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说领导者要做的3件事

一、定战略

什么是战略呢?我的定义很简单,一个企业大了以后一定有一个愿景,就是早晚你想个感觉嘛。而要向愿景走的话,你就得完成目标。好比说我从这儿到美国洛杉矶,那就是方向,你这个船怎么开过去。那你最近的一站,这个船,三天之内这个船开到什么地方,这就是目标。目标和愿景不一样,要定的很明确。走的什么路线,你走什么航线,你要根据水域和情况判断路线,有了路线你再走。然后在这儿我特别强调一下目标的制定和路线的问题。我们就特别看重所谓的战略路线。

路线决定你到底做什么,不做什么。把它弄清楚了以后就不再犹豫。其中我就着重说说路线的重要性。我讲我们自己,1995年我在主持联想的时候,向2000年进发,就定了愿景,愿景挺简单,就是说要做长期的有规模的高科技公司。这是我们的愿景。而根据这个愿景我们有几条路线,其中有一条路线叫贸工技。就是我们必须得先通过做贸易了解企业管理,积累资金来实现。还有一条没写在这儿,是在IT领域里面多元化。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当时我所领导的联想里边,一边有自制产品,同时做代理产品,还做软件的服务。但是在当时规定别的不做。因为我们当时是依照事业部的组织方式来做。为什么别的不做呢?因为那两年正是房地产热,中国房地产热,是很时兴的事儿,中关村的企业几乎全做房地产,我们在当时也准备做,因为不停的有人来跟我们谈,当时记得跟我们谈的有烟台的卢福中,谈了两三次以后,我们回过味儿来说,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做房地产?做房地产有什么好?当时我们在用钱上由于跟银行有非常好的关系,对资金本身并没有那么急,但做房地产要冒很大的风险而且要转移很大的精力。做还是不做?由于有了愿景以后,很明确,我们要做一个长期的高科技公司,所以不长本事的事儿我们坚决不做,就坚决把这个事儿给停止了。这个决定对我们后来的好处非常大,非常专心地在这个领域里面做事儿。

后来我们总结,我们可能错过了很多机会,比如说我们投资银行的机会。我就是本着这个想法,不长本事的事儿我们坚决不做,如果做了的话,也许跟史玉柱一样,就发一笔。但是我得了一个什么好处呢?就是后来凡是我们定的事儿,我们都做好了。你要有了那个的话,也许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结果真的像猴子掰棒子,掰了这个丢了那个。所以这个路线就管住了我们在IT领域里面多元化。

第二个,以中国国内为主。我们1996、1997年的时候曾经考虑向海外进军,已经派人到香港市场、东南亚市场考察。后来在1997

年前后我们到台湾去访问,访问的时候在日月潭开了一个会,非常重要,就是看到了台湾的PC制造业,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其它方面都非常的好,但是他们到国际上只能给人代工。为什么呢?他打牌子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他们没有一个本土的保底市场,打不出来。而在中国,我们有一个非常大的保底市场,已经有了很好的拓展,我们为什么舍近求远?而中国又是发展最快的市场。把这个研究透彻了以后,我们就坚决在中国,坚决不出去,这样在中国好好做,为后来出去奠定了基础,所以这条路线也是很重要。如果不把这个事儿想清楚了,就会有可能一会儿阿拉伯的来谈谈,一会儿欧洲的来谈谈,你就也许会说做这个不做那个。所以要把这个路线定清楚,想透彻,就不会出现问题。

还有一点就是要分阶段。要做有理想的事情。就像刚刚说的愿景分目标,这个目标还要一步一步的去实现,用联想的话叫“颃死一层再颃一层”。史玉柱早年间跟我有交流,他那时候做的事儿我就觉得有点不好。1992、1993年的时候,他就说一年要发展一万多个骨干队伍。所以分阶段进行,要想好。再一个制定战略的时候,制定的同时要把执行的能力考虑进去,不然的话不行。

