破267万hm2, 1998年突破400 万hm2, 2006 年超过520万hm2, 全国形成北方一季作区、西南一二季混作区、中原二季作区和南方冬作区4大生产区域[4]。2007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超过567万hm, 2008年农业部将马铃薯纳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9年中央财政启动马铃薯良种补贴, 中国马铃薯生产迈入快速稳定发展新时期。但是,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发展制约因素亟待认真研究解决。 1、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 脱毒种薯供应不足中国马铃薯育种经历了国外引种鉴定到品种间和种间杂交、生物技术育种过程, 但长期以来强调高产抗病育种, 忽略品质育种, 各种专用型品种尤其加工品种奇缺, 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5]。生产推广应用的品种以菜用品种为主, 用于加工薯片、薯条和全粉品种较少, 专用薯供应比例低。中国马铃薯种薯生产基本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状态, 种薯培育、生产、销售和技术管理缺乏组织性和规范性, 健全有序的质量管理检测制度和统一的种薯质量分级标准尚未建立[6] 2生产方式粗放, 单产水平较低,中国现有的马铃薯生产基本采用手工操作方式, 机械化水平较低, 只有1%左右, 与国际先进水平70%的差距甚大, 尤其种植和收获环节劳动强度

土豆种植技术

土豆种植技术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土豆的种植方法 摘要:1.种植前的土地管理:土豆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作 物,除了盐碱地之外,其他什么地都行,但必须有水浇条件。来年春天要种土豆的地,头年最好耕过来,不但要耕,而且要深耕,土豆是最喜欢土层松软的,而且也是最能疏松土壤的植物,比较板结的地块,连种几年土豆就会变得疏1.种植前的土地管理:土豆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作物,除了盐碱地之外,其他什么地都行,但必须有水浇条件。来年春天要种土豆的地,头年最好耕过来,不但要耕,而且要深耕,土豆是最喜欢土层松软的,而且也是最能疏松土壤的植物,比较板结的地块,连种几年土豆就会变得疏软、松散。经过深耕的地,经过一个冬天,冻化层可达15厘米,这一冬天的严寒和的照射会有很好的杀菌作用。这15厘米的熟化层对来年土豆的生长是非常有益的。不但要头年耕,而且要深耕,土豆是有几层匍匐根系,所以需要深的软土层。近几年来田间的机旋耕,深度达不到要求,影响土豆产量,因此,要创高产必须深度达到20厘米以下,如能达到30厘米在同等种植条件下,增产会更多。在种植秋马铃薯时应选择优质、高产、早熟、休眠期较短(40-50天)、适宜二季作区种植的品种,如薯五号、薯六号、中薯三号、费乌瑞它、东农303、克新四号、早大白等。 催芽关、从春季收获后至秋季播种期间,由于时间较短,有的种薯还未通过休眠期,所以栽培秋马铃薯时一定要浸种催芽。对休眠期较短的品种如薯五号、薯六号、中薯三号,在播种前一周左右将种薯放入5ppm的赤霉素溶液中浸泡5分钟,然后催芽;对休眠期较长的品种如费乌瑞它、东农303、克新四号、早大白等,浸种时要适当提高赤霉素溶液的浓度,并且还要延长催芽和浸种时间。浸种时先用少量酒精将赤霉素溶解,然后加水稀释到所需的浓度,将种薯

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马铃薯是乌兰察布市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其生长发育规律与当地的自然气候特点相吻合,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 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几年,乌兰察布市市委、政府顺应自然和经济规律,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把马铃薯作为全市农村牧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来培育,使我市马铃薯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由1995年150万亩增加到目前的400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10%提高到目前的50%左右。总产量40多亿公斤,占全市粮食总产的60%左右。马铃薯生产年可实现总产值20多亿元,折合增加值达到12亿元,占种植业总收入的52.8%,已成为乌兰察布市的一项主导产业,是我市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马铃薯产业化发展情况 1、马铃薯生产稳步发展,已经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格局 在“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原则指导下,我市马铃薯产业稳步发展,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目前稳定在400万亩。我市马铃薯主栽品种目前主要有紫花白、克新一号、大西洋、夏波蒂、费乌瑞它、底西芮等优良品种,马铃薯良种普及率显著提高。从区域布局上看,马铃薯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后山的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商都县、化德县,这五个旗县约占全市马铃薯总播种面积的60%。马铃薯种植已经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格局,如四子王旗乌兰花、东八号、大黑河,察右中旗铁沙盖、义发泉、土城子,察右后旗红格尔图、乌兰哈达、白音察干,商都县西井子、大拉子等马铃薯产业带和产业区。 2、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完善,种薯生产水平逐步提高 全市现有马铃薯脱毒组培室5处(市种子公司、市农科所、福瑞特薯业公司、察右后旗种子公司、兴和县扶贫办),面积1800平方米,标准化温室22亩,网室1250亩,原种田1.5万亩,具备了年生产脱毒瓶苗1000多万株,扦插苗1000多万株,脱毒小薯1500多万粒,原原种189万公斤,原种2250万公斤的生产能力,同时建设一级种薯田15万亩,二级种薯田60万亩。马铃薯良种繁育已形成从组培快繁、温室扦插、网室栽培、原种繁育到一、二级种薯生产的完整体系,达到马铃薯田每四年更换一次良种。 3、马铃薯加工业蓬勃发展,进一步伸延了产业链条 为了进一步伸延马铃薯产业链条,提升加工转化能力,全市各地通过各种形式兴建马铃薯加工企业,近几年全市先后引进建设了察右前旗富广、集宁奈伦、兴和飞马、卓资龙的、商都旭美等大中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十多家,其中富广公司是亚洲最大的全粉生产企业,奈伦是国内最大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再加上遍布全市城乡的粉皮、粉条、粗淀粉加工点1.2万多个,全市年加工转化鲜薯可达10亿公斤。生产的马铃薯全粉、膨化食品、薯条、精淀粉、变性淀粉、脱水性膳食纤维等加工产品市场十分看好。 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市马铃薯的加工转化能力,为促进马铃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