执行的事儿,我讲一个我们吃亏的事儿。2001年元庆接手了电脑的事儿以后,决心要做多元化。原来我这儿多元化是郭维的事儿,原来元庆做PC这块,他为什么做多元化呢?因为在当时我们PC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是28%、29%了,觉得已经很大了,当时按你想象的大,再往下投资投入多产出会少。那到底是往海外打还是做多元化呢?当时决定多元化会更好。于是他就向互联网内容,还有软件服务,往这方面走。出了什么问题呢?当时在麦肯锡的帮助下做了部署,部署的结果,三年下来以后,不但多元化做的不成功,主业这块受到了戴尔的冲击。大概由市场占有率有29%退到25%。

怎么会这样呢?在2003年的时候我们重新做了分析,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支撑点的问题就是资源不够,什么资源呢?是领导人精力的资源不够。原来(杨)元庆在领导做PC的时候他对PC的管理业务感觉非常好,很多PC的销售都是他亲自带着做,下边的人慢慢跟着他,所以下边的人做PC业务非常强。而由于单做这一项,他没有更多的企划的队伍,都是亲自来做。但到了多元化的时候,还是事业部的方式来做,他就自己要做决定,那么这时候他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像软件服务,像做系统集成,像做网络内容等等。牵扯到很多精力。到了主业受到攻击的时候,就没有精力去突破关口,业务上也难以向前。这个是

什么问题呢?实际上是领导人精力的问题。在当时,因为毕竟研究过怎么制定战略,开了一个多月的会,从头到尾,最后就干脆专注做PC,准备向国际化走。

研究了以后2004年开始执行。联想集团有一个非常强的地方就是执行力非常强。所以2004年就变成两条线作战,一边是跟IBM在谈判并购,另一方面跟戴尔打。跟戴尔当时打不过是什么原因?戴尔他做的是直销,直销并没有省成本,并没有因为说我少了一个代理就省了钱了,不是。他主要做的是大客户,跟大客户直接联系,知道他们的需求了再做。而我们做的,更多的是零售的消费类电子,相对来说利润低。于是当戴尔从大客户向中小客户蚕食的时候,我们重新调整了路线,变成了两个体系,从专到专,一个体系,专对消费者,这个在康柏做没成功,所以康柏失败了,我们就把这个事儿彻底地研究。两个体系哪些地方可以共用的,哪些是必须分开的,按照这个计划执行,研究透了,做的时候就非常坚决有力。

二、带队伍

带队伍的意思,实际就是讲战略制定了以后真的就能做成吗?那肯定不一定。你还是得能执行。最典型的例子,我举的又是打仗的例子,东北战场,49年的时候辽沈战役。这个辽沈战役是毛主席和林彪制定的,其中有一块对长春这个城市,包围住,围点打援,包围以后不打,让国民党来援助,这时候打援助。但是要打援兵要顶得住。

战略制定得好,但是你这个兵能打仗吗。或者说这个兵爱打仗吗?这些事儿要定好。这些事儿如果没有制定的话,战略定得再好也没用。共产党当时说让战士忆苦思甜,战士在家里,先搞土改,当兵的都是农民这儿出来的,都分了土地,结果对共产党无比热爱,有了这种爱打仗就积极。跟着就是练兵,练战斗技术,这样就有了非常好的队伍。所以这个队伍能不能执行下来非常重要。

而这个战略队伍的根本的点就是怎么让员工热爱企业,有凝聚力,愿意为企业做事;第二,就是整个团队要会打仗,会工作;第三个就是作战有序,作战有序就是你要有一套好的组织架构。刚才我说的组织架构,重点说到一点,多元化,像我现在为什么做多元化做得成,过去做为什么做不成,跟组织架构的调整有关系。

如果我要用事业部的方式来做的话,我认为我不能做。事业部就是总部管着财务,管着人事,管着战略,管着总体,然后各个部的经理权限有限,他们来给我们签字,我们来拍板。这就是事业部的方式。那你想,这边做着工厂,那边卖着房子,这种文化可以吗?这个其实激励上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组织架构变成一个

子公司,我只是投资的话,各人做各人的事儿,相当专一,相当独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发展舞台,我只不过是他们的投资者,参加董事会而已。

所以组织架构本身是跟这个战略执行是有很大的关系的。这个我觉得叫作战有序。

在这里面我集中讲几块,因为爱打仗本身直接跟激励有关系。咱们员工到百度来?为什么来?怎么在这儿干得好?我觉得应该有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这个企业本身有地位,有希望。人家在这个企业做着光荣,觉得好,一说是联想的,是百度的,挺有份儿,这个挺重要。同时,在这个企业里你的价值得不得到承认也很重要。这个企业要合适,我个人在这个企业里价值得到承认。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要有合理的物质回报。光在说名声挺好的挣钱不够也是不行的。第三点,就是在工作中,他要有愉快的氛围。当前两点有了以后,第三点也是很重要。工作起来让大家心情愉快,这样的话,这个企业就会非常好。而在这里经理要有很多魅力,就要怎么样激励员工。

三、建班子

建设一支好的队伍,第一个要群策群力。群策群力是什么意思?就是在制定正确战略路线的时候,怎么才能确定正确呢?一定是要一帮聪明的人,或者是很有见识的人,很求实的人在一起反复讨论,要先务虚,像咱们现在,外边讨论,到最后决策的时候一定是要有能力很强的。领导人本身直觉能力都很强,但是都不能妨碍你去倾听,听完了以后一样能决策。因此你这个班子里头能不能群策群力就很重要。群策群力是什么样,一定要怎么才能调动群策群力。民营企业的老板经常也是能力特别大,其实下边的人也很重要。

第二个提高领导层的威信。是什么意思呢?有了班子反而威信会高。你比如说我们一块儿研究的事儿,我出差了,所有的事不用操心,肯定下面接着做的。领导层的威信,实际上第一把手,你要通过班子里形成核心,这是最重要。

第三个对第一把手形成监督。没有监督,谁就不能。你说毛主席多伟大,到后来不是一样嘛。所以我们就是应该特别的要求被监督。建班子里面我再讲一个要点,班子里面成员这么重要,以后班子会变,随着业务越做越大,班子会调整,有的人就会离开班子,这时候就需要考虑,考虑进班子里面的人德才兼备很重要,倘若德才兼备有困难的话,德一定比才重要。不然的话,你这个班子里边会有问题。
有了这条以后,当某个人退出的时候,因为他本来有事业心,他要退出怎么办,要把话放在桌面上说,有什么缺点,跟不上形势,领导人一定要把话放在桌面上,就是当

面谈得很清楚,跟他解释清楚是什么问题,还不行还是这样,再不行拿到班子会上谈。到这时候你叫他离开,不会有大的问题。如果不是这样,你只是运用别的手段调开,这样文化上就有问题。

我自己亲眼见过一个事儿,90年代初的时候在深圳,一个部级公司,当时的总经理工作其实很不好,领导来要换。当时我参加了这个会,换的时候把这个人夸了一遍,然后说工作需要调度到哪儿去,当时会场气氛很严肃,没有人说话,但是明显就是把人调动,不好意思说。到了晚上的时候,这个总经理请人吃饭,我也参加了,喝多了,这个人就破口大骂,说功劳怎么大。我觉得特奇怪,因为事实证明,真是把国家的钱全糟蹋了,什么事儿都没做出来,但是还一肚子怨气。为什么呢?就是他做的事儿,没有人及时的把话跟他说清楚。作早说就完了,为什么不能当面说?不能当面说有很多原因,比如说你第一把手不敢说,可能是因为你也有问题。如果第一把手把企业放在第一位,心里没愧,该怎么说就怎么说,方法要注意,但是话要说清楚。方法很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